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生命滋味作文

2024-07-13

品生命滋味作文(精选13篇)

品生命滋味作文 第1篇

品生命滋味作文800字

化茧成蝶那一刻,我的泪水止不住流了下来,那甘甜的滋味,令我永生难忘。

——题记

迎着朝阳,我睁开了眼睛,这是哪?刚出世的我一脸无知。我略微转头,看到的,却是一道道异样的目光。当后来我听一位亲戚说道,或许,我的`出生是不被祝福的。因为那时候家族正处“饥荒”年代,而我的到来,不仅克死了父母,还给家族带来了负担。

没有了父母,我就像一株杂草,被别人、甚至同龄人使唤来使唤去。那时候我的生活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苦。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苦这种滋味。直至一天,我永远都忘不了的那一天……

“妈妈你看,好漂亮!”大家此时都挤在一个地方不知在看什么。我按捺不住好奇心,放下手头的工作,悄悄地挤了进去。我缩着身子,凭着瘦小的优势来到了围观者的前面。我看到了他们所围观的东西,也惊呆了:这该是多么美丽的一种生物啊!两片轻薄如羽毛的翅膀在空中舞动着,高贵得如同精灵一般。

后来,我听别人说,这是蝴蝶,是我们毛毛虫一族的亲戚。那一段时间,化蝶而飞成为所有人的愿望,包括我。

自从有了这个愿望之后,我那苦不堪言的生活里,仿佛掺入了一勺蜜,多了几分甜甜的味道。我怀揣着这个梦想小心翼翼地努力着。

一天,不知道是谁把我模仿蝴蝶的事情说了出去。一时间,各种难听的话纷纷向我袭来。“就你这么瘦弱还想化蝶,痴人说梦吧你!”“像你这么低等的毛毛虫也想化蝶,那太阳都可以从西边出来了。”……那段时间,我被这些话伤得体无完肤。我也曾想过放弃,但想到那一勺甜甜的蜜,我就又有了信心。我舔舔自己的伤口,摇摇头,笑着对自己说:“我没事。”

终于,我进入了休眠,准确地说,是把自己包裹进茧里。日复一日,当我迷迷糊糊地醒来时,身体有着一股想冲出去的躁动。于是,我发了疯似的撕咬着那层茧。一阵阵撕心裂肺的痛之后,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我来到湖边,当我看到湖面上倒映着一只美丽耀眼的红蝴蝶时。我的泪不禁流了下来,落进嘴里,涩涩的,甜甜的。

只因幸福,我才会落泪。

品生命滋味作文 第2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讲故事的人,洋溢着和蔼的微笑,桂花树下,他侧坐着,一句句的经典飘荡在空中。

那时,我最爱爷爷吟诵这句,无数遐想在脑海中畅游,小小的年纪,虽不懂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但略懂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赞美、思念。这会不会就像我对爷爷的敬佩与依赖呢?

日日复月月,月月复年年,无数个日子就这样在欢乐中从指缝间溜过了。

岁月的味儿似乎是甜的,我长大了,懂得了更多知识,感受到更多新奇事物带来的乐趣,对他人的依赖也不知不觉地褪去了。

岁月的味儿似乎是苦的,爷爷变老了,风雨交加中,染白了头发,腿脚日益不灵活了,只是独自在家中抄写《红楼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每每看到爷爷抄写这句,就不由得想:会不会这是爷爷对过去的`怀念呢?

岁月到底是什么味儿?谁,也说不清,只是在忙忙碌碌中悄然变化。我在家中的时间越来越少,每次匆匆吃完晚饭,准备上楼写作业,爷爷总会说:“不玩会吗?”当周末准备补习时,爷爷总会说:“不休息会儿吗?”当我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中,爷爷总会敲门而进:“出去玩会吗?”……虽然被拒绝,但这似乎成了他的一种习惯,只是在整天的忙碌中,这些好像都被我遗忘了。

一次晚饭,我提议出门散散步。爷爷不由流露出愉快又惊奇的笑。那个笑容,似乎敲打了我,像揭开巨大帷幕的一隅,发现了对爷爷的冷落。

我们在河边走着,偶尔会听到露珠打翻叶子发出的“啪嗒”声,茂密的草丛中,萤火虫发出微弱的光亮,似乎淹没在远处灯火辉煌之中,却照亮了四周属于它的小小天地。

那个夜晚,我们互相交谈着,从过去讲到未来,彼此珍惜着此刻的时光,珍惜着这爷孙间独特的亲情。

潜心咀嚼品出阅读真滋味 第3篇

一、咀嚼词语, 挖掘内涵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戈茨基认为:“思想不是在词中表达出来的, 而是在词中实现出来的。”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指出:“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 语语悟其神。”领悟一篇文章的精髓, 不需要逐字逐句去分析, 而是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去体悟。往往简单的词语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是读懂课文、领悟真谛的重点所在。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 品出词语背后的信息和情感。

例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嫦娥”这一人物形象。对于体会嫦娥的“善良”, 我抓住“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一句中的“接济”一词让学生品读:什么是“接济”?嫦娥如何接济乡亲们?我设计了几个情境:村口的赵二家没米下锅了, 孩子们饿得直哭, 嫦娥知道了是怎么做的?隔壁的张三家又生了孩子, 却没有一块布来包裹, 嫦娥知道后是怎么做的?后街的老李是个残疾人, 嫦娥十年如一日地为他做了什么……学生凭借想象, 在头脑中将“接济”还原成一幅幅真真切切的画面, 理解了这种给予物质上的具体援助就叫作“接济”, 同时也真实地体会到了嫦娥的心地善良。有了嫦娥这平时点点滴滴的“小善”作为铺垫, 学生才更容易理解后文她为避免逢蒙害人, 不顾一切吞下仙药的“大善”。在智斗逢蒙的情节中, 我抓住了“周旋”这一关键词让学生体会。什么叫“周旋”?嫦娥是如何和奸诈贪婪的逢蒙周旋的呢?我请学生分组合作, 商讨计策后分角色来演一演。学生兴致勃勃, 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办法来应付逢蒙。一番生动的演绎之后, 嫦娥机智的形象已经深入学生心中。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 他们对于语言文字等符号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在教学过程中, 我设计了想象、表演环节, 让学生品味“接济”“周旋”这两个词语。于是, 嫦娥这一人物形象具体了、丰满了, 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也提高了。同时, 这样的设计还原了课文中的童真童趣, 增强了孩子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语言有温度, 字词知冷暖。”可见, 在教学中, 教师抓住关键的词语,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学生与词语对话, 咀嚼文字的滋味, 想象词语背后的画面, 挖掘文本的内涵, 这样, 学生既能较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又能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咀嚼句子, 深入情境

海明威说过:“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 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我们的课文就是这样, 有时轻描淡写的一句话, 在课堂教学中很容易被忽略。而智慧地发现和探究文本中隐藏的闪光点, 引导学生体验、想象, 在品析中理解文章, 在探究中体会人物感情, 层层推进, 文章的难点自然会迎刃而解。

五年级下册《海伦·凯勒》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不幸的小海伦, 在生了一场重病之后, 双目失明, 双耳失聪。”对海伦的不幸命运, 文章仅用了这短短的一句话, 并没有过多的描述。学生对海伦·凯勒这一人物有所了解, 但是没有可供借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储备, 对海伦不幸的命运不易产生共鸣。但这“不幸”却是体会海伦百折不挠精神的前提, 只有理解了她的痛苦, 才能感受到她创造奇迹的勇气。我曾经听到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教学的:有人说小海伦是不幸的, 你从哪里看出来?学生找到了这句话。教师便请学生闭上眼睛, 感受一分钟的黑暗, 谈谈双目失明会带来哪些不便。学生纷纷发言:看不见春天的桃红柳绿, 看不到明媚的阳光, 看不到老师、妈妈慈祥的脸庞……她面对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教师再请学生塞住双耳, 体会失聪会带来哪些困难。学生说听不见枝头鸟儿的歌声, 听不见流水的潺潺声, 听不见风吹过树梢的声音, 听不见老师的讲课声……她面对的是死一般的沉寂。教师再进一步追问:闭着眼睛, 塞住耳朵, 这样的状态让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难熬。”“没有了生活下去的希望。”“特别想要找人倾诉。”……短短两分钟的体验, 让学生感到如此难熬, 而小海伦却从此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 更痛苦的是海伦还无法说话, 她看不到, 听不到, 也说不出。在这样的情感体验中, 学生已走进了海伦的内心世界, 切身感受到小海伦的痛苦, 也对后文海伦战胜命运、创造奇迹的顽强毅力理解得更为深刻。

语言文字是文章的外衣, 是作者与读者对话的第一媒介, “如果文本背后没有‘语言’, 那么它已不是文本, 而是自然存在的 (不是符号的) 现象”。一篇精彩文章的语言背后总是藏着无数的“潜台词”, 它等待着读者去发现。文章的中心句、关键句往往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句子引导学生悉心品味、深入研读, 学生就能从朴实、平淡的语言中读出精彩, 读出经典, 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做到有理解地读, 有感悟地读, 入情入境地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 语文素养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咀嚼标点, 激活想象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 理解书面语言。特别是省略号, 常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它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思维空间和想象的余地。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文本中的空白引导学生驰骋想象, 这样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五年级上册课文《莫高窟》第三自然段中有描写飞天形象的句子:“壁画上的飞天, 有的臂挎花篮, 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 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 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 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 翩翩起舞……”结尾的省略号留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在教学中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引导:飞天形象成百上千, 美轮美奂, 你们能不能用“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写一写其他形态的飞天呢?有了文中的句子作引导, 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对省略号的补白游刃有余, 妙句在笔下流淌:“有的脚踏祥云, 舞动轻纱;有的手抚青丝, 回眸一笑;有的手持宝瓶, 遍洒甘霖;有的手握银笛, 轻启朱唇;有的衣裙飘飞, 载歌载舞;有的双手合十, 祈祷平安。”一个省略号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美丽的飞天在文字里轻舞飞扬。这样既拓展了文章美好的意境, 也使学生理解了莫高窟作为艺术宝库的内涵。

在课堂上,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发现标点符号的亮点与意义, 聚焦省略号的“空白”, 依据课文内容合理想象, 补上文本语言的空白、意境的空白, 这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又使学生在品味标点、个性表达中, 获得了思维的训练、语言的滋养, 从而丰厚了文本, 充实了情感。

细品人生最深的滋味 第4篇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你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你的时候,在江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苦味中的宁静

他原来是朝廷大员,但因为政治,朋友都避得远远的。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使用,苏轼始号为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这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

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喝酒,醒了又醉,醒了又醉。“归来仿佛三更”则是回来已经很晚。“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管家务,但是他睡着了,鼻子打呼。“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没有人应对。以往敲门都不应,就要发脾气了,于是他就拄着手杖,听着江水的声音,这就是“倚杖听江声”。

“淡”味的精彩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可以是美。他跑到黄州的夜市喝点酒,碰到一身刺青的壮汉,那个人就把他打倒在地上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然而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这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过去为什么容易得意忘形?他是才子,全天下都要认识他,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落难之后,他的生命开始有另外一种包容,有另外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出来的一个味觉是“淡”,所有的味道都尝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稀饭、一块豆腐好像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

你会发现苏东坡在得意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看到,因为他不得意,才感觉到清风。

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就更好一点。因为被下放,才可以回到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

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争利,最后总是一场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到了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最后不管你是富贵,或是贫穷,有自我,才有美可言;如果这个自我是为别人而活着,感觉不到美。

苏东坡写过:“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我走过来的萧条冷落心平气和,一切都无所谓了。

生命的滋味作文 第5篇

——题记

偶尔,静看车水马龙,一串车尾灯强硬地挤入眼帘,应接不暇。川流不息的车辆,不断来,也不停去。或许有时会呢喃:生命的起点在哪里?有起点吗?又有终点吗?

偶尔,静看满山黄叶,一树金黄冷淡地落下,从不停息。秋风一起,金色的蝴蝶漫空飞舞,一阵寒意涌上心头。落叶归根,又化为来年的养料。或许有时会自语:生命不就是轮回吗?生老病死就是一天的事罢了。

偶尔,静看化茧成蝶,一只蝴蝶咬破茧壳,缓缓爬出壳来,全身湿软,好似费尽了所有气力,只能大口大口地喘气。休息了一会儿,扑腾两下翅膀,落在花上,忘情地吸吮花蜜。这是与生俱来的本事,也是一种生命的传承。或许有时会疑惑:既然命运都已注定,又何必费力呢?

偶尔,静看暮昏秋云,一朵朵云规律地穿过山巅。只不过有一朵云,如黄色的琥珀,色泽很淡,它绕开了道路,仿佛在反抗什么。慢慢地,夜幕降临,黑暗一点点吞噬云的色泽,缓缓地,消失在了夜空中,一点抗争也没有了。一任思绪飞翔:云是天空的翅膀,云是光芒的天敌,云是……甚至云是生活的挽歌!或许有时会迷茫:如果反抗终将被压迫,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偶尔,静看沧海桑田,世间的一切仿佛都按照上帝所撰写的剧本滑行,哈姆莱特最后的反抗,以失败告终;等李尔王最后醒悟了,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奥赛罗最后的迷糊,让他失去了生命……他们只不过是按写好的剧本在演绎,似乎命运终不可改变,但是当我们沉醉在他们的故事里,看足了精彩,醉出了感慨。

生命的滋味作文 第6篇

“啪啦!啪啦!”两双花花绿绿的雨鞋一前一后地踩进水洼,顿时,水珠四溅。我和小雪披着雨衣在小雨中奔跑。“哎呀!”突然,我撞到了什么东西,跌跌撞撞地后退了三四步,我定睛一看:“小雪,你突然停下来干什么啊?”“快来看!”我听到小雪不同于以往的认真和刻意压低分贝的声音,不禁好奇地凑过去。

那是一只蝴蝶,翅膀橙黑相间,很鲜艳,很美丽。我的瞳孔聚焦,凑近一看,原来是只残疾的蝴蝶:它翅膀清晣的脉络从中间被折断,触角也断了一根,在一处不深不浅的水洼中奋力挣扎着,嗡动着已经拍动不起来的断翅。

我和小雪静悄悄地蹲在一旁,紧紧盯着这只蝴蝶。雨仍在细细密密地下着,下到蝴蝶的翅膀上防护的油性消失,下到蝴蝶的翅膀上的橙黑相间的粉一点一点变淡,下到蝴蝶再也没有力气嗡动它的翅膀了。于是,它停止了挣扎,似乎知道这个方法永远行不通,似乎知道,再这样下去,自己微小而美丽的生命会被雨点一滴一滴地侵蚀。它开始思考,开始摆动着它唯一的触角。

等雨微缓时,它行动了。它迈出了平时不怎么利索,却是唯一完好的肢体——六只脚。它步履艰难,迈出的每一步都带着明显的颤抖。一步一步,它渐渐靠近了水洼边——向着可以遮雨的亭子的方向。

我目测了一下水洼与亭子之前的距离——竟有一米之多!这对于人类来说很短的距离在一只失去了双翅的蝴蝶面前,是何等地漫长啊!虽然我不知道小雪怎么想,但我知道,我的内心已不如表面般平静——我的腿已经麻了,看得也有些不耐烦了,蝴蝶走得这么慢,怎么可能走到亭子下呢?

时间一点一点流逝,雨仍下着,原本不深不浅的水洼也变得深而混浊,可却没了蝴蝶的影子。我深吸一口气,蝴蝶用实际行动征服了我。只见在亭子的边沿,停着一只近乎透明的蝴蝶,而在它身后,拖出了一条长长的、由浓而淡的、橙黑相间的,已经快被雨水冲刷干净的粉线。

细品过年的滋味 第7篇

年三十儿,家家户户都张罗开了,贴春联的有,熬肉汤的有,逛商场购物的有,甚至连分红包的也有。我家此时也热闹非凡。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在屋里喝茶,看电视,有的还甩起了扑克。屋外,我和爸爸正在贴春联,我们都不懂得技巧,平整的对联一到门上就成了一张张皱巴巴的老太太的脸了。我们互相取笑着对方,呵呵的笑声从心底涌了出来。鲜红的纸,绚烂的字使冷清的门一下子热闹起来。“人泰,事泰,三阳泰;家和,人和,万事和。”“嗯,对得妙,对得妙!”我品味着一幅幅对联,发出啧啧的赞叹。窗上的倒“福”,屋檐上的大红灯笼勾勒出年的喜悦,散发出过年的滋味。

三十儿看春节晚会一直熬到凌晨1点,正月初一一觉醒来已快到中年了。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我的好心情。匆匆洗漱完毕,喝下一大碗牛肉粉丝青菜汤,我感到从头到脚都无比温暖。套上新衣服,穿上新裤子,登上新鞋子,戴上新发夹,带着满身的新气儿和满肚子的祝福,我走进了一个又一个邻居家里。“大伯好,恭喜发财!”“阿姨好,祝你越来越漂亮!…„小弟弟,希望你学习进步,天天向上!”浓浓的年意使原本不爱开口叫人的我由心底发出一句句祝福。把一把把糖果塞入我的口袋。细晶着糖的味道,酸、辣,样样都有,可吃在嘴里,却都是如此美味,在喜庆的日子里,大红大绿似乎变得不那么俗气了。艳丽的色彩装点每一个人,装点着整个社会,阳光虽不那么灿烂,但很温暖;天空虽不那么蔚蓝,却很广阔,过年的滋味陶醉了我,陶醉了每一个生命。

江南清明习俗多 吃中品滋味 第8篇

除了传统的青团子是清明时节必食的小吃之一,吃清明螺也是江南人习惯的食俗。因为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很多喜欢这种食材的人都感叹“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当然,吃馓子的食俗也是大江南北的特定风俗,虽然现在每个时节都可以吃到,但在清明时节吃馓子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风俗,这种习俗在江南并不多,但也算是这个时节不容错过的一道“寒食”。

清明节的“吃”格外讨喜,由于节气的关系,天气温度适中,人们对于青团、螺蛳等这样的美食无可抗拒。青团子本身属于甜食,人们可以在这个时候充当早点或配餐,确实也是不错的选择。而螺蛳的美味众所周知,尤其是在常熟地界,人们对于螺蛳的痴迷也有一定程度。特别是常熟的几家螺蛳馆,生意红火,人们时不时会邀上两三好友小聚下,品着螺蛳,叙着家常,别有一番风味。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两天24小时营业的便利超市,各种包装的青团子已经上市,有传统的绿色,也有五色其他口味的团子,吃在嘴里糯糯的、甜甜的,心里却感受着一份暖暖的春意与温馨。营业员告诉记者,这两天这样的团子一天可以卖掉十几盒,有的上班族就当点心吃,既可以填饱肚子,又经济实惠。

品生命滋味作文 第9篇

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以其清新美妙的意象、独特高超的艺术,享誉于华文圈。中国大陆,台湾,港澳及其他国家地区的华文学校,都把它编入教科书让学生学习欣赏。它之所以如此获得人们的普遍厚爱,除了作者本身的“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语)的高尚人格魅力外,其体景察物中所含的优美动人的感情色彩是很重要的原因。

《荷塘月色》一文的感情基调,一般解读为“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淡淡的喜悦”。说它有淡淡的忧愁,读者一般都能理解和接受。在文中,作者开头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想在夜深人静之时到月下的荷塘散步以排遣。“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语),由于心有所思,于是荷塘之景也就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路是“幽僻”、“寂寞”、“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树“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灯光也“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些景语无不体现出作者那忧郁的感情。特别是作者在文中的独白,更是直接抒发了心中的苦闷:“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以不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作者对现实的不满而又没有勇气去抗争的惶惑、忧郁、苦闷的感情,无不一一显露。所以,有淡淡的忧愁,甚至较浓的忧愁的解读,读者能充分理解和接受。

但是,对于“淡淡的喜悦之情也是笼罩全文”,教参一般的分析解说是:作者忽然想起月光下的荷塘,“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于是欣然前往,通向荷塘的小路,往日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便觉得自己是个“自由的人”,到了荷塘边,心系美景,暂得自由,怡然自得之情顿生,由此想到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于是断定作者的淡淡的喜悦也是笼罩全文的。如此的解读,明显中气不足,简单乏力,读者难以信服。其实,对“淡淡的喜悦”感情的解读,不应单单指向景物描写,还应该指向人,指向贯穿全文的对女性美的描述。

首先是指向妻子,也即孩子的母亲。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中国人认为,上天能造万物,也就能救人类,父母即能生儿女,也必能保护子女,所以人在处境困难时,总是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予援助。文中开头和结尾所写到的妻子,其实就是母亲的形象。母爱是一种超越功利得失,超越阶级政治的人间至爱。作者面对白色恐怖的黑暗现实,心中充满无奈的苦闷、忧愁、矛盾,当然是“不宁静”的。与现实相比,作者有家,家中有妻有儿,是黑暗中的一块乐土,一处港湾,作者处在其中,心是踏实的,宁静的,有淡淡的喜悦的。

其次指向女性的外在美。十八的姑娘一朵花,女性的外在美,犹如春天的花朵绽放着独特持久的魅力,好像夏日的阳光释放灼人的热情。作者在写田田的荷叶时,想到了“亭亭的舞女的裙”,写荷花时想到了“刚出浴的美人”,用上了女性化的“袅娜”、“羞涩”等词语,这些和作者在《绿》中用“少妇拖着的裙幅”“初恋的少女的心”来写梅雨潭的绿,在《威尼斯》中“鲜明亮丽的少女”来写威尼斯的建筑艺术,在《看花》中用乡下姑娘来写栀子花等一样,无不透露出喜悦之情。

再次是指向女性的青春美。作者在文中写到了江南采莲的旧俗,说“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由此认为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一个风流的季节”,并且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作证明,那“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的情景,恐怕坐怀不乱的柳下惠都要心动,而才情满腔的作者,心中能不漾起淡淡的喜悦吗?

最后是指向女性的内在美。“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这是作者在文中所引的南朝乐府民歌代表性作品《西洲曲》中的句子。如果说上面的《采莲赋》写出了初夏时节,男女青年以心相许、和乐欢快、热闹风流、充满青春气息的话,那么此《西洲曲》则表现了女性“思郎郎不至”惆怅满怀,但又“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的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面对如此美好的心灵,如此纯洁的感情,作者心中难免会激起喜悦的波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解惑”,首先要自己“无惑”,而“无惑”的办法只有一个:不迷信,勤钻研。上述所说,就是笔者在重读《荷塘月色》这一散文名篇时所悟到的,当否,请教于同行和大方之家。

2003年1月8日

转自k12

段落赏析 :生命的滋味 第10篇

1.原文:如果你说人生如梦,只因你生活在梦中;如果你说青春是一个迷,只因你不懂青春的含意。青春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把青春融入生活,你才能领会青春的真谛。青春并不是华丽的外衣,人生并非花团锦簇,青春的笑容也常和眼泪融在一起。几次挫折便是生活的全部吗?走出失败的阴影,世界会变的更加美丽,并不是所有的失落都意味着不再拥有,当你感叹夕阳西下的时候,朝阳正从你的背后升起。我们不一定能使自己完美……

赏析:这段话运用优美、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要珍惜青春,珍惜生命,过好生命的每一天。作者充分运用比喻、对偶、反问、象征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青春、对生命的感悟。读来充满韵律和诗意,充满感染力。的确,生命是美好的,需要我们每一刻的珍惜。不错过,不回头,走好每一步。

2.原文:都市的繁华迷乱了我的眼睛,找不到了自己,可故乡依在。纵使你在某个城市开心快乐的生活着,但在心灵深处,总有一条无形的东西牵引着你,一头在故乡那边,一头结固地栓在心底,一扯就痛。特别是久别故乡的人,也特别是夜深人静的时候,故乡这杯酒就愈香醇,故乡的影像就愈清晰,香醇的不想醒来,清晰的叫人心疼。“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就是因为这纵使走到天涯海角也解不开的乡情和乡愁,才让漂泊的我们得以慰藉,让流浪的心不再孤寂。

赏析:这段话表达了我对故乡的牵挂和羁绊。即使城市如此繁华,故乡依然在我们心中长存。故乡是我们的根,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成长印记。这段话用语优美抒情,恰到好处,富有感染力,让我们都对故乡的那点心绪都被拨动了。引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借用诗句表达了天涯海角都扯不断我们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多处使用对偶,语势加强,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依恋之情。

3.原文:在低低的呼唤声传过之后,整个世界就覆盖在雪白的花荫下了。

丽日当空,群山绵延,簇簇的白色花朵象一条流动的江河。仿佛世间所有的生命都应约前来,在这刹那里,在透明如醇蜜的阳光下,同时欢呼,同时飞旋,同时幻化成无数游离浮动的光点。

这样的一个开满了白花的下午,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觉得是一场可以放进任何一种时空里的聚合。可以放进诗经,可以放进楚辞,可以放进古典主义也同时可以放进后期印象派的笔端——在人类任何一段美丽的记载里,都应该有过这样的一个下午,这样的一季初夏。

赏析:这段话运用生动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桐花盛开的美景,作者把视觉与听觉相结合,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机和动感。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繁华的桐花盛开的场景比作流动的江河,把阳光比作醇蜜,将这幅景象刻画得美不胜收。最后的排比句,语势加强,让人感受到桐花盛开时喷发的生命力,仿佛整个山坡都被桐花覆盖了,生命的张力无限延伸。而作者的想象则充满了浪漫的梦幻。

4.原文:我已来到了红色的世界——红枫林。望着漫山的红枫,远远望去就像红色的海洋,那种红色鲜艳夺目。我不由自主地走了过去,捧起一把枫叶。哇,它好美!像一个巴掌,鲜红、鲜红;像一把扇子,平平展展;像一朵盛开的鲜花,永不凋谢!临走,我拣起一片绿色的红枫,我会将它作为青春、美丽、激情的象征,永远珍藏!我再回头看看,这座长满红枫的山整个就像一堆顽强的烈火,不管经历多少风吹雨打,都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红枫叶比作红色的海洋,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枫叶之红之多之盛,抒发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接着进行细节描写,从形状颜色等多个方面描绘枫叶的形态,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枫叶比作巴掌、扇子和鲜花,写出了枫叶旺盛的生命力。然后是绿色的红枫,作者用激情洋溢的笔触写它象征着青春、美丽和激情,赞颂了红枫的美好。最后,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座山比作烈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叶的顽强和生机。

5.原文:美,可以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也可以在炸毁的大桥旁,可以在芳香扑鼻的鲜花上,也可以在风中跳动的烛光中;美,可以在超凡脱俗的维纳斯雕像上,也可以在那平凡少女的笑魇里。生与死处在两个世界,但美却可在生死边缘上闪闪发亮,这就是生命的力量——生命的至美。

赏析:这段话行文流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语气,充分强调了美无处不在的特点,美可以是无比恢弘的,也可以是无比平凡的,可以是充满生气的,也可以是残缺的。而作者最想说的,大概是“这就是生命的力量——生命的至美”。的确,生命的力量才是最美的,最让人震撼,最让人唏嘘不已的。作者下笔如有神,读来只觉得唇齿生香,余味无穷。

6.原文:青春有时候极为短暂,有时候却极为冗长。我很知道,因为,我也曾如你一般的年轻过。在教室的窗前,我也曾和你一样,凝视着四季都没有什么变化的校园,心里猜测着自己将来的多变化的命运。我也曾和你一样,以为,无论任何一种,都会比枯坐在教室里的命运要美丽多了。

那时候的我,很奇怪老师为什么从来不来干涉,就任我一堂课一堂课地做着梦。

今天,我才知道,原来,他也和今天的我一样,微笑着,从我们年轻饱满的脸上,在一次次地重读着那我们曾经经历过的青春呢。

生命的滋味抒情散文 第11篇

在这世间,曾有那么敦厚温和的父亲,给了我年少时光无限的依靠,为我在窗外种下各种我极其喜爱的花树,它们静默地伴我成长。

然而,在年少的时刻,总以为一切就会一直这样下去。满树花香,彩蝶翩飞其间,还有那种极小到只有成人拇指大的鸟儿,三五只穿行花树,唧啾中扑愣着小小的羽翼,惊得片片粉瓣,簌簌落下。

我以为能够一直这样生活下去的。那时芬芳的花儿早铺满尘路,青涩的桃儿也挂满枝头。我以为,只要月亮再低一些,夏夜纳凉的蒲扇下为我不停驱逐炎热的父亲,就能随手摘下许许多多,比荧火虫还要多的星星,让我小小的怀里,满满的,全是闪闪烁烁眨着眼的星星。那样的小小的我,是不是堪比白雪公主美丽呢?

我真以为,日子就是这样无忧无郁的,伴随我们成长。

在那时,那时小小的我,以及小小的伙伴们的心里,也许是傍晚彩霞漫天后,燃尽的绚丽的火星子,洒落了一地,在夜晚长成一只只提着星光的荧火虫吧!为什么在白天不见了它们的身影呢?想必它们是从天上来的,它们飞呀飞,一直飞到孩子们夏夜的梦里……

什么时候,再也不见了这漫天星辰,不见了月色如水,卧看星汉的无尽遐思呢?这不经意间的失去,总让人怅怅然留恋。

没有人告诉我,儿时的漂流瓶,已随岁月的潮,漂到了何方?没有人告诉我,一场秋雨,是不是林风在多舛的命运里,偶尔的悲凉?没有人告诉我呀,牧羊的姑娘,到底是为哪位心上的人儿歌唱?新年总漫天白雪簌簌,莫不是俊郎的小伙儿,亲吻了他心爱的姑娘?没有人告诉我,远方的汽笛带走了多少世间离散聚合,载得动几多向往几多梦想?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二十余年后的今天,回顾来时路,我们儿时的时光,在父母羽翼下肆意的时光,总是仓促、美丽、模糊,而又真切的。

七八岁时,山中于我,充满了神秘、欢快、无虑,处处山溪明澈,季季山花娇丽。

十七八岁时,站在山峰上,远望黛峦,听林间松涛阵阵,风中传来几声火车的呜鸣声,看一条条玉带似的河流,在天际延伸…….心中对远方充满一种高亢的向往和满怀的憧憬。

二十年后,重登临,雾霭沉沉的林间,只听得锦鸡扑愣愣飞过的声音。而青草坡上,昔日牧羊的小姑娘,那抱着雪白羊羔惹得我们羡慕不已的小姑娘,早已远嫁到不知何方。山间蜿蜒的小路上,曾背着书包,手捧大把映山红的我们,早已是四海驻留。从此后,天涯静安,相牵,不相望。

一切,业已分开太久,再回顾,处处,皆温柔……

所有的往昔,井然有序地在视线所及处排列开来。

远望,黛峦和河流,远处的汽笛和火车隆隆的轰鸣,我们,已不再憧憬。那是我们探索、追寻,跌倒又爬起的地方。风里雨里,它磨蚀了一颗又一颗对外面的世界无限向往的心。

而今,魂里梦里,依稀,那一夕旧日的梦,远远又近近,飘渺如烟如雾又似风啊。

可惜,在以后的光阴里,再也没有比这更为纯白更为澄澈的生命记忆了。

更为令人黯然的是,属于我童年的院落,只能看到杂草丛生的昨昔。环顾四周,又有谁,能解我此刻朦胧如雾的忆昔悲怀?待何年,能真正放下这尘世繁芜,皈依至无争的世外,“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呢?

——到头来山河依旧,风声依旧,却已是时过境迁,千万里云和路,物是人非事事休啊!

【道再见,再见竟成永诀!】

我知道,我是再也补赎不回昨日的失。

斜织的岁月里,我依然是无可避免地流失了我的亲情。尽管我从很小的时候,就有着与生俱来的依依惜别的心情。结识人生中的第一批汉字里,我就习惯以文字,来挽留一段段欣欣然的欢喜,描下一山山灿灿然的春花,一轮轮清朗朗的秋月的。

然而,我只能想到生离,毕竟是暂时的作别。我想那样的一种月色,那夏日璀璨的夜空下,月色永远水般明澈,晚风夏夏清凉。小小娇娇的我,依在父亲宽厚的胸前,会一直一直地依附下去。在极淡极渺的记忆里,我会是父亲怀中永远的小小,永远的无限娇怜,永远极其温柔的心疼。

等一切,已经结束,我才明白,我爱和爱我的人们啊,你相信吗?爱是一部淙淙流过的水经,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流程,在我们不知不觉时,消逝,永不再回!永不再回!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人生能试片,我心定亲手抽换掉过多的不经意,过多的任性。岁月已在我心中织就一张温柔的网,千丝万缕,丝丝线线皆会牵扯得浅浅痛楚。我必定会倍加珍惜这世间的每一段情,以我柔弱的环抱,极轻极柔的簇拥这芬芳如花儿的情意啊。

在我浅浅道再见,在松开相牵的手的刹那,那不经意的一转身,竟成为生死永诀!太阳落下,次日会再升起,花儿凋零,来春会重返枝头。而有些人,一挥手,即成永别。

也是这样一个夏夜,形如枯槁的父亲已是弥留,与我,作了一次最倾心的长谈,记忆中,父亲是从不肯轻易表达感情的,这一次,他有些絮絮叨叨,聊到深夜。那分明是临行告别的话语呀,他分明是,有着太多的不放心。从他经历的种种,一直讲到我小时,讲到至今。

我必须惭愧地承认,我是有些嫌他讲了太多,叮嘱过没完。

月亮升至中天,竹影中风声沙沙,在那样温馨而祥和的夜晚,年青的我,是怎样能明了,这将是父亲与我,相谈的最后一个夜晚啊。

现在的我是多么懊悔自己当初为什么那么不经意,片片段段,我竟没有多少留在记忆里。于我,那是父亲留给我,最后的声音最后的叮咛最后的难舍的温情了。

我还记得他举起蒲扇,意图像在我小时候一样,给我一片清凉,但他终于是不能了,他已手无缚鸡之力。唯一没有令自己后悔的是,我从他手中拿过扇,角色替换,这是我作为女儿,唯一的给父亲养育之恩的一种微渺的报答。

——万分惭愧,我亦,终身抱憾!子欲养,而亲不待!

二十年后的今天,归来的我推开虚掩的门,未曾跨进院落,我已看到满目的荒凉,看到我杂草丛生的往日时光。我曾在这里轻易作别我的至亲,不,是永别!那时院中的芭蕉正舒展着阔而碧的叶,风从院中桃树间吹来。虚弱的父亲半躺在蕉树下的椅子上,在松开我的手的时刻,轻轻地叹息。

多年后,我依然记得,在我挥手道别父亲,并顺手带上院门的刹那,父亲的眼里满是温柔的留恋与极度的不舍,眼中明晃晃的,分明是将落未落的泪。他明知是父女永诀了!幼稚堪怜的我,哪知这一次道再见,将永无再见之日?我又怎知,不经意带上院门,竟是从此将父亲与我,生死两隔!

等我坐上返校的车,回想父亲临分别时的表情,刚毅的父亲从未有过这样的脆弱啊,会不会……那样不祥的念头掠过脑际,我的心猝然疼起来,犹如无数细细密密的针,深深地扎在上面。眼泪,是不可抑制了,扑簌簌落下,抹掉一片,又一片。

我几乎想折回家了,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应该陪着父亲,许是最后的光阴了啊。

父亲,生命应该就是这样吗?时刻埋伏着,他日的痛惜?流逝着,来年的懊悔?

一切已经来不及,来不及了,致以深深的歉意。这永世的抱憾。我将这一切,密密集集挤兑成明信片,我是真的,真有寄不出一张完整的立体的笑脸啊。并且,在邮寄栏,只字未能写上——早已,无处邮寄了,我的亲情!我只能,在邮票的锯齿边,父亲,我想任它不断地拉锯般地切割,我曾依赖你的种种画面。你咸咸的背影,已淌成我心底一条忧伤的河……

我想用以警示在往后的日子里,我再也不能漠视,所有穿行于风中的相遇,相知,相依,相恋,相惜。哪怕是极短极短的,昙花一现。哪怕是山风与海涛,终将止息,哪怕是尘埃与流浪,注定我们与这个世间的种种擦肩,哪怕月色与花儿,将不再是上一轮的你与我。

我将,唯有珍惜,唯有感恩,这生命中的短暂的相聚。这生命中的,百般的滋味啊。

生命的滋味读后感 第12篇

第一次看到她,是在图书馆的一个角落处。因为她不寻常的书名吸引了我的眼球――《生命的滋味》。作者是一个画家,一个诗人,一个老师,一个妻子,也是一个母亲。对!她就是席慕蓉。

起初,觉得她只是一个喜欢文字的画家而已。但这本书彻彻底底改变了我那无知的看法。对于生命,她那独到的看法与感受,让我钦慕不已。记得书中有这样一段:“要多少年的时光才能装满这一片波涛起伏的海洋?要多少年的时光才能把山岩冲蚀成细柔的沙粒并且把它们均匀地铺在我的脚下?要多少的时光才能酝酿出这样一个清凉美丽的夜晚?要多少多少年的时光啊!这个世界才能够等候到我们的来临?”是啊,要多少年我们才能真真明白生的真谛啊?

书中作者通过自己早年的人生经历,婚后的生活以及为人母的中年生活,来展现阶段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的理解。作者是一个感性的人,所以文字中始终透露着情感。每每会触及人心最柔软处,并产生共鸣。爱情、友情、亲情……生命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带给我们有喜悦,有悲伤,有忧愁,有离情,有别绪……

在其中一篇名叫《姊姊的歌声》的使我觉得生命有些无奈和伤感。作者的姊姊席慕德,是一个歌者。从小,姊姊就是名列前茅的模范生,在师大音乐系,八个学期都是第一名。毕业后留校做助教一年,然后到西德慕尼黑国家音乐学院学声乐,毕业成绩又是第一名。作者体会着姊姊为了少年时就坚持的一个理想,付出的太多太多。真的,有多少人能真正地了解一个演唱者的心呢?台前的辉煌,可是,在辉煌的灯光照不到的后台,照不到的那些长长的年月里,为了一场音乐会,为了一首歌,为了短短的一句歌词,甚至,为了一个音符;为了追求那一刹那里绝对的完美,一个艺术家,一个歌者所付出的代价有多大啊!所有的辛酸与跋涉都只是为了一个目的:“请让我为你唱一首美丽的歌。”

生命真的很有滋味,如果你不好好品尝的话就会失去这次成长的机会。“婚礼”应该是一个令人愉悦的名词,因为它承载着幸福与快乐。但那场婚礼作者却不忍参加。

因为出国留学,作者曾经和一群外国人住在一起。一个名叫海伦的女孩,因为身患重病,在她生命即将消逝的时候,与她相恋多年的男友向她求婚,海伦本身并知道自己生命垂危,但女孩亲友已告诉男孩。男孩思索了几天,他决定要娶海伦。佳期到了,正是郁金香开得最疯狂的五月。作者却不敢去看那美丽的新娘。“是怕那美因为它的不能持久而变得凄艳?还是怕终会失去?”海伦还是走了,在新婚第十天的早上,安静而满足地倒在年轻的丈夫的臂弯里走了。

十天的婚姻,十天的新娘,海伦能得到的就只有这么多了。

八年级政治生命的滋味 第13篇

让生命之根更深//关键在态度

一、【教学目标】

1、知识:面对挫折要有“生命之钙”;挫折是人生的学校。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会带来不同的结果;走出挫折方法途径。

2、能力:做生活的强者,自我激励,增强抵御挫折的信心、勇气和力量。培养战胜挫折的积极心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迎接生活的挑战。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面挫折。

二、【教学重点】

面对挫折要有“生命之钙”。面对挫折要有积极的心态。

三、【教学难点】 对“生命之钙”的理解。面对挫折如何保持积极心态。

四、【教学手段】情境创设法、案例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材、与挫折有关的事例、练习题等;在挫折面前积极心态与消极心态的事例、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收集战胜挫折的典型事例、名人名言等;收集战胜挫折积极心态的典型事例、名人名言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述一个学生遇到家庭变故不会调节学习极速下滑故事 师:这个同学遇到了什么?请用上节课的知识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生:遇到了挫折,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师:假如是你遇到了这样的挫折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生:略

师:挫折总是难免的。挫折使有些人一蹶不振,而有些人则勇敢地面对挫折,让自己的生命之根扎得更胜。挫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挫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框和第三框。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阅读《耐磨的人生》,然后分组讨论:“生命之钙”包含哪些成分?

老师在黑板上描绘生命之树,然后叫学生将对“生命之钙”的理解写在黑板上。

生:①顽强的意志;②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③乐观开朗积极进取的的心态;④人生历经的苦难,在人生不如意的境遇中顽强活下去的精神力量。

2、“想一想”:你所经历的挫折给你带来了什么?

生:首先是焦虑、失望、忧虑、担心、痛苦等消极情绪;然后是自己从痛苦中走出来,坦然面对,经受失败和挫折的考验,战胜它!所以说,挫折增加了我们的人生阅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从失败和挫折中使强者更坚强,更聪明,更能激发自己的潜能,愈挫愈勇,走向成功。

师:没有经历过失败和挫折,就找不到真理。挫折是人生的学校,它能折磨人、考验人、更能锻炼人,使人受益终生。(板书)

3、引导学生阅读《别让眼睛老去》,然后分组讨论:“保罗·迪克”的“森林庄园”为什么再度绿意盎然?

生:关键是祖母的开导使保罗·迪克在绝望时看到了希望。

师:面对挫折不同的心态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积极参与的心态荟萃使你的眼睛醒来,看到乐观、进步、向上的一面,你的生命会重新闪亮;而消极的心态则会使你的眼睛老去,只看到悲观、失望和灰暗的一面。

4、活动体验:朗读比赛-高尔基的《海燕》一文

比赛方式:①每小组推选2位选手,参加预赛;然后每组决出一名参加决赛。

②小组推选一名评委打分,十分制,要有差距。

活动结束,教师提问:落选的同学什么感受?如果还有复活赛,你们会在那些方面改进,让自己更优秀?学生回答略

5、“友情链接”:

师:面对挫折如何保持积极心态?

学生根据课文“友情链接”概括:

积极走出挫折,成就自己的事业,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走出挫折的前提是:正视现实和挫折,不回避,端正心态; ②走出挫折的基础是: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

③走出挫折的动力是;有理想和目标;

④走出挫折,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是:树立信心,增强勇气。

七、【课堂总结】古今中外历史上一帆风顺而又有大成就的人实在是少见,真正出类拔萃的人,大多数都是那些历尽艰辛,在挫折中磨练出坚强的意志,在逆境中不懈得奋斗的人。让我们乐观的接受挫折给我们的馈赠吧。让我们勇做生活的强者。让我们像海燕一样呐喊:让挫折来的更猛烈些吧!

八、【板书设计】

让生命之根更深

1、挫折是人生的学校。

2、面对挫折要有“生命之钙”。关键在态度

面对挫折不同的态度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积极心态:取得成功,成就事业

消极心态:悲观失望,生命暗淡

九、【教学反思】

上一篇:小学国防教育班会方案下一篇:机关单位档案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