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章程建设推动学校发展汇报材料

2024-06-02

用章程建设推动学校发展汇报材料(精选6篇)

用章程建设推动学校发展汇报材料 第1篇

抓好文化和课程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威海学习考察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1月,我有幸成为我县小学校长赴威海学习班的一员。按照安排,我就学习情况向各位领导、同仁进行汇报,敬请赐教。

整个学习过程我是带着考察“沿海学校内涵发展之路”目标去观察和思考的。通过学习,我强烈感受到:有效的文化建设和扎实的课程建设既是他们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主线,也是当前我们建构高品质学校的必由之路。

一、建设有效的学校文化

文化是学校内涵建设的应有之义。学习中我发现他们在教师文化建设和学校文化落地实施上花了很多功夫。

一是重视教师文化建设。通过对几所学校的共同点考察,他们都强调了教师文化在学校文化中关键作用。

首先是尊师、重师文化浓厚。威海虽地处山东东北角沿海,但我强烈感受到齐鲁大地孔孟文化的渊源,从文化根子里散出对教师职业和专业的尊重,关注教师校园生活质量和教育生活幸福指数。几位校长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梅贻琦老先生的一句话: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文登实验二小独特的“幸福教师文化”,通过制定“幸福教育人基本

合作,结合实际构建内求思维模式,通过专业培训进行思维训练,从而改变管理者、教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先有内在认识自觉,然后有准则保证”,学校文化真正落地生根,让我体会到学校文化建设“激情中的理性”。

二、建设有生命力的课程

考察上述学校,他们均重视“以学校文化为圆心,以学生素养为半径”的课程建设。

一是注重课程顶层设计。注重全面审视所有课程,对课程特色、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进行一体化建构。

对于作为主体的国家课程,则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总领,把课改重点放在构建课堂模式和改革评价办法上。如皇冠小学在语、数学科评价中增加活动化考察环节,将诸如朗读、书写等传统监测不好测试的学科素养予以考察。

集中代表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则主题鲜明,实施规范。皇冠小学在“知行合一”理念指导下集中开发“全手脑课程”,七巧板、孔明锁、汉诺塔、九连环、魔方、魔尺等项目均指向“手脑并用”。每个课程都有其规范的标准、丰富的内容、充足的课时、必要的师资和可行的评价,既有基础型必修课,有兴趣型选修课,实施计划比较完整。如“七巧板手脑训练课程”属基础型必修课,在1、2年级进行近60课时统一训练,其内容成体系,有严谨的内在逻辑。我们观摩的“七巧板与交通

师资。为储备校本课程师资,学校通常兼顾了通识性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如皇冠小学根据校本课程设置拟定专业技能培训清单,从大学或社会聘请教授、专家带徒弟,储备具有专业技能的教师。同时,家长进校“助学课堂”也在年初就制定计划。

评价。值得研究的是在科学、美术、音乐等学科上,他们采取逐步提升教学水平的策略,适时对课标进行本地化实施研究,对内容、难度作出符合实际的调整,并制定考试、考察纲要,统一组织考试、考察。课标的本地化实施研究,使目标、教学、评价走向一致,建构了一个完整、操作性强的课程实施体系,推动教学水平逐步接近课标要求。

三、积极推进本校内涵发展

2017年,县教委出台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对学校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措施,体现了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心。结合本次培训所得,我觉得在我所服务的学校可以开展以下探索:

一是更加注重语数学科素养。下硬功夫推进童趣课堂,落实语、数学科素养考察,运用评价杠杆倒逼课堂改革。

二是提高非语数学科实施水平。现阶段,根据学校实际对课标进行校本化解读和实施,在此基础上完善非语数学科

用章程建设推动学校发展汇报材料 第2篇

—大邱庄镇津海小学汇报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我是大邱庄镇津海小学校长曹吉升,很高兴能与在座的各位领导、同仁就“学校发展建设”的话题进行交流,今天我汇报的内容是《落实管理,保持学校现代化建设常态化;深化内涵,坚持特色教育促发展不动摇》。

我们津海小学建于1994年,2004年新建教学楼,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200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44人,教学班18个,学生716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510人。津海小学是天津市首批“现代化学校”,静海县首批“红旗单位”,连续六年县教学工作先进单位。自建校以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规范的管理,开展全面以创建现代化学校为契机,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全面优化学校管理,努力提升内涵品质,实现了跨越发展。回首我们的工作,有以下几点做法:

大邱庄镇津海现有18个教学班,学生726人,教职工44人。自2009年通过首批现代化学校达标以来,我校积极探索教学标准化管理,全面提升学校内涵品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全面落实课程计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规范落实课程计划,让课堂“标准”起来

我校严格按照《天津市义务教育课程安排意见》,开齐开足了学科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对小学阶段应开设 的所有课程,全部上课表,保证每个班级、每位教师按课表上课。同时,为保证所有课程的授课质量,我们及时修改、完善了《津海小学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和评估标准》,《标准》从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课堂效果、教师表现、教学特色、教学反思等八个方面,对不同学科进行了具体的要求。教务处对照各学科评估标准,每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检查评估,评估结果实行周通报制,杜绝了缺课、串课、少课、随意调课的现象。

2、规范大课间活动,让学生“阳光”起来

我校的大课间活动做到“三化”。一是活动的常态化。我们把大课间活动时间编入作息时间表,安排在每天的上、下午二节课后进行,各30分钟。上午为校本大课间活动,下午为传统的体育项目活动。二是活动的制度化。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体育组长为执行组长,班主任、体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大课间”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并完善活动制度、活动方案,形成了“校长统一领导、体育教师负责协调、班主任积极配合、任课老师全员参与的管理工作格局。三是活动的教育化。为增强大课间活动的教育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我们在编排活动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力求多样性,低年级编排了徒手操,中高年级编排了器械操,做到了艺术、体育、游戏融为一体。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校园里欢歌笑语,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3、规范课外文体活动,让学生“快乐”起来

我校以“26项百名特长生培养方案”为依托,不断完善“学科类”、“艺术类”、“体育类”特长生培养活动。学校要求各班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分别组建了多样化的活动小组,每月组织两次班级对抗赛,确保学生参与率达到100%。在此基础上,选拔出各项活动的佼佼者,组成学校兴趣小组。目前,我校成立了书法、绘画、舞蹈、器乐、合唱、篮球、乒乓球、跳绳等12个队组。与此同时,我们多年坚持开

展学生的“三个一”活动。即全校学生人手一支钢笔,从一年级开始训练硬笔书法;全校学生人手一根跳绳(或一付乒乓球球拍),人人会跳绳(或打乒乓球);三年级以上的学生,人手一把竖笛,人人会用竖笛吹奏歌曲。我校学生多次代表静海县参加市体育、艺术竞赛,均取得优异成绩。08、09年我校学生代表县参加天津市“阳光体育”竞赛,连续两年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历届静海县小学生篮球和乒乓球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

二、全面夯实教学常规,确保教学规范化运行

1、强化备课,紧扣龙头

我校针对教师备课存在“用功不足”的现象,结合教师围格办公和电子备课的实际,推行了教师备课标准化管理。我们按照教育局、镇教育办相关要求,采取了填表式备课形式,使课时教案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实验教具、电教手段、教学过程、教法学法及关键点拨、教学用时安排、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同时,实行了同年级、同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在教学上做到“四个统一”。即统一目标,统一重点,统一进度,统一检测。通过集体备课制度下的标准化电子备课管理,使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全面,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更加准确,对教材的分析更加透彻。

2、优化上课,突出中心

我们按照教育局开展的“主体、和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意见和《各学科课堂教学举要》的要求,实现了教学的“三个优化”。一是优化课堂结构。我们根据学科特点分别拟订了几种不同课型的模式,强调了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加大了课堂的训练量,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要求。二是优化教学手段。我们要求每位教师课前要加强学生预习指导,课上充分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

教学达到预定目标。三是优化当堂训练。每堂课我们规定学生训练时间不少于15分钟,教师对学生训练的知识与技能,做到提前预做和预设。训练的内容按教学目标,做到重基础、有梯度。

3、抓好阅读,拓展空间

我校积极规范阅读课的开设,努力提高阅读质量,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严格组织阅读课教学。3至6年级学生,每双周安排1节阅读课,轮流安排到阅览室上课,做到有课表,有教学计划,有教案、有专题研讨;同时,我们对不同年级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低年级以读短文,看图文,轻声朗读为主;中年级以边读边记,自选读物为主;高年级以边读边写,写体会,谈感悟为主。二是让学校的图书转起来。我们在组织好班级集体借阅图书的基础上,全天向学生开放阅览室,保证学生随时都能进行图书借阅,真正发挥图书和阅览室的作用。三是创建书香校园。我校每学期至少安排 2次主题读书活动,通过“师生同读”、建立班级图书角、开办校园广播、组织征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同时,我们还开展了书香班级创建活动。具体做法是,根据学生实际,每学期分两个主题动员学生为班级书架筹书,要求学生围绕班级确定的主题,将与主题有关的书籍放入班级书架,供班级学生互相借阅。

三、搞好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加强课题研究

为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我校通过完善“一个制度”,强化“两项措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完善“一个制度”即完善《津海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制度》。制定实施了《津海小学校本培训实施方案》,校长负总责,主任直接抓,教研组、备课组抓具体。层层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的教学研究管理机制逐渐形成。强化“两项措施”,一方面,我们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的检查。我们对申报的立

项课题,坚持定期审核课题是否完成阶段性预期目标,课题研究所取得的实际效果,课题是否解决了教学实践中 的问题等;另一方面,我们采取“重心下移”的方法,赋予年级组、教研组自主权,具体负责教研的常规工作。对教研组活动,做到“三有、四定”。即教研活动有问题、有总结、有实效;定计划、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

2、加强问题研究。

我校进一步完善了以“问题就是课题”为内容的校本教研制度,每双周五下午第2节课后,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校本教研。每单周三下午第二节课后,为骨干教师研讨时间。多年坚持开展校本教研 “五个一”活动 :即每年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撰写一篇读书心得:每学年承担一个教学研究课题,写出一篇高水平的教学论文;每学期上好一节教学公开课,总结一篇教学反思;确定一个教学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好特殊学生的转化工作,总结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同时,我校对校本教研的各项要求实行量化管理,学期末公布量化结果,实行教研奖惩制度。做实教研、科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2008年以来,我校有8名教师被评为县级优秀课,13名教师在市、县“双优杯”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

建设学校文化推动学校发展 第3篇

一、创新管理文化,期待无为而治

管理文化是学校文化中的关键要素,是一切管理活动的价值标准。它存在于管理者内心,决定了管理者选择怎样的管理方式实施有效管理。

1. 信心激发,转变思想

学校有效管理的重心不在于对事的控制,而在于对人的激活。学校管理旨在调动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之前,我校的办学规模小,青年教师少,骨干教师不断流失。教师面对现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学校如何创特色,求发展?怎样通过管理使队伍不减士气,持续向前?我们努力激发信心,转变思想,管理从求无过到求有功。在老校舍里,成功承办全区戏曲比赛一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把“没有场地、没有人力、没有技术”承办大型比赛的“完全不可能”变成了可能。没有场地,租借场地;没有人力,招聘志愿者;没有技术,诚聘专家。作为管理者,我们只想用行动告诉清水人:我们想办的事,没有办不成的。学校发展关键在人,只要有信心,任何困难都不会禁锢我们的思想。

2. 体制激变,打破定势

树立工作信心之后,我们努力引导干部寻求基于校情的管理变式,走有效管理之路。

从“摆方凳”到“放茶几”。我们以更换老校舍校长室沙发前的茶几——一张破旧的小方凳为例,分析干部的思维模式:小方凳换茶几是举手之劳,为何一摆就是几年?看似更换茶几,其实不然。我们需要更换的是思维方式。学校要发展,必须先打破干部的思维定势,从形式到内容,走一条管理创新之路。

从“设三处”到“立五部”。学校通过干部全员竞聘将原来的“三处”即“教导处、德育处、总务处”改为“五部”即“课程教学部、学生活动部、调研交流部、教师发展部、校务保障部”,明确各部门职责。结构改革犹如给管理者架起了云梯,使其能打破管理定势,跳出不同的“井底”。

3. 品质激扬,追求永恒

当管理有了信心、智慧之后,必须追求品质至上。制度创新是发展的突破口,学校制度蕴涵柔性的文化价值于刚性的制度规范之中,依靠制度的柔性教育激励和刚性约束转化,学校文化才得以更深入地推进。为此,我们建立了以岗位责任制、教育考核制为主体的制度体系,使办学有章可循。同时,我校降低管理重心,在考勤、考核制度上采取人文管理。教师每月有一天调休、骨干教师每月有一天学术假等相关制度的出台,给予教师充分的人文关怀,让教师具有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

二、营造环境文化,相融教育理念

环境是无形的教育,是展现学校文化、办学理念的重要内容。我校通过具体的特色符号和环境的视觉流线,营造主题鲜明的环境文化。我校以竹子精神自励,以清水品质自省,希望自己大气谦和、百折不挠。

1. 有形环境透灵气

曲径通幽的紫藤廊、昂首翘盼的“立马”、喜迎晨曦的“金龟出水”、形似葫芦的清水潭、蓬勃生长的竹林,透射出清水文化的灵气,体现着我校“竹之韵、水之灵、石之秀、廊之声、墙之语、地之育”的育人主旨。

在绿色紫藤廊下,学生们在石桌、石凳上读书、下棋。行政楼旁昂首翘盼的“立马”昭示着教师努力追求“立马行事、智慧处事、追求完美”的工作作风。校门前形似中国版图的立石“清水竹韵”隐喻着师生的爱国情、报国心。教学楼边的横石“金龟出水”象征着清水学生能为时代所用,美好的明天如“金龟出水”。

2. 无形环境显温馨

如果说有形、有声、有色的视听环境充斥着文化内涵,那么无形、无声、无拘的人际环境则能凝聚人心。

我校建设数字化校园,构建科学知识管理系统,建设师生成长的“生命驿站”。我校开展教师团队建设,每年评选和谐班组,建设组室文化,使教师摆脱了“市井俗气”,学文化、勤工作、重品位。我校“呵护花朵,纯净每一滴雨露;超越自我,夯实每一个脚步;发展学校,关注每一个细节”。

三、共建研修文化,提升教学品质

学校的研修文化不是领导或某个部门强加给教师的,而是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结合学校文化、时代要求共同构建的。本着“合作共融、分享共赢”的目标,我校利用教师间的个体差异,开展主题教育叙事论坛、教育行动研究等各项活动。

1. 从即兴采访到团队互动

“茶壶里的饺子也能倒”。此话源于一次教师经验交流会。当时,课程教学部安排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会上作交流发言,要求教师会前两天给分管领导审稿。这可难倒了这个只善于教书,不善于作文的教师。得知情况后,我们决定改变形式。为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我们要求教师不做任何准备,在会中开展即兴采访,教师平时怎么想、怎么做,就怎么说。这种即兴而真实的采访,能给予教师最直接、最有益的帮助。

2. 从部门检查到全员展示

我校一改以往由教学部查教学常规的模式,组织开展“合作共赢、交流分享”活动。学期初,以年级组为单位,教师将自己的手写备课本放在展示桌上交流。学期末,我们组织教育教学成果展,教师将教育成果,如班级日志、反思、科研成果、获奖情况等展示在桌上。教研活动变“检查”为“比较”,变“闭门造车”为“展示共赢”,既提供了“如何成为优秀”的范例,又实现了教师间的优势互补。

3. 从人人争星到年年成长

为鼓励不同岗位的教职员工不断提高,我们变单一评价为多元评价,设置各级各类“清水之星”,并在每年教师节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借活动表彰之际,我们表明观点:不管你当下得奖与否,学校看重的是你是否在每一次活动中有新收获,是否在每一次活动中有新的智慧增长。

四、孕育课程文化,彰显办学特色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表现。我校课程体系基于实际,整体规划,分类构建,与学校培养目标相对接,不断引导学生成为会求知、会共处、会生活、会感恩、会创造的人。

1. 内蕴学校精神,丰盈课程内涵

我校校本课程分成“竹韵”和“清水”两大系列。“清水课程”分成三大板块:一是基础学科的延伸与加深板块;二是学生特长发展的体、艺、科板块;三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板块。“竹韵课程”设置“雅、美、韧、活、勤”五个学习领域,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自信,在凸显个性的同时,学会与人合作与分享。

2. 外显学校特色,体现课程张力

学校以招标的形式组织教师开发特色校本教材,如《象棋文化》《体育小达人》等,丰实了课程内容,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3. 实施评价创新,提升课程品质

我校从科目设计、课程实施、学生发展三方面进行创新性评价,从科目的设计意图到目标达成度,以跟踪存档的形式进行整体流程评价,鼓励教师根据科目特点,设计个性化评价表。

以学校文化建设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第4篇

一、了解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办有文化特色的学校

我国的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它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在这一含义的延伸下,我们可以把学校文化理解为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了共识的价值观体系、办学思想、群体意识、行为规范。这是一所学校精神与氛围的集中体现。

学校文化强调的是价值认同,它体现了学校的核心价值追求,这些核心价值取向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反映。学校文化从不同内涵分析,可以判断出不同层次的学校。如在办学理念的确立以及融入程度方面,我们可以判断一所学校是管理无序的,制度化的,还是有强烈学校精神的;在干部教师团队的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判断一所学校是一盘散沙的,按部就班的,还是学习型、发展型的等等。

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高师生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学校文化包含师生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准则、校风学风等,这些观念、准则、风气通过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表现出来,使全体师生自觉地按照学校的主导价值观及行为准则去从事工作、学习、生活,从而发挥学校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学校文化对师生的熏陶、感染、规范,是一种观念和舆论的约束,也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过程。比如,当教师或学生的言论、举止、行为得到群体认同、赞扬的时候,就会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从而以更加合乎校园文化所规定和倡导的行为准则去行动,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当某些教师或学生因为言行违背了校园文化的行为准则而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压力乃至失落的时候,他就会主动改变言行以符合群体的行为准则。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学校文化的约束作用,将之逐步转化师生内在的品质,改变和提高其基本素质。

在建设学校文化,培养和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我们可以注意三点:一是学校文化中的物质层建设,即校园构建布局、场室建设、环境宣传布置等,要有艺术美感,呈现节奏感、韵律美,使人在和谐良好的学校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并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和课外文化、体育、科技等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师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化素养;二是学校文化中的制度层建设,即通过工作制度和学习制度及其他责任制度的科学制定和严格执行,保证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保证学校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三是学校文化中的精神层建设,即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信守共同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道德风尚及精神风貌,形成正确的学校目标、教育思想、学风教风和道德风貌,使学校形成共同创造良好学校文化的氛围。

三、结合学生所处时代特征,倡导先进文化

面对各国多元文化的冲击,教育工作者不必简单地否认学生团体或亚团体中形成的非主流文化,或片面地认为当代学生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下降,而要依靠科学的理论思想和各种现代化传播手段去推动先进文化的传播。

学校文化集中了一所学校的精神和氛围,它具有导向、提升、凝结、激励和稳定的功能。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并不断自我完善和提升,将为素质教育创设更多更有效的环境氛围,为学校的内涵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推动力。我们要在全面建设规范化学校的基础上,向优质学校发展,形成优良的学校文化,实现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用章程建设推动学校发展汇报材料 第5篇

枣村乡油坊小学申报县级文明学校汇报材料

学校基本情况

枣村乡油坊小学是一所成建制农村小学,位于枣村乡西南域,于城关镇毗邻,学校重建于2000年。学校现有教职工14名,学生340名,分7个教学班进行教学。学校基础设施基本到位。今年开学以来,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奋进,全体师生通力协作,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到位,教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全面展开,受到辖区内广大群众干部的一致好评和上级领导的全面肯定。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一流的特色学校,丰富办学内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近年来,我校在创建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上,做出了艰辛的努力与大胆的实践。

以育人为宗旨,建立典雅的环境文化

本着“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建设优良的环境文化,我校进行了校园的绿化,楼道的布置,展板橱窗的设计,建设特色班级等方面的建设,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自然地成为育人的理想场所。

1、绿化:努力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我们追求以绿为主色调,花开四季的效果。黄杨、雪松、塔松、竹子、银杏、樱花、垂槐、木瓜海棠……校园中花草树木的茂密生长,使校园充满了生机。尤其是办公室前面的四株木瓜海棠,在春天满树红艳艳的海棠花开过后,总会结出几颗木瓜,虽然孩子们从没见过这么些稀罕玩意,总是在课间围着它指指点点,但却没有人去摘它,使这些木瓜见证着油坊小学师生一言一行。

2、文化墙:“让每一面墙说话”是我们对校园文化墙的构思源点。在内容上,我们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形式上力求在学生必经的地方,进行全面铺展,点面结合。在大门一侧有季节性的传染病宣传知识;在校园中有《弟子规》、《名人读书故事》等。教室外墙有成语故事,图文并茂,教室内有名人读书名言、黑板上方激励性固定标语,教室后有黑板板报,楼梯旁贴着“上下楼梯,请勿拥挤”。水池旁有“珍爱生命、节约用水”的温馨提示,走廊里“清洁校园,不乱扔纸屑”“静我校园,不喧哗追赶”“用语文明,礼貌待人”等展示牌,使师生时时都在接受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

3、班级板报:黑板报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宣传载体。内容既简明扼要,又便于及时更新,易看易懂。我校充分利用黑板报及时宣传新的教学动态,新的教育信息,并按时更新,起到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作用。每月一个主题,各班围绕主题进行特色设计。

4、特色班级:我们对班级文化建设要求既有统一,又有个性。统一要求是:各班墙壁上悬挂有名人头像、名人名言;教室讲台一侧配备了统一的书柜,各班同学可以从中借阅自己喜欢的读物。各班班主任还可以根据自己班级需求设计展示班级班训、班级风采等内容。

5、校外橱窗展板。为了更好的宣传学校工作,展示学生风采。在校外的宣传橱窗里,我们设计了三个板块。(1)我校以“红领巾相约中国梦”为主题,将少先队活动的事迹、照片展示出来,树立先进典型,予以表彰,从而建设优良学风。(2)“学习之星”专题。每月进行评比,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每班级挑选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精装,供人们欣赏。(3)校园活动专栏,重点介绍学校的特色活动。内容有课间舞大赛、文明礼仪教育、安全自救知识等。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使家长了解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教师专业素养 增强学校的内涵提升

学校内涵的提升离不开教师队伍建设!今年是教师素养提升年,我校借着这股东风,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

1、让读书成为习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发展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教育理念的指导。为了调动广大教师读书的积极性,我校立足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为教师精心挑选教育理论书籍,免费送给教师阅读。同时组织教师共读《成为有信念的老师》、《做最好的老师》,写出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定期召开读书交流活动,在读书交流会上,大家畅所欲言,谈读书的体会,谈读书的乐趣!

2、名师引领,促进教师全体素养的提升。我校共有教师14名,其中市级骨干教师两名,县级骨干研修员一名,这些教师精湛的业务技能,为其他教师树立很好的榜样,我校以“师带徒”形式,让一批新的骨干教师快速成长。

3、以教科研为突破口,利用教研会,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动,鼓励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增强各学科的内涵提升。现阶段,教师不能再埋头苦干,还要抬头看路,只有善于反思,勤于归纳总结,才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

每周的教研活动以“打造高效课堂”为主题,召开两项活动。第一项是安排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如各科新课标的学习、高效课堂评价标准、高效课堂的理论及经典案例。第二项分组进行集体备课,由教研组长牵头,做课教师先进行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设计思路及预期效果,其他教师进行议课、补充。在公开课后,组织评课,找出优点,发现不足,语文组和数学组已分别有四位教师上了公开课,教师在研课活动中反思、成长!

多彩校园活动 打造快乐童年

1、继续开展“师生共读 创造书香校园”活动。多层次、多领域开展师生读书活动,营造校园读书氛围。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班级读书角,认真组织、指导学生借阅。积极开展好中华经典诵读,开展 “读书之星”、“读书标兵”等评选活动。

3、孩子们永远是校园中快乐的音符,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开展为校园注入了活力。本学期我们以“多彩校园”为主题,准备开展跳绳比赛、课间舞比赛、经典诵读比赛、朗诵比赛、作业展评„„相信,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与智力。

在开学初,教师节开展 “谢师恩”活动,号召孩子亲手为老师写一张贺卡,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庆中秋

迎国庆”我们组织了班级朗诵比赛与手抄报比赛。我校以纪念日为契机,利用班会、升旗仪式等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弘扬和培育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通过活动来提升校园文明,努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为了丰富学生 的课余生活,我们下一步还要进行跳绳比赛、口算比赛、作文竞赛、羽毛球比赛、学生才艺展示等。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展望未来。学校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出来的—切物质和精神产品,是学校发展历史的一种积淀。我们的工作才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也还很多,但我们深信,凭借学校发展的大好机遇和全体教职员工的良好精神风貌,只要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进,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枣村乡油坊小学

用章程建设推动学校发展汇报材料 第6篇

2011年3月,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被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共同确定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教职成厅[2011]1号)。7月,我校示范校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汽车运用与维修、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3个专业被列为重点建设专业,数字化校园、校园文化2个项目被列为特色建设项目。经过两年的建设,达到了示范建设的预期目标。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通过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辐射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实现了办学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协调发展。学校以校企合作模式为基础,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学校重点建设汽车、机电、数控3个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专业群,带动了与其相关专业的建设发展,建设数字化校园和校园文化两个特色项目,促进了教育信息化,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与江淮、奇瑞、星马、京东方等大型企业共建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一批“五位一体”的实训室和实训车间,实现了校内外实训实习的有机衔接和区域职教共同发展。通过产教结合、骨干教师培训、聘任企业兼职教师等途径,建立一支校企互通、专兼一体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示范项目建设,带动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带动安徽省及周边区域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国家对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在政策上给予了大力支持,我省也有承接产业转移与职教大省建设的良好基础。安徽省教育厅牵头成立了全省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校长联席会,我校积极与全省首批9所示范学校结盟,达成“清华共识”,创建全省国家示范学校专题网站,建立QQ平台与简报等信息共享与交流协作机制,为示范校建设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1.政府支持,营造良好建设环境

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除国家财政直接投入1020万元外,省级财政通过示范校培育学校项目等为学校投入部分资金,建设期内教育事业拨款较以往有一定增长。省教育厅在我校项目申报、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师资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召开全省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联席会,督促建设进度,提出建设指导意见,也多次实地来校调研指导工作。安徽汽车职教集团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集团内相关企业对我校项目建设给予鼎力支持。

2.组织保障,确保项目有效管理

为确保示范校建设任务的顺利开展,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领导班子其他成员和部分企业负责人为主的示范校建设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项目的执行和督导。成立执行部、协调部、验审部3个工作小组,定期组织检查、督促进度、评估效果。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各重点建设项目均成立建设小组,落实具体建设进程和负责人。建立“每日检查、每周计划、每月体会、学期总结、年终报告”的长效总结机制,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建设效益,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3.完善制度,保障项目高效运行

学校建立了一套科学有效的专项管理制度,制定了《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改革发展示范

学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安徽省汽车工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并根据项目建设需要,完善教学、学管、人事、后勤等管理制度,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教师赴企业实践(调研)制度》、《专业带头人管理办法》、《教师教育科研资助及成果奖励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建立了实践操作能力和教研教改能力并重的“双师”素质教师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通过制度的激励与约束,进一步强化“全员创建”意识。

三、项目建设进展

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学校举全校之力,严格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展开建设,坚持以校企合作办学为平台,以构建全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核心,大力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根据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的需求,结合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责任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使命,学校大力推进内涵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实践。学校项目建设任务共5项,验收要点68个,完成验收要点67个,完成率98%。

(一)重点建设专业项目

1.创新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达到新水平。

学校依托安徽汽车职教集团平台,构建“双向服务、互利互惠”的合作机制,实行“任务引领、职业情景、项目驱动”的工学结合模式,完善“2+1”、探索“1+0.5+1+0.5”等多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考核方式,将学生顶岗实习表现、技能鉴定成绩纳入期末考核,强化学生职业能力。根据行业企业需求,择优组建汽运实验班、机电示范班、钣喷特色班、AYEC项目班,采用小班项目化教学,强化技能训练,全面推行理实一体化。

汽车专业根据汽车维修服务岗位群特点,以提升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打破传统学科性课程体系,实行“一年级公共实用基础课,二年级分专业方向的”的教学模式。机电专业确定“平台课程+岗位课程+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通过“两减两加一新”(减少公共基础课课时量、专业课程种类和门数;增加专业课程课时量、专门化方向岗位课程;采用全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实施工作任务型教学模式。数控专业以职业能力模块构建课程体系,融入技能等级鉴定内容,采用模块化教学。

深化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学校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把“做中学,学中做”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结合生源素质和教学资源状况,征求教师和用工企业意见,对三个重点建设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进行大幅修订。建成3门省级和3门市级精品课程,建成《汽车认知与维护》等多门理实一体化课程并全面使用,与上海景格公司共同开发汽车网络专业课程包,采用3D动画演示展示具体实操细节,自编并出版《汽车认知与维护》、《轴类零件车削》、《电工技能与实训》等15本理实一体化教材(1本教材入选国家中职规划教材),构建素质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并行的课程体系,将企业生产项目引入课堂,实施项目驱动教学,带来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

赛教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每年均包揽省赛机修、喷涂、空调、钣金等五个赛项一等奖,并在全国技能大赛上获得4银9铜。学校已经形成了赛训一体的成熟体系,锻炼了一支技术过硬的指导教师队伍。

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提高办学层次。学校与安徽工商职业学院试点中高职衔接,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展汽修专业开放教育,与合肥工业大学试点中职生自考,与吉林大学共设远程教育学习中心,促进中高职衔接。组建了3届中德班,比尔申克、西格蒙德等多位德国汽车专家来校授课,每学期平均300个学时,26名同学获得德国IDK行业协会满师证书。与韩国加图立大学合作培养汽运专业预科生。学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大部分学生入职奥迪、雷克萨斯等高端品牌汽车4S店,深受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2.营造良好氛围,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新发展。

学校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通过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实训指导教师与理论课教师互帮互学制度,选派专业教师赴企业跟岗实践、到国内外进修学习,打造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专业骨干教师为核心、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根据课程体系和教师特长,将汽车专业老师分为发动机基本技能、汽车认知与维护、汽车电器认知、汽车钣金、汽车喷涂和汽车维修工等6个教研组。按照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电气系统安装与维修、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制冷与空调设备组装与调试等4个方向培养机电专业师资。

加大国培、省培和校本培训力度,加快“走出去”步伐。选派10人赴德进修,开展中英“影子校长”交流活动,20多人赴江浙等地及企业学习交流;100多人参加省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建立2个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效应。聘请45名企业能工巧匠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体系开发、教材编写、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实践实训教学。聘请李东江、王兆启、解云等担任专业建设顾问,邀请国家二手车评估师王峰、雷克萨斯4S店李柏升等专家来校讲课,建立专家教学资源库。

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大赛,积极参与课题研究。2人在全国汽车类教师技能大赛获三等奖。5人在全国“创新杯”说课大赛获一、二等奖,成功申报2个国家级课题、5个省级课题。在精品课评比、课件制作比赛,安徽职教论坛论文评比、全国文明风采大赛中获奖百余项。通过校内教研交流、教学竞赛等措施,强化教学基本功,营造刻苦钻研、比超赶先的氛围。

出台激励制度,鼓励教师提升学历技能。30多名教师提升了学历,100多人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双师型教师;积极开展教研教改研讨和校际交流,组织60余名教师赴江淮、安凯等10多家企业学习锻炼,20多人参加德国行动教学法培训。积极参加各类交流评比,6人入选全国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1人入选省汽车行业专家委员会。2人成为省级学科带头人,2人为全省优秀教师,5人为全省教坛之星,6人成为校级学科带头人,30人成为骨干教师,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提升。

3.深化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新提升。

示范校建设之初,学校召开安徽汽车职教集团创建国家示范校企合作签约暨誓师大会,与23家企业签订校企人才培养基地合作共建协议。随后分别与佛朗斯、机械工业出版社、博士达、景格、SPX、奔腾、PPG等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与北京数码大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研讨数字化车间方案;与广东三向、湖北众友、济南兴育科教公司合作研讨供配电实训室、液压气动等实验室。

建立产学合作机制,将企业产品“搬”到实训工厂。学校将安凯股份8种产品生产安排到实训教学中,为其加工5种产品2320件,试制3种产品,集教学生产于一体,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企业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利用专业优势为企业和社会提供资源共享和员工培训。每年组建奇瑞班、江淮重工班、星马班、合力班等十多个订单班,为汽车机械企业培养了数千名合格人才。加大技能鉴定考核力度,新增3个职业能力认证项目。两年来,我校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开展8个工种的技能鉴定,达5955人次,全面实行“双证”就业,双证就业率达95%。

4.推进工学结合,实训基地建设呈现新面貌。

完善校内现有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增加校外紧密型的工学结合基地数量。通过创建“生产性实训

车间”、“前校后厂”等途径,作为国家级汽修实训基地、教育部-通用AYEC、PPG与奔腾钣喷、空调SPX、丰田TEAM21与巴斯夫项目学校、全省汽修类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校企共同推进实训基地硬件及内涵建设,实现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及技术服务功能“五位一体”。

实训实验室建设按照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要求进行了功能区的系统设计,包括学习讨论区、实训操作区、工具材料区等,实现“教学做”合一。共建设基础电工专业实训室20间,校外实训基地30个。引进并推行“7S”管理,满足生产性实训和项目驱动课程教学要求,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及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二)特色建设项目

1.数字化校园建设

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原则,学校努力建设一个集教学、科研、学习、管理、服务、生活等为一体的数字网络空间,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教研,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学校建有门户网站集群、OA办公系统,合作开发教务管理和学生管理平台并投入使用,搭载财务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现代信息系统。建成全省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课程网站,开设学校官方微博,在全省首推学校二维码网络服务,竭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投入32万建成校园电视台,配置教室液晶电视机,改造校园监控系统,升级校园网站,为教学信息化应用提供了平台。投入43万建设10个数字化技能教室,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和学生讨论区为一体,即将投入使用。

2.校园文化建设

我校历来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建筑各有命名,摆放文化石,建有汽车文化广场、汽车知识长廊、校史陈列室、职工活动中心,体现职业特色和汽车文化氛围。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准军事化要求管理,要求学生做文明人,行文明事。组织“大步车业杯”、“广汇杯”校园文化技能艺术节、文体比赛、校运会、企业家报告会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创办校刊《汽笛》并已出版4期。成立“春雨”工作室,为学生及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组建学生轮滑社、微电影社、轻音社等14个学生社团,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举办专业拓展训练,拓展学生兴趣爱好。编印《学校视觉识别系统》、《中职生入学教育》、《中职职业礼仪与修养》,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四、建设经费投入与使用

学校示范校建设整个建设项目预算投入建设资金142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02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400万元。中央财政实际到位资金1020万元,实际1020万元,完成率100%。地方配套和学校自筹资金393.35万元,行业企业投入资金154.6万元。其中用于购置硬件建设200万元,占央财投入资金的19.6%;用于软实力提升820万元,占央财投入资金的80.4%。

学校对专项建设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执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学校制定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资金安排,建立并完善了专用资金管理机制,做到组织保障,责任到人;制度为本,规范使用;严格预算,科学核算;动态监控,纪委监督,规范使用资金,保障资金安全。

五、贡献与示范

(一)示范创建成为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新引擎

通过示范校建设,学校大胆改革创新、整合办学资源、敢于先行先试、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进而提升内涵建设和办学水平。在中职招生遭受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我校加强与各市县职教中心合作,联合职教集团企业共同招生,保持在全省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前列。学校抓机遇促发展,找渠道筹资金,搭平台助沟通,带动人才培养、教育质量、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全面提升。坚持育人为本,学生素质取得新提高;增强办学实力,育人环境展现新形象;优化内部管理,机制体制产生新活力。在示范校建设带动下,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建设期内先后获得“安徽省组织人事系统先进集体”、“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中职学校百佳网站”、“省属院校政府采购先进单位”等十多项荣誉。

(二)示范创建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通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我校各项办学指标增量明显,办学水平显著提高,实践教学条件的软实力大幅改善,提高了学校的社会服务水平,学校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1.为社会输送大批合格技能人才。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劳动力市场、用人单位和个人成长的实际需要,大力推行“产学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两年间,为安徽制造业、服务业培养了4000多名合格技能人才,为江淮、奇瑞、星马、合力、京东方等企业订单培养1000多人,有效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对我省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人均月工资达3000元,企业满意度调查97%以上。

2.开展企业职工培训,支持地方职教发展。发挥学校资源优势,为地方企业开展职工培训、配套生产零部件。学校积极主动和地方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开展企业职工专项培训。为无锡锡山驾校1200多名在职职工开展学历培训,为安凯公司加工生产零部件,为双凤工业区、庐阳产业园等园区提供设备维护、员工培训等服务,支持地方小企业发展。两年来,学校为社会提供各类培训和生产、技术服务实现收入120万元,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3.承办省市中职技能大赛。按照省教育厅安排,学校承办了历年的合肥市中职汽车技能大赛、安徽省直属学校汽车技能大赛和安徽省汽车技能大赛。经过精心准备、周密安排,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圆满完成了各项赛事,获得省教育厅和参赛学校的一致好评,多次被授予“优秀组织奖”。

(三)示范创建成为辐射其他地区和学校的正能量

我校先后对西藏山南、新疆皮山、河南光山、重庆渝北、皖北等地职校开展对口帮扶。有5名来自西藏山南和皖北地区的教师来校挂职,1名教师赴新疆皮山支教,接收300多名新疆内职班学生来校就读。与长丰县教体局签订职教共建协议,与对口支援单位共同推进课程共建、基地共享、师资互派、管理互通。承担全省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校长联席会、省职成教学会中职分会、合肥市中职教育教学研究会汽车专业分会秘书处工作,牵头编制全省中职汽车专业教学标准。《教你成为好车主》系列讲座走进汽车企业、职业学校和地方部队,深受好评。承接安徽省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骨干教师的培训工作,为全省中职学校培训300余名教师,带动了地区职业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六、典型案例概述

(一)校企合作机制探索。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载体,启动校企双引擎,合作修订教学计划,突出“三性”、做好“三衔接”; 合作培养教学团队,实现双向交流、跟岗培训;合作考核评价学生,推行理实一体、考教分离;合作培养定向人才,打造课堂微车间、车间微课堂。一系列的举措实现了校企双方有效互动,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文化育人的理念,将工业文明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引进班级,将汽车文化引进课堂,以“三个结合”发展多元文化:校园文化与办学定位、文体活动、教学管理结合。以“两个和谐”营造和谐文化:校园文化与硬件建设、专业岗位的和谐;以“三个变化”形成特色文化:校企文化对接,变被动为互动;职业素质养成,变外观为内化;发展学生社团,变厌学为乐学。努力打造“六型”校园文化。

(三)中外合作办学。按照“调东西时差,克水土不服”的理念,变教室为车间,课堂教学见“汽”色;升双元至多元,培养模式显“汽”度;从送去到引进,师资队伍呈“汽”象;由中德到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涨“汽”势;与德国BBS6和韩国加图立上智大学合办国际项目班,开展教师互访交流,立足本土,努力成为我省中职学校国际化合作办学的样本。

(四)集团化办学。以集团年会为平台,共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育人“双主体”,校企合作掘深度;搭建“立交桥”,校际合作拔高度;融合“教学做”,课程改革提亮度;加快“走出去”,开放交流拓宽度,发挥全省首个职教集团的示范引领作用。

(五)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公共管理与服务为目标,采用统一门户网站、统一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的原则设计,建成“一个数据中心、五大应用平台、三大保障体系”,让数字化校园不仅是信息共享平台,更是一种便捷服务和信息生活。

学校还在对口支援,机电、数控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一批建设成果。

七、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示范校建设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如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实践仍需磨合、财政资金投入滞后和实训楼验收延时导致建设进程与预期效果不符、教研教改能力有待提升、实训基地内涵提升受时间及资源限制、管理创新力度欠火候、学校自身造血功能不强、服务社会能力不高,等等。在即将进入“后示范”时期,学校在巩固和充实示范性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当好安徽省中职院校的“排头兵”,发挥三大重点专业建设的示范作用,深入推动其他专业建设;积极探索中高职衔接、远程教育、自学考试等培养模式,探索与高校联合培养多层次高技能人才,完善教育体系;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建设具有汽车文化特色的品牌文化;积极拓展服务社会职能,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建设校办实体产业,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

上一篇:人物形象人物描写下一篇:中秋节的诗句 佳节团圆的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