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课影评论文

2024-06-18

美术鉴赏课影评论文(精选8篇)

美术鉴赏课影评论文 第1篇

美术鉴赏课论文

论文题目: 美术教育如何适应素质教育 院系:电子与电气工程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班级:姓名: 学号:上课班级:

【摘要】新世纪,高校美术教育也与所有学科一样,面临着未来的发展问题。

从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出发,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目标将面临着调整,以适应素质教

育的要求。本文对美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给予了科学定位。提出了目前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美术教育适应于素质教育的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一、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素质’一词的本意是指“事物的主要成分、质量或本性”。教育学对素质的概念

解释即指在人先天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而形成的人的本质,是对人的道德审美性等内涵的系统整合。素质教育是一种与现代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相匹配的现代教育思想,其宗旨是通过现代教育方式和手段,向受教育者传授思想和科技知识,使之具有适应未来的品格、能力和思想方法。

美术教育的定义是将人类在视觉艺术方面创造的理论、技法及成果,按照教育规

律再创造成适合不同对象的教学材料,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公民对美的认

识、判断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可见,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的素质,也是

立足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层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上。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

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有着特殊意义。把艺术

教育由专门传授技法、技能转为培养素质,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它符合现代教育思

想与规律。如果说科学主要影响人的理智和认识,道德主要影响人的意志和行为,那

么艺术则是同时影响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理想、兴趣和爱好。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美术教育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新型人才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美术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艺术文化素质普遍偏低

大多数艺术生艺术文化素质偏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美术等艺术方面的课程不受重视,有的甚至被其它课程取

代,从而导致学生缺乏想象力、艺术思维观念贫乏等。

(2)大学扩招后,由于报考美术专业采取了降低文化课录取分数线的做法,在社会

上无形中形成了报考美术专业不需要有很高文化水平的观念,于是一部分考生就是在“文理走不通,艺术好成功”的想法支配下,选择了报考美术专业这一通往大学之门的捷径。他们只须花很少一点时间,强化一下美术考试的内容,一般就可以获得美术

专业考试的合格证书,于是就造成了很多人的投机取巧。

(3)美术高考在题名内容等方面也过于简单化、程式化,几十年来没有多大变化,测试点往往是考生的技能和技巧,而没有增加测试其艺术修养和系统知识。学生的艺

术与文化素质低是造成美术教育教学起点低的重要原因。从广义上讲,学生文化程度

越高其专业造诣高的可能性越大。文化素养和专业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可

见,重视考核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远比考核绘画技巧重要的多。

(二)综合素质与质量不高

一是长期以来,中小学中实施的应试教育.训练出了一大批考试机器,这其实也

是对人的不尊重;二是人文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相对落后,导致学生不健全发展、素质畸型的恶果得以产生;三是严重脱离社会和职业,使学生难以适社会和职业的要

求。目前高等教育的情况:一是过弱的文化熏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二是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三是过重的实用主义导向,使学

生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四是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个性发展不足.由此

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钻研和创新的能力。

(三)模仿式学习方法,缺乏创新精神

由于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学校的主要作用是传授知识,学生到学校来的主要目的是希望 道德素养、健康素质等的提高过程一样.也有不同的阶段、老师灌输知识,也就是模仿老师的知识。于是模仿变成了学 不同的层次、不

同的水平,也就是说,无论什么年龄,什么生的基本思维方式,这也形成了他们今后

工作中的行为方式,从事什么工作的人,其审美素养都应该同他的其式,在这种价值

观念的约束下,学生不去追求创新。今天的科学技术已经高度发展,真实描摩现实的行为已成为技巧,它不再是创造性艺术,仅仅是一种描摩形式而已.因为它已经丧失

了艺术的根本精神内核——创新。从心理学上,模仿与创新是两种不同的思维过程,没有创新动机,就很难激发出创新能力。

三、高校美术教育适应素质教育的对策和方法

(一)转变美术教育观念

转变美术教育的观念,切实将美术教育转移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是历史的必然,是教育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必然结果。对此我们应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办学

为 宗旨,贯彻因材施教的方针,促进学生将教育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并注重学生

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有转教育观念、提高文化艺术素质,从传统教育转为

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整体素质高的学生。要通过向全体学生实施

有效的素质型的美术教育,全面进行美术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改革.并以这种美术教育观念为主导.努力提高国民的美术文化素质。

(二)提高国民的美育素养

世界文明向我们生动地表明:真、善、美是人类文明的三大支柱,它们犹如鼎之

三足,其中有一足不济,文明之鼎便会倾斜乃至坍塌。人类对自然美、社会美、工艺

美、艺术美乃至人体美、人性美、人格美等等不断探索的历史证明,人在孜孜不息地

追求着物质享受的同时,也孜孜不息地追求着美的享受;人不仅努力按照美的规律改

造客观世界,也努力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己。毫无疑问,缺少美的文明是畸形的文明,缺少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乃至畸形的教育。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

家,其审美意识的强弱和审美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其精神文明的水准,而且决定

着其物质文明建设的水平。而国民审美意识的强弱和审美水平的高低,又决定于美育

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与实施水平。因此,对美育的意义及其在国民教育中地位的认识

水平,无疑是正确有效地实施美育的最重要前提。然而,那中认为“只有对中小学生

才能实施美育”,而在高校教育和成人教育中“不宜”或“不必”实施美育,或认为

高等学校分析问题的能力,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他们发掘个人的 进行审美教育“只是文

学艺术专业的事”,对非文学艺术专业的人来讲“无必要”等等的认识都是错误的。

(三)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

要在美术教育中开展人文文化素质教育。什么是人文文化?凡自然和技术以外的文

化都可以称为人文文化。人文文化的作用不可以低估,它是巨大的,是形成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首先,在某种意义上,它决定着一个民 会关注的方式僵滞化了。族的生死存亡,如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等就是在本民族长期的人文文化的教育熏陶

下形成的。其次,人文文化也能帮助我们做人,它是提高人的道德感的基础,它使我们的情感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它还能给我们间接的人生哲理和人生体验。第三,人文文化还可以帮助我们做事,人的人文文化底蕴越宽厚,其视野就越宽,创造才能

就越高。就愈能成就事业。所以,人文文化也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没有人

文文化,也就谈不上素质教育。而目前不少艺术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了

解得太少,这无疑是严重的缺憾,也很难适应提高素质的要求。

(四)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实践能力

艺术创新的关键是创新意识的培养,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要有良好的环境条

件.要有一种氛围。我们应该注意创造适合优秀人才成长的宽松条件,营造浓厚的艺

术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受到感染。因此,教师要注意对学生求知欲和创

造欲的培养,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好奇

心和想象力,改变僵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要为学生思考问题、探索问题、发现和创造提供最大的发展空,不要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要把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评价学生质量的重要指标,制定相应的鼓励人才成长的措施,打

破只以分数划优劣的考试方法,从而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铺路搭桥。

学校传授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只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才是实现创新能力的基

础,但单纯的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很难为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提供发展的空间。而广泛

开展学生的美术实践活动则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在美术活动中敢于标新立异、具有创新的各种构想和设计应给予具体的指导和鼓励,因

为在这样的美术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能广开思路,自己思考,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有所创造,从而培养他们肯于吃苦、勤于动脑,能够面对困难和失败而勇于争取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五)提高美术教师质量

要加快美术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美术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体制,进一步提高

美术教师的质量。

(1)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推动素质教育的保障。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其它相

比,往往更为深刻与牢固。在素质教育中,应重视教师师德、师品、师道、师风、师

能和师表等的培养,建立一支形象高尚、社会公认的高素质美术教师队伍。

(2)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教师素质要提高,首先要实现自身的解放,去促进自身创新素质的提高:一是要解放头脑敢为先,美术教师只有在实践

中勤动脑才能有新思路;二是美术教师要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思想,构建出独具特色的现代教学新模式;三是美术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3)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先决条件。创新型美术教师应具备崭新的教

育观念、独特的个性特征、多元的知识结构、较强的扩展能力、娴熟的教学艺术和一

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六)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美术教育科研队伍

要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美术教育科研队伍,加强美术教育科研工作,努力解决美术

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研究队伍的人数和水平也亟待提高,尚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美术教育要求,因此,要

努力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的美术教育科研队伍。高等院

校应有更多的学者投身于美术教育的研究,应培养更多的高层次的美术教育研究人员。

另外,学校应进一步增加对美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加强美术教育教学设备、器材等的配备,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为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未来的社会需

求决定了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在美术教育的全过程中要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以人为本,着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全面素质教育。

【结语】

美术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过程巾有着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正如美术教

育家阿恩海妙所言,“美术在更大强度上,应该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智能、身心等方面

和谐发展的需要”,他把美术视为“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每个受教育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现今素质教育的改革浪潮中,美术教育将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参考文献】[1]袁恩培.关于美术高考方法与方式的讨论[J].高等建筑教育.2002(2).[2]李砚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美术学科教育学》常锐伦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4]《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陈瑞林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美术鉴赏课影评论文 第2篇

作者:奥古斯特.罗丹 时间:1880-1900 材质:青铜

规格:198*129.5*134厘米 现藏地:巴黎罗丹美术馆

1.作者简介:

奥古斯特·罗丹是法国著名雕塑家。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

他生于一个贫穷的基督教家庭。罗丹从小喜爱美术,其它功课却很糟糕。他14岁随荷拉斯·勒考克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并当过加里埃·贝勒斯的助手,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他善于用丰富多样的绘画性手法塑造出神态生动富有力量的艺术形象。生平作了许多速写,别具风格,并有《艺术论》传世。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

罗丹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经历是1880年开始的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创作《地狱之门》,他为此数易其稿,直到1917年去世时还未完成。《地狱之门》取材于但丁《神曲》的《地狱篇》,作品的有关情节是根据但丁“你们进到这里,丧失一切希望”等诗句而建构的。罗丹试图通过200个左右的人物形象,以艺术的方式再现人生和人世间的种种苦难。

2.雕塑创作:

《思想者》的创作就是出自于《地狱之门》。罗丹在设计《地狱之门》铜饰浮雕的总体构图时,花了很大的心血塑造了这一尊后来成为他个人艺术的里程碑的圆雕《思想者》,它是被预定放在未完成的《地狱之门》的门顶上的,原来被一些浅浮雕围绕着,这些浮雕是根据但丁的《神曲》而创作的,后来独立出来的。最初罗丹给这尊雕像命名为《诗人》,意在象征着但丁对于地狱中种种罪恶幽灵的思考。为了这个形象,罗丹倾注了巨大的艺术力量。

3.雕塑信息:

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

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高踞于地狱之门的门楣之上,在他的下方,是地狱之门上一组组在罪恶、苦难、绝望中挣扎的人像群雕。他俯身低头,手撑着下巴,仿佛为眼前惊心动魄的惨景所震动,正陷于痛苦的沉思

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因而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曾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

4.雕塑解析

《思想者》采用了俯身低头支颏的坐姿。

首先:雕像要体现的是一种直面人类死亡与苦难的思想,这应当是一种理性、冷静、深刻,充满着矛盾痛苦的心智活动过程。要体现这样一种痛苦思索的主题,雕像的总体动态趋向应当是相对比较“沉静”、“沉重”、“沉凝”的。而与站姿相比,将身躯、肢体折叠收缩起来的坐姿,更有重量感、体积感,沉稳厚重,更适于表现这样一个主题。

其次,采用这样一种俯身低头的坐姿,是因为雕像在《地狱之门》这件巨雕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使其需要与处于其下方的群雕有一种交流、呼应乃至统领的关系,而这种俯身低头下视的姿态自然是最合适的。

第三,这样的姿态也是人们在沉思时最常采用的一种姿态,从观众欣赏理解的角度考虑,这也是一种最易为观众接受并认同的姿态,或者,换言之,这类的姿态造型实际上可能有陷于一种相当“滥俗”的造型的危险。

要使一件坐姿的雕像摆脱凝滞、呆板,产生动感,最简单也是最常用的办法就是使雕像的上半身做出任何偏离身体重心轴线的倾斜。罗丹的作品就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成功的范例,如他的另一件著名人物雕像《雨果》。对于这件同样采用了坐姿的雕像,罗丹就采用了这样的处理办法。他使雕像的上身右倾而左下肢相应地向左抬起斜出,由此使这个姿态有了一种飘逸浮动的感觉。但是这样的构想和形体处理办法对于《思想者》却是不适宜的。因为《雨果》像塑造的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表现的是一个文思奋飞,充满激情和活力的大师形象,但《思想者》要体现的是人类面对苦难和死亡的至哀至痛的冥思,虽然同样是表现思想,但其思绪不是激昂飞扬的,而是沉郁深邃的,所以以倾斜伸展肢体造成的“动”感是不适宜的。毫无疑义,《思想者》必须在一种沉稳凝重的姿态中体现出其特别的内在的“动”感。

较之常态下的左肘支左膝的动作,右肘支左膝会使得正常状态下相对均衡平稳的人体姿态发生很大的变化,产生失衡、扭曲和对比、冲突――右肘支左膝使得这个支膝的动作在方向上由稳定的垂直向下变为不稳定的向左下斜出,构成一条斜线,同时其运动的距离也变长,这样便牵拉右肩下沉,完全破坏了原本整个上身的稳定状态,并且右手不是以手心支撑下巴而是以手背支撑下巴,并且同样反常地向着右肩内屈,这样就使得右前臂从肘部向左外倒,又形成一条斜线。至此,整个右臂,从肩、上臂,到肘部,形成一条斜线;从肘部、前臂到腕部,形成第二条斜线;从腕部、手,到手指内屈指向的肩部,形成第三条斜线,构成一个三角形,外侧的肱三头肌、尺骨侧前臂肌群拉伸展开,而内侧的肱二头肌、桡骨侧前臂肌群收缩隆起,形成一种完全内收扭曲的动作姿态。同时,由于右肘斜出右肩左牵,使得骨骼肌肉向背部扩张而在胸部收缩---------罗丹正是要用这种不寻常的充满紧张变化、冲突的肢体和肌体造就的雕塑语言来体现人类面对苦难、死亡时内心沉重痛苦的思索。

雕像肢体的其他部分,罗丹也同样处理得颇有匠心。如雕像的双脚,不是与地面平行平平地贴放在地面上,因为雕像脚下的地面是倾斜的,所以雕像的双脚不是平放而是倾斜着“搓”在一个斜面上。这就使得本来可以与地面构成一种稳定的平衡、平平稳稳地支撑身体的小腿和脚的动作,变得不稳定了,有了一种向下的力,向下的失衡的趋向,而在平置在地面上时可以自然放松的小腿和足部,为了克服这种失衡也变得紧张起来。这个向下“搓”的动作使得足背和胫骨前肌群被拉伸、展开,又使小腿后侧的腓肠肌收缩,而足趾为阻止脚掌在斜面上的下滑,也紧张地弯曲抠抓地面。于是,整个小腿和足部都因此而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

正如罗丹自己说的那样,“他不仅用大脑、张大的鼻翼和紧闭的嘴唇思考,他还用胳膊、腿、背上的肌肉思考,用握紧的拳头和紧张的脚趾思考。”

5.雕塑价值

在《思想者》中,我们看到的也正是这样的情形:稳定的坐姿并不取代思想的彷徨,刚毅的神情并不掩盖内心的焦虑,健硕的身躯并不意味着灵魂的坚强,特别是那双忧郁的眼睛,以崭新的现实主义方式流露出罗丹对心理描写的执著探索。罗丹塑造的《思想者》形象,是一个跟他当时年纪大致相仿的中年男子。而男子的神情,那种在饱经风霜之后对世事的淡泊,在风雨坎坷中对人生的思考,在貌似宁静的安坐中对未来的心情激荡,以及联系到但丁诗句和《地狱之门》的创作语境之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中还包含着的对罪恶的冷视、漠然与沉思。

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这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状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驱动,紧紧地向内聚拢和团缩,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罗丹认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来表现的,所以,他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籍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这尊粗壮结实的裸体形象有着统领和点睛意义的重要作品。不妨用罗丹自己的几句话来解释,他说:“一个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显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体表达内在精神。对于懂得这样看法的人,裸体是最具有丰富意义的。”雕刻家在这件作品中,一方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同时表达了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痛。

罗丹的雕塑《思想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罗丹艺术的化身。不管是作品本身传达出来的审美因素,还是跟作品有关的种种故事与传闻,在带着些许的神秘、想象与诗意的背后,总能让人感受到它跟罗丹之间的那种挥之不去的情愫。

人分多种,思想者是以其思想之光芒为人所知。当人的精神高度提升至一定程度,思想得到提纯升华,即是此思想者的根本表征。简单来说,就是广泛意义上的“完人

雕塑评价:

每次看到这一雕塑作品,心中都会涌现出诸多感想。

首先《思想者》作品中的男子是裸露的身躯的,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非常的伤风败俗,可是我却认为这样很好的诠释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此时的男子,看着下方的人们正遭遇着洪水灾难的祸害,却无力去挽救他们,对于这样一个人来说,他此时的内心必是沉痛打了极致。一方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同时表达了他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

其次,罗丹对《思想者》这一作品的创作还表现了其精湛的雕刻技术。这个思考着的男子有着一颗很小的头颅,身上充满了肌肉,强健的四肢孔武有力,虽然坐着那里一动不动,但是无时无刻不表现出动态。他的胳膊和腿部肌肉明显的突出,手指和脚趾一根根的清晰可见,表现了当时罗丹在雕刻这个作品时的那种认真严谨的态度。

同时,男人身上膨胀的肌肉清晰的雕刻了出来,可以隐喻男子的智慧犹如火山喷发般从男子的身体里涌现。

男子的原型是伟大的诗人但丁,充分的表现出罗丹对但丁的尊重与崇拜。

我为美术鉴赏课定调 第3篇

一、范画导课

这是美术课用得较多的一种导课形式,上课时通过范画展示,能给学生造成一种视觉上冲击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然,范画一定要有代表性,如果是学生喜欢的,他们就会带着探究的目光去看,并产生疑问。教师要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进行解答,以此导入课题。如鉴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展示一张意大利美女形象,学生会异口同声地说:“真漂亮!”接下来会问这美女在干什么,什么职业,性格如何,等等问题,这时教师只要用问题引导就可以了。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直接把《蒙娜丽莎》拿出来,这样学生会说:“这不就是《蒙娜丽莎》吗?有什么好看的!”这样就无法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了。二、演示导课

演示法是教师最为直观的教学展示手段,有利于抓牢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对学生的思维运转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另外,教师个人准确无误的演示或示范,往往也是专业水平的展示,教师无形中树立了威信,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感,并形成认真学习的动力。如《什么是美术作品》一课,教师一气呵成地用粉笔完成了范画《树木风景》,并讲解其审美法则以及构图美、落款美、印章美的知识和画家的情感,以此导出课题,从而激发学生作画的欲望,使教师在学生的阵阵赞叹声中完成教学任务。

三、观察导课

现代心理学将观察视为人们发现并获取知识的重要环节,是智力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尤其重要。教师可以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手段导入新课,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明了事物的内在联系。如《追寻美术家的视线》一课,先让学生观察一棵树,说出如何才能画出自己对这棵树的感受。学生会说出很多,如从枝干的曲折想到曾经的风雨。当走出数学课堂看这棵树,会是几何形的;走出语文课堂看这棵树会是故事型的;走出美术课堂看这棵树是情感型的,等等。其实,画是心境的一种表达、是情感的一种抒发。以这样的方式导入新课,学生就能通过自身的强烈感受更深切地理解画家及其作品的情感了。

四、以旧拓新,承上启下的导课

上课时,可以通过对上一节课的内容做简单扼要的回顾来导入新课。这样讲课时能使学生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唤起学生思维积极性,达到巩固和加深知识的目的。如《从传统到现代》,就要回顾外国部分知识并和中国部分知识做比较进行讲解,绘画和传统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中国人的天人合一思想和西方唯心主义哲学观截然不同,但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复习中国绘画的发展对解析西方绘画有很大的帮助。

五、设疑激趣导课

“思源于疑”,疑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如能巧妙设疑,就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为集中。同时在新课导入中设疑,也可增加学生掌握知识的乐趣。如《托物寄情》一课,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梅、兰、竹、菊有什么样的生长规律?为什么会成为文人墨客抒情的对象?文学家是怎样用梅、兰、竹、菊来寄托情感的?还有哪些可以寄情的物象呢?这种导入可调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的讨论与学习。

六、故事导课

寓意深刻而又幽默轻松的故事通过教师语言的渲染铺垫常常富有趣味,这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导课形式之一。美术作品中的一些历史背景、传闻轶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可以作为故事来导入新课,以引起学生的关注。如讲述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导入画家对生活的体验,然后转入作品赏析,使学生在故事情节所营造的历史自豪感中步入课堂。

七、创境导课

“未入其文,先动其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这样导课,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变换的自然万象》,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花园长廊中真实地体验人与自然的关系,学生置身其中方能真正地理解不同的自然观,才能对课本中的“自然的再现、人格化的自然、西方的自然观、理想自然”有透彻的理解。

八、音乐、诗词导课

利用学生熟悉的歌曲、诗词来导入新课,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用《青藏高原》这首歌导入中国西藏美术,用高尔基的《海燕》朗诵片段导入对俄罗斯巡回画派作品的理解,这样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九、多媒体手段导课

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手段的导入新课更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影片、动画、网络视频等。如《审美自律》,先让学生看《兰亭序》短片,介绍作品的创作过程、情感的表达,然后导入新课教学,课堂气氛热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怎样上好美术鉴赏课 第4篇

1 、激发兴趣

创设课堂情景,激发学习的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我在讲课之前,把临摹的一幅高两米的油画《蒙娜丽莎》及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挂在教室。虽然学生们以前也在很多印刷品中看过这两幅画,但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大而且如此美的画,许多同学走在画前认真观察,津津乐道,甚是惊奇,在学生们止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之际,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此时我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油画与国面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介绍油画与国画的技法。介绍《蒙娜丽莎》的作者、创作年代、所表现的内容、思想感情等,以及作品给观赏者带来什么样的作用,我们在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等等,使学生感到美术作品的背后还有丰富、有趣内容。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兴趣被激发起来,从而为上好美术鉴赏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外出参观

为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实地考察是很有必要的。如讲中国古代工艺美术鉴赏这一章时,带同学们参观博物馆。馆内有许多学生从未见过的工艺品一一彩陶、瓷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琳琅满目,目不暇接。要求同学们留意这些工艺品的名称、 出土时间和出产年代,分析工艺品榈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如彩陶:半坡类型彩陶造型朴实厚重,彩绘纹样除几何图案外,以人面、鱼、自等形象最为人注目;庙底沟类型彩阳彩绘纹样以几何图案为主,变化更为多样,除少数兼用红彩外,多为黑彩,有时彩陶上有红白色陶衣,加强了 色彩的对比效果;马家类型彩陶则满身装饰;半山型造型更加优美,最有特色的是长颈和短颈或无颈而有折沿的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壶,形象丰满浑厚,稳重大方。在对比中分析彩陶的异同,另外还邀请博物馆管理人员给学生做了一次有关古代工艺美术知识的讲座。管理人员把水倒进有舞蹈人物的彩陶盆里,舞蹈者的身姿便倒映在水中,巧妙地构成了一个池畔欢舞的场面。动一下盆内的水就发生晃动,倒映在水中的舞蹈者和身姿,产生一种婆婆起舞、婀娜多姿的艺术效果。同学们被祖国有如此悠久的历 及人类如此灿烂的文化所吸引。增强了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逐步树立起继承中华优秀传统的审美理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创造精神,为发扬光大中华文明努力学习,扎实奋进。

3 、举办展览

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画的分类及其装裱艺术形式,我举办了一次中国书画展览。展览的作品都是临本,内容包括山水、人 物、花鸟,装裱形式有立轴、横披、镜肝、手卷、册页等,直观教学的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轻松愉快,同时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豪感。

4 、搜集整理

在中国民间美术鉴赏教学中要求同学们到农村、街道去搜集旧的年画、剪 纸、民间玩具、草编、竹编等,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并按类别、作者、创作年代、风格等整理出来,加以文字说明。同学们在搜集过程中亲眼见到民间艺人熟练的剪纸工夫,不用草稿,一幅生动活泼的《老鼠嫁女》就出来了,又一幅代表喜庆气氛的《五谷丰登》跃然纸上;还有质朴自然的草编的虫、鱼等玩具。这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学生获得甘醇美酒般的民间艺术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劳动群众质朴热情和醇厚的情感,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这是无穷的影响。

美术鉴赏课论文麦田群鸦 第5篇

梵高创造了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在早年,他曾经在法国认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画家接触过日本的浮世绘,受此影响,梵高的创作大都是以表现内心的情感为主,脱离写实。结合了印象派画家的某一些特点,梵高的作品当中,大都是简洁明亮,色彩比较强烈,笔触比较活跃,刺激视觉,表现情感意识。《麦田群鸦》是梵高人生当中的最后一个作品,在创作完这一巨作后,梵高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这幅画中,梵高倾注了他在人生最后一段时光里的情感,他内心的愁苦、纠结以及渴求解脱的欲望。

《麦田群鸦》是梵高个人主管的意识与客观物象的产物,梵高把他所看到的麦田景象展现出来。整幅画的第一感觉是一种扭曲。观者在这幅画前就像是站在了三岔路口,画中三条小路由我们脚下向着前、左、右延伸,道路由红绿两种颜色结合而成,采用由近及远逐渐缩小的道路,观者的目光沿着道路逐渐向前,直至道路变小,被麦浪掩盖。两边的麦田是两个倒三角形,像是一种延展、扩大、由近及远,但此时道路却是在收缩、消失,强烈的对比之下,道路的消失更像是穿透了整个画面,到达这幅画之外,到达另外一种境界。梵高巧妙的运用由近及远,逐渐收缩和对比的构图手法,画家营造了一种强烈的穿透感而这种穿透感与梵高此时的内心息息相关。

梵高的作品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色彩简洁明亮,笔触跃动活泼。《麦田群鸦》中,只采用了红、绿、蓝、黄、黑五种颜色,简洁,但是整体看起来整幅画却又一点也不单调,反而却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色彩的运用都是比较浓厚的,再从笔触上来说,虽然粗糙,但是《麦田群鸦》里的笔触活泼,麦浪仿佛跃动纸上吗,由近及远,麦浪的笔触逐渐变细,协调营造穿透感,指引我们的视线,穿透画面。而在画中,飞向远方的群鸦运用和道路同样的手法。尽管梵高这幅画的构图、色彩、笔触都很出色,但是最值得我们注意的还是这幅画所蕴含的情感。梵高的表现主义在他的作品当中表现的淋漓尽致。《麦田群鸦》里,蓝天之上乌云密布,这正如梵高创作这幅画时的心情,在1888年后,梵高的“疯病”时常发作,他饱受折磨,但是当他神志清醒的时候还是保持创作,《麦田群鸦》创作于1890年,这时的梵高内心压抑,痛苦。梵高曾经说过:“我的画并不谋求准确,但要更加有力的表现自己”。也就是说梵高的画不会注重客观物象,而是注重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压抑的黑色,那密布乌云的蓝天就是梵高此时的内心世界,乌云的沉重压抑正是梵高内心的痛苦的写照。对于乌云而言,这种黑色虽然是不真的,但是冲击力却很足,我想起梵高的一句话:“颜色并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情感。”。整幅画中浓重到不实的色彩确实最能体现梵高心中那种感情的冲击力,色彩的运用到达了极致,结合激情的笔触,这就是梵高的内心,极致的色彩对比也造就了一种扭曲的错觉,梵高的内心也和这幅画一样,压抑,扭曲。

再更深入的了解梵高的画,就更能理解这位巨人在这幅中倾注的情感。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的影响使梵高的作品更注重于感情的倾注而逐渐偏离写实,到最后,梵高的作品中对情感的把握超过了所有,对于画里的感情,梵高这样说道“为了他,我拿自己的生命在冒险,由于他,我理智的一半崩溃了”,梵高画里的灵魂就是他剧烈的感情。在1890的七月,离梵高自杀的前几天,梵高走进了这片麦田,惊起一群田鸦,他们飞向远方。此时的梵高在生活的压抑下,心力交瘁,此时,梵高觉得自己需要解脱。看着麦田群鸦,梵高渴望解脱的意识开始融入其中。这片麦田,是梵高心中的解脱地,是梵高可以待的地方。梵高渴望有一条可以让自己超脱的道路,穿过那层阻隔,到达新的世界,又或是像群鸦一样,飞向远方,离开这压抑的世界。梵高很痛苦他已经到了需要靠自虐来减轻痛苦了,他已经不能忍受了。梵高再次来到那片麦田,那片他自己的麦田,那里有可以让他解脱的道路,在梵高的眼中这片麦田就是他画里的麦田,举起手中的枪,将枪口对准自己。“痛苦即人生”,梵高不能再忍受着这痛苦的人生了。1890年7月29日清晨,梵高去世,或许在梵高看来在自己的画里死去,是最好的结果和解脱。

《麦田群鸦》承载着梵高的希望,另一种生的希望。这幅画呈现了绝境当中的人压抑的内心,以及渴求解脱的情感。从来都说梵高的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独特的追求。某种层面上来说,梵高自己不是想要自杀,而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遵循自己安排的道路解脱自己。《麦田群鸦》就是梵高给自己的路,我们自己或许看到的是梵高自导自演的悲剧,但对于梵高而言这未必不是他想要的一个美好结局。

《麦田群鸦》

姓名:周家永

中国美术鉴赏结课论文 第6篇

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生物,其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能思考,思考能带给我们科技,而更重要的,思考也带给了我们艺术,艺术赋予了我们生活魅力,抒发了我们心中的情感,传递了我们心中的思想。而艺术有很多种,看到的图画,听到的音乐,读到的文字,等等,而眼看,实际上是了解万物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作为一名大学生,不得不说我对艺术的了解实在是太贫乏了,所以选课之初,趁着这个机会,选了这门中国美术鉴赏,希望我对艺术能有体会了解。

中国美术的确很特别,其表现主要在于线条,在于布局,在于意境,这恐怕是其他所偶国家所不能比的,看似简简单单的几笔,画家却能够用远近呼应、以动衬静等手法将人物、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唯妙唯俏,这也是我们中国古代绘画的精髓所在!

从远古的陶瓷绘画,到魏晋的墓室彩绘砖,再到隋唐的壁画,个人感觉,相比较于西方油画的死板,我们中国美术讲究的是形散神聚,画家们举手投足之间一挥笔墨,就能表达自己对人物、事物的态度与看法——不论是一种巫术,还是讽刺官僚、表现民生疾苦,抑或是细致刻画某种动物等等。通过这几次选修课,我觉得古代的画家不仅仅是画家,他们往往能够用笔墨批判现实或者是表达某种愿望或抱负,总之,绘画的目的已经远远超越了欣赏,我们能够从众多的绘画之中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内涵美、意境美,这也是值得我们去欣赏、去研究的地方!例如,甘肃出土的魏晋墓室彩绘砖上,《出行图》《屠牛图》都具有一定的意义,都能表达出了墓室画家的一种精神志向。在《屠牛图》图中,牛眼和人的衣服都是红色的,这浓墨重彩的一笔把整幅图点染得意趣盎然、活泼生动。除此之外,这幅图更是表现出了民生疾苦。因为在古代是不允许随便杀牛的,而图中的人杀的恰恰又是一只瘦骨幼牛,可见当时生存环境的艰苦,充分表现出了笔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表达一种心中的怨恨之情。而在《出行图》中,更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讽刺了官僚主义,他呼吁劳动人民觉醒。

又如在我国古代鼎盛的唐朝唐太宗时期,吐蕃势力强势,唐太宗会见松赞干布的场景被阎立本用画笔记录了下来,在《步辇图》中,唐太宗被一群宫女所环绕、包围起来,并且就连座椅都是宫女们抬起来的,这些许表现了阎立本对当时唐太宗、当时整个唐朝的不满与讽刺。

还如,在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中,将晋武帝司马炎的性格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肥硕的身躯,凶险耿直的眼神,充满杀气的目光,张牙舞爪的造型,都让我们跟恶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众所周知,在历史上,晋武帝司马炎是一个出名的伪君子,尤其是晚年的司马炎,颓废无比,不理朝政,沉于女色,使朝政紊乱,庸臣当道,种下“八王之乱”祸根。而阎立本的这一幅画,精妙绝伦地刻画出晋武帝司马炎的形象,起到了讽刺的效果。

其实,个人认为,我觉得中国美术是最能彰显我国文化特色的历史产物,我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深厚底蕴,这不仅仅包括历史,更囊括着我国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我国古代美术对当时人民、社会都有十分深得影响,夸张点说,美术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国家的命运。不仅仅是对当时有影响,乃至对以后的一代代王朝,都有深远影响。对于画家们来说,他们之间也相互竞争、相互促进,不论是从艺术形式、表现手法,还是到所表达的内容,这种良性的竞争都推动了我国古代美术的发展,为以后甚至当今的美术奠定了基础。因此,对我们来说,我国古代美术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不仅要保护下来,更要传承下去,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中华儿女、一个华夏之子最需要做的!

美术鉴赏课影评论文 第7篇

杨锋伟 安徽涡阳县第四中学美术组(233600)

【摘要】本文着重从情境式教学的利与弊两方面进行论述,重点讲述情境创设的作用,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接受知识,加速各种能力的提高,情感的升华,较好地解决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欣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兴趣;情境式教学;重要作用

将15克的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咽下,但当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德国―学者

美术鉴赏课怎样“灵活”起来 第8篇

关键词:高中,美术鉴赏,灵活

课堂气氛沉闷, 没有欢声笑语, 老师只是想把书本的知识点滴不漏地塞给学生, 没有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新课标颁布以后, 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程, 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何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让美术课堂活起来是我一直以来的努力, 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大胆改革实践,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一、灵活运用教材

高中新课程中的美术鉴赏这本书, 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的时间最多是在第一节美术课上课之前。在好奇心和新鲜感退掉之后, 在学生眼里那些老掉牙的传统绘画、残垣断壁的古代建筑、烂瓶破罐的古代工艺、断头缺臂的古代雕塑等等, 根本再也吸引不了他们的眼球。如果只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的话, 学生的兴趣可想而知, 课堂效果也会不言而喻。因此, 在教学中, 我打破教材原有的结构, 尝试把教材重新进行编排, 不再按照美术作品原来的年代、画种分类、古今中外等条目的顺序, 而是以“主题性和比较式”的原则编排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某一主题与老师之间互相合作讨论, 以及对各种美术作品进行比较, 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如在讲《中国古代绘画撷英》这课时, 我自编了《最贵的一幅中国画》这个教学内容:先提问有谁知道中国画当今拍卖得最贵的是哪幅画?价值多少钱?然后在互联网上搜索到这件《杜甫诗意山水册页》。让学生通过这些画的研究和讨论, 以点带面地掌握了中国山水画的艺术传统特征, 并因势利导地引出中国画的另外两个题材《中国人物画》和《中国花鸟画》及其特征;通过组编《中西方人物画比较》来教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还有用《疯子画家———凡高》来讲解西方现代美术, 让学生通过了解凡高的坎坷一生和他对艺术执著的追求来领悟西方现代美术的产生的根源、发展和成就。

二、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充分激发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能力

(一) 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和手段的创新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要有一定的教学策略,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 要创造性地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例如在欣赏西方现代美术作品的时候, 我从网上找来当今世界上拍卖最贵的十幅绘画作品, 模拟拍卖会的形式, 让座位上某一列的学生逐个给指定的作品出个价。在这个过程中对该幅作品及同类作品进行分析鉴赏, 最后对出的价钱离实际拍卖价相差最远的同学进行“惩罚”———上台表演节目。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 课堂气氛又轻松愉快。

(二) 注意激发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在美术鉴赏课中, 我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空间, 不把一种答案教给所有的学生, 不把不同的学生培养成为同样的学生, 而是特别珍视学生的个性特征, 尊重学生独特的内心感受和精神世界。如在与同学们欣赏《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时, 我要求学生根据画面上每个人的动作表情给他们分别设计一句话。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 并且每个人的设计都不一样。其中有一个学生这样说:“耶酥双手一摊说:‘徒儿们, 今后的晚餐将不再有面包’, 达太跟西们说:‘师傅是不是不要我们了’, 多马伸出一个指头说:‘师傅, 给我一个面包吧’, 腓力说:‘没有面包, 我们会饿死的……”这个对白设计引起全班的哄堂大笑, 虽然与画面主题明显不符, 但每句话与画面上的形象十分贴切, 显示出他有很强的观察力和独创力。因此, 我没有批评这位学生, 而是给予肯定。

(三) 把讲台当作舞台

上一篇:学生违纪家长承诺书下一篇:德育工作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