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访董奇

2024-05-24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访董奇(精选6篇)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访董奇 第1篇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访董奇

祝晓风

董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发展心理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心 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自我监控与智力》、《儿童创造力发展》等著作。目前主要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与教育、教师心理健康与促进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记者: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您目前研究的一个主要领域。现在有的报道说我国儿童有心理健康问题 的占到30%甚至更多。请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董奇(以下简称董):从我们的研究及国内的有关研究看,目前在我国儿童青少年身上确实存在着某些心 理与行为问题;但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是处于转型的社会的巨大变动所带来的。现在孩子所 面对的问题有许多是从前的孩子不会遇到的,而适应这种变化,不仅是他们面临的发展任务,而且也是成人面 临的发展任务,对此,我们应该有一个客观的、历史的认识。

这个观点可能与一些报道所说的结论不同。我认为很有必要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分析,分析研究结论是如何 得出的,研究过程本身是否客观、科学。如果说我国儿童青少年30%甚至更多的心理健康有问题,那么标准是 什么?只有首先将标准问题予以澄清,它是属于什么程度、什么层次、什么范围、什么性质的问题,才能客观 地揭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问题状况。

记者:您的意思是说,已有的研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董:在某种意义上讲是这样。目前,在心理健康的研究中,许多基本概念尚未达成共识,具体评价标准亦 不统一,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出统一的标准。因此,研究者在得出结论时应特别慎重。有的在定标准时显得不够 慎重,在此情况下得出的结论也就值得思考。如果这样的结论再由媒体传播,则可能产生某些不恰当的影响。

记者:在引进、使用国外研究工具方面,是否也有值得注意的问题呢?

董:是的。由于心理健康及其标准与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引进、使用国外研究工具时,尤其要慎重。比如,我国孩子在受到表扬或对自己进行评价时往往会说“我做得不太好”或“我做得还很不够”,但这并 不意味着说这话的孩子缺乏自信,而是一种文化习俗的反映。所以,我们在引进、使用国外研究工具时首先应 当对其进行修订,并要特别注意检验其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建立、发展适宜于我国 文化背景的评价工具。

记者: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构成上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有着大量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受到 广泛关注。请您谈谈对他们心理发展、心理健康状况的看法。

董:独生子女大量出现,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我们曾对中小学、大学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进行过研究。根据我们的研究,独生子女在总体上并不比非独生子女差,反而在一些方面,比如智力、学业成就、自信、自 我概念等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并且较少焦虑、恐惧、抑郁等内向型心理问题。独生子女在上述方面发展较优 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其家庭通常可以集中人力、物力的投入,对孩子成长教育可能更重视,因而使之具 有可能获得更好发展的环境。家庭资源的集中投入,对于成长在发展中国家的中低收入家庭的孩子显得特别重 要。

客观地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没有兄弟姐妹,这是否意味着它必然会对儿童心理 健康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呢?在我国,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很长,我国独生子女生活的社会环境有其特殊性,例如,同学间的交往可以部分地弥补兄弟姐妹的缺乏。此外,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例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独 生子女已开始成为多数,在这

种情况下,非独生子女反而处于一定压力之下,这些都可能对孩子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有兄弟姐妹未必对孩子都是积极影响。从目前儿童心理学的一些研究结果看,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间也常会发生一些矛盾冲突,争吵、打架的情况也不少见。

从另一角度分析,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某些问题,“独生”未必是主要的因素,很多则是当前社会变化和 家长教育方式变化的反映,而并非因为仅仅只有一个孩子。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有些研究在没有对照组的情况 下,也得出独生子女任性、懒惰、不能吃苦等等结论,这样下结论其科学性是值得考虑的。

记者:现在离婚现象日益增多,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也越来越多,请您谈谈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 问题。如果从孩子发展的角度考虑,父母离婚好还是不离婚好?

董:该不该离婚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多方面的社会问题,也是当事人双方的事情。我们主要研究探讨的三 个问题是:第一,离异家庭子女和完整家庭子女相比,其心理健康水平如何?第二,离异家庭子女群体中发展 存在多大差异,其原因是什么?第三,怎样帮助离异家庭子女适应家庭的变化、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我们的研究和国内外其他一些研究都表明,在学习、情感、某些行为、自信等方面,离异家庭子女总体上 的确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只是总体平均数的差异。事实上也有许多离异家庭子女是发展良好的,也有不少完 整家庭子女的发展一般或存在问题。内部差异显著,其原因何在?离婚这件事本身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我们在 研究中发现离婚家庭中家庭冲突的平均水平高于完整家庭,而家庭冲突则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最关键的因素。举例来讲,如果夫妇双方从30岁吵到50岁,即使他们不离婚,持续的家庭冲突对他们孩子的负面影响有可能 会大于较早离婚的家庭。反过来,有的父母很明智,他们吵架时从不当着孩子的面,他们的离婚过程对孩子来 讲也是平和的,而且离婚之后可能较好地处理几方关系,这样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就大大减低了。

记者:您认为媒体在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应当怎样做?

董:作为引导大众思考与行为的媒体在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应当高度重视、注意如何积极地引导 大众、传播科学观念。有些报道虽然出于良好的动机和愿望(比如不希望离婚率上升),但其效果未必都良好,有时甚至还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果。过分渲染离异家庭子女所面临的困扰及部分离异家庭子女的不良发展可 能导致一种带偏见的“社会刻板印象”,使得社会、人们甚至离异家庭子女本人倾向于认定父母离异是对孩子 的毁灭性打击,离异家庭孩子一定发展不良。其结果可能给离异家庭子女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不良的社会成 长环境,误导他们悲叹命运、怨恨父母、不满社会,进而可能影响其将来的适应社会。事实上,有许多离异家 庭的子女发展良好,在“逆境”中自强自立,不怨天尤人,媒体应予以关注。帮助离异家庭子女振作自强,引 导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发展负责,使他们认识到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与奋斗,而非依赖父母,也是极 为重要的。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访董奇 第2篇

1.1 受到一些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影响

未成年人由于自身思想上的不成熟,容易受到一些社会上的不良因素影响。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具有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不得进去网吧、酒吧、夜总会、游戏厅等具有经营性质的娱乐场所,但是很多场所经营者为了获取利润往往对这些规定视而不见导致青少年受到一些诸如暴力、色情、封建迷信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这无疑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成长起非常不利。

一部分社会问题也对青少年的思想成长起到了消极作用。比如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具体表现为贫富差距过大,导致一部分青少年心理扭曲 ;一部分未成年人因为家庭遭到变故而过早的担负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因为生活的压力过大又缺乏比较的教育和引导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1.2 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缺失

一部分家庭父母离异或者因为生病、车祸、自然灾害等其他原因离世导致家庭破裂,导致未成年人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甚至流浪街头 ;一部分家庭因为父母经商或者在外工作打工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和关爱 ;一部分家长先天存在缺陷或者自身的素质较差 ;一部分家长对于孩子过于溺爱也会导致孩子的心理成长出现问题。

1.3 学校教育的缺失

今年来学校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采取了很多的办法来促进学生思想道德观念以及身心健康成长,但是由于学校的教育大多流于形式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 未成年人自身的弱点

2.1 身心还不成熟

未成年人处在性格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如果不能正确的进行教育和引导就容易导致他们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甚至误入歧途。

2.2 认知能力有限

未成年人的认知能力和判读能力还比较有限,价值观尚未形成,因此对于一些社会现象和周围的人和事还不能给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2.3 控制能力较差

未成年人的心智尚不成熟,情绪容易波动,容易愤怒而且行事比较偏激,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容易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3 预防控制对策

3.1 促进经济、社会的改革与发展

经济发展不仅可以使人们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同时也可以带动其他事务的发展比如社会环境的改变和教育时也的发展,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减少贫困因素对青少年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

3.2 发挥政府职能

政府应该积极的发挥自身的只能,对于文化市场的糟粕因素进行净化和打击。对于互联网营业场所以及其他盈利性质的公共娱乐场所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3 加强学校教育工作

加强德育教育。学校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加强学校德育教育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针对未成年人心理特点,借鉴国外教育,创造性地开设专门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未成年人心理素质进行改造和培养,使他们具有关心周围事物和他人而不是麻木不仁,勤勉自强而不是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的健康心理 ;使他们具有自尊、自爱、自信的品格 ;使他们具有很强的自制力以抵制不良事物的诱惑。同时加强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

举办各种讲座,传授生理健康知识、防灾避难知识、正当防卫知识以及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增强他们自我保护和防范意识,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3.4 充分发挥家庭在未成年中的作用

家庭应当与学校、社会积极配合,从社会知识、处世方式到内在品格和心理,努力使孩子具有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具有认识和处理事务的能力。这就要求家长自身要提高素质,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必要时,家长也可以参加一些培训班或多读些教育专著。

3.5 全社会共同努力,关心未成年人的教育

政府重视,把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作为一项事关全局和国家命运的战略任务,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工作,认真负责,研究和解决事关未成年人教育的重大问题。

4 依法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

全社会自觉维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对孩子们多一些留意,多一些爱护,形成全社会关心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尤其是要依法关注每个未成年人包括违法犯罪后的健康成长问题。

《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而制定的。同时要求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需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并且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的侵蚀。它分为四个方面的保护,即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所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四个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关心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然而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只是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我们还需要未成年人自身配合,适应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教育和保护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未成年人尤其是我们中小学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我们要依法自律,法律提倡做的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还要正确对待父母的教育,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年龄还小,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比较缺乏,接受家长、学校的正确引导十分必要。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要勇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不仅是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在维护法律的尊严,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作到了学法、用法。

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所以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所以我们必须在社会各方面对青少年的保护之外,对青少年进行帮助,使他们能够与法律相配合,依法自律,不误入歧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青少年人格,促进青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制止有害于他们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他们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现象是每个关心和爱护未成年人应该做到的事!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第3篇

1980年,我国心理学家首次试用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对我国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测试,发现有些被试的分数接近病理异常反应,存在相当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因此,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避免学生问题行为发生,刻不容缓。

近年来,随着各级各类学校配备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成立心理咨询室,使我们透视到当代青少年内心世界的复杂,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学校及社会的关注。当今社会,教育的核心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或者说教会学生做人,使学生能用正确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用正确的方法处理日常生活。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是某一方面的单一作用,而是受家庭、社会、学校及其自身因素的综合影响。作为21世纪的教师,在履行教师义务的同时应当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作为首要任务,用自己的言行与智慧为学生的心灵营造一片万里晴空。

一、用爱心浇灌善感的心灵。

对爱抚情感的渴求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需要。老师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而,教师要抽出一定的时间与学生交往、沟通、培养感情,通过自身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甚至通过眼神和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把爱传达出来,尤其要让那些对爱特别敏感的孩子们所感受到。教师还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等方法,多方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深入细致了解学生心理状况,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扰,用爱心感化他们,培养百折不挠、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师爱犹如一剂良药,能治愈学生内心的创伤;师爱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能照亮学生前行的路。

二、合理调节情绪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面对自身生理心理变化,生活、学习、家庭各方面的压力,故易出现情绪不稳、胆小怕事,有时焦虑不安、多愁善感、做事优柔寡断或易冲动、易反复等问题。教师首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理解、尊重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诉说;其次多举办一些集体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多与同学交流,转移、分解注意力,减少苦思冥想的机会,减轻焦虑。同时,学会赏识、鼓励、表扬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浇花要浇根,治病要治本,“生锈的锁”只能靠“心灵的钥匙”去解开。多鼓劲,少批评,关注孩子的心理,帮助他们找到战胜错误的信心的根据地,从而战胜自我,才有利于身心健康。

三、培养良好行为

青少年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喜欢伪装,加上他们思考问题还不够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极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出现迟到、旷课、说谎、甚至打架斗殴等各种各样的不良行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人类的任何行为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所以要耐心听他们解释不良行为发生的原因,体会他们当时的感受,并给予他们必要的理解,切不可随意给他们下定论,否则,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精神负担。要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让他们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善解他人、减少矛盾,在日常的交往中学会为人处世。其次,还要改变班集体的氛围,增加班集体的温暖和乐趣。当然,教师要以身作则,做诚实的榜样,以理服人,杜绝暴力,培养他们对不良环境影响的抵御能力和自我约束控制能力,让他们明辨是非,不被别人不良行为所诱惑。

四、培養学生的耐挫力。

青少年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被长辈宠着,溺着,遇到一点点挫折,就受不了。培养学生对挫折的容忍力极有必要。教师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多开展社会实践,加强集体教育和榜样教育,从种种小事中去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小树难以成栋梁之材。

五、教育学生认清自己的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告诉学生:在家中,你是父母的孩子;在学校,你是老师的学生,是同龄人的同学。不要把家里惯出的毛病带到学校。有的学生在受老师批评时赌气,哭鼻子,这也就是没认清自己在校的角色,以为可以像在父母面前一样撒娇。在与同学相处时,总是不肯谦让,傲慢无礼。这样的学生势必不受同学欢迎。要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访董奇 第4篇

一特殊家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

1. 离异家庭

据调查, 73.5%的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不够健康, 具体表现为:自卑、敏感、抑郁、憎恨。

2. 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敌对情绪明显, 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易产生敌对等不良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敏感, 往往不愿跟其他同学一起参加活动, 喜欢独来独往;厌学情绪普遍, 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 很多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厌学心理。

3. 特困家庭

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 受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因素变化的影响, 人们的心理问题普遍增多。特困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自卑和无望感加剧, 自卑与自尊的双重性格, 身心疾病突出。对自身状况的客观认识, 使他们懂得只有发奋才能改变自身的处境, 但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又时刻在困扰着他们, 使他们长时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

二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墙上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校只是在上级要求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 但仅是刚开始上一段时间, 不久就将心理课的时间让给了数理化等科目。

2.“讲座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有部分学校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 但他们更看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如在考试前开设心理讲座。谈应试心理, 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也有的学校给学生讲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然后搞个竞赛就结束了。

3.“班会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很多学生不清楚班会课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认为教师在班会上讲的有关心理方面的知识或进行一些谈话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做心理教育工作的大多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或者班主任。

4.“医务室”的心理咨询

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 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是在一个房间, 并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一方面, 校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否专业是个问题;另一方面, 将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设在一个房间, 会让学生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是“有病”, 使得学生在心理状况出现问题时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产生困扰。

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有:缺乏专业性, 缺乏长期性, 缺乏针对性, 缺乏全面性。

三有效开展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 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领导和老师特别是相关教育部门都应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 必须聘用心理学专业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并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相关教育部门还必须立足现实制定政策, 同时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随时检查, 让学校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无空隙可钻。只有在政策上得到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有效地长期进行下去。

2.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 学生应该学习心理知识。从长远来看, 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其次,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力求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 提供相应的心理帮扶。最后, 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设立专栏、心理咨询专线等, 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 能够采取个人隐私得到保密的形式进行倾诉、得到帮助。

3. 针对特殊家庭背景予以特别关注

首先, 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 帮助他们搭建能够畅通交流的桥梁, 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培养良好的亲情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其次, 加强学校教育, 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 使教师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 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再次, 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 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职能。拥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个体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因此, 社会有必要给予特殊家庭的学生更多的关爱, 有效地弥补家庭教育对其关怀的不足。最后, 提高自我调控能力。自我调控能力的大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特殊家庭学生健康发展, 必须培养他们的自我调控能力。

让学校、家庭、社会联手, 共同关注校园心理健康教育, 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访董奇 第5篇

现在的初中生越来越早熟, 有的小小年纪竟忙着谈恋爱, 忙着接吻。过早恋爱, 甚至有的在中学时代怀孕, 这是什么样的悲哀?学生的早熟以及由此引发出的一系列问题, 对学校和家长来说一直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也是一个难解的课题。分析其成因, 研究其应对策略, 十分紧迫。初中生早熟现象,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笔者认为,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 使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期的时间普遍提前到初中阶段。作为90后的一代人, 从小到大不愁吃, 营养跟上了, 生理上的早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俗话说:“哪个少女不怀春, 哪个少年不钟情”, 作为青春期的学生, 从开始对异性产生好感的那天开始, 性意识就被唤醒了。

(2) 某些文化环境的影响, 刺激学生加快了走向性早熟的步伐。物质决定意识,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精神文明也呈现出了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但有时, 也有一些不好的东西混进来了。有的书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和各种演艺圈子, 有时为了生存与利益, 有的动破了脑筋想尽一切办法, 提供了种种信息 (节目) , 起积极作用的自是居多, 产生消极影响的却也有一些。可以肯定地说, 那些文化中的“渣滓”, 要对学生在性问题上所犯的错误负相当主要的责任。

(3) 某些社会风气某种程度上的败坏, 让学生“有样学样”, 加剧了“早熟”的进程, 也让犯错误学生逃避了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惩罚。社会主流是好的, 但有时也有一些不好的风气, 比如什么“包二奶”“小三”之类的现象时有出现, 有的大学生甚至就牵扯在其中, 所以可谓是“有样学样”呀。还有, 曾经被我们批评的“各扫自家门前雪, 勿管他人瓦上霜”式的“人情世故”居然泛滥起来了。就学生早熟这一现象来说, 孩子们从头到尾躲避的就是老师和家长, 至于其他人等, 看就看吧, 无所谓。而那些看客呢, 说就说吧, 但多数只限于茶余饭后的谈资, 至于第一时间向学校 (家长) 通报情况却极少, 完全一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样子。社会上有的人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 让此类问题学生逃避了社会舆论的监督和惩罚。这无形中也壮了他们的胆, 于是事态越发严重。

(4) 家庭因素也是滋生初中生早熟的一个温床。如今, 独生子女众多, 家长对子女的管理由封建思想下的具有绝对控制权弱化为疲软无力甚至于妥协退让, 致使家庭成了学生犯错误的滋生地, 甚至是保护盾、挡箭牌或者庇护所。关于周末时同学之间走动, 家长们有一句出现频率较高的话:只要莫结交坏人, 这年月做顿好一点的饭菜招待一下子女的同学, 还是无所谓的。殊不知, 哪有坏人把“我是坏人”写在脸上的?一回生, 二回熟, 不知不觉中, 坏人已将罪恶的手伸出子女。于是, 有的子女可能走向了叛逆甚至于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个别家长素质不高, 认为自己的孩子能“把”到妹, 那是自己的儿子有“本事”, 既然读不好书了, 那干脆就交个女朋友回家也好呀。于是乎, “早熟”就这样炼成了。

(5) 社交活动的扩张与联系的便捷, 为学生早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学生早熟的范围, 当然与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必然的联系。学校所在地经济相对落后的, 学生早熟的交往对象就主要集中在本校的同学当中, 最多也就是通过在外校的小学同学形成关系网进行扩张;学校所在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 比如城区或者工业发达的乡镇, 加上现有的网络系统、通信水平, 则学生早熟交往的对象就更复杂了。

如何对症下药, 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好学生的早熟问题呢?笔者就从自身的理解水平和工作经验出发, 谈谈解决上述问题的应对策略。笔者认为, 以下几个应对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1) 学校高度重视, 教师及早防范。如前所述, 作为学校一方, 要对学生早熟问题予以高度的重视, 并且很有必要在部署德育工作时, 明确地把学生早熟的防范与处置作为一个重点、常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作为科任教师, 不管是不是班主任, 都要对学生观察入微, 及早发现学生的异常表现, 从而为有效控制学生思想上的“走火”赢得时间。总归一句:哪怕防不胜防, 防总比不妨要好, 不仅要防, 而且要多思量、多防范。

(2) 教师重在疏导, 打开学生心结。现实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阻力, 并不是凭三言两语一时半刻能解决的。干着急、发牢骚于事无补, 倒不如静下心来, 仔细研究, 以“解决一个, 成功一次”的平和心态去逐一解决。学生在生理渐趋成熟后, 对异性产生向往与爱慕进而采取“谈恋爱”的手段去“追求”, 这在逻辑上来说也是很合理的行为。存在就是合理。面对过早陷入感情漩涡的学生, 我们教育工作者既要予以高度重视, 又要避免“大喝一声, 一顿棒杀”的简单粗暴主义。青少年学生的叛逆性格, 决定了“禁而不能止”的通常结果。有人说:学生早熟是个美丽的错误。要“禁”, 是因为这是错误的做法;“不能止”, 是因为它披着“美丽”的外衣。相比之下, 部分地接受学生的行为, 比对学生进行全盘否定的效果更好。正面疏导此时不失为最恰当的解决方式。至于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和实施的具体方案, 则也要因人而异。但大体上应该包括: (1) 选择一个安静让学生能比较放松的场所 (尽可能没有其他人) , 开门见山地向他说明你已知道他的事情, 并以合适得体的语言让他明白你对他的关心和期待, 从而打开对方的心理防线, 为双方进一步交流奠定基础。 (2) 汇总初步接触时得到的信息, 进行分析提炼, 列出尽可能多的可以尝试的转化方案。 (3) 随着对学生的跟踪观察, 适时地调整方案, 直至帮助学生从早熟“泥潭”中成功地脱身。此外, 针对早熟这一突出问题, 要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引导未成年人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自我管理。

(3) 多方联动, 形成合力。综合考虑前面所分析到的初中生早熟的成因, 我们认为除了学校 (教师) 外, 以下各方都有责任在此问题上作出相当程度的努力。 (1) 家长。在家庭生活中既要发扬民主作风, 又要严肃家风。虽然俗话说:知子莫如父, 知女莫如母。但是, 由于有的家长长年在外, 子女交给长辈照顾;有的子女寄宿在校, 即使家长长年在家, 一个星期内也只有两天不到的时间与子女接触;有的学生具有在家和在外 (包括在学校) 截然不同的两种表现, 很多家长对自己的子女其实是了解得很肤浅的, 有些甚至会把全校师生公认的行为不端学生口口声声地称呼为“乖儿子 (女儿) ”。作为家长, 有必要注意增进对子女的了解, 及时掌握子女思想动态, 主动与学校取得联系, 以免错失对子女进行教育和挽救的良机。 (2) 文化管理部门。通过大力整顿来净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环境, 既是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 更是一种社会责

随着“90后”走进大学校园, 高等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高校辅导员如果还以过去的老办法、老套路、老经验, 按部就班地进行管理, 那么收到的工作成效肯定大打折扣, 收到事倍功半的结果。这就需要我们开动脑筋, 在管理工作中进行大胆探索, 不断摸索新的管理办法和模式, 逐步掌握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前瞻性。

一、“90后”大学生的几个显著特点

(1) 思想开放、个性张扬、接受新生事物较快, 但自我约束能力较差。“90后”大学生是在经济全球化、政治走向多极化、文化发展呈现多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很多时候, 他们表现出既张扬又自信, 偏激阳光的个性。他们掌握了利用网络, 大量获取知识的能力, 扩大了视野, 促使他们心智超前发展, 迅速走向成熟, 部分“90后”大学生明辨是非的意识不强, 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弱, 迷恋情感、网瘾严重、缺乏奋斗动力。

(2) 过度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协作, 承受能力差, 缺少责任感。“90后”的大学生多半是独生子女, 优越的物质条件使他们在家成为皇帝、公主, 娇气十足。个别学生养成不合群体的个性, 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习惯, 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不知道什么是忍让、不知道什么是协作。而离开家来到了大学校园后他们面临着竞争的压力, 大大小小的事情常常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 一些学生情绪经常躁动不安, 会产生所谓“看破红尘”的感悟, 进而消沉, 这就造成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为人服务的意识。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缺少理想追求。

(3) 消费观念开放、前卫, 但功利色彩凸显。“90后”大学生是在祖辈和父母的疼爱与呵护下长大的, 家长竭力满足他们的要求, 使得“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开放前卫、追求高品牌、高品质生活, 追新求异, 唯恐落后于潮流。他们强调高标准的物质生活, “90后”大学生目标定位更加务实。有调查表明, 50%的“90后”大学生更愿意选择白领或金领作为职业意向, 而非“80后”大学生向往的公务员。

二、对“90后”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对策

(1)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与学生平等交换思想观念, 平时多接近, 朝夕多相处, 生活多关心, 困境多体贴, 多亲多近, 搭建沟通思想的金桥。建立友谊, 做知心朋友, 使他们真正感到辅导员的真诚。让他们相信辅导员, 愿意敞开心扉说心里话, 把辅导员看做亲人, 在双向交流中达成共识, 使学生受教育, 长才干。在价值观评判上, 要引导学生做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任。对于那些非法经营活动, 自然应毫不留情地狠狠打击, 让“过街老鼠”无处可逃。而对于那些游走于法律边缘的行为, 则应该一边加强立法, 提高法律条文的操作性, 一边通过严把审查关、加强文化执法队伍建设, 尽最大限度扼杀不良影视音像作品、刊物等在社会生活中泛滥成灾, 为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长树立起坚实的“保护屏”“防火墙”。 (3) 公安部门。公安机关应进一步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督管理, 对他们实行教育、感化和挽救并举的方针, 坚持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的原则。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律宣传和教育, 鼓励他们掌握更多的法律知识, 从知法到守法, 懂得识值观的选择, 进行正确的社会观察。在与学生平等互动中, 首先要充分肯定学生思想中好的一面, 注重引导他们积极纠正克服消极的一面, 虚心进行自我完善。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本, 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2) 创新辅导员工作方法, 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和感染力。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自我教育、在学生中间逐步呈现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良好态势, 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所固有的界限与意识逐渐淡化, 促使在管理过程中经常发生的老师这头热, 学生这头却冷的现象减少, 辅导员与学生共同参与管理, 形成推动管理不断走向和谐的强大合力。“90后”大学生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观点、新理念, 使得他们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敢说敢干、好奇心强, 应紧紧抓住其特点, 积极给予点拨、引导, 注重解疑释惑, 让他们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社团的作用, 引导学生科学规范地参与学生事务的管理、决策、执行和监督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进一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活动、创造性工作, 造就创新型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3) 与学生心贴心, 交朋友。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针对学生思想和实际状况, 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 才能应对教育工作中的问题与挑战。只有把自己从学生的老师转变成为学生的朋友, 学生们才能与我们主动交流, 从相识到相知, 实现心与心的交流, 有效地排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与摩擦。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内心世界的需要, 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促使我们工作中有的放矢, 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也只有这样, 才能促使我们彻底改掉以往工作中的指手画脚、发号施令、训斥和惩罚来压服或制服学生的粗暴做法, 来感化他们, 教育他们, 激励他们, 从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来感化他们, 这样才能真正收到教育的实效。

(4) 改变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转变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问题结合, 互为一体, 是不可分的。在管理中, 既要抓学生思想苗头,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又要善观察, 把握学生所处的学习和生活具体环境下的行为, 在整体大环境中看待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看待产生的思想和问题, 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学会科学、辩证、全面完整、理性地去思考分析问题产生的内因和外因, 找准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的切入点、关键处, 找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途径, 才能更好地从本质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

(河北省承德护理职业学院)

别坏人, 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同时用生动鲜活的案例, 引导他们积极向上, 自尊自爱。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访董奇 第6篇

一 、有氧耐力是提高成绩的基础

在中小学阶段,有的教练员为了提高成绩,上大强度,短时间内成绩提高了,但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后顾之忧,不为孩子的将来着想,断送了孩子的远大前程。聪明的教练员会抓住孩子的敏感期,如:12~14岁是速度的敏感期,13~15岁是心容量的突增期,因此此阶段也应该大量安排有氧耐力的训练,来提高心脏的功能。科学的做法是应该每周安排4~5次脉搏控制在160次/分以下的耐力跑,距离控制在2000~5000米之间,目的就在于提高心肺功能,降低安静时的脉搏次数,提高肺活量。在此之间应该穿插安排一些速度能力的训练,有氧耐力的训练量应该在75%左右,无氧训练量安排在25%左右,为孩子将来的成绩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合理的技术是提高成绩的前提

现代的中长跑技术不断革新,小步幅快频率的跑法相当流行,在青少年训练的初期就应该抓住时机,培养适合于运动员自己的技术风格。可以说运动员在开始训练就应该培养快节奏的跑法,要求不要拉大步,保持高步频的跑动,在技术上不要求大腿抬得过高,小腿折叠也不要求过大,要保持重心平稳,形成向前推进快,时效性强的跑法,强调快蹬,快摆,达到协调放松的能力。我国著名运动员王军霞的跑姿是运动员的典范,有“东方神鹿”的美称,其著名教练员马俊仁根据鸵鸟奔跑时的摆翅特点,梅花鹿在奔跑时具有弹性的特点,仿生教学,培养运动员的摆臂及脚着地技术得到了实效,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三、少食多餐,注意恢复是提高成绩的保障

现在的中小学生运动会,一般一年有两次,上学年是中小学生的田径运动会,下学年是迎新春冬季长跑运动会。因此针对每年两次的运动会可以按一个大周期来安排,把冬季长跑比赛看作是春季运动会的检测,也可以按双周期来安排,把每次比赛都作为重点赛事对待。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安排两次训练课,早操45~60分钟,跑量在4~6公里左右,然后做素质练习。下午60~90分钟,跑量在8~10公里。在每周周二、周五安排两次不同强度和距离的段落跑,每周安排一次技术课和速度课,周末休息一天。在运动量的安排上应该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不应该有超过10公里的大课,否则对于运动员生理及心理上不利。在训练后强调运动员保持睡眠,每天坚持测晨脉,根据晨脉数据走向,判断身体疲劳状况,定期检测血常规,根据血红蛋白数据判断身体状态,避免贫血、过度疲劳等事件发生,要及时补充营养,促进恢复。

四、树立目标,磨炼意志是提高成绩的重要措施

现在的家庭孩子少,生活富裕,可以说孩子们生活在蜜罐里面,经受不起挫折,这与练习中长跑项目是相违背的,因此教练员发现苗子后,要及早树立为国争光,取得好成绩的远大目标,在平时多看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先进事迹,养成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为运动员将来取得好成绩,实现梦想服务。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专业求职简历下一篇:七年级上册期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