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书屋的现状与思考

2024-09-20

农家书屋的现状与思考(精选6篇)

农家书屋的现状与思考 第1篇

对新兴县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现状的几点思考

[摘要]作为一项文化惠民工程,农家书屋有助于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然而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却面临着难以持续发展的问题。下文以新兴县为例,分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家书屋;公共图书馆;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5)10-0048-02

农家书屋工程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由政府统一规划、组织实施的一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作。农家书屋建设是一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广,受益面宽,可以有效解决广大农民看书难、获取知识难的问题,有助于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在实际中,农家书屋建设本身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下文结合广东省新兴县农家书屋建设的实际情况,就县、镇、村三级公共图书馆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整合资源,推动农家书屋大覆盖、大服务、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见解和建议。

一、新兴县农家书屋建设现状

随着农家书屋工程在新兴县的进一步推广,笔者发现它所产生的作用与《农家书屋实施办法》定位的性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更多地融入了农村校图书馆(室)服务体系,发挥着图书馆(室)的社会功能。至今新兴县还没有任何一家农家书屋参与到发行网络之中。新兴县共有12个镇,199个村、(居)委。从2007年至今,新兴县图书馆协助全县196家农家书屋完成改造和建设,覆盖率达98%。在农家书屋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上热下冷,参加协调不够

在新兴县,农家书屋被列为文化系统的重点工程。各级主管单位十分重视,但除了主管部门外,其他参与部门很少真正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同时,重建轻管的现象普遍存在。调查发现,大部分的镇、村干部认为,农家书屋属于公共文化事业,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反过来还要投入经费购买书刊,加重了镇、村财政负担,增加了村干部的工作量,因此,只能被动应付,建成后把它作为村里的形象工程摆在那里。

新城镇南岸社区是新兴县条件较好的社区,经济发展排在全县前列该社区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并屡获县里的表彰和奖励。南岸社区是新城镇文化建设标兵,于2008年建成农家书屋。笔者曾同本馆工作人员多次到该社区农家书屋进行业务辅导和调研,发现了不少问题。譬如,图书室面积偏小,缺乏专人管理(社区干部兼职管理);开放时间不足;图书陈旧,摆放凌乱等。

(二)文献资料较少,后继没有来源

农家书屋文献资源是由政府一次性出资,由文广新局出版权科采购的。这些文献资源虽然解决了农民无书可读的问题,但图书量较少,品种单一,复本较多,与农民读者阅读需求不相适应,发挥作用有限,特别是后期没有补充新的文献。据笔者调查发现,新兴县2007年建成的农家书屋,除第一年获赠新书和报刊外,虽然有部分点县公共图书馆补充部分图书,大部分至今已经7年没有新书和报刊,文献资源没有得到补充。

(三)人员素质不高,业务管理混乱

农家书屋实行自主管理,没有正常的开放时间,管理员由村干部兼任,给业务提升和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由于书屋管理员大多由村干部兼任,所以难以保证开放时间。再加上缺乏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经验,最终导致书屋管理混乱。从2008年起,新兴县图书馆都严格按照中国图书分类法对图书实行统一标识,统一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上,2014年实行一卡通,进行通借通还。然而农家书屋在图书分类上,经济类、文化艺术类、少儿类等与国家标准的中国图书分类法难以衔接,给农家书屋日后升级加入新兴县图书馆总分馆体系造成困难。

二、新兴县图书馆参与建设农家书屋的重要意义

新兴县图书馆参与农家书屋建设,有助于推动当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应更多地为农村、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服务。面对农家书屋红红火火发展的局面,作为公共图书馆应主动参与。利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可共享的文献资源、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当地读者阅读习惯的了解和丰富的图书馆管理经验等优势,积极参与农家书屋建设,将服务范围扩展到农村去。但是,只有图书馆参与是不够的,还需要认清公共图书馆缺位农家书屋建设的真正原因。笔者认为,新兴县、镇两级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农家书屋建设。这将有助于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一)有利于实现图书馆的服务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目标

尽管新兴县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将全民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体现服务均等、惠及全民。但在实际工作中,享受服务的大多数还是中心城区和镇中心区附近的居民和外来人员。将农家书屋建到村,完善图书服务体系,履行其服务职责,让农村及边远山区群众和外来人员能够享有公共图书馆服务均等、惠及全民的权利。

(二)能提高镇、村两级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虽然文献资源可以在新兴图书馆总分馆之间流通,但农村的借阅网点还是偏少。农家书屋的建立,能为设立更多的村级借阅点提供条件。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馆藏文献,根据读者的要求,将文献资源分流到农家书屋,使有限的文献资源流动起来,发挥其作用。同时,又能够使农家书屋的文献信息资源得到有效补充,有助于实现文献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

(三)有利于促进镇、村两级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建设农家书屋的根本目的是为广大农民和外来人员提供图书服务,丰富他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只有提高服务质量,农家书屋才能赢得农民和外来人员的支持,才有持续存在与发展的空间,从而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农家书屋仅凭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当地镇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其中,把农家书屋逐步向村级分馆或镇公共图书馆村级借阅点方向转化,不仅需要为其提供更多的文献资源,而且要经常派出专业人员,帮助农家书屋实行科学管理,逐步提升书屋业务管理、服务水平,合理分配各类资源,为群众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服务,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三、实现农家书屋与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共赢发展

从农家书屋工程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该工程面临着难以持续发展的问题。笔者结合新兴县的实际情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就农家书屋工程与新兴县图书馆总分管体系相互补充、共赢发展、共同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了可行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变农家书屋的资金额投入方式

目前,新兴县大部分镇公共图书馆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其生存发展举步维艰。为此,可以考虑选择性地扶持经费困难的镇公共图书馆,先把镇公共图书馆发展起来,再以点带面,带动该镇下辖一批村农家书屋的发展。同时,政府一次性的资金补贴会让大部分农家书屋没有后继文献资源补充。可考虑分期多次提供政策补贴,让农家书屋每年利用补贴调整、补充新的文献资源。

(二)改变农家书屋运行模式,实行科学管理

公共图书馆要加强对农家书屋的辅导,使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争取在不远的将来,通过各方的努力,把其纳入到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实行统一管理,实现通借通还,扩大读者享受文献服务的范围。同时,在掌握阅读者人群结构和需求的基础上,在相邻几个村的农家书屋间配发不同的图书,然后定期在各村书屋轮换、流动,使文献资源利用更大化,改变当前农家书屋的文献一次性配发、图书数量较少、品种单

一、与农民读者阅读需求不相适应、后继无源的现象。

(三)整合资源,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有机结合起来

笔者发现,许多镇、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管理员同时也是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作为共享工程主管部门,新兴县图书馆应该抓住机遇,整合共享工程,使之成为农家书屋人力、物力和文献资源,弥补农家书屋文献的不足,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

(四)农家书屋各个参与建设部门应该真正参与到书屋建设中去

参与县级农家书屋建设的各部门应相互协调,发挥各部门自身的优势,每个参与部门抓好2~3个村,树立典型、扩大影响,把农家书屋办成真正的文化惠民工程。

综上所述,县、镇两级公共图书馆必须彻底改变在农家书屋建设中被动缺位和边缘化的状况,应主动参与,并将服务领域延伸到农村去,实行全覆盖,积极参与到农家书屋的建设中。从而使农家书屋在良性发展中成为新兴县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下的服务点,惠及全体新兴市民、农民和外来人员。

[参考文献]

[1]吴建国.浅议县级公共图书馆与农家书屋工程建设[J].图书馆工作,2010,(2).[2]左亮亮.谈谈安徽省农家书屋建设发展战备[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2).[3]丛湘平.“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深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1).[4]刘丽.“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图书馆杂志,2008,(2).

农家书屋的现状与思考 第2篇

正阳县农家书屋

建设管理的现状与今后发展建议

一、正阳县农家书屋建设管理的现状

正阳县农家书屋的建设始与2008年,为解决我县广大农民群众读书难的问题,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使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和谐并进,根

据省、市安排,2008—2012年五年来,我县有285个行政村按省、市相关标准建立了农家书屋。每个农家书屋基层点配备有图书1454—1560册、期刊19种、报纸6种(每年期刊、报纸县文化局统一订购)、音像制品101种456张,配备阅览桌1张、座椅6把、书柜5个、报架1个等设施,并且文化共享工程为每个村配备了计算机1台,阅读条件较为完备。

1、在农家书屋建设中,我们明确了建设标准,提出了农家书屋建设的“ 十有” 标准,“十有” 既有不少于20个平方米的房子、有不少于1500册的图书、有不少于5种报纸的保证、有书柜、有桌椅、有照明设备、有电视机和影碟机、有专兼职管理员、有各种规章制度、有活动记载,建设标准的提出便于在实施中做到有的放矢,增强了操作性。

2、加强培训,建立一支合格的队伍。我县的农家书屋管理员多为年轻村干部兼任,大多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但对书屋图书管理比较陌生,为规范农家书屋的管理,提高管理员水平,探索农家书屋长效管理机制,依托县图书馆业务技术优势,每年派出了业务培训小组,对全县农家书屋管理员进行排列上架、图书分类、编目、检索、借阅、管理等业务进行现场辅导培训,指导掌握业务知识,解决了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帮助建立各个规范化流程。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家书屋管理人员队伍是发挥农家书屋作用的关键,我们把建好管理员素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要求所有农家书屋都要有专兼职图书管理员,图书管理员要懂得图书管理知识,要有事业心,工作热情高。

3、强化督查。县文化局带领县图书馆深入到各个农家书屋,按照省市农家书屋工程领导小组关于农家书屋验收标准,进行逐一检查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书屋进行整改,保证每个书屋都符合农家书屋建设标准。设施齐全,统一悬挂标牌,书屋管理制度、借阅制度上墙,配齐出版物各个登记簿,保证每周5次固定的开放时间,实现免费借阅,做到书屋整洁、环境卫生,尽力为村民服务。

4、农家书屋活动的开展和取得的成效。

(1)、加强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农家书屋建成后,农村党员学习内容更加丰富,组织生活更加频繁,有力地推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活动室,党员和群众经常读书讨论,共商生产发展村务建设大事。王勿桥乡黄庄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养猪产业的发展,组织党员学习,讨论养猪事业的规化和发展,要求党员充分利用农家书屋的图书资料,做强养猪产业。

(2)、丰富了群众文化社会。农家书屋成为村民的活动场所,利于开阔村民视野,提高了村民文化素质,提升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据统计,2012年全县农家书屋共接待5万多人次,共借阅书籍2万多册次,读书成了群众精神社会的一部分。村民见面的机会多了,邻里吵架的少了;封建迷信的少了,相信科学的多了,抹牌赌博的少了。我县已经运行的农家书屋,部分与乡镇文化站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读书活动。通过开展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农家书屋的发展。2009年,我县结合农家书屋建设,举办了一期“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农家书屋征文活动,全县农民、学生踊跃参加,并从中选出十多篇优秀征文,参加了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征文活动。

(3)、传播了科技文化知识。为促进村级经济发展,各村纷纷以农家书屋为平台,举办科技讲座,实用技术培训,发挥农技书籍的作用。

(4)、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建成了农家书屋,聊天多了,为群众服务的机会多了,干群关系也融洽多了。

二、当前正阳县农家书屋存在的问题

1、职责不明。许多行政村对农家书屋重视不够,未安排专人管理,未能进一步加强对外宣传,不能充分发挥书屋的作用。

2、后续配套不足。农家书屋建好后面临着图书更新的问题,藏书量无法增加,久而久之,对农民失去了吸引力。农村的青壮年常年忙于生计,到书屋借书、看书的多以老人和学生为主,阅读图书的人数少。

3、资源匮乏。书屋的图书有些知识内容解决不了生产实际问题,满足不了生活娱乐所需,激发不了村民读者的阅读兴趣。长此以往书屋的吸引力必然会锐减。

4、管理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书屋的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由村里工作人员兼任,均为义务管理者,无暇或无能力钻研专业知识,管理上也仅仅做些传统的借借还还服务。加上缺乏专业知识,无法保证书屋的开放时间,缺少对图书的推荐宣传,不利于图书

功能的发挥和阅读活动的推广。

三、对正阳县农家书屋发展的建议依据村民读者需求,创新信息服务方式方法,是正阳县农家书屋完善发展的必由之路。要解决上述问题,只有在建设、管理、利用、发展机制上不断探索和改进,在供书、读书、管书、用书等各个环节上抓准抓实,从归根本上解决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问题。

1、明确责任。将书屋的建设和管理纳入乡镇宣传文化工作的考核目标。书屋的日常管理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行政村按照制度抓好落实。

2、整合资源。将农家书屋与村文化活动室、农村远程教育室等结合起来建设、管理和开展活动,节约建设成本,提高书屋的利用率和综合效能。

3、培训保障。通过举办管理员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加强管理员教育培训,强化管理员的管理服务意识和水平,并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活动,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能力。通过财政适当补助解决村图书管理员的报酬问题。

4、资源更新。依托县图书馆,将农家书屋和县图书馆联动运行,把农家书屋作为县图书馆的分馆,将农家书屋的图书作为馆藏图书进行管理,组织图书流动车将馆藏图书定期调换到农家书屋,形成一条定期补充、更新、交流图书的畅通渠道,使农民群众始终有新书可看。将送书下乡活动列入县“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中,今后按照“一书一册无复本”的原则,甚至一村一别为农家书屋配备图书、报刊和电子音像制品,县图书馆与村农家书屋通借通还,增加图书的流动率。

5、开展活动。依托农家书屋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读书用书活动,引导村民到农家书屋读书用书,增强农家书屋的吸引力,努力培养农民群众阅读兴趣。

正阳县图书馆

农家书屋的现状与思考 第3篇

农家书屋是为满足农民文化需要, 农民自己管理的、能提供农民实用的书报刊和音像电子产品阅读视听条件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的一项重大工程, 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保障农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权益,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需要, 计划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的行政村。

2 黄冈市建设农家书屋的重要意义

黄冈是湖北省下辖的地级市, 位于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 京九铁路中段, 是武汉城市圈成员城市之一, 现辖有七县两市一区, 127个乡镇街, 4290个行政村。黄冈是个农业大市, 农村区域分布广泛, 总人口730.98万, 而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0%。“十二五”时期, 黄冈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行“双强双兴”战略, 即强工兴城, 强农兴文, 促进黄冈重点突破, 跨越式发展。黄冈目前滞后发展, 既有先天因素, 也有后天因素。先天之不足, 就是地处内陆, 集老、边、穷等于一身;后天之不足, 就是思想僵化守旧, 行动迟缓滞后, 安于现状, 对当今迅猛发展的经济大势和科技信息发展的认识明显不足。

“农家书屋”建设是一项面向农村、面向基层的文化建设工程, 那么, 在黄冈这样一个农业大市, 要提高占据70%人口数量的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 通过在农村建立农民读书组织, 推动农民读书、用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改善农村文化环境, 提高农村整体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对推进黄冈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做大做强黄冈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黄冈“农家书屋”当前发展的状况

据2014年黄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统计, 目前黄冈全市建有文化馆11个, 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群艺馆1个, 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0.6万平方米;公共图书馆12个, 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 藏书总数为198万册, 县级以上新华书店11个, 已建成标准农家书屋4388个, 乡镇文化站124个。通过调查, 我们对乡村农家书书屋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了解, 包括书屋的规模及设备、书籍的来源及更新、对书屋的宣传等方面, 具体情况见表1。

通过以上调查发现, 农家书屋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 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问题。在当地政府的关心下, 农家书屋已组建和发展起来, 农村经济也渐渐有所起色, 但有少数地方对书屋的理解不到位, 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农家书屋的重要性, 没有将此政策落实到实处, 只是做做表面工作, 应付上面的检查。对当地群众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二是各部门缺乏相互协调, 管理不到位。改革开放带动了农村的发展, 但是黄冈这个地方经济条件有限, 大部分农家书屋没有建立起对农村服务的长效机制, 形成不了大家获得文献信息资源的保障能力。而书屋管理人员主要是村委会的兼职人员, 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 偶儿有人想来看书有没人在这儿, 条件跟不上, 管理模式也比较单一简单。

三是资金不足。农村书屋建设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当地财政没有提供稳定的财政机制保障。硬件、软件都跟不上来, 内部基础文化设施建设落后。书屋的藏书资料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很匮乏。电子书刊、各种新闻报刊几乎没有, 无法将本地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推广, 必然会影响到服务工作的拓展。

四是资源利用率不高。每个乡镇都有自已的书屋, 每个书屋至少有2千左右的图书。由于多数农民对信息资源的认识不够, 平时很少参加各种信息的阅读和了解, 文化水平低下, 加上馆藏品种少单一, 版本老, 可读性小, 地理交通环境不便之处。虽然说书屋构建起来了, 但是图书资源的利用率不高, 有的地方常年没有人借阅。

五是服务单一。农村书屋的专业管理人员不足, 布局不平衡, 设置不合理, 缺乏专业岗位的培训和学习。导致书屋服务水平的低下, 多数是保持在纸质图书的借书和还书的服务层面。有的地方是直接放在村委会, 有的是放在10-20平米的小房间里。另外书屋在管理方面上不够规范, 对外开放时间也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时开时不开的。不能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信息需求。

4 构建农家书屋的几点思考

作为基层的农家书屋要正确对待自身存在的问题, 依照科学的发展观来分析问题、研究问题, 从而解决问题。各级上、下联动, 多措并举, 以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发展和构建出一个现代化的规范化的农家书屋。

4.1 落实资金, 统一规划农家书屋的建设

黄冈市十分重视农家书屋的工程建设, 用打造品牌的理念来打造农家书屋。从国家的方针政策入手,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 社会参与的体制。政府部门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计划, 规范基层图书馆的设立、运作、管理, 将农家书屋的建设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作程序中来。并一一落实地方配套建设资金, 按照规定确保书屋的经费、人力、物质到位, 增加购买设备、各种纸质图书、电子图书、规范业务管理。为了确保书屋工程建设质量, 要实行“六统一”的管理, 即统一办公, 统一建设, 统一制定管理制度, 统一配备专一或兼职人员, 统一编目, 统一书屋的办公用品。

4.2 完善藏书结构

一个标准的农家书屋必须拥有一定数量和一定质量的馆藏, 才能向社会的农民朋友提供有效的服务。因此我们要不断完善书屋的信息建设, 联合多方资源, 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建立科学合理的藏书体系。坚持以人为本, 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 选好书、选对书, 业务规范, 统一管理。

4.3 因地制宜, 实惠于民

真正为群众办实事, 开展调研走访工作, 依照本地实际情况摸索出切实可行管理模式, 培养广大农民利用农家书屋意识, 充分发挥读者的主动性, 引导鼓励读者参入阅读学习。根据黄冈农村主要上以养殖、种植为主的实际农业经济情况, 农家书屋可以重点围绕这些题材来选购一些信息资料, 多方面的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的指导信息, 让他们早日走上发家致富。同时, 现在是网络信息时代, 有必要利用现代化计算机知识加强书屋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实现网络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综合信息服务, 另外还要增加地方数据库服务, 及时收集市场准确信息, 为农民朋友提供可靠的农产品需求信息。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文化活动, 用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 陶冶群众的情操, 以应用和需求来开展服务。

4.4 引导社会积极参入, 及时更新资源

鼓励各社会团体和一些企业多种渠道和多种途径的捐资捐物, 共同支持农民的自已的“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深入开展各界人士送书下乡的有益活动, 各级团委要发挥各自的优势, 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口支持。按照农民服务模式进行管理和运行, 各地政府部门之间包括区-镇-村各级之间要加强业务合作, 实现文献资源共享, 有效解决农村书屋资源少的瓶颈问题, 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文化信息服务。

4.5 加强信息化建设, 实现在线学习

通过在书屋建立网络, 让农民在书屋中难过上网阅读在线书刊, 共同学习交流, 特别是掌握及时的农业咨询、农业政策、农技服务、农产品供求信息, 为农民的农作物生产加工、养殖等提供便捷的资讯、技术指导, 通过专业指导人员, 引导农民经常浏览黄冈三农网、大别山新农网等, 既提高农民的现代信息化意识, 又能解决农村书屋的现有书籍知识的扩展问题, 进一步开拓农民的视野。

总的来说, 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我们需要克服各种困难, 首先要保证农村书屋的门常开, 让农民能随时读书学习, 养成爱学习的习惯, 其次, 要通过书屋里的书来吸引村民, 要根据实际选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书, 同时书籍也要跟上时代, 不能用过时的种地技术书来指导今天的种植, 农民的需要对了路, “让我读”就会变成“我要读”, 书屋就不愁没有读者, 使农村书屋真正成为农民发家致富的文化园地。

摘要:构建农家书屋是一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利民工程。是推动农村走向知识、走向科学、走向富强的重大举措。但如何建设壮大农家书屋, 让农家书屋可持续稳健发展, 最大限度发挥其最大的社会服务效用, 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关键词:农家书屋,农村,书籍

参考文献

[1]曹湘平.农村私营图书馆工作方法初探.图书馆, 2002 (2)

[2]王继增.基层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与思考.新世纪图书馆, 2004 (6)

[3]李露芳.农村图书馆事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探讨.图书馆杂志, 2006 (10)

[4]刘钟美.村民图书室建设探索.图书杂志, 2006 (10)

[5]何菲.曹湘平, 农家书屋工程持续发展对策.图书馆建设, 2009 (4)

农家书屋的现状与思考 第4篇

关键词:农家书屋;现状;体制建设;人员培养

农家书屋是党和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提出并实施的一项文化建设工程,该工程不仅能有效解决农民群众“读书难、看报难”问题,还能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生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农民的科技致富本领,缩小城乡文化差距,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 管理好、发展好农家书屋,对于推动新时期新农村全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1]。

一、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

农家书屋是专门为农民提供图书、报刊、光碟等出版产品的服务场所、阅读阵地和信息平台。国家投入巨资实施农家书屋工程,体现了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执政为民的一贯理念。但由于一些地方在集体建设过程中,重形式轻内容,重建设轻服务,重数量轻质量,农家书屋建了不少,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农家书屋成了摆设。我对农家书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农民读书意识淡薄

自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以来,对于地处中部的驻马店市来说,无论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均有很大的差距。如今虽已实现了农家书屋的全覆盖,但因宣传、经费、人员素质和认识等不到位,加之城乡一体化的实施,大多数文化层次稍高的青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弱、病残、幼人员,使得人员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再加之各级部门对农家书屋工程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群众对书屋的认知度不高,只有一些种养能手、中小学教师、儿童或乡村干部偶尔光顾农家书屋,大多数人对书屋知之甚少。

(二)农家书屋管理体制不完善

因受农村地区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的制约,农家书屋要实现科学规范的管理还有一定的困难。有一些基层的领导对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认识不足,由于农家书屋本身就是一项纯公益性的事业,它不仅不产生经济效益,而且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才能维持正常运行。从而使得基层组织对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并不热衷,管理体制不健全,工作效率低。管理制度的缺乏很容易导致许多借出的图书遭到损坏、缺页、乱涂乱改或者流失的现象常有发生。

(三)管理人员匮乏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家书屋均是采用“自管自用”的管理模式,在“自管自用”的管理模式之下,大多数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都是在义务工作,并没有什么实质工资或报酬,多数人的奉献都只是短期行为,而并没有人真正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做这份按时上下班却没有工资的服务性工作。再者,还有一部分农家书屋的管理人员是由村干部等兼职的,由于这部分人群本身就事务繁忙、精力有限,对图书管理知识和业务流程并不熟悉,因此往往难以很好地发挥出农家书屋的作用,也难以将农家书屋进一步推广。

二、农家书屋未来发展对策

(一)加大对农家书屋的宣传力度

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应充分了解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改变传统的“坐等”式服务观念,主动深入田间地头,深入企业、商户等,调查农民需求,主动将知识信息送到农民手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召开经验交流会、编制宣传栏、印发“农科简报”、播放电教片、开展专题跟踪服务等方式,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走进农家书屋。还可以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等进行共建共享,形成网络化的服务体系。

此外,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农村大学生普遍返乡的机会,发动大学生自愿者分期分批到农家书屋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举办阅读班、故事会等活动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寒暑假期间在书屋开设少儿美术班、作文班、英语班等方式[2]。激发孩子们的读书热情,以培养孩子爱读书的兴趣。让农家书屋成为留守儿童的学习乐园,精神食粮的补给站,从根本上解决下一代农民对知识和阅读的认知问题,同时阅读带给孩子们的变回也会影响着当代农民对阅读的认识。

最后,针对农民观念陈旧与落后问题,要将解决重点放在宣传上,用看得见的利益吸引并提高农民对农家书屋的光临次数,在潜移默化中促使其养成用知识武装头脑的良好习惯。利用演讲、讲座等宣传方式的感染力,使广大农民认识到知识匮乏也是生活贫困的根源之一。在各地农村树立依靠知识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的典型,召开现场会,让其现身说法,鼓励农民以他们为榜样,通过阅读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还可以直接通过利益驱动,让书籍带来的好处成为一种现实的利益,这样才能逐渐转变观念。

(二)规范农家书屋管理制度

结合有关省、市农家书屋管理工作情况,建立健全 《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图书借阅制度》、《管理员岗位职责》等相关制度,用制度管好农家书屋,达到规范化的要求。村委及相关人员必须要完善农村书屋的管理制度,以保障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例如,农家书屋中必须要健全借阅制度,要合理控制好借阅者的借阅册数和借阅期限,并详细登记做好相关借阅信息,尽量使资源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另外,书屋还应当要保持有效的开放时间,并且开放时间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可以在农闲时期多增加一些开放时间,而在农忙时期适当减少开放时间,具体依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就能够更加方便农民朋友调整自己的借阅时间。

(三)挑选好管理人员,加强培训

要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选用一批有文化、素质好、能奉献、责任心强、群众认可的同志作为农家书屋管理员。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聘请专职人员管理,也可由乡镇图书管理员兼管;可协调乡村共青团、妇联共管,也可由乡村志愿者无偿代管等。同时,还要注重管理的“可持续性”,政府适当地给予管理员必要的经费和待遇,这样才能更有保障。

由于农家书屋在农村是新事物,管理员缺乏经验,对书目分类、借阅登记等业务工作不熟悉 ,其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这就要求县级图书馆充分发挥这一方面的优势,定期组织农家书屋管理员业务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同时要指导好读书用书,真正把农家书屋办成“致富屋”“希望屋”“和谐屋”。

(四)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农家书屋是一个社会公益文化事业,其宗旨是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通过图书、报纸、音像等向农民群众提供“借得到、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文化出版物,是一项民心工程,因此,政府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多给政策,简化手续,减政放权,允许农村经济能人通过市场调解,因地制宜,在乡镇或人口稠密的行政村办县乡人家图书出租出售综合文化经营站点,并给予扶持和行业优惠,让农村经济能人引领农民多学文化,走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服务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胜男.农家书屋建设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15(3):18-19.

农家书屋的现状与思考 第5篇

2015-03-10 08:14 | 无附件

按照《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的定义,农家书屋是指“为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建在行政村且具有一定数量的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和相应阅读、播放条件,由农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公益性文化场所。”自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人口计生委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之后,农家书屋便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农村和社区建成和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苏南是江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苏南地区发达的经济也为文化建设中的农家书屋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和政策支持。因此,对苏南地区农家书屋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发展最好的农家书屋的大致情况。因此,本文以苏州北部大镇黄埭镇为例,具体研究了黄埭镇农家书屋的发展现状、发展困境,并对苏南地区的农家书屋锁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一.黄埭农家书屋发展现状

1.1发展规模

黄埭镇,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全镇面积55.33平方公里,人口6.1万,外来人口11万余,下辖14个行政村和6个社区。截止

2014年9月,黄埭镇先后在全镇16个村、社区建起了农家书屋,基本实现了农家书屋在该镇的全覆盖。

黄埭以书屋“占地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书籍不少于1500册”的标准进行农家书屋建设。目前,全镇农家书屋共配置图书20000余册,报刊近千册,书架60余个,书柜20余个。具体到村和社区,以笔者所在的长泾社区为例,长泾社区农家书屋占地面积约为50㎡,拥有6个书柜和6台用于电子阅览的台式电脑。配备的图书越有1500册,报刊15中,音像制品10种,均达到了国家和镇政府的基本要求。1.2资金来源

目前,黄埭的农家书屋的建设资金还没有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没有落实配套的财政资金,缺乏固定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上级部门不定期的图书配送和专项资金分配。以下是近三年来黄埭农家书屋所获得的图书和资金支持:2012年相城区文体局向黄埭镇农家书屋配送图书2200多册、音像制品170件,总计金额约45000元。2013年值相城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之际,区财政向黄埭镇12个村、社区分配专项资金共计75万元,长康、胡桥、东新分别10万元,其余9家分别5万元,这笔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添加图书、音像制品及电子阅览设备。2014年镇文化站采买并配送图书500多册、音像制品100件,总计金额约10000元。1.3运行模式

黄埭的农家书屋主要由所在村或社区维护运行,运行费用由所在村委会、社区居委会负担,管理人员则由村、社区干部兼任,一般无

额外报酬,大多数会经过岗前培训,掌握一些如实行接收、登记、分类、编目、上架的基本的管理人员技能。书屋实行“自主管理、无偿借阅”的原则,大多数社区和村的书屋开放时间为周一到周五的上午8点到下午5点。书屋的图书由上级部门及文化站配送和社区自主购买。此外,黄埭镇相关单位还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管理办法”、“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职责”等一系列工作制度,对“农家书屋”进行规范管理。1.4借阅情况

以黄埭的长泾社区农家书屋为例,据统计,2013年长泾社区农家书屋接纳人次为658人次,共有46册图书被借阅,被借图书多以生活保健和少儿读物为主,而阅读多以报刊为主。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以长泾书屋为例的黄埭农家书屋的借阅情况不容乐观。平均每天到农家书屋阅读的人数不足2人,平均每月借出的书籍不足4本。此外,据管理员描述,农家书屋的借阅者相对比较集中,一小部分读者经常借阅图书,而大部分居民从未借阅过图书,农家书屋在人群中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二.苏南农家书屋发展困境

苏南地区农家书屋工程目前为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由于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的实际困难,往往会出现种种困境。在调查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在黄埭的一些社区和村中,已建好的农家书屋并没有发挥足够的作用。其中借阅率低在农家书屋中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借阅率低也往往会导致所在居委会和村委会缺乏积极性,服

务不到位,不能定时开放农家书屋,而变成了仅仅用于应付上级检查的形象工程,导致借阅率的进一步降低,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究其原因,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2.1缺乏持续运行资金

农家输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后续发展经费的支持。农家书屋属于准公共物品,而政府是公共物品的重要提供者,所以政府投入是农家书屋建设的关键因素。目前在苏南农家书屋运行过程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后续运行经费的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建设资金还没有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没有落实配套的财政资金,缺乏固定的资金来源,资金的支持主要还是依靠上级部门不定期的图书配送和专项资金分配。到目前为止,负责农家书屋组织建设的新闻出版总署等部门,也未对农家书屋后续资金投入问题出台相关政策,而单靠社区和村支持农家书屋的建设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苏南农家书屋的后续投入资金是没有保障的。可以说没有后续保障资金的投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导致书屋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的根本原因。2.2书屋缺乏吸引力

农家书屋的建设目的是为农民提供文化资源、拓展致富渠道、丰富文化生活,但是在农家书屋的运行过程中,农家书屋的借阅率往往很低,对所在社区和村的影响力非常有限,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农家书屋借阅率底的最直接原因是图书报刊缺乏吸引力。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2.1图书种类少,重复严重

以黄埭镇为例,在许多社区和村的农家书屋中的图书册数虽然都达到了1500册的基本要求,但是却普遍存在这图书种类少,同一本图书大量上架凑数的现象。这就导致了来到农家书屋的人群可以选择的阅读内容非常之少,很多人来了一次之后便不愿再来。2.2.2图书缺乏针对性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知识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而且他们对图书内容的选择也逐渐多元化。图书内容的单一,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农民的特定需求也是导致农民对农家书屋缺乏兴趣的原因之一。以长泾社区为例,早在几年前,长泾社区就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人口转化。大量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如今在长泾社区鲜有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而事实上,在农家书屋的图书配送过程中,农业科技类书籍仍然是其中主要内容之一,而这些书籍在长泾社区显然是没有多少受众的。2.2.3报刊杂志更新慢

对报刊杂志来说,时效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报刊杂志还是几个月前甚至是几年前的,那么这些报刊杂志的吸引力将会很小,尤其是报刊,将会毫无吸引力。然而,报刊杂志缺乏时效性这一现象在广大的苏南农家书屋仍然是一个大量存在的现象。如今在一些社区,摆放在书屋中的报刊杂志往往还是上一次领导检查的时候更新的。究其原因一方面还是缺乏添置最新报刊杂志的资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少长效的管理机制,农家书屋缺乏维护。2.3农家书屋管理机制还不够科学,合理

虽然说,黄埭镇相关单位针对农家书屋的管理制定了“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农家书屋图书借阅管理办法”、“农家书屋图书管理员职责”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真正能够得到完全落实的确是少之又少。

首先是农家书屋管理员的问题。大多数农家书屋的管理员是书屋所在社区或村干部进行兼职,虽然其中一部分受过岗前培训,但是还是存在管理员队伍良莠不齐的现象,再加上没有额外的报酬,导致了兼职的管理员积极性不高,从而在一些社区和村的农家书屋常常会出现“铁将军”把门的现象,一些真正想要借书的村民不知如何能够借到书。

其次是开放时间还不够不合理,由于管理员是社区或村干部兼任的,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也往往是定在周一至周五的上班时间,这也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家书屋的服务人群范围,许多上班族和学生无法再下班和放学后进入农家书屋进行借阅。

最后是农家书屋缺乏宣传。农家书屋自建立起,距今已将近8年,但是在笔者的调查中发现,许多社区和村的居民都不知道有农家书屋的存在,特别是一些离农家书屋所在地相对较远的居民更是少有了解的。这主要还是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对农家书屋不够重视,缺少对农家书屋必要的宣传。三.农家书屋发展对策

农家书屋是各级政府为了满足我们农民群众读书学习的需要,在行政村建立的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农家书屋的成立,正是为了解决

农民“买书难、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是为了让农民有一个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改变自身命运的文化平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充分发挥农家书屋应有的作用,让农家书屋能够惠及广大农民群众,是目前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笔者根据实际调研和吸取其他地方的优秀管理经验,认为苏南农家书屋应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3.1保障持续运行资金和图书供应 3.1.1政策和财政支持

从长远来看,无论是解决农家书屋图书配置问题,及时更新图书,增加图书数量,增加吸引力,还是完善农家书屋管理机制,招聘合格管理员,保证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等问题,都需要稳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建立完善农家书屋相关政策,将农家书屋列入当地财政预算,是解决农家书屋目前困境的最根本的方法 3.1.2图书漂流和图书馆支持

建立城乡图书流动机制,一个镇各个社区和村之间的农家书屋定期进行图书漂流活动,加强各个书屋之间书籍的交流和分享,同时也能起到各书屋之间的良性竞争的效果。

此外,在苏南地区,大多数区一级都有了自己的图书馆,一些发达的城镇也有了相应的图书分馆。农家书屋可以吸收这些图书馆定期淘汰下来的书目来充实自己的馆藏,从而达到回收再利用的效果。3.1.3社会捐赠

对于社会捐赠,实际上在农家书屋建立之处就有提出,如《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中第五章就对社会捐赠管理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并专门设立了农家书屋工程发展基金接受社会捐赠。为了鼓励捐赠,《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捐赠人或单位可以获得加注名称甚至冠名的奖励。但在实际书屋运行过程中,农家书屋接受社会捐赠的则是寥寥无几。因此,加快健全社会捐赠财物的核算、使用、管理制度,做到公开透明是加大农家书屋社会捐赠的首要任务。3.1.4市场化经营

目前,苏南地区大多数农家书屋的主要服务内容仍然是无偿向农民节约读书,然而,由于只局限于这种社会功能的提供,农家书屋目前并不能创造经营性收入。要搞活农家书屋就必须打破现在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走创新经营发展机制的道路,突破农家书屋纯公益性服务的发展道路。这一点,我们可以学习霍山县农家书屋的“1+X”的经营模式,即:利用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现有的设备和场所,增加图书销售、邮政代理、移动业务办理等便民服务,在充分利用和发挥农家书屋服务设施的情况下,既增加了经济效益,又提升了农家书屋的人气,让农家书屋真正的“用起来”。

3.2因地制宜配置图书,切实满足读者需求

苏南地区各地产业结构不同,不同地方的居民对书籍内容的需求自然也是千差万别的。通过对居民面对面的访问调研,来了解本地居民对书籍的具体需求,从而在配送过程中能够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而非千篇一律,墨守成规的配送某一特定内容的书籍。此外,在

配送过程中,也可以参考当地书屋记录的读者感兴趣经常解约的书籍类型进行配送。

如果所在社区或村的资金较为充裕,则可以对一些暂缺的,读者又急需的书籍进行登记,每月或每季度定期对记录书籍进行购买补充。

至于报刊和杂志的时效性,对于许多村和社区来说还是比较容易实施的。实际上,许多社区居委和村委都会定一定数量的报刊杂志,而这些报刊杂志却很少被翻阅。如果这些报刊杂志能够每日都放到农家书屋一部分,那么就能够得到充分的运用,农家书屋报刊杂志的时效性问题也就得到了解决,老百姓们能够每天免费阅读最新的报纸,相比农家书屋的人气也会有极大的提高。3.3进一步完善书屋管理制度

3.3.1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人选多样化

农家书屋的管理员不仅可以让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的干部和大学生村官兼职,也可以让一些热心的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退休教师和退休干部全职担任,甚至可以学习其他地方优秀书屋的经验,雇佣具有管理书屋能力的残疾人担任,同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保证农家书屋的正常运行。此外,为了延长农家书屋的开放时间,让上班族和学生也能够用到农家书屋,在非工作时间管理员工作可以让学生志愿者担任,这一点可以与当地的学校进行合作,将担任管理员计入社会实践项目和志愿者服务内容。当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在每个管理员 9

上岗前,都要进行简单的岗前培训,从而保证他们能够妥善的完成这项工作。

3.3.2加大对书屋的重视,定期检查评比

要保证农家书屋的正常开放,关键还要镇、村两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将农家书屋列入自己的工作任务之中,定期对农家书屋进行检查评比,对做的好的农家书屋进行一定的奖励,从而激发各个农家书屋的积极性。

3.3.3定期举办有特色的读书活动,加大宣传力度

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农家书屋,并使用农家书屋,在农家书屋定期举办有特色的活动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宣传手段。如以“妊娠注意事项”为主体的孕妇读书交流会;以“亲子读书”为主题活动,可以让父母们带着孩子一起来书屋阅读儿童书籍,父母之间交流经验;以“夏令营”为主题的少儿读书活动;以“健康养生”为主体的老人读书活动等等。有特色的读书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农家书屋的人气,也让更多的人享受新农村建设的文化成果,用知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四.总结

建设农家书屋工程是一向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苏南农家书屋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必将面临一些困境,如何克服困境让农家书屋更好的服务广大农民,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我们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需要学习其他农家书屋的优秀经验和在实践中探索最佳的运行模式。(黄埭镇长泾社区 吕志强)

参考文献:

【1】曹燕.黄埭镇农家书屋情况汇报.黄埭文化站.2014年9月 【2】李艳.甘肃省农家书屋建设现状研究[D].兰州大学,2011.【3】霍山县农家书屋创新运营模式[N].人民网.2010年10月20日 【4】罗冰.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初探.中国农家书屋网.2013年1月5日

农家书屋的现状与思考 第6篇

一星级示范农家书屋标准

1.书屋出版物配备的品种、册数、类别、比例符合总署规定,即图书1500册、1200种,报刊30种,电子音像制品100种,并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和省新闻出版局制定的推荐目录选配。

2.书屋面积20平方米以上,椅子不少于10把。3.有1名专职或兼职图书管理员。

4.农家书屋铜牌、各项管理制度均清晰、整洁、规范、统一,悬挂明显位臵。

5.所有出版物均贴(盖)有农家书屋工程标识,并全部登记造册,借阅登记及时、清楚。

6.农家书屋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天。7.图书分类管理,无丢失、无严重损坏。

8.书屋信息规范录入农家书屋工程信息管理系统。9.民意测评,满意率达90%以上。二星级示范农家书屋标准

1.达到一星级示范农家书屋标准。2.书屋配有10套以上阅读桌、椅。

3.书屋每周开放不少于5天,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8小时。

4.能够利用农家书屋开展读书活动。5.能够更新图书,图书借阅正常。6.民意测评,满意率达90%以上。三星级示范农家书屋标准

1.达到二星级示范农家书屋标准。2.藏书量达到3000册以上。

3.书屋面积30平方米以上,配有可坐20人以上的阅读桌、椅。

4.读者群达到本村人口总数的10%以上,读者借阅率达50%以上。

5.书屋配备计算机,能够提供网上读书。

6.书屋中的图书均贴有条形码,实现计算机管理。7.能够利用书屋开展生产技能、学习培训、知识竞赛、演讲等读书活动,活动资料齐全。

8.能够及时向上报送活动信息。9.当年图书更新资金达到3000元以上。10.民意测评,满意率达90%以上。四星级示范农家书屋标准

1.达到三星级示范农家书屋标准。2.藏书达到5000册以上。

3.书屋面积达40平方米以上,配有可坐30人以上的阅读桌、椅,读者群达到本村人口总数的20%以上,读者借阅率达60%以上。

4.注重引导村民读书,结合本地实际,树立学习、致富典型,并有详细事迹材料及活动信息。

5.有先进事迹在媒体上报道或有作品发表在报刊杂志上。6.当年图书更新资金达到4000元以上。7.民意测评,满意率达90%以上。五星级示范农家书屋标准

1.达到四星级示范农家书屋标准。2.藏书达到10000册。

3.读者群达到本村人口总数的30%以上,读者借阅率达70%以上。

4.书屋配备8台以上计算机,有单独的电子阅览区。图书借阅实现电子管理。办理“一卡通”借阅证,实现本地区通借通还。

5.利用农家书屋资源,发挥书屋作用,开展系列读书活动,有作品发表在农家书屋简报或其它新闻媒体上。

6.农家书屋荣获省级以上荣誉证书。7.当年图书更新资金达到5000元以上。8.民意测评,满意率达90%以上。

上述评选标准,由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民意测评中接受测评的当地村民数不得少于20名。非常满意得100分、满意得90分、比较满意得80分、一般得60分、不满意得0分。书屋的民众满意率=(每张测评表的得分累加÷测评表数)×100%。

上一篇:日常工作检查表下一篇:遥望西藏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