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设计范文

2024-07-22

分层设计范文(精选6篇)

分层设计 第1篇

美术分层作业设计

张眉青

柳江县第二小学

美术作业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延续,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整个美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但在传统的作业观下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过分强调“熟能生巧”的误区;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布置作业题;作业形式、内容呆板单调、冰冷无情,是一些纯粹的数和形的舞台。美术作业的设计直接反映着教学实效。传统的以画为主的学习方式,形式太单一。可通过对小学美术“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4个方面来对美术作业进行设计,让学生自主发挥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基于此,凸显新课程理念,进行作业改革,让学生的作业体现科学性和对学生的发展起作用是每个教师应该做的。现谈谈新课程下我的美术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分层作业——让作业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

新课标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

1、作业量的分层设计。根据目标层次和学生层次,制定对应的分层练习题,鼓励绘画态度认真、技能掌握较快的学生向高层目标发展,调动积极性。设计每个学生作业学分制,在学生自主作业、自愿达成的基础上,能自主完成比自己原有的更高层次的作业,可以“加分”予以鼓励。

2、作业难度分层设计。确定基础、发展、创新三级目标,要求不同能力的学生认真实现本级目标。C层学生作业应以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为主;B层学生作业应以个性发展为主;A层学生为提高创新。这样可使A、B、C三层学生都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三个级别的作业要求学生有选择的去完成,一级的内容就可以算是基本完成本课的重点,二级内容完成了本课的难点,三级就是对于个别学生的拔高设置。这样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了,不管美术水平的高低,他们都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作业要求,根据要求完成符合自己实际表现的作品。在利用作业要求让学生给自己的作品打上星星,看看自己的的作品得到了几颗星,然后在让同学互相的评一评,通过这样的设置,促使了美术课教学目标在每位学生身上都得到了掌握和练习。每位同学都能感受到自己作品的成就感,自己的创造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主要的是让他们能对美术作业有了自信心,也增加了对美术课的兴趣。

3、完成作业时间分层。美术课程必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完成作业时间上分层要求,能有效保障后进生“吃得了”的问题。【案例】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在教学“乘上大船游世界”前布置作业如下:在《乘上大船游世界》这一课教学中,我提前给学生布置了涉及认知、实践、情感的分层预习建议,让学生邀请家长一同到学校附近的船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把了解到的船的各种类型、基本结构和用途记录下来。进行船模的制作或者尝试彩纸彩泥的手工船制作。在船文化博物馆中,体验视觉感应前进中的船,思考如何画形态各异的航行中的船。

以上三类分层预习任务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然后把预习的书面材料和尝试的作品带到课堂,通过三方面预习内容相互的探讨补充和对知识的归纳,将会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长此以往,随着学生学习的积累、学习内容的增加和课外活动探究发现的深入,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思考】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让枯燥的作业布置变成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使学生能真正感受“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乐趣。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还在生活的感悟中进行学习、创作,这样学生在玩中学才会有激情,学生的创作才会精彩。

二、融情入景——让作业点燃学生做作业的热情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情趣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润滑剂,而教育心理学也已证实,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由于他们好奇心强,求胜心强,所以在作业中添加一些趣味,融入情景,能吸引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完成,抓住这一特点,把作业融于生动的情景中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主动接受作业,并点燃做作业的热情。【案例】 例如:我设计的《鱼儿游游》教学分层简易目标是: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有关热带鱼的知识,能完成一至两个热带鱼基本型的造型临摹。分层基本目标是:认识热带鱼的特点,能运用夸张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心中美丽的热带鱼。分层难度目标是:利用面的组合来表现热带鱼的身体图案。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学习任务,突显学习行为的主动性和目标的明确性。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弱点在哪个层次,然后加强练习,以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在日常美术教学中,面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可以类似像这样把备课内容结合知识点分出难易层次,在作业的三项任务中找寻课程的知识重点和难点,那么无形中使学生明确每课的学习内容和自己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真正从每一节课的作业里明确自己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来进行学习,如此将更加有效的推动学生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思考】 教学中我以情境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竭力创设一个民主、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谜语、动画角色、范画欣赏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对作业的兴趣,并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地用美术形式表达鱼的形象。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在课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更多教育:比如说:要保护鲨鱼、保护海洋、保护大自然。总之,本课我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顺利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学生也能够根据教师的教学顺利的完成了本课的作业,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乐于探究,积极评价,促进了学生的个性的形成,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让作业立足课本、服务生活 “美术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失去课程的另一半世界。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所以我们的美术作业也应贯穿在大量美术实践中,要让学生少做题,多动手,多实践,多运用,在大量的美术实践中让知识得到升华。通过设计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使学生在“行”中求知。在设计作业时,树立开放的美术教学观念,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立足课本,放眼课外,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学美术、做美术、用美术,让作业回归“学生主体”,回归“生活实践”,真正符合新课标“美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学生用具体的美术知识,去研究生活、服务生活,体现其生活化的一面,让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更加紧密。这样的作业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同时也让学生更加了解到生活中有美术。【案例】 在上一年级《走进大自然》一课,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具体名称却不了解,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我首先引导学生寻寻找找,观察校园里都有哪些颜色?说说你喜欢哪些颜色?学生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校园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你能不能把刚刚说到的这些美丽的颜色从你的水彩笔中找出来呢?学生齐声回答:能。我逐个说出色彩的名称,让学生自己动手找找相应的颜色,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部分不认识的颜色很快便记住了。【思考】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利用课件带领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不同的美,直观地呈现大自然的不同侧面,加深学生对大自然 的感受。本课运用了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传递信息,甚至提前布置“实地感受”的活动来走近大自然。希望在本课的学习后,当学生读到一段优美的文字时,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当学生眼前出现一幅美丽的图画时,能够闻到画中花的香味„„,总之,当孩子们闭上眼睛也能感到美的存在时,他们就学会了欣赏美。

美术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为了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的、枯燥乏味的、无思维价值的练习。所以,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作业的价值,在平时设计作业时避免熟而生厌,提倡探索创新、自主选择,最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升华,技能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从此,让我们的孩子爱上美术。

分层设计 第2篇

孝顺镇中心小学

张莹悦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生字:芬、券、盲、纯、汹。

2.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3.重点段:第8、9自然段。

(二)能力训练点

1.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的思想感情。

(三)德育渗透点

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贝多芬的卓越才华,更要学习他的善良和爱心。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抓重点段落,有感情地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三课时

四、教学活动设计

(一)回答课后设计的思考题,勾画重点词句。

(二)自学重点段,讨论、交流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观察幻灯片,发挥想象,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配乐朗读)。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2.通读全文,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二)整体感知

《月光曲》是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本文写的是一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放录音《月光曲》。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谁知道这首钢琴曲的名字叫什么?(对,《月光曲》。)《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个传说《月光曲》。板书课题。什么叫传说呢?“传说”,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2.检查预习,质疑问难。(1)指名朗读课文(分节朗读),正音。

<此处请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读>(2)生字(要求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会组词):<简单字词由学习困难的学生回答>

(3)新词:

幽静:偏僻、清静。

纯熟: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本指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课文指贝多芬把刚才弹奏的《月光曲》写成曲谱。

断断续续:时断时续,本文指琴声不连贯。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微波粼粼:水清澈的样子。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4)质疑问难,教师点拨。(简介贝多芬)

3.配乐朗读或范读课文,学生自悟。

(1)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一个小镇上为皮鞋匠兄妹弹琴的事,主要是写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找出来,做上记号,然后读一读。

4.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1)再读课文,想想本文按总起、传说可以分为几部分。<此处由学习优秀生回答,起示范提示作用>

本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1)总起。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段(2-10)传说。详细介绍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

(2)找学生读传说部分,按传说的起因、经过、结果把第二部分分层,并归纳层意。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讲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3—9)讲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月光曲》。

第三层(10)讲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曲子记录了下来。

(四)课堂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体会创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重点、难点及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指名读课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主要写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经过。)<此处请中等生回答,正确的及时鼓励,增强自信>

2.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学习第一段。

齐读课文,思考:从这一段中你学懂了什么?(学懂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学习第二段。

①指名读第一、二层,思考回答: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他会怎样想?怎样做?

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什么?一曲弹完了,为什么又弹一曲?

(a.贝多芬是在秋夜,莱茵河畔一个小镇的幽静的小路上。时断时续的琴声吸引了他的注意。b.从兄妹俩的谈话中,可以看出兄妹俩亲密友爱,互相关心、体谅,手足情深。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很感动,他想我一定要为姑娘弹琴,于是轻轻地推开门进屋。c.贝多芬弹的第一首曲子是盲姑娘弹不好的那首曲子。一曲弹完了,贝多芬听到盲姑娘激动的赞美,想到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从琴声就能分辨出弹奏的人是我,想不到在这儿遇到了知音,因此贝多芬也很激动,决定再为盲姑娘弹奏一曲。)

②出示幻灯片: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讨论、交流、点拨提高:

a.贝多芬看到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还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这些都是他看到的实在事物。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月光曲》。他弹的是由他看到的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因为茅屋里的一切和穷兄妹俩使贝多芬想到,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的然而爱好音乐的人们,就像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一样,这样的联想,使他按起琴键来。他用乐曲把这种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了。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些都是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产生的联想。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是皮鞋匠从妹妹的表情中产生的联想。因为盲姑娘眼睛瞎了,是看不见的,但是她懂音乐,能理解、感受贝多芬弹奏的内容,她听得入神了,所以说她“仿佛也看到了”。

③指导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第二层。

(注意体现出穷兄妹俩不同的语气,盲姑娘与贝多芬的不同语气。例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不同语气,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盲姑娘懂事地安慰哥哥以及贝多芬说明来意时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贝多芬见盲姑娘认出自己的深深激动等,都要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

(三)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说说贝多芬创作《月光曲》时感情的变化过程。(贝多芬同情穷兄妹俩,贝多芬被盲姑娘所感动,即兴弹奏《月光曲》,抒发自己遇到知音而激动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2.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二)目标完成过程

1.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齐读指名读)

(2)说说文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际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

2.学习第二部分第三层。

(1)齐读第10自然段。

(2)默读、思考:

①穷兄妹俩完全被音乐陶醉了,想想他们会是什么样子?(打出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启发学生想象,用一段流利的话把穷兄妹俩陶醉的情形表达出来。)

(一阵风把茅屋里的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大海,在月光照耀下波涛汹涌、向岸边涌过来、涌过来„„兄妹俩如痴如醉,深深地被美妙的琴声所吸引、感染,贝多芬曲终人去,他们居然没有及时发现。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

②此时的贝多芬又怎样?情感有了什么变化?

(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从“飞奔”一词可以看出贝多芬的心情异常激动,他要把《月光曲》记录下来的心情也非常急切。)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10自然段。(要把兄妹俩被琴声陶醉、贝多芬异常激动的语气读出来。)

(3)回归全文,归纳中心。

(让学生依据板书快速浏览全文,然后讨论、交流。)

本文记叙了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贝多芬卓越的才华,表达了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大自然的热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演奏带,让学生边听边进入情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1)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2)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的内容: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用逐渐增强、有曲折的语气读;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用高昂激越的语气读。

可以齐读、指名读,反复练习,把握好语气、感情。必要时教师示范读,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目的。

4.指导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教师引读:一阵风„„。月光„„,茅屋里的一切„„,显得„„。贝多芬望了望„„,借着„„,按起„„。教师打出幻灯片,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边观察边练习背诵。)

(教师引读:皮鞋匠„„。他好像„„,月亮„„。微波粼粼的海面上,„„。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忽然,海面上„„,„„。被月光照得雪亮的„„,„„皮鞋匠看昏„„,月光正照在„„。照着她„„。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学生闭目想象画面,想象皮鞋匠听到美妙的琴声展开的联想,看到月光下的妹妹产生的联想,达到背诵。)

(教师引读: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他„„,花了„„,把刚才弹的曲子——„„。这段主要写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怎样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去干什么了?这样,学生很轻松地达到背诵。)

(三)总结、扩展

1.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谈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根据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这样写的好处是使文章内容更具体、更丰富,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读出文中哪些是由实实在在的事物产生的联想,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涌过来。她仿佛也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这样写就把贝多芬对劳动人民和对大自然的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2.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用一段话写一个实实在在的事物并展开联想。(例文见作业三)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默写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阅读短文,说说哪些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出来。

分层设计 第3篇

然而, 现实的残酷性却让笔者有了更深层次的思索。笔者执教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 生源素质差, 与其他学校相比, 存在较大差距, 不仅如此, 本校学生之间的学识也有着很大的梯度。面对实情, 如果教师不能审时度势, 仍用以前的“一刀切”方法教学, 势必会使优等生吃不饱, 后进生吃不了, 中等生吃不好。作业评价也是用统一标准, 或好或差, 或对或错, 不能调动全体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 做作业的积极性。为了使作业设计符合各类学生的实际, 为了使作业的评价更有实效性, 使优等生更优, 后进生不掉队, 笔者在化学教学中试着用了“分层设计学生作业”、“分层评价学生作业”的分层教学方法, 尽量使各类学生都能形成积极进取的要求, 以便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智力。

我们所说的分层教学, 是指教师在教授同一教学内容时, 根据一个班级优等、中等、后进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把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以相应三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教学, 以便于抓两头带中间, 使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学有所得, 思有所进, 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 同步发展。分层教学的特点是, 教学内容的梯度性, 教学对象的全面性, 教学程度的针对性, 教学效果的同步性。这种教学法, 能较好地突破班级授课制难以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局限性, 使因人施教能落到实处。分层以激励为原则, 给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机会, 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 分层教学要紧紧把握住两点:第一叫做“分层不分班, 上下可浮动”。学生进校时组成的班级依然存在, 各层次学生在这一学科学习中选择认为最适合自己的一种位置, 没有优劣好差之说, 层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通过教学和学习过程可根据学生能力的发展情况做适当的调整, 以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鼓励学生由低层跳到高层, 但要控制由高层降到低层。它决不同于按成绩分的快慢班, 而是激励学生上进, 学生乐于接受。第二叫做“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这说的是层次的教学目标。保“底”, 即:低层要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 打好坚实的基础;不封顶, 即:高层根据学生的能力, 能往前走就往前走, 允许超纲, 自选教材。

笔者根据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 在化学教学中实行分层教学。先对学生进行了分层:A层次的学生为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 B层次的学生为成绩中等的学生, 而C层次的学生成绩则相对较好, 人数也不多。为了维护学生的积极性, 私下里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层次, 不在班级公布学生所处的层次。对学生的作业也进行了分层设计、分层评价的尝试, 对不同的学生要求有不同的作业, 并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操作过程中, 笔者对两个平行班进行实验对比。

一、分层设计学生作业

对学生的作业布置, 是我们化学教师必须精心考虑的问题。笔者发现, 化学作业的布置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而作业正常功能也未得到正常发挥, 同时, 这也给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带来了最直接的障碍。第一, 每逢考前考后, 每个班级的各科任教师拼命向学生施压, 作业雪片般飞来, 学生疲于应付。面对学校与家长的压力, 教师只好架着分数的砝码, 不断为学生“剪翅膀”, 并戏称“不管白猫黑猫, 只要能抓到分数的就是好猫”。在种种竞争之下, 教师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分析调查的背后, 大家发现了一条暗藏的规律:学生不做作业, 考试成绩肯定不好, 并且在同一班内, 其他学科作业过多, 学生势必无暇复习本科, 长此以往, 该科学生的考试成绩必然相对下降。在“争分夺秒”的班级大战中, 大家都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在科考制度中, 学生怪老师, 老师怪学校, 学校怪科考制度……一时间, 人人苦不堪言, 学校、老师、学生最终都成了考试的受害者, 与此同时, 与之相连的社会也必然为其所害。特别是学生, 在繁重的作业压力下, 全身心地投入题海战术中, 根本无暇接触自然、了解社会。在漫长的求学路上, 大部分的学生都盼望放假, 其实并非全都是为了玩, 而是希望能把几天来未能做完的作业补齐。要求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 在大量的作业面前已经变成了完完全全的一句口号。第二, 布置的作业千篇一律, 没有层次性, 缺乏应有的梯度。而在成功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设置作业时应当先易后难、层层深入、步步引导, 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去体会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教是为了不教, 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愉悦和快感, 并不断使所学的知识得以深化和扩展。但现在让学生所做的同步练习大都追求高考模式, 在题目的设置上讲求综合性和“一步到位”, 把每一次作业都变成了考试, 学生费尽心机仍然有一些题做不对。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中等以下近三分之二学生完成作业的信心和勇气, 失去了做作业的兴趣, 把做作业几乎当成了学习的全部任务, 更有甚者, 晚自修三个小时就做了两三道题目, 以至于有一部分学生完全失去信心, 上课从此后便不再认真听讲, 长此以往, 便成了差生, 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一种遗憾。第三, 作业布置图省事, 一份试题全班同学做, 一刀切。因为作业的难度主要针对大量的中等生, 少数优等生一做就完, 缺乏挑战性, 能力提升题严重缺乏, 中等生则刚刚好, 而落后生却只能望题兴叹, 几欲下笔却无从着手, 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 而这种欲罢不能的心理重压却在无形中滋生了他们的厌学情绪。结果, 优生更优、差生更差, “学习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在高考的变相竞争下, 学校、家长只能通过各种途径以变相讲作业的方式进行补差, 来提高学生考试的成绩或名次。第四, 基础题目设置缺乏灵活性, 过于单调。一些化学中的基础题, 老师虽然重视, 但很多学生却不屑于去做, 而在大考中, 又往往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题拉大分数。错题一错再错, 中等学生却漠然置之, 平时不注意, 考试又“重蹈覆辙”, 在不知所措中被作业的浪潮冲了有程又一程, 却不明白做作业的目的何在?知识的缺陷何在?只是在完成某种任务。

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 笔者结合学校的校本《随堂练》经验, 尝试用“分层设计学生作业”的方式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所谓“分层设计学生作业”, 是指优化作业结构, 一改平时“一刀切”布置作业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自己出一本《随堂练》, 在《随堂练》中, 把作业分为基础过关 (A) 、选择蹦蹦跳 (B) 、能力提升乐园 (C) 。对反映教材基本要求的基础型习题, 一般要适应会考要求, 视为基础过关作业, 允许C层次学生不做, B层次和A层次的学生人人要完成;照顾学生好中差实际, 将题目作些简单的处理, 视为选择蹦蹦跳, 学生各取所需, 但一定要有定量的限制;再结合高考热点、难点, 设计一些反映教材较高要求、难度较大、灵活型的习题, 视为能力提升乐园, 不作硬性规定, 但C层次的学生尽量去完成, 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A层次的学生, 题目围绕平时训练的基础知识, 因为他们的基础知识不够连贯, 思路较慢, 所以设置的每一个问题难度较小, 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 让他们每做一题都有所收获, 后一题都是上一题的点滴提升, 在不断攀升的过程中, 让他们最终掌握这类问题。而C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较扎实, 思维较敏捷, 所以设置的问题难度大, 用一些较灵活性的试题来调动他们探索事物内在因素的积极性, 最后要求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总结以前学过的类似问题, 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推理能力。

例如, 在第五章烃的同分异构体的教学时, 笔者便在参考其他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实际, 在布置作业时, 要求A层的学生掌握含5个碳原子或5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掌握碳链异构, 了解位置异构和不同类烃的异构。而对C层的学生则要求掌握含7个碳原子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掌握碳链、位置、不同类三种异构现象。在学习有机物命名时, 要求A层学生掌握烷烃的基本命名原则, 了解烯烃、炔烃、芳烃的命名, 而对于C层的学生则要求掌握上述所有各类烃的命名原则。结果显示, 效果十分明显, 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二、分层评价学生作业

人是需要鼓励的, 对于我校这些基础薄弱一点的学生来说, 对他们进行适当的评价尤为重要。认识到这一点后, 笔者便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 对后进生的评点犹如批阅作文, 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则用较公允的态度, 采用激励性评价, 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评点犹如欣赏精美的艺术品, 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 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己。以上的做法就是适当使用“分层评价学生作业”的做法。“分层评价学生作业”就是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评价不按同一个标准, 张弛有度抓两头, 把捏适度促中间。对A层次学生判分适当松些, 对C层次学生判分适当严些;在作业的时间设置上, B层次学生、A层次学生, 可多些, 而C层次学生可少些。具体的做法是, 对A层次学生, 基础作业全对, 就给满分;做对选择作业, 半倍加分, 做对额外作业, 一倍加分。对B层次学生, 额外作业, 半倍加分。还有一种尝试, 就是对B层次学生、A层次学生, 作业做错, 暂时不批红叉叉, 对作业书写工整, 且作业准确率比以前大有提高的学生, 就在作业本上写些表扬鼓励性批语, 与此同时, 客观具体地指出存在的问题, 并批注在作业批改记录中, 尽量用缓和的语气, 商量的语言, 然后发下去, 等学生真正弄懂订正后, 再给他们判分。有时, A层次学生订正后还不能全懂, 笔者就从作业批改记录所收集的素材与资料中, 去发现各个层次或个别学生存在的一些带普遍性、典型性、趋向性的问题, “对症下药”。再从班中抽出这些学生, 设计一些量少的有针对性、模仿性的作业, 让他们补做, 每进一步, 就给他们加分。这样, 他们通过反复作业, 从日益增多的分数上, 切身体会到经过自己的努力, 学习成绩在提高。我们要及时多给予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使他们看到希望, 逐渐消除自卑, 树立对学习的自信心。对C层次学生的作业也采取分层评价。对于一些选择作业, 我们让C层次学生与C层次学生比作业的速度, 比作业的准确性, 对于额外作业, 我们让C层次学生比思维质量, 比作业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这些做法, 改变了以往那种书写认真、答案正确就判满分的做法。通过分层评价C层次学生的作业, 在C层次学生中形成了竞争的氛围, 使他们永不满足。

刍议分层走班制中分层教学设计 第4篇

当前,在实施选修课走班教学的基础上,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迈入必修课走班教学。反思过去,适用于几个班甚至一个年级的传统教学设计,由于较少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选择权,也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结果往往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下”。面对当前课改形势和学生的需求,必修课,实施分层走班制势在必行。分层走班制必将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显然,必修分层走班制势必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依据美国著名学者马杰关于教学设计由“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三个基本问题组成的理论,结合必修走班制要求,普通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教学的分层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适切性,以适应分层走班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厘清这一问题对分层走班制的实施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对此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众所周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具有这样的两种水平:现有水平——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能达到的水平;潜在水平——在教师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在现有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发展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显然是参差不齐的,而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必须采用分层走班制教学,这样才能使“最近发展区”尽量多重合在一起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班中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显而易见,这也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学生(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与传统教学目标——“双基”相比,浙江省物理界已经把教学目标拓展到了“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经历”,这更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新课教学为例,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确定如表1,具体内容后面括号内为认知过程维(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中的定位。

那么,对于更高层次或更低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可通过“认知过程维”进行相应的调节。比如,基本知识维度中的“反电动势是指削弱电源电动势的感应电动势”这一条目,当教师面向更高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时,可向这样的方向发展:认知过程维设定到“应用”层次或更高层次,即可初步了解或明确给出反电动势存在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形式,以此解释欧姆定律为什么不适用转动的电动机,进而可以分析得出欧姆定律的修正式等。

二、内容方法的分层设计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差异性,导致教学目标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这也导致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

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曾指出:学习刺激作为一种手段是一种与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相联系的刺激,依据学习刺激的类型,发现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呈现方法、实践方法、发现方法、强化方法。根据拉斯卡的观点,考虑物理学科特点,在“研究正弦交变电流有效值与峰值间关系”的教学中,可将教学方法确立为以下几种:直接呈现方法、实验演示方法、实验理论方法、情境创设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列表如下(表2)。

当前,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必修分层走班制教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说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是相符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确保了学生的学业水平。

三、评价监控的分层设计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费尔比姆曾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资料显示,他的评价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会。该联合会给评价下的定义是: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通过评价的诊断、导向、反馈、激励、改进等功能,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更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对学生而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找出不足,扬长避短,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为什么需要分层评价呢?浅显地说,不分层评价将导致学业水平低的学生永远是评价低的人群,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从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层评价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点:对学生个人而言,分层评价强调自我起点,通过自我认识、克服盲目、提高自我竞争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自我超越。这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比较科学,符合学生健康心理发展需要。

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分层评价呢?根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分层评价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注重分层激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信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动力,为学习目标的完成保驾护航。

二是注重学生差异。即使同一层次,也不能对学生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评价,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需要贯彻“因层而异”的评价标准。

三是注重过程评价。教师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诊断,给予学生积极的、全面的、准确的评价,犹如给学生一盏明灯、一剂良药。

四是注重层间流动。学业优秀的学生鼓励进入高层次,学业掉队的学生也让其欣然接受转至低层次。显然,层间的流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

四、结束语

必修课走班制教学作为一个小小的支点,已经开始撬动普通高中育人模式的转型。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同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全面地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了学生的发展认真实施必修课走班制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兴银.“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之体验[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5).

[2]吴志强.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endprint

当前,在实施选修课走班教学的基础上,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迈入必修课走班教学。反思过去,适用于几个班甚至一个年级的传统教学设计,由于较少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选择权,也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结果往往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下”。面对当前课改形势和学生的需求,必修课,实施分层走班制势在必行。分层走班制必将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显然,必修分层走班制势必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依据美国著名学者马杰关于教学设计由“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三个基本问题组成的理论,结合必修走班制要求,普通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教学的分层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适切性,以适应分层走班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厘清这一问题对分层走班制的实施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对此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众所周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具有这样的两种水平:现有水平——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能达到的水平;潜在水平——在教师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在现有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发展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显然是参差不齐的,而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必须采用分层走班制教学,这样才能使“最近发展区”尽量多重合在一起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班中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显而易见,这也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学生(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与传统教学目标——“双基”相比,浙江省物理界已经把教学目标拓展到了“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经历”,这更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新课教学为例,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确定如表1,具体内容后面括号内为认知过程维(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中的定位。

那么,对于更高层次或更低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可通过“认知过程维”进行相应的调节。比如,基本知识维度中的“反电动势是指削弱电源电动势的感应电动势”这一条目,当教师面向更高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时,可向这样的方向发展:认知过程维设定到“应用”层次或更高层次,即可初步了解或明确给出反电动势存在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形式,以此解释欧姆定律为什么不适用转动的电动机,进而可以分析得出欧姆定律的修正式等。

二、内容方法的分层设计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差异性,导致教学目标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这也导致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

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曾指出:学习刺激作为一种手段是一种与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相联系的刺激,依据学习刺激的类型,发现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呈现方法、实践方法、发现方法、强化方法。根据拉斯卡的观点,考虑物理学科特点,在“研究正弦交变电流有效值与峰值间关系”的教学中,可将教学方法确立为以下几种:直接呈现方法、实验演示方法、实验理论方法、情境创设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列表如下(表2)。

当前,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必修分层走班制教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说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是相符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确保了学生的学业水平。

三、评价监控的分层设计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费尔比姆曾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资料显示,他的评价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会。该联合会给评价下的定义是: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通过评价的诊断、导向、反馈、激励、改进等功能,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更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对学生而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找出不足,扬长避短,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为什么需要分层评价呢?浅显地说,不分层评价将导致学业水平低的学生永远是评价低的人群,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从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层评价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点:对学生个人而言,分层评价强调自我起点,通过自我认识、克服盲目、提高自我竞争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自我超越。这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比较科学,符合学生健康心理发展需要。

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分层评价呢?根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分层评价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注重分层激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信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动力,为学习目标的完成保驾护航。

二是注重学生差异。即使同一层次,也不能对学生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评价,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需要贯彻“因层而异”的评价标准。

三是注重过程评价。教师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诊断,给予学生积极的、全面的、准确的评价,犹如给学生一盏明灯、一剂良药。

四是注重层间流动。学业优秀的学生鼓励进入高层次,学业掉队的学生也让其欣然接受转至低层次。显然,层间的流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

四、结束语

必修课走班制教学作为一个小小的支点,已经开始撬动普通高中育人模式的转型。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同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全面地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了学生的发展认真实施必修课走班制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兴银.“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之体验[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5).

[2]吴志强.分层教学的实践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endprint

当前,在实施选修课走班教学的基础上,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正迈入必修课走班教学。反思过去,适用于几个班甚至一个年级的传统教学设计,由于较少关注学生的差异性,根本无法体现学生的选择权,也难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要,结果往往导致有的学生“吃不饱”而有的学生“吃不下”。面对当前课改形势和学生的需求,必修课,实施分层走班制势在必行。分层走班制必将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显然,必修分层走班制势必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依据美国著名学者马杰关于教学设计由“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三个基本问题组成的理论,结合必修走班制要求,普通高中物理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教学的分层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层次性、针对性、适切性,以适应分层走班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厘清这一问题对分层走班制的实施和推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对此作一粗浅的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众所周知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具有这样的两种水平:现有水平——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所能达到的水平;潜在水平——在教师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在现有发展水平与最高潜在水平间的发展区域称为“最近发展区”。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显然是参差不齐的,而教学只有走在发展的前面,才能促进学生发展。因此,为了确保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必须采用分层走班制教学,这样才能使“最近发展区”尽量多重合在一起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班中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显而易见,这也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最近发展区”的学生(即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与传统教学目标——“双基”相比,浙江省物理界已经把教学目标拓展到了“四基”,即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经历”,这更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以《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新课教学为例,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确定如表1,具体内容后面括号内为认知过程维(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中的定位。

那么,对于更高层次或更低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可通过“认知过程维”进行相应的调节。比如,基本知识维度中的“反电动势是指削弱电源电动势的感应电动势”这一条目,当教师面向更高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目标时,可向这样的方向发展:认知过程维设定到“应用”层次或更高层次,即可初步了解或明确给出反电动势存在时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形式,以此解释欧姆定律为什么不适用转动的电动机,进而可以分析得出欧姆定律的修正式等。

二、内容方法的分层设计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有差异性,导致教学目标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这也导致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

美国学者约翰·A·拉斯卡曾指出:学习刺激作为一种手段是一种与预期学习结果的实现相联系的刺激,依据学习刺激的类型,发现世界上只有四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呈现方法、实践方法、发现方法、强化方法。根据拉斯卡的观点,考虑物理学科特点,在“研究正弦交变电流有效值与峰值间关系”的教学中,可将教学方法确立为以下几种:直接呈现方法、实验演示方法、实验理论方法、情境创设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不同的教学效果,现列表如下(表2)。

当前,实施新课程的核心环节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通过必修分层走班制教学,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提供不同的学习方式,应该说与学生的发展需求是相符的,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而且也确保了学生的学业水平。

三、评价监控的分层设计

美国教育评价专家斯塔费尔比姆曾说过: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资料显示,他的评价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美国教育评价标准联合会。该联合会给评价下的定义是:评价是对某些现象的价值(如优缺点)的系统调查。通过评价的诊断、导向、反馈、激励、改进等功能,可以改进教师的教学,更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对学生而言,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找出不足,扬长避短,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为什么需要分层评价呢?浅显地说,不分层评价将导致学业水平低的学生永远是评价低的人群,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从分层走班制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分层评价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点:对学生个人而言,分层评价强调自我起点,通过自我认识、克服盲目、提高自我竞争意识和能力,从而达到自我超越。这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也比较科学,符合学生健康心理发展需要。

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分层评价呢?根据评价的重点是学生的发展,为每一位学生做出合理的评价是对学生最大的负责。分层评价中,教师需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注重分层激励。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信心,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学习动力,为学习目标的完成保驾护航。

二是注重学生差异。即使同一层次,也不能对学生用同一把尺子进行评价,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的差异性,需要贯彻“因层而异”的评价标准。

三是注重过程评价。教师在每一个教学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诊断,给予学生积极的、全面的、准确的评价,犹如给学生一盏明灯、一剂良药。

四是注重层间流动。学业优秀的学生鼓励进入高层次,学业掉队的学生也让其欣然接受转至低层次。显然,层间的流动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分层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

四、结束语

必修课走班制教学作为一个小小的支点,已经开始撬动普通高中育人模式的转型。黄沙如海,找不到两颗完全相同的沙粒;绿叶如云,寻不见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人海茫茫,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应全面地理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而且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了学生的发展认真实施必修课走班制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兴银.“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之体验[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5).

分层抽样教学设计 第5篇

§《分层抽样》教学设计

§2.1.3《分层抽样》教学设计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在学习了前两节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的基础上,结合此两种随机抽样特点和适用范围,针对总体的复杂性,为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有学习掌握分层抽样这种随机抽样的必要性;为下节“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重要。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本章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良好,具体表现在:概念比较清晰,基础扎实,掌握情况总体不错。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存在着以下缺失:书写不认真,数字抄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两极分化明显:优生与后进生,水平相差较大。大部分学困生却和优等生却相差好几十分,较为悬殊。这是由于学困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较差,并进一步导致学习兴趣降低,从而出现了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

三、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分层抽样的概念;(2)掌握分层抽样的一般步骤;

(3)区分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并选择适当正确的方法进行抽样。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进行分层抽样,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统计学知识的研究,感知数学知识中“估计”与“精确”性的矛盾统一,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四、重点与难点

正确理解分层抽样的定义,灵活应用分层抽样抽取样本,并恰当的选择三种抽样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抽样问题。

五、教学方法

因本节内容较简单,且主要内容为概念型知识,故本堂课主要采用讲授法。

六、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依据五步教学法设计,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实践添加承前启后的内容,主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其次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当堂吸收本节课的知识。

七、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复习回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启发引导,理性概括→观察感知、例题学习→反思小结、自我提升→课后作业,自主学习→设置思考,埋下伏笔。

(一)复习回顾、设问

问题:上节课学习的系统抽样的基本含义是什么?系统抽样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思考:设计科学合理的抽样方法,其核心问题是保证抽样公平,并且样本具有好的代表性,如果要调查我校高一学生的平均身高,由于男生一般比女生高,故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都可能使样本不具有好的代表性。对于此类抽样问题,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抽样方法。

[设计意图] 我借助这个环节既复习了前两节课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准备,又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层层递进

近视率(%)请学生思考探究:假设某地区有高中生2400人,初

9085中生10900人,小学生11000人,此地教育部门为了了解8070本地区中小学的近视情况及其形成原因,要从本地区的小6045学生中抽取1%的学生进行调查,你认为应当怎样抽取样50近视率4030本? 2020[设计意图] 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引起学生兴100小学初中高中趣。问题设计层层递进,难度呈现梯度,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需要。同时该过程运用了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为给出分层抽样的定义做准备。

(三)启发引导、形成概念

首先设置讨论

在讨论中学生结合上一环节的具体事例的探讨容易表述出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但表述过程不具有数学的严谨性是可想而知的。结合学生的表述,教师给出分层抽样定义的规范表达。并结合上一环节的具体事例与学学生探讨分层抽样要遵循的原则。总结分层抽样的具体的操作步骤。

[设计意图] 通过组织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对话,深化对分层抽样概念及要遵循的原则的理解,加深对分层抽样过程的理解,利于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

(四)观察感知、例题学习

1、某高中共有900人,其中高一年级300人,高二年级200人,高三年级400人,现采用分层抽样抽取容量为45的样本,那么高

一、高

二、高三各年级抽取的人数分别为多少? 例

2、一个地区共有5个乡镇,人口3万人,其中人口比例为3:2:5:2:3,从3万人中抽取一个300人的样本,分析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已知这种疾病与不同的地理位置及水土有关,问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并写出具体过程。

请学生解决例1,让学生初步应用分层抽样的知识,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于例2学生可以确定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但对具体过程的书写存在一定疑虑。于是我板书例题2的具体过程,引导学生对具体过程的规范书写。

[设计意图]此题引导学生运用分层抽样,加深理解分层抽样的步骤及优点,巩固知识的掌握。

(五)反思小结、培养能力

[设计意图]小节是一堂课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较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六)课后作业,自主学习

必做:课本练习1、2 选做:课本练习3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分必做和选做,利于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八、教学反思

主要是学生自习为主,老师进行指导,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进行自学,参与学习中,合作交流学习本节知识。引入导学案提高高利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九、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分为两个版块,左半部分为主板,主要书写本节课的标题和主要知识,右半部分为副版,主要用于练习和草稿的书写。板书具体内容根据实际当堂发挥,在此不作具体表述。

作业要分层设计,分类评价 第6篇

通常,我们设计作业,都是统一题目,好中差生一个样。不利于优差生通过作业练习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发展。作业评价也是用统一标准,或好或差,或对或错,不能调动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作业的积极性。为了使作业设计切合各类学生的实际,为了使作业评价能有实效,近几年来,我们尝试了“分层设计”学生作业、“分类评价”学生作业的方法,使好中差各类学生都形成了积极进取的要求,有利于各类学生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分层设计学生作业。“分层设计”是指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分基本作业、选择作业、超额作业。凡完成本课时所必须完成的作业,视为基本作业,允许优生不做,中差生人人要完成;照顾学生好中差实际,将题目作些变化,视为选择作业,学生各取所需;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视为超额作业,不作硬性规定,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选择。

分类评价学生作业。分类评价学生作业,就是对好中差作业的评价不按一个标准,对差生判分适当松些,对优生,判分适当严些;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中差生,可松些,对优生可紧些。例如,对差生,做对基本作业,就可以给满分;做对选择作业,半倍加分,做对超额作业,一倍加分。对中等生,做对超额作业,半倍加分。再如,对中差生,作业做错,可暂不打分,等他们真正搞懂订正后,再给他们判分。有时,差生订正后还不能全懂,我们针对他们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再设计点题目让他们补做,练一次,进一步,进一步,就给他们加分。这样,他们通过反复作业,从日益增多的分数上,切身体会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绩在提高。对优生的作业也采取分类评价。课堂作业,我们让优生与优生比作业的速度,比作业的准确性,比作业的思维质量,改变了以往那种书写认真,答案正确就判满分的做法。通过分类评价优生的作业,在优生中形成了竞争的氛围,使他们永不满足。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分层设计,分类评价”学生的作业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天天向上”的机会,有利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充分发展,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上一篇:精选关于努力的励志文章下一篇:考前复习有哪些要注意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