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2024-08-04

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精选8篇)

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第1篇

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2015-2018)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精神,加快高教强省建设,服务省委省政府《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坚持“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多元发展、特色办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以法治的方式和改革的办法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优化结构、健全体系,创新模式、完善机制,改善条件、提高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融合发展和特色发展,为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惠民生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二)目标任务

通过三年建设,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

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服务“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促使我省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成效更加明显,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定位更加科学。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职责使命,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推动高等职业院校立足地方、面向地方,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创新点,科学定位,分类发展。

——结构更加合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结构,使高等职业院校区域布局更加合理,专业结构更加优化。统筹办好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建设管理、生态文明建设、文化旅游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

——特色更加鲜明。形成与现代产业体系及社会服务体系相匹配,办学类型和学习形式多样、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更加灵活、开放、多元,更具安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彰显异质性特征,在治学方略、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凝练特色,构筑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专业群和人才培

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第2篇

为确保2018年全省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工作顺利实施,特制定本实施办法。

1.组织领导

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工作在省教育厅统一领导下进行。省教育厅有关处室负责招生政策制定、招生计划编制等工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以下简称省考试院)负责文化素质测试命题、考务管理、评阅试卷和录取管理工作。

市级招生考试机构负责统筹协调本辖区各县级招考机构组织网上报名工作,及时传达省考试院相关要求,组织实施本辖区文化素质测试工作和录取确认工作。

承担招生任务的高等职业院校都要成立相应的招生考试组织机构,负责考生职业技能测试或职业适应性测试命题、评分和录取等工作。

2.分类考试报名

1.报名资格

已参加安徽省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通过审核取得当年报名资格的考生均可报考。

2.报名时间及办法

考生于2018年3月5日10:00至3月9日16:00登陆省考试院报名网站http://gkbm.ahzsks.cn报名。同时填报院校志愿,自主选择报考不超过4所高职院校。报考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面向中职毕业生的对口招生的考生须同时勾选确认参加本科对口招生考试。具体流程见附件1。

3.分类考试招生章程

各招生院校须在2018年2月10日前将学校招生章程以PDF文件格式报送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普通高校招生处审核。经审核同意备案后的章程方可向社会公布。省考试院将在网站上统一发布学校招生章程。

招生章程主要内容包括:高校全称、校址(分校、校区等须注明),层次,办学类型(如普通或成人高校、公办或民办高校或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或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招生计划安排,专业培养的要求,身体健康状况要求,职业技能测试或职业适应性测试实施办法,录取规则,学费标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及有关程序,颁发学历证书的学校名称及证书种类,联系电话、网址,以及其他须知等。

4.考试

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实行“文化素质测试+职业技能测试(或职业适应性测试)”评价方式。

1.考试科目

考试科目为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测试(或职业适应性测试)。

文化素质测试由省考试院统一组织命题,含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内容。卷面分值为300分,其中语文、数学每科120分,英语60分。采取合卷笔试的方法进行考试。《安徽省普通高校分类考试招生和对口招生文化素质测试考试纲要(2018版)》见附件6。文化素质测试合格者,普通高中毕业考生参加招生院校的职业适应性测试,中职毕业考生参加招生院校的职业技能测试。测试的要求见各招生院校招生章程。

2.测试时间

3.考试地点

文化素质测试考点设在各市、县(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所在地; 职业技能测试或职业适应性测试考点设在各招生院校。4.考试组织

文化素质测试考场由省考试院统一编排,由各市、县(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负责组织实施。考点必须设在国家教育考试标准化考点,考试实施及相关考务工作严格按《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关于印发安徽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手册的通知》(皖招考〔2017〕12号)有关规定和附件5执行。

职业技能测试或职业适应性测试由各招生院校负责组织实施。招生院校要严格按照国家秘密级事项要求命题制卷、运送保管,要严格按招生章程公布的考试(测试)标准和办法,在纪检监察部门的全程监督下规范组织考试(测试),严禁流于形式,走过场。考务组织要规范有序,对试卷保管、考试、测试等环节实行全程音视频监控,考试(测试)完成后应及时将有关纸质材料、音视频材料等归档备查,并按规定妥善保管半年以上。

5.试卷的印制、运送、保密、保管工作

分类考试文化素质测试作为国家教育考试省级统一考试,其试题及答案在考试启用前为机密级。省考试院指定厂家按照有关保密规定印制试卷。3月22日各市招生考试机构到考试院指定地点领取试卷。运送、保密和保管工作按照普通高考要求执行。

6.考试违规处理程序和办法

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是普通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招生院校、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和考点要严格规范执行考试纪律。对在分类考试中违规的考生及有关工作人员,将严格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和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处理;涉嫌违法的,移送司法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追究其法律责任。

各招生院校、考点须认真履行考试违规处理的规范流程,填写《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违规考生统计表》、《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考生违规事实纪录表》和《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违规情况告知书》(见附件2、3、4)。

7.实施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办法。免试和加分政策严格按照教育部和省相关文件执行。

5.评卷

文化素质测试的评卷工作由省考试院统一组织实施。

院校组织的职业技能测试或职业适应性测试的评卷(评分)工作由招生院校组织实施。

6.划线

根据招生计划、考生数和考试成绩等因素,省考试院划定文化素质测试合格分数线。退役士兵文化素质测试实行单独划线,按文化素质测试合格分数线的60%划定。退役士兵未填报单列计划院校志愿,则不享受单独划线政策,详见《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单独招收退役士兵暂行办法的通知》(皖教办〔2016〕33号)有关规定。

职业技能测试和职业适应性测试合格分数线由各校自行确定。

7.录取

1.预录取

各招生院校按公布的招生计划和录取原则进行预录取,并于4月24日前公布考生成绩和预录取名单,预录取名单必须在院校网站上公示一周。考生成绩和预录取名单按照省考试院统一的数据标准于5月1日前上传省考试院备案。

2.考生确认

所有被预录取的考生须在5月3日-4日登录高考报名网站进行录取确认。被多所院校预录取的考生只能选择一所院校确认录取,一经确认,任何人不得更改。已被预录取但未网上确认的考生将视为放弃录取资格。

放弃录取资格和未被录取的考生,可参加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确认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

8.有关工作要求

1.切实提高认识。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是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招生院校和各级招生考试机构要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切实树立国考意识、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落实各项规定和要求,确保2018年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工作平稳顺利,努力实现分类考试招生作为高职院校招生主渠道的目标。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鼓励办学条件好、社会声誉好的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分类考试招生。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已立项建设的16所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考生报名数不少于当年招生计划数的80%,参加考试人数不少于当年招生计划的60%。这将作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等有关考核的必备条件。

2.科学制定方案。各高等职业院校要在充分总结分析几年来实施分类考试招生经验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环节,优化实施方案。要根据办学定位,选择本校有特色的专业,合理确定招生计划数,细化完善招生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和招生章程。各招生院校必须严格执行教育部“三十个不得”招生工作禁令以及安徽省教育厅相关工作要求,在招生工作中全面落实 “阳光工程”,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3.积极宣传引导。各级招生考试机构要加强和改进分类考试改革的宣传工作,加强政策解读,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各招生院校要加强和改进对中等学校师生和其他招生对象的宣传服务工作,严格按照招生章程进行宣传,不得进行虚假宣传和夸大宣传,严控第三方和中介机构介入。招生考试机构和招生院校要加强协同配合,为招生院校规范有序地进校入班开展宣传咨询提供合理便利。

4.严格考试招生纪律。各招生院校和招生考试机构要切实完善自我约束机制、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严肃考试招生纪律。要特别加强试题保密和考场考务规范管理,按要求落实考务关键环节的全程音视频监控。招生院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对考试招生录取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不留死角,及时发现和查处违反招生纪律的行为。坚决纠正和查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中举办与分类考试招生挂钩的辅导班、补习班,坚决纠正和查处任何形式的有偿招生、买卖生源、暗箱操作、徇私舞弊、失职渎职、考试违规以及“先上车后买票”等行为。各招生考试机构要加强对辖区内高中阶段学校组织报名、志愿填报、录取确认等环节的指导和监管,要落实视频实时监控措施,严禁无关人员进入机房误导考生或代替考生操作。对违规的考试工作人员、高校中学教职人员等一经查实,予以严肃查处,并按规定追究领导和单位的责任。

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第3篇

关键词:安徽省,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辩证关系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 需要高等教育为之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也能为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投入,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 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一) 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 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

高素质人才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由于地缘优势的存在, 高等教育可以为本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优先培养所需人才, 即该区域内的企业可以比其他区域优先得到人才。高校培养出大量的专业人才, 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本, 区域引进这类人才, 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果有关政府和机构对高校进行必要的建设、管理、设备投资, 高校就可以顺利地扩大招生规模和设置与社会生产相关的专业, 与此同时,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人才不足的情况, 从而为有效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备力量。

2. 高等教育科研成果拉动区域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只有科技进步, 才能使区域经济产生更大的效益。高等教育的科研水平能够带动所在区域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 这也间接地对所在区域的经济产生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演进历史告诉我们, 只有注重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注重经济发展的转型, 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 高校作为一个区域内的知识发源地, 能够推进并保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3. 高等教育影响社会分工体系。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 区域分工主要取决于人才和技术, 高等教育及其带来的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 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对区域分工产生影响。首先, 高等教育影响地区间的产业结构, 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人力资本的积累规模和层次、技术的先进程度都会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选择。其次, 高等教育影响不同地区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 新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衰退是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现实, 而在这些产业交替过程中, 高等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

(二) 区域经济支撑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

1. 区域经济水平决定了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一个区域的经济状况影响对区域内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高等教育属于地方管理, 其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地方政府必须负责高等教育的办学经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越好, 就越有能力支持当地高等教育;反之, 区域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 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必然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另外, 区域经济状况决定居民的经济实力和投资结构, 也决定着居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水平。

2. 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我国严峻的国情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 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紧紧围绕社会的经济建设, 并以此作为高校办学的最终目的。高校要向哪个方向发展、怎样发展, 都应该以区域经济发展的标准和要求为中心, 发展和创新管理方式要和区域的整体形势相适应。总之, 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发展的方向、重点、规模、层次结构、学科种类等, 高等教育的发展设计只有以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为标准, 才能达到互利共存的目的。

3. 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到高校毕业生的未来发展前景。

区域经济水平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 进而影响高等教育的再发展。调查显示, 地区经济越发达,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就越高, 二者呈正相关。这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越好, 对人才的需求就越大, 大学生就业的前景也就越好。因此, 区域经济发展关系到高校毕业生的预期收益, 而且影响家庭和个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积极性, 进而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安徽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

(一) 安徽省经济发展现状

从1978年至2011年, 安徽省GDP逐年增长, 经济发展态势良好。2011年, 安徽省GDP达15110.3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比上年增长13.5%, 在全国31个省份中, 安徽省GDP增幅居全国第10位、中部六省第2位;人均GDP为25340元, 比“十一五”末年增加4452元, 比上年增长12.6%, 连续八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全省从业人员达4120.9万人, 比上年增加70.9万人。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15.3万人, 第二产业增加22万人, 第三产业增加33.6万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40640元, 人口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1年底达44.8%。全年进出口总额313.4亿美元, 增长29.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6.3亿美元, 增长32.2%, 高于全国增幅22.5个百分点[1]。

(二) 安徽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1998年至2011年, 普通高校数量从34所增加到107所, 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从3.5万人增加到27.3万人, 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从10.5万人提升到91.2万人, 这三项指标的增长速度均居全国前列。省属普通高校占地面积达到4964.3万平方米, 图书4613.9万册, 教学仪器设备值达36.2亿元, 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02.1亿元,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2.3%。与1998年相比, 高校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固定资产总值、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图书资料等办学资源增长了5倍多。省属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由1.16万人增加到4.64人, 全省普通高校师生比为1:17.95。高校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也更加适应安徽省经济发展需要, 本科专业点数所占的比例达66.1%, 高职高专现设专业覆盖国民经济的19大类, 电子、制造、材料、环保、旅游等与安徽省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类专业点比例达70%[2], 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科研服务能力也逐步提升。

三、安徽省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速度

2011年安徽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2.3%, 而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6.9%。“十一五”时期安徽高等教育制订了“双百工程”的战略计划, 如今“双百工程”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但是, 一个拥有6700万人口的大省, 一百所高校、一百万高校在校生的规模仍然偏小, 还远远不足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群众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期待。

(二) 高等教育地区分布、科类结构制约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首先, 安徽省高校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一种非均衡集中布局的状态。高校集中分布在合肥、蚌埠和芜湖三市, 分布在其他地市的主要是师范院校或由师专升格为“学院”的高校, 亳州、宣城两地尚无本科高校。这种不均衡的高等教育地区分布导致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公平, 不利于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 并加大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与地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以地方产业为支撑、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需求相悖。

其次, 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不匹配。近十年来, 安徽省高校本科专业由121种241个专业点增加到195种1014个专业点, 高职高专专业由212种404个专业点增加到342种2274个专业点[3], 专业布点数虽有较大发展, 但专业点主要集中在工学、理学、文学和管理学四大类。理工科和各类应用型学科专业仍然偏少, 学科设置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情况。总的来说, 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安徽省经济社会结构的符合度不是很高, 还不适应安徽省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 高等教育科技成果转化不足, 服务能力不强

安徽高校科研成果呈现出“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局面。十年来, 安徽省高校科研成果与科研经费在数量上都取得了较大发展, 每年科研项目超过3000项, 但是多数都没有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很多高校尤其是省属高校没有产生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 据近期不完全统计, 全省企业从安徽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或联合开发的科技成果仅占18%[4], 这与高校日益完善的科研队伍和先进的科研设备极不相称。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和水平尚待提高。

(四) 高等教育投资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主要由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学杂费、其他教育经费等构成。目前安徽省高等教育投资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体系, 经费来源比较单一, 主要是由政府来提供, 社会投资相对较少, 其他辅助渠道还没有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安徽属欠发达省份, 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支持能力相当有限, 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甚大。近五年安徽省高校生均事业费和生均公用经费一直处于全国倒数前三位, 2007年排在全国各省市的倒数第一。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 基建投资需要导致各高校债务负担沉重 (债务累计超过80亿元) , 加之安徽学生学费收费标准过低, 严重制约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阻碍了经济的全面进步。

四、安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一) 高等教育要根据现有经济水平, 适度超前发展

安徽现已有普通高校107所, 但校均规模为8000人左右, 达不到应有的规模效益。因此, 应着力提高规模过小高校的规模水平, 达到规模效益, 从而提高现有高教资源存量的效率。要继续实施“双百工程”, 并着力加以巩固、充实、完善、提高, 每个市应至少拥有1所公办普通本科高校, 力争到20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8%, 到2020年, 高等教育规模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进入全国前列[5]。

(二)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适应安徽经济发展需要

1. 科类结构调整。

要加强理工农科类本科院校的建设, 除加强现有理工类本科高校建设外, 应选择几所位于工业产业集中的城市、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好、理工科学科专业具有优势的地方学院, 逐步改造成为理工类学院。除加强安徽农业大学建设外, 在皖北地区选择一市的现有本科学院, 改造转型为农科类学院。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 在黄山市增加建设1所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使之成为安徽旅游产业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基地。

2. 学科专业结构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是区域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 要提高安徽省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 必须紧贴安徽省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趋势, 优化高校的专业结构。加快理工科学科建设与发展, 增设工科本科专业, 包括针对安徽省经济发展与新兴产业需要增设国家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之外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应巩固提高传统优势学科专业, 加强经济、法学、管理以及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 相对集中优势资源, 加强重点高校的重点学科专业建设, 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学科发展基地。

3. 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

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经济发展越快, 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就越大, 教育事业发展就越快, 从而打破原有教育结构, 形成教育区域结构的新布局。安徽省高校多数集中在合肥、芜湖、蚌埠三市, 无论是高教资源还是经济资源都过分集中在皖南经济带, 这种布局不利于安徽省整个区域社会的和谐发展。优化安徽高校的布局结构, 鼓励各地区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 开展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教育, 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为本区域经济服务, 同时间接地提高了就业率, 缓冲了就业压力, 促进安徽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三)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1. 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是提升高校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目前安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极其缺乏, 应继续加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 加快实施“皖江学者”计划, 并纳入安徽省人才强省发展规划[6]。从国内外引进招聘高层次教学科研创新“领军”人才, 发挥其高校创新团队的骨干作用, 高职院校要大力引进“双师型”教学科研人才, 并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 以保证创新团队稳定健康发展, 使其充分发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2. 推进科研创新平台建设。

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是安徽经济以创新驱动发展的迫切要求, 也是高校科研服务社会、提高成果转化率、贡献率的载体。安徽“十二五”时期要加快推进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 依托合肥、芜湖等市已建或待建的自主创新平台, 在合肥、芜湖、蚌埠三市及沿江城市带地区的高校发展产学研战略联盟, 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 使创新平台成为高校教师科研实验基地、研究生培养实习基地, 培养有知识、善创新、能动手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和创业人才。

3.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研人员从事科学技术研发的直接动力。要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联系, 促进科学研究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应鼓励和支持高校以科技成果为资本创办科技企业, 创办一些高科技产业集团和上市公司。完善大学科技园的孵化功能及支撑和服务体系, 加大推广转化力度, 充分调动科研人员进行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将当地高校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当地企业, 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有目的地开展科研攻关工作, 实现技术发明的“订单式”生产, 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提供资金保障

安徽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全国总体态势一样, 是在投入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高教规模大幅扩张后, 出现生均经费不足、生师比不合理、高校负债率高等一系列问题。为扭转这一状况, 安徽必须切实加大对高校的财政保障力度, 引导社会投入增长, 化解高校债务负担。

1. 加大公共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在我国现行高等教育投入体制下, 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各部委在内的财政拨款是高等教育投资的主要渠道来源。安徽应统筹教育经费, 逐步加大高等教育专项经费投入, 调整、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结构, 合理确定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整个教育经费的比例。

2. 引导社会资源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高等教育投资主体多元化是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 要坚持这一改革方向, 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应创新财政、税务、基金和奖励制度, 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投资高教和捐资助学;充分运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提高教育融资能力, 通过利用政府债券资金、争取更多的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民间的外资贷款和赠款、置换老校区等措施, 加快高校的基本建设;盘活现有高等教育资源, 有效缓解高校办学经费短缺的压力。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统计局数据.http://www.ahtjj.gov.cn/xxgk/XxgkWeb/index.aspx.

[2]凌宏彬, 范伟军, 梁祥君.强化服务职能助推安徽崛起——进一步推进安徽省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调研报告[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8, (6) .

[3]李和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安徽省普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调研报告[R].2008.

[4]凌岚.浅析安徽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11, (5) .

[5]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安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 第4篇

1.引言

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分为两大块:一块是由旅游培训机构和个体形成的旅游从业者在岗培训,另一块专攻职业技能教育的高职高专院校的旅游专业教育。截至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院校)1,641所,其中高等院校770所,中等职业学校871所。2007年旅游院校在校生为773,757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97,365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76,392人。2007年全国旅游院校共有旅游专业教师35,050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18,200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16,850人。而从事旅游在岗培训的机构和个体经营者由于成分复杂,缺乏专业性而很难进行统计。

2.安徽省旅游培训发展现状

近期对安徽部分酒店进行了调查采访,了解到一些星级酒店的培训方法,以及怎样看待和选择外界培训。

2.1省内外资高星级酒店普遍建立自己的培训系统

国际连锁及外资酒店一般都有自己完善的培训系统,也会借助外界培训,费用放在其次。以合肥元一希尔顿饭店为例,它有自己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学校和培训课件等一整套完善的培训系统,含有行政管理、市场营销技巧等多方面的培训内容。目前安徽省大多数酒店对于社会上众多名目的培训,他们主要考虑的还是“物有所值”。

2.2比较注重培训企业品牌和口碑

国内高星级酒店有强烈的职业培训需求,但选择外界培训相当谨慎。宾馆一般从报上、网上、业内等各方面询问收集培训机构资料,把品牌和知名度作为最主要的衡量项目。安徽省宾馆比较欢迎的是有实践经验、从事过酒店行业的专家,在做培训之前到酒店来“蹲点”考察一段时间,发现宾馆真正培训需求后,再修改培训目标,量体裁衣制定课件,能真正地对宾馆起到一个切实的作用。

2.3省内酒店在员工培训上投入较少

现在国内酒店培训师总体可以分为三种:经验型、学院派和理论实践相结合者。目前酒店最欢迎的就是第三种,但在中国的培训市场上难求。而目前肯花大成本作培训的酒店业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找不准所需培训需求,培训很少能够对症下药。国外酒店把培训费作为固定的必要支出成本,当成企业在运作过程中的投入,而大多中国酒店培训只有当感到酒店发展不如意的时候,才产生培训需求,所以中国大多数酒店培训是滞后的。

3.安徽省旅游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3.1旅游高职院校数目较多,发展速度快

从数量上看,2004年安徽省共有旅游高等、中等院校62所,其中旅游高职院校16所,占旅游院校总数的25.81%。截至2008年,安徽省共有旅游高等、中等院校89所,其中旅游高职院校39所,占旅游院校总数的43.82%,另外有3所本科院校也在高职中招收旅游管理。由上可知,在旅游高等院校中高职院校占据近半壁江山,且安徽旅游高职院校发展速度较快。

3.2旅游各高职院校质量不均,与本科院校差距较大

全国范围内,旅游教育己经出现了明显的“高等教育热,职业教育冷”趋势,自2005年全国旅游高等院校数量首次超过了旅游中等院校,旅游高等院校的校均在校人数和专业教师人数也占据整个旅游教育二分之一。近几年来,旅游高等本科院校发展势头迅猛,但旅游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专业教师人数比例等多项指标中,各地区间出现了较大地区差异。

3.3旅游高职院校分布空间特征

安徽旅游高职院校空间分布特征从地区分布来看,呈现出非均衡化的特征,基本与地区教育资源多寡和经济发展水平高低成正比,而与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程度相关性不大。安徽省共有旅游高职院校39所,省会合肥市占了全省近一半的旅游高职院校,而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的黄山、池州等地,平均每地只有一所高职院校开办了旅游专业。

4.安徽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培训发展对策

4.1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调动四个方面培训积极性

安徽省旅游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和经营管理任务,自主开展培训,建立有效培训体系,此外,还要注意调动四个方面培训积极性;一是发挥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培训管理作用;二是发挥旅游协会培训服务作用;三是发挥旅游院校、培训单位中坚作用;四是发挥企业自主培训作用。在目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运作时,这几方面作用相互依赖,缺一不可。

4.2注重旅游紧缺人才培训

引导和支持骨干旅游院校开设旅游业急需紧缺的新专业和新学科,如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会展旅游、度假区管理、电子商务等;根据市场需求,采取“短平快”方式举办紧缺专业人才研修班。聘请如希尔顿、香格里拉等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性的饭店集团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进修培训,更直接选拔出基层管理者。和专业旅游培训机构、旅游专业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选取有潜力人员参加培训和职业教育。

4.3注重培训内容与方式

培训内容从注重业务训练转向与个人发展相结合,从传授业务知识、提高技能转向与情商开发、潜能开发、职业生涯设计等相结合。培训与管理相结合,把培训作为考核、评优、晋升依据;培训部门要加强与行业管理部门协调和沟通,紧密合作,共同推动行業培训工作开展。

4.4加强旅游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兴则学校兴”。旅游职业院校要加强师资培养、基地建设、教材建设、“请进来”等基础性的“造血”工作,增强培训的后劲力量;同时要充分运用掌握的培训资源,走出去积极为地方、院校、企业服务。

注:本文作者孟祥红系安徽大学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旅游文化翻译。

参考文献:

[1]邱云美.中国旅游教育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3,(SI):173-176.

[2]陶汉军.关于我国旅游教育发展阶段性的认识[J].旅游学刊,1997,(S1):6-9.

[3]邵琪伟.按照市场认可和需求培养人才.http://www.gov.cn/gzdt/2008-07/28/.

[4]王红.国外旅游教育对中国的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82—83.

[5]赵丹青.瑞典成人职业教育的新发展[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1999.

[6]董观志.知识经济时代旅游高等教育的模式创新研究[J].旅游学刊,1998,(S1):18-21.□

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第5篇

校学位字„2009‟3号

关于印发《安徽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部门、各单位:

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细则》(教高[2009]5号)要求,结合我校办学实际,现对《安徽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试行)》进行修订。修订内容主要是在自考类学生申请学位的外语水平及申请年限上作了调整,自考类学生申请学士学位须参加由省教育厅组织的成人学士学位外语统考且成绩合格,申请时间由毕业后两年调整为一年,且只有一次机会;另将函授类学生申请学位的课程平均成绩由75分调整为70分,由两门以上课程补考不授学位调整为四门以上课程补考不授学位。现将安徽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细则》的施行时间为2009年6月1日,但考虑到成人教育学生的切身利益,经与省教育厅学位委员会协商,09年6月及以前毕业的自考类学生学位申请仍按照修订前的条件执行。

各部门、各单位要利用本次修订机会,向广大成人教育学生积极宣传,保证每一位成教学生都能了解成人学士学位评审的程序和条件。

特此通知。

安徽师范大学 二○○九年七月二十七日

安徽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

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暂行规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88)学位012号)和安徽省教育厅《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细则》(教高[2009]5号),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一条 授予对象

经教育部批准备案、国家承认其学历的各种办学形式(含脱产、业余、函授、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培养的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第二条 授予机构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三条 学术水平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四条的要求执行,即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成绩优良,达到下述学术水平者,授予学士学位:

(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者担负专门工作的初步能力。

第四条 申请时间

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应当贯彻“择优授予”的原则。学位申请者必须在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后的一年内,向我校继续教育学院提出学位申请(只有一次申请学位的机会)。

第五条 申请条件

(一)脱产、业余、函授类

1、在学习期间,无违背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和行为;

2、在学习期间,未受到严重警告以上(含严重警告)处分;

3、在学习期间,未受到所在单位行政处分;

4、未因学业原因受到留、降级学籍处理;

5、在学期间未出现累计有四门以上课程经补考后及格;

6、在学期间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门课程总平均成绩达到70分及以上;

7、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达到良好(含良好)以上;

8、参加由省教育厅组织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申请学士学位外国语水平全省统一考试(以下简称成人学士学位外语统考)成绩合格;

9、参加本校组织的两门专业主干课程考试且成绩合格。

(二)自学考试类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2、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达到良好(含良好)以上;

3、参加由省教育厅组织的成人学士学位外语统考成绩合格;

4、高等教育师范类自学考试还须参加本校组织的两门专业主干课程考试且成绩合格。

第六条 工作程序

(一)凡符合申请条件的我校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可向校继续教育学院提出授予学士学位的书面申请,继续教育学院对照条件向校学士学位办公室提出择优推荐者名单,同时提交思想政治表现及全部课程的考试考核成绩、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成绩、本科毕业证书原件或复印件、英语合格证等相关档案材料。

(二)校学士学位办公室对申请者材料进行初步审核后将相关材料交有关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复审。

(三)校学士学位办公室将有关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复审认定合格的申请者名单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经审批通过者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颁发学士学位证书。未通过者不再补授学士学位。

学位申请者和推荐部门在申请、推荐、受理、审核、授予过程中,凡有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出,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严肃处理,直至撤销已授予的学士学位。

第七条 本实施细则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自2009年6月1日开始施行。原《安徽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实施细则(试行)》及有关成人学位授予文件同时废止执行。

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第6篇

创新创业教育的教育理念主要是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与能力。目前,许多高校都已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在创业教育中融入创新理念,并将创业教育围绕着创业技能培训及实践活动进行实施,这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对以创新意识、精神、能力的培养为目标的创业教育的新的尝试,要顺应教育改革的趋势。这种教育理念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预见能力、风险意识,同时还能帮其树立创造性思维与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不仅吻合时代精神,还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本质上来看,他更重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掌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创新与创业二者之间都有“创”字,这说明两者都以强调“创”为前提,而“创”的本质是改革,创业是表,创新是里,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彼此蕴含,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河南省各高校近年来通过开展一系列创业大赛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丰富学生学校生活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锻炼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

2河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缺乏创新创业意识

创新创业意识是指人们去创造或挖掘从未感知过,兴趣极深的观念或事物的欲望与念头,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意志、心愿、兴趣、遐想、态度和情感,来最终满足人们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在人类思维活动中,这种意识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表现形式,同时他也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前提及动力。只有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才会具有创新创业的行为。但通过随机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对薄弱,对创新创业的内涵也缺乏认识,甚至出现了不感兴趣,不参与积极的现象。

2.2大学生缺少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应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创新创造为主体,为知识技能型创业做引导。但对河南省各高校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学生在参加创业大赛、设计大赛、沙盘大赛等一系列创新活动中,在初选时,只有近一半的作品与其专业相关,同时还包含着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作品。除了参加国家级或省级比赛外,在校内组织的创新创业活动中,无论是从形式内容上还是学生参与程度上,都稍显薄弱,且在整个过程中能获得的前沿知识也是十分有限的。

2.3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得不到满足

创新创业活动中,资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政府与学校对其政策的扶持是保证学生顺利开展创新创业的基础之一。对大学生来说,资金短缺是创新创业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同时,近八成的学生觉得在创新创业活动中需要家庭和学校的支持,且希望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来提高实践能力,积累经验。

2.4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过于形式化

创新创业教育的提出促使许多高校纷纷开展了一系列的课程和活动,但其过于形式化,大多数只停留在表层,没有深入到创新创业的精髓。比如许多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么只针对于毕业生,要么作为选修课,无论是课时安排,还是内容讲授都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的需求。还有一些创业政策指导、创业企业手续办理等活动的开展也都停留在操作层面,缺少教育理念和实质内容,没有与各校的人才培养体系相融合。

2.5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成果转化率低

河南省各高校都以不同形式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实际参加过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十分有限,使其产生的成果数量也屈指可数。虽然有一些创业成果被采纳,但多数停留在财富或收益等功利性层面,创新内容也鲜有,形式更是千篇 一律。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在与企业进行对接时应共同完成,但其转化率较低。由此可见,学生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的精神,尚未将其个人成长与国家经济的发展相结合。

2.6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河南省各高校并没有专门为创新创业教育设立管理部门。大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划归到了学管处、教务处、就业处等,并由校领导直接分管。无论从教学还是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中,各部门之间难以理顺其协调关系,使其出现教师授课过于理论化,活动开展程度不够深入等问题。

★ 加强发展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论文

★ 创业投资计划书

★ 投资创业计划书

★ 工厂发展投资计划书

★ 茶叶创业投资计划书

★ 美甲店投资创业方案

★ 中小投资如何成功创业

★ 宠物店投资创业方案

★ 创业学论文

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第7篇

皖教督〔2013〕7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

为扎实做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工作,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针对前阶段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安徽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实施细则》个别条文进行了必要的修订,现将修订后的《实施细则》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

2013年3月19日

安徽省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实施细则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安徽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办法》以及国家教育督导团《关于申请认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有关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细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教育公平为导向,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推动县级政府切实履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法定职责为核心,逐步消除县域内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差异,努力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对均衡、优质义务教育的迫切需求,真正把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上来。

二、基本原则

(一)公平公正原则

坚持督导评估程序的公开性。将督导办法的制定、督导评估的实施、督导信息的公开、督导结果的公示等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彰显督导的公平公正;坚持督导评估参与的多元性。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公众等,对县域义务教育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体现督导评估的公开透明。

(二)方法创新原则

督导评估办法凸显“均衡”和“发展”两大主题,突出均衡发展的基本要求,建立“办学基本标准+均衡发展工作+校际均衡状况+公众满意度调查”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重在督导评估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办学基本标准情况、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状况、县域内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程度,公众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事求是地对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督导评估。

(三)实用实效原则

督导评估指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设置,突出我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特点。围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入学机会、教育投入、队伍建设、质量管理、差异程度等重点和难点问题设置指标体系,督促县级政府依法落实教育责任,切实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薄弱学校条件明显改善,推进县域内学校差距的缩小;注重发挥教育督导评估的导向引领作用,实现义务教育学校的内涵发展。

三、实施要点

(一)对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条件的认定,直接运用省教育厅对各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考核验收的结果。省政府教育督导团在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时,对涉及办学基本标准的8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随机进行抽查、核实。

(二)对县域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评估,主要是按照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等8项指标,测算小学、初中相关指标的差异系数。以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测算所得差异系数为准。差异系数测算工作应在评估正式启动前完成。

(三)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分别由省、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团、室)、教育厅(局)组织实施。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暂缓开展督导评估:

1.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当年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

2.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年度任务未完成的;3.截留、调控、克扣、挪用和套取教育经费的。4.教师有编不补又新增代课人员的。

(四)公众满意度调查,由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省教育厅委托相关单位或其他机构实施。具体实施方案另行制定。市级复评是否开展公众满意度调查,由各市自行确定。

四、工作流程

(一)县级自评

1.成立机构。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自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制定自评工作计划,协调有关事宜,开展日常工作。

2.制定方案。内容包括工作任务分解、阶段性工作要求和具体工作安排等。

3.开展自评。建立台账,准备迎评材料,并对照评估内容和标准逐项自评,及时补缺补差。

4.申报复评。自评达到基本均衡标准的,由县级政府向市政府申报复评。

5.报送材料。县级政府申报市级复评,须提交申请报告,并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评估表(见附件2),县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汇编,电子版一并报送。

(二)市级复评

1.成立机构。成立由市政府分管教育副市长为组长,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复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2.基本要求。市级复评工作在县级申报复评的基础上进行,重在指导、帮助县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及成效,找出存在问题与不足,提出整改意见和要求,督促整改。

3.结果处理。市级复评结束,及时形成书面意见,并由市政府正式行文对接受评估县提出整改要求。市级复评意见应分县下达,并向社会公示。

4.申请省级评估。经复评、公示,认为达到基本均衡验收标准的,由市政府向省政府申请省级评估。

5.报送材料。市政府申请省级评估,须提交申请报告,并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复评报告、评估表(见附件2)和县级自评报告、县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出台的政策文件汇编,电子版一并报送。市级复评报告应体现县级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经验、主要措施、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和整改意见。

(三)省级评估

1.准备工作。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市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根据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计算8项教育资源配置指标的“差异系数”,进行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评估;分析基本情况;安排评估计划并通知有关市、县,同时向社会发布评估公告。

2.实施评估。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省教育厅启动督导评估程序后,向被督导考核单位发出《督导评估通知书》,提出相关要求。到达被考核县后,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乡镇(街道)和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实地走访、查验,查阅相关台账、资料等;以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和学生家长为主体,组织开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众满意度调查。最后综合各方面评估意见,向县级政府反馈。

3.整改落实。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随后下达书面反馈意见,县级政府根据反馈意见研究制定整改措施,认真整改。

4.结果运用。通过省级督导评估的单位,经国家认定后由教育部授予“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并授牌。未能通过的,待其整改达到要求后重新申请,由省重新组织评估。

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评估结果,作为向教育部申报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必要条件。作为对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年度督导考核,以及对市教育局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和两年一次的教育强县评选的重要依据。

五、相关制度

(一)建立过程性督导制度

过程性督导重在以督促建,以督促改,以督促变。市级复评启动前,必须对拟接受评估的县开展过程性督导。有无过程性督导,是决定能否启动省级评估的前置性条件之一。各市要按照国家和省相关文件提出的要求,有计划地开展过程性督导,提前采集并测算被评估单位的相关数据。与被评估县共同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细节,指导并督促其补缺补差。

(二)建立公告公示制度

按照政务公开要求,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公告和结果公布制度。市级复评和省级评估前一周,接受评估的县应在政府官方网站等主流媒体上发布公告,回应社会关切,广泛了解民意。市级复评、省级评估结果形成后,均应予以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公告、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三)建立复查制度

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团、室)对县级政府接受评估时暴露出来的差距和问题,要坚持跟踪督查,促其整改到位。

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已被认定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县,一般在评估认定后的两至三年内安排一次省级或委托市政府组织复查,针对达标后出现的问题进行督查,限期整改。对于通过认定后连续三年(非常情况除外)相关指标下滑,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县,报请教育部撤销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

(四)建立动态监测制度

建立省、市、县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数据库,归集所有县级单位和义务教育学校分校数据。所有数据严格对应教育事业统计和教育经费统计的原始数据,每年定期更新。省、市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团、室)依据数据库实时监测各县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变化情况及校际差异变化情况,指导各县有针对性的制定措施,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提速提质。

六、几点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工作,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各地务必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组织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认真学习、准确把握文件精神,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扎实开展县级自评、市级复评。

(二)规范工作程序,确保评估质量。

县级自评、市级复评均应严格按照省颁评估办法和指标体系操作,赋分宽严有度、有理有据,坚持实事求是,力求公平公正。

(三)坚持廉洁从政,严肃工作纪律。

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第8篇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介于学术性大学(研究型大学)和职业性大学(高职高专)之间的一类新型大学[1],立足地方,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省十分重视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工作,于2008年成立了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也称“安徽省行知联盟”),以之为平台,整体推进安徽省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与发展工作,联盟以“整体转型、转型早、转型深”为特点,在国内应用型高校建设进程中产生了积极影响[2]。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采取的措施得力,经费、人员、场地等条件能落实到位(“机构”上面已交代,这里不重复)。经费方面,投入了一定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和创业项目孵化经费,并设立了相关的创业投资基金。人员(师资)方面,注重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师资整体素质和结构好,回答“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大部分接受过专业培训”和“部分教师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比例之和为69.65%(=26.68%+42.97%),回答师资“队伍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和“素质一般、有实际经验教师缺乏”的比例之和为76.11%(=29.65%+46.46%)。场地能较好满足创新创业实践需要,运行较好,回答“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基地运行良好”和“运行一般”的比例之和为68.03%(=23.13%+44.9%)。

3. 体系完整,教育功能发挥良好

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构建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调查显示,安徽省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整,教育功能发挥良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较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了融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实践于一体的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关于是否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回答做到和基本做到的比例之和为57.73%(=13.88%+43.85%),回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之和为57.41%(=25.35%+32.06%)。关于是否形成了贯穿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实践的完整教学体系,回答体系完整和基本成体系的比例为57.36%(=13.45%+43.91%)。

(2)注重创业训练和培训,创业计划竞赛开展很好,创业项目完成质量较高。关于是否对学生开设了SYB、KAB、DMC之类的创业培训,回答按期开设和有时开设的比例之和为54.64%(=25.39%+29.25%),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实训(软件)系统,回答有并且开放和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开放使用的比例之和为55.21%(=15.69%+39.52%)。开展创业计划竞赛方面,回答定期组织开展和根据各级赛事开展的比例之和为66.29%(=32.51%+33.78%),关于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中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项目的质量,回答整体质量较高和部分质量较高的比例之和为59.01%(=15.63%+43.38%)。

(3)竞赛项目能较好转化为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建设和运行良好,能成功创建一些实体性公司。关于学科与技能竞赛、创业计划竞赛等转化为创业项目的情况,回答大部分转化和部分转化的比例之和为53.65%(=11.23%+42.42%)。认为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基地运行良好和运行一般的比例之和为68.03%(=23.13%+44.9%),回答每年能成功注册6-10家和10家以上公司的比例之和为35.87%(=26.18%+9.69%)。

(三)观点认识

为了解调查对象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看法和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调查还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因素、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所在、存在困难以及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了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1. 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重要但存在一定的困难

关于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问题,认为重要且切实可行的为34.11%,认为重要但开展困难的为53.3%,认为不重要但有可行性、不重要也没可行性的分别为10.3%、2.3%。

2. 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具有与其性质相应的特定优势

在列举的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主要的7方面优势中,排在前4位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70.94%)、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67.44%)、产学研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58.46%)、学校应用型办学定位(53.33%)。

3. 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困难主要在经费和教学体系

在列举的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最主要的7项困难中,排在前4位的是:支持经费有限(76.65%)、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以及实训与实践教学体系(61.79%)、教师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不足(48.86%)、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48.63%)。

4. 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因素主要在经费和学校重视

在列举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效的最主要9方面因素中,排在前5位的是:经费支持(73.27%)、学校重视(61.08%)、师资队伍素质(59.19%)、学生创业意识与能力(58.73%)、制度体系(52.83%)。

5. 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措施主要在经费支持和教学体系

在列举的提高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最主要的8个因素中,排在前4位的是:提供有力经费支持(75.68%)、构建完善的创业教育以及实训与实践教学体系(67.44%)、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与精神(66.4%)、建设高质量创业孵化基地(64.86%)。

综上所述,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很重要,优势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困难主要在于支持经费有限和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实训与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

(四)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很重要,也因其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特点而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仍还存在以下不足。

1. 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落实不够

虽然直接调查结果显示应用型高校对创新创业工作非常重视,但综合起来看,非常重视还没有很好地落实到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际中,如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回答有一些制度和很少的分别为26.57%、4.11%,两者相加,几近三分之一;其他如专门的管理机构、大学生社团组织功能发挥以及创新创业教育普及等方面都显示思想认识上的重视落实不够。

2. 创新创业的条件保障需继续加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条件支持,创新创业是很难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条件保障方面仍需加强。经费方面,用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专项经费回答在“50-100万元”和“50万元以下”的分别为37.92%、36.48%,用于支持创业项目孵化的经费回答在“20-50万元”和“20万元以下的分别为37.08%、32.44%,这些经费如果按生均计算,那是很少的。另外,33.22%的回答认为目前学校尚未设立创业投资基金,这也是与创新创业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对照观点认识方面的调查结果,经费在存在困难、影响成效和如何提高成效三项指标中均排在第一位,这也说明经费支持的重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素质整体需要提升,尤其是富有实际经验的教师缺乏,绝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孵化基地(创业园),但运行情况不够理想,这些方面也有待加强。

3.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需进一步优化

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但仍需进一步优化,局部甚至还很薄弱,如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必修课的回答比例仅为25.35%,四分之一强一点,如果再算上师资素质的因素,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三个阶段中,创业实践部分力度明显不够,而这一部分又恰恰是真刀真枪,是临门一脚,学生创新创业的硬素质、硬能力往往是在这一阶段养成的。关于应用型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主要的困难和如何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成效中,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实训与实践教学体系均排在第二位,这也对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出了要求。

4. 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显现度不高

创新创业教育虽然落脚点在教育,不能简单地功利化地以创业公司创立或成败为标准,但要是其量偏少,质量又低,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也是让人怀疑的。调查结果显示,回答每年成功注册公司10家以上的仅为9.69%,如果以万人大学来算,再考虑回答比例的因素,每年注册公司的数量与学生数比是很小的,这与国家提出的以创业促就业的目标也是有距离的。

综合调查指标的各项结果,基本的判断是:伴随安徽省应用型高校“开放合作、特色鲜明、抱团发展”的进程,安徽省应用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正向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阶段推进。但是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越到高级阶段,面临的任务越是艰巨。

三、安徽省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思考

当前经济正面临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这些都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并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回应,勇于实践,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意义更加突出

创新创业如今已成为时代的主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也更加突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提高培养质量。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坚持协同推进,汇聚培养合力。把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撑点”。[2]

对于安徽省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来说,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也同样突出。安徽省应用型高校以联盟为平台,抱团发展,整体推进,如今已走过了8个年头。这些年来,各高校相互学习、交流,取长补短,整体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发展中也遇到了新的问题:一是深度推进、再上层次困难,改革发展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二是整体推进中大家层次接近了、特色消融了,形成了联盟整体特色明显,但各成员高校发展呈现趋同性的局面。为此,安徽省2013年起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以项目的形式资助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试图破解应用型高校发展中遇到的这些问题。此外,也扩大视野,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应用型高校加强联系,于2014年11月成立了长三角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以增强总体实力,形成整体优势,彰显各自特色。

(二)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学校改革与发展

发展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解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用型高校一方面应该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另一面,要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找准方位,形成特色。具体说来,需要着力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1. 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人才严格说来,是属于高端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简单轻松就能成就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各应用型高校要在已经成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基础上,明确目标和任务,抓住关键环节(如体制机制创新),补齐短板(如机构、经费、师资、场地等),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 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虽然学界将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于综合素质教育,但各类素质是有区别的,素质的培养途径也是不同的。创新创业的素质不同于人文、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创新创业精神、意识的养成和能力的获得,那是需要宽广的视界、敏锐的眼光、雄厚的专业知识以及脚踏实地的实践等,而且也只有在实践的艰苦磨练中才能实现,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终究都是隔了一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就必须大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没有质量,何谈深化。因此,应用型高校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标准,用标准去规范、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去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

3. 建立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从结构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子系统,上述两方面是就创新创业教育本身来说的。但局限于这一子系统是远远不够的,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有机地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大系统,否则两张皮,处于游离状态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何为应用,应用就是用知识去解决现实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用能力可以切分为三个层次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具有动手能力,能熟练操作,那仅是第一层次的实践能力,还远不是高素质。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除了实践能力外,还必须动脑、放眼,具有创新和创业的能力。因此,创新创业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本质上是相通的,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需要思考和解决的,就是抓住“应用”,以应用为中枢构建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合二为一,一石二鸟,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双重目标——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重新定位应用型高校发展方向

高等教育体系不断调整、结构不断优化,同样,应用型高校也不是铁板一块,在时代的洪流中,内部结构也必将会发生深刻的变化。高等教育由保存和传播知识为主的教学型大学,发展出以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再发展出以创业为主的创业型大学[3],这样的发展路径启示我们:创业型大学也将会是中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方向。事实上,目前已有多所高校明确提出建设创业型大学的目标,如山东临沂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沿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路线,应用型高校也将会重新细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技术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的创新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创业能力为主的创业应用型高校。各应用型高校要进一步确立发展方位,不仅要找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更要找准在应用型高校坐标体系中的位置,明确各自的战友和竞争对手。

鲜明的特色几乎是每一所高校的追求,但如何形成特色,却费思量与力量。学校特色可谓色彩缤纷,有整体的、有局部的、有外在的、有内在的,但归根结底,落脚点还是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学科专业为什么有特色,要么仅此几家,要么高出几筹,“家”越少特色越鲜明、“筹”越多特色越鲜明。创新创业的本质是维新的、唯实的,因其“新”、因其“实”,所以能走在前头、落在地头,因而也就易于实现“仅此几家”“高出几筹”。对于应用型高校来说,如何形成特色呢?以创新创业为方向,开放胸怀,直指社会和市场,与业界亲密接触,稳妥的行进路线:学科专业+创新创业,在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发展出特色;跨越的行进路线:创新创业+学科专业,以创新创业为目标指向,重构学科专业,创造出特色。

四、结语

创新创业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但又是一个常新的命题,在今天竞争全球化背景下,其意义更是超出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基本上人人都是大学生,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让学生在校期间就种下创新创业的种子,这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但又远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其意义是时代的、民族的、未来的。近年来,国家也一直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安徽省也敢为人先,提出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但应用型高校和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发展建设的路究竟怎么走,似乎并不清晰。应用型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实质上也是在创新创业,安徽省应用型高校有理由也应该继续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和贡献。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30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的论文下一篇:白蛇传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