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特色学校材料

2024-09-13

教科研特色学校材料(精选8篇)

教科研特色学校材料 第1篇

课题成果推介会交流材料:以教育科研引领学校管理特色

洼子店中学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仁:

大家好!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以教育科研引领学校管理特色》。

一、管理特色的确立

(一)背景

2002年以前,洼子店中学只有9个教学班,学生不足400人。教学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主要表现为师资结构不合理,严重缺科;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水平更是参差不齐;课堂沉闷,效率低下。布局调整合校后,优秀学苗仍然流失严重。如2003年暑假招生,本镇前100名只留下3人。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苗素质严重制约着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确立

面对残酷的办学现实,如何改善教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学校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我校领导班子反复酝酿,充分论证,明确提出了科研兴校的战略方针—— “以教育科研引领学校管理特色”。决定通过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来改善教学条件,并与集体备课相结合,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构建有效课堂,以此来达到吸引学生、留住学生、发展学生的目的。

二、管理特色的研究

(一)、明确目标,规范管理

学校制订了《教育科研发展规划》,建立了教科研管理制度和教科研成果奖励机制,明确了教科研工作的重点和主要策略、措施。确立了教育科研中心课题《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集体备课管理评价策略研究》,并加强对各级各类课题的规划和整合,形成了一个以中心课题为统率,由分部主课题和教师子课题组成的课题群,使教科研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承担的河北省电教馆“十一五”规划课题《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和承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集体备课管理评价策略研究》,带动了中心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课题研究过程中多次请教研室和电教站领导进行专业指导,学校的教科研氛围日益浓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1、加强信息技术装备建设,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自2003年开始,学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先后投入127余万元,购置了较为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现已装备语音教室1个、多媒体网络教室1个、多功能演播厅1个、学生计算机教室3个。共有台式电脑130台,笔记本电脑50台,移动多媒体2台,电子白板2块。专任教师实现了人手一机,24个教学班全部装备了多媒体,实现了“班班通”。建立了完善的校园网,网点覆盖每间教学、办公用房。并装备了分布校园各个角落多达30个音区的广播设备系统。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资源建设水平,我校享有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和河北省远程教育资源,并先后投入20万余元,购买了足够的电子课程资源和大批教学软件,并建立了学校教学资源库。

技术装备的不断投入和更新,全面改善了教学条件,满足了日常教学需要,更为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强化信息技术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校注重强化教师群体的信息技术培训,努力建设一支与现代教育技术同步发展的教师队伍。2003年,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的教师,懂信息技术者寥寥无几。学校就邀请电教站领导和老师,利用寒暑假多次从教育教学观念引导,从使用技术进行指导。同时,我校强化教师树立网上学习的观念,并通过专题讨论、现场观摩、案例分析、课件制作和各种竞赛活动,使教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在实践探索中成长。目前,我校教师都能自制课件,都能熟练使用、乐于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网络教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使教师向现代化、信息化、科研型转化。今年开学,我校所有专任教师又开通了教育博客空间,以此作为专业化发展平台。

(三)、加强集体备课研究,促进有效课堂构建

几年来,我校在教研室的指导下一直致力于《集体备课管理评价策略研究》,走研究、实践→实践、反思→反思、再研究的科研之路,促进了有效课堂的构建。

1、建立了科学的集体备课制度。

我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集体备课制度,使集体备课日趋科学、合理,主要包括《集体备课实施方法和步骤》、《教学设计编写要求和评价标准》、《集体备课研讨制度》、《集体备课反思交流制度》、《集体备课检查督导制度》、《集体备课奖惩制度》、《集体备课管理评价制度》。

2、完善了集体备课操作流程。

在实践中,形成了比较科学的操作流程,具体环节:“制定计划、确定主备→整合资源、主备预案→个体研究、调整完善→集体研讨、形成共识→个性修改、实施教学→课例研讨、改进教学→单元反馈、查漏补缺。”

3、形成了集体备课管理评价模式。

集体备课管理评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管理评价+集体备课过程管理评价+集体备课成果管理评价+备课组教学成绩管理评价。

4、优化了集体研讨质量提高的方法。

强化教学设计编写的实用性——以“主备案研究记录”增强研讨的针对性——统一活动和分组活动相结合增强研讨的实效性——科学的评价促进个体智慧充分发挥的自觉性。

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将是我校“十二五”课题研究的一个方向。

三、管理特色显成效

几年来,我校以教育科研引领学校管理特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课题研究喜结硕果。《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获河北省电教馆“十一五”规划课题科研成果二等奖,《农村初中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获承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科研成果二等奖,《课堂教学中个性化教学研究》通过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总课题组结题,《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通过承德市“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集体备课管理评价策略研究》,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小单元集体备课的几点做法》和《加强集体备课,提高课堂效益》在县教育教学现场会了作了交流。

2、教师素质明显提升。我校教师在国家、省、市、县举行的课堂教学大赛中,先后有20人次获奖。其中刘淑清老师获国家二等奖,李素娟老师获省一等奖,王春江、高凤娟、闫翠霞、李素娟、刘淑清老师获市特等奖,牛文娟、王艳丽、赵国忠、刘艳超、姚欣老师获市一等奖。在教研室和进修学校组织的各种教师培训活动中,我校王艳萍、牛文娟、赵国忠、张欣丽、高凤娟、朱亚丽老师起到了骨干引领作用。我校有1人被评为承德市名师,3人被评为承德市学科带头人,3人被评为承德市教学能手,3人被评为承德市教学标兵。

3、教学成绩不断提高。几年来,我校中考成绩一年一个台阶,连续六年被县教体局评为 “中考成绩优秀单位”。2010年中考,我校360名考生,500分以上48人,居全市规模学校第22名,全县同类学校领先位次。去年寒假联考,我校三个年级全部实现同类学校第一,实现了我校教学成绩的新突破。

4、办学规模得到扩大。本镇优秀生源很少外流,我校已经由2002年不足400名学生,发展为1600多名学生。

5、办学水平得到提升。我校先后获得承德市“学校管理规范化学校”、河北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和“全国美育成果十佳单位”等荣誉称号。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

教科研特色学校材料 第2篇

创办特色学校

——申报县教科研先进集体的自查报告

常山县天马镇湖东中心小学

立足可持续发展,走科研兴校之路,创建教育科研先导型名校一直是我们湖东小学奋斗的目标。作为常山县示范学校,学校在思想观念上强化对教育科研工作的认识,在工作实践中强化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在经验推广中强化教育科研工作的价值,靠科研求发展,靠科研创一流,以教育科研为龙头,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拉动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改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欣喜的成绩。

一、以转变观念为重点,提高教科研工作的自觉性

1、教科研要坚持“居高临下”的原则。

通过教育科研达到“兴校”的目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贯彻既“居高”又“临下”的科研原则,所谓“居高”,就是中小学教育科研要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对教育问题善于进行理论思考,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而不是就事论事。所谓“临下”,就是中小学校教育科研要紧密联系学校实际,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和研究存在的问题,真正起到推动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作用,而不是“坐而论道”。坚持“居高临下”原则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教育理论来源于教育实践,又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教育理论也只有转化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才会显著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教科研是教师实现自我的过程。

教科研工作能使教师以理性的态度、全新的视角、更高层次的认识水平去审视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校在科研兴校方面经历了“四转变、四确立”的过程。即由科研神秘化向大众化转变,确立了人人参与的意识;由个体向群体合作转变,确立发挥集思广益的群体合作精神;由理论探讨向教学应用方面转变,确立科研的价值观念;由注重论文写作向服务教学实践转变,确立务实求真,不图虚名的科研态度。由于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从而带来了工作上的效益:主动钻研业务、热衷实验研究的现象多了,无所事事的少了;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的多了,排斥、厌弃差生的现象少了;课堂上老师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多了,满堂灌的现象少了;订阅专业书刊、捕捉教改信息的多了,游手好闲的现象少了;主动互相听课、议课的多了,漠不关心教学的现象少了。全校出现了“人人抢着搞科研,人人争着出成果”的可喜局面,闪耀着智慧的人文之光。

二、以规范管理为手段,促进教科研工作有序开展

(一)构建管理机制,不断增强科研意识。

1、完善学校的科研组织机构。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科研领导小组,把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学校改革和发展的“一把手”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科研的全面规划,为科研工作建章立制,确保人力、物力到位,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形成全校一盘棋。学校保证每年10000元的教育科研经费,其中4000元用于教科研活动开支,6000元用于教科研成果奖励。建立学校科研工作的管理网络。我校成立了教科室,配备了专职教科室主任。教科室负责组织课题的实施及实验过程的动态管理,交流、评选和推广科研成果等工作,同时做好实验资料的收集、整理。为此,学校专门为教科室购置了资料柜、档案柜,添置了有关教科研书籍和资料,并对几年来的教科研资料进行了科学的分类、建档。

2、建立健全科研工作制度。近年,我校制定了一系列规范教育科研管理的制度,装框上墙,诸如:“教科室岗位职责”、“教科室主任职责”、“湖东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试行)”、“湖东小学教育教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等,这些制度皆经教代会讨论通过,具有广泛的民主性。除此之外,教科室还制定了以下常规:①一月举行一次全校性的科研理论讲座;同学科教师互相交流信息、切磋教研教改经验;②组织课题实验教师外出学习,归校后主讲汇报课(能体现教科研新动态)、观摩课,同时开展说课、评课活动;③开展“一帮一”活动。让学科带头人帮扶青年教师或新任教师,尽快步入教科研工作的快车道,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担当起实验课题的重任;④教科室对教科研成果进行定期评选,优质课、优秀论文及时向上级有关单位推荐和在本校推广,年末汇编成集,学校对教科研工作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奖励(奖励办法参见教科研成果奖励条例)。由于教科室各项制度健全,设施完备,档案归类科学、规范,我校教科研工作受到县教科室的好评。

(二)进行课题研究,不断规范科研行为。

教改实验是常规教研的升华,是群众性教育研究的重要体现。一所学校的教育科研,如果只有常规教研,不搞改革实验,学校工作很容易按部就班,徘徊于常规的工作中,学校特色难以形成和发展。学校应在一段时间里,确立一个教改主题,集中精力抓几年,带动其他教学研究。

1、选好实验课题,确立科研目标。确立研究课题是学校一段时间教育科研工作的定向和定位。选题一定要站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抓住学校教育工作中带共同性的、倾向性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正如瞿保奎先生所说:“在酝酿教育改革时,需审时度势,既看到直接结果,又看到由之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等间接结果。”研究主课题的形成既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结果又是学校进入一个新时期的标志。为此,2005年我校确立了“农村小学生责任体系的建构与实施策略的研究”这一龙头课题,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强化,让学生学会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负责。

2、开展课题实验,扎实科研工作。目前,我校课题研究有“农村小学生责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的研究”、“班主任模式化管理的探究”、“城郊学生心理辅导研究”等,通过实验,学校建设更加富有特色,办学水平日益提高,办学目标更加明确,学生个性特长得到良好的发展。近年来,教师在市级以上获奖的论文共计170多篇,其中发表的 2 省级以上13篇,市级6篇,县级发表22篇。

3、开展科研活动,提高科研素质。

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研究,应包括常规教研活动和教改实验(课题研究)。常规教研活动是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目标,以同学科为组织形式,立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以导教导学为重点,以听课、评课、导课为主渠道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常规教研是教改实验的基础,是学校常规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学期教科室下达研究内容,根据研究内容组织研究课,并开展“说课”、“评课”活动,做到“人人都参与,个个有项目”,从而形成以“教研促科研、科研带教研”的局面。

4、加强课题管理,提升科研能力。

为了使课题实验有序地进行,我们建立了必要的课题管理流程,强调课题运作的实践性,做到过程管理具体化。课题运行的一般流程为:精心设计实验方案——科学编制操作程序——下达各阶段指标。课题正式付诸实施时,要将原来设计方案进一步细化,制定分阶段的落实计划,有序推进研究过程,使静态的方案转化为动态的实施。同时,根据科学编制的实验程序,进行组织分工,将研究任务进一步落实到人。课题负责人定期深入教学现场,查看课题实施过程是否符合要求,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同时,实行课题研究例会,开学初召开课题研究工作部署会、理论讲座培训会,期中召开课题研究汇报会,期末召开经验交流和总结表彰会。

(三)搭建研究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1、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科研兴校的关键。

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以抓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为重点,请教研室主要负责人定期到学校讲授教育理论、教改信息和专业知识。学校图书室为每个学科订了三种以上的专业报刊杂志,每年发放专业理论书籍一至二本,规定每人完成一万字的专业学习笔记,每位教师结合专业至少订阅一种以上的报刊杂志。每结合县教研室举行一次优秀教案、优秀论文评比活动,并将获奖的论文装订成册。凡在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论文的教师,学校都进行奖励,同时在评先、晋级、升职等方面向课题实验人员倾斜。学校特别注意发挥群体性的互补、互助、互促的作用,共同备课、共同研讨教改新路子。经常进行常规教研活动,经常开展师带徒、老带新、开展教研结对子活动,共同为深化课题研究出谋划策,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教科研水平的迅速提高。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近年来,定期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训,培养青年教师,以点带面,带动全体教师积极跻身于电化教学的行列。

2、优化课堂教学是学校科研永恒的主题。

优化课堂教学必须“以人为本”,让全体教师树立主导意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科研工作效率的高低。学校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除达到常规要求之外,还提倡“四备”:即“备情感、备心理、备手段、备教艺”。让每位教师以高度的责 3 任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带着真诚的微笑、带着对学生充满信任的情怀进课堂,营造互相尊重、教学相长、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主动发展。学校为了优化课堂教学,开展了“课堂教学评估”活动,组织教师讲三课,同行评议、领导小组裁决,获优质课的教师在研讨活动中主讲观摩课、研讨课后谈教后感,使授课者、听课者都博采广纳,共同探究教科研新路子。

3、打造骨干教师是科研强校的主旋律。

骨干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对骨干教师的培训是一项复杂而难度大的工程,如何在培训中做到因人而异,各得其所,是骨干教师培训的关键。为此,我们采取培研结合的方式,使其不断提高,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我们的做法是:

(1)突出重点、注重培训实效。

我们除了配合上级部门进行培训外,重点在“新”与“实”上下功夫。即注意组织骨干教师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并在实效上有所体现,组织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学习,并要求其在计算机培训中要率先过关,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制作课件服务课堂。为了提高教师整合能力,学校领导密切关注教师科研动态,掌握教师科研立项的进展情况,收集新的教科研信息和成果为教师教育科研提供了必要的服务。开展课改课程研讨活动,通过说课、讲课、评课、反思,对具体课例解剖,探究教育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在充分尊重教师的教研思想的前提下,经常组织教师搞教研交流会和研讨会,不仅活跃教科研气氛,掌握了各科教师教科研优势和缺陷,而且又为培训内容找到相关的依据。我们对骨干教师采取专题讲座、专题讨论、上示范课、书面评课等形式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2)个人自学,提高自修能力

按照对骨干教师培训内容,我们对骨干教师的自修提出要求,站在课程改革的高度,学习《走进新课程》系列教材,观看课例光盘。一是每周坚持自学5个小时,二是根据选修教材写好读书笔记。三是联系教学实际写出心得体会,四是结合工作实践,写出案例分析。

(3)相互借鉴、促进共同发展。

为了使骨干教师能在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中学习,我们尽可能的让他们有多的机会到外地学习先进学校教学经验,使他们开眼界、长才干,推荐鼓励他们承担各级各类公开课,为他们创建平台。如到联谊学校——杭州紫阳小学、县实验小学上课、听课,送教到比较偏僻的新昌小学,在相互听课,评教评学,专题研讨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4)开展活动,充分发挥作用。我们在骨干教师中每学期坚持开展“五个一”活动。一是每人设计一篇优秀教案;每人上一节素质教育的创新课;每人承担一项科研课题;每人撰写出和承担科研课题有关的科研论文,每人指导一名青年教师。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的开展,使骨干教师形成了各自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充 4 分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我们对骨干教师采取动态管理,每学期不达标的教师在内部管理的工作考评中不予以承认,促进骨干教师不断进取。

此外,在培训中我们对于不同类型的骨干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一是对于经验型的骨干教师,理论素质急待提高,注意指导他们加强理论学习,用教育理论将他们在过去探索的经验概括升华。二是对理论型的骨干教师,指导他们多向实践学习,将所学的理论用于实践。三是对创造型的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们向学科带头人和名优教师方向迈进。

三、以特色发展为目标,发挥教科研工作引领作用

学校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教科研工作的引领作用。在学校管理中,我们确立了“科研先行”的改革策略,努力营造科研氛围,引导教师参与教科研,帮助教师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我们制订了学校教科研规划,为学校的教科研工作导航。学校近三年有17项课题在省市县立项,参与的人数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研究的效果也明显提高,并获得较高的奖次。学校为全体教师汇编教育教学案例,两年里已经汇编四册,编辑了两集《教师新课程论坛文集》,免费为老师们编辑教师个人论文集20余册、优秀论文级2册、优秀课题汇编1册以及教研组优秀论文集4册。近三年教师撰写论文在全国、省、市、县级获奖达130多篇,在各级刊物发表文章40余篇,教师在县级以上的业务竞赛中有15人次获奖,获奖情况在全县各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在教科研工作的有力推动下,学校的整体工作务实高效,学校连续三年获得县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连续三年教学质量获全县一、二等奖,位居全县乡镇学校前矛,学校还获得县示范学校、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等荣誉,成为名符其实的农村窗口学校。

特别是06年,我们围绕省级课题《农村小学生责任教育的体系构建与实施策略的研究》,扎扎实实地开展了研究,并且把课题研究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提炼出责任教育的办学特色,在市县学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一年多来,我们始终抓好该课题的管理工作,使该课题研究与学校管理工作有效结合起来,并贯穿学校工作的全过程。辛勤的汗水带来了丰硕的收获,我校的责任教育成效显著,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得到了培养,学校的精神面貌良好,多次受到上级教育局领导的赞赏。课题组根据研究情况,结合我校的实际编写了《责任与我们同行》校本教材,并进入实施阶段。2006年10月全县教科室主任会议暨课题研究现场会在我校召开,学校在会上做了典型交流发言,获得与会领导、专家和代表的一致好评。

教科研特色学校材料 第3篇

就课题申报来说, 科研管理部门应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各地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重点、市场需求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最新动态, 引导科研人员积极申报科研课题。在项目申报时, 应针对教师中存在的申报课题“高不可攀”等畏难情绪, 主动邀请项目主管部门的领导、专家或有科研经验的科学家就项目立项的侧重点、从事科学研究的经验, 以及如何选题及填写申请书的技巧等内容进行指导和讲解, 从而增强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申报课题的信心, 提高项目申报质量。同时, 还要经常与各级科研管理部门相互沟通联系, 及时了解相关信息, 大力宣传申报科研课题的意义, 强化科研意识, 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在制度方面,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也应加强学校科研管理的建章建制工作, 从经费配套、立项奖励、科研工作量计算和实验设施的配套等方面对立项课题及人员加大扶持力度, 引导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申报课题, 活跃学校的学术氛围。

二、课题要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 党中央做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 为涉农科研院所服务“三农”提供了契机, 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农林高校, 笔者所在的浙江林学院动员广大师生, 增强服务农村、服务农民的意识, 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特色优势, 使其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依托学校成立新农村建设的农村 (镇) 规划设计、农村经济开发、农村经济研究、农村环境治理、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素质培训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等7个专家小组, 积极地组织教师参与新农村建设, 切实解决农、林业生产单位出现的科技问题, 培训农林业科技人才, 有效地发挥对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支撑作用。

另外, 要围绕浙江省竹子、木材加工二大优势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 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主线, 依托浙江省竹产业与木材加工产业二个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整合学校的科技人才与条件优势资源, 进一步引导从事科研的教师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深入到生产实践第一线, 了解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加强农村、农业重大关键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 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本领, 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 了解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不断拓宽知识领域, 发现新问题, 产生新思维, 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提高经济效益, 提升学校的社会地位, 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三、统筹规划, 整合各学科优势, 组织联合攻关

作为一所高校, 科研实力的强弱并不是项目个体的累加。高校如果要在科研上创立自己的品牌、特色和优势,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就必须转变观念, 将传统的、单一学科的、个体分散的研究活动, 进行包装整合组织。因此, 只有在充分了解学校科研整体状况后, 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牵头, 组织多学科的、跨院校的交叉渗透, 对课题的申报进行有意识地引导, 突出特色, 整合研究实力, 才能将科研优势集中到学校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专业上来, 真正实现学科的优势互补, 申报一些联合攻关的大项目。

四、积极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要为科技人员提供宽松的科学研究空间, 使其广开思路, 勤于思考, 做适合自己的科研项目, 选准课题, 能长期坚持不懈, 深入研究, 不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纵观世界各国科学家的研究表明, 很多好的科学研究项目能够最终做出成果, 完全与长期的研究分不开, 因此, 只有给科技人员一定的时间、空间, 才能使其在良好的科研环境下多出成果, 早出成果。

五、积极鼓励青年教师从事科研

科研兴校:铸造学校品牌特色 第4篇

走科研兴校内涵发展之路

我校牢固树立“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狠抓教育科研工作,在由专人负责教科室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了学校校长室——教导处——教科室和各教研组——课题组——任课教师组成的“双线”科研管理网络,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保证了过程的落实。同时,学校开展了系统的课题研究工作。

校长做教育科研的领头人

我校一直把教育科研作为一把手工程,始终坚持校长做教育科研的领头人:一是校长亲自抓科研,主持制定科研规划和重大决策。二是主动参与科研实践,承担重点课题研究。2010年我承担的《自主生成,多元评价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被确立为省级“十一五”规划课题,现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三是加强班子建设,形成科研“龙头”,带动下级层层落实。

依托主导课题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以校为本,文化立校,特色强校,强化学校品牌的创建,形成特点鲜明的办学特色 依托省级课题《构建七彩学校文化,营造师生成长空间》,我校逐步形成了构建“绿色”文化,奠基生命的发展;构建“金色”文化,升华学生思想等七彩学校文化,真正让学校文化回归到人本,回归到基础,回归到生活,回归到实践,促进师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质量强校,名师扬校,打造自主生成的课堂,探索多元的评价方式 我校确立了《自主生成、多元评价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学校主导课题,明确了“教师主导、学生主讲、师生互动、过关达标、拓展延伸”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进一步优化“课前(课中)自学——小组合作探究——互动答疑——教师点拨纠偏——检测达成——师生共同评价”的教学流程。

努力为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

转变教师的观念,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 我校邀请市县有关专家来校做专题讲座、选派教科研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同时,引导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意识,把教科研根植于教育教学之中。

开展校本研究,创设教师成长的空间 我校开展了“六式培训法”,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即菜单式:有针对性地选取有关材料进行教科研理论学习;反思式:课堂教学教后反思、理论学习反思等;网研式: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育科研信息的研讨和论坛;引领式:充分发挥教科研专家、教科研骨干教师引领作用;拓展式:组织教师走出去进行拓展培训;和谐式:教研组学科组之间项目合作、集体攻关。

利用信息化平台,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充分利用新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引导教师搜索、浏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经验,开展业务学习博客论坛活动。我校申请了电化教育课题《网络环境下优化初中课堂教学的试验和研究》,围绕这一课题探索信息化平台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

加强引导和激励,实现教师的自主成长 我校针对教师心理开展了符合教师需求的各项活动。一是开展“三自”活动,即自主订购。让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科研的书籍、报刊杂志进行订购。二是探索符合教师成长的评价方式。学校制定了《临沭街道中心中学教科研评价体系》,采取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科学评价;设立教科研成果专项奖,评先树优时对教科研工作的骨干教师倾斜。

科研化的教研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找准“切入点”,依托课题带动教学研究 我校围绕课堂教学选择课题,主要通过教情调研、学情调研、年级教导会、班级教导会,结合教师课堂教学实践,以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让教师大胆探索。

开展和谐教研活动,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 一是教师之间相互协作沟通,共同交流,深入研究,解决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二是大力实施“12466”教研工程,即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的“一个目标”;教研系列和科研系列“两个系列”;教师个人的专项研究、备课组专题研究等“四个层次的科研项目”;常规性教研、提高性教研等“六级教研机制”;汇报课、研讨课等“六种课型活动”。三是建立教师帮带责任制。四是切实加强集体备课,强化二次备课和反思。

注重教科研活动的整合,实现教研科研一体化 我校认真落实县“互动——探究式”和市“35X”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了“自主生成、多元评价”教学策略,确立“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师生互动、过关达标、拓展延伸”的课堂教学改革思路,构建高效课堂。

努力开创科研兴校新局面

随着科研兴校的一路成长,近年来,我校共有130多位教师在省、市、县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在市县教研室组织的各类研讨会等活动中共举行公开课、示范课等200余节;接待兄弟学校听课教师860余人;云南、江苏等省内外共十多批考察团先后到我校参观指导。

创新没有止境,今后我将带领我校教师潜心科研兴校,面向未来育人,用优异的成绩向关心支持我们的县教体局、街道党工委、各级领导和全街道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教科研先进学校推荐材料 第5篇

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对学校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要求,学校必须通过不断努力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在高效课堂普遍推广之际,我校积极开展了形式各样的教研教改活动。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

学校领导明确提出“各项改革最终目的都是服务教学”,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目的同样如此,为了更直接的将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我校精心设置了三个教研组。推荐经验丰富、责任心强、有创新能力的人担任组长。制定详细的教研教改计划,每周定期召开教研组会议。教导主任、政教主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每人分包一个组,和同事们一起参加教研组会议,并指导开展教研教改活动。

教研组通过共同商议制定中长期教研教改计划,每位老师根据这一计划制定自己的短期教研教改计划,学期末认真总结。计划中对每位教师有具体的要求,学期末根据这一要求进行量化考核。领导的重视和健全的机构,使我们的教研教改工作开展的更为顺利。

二、精诚合作,资源共享

教研教改不是某个人的事,这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只有人人参与研究,才能以科研课题促课改发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课题

开题之后,全体教师根据学校的总的课题规划选择自己的子课题,每个课题组都有具体负责人,“人人有课题,天天有记录”已不再是一句口头语。教师们都在积极结合学科教学开展研究,以网络资源为平台,以课题实验为途径,以课堂为实验基地,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自身科研水平的提高,逐步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我校信息渠道畅通,教师宿舍都联有网线,大家可以很轻松的分享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点点滴滴。并通过先进的手段,共同制作课件,展开讨论,制定导学计划等。互联网不仅开阔了老师的视野,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资源共享,相互学习,有效的促进了教研教改的实施。

三、学习培训,硕果累累

在研究过程中,当老师们遇到困难,出现困惑时,校领导总是身先士卒,亲自参加研究学习,多次结合自己研究学习的成果为各课题组组长、课题组成员进行理论培训和业务培训。带领大家到高效课堂开展的示范学校学习听课。组织骨干教师,聆听魏书生老师的讲座,并在全校掀起学习魏书生老师的高潮。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教研教改结出累累果实,我们自己编订的校本教材,获得各级领导一致好评。各教研组的教研教改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韩林华同志的论文《2009年中考数学复习方略初探》获一等奖;《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在蓝田教研上发表。

2、周美妮同志论文《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想法和做法》在蓝田教研上发表。

3、王忍乾同志的论文《中国山水画艺术与诗歌的关系》在蓝田教研上发表。

4、韩选宜同志的论文《初中英语的词汇教法》在蓝田教研上发表。

5、张胜利同志的论文《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比较学习》在蓝田教研上发表。

6、周碧波同志的论文《浅谈古诗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培养》 在蓝田教研上发表;负责县级教研课题《培养古诗文的朗读力》。

7、李莎莎同志负责了县级教研课题《搭建文言文学习的桥梁》。

教研教改应该成为教学工作的常态,只有不断的探索改革,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我们也将一如既往,不断努力!

蓝田县教科研先进学校推荐材料

推荐学校:厚

教科研先进学校申报材料 第6篇

加强科研工作,促进教育活力

王寨乡第一初级中学 2011年6月2日

加强科研工作,促进教育活力

我校在科研先导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汝州市教体局、王寨中心校的关怀、指导下,把教育科研工作放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性战略地位,并将教育科研工作作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几年来,广大课题研究教师,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结合教育教学的实践,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扎实推进课题研究,勤奋开展教学实验,开发了一批优秀的教学资源,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班级管理、学生心理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持。

一、正确认识科研工作的地位

新课程改革伊始,我们就认为:教育科研也要与时俱进,当前教育科研的方向就是探索研究课题与课程改革的结合点与磨合区。新的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轮,立身其中,我们欣喜的发现:我们所研究、实验的教育科研课题的许多内涵与理念和“新课标”是不谋而合的。有鉴与此,我们科研人员提出了教育思想的人文性、教学方式的开放性、教学手段的先进性、教学过程的真实性的教学总体思路,将教育科研纳入了学校的工作考核。要求从课程的设置、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彻底改变教学中教师独霸课堂的旧习,从关注老师的“教”变为关注学生的“学”,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角色的互换等。为从源头上保证“双主”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开展,我们对教师的备、教、批、辅、考各个环节都进行审查、筛选,对教学过程进行适时监控,最终为教师构建便于实验的良好氛围,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空间。为此,我校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教学竞赛等活动,先后组织了“人人争上课改合格课”、“王寨一中首届名师、教坛新星”的评选、毕业班复习研讨课等。学校还组织全体教师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去考察学习,购买了杜郎口全套课堂风暴教学光盘,并组织教师进行学习研讨,大大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同时,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将课改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三年来,有多位教师的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其中获汝州市论文评审一等奖八篇,汝州市论文评审二等奖十五篇;平顶山市一等奖六篇,平顶山市二等奖十二篇。陈晓那、张朋果、娄锋利等老师获得汝州市名师称号;刘小本、张艳艳、马振涛等老师获得平顶山市骨干教师称号。通过科研,大大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效益,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突出

近三年来,我校实验课题包括省级1项,市级5项,县级7项,经过大家的努力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如市级课题《新课程条件下教学方式的转变和教学效率的提高研究》通过验收结题,分别获得省级二等奖和平顶山市级二等奖;《学困生的转化策略研究》获得平顶山市级二等奖等。从这些研究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求其务实的教研模式,运用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规律,反映教学实际,追求教学实效,不搞教学“包装”。为此,我校多次被上级评为教育科研先进集体。课题研究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综合等各个学科。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将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广大教师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教师有9人,市级科研骨干教师3人;省级发表论文10多篇,平顶山级优质课10多节,汝州市级优质课20多节。这些成果的取得,有力地促进了我校课程改革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成绩的提高。

三、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强化理论学习,形成了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研究型队伍建设是课题研究的关键,为此,我校利用丰富多彩的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各课题组也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理论与方法的培训,通过集中学习、教研组学习、自学等形式努力提高理论水平,促进科研素质的提高。广大教师自觉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撰写随笔、课例、反思,大大提高了自身的理论与文化水平,丰富了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因此,我校已初步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龙头的科研型教师队伍,为教科研活动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学生受益,展示实验学生的新风采。

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是为学生服务,是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通过几年的课题研究和试验,我校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我们尽最大的能力为他们提供最优的教学环境和最优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广阔的天地自由成长,发挥特长。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参加的汝州市级各类竞赛活动中成绩突出:运动会总成绩第一名、合唱比赛第一名、知识竞赛第一名„„学生在课题指导下学习方式有明显的提高,学生作文在省市级大赛中获得过一、二、三等奖,获奖总计60余人次。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身素质,实验教师也从学生中得到了继续进行课题研究与实验的信心和动力。

3、领导重视,学校科研工作井然有序。

我们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工作,下大力度加强对教师的再培训、再提高工作,为广大教师提供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继续教育、继续提高。同时,学校教导处指导教师具体的科研工作,做好各项科研档案的整理工作,及时督促各课题组写实验计划、工作安排,及时收集各课题实验阶段的过程性资料、撰写典型案例,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服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之,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给学校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给广大教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我们将积极总结经验,推广有价值的精品成果。勇于探索,不断开创,争取在“十二五”课题研究工作中再创佳绩。

汝州市王寨乡第一初级中学

“教科研示范学校”汇报材料 第7篇

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宗旨,确立了“把孩子引向幸福之路”的办学理念和“学生成才 教师成名 打造名校 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领导班长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努力实践“开放式办学,内涵式发展”的办学策略,努力营造一个“设施先进、管理科学、师资优良、团结进取”的人文环境。

由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先后被评为省市教学示范校、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县教育教学先进单位、县文明单位、市级绿色工程学校、市级少先队工作红旗单位、市级规范化学校、市级校本研究先进单位;学校还被命名为教育部规划课题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课题实验学校;在2009年聊城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全面督导中以各项指标全优的成绩获得优秀。

教育科研是学校不断前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只有走科研之路,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焕发更新更强的生命力。“十五”以来,学校明确了“重科研、强管理、创特色”的办学思路,努力创建“科研先导型学校”。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动力,努力实现“学校工作课题化”的办学特色。学校把各个条线的工作具体分解,选择既有前瞻性又能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课题构建学校课题研究网络,教师人人参与,形成了“教育科研大众化、科研管理网络化、科研队伍层次化、科研活动日常化、科研措施制度化”的教科研特色,对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规范健全。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由校长直接领导,副校长分管工作,教科室主任具体负责,并形成了由教科室负责计划、组织、协调、实施、监督、总结,中心校、课题组负责具体落实的网络化的工作组织体系。

在学校的规划和计划中,教科研工作都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对教科研工作作出了具体的安排。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师培养的中长期规划和教育科研的发展规划,并形成了以“教育科研为水平线,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大观念。特别是学校的领导不但能为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提出工作的策略和思路,能经常性的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大部分课题由校领导领衔开展研究。在教科研成果的应用上,与教师的评优、考核、聘任、晋升职称直接挂勾,而且和期末奖励也直接挂勾。

二、创设浓厚氛围,强化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不实现高水平的教育科研,就难实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教科研工作能顺利开展,除了有学校领导做我们的坚强后盾外,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科研意识的增强首当其冲。学校制订好课题后就组织教师们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进行新教材培训,明确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增强课改标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教科室组织教师加强对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并努力构建自主学习型组织。学校为教师订阅了种类多样的教育教学刊物,开放阅览室,教师每周学习不少于2小时。鼓励教师订阅相关教育教学杂志报刊,在阅读的同时做好相关的理论摘录,每月完成一篇摘录,一篇教育教学心得或教学反思。学校配备了电脑,鼓励教师上网浏览,了解教育科研的新动态。通过网络的交流,解决自己的教科研困惑,清晰自己的教科研之路。就是这样,学校强化科研意识,树立人人都是教科研工作者的意识,使每位老师都积极投身于教科研研究与实践。

二、搭建科研平台,打造优质队伍。

一所学校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的教师队伍。近几年来,学校进一步重视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了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大了师资培训、校本教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如《关于青年教师培养提高的意见》《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培养条例》等,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培训,同时鼓励教师进行高一学历进修。学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认真开展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理论学习小组,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提供理论学习的空间;开展帮扶结对活动,为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拜一位师傅,开展帮辅结对专题研讨;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即分层分批派出学校教师到全国各地听课、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同时邀请市内外的名师、教育专家来校作课、讲学,本学年,邀请实验小学的各科老师来校指导;分层实施“同课异构”战略,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每月要上一堂教科研汇报课,并随时接受领导的“推门检查”,五年内的教师每学期各上两节教科研实践课,市级教学能手以上教师每学期上一节挂牌示范课,其余教师人人一节实践课;几年来,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

三、以课题促科研,以科研促发展

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规律靠拢的过程。而课题研究能让我们的研究有目的有方向。

目前学校有中国教育学会《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实验研究》子课题《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国家教育部规划子课题《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市和谐师生关系实验课题《学习后进生转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市级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小学生开放题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对小学生行为的评价与指导》和《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以上均为立项的课题。教育部子课题《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及市级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已结题。其中市和谐师生关系实验课题《学习后进生转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为我校主课题。

学校根据课题内容建立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科研知识;研究过程落实,各课题组每学期安排一至二次教学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有明确的目的,及时反馈。全校老师根据学校的总课题,加强“小课题”研究,制订出相应的子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制订好后先对自己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做到有案可据,制订好针对性的措施,并定期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教师制订好研究计划,通过汇报课、论文等方式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根据自己课题特点,课题组成员完成“六个一”活动:每学期读一本教学专著;每月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教育教学案例、一篇教学设计或实录(与月评挂钩);每期一节研讨课、一篇研究论文等。

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中不同形式的运用与交流,课堂是最好的地方。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因素,依据教材内容,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当的教学目标是上好每一节课的灵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由于重视了课题研究,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力求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实施和谐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每个子课题组成员都要对组内上交流课,各子课题组在组内研究日常化的基础上,向全校推出1节观摩课。平时,有随堂听课、推门课、外出借班上课等各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每一次上完课后做到即时点评交流。上课老师还要针对性地写出教后反思,由教学中细节问题的讨论到整体教学问题的交流。教师正是有了课题研究这样一个明确目标,因此,课前都有充分预设,课后有教学反思,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努力使一个课题研究得以在课堂中真正实施。

四、完善奖励制度,推广科研成果。

为了使教师能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学校制定了奖励制度,并不断进行修订完善,每学期期末都对教师的教科研活动进行评比,对教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包括学习、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获奖、学术交流等)的教师,实行政策鼓励、精神激励、物质奖励,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教科研热情。近几年来,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及获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和《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的教学成果奖分别获市级一等奖,其中《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的教学成果奖获省三等奖。

为认真总结宣传与推广学校教科研成果,学校每年举行有一定规模的研究活动。近年来,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县小学素质教育现场会”。

学校编印了校本教材《中华奇葩》和《写字》。学校以教科研刊物和教育网站为基地,宣传教育科研知识,传递教科研信息,发表教师教科研论文和教学案例,以此为依托,使学校的教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应用。

教科研特色学校材料 第8篇

一、建立个性化的培养体系,开展工程化、重实践、有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涵盖的内容实质是各种相对独立的热加工专门技术,且每种技术具有独立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艺装备。如何组织该专业的教学?处理不好要么面面俱到,实际上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很难深入和消化,变成是“蜻蜓点水”,浅尝即止;要么就会只是培养“单一技术”人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就业市场化的需要。对处理拓宽专业口径与保持专业特色的关系,具体操作中是很难把握的。本科教育必须由导向过去的教育转变为导向未来的教育,要培养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中南大学以培养科学研究型和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主,作为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学科的专业培养目标,以通识为主、兼顾通识与专业并重。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更加宽厚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创造力、适应能力,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包括良好的科学研究道德,科学研究意识,科学研究能力和潜力。为此,建立了突出个性化的科学、合理的培养体系,开展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建设。

培养计划中,第一、二学年主要为公共基础课和材料成型的学科基础课,以加强数学、物理、力学、电学、工程图学、材料冶金学、机械设计基础、传热学、摩擦学、工程热力学、冶金传输(流体力学)、材料性能学、液压传动与控制、机械工程控制基础等基础课程为主,设置较多的学科基础课。学生在第一学年末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并确定专业方向。从第二学年起,要保证必修所选专业方向的学科基础课程,这样为后续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避免基础知识的准备与专业“脱节”而造成学习困难。从第三学年开始,通过选修的形式进入专业阶段学习。专业培养采取模块化的培养方式,设置铸造成型及控制、塑性成型及控制、焊接成型及控制、模具设计与制造多个方向模块,并制订出详细的教学进程计划和课程设置安排,使课程体系更加科学,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学生在加强机械、材料和控制学科基础知识基础上,在专业培养阶段,考虑到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突出个性化,根据个人意愿和兴趣,学生在专业课程四个培养模块中重点选择其中一个模块学习,侧重其专业理论、应用开发、工艺与设备和专业实践。其他模块作为补充扩展,要求对本领域的专业知识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既有侧重,又有普及,专业学习不局限于单一“模块”,使学生“通才”“专才”兼备,既可适应就业的需要,也拓展了进一步深造的空间。

二、以科研为依托,发挥科研实力强的优势,建立工艺、装备和设备控制全过程训练的培养特色

中南大学作为“211”、“985”高校和“2011计划”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牵头高校,需要建立健全寓教于研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通过学科交叉与融合、产学研紧密合作等途径,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

中南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方向立足科研,成果丰硕。有包括国家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一批高层次科研人才队伍,是高性能复杂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铝合金强流变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首批“2011计划”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的主要支撑学科。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86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众多国家级科研项目。试验装备、检测分析仪器等科研手段齐全,具备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条件。为合理调配和调动这些优质资源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服务,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具有显著的特色,我们进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

1. 理论教学与实践更紧密相结合。

专业课程教学结合教授的各类科研课题,将科研成果和工程案例贯穿于教学中,适度扩展教学内容,探索大类培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促进“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有指导的小型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

2. 按照培养计划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模块和学业导师。

结合导师的科研与项目、研究方向,以科研与项目为载体,参与课题组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突出其工程化、重实践的特征,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本科研究或设计阶段学习,完成学士学位论文。

3. 全面推进实验室向学生开放。

实行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中心和其他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支持和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资源,利用实验课和课余时间参加科研探索和各类创新性实践活动。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实现从工艺、装备、操作和设备控制全过程训练。

4. 建立健全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制度,禁止讲师上课堂授课。

教师授课不只是传授公式运用和解题技巧,而是在于提出与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求讲师经过一定的科研训练和知识积累并取得晋升后才能授课。晋升副教授要求过教学关、过外语关、过现代信息技术关。以实施研究型教学为导向,对教授授课情况实施备案制度,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教学状态数据发布制度。

依托科研优势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结合培养方案个性化、专业课程模块化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课程教学以项目为纽带,结合科研课题,适度扩展教学内容,增强多学科交叉应用实践,将科研成果和工程案例贯穿于教学中,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有针对性、更具体,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通过这些基于我校科研实力强、项目多、科研成果丰硕等特色的明显改革,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通过特色教育使得这几届学生就业门路广阔,一次就业签约率均在95%以上。近几年来,本专业学生大都去了深圳、广州、江浙沪等沿海企业或跨国公司工作。与我校有紧密关系的实习基地企业,比如山东南山集团、晟通科技集团,还有一些有厂校合作关系的企业,对我们的学生也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但目前都很难招到毕业生。这些都体现出本专业良好的发展前景。

摘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涉及材料、机械、冶金和控制等多个学科,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工程应用色彩浓。以科研为依托,参与科研过程,实现学生工艺、装备和设备控制全过程训练,促进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特色化教育。培养方案个性化、专业课程模块化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使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上一篇:电焊工风险辨识及防范措施下一篇:幼儿园后勤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