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历史教学改革

2024-09-18

新编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历史教学改革(精选9篇)

新编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历史教学改革 第1篇

新编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历史教学改革

(连州市连州中学 黄永强)

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科书)已使用几年了,由于新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法变动较大 ,故至今仍有不少教师未能适应新教材的教学。应该说,新教材的操作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旧版中学历史教材的对比

为了更方便理解历史新教材的结构和特色,我们不妨先把新旧版教材进行对比。版别 旧版教材 新版教材项目内容份量 约13万字,内容较肤浅、较 约42万字,内容较丰富、(总字数) 空洞、单调、枯燥 较生动有趣图画 共112幅,所反映内容单调

,涉及面窄 共314幅,内容涉及面广地图 共32幅 共84幅教材性质 封闭型(强调教而把学生置于 开拓型(把教和学结合起来

被动状态) ,把学生置于主动地位)能力培养 培养能力的内容较少 通过课文、练习、插图、提

示语、导言等培养学生的能

力思想教育 较薄弱 注重通过弘扬民族文化和歌

颂先进人物等加强思想教育课前导言和课文中提问语 没有 多,且每课必有文献资料 几乎没有 多,不但每课必有,且内容

多样化,既有史料,又有文

学等补充小字 没有 丰富表格 几乎没有 较多,共27个知识涉及面 着重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不但加强了政治、经济、文

化等方面内容,且大量增加

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注释 少,共170处 多,共677处练习少 相对较多

左表表明,新编教材的基本内容(文字、插图)远远超过了旧教材的数倍,其表现手法也远远优于旧教材 ,它不但保留了旧教材的优点,且增加了补充小字、文献史料、表格、导言、提问语等。新编教材可以说是对 旧教材动了一次“手术”,也可以说是对旧教材进行了一次“补编”。它是建国以来中学历史教材编写上的一 次重大突破。

二、新编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

新编历史教材是在旧版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它既吸收了旧教材的优点,又增加了不少旧教材所没有 的内容(包括历史知识和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持色。

1.实现了编写方法上的多元化。新教材除具有旧教材所拥有的正文、地图、图画、注释以外,还增加了 课前导言、文史资料、表格、提问语等,克服了旧教材内容枯燥、表现手法单调的缺点,注重了历史知识的系 统性、全面性、趣味性和表现手法上的多元化、开放性。

2.增加了大量的插图,并且许多地方是通过插图来反映历史知识的连贯

[1][2][3]

新编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历史教学改革 第2篇

摘要:教科书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所有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潜心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合理设计教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关键词: 教材资源

课堂教学

教学实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课堂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就历史学科而言,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其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表现得尤为突出,翔实的文字史料、生动形象图片资料、再现历史的视频、音频资料、直观的实物资源等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眼花缭乱,异彩纷呈,增强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起到很大作用。但笔者认为,在众多的教学资源中,教科书依然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是所有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上,除课本正文外,还补充了许多史料、图片、动脑筋、活动探究等等相关内容,丰富了教材内容,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潜心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合理设计教学,这对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将会起到很大作用。笔者总结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方法,愿与各位同行相互切磋探讨。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活动的最重要的动力。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思维的大门,让才能闪出光辉。新版历史教

材在结构和体例上发生了很大变化,每一课之前都有导言部分,其内容有的是文字描述,有的是图文结合,新颖、生动,其主旨是对每一课教学内容的简要概括和引导。在设计课前导入时如能合理利用导言部分,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大有裨益的。例如,在讲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教材导言部分,一幅“斐迪南大公遇刺”图生动直观地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一段故事性的文字叙述,悬念迭生,更增加了学生的兴趣,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禁急切地想知道,为什么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会遇刺?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有什么样的矛盾?而这件事又为什么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点,将为本课的有效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课本资料,补充延伸,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想品质 首先,开启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分析能力是历史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精要的基础知识,还要重视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思维方式、思维品质的养成。新教材在正文之外,还设计编排了许多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的楷体小字资料。这些补充的相关史料,一方面能充实说明正文大字的内容观点,或补充新的知识点,有时其内容,在数量上也超过了大字内容,一般不作要求;另一方面,课本中补充的大量史料,为教师节省了寻找资料的时间,也为教师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提升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在教材的运用和处理上,如能合理地利用和挖掘,对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有帮助的。以世界史上册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为例,在讲到电气时代到来一目时,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设置探究性问题,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提出了以下问题: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什么?电是如何被发现并被应用于生产领域的?这些问题在学生看过课本正文及小字资料后,都能找到相应答案,在此基础之上教

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提出问题: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你能从中发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新的特点吗?两次工业革命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经过教师的适时引导,学生会逐渐认识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者多是熟练工人,科技含量小,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从一开始,自然科学和工业生产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技术就是巨大的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通过对这段小字资料的挖掘利用,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其次,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目标。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此,全国知名教育专家肖川也阐述了这样的观点:教学的效率固然是重要的,而更重要的是教学的灵魂。所谓教学的灵魂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教”。我们让学生“了解、理解、掌握、会(操作技能)”又究竟是为了什么。只有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切实帮助学生成为幸福人生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自由社会的建设者,我们的教育才有了正当的价值追求。这个问题的最高层级就是“我们究竟要为一个怎样的社会培养怎样的人”。由此可见,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而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借鉴性,在加强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材的补充文字材料中还包括一些历史文献、名人名言、碑文、报刊中所选取的资料等,这些材料成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非常有帮助的。同样还是在“人类迈入电气时代”这一课时,讲到“发明大王”爱迪生,教材补充了大段爱迪生的生平简介及电灯问世 3 的艰难历程,除此之外,教材中还用非常醒目的黑体字展示了爱迪生的一段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这些补充资料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和利用,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已的实际,找出爱迪生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从而使学生非常明确地认识到这位家喻户晓的“发明大王”,其巨大的成功更多的是靠勤奋钻研和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三、课本插图,情境再现;以图说史,以图引思。

新教材中各种图片在教材中约占2/5的篇幅,“左图右史”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基本方法。大量图示信号的输入,生动直观,对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积极思维,敏锐地感知历史,形成历史表象和进行情感教育等将产生积极作用。

首先,对于图片资料,教师充分利用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例如,在讲到九年级世界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时,课本有这样一幅漫画:《垄断资本家控制下的美国参议院》,学生翻看这一课时,还没接触到课本正文内容,图中大腹便便的人物形象就足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哑然失笑,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以这幅漫画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材料思考这幅漫画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自由地讨论并评价,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引导学生以图说史,以图思史,用语言重建和再造历史现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理解知识和形成历史概念。

其次,教材中还有各种人物肖像、历史场面等图片,生动而具体地补充了教材的内容,科学地运用好这些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大有帮助。例如:世界史上册有两幅关于明治维新的插图,《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和《东京街头有了电灯》的插图,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观察图片,明治初期的小学堂反映了日本哪方面的改革?教师的装束有何变化?黑板上写的是什么?(社会生活,文明开化)(2)东京街头为什么会有电灯?仔细观察,还有些什么变化?(经济方面改革,学习欧美,发展近代化工业)。通过这些问题的设计,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使学生能从图片中获取有效信息,将学生的具体感知与想象思维紧密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内容。

四、活动探究,补充延伸,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新教材中,除了基本知识外,还设置了一些“动脑筋”题和活动探究题。应该说这些思考题和活动探究题是课本知识的延伸,是弹性教学内容,源于教学基础和基本教学方法,又略高于基本的教学内容,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例如,在世界史上册讲到汽车的问世时,课本设计了这样一个动脑筋题:一种观点认为汽车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应该积极发展汽车工业;另一种观点认为汽车的大量使用带来了空气污染等诸多问题,应该停止发展汽车工业,你认他们谁说得对?你认为究竟应当怎么办?此问题的设置,是在学生充分感受到汽车问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便利时设置的,结合现实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在矛盾中学会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让“动脑筋”题成为激励学生开拓创新,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园地。

五、课题引领,画龙点睛,扩展标题,提升内涵

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无论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按不同的学习主题循序渐进地进行,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不同的单元主题、课题、小标题,对于学生整理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是很有帮助的。如世界史上册第六单元的学习主题为――无产阶级的斗争和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在学习小结本单元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无产阶级的斗争――英国的宪章运动、巴黎公社;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的表现就是美国的南北战争和俄国、日本的改革,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点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能够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构建一个完

整的知识网络。同样,在每一课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好每一课的标题及小标题,如,世界史上册“第15课血腥的资本积累”一课,本课第一个小标题是罪恶的“三角贸易”--贩卖黑奴,第二个小标题是“日不落帝国”在印度――殖民掠夺,在小结本课时,引导学生归纳,早期资本主义国家资本积累的主要方式就是黑奴贸易和殖民掠夺,从中可以看到早期资本积累的“血腥性质――残酷、贪婪。通过对课题及小标题的解读,使学生理解本课的学习主题,提升了学生思想内涵。

新编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历史教学改革 第3篇

一、资料卡片

这个“边角史料”的重点在于“资料”的呈现。“资料”是可供参考、作为根据的材料, 是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教学服务的内容。例如, 教科书必修一30页上的“资料卡片”———“先折之以议论, 委婉而用机, 次决之以战阵, 坚韧而求胜———左宗棠”。这段材料是指, 在肃清阿古柏侵略军以后, 左宗棠提出:上奏朝廷, 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收复伊犁问题, 如果达不到目的, 再采用军事手段。该资料出现在这里是为了让我们教师在讲授左宗棠对伊犁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史料可用, 做到史论结合, 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史料, 更能清晰地给学生传授左宗棠卓越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体现左宗棠对外交政治事务的高超手段, 也从侧面体现出左宗棠本人作为“洋务运动”的代表, 其思想的进步性。而在更高层次上, 对学生“三维目标”的培养有重大作用。

二、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的重点在于“知识”, 是对教材主要内容的补充, 能增强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因此, 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向学生讲授。例如, 在必修一26页上的“知识链接”———“三国干涉还辽:日本割占辽东半岛影响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利益, 俄国于是纠集法国、德国出面干涉, 迫使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 但日本向清政府勒索‘赎辽费’白银3000万两, 作为交换辽东半岛的条件”。这个知识点在人民版初中教材八年级上册中作为“小字”提及, 在老版的人民版高中教材高一上册中作为必学知识。因此, 我们教师在教学这一知识的时候不能简单地一语带过, 使学生的认知依旧停留在初中水平上, 教师需要对“三国干涉还辽”进行进一步阐释,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是俄德法这三个国家来干涉, 日本为什么要“屈服”, 这个做法对当时及其以后的国际局势造成了什么影响等问题。通过讲解这一知识使学生了解史实, 引导学生学会挖掘史实中更深次的知识。

新编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历史教学改革 第4篇

那么,初中历史教材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笔者经过学习与梳理,总结出如下三点,并尝试对其进行详细的阐述。需要强调的是,突出历史教材的特点并不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而是借此让历史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灵活。

一、科学性

历史是一门特殊学科,这个特殊倒不是说其有学科优越性,而是指历史知识往往都来自于史书的记载,因此在教材的使用中,教师要注意新旧教材的比较,注意教材与教参的比较,注意教材中引用的史学研究或教研成果,通过这些材料,让学生去感觉到历史是一门严谨的社会科学,而不只是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简单知识。观察课程改革以来的教材,我们会发现新教材上面多了许多插图以及相应的说明文字,这些插图多是近年出土文物或遗址的照片。这些材料的呈现,会让学生更加感觉到历史的厚重感,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以及对历史课程的认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材还部分地介绍了目前历史学术界有些争议的观点,这是与传统的历史教材有所不同的。传统历史教材的“定论”意识由此也被打破。事实上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这是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的,这样的补充会让教材不再具有滞后性,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认识历史,而不是落后于学生的历史认知。

二、联系性

笔者以为,历史教材的联系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历史自身的联系性。历史本身具有纵横两个方面的联系性,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总有其前因后果,而一件历史事件发生的同时,世界上的另一个地方也正在发生另一件历史事件。通过这种纵横两个方面的比较,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历史的联系性。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唐太宗与宋太祖的历史功过;可以让学生比较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事件与当时国外文明的发展……这样的比较可以让学生获得对历史规律的把握。

其二,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性。用历史照亮现实,应当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种基本观点,任何一个历史知识只有与现实联系起来时,才会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坚实的根基。而与之相伴的就是“读史可以明智”,有人说,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百家争鸣”对当前中国社会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对此,笔者认为,文明和谐的社会语境不在于毫无价值的争鸣,而在于服务于社会大局发展的争鸣,只有越争越积极的争鸣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因此,要想提升全民的舆论水平,就必须在历史教学中渗透这种历史联系现实的联系性。

其三,历史知识的跨学科联系。无论是文化的发展,还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都与历史息息相关。因此要树立初中历史的联系性,历史教师必须具备初中阶段所有学科的基本知识,以更好地发现这种学科之间的联系性。而一旦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在学生的历史视野中种下其余学科的“种子”,这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是非常有益的。

三、生动性

根据笔者所做的调查,以及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认为历史学习是枯燥的。而之所以有这样的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历史课堂缺乏生动性。

要想让历史学科变得生动起来,教师就必须坚持历史教学的生动性,通过史实的呈现、精彩的讲述,让学生产生一种身在历史情境中的感觉,感觉到自己就是历史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这样一来,历史就生动了起来,而历史一旦生动,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就会完全不同,不再是年代的堆砌,而是鲜活的历史事件。

新编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历史教学改革 第5篇

李绍金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与以往颁布的各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特色。结合各地对《新课标》培训和研讨的成果,以及本人对《新课标》的理解,我将《新课标》的新特点归结为十个方面。研究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制订正确的教学策略。

一、《新课标》的十个新特点

第一,对高中历史课课程性质的认识新。《新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规定了高中历史课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进一步”,强调了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继续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揭示了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最高目标。

1996年起,原国家教委颁行独立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尽管后来作过多次修改,但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认识一直没有多大改变:2002年4月第1版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与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活动密切相关,具有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功能,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其实,《教学大纲》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这一定义,是对“历史学”性质的定义,是从学术上来描述的,它同样适宜于大学阶段的历史课,实际上并没有认清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

比较起来,《新课标》更加科学地揭示了高中历史课开设的目的。第二,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目的的认识新。归结起来,《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目的作了三个方面的描述:①知识教育与学科能力培养:“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②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③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和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结合《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规定,以及对高中历史教学所提出的建议来理解,《新课标》对后两者更加重视,体现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新理念。

归纳《教学大纲》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也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教育。结合《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规定,以及对高中历史教学所提出的建议来理解,《教学大纲》对更加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体现出“以基础知识为中心”的理念。实话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教学大纲》对“思想教育”目标的规定,太过于强调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容易造成学生对“思想教育”的抵触情绪,并没有全面揭示历史学在对人的价值观形成、情感培养方面的教育功能。

总之,《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规定,是对《教学大纲》关于教学目标规定的重大发展。传统的教学大纲较多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表述本学科的知识点和教学要求,对能力和教学要求往往采用“初步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抽象的方式,对教师具体了解学生应达到什么程度缺乏明确的指导。而《新课标》将对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具体化,从而明确了高中教育历史课程教学要达到的基本标准。

第三,对高中历史教学理念的揭示新。

《新课标》用了相当篇幅全面阐述了高中历史教学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原有的《教学大纲》没有“教学理念”方面的内容。

学习领会这些新的教学理念,并把它贯彻到实践中去,有利于创新教育的实施,实际上是还高中历史教学本来的面目。第四,开发历史教学资源的观念新。

《新课标》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据本人所掌握的资料,这是对“中学历史教学资源”这一概念的内涵完整而准确地概括。它扩展了师生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视野,启迪了思路,解决了传统意义上的“历史教学资料”不足的问题。同时,它又为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第五,历史教学内容新。

原有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实际上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复,依然是中外“通史”教学。

《新课标》采用“模块”加“专题史”的形式,把中外历史分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共25个专题,定为必修课。学生通过历史必修课程的学习,能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学会从不同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为其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标》规定的历史选修课程共有6个学习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化的发展。

第六,教学活动要求新 与现行《教学大纲》相比,《新课标》明确提出了“教学活动”方面的建议,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过去,“开展历史课第二课堂活动”是一个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才开展的“要求”。《新课标》把“讨论”、“调查”、“阅读”、“访问”、“演讲”、“观看影视资料”等等活动“法律化”,必须在教学中组织这些活动,变以往的“第二课堂”为现今的“第一课堂”。历史教学活动将更加活泼。

第七,学习评价手段新 在教学评价上,《课程标准》改变了过于强调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建立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和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1.评价对象和参与者多元化,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和教师,而且包括学校、家长、教育主管部门等对历史教学起作用的各种因素,当然,评价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2.学习评价目标和内容多元化,不再局限于知识及能力领域,还包括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习评价方法多元化,有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考试等,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突出地体现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的理念,寓学生的学习活动于平常的生活活动中,将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八,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新

《新课标》要求更新学生学习方式,强调“研究性学习”活动与“历史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学生要借助现代所有的信息媒体(除了课堂外,还有网络、报刊、图书馆的图书,等等)进行学习活动,要生生、师生合作学习。正如《新课标》指出那样,“学生要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在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中善于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切实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全新要求。

第九,历史教材观念新

在《新课标》条件下,只有《新课标》是唯一的法定依据,学生所使用的“课本”再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依据。在这样的前提下,“课本”只是学习的最重要资料,历史学科所有的教学资源都可以利用为教材。

《新课标》全面实施后,将出现一个《课标》,多个《教学大纲》,多套课本以供选择的局面。据了解,经教育部批准,已有四家出版社邀请有关专家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编写了四套各具特色的高中历史教材。

《新课标》还给一线教师发挥才智提供了编写“教材”的空间。《新课标》说:“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这就是说,除了国家级的教材外,可以有省级教材、市级教材,还可以有校本教材。

这种新的教材观,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习。第十,对历史教师素质要求新

《新课标》把历史教师作为一种历史教学资源,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要求。“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

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这种要求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教学观念要新。“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历史教师不再只是“讲”历史,更重要的是,要与学生交往,要“学”历史,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要有新的学习能力。由于信息渠道的拓宽,学生掌握的信息资源肯定大大超过老师。做一名称职的老师,就必须不断学习,善于学习。

3.要掌握新的教学技术。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成为基本要求。现今的历史老师多是“文科”出身,恰恰在“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问题上存在着缺陷。

4.要迅速学习掌握新的教学管理手段和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手段。在《新课标》下,学生的学习不再限于课堂,不再只依赖于“教材”,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再只是一个“分数”。这种新形势下,怎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管理、评价,值得教师深入研究。

5.要有开发课程资源的新能力。历史教学资源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教师要能够发现利用现实的、活生生的历史资源,结合书本的“历史”,教活历史课。教师不光要能依据“教材”教“历史”,而且要能够“编”历史教材,包括校本教材、地方教材。

二、《新课标》下的教学策略建议

(一)加快历史教学资源在“硬件”方面的开发,建立校本历史教学资源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应加快本校历史教学资源网的建设。就现有条件,这个网的组成可以包括四个方面: 1.以“网站(网页)”为核心的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动员全体师生共同努力,收集国内外适合高中历史教学的网络信息,收集本校师生历史教与学的成果。

2.以“图书馆”为核心的传统文本历史教学资源。学校要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同时,通过适当方式与兄弟学校、大学院校图书馆建立联系,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

3.以“历史遗迹”为核心的实物历史教学资源。学校可以通过适当途径与附近的“博物馆”、“档案馆”以及其他“历史遗迹”的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建立校外历史教学资源基地。

4.以“专家、知情老人、历史科名师”为核心的人力历史教学资源。要采取适当方式与他们建立联系,争取他们为提高我校历史教学水平提供帮助。

(二)加强对历史教师的培训,提高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以便尽早适应新课程改革。有位专家说:“培训是教师的最大福利。”通过对教师的培训学习,可以促进教师的观念转变、教法转变、角色转变等。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民主教学,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三)加强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方面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改进。

要围绕“如何建立一种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动力的机制”进行探索,促进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要采取措施,变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为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和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

要创设民主的、活泼的教育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编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历史教学改革 第6篇

新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是由大学专家、课程教材编写研究人员和第一线的中学教师、教研人员几方面联合组成编制的。在编写过程中,经过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全体成员的集体讨论;经过由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及山东、黑龙江省的特级教师、历史教研员和人教社成员联合组成的起草工作小组的初步制订、几度修改;经过了国家教委中小学教科书审查委员会的两次初审;经过了各省教研室的广大教师的讨论和征求意见,最后形成了大纲送审稿。因此,应当说,这一新大纲是全国有关专家、教科书编写人员、各省教研人员和广大第一线历史教师集体劳动的成果。

下面谈一谈这一轮新的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时代精神、编写原则和编写特点。

一、跨世纪的时代性

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出台和使用,正面临着20世纪和21世纪的时代交替,所以这是一份跨世纪的历史教学大纲,很明显它将要反映这一特殊时代的精神。

未来的世纪将是一个竞争的世纪,而人才的竞争是这一竞争时代中至关紧要的因素。这一点已多次为我国党政领导人所一再强调。因此如何更好更快地培养21世纪的人才,将成为我国近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点。最近,党中央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公报中明确提出,要在本世纪末和21世纪,“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点,也是我们这次在制订和修改新大纲时,国家教委领导同志所特别强调应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作为历史教学大纲,我们考虑更应该在如何提高中华民族的文明素质方面多多增加内容。

由此,将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作为一个关键要素,便成为时代对新大纲制定的首要要求。近年来,世界各国有远见的学者和教育家,都在认真思考下一个世纪人才的素质问题。著名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和著名日本学者池田大作有一长篇的《展望廿一世纪》的谈话录,书中他们忧心忡忡地提到,目前世界技术和科学的提高,和人们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很不相称,“人的道德水平,随着技术的进步反而有所降低”。因此,发达国家教育界正在广泛探讨如何通过教育增强人们道德素质的措施。美国教育界认为教育制度的改革应同时包括“人民的智慧、道德和精神力量”的提高(《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3页)。日本教育家建议将“培养身心健康的国民”作为教育的目标,提出要培养“宽广的胸怀,健壮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的精神”、“面向世界的日本人”(《日本教育改革》,第464页)。韩国则提出:“教育目标之一是激发人民收集、发展并向下一代传授国家文化遗产的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存在于文化遗产中值得颂扬的道德意识之中,教育为促进这种意识起重要作用”的教育思想(《三十五国教育发展》,第748页)。这些思想家和教育家的思想和建议,展示在21世纪的新时期里,国民素质的教育,人们思想品质道德文化的教育,将成为提高人才素质的至要的动力和因素。

我国的教育家们在面向新世纪的关键时刻,也特别重视青少年素质的提高。1993年,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说:“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培养的人具有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献身的理想、志向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因此教育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未来与教育》,第26页)而历史课的教育,正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素质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柳斌副主任曾在一篇讲话中要求,通过历史课的教育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认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懂得中国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所不可替代的历史起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的民族心、自信心和自尊心。”他语重心长地说:“国际国内的历史事实都严峻地告诫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尊重自己的历史,甚至任凭心怀叵测的人肆意歪曲、丑化、糟蹋,否定自己的历史,那就会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关于基础教育的思考》,第375页)

统上所说,可以看出,为了面向21世纪,为了积极参与未来世纪的人才竞争,加强我国国民的道德素质的教育,是我们这次制订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时代要求,也是重要的指导思想。这是第一位的,也是最最重要的。

此外,我们现在正处于多变的跨世纪的年代。20世纪末,国际、国内已经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变化。形势变化促使历史科学和历史教育必须随时代巨变进行重大改革。同时,国际、国内思想领域、历史学界也相应有若干观念的改变,观点的更新和考古的新发现等等。这些新的内容,也需要在新大纲中适当地反映出来。

近年来,国际国内学术界有些什么新动向、新观念和新成果呢?

第一,未来世纪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问题。在21世纪,中国和东方世界肯定为世界所瞩目,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不仅指我国在世界政治上经济上的地位,同时也包括中国式的文化观。前面提到过的汤因比和池田大作的谈话录中提到:“中国在传统的文化上,其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中国还有跟历来西欧各国根本不同的国家观、世界观和文化观念。今后中国一旦在国际社会这一舞台上大显身手,特别对亚非各国一定会产生相当大的波动。”他还说:“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合作,在被人们认为是不可缺少和不可避免的人类统一的过程中,可能要发挥主导作用。”(《展望廿一世纪》第290、294页)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有一段尤为精辟的见解:“我的总看法是,从人类全部历史上来看,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21世纪,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就将逐步让位于三十年河东的东方文化,人类文化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时期。”(《东方文化研究》,第1页)中国文化的研究现在成为世界的热点,不是偶然的。中国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孙子思想,目前都成为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构成内容,这说明中国精神文明不仅在古代,而且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中华振兴的今日,到未来的世纪,中国文化进一步为世界所重视,将是不言而喻的。这是当今世界的一大潮流。我们现在编写面向21世纪的历史教学大纲,理所当然应当考虑这一事实。

第二,目前世界学术界都在讲科学和学科的综合,出现了许多综合性和交叉性的新科学。历史学界也有不少新学派,如计量史学和心理史学等等。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们对历史本身的看法也有所更新,将历史不仅仅局限看成单纯的政治史,而是看成全方位的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又包括人们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社会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全部的人类史,用我国习惯的说法,即既包括物质文明又包括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由此,近年来我国出版了不少“全史”一类的通史著作,还涌现许多社会史、物质生活史和文化史专著。这些学术界的新成果,学者们对历史认识的深化,在本世纪末我们编写新的历史教学大纲时,当然应当有所反映。

第三,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是在1977至1978年制订的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编写和修订的,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科书则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制订的义务教育历史教学大纲的规定下编写的,前者距今已近20年,后者也经过了五六年。近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情况有了很大的变化,世界形势更经历了剧变,到廿一世纪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新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在全国普遍使用时,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肯定还会有更大的变化和更新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新一轮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和历史教科书就应该紧跟形势,且应具有一定超前意识,适当反映已经变化或即将变化的国内外政治形势。比如,在新大纲的中国史部分,要正确反映我国近年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反映我国经济方面的巨大成就,反映1997年香港的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的正确方针等等;世界史部分要反映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格局的变化,亚洲经济的发展等重要内容。

第四,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还必须考虑吸收近年来教育学、历史学、考古学和历史教学界等新的科学成果。比如,教育学方面关于能力培养,考试与评估的新研究,历史学、考古学方面若干新观点、新看法、新发现等等。这样,就必须在新的大纲中调整和改变一些传统提法,反映出新的更为科学的观点。

最后,新编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还要考虑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利于高中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适应因材施教的原则,考虑到自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每周五天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历史课程和教学安排方面应有必要的弹性。

二、新大纲的编写原则

根据以上的时代特色,新编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具有以下编写原则:

首先是面向21世纪的原则。前面谈到,未来世纪将是一个竞争的世纪,各国将在人力、物力、国力上展开激烈的竞争,这样,在新的历史教学大纲中就有必要增强学生的世界参与意识与自强意识。在已编成的新大纲总的教学目的中,我们增加了:“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牢固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改革、开放意识和参与世界竞争的意识,具有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事业作贡献的历史责任感”一段文字。这一段,对内、对外历史责任感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首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自尊、自强,把祖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有可能对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我们的自尊、自强与世界,参与意识应当是一致的。根据上述总的教学目的,在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中适当增强了中国近代现代史上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发展的内容,近代爱国志士民主救国思想发展的脉络以及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上的巨大成就;在世界史方面,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世界,参与竞争,重点增加了自1500年以来世界格局的几次重大变化的内容。到21世纪时,香港已回归祖国,海峡两岸人民经济文化交流也将更为加强,新大纲也增加了这方面的内容。此外,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史的经济史、制度史和科学文化史方面,都比前大大加强,都和适应未来世纪的商品经济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新思想有密切关系。

其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原则。我们在几次集体讨论时,都一致主张应当将这一轮新的历史教学大纲编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大纲。所谓具有中国特色,就是我国的国情与世界其他国家有许多不同之处,我国的历史有独特的发展规律,我国对世界历史的看法也应有自己独特见解。那么,我国编订的历史教学大纲,就不应照搬他国模式。这次我们编写新一轮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时,考虑历史大纲的中国特色,至少应该反映在下面五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是制订新历史大纲的指导思想,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领导核心。由此,在新的大纲里,第四部分“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特别强调了:“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史论结合,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大纲中无论中国史、世界史,从分期问题到一些具体观点的叙述,都是紧紧遵循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处理的。

2.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56个民族都是祖国大家庭的成员,中国历史是由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比以往注意增强我国少数民族史和民族融合的内容。民族史是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大纲总的教学目的中,也特别提到:“应着重掌握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而在中国古代史分期的六个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以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分裂作为阶段划分的依据的。

新编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历史教学改革 第7篇

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历史、特点和政策 作者:王晓静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4年第01期

怎样归纳历史教材的“特点” 第8篇

一、“特点”是对教材要点的提炼

“要点”指能够说明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过程的主要因素。有些特点就是对这些主要因素的提炼, 如“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就可以归纳为: (1) 我国古代农业历史悠久, 且独立发展, 长期自成体系; (2) 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 这主要是由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 只有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下功夫, 如推广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 (3) 重视生产工具的改进,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如先后发明耒耜、青铜农具、耦犁、犁壁、曲辕犁; (4) 重视水利, 因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如兴修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创制和改进灌溉工具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等; (5) 重视农作物新品种的培植和推广, 远古时期就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西周时, 后世的主要农作物都已具备, 后来又从国外引种高产农作物; (6) 土地所有制从公有、国有到私有, 以一家一户为主要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长期成为基本形式,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成为主要经济形态; (7) 重视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 如编写农书《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等。归纳时要注意三点:一是突出“发展”二字;二是史论结合, 要举例;三是要串线归类, 把散见于其他模块、专题、章节的同类相关知识归并到一起, 如第 (7) 条就是从必修3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归纳出来的。

二、“特点”是对教材核心内容本质的概括

核心内容又称主干知识, 这是教材编写的本体、能力培养的载体、考试测试的主体。“本质的概括”就是“由表及里”, “表”就是现象, “里”就是本质, 从内容中概括出本质的东西, 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虽然新老教材说法不尽一致, 老师在讲课时也见仁见智, 但不外乎以下四点: (1) 国家干预经济;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 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第 (1) 条是突出核心内容, 第 (2) 、 (3) 条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看问题, 第 (4) 条是揭示改革的实质。因为历史上的改革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新制度代替旧制度的改革, 如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失败的戊戌变法都属于这一类, 这类改革目的是实现社会制度的质变。二是一种社会制度本身的自我完善, 因为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都要在实践中通过改革自我完善, 如王安石变法就是封建制度的自我完善, 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改革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三是落后民族学习先进民族的改革,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三、“特点”是区别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个性特征

“特点”要突出一个“特”字, “特”者, 不普通也。共性的东西不能算特点, 如一个人有“一个鼻子, 两个眼睛”, 这不能算特点, 因为大家都有。如果说他高一点、矮一点、胖一点、瘦一点, 哪个地方有个什么标记, 这是特点。如“分封制”和“宗法制”这两个概念虽然有联系, 如都是西周政治制度, 都以对方为存在的条件, 二者互为表里, 但它们的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分封制的特点是: (1) 分封的对象为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2) 受封者建立起诸侯国, 如众星捧月, 拱卫王室; (3) 分封制下的诸侯权利和义务统一, 对周王要承担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义务, 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享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4)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层层分封, 贵族内部等级森严。而宗法制的特点可归纳为: (1)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2)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父位、众子分封; (3) 嫡长子和众子形成大宗和小宗的关系, 大宗统率小宗, 小宗服从大宗。

四、“特点”是编者留给学习者自己领会的精神实质

新编历史教材的特点和历史教学改革 第9篇

由于京剧新编历史剧绝大部分表现的是古代生活,而传统戏曲音乐在表现古代生活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手段,以传统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段来创作新编历史戏的音乐是十分自然的。但这些历史剧的音乐并不是对传统戏曲音乐程式的照搬,而是由作曲和在创腔方面有造诣的演员及有经验的乐师共同创作而成。由于同是表现古代生活,这些历史剧与传统戏在音乐上十分接近,它们的唱腔一般都是以继承传统为主,在声腔方面继承了传统戏声腔音乐基本手段及主题展开手法。

1,移位

在传统戏中旋律的模进是最多最基本的手法,一般在一个唱段结构内部和唱段之间常用四度、五度、八度的模进。以此为基础,新编历史剧的旋法的移位还有其他几种情况:

(1)正反调间的移位

反调是由正调移低四度变化发展,这种正反调的移位在传统程式中是很常见的,就不再赘述。在此有一个特例,在新编历史剧《成败萧何》第四场“我这耿耿心怀望你深鉴”唱段中,萧何唱了段【反西皮二六】。据记载,京剧的【反西皮二六】是谭鑫培创始的,也就是从《连营寨》哭灵牌的唱段开始把旦角二六化到老生唱腔中来,遂开创了这种反西皮二六的腔格。这种腔调虽名为反西皮,但它并不完是正西皮的转调,有的不过是把西皮上下旬唱腔的落音做了些变动,变为二黄腔,于是就成为用西皮定弦唱二黄腔的格式。上下旬的落音为1和5,【反西皮二六】除落腔的部分外,上下旬完全是旦角正二六的腔格。也就是说【反西皮二六】就是旦角西皮二六和反西皮落腔的结合体了。因反二六的特征是生腔调式由宫转为徵,音域比二六低四度行腔。而旦腔反二六,同旦腔正二六的调式、节奏、起落板规律基本相同,行腔多级进和下行,与正二六行腔中经常六度大跳的明朗色彩形成对照。由于反二六生腔、旦腔“基本调”相似,也可以推断旦腔反二六由生腔反二六加以装饰而派生;而生腔反二六,又是大量模拟旦腔正二六发展而成。调式成属调关系,反西皮在正调下四度行腔,因而西皮明朗,高昂,反西皮低沉、悲怨。而旦腔反二六与正二六,在节奏、调式上区别都不大,只是行腔,有时反二六在二六属调音域内迂回进行。

(2)不同行当问的移位

在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的第四场“乱世夫妻多忧患”中曹操与倩娘的对唱就是【二黄】接【反二黄】。因为无论老生,旦角,抑或花脸,遇到【二黄】板式对唱的形式,始终存在着由于男女演员嗓音要求不同,难以和谐地统一调门。为解决这一矛盾,就要采用【二黄】接【反二黄】的方法,男声用正【二黄】,女声用【反二黄】,通过两者有机结合,收到良好效果。类似的还有在《成败萧何》第一场“速返辖地捕钦犯”唱段中,刘邦、韩信、萧何、吕后轮唱【西皮快二六】轮唱。

(3)演员发挥直接嗓音高亢特色把唱腔移高

在《成败萧何》一剧中演员安平扮演的韩信“俊扮花脸”打破了行当的限制,由花脸演员颠覆了以往“小生”、“武生”“老生”版的韩信,更突出他的历史悲剧色彩和大艾夫的真性情。在第四场“半月前他冒死与韩信叫阵比剑”和“韩信为人少忌惮”两段唱腔中:安平根据人物个性增加了高亢激昂的成分,突出裘派深沉醇厚“以情带声、以韵取胜”的风格,塑造了一个率性侠义的韩信形象。

2,伸展

伸展可用于板式的派生,例如【原板】伸展派生为【慢板】。而在唱段内的句型结构的伸展,即是扩腔、加腔、拖腔的运用。

例如在《成败萧何》第五场“小韩信为钟离惨遭谪贬”中萧何唱【四平调】,由于摆字上的特点,一般腔节划分较自由些。上句中第一腔节划分较为明显,第二、三腔节划分不很明显。结构伸缩很大,其扩充和紧缩的手法多样,运用灵活。上句第一腔节运用扩、加腔最为普遍。“我独力欲挽滔天浪”的“我”用了个扩腔,“浪”拖腔,一般来说,上句第一词组可以运用扩、加腔,第三词组可以运用拖腔,而第二词组很少变化。这是它的摆字特点所决定的。最后一句悲叹“苍天啊”拖腔感慨。一般来说下旬很少运用扩、加、拖腔扩充的,只有第二词组的加腔有时可以比基本腔型再扩充些。由于增加词组或字数而扩充的结构在【四平调原板】中特别突出,而【四平调原板】的结构及摆字格式也常最适应长短不一的句型。如“将韩信霎时推入了1万丈深渊”中“霎时推入了”是附加词组而扩充的一小节,所以这一句的摆字也发生了变化。在最后接唱的【四平调】中,“不由人心意彷徨”把第二腔节后的小过门拆开,加进了第三个腔节,可见【四平调原板】的旋律结构有时可以拆得很散,以每一个小节为一旋律单位来进行各种衔接,只要当通常的旋律结构出现,就可以基本体现出一般的结构格式。之后两个“进退维艰”只是一种反复型的扩充。其中用了一个虚词“啊”来维持基本的特征音调。

再如第四场“半月前他冒死与韩信叫阵比剑”韩信唱的【西皮二六】中扩腔、加腔运用稍多一些,拖腔的运用反而少些。每句句尾后都接一个小间奏,并无拖腔。这是因为要保持【二六板】结束型摆字的格式以及眼起的节奏特点,所以比较少用拖腔。

3,紧缩

紧缩也运用于板式的派生如【二六】紧缩为【流水】,同样也运用于唱段内句型结构的紧缩,例如《成败萧何》第六场“吕雉初嫁本安分”吕后唱的【西皮二六】转【流水】即为唱段的紧缩。二六板式节奏较紧凑,一、二分句多连唱,分句与乐句之间。没有大的间奏因而适于表达诉怨、叙愁或辩理。在这个唱段中的慢二六是吕雉的叙述段,然后转为较快的流水板。情绪激动表示辩理的。接唱散板恳求萧何施援手除韩信则是规劝。唱段衔接的设置能体现出吕后的软硬兼施和城府之深。二六主要用来作为由快三眼、原板,过渡到流水、快板的桥梁。最后转散板收住。

再如第四场“韩信为人少忌惮”中韩信的【西皮流水】唱段。语言流畅、节奏明快、叙述韩信的不满和辩解。流水板是叙述性较强的板式,适合表现轻快或慷慨激昂的情绪:其结构和唱词词组的划分有密切关系。由二六板进一步紧缩而成又是1/4节奏,为垛句创造条件,紧缩结构运用在从渐快“韩信本是项羽的兵……意气相投本自然”这一段叙事辩理几乎是二小节l一2个字,紧缩结构加快了唱速,使得韩信的情绪异常激动,直到最后一句渐慢“韩信要反我早就反,何等到江山一统天下安”表述了自己的立场,最后一字落板上。由于流水板的唱句节奏比较紧,故在每个分句之间的停顿不太明显,各分句的落音变化亦较多。

4,自由与变格处理

(1)关于自由节奏

在《成败萧何》第二场“现如今干戈息山河宁靖”唱段中萧何唱【西皮散板】就是由【原板】的上板节奏变成自由节奏,但腔节划分与结构组织基本相同。【散板】虽然是自由节奏,但不能认为它是一种无节奏的演唱。即使若干个单音连续出现,即使没有小节线,它们也存在着强弱相对关系。【散板】的演唱也受到唱词词组的节奏的制约,按词组划分的腔节停顿,在节奏上有内在联系。哪些字位紧些,哪些字位疏些,哪些用腔,哪些不用腔,都应具有节奏上的交叉和平衡。一般来说【散板】的腔

节划分较自由,唱紧一些或不停顿不用气口就常不分腔节,反之即可分出腔节来。于是演员可在处理各个分句和唱腔时自由发挥。在【散板】中字距拉开行腔时,便是【散板】中节奏比较自由的时候。当字距聚紧时。相对来说节奏约束增大,表现为相对稳定的节奏。于是这两种节奏常常互相交叉而使【散板】乐句充满着节奏的动力。而“节拍自由”实际上只是在速度上可以灵活掌握,而唱腔中各音的强弱关系并不改变。

(2)变格处理

从传统戏《打严嵩》的垛子板作铺垫开始,垛句运用开始突破传统的规整句型,比如《成败萧何》第一场“等到了小韩信”萧和的【西皮流水】唱段,27字垛句打破了原先规整的十字句,因为【流水板】结构伸缩范围较大,常用扩、加腔及拖腔扩充结构:【流水板】的结构和唱词词组的划分有密切关系,又是1/4节奏,为垛句创造了条件。以垛子板作为铺垫,使这段西皮流水语言流畅、节奏明快,叙述将相和共同辅佐君王使得国运昌盛的喜悦心情。

再如第三场“闻特诏惊得我魂飞魄散”萧何唱【二黄散板】的第一句,“怕的是风云突变战火陡起

自相残杀血盈河山”这是散板中运用【垛句】长句,节奏上相对稳定。从第二句到第七句,上下旬摆字规整,都是3 3 4的十字句,最后一句“刀山戟海我也要闯闯闯闯……闯他个人仰马又翻”使用了变格处理,这说明【散板】内部结构的节奏变化是相当丰富的,常表现为自由节奏和相对固定节奏的交叉上。这个散板唱段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都是用的自由节奏,中间第二句和第七句是固定节奏,在创作上表现整个唱段的松紧安排张弛有度。

二、京剧新编历史剧在声腔板式方面的探索

新编历史剧对传统戏曲声腔“基本调”的继承和创新包括引子、间奏、尾奏和板式等方面,以新编历史剧《成败萧何》第七场“追韩信追得我力竭心衰”唱段为例。在传统戏中唱运用一腔到底的程式,而在这个唱段中除了使用二黄,还加入了高拨子的整套板式:高拨子【导板】、【顶板】、【原板】、【散板】、【摇板】。唱段中的引子、间奏、尾奏都是“基本调”的运用与发展。并且陈少云在剧中的唱腔念白麒味浓郁。唱腔隐约有《徐策跑城》中“高拨子”的影子,让观众颇感亲切。

唱腔的开头是【高拨子导板】,虽然是萧何的唱段,但过门使用了导板旦腔基本调的引子。第一分句“追韩信追得我”落1,间奏与导板间奏基本调相同。第二分句“力竭心衰”落2。商调式。旋法上与《徐策跑城》的导板基本相同。

接唱【顶板】,在旋法、节奏和摆字规律上都与传统戏《临江驿》的【回龙】类似。顶板句尾落5音,微调式,与导板的商调式形成调式交替。接唱【原板】,与原板引子的基本调相比,也能看出她们是基本相同的。上句的第一分句落l。第二分旬落5,下旬第一分句落1,句尾落2间奏与基本调相同。【摇板】只有一句,第一分句“真不如翻身跃下”落3音,第二分句“去冥台”落1音,之后接唱的【高拨子摇板】,其引子和间奏都与基本调类似。上句第一分句落5音,下旬第一分句落2音。接【散板】的清唱,分句落3音,间奏在原音上拖音。尾奏是住头,这与散板基本调的间奏和尾奏完全相同。可以看出。在创腔方面基本运用了传统戏的基本调原则,而在布局上有所突破。

另外创新的板式还有,在《成败萧何》第三场“昨夜闻陛下梦中嘶吼”吕后唱的【反二黄二六】;新编历史剧《满江红》中岳飞唱的【二黄新滚板】将散板类发展成上板唱腔;《贞观盛事》第六场李世民和魏征“月儿如钩”唱段的【反二黄中板】等。

三、京剧新编历史剧在声腔旋律方面的探索

在传统戏曲中,创腔布局都是以同一个声腔为基础,运用成套唱腔板式,也就是说,如果使用西皮腔,那么一场下来始终是唱西皮腔的。但在新编历史剧的声腔布局中就打破了这个束缚。加入了一些新的素材,例如:

1、吸收本剧种内不同行当和声腔的音乐素材

在《成败萧何》第五场中主要使用二黄的成套唱腔,并加入了【四平调】。四平调又名“平板二黄”,该调移于京剧后,插于二黄戏中使用,吸收二黄腔的许多特征,渐成为京剧唱腔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平调的旋律多级进、婉转,华彩而流畅,具二黄腔的抒情、浑厚等特点。【四平调】同样也运用在新编历史剧《贞观盛世》的唱腔方面,在这个戏里第一次让花脸唱“四平调”,这种板式是传统的,只是以前在花脸行不唱。在第二场魏征“梨花凝春韵”的唱段也用“四平调”表现,这在净角传统戏里也无先例。“四平调”唱腔悠然雅致且抒情,很符合魏征对爱妻的深情抒发,所以大胆的运用收效颇佳。

在《成败萧何》第七场“追韩信追得我力竭心衰”中运用高拨子腔及成套唱腔板式:【高拨子导板】转【顶板】接唱【原板】转【摇板】(快一倍)接唱【摇板】接【散板】(清唱)。高拨子是微调的重要腔调之一,常与西皮二黄并存,也多用于其他剧种之中。其声调悲戾激越,异常动人,常用于生离死别或百感交集的戏剧情节中。以上用的板式基本囊括了高拨子腔的所有板式,拨子在京剧里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和皮黄混合使用,各行角色也都能唱,适合表达激昂悲愤的感情。高拨子在格式上的约束很少,所以在很多新编剧目里经常用到。

2、吸收兄弟剧种的音乐素材和形式

在《成败萧何》第五场“叹人生如棋人作弄”唱段中韩信在琴曲的伴奏下击鼓咏唱;第六场“想当年困蜀地”中萧何唱【清江引】;在《曹操与杨修》中第三场运用了川剧;《贞观盛世》第六场,李世民和魏征相隔时空的对唱。以昆剧散句之起唱法来借景抒情。第三场月娟唱“进豪宅”中运用的【梆子导板】则改编了传统的“花梆子”乐句,由低趋高,至见面而推到高潮。

3、吸收说唱音乐素材

在《曹操与杨修》第二场中倩娘“杨修进京兮”唱段运用了弹唱;第三场运用了评弹;在《下鲁城》一剧中的唱腔设计将京剧二黄和北京琴书、京韵大鼓、单弦四种音调揉合在一起形成了“京调二黄”,拓展了京剧音乐的表现领域,丰富了演员的唱腔,使该剧具有了强劲的听觉冲击力。

4、吸收民间歌曲素材

《曹操与杨修》中以胡笳十八拍为基调作为该剧主题音乐。第三场东吴、西蜀、匈奴商人的唱腔中运用了新疆民歌的旋律。《贞观盛世》第二场魏征的唱段“春雨润花绽放”和第五场李世民、魏征的对唱,旋律动听、通俗,富于感情,陕北民歌“妹在崖上唱山歌”的使用不仅起到了贯穿呼应剧情的作用,而且给全剧注入了一种清新的韵味。创作者将陕西民谣旋律’和京剧传统音乐旋律进行有机结合。效果很好。

上一篇:《母亲》课件教案下一篇:大班美术活动《我来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