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特色的几点理解

2024-08-18

对特色的几点理解(精选8篇)

对特色的几点理解 第1篇

对特色的几点理解

在全球化、一体化发展日益加速和加剧的今天,高高飘扬的“特色”旗帜分外醒目:我们党在十五大提出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苏东剧变后,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增强,更加强调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具有本国、本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

作 者:于潇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刊 名:党政干部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FOR PARTY AND ADMINISTRATIVE CADRES年,卷(期):2002“”(2)分类号:关键词:

对特色的几点理解 第2篇

班级是一个小小的社会,班级应有班级独特的管理办法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境界、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高低与班级的管理是密切相关的。我认为要把一个班级管理好,必须要做到并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班主任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班主任的师表作用,常常表现在 自身的基本素质。时代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信息容量不断扩大、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身为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班主任,如果不能不断地汲取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就不可能正确、有效的开发人力资源,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新世纪人才。班主任要有强烈进取的精神,奋发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格;班主任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广泛的兴趣、爱好;班主任要有鲜明的时代观和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组建得力的班干部

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是班级常规管理和开展各项活动的骨干,也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每学期开学的时候,我担任的班级都要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民主选举新的班干部。班干部不实行 “终身制”,每月底进行一次民意测验以决定班干部的去留,有时候还要随时听取广大学生的意见进行合理调换,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班干部工作的责任心,学生的自我监督意识也增强了。

三、建立完善的班纪班规

为了严肃班纪,端正班风,创建一个 良好 的学习环境,发动学生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班规是十分必要的。由于班规是同学们亲自参与制定的,大家都乐于自觉遵守;又由于班干部是民主选举产生的,所以他们轮流值 日,一丝不苟,深怕辜负了同学们的期望,这样,班里学习气氛浓厚,环境干净整洁,学生 自我监督意识增强了,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集体主义意识也增强了。

四、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

在班级民主管理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不仅仅是一种工作上的垂直关系,还应该是

种民主的平等关系。因而应打破传统的师道尊言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拓宽师生间

正常交流的空间,使人人都有安全感、温暖感,班级充满正义,充满关爱,充满人间温情,学生的身心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健康发展,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

五、成立互帮互助小组

对特色的几点理解 第3篇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数十年,经历中很深的印象之一是大家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成效的讨论、争议从未停止过。出现如此现象的因素很多,但其间对一个基本问题的认识似乎总是绕不过去,即小学语文学科的本质和小学语文教学的本意。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已经不少,但鉴于仍争论着的认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现状,对该问题的讨论却仍然显得十分必要,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理解,切实把握。以下从“学科理解”角度,谈几点看法。

一、母语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教与学需要有对母语的尊崇心理和灼热情怀

母语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一个民族的魂魄,也是一个人的生活与精神的栖息之所。人的智能发展、精神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无一不来自母语的熏陶、哺育。遗憾的是,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对此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这样的理念被弱化,这样的情怀被忽视。小学语文教学中难见为“真善美”而肃然起敬,为民族的灿烂文化而惊叹、倾慕、自豪,为民族的历史兴衰而讴歌、忧思而生向往责任担当之心。语言学习中也少了那种因真情激荡而产生的自然又深切的喜怒哀乐。

对祖国语言的尊崇心理和灼热情怀,虽不是那种显性直接的技能方式,也难以说会有立竿见影的教学效果,但这恰恰是学生学好语言、获得素养、成就学业的基础前提和先决条件。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让充满魅力的祖国语言和饱含情怀的精神种子一起植入学生的心田,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才会有精彩纷呈的局面和真正大有希望的前景。小学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认知兴趣、语言情怀培育和精神成长关怀为思想指导,优秀语文教师的教育思想、学科气质、学科情怀和他们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无不证明着这一点。

二、理解语文学习的目标实质,语言能力培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

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必须理智地把握其目标方向、任务要素及要素间的内在结构,这关系着语文学科的本真精髓与内在逻辑。由于语文学科的综合属性所带来的复杂、混沌的学科现象,因此,关于这方面的理解与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所谓能力,就应该是能体现其综合运用特征的。语言能力主要包含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虽有区别,但在学习任务和学习行为活动中却往往是有机关联、相互作用的。因而,知识与技能在目标要素的分类中可以合并,学术研究领域中也历来有“学科知能”的特定说法。

情感态度体现着语言学习的价值观,其间内涵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可归纳为三方面。一是在学习主体的情感动机层面,主要指语言学习兴趣,主体的语言交际意愿、态度与品格等。二是体现价值观引导的语言情怀、思想观念、审美情操、文化理解等。该类元素因大多蕴涵于固有的学习课程中,教学中应注意自然地释放而发挥其作用,至于其他相关的教育元素也应在教学中凭借课程教材载体施加影响而达到价值引导的目的。三是反映在个性倾向方面。由于先天禀赋及后天发展选择的影响,人的价值倾向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情感意向的个性独特色彩,即所谓的“情有独钟”,这是气质性格差异所致。这种主流价值原则下的个性化表现是客观存在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可惜我们对此关注甚少。

语言学习策略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语文学习的智力活动行为,相关提法有“学科方法”“学科智力”“学科思维”等,其内容有认知策略、过程监控策略、资源利用策略等。语文学科有着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规律,其内涵维度,有体现学习共性的“一般思维方式”,如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有语文学科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如诵读、涵泳等;有反映主体学习的个性化特点的,如有的善于凭借形象、事例学习,有的擅长联想、推断,有的善于计划、监控、评估自己的学习等。思维科学理论认为:教育科学中最重要且最难的问题是人的知识和应用知识的智力是怎样获得的?有什么规律?很显然,学科教育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就是认识学科教育的思维规律。具体地说,在语言学科中,一方面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发现、认识他人语言运用的规律;另一方面是如何按照人的思维发展规律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学习策略在语文学科目标中作为要素列出是富有意义的,因为语言学习策略对于学生的学科思维、心智发展、能动学习和因主动发展而获得可能的未来成就是有着很大的影响的。同时,这也是当下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相对薄弱的领域,为此,我们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更应当对此多加关注。

语言能力、语言态度、语言策略三要素,虽各有其内涵属性,但相辅相成地体现于语言素养的目标结构中,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与成效达成中常起着互为条件、目的的作用。

实现语言素养目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以生活体验、语言情怀、知识积累、文化积淀为基础,以运用方法,发展智力的语言策略为条件保障。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应以语言能力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为主线来带动整体素养目标的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应让学习主体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方法、发展智力、形成能力和获得相关情感精神元素的滋养而健康成长。这是语文学习行为和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与关键特征,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

三、高质量的语文学习需要良好的课程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益问题常遭指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忽视整体课程格局应该是一个重要原因。观察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们许多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教教材还是教教材,甚至只教考试规定的篇目,还以做题代替阅读,把本应是丰富多彩、情趣盎然的语文学习捆绑在一本薄薄的教材上和做题中。这样狭隘的违背语言学习规律的小学语文教学,当然谈不上有什么好的效益了。

姑且不说什么“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也不奢望什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前的教学就是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性标准的贯彻和落实也是颇有距离的。追求高质量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关注整体的语文课程格局的建设,积极处理好学与用、学得与习得、课内与课外、单一与综合、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窃以为,有效的经验是:着眼整体课程观,拓宽学习途径,拓展学习领域,坚持语文课程为“课堂学习”“课外阅读”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由于母语学科的特殊性,“课堂学习”须关注教学内容的价值选择,教学的过程方法务求本色、实用,力求精要、启思,少教多学,尽可能地以语言能力培养为主线来组织课堂教学和关注自学能力的培养,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语言综合实践活动留出空间。“课外阅读”应在有目的、有计划、有质量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好读书”的情感态度与习惯,同时关注学生语言、知识、思维及相关人文素养的积累、陶冶。“综合实践活动”应主要体现让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的观念,以有结构有主题和多样化的知识性、探究性、体验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为解决问题而探究、观察、阅读、表达等。课程的三个板块须整体规划,使学与习相互促进,课内与课外有效互动。“几堂好课”固然重要,但调整课程结构,确立整体的课程框架,调动学生主动、充分的学习,其效远胜于只见“一本教科书”和“几堂好课”的教学。

四、正确理解与发挥教材的作用,合理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还明显地反映在对教材的理解和使用方面。关于这方面的说法较多,如“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等。应该说从部分教材的功能属性和解决实践阶段中的倾向性问题的视角看,这些提法无疑是正确和积极的,是反映了问题解决的实践需要的,在实践的引导与教学改革方面确实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从教材的全部面貌和最基本的属性看,无论传统经典的诗词歌赋、名家名作,还是不同历史阶段的课文,其内容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知识”和“工具”的“双重价值”,因此,也体现着使用时的“双重功能”。所以换一种说法,可能更恰当中肯,即“教材既是‘认识对象’,也是‘认知工具’”,只是教材的文质差异和因目标要求与学情需求的实际而在具体的教材使用中体现出这种“双重性”的非平均性和非对等性而已,即有些偏重对象认识的知识理解,有些作为一定目的载体的“例子”。忽视教材(学习材料)固有的价值与功能,理解上的偏颇和使用的不当,也是难有效果理想的教学的,这种在认识上的模糊也是造成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

教材是“认识对象”,也是“认知工具”,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把握“教科书”的功能而切实地发挥其作用呢?

教材作为“认识对象”,其功能目的侧重于“理解”;教材作为“认知工具”,其功能目的侧重于“应用”。理解为目的教学其主要追求的是“懂”“知”等知识意义,在学习行为方式上侧重领会、记取、积累、巩固等,这种着眼“对象认识”的学习意义,既客观存在,也无法否定。带有工具目的的教学,则偏重于“能”“会”等技能意义,在学习行为方式上较关注转换、迁移、应用等。从学习心理学角度看,学用不沟通的教学其效率是会受影响的。如,应用的需要越强,目的越明确,指向理解的效果就越好,知识迁移也越容易。因此,理智的教学应该是学用相互支持。

关于“认知工具”,从认识迁移角度看,是在理解的前提下,通过某些共同因素的联结,透过当前的知识原型,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知识与工具意向的共同作用下,由于“教材情境”与“共同因素”的联结效应,学生的认识会广化、深化、活化,新旧知识之间会发生有机联系和产生新结构;同时,由于主体自身的认知目的取向的主动“纳入”“整合”“转换”,因而也使认知行为具有了学习主体“个性目的”的倾向。教材是“认知工具”的功能观在教学行为中如能有效体现,能够促成客观知识主体化,共性知识个性化。从技能迁移角度看,教学应该促成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情境练习,去迁移、应用某些需要掌握的技能,以实现知识向技能转移,从而获得解决相关问题的工具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的目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通过学习而实现“道德熏陶”“读书明理”和对“真善美”的追求等立德树人的教育,这往往反映在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另一方面是学到文本及其他相关途径中的认识事物、思维方式、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技能和获得相关智力的发展。语言学习的主要工具功能应体现在“语义探究”与“语言技能学习”这两大任务上。

其实,一些富有经验的有着卓越教学成效的语文教师对于如何充分认识和发挥教材的资源和功能有着自己的独到心得与独特的表述方式。他们认为,高效使用教材应该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话语简单,却一语中的,这是进入到一定境界后才会有的认识,更是他们长期体悟的经验结晶,他们是语文教育界的高手,他们能深刻地理解教材的本质与教学的本意。

以这样的教材价值功能视角去观察比照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下实践中的偏颇是存在的,这主要表现在对教材价值功能充分性的认识和恰如其分的把握上。

当然,这里的一些议论,仅是学术争鸣中的一孔之见,更不是为了否定学术界专家们的关于教材观的种种观点,仅是意在讨论。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确实普遍存在着重理解轻运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用教材教”“不教课文教语文”等观念有着实践指导的重要意义,毕竟“为迁移而教”应是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和理想追求。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讨论的内容还有很多,涉及方方面面的具体的教学到底怎么做更好一些,还有待我们深入讨论。

对特色的几点理解 第4篇

关键词:侵权责任法;87条;几点理解

中图分类号: D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91-02

一、87条的合理之处

(一)随着随着目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住宅出现了楼房密集化、高层化的特点,个别居民从高空中抛掷物品导致他人的人身、财产损失的事件时有发生,而根据以往的“重庆烟灰缸案”、“济南菜板案”和“深圳玻璃案”来看,当高空抛物所带来的侵害真正发生时,加害人的确认成了认定承担责任主体的最大难题,这也直接导致了在类似案件中不同的法官会做出不同的判决,受害人的利益得不到法律有力的保护。而随着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出台,人民法院在对高空抛物案件的法律适用上有了统一的标准,从而结束了以往高空抛物案件无明确法条可依的尴尬局面。

(二)从这条法条的内容而言,不难发现立法者一方面希望能够更进一步地保护受害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在减轻建筑物使用人的负担的立法思想。因为根据法条的前半部分,不能确定侵权责任人的,需要各个有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担严格的免除补偿的举证责任,即证明自己不是侵权人。而对于各个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人而言,他们承担的是补偿而不是赔偿。补偿不属于连带责任,它是基于公平责任而非过错责任对受害者的损失进行均等的分担补偿责任,与赔偿责任完全不同,一般来说,补偿责任的确定不是根据损害的实际金额来确定责任数额,而是依据较低的标准作出适当的补偿。这样一来,在使受害人得到最大程度的救济的基础上减轻可能加害人的负担。

(三)此条规定和国外一些国家关于高空抛掷的规定相比显得更与时俱进,它结合了现代住宅楼层高层化的特点,明确了责任主体的范围,体现了我国立法的前瞻性和时代性。例如《西班牙民法典》第1910条规定:从建筑物上扔下之物致害,由建筑物的实际占有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条关于高空抛掷的规定就是由于立法当时的建筑物主要是单一主体,而未预见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会出现各种不同情况的高层建筑物,比如一栋建筑物上的住户会不断增多,从而导致真正的侵权责任人很难确定的情况。

二、侵权责任法第87条尚未解决大一些问题

虽然第87条为未来的高空抛物案件的裁判提供了明确的规范,但是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它将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和“从建筑物中坠落的物品”这两种情况混为一谈,犯了混淆概念之错。从建筑物抛掷物体是一种行为人实行的行为,而“从建筑物中坠落物品”是建筑物上的悬挂物、搁置物因为管理不善而坠落的事件,是一种物件行为,二者不能等同。且对于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第85条规定: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及其搁置物、悬挂物发生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所有人、管理人或者使用人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以此可见,85条已经对“从建筑物中坠落的物品”做出了详尽的规定,无需将此放入87条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放在一起做出规定,这样不但会造成选择法律适用的不明确,还会造成法律字面上的矛盾。

(二)在真正的司法实践中,因为其对受害人补偿的可能加害人基数过于庞大,且仅仅是因为基于公平责任而非直接责任向被害人进行金钱支付,会使得其他无辜被牵扯进来的建筑物使用者无论是在价值观上还是在情感上都很难接受,从重庆烟灰缸案的后续执行情况来看,法院所判决的受害人的补偿到位情况并不乐观。

三、对高空抛物的一点个人建议

经过笔者的对87条所涉及的情况的思考,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以供参考

(一)加强民众法律意识。

高空抛物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但是因为现代城市化的步伐的加快,还在于民众法律意识的缺失,大部分群众并没有意识到在阳台上的随手一抛会给社会、公众带来极大的损失。政府以及民间自治组织,应当多组织各种各样的普法活动,并且增加普法活动的方式,通过现代越来越丰富的通信工具、娱乐设备,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从法院的法庭上,从学校的课堂里,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中。这样,才能提高民众的综合性质,提高全民的社会责任感,才是能真正地解决高空抛物的根本。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在高空抛物所造成的损害发生以后,如何在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时让受害人尽快获得救济也是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此问题应当完善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对受害人予以救济的一种社会福利措施,即救济的社会化,通过将“个人责任”转化为“社会责任”,来弥补个人责任救济的被动性和滞后性。高空抛物侵权涉及到各方面的利益,为了充分保护受害人的权益,必须寻求其他救济途径予以补充。

高空抛物的社会救济是社会发展的趋势,通过社会化救济以填补传统救济方式的不足,由政府和社会分担高空抛物侵权责任。具体以言,第一,对高空抛物致人损害事件,参照交通事故社会救济金设立高空抛物专项赔偿(救助)基金。由政府投入启动资金,设立基金,并从社会募集资金,政府和社会承担其社会责任,由全社会对受害人的损害进行分担。高空抛物中受害人的救济,实则隐含着对公共安全的考虑和利益衡量。抛掷物一般是针对不特定的人而不是对一个人实施的。建筑物物使用人中一个加害人不道德地抛掷物品,往往对不特定的众多第三人带来危险。就其遭受损害本身而言,则具化成一个特定的受害人,其遭受损害本身就表明社会公众的安全受到损害,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社会保障予以救济的正当性。同时,社会保障救济在宪法上也是有依据的。《宪法》第45条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涉及增进公共福祉、提高民众福利、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等事项时,有必要根据目前国家经济条件,借鉴国外相关的有益经验,逐步实施国家和社会救济制度。

除了救济基金以外,还可以建立健全的商业保险制度,商业保险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公民自愿购买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就可以对高空抛掷物的受害者通过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的形式进行救济。另外一种则是建立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即在政府主导下,由特定义务主体必须购买且保险人必须接受投保的一种保险品种。因为当今高空抛掷物的侵权责任就像道路安全那样是需要全社会共同面对的社会风险。以上两种保险,虽然形式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即当受害者在受到抛掷行为伤害时,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保险公司获得救济,然后在确定实际的抛掷行为实施者后,保险公司可以行使代位求偿权,对实际的抛掷行为实施者进行追偿。

我对银行工作的几点认识和理解 第5篇

我认为在银行工作,要接触成百上千的客户,工作中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工作认真,态度谦和,客户就是上帝的原则。因此,银行工作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服务、质量、素质,现就针对这三个方面制定出在银行工作的几点认识和理解:

一、工作计划中的重点仍以客户为中心,客户是我们的生存之源,作为在银行驻点又是对外的窗口,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北大荒粮食电子交易的信誉。

1、根据驻点行提倡的“首问责任制”、“满时点服务”、“站立服务”、“三声服务”也是我们所借鉴执行的,并做到每个员工能耐心对待每个顾客,让客户满意。

2、随着金融业之间的竞争加剧,客户对银行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不单单在临柜服务中更体现在银行和我们投资的服务品种上,更要为做好我投资公司将要新兴的品种类等多种服务品种,提高我投资公司的竞争能力,打开我公司的知名度。

3、以银行为课堂,增加人们的金融知识,让客户多了解银行同时,贴近银行从而融入到我我投资公司的业务中。

4、主动加强与个人业务的联系,参与个人业务、熟悉个人业务以更好为客户服务。

二、保证工作质量。熟悉投资公司对客户开户程序的流程。

1、对将要投资的客户,一定认真的讲解投资所带来的利益和风险。

2、办理好投资客户的建帐户手续。

3、规范业务操作流程。

三、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

1、需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和文化修养。不断补充自身不足的地方,在做好本公司业务的同时,还要虚心向所在行的同仁学习他们的业务,以便更好的开展客户。

2、积极的与所在行的人员搞好关系,不要与所在行有利害冲突。

浅谈对晨昏线的几点理解论文 第6篇

摘 要:在高中地理学习中,晨昏线的重要地位非常突出,但同时也是难点,所以正确地理解晨昏线的概念、特点、判断及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便于教师对这部分的教学及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谈了对这部分的理解,希望对教师和学生都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晨昏线;概念;特点;判断;应用

一、晨昏线的概念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它是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分别为一个半圆。

二、晨昏线的特点

1.晨昏圈是一个过球心的大圆,且平分地球

2.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昼半球太阳高度>0°,夜半球太阳高度<0°

3.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4.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速度为15°/小时

5.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与经线圈重合

6.晨昏线在夏至、冬至时与极圈相切

三、晨昏线的判断

1.晨昏线的判断原理

随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由夜到昼为晨线,由昼到夜为昏线。

2.理解

晨线即早晨之意,由夜晚过渡到白天;昏线即黄昏之意,由白天过渡到夜晚。晨线和昏线分别是个半圆,晨线和昏线的分界点为切点(切点即晨昏线与某纬线相切的点,它是在晨昏线上并且与极点的距离最短的那个点,在同一时刻有两个切点,一个在北半球,一个在南半球。在春秋分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则无切点,晨线和昏线的分界点则为两个极点)。

3.判断方法之关键

绘制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在绘制自转方向时必须与纬线平行,特别在太阳光照斜视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晨昏线的应用

1.通过晨昏线计算地方时和区时

在太阳光照图中,通常会涉及计算地方时和区时的题目,那么要计算地方时和区时首先就要先找到一个已知的时间,这个已知的时间就可以根据晨昏线进行确定。具体如下:

(1)过晨线与赤道的交点的经线(连接南北极点的才为经线,在这里很多学生容易把晨线当作经线),地方时为6:00。

(2)过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的经线(连接南北极点的才为经线,在这里很多学生容易把晨线当作经线),地方时为18:00。

(3)过切点的经线地方时为12:00(过切点的整条经线昼多余夜),或者0:00、24:00(过切点的整条经线夜多余昼)。

2.通过晨昏线确定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过两点间大圆的劣弧,而晨昏圈刚好是一个特殊的大圆。当然,特殊的大圆除了晨昏圈还有赤道和经线圈。

3.通过晨昏线找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经度

(1)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的纬度、地方时为12:00的`经线)。

(2)太阳直射的纬线:A.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的纬度,如北半球昼长于夜、北半球出现极昼或越往北走昼越长,则说明太阳直射北半球,相反则太阳直射南半球。B.过切点的纬线与太阳直射的纬度互余,即太阳直射的纬度=90°-过切点的纬线,如北半球昼长于夜、北半球出现极昼或越往北走昼越长,则说明太阳直射北半球,相反则太阳直射南半球。当然,明确了太阳直射的纬度就能够判断季节和日期。

(3)地方时为12:00的经线,即过切点的经线(整天经线昼多余夜)。

4.通过晨昏线确定极昼极夜的范围

(1)极昼极夜的范围=(90°-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至90°N/S。

(2)极昼极夜的范围=过切点的纬线至90°N/S。

5.通过晨昏线计算昼长和夜长

在这里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同一纬线上各点在同一天的昼长、夜长、日出时刻(地方时)、日落时刻(地方时)都应相等。

(1)昼长=昼弧度/15°,夜长=夜弧度/15°。这里的关键在于要能够准确地找到昼弧和夜弧,具体的方法为:如找A点的昼弧和夜弧,那么首先要画出过A点的纬线,然后在该纬线上找昼弧(在该纬线上并且位于昼半球的一段弧)和夜弧(在该纬线上并且位于夜半球的一段弧),最后读出弧度数。

(2)昼长=2×(12-日出时刻),夜长=2×(日落时刻-12),其中的日出时刻和日落时刻都为地方时,那么要求出昼长和夜长关键就要找出日出和日落时刻。具体的方法:如求A点的昼长或夜长,第一步:过A点作该点的纬线;第二步:找到该点与晨线的交点B和昏线的交点C;第三步:求出B点的地方时,即为A点的日出时刻,求出C点的地方时,即为A点的日落时刻。综上所述其实就是利用了一个原理,即如一个点在晨线上,那么该点的地方时就为该点的日出时间;如一个点在昏线上,那么该点的地方时就为该点的日落时间。

对特色的几点理解 第7篇

自今年5月29日分管人口计生工作以后,不敢有丝毫懈怠,分别到8个乡镇、办事处进行了调查,基本摸清了现状、问题和下步要重点抓的重点工作。同时也帮助各单位理清了工作思路,对计划生育工作也有了几点浮浅的认识和理解。

一、人口计生工作的特点

根据平时了解和

近期对各乡(镇)、办事处调研掌握情况,当前人口计生工作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字:“高、严、多、细、烈”。

高,即层次高。一是检查考核上层次高。省里直接检查考核县(市、区),市里直接检查考核乡(镇)、办事处,省、市检查考核有时直接到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检查。二是工作责任上层次高。人口计生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各级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人口计生工作成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党政“一把手”的“帽子”、政绩和荣誉,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整体工作的发展和稳定。三是职业奉献精神要求上层次高。人口计生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崇高职业。计划生育工作是“天下第一难”。在当前群众旧的生育观念仍然严重存在的情况下,计生工作仍然是一项“挨骂”较多的工作,落实人口计生工作的每一项措施,都需要大家忍辱负重,付出大量的艰辛努力。因此,做好计划生育工作必须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

严,即要求非常严。省、市对人口计生工作要求严,标准非常细,考核评估非常具体,工作评比分类次排队,奖惩措施落实非常到位,评先评奖实行人口计生工作“一票否决”,目的是要确保人口低生育水平目标的实现。

多,活动非常多。分管人口计生工作两个月以来,仅在计生方面的大型活动我就经历了6次:鲁山县计生文化大院建设现场会、湛河区“关爱女孩”春风行启动仪式、宝丰县计生技术服务阵地标识化建设现场会、叶县城镇计生属地化管理体制改革现场会,7月份又参加了省里在平顶山市和安阳市召开的人口形势分析、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现场会,每次会议规格都很高,规模都很大。活动是一种工作交流形式,但更是一种对外宣传、促进工作发展的有效载体。人家有的,你没有,人家就是先进。你有的,人家没有,你就是先进。搞活动,要立足标准高、层次高、规格高,尽量邀请高层次领导参与指导。通过领导参与指导,促进工作开展,提升工作水平。

细,即检查考核非常细。计生检查考核项目多,打分标准细,据说有19大项,200多条具体内容。越细越不好把握。我们必须逐项逐条考虑怎么不扣分,怎么多得奖励分。另外,省、市检查考核的方式是随机抽查,还有不定时暗访。检查考核不通过区、乡(镇、办事处)直接入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我们要扎实做好工作,正确对待检查。

烈,即竞争非常激烈。工作分类排队总有先后,但谁也不甘落后,不愿当最后一名。国家人口计生委说省里国优县(市区)少,省人口计生委说地(市)国优县(市、区)少,市里说县(市、区)中的国优、省优少。县(市、区)有的目标锁定国优,有的目标锁定省优,有的锁定一类,明争暗赛,明争暗斗,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奋力争优创优。

以上五个特点可以一言蔽之:“难”!一是难在人口计生工作“天下第一难”的状况仍没有根本转变。政策不让他生,他抢生、偷生、躲生,想方设法非要生,这样我们的工作就成了得罪人的事。二是难在部分群众生育观念陈腐落后。生了女孩要男孩,生了男孩要女孩;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难以打破。三是难在少数村级组织松散、计生管理薄弱。现在农村的生产方式是包产到户,基层政权对农户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约束措施,管理难以到边,难以到位,具体措施难以落实到户、到人。四是难在人口的流动性、自由性,流出自由、婚姻自由,管理难度大。五是难在计生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乡级经费投入不足,不能满足计生工作需求。今年尽管各级加大了投入,但离实际需求差的太远。六是难在计生干部自身素质与当前计生工作的高要求不相适应。计生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工作能力不高。这是难中之难,必须下功夫进行。

把以上这些“难”找出来,目的在于让大家进一步清醒头脑,找准努力方向,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工作目标,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抓好工作落实。前段时间,我分别结合8个乡镇、办事处的工作实际和特点,指出了今后人口计生工作的思路(思路内镶嵌了所在单位的主要特征和两个一把手的姓名):

北渡镇:以“黄牛”般的精神抓计生工作,以“牛黄”般的招数治计生工作难题。

曹镇乡:坚持高标准,敢啃硬骨头,谱写计生工作新篇章。

姚孟办事处:以“姚孟人”的开拓创新精神,推动计划生育工作跃上新台阶。

九里山办事处:以“九里山”绵延不断的精神,掀起争创计生工作先进的银波。

南环路办事处:以“火车头”的劲头攻坚克难,把“难点”变成鲜艳耀目的亮

点。

马庄办事处:以“马不停蹄”的精神真抓实干,以全方位的标准连超省、市先进。

轻工路办事处:发扬“丁”字精神,使用超常规手段,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主动仗。

高阳路办事处:以“把根留住”的精神开展工作,弹奏出计生工作齐抓共管的和弦。

二、当前全区人口计生工作的重点

具体的工

作,应按年初的部署抓好落实,当前要重点把以下几点工作做好:一是乡所、村室建设,必须高标准完成建设任务;二是城镇人口计生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完善,要在原来改革成果的基层上进一步拓宽、深化;三是要迎接好各种检查考核,尤其是7月份省、市两次检查,我们要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实实在在的工作迎接检查,不能半点的侥幸心理;四是要进一步加大信息录入工作力度,必须严格按照省里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五是要遏制农村超生,政策外大月份怀孕要坚决拿掉;六是计生干部队伍,特别是计生管理员队伍的建设必须加强,只有把他们的素质搞强了,我们工作起来才省心。

三、当前全区人口计生工作的着力点

一是要摸清底数,理清思路。干什么工作都要底子清、情况明、思路清,做明白人。工作情况要熟记在心,对答如流。尤其是存在问题和矛盾时,怎样解决,采取什么办法解决,要理清思路,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这才是真正的抓工作。二是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对计生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要只表现在文件上,挂在嘴上,而要具体体现在工作落实上。能否让领导重视,齐心协力、齐抓共管抓落实,关键是看你那个分管领导、计生办主任是不是把力量协调到计生工作上了。比如大的活动,请什么领导参加,什么领导到场,经费需要怎么筹措;村里计生工作能否发动村专干、村两委班子积极干好等,都需要多方协调,争取支持。各方协调到位了,工作落实好了,领导看得重,非常欣赏,工作就好做了,计生事业和个人事业也就发展了。三是加大投入,打好基础。村室没钱建不起,有钱的村要争取村里支持,直接进行投入。没钱的村要争取乡里投一点,村里投一点,寻求村里个体户、包村单位赞助一点等方式,筹集村室建设资金。关键是要想办法。你只要动脑筋,办法就来了。你想不来办法,别人如果想来了,你也该“让位”了。这就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四是扎实工作,严防死守。这是抗洪中的口号,我觉得很适合我们当前的人口计生工作。我们必须树立这种工作精神,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尤其是政策外怀孕要坚决拿掉,绝不能让他出生。出生前落实了引流产措施,就减少了一个政策外出生。一次康检抓不住,就怀孕了,两次康检抓不住就大月份了,三次康检抓不住就出生了。一旦出生,就是一个生命,受法律保护,一个政策外出生就抹不掉了。五是坚持制度,严格奖惩。邓小平说过,“制度带有长远性、根本性。要靠制度管人,不要用人管人”。制度有很多,关键是要一项一项地抓落实,尤其是奖惩制度。只有奖惩合理,才能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情况出现,才能有效的推进工作落实。六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在前段时间对乡级工作的调研中,我给你们理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关键环节。七是注重协调,创造环境。要切实加强与上级业务部门的协调,努力争取各级人口计生部门领导对我们的重视和支持,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汇报多了,领导来的多了,自然就会提高你们单位的知名度,加深领导对你单位的印象,必然有利于各方面的提高和发展。

四、加强对当前人口计生工作中有关问题的研究

1、要研究计生工作的触角往那里延伸。计生工作怎样做好重心下移,怎样延伸到村、社区,向村、社区拓展,要认真研究,大胆尝试。

2、要研究计生工作的“杀手锏”到哪里找寻。“杀手锏”就是管理的招。宣传教育是第一招,变罚为奖是第二招,行政执法是第三招,强制落实政策措施是第四招。社会抚养费就是一个很好的“杀手锏”。我们要学习一些县里的做法,努力提高社会抚养费征收率,让群众切实感到生不起,不敢生。

3、要研究计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调动。村级计生管理员、村两委会干部、乡(镇、办事处)机关人员、区直单位有关人员、各级党政领导积极性、主动性如何想方设法调动起来,这是分管副职和计生办主任必须思考的问题。

4、要研究如何与省、市计生部门搞好接轨。工作上与上级衔接不好,工作就难以落实到位,难以出成效,甚至要“翻车”。要经常向上级汇报工作听其指导,经常邀请有关领导参加会议现场指导,让其熟悉和了解我们,增加对我们好的印象。加强信息沟通也不容忽视,工作开展情况要经常上内刊、上报纸、上电视,扩大社会影响。

5、要研究计生工作的特色和亮点如何打造。一是盯准目标理思路;二是结合实际选项目,量力而行,能建好一项建一项,不要贪多;三是着眼全局高标准;四是注重“包装”好“推销”。

五、紧跟上级思路,扎实工作,从容对待检查

干工作必须跟上上级的思路,围绕中心和重点抓落实。对新的形势和新的检查考核的办法,我们要积极适应,努力工作,从容应对。要知变、适变、善变。知变,就是要知道有什么新变化,出现了什么新问题。适变,就是适应变化规律,把握工作主动权。善变,就是方法、办法、观念必须因时而变。思路一变天地宽。思路的转变是根本转变。我们要积极、主动地适应形势变化,提倡主动、积极地抓工作,避免被动地抓工作。总之,方法变,对策必须变,要适应新变化;方法变,工作作风必须变,要以优良的工作作风适应新变化;方法变效果必须变,要经得起检查,做到查不倒、问不倒。

六、关于怎样学习和提高的问题

学习要带着兴趣学,学出兴趣来;要带着感情学,学出感情来;要带着问题学,学出办法来;要带着成果学,学出效果来。学习的兴趣在于学,学习的时间在于挤,学习的成果在于用,学习的体会在于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提高素质从记笔记开始,写、记、想才能形成立体学习效果。要做到:乱七八糟的读——多学;颠三倒四的想——多思;翻来覆去地练——多写;反反复复地改——多练;踏踏实实地干——多用。

浅谈对色彩的几点认识和理解 第8篇

色彩作为视觉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绘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我们必须掌握色彩的一切规律性知识,因为自然界的色彩现象为我们的视觉提供了丰富的色彩资源,呈现出千差万别的色相,而多种色相因为光的作用又产生多种层次的色彩,使得色彩在自然中呈现出无限的丰富性。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认识到了色彩的统一性与协调性,这种色彩中既对立又统一的特征构成了绘画中的色彩基本关系,成为我们掌握绘画中色彩关系和谐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地研究色彩这一课题。

二、色彩的发展

色彩演变的基本规律总的来说是从单一到多彩、从被动描写客观到主观的表现。色彩艺术同其它艺术种类一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努力和探索,其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原始人对色彩的欲望完全出于一种本能的冲动而非艺术的表现。我们从现存的洞窟、岩画、壁画可以看出原始绘画的涂抹过程。由于当时受材料的限制,绘画材料仅限于黑、红、褐色、以及黄色系等几种色彩,其它颜色人们几乎没有见过。但到了古埃及时期,墓壁画的色彩已经是用了红、黄、绿、蓝、褐、白、黑七种颜色绘画,方法大多是平涂。

随着社会的演变、经济文化的发展,美术从原始的自发性创造意识跨入到以社会功利为目的的历史阶段。古希腊古罗马的壁画,以及中世纪西方绘画因人们对色彩的认识而得到不断的丰实。西方注重科学分析,这种意识也对绘画产生了影响,绘画出现了明暗法,至文艺复兴时期逐步达到完善。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都有自己固定的色彩混合配方技术,侧重于固有色及其配方,然而对光色现象却未能有充分的研究。16世纪后期的重要画家卡拉瓦乔的出现给当时画坛带来一阵清风。他尤其喜欢强化明暗对比,以至于画面中的部分人和背景被黑暗所吞噬,强化对比达到了近乎夸张的程度。但他的光影还只是注重素描的效果,而没有冷暖关系。17世纪之后,荷兰画家伦勃朗开始注意运用冷暖色调的对比来增强光度的表达,但从色彩而论,仍未达到质的飞跃。直到19世纪才由印象派画家们完成了真正的色彩革命。

三、色彩与光线

一切的视觉现象首先都是由光产生的。所以白天的时候我们能看到五光十色的物象,一旦在漆黑无光的夜晚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倘若有灯光照射,则光照到哪里,我们就能看到哪里的物象色彩。光让我们感受到绚丽的色彩世界,光决定着我们的视觉对自然界的感知,没有光线,色在我们的视觉中就消失了。这个现象证明了一条规律:没有光就没有色。光是色彩存在的前提。

对于色彩现象的成因以及色彩概念和原理的认识,通常是从光色谈起。因为它是色彩的起因。我们从印象主义作品中所描绘的天空中看到了色彩与光线的变化,学到了表现水与倒影的色彩感受,也终于从艺术形象的暗部与阴影看到了色彩和散发出来的微弱光亮。那么究竟是什么来诱惑着艺术家不断的研究自然的这种变化呢?是光线,光线使世界有了色彩,是色彩的斑斓给人的视觉产生了鲜明的印象,色彩使艺术家感受到了色彩的光辉。

我曾经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坐在快速行驶的列车上,窗外田野、裸露的山崖以及绿树飞快地向后移动,随着窗外景物的变换,因这些景物明亮的反光,再看看我对面的旅客的脸,一会红,一会绿,一会青,一会紫……这种飞快的连续对比所彰显出来的光与色的关系,使我很受启发。这个事实可以说明:我们所看到的物象色彩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一致的。我们觉得它们是“本来的颜色”实际上是一种视觉效应。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感知的色彩是不同的光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光作用于同一物象会产生不同的色彩,由同一光源发出同样的光,作用于不同物象,也会产生不同的色彩。

色彩与光的象征性。在日本建筑行中,安藤通过“光的教堂”给人“空间体验”的感觉来达到光的象征性。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灯光穿过混凝土墙上切出的十字形开口,射进教堂,并与周围黝黑的墙壁形成强烈的对比,在墙上,地上拉出长长的的光影。祈祷的教徒身在暗处,面对这个光十字架,仿佛看到了天堂的光辉。在光的教堂里,光的象征性远远大于照明的意义。透过彩色玻璃进入的斑斓色彩,让你看到并注视到生动的光彩,心灵也随之震颤,在这里光传达的不仅是光明,也深深地唤醒在黑暗中的心灵的感知。在摄影中,自然摄影更是将时间凝固在瞬间,把自然中最美好的颜色记录下来,而这种色彩是稍纵即逝的。我们常会看到摄影师站在自然景观中从早到晚,只是为了捕捉日出和日落两个镜头。有时碰到天气不好还要等待上几天,只因为这两个最美的镜头。如果说照相机是摄影者的“画笔”,光线就是他的“颜色”,摄影者应仔细的选择所用的光线,好的摄影作品不仅仅是一张图片,解说物象的存在,而且赋予了行为和时间多重意义。

四、色彩的冷暖

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以不同的冷暖感受,这是色彩属性中的普遍性现象。在绘画色彩学中,分析研究色彩冷暖的变化规律是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冷色与暖色的对比,既表现在原色之间的对比,也反映在间色之间的对比。黄与蓝作为原色,构成暖色与冷色的基本关系。歌德曾说过,一切色彩都是位于黄色与蓝色这两极之间。他还把色彩划分为两类:积极的(主动的)色彩,包括黄、红黄(橙)、黄红(朱红);消极地(或被动的)色彩,包括蓝、红蓝、蓝红。主动的色彩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有生命力的和努力进取的态度,而被动的色彩,则“适合表现那种不安的温柔和向往的情绪”。 (1) 暖色与冷色不同的表现,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德拉克洛瓦在晚期绘画中运用绿色与红色之间的对立而构成了“生活就是强有力的因素之间的冲突”的象征。红色最活跃,最能暗示激情,“任何色彩中也找不到在红色中所见到的那种强烈的热力” (2) 那种“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画面构图和创意,正在于“一点红”成了“万绿”的光芒之源,构成了冷暖色的深度对比效果。德拉克洛瓦在《萨尔丹纳柏斯之死》作品中他选用红色为基调,从画的左上方方圆的形象到右下方的爱奥尼亚米拉,沿床榻和织物仿佛是一道红色血流,与两边深暗绿色构成对比,这就是浪漫主义强调对比关系,发挥色彩效应所运用的手段。

色彩对比,是色彩组合的有机整体中各种颜色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每一种色彩都会因为在某个地方多加了一笔而发生改变。英国艺术评论家罗斯金曾说:“某种局部的色彩,虽然它在一分钟之前看上去是暖的,当你在另一个地方涂上一层更热的色彩时,它立即就会变冷。” (3) 譬如,略带红色的蓝构成了暖色,而略带蓝色的红色却成了冷色。这样由某一种色彩同化(转化),就会发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塞尚的《苹果和橘色》只用色彩的冷暖转折来造型,由于深蓝色与橘红色的对立,又受到了这种色彩之间互相结合为互补色整体的倾向作用,使苹果整体的统一性显得更加明显,更富有立体感和特异的美感。这也是塞尚的《静物》的本质感。

每一种色彩一旦在画面中稳定下来,便获得某种象征意味的可能。高明的艺术家善于抓住冷暖色转化的契机,尽量赋予色彩以内涵。如凡·高给一位做着伟大梦的朋友画的一幅肖像,用“橙黄色调、黄色、明亮的柠檬色”渲染他的头发的金黄色,用“强烈的蓝色”画他脑后的无限天空,从而构成“金发发亮的头脑在丰盛的蔚蓝背景上产生神秘的印象,像一颗亮星在深蓝天上”充分显示了一幅画的“暗示的力量”。 (4)

五、色彩的明暗

光和影的有机配合,即明暗对比,能够产生强烈的虚实美感与空间立体感。通过光影对比,突出强化主题形象,具有一种神秘的气息。

光影在绘画艺术中的运用,源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首先使用了“明暗对照法”。17世纪的一部分油画家强调了油画的光感,运用色彩冷暖对比,明暗强度对比,厚薄层次对比进行光感的创造,形成画面戏剧性气氛。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强化画面上的明暗对比,往往以画面背景平面的大片暗部衬托前面明亮的人物,令人感到画中光线耀眼,把光影艺术发挥到了极致。荷兰画家伦勃朗把画中的光感作为表现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手段, 在运用光影诠释人性方面堪称一绝。他所作的大量人物肖像中, 人物都处在大块暗部的笼罩中。唯表现深情的脸、手等更重要的部分更显出鲜明的亮度。他运用沉着的颜色在暗部多层薄涂,使暗部显得深邃,画亮部则用厚涂的画刀堆色法,造成厚重的体量感。在维米尔的绘画技法中,光线的独特运用是他的作品具有超凡品质最重要的因素。他意识到物体的阴影对于建造一个绘画空间的重要性。维米尔在《倒牛奶的女仆》作品中他通过控制背景墙上光线的变化来突出人物形象:女人身体左面洒满阳光而后面的墙壁则隐在阴影中。在身体左面的背光处,与之相邻的墙壁充满了光辉。这种明暗对比的技巧,表现得非常自然、恰到好处。再让我们看看米勒的《晚钟》。画中女人的裙子很暗,裙子旁边的地皮很明亮,所以裙子与地皮,两者都很突出,明暗分量的多少也正好。明太多了,会觉得太飘,然而暗太多了,则会觉得太沉闷。明一半、暗一半,又觉得太呆板。所以只有明暗配得非常巧妙,才称得上是名画。

六、色彩的和谐

色彩和谐是指整个画面的色彩配置,不但要统一、协调,还要完整、悦目。这是通过色与色之间的合理配置,颜色与颜色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安排来完成的。

“所谓色彩的美,是指色和色的关系调和而言的。” (5) 马蒂斯曾举一事例说明色彩之间是如何达到和谐的。如果我要画一个室内景:在我面前有一个碗柜,我感到它是鲜红的,我就画上一块令我满意的红色,这块红色与画布的白色之间马上建立了一种关系。假设我在这红色旁边放上一块绿色,并把地板画成黄色,这样画布的白色与这绿色和黄色之间又形成了一种令我满意的关系。但是这些不同的色调相互都减弱了对方。因而我有必要使运用的各种不同因素获得协调平衡,从而相互都不会毁坏对方,为了获得这种效果,我必须组织色调之间的关系,达到相互之间支持对方而存在。在连续的修改后,红色代替绿色,成为主导色彩,使新的色彩组合代替最初的组合,从而达到一种对立统一的美。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色彩画家的大宗师鲁本斯的作品。在他的《圣母像》作品中,无数的小天使拥挤着迫近圣母,这是象征着世间的儿童对于这公共生母的爱戴。天空中的天使挟着棕树与冠冕放在圣母头上。整体的色彩是那么鲜亮夺目,而圣母腰间的一条殷红的飘带更使这阕交响乐的调子加强了。在这样的一幅画中殷红的颜色很容易产生刺目的不快之感,假如没有了袍子的冷色与小天使躯体的桃红色把它调剂的话,那么这幅画的整体色彩也不会如此和谐。所以一种强烈的色彩之所以在画面中使人不产生刺目的不快之感,便是色彩画家具有娴熟的技巧之故。鲁本斯的画在色彩方面是和谐的,如果其中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种色彩,那么整个的和谐便会解体。

七、总结

绘画中的色彩,是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色彩运用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作品价值。西方绘画无论是古典画派, 还是印象画派, 在表现语言上都以色彩为核心。油画家忻东旺曾说:“色彩是油画的气质,如果高贵就会令人崇敬;色彩是油画的情感,如果深邃就会沉于心底;色彩是油画的血液,没有它就没有生命;色彩是油画的精神,失去它便意味着灵魂的苍白。” (6)

参考文献

[1].姜耕玉著.《艺术辩证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06年版.

[2].康定斯基著, 查立译.《论艺术的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07年版.

[3].冯建亲著.《绘画色彩评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98年版.

[4].杰克·德弗拉姆编, 欧阳英译.《马蒂斯论艺术》.山东画报出版社, 04年版.

[5].丰子恺编.《美术夜潭》.上海人民出版社, 04年版.

[6].史作柽著.《伦勃朗艺术的美学内涵》.北京大学出版社, 05年版.

上一篇:企业技能评价方法下一篇:高中作文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