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复习要点

2024-07-26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精选9篇)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 第1篇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

【资料一】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重点字词

篁竹、尤、冽、卷、以、坻、屿、嵁、翠蔓、可、许、佁然、翕忽、悄怆、清、隶而从、

三、全文翻译(略)

四、内容理解

1.段意 第一段:发现小潭

第二段:潭中景物

第三段:小潭源流

第四段:潭中气氛

第五段:交代同游者

2.中心----本文生动地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等景物,着意渲染了小石潭环境的肃穆、幽美,抒发了作者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3.课文按什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按浏览顺序写,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4.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

水声清脆、清澈

5.作者描写游鱼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突出了游鱼的情趣,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

6.作者对小石潭氛围的整体感受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达了他忧伤、悲凉的心境。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虚实相生,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8.如何理解本文中的情感矛盾,即柳宗元的“乐”与“忧”?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资料二】

一、基础知识

(一)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 文言词语

1. 词类活用

【西】向西。【空】在空中。【西南】向西南。【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2. 古今异义

【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一类角色。

3.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把 ) ②卷石底以出(而 )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

【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能)

4.常规词语

【篁竹】竹林。【珮环】玉制装饰物。【尤】格外。【清冽】清凉。冽,凉。【以为】作为。【卷】弯曲。【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蒙】覆盖,遮掩。【络】缠绕。【缀】连结。【参差】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披,开,分散。拂,摆动。【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依】依靠。【澈】通透,有“照”的意思。【布】散布,铺开。【佁然】呆呆的样子。【俶尔】忽然。【逝】去,离开。【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势】姿态。【差互】参差不齐。【源】源头。【环合】环绕。【寂寥】静寂。【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幽静深远。【境】环境。【过】过于,太。【乃】于是,就。【余】我。【隶】随从。【从】跟从。

二、阅读探究

1. 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

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隔篁竹,伐竹取道。

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 第2篇

【原文】

《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佩环一作:珮)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翻译】

《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重点字词】

《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

1.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

2.如鸣佩环:好像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佩环:玉佩、玉环,都是系在腰上的玉制装饰品。

3.清洌:清澈。

4.全石以为底:(潭)以整块石头为底。为:成为;作为。

5.近岸:靠近岸的地方。

6.卷石底以出: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

8.坻,水中高地。

9.屿,岛屿。

10.嵁,不平的岩石。

1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青翠的树,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动,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12.可百许头:大约有一百来条。可:大约。许:上下,表示数目不确定,左右。

13.皆若空游无所依: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好像水都没有)。

1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阳光直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布:映现。彻:穿过,透过。

15.佁然不动:(鱼影)呆呆地一动不动。佁然,愣住的样子。

16.俶尔远逝: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俶尔,忽然。

17.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

1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忽明忽暗,一会儿显现,一会儿隐没,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19.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

2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邃,深。

21.以其境过清:因为它的环境过于凄清。清:凄清,冷清清。

22.居:停留之:代小石潭的景物

23.隶而从者:跟随着我们一起来的人。隶:随从。而:表并列。从:跟随,动词。

小石潭记复习要点 第3篇

一、学生动起来

由于文言文字词量大、知识点多, 教师利用学案帮助学生整理出来, 学生却少了自己整理知识的过程, 只是“坐享其成”, 对知识认知与掌握就不深刻、不牢固, 这也是文言文复习的一大缺点。如复习《小石潭记》时, 笔者请学生仿照前面的学案, 课前自己整理文言知识, 只提了几个“关键词”:虚词一例、实词上榜、一词多义、句式发现等, 让学生自己整理, 课堂展示积累成果。如“虚词一例”这个环节, 课前请一学生写在黑板上, 学生举出虚词“以”, 上课时就请他讲给同学们听。他把“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以其境过清”中“以”分别解释为“用”、“不译, 相当于‘而’”、“因为”, 而且归纳了“以”的其他用法。“可以一战、”“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吴广以为然”、“以塞忠谏之路也”分别解释为“凭借”、“把”、“认为”、“连词, ‘以致’”。“实词上榜”环节学生更踊跃, 有的学生讲名词作状语, 如“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 皆若空游无所依。 (3)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4) 其岸势犬牙差互。”中的“西、空、斗、蛇、犬牙”。还有学生介绍其他重点实词如“往来翕忽”中“翕”, “佁然不动”中的“佁然”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归纳学习过程的快乐, 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或许课堂有点“乱”, 但学生是积极的, 主动的, 沉浸于文言复习氛围之中, 学生的表现是最“给力”的。教师要讲的东西通过学生之口说出来, 会让文言知识与学生距离更近, 更可亲, 更利于接受。在复习活动中, 真正的主人是学生, 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激励者、参与者、评价者, 教师切记不要越俎代庖。

二、课文串起来

由于文言文分散于七至九年级各册书中, 各篇课文之间缺少内在的联系。备课组通常做法是:一课一复习, 突出重点篇目。但笔者认为文言文复习也要让一些文言文“联姻”, 让它们有亲密的关系。将一些文言串起来, 打通七至九年级的文言文脉络, 上下贯通, 左右相连, 让文言复习走整编化、低耗、高效之路。复习《小石潭记》时, 我就进行了文体的归类:将《小石潭记》《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放在一起, 比较它们的异同, 我提供“体裁、内容、写法、感情、语言特色”等几个关键词, 让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与发现, 列出表格填写。学生讨论, 就其中一个方面谈谈收获, 如语言特色方面学生讨论整理为:共同点:语言生动、精炼, 富有节奏感与韵律美。不同点:《小石潭记》使用拟人、排比、比喻修辞手法;《岳阳楼记》骈散结合, 句式整齐;《醉翁亭记》多用判断句。笔者认为文言文复习一定要串并, 首先加强课文之间的联系。近几年中考试题中, 有大量的课内与课外文言文的比较阅读, 从课内比较阅读做起, 传授方法, 学会比较, 再延伸到与课外文言文的比较;其次加大课堂复习的容量, 不仅有文言知识的容量, 更有学生思维的容量, 使学生在原有文言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提升。复习时将三篇文言文串联起来, 起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三、重点突出来

由于文言复习时间紧、任务重、难点多, 既要注重“言”, 更要注重“文”。教师一节课往往追求面面俱到, 重点不突出。其实一节文言复习课与现代文复习一样, 也要选择一两个重点, 深度复习, 切忌贪多求全。一节课教给学生一种有用文言阅读方法, 如:如何划分句读, 如何翻译句子等。如复习《小石潭记》一文时, 我想教给学生从哪些方面出发来比较文言文, 并且尽量先从一两个方面着手分析。这节课重点就是比较三篇课文的语言与写法的异同。文言文复习必须要重点突出, 以学生为本, 以课内文言为本, 不要一味研读课外文言文, 得法于课内, 运用于课外。适度进行课外文言文阅读。精选一些典范的文言文进行复习巩固, 以激发兴趣, 指导阅读, 以求实效。在复习中提升学生的文言语感。

四、笔记整理来

课后对课堂笔记的整理, 是一个有效的学习方法, 更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整理笔记。文言文笔记整理对文言文复习至关重要, 是再一次对文本内化与吸收的过程, 对学生文言知识体系的建立意义重大。复习了《小石潭记》后, 笔者对学生笔记整理提出如下几点建议:⒈补充课堂上他人的发现, 如词类活用, “心乐之”中“乐”的形容词意动用法。“凄神寒骨”中“凄、寒”的形容词使动用法等;⒉补充完善课堂的三课比较表格。⒊总结复习此文的收获。课后, 笔者坚持不定期随机检查与定期笔记展览相结合, 有效促使学生认真整理课堂笔记, 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 更加积极。

赏析《小石潭记》 第4篇

【关键词】清幽 悄怆 离去

《小石潭记》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含蓄隽永。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把小石潭和小石潭周围景物描写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如在眼前。作者不断变化视角,采用不同手法写出了小石潭形状的奇特、潭水的清澈、环境的清幽、景色的优美,把作者被贬后痛苦郁闷孤凄悲凉的心情表现了出来,这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甚远。

柳宗元被贬来到永州担任司马这一闲职,情绪低落,但他并未消沉不作为,而是用闲暇时间足迹踏遍永州的山山水水,给后人留下了“永州八记”这一组精美散文,全面反映永州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游历观感。他这种自强不息,敢于跟命运作斗争的精神令人钦佩。今天读他的山水风光之作,依然令人感到亲切,爽心悦目,受到鼓舞。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它表现了作者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奇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借鉴。由于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多年来一直作为传统篇目选人中学语文课本,供世世代代华夏儿女学习。

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第一段,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向大家介绍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周围景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作者开门见山地表达自己听到水声后的快乐心情,给读者营造了一个愉快舒适的气氛。怎么听到水声的?隔着竹林听到的,水声跟人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一样相互碰撞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极富音乐美感。说的就是比喻句“如鸣佩环”。这一句叙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景及情,写得极为自然,为下文进一步写水做了铺垫。接着循着水声发现小石潭,“伐竹取道,下见水潭,水尤清冽。”作者及游人费了些周折,砍倒一片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才看到小石潭,可见小石潭所处地势之僻远,竹林之茂盛,是一个静谧安详的世外桃源,自然潭水就非常清凉。“伐竹取道”四字,用行动写心情,体现了前面的“乐”字。再写小石潭边沿形状千奇百怪,“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岩。”小石潭的底部是一块完整的石头,在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头弯曲露出水面,形成各种样式。“坻”,是水中高地;“屿”“岩”是不平的岩石。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这就是它起名为“小石潭”的缘由。“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看到青青的树木碧绿的藤蔓,相互缠绕盘结在一起,随风下垂摆动,勾勒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绿色屏障,引人驻足观赏。潭上描绘仅12个字,句式整齐,朗朗上口,便将小石潭周围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们感觉到它的奇妙。作者采用打开画轴法,把小石潭及周围景色慢慢拉开展现在大家眼前,尽情领略观赏。

第二段,变移步换形为特定聚焦手法写小石潭水清和鱼儿活动情况。是本文最精彩吸引人的一段。作者视线由环视转为俯视,紧密照应第一段“水尤清冽”和“心乐之”。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写潭中鱼大概有一百多条,在空濛透明的水中,没有一点依靠,阳光透过水面,把鱼的影子照在潭底的石头上。这是写潭中水的清澈明亮,没有直接描写,而是通过“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的侧面描写手法来体现。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继续写鱼儿,“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鱼儿静静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动作非常轻快敏捷。用正面白描手法,动静结合,写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怡然自得的生活情景,看到这,作者不由兴致大增,说鱼“似与游者相乐。”这时,人鱼合一,文章境界升高一层,使得本来清净明澈的小石潭增添了无穷生机和活力。这几句绘形、绘神、绘影,勾勒出一幅“鱼戏图”。

第三段,作者视线由俯视变为远视,探究小石潭溪水源头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从小石潭向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蜿蜒前行,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隐隐约约,时隐时现。用两个比喻“斗折蛇行”来写溪水的弯弯曲曲,形象逼真,给人以丰富想象。再写小溪两岸的地势“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溪两岸的地形像狗的牙齿一样参差不齐,错落起伏,让人不知道水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又用了一个比喻“犬牙差互”来形容小溪两岸地势的复杂,凹凸不平,错落有致,倍感真实生动。至此,小石潭的方位、内形、外形、周边状况逐渐清晰起来:它在一个小山丘的底部,由整块岩石构成,潭中水清鱼欢,周围草木茂盛,潭边溪水缓缓,四周幽寂。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体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坐在小石潭上,四面都是竹子和树木环绕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使人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心中不免悲伤起来。这是作者由刚开始“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情绪一下子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触景生情,引发了被贬谪后的难受失意之情。“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于凄凉,不能长时间停留,题了字后就离开了。交代自己离开的缘由。至此,作者把游览小石潭的过程交待得清清楚楚,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而且突出了一个“静”字,把环境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交融,展现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是作者被贬后的心情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介绍同游的人。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已。”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这是游记的一般写法,不必过多的纠缠。

小石潭记复习案 第5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 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四、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15分钟)

《小石潭记》是作者柳宗元贬公元8贬官为永州司马后,为抒发胸中郁闷和孤寂之情而写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以作者游览的先后顺序为顺序,先写发现小石潭,再写游鱼潭水,然后写小潭溪源,最后写潭上感受。通过对小石潭石、树、水、鱼的描写,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情。

1、文章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突出了其什么特点?

A:石之奇:全石以为底--------为嵁,为岩

B:树之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C:鱼之欢: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

D:水之清: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提示:移步换景:小丘西→→→石潭边→→→潭西南)

2、作者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小石潭的美景的?请举例说明。

A: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

动态描写: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小石潭记复习题 第6篇

2(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2)潭中鱼可百许头……与游者相乐(本段内容)(3)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4)怡然不动(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6)上文: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下文: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7)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

3(1)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2)清 、侧面描写(3)溪身的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 ,比喻(4)采用移步换景法: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5)作者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了他怨愤抑郁的心情(6)不矛盾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乐是寄情山水摆脱抑郁,但这种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就会流露出来。

4 A

5.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和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一致的,乐是寄情山水摆脱抑郁,但这种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就会流露出来。

拓展阅读:《小石潭记》知识要点

一、基础知识

(一)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贬谪到永州后写的《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就是为人称道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 文言词语

1. 词类活用

【西】向西。

【空】在空中。

【西南】向西南。

【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犬牙】像狗牙一样。

【凄】使……凄凉。

【寒】使……寒冷。

2. 古今异义

【小生】古:旧时对后辈的称谓。也指年轻人。

今:指戏曲中扮演的年轻人的一类角色。

3. 一词多义

【以】 ①全石以为底(用 ) ②卷石底以出(而 ) ③以其境过清(因为 )

【为】①全石以为底(作为)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 )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凄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可以)

4.常规词语

【篁竹】竹林。【珮环】玉制装饰物。【尤】格外。【清冽】清凉。冽,凉。【以为】作为。【卷】弯曲。【坻】水中高地。【屿】小岛。【嵁】不平的岩石。【蒙】覆盖,遮掩。【络】缠绕。【缀】连结。【参差】长短高低不齐。【披拂】随风飘动。披,开,分散。拂,摆动。【许】表约数,相当于同样用法的“来”。【依】依靠。【澈】通透,有“照”的意思。【布】散布,铺开。【佁然】呆呆的样子。【俶尔】忽然。【逝】去,离开。【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明灭】忽明忽暗,又指时隐时显。【势】姿态。【差互】参差不齐。【源】源头。【环合】环绕。【寂寥】静寂。【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幽静深远。【境】环境。【过】过于,太。【乃】于是,就。【余】我。【隶】随从。【从】跟从。

二、阅读探究

1. 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

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石奇、水清、树绿。

环境清幽,景物奇美。

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

隔篁竹,伐竹取道。

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

水清鱼乐。

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 游鱼 、鱼影 、日光 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 水,却又无处不在写 水 。

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小石潭记》中考复习题 第7篇

【文学常识】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唐)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一词多义】

1.尤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特别的)

而处尤剧 (更加)

2.为

全石以为底 (作为)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成为)

3.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大约)

不可知其源 (能够)

明灭可见 (能够)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值得)

4.乐

如鸣佩环,心乐之 (感到快乐)

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

5.隶

隶而从者 (随从)

世隶耕 (属于)

6.而

潭西南而望 (表修饰)

乃记之而去 (表承接)

隶而从者 (表并列)

7.清

以其境过清 ( 凄清)

水尤清洌 (清澈)

8.以

以其境过清 (因为)

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而”)

全石以为底 (作为)

正见清河,具以情告(把)

【词类活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名词作状语,向西)

2.如鸣佩环,心乐之(意动用法,感到快乐)

3.皆若空游无所依(形容词作状语,在空中)

4.影布石上(名词作动词,映现)

5.潭西南而望(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6.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像蛇一样)

【行文思路】

第1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小石潭的概貌。

第2段:潭中游鱼。虽然没有写水,但写鱼、阳光和影子都从侧面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第3段:写小石潭曲折的岸势。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小溪的岸势,形象逼真。

第4段:写了小石潭的气氛和作者的感受。

第5段:交代同游者。

全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踪来写的: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的走势——潭中的氛围——离开小石潭。表现了作者想要借山水求解脱而最终还是无法解脱。

【字词精讲】

1.居

(一)坐,表示停留在某个地方。可翻译为处于,处在(某种地位或者某个地方)。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核舟记》)引申为停留,“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和“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中的“居”就是停留的意思。

又引申为居住。《愚公移山》中的“面山而居”的“居”就是这个用法。

还可以表示当或者担任。现代成语中“居之不疑”就表示对于自己所处的地位毫不怀疑。

(二)用在“有顷”“久之”“倾之”的前面,表示相隔了一段时间,意义比较虚。史记李将军列传:“居久之,孝景崩。”

真题链接:2009年上海中考题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9.上文选自《小石潭记》,作者是 。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文章 《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二自然段写潭中鱼的姿态和情趣。

B.第三自然段写小石潭险峻的岸势和源头。

C.第四自然段写潭的四周环境和作者的感受。

D.作者感情随景而变,由乐而忧。

对比阅读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共12分,其中第10~12小题,每题2分,第13小题6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布石上(发布) B.以其境过清(凄清)

C.往来而不绝者(断绝)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11.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记之而去

A.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D.何陋之有(《陋室铭》)

12.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第二段正面写水,侧面写鱼;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B.【乙】文第一段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与众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

C.【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

D.【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乙】文则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

13.把“文言文阅读” 【甲】【乙】两段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3分)

(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3分)

答案:

1. A(布:映照)

2. C(“之”代词)

3. A(甲文第二段应为“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4. (1)(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跟游人逗乐。(“往来”“翕忽”“乐”翻译各1分)

(2)(山中)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宴会。(每个短语翻译个1分)

《小石潭记》《小石城山记》比较阅读(2016年鄂州市中考题)

二、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1―15题。

【甲】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 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 ②垠:边界,尽头。 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 (lì):屋的正梁。 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 ⑤箭:小竹子。 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 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 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 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1.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其 气 之 灵 不 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少 人 而 多 石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益奇而坚

(4)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投以小石 先帝不以臣卑鄙

B.是固劳而无用 潭西南而望

C.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环而攻之而不胜

D.是二者,余未信之 是日更定矣

15.这两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到湖南永州而写的作品,在《小石潭记》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围清幽冷寂的氛围,表达了 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记》中,作者借小石城山景色奇秀却在荒远之地,抒发了自己 的不平之气。(2分)

答案:

11、其 气 之 灵 /不为 伟 人 而 独 为 是 物 /故 楚 之 南 少 人 而 多 石(划对一处1分)

12、(1)像狗牙那样(2)凄清(3)更加(4)有的人(每小题1分)

13、(1)小石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从西山路口一直往北(走),越过黄茅岭下来。(每小题2分)

14、D(2分)

★ 小石潭记中考阅读题

★ 小石潭记阅读训练

★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

★ 小石潭记阅读及答案参考

★ 小石潭记阅读答案题

★ 小石潭记阅读理解试题

★ 《小石潭记》节选阅读练习及答案

★ 《小石潭记》阅读试题及答案

★ 《小石潭记》的阅读及答案

《小石潭记》赏析 第8篇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之一, 小石潭是一处奇异美丽之景, 但却遭人忽视、为世人所弃。在描写过程中, 作者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于自然之中, 借“弃景”来表现自己虽才华横溢却不为世用, 反被远弃荒僻的悲剧命运和愤懑心理, 文中虽“乐”犹悲, 使人于意会中领略到作者的情感指向。

开篇作者以独特慧眼, 发现了小石潭这个风景绝佳之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人“隔篁竹”, 未见潭水, 却已清晰可闻“如鸣珮环”的水声。这水声, 打破了作者的沉思, 悠扬的乐音, 缭绕于竹林之中, 碧水之上, 给身隔竹林, 尚未与石潭谋面的游者, 带来无穷的联想, 可知有溪水流淌, 注入潭中, 似一位带有万种风情的村落少女, 戴着被轻风拂动的玉环、玉珮。此声引发作者急切一睹潭水容颜的强烈愿望, 作者完全忘却了自我, 完全陶醉于自然之中, 面对此景, 难怪柳宗元要感叹:“心乐之”了。在这里作者用了新颖而美妙的比喻, 以“鸣珮环”, 使本诉诸人听觉的水声, 变成了可审视、可欣赏的具体形象, 唤起了读者的审美通感, 真是字少意丰, 惜字如金, 字字显意。当然, 这里作者选择的是路程近, 声音美, 竹林成片的小石潭之景。我们不免要问, 这样美的景致为什么少有人涉足?原来, 这是玄虚之笔, 作者联想自己的遭遇, 景如此, 人亦然, 这“乐”中暗暗地透露出作者“虽有千里之能”, 然而却无人赏识, 被弃于世之感伤。另外, 作者选取竹林来描写, 也有着深层的意义, 竹常是墨客画家笔触之物, 大凡画家喜竹, 来源于竹的本性, 郑板桥一生以竹为友, 丰子恺画竹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吴镇画竹, 强调竹子的坚韧个性, 他曾作《雪竹图》, 题诗云:“董、宣之烈, 严、颜之节。斫头不屈, 强项风雪。”他以董狐、赵盾 (宣子) 、严颜、颜果卿等人的气节比喻雪竹的坚韧不屈。他以“虚心抱节”来赞颂竹子既虚怀若谷、坚守气节的人格化的植物特性:“抱节元无心, 凌云如有意。寂寂空山中, 凛此君子志。”这里我们不难窥探到作者隐于心底的超然物外的洒脱性格, 他以竹自诩, 以竹自赞, 竹的孤傲与他寂寥的心境相得益彰, 达到物我两融的境地。

当作者急切“伐竹取道”, 直奔潭边时, “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这“清冽”二字, 不但写出了水质的清澈, 还写出了水温的凉意。清澈的潭水, 使整块山石铺就的潭底一览无遗, 近岸处, 那石底边沿翻卷露出水面, “为坻, 为屿, 为嵁, 为岩”, 好像岸石有意在向游者争宠:千姿百态的山石, 倒映于碧潭中, 水色山光, 撩人眼目。潭边“青树翠蔓”, 在山风中, “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这与相邻的山石潭水, 一动一静, 相谐成趣。由于潭水的清澈见底, 看下去鱼儿“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这一段描写, 鱼的活泼可爱的形象表现得活灵活现, 静逝之神态历历在目, 这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有异曲同工之妙。面对如此清澄的潭水, 柳宗元心情似有所乐, 他感到尾尾游鱼“与游者相乐”。这清澈的潭从何而来, 柳宗元不觉立于潭边, 西南而望, 极力循声溯源。“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的小溪, 正匍匐奔来。两岸高高低低, 凸凹不平, 犬牙相错岩石, 使人倍感形象逼真。大凡在文学作品中, 作家往往把抒发的感情统一在一个基调中, 把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结合, 使审美形象进入作品中, 也就是说, 作家写作时注意对景物的选择, 即为情感的抒发找好安身之地。挑选景物时, 所选取的景物所具有的特点必须与作者抒发感情的主旨有着某些相似或相通之处。随着作者视线的移动, 静动相迭、明暗相生, 这其实是天涯沦落人颠沛流离、孤寂无奈的多重矛盾心态下的情感轨迹。清冽的潭水, 呈现的出一派凄凉萧瑟气氛, 这也是作者怀才不遇哀叹伤感的绝唱。作者选取了树林、藤萝、风等自然之景, 然而有林而无嘤嘤鸟语;有藤萝而无夺目鲜花, 亦无沁脾花香;有风却无啸鸣之声;有人未闻人语, 这难道不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作家张而不扬、收放有度, 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为景而喜, 为己而悲的复杂心理, 真是“增之一分太多, 减之一分太少”, “此时无声胜有声”, 也可以看出作者驾驭文字能力的高明之处。但也有人问, 文中描写了如鸣珮

环的水声, 难道不是作者“乐”之表现?其实, 这美妙的水声只是表明作者探访石潭的缘由, 此乃醉翁之意,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作者由于改革受挫, 被贬远方, 精神负担很重, 处在极度烦恼和压抑之中, 为何能“乐”?实是因为抛弃了烦恼的官场, 在这里找到了清静之地, 灵魂得到了净化和复归, 给这位破碎了心的作者带来了片刻的欢乐, 但他的欢乐是暂时的、表面的, 悲怆才是他内心真实的体现。

小石潭记复习导学案 第9篇

作者与写作背景介绍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也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曾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改任柳州刺史,死于柳州任上,年仅47岁。又称“柳柳州”。名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柳宗元在他被贬谪到永州后任上所作八篇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最著名的一篇。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来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像玉环玉佩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的心里对此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道路,向下走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屿,成为不平的岩石,成为小石垒,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有时呆呆地一动也不动;有时却忽然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的样子,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嬉戏。

向水潭的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我们坐在水潭旁边,四面有竹子和树木围绕,寂静空寥,没有一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久地停留,于是我记下当时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同行的人有:我的朋友吴武陵和龚古,我的弟弟宗玄。随从的两个崔家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小石潭记》复习导学案

城关一初中 执教者 郭永超

复习目标

1、背诵课文,积累翻译重点词句2、理解文章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文章的写景抒情的方法。

复习一:复背课文

1、写小石潭的全貌的句子: 2、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3、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4、写潭水源的句子:

4、写鱼的静态的句子是: 写鱼动态的句子: 6、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是: 复习二:掌握重点词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水尤清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 )( )(3)佁然不( )

(4)俶尔远逝( )( )(5)斗折蛇行( )( )(6)其岸势犬牙差互( )

(7)凄神寒骨( )( )(8)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 )( )

(9)乃记之而去( )(10)隶而从者( )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复习三:课文重点内容回顾

1.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用一两个词写出来。

2.本文使用了什么写法?具体说明。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中考链接: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a b c d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3.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4分)

甲文: 乙文:

上一篇:政府项目申报书样例下一篇:学前教育史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