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2024-08-19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精选8篇)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第1篇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一、家长普遍对孩子期待过高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孩子天生是有智能差异的。每个孩子可能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智能上很强,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智能上较弱。表现在学习上,有的孩子学有余力,科科优异,有的孩子十分努力,仍旧偏科;表现在成绩上,在一个群体中,一定会有从高到低的排列。有人将原因归结于非智力因素差异,这也只是外部因素,关键还是智能这个内因。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内在发展条件、学习能力和某一突出智能的成长需求。家长的高期许往往超越了孩子自身发展的可能,牺牲大量时间进行知识复习,不但没有实现预期,甚至还耽搁了对孩子身上最突出的那个智能的挖掘,结果家长和孩子双败双输。

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就会让孩子总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孩子痛苦,家长也痛苦。其实,父母过高的期许还是源于没有把选择权交给自己的孩子,把孩子看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安排孩子的生活和梦想。

二、家长没有理解教育的本真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过上美好的生活。既然是要过美好的生活,就不能剥夺孩子们童真时期的天然快乐、年少时期的素质成长、成人以后终身热爱学习的习惯。

有关统计,中国人的年阅读量在世界上排序非常靠后,接近最低,这是十分悲哀的事。

家长一定要想明白,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以后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考得好,分数高,要过幸福的生活;考得不好分数不高,也要过幸福的生活,这是天赋的权利。

所谓幸福,就是家长给孩子一种温和的、宽容的教育,让孩子能够做一个常态的人。在这个过程中,还自己会享受很常态的生活,不会因为所谓的不成功而痛苦,也不会因为很平凡而难过,因为生活就是这么自然而美好,让人回到恬淡平和的状态。

三、家长自觉不自觉地与孩子对抗

家长千万不要和孩子对抗,对抗的结果必然是双输。家长跟孩子对抗的结果之一是导致孩子很叛逆,结果之二是导致孩子很懦弱。

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的、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有的孩子就会利用这种心里,为了不让你批评我的小错误,我要犯一个大错误,我用离家出走这种更危险的事来吓唬你。

这种对抗的结果,如果家长赢了孩子,孩子可能变得越来越懦弱,越来越自闭,也可能变得越来越叛逆;如果孩子赢了家长,可能就会更加滋生这种“拆屋”心理,直到被宠坏。所以无论是谁“赢”,结果都是输。

家长跟孩子对抗的本质是: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总是想要征服孩子。要杜绝对抗,家长就要从内心尊重孩子,认真听取孩子的解释,严格教育,宽容对待。

四、慈父严母教育容易出问题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常常是“严父慈母”格局,现在的家庭大多是“虎妈”“猫爸”。事实上,这种教育方式是不适合儿童成长的,慈父严母教育出来的孩子在视野、胸怀、理性和交往上多多少少会有问题。

为什么“严父慈母”比“慈父严母更好?因为父亲的严格是有理性的,注重抓重点问题,点到为止,给孩子留下思考和改过的空间。

母亲的严格中感性的成分更多,大多数母亲严格起来,语言往往会超越理性的范畴,给孩子带来伤害,分不清孩子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人,又把孩子放回自己“肚子”里去了。

所以,父母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观点要保持高度一致,不能有分歧,有了分歧时,不妨先冷静下来寻求统一,然后再面对孩子。

在承担的教育任务上,要有明确的分工。

帮助孩子确定人生的规划,界定价值观,指出问题所在和改进策略等大方向的事情,应该是父亲的责任。

母亲的责任则是尽量温婉平和,给孩子生活上的滋养,精神上的鼓励,信心上的培育,用自己的知性美去影响孩子。

这样的孩子,将来不但会成大势,而且还会经营小家,培育出更优秀的下一代。

总之,母亲要做一个知性而平和的母亲,父亲做一个理性而严格的`父亲。

五、唠叨的父母教育效能低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很好,热血沸腾,打算捐款5美元;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美元。

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心理的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超限效应”,过犹不及,效果是一样的。家长总以为重要的话要多说几遍,孩子就会按照自己所期待的要求去做。

其实,在唠叨过程中,很多孩子已经产生了逆反心理,如果是经常唠叨,你讲什么话孩子都不想听了!甚至父母讲的是对的,他们也不愿意接受。家长不妨试试看,同一句话要求三遍,看看有哪个孩子不嫌烦?

六、不要哄孩子,要讲道理

中国人往往都是哄孩子、骂孩子、管孩子、训孩子,但就是缺少一点:跟孩子讲道理。

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千万不要批评他,只要告诉他什么是对的,就可以了。孩子天生不懂事,所以才有学校。

既然孩子不懂事,他犯的错误都可以原谅,我们没有必要生气,去批评他。因为孩子天生就是来犯错误的,每一次错误都是成长的机会。

他不犯错误,我们怎么知道他这个地方不懂呢?他犯了错误,我们就应该告诉他什么是正确的。

七、家长的示范超过一切教育

教育中有两个词语叫做“经历”和“体验”。

大人都知道,有被关心的经历和体验,才知道被关心是多么快乐,所以也才会用同样的方法去关心别人。

孩子也是如此,只有有了这样的经历和体验,才能学会真正对待别人的方法。

我们教育的问题是说教太盛,而经历和体验不足。要让孩子有精力和体验,不光是需要孩子去做,还需要成人的努力。家长希望培养孩子什么样的品格,就要用自己的行动让孩子体会和感受到这种品格。

知行合一很重要,在孩子面前,家长千万不要做“两面人”,他们往往在我们身上学会“两面性”,说一套做一套。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第2篇

由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致使人才竞争激烈。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教育。而当前中国独生子女已经进入生育高峰,现在有很多幼儿园孩子的父母就是独生子女,一个家庭守着一个孩子,可想而知对孩子的教育在家庭中越来越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另外家庭人口的数目减少,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妇女就业率的提高,结婚人口的下降,离婚率攀升,非婚生子女数增加,人口老化,独居老人增加等都在影响家庭功能的运作,这些却对家庭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产生了家庭教育问题。

(一)“放任型”的家庭教育让幼儿失去家庭温暖

传统的家庭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正悄然变化着。一部分人的婚姻家庭关系已不再像过去那样 “固若金汤”,一个人们不愿接受的现实正摆在我们的面前棗中国人的离婚率正逐年升高。在离婚率较高的北京、上海以及沿海等地,离婚比例甚至已超过20‰,于是接踵而来的是一个人们不得不正视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单亲家庭子女人数已达数百万之多。

因为离婚律的增长,家庭教育出现了“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僻冷漠,对同伴产生攻击性行为,出现未成年人伤害事故的隐患。

(二)第一代独生子女把孩子的教育重任交给了父母

我国第一代的独生子女正在成为孩子的父母,可是这些第一代的独生子女都还依然成天生活在父母的“怀抱“里,他们又怎么去教育和抚养他们自己的孩子?所以家把孩子交给自己的孩子交给了自己的父母,让父母们继续承担教育孩子的重任,这样就出现6个家长一个孩子的家庭教育教育形式。独生女刘小姐的母亲抱着刚出生五个月的小外孙这样对记者说。“从小到大什么都是家里给做的,她哪里会照顾孩子?”和刘小姐的母亲一样,不少独生子女的父母也对此表示了不同程度的忧虑。很多家长认为,子女从小到大娇生惯养,根本没有能力抚养幼儿,另外,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子女,也使他们有相当充裕的时间来帮忙照看和教育孙辈。

(三)工作的繁忙让家长采用简单粗暴教育方法

一、当前我国幼儿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家长们往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奔忙,疏于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家庭教育技巧的掌握,更多的家长则是抱着“黄荆棍下出好人”的旧教育思想不放,对孩子理解少,唠叨多;沟通少,打骂多;引导少,限制多。

二、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成了离婚的牺牲品

一位著名的婚姻家庭问题专家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的婚姻家庭基本是比较稳定的。随着婚姻法的深入实施,随着人们婚姻观念的不断更新,同时就业、收入、生活上的保障使人们由关心自我价值的实现。新一轮汹涌而来的离婚浪潮已是不争的事实。它告诉我们:传统社会家庭关系稳定和现代社会的家庭关系动荡不安是一个跨文化普遍的规律。它与居住环境、家庭亲属关系、人们交往方式和观念变化等因素有关。由于人口素质所限,中国大多数人婚姻质量不高,同时大多数人的离婚观念还有着较大的盲目性和非理性色彩,但从其主流而言,是健康、进步、合理的,是转型期人们日益追求高质量生活的现实反映。越来越多的人以离婚来解除过去难以解除的失败婚姻;越来越多的当事人或旁观者把离婚当作好事看待。虽然离婚过程中有许多痛苦和伤害,尤其是无辜的孩子。我们能够做的只是设法减轻这些伤害,却不能扭转这一总趋势。

离婚家庭对孩子教育产生了各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父母双方相互推卸,结果谁也不管子女;一些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连孩子上不上学都不加理睬,结果造成了孩子成绩直线下降,甚至误入歧途;有一方想承担家长的责任,但力不从心,无能为力;一些离异方为下岗职工者,多属这一类;还有一部分家长忙于生计,无法管教子女。一些家长忙于工作,早出晚归,对孩子的学习动态、思想变化一无所知,待问题严重时才恍然大悟;有的家长管教不得法,对孩子造成严重的负面效应。离异家长中有一部分,特别是男方性情粗暴,对孩子要么不管,要么毒打。结果,孩子不服教育,形成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为了弥补孩子失去的父爱或母爱,在经济上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结果造成孩子好逸恶劳、挥金如土的习气。

(二)“隔代教养”让祖辈对孙辈过度的溺爱

父母对子女的亲子教育与祖辈对孙辈的代教育是我国儿童家庭教育的两种主要的形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现代,一方面,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工作压力加大,生活节奏加快,事业、进修跟照顾子女在争夺时间;另一方面,学校素质教育进入怪圈,在一片“减负”的口号声下学生负担却日趋加重,学校对家长布置的要求也愈来愈多。亲子教育面临挑战,祖辈的介入成为必然。

祖辈家长在自己长期的生活、学习与工作历程中形成的价值观、教育观,相对说比较保守和传统,思维的模式容易固执而缺少变通;与年轻的父母相比,祖辈家长的活动、交往的范围比较有限,信息的来源受到一定的限制,他们的视野、理念容易与时代脱节;祖辈对孙辈重情感轻理智的心理特点,加上慈幼之性和“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的补偿心理,容易造成对孩子过分的溺爱、迁就,过度的保护和不应有的替代。

(三)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

1、溺爱放纵

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在一些物质生活比较优越 的家庭中,有的父母将自己的孩子视如掌上明珠,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精神、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造成“亲情过剩”,却忽视给他们以良好的精神食粮。久而久之,养成子女骄横、任性、贪图享乐、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这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尤为突出。溺爱放纵所形成的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便会导致违法犯罪。

2、粗暴生硬

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或者发现孩子犯了错误或有劣迹时,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墨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信条,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打骂、不让吃饭、罚跪、捆吊、拷打、关禁闭,甚至赶出家门,使孩子和父母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局面,增大了与父母的隔阂。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冷漠、脾气暴躁、情绪自卑、行为自私,流落到社会上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温暖”,性格逐渐显示出粗暴和攻击性,有的在教唆犯的引诱、威胁下,堕落成罪犯。

3、自由放任

在农村或者城市中部分经商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中,父母法制观念淡薄,受“拜金主义”影响,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或只注意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对思想道德教育不管不问,或干脆让孩子弃学经商,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听之任之,放任自由。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疏远、互不关心,使孩子形成扭曲的心态,性格内向、怪癖、冷酷、自私。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易产生偏激行为而导致违法犯罪。

三、解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单亲家庭的家长,既要当妈妈,又要当爸爸,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尤其要讲究方式和方法,要将爱和管教适当结合,使孩子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1.不要无原则地迁就、溺爱孩子

在丧偶或离异之后,为人父母者往往更加怜悯孩子,啥事都依孩子,一切都任由孩子摆布,宁愿自己受苦受累,也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其结果常常导致孩子处处以我为中心,变成自私、专横和任性的“小霸王”,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不懂得尊重他人,往往瞧不起含辛如苦养育他们的父母。失去配偶之后,许多家长便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往往把自己全部的希望]、梦想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要求孩子处处出人头地,特别是在学业上。但如果期望值过高,势必导致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

2.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有许多单亲家长与孩子相依为命,把孩子当作生活中唯一希望,唯恐孩子不安全、出事故。对孩子的生活包办代替,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还采取种种办法来限制孩子的活动,这也不行,那也不准,生怕孩子出问题,孩子事事不能独立,没有机会亲自去体验一些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风险”,这样的孩子缺乏独立意识,一旦离开了家长,便不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

3.简单粗暴不可取

与特殊照顾和过度保护相反,有的家长对孩子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不动就又打又骂,使孩子整日生活在惊恐不安之中,个性发展受到严重的压抑,形成胆小、孤僻、倔强、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品质。因害怕惩罚而回避家长,不愿回家,便到外面寻找“温暖”,容易被坏人拉下水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因此,家长教育孩子切忌简单粗暴,要注意正确引导。

4.让孩子参与社会活动

单亲子女往往需要受到自社会的歧视、偏见,因而在性格上容易变得仙向、忧郁、自卑,甚至孤僻。家长要注意多和孩子进行交流和沟通,重视孩子情感方面的需要,多给孩子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教育孩子自尊、自强、自爱、自励,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尽可能地参与社会活动,不要逃避社会,要主动与人交往,培养健康、开朗乐观的性格。

5.做好家园联系工作

班主任定期对单亲家庭进行家访,与单亲子女家长会面。和家长们促膝谈心,讲清情理,往往是因为家庭的具体原因忽视了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对子女放任自流,认为有学校教育,家里就可以不管了,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这就需要向家长讲清,教师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成长的密切关系。

教师在新形势下必须肩负起保护、教育单亲孩子的重任,而能否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对这些孩子要更有爱心、耐心和诚心,要动之以情,晓

之以理,这样才能够帮助并逐步引导他们克服不正常的心态,与其他孩子一样地健康成长。一句话,单亲子女的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懈的努力,方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二)“隔代教育”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要统一

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虽然祖辈家长对孙辈有溺爱娇惯的毛病),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还应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两代人协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还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年轻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与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做法。作为孩子的父母,同时作为祖辈家长的子女,我们要经常与祖辈家长沟通,只有两代人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步调一致,孩子的教育才会通向成功,孩子也会从幸福的家庭中走向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三)提高家长自身的教育素养 1.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育儿水平

不少家长认为自己的文化知识水平低,有的甚至大字不识几个,就放弃了家庭教育的责任,把自己家长的职责等同于保姆,只是负责幼儿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就足够了。其实,家长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幼儿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学习幼儿教育的专门知识,加强与幼儿园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形成家庭与幼儿园强大的教育结合,使幼儿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熏陶与培养。相关研究证明,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与父母素质及文化水平的高低相关。家长就必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譬如:当幼儿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时,家长不能不懂装懂,乱说一气,更不可用“去去去、就你事多、烦死了”之类的话压制幼儿提问的积极性。对那些爱发问、好活动、喜探索的幼儿,若能进行正确的引导,恰恰是创造性人才的雏苗。家长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幼儿,等看了书或请教了别人后再告诉他,也可与幼儿一起寻找答案或是鼓励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当幼儿确实犯了错误时,父母的态度、做法应一致,要给幼儿讲清道理,分析错误所在,并以正确的行为和思想加以引导。

2.给孩子多一点时间,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

理解和尊重,是沟通家长与子女情感的桥梁,也是实施家庭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许多家长常常以为孩子是自己的,当然十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不然,比如:鲁迅先生在教子时,曾经说到:“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截然不同,倘不能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因此,家长应以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孩子,把孩子看成是一个有着独立思想的和自己平等的人。在家庭生活中,遇事要多商量,要和孩子一起讨论,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尽可能吸收他们的意见。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尊重孩子不是放任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需要引导,需要教育。玩是儿童的天性。而有的家长却不懂或不尊重儿童的天性,他们既不让孩子玩,也不教孩子玩,把孩子玩的权利毫无道理地予以剥夺。而成功的家长,能够正确地对待孩子的玩,并善于把孩子对玩的兴趣引导到学习上来。比如:秋天来了为了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叶,我们就让家长组织孩子一起去公园里观察树叶的变化,然后让他们每人捡几片形状不同的树叶带回家,引导孩子在玩树叶的时候,先按树叶的大小、形状颜色不同进行分类,再让孩子玩树叶印画,树叶贴画,他们用树叶贴出了内容丰富的图画,有房子、动物、植物等。家长们高兴极了,都说孩子们在活动中兴趣很高,几片树叶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如果每一个孩子对学习都感到有趣的话,那样他就不会感到有负担,就会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了。

3.重视身教,以身作则

幼儿喜欢模仿别人的动作行为,幼儿很多行为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发展其实几乎都来源于模仿学习。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偶像,也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从一定意义上讲,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所以希望孩子好,首先自己要起到模范作用。父母的日常言行,对孩子的人格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家长思想修养高,作风民主,孩子就容易养成独立、直爽、开朗、协作、善于交际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如果家长专制严厉,思想陈旧,趣味低级,孩子就容易养成顺从、消极、依赖、固执、冷酷、残忍等不良性格特征。

单亲家庭——存在的问题 第3篇

第一种是脆弱型:这类型的学生多是女学生。因失去父亲或母亲而倍受溺爱, 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以自我为中心, 总觉得家庭欠了自己, 对母亲或父亲有诸多的要求。班中有个学生是跟父亲生活的, 但父亲给她找了一个后妈。在一次与她书面交谈中, 她写到将来要报复父亲, 理由是父亲对他不够关心。长而以往, 这样的学生心理脆弱, 承受不了丁点的挫折、失败。顺心的时候会开心快乐, 如晴天丽日的小鸟;一点不顺心, 不能获得满足, 便会觉得黑天乌地。与同学的交往中, 过多要同学谦让、迁就, 很容易就与同学产生矛盾, 闹别扭, 觉得自己很可怜, 被人欺负。这种类型的学生学习毅力不坚定, 遇挫折后很难抬起头来, 故此, 学习成绩不稳定, 时好时差, 且特别容易偏科。

第二种是品德不良型:这种类型的学生家长离异后因工作繁重, 工作时间的特别, 本身社交活动的繁多, 对孩子缺乏有效的管教。特别在孩子放学后的时间里, 常常无法在家陪伴照料监督。离异的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或互相推委、指责, 你冷我热, 有时无端恶习语相向。这样, 学生在冷清的家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情关爱, 对家毫不留恋, 觉得外面的世界是比家里更有吸引力, 外面的朋友比父亲和母亲更令自己感受到“人情”味, 更能关照自己。故此, 放学后就直奔“更精彩的世界”, 与“朋友们”浪迹在网吧、游戏机室, 深夜都不愿归家。其家长不知道或不愿知道孩子在外面什么地方玩, 跟什么人在玩些什么东西。有时厉声的责问, 也是容易被孩子的花言巧语和谎话蒙住。有时不愿相信自己的孩子正处于危险边缘。这种类型的学生在“精彩的世界”里逐渐产生对道德规范错误的认识, 或者明知是错误的也不听而常犯。缺乏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不正确, 容易接受“朋友”或社会消极的评价的影响, 不易接受学校、家长正面的积极的教育和评价, 这对周围的学生影响极坏, 是典型的双差生。

单亲家庭的学生有的问题行为不仅仅是他 (她) 们身上存在, 正常家庭的学生也会出现这或那的问题行为, 只是单亲家庭的学生容易出现, 较为典型的存在种种问题行为。在班级德育工作中, 我认为要做有效的教育转化工作, 要区别对待这些单亲家庭的学生的不同的问题行为,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手段。

对脆弱型的学生, 要配合家长做学生的各方面工作, 要求家长规定孩子做的家务活, 学会自己料理自己的生活。经济上给一定的生活开支费, 让孩子承担起家庭或自己某一方面的开支之用。不当之处要予以惩罚。当然这要孩子觉得可行, 并且有利可图。家长必要时候如孩子做错事等要批评孩子, 不能心软。但注意要让孩子觉得父亲或母亲这样做是富含爱护之心的, 而不是冷漠辱骂的。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要试着把他 (她) 当成一个很坚强的学生来看, 派些工作给他 (她) 做, 言语要经常鼓励其勇气, 让学生逐渐产生一个错觉:他 (她) 是一个很勇敢的人, 强者是不屑哭鼻子的, 做弱者是很难为情的。逐渐的, 这类型的学生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可怜虫, 处处受人欺负。生活自理能力的加强, 也让他们不像过去那样百般依赖家长。性格、情感开始坚强了, 挫折感会减弱, 学习的毅力会开始加强, 学习成绩就会比过去稳定。这种种变化自然就会使他们的自信力强化, 会觉得自己还可以帮助父亲 (母亲) 和同学、老师, 脆弱型就会开始转化了。

对品德不良型的学生教育转化工作就不是那么容易出现成效的, 往往觉得力不能达的地方是学生家长的工作难做。这些家长有的文化素质差, 本身的道德水平不高, 不是庇护自己的孩子, 就是觉得管不了, 或是干脆不管了。不能较好地配合学校班级做工作。好不容易有点成效, 放几天假就前功尽弃了。我们不得不承认, 学校的教育工作不是万能的。

班级工作中, 我觉得跟这种类型的学生做教育转化工作, 要斗智斗勇, 十八般武艺都要使出来, 有时用非一般传统的方法会出奇效。比如与这种学生的谈话, 如果在办公室, 有许多的老师, 学生站着, 老师坐着, 这种场合、方式方法的谈话绝对没有好的结果。学生有可能就不说话, 更不肯说心里话。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谈话摆明是教训人, 加上还有别的老师也帮助一起批评他。敌对的态度不会出善意的结果。最好的谈话场合不要在办公室, 就老师学生两人, 双方面对面地坐着。老师不要用教育者的口吻来说话, 用学生们说话的方式、口吻来进行。这样一来, 学生放松警戒, 放下敌意, 很多真实的话就会说出来, 老师就可以了解很多学生的活动, 像福尔摩斯一样去分析学生最近的思想动态, 尤其是在校外的生活情况, 以便于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对整天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玩的学生, 最应采取的办法是利用一切手段切断他们与外面朋友的联系。但是这对家长来说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事, 这也是令学校对这样的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终难以奏效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给学生好好地上法制教育课, 到部队去接受严格的训练, 去体会遵纪守法的重要性。第三, 在学生的课外时间给予有效的监管, 动员他们参加一些有益的文体活动, 以便收拢他们的玩心, 留住他们在学校。第四, 在学习上降低对他们的要求, 取得好成绩难, 但是成绩有一点点的进步是有可能的。有进步的时候就要给予表扬。有时候表扬比批评有作用, 因为他们受表扬的时候太少了。

家庭教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及调适 第4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 教育目标 误区 调适

当今社会,人才济济,竞争激烈。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而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孩子寄于厚望。可是结果常常事与愿违。家长越是恨铁不成钢,孩子越是不争气。其实,很多家长在给孩子确立目标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存在很多误区。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家长的失望和痛心是在所难免的。

家长给孩子提出的目标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一、目标单一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担负着全面培养孩子的任务。有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了,其他什么都好说。其实,在家庭教育中恰恰是其他方面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在家庭里学会与家庭成员沟通协调,没有学会遵守秩序,没有学会认认真真做事,那么他在学校里也很难处理好与同学老师的关系,很难认认真真遵守纪律,踏踏实实完成作业。这必然会影响他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影响他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从而根本上影响孩子的成长。

因此,在家庭生活中,比在学校教育中更应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家长应每时每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认真做事的习惯、乐于读书和思考的精神、友好乐群的个性品质等。

二、目标过高

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往往给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孩子无论如何也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只能是自暴自弃,往往连中等水平也很难保住了。

因此,家长提出的目标应当是适度的,符合孩子的实际水平的,经过一定的努力可以达到的。只要孩子认真努力了,家长就应当肯定和满意,不能强求孩子一定成绩优异。

三、目标过偏

有的家长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好恶来给孩子提出要求,完全不考虑孩子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因此,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当是能够顺应孩子的个性特点,另外还要考虑家庭本身的具体情况。善于交际固然很好,喜欢安静独处的孩子也自然会有他的内秀。每个人的特点不同,将来都会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四、目标模糊

有的家长不能给孩子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孩子根本就无所适从。比如,要求孩子学习好,将来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什么才叫学习好,没有具体的标准,学习好就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一个人人都懂的道理,而不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因此,家长给孩子提出的目标应当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检验的。学习好,指的是在班上达到多少名,还是每门功课达到多少分;是比别的同学学习好,还是自己有多少进步。提出了具体要求,孩子才能去努力实现。

有了合适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还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将家长的目标转化为孩子的目标

很多家长一厢情愿地对孩子提出较高要求,但这些并没有被孩子所理解和接受。往往是家长在那里干着急,孩子却无动于衷。做家长的只能是天天陪着孩子学习,稍不留神,又跑出去玩了。所以,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制定奋斗目标,使孩子真正从心理上接受,并转化为行动的动力。

(2)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孩子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首先,从物质上要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如:购买必要的学习用具,尽量让孩子有独立的学习场所,支持孩子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等。其次,要有良好的家庭关系和氛围。如果父母整天吵架,孩子也就没法安生读书。如果回到家里,父亲在打麻将,母亲去跳舞了,孩子谁都不管了,怎么可能健康成长?

(3)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

目标的实现有的需要的时间不长,有的却需要较长的时间。如果家长急于求成,往往适得其反。做家长的要耐心等待孩子的变化,不能要求孩子一口吃个胖子。对孩子取得的微小进步要及时肯定和鼓励。如果退步了,要耐心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达到原定目标确实有困难,还可以适当调整,稍微降低一些难度。

(4)注意自身榜样的力量

有的家长由于各种原因,自己在事业上没有什么发展,就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让孩子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其实,孩子总会有自己的梦想,替你去圆梦,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况且,一个人的一生都应当有所追求。没有上过大学,就做一个好工人;不能做大事业,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平凡的人。要让孩子看到一个积极、乐观、上进好榜样,而不是一个得过且过,却不断对孩子指手划脚的人。

参考文献

[1]董泽芳.家庭环境对学业成功的影响[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1(2).

[2]赵衷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外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5篇

外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娇惯式的家庭教育。不同于中国的家庭教育,西式娇惯式的家庭教育有着根多的危害。由于过分的娇惯,从而造成很多的社会问题,比如青少年犯罪。在收音机或者电视中,我们都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一个15岁的少年在中学向自己的朋友开枪。

(2)缺乏沟通。欧美人认为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他或她都应该有自己的空间。按照他们的观念,他们不能相互干涉对方即使他们是一家人。而且当年满18岁后,孩子就要离开他的父母。这就意味着孩子只有很少的时间和他们的父母呆在一起。因此,他们对其父母没有太多的责任感。但是,在中国人的眼里,离开父母不是个好主意。这样有可能彼此失去沟通的机会.(3)过多关注快乐学习。实际上,孩子年纪小时快乐学习效果不错。但仅仅重视快乐,父母会发现孩子的学习水平在下降。举个例子,一些习惯快乐学习的孩子没有计算器就不会算数了。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6篇

摘要:学校教育需要家庭配合,家庭教育需要学校指导,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互动作用。不同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教育是有差异的,而且家庭环境、父母的素质、教养、人格、生活态度、言谈举止等都对孩子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必须紧抓当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新苗头、新问题,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探索学校德育工作与家庭教育有效结合、分头实施的途径与规律,使两教在目标上统一要求,时空上密切衔接,作用上协调互补,力量上聚分适度,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形成优化的教育合力,达到教育的最优化。使学生受到全面教育,健康快乐的成长。本文就此对当前家庭教育现状、问题与对策作一浅述。

关键词:家庭教育;教育方式;问题;对策

目录

1、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1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3)

1.2家庭环境不利于孩子成长.............................................................................(3)

1.3亲情缺失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4)

1.4教育内容单一,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现象....................................................(5)

1.5教育方式传统简单,不能适应现今社会的发展........................................(5)

2、家庭教育的对策及建议......................................................................................(5)

3.1社会方面........................................................................................................(6)

3.2学校方面........................................................................................................(7)

3.3家庭方面........................................................................................................(8)

3、结语.....................................................................................................................(8)

参考文献...............................................................................................................(10)

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导师,也是最长久甚至终生的导师。家庭教育在造就人才的启蒙教育和终生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的发育都进入到关键阶段,小学时期孩子所走的每一步对他以后的人生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代大多数的小学生家庭教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不容忽视。

1.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及部分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问题。具体表现在:

1.1思想认识不够,家庭教育过分依赖学校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7篇

1、家庭教育观念方面的问题。

家长的教育价值观念是指家长与教育观点和教育行为相互关联着的一系列主观评价的态度倾向。家长是孩子的终生教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今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却存在这样那样的错误观念,这些观念严重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2、智育第一。

很多家长只是督促子女好好学习,同时也把这些认为是家庭教育之第一位的责任。作为家长,孩子的学习状况常常是他们关注的焦点,也是最为敏感最能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不少家长忽视孩子个性、精神和良好品德的形成,把教育理解为纯智育,把家庭教育残缩为纯智育,又把智育残缩为提高学习成绩(分数)。

3、重视身体健康,忽视心理健康。

“现在意义上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许多家长认识不到这一点,不仅不重视心理健康,而且无视心理疾病的存在,甚至把心理疾病当成精神病来看待。对心理健康认识的不足,使家长重视身体强壮,而忽视心理健康。

4、过分依赖学校教育。

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教师的事情,只关心孩子的分数,仅以孩子的分数评价学校和老师,这根本就是放弃家庭教育的表现。关于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如兴趣、意志、情感、性格等方面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教育却显得苍白无力,而家庭是培养孩子的第一土壤。如果家庭教育不能较好地发挥其功能的话,孩子的情商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将成为空白,人格方面将出现重大缺陷。

5、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问题。

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青少年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不善于掌握特别是不能采用正确合理、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的情况也是经常的`和多见的,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6、忽视个性,强行塑造。

许多家长无视孩子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和个性,不管孩子的天赋和兴趣爱好,只是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既定要求和模式,专制地为孩子设计好人生轨迹,或者把自己的遗憾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一直逼孩子往自己以为是正确的路上走,去强行培养和塑造孩子。

7、过早过多的智力开发。

当前早期教育中,表现为过早和过多的智力开发。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应该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通过父母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但是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强化智力教育,把家庭变成了学校。认为“教育越超前越好”。

8、用打骂来惩罚孩子。

一些家长根本不考虑孩子的自尊心,动不动就对其加以训斥,更甚者采取棍棒教育。打骂会使孩子的心灵及身体受到摧残,抹杀了孩子的个性和创造精神。在专制体罚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形成胆小、忧虑、孤僻的性格,有的则产生逆反心理,偏激、固执,甚至进行对抗。如此一来你还觉得拿出棍棒打孩子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吗?

9、“关心过度”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在亲子关系上普遍存在着“子女偏重”“子女优先”等特点。它表现为家长在感情上过度依恋子女,在生活上、教育上对子女“关心过度”。即对子女操心过多,忧虑过多,指导过多、监督过多,给予物质和心理的照顾过多,尤其是对子女教育上的要求过多,超出了子女所能耐受和容忍的程度,抑制了他们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

10、不注意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营造。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进行正确家庭教育的必备条件,遗憾的是当前许多家长忽视了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家长总是希望孩子改掉坏毛病,一旦发现孩子的问题都免不了一通数落甚至责打,然而,家长却没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已经在孩子身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了。

11、隔代抚养问题。

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8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对策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 以亲子关系为中心, 以培养社会所需求的人为目的教育活动, 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 因教育的场所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特征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 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但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 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行为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质、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 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 伴随着人的一生。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 中国的许多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是导致家庭教育方式不够科学的主要原因。我国有3.67亿未成年人,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共同心愿, 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家长, 怎样才能给孩子一个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家庭生活环境, 用科学的方法、艺术性的手段实现孩子的顺利成长、成才, 许多家长知之甚少。因此, 造成无数家庭的家长在习惯了的教育盲区里以“爱”的名义折磨着自己和孩子, 家长尖酸刻薄的语言就如一个个不和谐的音符跳动在孩子原本和谐、健康的生命乐章中, 许多父母以爱的本意却导演出一幕幕家庭教育失败的悲剧。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 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这是家庭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 由于对子女的过高期望, 他们不顾其子女成民规律和实际承受能力, 把考分作为衡量其子女能力的唯一标准。为追求高分不遗余力地给子女施加压力, 造成了过重的心理负担, 以致变得自卑、狭隘、悲观, 为子女的身心健康埋下了隐患。

(二) 过分溺爱孩子

溺爱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表现尤为突出, 在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也很普遍。这些8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的父母们往往视孩子如掌上明珠, 即只重视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 而忽视做人的思想品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品质上的缺点不但不重视、不教育, 反而认为无关紧要而加以袒护。久而久之, 许多孩子就养成了骄横、任性、贪图物质享乐、以自我中心的独占型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性。其日常行为表现在不孝敬父母, 不懂得感恩, 没有谦让精神和合作意识。溺爱骄惯的结果是不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而且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 遇到外界不良诱因, 便有可能导致违法犯罪。

(三) 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

大多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 又缺乏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 尤其是学习成绩不够好时, 往往“恨铁不成钢”, 习惯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子女, 训斥、谩骂, 甚至信奉“棒打出孝子”。这种惩罚式的教育方法不仅使未成年人身体受到伤害,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自尊心、爱心和自信心受到了摧残, 父子之间、母子之间亲情距离拉大, 心理隔阂增加, 使更多的孩子在父母尖刻的惩罚中失去了同情心、爱心和宽容心, 进而产生了排他性的暴力攻击行为。惩罚式的教育行为是青少年暴力倾向增强的重要原因。

(四) 对子女缺乏情感的交流

有些家长缺乏社会责任意识, 错误的认为只要让孩子吃好穿好, 物质生活予以满足就算尽到了责任, 对子女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忽视了对孩子在精神、情感上的培养和教育。殊不知, 孩子更渴求的是得到父母温暖的关爱、深深的理解和平等的交流。堪忧的是, 有的家长感到孩子“无可救药”时就放任自流, 其后果不堪设想。

(五) 缺陷家庭的增多

由于父母感情不和, 经常闹纠纷, 导致家庭生活的正常秩序被破坏, 子女教育被忽略。丧父、丧母或父母离异, 使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 孩子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教育, 心理上失衡, 精神上变态或误入歧途。而父母一旦离异, 对孩子来说是重大的家庭变故, 心理上会受到很大创伤。加之离异家庭在经济、思想、情感等方而形成的巨大落差, 年幼的孩子难免因不适应而形成孤僻性格, 给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恶劣影响。

(六) 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 家长往往只顾宠爱孩子, 忽视家庭教育;经济条件差的家庭, 家长常常为生活奔波而顾不上对子女进行教育;有的家庭由于经济条件所限, 因贫困承受不了沉重的“教育投资”, 为度日、为生存, 不得让孩子辍学打工以养家糊口。

(七) 爱慕虚荣、逼子受累型

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竞争的加剧, 直接导致许多家长的功利和浮躁。为了让自己孩子有一个辉煌的前程和美好的未来, 无数的家长错误的以为“学习好”“多才多艺”才是唯一的出路。因此, 家长每天不厌其烦、不辞辛苦地逼孩子做题、画画、练琴。然而, 他们不知道, 孩子也是人, 他们需要休息;孩子更是孩子, 他们更需要玩耍, 需要童年。没有玩耍的童年是痛苦的岁月, 结果现今的许多孩子的童年是在不断补习、做题、画画、练琴中度过的。这些超载了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的承载力的畸形爱, 使原本快乐的学习变得讨厌和恐怖了, 孩子们变得越来越厌恶学习。是社会激烈竞争在逼家长们, 以爱的幌子折磨孩子, 是家长们在用出人头地的虚荣心在逼孩子们越来越厌学。没有自己的选择和爱好, 没有人生的幸福感, 是大多数中国孩子的现状。如此不懂得孩子心理承受力的爱;不懂得孩子心理需求的爱;不懂得家庭教育科学和艺术的爱所能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孩子厌学、离家出走, 迷恋网吧, 甚至自杀等。先厌学, 后厌世, 这是家庭教育中最不和谐的音符。

(八) 道德失范, 消极影响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 孩子出生以后, 最初接触的世界便是身边的父母。绝大多数孩子的童年、少年乃至青年都是在父母身边长大的, 父母的言谈举止会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的人格、性格和心理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些不重视自身品行修养的家长, 生活中长期缺乏诚信, 经常用欺骗、欺诈的手段实现目的, 有些还参与黄赌毒等不法行为活动等, 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对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些错误的家庭教育在不知不觉中葬送了无数少年, 耽误了孩子的前程。在毁灭家庭希望的同时, 也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加强家庭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家庭教育的对策, 是针对家庭教育的缺陷和存在的问题, 为更好地实现家庭教育的优化而采用的具体手段。家庭教育的对策应该根据其特点、目的和原则的不同而适时变化。

(一) 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家庭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但从总体来说, 家庭教育需要与孩子建立一种良好、融洽、平等的关系, 并在其发展过程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因此, 家长需要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家庭教育的观点,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家长首先应认识到教育子女是自己对国家、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是一种法定的社会责任。家庭教育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有其特殊的规律, 作为父母要掌握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 努力学习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 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同时, 家民要学会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掌握好爱和严的尺度, 尽量避免错误的态度和方法。比如家民的期望过高, 过早为子女定向, 当期望和现实产生距离时, 家长就会采取粗暴的教育方法, 甚至放弃教育, 就会导致孩子失去信心, 不求上进。相反, 对孩子的过分溺爱, 百般顺从, 会使孩子依赖性强, 独立意识差, 缺乏责任感。最后, 家长要以身作则, 做孩子的榜样, 这是保证家庭教育顺利进行的关键。

(二) 家长要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首先, 家民要合理安排生活, 关心子女的身体健康。建立良好的生活秩序, 帮助孩子养成体育活动的兴趣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同时, 培养子女的求知兴趣, 促进其发展。其次, 培养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这是家庭教育重要的内容之一。良好的行为习惯, 就是教育子女讲文明讲礼貌, 热爱劳动, 爱惜劳动成果, 教育子女诚实正直, 不说谎。良好的个性品质, 就是培养孩子自尊、自信以及坚强的意志。最后, 家长要重视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孩子心理健康不仅对身体健康关系很大, 而且对提高学习和上作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 对孩子的心理也要多加关注, 孩子出现消极情绪, 要及时疏导交流, 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三) 家庭教育还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人所接受的完整统一的教育, 家庭教育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积极有力的支持。在相当一个时期内, 家庭教育内容集中于“知识灌输”和“为学校教育打好基础”, 而忽视了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 造成“家庭教育学校化”。另一方面, 社会也要为家庭教育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和合理的平台, 让孩子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 注重家庭文化建设

家庭文化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尤其是家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家庭精神文化是指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念、教育观念、心理、人际关系等。良好的家庭精神文化建设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等教育力量, 可以帮助孩子树立高尚的理想, 形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当然, 物质文化是家庭文化建设的基础, 这里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家庭环境和设施等有关的, 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形态。它既是物质文明的成果, 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反映。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 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空间影响行为, 环境塑造人格。”因此, 家长应根据家庭实际情况, 积极开发和利用有利因素, 为孩子创造相适应的物质文化。例如, 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 家庭居室应有适合的空间留给孩子。在这些空间中, 为他们准备丰富的材料, 可供他们游戏、操作、画画写写。这些材料要具备一定的安全性、教育性, 而且要有其内在的价值, 能使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切实实现手脑并用, 玩中学到知识, 玩中开发智力。

总之,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正视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研究有效的应对策略, 是每一位家长的责任, 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3月第一版, 第147页.

[2]吴秀曹俊凤.当前家庭教育而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3]肖文娥.家庭教育学[M].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4]鲁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 第481页.

[5]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3月, 第147页.

[6]邓伟志, 徐荣.家庭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

[7]潘云康.家庭社会学[M].中国审计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2年1月.

[8]郭建梅.家庭暴力与法律援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

[9]谢亚男.家庭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 (12) .

[10]袁敏.关于教育、家庭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 1990 (4) .

上一篇:赔偿协议范本下一篇:学生自我鉴定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