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教学设计及点评

2024-05-22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教学设计及点评(精选11篇)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教学设计及点评 第1篇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透过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复杂现象认清问题本质的能力,从而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明确发展市场经济必须遵循价值规律,提高学生对经济生活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帮助学生克服错误认识,树立开放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教学难点】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教学设计与构想】

本节课主要讲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从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典型事例入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一教学难点。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将动画、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信息有机整合,从而生动形象地表达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模式上,力求创新,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在教学风格上,注意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

[情景导入,发现生活](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问题思考:

1.为什么单车的价格和汽车的价格会有所不同?

2.铅笔的价格只有五毛钱,而钢笔的价格至少要十几元钱,为什么同是笔,价格却不一样呢?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2、很多衣服在应季的时候都比较贵,但是一到换季的就会打折降价?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在经济生活中,商品价格总在不断变动,不仅不同商品的价格不同,就是同一商品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价格也会不尽相同,而且商品的价格不会无限上涨,也不会无限下跌,似乎有规律可循。问题思考:

1、连续几天下雨之后西瓜的价格为什么会下跌?

2、冬天下雪之后西瓜的价格为什么会上涨?

3、你还能列举生活中价格变化的例子吗?是什么原因在影响着价格的变化呢?

4、商品价格的变化会不会无限地上涨或者下跌?价格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什么决定的?

5、你能总结出价格变化的规律吗?

(引导学生读书,首先学会从教材中寻找答案)

(一)价格和供求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1~3题。

教师在评价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1、下雨之后,人们对西瓜的需求量会减少,而西瓜的供应量仍会维持原状,西瓜供大于求,价格自然会跌。

2、冬天生产西瓜的成本会大大增加,能供应的数量有限,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价格肯定会上扬。

3、学生列举生活中价格变化的事例。[多媒体展示视频] 内容简介:2010年夏季西瓜的低价销售及其原因。

合作探究:①引起西瓜价格下跌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②供求是如何影响价格变化的?(学生探究回答,略)

从视频材料可以看出,引起西瓜价格下跌的原因主要是两个:天气的变化、供应量的增加。其中供求对价格的变化正是我们现在要重点探讨的,请看图示:

(展示课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引出下一个话题)

你们不愿意交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你们觉得这样换你们会吃亏,因为你们知道: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正是价值规律的第二点内容。

[设疑拓思]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并不总是相符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展示课件,以同样的一种运动鞋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售价为例,引导学生分析)

教师归纳: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来进行的,价格不会无限地上涨或者下跌。等价交换是在动态中实现的。

从一个长期过程来看,价格平均起来应与价值相符(不一定完全相等)。价格归根到底是由价值决定的,同时又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惟一可能的表现形式。

(三)认识和利用价值规律 [情景回归,参与生活]

情景回归:以图片形式再现今年夏天西瓜销售难的情景。

参与生活:请你帮帮瓜农:面对琢磨不定的西瓜销售市场,瓜农怎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展示课件:

专家建议一:瓜农们要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要注意搜集市场信息,分析市场行情。专家建议二:瓜农们要学会利用价值规律指导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专家建议三:瓜农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

[课堂小结](多媒体展示)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弄清了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有人说:“价值规律是场风雨,是片阳光,没有谁能左右它的未来„„它更像一个躲不开的擂台,任何人、-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教学设计及点评 第2篇

( 2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实现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有两个方面:( 1 )主要是从生产领域角度讲商品价值量的决 定,( 2 )主要是从流通领域讲价值的实现。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共同构成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合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教育价值 第3篇

一、合唱艺术

1. 合唱的定义

合唱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常有指挥,可有伴奏或无伴奏。它要求歌唱群体音响的高度统一与协调,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音乐演出形式之一。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

2. 什么是合唱艺术

合唱是声音的共性的艺术,是通过多声部、多层次、多种表现手段及处理方法达到高度协和的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合唱这种艺术更多地是淹没自己而突出集体,所以它是群体艺术的结晶,是一个和谐的有机组合的整体。

合唱包括和声的功能、复调、转调等多种旋律织体的表现形式。它音域宽广,音色丰富,极富于声音表现力。一个合唱团的艺术水平,取决于每个队员的音乐功底、修养和文学造诣。合唱指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一个好的指挥的排练能给合唱队员留下最有价值的音乐知识和对音乐的感受力,更能给观众留下最有价值的艺术享受。

合唱艺术代表着一个国家民众的文化艺术素质,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它是体现国风国貌的一个方面。合唱本身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对培养人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团结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合唱艺术最能够体现人民群体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最能提高人们对音乐的理解,培养人们的综合素质。

合唱艺术是声乐领域中更高层次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给人们多形式、多音色、多声部、多层次的艺术享受,同时能陶冶人们的心灵,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使人的精神领域得到升华。因此合唱艺术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3. 合唱艺术的特点

人声作为合唱艺术的表现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优越性,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

(1)音域宽广。合唱的音域是所有参与者音域的总合,从男低声部的最低音到女高声部的最高音,可达到三个半至四个八度。

(2)音色丰富。在合唱中可包含男女高、中、低声部中所有的戏剧、抒情种类,还有每个人的不同音色,以及各种音色的不同组合情况。

(3)力度变化大。从最弱的ppp到最强的fff,都是合唱所能够胜任的力度变化范围,任何个人都是不能与之比美的。

(4)音响层次多。由于合唱是多声部音乐,因此不同的和弦、不同的和弦转位、不同的声部组合、不同的力度级别、不同的音色变化等都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和层次。

(5)表现力强。合唱可以表现各种种类的作品,不论主调音乐还是复调音乐,不论任何历史时期,不论任何情绪,不论任何风格的作品,都可以通过合唱来进行完美的表现。

合唱艺术与群众歌咏在本质上不完全是一回事。合唱艺术是多声部的声乐艺术,对声音的艺术处理要求很高,讲究整体声音的和谐,统一和均衡;而群众歌咏则以单声部更为多见,强调“情绪”和“气势”、现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声情并茂的合唱艺术才是最完美的艺术,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因此,声情并茂是音乐美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合唱的“统一”就是声音的统一,情感的统一。其中声音的统一是手段,情感的统一是目的,是歌唱艺术的灵魂。在排练过程中,指挥要运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多方位启发合唱队员深刻理解音乐的内涵,力求准确把握每一首歌的不同情感特征,做到声情并茂,使音乐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合唱队员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碰撞出情感的火花,产生共振。只有这样,才能使合唱艺术具有情感的神韵,从而使合唱艺术中的共性和音乐作品的个性达到和谐统一,达到至善至美的艺术境界。

二、合唱的教育价值

国内外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合唱团,并且有很多高校有较专业的合唱团体。合唱团能使学校与社会的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同时也能丰富在校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艺术修养。

对于学校音乐教育来说,首要任务是普及。合唱教育能用较少的经济投资,使较多的学生参与,是一种经济、简便、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育形式。英国音乐评论家珀西·M·扬说过:“在某种意义上况,没有人不懂合唱,因为合唱凝聚起来的是一个团体的思想、情感和愿望。”合唱表现出来的合作精神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精神,凡抱着极大的热情和兴趣,长期置身于这种音乐活动形式的学生都能获得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合唱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演唱形式。同时合唱又是一种相互配合、相互协作的集体艺术,音色、音准、节奏、声部、情绪、表演等无不要求学生具有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中,如何加强培养学生的共同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尤为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庭的宠爱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往往忽视了集体的观念,常会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合作精神的缺乏成为许多独生子女的素质缺陷。而在现代社会,是否具有合作精神,能否与他人合作已经成为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对歌曲音乐的理解感悟,同伴间的合作协调能力等的意义都超出了演唱本身,完善人格才是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艺术技巧能力的培养。

合唱教学应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合作精神,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可以在音乐教学中增加班级合唱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合唱训练,感受到合唱的艺术魅力。定期开展校内合唱汇演,可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进集体意识、合作精神,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合唱是培养团队精神、群体意识的一种极好的教育方式。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合唱的声音美,声部的和谐美,师生间的心灵美,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和宽松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歌唱。教师在排练过程中应当时刻强调集体的作用,强调用心来体验作品、动情地演唱作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感受到集体合作的魅力,同时要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

合唱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超强的影响力,它对人的影响不是台上的那短短几分钟,而是台下的长期训练,会导致人的行为模式的改变。长期的合唱训练会使人学会安静(有了安静才能听到要求)、倾听(倾听自己的声音和别人的声音)、合作(没有合作声音就做不到统一)、服从(自己做错了就要按照正确的方向改正过来)、尊重(尊重别人其实就是尊重自己)、分享(分享快乐分享失败),还会使人的自律能力、理解能力、沟通能力、承受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摘要:合唱艺术是声乐的最高形式, 本文分析了合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教育价值, 并指出了合唱教学对培养大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教学设计及点评 第4篇

就教学的形式与内容来说,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是重形式轻内容还是轻形式重内容?现实的情况则是,大多数公开课的课堂可能更注重形式,而平时的常规课则往往更注重内容。下面笔者通过两个相关案例来进行说明。

【案例1】2013年12月,一场全国性的赛课活动在我校举行,正好一位赛课教师被安排在笔者所教的班级授课。当把这个消息告诉学生们的时候,有位学生大声表示了她的不满。这位学生说,赛课或者公开课的课堂的确热闹,但是华而不实。

事实的确如此,参加赛课的教师上的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他在形式上做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引用了图片、文献、视频等资料,甚至还安排了学生模仿秀等活动,学生全情投入,课堂气氛颇佳。但是在内容上他只关注了三大学习目标中的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史实和影响,其余知识点都一带而过。课后,当学生做课堂反馈的时候发现了很多问题。最后,笔者不得不花时间把这节课的内容重新讲述了一遍。这堂课最大的问题是重形式而轻内容。

【案例2】笔者所在学校每年都会举行“风华杯”青年教师赛课活动。2012年,恰逢笔者从事高三的历史教学,当“风华杯”启动的时候,笔者就犯愁了:怎么才能把高三的复习课讲出赛课的感觉呢?赛课前,笔者尝试了多种课堂设计,但是都不太满意。复习课的内容量很大,挖掘内涵深,形式太多,一堂课时间无法实现教学任务;但如果形式太单一,复习课的课堂容易显得死气沉沉,让学生昏昏欲睡。最后,笔者决定把每个考纲分解成几个小问题,由学生来探究问题。这堂课形式简单,内容实在,很受学生喜欢。

这两个课堂案例,第一个是重形式而轻内容,教学效果一般;第二个则是轻形式而重内容,教学效果良好。那么,是否可以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内容充实,形式就可以忽视了呢?实际上,这两种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课堂模式。

二、问题的分析:表现性标准缺失或偏移

表现性标准或者说表现性评价突出强调任务的真实性、灵活性,以及思维的能动性、迁移性,对于历史课堂来说,就是历史教师通过合理的手段和形式展开历史画卷,创设历史情境,并通过系列活动合理评价学生在真实而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素养。所以,无论历史课堂是重形式还是重内容,似乎只是表象,其深层次的问题是表现性标准缺失或偏移。

先看重形式而轻内容这种课堂,其错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设计太多而空间不够。这种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十分周到,往往导得过多、过细。学生跟着教师的步骤一步步得出正确的结论,完全没有思考的空间。比如大量使用历史材料教学法,其中的文言文材料的句式虽简短但晦涩难懂,而白话文材料的文字虽清晰明了但是信息量大。为了节省课堂时间,教师往往会把答案涉及的材料信息标示出来,让学生很容易就找到相关点。精心的教学设计和环节,让课堂显得很紧凑,课堂气氛轻松融洽,但是实际上,学生思考的空间可能少之又少。

其二,形式到位而基础不实。在很多公开课中,因为时间的关系课堂讲授不会面面俱到,但是要求知识体系完整。那么,如何做到呢?有些教师会在课堂开始的时候给学生做一个知识归纳。比如前面提到的上《开创外交新局面》一课的这位教师,他在PPT上打出课堂学习目标,以填空的形式完整地把书本知识的线索理了一下。在后面的讲述中,他重点阐述了中美、中日建交的一些相关情况,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知识点,仅是作为中美建交的背景简单阐述了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活动”这一知识点则提都没提。从形式上来说,这堂课是完整的,这样安排无可厚非。但是从内容上来说,本课有三大知识点,仅重点阐述其中一个而忽视另外两个,这样的知识点讲解是远远不到位的,容易让学生遗漏一些重要的知识点,造成学生知识的缺失。

再看轻形式而重内容这种课堂的缺失表现。

首先,讲述枯燥而乏味,容易形成教师 “一言堂”。一次公开课上,授课教师在对《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的第一模块进行分析时提出了三个问题:1.二战以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二战给新生的中国带来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3.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内容、含义和意义分别是什么?这三个问题中,第1和第3两个问题是看书能回答的,第2个问题则是书本上没有的。这位教师在讲述第1和第3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请学生把书本上的答案阅读了一遍,自己没有讲解。而解决第2题时,因为缺少补充材料,学生还不知如何着手,该教师就自己把答案“分析”了出来。这样的讲授过程,内容似乎很充实,细枝末节都注意到了,但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形式而无法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其次,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过多地强调孩子对知识的学习,对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感受。历史课程标准规定:“通过历史学习……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去感受历史,培养历史情感呢?笔者以为,一段声情并茂的激情描述可以做到:讲四大发明泽被全球,那种自豪感要现于眉宇之间;讲瓜分狂潮危机深重,这样的忧患情绪要震动心房……一段视频、一幅图片或者一首歌曲也可以做到:比如讲述《抗日战争》时,教师可以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反映日军暴行的图片、视频或者其他相关资料。

既然重形式而轻内容和轻形式而重内容这两种教学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那笔者所举的这两个案例为什么其教学效果会截然不同呢?

三、问题的解决:从内容到形式,以表现性标准促思维拓展

第一,以解放学生的思想为选择形式的旨归。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自由的知识探寻者。教学的要义在于能够调动学生质疑、思考和联想的积极性,推动真正有价值的师生、生生互动,继而让学生进行自我判断及校正。因此,教学形式或手段的选取必须从如何激发主体探究和内省的兴趣入手,挖掘其潜能,要保证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技能不断提升,否则什么形式或手段都没有多少意义。

在案例2中,笔者抛弃了华丽的形式,但是的确取得了成功。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笔者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许看书,所以很多学生上课前已经自觉把书本知识看了一遍,这样上课回答的时候就显得有了章法。二是笔者精心准备的问题有一定的阶梯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遇到一些有争论的问题学生们讨论热烈。有了基础知识做底,学生们对较难的问题也更容易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有的学生甚至搬出大段大段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以形式为内容服务,根据具体内容活用形式为指针。一是根据授课的类型。高一、高二的新授课,建议教师多关注形式;而高三的复习课则应以内容为主。我们经常听一些高三的公开课,发现其内容充实,有思想、有深度、有内涵。这样的课堂形式,如果放在高一、高二的课堂上,可能会让学生提不起劲,无法调动其上课积极性。二是根据具体内容。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为不同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教无定法”,只要能实现有效教学,在内容和形式的安排上应该是可以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探究法、表演法、知识归纳法等教学方法的使用使课堂精彩纷呈,教学资料如图片资料、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的使用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但是,笔者认为,一堂好的课堂不是看你用了多少种方法,而是用对了多少种方法,也就是形式要与内容契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内容。

第三,形式简约内容有延伸性,表现性任务明确而清晰。我们的主题教学除了从内容出发去选取相应的形式,还要用表现性评价标准,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尽可能用简约的形式去实现内容的伸展。比如在讲授法的运用中,教师在生动的语言环境中讲解,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中去看、去听、去感觉,其对知识的感悟便油然而生。比如《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课介绍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情况,教师可以把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先入情,然后明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其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伟人忠诚于党、奉献于国和将国家荣誉看得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品质光耀千秋;邓小平的嘉言懿行体现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比如在讲授“资本主义列强对东方国家侵略的影响”时,我们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在组织学生开始讨论之前我们可以确定一个表现性评价标准,包括:在内容主题方面,看是否围绕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对东方国家的影响来谈;在主要观点方面,看是否准确、恰当;在主要方法方面,看是否论从史出,逻辑严密;在文字表述方面,看语句是否通顺、精炼;在表现力方面,看史实的视野,批判性思维水平,洞察力强弱,是否有超出结论之外的独到见解,而且对自己的创见有无精确的论证等等。评分标准为:第一等10-8分。①观点明确,认为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国家的影响具有破坏性和建设性的双重影响。②能多角度提出论据,且表述准确。破坏性如大量原料被掠夺,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领土、领海、贸易等主权遭到破坏。建设性如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③论证逻辑严密,层次分明,表述清楚。第二等7-5分。①观点较明确,如提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东方国家有破坏性或者建设性。②能多角度提出论据,且表述较为准确,但是不能用史实来论证,或者史实较少。③论证表述清楚。第三等4-0分。①观点不明确,只有具体史实,没有对史实进行概括或者归纳提炼。②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提出的史实无法验证其观点。③表述不清楚,没有层次。根据这样的标准,学生自己可以尽可能地选择材料,组织语言,完成答案的思考与组织,这一过程就是一种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教学设计及点评 第5篇

一方面:供求关系变动会影响价格

一方面:价格的变动会影响供求关系

( 2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⒈ 价格总是围绕价值这个轴心上下波动的。

⒉ 从较长的时间来看,商品的价格总的来说仍然与价值相符。

3 、认识和利用价值规律

课堂练习:

1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供过于求必然引起:

A 价格不变 B 价格升高 C 价格平稳 D 价格下跌

2 、一般说来,商品的价格由 -------- 决定,受 ---------- 影响:

A 供求关系 、买卖能力 B 商品质量、商品的使用价值

C 政府部门 、市场需求 D 商品价值、市场供求关系

《经济管理》撰文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有人才,谁就会抢占市场的制高点,成为市场的赢家。据此回答 3 、4 题:

3 、这里说的:”赢家“,从经济学上看就是:

A 、市场竞争的胜利者 B 、规模较大的商品生产者

C 、优质产品的经营者 D、 商品生产的管理者

4 、 抢占市场的制高点:

A 、是商品生产者的根本目的 B 、反映了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C 、表明商品科技含量越高越好 D 、体现了商品二因素的对立统一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教学设计及点评 第6篇

( 1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2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说课稿 第7篇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它不仅是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理论落脚点,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因此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这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直接影响学生对后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的改革,三大产业的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等知识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等价交换原则是怎样贯彻的。

难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本节重、难点突破的关键是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并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以及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通过分析市场价格的涨落,正确理解等价交换原则是如何贯彻的,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坚持“材料――设疑――讨论――归纳”的探究型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案例,通过设疑,让学生真正去分析、判断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价值规律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有关经济政策,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宣传者和促进者。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1)把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利用国庆走出校园,进行社会调查,把调查结果与理论知识相联系,使之感受经济学原理就在我们生活周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兴趣;还可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2)坚持“材料――设疑――讨论――归纳”的探究型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案例,通过设疑,让学生真正去分析、判断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说学法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贯彻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通过学生自己的调查、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释疑,搭设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和驳斥他人见解的舞台,达到深刻领会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让学生在周末去市场上调查以下蔬菜和水果的价格。

导入新课:由漫画《赶不上趟》提出为什么老汉总“赶不上趟”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多媒体展示材料,提出问题(谁生产布匹的价值量大?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多媒体展示两等式,提出问题(是否是等价交换?如何贯彻?)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在货币出现后体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结合案例,通过讨论,强化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并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然后再以判断加以巩固。

设疑:货币出现后每次商品交换价格和价值都是一致的吗?转入下一个知识点DD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学习。

(1)是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实进行举例,蔬菜冬天的贵,夏天的便宜。衣服刚上市的时候贵,季末的时候便宜。学生质疑:同样商品在不同时期价格为什么会不一样?在相同时期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在不同地方为什么也不样?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

(2)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①价格为什么上下波动:结合学生的讨论,多媒体显示一个案例(注:摩托车价格上涨和下降)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反过来影响价格。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质疑:供求决定商品的价格?②价格为什么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多媒体展示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图片及价格。提出问题:通常情况下,为什么摩托车的价格不高于小汽车,不低于自行车?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价值最终决定价格。所以,价格上下波动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③多媒体显示摩托车价格变化,让学生计算,得出结论: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虽然不是发生在每一交换场合,但始终作为一种趋势存在着。从一个长期的过程来看,价格平均起来与价值相符。

(3)结论:价格受供求影响,但由价值决定。这是在贯彻等价交换原则。所以,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惟一可能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总之,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价格与价值相符体现了等价交换原则。等价交换原则是在流通中实现的,这是以生产领域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为基础的。可见,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即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要发生作用,这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它。从而转入下一个知识点――――

3、认识和利用价值规律

学生讨论:为老汉出谋划策,怎样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站得稳。作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应如何利用价值规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练习巩固:针对本课基本概念,重难点问题巧设四道训练题。1-3题选择题,采取个别回答的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第4题讨论探究题,学生先讨论再回答,目的是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今天就学习了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人说:“价值规律是场风雨,是片阳光,没有谁能左右它的未来……它更像一个躲不开的擂台,任何企业都没有当观众的权利。”这就是说,价值规律是客观的,只要它存在,就一定起作用。

布置作业:根据调查的材料,结合上课讨论的结果,写一篇经济学小论文。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教学设计及点评 第8篇

我们所创作的关于历史文化的电视纪录片,也就是《闽东文化大观园》的拍摄制作大体会涉及艺术、意识、意识形态、历史、历史观、创作及创造性等一些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在《现代汉语辞典》里是如下解释的。

艺术: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

意识: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

意识形态: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历史: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或者指过去的事实。

历史观: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看法,属于世界观的一部分。

娱乐:使人快乐。

文化: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创造:想出新方法、创建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

创造性:努力创新的思想和表现;属于创新的性质。

创作:创造文艺作品。

结合这些概念,以声像作为工具来制作电视节目,尤其是制作像《闽东文化大观园》这样大型的文化历史人文地理类纪录片,也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只不过,她更强调寓教于乐,用讲故事的方式传播历史文化。

从大的方面来说,《闽东文化大观园》的产生应出于这样的一种背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传承,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并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系列重要精神,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宁德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的直接推动和大力支持下,每周一集的大型纪录片《闽东文化大观园》于2014年1月正式启动,这是一部以历史文化名村、文物、非遗为载体,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为核心的历史文化纪录片。每一集都围绕着一个村落,讲述着生动感人的古今故事,尽管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承载的内涵却是一样的,那就是人们心中若隐若现的家乡记忆和乡土情怀。

该栏目已被列入2015年度福建省优秀历史文化纪录片工程重点扶持项目,她在网络上的点击率和观看次数一度达到了90万次,这对于一个地方台的严肃节目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那么,《闽东文化大观园》之所以得到业界和观众的好评,原因在哪里呢?或者说,拍摄一部好看又能引起观众共鸣的文化纪录片,应该要具备哪些要素?

2 突出人物故事,从形态到语态的转变

《闽东文化大观园》是历史学博士、宁德文广新局局长刘国平策划选定的一个题材,栏目的主旨要以讲述人物故事、展示历史建筑和非遗、传递乡愁为主,带着这样的命题我们开始了采访拍摄。

最初的依据是当地的文史资料和民俗学者所搜集的一度稿。看后即感慨,在闽东悠久漫长、跌宕起伏的历史江河中,竟有着那么多古朴厚实而又多姿多彩、兼容并蓄而又特色浓郁的文化积淀,如海洋文化、宗教文化、信俗文化、农耕文化、畲族文化及廊桥文化等,都极富内涵,令人称道,浮现在我们眼前的尽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这些文化遗存都有着怎样的特色?如何将这些独具魅力的文化展示出来?它是如何形成的?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联系?所以,如能做好,文化类的电视栏目应该具有广泛的收视群体,而这四个问号应该是这个栏目或者单期节目要努力探索的终极目标。

笔者以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就是寻找人物故事,它是把各种元素贯穿在一起的主线,也是最能打动观众的地方,一个片子好看与否,就在于你是否把人物的故事说得生动有趣。

而这类历史文化纪录片尤其应该以人物故事为主。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变迁,许多建筑都有一定程度的损毁,有些甚至只有遗迹了,如果要用画面传达历史民居的美妙,显然存在难度。更重要的是,一座房子或者建筑,如果离开了人物就缺少了灵气,只能是一个僵硬的躯壳,就像人没有灵魂一样,曾经生活在古建筑中的名人就是它的灵魂,展现人物故事当然就是创作者的主要任务。

在找寻古民居中的名人故事时又碰到了其他困难:这些名人故事要么是内容太丰富,比如,福安籍的谢翱、寿宁斜滩籍的何宜武、屏南籍的甘国宝,他们身上的故事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大多是在成年后离开故乡才发生的,地域性不明显,也就是不好体现当地民居本身与他们的关系;要么是后人研究的太少,如寿宁籍的状元缪蟾、福安籍的郑虎臣等人,故事琐碎真伪难辨,人物所处的年代大都在宋朝,可参考的资料很少。

好在这些人物的群体特性显著,可以很轻松地找到他们在族谱中的记载,他们的青少年时期大多在故乡度过,后人也多在家乡繁衍生息,并且延续着祖上的人文流芳。

这样一来,也就确定下来纪录片的主线,以历史村落也就是人物的出生地为依托,选取那些能够展现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主要成就故事。结合他所在的村落,脑中随时要有一根弦绷着:一定要联系当地的历史建筑和民俗风情,因为我们又不是单纯地介绍人物故事,而是介绍在村落乃至闽东大背景下的人物,这个框子是必须的。譬如,讲述状元缪蟾年少时发奋苦读的精神,就用当地一座建于宋朝时的石板桥作为见证—一“当年,没中状元之前的缪蟾也像今天的孩子们一样日日走过这里,对于他来说,石板桥既是故乡的记忆,却又承载着走出乡村、通往远方的梦想,进京赶考的那一天,缪蟾又一次走过西浦的石桥,他用一首诗歌记录当时赶路的艰辛和对家乡的眷恋……”——这就是所谓说开去再说回来,讲述一大圈缪蟾的人生,拉回来再描画村落本身的生活历史。

以人物故事为构建全文的线索,用发散思维说开去再收回来,这就是解决前面所说将各种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民俗民风等融会在一起的办法之一。

当然,在叙述人物故事时,不可避免地要碰到有些人物资料较多、故事生动,而有些人物资料缺乏、事迹较少的情况。这样,也只能想尽办法做好取舍,力求在20多分钟的片子里,尽可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如此看来,“讲什么故事、怎么讲这个故事”就是内容结构的关键,而内容结构是纪录片的灵魂所在。

为了更好地将古村落的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我们在内容结构方面采取了这样的一种做法:想尽办法在每一集结尾找到历史人物的后代,而且最好是仍然在古村落里生活的后代,如果没有,也要表现村里的人们是如何谨记先人教诲,延续昌盛文风。

3 纪实再现,图像叙事中的时间和空间因素

当内容结构基本确定,剩下的就是如何运用电视手段把它表现出来的问题了。基于落脚点都是古村落,利用空镜头、历史资料和情境再现三种电视表现形式,并且还要把这三种方式流畅贯通地运用。

前面说过,我们拍摄的传统村落或者历史名村多少都有些破旧,而且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已往往不是曾经的诗礼大家,要运用画面传达出过去的生活情境是很困难的事。所以,这样的镜头语言是力求写意的,它要能传达出某种氛围、情绪、意念,把隐藏在建筑背后的文化书香和传统知识分子的书生襟怀体现出来。

这样的镜头语言我们效仿了中国画的创作方法——留白,讲究含蓄隽永的韵味,意在画外。所有的空镜头都是这样,再现也是如此。而历史资料和建筑细节则是写实的,具体拍摄一些具有当地特色的民居雕刻和建筑布局等。

还有一种方法,历史文化纪录片因为是讲述过去的历史故事,许多故事发生的地点没变而时间却变了。这样,摄像机位保持不变,而人物活动与空镜头之间互相淡入淡出,借以表现时间的流逝,人为营造了历史变迁的氛围。

另外,就是拍摄古村落独特的写意性空镜头引领观众进入想象的空间,用解说词想象古人生活的场景和他们的思想感情等——这是在镜头表现上解决历史人物与民居建筑结合的方法,也在另一方面与“说开去再说回来”的宗旨相配合呼应。

除了技术上的因素,拍摄一部纪录片,我们还应该强调创作人员的态度问题。

古人说:修辞立其诚,强调文艺创作一定要立足于真诚,要激发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力量,表达出灵魂至深的感动。

做电视节目当然也是这样,既然是一种创作,当然要立其诚,也要能真正从内心找到一股力量,让这股力量推动你前进。

摘要:在闽东悠久漫长、跌宕起伏的历史江河中,孕育了古朴厚实而又特色浓郁的海洋文化、宗教文化、信俗文化、农耕文化、畲族文化及廊桥文化等,这些文化遗存都有着怎样的特色?如何将这些独具魅力的文化展示出来?拍摄历史文化纪录片,应注重以人物为主的讲故事风格,采取写意的空镜头和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把一个严肃枯燥的题材做得好看而引人入胜。

关键词:历史文化纪录片,讲故事,内容架构,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王阳.另类思维做节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2]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习近平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13-12-14)[2015-07-15].http://www.hq.xinhuanet.com/focus/2013-12/16/c_118567236.htm

质疑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第9篇

[关键词]价值规律 表现形式

所谓价值规律是指:“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为原则。”即使商品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偏离商品的价值,在较长的时间内会自动回到商品的价值,高于商品价值的价格和低于商品价值的价格会互相抵消。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调节着人们在生产、生活各方面的活动。“价值决定价格,供求与价格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即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人们通常用曲线表示为:(见图一)

但我认为有关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文字以及曲线表示有不妥之处,其原因如下:

我们在右图中取五个点,分别为A、B、C、D、E点。依据人教版高一政治常识对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表述:“当某商品供不应求时,买者同买者就会竞争,从而使价格高于价值;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卖者同卖者就会竞争,从而使价格低于价值。”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拿市场上经常销售的鸡蛋为例,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由于买者之间发生竞争,它的价格会逐渐上升,经过一段高峰期之后,人们的需求量会减少或者销售商增多,所以供求关系的影响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从而导致其价格下降,那么是不是供过于求就会使得价格低于价值呢?我们看右图的A、B两点,这可能是鸡蛋价格下跌所表示的点,当在A点时,此时鸡蛋价格还是高于价值,只有到了B点的时候才会出现价格低于价值的现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的时候,其价格变化情况是有个逐步下降的过程,并不是绝对的会低于价值,因此我认为这句话的表述应该为“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会逐步下跌从而可能低于价值”,以此类推,“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涨从而可能高于价值。”这样表达才会显得更加准确,更加严密一些。

但是,当商品供过于求而到达C点时,我认为并不会出现由C点到D点的价格回升过程。依照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假如价格由C点到D点,就是该商品供不应求而发生的情况,那么,是否会出现由C点到D点的这一情况呢?我认为不会,试分析,当某一商品到达C点时,正是该商品由供过于求到供不应求的过渡时期,既然如此,该商品的生产也由原来的扩大变为缩小,而此时市场上该商品的供应量是很少的,买者与买者为了购买数量上极少的商品,他们之间必然会发生竞争,那么对于卖者来说恰是获得利润的时候,理所当然会抬高价格。在这种情况下又怎么会出现由价格低于价值然后逐步过渡到高于价值的过程呢?若是如此,人们也不会总结出生活中常说的“物以稀为贵”(这里的“物”指除文物等不能再生产的商品)这句话了。那么,此时的价格波动情况又会是如何呢?我认为价格回升的起点应为D点或其以上的某个点,例如E点,因此,就形成了图二的曲线表示图:

从此图我们可以看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存在着一个断层,即图二的虚线所示。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商品供不应求的时候,并不会出现价格低于价值的现象,而只会发生商品的价格等于或高于价值的现象,因此,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不能只用实线来表示,部分阶段应该用虚线来表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显示规律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总之,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但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并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其中存在着一个断层。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的时候,其价格变化情况是有个逐步下降的过程,并不是绝对的会低于价值:“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会逐步下跌从而可能低于价值”;“当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涨从而可能高于价值。”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这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使价格上涨或下跌;反过来,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也会影响供求关系,使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 其次,由于价格与供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就会产生以下情况:

第一:价格的上涨和下跌,都不会距离价值太远,它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二:从一个较长时间来看,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它的价值相一致。

第三,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这一内容,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所以,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不仅不违背规律,反而正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唯一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是一致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是价值规律基本内容的外在表现,价格和价值相符的本质,在实际交换中只能通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种形式才能实现。价格最终还是由价值决定。

以上是我对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一些看法,写出来与同仁商榷。

简笔画的表现形式及内容教学设计 第10篇

简笔画的表现形式和内容教学设计

学前教育组 陈媛

一、概述:

简笔画也称简笔造型,使用相对简单的笔法、色彩、造型形象概括地画出物象的主要特征,是幼儿园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广为应用的形象语言。所谓简笔画就是用简练的笔法概括或夸张地勾画出物象主要特征的画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欣赏、探索使学生对简笔画有个大致的了解。

2、能力目标:

能够利用简笔画的表现方法来画。培养学生创作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具体的简笔画的表现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对艺术的热爱。

3、情感目标:

提高学习简笔画的能力。体验简笔画的概括的形式。

三、学情分析:

1、授课对象:中职一年级学生。

2、学生特点:学生初次接触简笔画,应从基础开始。利用简笔画的内容进行简笔画的表现方法的练习。

四、教学方式:

讲授式、示范式、体验式、展示式

五、教具与学具:

示范图、照片、水彩笔、铅笔、橡皮等其他适宜自己的美术工具,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景导入,提高兴趣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般画海水是怎么画的?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简笔画的表现形式:单线式、廓线式、混合式。

第二环节:分析内容 讲解新课程 1.单线式

线是绘画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所谓“线”是指物象的动态线和反映物象的结构特征线。运用单线式的表现手法,能够快捷、灵活、自由地勾画出物象的形态特征。

2.廓线式

廓线式是指在单线勾画的基础上进行物象形体结构长、宽、高比例的描绘,使表现的物象更趋于完整。

3.混合式

混合式是指单线式与廓线式混合运用,即在表现物象时根据结构特点采用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在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物很多,依据简笔画来概括,可把简笔画内容分为以下几种:

1.静物(日用品和交通工具)日用品和交通工具是幼儿简笔画中经常表现的内容

2.植物

植物是简笔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瓜果、蔬菜、花草、树木,它们装点着大自然,丰富着人们的生活.3.景物

景物画是幼儿非常喜欢的内容,它可反映出幼儿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4.动物

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简笔动物画会给幼儿带来无穷的乐趣。

5.人物

人物画是绘画必须表现的内容,简笔人物画也不例外,幼儿可以通过简笔人物画抒发对生活的情感。

第三环节:学生实践,教师指导

教师讲解简笔画的表现内容,并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讲的单线式、廓线式、混合式,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指导学生画静物、植物、动物、景物、人物、动物简笔画。

第四环节:拓展实践,总结评价

首先分配每个小组进行分组练习。以便帮助学生养成及时总结、反思的习惯,通过学生之间的有限交流,实现资源共享。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进一步明确哪些简笔画适合哪种表现方法。教师简单总结后,要求学生利用本节课所讲的简笔画的表现内容,进行分步练习。最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画的简笔画进行总结、自己添加物体,拓展提升,开创学生视野。

七、课后反思: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教学设计及点评 第11篇

家用纺织品作为室内装饰品,在外观效果设计上,突出艺术的本质,强调艺术美感效果。美感是家纺的灵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家纺美感的表现手段,中国本土艺术风格是中国家纺产品艺术创作的生命源泉。

家纺作为装饰纺织品,与其他大宗纺织品区别就在于外观效果设计上,亦即家纺应该更加突出艺术的本质,强调的是艺术美感效果。可以说,一款家纺产品如果能很快打动消费者,主要原因是由于其具备高超的艺术品位和动人的艺术美感。因此家纺产品的设计美感显得尤为重要。美感是家纺的灵魂,表现是家纺美感的形式,中国本土艺术风格是中国家纺产品艺术创作的生命源泉。

一、家纺诠释了美感及其审美经验

美的内涵是对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对美的定义前人有过多种形式不同的探索。例如:古典主义者认为美是形式的和谐;新柏拉图派认为美是上帝的属性;理想主义者认为美是完善;经验主义者认为美是愉快;启蒙主义者认为美是关系;德国古典主义美学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认为美是生活。总之,美是无限多样美的事物共同内涵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形象中能够激起美感的属性。

伴随着人类的产生与起源,对美感起源的解释有“摹仿说”、“游戏说”、“巫术宗教说”及“劳动实践说”等几种说法,历史唯物论认为,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实践活动主导其他一切活动,包括审美活动。普列汉诺夫等人列举了这个结论的一些事实,如原始民间的舞蹈、绘画、装饰、文学等起源于劳动;是劳动启示了审美对象的形式、审美创作技巧和美感。生活美和艺术美是美的两个主要表现形式。

审美经验开始于对美的事物的直接经验,即直观。美感经验的形成有四个过程:

(1)精神贯注。即审美对象吸引人的眼球,打动了人并使人对对象产生了注视或聆听的强烈要求,触发人的感情,唤醒记忆,使想象活跃和理解。

(2)着迷。情感、想象和理解达到了某种饱和状态时便达到了一种亢奋状态,即着迷,使人产生了强烈的愉快、感动、舒畅的效果,使意志中止。

(3)和谐。黑格尔把和谐解释为矛盾中的统一。和谐的观念造成“优美”的审美范畴,使人在柔和宁静的心境中获得审美享受。现实生活中的艺术品的各个部位之间处于相互协调和多样统一的状态,因其满足了均衡及力量的互补,符合某种对称、比例、调和等,人们便形成了美的感受。

(4)共鸣。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美感时常见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艺术品对人产生动人心弦的魅力。

有了人才有了生活和劳动,才有了保护人类的居家用品,才有了人们对美的真谛归宿与追求,才有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家纺作为供人们享用的艺术品即审美对象和实用品,诠释了上述所有美学的内涵、规律、审美创作技巧、美感以及审美经验。

二、家纺的美感特征及其影响

家纺与其他事物一样作为审美对象,是使人产生美的感受之事物,它是审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随着人类审美经验的积累,人类审美对象的事物的逐渐扩大,对象的形式和内容也会逐渐复杂和多样。家纺不仅具有普通艺术品所具有的美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如下方面独自的美感特征。

1、构成美是家纺美感的集中体现:包括家纺本身整体美、色彩美、材料质感美、工艺美和主题美等。

(1)家纺整体美体现的是美的一般法则,即均衡、对称和黄金比等。

(2)色彩美。色彩是一种大众化的审美形式,它是家纺造型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色彩通过艺术家之手,实现与其他艺术手段相并列的审美效果,引起人们的生理与心理感应,从而获得美的感受。

(3)材料质感与组织结构美。家纺材料是构成产品的基本物质条件,材料美包括许多方面,家纺材料的肌理,如细腻与粗犷、单薄与厚重、透明与密实、保守与时尚、优雅与古朴、华丽与朴素、跳跃与稳重、软与硬、组织结构的疏与密、紧与松、提花与平素等都可表现出人的审美标准和欲望。

(4)工艺美。工艺是指加工制作技巧与手段。这是决定家纺美感的一个重要方面。成品的制作细腻、精度以及数码喷绘、蜡染、扎染、刺绣、纤维艺术等特殊效果无疑对体现美具有很好的效果。

(5)主题美。家纺整体表现当时的流行主题和文化。伴随着现代企业文化的日益兴旺,家纺文化已成为纺织文化中的一部分,有以下几点:一是家用纺织品越来越被注入许多社会文明符号,比如图案、色彩、造型;二是代表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比如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得到的新纤维、新织造方法、新的后处理方法等;三是反映着当代人们的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四是人性化、环保性的产品开发与产品的运用等;五是家纺从最原始的宫廷帷幔发展到现今的无以记数、琳琅满目的花色品种,这是以前决无仅有或者说是空前的。这是现代工业、农业、装备制造加工业与信息产业进步的象征,是用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雕琢而出的文化,引领着纺织品开发的新的走向,推动着纺织文化与文明的进步。

2、空间立体多维效果烘托美感。家纺与环境其他构件之间组合的美。各种装饰物体的材质、色泽、构图、面积大小与分布、物体之间接触发出的声响、气味等都与家纺共同实现了空间立体多维效果。

3、观感与实用相统一完善美感。家纺既要作为实用装饰品体现其使用功能,又要通过观感造成人们心理的愉悦,甚至使人心旷神怡,这是使家纺实现内在与外在和谐统一,从而实现人们心理美感满足的一种体现。

4、社会经济地位与身份使得人们产生心理愉悦美感。人最低有1/3的时间是在居室度过的,每天所面临的艺术审美品会激发或调动心理情绪,良好的经济条件自然用上等的家纺材料来装饰居室空间,优越的地位和上等的经济基础会通过居室的装点来激起良好的心理感觉而获得美感。金碧辉煌的居室历来都是许多人获得巨大的满足感的表现手法,而简洁设计风格更是现代人的时尚追求。

三、家纺美感的实现

家纺美感的实现主要有形美、色美和意美。形美即形式美,既包含着家纺款式、造型的艺术规律,又包含着其中的艺术标准。色美就是既具有清新、优雅、朴素等感染力,又具有热烈、艳丽、明快等特点。意美就是通过家纺及其配件的造型、图案及缝制而表现出特殊的情感和意境,它可以起到“心物交融、神与物游”的艺术效果。

通过传统文化、纤维材料及其组合、织物结构、织物风格特征、成品风格特征、产品图案花色造型、家纺文化等方面的有机配合,都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家纺美感。尤其是要突出中国本土风格与民族特色等表现形式,同时不断对传统文化进行时尚化诠释,在国际家纺业找出创作的亮点,从而引领设计潮流向高档、美观方向发展,不再跟在别人的后头一步步爬行。

主要表现及技术处理手法如下:

1、本土文化元素

恩格斯曾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寓意深刻。如十二生肖属于祥瑞纹样,蛇与兔在男女婚配中有“蛇盘兔,必定福”之说;羊代表吉祥中的“祥”;马代表“马到成功”;龙虎代表“驱除邪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古钱币的国家,古钱币反映中国各个时期的经济、文化、铸造技术、文字、书法等多方面的发展状况。书法传达的是中华文化的韵致。等等。这些都是中国家纺美感特色的生命源泉之所在。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1)本土“特产”:如原始的彩陶、商周的青铜、战国的丝绸、秦代的陶俑、汉代的漆器、隋唐的染织、宋元的金工和明清的家具等。

(2)传统工艺:如民间扎染、民间蜡染、蓝印花布、剪纸、泥塑、编结和少数民族手工织成的褐布等。

(3)民间传统习俗:多民族信仰与文化经典、南北习俗、饮食习俗和服饰等。

(4)璀璨的传统艺术:中国刺绣、陶瓷、敦煌、京剧、民间音乐与乐器、古钱币、生肖、书法、国画、建筑和丝绸等。

2、利用材质感

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征与风格,如:蚕丝织物质地细腻,轻薄,色泽柔和,手感柔软,使用舒适,档次较高,可作为高档的家纺用料,包括面料、里料、胆料。纯棉织物在品质、手感柔软、使用舒适、温暖、价位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用量大,是床上用品之首选。纯麻织物透气性好,硬挺,爽身,是蒙罩类的极好材料。

化纤织物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有光或无光、半光制品,其强度好,弹性优良,耐磨,是各类家用纺织品的材料。各种混纺材料的运用,并捻交织以及花式线的使用,再配合织造工艺、染整工艺以及特殊的整理加工都会使家纺产品呈现出各种理想的外观和造型

3、利用织物结构变化

组织结构种类多,有机织物组织、编织物组织及非织造布组织等。编织物分手工编织和机器编织,手工编织可用较粗的各种纤维的丝线或纱线,机器编织的可用较细的各种纤维丝线或纱线。而机织物可用各种纤维和各种粗细的丝线或纱线。其他辅助装饰部分可利用天然有机或无机材料来实现目的。利用多种手段使家纺织物的外观呈现各种效果。

作为家纺材料的主体部分的面料,由于是在棉织物的基础之上而扩展的,因此目前除了采用惯用的棉织物常用的平素组织结构以外,其他组织结构较少使用,因此阻碍了产品花色品种的开发。当前的家纺面料结构主要应解决的问题是应大量采用各种变化组织、联合组织、复杂组织和大提花组织,可运用手织、挖花、缂丝、粘贴、烂花、刺绣等手段。这是目前能使家用纺织品提高档次和品位的主要手段之一。

4、款式及造型:家用纺织品设计是综合性的实用艺术实现,它必须符合室内设计风格的整体要求,与室内的装修风格、家具、电器等其他陈设形成统一的整体。纺织品本身具有的各种材质的自然亲和力,极强的可塑性,丰富的色彩,变化的图案,可与室内的整体环境、家具、电器等其他硬件装饰构成不同的居家风格。精美的家用纺织品不仅可以成为室内环境中的视觉中心,同时还可以改善空间感觉,例窗帘的款式、花型、色彩、造型可以改变窗体的空间大小及改善窗体的形状;地毯的形状、花型、色彩的特殊效果可以将室内划分出单独的活动空间。家用纺织品的设计是室内整体设计的一部分,在整体的家装中家用纺织品往往起着协调或烘托点缀的作用。因而家用纺织品的系列设计和与家居环境的整体配合是设计的重点。

5、利用色、光等的变化

①颜色、花纹、光泽等视觉表现

家用纺织品的视觉风格描述有:

a光泽:柔和与刺眼,明亮与暗淡,自然与生硬,强烈与微弱等。

b颜色:鲜艳,悦目,单一,匀净,纯正,流行,呆板,时尚,过时、冷暖、明暗、远近、宁静与热闹等。

c表面效果:粗犷与细腻,平整与凹凸,光洁与粗糙,缜密与稀疏,厚实与轻薄等。

②手感或触觉表现

以人的手感及皮肤接触面料时的感觉如何作为选择面料的主要依据。狭义的触觉风格的作用主要是在面料上抚摸、挤压、揉搓、握持等方式来感受的一种心里体验。广义的触觉风格是指人体皮肤在受到外加织物的作用时的一种生理感觉,具有被动性和不可回避性。其作用的位置是人体皮肤,与手感不同。一般床上用品具有柔软的棉型感,夏季用品最好是具有轻薄的丝绸感和凉爽感,冬季用品具有厚实的丰满、温暖感。

主要评价项目有:

a表面特性:滑爽、柔软、丰糯、粗糙、坚硬、光滑、刺痒、痛痒、过敏反映、振动或拔拉汗毛等。

b冷暖感:温暖、阴凉、湿粘等。

c软硬感:柔软、生硬、板结、有身骨等。

d挺括感:挺括、活络、疲软等。

e重量感:悬垂、轻飘、沉重等。

f体积感:厚重、丰满、蓬松、饱满等。

6、特殊的加工技巧

如绗缝技艺、手绘、刺绣、数码喷绘及蜡染等。

上一篇:高一新生日记下一篇:秋学期开学典礼校长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