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2024-05-23

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精选6篇)

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第1篇

《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简介《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通过对作者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全词在结构上打破成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另为一意,以末一句否定前九句,前九句写得酣恣淋漓,正为加重末五字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作品原文

破阵子⑴·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⑵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⑶,梦回吹角连营⑷。八百里分麾下炙⑸,五十弦翻塞外声⑹。沙场秋点兵⑺。

马作的卢飞快⑻,弓如霹雳弦惊⑼。了却君王天下事⑽,赢得生前身后名⑾。可怜白发生⑿!

作品注释

⑴破阵子: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出自《破阵乐》,后用为词牌。

⑵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与辛弃疾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⑶挑灯:把灯芯挑亮。看剑:抽出宝剑来细看。

⑷梦回:梦里遇见,说明下面描写的战场场景,不过是作者旧梦重温。吹角连营:各个军营里接连不断地响起号角声。角:军中乐器,长五尺,形如竹筒,用竹、木、皮、铜制成,外加彩绘.名目画角。始仅直吹,后用以横吹。其声哀厉高亢,闻之使人振奋。

⑸八百里:牛名。《世说新语·汰侈》载,晋代王恺有一头珍贵的牛,叫八百里驳。分麾(huī)下炙(zhì):把烤牛肉分赏给部下。麾下:部下。麾:军中大旗。炙:切碎的熟肉

⑹五十弦:原指瑟,此处泛指各种乐器。翻:演奏。塞外声:指悲壮粗犷的战歌

⑺沙场:战场。秋:古代点兵用武,多在秋天。点兵:检阅军队。

⑻马作的卢飞快: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作:像……一样。的卢:良马名,一种烈性快马。相传刘备在荆州遇险,前临檀溪,后有追兵,幸亏骑的卢马,一跃三丈,而脱离险境。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

⑼霹雳:本是疾雷声,此处比喻弓弦响声之大。

⑽了却:了结,把事情做完。君王天下事:统一国家的大业,此特指恢复中原事。

⑾赢得:博得。身后:死后。

⑿可怜:可惜。

作品译文

醉里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弓箭像惊雷一样震耳离弦。一心想完成替君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可惜壮志难酬,白发已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作品鉴赏

此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挑”亮了“灯”,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也难以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而刚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于是,他一跃而起,全副披挂,要把他“醉里”、“梦里”所想的一切统统变为现实。

三、四两句,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兵士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给的烤牛肉;军中奏起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齐的队伍。将军神采奕奕,意气昂扬,“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下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出征,预示了战无不胜的前景。

按谱式,《破阵子》是由句法、平仄、韵脚完全相同的两“片”构成的。后片的起头,叫做“过片”,一般的写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联系,又要“换意”,从而显示出这是另一段落,形成“岭断云连”的境界。辛弃疾却往往突破这种限制,《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如此,这首《破阵子》也是如此。“沙场秋点兵”之后,大气磅礴,直贯后片“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万箭齐发。虽没作更多的描写,但从“的卢马”的飞驰和“霹雳弦”的巨响中,仿佛看到若干连续出现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

这是一场反击战。那将军是爱国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当为“壮”也。

如果到此为止,那真够得上“壮词”。然而在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并没有产生真正“壮词”的条件,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词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化身为词里的将军,刚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同甫是陈亮的字。学者称为龙川先生。为人才气豪迈,议论纵横。自称能够“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他先后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张抗战,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宋孝宗淳熙十五年冬天,他到上饶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词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词牌反复唱和。这首《破阵子》大约也是这一时期写的。

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这首词在声调方面有一点值得注意。《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和谐与拗怒,舒缓与激越,形成了矛盾统一。作者很好地运用了这种矛盾统一的声调,恰当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理变化和梦想中的战斗准备、战斗进行、战斗胜利等许多场面的转换,收到了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有一点值得注意。“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样的结构不但宋词中少有,在古代诗文中也很少见。这种艺术手法也正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他的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不是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这种表达手法正密切结合他的生活感情、政治遭遇。由于他的恢复大志难以实现,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绝不是一般只讲究文学形式的作家所能做到的。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通之处,可以参看。

词牌说明

破阵子,一名“十拍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陈旸《乐书》:“唐《破阵乐》属龟兹部,秦王(李世民)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秦王破阵乐》为唐开国时所创大型武舞曲,震惊一世。玄奘往印度取经时,有一国王曾询及之。见所著《大唐西域记》。此双调小令,当是截取舞曲中之一段为之,犹可想见激壮声容。六十二字,上下片皆三平韵。

格律对照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沙场秋点兵。

中平中仄平。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中仄平。

可怜白发生!

中平中仄平。

说明:平,填平声字;仄,填仄声字;中,可平可仄;加粗体字为韵脚所在。

作者简介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

辛弃疾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现存词600多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公元1207年秋,辛弃疾逝世,年68岁。

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第2篇

手牵着诗情,在江山游荡

走到哪儿算哪儿

我的归宿就是空白的纸张

埋下感情,埋下词汇,埋下大宋王朝的弓箭

也埋下辛弃疾壮志未酬的忧伤

走着走着就丢失了自己

和着眼泪,和着醇酒

我把自己放逐在南宋的沙场上

八百里,那么多将士的.嘶喊

不能挽救小朝廷的命运

岳飞的一声长叹

混合故国之思,亡家之痛

我还能做什么?

此刻,真想在秋雨潇潇中沉沉醉去

梦回连营

入画

塞外的风声紧么?

狂吼的沙石惊异你的容貌

熄灭对世界的喧嚣

呼韩邪单于享受你的温暖,

熄灭人类的欲念

哦!汉宫女,你的名字叫红颜

在心尖尖上割取一滴血

混着边塞的风雨

画你。画你飞沙走石中的勇敢

铁马金戈中的坚贞,和平安宁中的善良

春天在梅的深情中清香逸远

荒凉的边塞被你装扮成世外桃源

六十年,华发成霜

垂坠成战刀上最耀眼的白璎

画你。在岩石,在高巅,在整个中原

满江红

三千里河山,澄江如练

从时光深处行驶而来的远帆,逐渐缩小

缩小成一个王朝。我听见铁骑踏地的声音

顺着八百里征程奔涌而来

越来越紧的风,裹着大宋的哀伤

一路喧嚣。谁能携一颗英雄胆

在历史俯仰间,索回黎民和土地?

雕栏玉砌圈住颓废的统治,圈不住志士的脚步

如果时光可以倒退,那么多厮杀声

能否被谱成乐曲,吟唱至今

醉里挑灯看剑 第3篇

实质上,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几本武侠小说,就可以把武术的魅力、激情从人民大众心中点燃,而且燃烧得如火如荼,是不是可以说武术乃是国之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大概是武术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哺育并造就过许许多多优秀人物,而他们在国破家亡、神州陆沉之际,以精武之魂,血沃中华,救民族于危难,挽大厦之将倾。他们前赴后继,英勇牺牲,为国捐躯,可歌可泣,流芳百世。这些个英烈之士,在古代当有精忠报国的岳武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以一己之力挡努尔哈赤百万清兵于关外的袁崇焕、以及抗击外寇收复台湾的郑成功;近代则有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的赵登禹、张自忠;当代则有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和少林出身的许世友等杰出将领。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武之精魂。

当武术从远古走来,已是沧海桑田,科技发展,社会巨变之时,时间老人已然将指针定格在2008年。

武术以竞技套路的形式——单人“独舞”,进入奥运会赛场,如体操的比赛程序,裁判集体亮分一决高下,倒是体现了咱们国人的特色。可是纵观奥运“武”之项目,西方拳击是两人互搏,古典式摔跤是二人“撕扒”;东方柔道则是两人扭摔,跆拳道亦是二人相踢。同样都是武的项目,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其实,古人“闻鸡起舞”,武舞无疑是武术的重要环节,也是武者的必修功夫,且可登大雅之堂。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言,说的是楚汉相争时,历史上极负盛名的鸿门宴,楚霸王项羽的谋士范增,密谋令武将项庄以舞剑祝酒之名,在席间刺杀汉王刘邦(时封沛地而称沛公)。万分危难之际,汉王谋士张良急中生智,竟然以一个眼色,让早已“策反”的楚将项伯上前与项庄对舞,以护卫刘邦,武舞在鸿门宴派上了大用场。二项舞剑虽是明争,范增、张良两位谋士却是暗斗,从而令鸿门宴名动千古,从而令“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演变为人人皆知的成语。这可真是:莫道武舞无大用,暗藏杀机人莫知。

武舞(套路)的运用,当是武者的智慧(内在),同时也是武之术的外延表现形式。这就好像一串佛珠,只有将“线”扯断(单操),才能打人,譬如郭运深的“半步崩拳”,得从形意拳千招万式中锤炼出来,才能成为自己擅用的绝技。

有关武舞在古代的记录,据《辞海》《武舞》条载:周代雅舞分文舞、武舞两大类。“六舞”中的《大濩》、《大武》属武舞,舞时手执朱干(盾)、玉戚(斧)等兵器,历代帝王都制定歌颂本朝“武功”的武舞用于郊庙祭祀。

《魏书·奚康生传》记载有《力士舞》:南北朝时期武术与舞蹈结合的一种表演形式。用于祭祀或宴乐时娱乐。由折腰、旋转、搏斗、擒拿等动作组成,是一种舞蹈化的武术套路,舞姿勇健。

《干戚舞》古代武术舞蹈,手执千(盾)戚(斧)而舞,表现战争过程,是一种原始的武术套路。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是部族的一种军事训练形式。据《韩非子·五蠹》载,舜常带领部族训练时,就跳干戚舞。

关于武舞的历史,而又饶有美之韵的记载,则是唐代“诗圣”杜甫以生花妙笔写下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为不致管中窥豹,只有全文照录: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跛,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三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測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內入,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吴人张旭善草书帖,数尝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与予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倾洞昏王室。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車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武舞在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记载,当是唐文宗时曾将“裴旻(音民)剑舞”与“李白诗歌”、“张旭草书”并称“唐代三绝”。拙文仅录裴旻剑舞风采:

开元年间,裴曼因母亲去世,想请大画家吴道子在天宫寺作壁画超度亡魂。吴道子说:好久没作画了,如果裴将军一定要我画的话,只好先请将军舞一曲“剑舞”好启发一下我的画思。裴曼当即脱去孝服,持剑起舞,只见他“走马如飞,左旋右抽”,突然间,又“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曼引手执鞘承之,剑透室而入”。被抛起数十丈高的剑,竟然能用手持的剑鞘接住,使其直入鞘中,真是剑技绝招。当时,几千名围观者为之震惊,赞叹不已。吴道子也被那猛厉的剑舞气势感动,画思敏捷,若有神助,于是挥毫图壁,飒然风起,很快一幅“为天下之壮观”的壁画就绘成了。“裴旻剑舞”确实可称得上唐代一绝的。

“藏六合于芥子,纳宇宙于眼底。”这是一阙既含哲理妙语,又暗喻玄机的“仙句”。过去的几千年,武术本身大概可含第一句之功能。如今,2008年的中国,迎来了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在北京的蓝天下驰骋。武术躬逢其时,从而“纳宇宙于眼底”,在盛况空前,必将吸引全世界眼球的大赛场上,大施拳脚,以令世人领略东方三大奇迹之一的中国武术的无限风光,龙的传人的国技精粹。

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第4篇

一、关于“自考生”与“自考毕业生”的重要区别

自学考试诞生于1980年。斯时,国内百废待举,科教战线尤其是薄弱环节。邓小平在指示恢复高考的同时,又强调“高等教育要两条腿走路,一条是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另一条是成人高等教育。”它同时还提出:“对于通过自学达到大学毕业水平的人,应当给与同等待遇,同等使用。”在此思想指导下,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正式建立。自学考试、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构成了中国目前高等教育体制的三大板块。自学考试最初成立的目的是解决大龄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的学历问题。因为很多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已经是单位的骨干,不可能脱产几年去学习。从1980年开始到,这是自学考试最正规、最严格的时期。每门课程都是全省统一组织命题、监考、阅卷。每份试卷的试卷袋上都印着“绝密”二字。严格的考试组织和管理再加上良好的社会风气,再加上几乎每一个考生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自学,绝大部分学习动机不强的考生被淘汰了下来,使全国自学考试的毕业率只有5%.也就是说,每100个参加自学考试的考生中,只有5个人最后拿到了毕业证书。所以,“自考毕业生”的数量要远远小于“自考生”的数量。直到今天,社会化自学考试的毕业率也低于20%.如此高的淘汰率,保证了自学考试文凭的含金量,社会上对自学考试毕业生的评价也很高,国外许多著名大学都承认自学考试的成绩和文凭。因此,“自考生”与“自考毕业生”的知识素质以及能力水平是不可等量齐观的。目前社会上对自考的认识几乎全来自于“自考生”,而不是“自考毕业生”。因为自学考试是完全开放的学习制度,任何人,哪怕是文盲,是民工,甚至是罪犯,都可以自由地参加自学考试,这就导致了参加自学考试的人的素质肯定是良莠不齐的(这一点并不是自考的坏处,后面将专门论及)。但是每一个以前的“自考毕业生”的素质我相信是绝对有保证的。如果用毕业生的合格率来衡量的话,我坚信,自考毕业生的合格率要远胜于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合格率。这里的合格是指:1、是否具有极强的自学能力,这是实际能力的极重要表现,是独立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因为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要靠自学,真正的大师和高手都是能力极强的自学者。例子太多,无需枚举。

2、是否掌握了本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不是老师讲过的知道,没有讲过的都不知道。(关于自学考试难度与高校期末考试的难度比较,后面有进一步讨论)。

所以,“自考生”素质低绝对不等于“自考毕业生”的素质低,这是第一个需要澄清的概念。

二、关于“完全依靠自学的自考毕业生”与“在学校全日制参加学习的自考毕业生”的区别

这个概念比较难理解。很多人不明白,自学考试既然是自学,怎么会还有全日制?这是因为自从年大学启动疯狂扩招的运动之后,各尽所能,多捞多得“就成了每一所大学的座右铭,光靠扩招收的那点学生交的钱,还不足满足大学的贪欲。于是,他们把邪恶的目光盯在了自学考试这块肥肉上,因为自学考试不需要入学考试,想招多少生就招多少,所以每一所大学都纷纷打出自考招生的招牌,利用98年以前的自考毕业生打下的江山和创立的声誉以及人们对大学的迷信和美好期待,疯狂招生捞钱,随便找几个9流老师、甚至在读本科生为他们上课,为了保证能够继续招生,学校必须保证一定的毕业率,所以学校拼命向省教委要权,并向省教委缴纳一笔数额不菲的管理费,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省教委同意部分大学拥有命题权和阅卷权,于是,大学疯狂地在考前串讲班上泄漏考试题(就像大学期末考试抓重点一样),再加上阅卷的时候大量放松阅卷尺度,原本控制在5%的毕业率一下子飙升到25%或更多。导致自考毕业生的水准大幅下降。这一类自考毕业生就是所谓的”在学校全日制参加学习的自考毕业生“。这一批人极大地利用并败坏了”完全依靠自学的自考毕业生“的声誉。他们的代价仅仅是多交了1、2万学费。在这一时期,在校自考生的成分主要是高考落榜生,也就是大学自考班的学生主体。很多人对自考的诟病均来自于这些”在学校全日制参加学习的自考生“。从学校里走出来的那一批水货自考毕业生,其低下的能力使得社会对自考毕业生的能力质疑四起,这可苦了哪些完全依靠自学的那批自考毕业生,由于大家都拿着一样的文凭,让其百口莫辩,不得不在说了”我是自考毕业的“之后再加上一句”是完全自学的那种大自考,不是在学校里学的那种小自考“。唉!无赖

所以,“在学校全日制参加学习的自考毕业生”素质低绝对不等于“完全依靠自学的自考毕业生”的素质低,这是第二个需要澄清的概念。

三、自学考试的致命诱惑

1、中国是一个极其讲究等级和出身的国度。考大学,考研要政审,这使得多少人因为这个问题上不了大学,得不到深造。90年代以前这个问题尤其严重。但是,自学考试入学没有政审,甚至罪犯也可以可够通过学习拿到学士学位和本科毕业证书。自学考试打破了“成份论”,“出身论”,同时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想就凭这一条,中国也值得在其人权纪录史上抹上亮丽的一笔。

2、自学考试的费用是全世界最低的。整个大学本科学习下来,所有考试费用和书本费用几百块钱也就够了。这对于大学动辄4、5万的学费,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就我所知,很多人选择自考就是因为交不起学费,幸好自学考试为穷人接受高等教育开了一扇窗!

3、自考非常适合gifted children的学习心理和接受模式。甘肃13岁的王大可考上北大的数学研究生就是例子。王大可只上过1个月小学,其他的知识完全是通过自考掌握的。它是全国年龄最小的自考本科毕业生,也是全国年龄最小的研究生。很多人说王大可是一个特例。我认为不是,如果有更多的人尝试他的方法,就会有更多的人取得和他一样的成绩。钱学森说过,正常儿童经过特别教育都可以在18岁取得博士学位。钱学森同时认为孩子7岁读书、小学6年,中学6年的模式缺乏科学性。现代教育理论一致认为,学习的本质是自我领悟,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孩子的自学领悟创造条件。要让孩子明白,知识是自己学到的,而不是老师传授的。在资讯发达的时代,对于主要依靠思考的专业,自考是最合适的,比如几乎所有的文科专业和数学专业。对于需要学生本人刻苦训练的专业,自考也是最合适的,比如外语专业。对于个别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比如计算机,由于计算机现在垂手可得,因此也非常适合自考。只有那些非常需要大型设备和实验条件的专业,才组织学生到大学里去学习,比如建筑、核物理、航空航天。照此看来,绝大部分大学都应该关门。我认为,国家应当组织各个专业的专家来编写教材,要求专家必须专业素养精湛,同时又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的自学心理和教育规律。在通过网络等学虚拟社区进行学习交互,最后通过自学考试进行考试验收,全部合格者颁发毕业证书。同时取消高考,将广大学生的创造力从高考的束缚下放出来,尽早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内去探索、去研究。并且可以随时改变自己专业。此举将极大地降低教育成本,同时极大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我相信,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我描述的这种学习模式必将逐渐成为主流。在此引用一位大学教师的原话:“我始终没有搞懂教材于教授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正如《天津日报》曾经就教材的可能性意义提过5种:

1、应采取教师讲学生记的方式。这种方式最能促使学生认真听讲;

2、学生能读懂的,否则教师就没有可讲的了,教材是仅供教师备课之用的;

3、学生能读懂的,但仍应由教师宣读,听教师宣读比学生自己阅读效果好;

4、写成学生能读懂的,但不应由教师照本宣科,教师应提纲挈领地讲一讲,并着重讲解重点和难点;

5、本来是有分析有论述和纲领清晰的,重点和难点本来就应浓施笔墨加以论述,并非必须用嘴讲。

换言之,教材应是无须再讲的,教师可以在学生自己阅读的基础上以答疑(对话)的方式解决个别学生的问题,并以练习和讨论等手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消化教学内容。如有必要讲授,也只应作一些补充新内容性质的讲授。但是我们的大学,有多少老师真正对这样的问题进行过思考呢?更不用说我们的教材在全国统一意识的指导下编撰,本身就受这极大的限制。学生在这样的学校里在这样的教育下,会成为什么?个性被消磨,理想被压制当然是显而易见的,同时让我不安的是,大学老师师德的颓毁,学术理想的凋敝以及世俗风暴的扫荡,大学生们继承了他们老师身上所有的品德:自私、愚昧、麻木,狭隘——腐败的考试制度培养了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和弄虚作假者(枪手走俏和考试舞弊已经泛滥成灾)、奴隶化的教育培养出一批批没有怀疑、没有理性、没有审美能力的庸才、工具论下的摇篮培育出技能崇拜主义者而抛弃了真正的公共利益的关怀者、无所不在的爱国主义教育豢养出大量的狭隘民族主义者——教师的奴隶化丝毫不走样地投射到学生身上,而处于弱势的学生受的伤害更深因为他们以为世界本来如此!老师是清醒地堕落着,而学生却无知地被害着!“

醉里挑灯看剑 第5篇

古代的侠客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呢?那么多的武侠小说写的都各不相同,但是我还是愿意把他们的生活想象成“古龙”笔下的那样,但是换成电影我更喜欢王家卫拍摄的《东邪西毒》。

这部影片的文学依据出自金庸的小说《射雕英雄传》,但是只借用了其中的人物并没有同原著那样延续故事。王家卫拍摄的电影风格化的感觉是非常严重的,使用解构的手法处理剧本,集合杜可风变幻莫测的摄影手法,这部《东邪西毒》就被打造成了一部浪漫主义的诗化电影。

前不久王家卫推出了《东邪西毒》终极版,重新处理的画面和电影配乐又一次让这部影片成为热映之作。有时候我们是需要一些浪漫情结的,不论是叱咤风云的侠客还是人群中的普通一员,我们的内心向往美好,但是却往往被事与愿违的现实所打击,电影也许就是这样的一个避难所,我们不可能“醉里挑灯看剑”,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心中有剑,而手中无剑”的大气魄。

《东邪西毒》内容介绍

1大漠孤烟,荒凉无边,欧阳锋在成为西毒之前很多年,就隐居在这里,做着杀手中介人的工作,一个有麻烦就有生意的职业。他有个朋友叫黄药师,每年惊蛰时节都会来看他。因为黄药师总是从东方来,所以有个绰号叫“东邪”。

2这一次,黄药师不仅来看他,还给他带来了一坛酒,叫做“醉生梦死”,过去的事情都会忘得一干二净,包括很多伤心往事。在来的路上,黄药师顺便杀了几个马贼,也引出了之后的故事。

3自称为大燕国贵族的慕容燕找到欧阳锋,让他杀一个人,就是黄药师。而和慕容燕长得一模一样却自称是慕容嫣的女人也找到欧阳锋,让他杀一个人,就是她的哥哥慕容燕。

4其实欧阳锋明白,慕容燕和慕容嫣是同一个人,因为黄药师的缘故,为情所伤。某天晚上,欧阳峰感觉有人在抚摸他,并且把他当做另外一个人。其实,他的心里也藏着一段情伤,就是他的曾经的恋人,现在的大嫂。

5为情伤的慕容燕或者慕容嫣最终孤独离去,变成了绝顶的剑客独孤求败,而陪伴她的除了绝世武功,就是这水里的倒影。

6有个少女的弟弟被太尉府的刀客杀了,她找到欧阳锋,要替她弟弟报仇。可是她的代价只是一篮鸡蛋和一头毛驴,欧阳锋拒绝了她,并且说:如果要交换,你比驴子更值钱。少女带着她的鸡蛋,在欧阳锋的门外,执拗地等待着肯就收她的价码的杀手。

7一个盲武士找到欧阳锋,想找个差事挣点盘缠,回老家看桃花,桃花是他妻子的名字,她爱上了盲武士最好的朋友,就是黄药师。正好,先前被黄药师得罪的一伙马贼前来寻仇,当地的老百姓怕受牵连,凑钱找人杀马贼,欧阳锋就把这份差事给了盲武士。

8临去杀马贼之前,盲武士强行亲吻了苦苦等在欧阳锋门外的鸡蛋少女,打翻了少女的一篮鸡蛋。少女的泪痕在盲武士的脸上慢慢被吹干,他清楚自己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9在与几十倍于自己的马贼缠斗的过程中,盲武士骁勇异常,杀人无数,可是却被一个左手持刀的快刀手砍中要害,临死前,盲武士听看了自己喷血的声音,像风声一样,很好听。

10一个叫洪七的落魄汉子出来闯荡江湖,他找到了欧阳锋,想做一个在刀口上混饭吃的杀手。

11欧阳锋把盲武士未竟的事业交给了洪七,并带他去看盲武士的尸体,分析对手的武功,洪七看着盲武士已经被风干的尸体说,如果他死了,不要带人来看他的尸体。

12洪七用快刀,杀了所有的马贼,并把赚到的钱小心翼翼地存起来。欧阳锋预感到这样的人是不会久居在他这里。

13洪七遇到了想替弟弟报仇的鸡蛋少女,他接受了她的价码,就是仅剩的一个鸡蛋。洪七杀了太尉府的刀客,替鸡蛋少女的弟弟报了仇,可是自己失去了一根手指。欧阳锋问他为了一个鸡蛋失去一根手指值得吗,洪七干脆地回答道,不值得,但是很痛快。

14养好伤的洪七准备带着自己的老婆闯荡江湖,他临走前,对欧阳锋说,如果以后江湖上出现一个九指英雄的话,一定是他洪七。果然,之后与西毒在江湖上齐名的北丐,就是这位洪七。

15望着逆风北上的洪七,欧阳锋心生嫉妒。他也曾经有这样的机会,带着心爱的女人闯荡江湖,可是他放弃了。

16在白驼山的欧阳锋,年少气盛,一心想在江湖上闻出名堂,不将儿女之情放在心上。但是得知自己心爱的女人要成为自己的大嫂之后,他想带着心爱的女人私奔,可是却遭到了拒绝,女人说:我现在是你的大嫂,可以牵我手的人只有你大哥。自此欧阳锋远离白驼山,孤身来到大漠之中,做起了杀人的勾当。

17而欧阳锋的好朋友黄药师,内心深处却也爱着他的大嫂,他每年都回去探望欧阳锋的大嫂,正如他每年都会去看望欧阳锋,然后将欧阳锋的消息告诉他的大嫂。

18欧阳锋爱着的大嫂向黄药师吐露心事,说道人生无常,似水流年,悲上心头,不禁黯然落泪。她托黄药师交给欧阳锋一样东西,就是“醉生梦死”酒。希望他可以忘记过去的一切。

19欧阳锋在得知心爱的女人已经病死后,喝下了“醉生梦死”。然而他却发现,一件事情,你越是想要忘记,就记得越清楚。

20欧阳锋烧了自己在荒漠中的茅草屋,从此开始浪荡江湖。那一天的黄历上写着:驿马动,火迫金行,大利西方。

21很多年以后,西域白驼山出了一位武林霸主,他就是“西毒”欧阳锋。

解构手法的运用

玄武

1994年是解构手法在电影编剧中大放异彩的一年。我们都很熟悉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还有当年得到金狮奖的马其顿电影《暴雨将至》。无独有偶,当年在东方的亚洲,也出现了类似编剧手法和风格的电影,就是王家卫的代表作《东邪西毒》。我们这里所说的解构并不是哲学上复杂的概念,而是一种电影剧本创作理念和手法。通过对《东邪西毒》的实际分析,我们来看一看解构的手法如何实现,这对于我们Dv实践的剧本创作又有什么启发。

故事的关联性

《东邪西毒》的名称取自金庸的著名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但是影片的实际内容却和原著武侠小说没什么关系。编剧只是借助小说中的人物名称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情感故事,并将故事的背景置于孤烟大漠这个比较封闭的环境之中,从这点上看,编剧已经开始用后现代主义的态度对经典故事开始结构。

辛弃疾看剑 第6篇

有一天,金人贵族中的一个中下级军官完颜千户耀武扬威地来到辛家,硬逼着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用酒肉款待他。辛赞是个老实人,憋着一肚子气,勉强摆了一桌酒席。骄横的完颜千户几杯酒下肚后,更加得意洋洋,竟当众侮辱起敬酒的小僮来了。

这一来,年少气盛的辛弃疾再也忍不住了。他“嗖”地从墙上抽出一把宝剑,“噔、噔、噔”几步走到完颜千户面前,激昂地说:“趁诸位酒酣耳热,让我舞剑给大家开心助兴!”说罢,便挥剑起舞。只见他有时轻似燕子点水,有时重如泰山压顶。舞到兴头上,剑人合二为一,只有剑光闪闪,不知人在何处。正在这时,忽听辛弃疾猛喝一声:“看剑!”一个大鹏展翅,宝剑直指完颜千户的脑门。“啊!——”完颜千户吓得面如土色,“扑通”一声,连人带椅仰倒在地,桌子上的杯盘“叮当”落地,摔得粉碎。辛弃疾急忙收剑做了个干净洒脱的收势,说了声“莽撞了!”便从容地站立一旁。完颜千户惊魂未定,还呆呆地坐在地上。等到奴仆们赶忙上前扶起他时,他才不得不尴尬地说出话来:“舞得好,好厉害的英武少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相关文章:

宋词辛弃疾07-29

辛弃疾词论文08-21

辛弃疾的词06-04

酒仙辛弃疾08-25

辛弃疾一范文05-20

初中辛弃疾范文05-21

诗词辛弃疾范文05-24

辛弃疾矛盾范文05-25

辛弃疾介绍范文05-25

金戈铁马辛弃疾06-03

上一篇:《小鸡之舞》说课稿下一篇:责任追究暂行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