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4-5不等式选讲教学指导

2024-07-27

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4-5不等式选讲教学指导(精选6篇)

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4-5不等式选讲教学指导 第1篇

2006年4月8日

在全省高中数学选修模块教学研讨会上对选修系列4教学指导研讨的发言

吴公强

按照我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高中数学选修4专题系列选课方案,及07年高考说明的要求,我省统一选学4-1几何证明选讲 4-2矩阵与变换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4-5不等式选讲 四门课程,以下我代表中心组就这四门课程的定位、教学目标、教学法及复习迎考建议,借这个机会分专题同同志们一起进行研讨.

关于选修4-5专题:不等式选讲的教学研究

一、学习本课程已有的相关知识准备

(一)初中课标要求: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大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意义,并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②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会解由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成的不等式组,并会用数轴确定解集。

③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问题。

(一)初中课标要求: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二)高中必修

5不等式(约16课时)

(1)不等关系

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一元二次不等式

①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元二次不等式模型的过程。

②通过函数图象了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与相应函数、方程的联系。

③会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对给定的一元二次不等式,尝试设计求解的程序框图。

(3)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①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②了解二元一次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能用平面区域表示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③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并能加以解决

(4)基本不等式:ababa,b02。

①探索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②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问题(参见例4)。

二、课程标准内容与要求

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不等关系和相等关系是基本的数学关系。它们在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专题将介绍一些重要的不等式和它们的证明、数学归纳法和它的简单应用。本专题特别强调不等式及其证明的几何意义与背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不等式的数学本质的理解,提

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回顾和复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基本不等式。

2.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能利用绝对值不等式的几何意义证明以下不等式:

(1)abab;

(2)abaccb;

(3)会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解以下类型的不等式:

axbc;

axbc;

xcxba。

3.认识柯西不等式的几种不同形式。理解它们的几何意义。

(1)证明:柯西不等式向量形式:·。

2a(2)证明:

(3)证明: 2b2c2d2acbd。

x1x22y1y2

2x2x32y2y32 x1x32y1y32

(通常称作平面三角不等式)。

4.用参数配方法讨论柯西不等式的一般情况:

n22ababiii·ii1。i1i

15.用向量递归方法讨论排序不等式。

6.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其使用范围,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问题。

7.会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贝努利不等式:

n1x1nx(x1,x0,n为大于1的正整数)。nn2

了解当n为大于1的实数时贝努利不等式也成立。

8.会用上述不等式证明一些简单问题。能够利用平均值不等式、柯西不等式求一些特定函数的极值。

9.通过一些简单问题了解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放缩法。

三、教学建议

1.在本专题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重要的不等式都有深刻的数学意义和背景,例如本专题给出的不等式大都有明确的几何背景。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把握这些几何背景,理解这些不等式的实质。

2.利用代数恒等变换以及放大、缩小方法是证明不等式的常用方法,例如,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反证法、放缩法等,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一些前人为我们创造的技巧,对于专门从事某些数学领域研究的人们掌握这些技巧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对大多数学习不等式的人来说,常常很难从这些复杂的代数恒等变换中看到数学的本质,对他们更为重要的是理解这些不等式的数学思想和背景。所以,本专题尽力使用几何或其他方法来证明这些不等式,使学生较为容易地理解这些不等式以及证明的数学思想,不对恒等变换的难度特别是一些技巧做更多的要求,不希望不等式的教学陷在过于形式化的和复杂的恒等变换的技巧之中。要求教材的编写者和教师不要选择那些代数恒等变换比较复杂或过于技巧化的问题或习题。

3.数学归纳法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应通过对一些简单问题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这种思想方法。在利用数学归纳法解决问题时,常常需要进行一些代数恒等变换。要求教材的编写者和教师不要选择那些代数恒等变换比较复杂或过于技巧化的问题或习题,以免冲淡了对数学归纳法思想的理解。

4.完成一个学习总结报告。报告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知识的总结。对本专题介绍的不等式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背景进行总结。(2)拓展。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访问求教、独立思考,进一步探讨不等式的应用。(3)对不等式学习的感受、体会。

5、考试内容:

绝对值不等式.

不等式的基本证明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

6、考试要求:(1)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并了解下列不等式成立的几何意义及取等号的条件:

ababa,bR;abaccba,bR.

(2)会利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求解以下类型的不等式.

axbc

axbc

xcxba

(3)能够利用平均值不等式求一些特定函数的极值,会用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四、参考例题

1、设0x2,求函数f(x),并求出相应的x的值。

2、已知x>1 , y>1 且xy10, 求 lg x lg y的最大值。

4.

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4-5不等式选讲教学指导 第2篇

[真题感悟]

1.(2013·山东卷)在区间[-3,3]上随机取一个数x使得|x+1|-|x-2|≥1成立的概率为________.

解析 由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知:使|x+1|-|x-2|≥1成立的x值为x∈[1,3],由几何概型知所求概率为P=

1答案 32.(2013·重庆卷)若关于实数x的不等式|x-5|+|x+3|

解析 因为|x-5|+|x+3|表示数轴上的动点x到数轴上的点-3,5的距离之和,而(|x-5|+|x+3|)min=8,所以当a≤8时,|x-5|+|x+3|

答案(-∞,8]

3.(2013·湖南卷)已知a,b,c∈R,a+2b+3c=6,则a2+4b2+9c2的最小值为________.

解析 ∵(x+y+z)2=x2+y2+z2+2xy+2yz+2zx≤3(x2+y2+z2),∴a2+4b2+1369c2≥3a+2b+3c)2=312.∴a2+4b2+9c2的最小值为12.答案 12

4.(2013·陕西卷)已知a,b,m,n均为正数,且a+b=1,mn=2,则(am+bn)(bm+an)的最小值为________.

解析 由柯西不等式(a2+b2)(c2+d2)≥(ac+bd)2,当且仅当ad=bc时“=”成立,得(am+bn)(bm+an)≥(am·an+bm·bn)2=mn(a+b)2=2.答案 2

[考题分析]

题型 填空题、解答题

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4-5不等式选讲教学指导 第3篇

题: 第2课时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三维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设计:

一、引入:

在初中课程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对不等式和绝对值的一些基本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本节讨论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关于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的问题,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解不等式,另一类是证明不等式。下面分别就这两类问题展开探讨。

1、解在绝对值符号内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也称绝对值不等式),关键在于去掉绝对值符号,化成普通的不等式。主要的依据是绝对值的意义.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绝对值的意义。

在数轴上,一个点到原点的距离称为这个点所表示的数的绝对值。即x,如果x0x0,如果x0。

x,如果x0

2、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有两种基本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设a为正数。根据绝对值的意义,不等式xa的解集是

{x|axa},它的几何意义就是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小于a的点的集合是开区间(-a,a),如图所示。

a

图1-1

a

如果给定的不等式符合上述形式,就可以直接利用它的结果来解。

第二种类型。设a为正数。根据绝对值的意义,不等式xa的解集是

{x|xa或xa} 它的几何意义就是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大于a的点的集合是两个开区间(,a),(a,)的并集。如图1-2所示。

–a

a

图1-2 同样,如果给定的不等式符合这种类型,就可以直接利用它的结果来解。

二、范例分析:

选修4-5 不等式选讲

1、解不等式3x1x2。

2、解不等式3x12x。

方法1:分域讨论

★方法2:依题意,3x12x或3x1x2,(为什么可以这么解?)

3、解不等式2x13x25。例

4、解不等式x2x15。

本题可以按照例3的方法解,但更简单的解法是利用几何意义。原不等式即数轴上的点x到1,2的距离的和大于等于5。因为1,2的距离为1,所以x在2的右边,与2的距离大于等于2(=(5-1)2);或者x在1的左边,与1的距离大于等于2。这就是说,x4或x1.例

5、不等式 x1x3>a,对一切实数x都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三、小结:

四、练习:解不等式1、22x11.2、413x103、32xx4.4、x12x.5、x22x4

16、x21x2.7、xx2

48、x1x36.9、xx1

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4-5不等式选讲教学指导 第4篇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已知集合A{x|x0},B{x|1x2},则AB()

A、{x|x1}B、{x|x2}C、{x|0x2}D、{x|1x2}

2、欲证23A、27

267,只需证()

B、26

2

36



2

37

C、23

2D、2367

xy3、设x0,y0,A

1xy,B

x1x

y1y,则A、B的大小关系是(A、ABB、ABC、ABD、不能确定

4、若n0,则n

32n

2的最小值为()

A、2B、4C、6D、85、如果命题p(n)对nk成立,则它对nk2也成立,又命题p(n)对n2成立,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命题p(n)对所有正整数n成立B、命题p(n)对所有大于2的正整数n成立C、命题p(n)对所有奇正整数n成立D、命题p(n)对所有偶正整数n成立

6、已知0a,b1,用反证法证明a(1b),b(1a)不能都大于时,反设正确的是()

41A、a(1b),b(1a)都大于

4,B、a(1b),b(1a)都小于

414

C、a(1b),b(1a)都大于或等于D、a(1b),b(1a)都小于或等于

7、已知a,b都是实数,那么“a2b2”是“ab”的()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且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8、已知不等式xy则实数a的最大值为()a对任意正实数x,y恒成立,xyA、2B、4C、2D、16

9、已知a,bR,且ab

0

11,则()

A、abab

B、ab

ab

C、ab

ab

D、abab10、已知a0,b0满足ab2,则()A、ab

2B、ab

2C、a2b22D、a2b2

4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1、若不等式|ax2|6的解集是(-∞,-1][2,),则a的值是___________.12、函数y2x2x1的最大值为:;

13、用数学归纳法证明nN*,11213

1n

n时,从“nk”到

“nk1”,左边需添加的代数式为:;

14、经计算发现下列不等式正确:22,4.5.52,3

2

22,„„,根据以上不等式的规律,请你写出一个类似的不

等式:;

15、有4人各拿一只水桶去接水,设水龙头注满每个人的水桶分别需要5s,4s,3s,7s,每个人接完水后就离开,则他们总的等候时间最短为:;

16、若由不等式x

1x

2,x

4x

3,„„,可以推广到x

ax

n

n1aR

,则

实数a的值为:;

17、如果关于x的不等式|x-4|-|x+5|b的解集为空集,则参数b的取值范围为.三、解答题(本大题5小题,共39分)

四、18、(8分)已知m,nR,求证:m3n3m2nmn219、(8分)解不等式: |x1||x2|5|x1|5x|x2|5x20、(8分)①、已知:a,bR,ab4,证明②、已知:a,b,cR,abc9,证明

21、(8分)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Sn(1)求a1,a2,a3;

(2)猜想数列an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

3(an1)(nN).

1a1c

1b

1;

1a

1b

1;

并类比上面的结论,写出推广后的一般性结论(不需证明)。

22、(本题满分12分)(1)证明:538

(2)已知a,b,cR,且abc1,求证:(1)(1)(1)8

a

b

c

附加题、(本

题满

分122(n11)

11

12n(nN)

2n)

分)用放缩法证: 明

高二数学选修4-5《不等式选讲》结业测试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1、;12、13、14、52(答案不唯一);15、16、nn;

17、;

第Ⅱ卷(共5题,总分39分)

三、解答题(本大题5小题,共39分)

18、已知m,nR,求证:m3n3m2nmn

2方法一:作差比较:m3n3(m2nmn2)(mn)(mn)2 方法二:排序不等式:不妨设mn,m2n2

根据排序不等式:m3n3mm2nn2m2nmn219、解不等式: |x1||x2|5 解:方法一:零点分段讨论:{x|3x2}

方法二:数形结合法:{x|3x2}

20、①、已知:a,bR,ab4,证明②、已知:a,b,cR,abc9,证明

1a1a1b1b1; 1c1;

1k

1;

并类比上面的结论,写出推广后的一般性结论(不需证明)。

解:①、根据柯西不等式:

(ab)(1a1b)(a

1ab

1b)

4,ab4,

1a

1b

1②、根据柯西不等式:

(abc)(1a1b1c)(a

1ab

1bc

1c)

9,abc9,

1a

1b

1c

1可以推广:a1a2ann,则:

1a1

1a

2

1an

1;

21、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Sn

(an1)(nN).

(1)求a1,a2,a3;(2)猜想数列an的通项公式并证明你的结论。解:(1)由S1又S2

又S3

131313

(a11),得a1

(a11)∴a113

(a21),即a1a2(a21),得 a213

.18

(a31),即a1a2a3(a31),得 a31

.(2)猜想数列an的通项公式:an()n

证法一:数学归纳法:当n=k+1时,ak1Sk1Skak1

ak1

1313

(ak11)ak

(ak1)12

k

ak112)

ak

ak1

ak

(),ak1(

k1,命题成立。

证法二:当n>1时,anSnSn1得

anan1



12,所以an是首项为

(an1)

1312

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4-5不等式选讲教学指导 第5篇

极坐标系

课题:

1、极坐标系的的概念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理解极坐标的概念

能力目标:能在极坐标系中用极坐标刻画点的位置,体会在极坐标系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刻画点的位置的区别.德育目标: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极坐标的意义

教学难点:能够在极坐标系中用极坐标确定点位置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发现教学.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军舰巡逻在海面上,发现前方有一群水雷,如何确定它们的位置以便将它们引爆? 情境2:如图为某校园的平面示意图,假设某同学在教学楼处。

(1)他向东偏60°方向走120M后到达什么位置?该位置惟一确定吗?

(2)如果有人打听体育馆和办公楼的位置,他应如何描述?

问题1:为了简便地表示上述问题中点的位置,应创建怎样的坐标系呢?

问题2:如何刻画这些点的位置? 这一思考,能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背景,体会在某些情况下用距离与角度来刻画点的位置的方便性,为引入极坐标提供思维基础.

二、讲解新课:

从情镜2中探索出:在生活中人们经常用方向和距离来表示一点的位置。这种用方向和距离表示平面上一点的位置的思想,就是极坐标的基本思想。

1、极坐标系的建立:

在平面上取一个定点O,自点O引一条射线OX,同时确定一个单位长度和计算角度的正方向(通常取逆时针方向为正方向),这样就建立了一个极坐标系。(其中O称为极点,射线OX称为极轴。)

2、极坐标系内一点的极坐标的规定

对于平面上任意一点M,用 

表示线段OM的长度,用 

表示从OX到OM 的角度,

叫做点M的极径,叫做点M的极角,有序数对(,)就叫做M的极坐标。

特别强调:由极径的意义可知≥0;当极角的取值范围是[0,2)时,平面上的点(除去极点)就与极坐标(,)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们约定,极点的极坐标是极径=0,极角是任意角.3、负极径的规定

在极坐标系中,极径允许取负值,极角也可以去任意的正角或负角 当<0时,点M(,)位于极角终边的反向延长线上,且OM=。M(,)也可以表示为(,2k)或(,(2k1))

(kz)

4、数学应用

例1 写出下图中各点的极坐标(见教材14页)A(4,0)B(2)C()D()E()F()G()

①平面上一点的极坐标是否唯一? ② 若不唯一,那有多少种表示方法? ③坐标不唯一是由谁引起的?

③ 不同的极坐标是否可以写出统一表达式 约定:极点的极坐标是=0,可以取任意角。变式训练

在极坐标系里描出下列各点 A(3,0)B(6,2)C(3,532)D(5,43)E(3,56)F(4,)G(6,54点的极坐标的表达式的研究

例2 在极坐标系中,(1)已知两点P(5,(2)已知M的极坐标为(,)且=置。变式训练

1、若ABC的的三个顶点为A(5,52),B(8,56),C(3,76),判断三角形的形状.),Q(1,R4),求线段PQ的长度;

3,,说明满足上述条件的点M 的位

2、若A、B两点的极坐标为(1,1),(2,2)求AB的长以及AOB的面积。(O为极点)

例3 已知Q(,),分别按下列条件求出点P 的极坐标。(1)P是点Q关于极点O的对称点;(2)P是点Q关于直线2的对称点;

(3)P是点Q关于极轴的对称点。变式训练

1.在极坐标系中,与点(8,A(8,6)关于极点对称的点的一个坐标是

()

6)6),B(8,56),C(8,56),D(8,

4),B(2,54),2在极坐标系中,如果等边ABC的两个顶点是A(2,的坐标。

求第三个顶点C

三、巩固与练习

四、小

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如何建立极坐标系。2.极坐标系的基本要素是:极点、极轴、极角和度单位。3.极坐标中的点与坐标的对应关系。

五、课后作业:

六.课后反思:本节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因而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课堂气氛很好。部分学生还未能转换思维,感到有点吃力。后续教学还要加强基础训练。

课题:

2、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掌握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关系式 能力目标:会实现极坐标和直角坐标之间的互化

德育目标: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对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关系式的理解 教学难点:互化关系式的掌握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发现教学.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情境1:若点作平移变动时,则点的位置采用直角坐标系描述比较方便;情境2:若点作旋转变动时,则点的位置采用极坐标系描述比较方便 问题1:如何进行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 问题2:平面内的一个点的直角坐标是(1,3),这个点如何用极坐标表示?

学生回顾

理解极坐标的建立及极径和极角的几何意义

正确画出点的位置,标出极径和极角,借助几何意义归结到三角形中求解

二、讲解新课:

直角坐标系的原点O为极点,x轴的正半轴为极轴,且在两坐标系中取相同的长度单位。平面内任意一点P的指教坐标与极坐标分别为(x,y)和(,),则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得到如下两组公式:

{xcosysin2x2yyx

2{

tan

说明1上述公式即为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互化公式

2通常情况下,将点的直角坐标化为极坐标时,取≥0,0≤≤2。

3互化公式的三个前提条件

1.极点与直角坐标系的原点重合;2.极轴与直角坐标系的x轴的正半轴重合;3.两种坐标系的单位长度相同.三.举例应用:

例1.(1)把点M 的极坐标(8,(2)把点P的直角坐标(变式训练

在极坐标系中,已知A(2,6),B(2,23)化成直角坐标

6,2)化成极坐标

6),求A,B两点的距离

例2.若以极点为原点,极轴为x轴正半轴,建立直角坐标系.(1)已知A的极坐标(4,53),求它的直角坐标,(2)已知点B和点C的直角坐标为(2,2)和(0,15)求它们的极坐标.(>0,0≤<2)变式训练

把下列个点的直角坐标化为极坐标(限定>0,0≤<2)A(1,1),B(0,2),C(3,4),D(3,4)

23

例3.在极坐标系中,已知两点A(6,求A,B中点的极坐标.变式训练

在极坐标系中,已知三点M(2,6),B(6,).3),N(2,0),P(23,6).判断M,N,P三点是否在一条直线上.四、巩固与练习:课后练习

五、小

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极坐标与直角坐标互换的前提条件;

2.互换的公式;

3.互换的基本方法。

五、课后作业:

新课标人教A版选修4-5不等式选讲教学指导 第6篇

教学要求: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能以递推思想作指导,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操作步骤,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并能严格按照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的格式书写.教学重点: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教学难点:数学归纳法中递推思想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分析:多米诺骨牌游戏.成功的两个条件:(1)第一张牌被推倒;(2)骨牌的排列,保证前一张牌倒则后一张牌也必定倒.回顾:数学归纳法两大步:(i)归纳奠基:证明当n取第一个值n0时命题成立;(ii)归纳递推:假设n=k(k≥n0,k∈N*)时命题成立,证明当n=k+1时命题也成立.只要完成这两个步骤,就可以断定命题对从n0开始的所有正整数n都成立.2.练习:已知f(n)1352n1,nN*,猜想f(n)的表达式,并给出证明?过程:试值f(1)1,f(2)4,„,→ 猜想f(n)n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3.练习:是否存在常数a、b、c使得等式132435......n(n2)

对一切自然数n都成立,试证明你的结论.二、讲授新课:

1.教学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① 出示例1:求证11n(an2bnc)611111111,nN* 2342n12nn1n22n

分析:第1步如何写?n=k的假设如何写? 待证的目标式是什么?如何从假设出发? 关键:在假设n=k的式子上,如何同补?

小结:证n=k+1时,需从假设出发,对比目标,分析等式两边同增的项,朝目标进行变形.nn② 出示例2:求证:n为奇数时,x+y能被x+y整除.k+2k+22k2k2kk2k2k 分析要点:(凑配)x+y=x·x+y·y=x(x+y)+y·y-x·y

2kkk222kkk=x(x+y)+y(y-x)=x(x+y)+y·(y+x)(y-x).③ 出示例3:平面内有n个圆,任意两个圆都相交于两点,任何三个圆都不相交于同一点,2求证这n个圆将平面分成f(n)=n-n+2个部分.分析要点:n=k+1时,在k+1个圆中任取一个圆C,剩下的k个圆将平面分成f(k)个部分,而圆C与k个圆有2k个交点,这2k个交点将圆C分成2k段弧,每段弧将它所在的平

22面部分一分为二,故共增加了2k个平面部分.因此,f(k+1)=f(k)+2k=k-k+2+2k=(k+1)-

(k+1)+2.2.练习:

① 求证

:(11)(1)(1

131)n∈N*).2n1

②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Ⅰ)72n42n297能被264整除;

(Ⅱ)an1(a1)2n1能被a2a1整除(其中n,a为正整数)

n③ 是否存在正整数m,使得f(n)=(2n+7)·3+9对任意正整数n都能被m整除?若存在,求出最大的m值,并证明你的结论;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小结:两个步骤与一个结论,“递推基础不可少,归纳假设要用到,结论写明莫忘掉”;从n=k到n=k+1时,变形方法有乘法公式、因式分解、添拆项、配方等.三、巩固练习: 1.练习:教材501、2、5题2.作业:教材50 3、4、6题.第二课时4.2数学归纳法

教学要求: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并能以递推思想作指导,理解数学归纳法的操作步骤,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并能严格按照数学归纳法证明问题的格式书写.教学重点: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几个经典不等式.教学难点:理解经典不等式的证明思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222n2n(n1),nN*.1.求证:1335(2n1)(2n1)2(2n1)

2.求证:11111nn,nN*.2342

1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题:

① 出示例1:比较n2与2n的大小,试证明你的结论.分析:试值n1,2,3,4,5,6 → 猜想结论 →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 要点:(k1)2k22k1k22kkk23kk2k2„.小结:试值→猜想→证明

11② 练习:已知数列an的各项为正数,Sn为前n项和,且Sn(an),归纳出an的公2an

式并证明你的结论.解题要点:试值n=1,2,3,4,→ 猜想an → 数学归纳法证明

③ 出示例2:证明不等式|sinn|n|sin|(nN).要点:|sin(k1)||sinkcoscosksin||sinkcos||cosksin|

|sink||sin|k|sin||sin|(k1)|sin|

④ 出示例3:证明贝努利不等式.(1x)n1nx(x1,x0,nN,n1)

*2.练习:试证明:不论正数a、b、c是等差数列还是等比数列,当n>1,n∈N且a、b、c

nnn互不相等时,均有a+c>2b.bnn解答要点:当a、b、c为等比数列时,设a=, c=bq(q>0且q≠1).∴ a+c=„.q

ancnacn*当a、b、c为等差数列时,有2b=a+c,则需证>()(n≥2且n∈N).2

2ak1ck11k+1k+1k+1k+11(a+c+a+c)>(ak+1+ck+1+ak·c+ck·a)„.当n=k+1时,24

41kkackacack+1=(a+c)(a+c)>()·()=().4222

3.小结:应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n有关的不等式;技巧:凑配、放缩.三、巩固练习:

111tan(2n))(1)....(1)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1.cos2cos4cos2ntan

11112.已知nN,n2,1.2n1n22n

上一篇:千村行动三下乡策划下一篇:中考素材积累:中秋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