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语言习题及答案

2024-07-23

现代文阅读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语言习题及答案(精选9篇)

现代文阅读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语言习题及答案 第1篇

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语言

扎德认为,自然界有很多东西,是不能进行精确分类的。他说,像星鱼、细菌这类对象,分在动物还是不分在动物类,就产生一种含混状态。“比1大得多的实数”,“美人”,“高个子”,这些概念是含混的,带有模糊性,它们不构成数学意义上的类或集;也就是说,不能给它们下精确的定义。但是这种带有不精确定义的“类”,却仍在人的思维活动中,特别是在图像识别、信息通讯和抽象的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扎德把这个对象称为“模糊集”。

世界上有些事物和现象是确定的,有些事物和现象是不确定的。这里存在着不确定性,有两种不确定性:头一种可以下明确的定义,但它不一定出现,这种事物的不确定性称为随机性――这是控制论以及一些新兴的边缘科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另一种是已经出现或已经存在,甚至大量存在而又很难给它下精确定义的那种不确定性,称为模糊性。模糊概念就是从模糊性出发来分析问题的一种概念。

我们不来论证或判断这样一个原理(不兼容原理)是否完全符合实际――这个原理断言,高精度与高复杂性是不相容的。但是我们不能无视这样的事实,即人文学科(处理社会现象)是十分复杂的,且力求用高精度的计算机,处理如此复杂的现象时,目前效果还不够理想。即使用最精确的数值计算,也很难掌握人类思维过程以及决策的高度复杂性。或者说,要对最复杂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将来解决怎样能够修改或****上面所举的高精度与高复杂性不兼容的原理。

如果按照形式逻辑来看模糊语言,那么,模糊语言是同精确语言相对立的。既然科学的进步以及社会生活的进步,愈来愈要求信息表达的精确性,能不能认为应当绝对排斥模糊语言呢?

不能够这样认为。其原因之一是人类社会生活是复杂的,而且趋势不是走向简单化,而是更加复杂化;要适应这种复杂性,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任何场合,任何情景,任何语境都使用绝对精确的语言,是办不到的,不需要的,有时反而是不利的;原因之二是因为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对立,是辩证的统一,不能认为A即是A,B即是B。“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恩格斯)恩格斯批评格林的形而上学论点,德国方言不是高地德意志语,就是低地德意志语,而且认为法兰克方言完全消失了。恩格斯经过周密的论证,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只是在格林死后法兰克语才重新被发现;萨利克语革新成尼德兰方言,里普利安语革新成莱茵和下莱茵的方言,这些方言部分地在不同的程度上转变为高地德意志语,部分地则依然是低地德意志语,所以法兰克语是一种既是高地德意志的又是低地德意志的方言。”(着重点是恩格斯加的)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在社会生活中既需要精确的语言,又需要模糊语言,不能够因为在特定场合要求精确度很高的语言――甚至达到不能读出来的机器语言那样精确的程度――而一概排斥模糊语言;不只不能排斥,有时还要很好地加以利用。

1.文章第一段中“这个对象”指代的是 ( )

A.星鱼、细菌

B.比1大得多的实数、美人、高个子

C.带有不精确定义的“类”

D.在图像识别、信息通讯和抽象的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的东西

答案:C(A、B、D都是举例,“带有不精确定义的‘类’”才是“这个对象”所指代的内容。

2.恩格斯在自己的结论中,给“既是”、“又是”加上着重号,意在强调什么?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强调不可形而上学地将德国方言分为矛盾的两部分。

B.强调法兰克语的同一性(统一性)。

C.强调高地德意志方言与低地德意志方言是不可分割的。

D.强调必须批判格林的形而上学的论点。

答案:A(“既是”、“又是”在这里表明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而不是绝对矛盾的两部分。

3.下列对这篇节选文字有关内容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二段中的“不确定性”,可以分为随机性和模糊性两类。在第三段中,作者对“高精度与高复杂性不兼容的原理(不兼容原理)”的认识是:现实存在着高精度与高复杂性不兼容的现象,将来有可能修改或****不兼容的原理。

B.在第三段中,作者要表明的主要意思是力求用高精度的计算机处理复杂的社会现象,目前效果还不够理想。但将来是必然能够做到的。

C.在第五段中,恩格斯说的“只是在格林死后法兰克语才重新被发现”,恩格斯这么说,是因为格林曾断言“法兰克方言完全消失了”;其含义是法兰克方言并未完全消失,而是部分地在不同程度上转化为高地德意志语和低地德意志语而存在着。

D.作者认为不能绝对排斥模糊语言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使用绝对精确的语言反映复杂的人类社会生活是不行的;其二是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之间没有绝对分明固定不变的界限。

答案:B

1.《成熟》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木笛》的现代文阅读答案总结

3.老屋的现代文阅读答案

4.《告别白鸽》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5.现代文《新叶》阅读答案

6.现代文病人阅读答案

7.散步现代文阅读答案

8.礼物现代文阅读答案

9.现代文春卷阅读答案

10.现代文芭蕉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语言习题及答案 第2篇

人格与国性

严复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学者之一,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留学于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曾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等书,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之深,罕有其匹,有“中国西学第一”之誉。严复历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办、复旦公学校长、安徽高等学堂监督、北京大学校长等教职。对于中国教育向何处去,国民教育如何引导民族自强与自立等涉及办学宗旨的大问题,严复岂能不深思长考。他认为,用经典教育的第一目的是培养人格,对于所有国民而言,做人是第一位的,没有人格就不能算人。严复生活的时代,国运飘摇,山河破碎,要挽回颓势,以培养人才为先,而培养人才,以人格为急。人格如何,关乎国家命运。

严复持论并不孤独,许多知识精英有此共识。19,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首任校长为唐国安,他将“人格教育”作为教育的总目标。19,周诒春接任校长,他说:“我清华学校历来之宗旨,凡可以造就一完全人格之教育,未尝不悉心尽力”,“清华学校,素以养成完全人格为宗旨。故对于三育所施教育之功,不遗余力。”1925年,时任清华校长的曹云祥在秋季始业式上说:“所谓教育,是欲养成高尚完全之人格。”在严复此次讲演的次年(1914),梁启超应邀在清华作了题为《君子》的著名讲演,通篇所谈都是人格教育。

近代以来,尊孔与反孔,成了社会争议的焦点。提倡读经,是为了表达尊孔的诉求,还是为了用线装书炫耀于人?严复说都不是,读经不是“为人之事”,不是读给别人看的;孔子是举世公认的文化名人,他已经完成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你读不读经,丝毫影响不了他的历史地位,所以说“其于孔子,更加无损”。那么。为何还要读孔子的经典?严复的理由是:“吾人教育国民不如是,将无人格。”孔子生于春秋乱世,但依然怀抱着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理念,为此而删述《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教育人们按照道德理性的要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核心是修身,是包括天子在内的所有人的人生必修课,这就是《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严复责问教育界的反对读经者:“试问今日之司徒,更将何以教我?”如果不用这些经典教育国民,你们又用什么做教材?有人会振振有词地说:我用英美的经典来培养中国人的人格!严复回答说:“如此则亡国性,”“无国性谓之非中国人”!丧失国性就不配做中国人。

什么是国性?严复说:“大凡一国存立,必以其国性为之基。国性国各不同,而皆成于特别之教化,往往经数千年之渐摩浸渍,而后大著。但使国性长存,则虽被他种之制服,其国其天下尚未真亡。”国性是历经数千年的教化与浸渍后形成的代代相传的文化精神,是民族的文化属性,是此民族区别于彼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民族得以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理由。

严复关于国性理念,至迟韩愈就已经意识到了。唐代佛教盛行,朝野争先,大有取代中华本土文化之势。韩愈乃作《原道》,说中国有自古相传的文化传统,自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以来,承传不绝,韩愈称之为“道统”,如今居然濒临断绝,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命,传道、授业、解惑,奋斗终生。这是韩愈的文化自觉。顾炎武生于明清之际,当时的汉文化,面临被清军剿灭的危险。顾炎武在《日知录》的《正始》篇中警醒民众:要识别“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亡国”只是政权易姓,本位文化依旧,无碍大局;“亡天下”则是政权与本位文化都被颠覆,是亡国灭种。这是顾炎武的文化自觉。

(选自20l0年9月20日《光明日报》)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E )( B )(5分)

A.严复曾留学于英国,把包括赫胥黎《天演论》在内的许多著述译介到中国,对西方文化有很深的造诣,崇尚西方文化,享有“中国西学第一”之誉。

B.严复历任包括复旦公学、北京大学等很多高等学校的校首,在其位谋其职,对中国教育的办学宗旨和未来方向都有过深刻的.思考,也有独到的见解。

C.严复生活的时代,国运飘摇,山河破碎,他意欲教育救国,主张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国民的人格,并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挽回颓势,强我中华。

D.严复反对读经尊孔说,因为他认为孔子是举世公认的文化名人,他已完成了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对后世的影响与后人是否读经无关。

E.无论是从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命,传道、授业、解惑,奋斗终生的文化自觉看,还是从顾炎武的文化自觉看,严复的文化自觉都有历史传统。

答案:EB(选E项给3分,选B项2分,选A项给1分,选C、D两项不得分。A项因为“崇尚西方文化”或许没错,但就本文语境看,有些不合时宜。 C项“主张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国民的人格”错误,应为“主张经典教育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国民的人格”,D项和“他在中国历史上对后世的影响与后人是否读经无关”错,应为“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后人是否读经无关”。)

(2)严复为什么提倡读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①教育救国关键在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的人格应是当务之急:②培养人才的人格,不能靠西方文化,而只有借助读经来实观;③读经培养出来的:人格才具有“国性”。

(3)文中写韩愈、顾炎武有什么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①说明严复关于“国性”的提法是有历史渊源的;②表现严复像韩愈、顾炎武一样有着自觉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精神;③暗示严复在传承传统文化上继往开来,贡献卓著。

(4)严复先生从“读经”出发,强调“人格”和“国性”。请你就“人格”和“国性”,任选其一,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角度一:人格这一立身立国之根本,要通过中国传统经典学习固化。①对于所有国民而言:做人是第一位的,没有人格就不能算人。②人格如何,关乎国家命运。③以培养人才为先,而培养人才,以人格为急,当年许多知识精英都有此共识。

语言模糊性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第3篇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和存储器。阅读理解的实质就是对书面语言进行释义, 以获取它所传递和存储的信息。模糊语言所包含的信息量大, 往往产生歧义、隐晦、游移不定和难以琢磨, 给释义过程带来或大或小的困难。这是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 也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二、模糊语言性现象

1.词汇层面

主要表现为诸多词义产生歧义, 词义之间游移不定。详见下列句子:

例1.They didn’t reach home before night。名词night既有“天黑、傍晚”之义, 也有“夜深、深夜”之义。这种词义间的游移让读者难以做出判断。

2.句子层面

主要表现为真实意图难以确定。在这一层面, 句子的自然含义 (Natural meaning) 与非自然含义 (Unnatural meaning) 之间可此可彼, 或者说句子的字面含义所反映的是不是说话人的真实意图让听者难以确定。

例2.A:It’s getting dark now;B:Oh!此句如果是主人对客人这样说, 那既有可能是主人想挽留客人住下来过夜, 也有可能是主人暗示客人离开。

3.语篇层面

表现为深层信息不易捕捉, 在这一层面, 模糊语言所包涵和传达的信息内容丰富, 深层信息不易捕捉, 语境对语义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

例3.A:These soldiers were lost in the thick forest for almost a month. They were all wounded, cold, exhausted and hungry as well, some even dying;B: Well, what happened at last? A:A woodman found and helped them go out of the forest;B:Well, they’re saved。在这部分语篇中, 同一个语气词“well”, 由于受语境的制约, B第一次说出时表达的是惊异和担心的含义, 而第二次说出时表达的却是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由此可见语境的制约作用。

4.语法和修辞层面

例4.It was a hot city, where Mr. Smith’s father lived twenty years ago。形容词hot褒义可指活跃、有生气, 而贬义则指淫荡、好色。可见, 读者要破解这些句子中的歧义与游移现象单凭分析句子本身是难以做到的。

三、正确理解模糊语言现象的途径或方法

英语中的模糊语言现象涉及到语义学、语用学、语篇、语境、跨文化研究以及逻辑推理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 要破解各种模糊语言现象就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综合运用语义、语用、语篇、语境、跨文化研究以及逻辑推理等分析手段, 透过语言材料的表象弄清语言内容的实质。

这是研究生英语多维教程中的一段语篇。文中动名词rebuilding和healing从字面语义上看分别含有重建和治愈之义;从语法上看又都是及物动词, 其后都省略了相应的宾语。那么, 被省略的宾语又究竟是什么呢?此时, 如果我们仅囿于语法和语义角度就无法做出判断。但是, 当我们转而再从语篇和语境角度来看的时候, 就会发现rebuilding后面省略的宾语是the broken social ties and community in American life。然而, 此时healing在治愈这一含义下却找不到相应的宾语。显然, 既然文章作者从语用学角度选择healing一词有自己的依据, 问题还是要回到其词义上。除了最常见的治愈一义之外, healing还有消除不良影响等含义。此时, 再回到语篇语境角度我们就会发现, 在消除不良影响的义项之下healing的宾语当是the deleterious effects—especially on our young people—of the broken down of social ties and community。

四、模糊语言现象用于英语阅读教学

模糊语言现象的普遍存在及其含义表达上的隐讳性特点经常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困难和问题。但我们能够利用模糊语言现象的这些特点作为改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较为重要的模糊语言现象, 作为教学重点或难点, 以适当的问题形式将这些模糊语言现象交由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回答。

1.如何就各类模糊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教师就有关模糊语言现象提出问题之后, 学生随即开始分析讨论。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启发性建议, 引导讨论分析的过程不断接近事实, 不必拘泥某种形式。

2.如何就各类模糊语言现象对分析讨论过程进行启发和引导

例5.“But what for?”I asked./“Wandering with arrest able offence, ”he said./“What offence?”I asked./“Theft”, he said.“/Theft of what?”I asked./“Milk bottles”, he asked./“Oh”, I said.

这是《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一课中的一段对话。主人公在无辜被捕时与前来逮捕他的警察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中语气词“Oh”的语用意义就是模糊的。经教师课堂提问:What does the speaker imply when he utters“Oh”?学生们可能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如surprise, indifference, understanding, 等。提问结束后, 教师可将学生们的答案加以归纳, 然后再提问题:Among the above answers which one (s) do you think will probably be the true one?随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经过初步的分析讨论, 学生们的答案可能会集中在如understanding和indifference较接近事实的选项上。那么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讨论:Does the speaker have the two implications both in mind when he utters“Oh”?Why?这样, 经过对语气词“Oh”的模糊含义从各个方面进行不断深入的讨论分析, 学生的回答就会进一步地接近事实, 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自然就会不断加深。

3.如何从语篇 (境) 分析角度引导学生对模糊语言现象进行深层分析

例6.This is a love affair that annoys environmentalists, safety advocates and social workers who believe that the path to paradise is overlaid with the shining rails of mass transit. They see us packed into futuristic bicycles, not behind the wheels of what one fevered critic denounced as” insolent chariots……

该部分语篇的基本含义, 是文章作者对环保主义者的不切实际的主张提出批评和进行讥讽。文中“futuristic”就是一个含义模糊的形容词, 其诸多字面含义中没有一项与语篇的整体含义相符。在阅读中, 许多学生对“futuristic bicycles”的真实含义感到困惑。在分析讨论中教师可根据语篇 (境) 的整体含义的要求, 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futuristic有三个基本的字面含义:一是未来主义的, 超前先进的;二是 (预言) 在未来发生的;三是未来学的。显而易见, 第三层面与语篇内容毫无关联可将其排除。如采用第二层面, 则可推断环保主义者们推崇的bicycles未来才能有而当前不存在。如采用第一层面, 则可推断环保主义者们推崇的bicycles是超前先进的。但现实是, 当前再超前、再先进的bicycles也替代不了虽不环保但却着实舒适快捷的cars。这样一来, 我们便可以做出判断:环保主义者提倡人们骑慢慢腾腾的bicycles来替代乘坐舒适快捷的cars是极其不现实的。经过启发引导, 学生们会做出判断:作者在句中使用了反语 (irony) 以讥讽环保主义者们脱离实际的态度和做法。

五、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 采用提问—讨论—启发—引导-总结/归纳这样一种教学方法, 对模糊语言现象的深层信息进行充分地挖掘和探讨, 有助于提高学生们推理、想象、分析、比较、鉴别和跨文化理解等外语阅读所需要的能力。此外, 这种做法也符合以学生为中心,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摘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通过对模糊语言现象的探讨,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判断来捕捉模糊语言的深层信息, 使学生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

关键词: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糊

参考文献

[1]常晨光.英语习语与人际意义[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2]何维湘.跨文化交际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4.

语言模糊性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第4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阅读教学 模糊

一、引言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和存储器。阅读理解的实质就是对书面语言进行释义,以获取它所传递和存储的信息。模糊语言所包含的信息量大,往往产生歧义、隐晦、游移不定和难以琢磨,给释义过程带来或大或小的困难。这是大学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二、模糊语言性现象

1.词汇层面

主要表现为诸多词义产生歧义,词义之间游移不定。详见下列句子:

例1.They didn’t reach home before night。名词night既有“天黑、傍晚”之义,也有“夜深、深夜”之义。这种词义间的游移让读者难以做出判断。

2.句子层面

主要表现为真实意图难以确定。在这一层面,句子的自然含义(Natural meaning)与非自然含义(Unnatural meaning)之间可此可彼,或者说句子的字面含义所反映的是不是说话人的真实意图让听者难以确定。

例2.A:It’s getting dark now;B:Oh!此句如果是主人对客人这样说,那既有可能是主人想挽留客人住下来过夜,也有可能是主人暗示客人离开。

3.语篇层面

表现为深层信息不易捕捉,在这一层面,模糊语言所包涵和传达的信息内容丰富,深层信息不易捕捉,语境对语义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

例3.A:These soldiers were lost in the thick forest for almost a month. They were all wounded, cold, exhausted and hungry as well, some even dying;B: Well, what happened at last? A:A woodman found and helped them go out of the forest;B:Well, they’re saved。在这部分语篇中,同一个语气词“well”,由于受语境的制约,B第一次说出时表达的是惊异和担心的含义,而第二次说出时表达的却是如释重负的轻松感,由此可见语境的制约作用。

4.语法和修辞层面

例4.It was a hot city, where Mr. Smith’s father lived twenty years ago。形容词hot褒义可指活跃、有生气,而贬义则指淫荡、好色。可见,读者要破解这些句子中的歧义与游移现象单凭分析句子本身是难以做到的。

三、正确理解模糊语言现象的途径或方法

英语中的模糊语言现象涉及到语义学、语用学、语篇、语境、跨文化研究以及逻辑推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破解各种模糊语言现象就要从这些方面入手,综合运用语义、语用、语篇、语境、跨文化研究以及逻辑推理等分析手段,透过语言材料的表象弄清语言内容的实质。

这是研究生英语多维教程中的一段语篇。文中动名词rebuilding和healing从字面语义上看分别含有重建和治愈之义;从语法上看又都是及物动词,其后都省略了相应的宾语。那么,被省略的宾语又究竟是什么呢?此时,如果我们仅囿于语法和语义角度就无法做出判断。但是,当我们转而再从语篇和语境角度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rebuilding后面省略的宾语是the broken social ties and community in American life。然而,此时healing在治愈这一含义下却找不到相应的宾语。显然,既然文章作者从语用学角度选择healing一词有自己的依据,问题还是要回到其词义上。除了最常见的治愈一义之外,healing还有消除不良影响等含义。此时,再回到语篇语境角度我们就会发现,在消除不良影响的义项之下healing的宾语当是the deleterious effects—especially on our young people—of the broken down of social ties and community。

四、模糊语言现象用于英语阅读教学

模糊语言现象的普遍存在及其含义表达上的隐讳性特点经常给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困难和问题。但我们能够利用模糊语言现象的这些特点作为改进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较为重要的模糊语言现象,作为教学重点或难点,以适当的问题形式将这些模糊语言现象交由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和回答。

1.如何就各类模糊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讨论

教师就有关模糊语言现象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随即开始分析讨论。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提出启发性建议,引导讨论分析的过程不断接近事实,不必拘泥某种形式。

2.如何就各类模糊语言现象对分析讨论过程进行启发和引导

例5.“But what for?”I asked./“Wandering with arrest able offence,”he said./“What offence?”I asked./“Theft”, he said.“/Theft of what?”I asked./“Milk bottles”, he asked./“Oh”,I said.

这是《大学英语》精读第三册第一课中的一段对话。主人公在无辜被捕时与前来逮捕他的警察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中语气词“Oh”的语用意义就是模糊的。经教师课堂提问:What does the speaker imply when he utters“Oh”?学生们可能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如surprise, indifference, understanding,等。提问结束后,教师可将学生们的答案加以归纳,然后再提问题:Among the above answers which one(s)do you think will probably be the true one?随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经过初步的分析讨论,学生们的答案可能会集中在如understanding和indifference较接近事实的选项上。那么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讨论:Does the speaker have the two implications both in mind when he utters“Oh”?Why?这样,经过对语气词“Oh”的模糊含义从各个方面进行不断深入的讨论分析,学生的回答就会进一步地接近事实,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自然就会不断加深。

3.如何从语篇(境)分析角度引导学生对模糊语言现象进行深层分析

例6.This is a love affair that annoys environmentalists, safety advocates and social workers who believe that the path to paradise is overlaid with the shining rails of mass transit. They see us packed into futuristic bicycles, not behind the wheels of what one fevered critic denounced as” insolent chariots……

该部分语篇的基本含义,是文章作者对环保主义者的不切实际的主张提出批评和进行讥讽。文中“futuristic”就是一个含义模糊的形容词,其诸多字面含义中没有一项与语篇的整体含义相符。在阅读中,许多学生对“futuristic bicycles”的真实含义感到困惑。在分析讨论中教师可根据语篇(境)的整体含义的要求,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推理:futuristic有三个基本的字面含义:一是未来主义的,超前先进的;二是(预言)在未来发生的;三是未来学的。显而易见,第三层面与语篇内容毫无关联可将其排除。如采用第二层面,则可推断环保主义者们推崇的bicycles未来才能有而当前不存在。如采用第一层面,则可推断环保主义者们推崇的bicycles是超前先进的。但现实是,当前再超前、再先进的bicycles也替代不了虽不环保但却着实舒适快捷的cars。这样一来,我们便可以做出判断:环保主义者提倡人们骑慢慢腾腾的bicycles来替代乘坐舒适快捷的cars是极其不现实的。经过启发引导,学生们会做出判断:作者在句中使用了反语(irony)以讥讽环保主义者们脱离实际的态度和做法。

五、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提问—讨论—启发—引导-总结/归纳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对模糊语言现象的深层信息进行充分地挖掘和探讨,有助于提高学生们推理、想象、分析、比较、鉴别和跨文化理解等外语阅读所需要的能力。此外,这种做法也符合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常晨光.英语习语与人际意义[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2]何维湘.跨文化交际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母亲的脉搏现代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第5篇

母爱的脉搏

① 小心开车,到家打个电话! 电梯口,母亲又像往常一样叮嘱妹妹。其实,妹妹回家只有五分钟的路程,车子拐两个弯就到。

②送走妹妹,母亲一直坐在沙发旁等电话。老人嘴唇不停地嚅动,好像在念叨什么。不一会儿,母亲站起来,像是准备接电话。女儿眼尖,问我: 奶奶和姑姑有心灵感应? 话音未落,电话铃响了起来。

③接起电话,那端传来妹妹的声音: 妈,我们到家啦! 我抬头看了看挂钟,时间恰巧过去了五分钟。大字不识的妈妈,不会认挂钟,也不会认手表,她是怎么计时的呢?女儿哪里知道,奶奶的计时器装在心中。这个秘密,只有我知道。

④那年,正值盛夏。因为午觉睡过了头,我被监考老师挡在了门外。母亲央求校长,好说歹说才让我进了考场。成绩下来,与师范录取仅有一分之差。不少老师都惋惜,按我平时的学习成绩,考师范是不成问题的。母亲把责任都揽到了自己身上,逢人就说: 是我误了孩子啊!

⑤怎么能怪母亲呢?那时,对手头拮据的家庭来说,钟表都是奢侈品。前一天,她特意问了戴手表的邻居,按照时间就着太阳做下了记号。母亲想得不错,看看门前大槐树的影子,到了做记号的地方,就该叫醒我去考试啦。

⑥偏偏天公不作美,太阳在考试前躲进云层里了!叫早了,担心儿子没休息好影响考试;叫晚了害怕耽误了儿子考试。等母亲找到邻居,时间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庆幸的是,当年因为有人体检不过关,我被补录取,总算是圆了师范梦。

⑦有了这回教训,母亲被逼无奈,琢磨出了一套计时法:按着脉搏数数。我到现在都不清楚,经过多少次失败的尝试,她才将误差控制在十秒之内的。

⑧真正知道这个秘密,是五年前的一个晚上。那晚,我离家到十里外的镇政府参加会议。怕母亲在家牵挂,就在半路上给老人打电话,撒了个谎说已经到啦。电话那头,是母亲的嗔怪声: 傻孩子,你才走了一半呢。

⑨也许是母亲没搁好电话,我分明听到手机里有人在和着节拍说什么。打开手机免提键,里面传来母亲清晰的数数声: 3 4 5 原来,母亲以为我关掉了手机,继续在按着脉搏计时呢!

⑩那一瞬,我泪流满面。只因为:人世间,有一种脉搏叫母爱。

【小题1】你能按照时间顺序,概括文中的三个事例吗?(4分)

【小题2】“奶奶的计时器装在心中”这句话有何作用?(2分)

【小题3】“打开手机免提键,里面传来母亲清晰的数数声:‘3……4……5……’”和上文哪句话呼应?(2分)

【小题4】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4分)

【小题5】古人计时的方法有很多种,而用脉搏来计时,的确前所未闻,这就是母爱的创造力。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父母是怎样用特别的方式来爱你,表现他们“爱的创造力”的。(100字左右)(5分)

答案

【小题1】(1)母亲因为没有手表计时,没能及时叫醒我,影响了我的考试。(2)五年前,我出去开会,假称已到目的地,结果被母亲拆穿,在电话里听见母亲数数,发现母亲计时的秘密。(3)母亲送走妹妹后,不识挂钟却能计时,准确接到妹妹到家的电话。

【小题2】表现母亲把对儿女的`关爱和牵挂放在心里,对儿女默默的关心和奉献,(1分)也为下文母亲靠数脉搏计时埋下伏笔。(1分)

【小题3】老人嘴唇不停地嚅动,好像在念叨什么。(2分)

【小题4】内容上,升华主题,表现自己在了解真相后的感动之情,也表现了母亲最简单却最真挚伟大的爱。结构上,照应题目,总结上文。

【小题5】略。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按照时间顺序来概括,概括时尽量使语言简洁即可。按照5、6、7、8、9、10---1、2、3这样的段序来概括。

【小题2】“计时器”是妈妈爱孩子的一种表现,所以说在心里;这句话也为下文记叙母亲用脉搏计时这一情节做铺垫。

【小题3】“妹妹走后,母亲在用脉搏计时”与“我晚上出去开会,母亲用脉搏计时来计算我走的路程”。这两个情节是互相照应的。

【小题4】结尾的作用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这两个角度来分析即可。但要注意的是,内容一定哟具体,不能只写模式性的套话,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做具体的分析才行。

【小题5】观点:父母爱的方式,具体内容,有爱的创造力,情感真挚、语言流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语言习题及答案 第6篇

①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口不离曲的歌迷。

②其实,父亲唱的歌并不动听。他没文化,不识“多来咪”,也没有天生一副好嗓子。他只是随意地哼些俚曲俗调,或是从戏台上学来的零碎唱句,别人是很难听出他唱的内容的。但父亲唱歌时派头十足,有板有眼,有顿有挫,有时还摇头摆脑,洋洋自得,显出愉悦惬意的神情,街坊邻里、亲戚朋友都称父亲唱的.“无字曲”是“开心曲”。

③说是“开心曲”,倒是十分贴切的。那时日,父亲的生活过得很是艰辛。他一人独撑着十口之家,像驾着一叶扁舟在人生的大海飘流,随时有风暴的惊优。他每天到街市摆张小摊,赚个一元八角,晚上回家如数交给我母亲,作为柴米油盐的资用。如若父亲一天不出去,家中便可能无米下锅。母亲常常为这种困境烦恼愁闷,父亲却十分坦然。他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从不为生活的艰难怨天尤人,总是唱着歌迎接生活的挑战。他惟一的爱好就是看戏听曲。没有钱买票进戏院,就在街头看宣传剧,听民间艺人演奏。

④记得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像往日一样在睡梦中醒来。窗外电闪雷鸣,风呼雨啸。我寻不到父亲那熟悉的音调,心头顿时感到不安。茫茫黑夜,风狂雨骤,父亲该不会有什么意外吧?我看见母亲也睡不着,她怀抱小妹坐在床头守着小煤油灯,也在焦急地等待。壁钟已敲过十二下,又敲了一下、两下,夜深了。我心中默默祷告:天公啊,你保佑父亲平安归来吧!墓然,我听到了父亲的歌声。它透过了风声雨声,伴着小木车的“咿呀”叹息,从巷口那边悠悠飘来。父亲的歌声仍是那样脆亮,那样欢快。

⑤这以后,我一想起父亲那晚唱着歌顶风冒雨推着小车的情景,心中便感动不已,我好像从中领悟到一种人生的况味,明白了不少做人的学问。父亲没进过学堂,也不懂什么人生哲理,但他却能做到不为生活的艰辛而气馁,不为遭遇的困苦而哀叹,总是那样开心,笑迎人生风雨,这是多么不容易呀。

阅读题:

1.注音。

俚曲( ) 惬意( ) 蓦地( ) 气馁( )

2.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记得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我像往日一样在睡梦中醒来。

B.茫茫黑夜,[风]狂[雨]骤,父亲该不会有什么意外吧?

C.它透过了[风]声[雨]声,伴着小木车的“呼呀”叹息,从巷口那边悠悠飘来。

D.笑迎人生[风雨],这是多么不容易呀!

3. 对下列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天公啊,你保佑父亲平安归来吧!②不为生活的艰辛而气馁,不为遭遇的困苦而哀叹,总是那样开心,笑迎人生风雨,这是多么不容易呀!

A.两句都是感叹句。

B.两句都是祈使句。

C.前一句是祈使句,后一句是感叹句。

D.前一句是感叹句,后一句是祈使句。

4. 第③段中最能表现父亲积极的生活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

5.③④两段的叙事主要为表现( )

A.父亲家境的困窘。

B.写父亲辗转奔波,辛苦谋生。

C.父亲豁达、坚强的性格。

D.父亲的惟一爱好是看戏听曲。

6.指出本文记叙的线索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lǐ qiè mò něi

2. D

3. C

4. 他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从不为生活的艰难怨天尤人,总是唱着歌迎接生活的挑战。

5. C

现代文阅读傻弟习题及答案 第7篇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小题。(14分)

循着傻弟爽朗的笑声,他穿过一条狭长幽暗的林荫道,来到小区外那片宽阔浓密的草地上。仲秋的阳光清澈明亮,刚刚离开浓荫的他,感觉眼睛被晃花了。

揉揉眼睛,他看清楚了,动作笨拙的傻弟正在草坪上追着一个花皮球疯跑。皮球灵活的滚动姿态与傻弟笨熊似的追逐动作,形成鲜明滑稽的对比。

父亲坐在草地边上,满头银发,不怒而威,目光只专注地追随着傻弟转动。傻弟终于抓到皮球,他像头大笨熊,一下将小皮球扑在了身子下面,再开心地跺脚、拍手。之后,又傻乎乎地开怀大笑。清澈的阳光,如水一般,洒满傻弟的面孔,让已经成年的傻弟,看起来就像个单纯懵懂的孩童。

父亲看到傻弟的样子,竟然也像个孩子,露出一脸单纯的笑。

他走过去,坐到父亲身边。父亲侧过脸,微微点头,算是招呼,之后,又将目光转到正将皮球高高抛起的傻弟身上。

秋天温暖的阳光没有改变他阴郁的脸色。他眉头紧锁,心事重重。

“爸,这次,你无论如何,都必须出面帮帮我。”他掏出烟来,深吸一口,说道。话音低沉而浑浊。

“帮你什么?”父亲脸也不回。

“姓杨的那家伙,不知道连上哪根线,把已经铁板钉钉的事情给搅乱了。”

“你是说单位里的事?”父亲问,语气显得轻描淡写。

“是啊,三个副职,老马年纪大了,就我跟姓杨的一直在等扶正的机会。好不容易,正职升级。本来,我任正职的事,就要水到渠成。没想到,姓杨的竟耍了诡计,让事情变复杂了。”他将烟头重重地摁在草地上,一脸深仇大恨,仿佛,他手里死死掐住的,不是烟蒂,而是那个姓杨的家伙。

傻弟接住了高空落下的皮球,又哈哈大笑起来。父亲刚刚变得凝重的脸色,又绽放开爽朗的笑意。

他将烟头深深地摁进草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听说,上面有位管人事的领导,是姓杨的家一位远房亲戚。小时候,得过姓杨母亲的照管,如今知恩图报,下了力气帮姓杨的。他的话,下面的人不能不听。”他也不管父亲是不是在听,只顾着一个劲往下说。

“爸,你也知道,我跟姓杨的一直明争暗斗。都死掐对方不放。他晓得,一旦我扶正,他不会有好日子过。我也知道,万一他当了正职,我也没有好果子吃。所以现在只有你亲自出面帮忙,才能扭转现在的局面了。”

父亲灿烂的笑容又一次僵住了。父亲侧过脸来,看看一脸阴郁的他,又回头,看看天真傻笑着的傻弟,不禁幽幽地叹了口气。那叹息声,意味深长。

“你以前的老上级刘伯,虽然退居二线了,但在上面说话的份量还很重。我打听过了,只要刘伯肯出面,认认真真地给管人事的说句话,那姓杨的亲戚就只能算小菜一碟了。”

父亲侧过脸来,瞧瞧一脸阴云的他。又赶紧扭过脸去,看看如阳光般单纯快乐的傻弟,摇了摇头,之后,说了句不着边际的话,“唉,你要是能像弟弟一样,傻一些该多好呀。”

父亲的话,像火一样,深深烧痛了他。

他满脸诧异地看着父亲,不太相信这样的话竟会出自父亲口中。从小,他一直都是父亲的骄傲。每次,父亲带着傻弟,看着他在学校接受各种奖励和表彰。长大后,每当他做了什么得意的事情,父亲总会看看他,又遗憾万分地看看在一旁傻笑的弟弟,说,“唉,要是傻弟能有哥哥你一半的聪明就好了。”

父亲是不是有些老糊涂了?他看看父亲,又看看草地上,像个孩子般无忧无虑疯玩的傻弟,蓦地,他觉得,头顶那湛蓝无云的天空,也变得虚幻起来了。

“爸,时间不多了,无论怎样,你都得帮我这个忙。晚了,姓杨的拿到任命书,我在他手下,只有被他活活压死的份了。”他说的是真心话。一想到平时两人之间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紧张气氛,他有了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父亲又叹了口气,慢慢站起身来。盯着一脸阴郁的他看了看,父亲说,别再来烦我了,那种勾心斗角的事情,早在退休前,我就已经厌烦透了。这些年,我更不想再去参与那种事。一想起来,就觉得烦心难受。你就放我一马,自己去处理自己那些鬼事吧。我要陪弟弟玩儿去了!

说完,父亲沐浴着灿烂的秋阳,朝着傻弟大步走去。走到傻弟身边,趁他愣神的时候,父亲一把将傻弟怀里的皮球打掉,然后,一老一小,像两个兴奋的孩子,在明亮的阳光下,哈哈地笑着,乐着,一路向快速滚动的皮球追去。

他的脸色更加阴沉,阴沉得像暴雨来临前的天空一样。

父亲不愿出面,只能靠自己想办法了。

自己当不了正职,也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姓杨的家伙也当不了。

他愤愤地转身,又踏回了那条狭长幽暗的林荫道。

(摘自《小说月刊》第3期文/胡炜)

小题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2分)

小题2:下面的两句话都有一个“好”字,其中饱含了父亲怎样的情感?试简要分析(4分)

唉,你要是能像弟弟一样,傻一些该多好呀。”

⑵“唉,要是傻弟能有哥哥你一半的聪明就好了。”

小题3: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那条狭长而幽暗的林荫道”,试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分)

小题4:小说对“傻弟”所用笔墨并不多,为何却以“傻弟”为题,说说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他”为自己顺利升级正职请父亲帮忙,遭到了父亲的拒绝。(2分,其中事件1分,语言简洁1分)

小题2:“唉,你要是能像弟弟一样,傻一些该多好呀”一句中的.“好”,饱含了父亲对投机钻营、追名逐利的“他”的痛心难过之情(1分); “唉,要是傻弟能有哥哥你一半的聪明就好了”一句中的“好”饱含着父亲对哥哥的夸奖以及不聪明的傻弟的惋惜之情(2分)。两个“好”都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1分)。(4分)

小题3:小说开头、结尾都写到“那条狭长而幽暗的林荫道”,结构上首尾呼应;烘托了“他”沉重、难受的心情;更象征了“他”追名逐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阴暗的心。(每点2分,答到两点即可)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第8篇

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⑴周一早晨,我紧张而又兴奋,因为我的竞赛课就要开始了。这是一节级别很高的竞

赛课,有各校领导做评委,还有许多教育界的专家到场。年轻的我,渴望掌声,渴望奖杯。

⑵好心的教研组长特地跑来嘱咐我,一定安排好时间,万万不可拖堂,否则一票否决,与奖杯无缘。我感激的点点头,拿着书正准备去教室,美术老师却气呼呼地闯了进来。他

告诉我,市里举行“我最爱的人”儿童绘画大赛,我班绘画天分颇高的安锐却故意捣乱,把妈妈画成了老巫婆,还拒绝修改。

⑶看到安锐的画,我也很吃惊。画上的妈妈真的没有任何美感可言,那一双眼睛尤其

奇怪,一只画成了一团浑浊的雾,另一只眼角有泪滴下来,而手用了怪诞的紫黑色。

⑷我还没来得及说什么,铃声响起来。我上的是一节口语交际课,题目是“我爱四季”。面对众多陌生的面孔,学生们一个个紧张得成了小木头,课堂气氛像被冰镇过。我微笑着启发他们,他们小脑瓜里的记忆一下子复苏了,春天里高高飞起的风筝,夏天里一

园一园的石榴花,秋天里满地厚厚的落叶,冬天里孩子们玩疯了的打雪仗,他们争先恐后,唱歌似的说个不停。课堂上时时有意想不到的精彩场面,连那些正襟危坐的评委,也露出

赞许的表情。教研组长眉开眼笑,也给我一个胜利的手势。

⑸只要一个简单的小结,这节课就可以漂亮地结束了,而我似乎已感受到那只奖杯的厚重。忽然一直沉默的安锐举手了,他的声音很小,却很清晰:“老师,我不爱秋天和冬天,可以吗?”几乎所有的人都转过头,看着这个奇怪的学生。安锐惶恐至极,一下子变

得结结巴巴,他的脸憋得通红。

⑹教研组长皱着眉,对我指指墙上的时钟。我有刹那的犹豫,可理智告诉我这是不公

平的,就为了我要上一节完美的课,而不允许一个学生把话说完,那么从此以后,他还会

以信赖的目光温暖我吗?

⑺这时,铃声刺耳地响起来,我没有打断安锐。

⑻“我妈妈是清洁工,到了秋天,落叶扫也扫不完;冬天一下雪,半夜就得起来扫雪。妈妈的手都生了冻疮,整天流血。”

⑼平日里的许多疑问,突然一下子被解开。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在秋天里,他每天都

有好看的落叶送我,为什么在我们打雪仗时,他会一个人在那里奋力地滚雪球,然后推进

树篱中去。

⑽安锐举起那张画:“我爱妈妈的眼睛,她的右眼得了白内障,什么都看不见了;左

眼老是流泪,晚上她就流着眼泪,给我织毛衣,给爸爸煎药。我爱妈妈的手,她的手是紫

黑色的,可妈妈的这双手养活了我们全家。”

⑾“我爱我妈妈,可我不想爱秋天和冬天,老师,可以吗?”他看着我,眼睛里是不

安的期待。

⑿我哽咽着微微点点头,郑重地举起了自己的右手。在我渐渐模糊的眼睛里,我看到

有许多举起的手臂,有学生们的,有老师的,甚至还有评委和专家们的。安锐笑了,这是世界上最无邪的笑,比任何一个奖杯都令人陶醉。

⒀十年后,安锐在寄给我的贺卡里写道: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这让我在今后的岁月里,能够从容地去爱。现在,我热爱生命的每一天,因为在8岁半那年,我遇见

了世上最好的爱。

22.请将下列词语正确、工整地抄写在答题卡相应的方格中。2分

争先恐后正襟危坐

23.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24.选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25.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⑷段划线句“学生们一个个紧张得成了小木头,课堂气氛

像被冰镇过。”4分

26.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⑿段“安锐笑了,这是世界上最无邪的笑,比任何一个奖杯

都令人陶醉。”一句中加点词语“笑”的含义。2分

27.请写出与第⑽段划线句相照应的句子。2分

28.结合选文的内容,请你谈一谈文中的“我”能否得到奖杯?为什么?3分

22.正确、工整即可2分

23.在一节竞赛课上,我拖堂让安锐发言,对他一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3分

24.我是一个尊重学生、对学生公平、爱学生、有上进心、富有教学艺术的年轻老师。

3分答出三点即可

25.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1分生动形象地1分写出了学生们的紧张1分,课堂气氛的沉闷。1分。共计4分

26.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获得大家的认可、支持赞同而开心。意思对即可2分

27.画上的妈妈真的没有任何美感可言,那一双眼睛尤其奇怪,一只画成了一团浑浊的雾,另一只眼角有泪滴下来,而手用了怪诞的紫黑色。2分

28.示例一:我得到了奖杯,这个奖杯是无形的,是精神上的,是学生对我的爱一个孩子因为我的尊重、理解和爱而由衷感到快乐,对老师来说,这是最好的奖杯。

示例二:我没有得到奖杯,我因为拖堂,将被一票否决。

示例三:我得到了真正的奖杯,在座的评委们被我对学生们的公平、尊重和爱感动,认为这是一堂真正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的好课。理由充分,语言通顺即可3分

现代文阅读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语言习题及答案 第9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9分,每小题3分)

从乐器的角度看,声音好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关键是,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这就像问上等巧克力的味道,实在是个用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述的问题。不过办法总是有的,直接、正面的回答不上来,可以用间接、侧面的,最现成而著名的答案是白居易在其名篇《琵琶行》中的那句“大珠小珠落玉盘”。然而,即便是专业琵琶界,有谁真听到过珍珠落在玉盘里的声音呢?再说,就算有人真听到过,多半也会失望的,因为“珠落玉盘”所发出的压根就不是“乐音”。那么为什么一千多年来,人们不但认可而且还无数次地引用这句话呢?我想它至少说出了琵琶在发音上的三个要点:颗粒状的发音形态,弹拨乐器而具有某些打击乐器的发音效果,声音上要具备珠和玉的美学品质。

我国历来把“珠”和“玉”视为“珍宝”,或者说它们是中国人“美的理想”。在大自然中,很少有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而“珠”能接近正圆体,这恐怕是珠能引起美感的原因之一,所谓“物以稀为贵”。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越接近正圆体的珠就越珍贵,称为“走盘珠”,其可贵即在浑圆与饱满。而“玉”则致密、细腻,是一种“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握在手里还有一种沉甸甸的分量感,这里“温”“润”“泽”都带有三点水,这使人联想起悦耳的“乐音”有“水灵灵”的特性。其实珠也是一种美石——珍珠贝的`“结石”,它与玉都有一种光彩,这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即所谓东方人的含蓄之美。说“在声音上要具备珠与玉的美学品质”,具体地也是笨拙地说,就是声音要具有圆润、饱满、结实、细腻、有分量、有光泽、水灵灵等性质。把一类事物的特性比附到另一类不同的事物上去,或者说把一种感官对象的性质移到另一种感官对象上去,这在修辞学上叫“通感”或“移觉”。例如,用“高”“低”和“明亮”“甘甜”来称呼和形容声音。事实上作为听觉对象的声音,并不具有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才有的明亮、甘甜的性质,之所以这样来称呼和形容,就是“通感”的原理在起作用。

用“珠落玉盘”来描述琵琶的声音,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它不但在制作上,同时也在演奏上为琵琶的基本音质作了“指归”——“珠玉之美”。这话也许反过来说更有力,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其发音最具珠玉之美的,是琵琶。

其实,单从制作上来要求好的琵琶声音,历来也是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的,那就是行话所说的:“尖”,指高音区的发音明亮;“堂”,指低音区的发音洪亮;“松”,指按弹时发音灵敏,余音强而长;“脆”,指发音清脆;“爆”,指发音坚实而有分量。但由于这五条标准由来已久,可见它们是针对“丝弦琵琶”而言的,因为“钢弦琵琶”只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40多年的事。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因丝弦张力小的缘故,也许在“余韵”和“声势”方面往往会感到不足,所以提出了从字面上看有点矫枉过正的五项标准,尤其是那个“尖”字,越来越难以使人认可,故已有人把它改为“亮”了。但对钢弦琵琶而言,这五条标准怕的不是做不到,而是过了头。所以能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对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的理解,应该是有裨益的。

1.下面对“珠落玉盘”用来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的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珠是接近球形正圆体的天成之物,玉是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B.浅层是“比喻”以“拟声”,深层是“通感”以“会意”。

C.珠和玉的光彩粗看并不“耀眼”“逼人”,但细察则“绚烂之极”。

D.人们把空间上的高低位置以及视觉对象和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

2.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答什么样的琵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又说历来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下面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到先抑后扬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长处。

B.起到正反对比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优点。

C.起到以退为进的作用,从而强调“五字标准”的缺陷。

D.起到前后比较的作用,能够说明“五字标准”的局限。

3.根据全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从“乐音”的角度考虑,以“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声并不合适。

B.浑圆之珠,温润之玉,光彩绚烂,给人以美感,成为中国人“美的理想”。

C.中国传统的琵琶音乐,文曲讲究余韵,武曲注重声势,故而最具珠玉之美。

D.与丝弦琵琶相比,钢弦琵琶发音更“尖”、更“脆”,余音更长,声势更大。

参考答案::

l.D

【解析】“味觉对象转移到琵琶声上”为无中生有

2.D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第四段中“五条标准……过了头”“把这五条标准结合‘珠玉之美’”这一条来综合考察……是有裨益的”等信息可以作答。

3. C

上一篇:全国法制宣传日活动总结下一篇:人生不过是一场过眼烟云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