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调研报告

2024-08-27

绿色建筑调研报告(精选6篇)

绿色建筑调研报告 第1篇

关于绿色建筑的调研报告

绿色建筑调研报告一

摘要: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使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是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的生态平衡下创造的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绿色建筑的室内空间建筑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金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约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的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对自然的索取和回报间的平衡。

关键词:绿色 环保 可持续 节能 循环

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早已从最原始的遮风挡雨、御寒避暑的地方,发展成为能够完成人类梦想,实现更多可能性的空间,建筑的功能正在被无限延展。而人类追求建筑的功能和舒适的同时,建筑能耗也不断增长,已与工业、交通并列,成为全球公认的能耗大户。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给我们带来就业、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危机,如能源枯竭、生态恶化、温室效应等,正严重影响着我们的环境和生活。节能、降耗、绿色、健康,已成为全世界对于未来建筑的共同追求,建筑能耗降低,将对全社会节能减排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建筑”作为一个古老的行业,在世界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也日益显示出勃勃生机。

绿色建筑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资源经济原则。即在建筑中减少和有效利用非可再生资源。如中水利用;短寿命易耗品的再利用;太阳能利用;风力利用;建筑屋顶和外表雨水收集利用等。

(2)全生命设计原则。在建筑生命期内,在材料、设备生产、采购和运输、设计、建造、运行和维护,拆除和材料再生利用等方面减少消耗和环境影响。

(3)人道设计原则。人的一生70%时间在室内,须考虑人的生活质量和自然环境。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2005年3月28日举行的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上作出表示,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存在六大区别:

(1)一般建筑在结构上趋向于封闭,在设计上力求与自然环境完全隔离,室内环境往往不利于健康;而绿色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方法,会根据气候变化自动进行适应调节。

(2)一般建筑随着建筑设计、生产和用材的标准化、产业化,以及大江南北建筑的形式一律化、单调化造就了“千城一面”;而绿色建筑推行本地材料,建筑将随着气候、自然资源和地区文化的差异而重新呈现不同的风貌。

(3)一般建筑是一种商品,建筑的形式往往不顾环境资源的限制,片面追求批量化生产,低成本建设,自我创造形象;而绿色建筑则被看作一种资源,建筑及其城市发展都将以最小的生态和资源代价,在广泛的领域获得最大效益。

(4)一般建筑追求“新、奇、特”和“大、洋、贵”,追求标志效应;而绿色建筑的建筑形式将从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获得灵感。

(5)一般建筑能耗非常大,建筑业是所有产业中的耗能大户和污染大户;绿色建筑极大地减少了能耗,甚至可以自身产生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一般而言,发电节能提高5%,汽车节能提高 10%极为困难,而建筑节能轻易可达 50%-60%。

(6)一般建筑仅在建造过程或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负责,而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从被动的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到主动地创造环境的丰富性,减少资源需求。

绿色建筑的元素特点主要有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

国外绿色建筑实例简介

1.项目基本信息

英国建筑研究院(BRE)的环境楼为21世纪的办公建筑提供了一个绿色建筑样板。该建筑位于英国沃特福德郊区,建成于1996年,工程被授予英国建筑技术专家协会1997年的优秀技术奖,混凝土协会奖以及英国建筑师协会奖。为三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6000m2,其设计新颖,环境健康舒适,不仅提供了低能耗舒适健康的办公场所,而且用作评定各种新颖绿色建筑技术的大规模实验设施。它是BRE的有关环境研究的一个试验产品。能源系统是设计师为一个尺度适中的办公建筑精心设计的,使之成为新一代生态办公建筑的模范之作。

2.节能率

英国建筑研究院(BRE)的环境楼的每年能耗和CO2排放性能指标定为:燃47kWh/m2;用电36kWh/m2;CO2排放量34kg/m2。楼内采暖所用的冷凝式锅炉能够回收被烟气浪费的许多热量,因此能效比普通锅炉要高30%。照明耗电量在全部耗电量中所占的比例,全球平均为19%。由于最先采用了高效率的照明器具欧洲系列“TL5”荧光灯,其比例仅为14%。

3.当地气候特征

英国建筑研究院(BRE)的环境楼所处纬度51029NB,经度为0027WL。当地气候为温和的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60摄氏度,年最低气温在一月,3.60摄氏度,年最高气温在七月,16.50摄氏度。

4.建筑设计

减少阳光直接射入,既控制眩光又让日光进入,并可外视景观。采用自然通风,尽量减少使用风机。采用新颖的空腔楼板使建筑物空间布局灵活,又不会阻挡天然通风的通路。顶层屋面板外露,避免使用空调。白天屋面板吸热,夜晚通风冷却。埋置在地板下的管道利用地下水进一步帮助冷却。安装综合有效的智能照明系统,可自动补偿到日光水准,各灯分开控制。建筑物各系统运作均采用计算机最新集成技术自动 控制。用户可对灯、百页窗、窗和加热系统的自控装置进行摇控,从而对局部环境拥有较高程度的控制。环境建筑配备47m2建筑用太阳能薄膜非晶硅电池,为建筑物提供无污染电力。

在顶棚内的每个气流通道靠外墙的尽端都一个可开启的小窗户,而通道的.另一端则是对着开放办公区域和办公隔间之间的走廊直接开放。当室外气流在穿过通道在进入办公区域前,已经完成了空气和顶棚之间的热交换。气流尽端的小窗户由建筑管理系统自动控制。这种通风方式在冬季基本满足了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在夏季则成为利用室外较冷空气进行夜间通风制冷方式的一部分。开放办公区域和办公隔间内的大窗户基本通过手动控制,当室内温度过高或需要更强的夜间制冷的时候,它们也可以由建筑管理系统控制而自动开启来补充更多的通风量。

5.可持续设计策略——自然通风和制冷系统:

环境楼最主要的自然通风策略是通过可开启的窗户引入室外新鲜空气、通过烟囱效应排除陈旧的室内空气以及利用波浪状中空的顶棚提供气流通道和大面积夜间制冷的辐射表面积,通风系统见图。这座办公楼最突出的外观特征是南立面五个通风塔。(见下图)。

这些通风塔是整个建筑自然通风和制冷系统的关键部分。夏季太阳直射在通风井的玻璃外墙上,将内部的空气预热,热空气自然的上升到不锈钢烟囱部位,并由此排出室外,压力差引起新鲜空气不断的被吸入补充。 直接对通风塔开启的窗户设置在底层与二层开放办公区间的墙上,通过自动控制开闭来排除室内空气当无风或者是当气温太低不足以提供足够的动力时,安装在通风塔内的风扇可以协助通风。风扇也可以用来协助白天室温过高时通风,或协助夜间制冷。利用这种烟囱效应的通风方式只用于办公楼的第一和第二层,顶层的通风方式是直接通过屋顶排风。办公楼的第三年层设有波浪状的顶棚也不与通风塔相连。顶层斜屋面最高点达到五米,可以产生烟囱效应。室内陈旧的空气通过自动控制的天窗排出室外,室外空气通过窗户进入顶层室内。

6.蓄热材质

由于楼板具有良好的热容量,混凝土楼板通过吸收新风所带的热量将空气预冷。外露的波浪状顶棚提供了比平板状顶棚更多的表面积,它们在夏天就像一个冷的辐射体,为没有空调的办公空间制冷。

7.地板辐射采暖与制冷

夏季额外的制冷可以通过将冷水循环于混凝土楼板中的预埋管道来完成。冷水通过钻孔从70米的地底深处提取,那里的水温只有10℃。这些冷水通过热交换器来冷却循环于楼板预埋管道中的水温。通过钻孔取来的水使用过后通过另一个较浅的钻孔返还于地下,因此不会出现水浪费。

在冬季,循环在楼板预埋管道内的水通过加热来提供非常柔和的地板辐射采暖。采暖效果可以通过启用办公室四周的传统散热器来加强。管道里的水的加热是通过冷凝式锅炉来完成的,这种冷凝式锅炉能够回收被烟气浪费的许多热量,因此能效比普通锅炉要高30%。

8.自动控制与手动控制的自然通风

办公室内对流的产生是通过建筑管理系统控制高窗,人工手动控制可开启的窗户来实现的。虽然建筑内使用了建筑管理系统,但室内工作人员可以就地调节对环境的自动控制。能够让个人调节自己的室内微气候环境对任何建筑而言都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

9.旧建材在围护结构中的再利用

该建筑还使用了8万块再生砖;老建筑的96%均加以再生产或再循环利用;使用了再生红木拼花地板; 90%的现浇混凝土使用再循环利用骨料;水泥拌合料中使用磨细粒状高炉矿渣;取自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木材;使用了低水量冲洗的便器;使用了对环境无害的涂料和清漆。

10.外百页窗

活动式活动百页窗是由一个自动控制系统,根据户外的阳光强度、天气状况自动调整百页的位置,既控制眩光又让日光进入,并可外视景观。但是用户也可以通过控制器调整。百页窗的导向性使得用户无论是坐在桌子边上还是在大厅里步行、站立,都不会阻碍视线。

11.欧洲系列“TL5”荧光灯

TL5荧光灯能够比一般的灯管节约能耗,减少4/5的水银用量, TL5荧光灯的发光效率为100lm/W(与专用逆变器电路组合使用)。其输入功率小,因此能够降低耗电量。由于输入功率低,TL5的光通量较小,但是仍能保证照明所需的亮度。TL5的直径只有16mm,其细长的灯管将40%的光量反射到吊顶,其余的光量四散,创造了一个明亮的工作环境。

照明耗电量在全部耗电量中所占的比例,全球平均为19%。如果单看欧洲,由于最先采用了高效率的照明器具,比例仅为14%

绿色建筑调研报告 第2篇

2、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

3、小区规划设计图

一、工程概况: 威海是联合国评为“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环境优美, 气候宜人。

石岛位于威海东端, 三面环海, 与日、韩隔海相望, 经济发达, 交通便利, 拥有石岛湾省级旅游度假区, 国家一类开放港口石岛湾, 北方最大的渔港——石岛渔港。

海映山庄项目 位于石岛湾省级旅游度假区, 坐落在植被繁茂的朝阳山南麓平缓的坡地上, 东靠原石岛行政区, 紧邻石岛湾学校, 南向直通朝阳路, 停立在项目场地即可看到大海及赤山风景区, 周边医院、学校、银行、超市、市场、宾馆等生活配套齐全。

该地块及周边环境特有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旅游度假资源、经济条件、交通情况及很小的人口密度, 使之成为养老度假, 休闲旅游的良好资源。

项目总用地 15.5 万平方米, 大部分为废旧荒山,场地北靠朝阳山, 南面黄海湾, 北高南低, 自然坡度在 6%-8%之间, 场地内零散建设一些荒废的破旧建筑、天然的池塘、乔木、草地, 还有部分耕地。

该项目建筑面积 22 万平方米, 余户高层、小高层为异形柱框架剪力墙结构, 多层和 Townhouse 为异形柱框架结构。

公共建筑近15000平方米, 包括商业配套、老年公寓。

容积率为 1.36, 绿化率为 43%。

目前一期工程已竣工, 老年公寓、商业服务设施、中心湖区景观、文化广场、运动场均已完成, 二期工程正在施工,近8 万平方米。

共分三期开发,计划至 年完成, 包括所有公共建筑, 配套设施。

该工程自 年开工以来, 首先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实施项目 , 威海市房协评为城市住宅优秀小区, 优秀环境配套奖, 优秀节能住宅奖, 最佳新技术应用奖, 住宅全装修优秀奖, 被中国房地产协会评为中国绿色健康住宅等, 同时丰荟集团开发有限公司在威海四百余家房地产开发企业中, 被评为 AAA 级资信, 名列前三名。

二、示范目标

㈠ 总目标:

1、将海映山庄建设成为山东省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2、将海映山庄建设实现国家康居示范工程。

㈡ 示范的主要技术指标

1、节能 65%。

2、中水处理实现。

3、节水器具使用 100%。

4、生活垃圾生物处理>80%, 实现小区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结果。

5、装修材料满足国家要求。

6、充分利用坡地地下空间实现节地的目的。

7、实现多方节水手段, 小区内雨水收集系统, 地表水涵养系统, 污水处理系统等水储存技术。

8、延时节能灯具, 太阳能光伏板照明灯。

9、收集原地表土壤, 实现种植土搁置。

10、原生态保护。

11、新材料、新技术应用。

12、小区实现一卡通智能化管理。

13、各项指标向绿色建筑示范工程评价技术细则和《住宅性能评价标准》 的要求靠近。

三、工程技术示范方案 1、节地与室外环境 类别 《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规定(试行)》条款 采取技术措施 备注 控 制 项 4.1.1 开发地块很少耕地, 大部分荒地, 开发建设中尽量保护原有植被及沟塘, 利用原小水塘做到两处中心景观, 并保持原有自然水系, 已竣工的一期工程还利用了 原十几颗高大的乔木, 充分保持了原生态。

4.1.2 选在场地不存在任何危险源。

4.1.3 按照设计日 照分析图 及个户 型采光通风验算, 满足(GB50180) 的要求。

4.1.4 实现绿化率 43%, 人均公共绿地 1.8 ㎡以上 4.1.5 无 一 般 项 A 类 4.1.6 按容积率计算, 各项人均用地指标均在规定之内 4.1.7 绿化植被大部分采用 当地树种, 各别珍贵树种使用省内树种。

4.1.8 该小区多层占 90%,所有多层均利用 坡地建成地下车库加停车位, 高层部分建成地下两层停车位, 成分利用有利的北高南低的地形, 做到充分利用土地。

一 般 项 B 类 4.1.9 海映山庄配套建设了 商业、老年公寓、业主会所、网球场、健身场、儿童场地、中心景观, 还有相邻的石岛湾中学校企共建体育场, 做到了企业资助, 资源共享。

4.1.10 地面停车率超过 10%, 居民停车率高于 10%。

4.1.11 符合(GB3096) 标准。

住宅离主路较远。

4.1.12 热岛强度不高于 1.5℃, 用增大绿化率手段来实现。

4.1.13 小区北侧是朝阳山, 南侧是黄海湾整个地势北高南低,设计手段南侧多层, 北侧高 层, 这样有利于通风和观海。

4.1.14 绿化树种达到几十种, 一般为乔、灌、草三层以上, 每100 ㎡达 4 株乔木以上。

4.1.15 小区主入口设在朝阳路北,交通方便, 门口就是公共交通站点。

4.1.16 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全部采用透水地面, 部分机动车道也使用了透水地面。

不透水地面的道路也采用了 建筑块状垃圾做持力层, 有利于地表水的涵养和流通。

4.1.17 无 4.1.18 建设场地大部分为荒山草地, 很少耕地, 没有被污染地块。

2、节能与能源利用 类别 《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规定(试行)》条款 采用技术措施 备注 控 制 项 4.2.1 符合(DBJ14—037) 规定,是热计算书。

4.2.2 本小区设有中央空调, 集中空调和冷水(热泵) 机组。

不计入 4.2.3 外窗(门) 的气密性等级符合(GB7170) 规定 4 级,单位缝长空气透气量, 单位 面积空气透气量等符合规定, 见检验报告。

4.2.4。

设置热量计量表 一 控 制 项 A 类 4.2.5 达到要求, 见热工计算表和日照分析图, 朝向全部以东南向, 楼距大于 1.7 倍的楼高。

4.2.6 符合(DB14—037—)规定值的 80%, 见热工计算书。

4.2.7 全部使用 太阳 能热水和太阳能光伏照明。

4.2.8 高层采用 壁挂式太阳 能与建筑一体化设计。

一 项 B 类 4.2.9 符合 4.2.10 小区朝向全部东南向, 整个小区被北侧的朝阳山 挡住冬季的西北季风。

4.2.11 多层部分全部采用全通透设计, 通风开口 面积大于5%, 卫生间, 厨房除全设窗能自然通风外, 全部设置排气道。

4.2.12 地下室顶板按设计厚同外墙作法保温。

4.2.13 采用新型布纹饰面砂浆。

4.2.14 无 4.2.15 无 4.2.16 无 4.2.17 无 4.2.18 地暖按房间分四路控制。

4.2.19 采用节能灯具, 公共部分采用声控延时控制, 中心湖区景观照明 采用 太阳能光伏照明灯。

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类别 《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规定(试行)》条款 采取技术措施 备注 控 制 项 4.3.1 设计了污水处理系统, 雨水收集系统, 地表涵养系统。

4.3.2 采用承插水泥管加塑料管,对接头严肃处理。

4.3.3 采用 3/6 控制坐便口, 瓷芯水龙头。

4.3.4 景观、洗道用水全部使用经处理的雨水和污水。

4.3.5 不采用非传统用水。

一 般 项 A 类 4.3.6 所有雨水全进行雨水收集系统, 人行道、部分行车道均做到透水地面。

4.3.7 利用 原生态的天然水库做为中 心景观蓄水池, 新建5000 立方 4.3.8 雨水净化处理设备。

4.3.9 无 4.3.10 大于 10% 4.3.11 先用高效节能水泵。

一 般 项 B 类 4.3.12 室外采用钢丝网 PE 管, 室内使用 PPR 管材。

4.3.13 室外全部雨污分流 4.3.14 室内 采用 污废分流双下水管 4.3.15 无 4.3.16 景观水采用循环供水, 其他无 4.3.17 绿化、洗道、洗车均全部用雨水。

4.3.18 无 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类别 《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规定(试行)》条款 采用技术措施 备注 控 制 项 4.4.1 符 合(GB18580—GB18588)和(GB6566) 的要求。

4.4.2 采用 立面采用 简约型平屋顶。

一 般 项 A 项 4.4.3 无 4.4.4 无 4.4.5 使用 废建筑块状垃圾作路基持力层。

4.4.6 无 一 般 项 B 4.4.7 土建施工, 精装修施工全部采用。

4.4.8 5KM 使用的只是砂、石子。

4.4.9 预拌砼使用占到 90% 4.4.10 楼板采用Ⅲ及钢, 砼部分采 项 用 C30 砼。

4.4.11 设计时精装修设计先进入,使土建与精装修同步施工管理参与, 至使全部达到精装修要求, 不发生二次改造。

4.4.12 无 4.4.13 采用框架异型柱形式。

5、室内环境质量

类别 《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规定(试行)》条款 采用技术措施 备注 控 制 项 4.5.1 满足要求 4.5.2 满足(GB/T50033) 的规定 4.5.3 满足要求 4.5.4 满足(GB50325) 的规定见检测报告 一 般 项 A 类 4.5.5 无 4.5.6 满足要求 一 般 项 B 类 4.5.7 满足要求, 所有卫生间都有窗 4.5.8 满足 4.5.9 满足 4.5.10 符合规定 6、电气与智能化系统 类别 《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规定(试行)》条款 采用技术措施 备注 一 般 项 A 类 4.6.1 满足(CJ/T174) 基本配置要求 4.6.2 满足(CJ/T174) 基本配置要求 一 般 项 B 类 4.6.3 符合规定 4.6.4 按设计配置 4.6.5 采用整体箱式变压器, 符合要求 4.6.6 满足(CJ/T174) 基本配置要求 7、运营管理 类别 《山东省绿色建筑评价技术规定(试行)》条款 采用技术措施 备注 控 制 项 4.7.1 按照《物业管理条例》 实施 4.7.2 建立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公共秩序管理、卫生管理等管理制度 4.7.3 水、电、暖、气分户计量,分类按时收费 4.7.4。

小区垃圾实行分类收集, 进行有机垃圾处理, 无机垃圾尽量小区内部消化。

4.7.5 做到每天一次统一收集, 垃圾箱设计全封闭, 定时对垃圾箱进行清洗 一 控 制 项 A 类 4.7.6 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 4.7.7 建垃圾处理房一座, 设备两台, 日降解垃圾 500KG 4.7.8 100% 一 般 项 B 类 4.7.9 有员工手册 4.7.10 无 4.7.11 齐全 4.7.12 污水处理系统 4.7.13 齐全 4.7.14 无 4.7.15 大于 90% 4.7.16 满足要求 4.7.17 每天收集, 当日降解, 及时冲洗 4.7.18 根据不同季节, 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技术进行防治。

4.7.19 满足要求

四、技术经济分析

1、工程项目

概算

海映山庄总规划建筑面积 22 万平方米, 项目 投资概算 6 亿元人民币, 开工前已投入土地费用 1130 万元, 分三期完成, 一期开工近6 万平方米, 约须投资 1.5 亿元。

2、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概算 结合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的实施, 在原建筑方案的基础上必须引入多项新技术体系和采取符合 “四节一环保”要求的方案, 这些技术措施的.采用将增加投资规模,见下表。

主要技术措施成本增量概算表 序号 技术措施 投资增量(万元) 单位增加费用(元/㎡) 效益 1 保温工程 320 40 节能 2平开内倒中空隔热窗 160 20 节能 3 太阳能安装 320 40 节能 4 外墙新材料 160 20 新技术 5 智能化标准提高 200 25 品质 6 景观标准提高 120 15 提高舒适度 7 排水系统增量 80 10 节水 8 污水、垃圾生物处理 80 10 环保 9 全精装修 4800 600 节材 10 合计 6240 780 3、资金落实情况 除极少量银行贷款支持外, 95%以上的为企业自有资金。

整个项目运作建立切实可行的资金使用计划, 统筹安排, 科学使用, 每期销售, 开工运转协调进行, 根据企业的快速发展,也考虑多方面融资来支持资金运转。

五、进度计划安排

起始时间 终止时间 内容安排 2007 年 10 月 1 日 年 6 月 1 日 一期工程土建, 附属工程, 绿化精装修工程 2009 年 9 月 15 日 年 11 月 20 日 二期土建施工, 附属工程 年 3 月 1 日 2011 年 9 月 30 日 二期绿化, 道路, 精装修工程 2011 年 3 月 1 日 2011 年 11 月 30 日 三期土建工程 2011 年 3 月 1 日 年 11 月 30 日 三期附属, 绿化, 精装修工程

六、效益分析

1、绿色建筑示范效果预测分析 通过绿色建筑示范工程的实施, 必将起到原区域性的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推进和示范作用。

随着居住观念和居住标准的飞速发展, 住宅的安全性能已经有了可靠的保障, 适用、舒适、低碳、经济已成为住宅发展的新特征, 体现低碳建筑、绿色环保、科技创新是当前住宅建设的新主题, 从高科技含量、高技术集成、高效率管理为支撑点的“三高” 内涵成为提高住宅品牌的根本途径。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和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就是分区域进行示范推进而实 施的, 它以小区为载体, 推动住宅产业化发展, 通过样板示范带动住宅质量的全面提高。

由于示范工程的实施, 必然须选用系列化、标准化、配套化的优良部品, 采用绿色、环保建材, 创造自然、优美、环保、舒适的居住环境, 由此必然导致成本的增加, 开发建设过程中, 一定注意成本控制, 千方百计降低建造成本, 提高住宅性价比。

海映山庄按照绿化建筑示范工程的要求, 采用新技术、新产品涉及几十种产品, 工程造价要提高很多, 企业销售利润不会有很大影响, 其社会效益会十分可观的。

从总体上看, 由于产品品质的提高, 将会赢得外地及当地居民对“绿色精品” 住宅购买热情。

预计, 在加快投资回收周期的前提下, 总的售房收益会比一般楼盘增加 2-3 个百分点。

2、环境影响分析 海映山庄整个地块不很规整, 自然坡度适中, 场地内存有零星的废旧建筑。

该小区的建成, 不仅不会破坏周围环境, 而且从根本上改变周边荒山草地的自然环境, 整个建设中我们将采取如下措施: ① 居住区的环境保护: 遵守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原则。

② 室外环境小区环境绿化与景观配置要突出居住条件的均好性和共言性, 为居民提供户外休闲, 观赏和生态良好的绿色空间, 采用提高植物成活率的栽植技术, 减少水的地表流经, 增加地下水的涵养, 最大限度的利用场地内空间种绿化植物, 使绿化起到清洁空气、调节小气候的作 ③ 室内环境: 通过优化规划和建筑设计, 使每户都有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 尽最大极限使用“新, 精, 端” 材料部品, 以“绿色、环保” 为先导, 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达到规定标准。

④ 小区设置有机垃圾生化处理设备, 做到生活有机垃圾零排放, 设置污水处理, 雨水收集系统, 充分利用好小区水资源。

⑤ 尽量保留和利用原有生态, 如高大的黑松, 水松和天然池塘。

保持新建筑物与周边原景观的协调性, 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周边的环境影响。

3、市场需求分析 项目所在地威海的荣成是全国百强县之一, 位居全省之首, 经济繁荣, 渔业兴旺, 人们生活富庶, 是高品质住宅的销售趋向, 特别是威海获得“国际人居环境奖” 后, 威海市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打响“威海——人类最适合居住的地方之一” 城市品牌后, 荣成市房地产行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不仅更大的吸引了本地消费者, 同时国内外富裕阶层, 特别是人员拥挤、污染严重的城市, 海拔高、空气质量差的地区, 购房人群把目光都盯住了 海边。

外地消费人 群占荣成住宅销售对象的很大比例。

整个威海房地产业发展迅猛, 已涌现很多高品质楼盘, 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人们居住环境要求不断提高, 消费者对高品质住宅小区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 因此,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必须实施绿色建筑示范工程, 引导行业向低碳节能, 高品质住宅方向发展, 推进住宅产业化进程。

4、示范项目 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是“四节一环保” 的典范, 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 它的自 身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通过这种示范的实施, 房地产行业和社会都会从中感受到住宅产业的成果和绿色低碳的发展前景, 必将推动区域住宅建设水平的提高, 对加快产业化进程, 实现绿色建筑起到良好示范作用。

七、项目和单位资质

1、设计单位: 北京龙安华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 1988 年, 拥有建筑工程设计甲级、市政道路设计乙级、城市规划设计乙级资质, 目 前共有设计人员 200 余人, 各专业骨干 90 余名, 其中一级注册建筑师 11 名, 一级注册机构师 19 名,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先后完成了龙门石窟环境保护研究中心, 乌兰巴托体育馆, 内蒙古黄河之光观光塔等设计,其设计与科研水平在国内小有名气, 是该项目的技术支撑单位。

2、施工单位: 威海市建设集团, 荣成市建设集团 威海市建设集团具有国家房屋建设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 钢结构专业承包一级资质, 建筑设计乙级, 集房地产、建筑设计、土建钢结构施工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 年产值在30 亿左右, 是威海地区建筑业排头兵。

荣成市建设集团, 具有国家乙级资质, 是荣成市建设行业的老大, 先后荣获“鲁班奖”、“泰山奖” 等奖项。

3、监理单位: 威海市顺通监理公司, 拥有工程监理乙级资质, 市政公共工程监理乙级,各专业监理人员近百名, 多年来监理的工程多次获得各级优良工程。

4、地质勘察单位: 荣成市江威岩石工程有限公司, 乙级资质。

5、设备部品提供单位:

八、项目风险分析

绿色建筑调研报告 第3篇

绿色建筑是我国住房和城乡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实践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而绿色建筑标识制度则是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抓手, 对评估绿色建筑性能、保障绿色建筑质量、规范和引导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调研和评估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的发展现状、技术应用、成本水平、运作模式、实施效果等, 有助于积累经验、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探索创新, 从而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06) 是开展绿色建筑实践和评价工作的主要技术依据之一。以2008~2010年三年间全国范围内所有的113个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为研究对象, 采用广泛调研、数理统计、案例分析、现场调研等方法, 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在国家标准及相关文件指导下的现状特点、成功经验、不足问题和研究成果, 以期在微观上指导绿色建筑具体项目的运作管理、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维护, 在宏观上支持国家标准修订和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制定和调整。

2、绿色建筑实施效果调研用表

开发得到了一个在纵向上分别针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的申报、执行和运行, 在横向上全面覆盖标准、技术、经济、社会等各方面专题的调研表格体系 (简列于表1) 。技术体系与设计思路可见文献[1], 原表均载于文献[2], 可供相关调研工作参考。 (见表1)

3、绿色建筑标识项目发展现状

说明:各专题调研内容所对应的“√”和“--”分别表示包含和不包含此项内容。

从年度、标识种类、标识星级、城市和地区分布、建筑类型与功能、建筑面积、建设单位和咨询单位等方面分析了标识项目的现状特点, 其中包括:

1.2008、2009、2010年三年, 全国分别有10个、20个、83个项目通过评价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逐年大幅增加, 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2.标识项目中设计标识占绝大多数, 运行标识项目不及一成。

3.二星级项目的所占比例近半, 故三个星级的项目数量大体呈橄榄形分布。

4.标识项目虽然有了较广的地域覆盖面, 但仍主要分布于以上海、苏州为代表的长三角城市群, 以及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两个带状区域上。

上述内容详见文献[3]。

建议:在进一步完善标识评价各环节工作的基础上, 既要考虑绿色建筑标识在数量和地域上的推广, 也要考虑在建筑类型方面的推广。而更为重要的是, 改变目前运行标识过少的现状, 例如考虑将设计标识与运行标识之间的平行关系修正为“预认证”与“认证”的先后关系或从属关系。

4、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技术应用和达标情况

分析了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的所有控制性技术要求和30项适宜技术的应用情况 (详见表2) , 以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各个一般项和优选项条文的达标情况 (部分选列于图1和图2) 。 (见表2、图1、图2)

除在条文设置等方面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提出修订建议 (详见文献[4]) 之外, 还对绿色建筑的技术应用提出原则性建议:

1.在指导理念上, 树立“全生命期”的时间前提, 坚持“四节一环保”的理论核心, 达到“健康适用高效”的功能要求, 实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终极目标。

2.在技术实施前, 要充分了解国家地方各级政策与规划、当地自然资源与能源条件、建筑所在场地及其周边情况、业主的功能定位与使用要求、建筑运行维护工作这“道”、“天”、“地”、“将”、“法”五事。

5、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经济性

以单位面积增量成本和增量成本比两个经济性指标, 分析了各类别各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的经济性 (图3和图4) 。得到绿色建筑项目的整体单位面积增量成本为124元/m2, 整体增量成本比为2.4%;并发现单位面积增量成本虽随项目星级的升高而增加, 但增量成本比却与之没有必然联系。 (见图3、4)

另一方面, 通过分析地方层面已实施的奖励政策 (表3) , 发现适当的政策扶持对绿色建筑的现阶段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建议:

注:“★”表示全部或基本全部应用;“◆”表示大多数应用;“▲”表示有一定应用;“△”表示在一定前提条件下应用;“○”表示较少应用。

1、重点考虑奖励我国自己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2、将奖励对象由单个项目改为建筑面积;

3、在奖励额度上进一步区分不同星级;

4、在保障机制成熟的前提下考虑财税奖励以外的土地招拍挂前置、容积率返还等其他方面扶持;

5、对市场培育较好的地区强化市场引导, 逐渐取消奖励或补贴, 让“无形的手”发挥更大作用。 (见表3)

6、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运作情况

通过调研 (收回有效问卷4 5份) , 分析得到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的开发目的、投资模式、技术团队、绿色建筑理念起始阶段和执行情况。其中, 开发目的和投资模式调研结果见图5和图6;技术团队基本都包括了建设单位和咨询单位, 多半包括设计单位等其他相关单位;绝大多数项目的绿色建筑理念均起始于前期策划或初步设计阶段;绝大多数项目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均可完全执行绿色建筑理念, 但运行阶段的实际效果则相对理念初衷打了一定折扣。 (见图5、6) 建议: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运作主要注意其技术工作上的不同之处, 即在前期策划阶段明确目标、引入绿色理念, 吸纳设计、施工、运行、物业等单位进入项目团队, 确保绿色理念在建筑全生命期内各个阶段均得到持续体现和切实执行。

7、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案例分析

最后, 重点对夏热冬冷地区某公建、夏热冬冷地区某住宅、夏热冬暖地区某公建三个案例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用户满意度情况进行调研, 详见文献[2]。

参考文献

[1]叶凌, 张淼, 郭振伟, 等.绿色建筑实施效果调研用表体系开发——“绿色建筑评价后工作”报告之一[C].第七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 93~96

[2]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绿色建筑实施效果调研与评估[R].

绿色建筑调研报告 第4篇

2015年9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了省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提请的《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草案)》(以下简称草案)。会后,法制工作委员会将草案印发省有关部门和单位、地方立法专家库成员,通过代表履职平台发给省人大代表、各市县区人大常委会、立法基层联系点征求意见,并在浙江人大门户网站、地方立法网上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永昌带队赴宁波进行立法调研;法制委员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还派员赴湖州、台州、慈溪、长兴、仙居等地进行立法调研,听取当地省人大代表、政府及有关部门、立法基层联系点、建筑行业相关企业等方面的意见。11月6日,召开座谈会,听取省有关部门和建筑行业相关企业的意见。一位省人大代表参与了立法调研。根据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和各地、各方面的意见,法制工作委员会对草案作了多次研究、修改,提出了草案修改稿,并与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作了沟通。11月12日,法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审议。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有关负责同志和一位省人大代表列席了会议。现将审议修改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关于法规名称。草案采用“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作为法规名称。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我省绿色建筑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草案也有较多引导促进性规定,建议将法规名称修改为“浙江省绿色建筑促进(或者发展)条例”。为此,法制委员会将我省绿色建筑发展状况和法规名称问题作为调研的重要内容,征求各地、各方面的意见。调研中,一些地方、部门和建筑行业相关企业提出,我省于2007年发布全国首部绿色建筑地方评价标准,2014年1月1日全面执行一星级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绿色建筑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将“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作为法规名称,已具备实践基础。法制委员会研究认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明确提出要提高建筑节能标准,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决定也提出,大力推行绿色建筑,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监管体系,不断提高绿色建筑比例。草案内容既规定了绿色建筑发展的引导激励措施,也规定了一些强制性规范,综合运用了经济手段和行政管理手段,现有法规名称能够更全面地反映法规内容,也符合现阶段浙江实际。为此,建议对法规名称不作修改。

二、关于绿色建筑等级强制性要求。草案第六条规定,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应当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进行建设。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些地方、建筑行业相关企业提出,一星级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在我省已全面实施近两年,法规要求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新建民用建筑,均执行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符合实际。但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强制性标准,对于民用建筑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技术应用水平要求较高,成本也相应增加,现阶段以在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建筑中推行为宜。为此,建议将该条中的“大型公共建筑”修改为“政府投资或者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其他公共建筑”。(草案修改稿第七条)

三、关于新型建筑工业化。草案第三十五条对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作了规定。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一些地方提出,新型建筑工业化是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保证,有利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法规应当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同时,一些地方提出,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基础差别较大,可以授权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实际,对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应用比例和建设要求作出明确规定。为此,建议增加规定:“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可以依据绿色建筑专项规划确定一定比例的民用建筑,应用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进行建设,并将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要求纳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条件。”(草案修改稿第三十三条第三款)

四、关于绿色建筑的扶持政策。草案第四十条第五项规定,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或者新建全装修成品住房的,公积金贷款额度最高可以上浮百分之二十。有的地方提出,我省住房公积金存贷比较高,将购买全装修住房纳入公积金贷款扶持政策范围将对公积金放贷造成较大压力,也缺乏上位法依据。同时,实践中商品住房多采用预售方式销售,而预售时商品住房尚未竣工验收,购房人无法按照竣工验收后确定的绿色建筑等级享受上述扶持政策,法规应当对此种情况下绿色建筑等级的确定依据予以明确,以增强可操作性。为此,建议删去该项中“新建全装修成品住房”的规定,并在该条中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规定:商品住房采用预售方式销售的,绿色建筑等级以节能审查意见为依据确定。(草案修改稿第三十八条)

五、关于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办公建筑。草案对国家机关办公建筑规定了比其他民用建筑更高的建设和改造要求。有的地方和部门提出,全部使用财政资金的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的办公建筑,也属于广义上的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要求进行建设和改造。为此,建议增加一条,规定:“全部使用财政资金的事业单位、团体组织的办公建筑,适用本条例关于国家机关办公建筑的规定。”(草案修改稿第五十条)

此外,还对草案作了一些文字修改和条款顺序的调整。

法制委员会认为,《浙江省绿色建筑条例(草案)》经过多次修改,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切合浙江实际,内容已比较成熟,建议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通过。

绿色建筑调研报告 第5篇

2013年中国绿色城市建筑研究报告

报告目录

第一章 中国建设事业发展现状 第一节 城镇化发展

第二节 城乡建设概况

第三节 城镇建设地区分布的差异 第四节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比较

第二章 中国建筑事业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需求的压力

第二节 资源与环境的压力

第三节 提高质量的需求

第四节 国家战略对建筑业提出的要求

第三章 绿色建筑的理念 第一节 绿色建筑的定义 第二节 绿色建筑溯源

第三节 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理念

第四节 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过程控制与实施

第四章

绿色建筑发展

第一节 2012年绿色建筑发展总体情况

第二节 我国建筑节能状况和实现节能目标的途径 第三节 全面推进建筑节能协调发展

第四节 绿色建筑的重要内涵——“以人为本”的定位思考 第五节 关于碳排放计算的一点设想

第六节 住宅类绿色建筑项目的节地相关指标性能分析 第七节 性能化设计方法推进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

第八节 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趋势展望——思维的突破 第九节 世界绿色建筑概况与发展重点

第五章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

第一节 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的总体构成 第二节 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的形成过程 第三节 绿色建筑发展战略的推进成效 第四节 绿色建筑战略的发展方向

第六章 绿色建筑引领绿色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绿色建筑引领建筑材料产业发展 第二节 绿色建筑引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三节 绿色建筑引领照明产业发展 第四节 绿色建筑引领节水产业发展

第七章 绿色城市化研究要点 第一节 城市化进程具有独特性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将带来的巨大挑战

第三节 绿色城市化政策

一、提高效率与节约资源将降低现有的资源与能源消耗

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技术

三、保护贫困人口,促进社会和谐和包容性

四、通过绿色财政、透明度及责任制,促进政策落实

第八章 发展绿色建筑、建设低碳生态城市

第一节 发展绿色建筑、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几个阶段

一、从建筑节能逐步向发展绿色建筑迈进

1、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体系相继出台,不断完善

2、绿色节能建筑的推广应用

二、由单体的绿色节能建筑向示范小区和低碳生态城市发展

1、太阳能综合应用的探索实践

2、低碳生态城市的探索实践

3、建筑企业在低碳生态城建设中的实践

第二节 发展绿色节能建筑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制约绿色建筑发展的因素

1、绿色建筑建设意识欠缺,没有成为全民的自觉意识和行动

2、缺乏有效的政府运行要素,导致各方参与积极性低

3、产业相关技术标准不完善,导致推行效果不佳

4、绿色建筑设计体系尚未成熟,人才缺乏,难以保证绿色建筑规模化推广

5、市场手段运用不足,资金缺口巨大,未能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6、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标准性法规和监测机制

7、生产环节与施工使用环节衔接不够

二、低碳生态城市在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1、对生态城市内涵理解模糊不清,缺乏有效的参与机制

2、生态城市建设片面追求整齐划一,注重形式,缺少地方特色

3、生态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研究工作相对薄弱

4、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专业人才匮乏

第三节 发展绿色节能建筑与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的对策及建议

一、发展绿色建筑的措施及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动员

2、发展绿色建筑要抓住绿色新型材料等的开发与生产关键环节

(1)发展绿色建筑有赖于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新型建材

(2)政府要积极扶持建筑节能和新能源环保产品及可再生利用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3、发展绿色建筑要切实抓好应用与推广工作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1)发展绿色建筑,抓好建筑节能是关键

(2)绿色建筑工程在立项时应引进绿色节能环保理念(3)绿色建筑的推广可通过以点带面,分步实施(4)政府要引导建立从单一产能建筑走向集合

4、加大对发展绿色建筑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

(1)通过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等手段,加大对绿色建筑产业的激励和引导

(2)加快发展高端节能服务业,形成完善的绿色建筑服务体系

(3)对不符合环保节能绿色要求及质量低劣建材产品的限制使用和淘汰

(4)探索有效的绿色建筑开发与管理模式

(5)制定长远目标和近期规划

5、加快绿色建筑技术开发和学科研究,积极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

(1)加大建筑与城市科学的力度,组织专家、学科院校和企业联合攻关

(2)加大绿色建筑技术开发和推广力度

(3)制定和完善绿色技术发展的人才机制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措施及建议

1、努力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制定科学的总体发展规划、宏观战略,明确城市定位

3、遵循生态经济规律,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城市生态经济结构

4、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加强政策引导

5、扩大对生态及环境科技的投入,加大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专业人才的培养

6、低碳生态城市要因地制宜,分类型、分步骤,以点带面,稳步推进

第九章 节能与能源利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第三节 提高采暖、空调系统的效率 第四节 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第五节 绿色照明

第十章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建筑节水 第三节 建筑中水 第四节 雨水利用 第五节 海水利用

第十一章 节地与室外环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城市规划节地政策 第三节 建筑节地技术 第四节 建筑室外环境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十二章 建筑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建筑节材主要技术应用现状 第三节 建筑节材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十三章 室内环境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室内空气品质 第三节 室内热环境 第四节 室内声环境 第五节 室内光环境

第十四章 运营管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运营管理技术 第三节 智能化系统 第四节 发展前景

第十五章 绿色施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环境保护

第三节 资源节约

第四节 建筑垃圾减量化回收利用 第五节 模板工程

第十六章

国家政策与标准

第一节

公共建筑节能纲要

第二节

国内外绿色建筑政策法规概述与启示 第三节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实施效果调研与分析 第四节

绿色建筑评价地方标准与国家标准对比分析 第五节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研究

第六节

国家标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编制情况介绍

第七节

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编制介绍 第八节

学会标准《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编制要点和框架

第十七章

地方发展情况

第一节 北京市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二节 天津市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三节 上海市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四节 江苏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五节 浙江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六节 福建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第七节 厦门市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八节 山东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九节 湖北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十节 海南省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十一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十二节 深圳市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十三节 重庆市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十四节 香港特别行政区绿色建筑总体情况

第十八章

科研技术

第一节 建筑节能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第二节 城镇人居环境改善与保障关键技术研究 第三节 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第四节 新型建筑节能围护结构关键技术研究

第五节 水源地源热泵高效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第六节 大型公共建筑能量管理与节能诊断技术研究 第七节 太阳能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 第八节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标准规范研究 第九节 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一体化关键技术研究

第十节 居住区与室内光环境优化保障技术研究

第十一节 居住区与室内环境噪声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 第十二节 建筑室内污染源检测技术和设备开发

第十三节 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 第十四节 建筑室内生物污染控制与改善关键技术研究 第十五节 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第十六节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与标准规范技术研发

第十七节 绿色建筑规划设计关键技术体系研究与集成示范

第十九章

工程应用

第一节 万科中心(万科总部)项目

第二节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科技档案馆 第三节 东方海港国际大厦 第四节 合肥鹏远住工办公楼 第五节 成都和芯科技研发中心C座 第六节 苏州·朗诗国际街区

第七节 天津中节能远景城四期项目

第八节 大型居住社区江桥基地(绿地新江桥城)第九节 典型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简介

附录

附录一 中国城镇化与建筑业统计数据 附录二 工程实践选例

网 址:

中金企信(北京)国际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国统调查报告网

附录三 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标准政策法规

一、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

二、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管理办法

三、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实施细则(试行)

四、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五、绿色施工导则

附录四 中国绿色建筑大事记

网 址:

绿色建筑调研报告 第6篇

湖南省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产学研结合

创新平台建设可行性报告

(编写提纲)

一、平台建设目的、意义

1.国内外本领域的发展现状、趋势与产学研结合发展状况 2.本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性、共性技术的瓶颈问题 3.平台建设对发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重要作用

二、平台建设内容(主要阐述项目研发任务与目标)1.现有工作基础、条件和优势 2.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3.主要功能与任务

4.近期工作目标及中长期发展思路和建设目标 5.预期取得的技术成果、技术水平以及技术指标

三、平台建设、管理与运行

1.平台组织机构、职责与运行管理机制、规章制度 2.平台首席专家及主要研发人员简介

3.已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产学研合作、创新团队及人才培养情况

4.牵头单位与合作单位所能提供的研发及实验的基础条件及管理方式

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及用途 6.技术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分析 7.计划安排与验收时间 8.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四、附件

1.机构成立的批文/机构章程 2.营业执照、机构代码证

3.项目负责人(首席专家)身份证、学历/职称证书 4.专职人员名单及其学历、岗位情况表

5.可共享的仪器设备清单(按价值大小顺序列出)6.有关资质、授牌和获奖证明

上一篇:望高镇2012年应急管理工作计划下一篇:总结计划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