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报道材料范文

2024-08-11

文明报道材料范文(精选11篇)

文明报道材料 第1篇

抓好新闻报道工作服务三个文明建设[经验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发言的题目是:“抓好新闻报道工作,服务三个文明建设”。

今年以来,我们大兴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突出抓好新闻报道工作作为传达党的农村各项方针政策、引导全镇上下干事创业,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和反映本地“三个文明”建设新经验、新成果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取得了较好成绩。1-6月份,我们大兴镇共向市级以上新闻单位投稿200余篇,被采用180多篇,其中《宿迁日报》用稿76篇,用稿率达90以上,受到了区委宣传部和上级新闻单位的充分肯定。

我们的主要做法:好范文版权所有

一是党委重视,多方支持。及时传达党的方针政策和反映本地“三个文明”建设成果,是新闻报道员的重要职责。对此,镇党委年初就把新闻报道工作摆上了重要议程,多次开会研究新闻报道工作,加强新闻报道工作的组织领导。为及时捕捉撰写各类新闻稿件,党委书记丁必煜同志亲自过问,经常与报道员一起研究新闻报道重点,指导采写技巧,检查督促投稿,从而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报道人员主动抓的良好局面。为让报道员有诸多渠道和足够时间采访撰写稿件,我们首先为报道员方便工作大开绿灯。在具体操作中,党委、政府尽可能地让报道员参加镇里的各种会议,包括党委会、三套班子研究工作等重要会议,除了涉及人事安排,一般都要求报道员参加,让报道员了解和掌握全镇的工作重点、工作要求,为采写新闻稿件积累素材。其次为报道员“减负”。在报道员的工作安排上,突出一个“专”字。镇党委、政府在正常情况下,不安排,不分配其它工作任务,让其专职从事新闻报道。今年初,我们在定村人员非常紧缺的情况下,宁愿抽调事业单位女同志定村,也不安排报道员驻村,就连今年几次大动作计划生育、植树造林和最近开展的大病合作医疗资金收缴等突击性工作,我们也都不随意调遣,让其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搞好新闻报道。第三,更换报道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及时把各种新闻稿件及时快速地投送到各级新闻单位,今年,我们镇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将原损坏多时的传真机进行更换,配备了一台新型传真机作为投稿专用,同时投资7000余元添置一台微机,实现与上级新闻单位网络相沟通,确保新闻稿件及时、准确投送。在此基础上,为多形式、多样化做好全镇的新闻报道工作,前不久,镇里又投入4000多元,为报道员配备了一台数码摄像机,使文字报道与图片报道并驾齐驱。好范文版权所有

二是明确任务,实出重点。没有明确的目标任务,就不能产生内在动力。因此,今年初,我们对新闻报道工作也和经济工作一样,下达年内任务指标,签订目标责任状。为确保任务的完成,镇党委还将年内指标任务分解到季度、到月份,让报道员明确每个季度、每个月份的采写投稿任务。在新闻报道的内容上,我们镇主要突出以下几个点。首先是中央和省、市、区作出重大决策后全镇干群的思想反映,以及贯彻落实情况;其次是全镇“三个文明”建设涌现的新人新事和取得的新成果,总结的新经验;三是为群众传递生产经营有关信息。今年3月,市场稻米价格上涨,按说农民作为生产者,理应获得满意的收入,可实际上农民根本没有从粮价上涨中得到实惠。为了弄清实情,党委书记丁必煜立即让报道员进入村组农户家中和粮食流通环节、加工企业搞调查,很快,一篇“稻米价格上涨谁是赢家”的调查报告就被《宿迁日报》经济观察栏目刊出和市电台采用,并被《宿迁日报》评为3月份好稿。蚕桑生产一直是我们大兴的一个支柱产业,多年来,由于蚕农一直沿袭草笼营茧的习惯做法,致使蚕茧质量上不去,蚕桑生产的潜在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今年春季蚕桑生产中,党委、政府按照区委区政府要求,下大力气推广方格蔟营茧蔟具,结果全镇使用方格蔟数量仅占发种的30左右。为了做好草笼蚕茧与方格蔟蚕茧收入比较,引导全镇蚕农秋季全面使用方格蔟,在春茧采摘上市之后,党委书记丁必煜再次点题,让报道员进入全镇各个蚕茧收烘站点采访,很快,一篇题为《方格蔟蚕茧叫响春茧市场》的新闻稿件发到各级新闻单位,《宿迁日报》以最快的速度,在农业资讯版头条位置,一字不漏地全文刊发。

三是加强考核、奖罚兑现。没有严格的考核制度,没有明确的奖罚措施,要搞好新闻报道工作无疑是一句空话。为此,今年以来,镇目标考核小组对报道员的工作实绩、完成任务情况,与定村驻片同志一样,一月一考核,一考核一兑现,该奖的奖,该罚的罚,不打和牌,不搞下不为例。在此基础上,镇党委、镇政府还将报道员的平时工作表现、工作能力、工作实绩作为年终综合考核奖惩、评比先进的重要依据,多途径调动发报道员采写新闻稿件的积极性。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大兴镇在新闻报道工作上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

文明报道材料 第2篇

——XX公司“巾帼文明岗”报道

XX公司营业部“巾帼文明岗”成立于2009年,是一支业务精湛、素质全面、团结协作、富有爱心的红色娘子军,现有女职工19人,占部门总人数66%。多年来,公司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提高女职工素质,把“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作为公司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结合创先争优,充分调动和发挥女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女职工的整体素质,积极开展以“服务创一流、巾帼展风采”为主题的一系列富有时代气息和特色的活动。

在工作中,公司十分注重女职工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培养,经常开展业务技能、礼仪方面的培训。为了进一步探索 “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创新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公司“巾帼文明岗”组成调研组,前往XX公司售水营业厅进行“巾帼文明岗”工作调研,共同探讨互换的创建经验和服务方式。在生活上,公司积极开展“三八”节、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女职工的文娱生活,增进同事间的感情,增强公司的凝聚力。

公司“巾帼文明岗”的女职工不仅业务精湛、素质全面、团结协作,同时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在春节期间,公司巾帼志愿者前往挂点小云村老年活动中心开展慰问活动。在“三八”期间,公司“巾帼文明岗”三位“爱心妈妈”,分别与挂点小云村三名留守流动儿童结对,为结对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公司巾帼志愿者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在XX体育场设立便民服务点,为群众提供包括业务咨询、办理业务手续等十几项便民服务。

新闻报道:多维度宣传生态文明 第3篇

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工作者,如何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员,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高度的政治热情和责任感。我们的新闻报道,应该多维度宣传生态文明,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以典型事例 宣传生态文明

什么是生态文明?从广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角度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位于浙江西部的衢州市,是浙江省的重要林区和重要生态屏障。全市共有林地面积9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0.9%,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达100%。衢州市虽然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质的水资源,但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对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不够强,一些地方利用和破坏资源发展经济的现象时有发生。

如何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积极投身到生态文明建设中,记者在深入基层、调查采访中,悟出一个道理:靠空洞的说教,将会事倍功半,无法取得好成效。只有以典型事例去教育、去實施,才会取得好效果。

盛产毛竹的常山县新桥乡经历过从破坏生态搞经济阶段,到保护生态,经济大发展的双赢过程,很有教益。新桥乡用毛竹做腌料造土纸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几年前全乡有星罗棋布的392个竹料腌塘。当地竹农30%的年收入来自这些腌塘,可腌塘每年产生的污水高达7万多立方米。腌塘放水时,离溪边三百米的地方都臭气熏天,溪里不光鱼虾不见踪影,就连石头都变得焦黄焦黄的。

深受污染痛苦的新桥乡竹农,痛下决心关掉了破坏生态的竹料腌塘,引进了保护生态没有污染,综合利用毛竹资源的13家竹加工企业。与腌塘关停前相比,新桥乡竹农在毛竹上的收入翻了一番多。

毛竹面积扩大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幅下降,新桥乡成了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瞄准时机,新桥乡竹农在竹林里开起了农家乐特色游。最近两年“五一”和“十一”黄金周,他们光接待上海、杭州等地的游客就达7万多人次,纯收入52万元,人均增收1000多元。

抓住这一典型事例,我先后采写《一条生态溪带出一串农家乐》、《竹林里开起氧气吧》、《保护生态,竹农收入翻番》等七篇稿子,在全国和省、市等新闻媒体上发表。结果,前来新桥乡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游客日益俱增。

常山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生态文明,一方面总结新桥乡的做法,进行推广;另一方全面实施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域镇、生态林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六大工程,把常山县建设成为“经济繁荣、人民富裕、青山绿水、自然和谐”的“浙江绿源”。

接着,我又深入衢州市各地农村、社区、山区调查采访,从中发现不少生态文明建设的典型事例。例如:开化县推出生态立县成效显著;衢江区开展生态文明“十个一”活动;柯城区施行生态农家乐;衢州市推行“高起点、特色化、跨越式”发展生态经济;江山市投入大量资金,节能减排,改善水质,确保下游钱塘江水质等等,从中精心筛选这些典型事例中生动的小故事和感人的细节,以专题、录音、访谈、口述、现场新闻、消息、通讯等形式在浙江电台新闻台和其它媒体刊播。由于这些典型事例,看得见、摸得着,具体生动,富有教育意义,刊播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抓舆论监督 促进生态文明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搞好生态文明建设,舆论监督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新闻工作者担负的一项职责。

三年前,龙游县新的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引进了十多家污染较重的企业,致使塔石溪下游的16个村2万多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困难,农民反映强烈。

当记者接到农民来信后,及时赶到现场,进行详细调查了解。然后,将采访到的事实,写成内参。这篇题为《龙游县16个村庄遭受水污染》,在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内参》上刊登后,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并当即作了批示,要求龙游县党政领导尽快解决好农民水污染问题。

坚持正确的导向,进行舆论监督,赢得了社会的好评,同时,也促进了生态文明的建设。近年来,我先后写出了《江山市须江水被严重污染》、《溪口镇化工厂噪声扰民》、《戴家村三千村民三年来在灰尘中生活》、《三重困难困扰生态乌溪江》等10多篇舆论监督稿件。这些稿件在浙江电台新闻台和其它一些媒体上刊播后,都引起了相关党委和政府部门的重视,收到良好社会效果,问题也都得到了解决。

开展现场直播

推动生态文明

在抓好典型事例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同时,开展现场直播活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去年底,浙江电台新闻台“阳光行动”就杜绝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问题,专程来到衢州市,和衢州电台联合进行现场直播,邀请了衢州市政府主要领导和环保部门负责人到直播室,利用中午黄金时段与市民、农民就生态文明、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现场对话。

这场直播,衢州市各地电台进行现场转播,有关部门和单位都组织收听,并开通热线电话。两个多小时的直播,市民、农民们纷纷打进热线电话,提意见、建议,气氛十分热烈。

这场直播,在衢州市引起强烈反响。紧接着全市6个县(市、区)纷纷开展宣传生态文明、整治环境污染的一系列活动。有的发放资料,广泛宣传;有的举办活动,进行宣讲;还有的制订出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在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讲生态文明、个个讲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开化县境内有大小河流2424条,总长3522.7公里。2007年11月以来, 县里大力实行“防 、治、造”三位一体生态文明河道的开发与建设,到今年4月,已建成景美、鱼欢、人和的生态清水河道130多公里,全县18个乡镇已有50个村自觉制订了河道管理村规民约,村民自主管护河道长达70公里,境内地表水水质常年保持在一、二类水平,马金溪、池淮溪等五大溪流水资源均能达到饮用水质要求。

柯城区不仅在社区、农村大力推行生态文明,而且在“农家乐”村重点推广建设“空气负离子吸呼区”20个,以进一步发挥生态公益林的功效,提升“农家乐”的发展,为山区生态经济发展创出一条新路子。

为使生态文明卓有成效,近年来衢州市化下大力气,投大资金防治环境污染,发展生态经济,确保钱塘江源头水质。目前已引进和培育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低消耗、低排放、抵污染、高附加值的工业企业,初步形成以装备制造和高档特种纸等为主导的特色产业群。全市建成特色、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510个,面积120万亩,初步形成了毛竹、名茶、柑桔胡柚、蜂产品、花卉、食用菌、水产品、禽畜等特色主导产业。与此同时,日前又在全市各地农村广泛开展“五整治一提高”工作,整体推进畜禽粪便污染整治、生活污水污染整治、垃圾固废污染整治、化肥农药污染整治、河沟池塘污染整治和提高农村生态绿化水平。如今,全市已有1933个村实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占村庄总数的74.3%;完成705家畜禽规模养殖场生态化治理,占污染总量的85%;建成户用沼气池30667个,40万立方米,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48%;通过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大量的垃圾,污水和畜禽粪便,转化成农民厨房里的燃气和农业无公害生产的有机肥,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

与此同时,衢州市还通过大力实施农村道路绿化,水系绿化高标准农田林网、村庄绿化、庭院绿化,生态经济建设等一系列绿化工程,使全市的生态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全市共新建绿色通道1600公里,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9个,202村已达到省、市级绿化示范村标准,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呈现出一派良好的生态文明的形象。

作者单位:浙江人民广播电台

文明礼仪视频讲座报道(孙强) 第4篇

为进一步提高能动学院学生礼仪知识修养,树立良好的礼仪形象,本次“青少年文明礼仪”从11月11日开始,14日结束,学院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礼仪视频和武威职业学院许春华讲师的讲座,使同学们对自己的行为规范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金正昆教授主要讲解了广大青年在居家外出,待人接物方面的礼仪要求和行为规范,许春华讲师则重点讲了当代青年在日常生活中的着装礼仪,行为举止方面的要求。两位专家幽默风趣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内容不断引来台下的阵阵笑声和掌声,他们的讲座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并表示要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以礼仪规范约束自己,做一个讲文明、有素质的大学生。

校园文明礼仪是校园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这次“青少年文明礼仪”讲座对促进能动学院的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风气的树立起到了积极作用(兰州交通大学宣传部孙强/文)

文明礼仪进社区活动报道 第5篇

5月18日“与文明同行,做可爱的中国人”志愿者走进东牌楼社区,为他们送去了一份节日的祝福。

5月18日早上7点半,参加活动的青年志愿者们都按时来到了社区门口进行集合。到了社区时,社区书记、主任正准备在装一些活动所需的东西,而老人们已经按照原定计划提前去了岳麓山公园门口集合了。于是我们志愿者就负责帮助把所有的东西搬到公园门口。一路上虽然很累,但是我们的志愿者并没有说什么。到了岳麓山公园我们看到老人们的脸上堆满着幸福的笑容,这让我们很欣慰,因为他们的笑容是对我们的最大肯定。

随着社区主任精彩的演讲结束后,大家热热闹闹地开始此次文明登山之旅。在登山的路上我们一直都陪伴在老人的身边,保护着他们,并且时刻关注着他们会感到疲劳或者不小心出现事故等。一路上,我们看到了老人那一颗颗未老的心在不停地跳动着,老人们相互之间谈笑着,虽然脸上还挂着那劳累的汗珠,但是这都挡不住老人们那激动的心情。登山活动在大家愉快的欢笑中结束了。

此次文明礼仪进社区活动取得了圆满地成功!我们收获了很多!在活动中,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志愿者对老年人的关心和帮助,这是很欣慰的。而且在活动当中,我们的志愿者

文明礼貌活动月报道 第6篇

文章发布时间:2012-04-1

3今年是纪念雷锋活动50周年,学习雷锋精神一直是同学们积极向上的表现,特别是在这生机勃勃的三月我们学校也在学习雷锋的风潮中努力向上.雷锋精神的实质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为社会,为群众无私的奉献.我们学雷锋,学的是雷锋精神,而不仅仅是雷锋的行为,并且这种学习要有持久性,要贯穿到生活的一言一行中,重在实践。我们学校也大力号召把学习雷锋精神付诸实践,各个班级也在积极地响应学校的号召,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齐心协力打扫机房,还同学们一个温暖舒适的学习环境

厚厚的积雪挡不住我们热情服务的心

同学们走进农家院帮助农民伯伯体会粒粒皆辛苦

同学们积极清理“白色”广告,恢复校园样貌

帮助食堂工人清理餐具

同学们热心帮助清洁工人清扫科技路

雷锋精神是一曲永远不老的歌,是一种永不过时的精神,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作为当代大学生,文化的脊梁,祖国的未来,有责任、有义务深刻了解雷锋精神,而且还要赋予雷锋精神新的内涵,并落实到具体实践中,将其发扬光大。

综合办公室

文明报道材料 第7篇

2006年的一切传媒事件,渐行渐远,但其所产生的影响却深刻印记在人们心中。或许,正是传媒业发展、变化、创新中的点点滴滴,成就了全年传媒业的喜怒与哀乐、光荣与梦想。着眼于梳理中国传媒业发展、变化、创新的足迹,继去年本刊推出“2005年中国传媒十大创新报告”产生较大反响后,今年本刊再次推出“2006年中国传媒十大创新报告”,分为报道思想、报刊、广电、新媒体四篇,希望能引发读者相关思考。

2006年我们聆听到了很多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的信息:令人振奋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青藏铁路通车,中非合作论坛;让人感念的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到唐山大地震30周年;让人担忧的重庆四川遭遇罕见旱情,假药事件以及红心鸭蛋事件……社会不断变化,传媒报道的世界也在不断改变,而对这些事件的报道折射出的正是媒体报道思想变革与创新的关键词——更重和谐、更多责任、更讲文明。

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系列报道贯穿全年——从“急农民之所急”切入,凸显责任传播

2006年3月21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份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显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将迈出有力的一步,这充分显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没有信息和文化的支撑,面对这一新的历史使命,如何“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媒体的重要使命。

在建设新农村的报道上,国内诸多媒体在内容上准确定位,有的放矢、全面推进、重点突出,以建设新农村为主旋律,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营造强大声势,统一和聚集了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人民日报》发表的《三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六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评论员文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等,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建设重点等等。

2006年7月30日,央视经济频道组织策划《重访大别山 建设新农村》大型宣传活动,关注农村教育、医疗、致富三大问题,展现大别山革命老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探索、新面貌。央视还与河南、安徽、湖北三省电视台联合共同报道,形成合力,录制、播出《我们的新农村》特别节目。

这些报道贴近农村、农业、农民的实际,关注农民自身的创造,突出农民的主体意识,从农民的现实需要出发组织、策划,提高了吸引力和感染力。可以说,2006年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核心的报道,在内容、形式、语言、视角等方面都有创新,并且紧紧抓住了农民的“心”,“急农民之所急”。这一切都得力于众多传媒坚持以开阔视野、独到眼光、强烈责任感为准则的传播理念。正如新华网一名网友感言:“新农村最需要阳光!真正负责任的媒体就是光源……”

二、强势报道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胜利召开——和谐社会形势下的和谐文化、和谐媒体、和谐传播为传媒业发展指明新的方向

2006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新观点引起海内外舆论的高度关注。“构建和谐社会”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传播语境之中,并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胡锦涛同志在第八次全国文代会和第七次全国作代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战略任务,为思想文化战线和传媒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构建和谐社会,新闻媒体肩负着建设“和谐文化”、引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神圣使命,责任重大。中央和地方媒体都在积极倡导和记录社会和谐,同时,还努力探索多途径多方式参与构建和谐文化,营造健康的传播环境。

三、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宣传报道——媒体赋予长征新的时代内涵

国内诸多媒体为了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策划了各种专题与活动:“重走长征路”、“我的长征”“红色故土行”、“她们的长征”、“话说长征”、“两万五千里的感动”、“循诗读长征”等等。长征精神是每一个“重走长征路”媒体的人都希望挖掘出的东西,他们用各自独特的方式纪念诠释着“新长征精神”:中央电视台组织策划的《我的长征》大型电视活动,由崔永元带着一支队伍沿着当年先辈们曾经走过的路线,涉河流,爬雪山,过草地,徒步重走了长征路。

中国教育电视台及其网站发起“百万青少年网上重走长征路”活动,在网上策划制作长征路线图,将长征中发生的事件、故事等以各种惊险形象的游戏设置层层关卡。通过游戏的形式吸引全国的青少年参与到本活动中,网上重走长征路、铭记长征历史、弘扬长征精神。

此外,诸多媒体对“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进行了专题报道。这些媒体所挖掘的长征精神,不管角度多多、视野多宽都不约而同落在了“新”上。难怪,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学习长征精神,用长征精神在岗位上建功立业。

长征,曾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斗争信念,为一个政党的光辉历史谱写下了伟大的精神史诗。今天,这种伟大的精神被媒体赋予了无数不同版本的新的解读方式,而定位为“长征精神”的精神信仰,却在影响着不断前进的中国社会,这就是红军长征精神的伟大所在。今天,不同的人在迎接着一次次不同的新的长征!

四、强烈关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传媒向世界展示中国“和平崛起下的大国责任”

去年11月3日至5日,中非友谊和团结的盛会——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暨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胜利召开,中国领导人和48个非洲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相聚北京,《人民日报》2006年11月6日社论《共同开创中非友好合作新局面》中写到:“共叙中非友谊,共商合作大计,共谋未来发展,共同谱写下新的友好篇章。”

香港《文汇报》引述外交部发言人姜瑜的话:“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将成为中国建国以来主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活动。”与会采访记者人数接近1300人,其中非洲记者338人;新闻功能上也实现了新突破,即可为与会记者提供全功能一站式服务,确保了“无阻碍、无延时”的新闻发布。

此次会议主题是:友谊、和平、合作、发展,围绕这个主题,国内外媒体都做足了文章。如在论坛召开之前,《新京报》就策划了中非合作论坛特稿,回顾中非50多年来友好交往,并认为这种“全天候朋友”般的长期稳定、全面合作关系堪称“南南合作”的典范;论坛进行期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广播和国际在线中文网联合直播非洲合作论坛特别节目《你好,非洲!》。

与此同时,国外媒体也把焦点对准了此次峰会,当然,其中不乏一些人散布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国内媒体针对这些言论展开报道,共同发出一个声音——“中国同非洲国家是全天候的好朋友、真诚合作的好伙伴、情同手足的好兄弟。”

可以说,此次峰会中媒体报道为传播国家外交理念开辟了新途径。向国际社会尤其是非洲人民充分展示中国在和平时期的国际责任,并描绘出一幅美好的世界和平发展远景,也显示了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建立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念。

五、全线报道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媒体传承国人梦想:路通、人通、心通

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正式开通运营。胡锦涛同志在格尔木庆祝大会上表示,建成青藏铁路这一壮举将永载共和国的史册。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受到海内外媒体高度重视,媒体在报道这一举世瞩目的事件上,并不只是把它作为单纯的媒介事件来报道,而是站在宏观角度,从细微之处着手,以小见大。“天路”、“拉萨”、“格尔木”、“青藏铁路”成为全世界新闻媒体频繁出现的关键词。仅2006年6月上中旬,就有海内外20多家媒体的100多名记者向青藏铁路公司提出采访申请。

“两岸四地千里走青藏”、“问路青藏”、“天路”、“最长的哈达”、“世界屋脊拉响第一声火车长笛”、“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天路穿越世界屋脊”、“青藏川藏大PK”等系列报道全方位展示了青藏铁路通车的伟大壮举。然而媒体报道的铁路通车已远远超越了通车本身的意义。中国传媒还向世界共同传递出一个深刻的发展观——路通带来的是人通、心通、梦想通。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复杂、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青藏铁路是中国“敢为”精神的见证,中国人将被带向一个新的高度;同时,这条铁路就像哈达铺就的一样,满载着友谊、和平和团结。

六、追悼唐山地震30周年——媒体勇于直面危机与历史

去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日,缅怀死难者和颂扬军民抗震救灾精神的活动和文章屡见报端,如“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唐山寻亲”、“地震孤儿”、“关注唐山地震后肢残人”等等。

然而,新华社有一篇报道《唐山大地震死亡人数是如何披露的?》引起了众多媒体的思考,因为其涉及的不仅仅是唐山大地震,更涉及到媒体自身的责任。

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有24万人死亡,但这一数字的“解密”却在三年之后。“地震死亡人数为什么三年后才报道?”这个多年来为群众议论、受到不少文章诘问和批评的话题,再次被提出来。原新华社副总编辑徐学江曾说,作为写那篇“迟到新闻”的记者,他觉得有责任利用唐山地震30周年的机会把那条消息如何发出的真相告诉人们,也希望政府部门和新闻从业的后来者们通过这个典型实例认真总结教训,进一步改进重大自然灾害类事件的新闻发布。

自2003年抗击SARS以来,中国政府和新闻界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上已发生转折性变化,努力把及时、公开、透明作为第一原则。如今,在追悼唐山大地震30周年报道中,媒体不耽于缅怀和纪念,不流于形式和庸俗,勇于正视危机与历史,显然是一种勇气,也是媒体负责任的表现,弥足珍贵。

七、深刻披露公共卫生事件——媒体监督由事后监督走向同步监督或事前监督

去年11月12日,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节目披露:一些色泽鲜艳、卖相好的红心鸭蛋,含有毒工业染料“苏丹红四号”。随后,北京市、河北省相关部门采取行动。同月18日,农业部调查组初步查明河北“红心鸭蛋”事件中养殖环节苏丹红使用情况……

2006年,对于百姓健康而言是一个挑战之年:齐齐哈尔第二制药公司生产假药、安全水与健康水的争论、北京福寿螺致病、奥美定叫停、欣弗风波、上海发生瘦肉精中毒、阳澄湖大闸蟹被指含致癌物、红心鸭蛋等,让人们“应接不暇”。在这些关系公众生命安危的事件披露过程中,百姓看到的不是食品药品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职能,而是走在前列的媒体。

对于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以往媒体大多是报道政府职能部门所查获或处理的结果,如今,媒体监督从以前的事后报道变成现在的事前监督,这显然是媒体监督进步的表现。

当然,媒体披露并不能代替政府机构的监督,媒体要想发挥好更实更有效的监督,需要建立全面有效的监督机制。在相关职能部门工作缺位的情况下,媒体监督提前也不失为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良策。

八、积极应对重庆、四川遭遇严重旱情——媒体深入抗旱一线报道,成为抗击灾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

去年入夏以后,重庆、四川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重庆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旱情红色预警地区。3个月时间,重庆人民手挽手、肩并肩战胜了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全国媒体第一时间报道了该市人民抗旱救灾的顽强拼搏精神,鼓舞了士气,为夺取抗旱救灾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强大的舆论力量和精神支柱,可以说,媒体在此时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抗击旱情的队伍,一支强大的精神队伍。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实施,共投入采编力量近200人,推出特刊10多个,全面、真实、客观、生动地记录和再现了旱象初现、红色预警、全民抗旱、夺取胜利四个阶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成为该集团有史以来,抗旱救灾新闻报道投入人员最多、投入版面最多、报道规模最大、报道效果最好的一次战役性报道。

除了遭受旱灾地区的媒体,其他媒体也深入抗旱一线,通过报道给予处于旱灾中的百姓以精神支撑和物质支持。去年9月11日,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携新浪网、搜狐网等全体54家会员单位联合发出《关于支持重庆开展“网上募捐活动·帮助灾民共渡难关”赈灾活动的响应书》,号召各地网民和社会各界奉献爱心、支援灾区,帮助重庆抗旱防汛。重庆、四川抗旱报道告诉人们,在精神和信仰异常重要的年代,在灾难面前,媒体已成为一支必不可少的抗灾队伍。

九、“责任造就公信力”办报理念的率先提出——党报改革进入全力打造公信力阶段

去年1月1日,《湖北日报》进行了该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最强力度、最具影响的全面改版。改版后的《湖北日报》在全国省级党报中率先提出“责任造就公信力”的办报理念,并醒目地刊于报头之下。一年来,《湖北日报》着力实践“责任造就公信力”理念,大力改进主旋律报道;加强新闻策划和新闻资源调配,多方位解读主流新闻;强化新闻深度发掘,准确引导主流舆论;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手段,使重点报道精彩纷呈。中宣部阅评组撰文称改版后的“《湖北日报》令人耳目一新”。

在党报遭遇“边缘化”待遇的今天,“责任造就公信力”理念为党报改革提供了新标尺。公信力是新主流媒体、政经大报的基石。不负责任的媒体就不可能有公信力,没有公信力也就意味着会失去市场,偏离媒体本质属性。

目前,在当今传媒生态条件下,公信力要在具有亲和力的平台上来体现,这就意味着,党报要使之最大程度地与大众舆论场契合,使主流舆论的发声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湖北日报》办报理念的提出,改版的成功显示党报改革的一个突破,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传媒“全力打造公信力”时代的来临。

十、千龙、新浪倡议“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活动——开启文明媒体新风尚

去年4月份,一份《文明办网倡议书》屡现各大网站首页,参与倡议的网站有:千龙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网、TOM网、中华网、百度网、北青网、西祠胡同网等14家网站,它们向全国互联网界倡议并发起“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的号召。

在人们印象中,网络与娱乐化、低俗化有着密切联系。如何在民众中树立文明、负责任的良好形象,是当前网络媒体所必须思考的问题。过去,文明是传统媒体的“专利”,内容海量的网络往往与文明相去甚远。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倡议对于一直以来处在尴尬地位的网络媒体来说,无疑开启了它们的“文明之旅”,让它们逐步远离“低俗”、“不健康”、“无责任感”的误解与指责。为此,有专家指出,这一倡议有利于“推动互联网界文明办网,把互联网站建设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

更重要的是,这个倡议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文明和责任感提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文明办网已开启文明媒体新风尚。

文明城市共建行动宣传报道的方案 第8篇

一、主要任务

1、快速、及时,准确报道全区各级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区动员大会情况,大力宣传复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工作的良好局面。

2、大力宣传全区在干部学习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社会道德风尚、城乡基层创建、人文环境建设、生态、生活环境建设及开展文明创建工作涌现出的先进典型,以典型的力量带动各项工作健康扎实深入开展。

3、跟踪报道全区规划管理整治、建设秩序整治、市容市貌整治、环境卫生整治、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开展情况。

4、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整治及争创工作不积极、措施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

二、工作措施

1、成立“文明城市全民共建行动”宣传报道工作领导小组,由台长任组长,副台长、总编辑同志为副组长,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推进。

2、落实责任,各司其职,环环相扣,反映灵敏,确保工作流程紧张高效、有条不紊。

3、按照“三贴近”的要求,丰富报道形式,充分利用广电的各种优势和手段,多角度、立体式展示全区各行各业在争创工作中的亮点,确保报道时效性。

文明报道材料 第9篇

(一)——郭其由、孟常云家庭

在仙夹镇山后村,有一个崇尚文明、相敬相爱的家庭,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热心助人,以德治家,谱写了一曲文明健康的动人乐章。

一、夫妻互尊、互敬、互爱

这家人户主名叫郭其由,妻子孟常云,育有壹女壹男,夫妻举案齐眉,与婆婆一家五口其乐融融。1998年春,丈夫郭其由因外出做工发生车祸,妻子孟常云当时身怀有孕仍然无微不至、无怨无悔的照顾着丈夫,当年10月郭其由在妻子的照顾下身体逐渐恢复并且能够下床行走,11月他们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宝宝,月子过后,孟常云继续担负起照顾丈夫的责任,直至丈夫身体完全康复。

二、爱家敬业,做好本职工作

2004年3月孟常云生育第二孩后,时任计生中心户长的她主动到计生部门施行女性绝育术,他们夫妇不仅自己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带头实行计划生育,还积极参与镇村两级开展的计划生育公益事业。2006年8月起,孟常云在本村群众的推选下成为山后村村委会委员,她充分发挥基础干部生活在群众中的优势,大力宣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福建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带动身边的人参与到镇村开展的计划生育工作中来,在村群众中威信很高,是人口计生工作的带头人和志愿者。

三、志同道合,和谐持家

为了使老人、子女能够更加健康、成长,夫妇一方面洁身自爱,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品位,另一方面率先垂范,为老人和孩子做出榜样。

生活检朴。郭其由夫妇生活追求淡泊,不慕新旧,用之有度。他们还经常教育子女一菜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他们的教育下,他们的子女衣着朴实大方,从不大手大脚乱花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文明报道材料 第10篇

璀璨九月的第一天,临江小学的孩子们重新回到了校园的怀抱,翻开了崭新学期的第一章。这天早晨全体孩子们在班主任的组织与带领下上了意义非凡的一课,共同开展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题的班会。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为了践行“讲文明,懂礼仪,明荣耻”的价值观,临小积极倡导各班在班会中展开丰富的活动,每个班级,精心策划,细心准备,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聪明才智。通过图片展示,视频熏陶,精彩的歌谣朗诵,小组讨论以及文明礼仪知识竞答等形式充分发挥了主题班会的教育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题班会进一步落实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给孩子们的心灵与思想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在班会的过程中,老师们积极倡导学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并鼓励孩子们走出校门,服务社会,努力实践互帮互助的精神,为社会的整洁、文明奉献自己的力量,以实际行动,宣传文明礼仪,践行文明礼仪,弘扬文明礼仪。

解释性报道中背景材料运用的技巧 第11篇

一、解释性报道与背景材料

(一)解释性报道的含义

日本学者新井直之认为:“今后的报纸,解说的重要性将日益增加。如果说,报业史的第一段是‘政论报纸’的时代,第二阶段是‘报道报纸’的时代,那么,今后的第三个阶段就可能是‘解说报纸’的时代”。新井当年的推测,现在正在成为事实,这是一个解释性报道全盛的时代。

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解释性报道,代表着现代深度报道的最高成就,是深度报道中最重要的一种文体。目前,解释性报道在西方的报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什么是解释性报道?中外学者有着众多的说法。美国学者卡尔·林兹特洛姆认为:“所谓解释性报道,就是在报道新闻事件中补充新的事实,即‘历史性的、环境性的、简历性的、数据性的、反映性的’事实,这样就能使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更加明白易懂。”李良荣在《西方新闻事业概论》一书则认为:“所谓解释性报道,就是运用背景材料来分析一个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与意义,或影响、或预示发展趋势的一种新闻报道。”

大致可以这样理解,解释性报道是一种充分运用背景材料来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着重于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实质意义或预测新闻事实发展趋势的分析性报道。当然,这种解释主要是靠背景资料、相关事实来解释,而不是用观点来解释。

(二)新闻背景的意义

新闻背景材料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与原因的说明,它解释事件发生或人物成长的主客观条件及其意义,为烘托和发挥新闻主题服务。换句话说,新闻背景也就是关于新闻事件的历史和环境材料,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的主题内容。新闻报道中的背景材料,常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还有人把它定义为“用说来说明新事实的旧事实”。

美国学者说:“不使用背景材料,几乎没有报道是全面的,忽视这个忠告的记者,他们决不能给读者和听众提供充分的情况。”他们把新闻背景看得很重,虽然所有的新闻事实都要用到背景材料,但是有许多新闻事实较为复杂,为讲清其存在的某种条件、环境和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就需要使用背景材料。忽略背景材料往往会导致受众对事件的理解困难,受众并不像记者亲历事件的发生,不注意背景材料的运用将大大地影响新闻传播的效果。

(三)解释性报道与一般消息在运用背景材料时的不同之处

一般消息和解释性新闻都会用到新闻背景,同样是起到解释事件、使之清晰直观的作用,但是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不仅在量上有所差异,更有质的不同。

一般消息运用背景材料是注解事件的局部或细节,是零散辅助性的,有助于事实的具体呈现,不影响全文的主旨,并且作者的观点极少通过这些零散的背景材料来传达。而解释性报道几乎就是靠背景材料的支撑而铺衍开来的,背景材料与主题息息相关,其意义也不仅限于“告知”,有时会暗含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很多新闻学家直截了当地在解释和新闻背景之间划上等号。他们认为,解释就是提供新闻背景知识,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

二、背景材料在解释性报道中运用的技巧

背景材料在解释性报道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灵活运用背景材料,能让报道增添色彩。

(一)综合立体的使用背景材料,加强报道深度。

解释性报道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不再孤立地报道单个新闻事件,使得报道局限于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和比较浅的层次上。它有着综合立体的特点,这就要求报道从多时、多地、多人、多事尽力开拓。从空间上讲,既要关注某一复杂新闻事件内部各个场景之间的联系,又要注意新闻事件与其他相关事件之间的联系。从时间上讲,不但要关注今天的事实,还要考察其历史背景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时空跨度大的报道方式,使它能够揭示客观报道所忽略的内在联系,从而带给读者更大的信息量,凸显报道深度,也使得宏观意义上的新闻报道能够真正成为真实的社会历史画卷。

《南方周末》2010年10月14日D17版《消灭村庄?——中国新城市化之忧》,围绕新城市化之忧,选择了以一整个版面从各种角度和背景进行报道。版面分成三块:文章主体,一封宜黄官员的来信,对权威人士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的一个采访记录。其中文章主体又分为四个板块:陈锦文的担心,助推剂,被曲解的政策,谁的城市化。整篇文章围绕新城市化展开系统、立体式的报道。一封宜黄官员的来信引发作者的思考,这一部分作为文章的历史背景。作者进入文章主体时以一个事实主体——陈锦文的担心展开。文章运用的背景材料横向在空间上对于多个城市,比如重庆、山东等城市化的比较,纵向在时间上对城市化的进程作出比较。既有权威人士的意见和观点,也有专业人士的看法和见解,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背景,整合各方面资料,通过拆迁城市化的报道,引发消灭村庄带给人类的恶果一系列深入的思考。

可以看出,解释性报道通常把报道对象置于多层次、立体化的背景上进行聚焦。它不仅从横向上注意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且从纵向上考察其历史背景和发展趋势,构成一个纵横交织的网状结构,显示出报道深度。

(二)运用背景材料揭示事实背后的原因,突出主体事实的新闻价值

为了解释并说明新闻主体事件,解释性报道需要运用大量的背景材料,但值得注意的是,背景材料的千变万化,最终离不开主体事实。用来解释主体事实的背景材料,必须有明确的服务目的。背景材料解释事实贵在联想,将看似孤立没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与其他事件相对比,充分挖掘两者之间的相关点,往往能给该事件的报道带来突破,发现其中隐含的更深的价值点。

因此,用背景材料对主体事实进行解释说明时,应用整体的思维去思考,不只是片面地进行解释。解释性报道注重探究事件为什么发生,把表层的原因推进到深层的原因,从而提高事实主体的价值。如果缺少对事实主体的追溯、延伸、扩展、推进,那么事实主体的新闻价值将得不到升华。

《南方周末》2010年9月16日A1版的《京藏高速堵疏轮回—一条公路不能承受的管理之痛》,事实主体是,9月1日上午,沿着京藏高速公路进京方向,又出现一次大规模的塞车。从2009年入冬开始,大小堵车频繁发生。7月起,每天近万辆车滞留冀蒙交界处,时堵时通历经数月,京藏线几乎成了停车场。这一事实主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但是人们更想知道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当报道用背景材料来解释这一新闻事实主体发生的原因——公路管理不足。主体事实的新闻价值由此得到升华。背景材料中采访了公路交界处的各个管理部门:内蒙古指责河北不放行;河北声称要保障北京交通环境;北京指出地理因素,并认为河北在推卸责任;背景材料呈现了各方的声音,全面具体,解释得非常清楚。用背景材料进一步触及到“大塞车”的深层原因,揭示了主体事实暗含的新闻价值。

(三)背景材料在题材自身意义需要显示的地方进行解释。

任何事物都有其必然的存在背景,只有将所报道事物放到其特定的背景环境中,新闻报道才会产生真正意义。解释性报道的题材大多意义重大,富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感,在挖掘题材的深度时,需要一些背景材料对题材进行解释从而揭示事件深层内涵。当然,记者对于题材本身所蕴含的本质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需要记者对事件本身分析研究,推理判断,从而收集资料、使用背景材料对题材所表达的意义进行解释,将新闻事件的价值传递给受众,帮助受众理解新闻事实,引发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思考。

《南方周末》2010年9月23日A3版《谁救了谢朝平》,题材本身单纯地表述:谢朝平的报告文学,以三峡水库移民为主角的《大迁徙》被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定性为非法出版物,继而渭南警方以“非法经营罪”对他予以刑拘,后因“证据不足”,未批准警方的逮捕申请。对于这一事实本身,舆论的第一反应是“因言获罪”。但作为记者,不便直接透露自己的观点,报道时则使用了几位权威人士的言论作为背景材料进行补充并呈现出各方表态:香港树仁大学指出,根据最高法、最高检的司法解释,只有不是国家批准的出版单位印制,且在社会上公开发行的出版物,才属于“非法出版物”;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展江的评论:“以刑事手段来对付一个作家的正常表达”;北京青年报的社论:“一个权力打击言论自由的恶劣标本”,中国作协的表态,“这是对作家创作权的侵犯”。

记者通过背景材料,利用权威的嘴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并且显示出题材所想要表达的深层次的含义,而不是单纯把事件放置于题材本身上。

(四)背景材料在题材与现实联系意义需要凸显的地方进行解释。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不是突然出现、孤立存在的,必然有它存在的历史条件、自然社会环境以及与外在事物各种各样的联系。《自由面负责的新闻界》中为深度报道所下定义:“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其意义的脉络中去。”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都是有所根源的。一场种族骚乱,一次严重踩踏事故,甚至一件偷盗谋杀案都有其社会背景和历史意义,其原因都是深深地扎根于某个地区和社会的风俗、传统和经济条件之中。

解释性报道所涉及的题材,有很多跨越时空的大容量、高信息量、紧扣时代脉搏的重大社会问题或新闻事件,同时又触及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记者应该运用背景材料在新闻事实与现实联系间适当地进行解释,才能更加凸显题材与现实间存在的意义。

《南方周末》2010年11月25日B7版《“谣言是把刀子”——柬埔寨严重踩踏事故》。对柬埔寨的踩踏事件进行解释性报道。文章分为两部分:踩踏缘何发生?踩踏事件为何频发亚非拉?文章第一部分就柬埔寨的踩踏事件进行叙述,第二部分则运用背景材料将欧洲与亚非拉对踩踏事件的处理进行对比,把题材与现实联系起来,凸显亚非拉在处理踩踏事件时制度的严重缺失。文章既报道表层现象,又触及到了现实问题,使得题材所想表达的意义进一步地拓展开来,把题材与现实之间联系时所想表达的意义展现得淋漓尽致。

(五)在受众不懂的地方进行解释,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不同的媒体拥有不同的受众群,他们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关心程度、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新闻背景的交待也应有的放矢,区别对待。比如,新闻中的名词术语、报道中某些引起受众疑惑的部分事实。在这些受众不容易理解或容易产生疑惑之处,要适当地穿插一些背景材料,说明意义,解惑释疑。而对受众容易理解、明白无误的新闻事实,则没有必要画蛇添足,硬加进去一些背景材料。新闻界常讲一句话,不要以为自己明白的别人不明白,也不要以为自己不明白的别人也不明白,前者指该用的时候不用,后者指不该用的时候滥用。不同群体的人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关心程度、了解程度各不相同,背景材料的使用要有的放矢,区别对待。

三、解释性报道在运用背景材料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然,在解释性新闻中,对背景材料的运用千变万化,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作为含有大量背景材料的解释性报道,一定要把握好背景材料的运用,这是解释性报道成功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一)尽量借助人物话语、数据等背景材料,使报道更加客观。

解释性报道是侧重于揭示和说明新闻事实的原因和结果的报道,其中往往在“why(为何)”“how(如何)”上大作文章,在报道时强调记者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作为一种主体解释必然不能脱离主体的思想与意志,记者会有自己的观点和倾向,解释新闻往往不可能做到绝对的客观。许多人甚至认为,解释性报道不是新闻报道,而是一种评论文体。因为解释性报道带有主观色彩,与传统的客观报道背道而驰。解释性新闻应该一方面要注意用合理解释,另一方面还要用事实说话,这就需要记者尽量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观念融入到对事实的陈述之中去,让读者去揣摩。而用人物语言、数据等事实来进行解释会让解释性报道呈现客观的效果。

借助他人的观点和言论、有助于提高报道的真实性,使得报道看来更加客观,更有说服力。当报道使用来自著名人物、权威人士的言论或者观点进行解释时,更加强了报道的权威性。

数据也常常被认为是最具说服力的事实。数据本身就具有精确性和准确度。使用数据作为背景材料进行解释,比长篇累牍地描述更能增加报道的说服力和客观性。当然,所使用的数据一定要真实,有明确来源。

(二)紧扣主题,不要脱离题意。

无论是一般的消息报道还是解释性报道,运用背景材料,目的是为更好地说明主题,表达主题,帮助读者理解新闻的主要事实和意义,而不是为交待背景而交待背景,更不能冲淡主题或冲击主题。因而在运用背景材料时,切不可游离主题,那些与新闻主题和主要事实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背景材料,都应删除。只有紧贴主题,新闻背景才能在新闻作品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离开新闻主题,即使新闻背景再精彩,再有趣,也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一些新闻作品的背景材料选择得不好,不是它与新闻主体无关,而是与主题贴得不紧,没有把最能表达主题的背景材料写出来。这是我们选择新闻背景时必须把握的问题。背景材料的正确运用,可以避免记者脱离条件孤立报道局部现象,从而起到加强新闻报道阐释主题力度的作用。

(三)自然联系,防止生硬脱节。

文中运用的背景材料,务必要同新闻事实有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或互相映衬,或互相对照,或互相依存,或互相制约,而且在表达时要自然、严密,有机结合,水乳交融,背景和事实完全融为一体,方能收到好的效果。切不可生搬硬拉,牵强附会,故作姿态。

作者:李玉莲,湖北大学新闻学2010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关于《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700字下一篇:委托团购房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