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母亲作文

2024-05-23

记忆中的母亲作文(精选10篇)

记忆中的母亲作文 第1篇

记忆中,母亲是那么、那么善良、慈爱、而又坚强。着生活的方面,关爱着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啊,母亲是崇高的,那母爱更是。母亲好比灿烂的春天,那母爱春天里暖洋洋的春风,带给我一丝丝希望。

乍一看,母亲不高不矮,胖瘦均匀,圆圆的脸上镶着一双浓眉大眼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你肯定会问:“ 这和普通人差不多,怎么称得上?”

让我告诉你,有句话说得好“外在美只是暂时的,内在美才是真正、永恒的美。

记得小时候,妈妈上班快迟到了,一把抱住我向下跑。突然,妈妈被绊倒了,重重地摔倒在地。 可是还紧紧地把我抱在怀中,生怕我受伤。结果我毫发无损,妈妈却摔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

每当我 的脑海中浮现出那是的情景,我就会热泪盈眶,心里阵阵酸楚。

有时,我半夜起床上厕所,还看见妈妈把手伸进冰冷的水里洗衣手冻得像根胡萝卜。

我尊敬我的妈妈,她、帮助她,我将不会调皮,做个听话、乖巧的孩子。

啊,母爱的让我折服、母爱的.让我感动。里我要说声:“谢谢妈妈,祝您365天天天笑口常开。”

记忆中的母亲作文 第2篇

若把胡适笔下的母亲称为“中国传统的妇女形象”,那我的母亲就应属于“不伦不类”之类。因为我母亲既喜欢时尚有潮流的东西,又拥有传统的农村妇女的气质。因为这,她也曾闹出了不少笑话。在这我就给大家说件事——可千万别告诉我母亲哦!

一次,我和母亲去服装店买衣服。我们走进了一家著名的服装专卖店。里面各类衣服应有尽有,而时尚的占大多数。母亲转了大半天,还没挑出一件称心如意的.衣服。我调侃母亲说:

“妈,是不是衣服太多,不仅迷住了你的眼睛,还把你的魂也迷住啦?挑不出就把所有的衣服全抱回家得了。”

“去你的,尽说些搬不上台面的瞎话。这么多时尚的衣服,总有一件我喜欢的吧!再等等,让我用心再选选。”

“得了吧,就你那眼光能挑出什么好衣服来?好衣服不就近在眼前吗?”我心里嘀咕着。

正在这时,只听见母亲发出一声轻轻的惊叫“啊?!”她慌里慌张地把服务员叫来,指着一个款式的裤子讶然地说道:

“服务员小姐,你们没搞错吧,这衣服膝盖部位怎么破了一个洞?还卖860元,这不是坑人吗?”

听了母亲的话,再看看那条裤子,我和服务员都不约而同地哑然失笑。原来那裤子是最近市场上流行的乞丐服,别说是坑人,竟还有那么一群人愿意买这“破衣服”呢!服务员向母亲说明了情况。母亲这才烟消云散。她眉头皱皱,带着我离开了商店。路上,我还在余笑母亲的傻气。突然,母亲转过头来,狠狠地瞪着我说:

“臭小子,给我听着,今后不许你去买那种衣服,就是想也不允许。听见了没有?”

我惶恐地使劲点头,感到母亲那股突如其来的煞气实在是太骇人了。

因为这件事,我再也没有对时尚得太离谱的服装产生兴趣,而且母亲一直也对此管得很严。母亲的做法一开始实在让人感到困惑,后来我才逐渐领悟到,这是一位有责任感的母亲对她的子女成为“玉石”的期盼,而不是“草包”。

那时我十二岁。

在生活中,母亲不仅仅是一位严师,让我感到她的粗鲁、蛮横;其实她也是一位仁慈的母亲,让我感到她的善良和可亲。

父母就我一个独生子,在家里,我可称得上是受宠若惊。我是老大,是皇帝,有时母亲还得让我三分。因此,我曾经也是够野的,就像山里的孩子。

童年的我最热忠的一项活动可算是爬树了。因为爬树技能的超群,能给我赢来一阵阵男孩的羡慕和女孩的欢呼。那感情真是如饮美酒般香甜。

有一年春天,我在家旁一棵大树下玩耍,突然,一堆鸟屎滴落在我面前,我有些许愤怒。续而,我抬头看树上,哇噻!只见一鸟窝高挂在树梢上。我的报复和贪婪之心油然而生,我决定上树把那鸟巢给弄到手,以解我的心头之恨。我咬咬牙,抱住树干,青蛙似的蹦跳着爬上了第一个枝桠,接着第二个,第三个……当离目标还差一个树叉时,心里一激动,失了手,从6米多高的树上翻了下来……那一下,实在是摔得够呛,只觉得胳膊一阵剧烈的酸痛,之后脑袋越来越糊涂,最后就倒下了。

醒来时,我发现自己在医院的病床上躺着,手上、头上被纱布包裹地严严实实。我想动动身子,吵醒了磕在床沿上睡觉的母亲。她双眼通红,看起来很憔悴。母亲给我盖好被子,摇摇头示意我不要乱动。我看着母亲,眼里流出了后悔的泪水……

出院后,母亲没有责怪我。后来,我听父亲说,母亲那一天真急坏了,把我送到医院进行治疗后,就一直守在我床前,连续两天没合眼。“真是把她累得哟!”父亲心疼地发出感叹。之后几天里,我没胆直面母亲,虽然母亲曾也安慰我没关系。

作文教学中的美丽记忆 第3篇

在语文教学中, 我最想谈的就是作文教学。每次翻开孩子们的作文本时, 总感觉无论是学生的学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情感都显贫乏。作为教师, 我想是否应该多反省反省自己的教学呢?学识贫乏, 也许是我没有很好的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生活积蓄的贫乏, 可能是由于我还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思想情感的贫乏, 那一定是我还未拨动学生心灵的那根琴弦。

于是, 我开始尝试在教学活动中有所改变, 有所突破。

一.从学生们最感兴趣处入手, 来激活学生的创作激情

正值四月, 春暖花开, 春意盎然, 此时也正是学生们一年一度的外出春游时节。但是, 学校考虑安全问题, 有可能会取消外出春游的计划。学生们嘴上不说, 心里却憋着一肚子话。

于是, 我决定从这个敏感问题入手, 在我的一堂作文课上, 开始了我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现在窗外阳光明媚, 绿意袭人, 鸟语花香, 此刻你们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我问。

“春游……”学生异口同声。

“可是这……安全问题, 再说马上就要期中考试了, 依我看, 还是取消这次活动吧。”

“老师, 为什么?”

“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为什么要取消?”

“别的学校都去了!”

……

教室里群情激愤, 吵吵嚷嚷, 有些拍着桌子, 有些脸胀得通红, 有些趴在桌子上直生闷气。

“这样做可解决不了问题, 只会激化矛盾!”我调整着学生的情绪。

……

一位同学站了起来, “那我想问老师, 你到底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那我也想问你, 为什么非去不可呢?”我巧妙地将话语引入正题。

大家陷入了沉默。看的出来, 他们正在缴尽脑汁, 准备用N条理由来说服我。

“你们也许不愿意说或者还没想好用什么样的方式说, 没关系, 把你们的理由写出来吧!”

此时的学生, 不再似以往写作文那样, 一脸的不情愿, 笔如千斤而难以下笔。他们带着诸多不满、些许悲壮, 将自己的意愿, 心中的希望, 写进了他们的作文里, 好象不吐不为快似的。写下他们的作文。

几十分钟下来, 我便看到了一篇篇有理有据, 条理清晰, 情理并茂的作文。通过文字你完全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情感激荡、浩气四射。

有的这样写道:“我理解老师您的心情, 您也是为我们好, 想让我们在学习上多用点功, 多花些时间, 能够有所突破, 可是作为一个老师, 您却不理解我们的心情, 一味地强调学习, 这将给教育和教学带来多大的损失啊。你常常告诫我们有张有弛, 劳逸结合。可是现在您自己却把我们的弦给绷紧了。……”

有的则写道:“每年我们都会去春游, 在蓝天白云下, 在青草地上, 师生同游, 促膝谈心, 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老师, 难道您不记得了吗?这样的活动不仅让我们彼此相互了解, 而且也增进了我们师生之间的感情, 让我们贴得更近了。在初三紧张而枯燥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能够时时回味我们曾经的快乐, 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和值得回味的事情啊!”

有的则有理有据:“我们读过许多游记, 《醉翁亭记》让我们明白“志”趣, 《满井游记》让我们明白“春”趣, 这次的春游一定有我们的“情”趣, 在祖国的怀抱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陶冶我们的情操, 从而培养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 这老师不会反对吧?”

……

这种方法讲究相机而动, 随机应变, 求变出奇, 奇中有新。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时, 他们会忘记了是在写作文, 而不过是在急切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已。

二.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激发学生的创作真情

我曾布置学生写过以《感悟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当我把题目写在黑板上时, 教室里发出了一种奇怪的声音。我扫视全班, 发现他们的表情大都是不置可否, 不屑一顾的。这让我备感意外, 也有些措手不及。难道这些新生代果真对于亲情毫无感悟?面对父母的全心付出如此麻木?

看着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们, 我相信, 他们应该不至于如此冷漠吧, 于是把求助的目光扫向他们, 发现有些低下自己的头颅, 有些做出与己无关的姿态, 有些似乎还意犹未尽, 似乎还有话说。于是我喊了一位我认为还比较有感情的同学起来说一说。她嗫嚅着而且还有些怯生生地说:“其实亲情……”还没说完, 便听见下面一片“切……”的声音。

我相信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最为柔软的地方, 关键是你善不善于发现。这时候, 我想到了大家曾经学过的一篇散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于是, 在课堂上, 我与学生之间展开了一场特殊的心理攻坚战。

“大家还记得《背影》吗?”

同学们有些茫然地点了点头。眼睛里充满了迷惑与不解。

“有谁记得那是谁的背影?又有谁能告诉我那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学生们开始做回忆状, 好像在那儿若有所思。

一个学生站起来, “老师, 那是朱自清先生的父亲的背影。他的背影很……”

“很胖, ”他的同桌着急了, “而且过车站的月台时是爬过去的, 因为太胖了, 特困难。”

“那他为什么还要过去呢?有什么急事吗?是非去不可吗?”我又继续问到。

“他要给儿子买橘子。”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道。霎时, 大家都安静下来, 不再说话, 陷入了沉思。

文中那肥胖的背影犹如电影画面般慢慢淡出, 影愈淡而情愈浓, 人愈远而心愈近。

“父亲如此费力, 艰难地爬过月台, 只是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 生怕儿子路上口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你们想过没有?”看到学生们开始思索, 我赶紧趁热打铁。

“在你身上, 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想想平日生活当中的一点一滴, 你们的父亲、母亲是如何的爱你们的?”停了一下, “有谁听过满文军的《懂你》?”

大家都使劲地点了点头。

“那么有谁会唱吗?要不, 老师起个头, 好吗?”

当我哼唱起那首饱含深情的《懂你》时, 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跟着我, 开始很小声, 渐渐的越来越大, 也越来越动情了。我希望学生们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现在应该已经奏效了, 他们能够体验到人世间那令人潸然泪下的父子情深, 便可以去感悟亲情的可贵。

“我想, 每位同学都或多或少的记起了什么。回去以后, 老师希望你们能与自己的父母一起读《背影》, 并写下读后感。可以家长写, 也可以学生写。好吗?”

结果所有的家长都写了对这篇文章的感受, 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原先的期望, 他们有的从中想到了自己的父辈, 有的想到了自己的读书时代等等, 实在令人感动。而所有的学生不仅写了对文章的理解, 而且也通过父母的文字体会了父母心底的亲情。我想, 沟通永远是人与人走向和谐发展的方式。

接下来, 我让学生观察生活, 体验真情, 并以《感悟亲情》为题写一篇课外练笔, 学生不仅写作兴趣盎然, 有的还用电脑打印下来, 写作对于他们来说, 再也不是被老师要求的了。

儿子记忆中的母亲 第4篇

1957年,范敬宜被错划为“右派”,被撤销职务,降薪六级,开除团籍,并送到辽阳一个“兽医科学研究所”去劳动改造。直到20年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才得以平反昭雪。

恢复工作后,范敬宜先于1983年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一年后,调文化部任外文局局长。从东北调到首都北京,无疑在仕途上又上了一个档次,他当然很高兴。在安顿好工作后,他立即给远在上海的母亲写信,报告了这一喜讯,也好让母亲高兴高兴。令范敬宜没想到的是,母亲在接到他的信后,并没有表示出丝毫的高兴,却只给他回了简单的八个字:“位高坠重,君可休矣。”范敬宜捧着母亲的回信细细咀嚼,顿觉涵义重大。他自言自语道:“母亲啊,儿子明白了您老人家的良苦用心,您是让儿子时刻记住:爬得越高,就可能跌得越重,不管做事做官,都要留有余地,都不要忘乎所以,做好该做的事,能不上还是不要再‘上’了。”

范敬宜于是给母亲回了一封简短的信,写道:“请母亲放心,儿子一定时时记住并实践母亲的教导与期望,一定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比较有学问的人。”

1986年,范敬宜的工作又作了调整,担任《经济日报》总编辑。这年4月,他得知母亲生病,就回上海去看望。在准备返回北京时,他早早定了火车票,见离开车时间还早,就想和母亲再聊一会。母亲对他说:“还是早点去车站,免得误了点。”他对母亲说:“不用着急,《文汇报》的总编马达一会派车来送我去车站,时间来得及。”他话音刚落,母亲就发火了:“你又不在《文汇报》工作,凭什么要人家派车送你?还不赶快回了人家!”

吓得范敬宜赶紧打电话给《文汇报》总编马达,让他千万别派车来了,自己会想办法去车站。马达不知情由,再三追问发生了什么事。范敬宜只是说:“反正你别派车就是了,以后见面再给你解释。”范敬宜匆忙和母亲告了别,租了一辆三轮摩托车去了火车站。

正是有了母亲的两次教诲,让范敬宜在“飞黄腾达”时,以母亲“位高坠重”的警戒时刻告诫自己。他后来总结道:“每一步前进,每一次担子的加重,都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到,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是何等的重大。开始时,我只是抱著一种朦朦胧胧的、最朴素的想法: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要辜负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以及党和人民的信任,要干出个样子,不能给一切关心过我的人丢脸、抹黑。越到后来,这种责任意识就越清晰,越自觉。这一切,都与母亲的教诲密不可分。可以这样讲,没有母亲对我的那两次敲打,我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些真切的体会,是我在实践中换来,没有半点的虚言。”?茭

记忆中的母亲经典散文 第5篇

羊城上空清风徐徐,地面上的秃树还残留着一片片黄叶,但那灰黑色的枝杈上早已吐出了新芽。不远处,一位年轻的妇女耐心地在教自己一岁左右的孩子走路,这一幕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的记忆之门……

记得去年母亲生日那天,姐跟我讲起母亲那些艰辛的事儿:“你还是婴孩的今日,家乡的山上漫花遍野、百鸟争鸣,你还躺在母亲那温暖的怀抱中哭啼打闹。母亲总是不嫌累,口中不停哼着那摇篮曲让你悠闲入梦,待你睡熟的时候,母亲就不停地干家务活。”“那时候,父亲在家经商,便认识了一些狐朋狗友,他们经常酗酒打牌。夜间归来,父亲总是呕吐不止发酒疯,把气全洒在母亲身上。母亲虽是一位农家妇女,颇有些文化,很识大体,没有与父亲争吵,而是把所有的辛酸深埋在自己的心里。”

姐讲着讲着,泪水一滴一滴从眼眸中流了出来,这更唤醒了我对母亲的记忆。

一个初秋的早晨,外面淅淅沥沥下起小雨,我不想去学校上学,就假装头晕赖床不起。母亲气打一处来,一手揪着我的耳朵拉我起床,嘴中还不停唠叨:“就你天天头痛,哪个小孩像你这样?”为了装得更逼真,我就大哭大闹,死死抱住母亲的大腿一动不动。母亲不管三七二十一背起小书包,一手就将我拖着去学校。到了学校,她还特意告诉班主任,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母亲离开后,我独自坐在座位上不停哭泣着。

放学回家后,我不吃饭不洗澡,就躺在床上假装睡觉。她显然比较生气,准备用小竹棍打我屁股。我干脆就跑到外面躲藏起来,直到半夜才归家,她竟然没有骂我,而是端来一碗香喷喷的面条给我。我刚开始不理情斜躺在沙发上,她见我还生气,于是就把面条放在桌上,给我洗衣服去了。

我隐隐约约地看到她的眼眸上填满了泪水,那时心里似乎明白了她的苦楚,就端起面条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面条下面居然还藏着两个鸡蛋。当时,我的心里很纳闷:都半夜了,家里哪来的鸡蛋?这时,我才明白她的一片苦心,和着感动的泪水将面条吃个精光。母亲在远处看到我狼吞虎咽的样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后来,由于父亲的原因,家境日益衰弱,最后连我与姐的学费都交不起了。母亲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不顾父亲的阻挠,就决定前往广东打工。

那是一个夏日已近黄昏,我陪伴母亲去售票台买车票。整个村落静悄悄的,只有那光辉月色、星辰闪烁。一路上,母亲一直紧紧牵着我的小手,步伐却是那样的沉重。母亲的唠叨在我耳边挥之不去,清风徐徐,心中不免有点寒意。

车站到了,母亲怕我看见她流泪,就独自去售票台买票,我知道她的心比我更难过。忽然,母亲转身从里面的口袋里拿出一个钱包递给我说:“儿子,这是你读书的学费和零用钱,你要把它放好啊!”我的手在颤抖,接过钱包点了点头。这钱来之不易,是母亲夜以继日为邻家干活所得来的。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天色变得更暗了,车站的灯光也显得更耀了。母亲就在灯光下走来走去,神色有点仓促不安。足足等了半个多钟头,远处的大巴车鸣声响起,司机不断地在催促,母亲依依不舍地用手抚摸我的头说:“儿啊,一定要努力读书啊!”接着拿着车票背着行囊,直向大巴车里面走去,走了几步,又扭过头望了我一眼,她的眼神是那样的坚定,我也用坚定的眼神望着她。

车慢慢地启动了,我望着她离去的背影,眼在流泪,心也在流泪。就这样,她就远离了那块生她养她的故土,用那柔嫩的肩膀撑起了家里的一片天。

那时候,打工才三四百块钱一月。母亲自己舍不得穿舍不得吃,把每个月积攒下来的.血汗钱一分不少都寄回家用。听我二舅电话中讲:“你的母亲刚进去厂里时做事情很慢不熟练,总遭到组长的一顿臭骂。而你的母亲为自己强忍着泪水,硬是把那些难听的话咽进肚子里,埋头努力工作。”“每当暮色降临下班休息的时候,你母亲的身影就会出现在一条繁华的红灯绿巷里。她拿着一个麻布袋子站在某一个垃圾桶旁,弯下腰一只手伸向垃圾桶里,捡起那些肮脏的瓶瓶罐罐。”

……

听着听着,我心头不禁颤抖,流下了行行热泪,心里想:这要是在家里准会被别人笑话,可她在外面竟能够抛开自己的脸面,不顾旁人的嘲冷眼光,用这种方式来赚更多的钱来养家。为了儿子,为了家庭,这就是母亲的伟大!渐渐地,父亲被母亲的行为感化了,他为了不让母亲如此劳累,也奔向广东打工了。

光阴如流水,一晃就是十年。我已不再是那懵懂的小屁孩了,而母亲额头上悄悄爬上了几条皱纹,头上悄悄增添了几根白发。母亲的付出远远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可我目前又能做些什么来报答她的养育之恩呢?

记忆中的母亲作文 第6篇

急急忙忙到校后,我站在铁栅栏门旁,头顶昏天,脚踏雪地,除了我和飘落的雪花,世界仿佛凝固了一般,静得能听见雪花飘落的声音。看看紧锁的学校大门,望望雪地上那唯一的一行脚印,我开始害怕起来,甚至不敢大声抖掉身上的雪,我意识到来得太早了。

我不敢一个人在校门口呆着,就折转身往回走,一抬头望见了急匆匆赶来接我的母亲——显然她也意识到时间错了。看见了我,母亲小跑着过来,又心疼又自责地自言自语:“冻坏孩子了,冻坏孩子了”。母亲身上也落满了雪,她却迅速拍掉我身上的雪,然后很麻利地将外套脱下来披在我身上,我顿感暖和了许多,心里也不再害怕了。那夜吹着西北风,母亲就本能地走到我的右后边,为我遮挡风和雪,她用左手搂着我,身体稍稍弯了下来,以尽量增加保护我的面积。

雪夜静悄悄,我甚至能听到母亲微弱的抽泣声。

七十年代,家里没有钟表,我对时间的概念是母亲的提醒,母亲对时间的判断则是依据天色的阴暗、日月星辰的升落和公鸡的鸣叫。有了母亲的准确报时,尽管离学校三里路,我几乎从未迟到过。

但这次,雪夜破坏了星辰、鸡鸣这些时辰的判断依据,母亲过早地叫醒我上学,又顶着大雪把我接回来。等到她再次叫醒我的时候,又早已过了上学时间,造成了我记忆中最难忘的一次迟到。

老师没怎么批评我,但作为班长的我还是极大地伤了自尊心。放学回家后,我就对母亲发了火。记不清对母亲说过什么难听的话,只记得母亲竟像一个闯了祸的孩子,没有辩解、抱怨和委屈,她甚至不敢抬头看我。在以后的日子里,母亲加倍小心地为我做着报时钟。

如今,有了自己的孩子,我才体会到,在那个没有钟表的年代,为了不让我上学迟到,母亲究竟有多少个夜晚不能安稳地入睡啊,我却不能原谅她那唯一一次几乎是无可奈何的失误。这种内疚和不安,随着母亲的衰老,在我心里与日俱增。

尽管,母亲其实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母亲的记忆作文 第7篇

母亲的糖尿病越来越严重,导致她的视力迅速下降。我们做了种种努力,去了很多医院都无济于事。

哥哥姐姐们商量着要带母亲去旅游,让她在失明之前看看更多美丽的风景,为她的记忆里添加更多的东西。那样,她的记忆里总不至于那么枯燥吧。我主动提出领着母亲去,因为平时太忙,数我陪母亲的时间最少。

我们大包小裹地上路了。一路上,因为母亲眼神不好,照顾起来十分不便,但我仍然很快乐。母亲看我忙里忙外的,很是内疚,为了少上厕所,在车上尽量不喝水。

北京、西藏、云南......两个月里,我带着母亲去了很多地方,每到一个风景胜地,母亲都如饥似渴地睁大已经有些模糊的眼睛使劲地看,似乎要把整个世界都看进眼里。我则不停地为她拍照,母亲在镜头里笑靥如花。

每次回到旅店,母亲都要把当天看到的风景在脑海里过一遍。“知足了,一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好的风景。”她说。

母亲多容易满足啊,我心生内疚,平日里总是抽不出时间陪母亲看看风景,而现在,母亲的眼睛累了,就要关紧这扇窗户了。

路走多了,母亲的腿肿胀得难受,我一边打来热水为她泡脚,一边兴致勃勃地计划着下一步要去哪里。母亲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我不知道,自己这样的强迫算不算一种不孝,因为这样的奔波实在让母亲有些吃不消。

这就好比是强行往母亲的脑海里塞一些回忆的碎片,这到底有没有意义呢?

我也累了,很快就睡着了。迷迷糊糊中做了很多梦,梦见了小时候,手握着风车,和母亲一起在田野里飞奔,母亲把我高高地托起,转着圈儿,阳光被卷进风车里,一朵朵阳光像棉花糖,温暖甜蜜得让人晕眩,不觉在梦中吃吃地笑出声来,朦胧中感觉到一双手被暖暖地握着。是母亲,安静地坐在我的床边,我偷偷地把眼睛眯个小缝儿,看见母亲使劲地大睁着眼睛,定定地看我,仿佛要把我整个地印进心里去。

想起儿时,母亲也是习惯这样看我的啊,那时候经常停电,母亲总是拿着蜡烛,到我床边来,总是要认真地看我一会儿,直到我在梦的波浪里卷起幸福的鼾声。

我的眼泪不由得就流了出来。在母亲眼里,自己的孩子才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啊,可以令她美滋滋地,一生都看不够。

我忍着不让母亲看到我醒来,我喜欢被她的手握着,这双沟壑丛生、粗糙干硬的手,牵引的却是我柔暖光滑的一生!

第二天,我们养足了精神,接着去看风景。在半山腰,我们坐下来,我问母亲今天的风景好不好,母亲说:“孩子啊,就算妈看遍了天底下的风景,也不如看你啊!只要有你在,哪里都是好风景。”

这就是母亲,她看到的哪里是什么风景,她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孩子。当你牵着她的手,就像小时候她牵你的手一样。她知道她得乖乖地听话,她不能辜负了你的这份孝心。

我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已深深地烙印在母亲的生命里,即便母亲失明了,儿女们也是她时时可以见到的风景。

内隐记忆在记忆康复中的应用 第8篇

关键词:内隐记忆,记忆康复,综述

内隐记忆由Schacter[1]首次提出, 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 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的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其操作定义是指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的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内隐记忆的提出, 掀起了记忆领域内新的研究热潮。本综述通过对内隐记忆在记忆康复中的应用进行概括分析, 为临床康复提供依据及新途径。

假设低水平的技能 (如懂得硬币的面值) 充分自动化能作为学习高水平技能 (如, 提供合适的零钱) 的基础, 就能减轻高的精神工作负荷。由于自动化后储存的经验知识及技能等经常要作为控制性加工的基础元素, 那么, 只有自动化加工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控制性加工缺陷才可能恢复。康复干预措施基于这样一个观点:训练过程能经过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程度。训练重度脑损伤患者学习复杂技能时, 最重要的是, 明确某任务成分能经过反复练习达到自动化程度, 那么在增加其他任务成分前应着重训练该成分。基于内隐记忆理论的康复治疗技术如下:

1 内隐学习 (implicit learning)

内隐学习指人们能无意识的获取物品或事件的相关知识, 且该知识难于表达的一种学习情形。如语言中的语法规则学习, 大多数人甚至在幼年就能理解运用复杂的语法规则 (如动词时态) , 而他们不能解释这些规则或如何获得这些知识。

有研究者认为, 由于内隐记忆强调迅速反应和无意识提取, 因此, 可对患者进行强化内隐记忆的训练, 对日常生活中必要的信息给予反复连续刺激, 在高强度练习和准确反馈的条件下形成一种无意识的内隐学习, 促进内隐记忆向外显转化, 再指导患者运用“第一印象”策略, 充分开发内隐记忆, 以弥补外显记忆的不足, 提高康复训练效果, 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2]。Maureen[3]指出, 通过完整的内隐学习机制, 可以内隐的学习抽象的、语义的和运动技能的知识, 并运用于日常生活。内隐学习的过程需要持续练习, 经历3个阶段: (1) 控制加工阶段, 此时需要意识的努力, 注意的要求, 并受短时记忆的限制, 但只要坚持学习, 就能越来越熟练; (2) 控制加工和自动化加工联合阶段, 随着学习的持续和正确反馈, 自动化加工逐渐产生并在任务中分量加大; (3) 自动化加工阶段, 不需要意识存在。该过程强调学习的不间断和重复。每个学习任务必须分开, 由简单到复杂, 确保一个任务掌握后再学下一个。获得的知识能迁移到类似的情景中去, 表现为外显的运用。

2 无过错学习法 (errorless learning)

最早在训练鸽子中应用, 后来才应用于发育性学习障碍人群, 指在学习过程中不犯错误[4]。无错性学习指在获取信息的学习过程中预防错误发生的学习方法, 其特点是从容易识别的学习项目开始, 通过提供准确的提示、重复、背诵、有效组织等手段, 逐渐增加学习难度, 尽可能让学习者不出现错误。Kern等[5]指出无过错学习有四个要点: (1) 将要学习的任务分解为子成分。 (2) 从最可能取得成功的简单子任务开始。 (3) 通过逐渐提高任务难度, 按照等级有序的进行练习和训练 (通过提示, 视觉线索, 引导式教育等方法) 。 (4) 通过反复刺激, 高强度的成功练习和充分的正性强化, 使每个子成分达到过度学习的状态。无错性学习有两个重要特征: (1) 无错性学习不是某种具体的治疗方法, 而是一种训练技术, 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 在接受这种学习时不给犯错误的机会。传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反应可以被避免。 (2) 训练时为避免犯错, 直接给学习者正确答案或让患者执行很容易的、不可能出现错误的任务。无错性学习分为标准化的无错性学习法和改良的无错性学习法。标准化的无错性学习法:在多种学习任务中治疗师给患者同样的新信息, 要患者重复或写下这个信息, 即治疗师直接告诉患者正确答案, 要其记住。改良的无错性学习法:治疗师用丰富的语义词汇描述靶单词, 利用语义线索诱导患者说出正确答案。

研究表明, 无过错学习能有效改善记忆并产生持续效果。窦祖林等[6]对30例患者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无错性学习训练, 通过训练前、后评定患者的记忆功能发现在丰富的环境下进行无错性学习训练, 更有助于改善脑损伤后患者的记忆功能, 这可能是由于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联合作用增强患者的记忆功能。

无过错学习不仅应用于知觉记忆、概念形成, 甚至问题解决的高水平认知领域, 而且能应用于运动技能的获得方面。Masters等[7]在投掷任务中应用无过错学习方法来研究有氧运动疲劳情况下的内隐技能学习的稳定性, 结果表明内隐技能学习比外显技能学习的稳定性更高, 能抗疲劳及随时间推移具有持久性。

3 线索消除法 (vanishing cues)

Glisky[8]及其同事设计的一种逐渐减少线索的技术, 该方法利用较完整的内隐记忆, 教会记忆障碍患者一些复杂的技能。该方法首先提供足够多的线索给记忆障碍患者使其做出正确反应, 然后在接下来的测试中逐渐减少信息量。Glisky[8]证明, 记忆障碍患者通过线索消除法, 比简单重复, 能够更快获取微电脑的功能及用法相关知识。关于线索消除法的作用, 在不同的任务状态下表现不一。Riley等[9]对12名脑外伤患者进行线索消失法和无过错学习法的比较研究, 发现自由回忆任务上, 线索消失法优于无过错学习法, 而自由联想启动效应后者更有优势;在词干补笔任务上线索消失法更有效, 而知觉辨认任务显示无过错学习法结果更好。

4 间隔提取训练 (spaced retrieval training)

通过无错性学习的方法将刺激呈现给患者, 并要求立即回忆, 若患者不能回忆则重现刺激;当患者能立即回忆时, 逐次延长回忆时间间隔, 要求患者回忆。一旦中途回忆发生错误或无法回忆, 则需缩短回忆间隔。通过重复刺激的方式, 达到信息的内隐记忆, 并通过不断延长提取间隔时间, 使内隐记忆向外显记忆转化[10]。如应用间隔提取训练可以教会患者记忆传记信息, 重要人物姓名, 学会使用助行器的步骤, 掌握吞咽安全技巧以及记忆辅助装置的使用。间隔提取训练易于应用于日常规律活动, 包括治疗性或日常生活活动。护理者和治疗者能很快的学会间隔提取训练技巧。

5 程序性记忆训练 (procedural memory training)

樊红等[11]应用程序性记忆对重度脑损伤恢复期患者的定向力进行训练, 每天半小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训练, 包括模拟穿衣及日常人际交往情景练习。结果显示, 程序性记忆训练对重度脑损伤患者定向力的改善有明显效果。日常生活任务的不断练习, 能大大提高日常活动任务的操作速度。如果程序性技能在一个典型的自然化环境中不断执行从而达到自动化, 那么程序性技能得到了易化[10]。

记忆中的母亲作文 第9篇

关键词:黑人女性文学 黑人文化 母亲 记忆

一、引言

黑人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长远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其文学魅力更是突显出来,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黑色”力量。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更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朵骄阳。当代黑人女性作家用独特的笔调书写黑人民族发展的历史,其笔下的主人公大多为黑人女性,她们寻求自我﹑争取解放,捍卫着祖辈们传下来的黑人文化传统。这些黑人传统大多由“母亲”这一形象或人们对女性祖辈们的崇拜眷恋而一代代传递下来,因而“母亲”的形象与记忆不仅维系着黑人文化传统,也承载着对黑人民族历史的不能忘却之重。黑人女性文学的重要先驱人物,如托尼·莫里森﹑盖尔·琼斯﹑佐拉·尼尔·赫斯顿及艾丽斯·沃克,都致力于对黑人女性的描写刻画。她们作品里有饱受历史创伤的黑人母亲形象,如莫里森《乐园》(Paradise)[1]中的母亲和琼斯《考瑞基多拉》(Corregidora)[2]中的母亲;也有寻求解放并获得自由独立的“母亲”或女性形象,如赫斯顿《她们眼望上苍》中的珍妮及沃克《紫色》中的西丽。记忆中饱受创伤的“母亲”或追寻自由解放的“母亲”都是在传递黑人文化过程中承受着不能忘却历史的母系祖辈们,也是黑人女性作家在寻找母系文学遗产过程中对“母亲”的深刻认识。

二、记忆中饱受历史创伤的“母亲”

盖·杜格斯认为“正是由于母亲,通过母亲作为一种记忆的源泉,个体才被置于家庭谱系之中。”[3](P144)黑人群体通过母亲的记忆与叙述来了解民族历史,寻找民族归属感。母亲形象无疑对黑人文学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黑人女性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通过对母亲的情感记忆或母亲这一角色的扮演而建立与女性祖辈们的联系,并将自己置身于整个黑人民族谱系中。

作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先驱人物,莫里森和琼斯将黑人女性置于作品中的核心位置,女性形象(母亲形象)贯穿故事的始末。在她们笔下,黑人女性承受着双重的苦难——种族压迫和性别歧视,即使身处于以白人为主导和男权统治的社会环境中,这些女性(母亲)依然积极地构建种族文化身份,寻找自我解放道路。莫里森《乐园》中的母亲和琼斯《考瑞基多拉》中的母亲都是饱受历史创伤的黑人母亲形象。从经受痛苦的肉体到饱受折磨的心灵﹑从种族歧视到性别压迫,莫里森和琼斯刻画出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黑人女性祖辈们的困境。这些“母亲”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记忆的责任。

母亲是记忆的直接源泉,通过母亲,一个人才得以被置于家庭谱系之中。“母亲”(女性)这一形象常被置于过往的历史之中,也常被置于历史之外。小说《乐园》和《考瑞基多拉》中的两个家庭都经历着历史的创伤,这些创伤的故事通过母亲(女性)们的叙述而传递给后辈女儿们。通过叙述,母亲或女性承担着见证历史的责任,也突显出黑人女性这一特殊身份在构建民族历史中的重要作用。莫里森和琼斯分别描绘了一个讲述和传承家族历史的母亲(女性)形象。《乐园》中的帕特丽莎·贝斯特用文字记录着她的母亲(女性)祖辈们经历的历史创伤。帕特丽莎是一名普通的教师,这一职业给予她用文字重构家庭历史与黑人社区历史的能力。帕特丽莎并没有经历过经济剥夺与种族歧视的历史创伤,但对母亲的记忆使她产生了一股矛盾的情感——历史归属感和历史隔离感。在记录祖辈们故事的过程里,她似乎找到了内在的对黑人民族的认同意识,而对祖辈们的经历产生向往。然而,亲身经历的缺乏也使她对家庭的历史萌生一种疏远。这矛盾的情感形成了帕特丽莎特殊的家庭及社区身份。她成长在小镇上,是一个普通的教师,也是社区活动的参与者。她既是社区的一份子,又不能跨越社区的界限获得其他的认同感。琼斯的小说《考瑞基多拉》中的考瑞基多拉承担着“繁衍后代”的家庭责任,这一责任也是她保持对女性祖辈记忆﹑见证祖辈历史创伤的重要形式。詹妮弗·弗雷切纳所说“抱着孩子的母亲承载着她孩子的记忆。”[4](P2)考瑞基多拉希望通过母亲的角色来继承与传递祖辈们的记忆。对于生活在20世纪美国的考瑞基多拉来说,祖辈的历史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她迫切地想要记住那段历史,因而采取“繁衍后代”的形式。她认为“母亲”的角色是记忆历史最好的方式,希望自己可以通过“母亲”角色来感受祖辈的历史。《乐园》和《考瑞基多拉》中的女性都是创伤经历者的后代,她们记忆中的母性祖辈饱受着历史的伤痛,因而在讲述母亲或女性先辈们的故事时充斥着悲伤的情感。她们虽不能完全融入家庭的历史记忆里,却能很好地认识自己在家庭谱系中的重要性,而选择某种方式为自己和后辈们传承不可忘却的家庭历史记忆。女性祖辈经历的种族歧视与性别压迫在这些后辈们(考瑞基多拉和帕特丽莎)的传承过程里就是一个个饱受历史创伤的黑人女性记忆片段。

三、记忆中寻求自由解放的“母亲”

20世纪70年代的黑人女性作家在革新传统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展现出鲜明的写作特色。在她们笔下,黑人女性不再永远依附黑人男性。面对种族歧视与性别压迫,她们中的一些人虽有痛苦与迷茫,却敢于进行反抗并在反抗的过程里寻找到沉默已久的声音与独立的人格,最终走上自由解放的道路。她们是黑人女性作家笔下寻求自由解放的母亲(女性)形象代表,是对漫长的黑人历史长河中敢于斗争﹑敢于寻求自我的母亲(女性)祖辈们的历史记忆,也是黑人历史文化里的新“母亲”形象。

赫斯顿是黑人文学史上第一个以黑人女性为主人公的作家,在作品里大胆地表达黑人女性寻求自我﹑争取解放的思想。她的先河之举为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建构了基本框架。沃克继承并发展了这一黑人女性文学创作遗产,其作品也大多以黑人女性为主,她们争取自我解放,是黑人女性对女性祖辈们的崇拜表现。

赫斯顿的《她们眼望上苍》中的珍妮和沃克《紫色》中的西丽就是这样的女性代表。珍妮从小与外祖母生活在一起,外祖母是典型的在男权社会中饱受创伤的黑人妇女。她向珍妮灌输黑人妇女等于奴隶的概念:“黑人妇女就是世界上的骡子。”[5](P29)这种古老守旧的观念阻碍着珍妮的自我寻找道路。贝索指出,“外祖母南妮忠实地屈服于男权统治,又将其受伤的心理作为遗产传给珍妮,这充分显示出男权社会对黑人妇女的压迫具有可悲的连续性。”[6](P176)外祖母的“奴隶”思想使珍妮步入了不幸的婚姻。她将珍妮嫁给拥有较多地产的老男人罗根,她认为那会给珍妮提供安全与保护。珍妮的第一次婚姻与她寻求浪漫爱情的本能不相符。在步入婚姻前的一天,珍妮偶然地观察着一颗盛开着花朵的梨树,她“看到每个花瓣,每个细小的枝叶都狂喜得震颤。这就是婚姻。她仿佛得到了神明的启示”[5](P24)。她觉得婚姻应像梨花般美好甜蜜,但她的婚姻却与理想相去甚远。心怀着梨花般的美好爱情,珍妮勇敢地摆脱男权代表人物——老男人罗根,满心期待地开始了第二次婚姻。然而,珍妮还是没能如愿地到达心中理想的地平线。她被束缚在家里,成为男权丈夫奴役的对象。身为镇长夫人,她却没有任何话语权,丈夫甚至公开宣布“我的妻子不会演讲。我不是因为这个娶她的。她是个女人,她的位置在家庭里。”[5](P46)珍妮只是一件有价值的装饰品。压抑的婚姻让珍妮感到不满,她反抗着,“纵有千种情感,纵有万条思绪,她从不向他诉说。她将它们存放在内心深处,一个他永远找不到的地方。她同时扮演两个人:一个内‘我,一个外‘我,而且从不混淆。”[6](P113)内心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渴望愈加激励着她寻找真正的人生价值。镇长丈夫死后,珍妮大胆地嫁给了农民茶点。在第三次婚姻里,珍妮终于找到了理想的梨花般美好的爱情。茶点带给珍妮从未有过的快乐与幸福。他和她下棋﹑带她钓鱼﹑看棒球赛﹑教她射击。她做着一切男人能做的事情,甚至做得还要好。茶点待人的平等态度让珍妮感受到人的尊严。茶点虽一无所有,但却让珍妮找到内心期盼的美好爱情。她们的婚姻是对传统价值观念的成功挑战,她获得了精神的自由。赫斯顿对这样一个敢于反抗而寻求自我的黑人女性的着墨也是对黑人历史上寻求独立与解放的女性祖辈们的赞美。她们是黑人记忆中寻求自由的勇敢母亲(女性)形象。endprint

沃克继承并发展了赫斯顿的文学传统,其代表作《紫色》就如同《她们眼望上苍》的姐妹篇。《紫色》中的西丽也经历着从麻木到觉醒﹑从反抗男权到实现自我价值艰辛的自由之路,西丽是新一代黑人女性的代表人物。

最初的西丽是一个传统的黑人女性,她被继父强奸,遭受百般凌辱。继父对她感到厌倦后,就把她嫁给了某某先生,而这个丈夫只是为从她继父那得到一头母牛和一个可以照看孩子的保姆。西丽默默地忍受着,从不反抗,内心的痛楚只能通过向上帝写信来倾诉。她“让自己像一块木头一样”[7](P2)活着,麻木地尽着妻子和继母的义务。直到莎格的出现,处于绝望里的西丽才开始有了改变的机会。莎格是一个布鲁斯歌手,自由独立,事业的成功使她享受着各种“特权”。她的女性独立魅力深深地吸引着西丽,西丽渴望自己能像莎格一样漂亮﹑一样能唱歌﹑一样能做想做的事情。莎格不但保护着西丽免受某某先生的欺负,还唤醒了她的性意识,西丽第一次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女性身份。她帮助西丽摆脱男人的暴力,改变西丽的世界观,激励她寻求人格的独立与自我价值。西丽慢慢地意识到给上帝写信是毫无意义的,于是转而写信给自己失散多年的妹妹耐蒂。她还勇敢地与莎格一起去北方生活,维护自己做人的权益。西丽的离开和事业的成功是她与过去彻底决裂的标志,是自立自强的开端。她第一次发现了自己的创造才能,创立了大众裤子公司,为人们做起了裤子。小说结尾,西丽带着莎格参观房间,“房间里除了地板外,所有的东西都是紫色的和红色的”[7](P191)。西丽的世界不再只有黑色,而是多彩的颜色,这是快乐与幸福的颜色,是西丽对人生的自信。

西丽的自我解放也改变着周围的人。小说结尾,某某先生认识到自己的封建男权思想﹑认识到西丽作为“母亲”(家庭女性)的伟大。他开始与西丽坐在一起谈话,还接受西丽的各种想法。他主动地反思﹑和社区的人一起帮助他人治病。后来某某先生送给西丽一只自己雕刻的紫色青蛙,也认可了西丽的人格魅力和价值。转变后的他们建立着平等的关系,西丽亲切地叫他阿尔伯特,阿尔伯特也静静地陪着西丽等待耐蒂的归来。

西丽这一“母亲”(女性)角色是沃克在寻找母亲的花园过程中对母亲形象的描绘与记忆。获得新生的西丽是小说里的母亲形象,也是现实中黑人女性对“母亲”或女性祖辈的深刻记忆。她们是黑人后辈记忆中敢于寻求自由、争取解放的“母亲”们。

四、结语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对母系文学遗产的重视体现在其创作过程里。作品中的“母亲”(女性)形象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她们继承和发展着女性祖辈们的文化传统,也革新着古老守旧的观念。儿女后代们正是通过对母亲的记忆而认清家庭历史和传递历史文化遗产。黑人女性作家以黑人妇女为核心人物进行创作是对母系文学遗产的寻找与回归,也是对黑人历史上母系祖辈们的深刻记忆。

注释:

[1]Toni,Morrison.Paradise,New York:Knopf,1998.

[2]Gayl,Jones.Corregidora,Boston:Beacon,1975.

[3]Guy,Dugas.La Litterature judeo-maghrebine dexpression fransaise:entre D jeha et Cagayous,Paris:LHarmattan,1991.

[4]Jennifer,Fleischner.Mastering Slavery:Memory, Family,and Identity in Womens Slave Narratives,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6.

[5]Hurston,Zora Neale.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78.

[6]Bethel,Lorraine. Zora Neale Hurston and the Black Female Literary Tradition,New York:Feminist Press, 1982.

[7]Walker,Alice.The Color Purple,New York:Harcourt, 1982.

母亲的记忆优秀作文 第10篇

母亲的臂弯

是我的梦乡

母亲的笑容

是冬日里

暖暖的阳光

———题记

中秋节的晚上,一轮明月照射在平台上,院落的花花草草如水清洗一般干净。高大的梧桐树和着风窸窸窣窣,密密的私语。母亲端出水果和月饼,我们姐弟三人围着母亲和父亲,说着琐屑的家事。孩子们在院子里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嬉闹着。也不知怎么的,母亲忽然就提起了我小时候的事。母亲说,小时候的我极为懂事,乖巧。因为贫穷,母亲和父亲要出去做事,总是把小我两岁的妹妹扔给我带。后来,弟弟出生了,年幼的我又开始照看弟弟。有一年夏天,妹妹看着别人吃花生,馋着我要吃。六岁的我没有法子,拖着妹妹,背着弟弟,跑到十多里的花生地去拣落花生。母亲说到这里,禁不住用衣袖擦拭眼角的泪。

我有些诧异,怎么这些记忆,我一点都没有印象呢。

我只记得,小时候的我极其叛逆,调皮。像个男孩爱打架,经常打得人家跑到家里说母亲,母亲总是低头,诺诺的赔罪。我还喜欢和母亲呛嘴,经常气得母亲躲在房间悄然落泪。

我笑着问母亲,可否还记得,有一次,我不听她的话,摔坏了家里仅有的两个陶瓷的水杯。

母亲想了想,这倒不记得了。只记得你第一次领工资回来,为家里买了四个青花的陶瓷杯子。杯子上的花纹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漂亮。傻瓜似的,竟然买了四块电子表,说大家一人一块,唯独忘了算上自己。呵呵,母亲的话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我笑着,泪水湿润了眼眶。

母亲记得自己孩子的好,却忘记孩子的过错。在她们的眼里,孩子是最美的天使,无瑕疵的一块美玉。在整个人生里,孩子才是她们的幸福的根源,快乐的所在。过往的`记忆里,孩子的种种都是记忆深处的七彩光芒,闪熠着耀眼的光辉。母亲像天下所有的妈妈的一样,这一生,含辛茹苦,只为了自己的儿女辛勤的生活着。

我的母亲虽然识字不多,却懂得孟母三迁。家乡的山村小学的老师基本上是村里只读了初小的乡民担任。母亲为了我们三姐弟的学业,硬是咬牙把我们送至学费高好多的另外一个垦殖场中心小学。

后来的一切证明母亲的眼光是睿智的,整个山村就我们姐弟仨书念的最好。我们仨是村里的第一个高中生,第一个从山村走向城里的大学生。

上一篇:课件制作经验总结下一篇:机电安装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