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焦虑的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2024-06-26

外语学习焦虑的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精选6篇)

外语学习焦虑的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第1篇

试论外语学习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随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焦虑等情感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外语学习焦虑是影响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外语焦虑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提出了英语教学上应对外语焦虑的可行性措施.

作 者:杨帆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421008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008“”(13)分类号:H319.3关键词:焦虑 外语教学 策略

外语学习焦虑的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第2篇

设计的启示

陈青 乌美娜

近几年来,情境学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情境学习是在所学知识的真实与应用的环境中,通过目标定向的活动而进行的学习。学习被认为与学习发生的情境紧密相连。学习情境的性质决定了所学知识在其它情境中再应用的可能性。而抛锚教学强调在富有兴趣的真实背景中,通过问题解决等,实现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抛锚教学的实践,体现了对于情境性的高度重视。分析情境学习在抛锚教学中的体现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无疑对教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情境学习基本观点 1.关于学习与迁移的观点

学习是“„„一种在某一情境中与他人及事物相互作用能力的提高”。而迁移是“„„在一种情境中参与一种活动的学习能够影响(正向或负向)其在新情境中参与另一活动的能力”。

2.情境 学习基本观点

按照1989年Brown等人在“N表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一篇文章中的观点,知识具有情境 性,而且是其被应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动的部分产物。知识是在情境 中通过活动而产生的。

对于情境性的研究,是为了探索学习是如何产生于个人与情境(包括他人)之间的相一经作用的。有研究者观察到,问题是内嵌于广大的社会、文化、物理的活动场所之中的,这些活动场所支持并限制着问题及其解决的结构。因此,应重视个人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情境学习的支持者倡导以两种途径学习知识与技术:一是重视一般技能的教授,使之迁移到多种情境中去;二是强调在应用情境中教授知识与技能,强调知识必须在一定的背景中学习。这种背景可以是:(1)真实工作环境;(2)真实工作环境的高度模拟替代;(3)抛锚背景。对于情境学习如何可操作化的问题,Brown与Duguid强调了建立学习者与现实世界之间联系的必要性。“在工作场所,学习者可以在需要时从丰富的资源中‘窃取’到知识,而这些丰富的资源是由其他更有经验的工人与发展中的社会共有的实践所构成。”“为了初学者能够以丰富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合法地、外围地参与真实的社会实践——总之,要使他们可能‘窃取’到所需知识,重新设计学习环境,无论对于学校还是对于工作场所的设计重大挑战。” 3.情境学习模式

Brown等人提出了JPF(Just Plane Fokes)模式,定义了新手、专家与JPF的概念。Brown等人认为JPF与学生或新手不同,而与专家有着重要的相似之处。JPF与专家均工作于某种文化中,从事着情境化的活动,其所遇到的问题,从定义到解决均受到所从事活动的限制,JPF与专家均创造出约定俗成的含意与建构的社会化意义。相反,学生却仅得到基于永恒概念的具有固定意义的结果。JPF模式构成了情境学习模式中学习者作为认知学徒概念的基础。

认知学徒模式是Brown等人(1989)考虑到知识的情境性而提出的。通过这种认知学徒模式对学生进行情境化的真实教学。“认知学徒期的方法试图以一种类似于得业学徒期的方式—明显是成功的—通过活动与社会相互作用使学生在现产领域中的活动获得、发展,并使用认知工具,从而支持领域中的学习。”

合作学习也是认知学徒期模式与情境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无论是发生在学校之内还是学校之外,均是通过合作的社会相互作用与知识的社会建构而进步的。”Brown等人(1989)为促进合作学指出如下策略:集体的问题解决;扮演多种角色;比较、面对无效策略与错误概念;提供合作工作能力。

情境学习模式的关键要素包括:认知学徒期;相互合作;反思;指导;多种实践;学习技巧的结合。

二、情境学习观点在抛锚教学中的体现

抛锚教学将教学设定在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真实世界事件中,目的是创建富有兴趣的真实背景,以鼓励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抛锚教学的观点强调,学生在面临的情境中要获得成功,必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其本身并不是目的。最终教给学生的是可迁移的一般技能,而非特定情境下的特定技能。一般技能的获得,可在真实的情境 中,通过灵活在的教学系统与学习者的主动建构得以实现,反映了情境 学习关于迁移的观点。

情境学习的理论曾被批评家们指责为:提出了很多建议,却没有或很少有实际的、具体可操作化的内容。事实上,抛锚教学就是利用抛锚背景进行情境 学习的很好的范例。“船锚”的设计为学习者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联系搭建了一座桥CTGV(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曾对抛锚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荷兰开放大学也以远距离方式进行了抛锚教学的实践。笔者通过对相关研究报告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情境学习观点在抛锚教学目标上的体现

抛锚教学在教学目标上重视对科学过程与科学步骤的经验,而不象传统教学那样重视教授科学的知识体系。重视知识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与专业环境相似的活动与情境,帮助学生明确问题、目标,提供所需的丰富资源,使学生在主动的活动参与中建构知识,获得能力与态度的发展,包括复杂的问题解决能力、与他人进赞助效的交流,并发表批评性见解的能力。2.情境学习观点在抛锚教学策略上的体现

利用“船锚”,为学习者提供在“真实世界背景”中完成“真实任务”的机会。按照情境学习的观点,学习的模式即现实生活,为了产生有效的教学,教育需提供真实生活问题的结构。抛锚教学通过“活动”或“案例”,提供了有着适当复杂度、包含着结构不良好问题的真实情境,体现了情境 学习观点对情境 性的高度重视。

在媒体选择上,重视电子媒体,如远距离交互式视盘系统、计算机多媒体系统等。课件成为学习环境,虽不是实际情境,却提供了半真实的、模拟的实际工作实践。“船锚”成为学生与现实世界的连接点。正如Brown与Duguid所指出的,设计的技术提供了“„„一种实践的垅限定的窗口,使学生能够浏览其所揭示的尽可能多的真实实践,同时看到不断增加的深度,并在相互协作中进行探索”。

抛锚教学提供丰富的信息源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对学习环境从多角度进行解释,并与多种不同的信息资源相连接。给学生提供机会,使之在情境中找到确定问题任务的方法,找到所能应用的适当的知识,利用情境所提供的丰富信息进行推论,进而解决遇到的问题。由此体现了情境学习中学习者与情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与依赖性。在抛锚教学设计中采用“支架”策略与“淡出”策略。支架是用于帮助学和完成作业任务的支持,包括教师的即时指导。这种指导类似于“先行组织者”,敏感于学习者的“最接近发展区”,使学习者在问题解决中处于一种舒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水出”是指支架的支持逐渐减少,使学生逐步实现独立完成作业任务。由于真实世界的条件对学生来说太复杂而不能取得很大进步,因而在开始时,学习设计在控制的环境中进行,随着学生自主性与能力的逐渐提高,支持的数量逐渐减少。这种过程体现了“新手”与专家之间的关系及“新手”逐渐转变为“老手”或“专家”的过程。3.情境学习观点在抛锚教学活动中的体现(1)教师的活动

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活动中处于一种教育者的位置,角色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在抛锚教学中,要求教师充当“教练”甚至“学习者”的角色。教师为学生提供“即时教学”:鼓励并帮助学生查询相关资料;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激发学生对新信息的学习动机;并随时注意感受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偶然性,进行相应的反应。同时,由于教师不可能成为学生所选的每个题目方面的专家,因而常常需要与学生一起成为情境学习者。这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很困难,尤其在那种学生习惯于教师是“专家”而非“教练”或“学习者”的课堂文化气氛中。如何帮助教师改变课堂文化气氛,成为抛锚教学所遇到的很大挑战。(2)学生的活动

在抛锚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船锚”所描述的活动。学生在“船锚”提供的情境中自己确定问题、目标,自己寻找独特的解决途径,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如注意探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各种信息,识别、确定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源,阅读理解相关信息,并与分组同学合作、交流。(3)合作学习的环境

抛锚教学可创建一种有利于合作学习的环境。由于船锚所描述的问题的复杂性,使得学生不可能完全独立解决,从而使全作学习成为一种需要。另外,“船锚”通常提供丰富的视觉信息,使得那些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够相对容易地参与协作、发表见解,在共同学习中同时作出各自的贡献。

抛锚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船锚”所提供的活动,在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有着动态的相互作用,体现了情境学习模式中认知学徒、合作学习、指导、实践等关键要素的存在,反映了情境学习观点对抛锚教学设计在目标、策略及教学活动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4.关于迁移

CTGV的抛锚教学实践证明了情境意义上迁移的产生。经过学生对情境的经验及概括描述,促进了发生迁移的可能性。如向新的类似或部分类似问题情境中的迁移;向参数变化问题的迁移;促使学生将课内与课外日常生活建立联系以利于向真实生活环境迁移的思考习惯的养成;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以利于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的提高等。

三、情境学习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启示 笔者通过对情境学习观点在抛锚教学设计中体现的分析,并结合情境学习的基本观点,得出以下情境学习对教学及教学设计的几点启示: 1.“真实环境”的限制与支持

情境学习的研究者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处理某些社会活动,甚至抛锚背景活动时,能够利用丰富的环境信息,通过复杂的推理而解决问题、达到目的,而在处现典型的学校作业任务时却表现很糟。因此,情境学习的研究者认为,基于学校活动的改革势在必行。同时需要改变人们对情境学习观点中“情境性”的误解:即情境学习仅仅发生在非学校背景中,学校活动是非情境的;为了支持情境或社会学习,应抛弃所有的学校学习。相反,教学及教学设计人员应根据对非学校活动进行分析而获得的信息,重新考虑学校活动的结构与设计,并正确理解情境学习观点关于“情境性”的含意,重视学习环境的设计,同时设计学习资源,以提供学生进行揄所需的类似于起初环境的必要限制与支持。2.重视学生活动的设计

情境学习观点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活动,让学习者在解决某领域问题时象专家一样进行活动。对学习者的期望是学习者自身的活动结果。在抛锚教学实践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船锚”所描述的活动,在“船锚”提供的情境中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中应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创建有利于学生自己确定问题、目标,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学习的活动内容与方式。3.重视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情境学习观点与抛锚教学实践中,教师由传统的“教育者”转变为“教练”甚至“学习者”的角色。教师在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作为认知工具,积极活动、自己发现的过程中,提供即时的教学指导,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进行意义建构、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者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教师角色的转变,提供适当的“支架”策略,帮助教师创建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活动的课堂文化气氛。4.情境性对于迁移的贡献

情境学习观点重视“知识的情境性”,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习者在情境中成为知识意义建构的贡献者。这种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情境化的教学条件,提供对学习过程的动态指导,使学习者通过活动在其中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而抛锚教学通过真实的情境、灵活的教学系统、适当的教学策略及学习者的主动建构,使学生在复杂的问题解决中获得了可迁移的一般技能,反映了情境性策略对于迁移的贡献。因而,需要教学设计者在教学设计中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重点,重视发展学生复杂问题解决的能力,开发设计综合的教学环境,如设计适当的“船锚”,以利于学生在背景、或模拟背景中通过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获得可迁移的一般技能。5.重视背景文化分析

尽管教学设计理论常常提到环境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设计中却存在着对环境变量的忽视,一般的设计模型没有考虑到以系统方法进行背景分析。按照情境学习的观点,需要改革传统教学设计中忽视学生主动性、忽视背景文化作用的方面,以支持学生在情境中的知识建构。教学设计者应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综合的学习环境的设计,以背景的分析、设计来改革、加强教学系统设计。6.技术的潜力

由于技术扩展了那些能够用于支持情境学习各因素的资源原潜力与灵活性,因而技术成为情境学习模式中考虑的中心问题。抛锚教学中“船锚”的设计,为教学设计中如何利用技术提供了一种可操作化的范例。技术的应用在教室与真实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联系的桥梁。如何利用各种技术来发挥情境学习模式中各因素的作用;如何利用交互式计算机网络技术设计有效的方式,获得丰富的情境性信息资源,提供高度真实的模拟学习环境,也是教学设计者所面临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情境 学习观点对于教育及教学设计的意义

“知识的情境性”观点影响了人们对学习本质的理解,强调了学校、社会文化——学习背景的作用与影响,促使教育及教学设计者对于内嵌有教学资源与活动的社会文化结构,对于打破个别学习者在班级中的隔离状态、创建情境性学习团体,给予更为明确的重视。情境学习的观点对于促进学习经验的设计与实现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工具,对于教学设计、包括基于技术的教学设计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教育的开放性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外语学习焦虑的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第3篇

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

根据心理学观点, 所谓焦虑, 是指个体由于预感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或克服某种障碍的威胁而导致的一种不安, 恐惧的情绪状态, 表现在心理上即一种失败感, 挫折感, 负疚感或自我怀疑。语言焦虑是语言学习者特有的, 不同于其他焦虑感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 由语言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性引起。Oxford认为语言焦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焦虑, 而是学生因为要运用目的语而产生的害怕心理, 是影响语言学习诸因素的主要因素。Horwitz等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则是:一个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在这门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显著的自我知觉、信念和情感情结。Macintyre&Gardner对外语学习焦虑的定义是:与外语语境 (包括听、说和学习) 有着特殊关系的紧张和畏惧感觉。

外语学习焦虑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

1. 外语学习焦虑的分类。

按照语言焦虑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Alpert和Harber把焦虑分为促进型焦虑和抑制型焦虑。前者能夠激发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勇于挑战自我和新的任务, 努力自我调节焦虑带来的压力, 不断取得进步;后者则对学生有很大的负面作用, 对学生语言学习的吸收起到阻碍作用。另外, Scovel根据语言焦虑者的特性把焦虑区分为气质型焦虑, 状态型焦虑和情景型焦虑, 其中状态型焦虑是气质型焦虑和情景型焦虑结合的产物。在外语学习中, 气质型焦虑的作用不大, 而状态型焦虑的作用有时是促进性的, 有时是退缩性的。因此, 在语言教学中, 教师应该关注状态焦虑和特殊情景焦虑。

2. 导致外语学习焦虑形成的因素。

Oxford认为, 导致焦虑的因素可能是学习者的个别特征, 也可能是学习活动形式或教学方法。如, 学习者自尊心的强弱、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模糊现象的宽容程度、学习者的冒险精神和竞争性都与焦虑程度高低有关。文化冲击, 即担心在目的语文化中失去自我、失去个性也能产生焦虑。教师和学习者对学习的不同认识也可能导致焦虑。比如, 认为讲外语必须准确无误的学习者, 用外语表达时焦虑程度相对较高。课堂活动和教学方法可能导致焦虑。

对课堂环境下的学生而言, 常见的焦虑原因有三方面:交流畏惧、负评价恐惧和考试焦虑。交流畏惧指的是个人对于他人的真实或者预期交流产生的恐惧或者焦虑程度。负评价恐惧是对他人的评价有畏惧感, 对负评价产生沮丧心理以及担心其他人会对自己做出负评价的预期心理。较低的期望可能会伤害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使个体为即将发生的行为的不良后果而担忧, 从而在行为开始前和行为过程中产生期待性焦虑, 增强个体的焦虑倾向。考试焦虑是带着恐惧心理来看待考察过程中成效不充分的倾向, 即学生担心考不好。考试焦虑的程度随着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的程度变化:若受到威胁极小, 容易消除, 引起的焦虑也极小;若威胁适中, 学生个人通过努力有可能消除威胁, 焦虑就适中;若威胁严重, 个人对解除威胁又无能为力, 就会出现过度焦虑。考生过度焦虑会对考题产生畏避心理, 而缺乏焦虑又会有倦怠心理, 只有在适度的焦虑状态下才会心绪安定、思维敏捷, 起到正面促进作用。

3. 语言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焦虑对学习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一般认为, 焦虑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呈倒U形曲线, 即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能使学习者维持适度的紧张状态,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而过低或过高的焦虑水平都对学习不利。过低的焦虑水平使个体不能排除情境中无关因素的干扰, 对有关线索的检测是缓慢、不准确的;使个体缺乏紧张、意志消沉、行为松懈, 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 激发不起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者的责任心。相反, 过高的焦虑使个体注意变得狭窄, 注意的转移力降低, 不能检测情境中的重要线索;容易使个体紧张、行为失常, 极大束缚其认知能力。

在实际的二语习得中, 高倾向的焦虑是大多数学习者常常经历的一种心理状态, 它抑制着对二语的习得, 因此也就有“焦虑与语言能力之间呈现负相关”的说法。它对学习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干扰学生正常、连贯的语言表达; (2) 影响学生的“可理解输入”及短时组织语言的能力及记忆输出; (3) 容易威胁学生的“语言自我”, 使课堂语言训练产生抑制情绪, 弱化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体能动性, 导致最终的逃避行为。事实上, 焦虑、认知和行为之间是一种递归性或称之为循环性的关系。每一种因素都会影响到另外一种。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较小焦虑可能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逐渐增加, 最终导致焦虑的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畏惧情绪。

4. 外语学习焦虑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由于教育思想的变革, 语言教学已经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 以知识传授为重点转向以学生的体验和知识转化为重点。根据上文所述, 课堂环境的焦虑主要有负评价恐惧、交流恐惧和考试焦虑。针对上述焦虑应采取相应措施。首先, 针对外语课堂中学生惧怕交际和负评价的问題, 教师可以采用一些课堂教学策略: (1) 课堂焦虑与学习內容的难度关系很大。教师应调整过难过密集的教学内容, 使交际任务适合大部分学习者。难度适宜、目的明确且有意义的任务是学生顺利完成交际任务的保障。 (2) 有负评价恐惧的学习者往往过于关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倾向于使可能出现的不利评价因素降到最低程度。 (3) 对学生在交际中所犯的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并鼓励适度且明智的冒险。 (4) 使课堂评价既是多方位的又是形成性的。多方位的评价目的在于发现学生某方面的优势, 形成性评价则注重学生是否达到学习目标, 而不是与其他同学做比较。

其次, 由于考试焦虑直接影响考试结果, 而考试结果可能建立也可能挫伤考生的自信心, 因此, 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存在考试焦虑的学生会因为以前失败的经历而惧怕考试, 畏难而退。对于存在考试焦虑的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循序渐进的提问、降低任务的难度、放宽任务完成的时间降低高焦虑。正面的鼓励和及时的表扬有助于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 减轻失败的经历带来的负面影响。

再次, 课堂教学还需要调动班组活力。同伴间通过了解对方而相互认同和吸引, 从而减少焦虑情绪。合作学习法有利于减少焦虑感。学习者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时的焦虑情绪远低于当着全班同学回答问题时的焦虑程度。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和相互依赖有助于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 从而激发更高的学习动力。

总而言之, 教师应该积极探索,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合理整合课堂中的各种情绪, 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热情, 降低焦虑。改被动接受为主动、自主学习, 使教学过程由被动接受的过程变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索、自我完善的过程。

摘要:语言焦虑是影响学生外语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情感因素。该文根据外语学习焦虑产生的心理机制和类别, 阐明了语言焦虑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及其研究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外语学习,情感因素,学习焦虑,启示

参考文献

[1]戴曼纯.情感因素及其界定[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6.

[2]刘润清.决定语言学习的几个因素[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0.2.

外语学习焦虑的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第4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 英语学习 焦虑问题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45-02

在高校英语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会发现自己的学生正在被英语学习焦虑问题所困扰。一般认为,英语学习焦虑是指学习者由于难以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出现学习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对英语学习内容及其活动产生的害怕、紧张、恐惧、不安等消极情绪。调查表明,高校学生的学习焦虑问题,在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及高校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尤为普遍,对课堂教学效果、英语学习能力及成绩都会产生很大负面影响。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创新方法,紧密配合,切实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真正提升英语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1 英语学习焦虑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焦虑分为促进性焦虑和抑制性焦虑两种。当焦虑水平适度时,对学生的学习非但没有阻碍,反而还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即促进性焦虑;当焦虑水平超出适度水平时,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绊脚石,影响学生的学习,即抑制性焦虑。英语学习也同样遵循这一规律。结合我国学生实际,英语学习中的焦虑,抑制性焦虑远多于促进性焦虑。由于各种原因,例如成绩不佳、不敢表达、努力不够等,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对英语学习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英语学习焦虑,甚至焦虑程度越来越深。英语学习焦虑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不是简单的、单一的,它渗透在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和阶段。本文主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英语学习焦虑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1.1 对“听”的影响

听,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只有听懂了,才能获得更多素材、积累更多经验,为英语学习的其他环节服务。听,是一个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复杂的理解活动,心理因素在听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听的效果。英语的听力学习,要求学生必须集中注意力,在规定时间内最大程度地获取语音、词汇、句子以及篇章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与语言环境、文化背景等结合在一起综合地加以理解消化。焦虑情绪作为心理因素之一,在英语听力学习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适度的焦虑,即促进性焦虑,能让学生适当地紧张起来,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对听力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过度的焦虑,即抑制性焦虑,会让学生处于极度的紧张状态,影响大脑合理的兴奋,以至于在日常教学和学习中常出现学生“一句也没听清”的尴尬状况。英语学习焦虑与听力学习室相互影响的,过度的焦虑影响听力学习的效果;听力学习效果不好,又反过来加剧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因此,英语学习焦虑对英语学习中“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1.2 对“说”的影响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英语学习焦虑对学生英语口语练习的影响更为明显、更为直接,是阻碍学生英语口语进步的一大难题。英语口语的练习,需要学生自信、大胆地张口说,练习口语,除了“张开嘴”,别无他法。而过度的学习焦虑,与学生英语口语的发展是一个恶性循环。因为害怕在众人面前表现、害怕出错、害怕自己英语成绩不够优秀导致了不同程度的英语学习焦虑,带着这些焦虑情绪,学生自然更加不愿开口说英语,甚至害怕说英语。英语口语的练习不能顺利开展,直接导致口语学习的效果不理想、成绩不尽人意;而这不理想的学习效果、不尽人意的成绩,反过来又加剧了学生在口语练习中的焦虑水平,越是焦虑越不敢说,越不敢说就越焦虑。这样的恶性循环,对学生英语口语练习非常不利,对英语学习中“说”的环节有着很深的负面影响。

1.3 对“读”的影响

读,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基础的一个环节,是学生获取信息、积累素材、巩固知识、开阔眼界的重要途径。高效率阅读的开展,除了需要学生有丰富的词汇积累外,还需要学生有放松的心态和集中的注意力。适度的焦虑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发展;过度的焦虑则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很不利。过度焦虑的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容易由思想过度紧张、排斥等原因,造成注意力不能集中、没有耐心将阅读过程进行完,导致阅读成绩不理想,阅读水平难以提高。另外,存在英语学习焦虑的学生,由于日常学习效果受到焦虑的影响,因此其自身英语综合能力存在局限,基础知识常常掌握不牢,词汇量不够丰富,这也是影响这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发展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英语学习焦虑对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提高也存在着不利影响,而停滞不前的英语阅读能力也会不同程度地挫败学生的自信心,进一步加剧英语学习焦虑的程度。

1.4 对“写”的影响

在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写”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英语学习焦虑对“写”的影响,十分类似于英语学习焦虑对“读”的影响。存在过度英语学习焦虑的学生,没有耐心用英语写作,甚至在没开始写的时候就已经从心里开始排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过度英语学习焦虑的学生完成的写作通常较短,质量不高,甚至不能独立完成一篇完整的写作。除了这一原因之外,同样是由学习焦虑带来的知识掌握不牢、日常积累少,也是导致这些学生写作能力不理想的原因。这种不理想的写作水平,同样会反过来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水平。因此,英语学习焦虑对学生英语“写”的能力发展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2 英语学习焦虑的主要对策

针对英语学习焦虑问题的主要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从学生自身学习态度的改变和学习环境的改善等方面,采取适当的方法,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有效缓解英语学习焦虑水平、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2.1 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

学生英语学习焦虑的产生与教学内容的难度有密切的联系。教学内容难度过大,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范围,不但会给学生带来很大压力,而且容易让学生产生挫败感,进而产生英语学习焦虑。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提问、讲解和作业的难度过大,学生不能很地好完成,也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受到打击和挫败,久而久之产生英语学习焦虑。因此,我们应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难度,循序渐进,在保护学生的兴趣和自信的前提下,深入浅出,逐步完成教学内容。同一个教学班级,针对不同的学生,也要设计不同难度的内容和问题,尽量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让教学内容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英语学习的压力和负担,让学生们体会到胜利的喜悦和成就感,大大降低英语学习焦虑产生的可能性。

2.2 科学合理地改进教学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决定着英语教学效果的优劣。正確合理的教学方法,能激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轻松地实现教学内容的传输,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为了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焦虑产生的几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科学新颖的教学方法,改变一成不变的灌输模式,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有趣的教学方法的带领下完成英语学习任务。长期坚持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定能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和能力,在不知不觉中让英语学习焦虑失去生长的温床,彻底克服学生的焦虑情绪。

2.3 科学适度地改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种。结合学生的实际,这两种评价都可以在方式上做出适当调整。在过程评价中,教师可以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理念保护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自信,然后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做出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并且这些成绩和进步得到了教师的肯定,而不是传统的没有人情味儿的纠错和严厉批评。在结果评价中,可以改变传统的一张考卷定输赢的模式,开发新的评价手段。例如加入平时成绩的考核,既鼓励了学生日常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又使最后的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科学、合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适度地根据学生实际改善教学评价,可以保护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鼓励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及时看到自身的进步,对自身英语学习的情况有一个科学的认识,能很好地减少、甚至避免英语学习焦虑问题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汪洋,方琳.英语阅读焦虑、阅读策略和阅读成绩相关性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2] 柯江宁.从教育心理学看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多重角色[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3,19(2).

外语学习焦虑的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第5篇

本研究以九江职业大学外语系级大专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整教师的.角色、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加强课后巩固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一系列教学策略的实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研究结果显示,十个月后,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有明显提高,较实验前相比,学生的情感焦虑水平得到了降低.

作 者:廖晓燕 桑龙扬 黄碧云 作者单位:廖晓燕(九江职业大学师范学院,江西九江,33)

桑龙扬(九江学院外语学院,江西九江,33)

黄碧云(仙桃职业学院外语系,湖北仙桃,433000)

外语学习焦虑的原因分析及教学启示 第6篇

钟金霞

方志伟

林伯龙

刘圣恩

【任务分配】郑银

钟金霞整理三大学习理论的比较分析,方志伟

林伯龙和方志伟收集三大理论对教育教学和教师与学生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形成过程】十月初期分配任务,经过两个星期的讨论与整理,论文初步形成。十一月中旬进行了修改。

【摘要】本文三大学习主义理论对教学的启示出发,分析了建三大学习主义在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推动作用及实质内容,对人们促进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变化有重要的启示。三大学习主义理论为教育者和学习者活动提供的坚实的基础和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学习理论 分析比较

【正文】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

1.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托尔曼和加涅。

2.1:认知主义的基本观点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根据这种观点,学习过程被解释为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和兴趣并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对当前工作的外界刺激(例如教学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然后将当前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器,而是主动地对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

三.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代表人物: 皮亚杰、维果茨基。

3.1:构建主义理论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四.不同学习观指导下课堂教学的差异比较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只注重有机体的外在反应,而不注重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有机体只是被动的接受外部刺激,通过尝试错误来获得正确的反应,而缺乏主动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参与。

认知主义理论十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内部心理机制,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的行为,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但另一方面却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学习就是把新的知识整合到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虽然每个个体的认知结构不同,但只要对知识的表征系统进行设计,就可以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进行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不同的是,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情境下建构出来的。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建构完整的意义,并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1、知识理念的比较

在行为主义中,在大部分情况下知识被认为是不变的,而这些知识都源于在教师所提供的教材和学习资料。而实际上,知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被发现和修整的。

而在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中,教师寻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要提出矛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世界提出问题,然后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这就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在适合自己的具体的情境中迁移和利用,进而在本质上理解概念,获得知识;改变了机械被动的记忆知识的学习方式,避免了只是在表面上了解知识。

2、教学理念的比较

在行为主义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是高于一切的,它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通过教学目标分析可以确定所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次序;教学目标还是检查最终教学效果和进行教学评估的依据。

但是在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尤其是在建构主义中,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以是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教学设计通常不是从分析教学目标开始,而是从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境开始,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不论是学生的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还是教师辅导,总之,学习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一点无疑是正确的,是符合教学要求的。

2、教师的角色的比较

认知主义十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控制着和责任者,教师要掌握塑造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认知主义则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程度上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在建构主义课堂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而不是行为主义那样认为教师是以管理者的身份来主宰课堂也不是认知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因此在建构主义课堂中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促使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3、教学策略的比较

在行为主义中,绝大多数教师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法,结合自己的经验去设计课程,并没有考虑到学习者知识背景和学习特征,使得学生在大部分时间内是在缺乏主动性和兴趣的情况下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建构主义者在设计教学时一般要确定哪些教学方法和策略将有助于学习者探索问题和提高思维能力,鼓励学习者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做法并没有否定练习和反馈的作用,只是让学习者在发展知识结构过程中有更大的自由度。

5、学习方式上的比较

在行为主义的学习领域中,教师决定学什么、怎么学以及学习的速度和节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主动权;在这种教师占据主导地位、控制一切的课堂中,学生自己不能决定学习而只能被动的模仿、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认知注意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有目的的建构个人意义的过程。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也主张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经验中学习。建构主义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学习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根据自己的学习特征,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朝着自己的学习目标努力,自主学习者是在没有外界的各种压力和要求下主动的从事学习活动,重视意义的建构,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深刻的理解学习内容的意义。注重学习中的创造性,他通过自觉的从事学习活动、自我调控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激发自己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思考。建构主义提倡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在建构主义课堂中,学生主要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

五.对教与学的启示

通过对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教学特点的比较,我们认为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

既要重视个体的自我发展,但又不否认教师的外在影响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着。对教师来说要创建学习情境,设计环境,尽可能地增强学生正确或适当的行为发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学生为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意义理解。

教师给学生提供复杂的真实问题,教师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认识到复杂问题有多种答案,激励学生对问题解决的多种观点。

教师必须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评判性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帮助他们掌握应对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养成独立自主和控制自己学习的习惯,让学习者能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和独立解决问题者。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清楚地认识教学目标,理解教学是逐步减少外部控制、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则是要积极配合学习,善于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情景,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知识,充分发挥直观能动性建构知识的整体意义。

【小结】

基于三大学习理论对教与学的启示指导下的课堂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学生对新的知识的获得以及对已有知识的实际运用,也有利于新知识的产生。因为教师不再使用一张纸来确定知识获得的多少,学生不再成为只是一个容纳知识的容器,不再是只会机械记忆知识的人,而是一个知识的创新者和创造者,使学生真正的能学习、运用知识。

虽然在这种教学指导下教师难于掌控学习进度,但如果用建构主义来指导我们的教学,从长远来看,这种能使学生学的少、懂的多、用的好的教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当前我们当前教学的弊病;有利于为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http://club.jledu.gov.cn/?uid-33-action-viewspace-itemid-6521

[2].http://club.jledu.gov.cn/?uid-2316-action-viewspace-itemid-47313

[3].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教学的理论基础(上)[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4].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评价[J].外国教育资料,1998.2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分析与比较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做出与此相关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S-R)就是所谓的学习。早期的行为主义否认内部心理活动的作用,认为心理活动是无法进行研究的,因此被称为“暗箱”。

一、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巴普洛夫、化生)。

2、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桑代克)。

3、学习成功的关键依靠强化(斯金纳)。

二、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在教育技术领域,斯金纳仍然是最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先驱之一。

1、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4)自定步调原则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的诱因。5)低调误率原则

教学机器有记录错误的装置。程序编制者可根据记录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并修改程序,使之更适合学生程度;又由于教材是按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编制的,学生每次都可能作出正确反应,从而把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不应让学生在发生错误后再去避免错误,无错误的学习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2、程序教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程序教学建立的一系列学习原则和开发程序教材的系统方法,直接影响了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认知主义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这是一个远比“刺激-反应”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意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认知注意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

一、苛勒的顿悟说

1、学习是组织一种完形,而不是刺激与反应的简单联结

2、学习是顿悟,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来实现的 总之,顿悟说重视的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组织作用,认为这种组织表现为知觉经验中旧的组织结构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顿悟。

二、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2、强调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学习

3、通过主动发现形成认知结构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是值得重视的一种学习理论。认知发现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作用,它对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现代化人才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1、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生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

2、信息加工的基本原理 1)信息流是认知行为的基础 2)人类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 3)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 4)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

四、认知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对学习是有启迪的:

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Scheme)。

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

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实验推测的基础上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目前的发展,还无法使“认知过程就像构成行为的肌肉反应一样实在”。正因为这样,在信息加工理论中涌现了众多模式,有些甚至是相对立的,但与其说是信息加工理论不成熟,还不如说是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要穷尽对内部心理过程的探究是永远不可能的,我们所期望的,是涌现出更有说服力的模式。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是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却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人们的个人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各自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因而建构主义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

一、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2、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和对旧知识的重组

3、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不同人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

二、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

1、随即通达教学

2、抛锚式教学

3、支架式教学

三、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1、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1)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

2)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2、情景化教学

3、重视社会性互助

四、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比较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特点是只注重有机体的外在反应,而不注重有机体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有机体只是被动的接受外部刺激,通过尝试错误来获得正确的反应,而缺乏主动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参与。

认知主义理论十分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内部心理机制,认为学习是个体主动的行为。鲁纳等人的认知发现说认为,学习是把新的知识整合到个体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虽然每个个体的认知结构不同,但只要对知识的表征系统进行设计,就可以通过个体的主动探索进行学习。他认为学生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

建构主义理论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认知主义不同的是,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建构出来的。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使学生能够建构完整的意义,并进行主动的学习。

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之比较-—谈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论文关健词:教学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论文摘要:学习理论是教学过程得以展开的重要理论基础。学习心理学如何应用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是教学设计人员所关心的问题。本文依据不同学习理论对学习的解释,分析教学在处理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时的不同方式。由此推出,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发生了重心的转移,由原先的主客对立、科学定向的思维方式转向关注此在在此的主体间性,关注师生的生命意义。

一般认为,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关注学生对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个性品质的发展。教学过程的展开依赖于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因而学习理论成为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教学人员关心的是,学习心理学如何应用于教学实施,即,教学怎样结合学习心理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可能性和学习效率。然而,由于学习心理学家对学习的不同理解,导致了教学要么侧重外显行为的变化与知识的掌握,要么注重学生个性化意义的自主建构。所以困扰教学人员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对学习的解释。本文结合行为主义、认知学派、建构主义对学习的不同解释,谈谈学习理论对教学的理解。

一、行为主义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行为主义可以说是20世纪上半叶对教学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流派,强调行为的条件作用,通过改变环境使学习者的行为精确化。“它的理论目标在于预见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者把刺激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样,练习或操练成了学习的同义词。新行为主义者则把强化作为促进学习的主要杠杆,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将学习等同于可观察业绩的形成或频率所发生的变化。如果其中某个行为得到了强化,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不断强化的结果会形成在该情境中采用该行为的一种趋势,即形成了情境与反应的联系,有机体在该情境中会倾向于做出这种行为,这就是有机体的学习。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刺激呈现之后,能够表现出一个恰当的反应,学习就算是发生了,关键的因素是刺激、反应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学习动力来自于外部强化。人们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联系,并使之得到强化与维持,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如何安排强化。

行为主义者对学习者和环境都很重视,个体只有在与环境进行刺激反应的过程中,学习才会发生,因此他们认为要给予学习者各种刺激或反馈。

(二)对教学的启示

根据这类观点,教学的目标是要导致各种理想的刺激一反应的联结;教学目标应该用行为的方式来陈述,且越精确、越具体越好。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由于行为主义者坚信复杂行为是由简单行为构成的,因而主张把教学目标和内容分解成很小的单元,按照逻辑程序排列,一步一步地通过强化手段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学习由教师控制和负责,学习程序是固定的,知识的获得是快捷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设计专家可以改编程序,加人适当的反馈信息,使每个学生都在掌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有成功的体验。对教学对象的分析,行为主义者也重视学习者的准备状态,把它看作是一类特殊的刺激,主张对学习者作出评估以确定教学应该在哪一个地方开始。但是他们基本上无视学习者的意识对学习的作用。因此,在行为主义者看来,教学策略选择的关键是在于如何安排特定环境中的刺激及其后果的反馈。教学评价主要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强调具体、标准化的评价指标。

二、认知学派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

行为主义心理学因用动物硒实验结果来推断人类学习,把学习过程描述得过于简单、机械而招致不少批评。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习理论开始从行为模式转向依赖于认知科学的理论与模式。认知心理家探讨学习的角度与行为主义者相反,转向学习者内部思维过程的认识。他们认为,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地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由有机体积极主动地形成新的完形或认知结构。认知心理学家试图探讨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性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学习的实质就是获得符号性的表征或结构,并应用这些表征或结构的过程。认知理论致力于将学生学习的过程概念化,想要弄清楚信息是如何接收、组织、贮存和提取的。知识获得被看成是一种心理活动,其中包括了学习者的内在编码和组织工作。学习结果的检验靠最终的外在的作业和考试。

记忆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的结果取决于信息是否在记忆中用一种精心组织和意义的方式贮存起来。遗忘是因为干扰、丢失和缺乏线索等原因,难以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依据认知理论,迁移同信息如何贮存在记忆中直接有关,当学习者知道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运用知识,那么就发生了迁移。

(二)对教学的启示

认知学派强调心理结构,通常被认为适宜于解释较为复杂的学习方式(推理、问题解决、信息加工)。但与行为主义比较起来,两种理论的实际教学目标还是相同的,即,用最有效的方式向学习者传递知识,使学习者获得一套与教育者所要求的形式或抽象的概念。在对教学内容的分析上,加涅提出了学习层级说,认为知识是有层次结构的,教学要从基本概念、子技能的学习出发,逐级向上,逐渐学习到高级的知识技能。在进行教学进程的设计时,首先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任务分析,逐级找到应该提前掌握的知识,而后分析学生既有的水平,确定合适的起点,设计出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方案。在展开教学时,让学生从低级的基本的知技能出发,逐级向上爬,直到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殉选择突出信息的有效加工策略。在制定教学策略时,认知主义者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作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另外的关键要素还包括学习者注意、编码、转换、复诵、贮存和提取信息,学习者的信念、思想、态度、价值观等都会影响信息加工过程。教学评价主要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形成,在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中体现为学习者是否能够回忆或再现知识系列,以及对复杂问题的解决情况

三、建构主义与教学

(一)对学习的解释:学习就是个体认知图式的建构

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对学习的理解是基于对世界的客观性认识基础上的,知识的意义独立于个体学习者,认为学习的结果在于获得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行式或表征,从而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来解决一般领域或具体领域的问题。许多当代认知理论家对这种客观主义假设提出了质疑,并用建构主义的眼光来看待学习过程。严格地说,建构主义并不是一种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那样具有明确界定的学习理论,只能算一种理论思潮,其本身流派甚多,各派之间相互存在差异。川因此在对建构主义学习观点的归纳时,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在这里,主要把建构主义对学习的本质的理解进行归纳。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个体认知图式的建构,这种建构是通过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内化、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者重新审视了学习者与客观世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他们既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反映论,同时对认知主义的客观经验主义不满。认为个体的知识即不是预成于内也不是完全来自经验,而是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活动中。建构主义将学习看成依据经验来创造意义,在活动中不断地修正自己内部的心理结构,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建构学习就发生了。学习就是产生一个意义联系,知识的意义依赖于个体学习者,所有学习者获得的意义具有独特性和多样性,强调个人独特的认知过程,建构不同的网状知识结构。学习动力来自于内部动机,学习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和负责,学习程度是灵活多样的,对知识意义的深刻理解需要反复多次完成,学习重在深层理解和问题解决,学习结果的检验靠自我评价,靠学习过程的表现,靠真实问题的解决。学习赖于个体与环境的活动,两者之间的具体互动创造了知识,学习具有情境性和社会性。

(二)对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目的只是为学习者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提供了一个参照系或内部情境,由学习者自己确定,学习目的的形成与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真实任务有关。教学的目标无法从外部确定,只能根据真实任务促进学习者个体意义的建构,实现对信息的理解和精细加工。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非对现实的正确表征,而只是一种解释或假设;知识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被扬弃。教科书只是一种文本,在被学习者接受之前毫无意义。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判断文本的合理性,并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因而在确定教学内容上,建构主义对传统教学设计提出了挑战,主张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情境。只有在现实世界的具体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较为有效。情境创设是教学设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分析教学对象方面,建构主义主张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注重对学习者原有知识经验的分析,重视学习者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习者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者所倡导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是,帮助学习者积极地探究复杂的主题或环境,并且像某一个领域的专家那样来思考问题。知识不是抽象的,而是与学习的情境以及学习者带人这一情境的经验有密切关系。所以,要鼓励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理解,然后通过社会协商证明各种见解的合理性。不要事先规定要学习的内容,而是从多种来源获取信息。建构主义者采用的一些具体的策略包括:在真实的情境中确定任务,运用认知学徒方法(对学习者怎样达到专家水平业绩进行示范和辅导),交流多种观点(合作性学习以提出、分享不同的见解),社会协商(争辩、讨论和提供证据),运用真实的事例,反思,以及对建构过程提供可靠指导。

关于教学评价,建构主义主张过程性评价,强调对学习者成长过程的真实记录,注重对真实问题的解决。

上一篇:消防课教案下一篇:安全生产五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