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应该怎样读书

2024-07-26

大学期间应该怎样读书(精选15篇)

大学期间应该怎样读书 第1篇

1. 不要害怕麻烦舍友

在大学期间,不要害怕麻烦舍友,平时可以让舍友帮你拿个快递、带个饭,这样一来二去其实也是可以增进感情的。不过你麻烦别人的时候,在别人需要麻烦你的时候,你最好也不要推脱。还有就是麻烦舍友也要有个度,毕竟麻烦次数多了,谁都会不耐烦的。

2. 多考虑舍友的感受

几个本来毫无交集的人生活到了一个宿舍之中,彼此间都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作息时间。所以,在宿舍的日常生活中,不要总是以自己为中心,一定要学会互相尊重。毕竟要想在宿舍中和舍友和睦相处,将心比心的多考虑舍友的感受是很重要的。

3. 学会多和舍友分享

在宿舍的日常生活中,不要老是斤斤计较,要学会多和舍友分享。例如平时把自己家乡的特产分享给舍友,那么舍友下次回家也自然会把他的家乡特产带来给你。像这样的分享,是可以大大的拉近你和舍友的距离的,是可以不断增进你们的友谊的。

4. 需要主动融入舍友

大学的舍友基本上都会是来自五湖四海的,在生活方式和文化差异等方面大家可能会显得格格不入。但是,想要和舍友相处好,首先就需要你主动融入舍友,融入宿舍这个集体。平时不要总是忙于社团活动或是老乡聚会,也要多参加一下宿舍的集体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融入舍友,融入宿舍集体。

很多人都说大学是缩小版的社会,那么大学宿舍就是一个微型社会,如果我们连宿舍关系都处理不好的话,那么我们又如何去应对工作后的同事关系呢?所以,大学期间想要和舍友相处好,这几个小窍门建议各位收藏好了。

大学期间应该怎样读书 第2篇

---------读白岩松《五类作品的读法》想到的很长一段时间对于读书我都十分茫然,不知道该读什么样的书籍。读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时总认为对学术无益,浪费时间,生活琐事相绊也真是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读它们;功利性地读书便是读专业书籍如《语文教学之友》、《语文教学研究》等学术性十分明显的书籍,但是工作十年间读过的成套的专业书籍那是屈指可数,究其原因大多因为专业书籍太过枯燥乏味,理论性强,很难坚持。十年教书两盲盲,那是专业书籍盲呀,文学盲!今天无意间看到白岩松写的《五类作品的读法》一文很受启发。可能是职业的需要,作为一名记者、主持人要阅读的书籍种类很广泛。在文中他谈到了包括散文、小说等在内的五种作品的阅读方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教师更应该读这几类书籍,于教学于人生都是十分有益的。“一篇好的散文,读过之后都会让窗外的平常景致变得美丽起来。”这是作者对散文的诠释。确实如此。繁忙的工作之后,在某一安静的时空里慢慢地徜徉在散文的美好文字里,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让自己的灵魂与文中的某个灵魂去触碰,感知世界的美好人性的光辉实在是件美好的事情。读散文其实是在用感情读感情的过程,生活中我们必须常常学会用感情读感情,散文类书籍是我们案头必不可少的书籍。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展现人物传奇的生活,所以小说的阅读是我们可以从现实中逃离到虚幻生活的最好的方法。拿起或薄或厚的一本小说,几页下来,生活的时空便与小说中的同步,然后便可以同文中的人物同喜同悲,深深地投入其中后还会时常感觉自己变成了书中的主人公,那种感觉就更加刻骨铭心。在故事中与各色人物对话是阅读小说的最大乐趣,也是我们工作之余休闲消遣的最好方法。

对于纪实作品类文章可以说从未涉猎过,只是在电视的记录片中了解到这种作品。它以记录实际历史生活为主要内容,还原历史为主要目的,这是年青一代认识历史的一种快捷途径。文中说读历史纪实作品都会有一种悲壮或让人忧患的情感。心情总不会很好,与其说带着乐趣去读不如说带着责任去读。如果说好的散文是让人读过之后有种灵魂升空的愉悦感,那么好的纪实作品则会让人有种双脚再次着地的沉重感,我们毕竟不能遗忘过去,哪怕无法提醒别人,但通过阅读提醒自己也是好的。历史很长无法尘封的人和事很多,年青人多读读史实类作品在现代社会实在必要。

诗歌,个人认为可以暂且不读,浓缩的语言,浓缩的情感实在让人难以琢磨。

传记,不知大家有何见解,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读一读人物传记太有必要。读传记是体验不同人生的最好方法。初中语文课文中选取的作品大多是名家、名篇,但他们距离现代生活遥远,单纯从语言文字本身去理解主题很难够体会作者的真正用意,我们可以看一看关于作者的人物传记,了解在写作文章时作者的人生经历,再回过头来文章本身你的体会会更加深入真切。比如教授杨绛先生的《老王》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我花了几天的时间读了《杨绛传》,文化大革命期间杨绛一家遭受迫害,全家被红卫兵整天拉出去游行,那时他们是大家唯恐躲之不及的人物,老王却如此真诚地对待他们一家,甚至在临死之际送来香油和鸡蛋,更能显现老王人性的伟大,这样以来教者对文章的认识便更加深入了。老师要读人物传记,更应该引导学生读人物传记,增加他们的语文素养,提升他们的文化底蕴,为以后更好地解读名家作品作好准备。

应该怎样读书 第3篇

清朝人阮葵生对这两句话有过解释,他说“略观大意”的意思是,“即孟子言,尽信书不如无书之义”;“不求甚解”的意思是“盖不敢穿凿附会”。这个解释很有道理,似乎也不尽然,从这两句话里我们还可以有些新的启发。

首先,必须指出这是两种读书做学问的方法,而不是读书做学问的态度。诸葛亮和陶渊明说这两句话的时候,很有学问的功底了,他们是根据读书的体会,谈谈自己独到的治学方法,有一种居高临下,别出心裁的气魄。倘误以为这是读书求学的态度,这就误读了诸葛亮和陶渊明。中小学生正在接受启蒙的教育,并无任何学术根基,不能养成粗枝大叶、马马虎虎的学习态度。

其次,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能力。庄子曰:吾生有涯而知无涯,是说人生有限,书是读不完的。且不说古书汗牛充栋读不完,当代社会更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图书铺天盖地。读书要有选择,对于极大多数图书,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也只能随手翻翻而已,这跟诸葛亮“以观大略”的看法是相近的。中小学生不能只埋头于课本,伏案于各种习题训练,课外的书一定要多读,甚至要博览群书。然而时间有限,课业负担又重,似乎要尽可能选择经典来读,即使所谓经典多数也只能略读而已。现在许多中小学生痴迷于网络流行小说的阅读,花了很多宝贵的时间,甚至荒废了学业,这是很可惜的。

其三,想象和联想思维的培育比记住一些标准答案有更积极的意义。恩格斯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古人说:“诗无达诂”。面对同一本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会有理解的差别。如果非常固执地认为对文章或书籍的理解只能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并且以此强加于人,这就不免认识僵化且失于偏执。人的学习过程是开放的过程,是个性化的理解与知识重构的过程,学习的意义主要在于知识的创新和能力的培育,不必太在意于记住了什么知识点。

其四,读书要联系生活。读书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读书有助提高生活能力和认识水平。有笑话说:某秀才行路遇到一个泥塘,问旁边农夫说,如何才能过去。农夫说,一跳就过去了。秀才于是双脚并拢一跳,掉进泥塘。于是埋怨农夫欺骗了他。农夫分辩说,谁让你双脚并拢跳的呢?秀才振振有词说,双脚并拢谓之跳,双脚分开谓之越。这便是信书而“求甚解”的书呆子,实在不如“无书”的农夫。

大学生不应该在大学期间结婚 第4篇

作为成人的大学生,是完全有正当的权力去谈恋爱的。然而,在国家教育局批准大学生可于在校期间结婚后,大学生是否应该在大学期间结婚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支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结婚,理由如下:

从主观因素看,首先,大学生心智发育还不完善,无法正确选择终生的伴侣。作为只有十几二十出头的大学生,我们并不能完全正确地分析认识自己,并且我们所见所了解的异性除同学及亲戚外数量甚少,我们并不清楚我们需要拥有什么品质的人,我们到底适合什么样的人作为我们的终生伴侣。最重要的是,大学生活只是我们漫长人生的一小部分,我们不能够将一生一部分的需要,以偏概全地认为是自己一生的需要。

其次,大学生易动易躁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够完全对自己所造成的后果负责。毕业季就是分手季。这是大学里不忍看到却又真实存在的情景。就让曾经的山盟海誓在离校那天留在了记忆中,就让曾经的刻骨铭心飘散在昨夜的风中,就让曾经的忠贞不渝雕刻在每晚的梦中。大学恋爱成活率实在太低,为什么要让一时盲目冲动的行为冠上一个要负一生的责任了?为什么要让曾经美好的回忆转化为世俗的厮守了?

再次,大学生结婚所必需的条件与入学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婚姻是指由法律所确认的男女两性结合以及由此产生的夫妻关系。结婚的首要条件就是单独的两人单的生活空间,这违背了大学生在校期间与同学住宿舍适应集体的大学生素质培养方案。结婚后作为妻子或丈夫的大学生,将会把生活的大部分注意力转移到新建的家庭中,削减了对学业的关注程度,这也违背了国家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目的,甚至可谓为时对大学教育资源的浪费。

最后,在校结婚更容易导致的在校怀孕会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宝宝质量。生儿育女是夫妻生活的一项重要环节,大学生虽不是一定会在上学期间怀孕,但其几率之大让我们不能忽略。大学并不是一个适合孕妇的地方,大量的科学仪器引起的辐射会影响肚子里的宝宝质量,因紧张学业而花费的大量休息时间同样会影响孕妇和宝宝的健康。并且分娩所需要的大量时间将打乱正常的上课秩序,影响大学生的学习质量。

从客观因素看,首先,学生期间的夫妻关系不符合传统的夫妻生活。大三大四或研究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将妨碍正常的夫妻生活,大学生并不能在学业与自我组成的家庭中找到适宜的平衡点。并且,大学生没有固定的独立的生活收入,啃老的不良心理将成为影响家庭和谐的重要压力,没有独立经济的大学生不能保证不会因经济而产生争吵,甚至他们是更容易为经济或性格等因素发生分裂的一群人。

其次,大部分的父母不支持在大学期间结婚。大学生家长尤其是女生的家长不支持在校期间结婚。结婚绝对不等于谈恋爱,它的含义不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结合。父母认为孩子在大学期间视野还不够开阔,社会经验还不足够,自身还不够成熟,所选对象不满足父母的意愿。所以结婚完全是一时冲动的结果。没有顾虑到大家庭的需要,以及未来的持续程度。

再次,国家不支持大学生在校期间结婚。虽然女子在年满20岁,男子在年满22岁就允许结婚,但面对中国庞大的人口,我国更提出了“晚婚晚育”的计划生育政策。作为一名由国家辛勤培养的大学生难道我们不是更有义务履行这一政策吗?

小学生应该怎样读书 第5篇

宁安市朝鲜族小学崔洪爱

童年是人生的起步阶段,童年的阅读经验往往构成一个人生命的底色。那么,在有书又有时间的情况下,小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才有效、才高效呢?毫无疑问,这需要老师的指导。首先应该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书,读好书,为他们列出具体的书目;绝不能让学生盲目地去读。其次要教会他们读书的方法。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感和美好的人生的起点,哪怕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也很难单纯凭借作品自身的资质“不胫而走”,而需要通过推广才能广泛地被儿童接受,老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已经成为制约儿童经典阅读的瓶颈。第三,教师与家长都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了解其阅读情况。对其阅读热情要不断予以鼓励,予以强化。但发现其阅读不良书刊,更要及时制止或引导。比如《Q版语文》、《秀逗古诗》,就要慎重对待,而更甚者,一些坏书,暴力凶杀,犯罪倾向类则要坚决制之,要防止小学生受坏书的影响。但事实上,通过我的调查发现,老师和家长很少对学生读书进行引导或指导。劝学生读书的多,但关心其读什么书,该怎么读的少。我们很有必要对老师和家长普及关于读书的知识。让老师和学生知道学生应该读什么报,应该怎样读书读报。

其实,通常的阅读方法,也无怪乎几种方法:闲读、精读、略读或速读、摘读,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应该告诉学生,哪类需闲读,比如一般的童话;哪类需精读,比如经典诗文,甚至需要熟读

成诵,或背诵如流;哪类需速读,比如一般的报刊;哪类需摘读,需要建立摘抄本,当作知识积累起来等等。特别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思考。在小学里,你要教会所有的儿童这样阅读: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序,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

总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导读非常重要,要有读书推荐、读书计划和读书随笔,要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每个年级段的书目,并科学指导学生阅读。一般不要让学生盲目阅读、无序阅读、随意阅读。知识就如浩瀚的海洋,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读完,更何况书还有好书和坏书之分,这就决定了我们读书要有选择,要有计划。

1、让学生充分利用早晨、中午的闲散时间进行阅读,保证学生每天在校至少有二十分钟的阅读时间(允许学生自带课外书)。学生每天晚上在家里安排三十分钟阅读时间,双休日、节假日,更要做到读书、休息两不误,使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

2、开展交流活动,让学生选取一段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大家一起分享。还可以把自己认为精彩的书介绍给大家。开展好书大家看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学生之间和班级间学生互相交换看书等。比较优秀的作文、读书笔记发表在班级文化墙上。

3、.老师做好导读工作,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倡个性阅读,教给学生读书做记号,读书做笔记的批注读书法。要求学生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摘录在“采蜜本“中,做好每天的摘录和评价(短文不少于300字,评价不少于三处。)

4、运用教材进行拓展阅读从教材扩展延伸,培养学生迁移阅读的能力。为了提高应考能力,在用好课本的同时,安排一些相类似的读物。既可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又将课外知识和课堂知识融会贯通,让学生感受到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帮助。

5、利用黑板报、古诗背诵活动等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6、家庭读书活动。提倡在家庭中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让家长引导孩子选择合适的读物和孩子共读一本书,共议一本书,再由家长每周将课外阅读情况做简单签署。

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 第6篇

我们要坚信:明天的失败都是由于今天不努力。

我们要坚信:今天的努力明天一天会有大收成。

第二种人目标明确,父母花了大价钱把我送进一中,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将来混个好前程,这种人个人的算盘打得好,挺现实的,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应该是这类人的追求目标,作为短期奋斗目标,应该无可厚非。

第三种人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

培根说过: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哲学使人深刻,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高尔基说过: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就愈接近完美。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天空中没有阳光一样。 我国的儒家曾把人生奋斗的目标定为三个层面七个字“修身、齐家、平天下”,所谓修身就是陶冶个人的品质,做社会的一个优秀分子,“齐家”就是说管理好家庭,甚至家族,“平天下”就是说如果你能“修好身、齐好家”的话,那么就把你的才华用来治理社会,为社会作贡献。“修身”是儒家人为自己定的最基本的人生标准。这种境界也是相当不错的。只是我们的同学可能还未想到这一层面。相反,很多中老年人读书的目的倒是为了修身养性。

第四种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立志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 第7篇

—高希均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二战时期,英国伦敦遇到德军的空袭,很多房子被炸塌了,有一处图书馆也已倾颓,地面满是尘土和砖石。然而,令人震撼的一幕出现了,几位穿着得体的英国男人,竟然不顾敌机刚刚离去,钻进图书馆的废墟,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然后全神贯注地看了起来。

我们听说英国男人素有绅士风度,在上面这幅画面中,我们从他们读书时流露出的神情上可以看得出来。英国人酷爱读书,就像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说的,“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英国人的家里,书是必备的。英国人认为,读书是一件有“面子”的事儿,在朋友高谈阔论时,如果谁没读过某本畅销书,谁就会觉得很尴尬。可见,他们读书没有那种功利色彩,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习惯。

去过俄罗斯的人都会注意到,无论是在候机大厅、车站、码头,还是在公园、地铁,处处可以看到手捧书读的俄罗斯人,成为这个民族独特的一道风景。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一个饥汉扑在面包上。”或许在俄罗斯人看来,书籍和面包同等重要,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

反观中国人读书,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功利心太重,他们总是抱着实用主义的观点来看问题。就好比你写诗、写文章,有人会问你,这有什么用?你若告诉他,只是喜欢而已,没有什么用。那人听了就会摇头,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你,或许还会说,有闲时间干啥不好。如果你和他说,写东西能赚稿费,还能出名呢!那人就会对你另眼相看,赞许地说,有头脑啊,这年头琢磨挣点儿钱才是正事儿。读书的情形亦是如此。

就说古人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之所以这么执著地读书,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只是为了当官、做“人上人”才经年累月埋头苦读。一次考不中就考二次、三次……有的人甚至考白了头,直到考不动了,才很不甘心地放弃。《聊斋志异》作者、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一生热衷于科举,他19岁成为秀才,以后的几十年里都在考试,却名落孙山,直到72岁才成为贡生。而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也是读书人的一个典型。他追求功名利禄,20岁起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得了个秀才。后来,当范进得知他真的中举,不承想他却疯了!

今天的中国学生,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家长和老师都会向他们灌输这样一种思想:“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上大学,找份挣钱多的好工作。”中国人读书似乎就是为了一纸“文凭”,找份好工作。

社会的现实也让我们意识到,倘若没有文凭,没有这块“敲门砖”,即使你多么有才能,也会被许多门槛无情地挡在外面。而在诸多的职业中,公务员备受大学生们的青睐,全国各地每年报考公务员,都会出现异常火爆的场面,竞争之残酷,非亲历者是无法感受到的。

中国人读书往往来自外界的诱惑,如“千钟粟”“颜如玉”“黄金屋”等等,一旦得不到,则会高呼上当。因此,中国人读书大多是一种被动的行为。

而以色列人却不是这样。他们犹太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知识和智慧,爱好读书是这个民族的优良传统。据说他们至今还保留着一个风俗,刚开始教孩子读书时会在旁边放一罐蜂蜜,让孩子边看书边舔食。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头脑中有一种“书是甜蜜的”意识,自觉地爱上书籍,并在阅读的快乐中成长。

那么,中国人应该怎样读书呢?就心态和动机而言,中国人应该走出读书的误区,培养一种平和、超脱的气度,少一些急功近利,将读书视为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惯。

一个人,不仅要有物质生活,还要有精神生活。当他的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以后,他就会追求一种精神上的需求。而读书则是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同时又满足了我们的这个需求,让我们的精神生活丰盈起来。

其实,纯粹的读书无关名利,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它就像精神的面包,为我们生命所需。吃饭可以强健我们的身体,读书则可以强大我们的精神。一个人,即便骨骼健全,倘若精神上有缺陷,也很难说他是一个健康的人。一个民族亦是如此,而读书能够弥补其不足。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如何拥有智慧、文明和伟大?所以,中国人应该把读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中国人热爱读书,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大学期间应该读的书目 第8篇

沧浪之水 让你在毕业前提前给你个融入社会的机会

大学路上的十字路口余华的:《活着》《兄弟》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藏獒1、2》(杨志军)、《狼图腾》(姜戌)、《自己就是一座宝藏》(陈安之)、《与你在巅峰相会》(美国 金卡拉)、《把信送给加西亚》(阿尔伯特 哈伯德)、《钻石学校》(拉塞尔 H 康威尔)《心灵鸡汤》、《激发无限潜力》(安东尼罗宾)、《宽容》(房龙)、《达芬奇密码》(丹布朗)、《老人与海》(海明威)、《天气不好》和《亡魂鸟》(王跃文)、《李嘉诚全传》、《讨人喜欢的10个习惯》(华旦纯)、《战争与和平》(泰戈尔)、《秦腔》(贾平凹)《世界是平的》《穷爸爸,富爸爸》《中国大学生》杂志卡耐基的书

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阅读的书单 第9篇

世界通史

世界十大名著

《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 《巴黎圣母院》(法)雨果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俄)高尔基 《呼啸山庄》(英)艾米莉·勃朗特 《大卫·科波菲尔》(英)狄更斯 《红与黑》(法)司汤达

《悲惨世界》(法)雨果

《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托尔斯泰 《约翰·克里斯托夫》(法)罗曼·罗兰 《飘》(美国)玛格丽特·米歇尔

梦的解析佛洛依德

大逻辑、小逻辑黑格尔

理想国柏拉图

忏悔录卢梭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 资本论马克思

哲学笔记列宁

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

神曲但丁

失乐园(英)弥尔顿

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莎士比亚 浮士德歌德

复活托尔斯泰

泰戈尔诗选泰戈尔

时间简史 史蒂芬•霍金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尼采

存在于虚无 萨特

人论卡西尔

《莎士比亚全集》 威廉·莎士比亚 《物种起源》 达尔文

时间简史

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通史

史记

资治通鉴

中国四大名著

红楼梦

西游记

水浒传

三国演义

傅雷家书傅雷

美的历程李泽厚

平凡的世界路遥

《穆斯林的葬礼》

《菜根谭》 洪应明

《倾城之恋》 张爱玲

《围城》 钱钟书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鲁迅全集

胡适全集

京华烟云 林语堂

边城 沈从文

《文化苦旅》 余秋雨

狼图腾

《经济学原理》曼昆

《经济学》萨缪尔森

凯恩斯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

费雪 《利息理论》

大卫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 亚当斯密 《国富论》

朱.弗登伯格让 《博弈论》

泰罗 《科学管理原理》

法约尔 《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韦伯 《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 巴纳德 《经理人员的职能》 梅奥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 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

德鲁克《管理实践》

财经杂志

财富杂志

福布斯杂质

经济学人杂志

大学期间应该学会的十件事 第10篇

很多同学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的变化,压力的消失,人一下子变得迷茫起来,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这个时候,就需要迅速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树立新的方向。因此,大学期间应该学会如下十件事:

1、树立目标,规划大学

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获得成功,这时就需要树立属于自己的真正目标,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唯有如此,才能面对纷繁的世界进行选择和判断,要永远追随自己的目标。

2、学会交流,推销自我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推销自我,展示自我,获得认可”的过程。交流已经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无论是身在大学还是将来走向社会。

3、学会做事,提高效率

效率很重要,但效能更重要。正确做事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学会“正确地做事”和“做正确的事”,提高工作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4、学好英语,练好口语

英语是职场的通行证,某种意义上,英语就是力量。

5、学会读书,多读好书

书,谁都会读,但关键是如何读,读什么书。回顾我们的读书生涯,大多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在书籍泛滥的年代,我们缺乏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精神。我们习惯于读书“从厚到薄”,但却忽略了“由薄到厚”的基本功。

6、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平时我们在与人交谈中,常常会觉得某某人很有思想,谈吐不凡,其实这是他掌握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7、学会时间管理,掌控时间

时间对于我们的重要性,相比每个人都知道。学会时间管理,有效掌控时间,才能保证大学生涯不虚度。

8、学会减压,自我调节

做事不可能一蹴而就,难免会遇到失败和挫折。这个时候,就需要适当调节自我,从容应对压力。

9、学会勤劳,积极进取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辛劳的汗水,才能够收获甜蜜的果实。只有不断进取,不断追求,才能真正发挥主体精神,走上成功之路。无数事实告诉我们,要想取得一些成绩,必须要有进取心;同样,只要有进取心,每一位同学都可以走向成功。

10、学会执行,重在行动

大学应该坚守怎样的理想 第11篇

在中国2000多所大学里,我认为至少要有1%的学校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如果做到了,我们就可以把它的人才培养理解为:培养能够引领这个社会向前发展的社会精英。一流大学一定要坚守这样的理想。

“精英”这个词好像很敏感,因为很多人把它跟“平民”对立起来。我理解的社会精英应该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有高尚的理想,愿意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同时又有过硬的为祖国、为社会服务的本领与才干,并能够脚踏实地,无私地、包容地团结自己周边的每一个人,带领他们共同奋斗去实现理想。

社会精英,他一定是领袖,但不一定是领导。领袖和领导是不一样的概念,作为领袖,他的岗位可以非常平凡,但是他有自己的理想,能够带领周边的人去共同实现理想。我常说的一个例子是:上海一个港口装卸工人包起帆,几十年来一直在进行科技创新,完成了80多项技术革新与创造,成为中国的“抓斗大王”。他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而且是带领大家共同为理想而奋斗,这样的人就是“领袖”型的人物,就是社会精英。

如何培养这样的社会精英?很多厦大老校友至今对萨本栋校长的一条管理规定记忆深刻。当年,萨本栋校长定了一条规矩,每年新学期的报到,一到截止时间,报到处就关门,如果晚到一分钟,你就得下个学期再来报到。就是这么严格!萨校长说:“今天我不这么严格要求你,以后就害了你,我今天这么严格要求你,以后就是帮了你。”很多老校友说,经过厦大多年的锻炼、培养和熏陶,养成了很多非常好的习惯。

时至今日,厦大依然传承了这种严格。我认为,只有宽严相济的大爱才是对学生真正的爱。因此,我们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在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同时也用“守则”来教育他们,让他们懂得遵守社会准则,告诉他(她)们,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事情是连碰都不能碰的。

我常在学校一些大会上交流到国外名校的见闻感受。我说,我很羡慕这些学校为学生营造的宽松的学习环境。比如说,一个同学半夜十二点睡不着,突然想做一个小实验,他就能马上从床上翻身而起,把鞋子一穿,迅速跑到实验室里做这个实验。反观中国高校,有几个能做到这样?很多高校的实验室都是“铁将军”把门锁着的。

我希望,厦大哪一天也能做到同学们想进实验室的时候就进得去:或半夜有个奇思妙想,想去捣鼓一下的时候,他(她)就有地方去捣鼓。到那个时候,厦大就有点创新型大学的样子了。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厦大已经开始朝这个方向努力了。

大学期间应该怎样读书 第12篇

看到这个题目很有感触,作为一个过来人,如果再让我选择,我想我还是会选择这个答案。我不反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做兼职,这是我一直以来的看法,而这个看法深深扎根在心里的原因来自于我的室友。室友是个很朴素的人,因为家里孩子多,她是最小的孩子,可是由于父母年纪大,她不能像别的女孩子那样穿着漂亮的衣服走在学校,于是每天我都能看到她忙禄的身影穿梭在打工的地方和教室。寝室有四个人,我们被她的那种忙碌深深吸引,大家都想成为忙绿的人在这个繁琐无聊的大学里。有了相同的想法,都开始了兼职工作。第一次做兼职是很兴奋的,我的工作是在小酒店里当服务生,每天穿梭在教室和饭店,开始了满足的生活,与此同时也很累,在这两种状态中寻找大学的刺激感。现在回过头看那时的一些兼职经历,觉得那些经验是在大学教室里学不到的,而那些经验正是我想表达的这个主题。

中国的教育观念里,孩子是用来宠的,所以有很多孩子在读大学之前,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状态,更别说赚钱给自己当生活费了。父母在家里对孩子万般宠爱,导致孩子在离开了父母之后,就像船离开了避风港,失去了方向,不会洗衣服,也不会叠被子。如果在心里有一些独立的人,就会在大学里找一些工作来训练自己的独立,这些就是发生在我视野里的事情,很现实。做兼职能够很好的锻炼大学生如下几方面的能力:第一,人际交往能力,有很多人找兼职是为了能够锻炼自己的口才或者是为了能够与更多人交往,这样充实了自己的生活也增加了交际网。第二,可以增加社会经验,在大学和其他的地方不一样,虽然是一个小社会,但是,大学生还是被保护在这个小群体里,没有哪些所谓的担心,而如果你工作在真实的社会里的话,至少你的思维方式会有所改变,在你没有出社会之前你就能学到一些社会上的经验,或许哪些经验让你知道知识的重要性,会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第三,可以给家庭减少负担,很多人为了生活会出去找兼职,因为家庭没有那么好的环境条件提供他们,他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来维持自己的生活,除此之外的就是希望能够用自己亲手赚的钱,这样会明白赚钱的不容易,从而懂得更深层的东西。

大学期间应该怎样读书 第13篇

教育系 张倩宁(20083930127)

李开复曾说,大学是人生中最为关键的阶段。诚然,在这里,我们在这里完成了一个从懵懂的孩童向成熟的青年之间的过渡;在这里,我们可以自由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大展身手;在这里,我们可以独立自主的学习、独立自主的思考自己的人生与道路;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大学的各种各样的活动或学习去锻炼自己等等。在这个所谓的象牙塔中,我们不应该以天之骄子的心态去无所事事。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不断地泛滥。有一部分人认为读大学是没有作用的,许多支持读书无用论的往往认为受教育的高成本、高投入与严峻的就业现实存在较大差距,所学无处用,所用非所学。在我们不断在批判这些理论的时候,我们也要反思,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想法?为什么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让大学生们说“以前以为自己的是人才,现在只是个人”?

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现实,那就是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诚然与目前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有很大的关系,但更大一部分是由于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不符合就业单位的要求。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反映就业难,找到一个好工作更难;另一方面许多就业单位反映自己根本无法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大学生一部分的眼高手低不符合单位的用人需求。

我们不愿意在这最美好的四年里虚度光阴,我们都希望在这里改变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我们希望在毕业时,成为一个有潜力、有思想、有价值、有前途的。也有人说,大学是人生中一次蜕变的过程,关键是你有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去成长为最美丽的花蝴蝶。那么我们在大学期间应当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以顺利的实现就业呢?

许多人在大学这四年中,有许多时间都不知所措,有许多时间都在宿舍里床上度过,有许多时间都用在QQ上的闲聊,有许多时间都在网络游戏里厮杀。等到毕业时才开始后悔,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读过几本书;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学到东西。等到毕业身边的同学都因为自己的优秀、自己的能力找到合适的工作时,自己却还是因为挂科、补考、简历空白而让自己陷入到苦闷和后悔中。

很多大学生来到大学一段时间,会说,大学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样;更多的是高年级学生的迷茫——发现自己在面临毕业时跟其他人相比并没有什么竞争优势,甚至还不如一些没有读过大学的人的就业情况。于是,很多大学生陷入了迷茫,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干什么,不知道面临选择的时候自己要走哪条道路,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何方,不知道自己的梦想现在已经破灭成了什么。

当大学生以六十分万岁的心态走入大学,想在无所事事中完成大学生活并顺

利找到工作时,神会现实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但是大学能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文凭,如果说,大学仅仅是一个发放文凭的场所,那么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有话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要在这里完成的,并不仅仅是学业上的,更重要的是能力和素质上的,这样,我们才能以一个合格大学生的面貌走入社会,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业形势是我们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了解社会及就业单位需要的人才类型,不断的塑造自己成为可造之材。

如果我们想培养自己的能力,首先应该了解,自己应当培养什么样的能力,也就是用人单位需要我们什么样的能力去胜任这个工作。根据一项调查显示,现代的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综合素质、实践经验、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大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就要全面的发展自己,学历只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是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这些不是一张纸就能证明的。

因此,我们要明了大学期间应当培养的能力,以此要找准自己在大学期间要努力的方向,来增强自己在未来、再就业中的竞争力:

第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力。

有一位老师说过,一项调查显示,真正在大学中学到的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用上的,只有20%。所以来说,大学生在大学中应该培养的能力中,有一项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大学教育的目的之一。

如果说,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地教导下才能够在有限的范围内进步,那么,当他脱离了这个指导,会停步不前。在我们高中教育的阶段,我们的学习是被动的、是呆板的,进入到大学之后,我们的学习中,老师只起到一个领路人的作用。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只有在大学四年中不断学习,对新知识有一个好奇心,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能在工作中不断进步。只有有一定的学习力和学习习惯,才会让用人单位觉得有不断地进步空间,当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有所变化的时候,能迅速适应并学习,投入到工作中并有所创造。

第二、良好的思维力和创新能力。

我们谈到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是,总会谈及到一个问题:学会思考。名人skinner说过,如果我们学习过的东西忘记得一干二净的时候,最后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本质。也有人说,现在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买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经济学家》曾经在大约200家中国优秀企业的CEO中做了一项关于“员工最致命的弱点是什么”的调查研究。得到的普遍回答是:缺乏创造性思维。在全球化的日益冲击下,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人才不仅仅是呆板的做一些重复的工作和止步不前的工作。如今的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能力,不断追求进步与创新,对

工作中的现状不断改进、提升。

思维力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是无限的,我们也不可能在大学的四年中将所有的知识都学会,同时,我们也无法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知识都学会。在快速变化的知识时代,知识是有可能过时的,但是只要你具备良好的思维能力,就可以去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可以去创造价值。这就是举一反三的自修之道,这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三、掌握基础知识与培养理想。

我们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无用。像一些基础的计算机、英语、中文等等能力是在任何工作、任何场所都适用的。如果我们放弃与轻视了对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那么在我们工作时不仅会一切都要从头学习,困难重重甚至会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如果说大学是一个学习和进步的平台,那么,这个平台的地基就是大学里的基础课程。对基础知识其中包括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使用,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如商学院的财务、经济等课程)。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领域里很多看似高深的技术在几年后就会被新的技术或工具取代。只有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才可以受用终身。

同时,我们在大学里并不是混日子的,我们在大学中也应该扩展自己的视野,认识到自己的兴趣与志向的所在,了解专业或者领域的制高点,培养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想干什么,想在这个领域做成什么,想达到或者改变什么,这样,我们才能沿着自己的理想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四、为人处世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有人说,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我们必须要清楚,在迈入大学校门的那一瞬间起,你的人际关系与交流勾通就已经不同于高中的那样。那时的你作为一个孩子会有父母给你处理各种关系,同学中也是以情感为导向,仿佛一切的人际交往都是以自己的喜好为主,与人的同构交往也以自己的脾气性格来决定。

进入到大学校园,远离了父母给自己建立的一个温室,一切的开拓与打拼都要靠自己来处理。我们不能再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我们要在社团、寝室等等地方认识和接触不同的人,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我们要正确的处理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而不应当弄的身边都没有好朋友,以诚待人,从周围的人身边可以学习很多,不断改进自己。

在未来,人们在社会里、在工作中与人相处的能力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超过了工作本身。所以,大学生要好好把握机会,培养自己的交流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未来的工作中,对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的需要可能更大。没有良好的交际能力,可能没有办法和工作的同时进行团队交流与合作;没有办法在商业谈判中达到合理的效益;没有办法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这样的雇员不是单位和社会

所需要的。

第五、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与自我管理的能力。

通常我们已经会习惯社会对大学生的一个评价词:眼高手低。就是说大学生会把一个问题看得很简单但是操作起来很难。大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知识都是间接知识,也就是说都是理论知识。很多知识无用论的人会说大学生就业没有社会人员好,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大学生的实践经验太差,没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和工作经验,很难尽快的熟悉和了解工作。

因此,大学生不能埋首书本中,要注意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找到自己专业与社会需要的结合点。一方面可以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了解自己专业在社会的定位,增加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是西安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目的。

进入到大学,我们会有更多的自己的空间,自己的时间,很多人就在这里迷失,整天沉溺于电脑游戏或者恋爱中。我们要学会管理自己,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才可以让自己的工作生活更有秩序,更有效率,这样才能以良好的姿态、来了更好的工作效率去迎接社会。

大学期间应该怎样读书 第14篇

目录

一、市场需要“主动使用自己”的人

1.市场只能靠自己主动创造

2.主动创造市场需要主动开放的思维

二、读不同的书,改变我们的思维

1.导致思维保守封闭的主要原因

2.读不同的书能使我们的思维主动开放

三、人文社会学科的分类及其思维特点

1.人文社会学科的分类

2、主要人文社会学科的思维特点

四、用有限的时间读好无限的书

1.用有限的时间读无限的书

大学生应该怎样离校 第15篇

大学生离校时的一幕幕“生死离别”,内心难免有些凄凉?“于吾心有戚戚焉”。于是决定去走近我们的这些师兄师姐们。

迈进毕业生宿舍,看到毕业生宿舍的肮脏混乱,据调查许多人可能会感到震惊,更甚者一些人可能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产生怀疑。

不错做事应该善始善终,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里平均素质比较高、文化修养比较深厚的一个群体。从经验看,大学生在公众生活中经常扮演的也都是不战正面的、积极的角色。比如,每年暑假的时候,许多院校都组织社会实践团,从一些新闻媒体中,相信大家也都 了解,大学生们走入中国社会的底层,既给普通百姓带去了鲜活的文化知识,大学生自己也从社会中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这些大学生来,不光帮我们科学地种植,还送来了许多书帮我们增长技术,真希望他们能经常下乡。”这是来自调查百姓的最多的回答,再比如,每当城市里举行大型活动时,大学生总会踊跃充当志愿者。所以,仅仅是因为大学生在毕业时候扔了点儿破烂,或是因为极少数人破坏了公物,就判定当代大学生素质不过关,那是太过轻率了。而且,据调查,现在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

经了解,大学生毕业宿舍凌乱,并不是近来才出现的现象,知情人知道,那几乎是“一年一度芳草绿”的。在情况比较严重的年头里,毕业生宿舍的墙壁上写満了各种“书法”,地上扔滿了垃圾,能拆的东西都拆掉,真堪称滿目狼籍。后来,各院校纷纷出台管理政策措施,包括暂时性扣发毕业证等等。情况才有所好转,但并没有什么根本性变化,要说这种现象的发生是因为大学生不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那倒不见得,更不能把这看作大学生的本质大暴露,正确的做法是抛开简单的谴责,从毕业生的“毕业心态”上寻找根源。

据调查的大多数大学生毕业生反映,因为最后阶段比较忙,比如找工作,还有实习,再者因为一起生活过四年的舍友马上就要各奔东西时的凄凉心情才导致了我们所看到的那一幕。是的,四年大学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弥足珍贵的日子,一旦毕业,那种割舍不掉的“乡愁”会占据毕业生的脑海,种种复杂的情绪会油然而生,如果这个时候学校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细致就极容易让毕业生产生被“遗弃”的错觉。遗憾的是,一些大学生在理尽毕业的当口对待即将离校的学生往往是一副温情不再的样子,动辄以“扣发”相要挟,限期的布告张贴的到处都是。至于毕业典礼,早已是几十年一贯制,无非是领导讲话学生听,缺乏参与互动,很难让人产生庄重和自豪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形下,毕业生的情绪找不到适当的宣泄途径,再加上一些技术方面的原因,比如缺乏合适的垃圾清扫工具,离校日程安排紧张,就容易导致“一屋不扫”的结果,不过现在各院校已经试图一改“旧颜”。据98级我们的师哥师姐讲,我们院的毕业典礼互动性强,“如果你去看一下,你甚至分布出那是老师,那个又是同学。”而且我们药学院通知离校日期提前,给了毕业生们足够的时间来安排事情。

大学生学成离校应该是一个很温馨、很庄重的过程,应该组织一些仪式性的活动让毕业生参与,应该给它们提供正确的表达渠道。比如,毕业典礼应该富有时代气息,毕竟大学生是最富有时代性、最富有生气的,因而他们渴望与他们同步进行性的毕业典礼、毕业证的发放也应该更有表彰性,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应该更畅通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强烈呼声,当然还可以给毕业生提供公共留言本,让学生留下最想说的话,这在我们药学院早有例子。总之,就是要让毕业生产生精神上的归宿感,要让他们感到,即使毕业了,学校仍是自己的家,学校的一草一木仍然需要自己去爱护。这样,相信我们那些可敬的大学毕业生会让那些曾怀疑它们大学生的素质的人们感慨一番的:善始善终。确确实实也!

上一篇:九寨沟旅游作文800字下一篇:特色教研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