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2024-06-23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精选8篇)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第1篇

传承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

——腾克中心校民族教育发展情况

腾克中心校成立于1913年,是一所有着九十多年历史的民族学校,民族学校教育不仅是传递文化知识的活动,更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使命,带有双重性质。因此,我校作为达斡尔族学生为主体的民族学校,在传承民族文化的目标是:让少数民族学生在了解和掌握本民族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形成对本民族文化与历史的认同感,从而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自2005年3月迁入新校址时起,我校在传承和保护达斡尔族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传递和延续民族文化;通过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活动来改善作为民族学校却忽视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

一、校园文化建设彰显达斡尔族民族特色。

为了让学生了解并尊重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校用图板、照片等形式介绍达斡尔族过去生活环境、风俗习惯、生产劳作、文化体育,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在历史上,达斡尔人在生产力不高、生产方式落后的情况下,怎么样生产、生活,为什么会形成勤劳、勇敢、善良的民族品质;通过展示曲棍球比赛、乌春表演、鲁日格勒舞蹈的图板,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的悠久传统文化和体育竞技活动,更加热爱本民族,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挖掘民族文化的内涵。

1、文化艺术活动以民族文化作为载体开展活动。近几年,不论是校园文化艺术节还是艺术展演活动都以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为主,如:“民族民间广场舞比赛”、“扳棍、劲力比赛”;“达斡尔族歌曲大赛”等等,不仅让学生收到了艺术熏陶,更重要的是通过此类活动让学生对民族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艺术展演活动中,孟志娟老师和学生合作的歌伴舞《四季歌》、吴永明老师的乌春表演、学生的舞蹈《鲁日格勒》等作为学校的保留节目、品牌节目曾参加过旗庆等多次全旗大型的文艺汇报演出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2、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更以民族艺术为主要内容。我校一直成立有文艺队,合唱队,有计划地排练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节目,如:鲁日格勒舞、达斡尔族歌曲演唱。

我校的绘画小组开展的活动也以民族艺术为主体,如:“哈尼卡制作”、“剪纸”等都是绘画活动小组的主要教学内容,活动小组的艺术作品布置了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美术活动室。

3、作为曲棍球基点校,我校积极开展曲棍球运动项目,校曲棍球队成立于2004年,虽然开展时间短,校代表队积极参加旗举办的各种比赛,2006及2007年全旗曲棍球比赛中荣获道德风尚奖,并为上级输送了2名优秀运动员,通过参加各种比赛,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主动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从而推动了学校体育传统项目,也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三、以开展课程文化的途径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任务。

1、我校编写的校本教材,以思想教育为主轴,介绍达斡尔族的历史、人物、文化、体育、服饰、风俗习惯,在授课时,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讲故事,演讲,曲艺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中动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达斡尔族的发展史,更加珍惜今天得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培养坚韧、积极向上的品质,并树立自己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2、2009年4月,我校还增加了达斡尔族语言的课程内容。达斡尔族语言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趋于消失的势态,因此民族学校有责任开设达斡尔族语言传授课,让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会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会用本民族语言讲故事。

四、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今年,我校担任了自治区对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题研究的子课题研究任务,我校申报了“达斡尔族剪纸艺术与小学美术教学的整合”及“达斡尔族鲁日格勒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两个子课题,虽然处于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但是已经尝试着将剪纸艺术和鲁日格勒等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运用于课堂教学及学校各项活动中。此项活动的成功开展必将会打造更具民族特色的品牌学校。

五、教育教学质量取得进一步发展

学校坚持“对学生一生负责”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领先,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科研兴校”方略,建立并实施了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教、修、研”一体的校本教研制度,以及促进教师不断提高,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学评价制度,办学质量不断提高。

总之,民族文化传承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民族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过程。但在这个传承过程中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民族文化的创成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是,腾克中心校所有师生必定会拿出我达斡尔族人具备的坚强不屈的品格,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一代一代传承、发扬光大,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腾克中心校

2009年6月9日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第2篇

各位领导,校长,老师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来自义龙试验区雨樟镇交乐学校郝飞,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我在的学校位于雨樟镇东南面,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交乐方圆几公里内居住着很多苗族、布依族村寨。那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汉墓群,先后出土了8件一级文物,其中“抚琴俑”、“摇钱树”、“连枝灯”,曾参加了北京“中国文物精品展”。文化底蕴浓厚、人性纯朴、热情好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电脑、广播、电视等家用电器广泛进入农村,极大丰富了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由于这种改变,村民们茶余饭后的山歌对唱、舞蹈娱乐、捻线刺绣逐渐被看电视、上网等替代,纯朴的山歌、民族舞蹈逐渐被遗忘,被丢弃,从而使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优秀文化,随着农村文化生活的改变而失传。因此,拯救、保护和促进民族民间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如果没有人指导,整理,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它们就会被慢慢的遗忘,就像前几天雨樟镇镇政府举办的“魅力义龙,美丽之城”文艺汇演活动,村里面组织的参赛队伍是我们的学生,他们凭着自己的舞蹈天赋,自编、自演了他们民族的舞蹈,可是不是太规范,有穿高跟鞋去表演的,发型也是各式各样的,由于村里没有专业的人指导他们,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专业的指导,难道就让这些纯朴的民俗民风和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渐渐消失吗?因此,我就叫我们学校的老师去指导他们。

在交乐除了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有古文化。在交乐村汉墓群里,出土了抚琴俑、摇钱树、连枝灯、带盖提梁铜壶、铜镜、铜车马、镇墓兽、陶鸡、陶灶、水田模型等10多件国家一级文物。其中在14号汉墓出土了一枚鎏金的“巴郡守丞”印。由此可见,交乐汉墓是考察汉代军事、政治、农耕、文化的重要处所,很多考古学者把交乐和古夜郎连系在一起。交乐汉墓时期虽晚于夜郎灭国约100年左右,在当时条件下,一个拥有如此先进的农耕技术、发达的古代文化,尤其是“巴郡守丞”印所表明的政治中心,没有三两百年是不能形成的,因此可以小心推测的是,在夜郎时代,这里便应当已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夜郎灭国后,经济、文化没有断裂,才有可能在东汉墓中保留下如此精美的文化。

学校是传承民族文化最好的载体,学校可以做的有:在宣传栏进行宣传,让学生都了解他们优秀的文化,编写成校本教材,让学生在学校课程上进行学习,录成视频资料保存等,学校可以组成校本教材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就需要深入农村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内容、渊源、现状、分布、结构、表现形式等进行深入调查,掌握具体情况,再编写成乡土教材。因此,这些我们都要对学生进行宣传,我认为不管是对学生的学习,还是人生都有很大的帮助,上历史课的时候可以说说身边的文化,考古学家就是通过出土的文物了解以前的历史的,教师如能对其有效开发和利用并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不仅能激活历史课堂活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历史。学生通过了解这些会想我们的祖先也有这么牛,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有了自信才有好的人生观。

(我们开展的活动,宣传,学生的收获,心情,爱家乡)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是,是古老的,也是丰富的。我们应该为民间传统文化流传至今而感到自豪,也该为传承中华文化而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今天所讲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但也正因为它的广博才让我们欣赏她,并由衷的热爱它。

民族高校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第3篇

一、民族高校具有的独特功能及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必然性。

1. 民族高校具有的独特功能。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从“少数民族”延伸出来的, 指的是以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和为少数民族培养高级人才为目的的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类别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高校, 除具有一般高校所具有的功能外, 还具有其特殊性。一般来说, 大学有三大功能: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而民族高校的独特性则具体表现为:

(1) 最明显的一个独特性是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各类高级人才, 显著地改变了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缺乏高级人才的旧貌。民族院校毕业生已成为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中坚力量之一, 有巨大的社会效益。所以, 民族院校被人们誉为“民族之鹰的摇篮”。

(2) 在培养人才的同时, 我们也注重结合国家有关民族工作的决策、民族地区发展和各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需要,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并通过合作开发项目、将科学成果进行推广和运用, 有力地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3) 整合与传播民族文化是民族高等院校的重要功能之一。一方面, 科学地发掘、整理与弘扬了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另一方面, 民族高校为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进一步整合与发展, 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

2. 承担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必然性。

首先, 从宏观层面看, 是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走向。民族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 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而且要担负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其次, 从中观层面看,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 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特殊条件的限制, 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还十分落后。而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具有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的人, 形成普遍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 为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添砖加瓦。

最后, 从微观层面看, 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目前民族高校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已作出的巨大贡献及面临的问题。

1. 已作出的巨大贡献。

我国创办民族院校正是为了切实确保我国各族人民平等地享受高等教育, 并从政策、经济、招生等方面给予保证。各民族师生在民族院校就如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一样, 平等和睦地相处, 相互理解、尊重和帮助。实际上, 民族院校也始终坚持马列主义民族观, 主张民族无优劣、贵贱、高低之分, 只有发展上的先进后进之分,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多方面的聪明才智, 都对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各民族文化既各有特色, 又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始终相互交流与借鉴, 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多元地融为中华民族文化一体;各民族文化是历史形成的, 必须现代化, 必须走向世界。因此, 在民族院校, 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得到尊重、整理、弘扬和传播, 少数民族的文献、师资、用民族语文编译的资料都比较丰富。少数民族学生有权利、有条件科学地研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化, 民族院校也应有效地帮助他们正确地理解、吸收汉族语言文化和现代文明成果。因此, 民族院校既科学地对待各民族文化的多元化, 又努力使之一体化, 将它们和谐地整合为中华民族文化。

2. 面临的问题。

在现代主流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民族高校学校教育一度也迷失在市场的旋涡中, 并以仓促设置的各种实用知识满足大众来缓解市场的压力, 所谓人文的、民族的知识自然就面临边缘化生存的危险。本来在我国的主流教育内容中, 关于民族文化的知识就很薄弱, 要么内容很浅, 要么范围很窄, 要么被忽略。有的或者只是作为一种点缀, 或者连点缀也不存在, 而是根本被忽略。少数民族学生由于缺乏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 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淡化, 使得有些学生存在着明显的民族自卑感。另外, 民族文化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后果可能导致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知或寡闻, 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终将由于受到冷落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三、对于民族高校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

民族高校作为文化教育最高层次的高等教育组成部分, 不应停留在被动地传递已有的人类共同文化成果这一层次上, 还必须担当起传递、交流、碰撞、发现和创造少数民族文化, 并把它整合成既适合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又与主流文化相一致的文化形态的重任。

1. 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纳入到教学过程中, 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递和创新得到实现。

(1) 采用理性和批判的态度, 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到各层次学校的教育内容中, 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实现传播和传承, 真正实现多元文化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共存、共生的理念。 (2) 多元化教育必然要求学校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即教育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主体民族的文化和其他民族的文化, 学生不仅要学习主体文化, 而且要学习本民族文化和他民族文化。学校应从不同民族视角出发, 融入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 体现各种文化的特色, 使学生能够从不同民族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将少数民族的不同观点、不同参考标准和内容整合到课程中, 以此扩展学生对社会的性质、发展和复杂性的理解。对学生进行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的培养, 也是民族高校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 (3) 教学内容的编写必须先由专门人才编制, 然后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担任教学, 还应有相对应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计划, 从而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不再是随机、任意的传承, 而是沿着科学的、系统的教学模式进行。

2. 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形成自我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是少数民族文化得到保存和继承的前提。

每一个民族的个体对本民族独特的历史、宗教、语言等都有强烈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是民族意识和民族自尊心的基础。只有通过民族文化的心理传承, 才能使这些民族的核心要素有机地融入每一个成员的深层意识, 也才能使民族文化的精神维系化作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自觉的民族认同感和内聚力。因此, 民族院校学校教育, 不但要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融入现代化主流文化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态度与行为方式, 而且要让学生学习和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能力和创新意识, 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自我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

3. 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民族特色活动, 创造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校园环境。

民族特色活动不仅是一个民族存在形式的形式, 是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在文化上的表现, 是一个民族形象的再现, 更是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积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活动, 如跳芦笙、抢花炮、斗牛、龙舟竞赛、铜鼓舞等, 既可以帮助大家相互了解彼此民族特有的风俗和习惯, 也可以让大家如同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一样, 平等和睦地相处, 相互理解、尊重和帮助。民族高校作为文化机构有责任去发掘、整理和保存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有些院校还设立了民族博物馆、民族艺术团等, 起到了很好的民族文化保存、传播、宣传的作用, 为各个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4. 应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合作, 营造适合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校外环境。

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媒介, 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具有启蒙性和终身性。一方面, 家庭和社区是人生成长的起始, 也是个体接受本民族文化、形成民族文化品格的始发站, 另一方面, 由于血缘关系和民族共同特点, 个体对在家庭和社区所受到的文化启蒙还会形成终身影响, 从而渗透到其对本民族文化的接受与观念之中。但是, 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区教育, 其在民族文化传承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校可以通过邀请家长或具有特长的社区成员走进校园, 传授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等方式, 让他们积极参与和支持学校传承民族文化, 进而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在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同时, 我们可以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加以辅助进行传播和宣传。例如, 开通网络信息平台。

高等院校必须担当好传承和整合少数民族文化的重任, 继承和发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为最终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 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发挥积极的作用。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共同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边缘化的危险。民族高校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阵地, 如何发挥自身的特殊功能和价值有效地进行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是目前摆在大家面前的又一重大难题。本文指出可以通过:多元文化教育的开展、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感、采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 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及与主流文化的融合。

关键词:民族高校,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王军.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 2006, (3) .

[2]曹能秀, 王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7, (3) .

[3]滕星, 胡鞍钢.西部开发与教育发展博士论坛[M].民族出版社, 2001:222.

[4]钟志勇.学校教育视野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J].民族教育研究, 2008, (1) .

[5]哈经雄等编.民族教育学通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5.

[6]赵世怀等著.中国民族学院论[M].民族出版社, 2001.9.

传承国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第4篇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国历代优秀文化中的积淀与升华。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虽然不可能再度直接成为新文化,但其内在的基本文化精神却可以经过批判、改造、继承、弘扬而再度成为新的文化的生長点。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世界各国都在不断的了解中国,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东方智慧开始风靡世界。很多国家都开设了孔子学院,学习中国的儒家思想,并应用到各个领域中。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哲学思想上的著作,和西方截然相反。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是几千年前的著作,但是人的思想哲学及做人的根本是不会变的,老祖宗几千的文化与思考的积累是最好的人生指南针。

我们的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活相结合后,衍生出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如武术、饮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能理解中国的文化底蕴。中国大学扩招已经有些年头了,大批的大学生毕业后奔向了社会。他们将成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这些充满了东方智慧的学子将会把中国带到世界舞台最闪耀的位置。

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

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传统文化的文化特征

文化本身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

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

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面对日益动荡不安的社会局势,有识之士无不在努力寻求救世的良方。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世界需要中国古老文化理念的推广和实践;已被废黜达近百年之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急需拯救。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地发展也就得以平稳实现。

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

中国传统文化公益论坛是由原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陈大惠发起的,从2008年创办到今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已达30多场。陈大惠团队所到之处全部是公益行为,不收取任何费用,团队所有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忏悔自己的过错,以独特。的形式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每场论坛多达4000人,少则500人,很多观众因一场论坛改变自己的人生,反响强烈。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汇报团是一个以致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志愿者团体。他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有专家学者、影视明星、企业家、官员、农民、普通市民等,他们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践行道德,和谐了身心、和谐了家庭,提升了生活和生命质量,获得了美满幸福的人生。如今,他们奉献社会,以自己的经历和体会在全国各地巡回报告。目前他们已在全国各地以论坛形式做过30多场专题报告,受到各地政府和民众的大力支持和热烈响应,使数以千万个观众重新认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做有道德的人。

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第5篇

7月12日,今天是三下乡准备工作的第一天,通过今天中午的工作会议,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初步了解与打算。

我们此次工作应以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了解农村基本情况,进一步认识国情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开拓就业思路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增长见识、锻炼才干,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通过多种活动方式,促进农村基层团建工作为目的。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第6篇

福州民族中学是福州地区唯一的一所省重点民族中学,坐落于罗源县西郊的笔架山麓,前迎金钟晴岚,左揽罗源湾碧波。1992年建校,2010年1月成为福建省二级达标中学。目前,学校占地119亩,校内黉舍巍峨,绿树扶疏,环境优雅宜人。现办学规模为45个教学班,在校生201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10人。

办学以来,我校得到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对学校民族教育工作给予大力支持。1992年5月,总书记(时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等领导先后来来校指导办学工作。习总就办学目标提出殷切期望“办好目前这所民族中学,培养更多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建校以来,我校一直把构建民族特色作为办学目标之一,成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委员会”,制定“构建民族特色学校实施方案”,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依托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文化资源,结合学生爱活动、好模仿、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创造性地设置了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剪纸等民族艺术和民族体育课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

1.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为了让民族文化更好地在学校传承,便于师生学习,学校成立民族题材校本资源领导小组,组织教师充分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编成校本教材:《畲族文化读本》(初、高中),《畲族民歌》、《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共四本民族文化校本教材。用来普及民族文化知识。

2.创办文社,积累课程资源。创办了以畲族图腾凤凰为命名的《凤凰山》文社,吸纳培养少数民族社员,举办畲族史讲座,刊登民族文化作品。这些民族文化作品为积累课程资源提供了素材。

二、引入民族文化资源进课堂。

我校扎实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引进课堂,渗透于各学科中。

1.引进美术课堂。在美术课中教学生创作民俗风情画、学习手工剪纸技能等,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为学校课程改革拓宽路子,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日渐浓厚,内涵发展彰显特色。

2.引进体育课堂。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长足发展,我校坚持以“四活动课”(体育课、课外活动课、兴趣小组课、民族体育特长班课)为教育教学教研平台,辐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内容。体育课是普及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主阵地,组建兴趣小组,把“毽球”、“高脚”、“板鞋”、“蹴球”、“武术”、“陀螺”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课外培训项目,发现和选拔特长新苗送入民族体育特长班,进行重点培养,为民族传统体育储备人才。

3.引进音乐课堂。在平时的音乐课堂中,我校音乐组教师有意识地融入一些畲族民歌、畲族舞蹈的教学与欣赏,让学生感受畲族音乐、舞蹈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畲族音乐、舞蹈的兴趣。同时将传统畲歌与融入现代元素的畲歌进行对比、演唱,使得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也让畲族音乐得到传承。

三、开展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传承活动。

为了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让民族文化入脑、入口、入心,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1.开展民族文化考察活动。每年我校利用暑期的夏令营活动,组织师生深入畲族聚集乡霍口,考察民族文化资源,收集畲族建筑、服饰、神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等资料。

2.组织学生参观作品展览。2011年12月14日,我县著名的剪纸艺人朱学舜老师的畲族文化剪纸作品50多件在我校图书馆展出,吸引了本校很多师生。朱学舜老师并在我校现场指导畲族学生剪纸,气氛活跃、场面壮观,成了民中一道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景线。

3.组织学生开展畲歌畲舞、畲族传统体育表演活动。我校组建了畲族合唱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经常参加校内外各种演出,如校艺术节民族歌舞表演,县畲乡“三月三”歌会、社区踩街宣传活动、畲族传统文化活动、省市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民族联谊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展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4.开设第二课堂,学畲语活动。经调查,我校每年招收的畲族生,初一新生中约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学生不会讲畲语。为了畲语的传承,学校利用本校畲族教师的有利资源专门开设了畲语第二课堂,指派懂畲语的兰阿炳、雷秀海两位老师讲授畲语,收到良好效果。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法,学畲家拳。我们学校每年都组织民族传统体育夏令营活动,安排部分有兴趣有一定潜质的汉畲学生深入福湖、竹里、八井等畲村,利用空闲时间邀请畲乡有武术功底或有民间体育爱好的乡亲给师生们进行示范表演。我们还邀请畲乡的老拳师雷明德等人,到学校进行现场表演和开设讲座, 这些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传统体育素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资源。使得具有畲族体育特色的 “畲家拳”、“斗牛”、“打尺寸”等在学生当中逐渐流行,这些活动不仅畲族学生积极参与,而且众多的汉族学生也纷纷加入其中,促进校园民族大融合。

6.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展示学习成果。我校每年都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各年段都鼓励畲族生研究本民族的文化风情,参加成果展示。其中《畲舞翩翩》获得2013—2014年校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一等奖;《罗源畲畲族文化保护传承现状与对策》获得2015—·2016年校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一等奖。研究性学习活动展示了畲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四、进行民族文化特色课题研究。

随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校积累比较丰富的经验,扎实开展民族文化特色课题研究,打“特色牌”,走“特色之路”。

1.“十二五”期间民族文化课题研究。2013年,我校申报的《关于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校本课程探研》课题,被福州市教育研究院正式立项为“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课题”课题。2015年12月通过市级验收,结题了。我校以这课题研究为契机,深入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将其中较成熟的资料编辑成册,形成系统的资料。这些资料来源广泛,有文献,有少数民族研究专辑,有民间艺人专访等。为课堂教学中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奠定了基础。

2.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校课题研究。2013年,我校申请的《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学校——校园畲族文化》课题立项为市级课题。2015年结题。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经验及成果,在《东南快报》、《中华民族宗教网》等报刊进行相应的报道。

五、主要成效:

1.畲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传承。

通过多年来,扎实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民族文化知识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一是教师通过本项工作,积累相关知识,增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知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知识教育和宣传,有力地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民族文化知识得到进一步普及。二是学生通过参加本项活动,了解了畲族文化知识,民族民间文化的普及面得到进一步拓展。

2.教师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在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中,老师们通过大量的收集资料,开展民族文化研究,教师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

3.学校办学品位和内涵得到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校扎实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我校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代表福州市连续参加五届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连续两届分别获得男、女毽球团体第一名,男子单蹴第一名,男子双蹴第一名,以及2个第二名,6个第三名等好成绩;陀螺队、蹴球队和雷伙斌等十五名队员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可谓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坚实的课研能力,也得到社会的认可。我校李炳坚老师担任第七届省民运会陀螺主裁判长,林引老师担任第七届民运会蹴球副主裁判长,他们都圆满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光荣使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得到了省、市、县民宗局的表彰与肯定。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福建省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单位”、“福州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特别是近两年在畲歌的传唱挖掘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收效颇大。畲族文化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被大众所知。以畲歌为例,由于没有文字,大多靠口头相传,现在年轻一代几乎都不会,传承的状况不理想。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畲族这个非物质保护遗产,了解畲族文化。学校组织畲族合唱团精心排练,从声乐、舞蹈上下苦功,到霍口畲乡进行采风,并为合唱拍摄制作MV。这支MV很好地诠释了畲族特有的文化如乌米饭,乌石滩,凤凰髻等。这首畲族风情的歌曲参加了由美国《国际日报》和中美友好协会主办由美国PCC大学、美国科洛纳音乐学院、美国南加州爱乐乐团协办的首届国际华乐大赛,受到好评,获得了中国赛区合唱组一等奖。福州民族中学也被大赛组委会授予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同时《乌乌的歌》还在福州市第十四届、福建省第五届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现场展出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佳绩。

六、未来规划:

1.学校将更加重视民族文化进入学校工作,把它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师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措施,确保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健康、有序、规范地开展。

2.民族文化进入学校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有效方法。计划在校门口的广场中央树立体现民族团结主题的雕塑,在广场四周雕刻体现畲族文化元素的浮雕,并在校园内开设一个畲族文化展馆。在校园内全面推广民族文化,使其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

3.开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活动,现紧缺的是资金与人才。若能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校园指导,并与我校畲族教师一起成立研究会,对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将会有促进与帮助。

畲族文化传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期间需要不断的改善与改进,更需要创新与钻研的精神。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多种措施来保护传承畲族文化!让部分濒临消亡的民间文化精髓能代代相传!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征文 第7篇

从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许多杰出的历史学家。从小我就听妈妈给我讲司马迁的故事,今天在这本书中,我再次看到了他。司马迁—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继承父业,著述历史,用毕生的经历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时期,到汉武帝初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多字,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整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的鸿篇巨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走出家门游历四方。他游历了大江南北,到过长城,渡过黄河,登过泰山,经过长江,一路上采访民间传说,考察文物古迹,搜集历史资料,这些活动使他获得了大量史籍上没有的史料。

正在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他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几次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他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了心底,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筒,在上面了写下了一行有一行工整的文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奋写作,终于完成了一部辉煌巨著——《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司马迁的人生观,他认为自己的死不过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这种信念,使他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宫刑,遭受了冷落,但他却在史书中有权评价每一位帝王将相,他在史书中,自己就是统治者。

在司马迁的眼里,自己只不过是个刑余之人,可在我眼里,他是个大人物,因为他是个敢于指责黄帝的人,他是个大丈夫,因为他可以忍辱负重,他是个圣人,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史记》

真正的大人物,并不是大权大贵之人,而是那些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可以忍辱负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马迁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写照,生活上的成功并不在于权贵,而是在于一颗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看破名利的心。

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第8篇

1少数民族妇女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分析

少数民族妇女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亲历者, 也是文化的传播者,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 具有十分关键性的意义。弘扬传统文化, 必须让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和谐发展, 才能更好地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二者地位过于悬殊, 必然会引起二者的不协调, 因而引发更多的问题。

1.1少数民族妇女与节日体育活动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 流传着很多优秀的风俗习惯。例如:就藏族而言, 在藏历新年到来之前, 妇女们都要去抢头水或者背净水, 以求来年去病增福。然后准备煨桑烟祭、拜神供佛所需的物品, 初二开始走亲戚串门, 妇女们一直处在忙碌的阶段“。吃新”是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 在侗乡十分盛行。这一天大多都是在七月上旬或者七月中旬, 在这一天节日妇女们到河边将炊具洗干净, 节日起那天, 除了祭祖祈祷丰收之外, 还要举行对歌、斗牛等活动。京族舞蹈“跳天灯”通常在哈节期间表演, 具有极强的宗教色彩, 表演时姑娘穿着白色衣服, 黑色长裤, 手上置着盘碟, 盘碟上竖着有点燃的蜡烛, 跳舞的人随着节奏的快慢而翩翩起舞, 同时转动手腕, 交错地穿插, 烛光与白衣相辉映, 构成多姿多彩、优雅动人的画面。妇女们在节日的活动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她们自身的参与性也是较高的。

1.2少数民族妇女与家庭教育

在很多少数民族人的眼里, 妇女不需要接受过多的教育, 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各种刺绣、编织、传统歌舞、传统饮食、传统体育等等各方面的内容, 这些也是作为少数民族女子必学的内容之一, 大多数少数民族女子都是从母亲那里学的, 因而少数民族妇女在子女的教育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少数民族妇女会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各项体育活动中,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弘扬起到了积极作用。

2现阶段少数民族妇女在民族体育活动传承中的问题分析

2.1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向城市, 以致城市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农村劳动力加速向城市转移, 农村出现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 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少数民族妇女作为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后备队伍, 她们的流失, 很容易造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断层。尽管在少数民族地区也会有部分妇女留守在家, 但是因为过重的家庭重担, 照顾老人和孩子, 无暇顾及该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加上旅游业的推广, 某些地区在某种程度上有了部分提升, 但是受到社会的影响, 大多数妇女还是整天忙碌于新生活而逐渐远离了传统的民族体育运动。

2.2生活方式的改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经济能力也逐步提高, 生活质量较之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少数民族妇女不再像过去那样恪守着一直不变的生活方式, 也在享受着现代社会带来的好处。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我国少数民族内部和对外交流的经济与合作, 增大了少数民族的人口流动, 扩大少数民族的社会交往范围, 少数民族在与外部交流的过程中, 少数民族妇女在饮食行为、交往方面、生活观念、消费行为等方面早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长此以往的发展下去, 很容易造成少数民族对该民族文化的忽视。

3提升少数民族妇女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中的地位的策略分析

3.1建立制度保障, 确保少数民族妇女的社会地位

尽管现代社会说的是男女平等, 但是在某些方面的观念并没有任何改变。对女性的歧视也一直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 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中的作用日愈增强, 她们自身也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组织和管理活动中。少数民族妇女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民族体育活动中。为了更好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弘扬, 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为少数民族妇女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 让她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体育活动的传承中而不受到过多的限制。再有了政府的支持之后, 她们对这方面的规划自然也会较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社会对妇女的肯定, 也会让他们获得更多的信心, 从而勇敢的承担起传承民族体育文化的重担。

3.2关心关怀少数民族妇女的受教育权利, 提高少数民族妇女的文化自觉

少数民族妇女的受教育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政府的一大难题, 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觉得女性没必要接受过多的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弘扬和传承民族体育文化需要广大少数民族妇女的共同努力, 需要不断提高广大少数民族妇女的文化自觉性, 这就要求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文化教育。首先要让她们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文化, 同时也要正确对待和借鉴别人的优秀文化,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二者共同交流, 促进文化的弘扬。面对这一现状, 政府需要首先保障少数民族妇女的受教育权利, 呼吁社会的力量, 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妇女接受文化的熏陶, 从内心里感受到民族体育文化的重要性。

3.3支持民间体育组织, 为少数民族妇女提供参与和管理民族体育活动的机会

政府力量一直是弘扬少数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适当加强对民间体育组织的关注, 尤其是对于那些号召力较为广泛的体育活动的关注, 可以借助这个体育平台, 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妇女参与其中, 突破自身的禁锢, 也是她们在心理上的一大突破。通过引入这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妇女意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 开创妇女体育和体育社会化的新局面。民间体育组织的引入,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让少数民族妇女进一步的了解到体育文化的多样性, 对于后续文化的传承也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4结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加强对少数民族妇女的传统教育, 提升她们的文化自觉, 给予她们更多地参与到民族体育中的机会, 从而使其充分发挥出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关键作用, 不断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摘要:众所周知, 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 也是中国人的一大骄傲。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是人们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就有着男女性别歧视, 至今在某些方面还一直存在。少数民族妇女作为社会生活主流的一部分, 在社会的生产劳动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就现状来看, 少数民族妇女在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中一直处于劣势。因此, 该篇文章主要针对少数民族妇女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少数民族妇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分析

参考文献

[1]王岩芳.西北少数民族妇女享有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36) :137-138.

[2]胡玖英.少数民族妇女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8) :73-77.

上一篇:学校捐款倡议书范例下一篇:儿童迷思概念及其转变--国培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