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股转系统管理办法

2024-07-03

全国股转系统管理办法(精选6篇)

全国股转系统管理办法 第1篇

关于修订《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持续信息披露

业务指南(试行)》的公告

2014年12月31日

股转系统公告〔2014〕119号

为适应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支持平台信息披露系统(以下简称“信息披露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方便挂牌公司、主办券商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的信息披露业务办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全国股转公司”)修订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持续信息披露业务指南(试行)》。

主要修订的内容如下:

一、挂牌公司应使用披露文件编制工具编制公告文稿

挂牌公司应在编制端使用披露文件编制工具填写披露内容,生成公告文稿。对于编制工具里没有明确给出模板的临时公告,由挂牌公司根据有关规定自行编制。

二、主办券商通过报送端报送披露文件

信息披露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后,主办券商不再通过深圳证券信息有限公司上传披露文件。主办券商应通过信息披露系统报送端上传披露文件。主办券商最迟应在披露日20:00前完成信息披露文件的事前审查并上传。

主办券商不得以对挂牌公司的信息披露文件有异议为由拒绝上传信息披露文件。主办券商事前审查后,无论是否有异议,均应及时履行信息披露程序。主办券商如认为挂牌公司信息披露文件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不正当披露信息的,应要求挂牌公司及时改正,挂牌公司拒不改正的,主办券商应向全国股转公司报告并发布风险揭示公告。

三、披露文件在信息披露平台披露的时点 主办券商在转让日15:30前完成公告提交,且拟披露日期为当日的,信息披露系统于当日15:30后自动发送相关公告至信息披露平台披露;主办券商在转让日15:30后完成公告提交,且拟披露日期为当日的,信息披露系统自动发送相关公告至信息披露平台披露。

四、应通过信息披露系统进行审查意见的反馈与回复

全国股转公司监管人员在信息披露系统上对已披露文件进行审查,若发现公告不符合全国股转系统信息披露有关规定,或公告存在重大错误或遗漏的,将通过信息披露系统向主办券商发送反馈意见。主办券商对有关问题核实后应及时通过信息披露系统向全国股转公司进行回复。

五、信息披露文件无法正常披露的处理

主办券商如发现信息披露文件无法在规定的时间段中成功披露的,主办券商应立即向全国股转公司报告,经全国股转公司确认后进行处理。

修订后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持续信息披露业务指南(试行)》于2015年1月12日起施行。

特此公告。

附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持续信息披露业务指南(试行)》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2014年12月31日

附件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持续信息披露业务指南(试行).doc

附件

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 挂牌公司持续信息披露业务指南

(试行)

为规范挂牌公司、主办券商及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的信息披露业务办理,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规则(试行)》(以下简称《业务规则》)及《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信息披露细则(试行)》(以下简称《信息披露细则》)等有关规定,制定本指南。

持续信息披露业务通过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业务支持平台信息披露系统(以下简称“信息披露系统”)实现披露文件的电子化填写与报送,信息披露系统由信息披露文件编制端(以下简称“编制端”)和信息披露文件报送端(以下简称“报送端”)组成。

挂牌公司应当通过编制端编制披露文件;主办券商使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数字证书”(以下简称“数字证书”)通过报送端报送披露文件。数字证书是主办券商登陆报送端的身份证明,使用数字证书在报送端进行的操作行为均代表主办券的行为,主办券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信息披露系统在规定的时间段中将披露文件自动发送至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指定信息披露平台(以下简称“信息披露平台”)。

一、挂牌公司编制披露文件并报主办券商审查

(一)挂牌公司董事会秘书或者信息披露事务负责人应按照《业务规则》、《信息披露细则》、《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指引(试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半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指引(试行)》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临时公告格式模板》等规定,在编制端使用信息披露文件编制工具填写披露内容,生成信息披露文件。编制工具里没有明确给出模板的临时报告,由挂牌公司根据有关规定自行编制。

挂牌公司在使用编制工具完成信息披露文件编制工作后,应当对编制工具生成的信息披露文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核查,确保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挂牌公司将编制好的信息披露文件及备查文件送达主办券商。一般情况下,上述材料包括加盖董事会章的信息披露纸质文件及相应电子文件,其中电子文件包括定期报告或临时报告正文及相应XBRL文件(自行编制的除外)。

(三)进行定期报告披露的,挂牌公司应与主办券商商定披露日期。主办券商通过报送端的电子化预约功能协助挂牌公司完成披露时间的预约。特殊原因需变更披露预约时间的,主办券商应协助挂牌公司在原预约披露日5个转让日前通过报送端进行修改;在5个转让日内需要变更预约披露时间的,挂牌公司还应发布《关于变更XX年度(半年度)报告披露日期的提示性公告》。

信息披露系统根据均衡披露原则,限制每日预约量以及修改 次数。预计披露日期、变更情况及最终披露日期将在信息披露平台上公布。

(四)挂牌公司申请豁免披露涉及国家机密或商业秘密的信息,应通过主办券商向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全国股转公司”)申请并提出豁免披露的充分依据。豁免定期报告相关信息披露的,主办券商应协助挂牌公司在申报预约披露日期的同时通过报送端申请;豁免临时报告披露的,应及时在线下向全国股转公司提出申请。

二、主办券商事前审查并上传至信息披露系统

(一)主办券商对拟披露的信息披露文件进行事前审查,发现拟披露的信息披露文件与全国股转系统相关规定不符的,主办券商应与挂牌公司沟通,了解相关情况,督导挂牌公司进行更正或补充,直至符合全国股转系统有关规定的要求。拟披露的信息披露文件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的,主办券商应要求挂牌公司及时改正,挂牌公司拒不改正的,主办券商应通过报送端向全国股转公司报告,并在挂牌公司信息披露文件披露当日同时发布风险揭示公告。

主办券商对年度报告进行事前审查中,如发现挂牌公司的财务报告被出具了否定意见或者无法表达意见的审计报告,或期末净资产为负值,或全国股转系统规定的其他情形的,主办券商应通过报送端向全国股转公司报告。

(二)主办券商事前审查后,无论是否有异议,均应通过报送端将信息披露文件正文(PDF格式)及XBRL文件(自行编制的除外)上传至信息披露系统;主办券商如有异议的应按本条 第(一)项的规定执行。

主办券商最迟应在披露日20:00前完成事前审查并上传。信息披露文件一经上传将不可撤回。

三、信息披露系统将信息披露文件发送至信息披露平台

(一)主办券商在转让日15:30前提交信息披露文件,且拟披露日期为当日的,信息披露系统于当日15:30后自动将信息披露文件发送至信息披露平台披露。

(二)主办券商在转让日15:30后提交信息披露文件,且拟披露日期为当日的,信息披露系统自动将信息披露文件发送至信息披露平台披露。

四、信息披露文件披露后的审查和处理(一)更正或补充公告的处理

全国股转公司监管人员在信息披露系统上对信息披露文件进行审查,若发现信息披露文件不符合全国股转系统信息披露有关规定,或信息披露文件存在重大错误或遗漏的,将通过信息披露系统向主办券商发送反馈意见。主办券商对有关问题核实后应及时通过信息披露系统向全国股转公司进行回复。

信息披露文件在信息披露平台披露后,如因错误或遗漏需要更正或补充的,挂牌公司需发布更正或补充公告,并重新披露相关信息披露文件,原已披露的信息披露文件不做撤销。

(二)撤销或替换公告的处理

已披露的信息披露文件不得撤销或替换。(三)补发公告的处理

挂牌公司不能按照规定的时间披露信息披露文件,或发现存 在应当披露但尚未披露的信息披露文件的,挂牌公司应发布补发公告并补发信息披露文件。

全国股转公司若发现挂牌公司存在应披露但未披露信息披露文件的,通知主办券商督促挂牌公司发布补发公告并补发信息披露文件。

五、信息披露文件无法正常披露的处理

主办券商通过报送端完成信息披露文件的提交后,应及时查看信息披露文件是否在本指南第三条规定的时间段中成功披露至信息披露平台。如发现信息披露文件无法在规定的时间段中成功披露的,主办券商应立即向全国股转公司报告,经全国股转公司确认后进行处理。

全国股转系统管理办法 第2篇

挂牌公司股权有关问题解答

一、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契约型私募基金能否投资拟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的公司的股权?在挂牌审查时是否需要还原至实际股东?

根据《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第九条,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资产应当用于下列投资:“……(二)未通过证券交易所转让的股权、债权及其他财产权利;(三)中国证监会认可的其他资产。投资于前款第(二)项和第(三)项规定资产的特定资产管理计划称为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故基金子公司可通过设立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投资拟挂牌全国股转系统的公司股权。

根据《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第二十五条,“定向资产管理业务的投资范围由证券公司与客户通过合同约定,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和中国证监会的禁止规定,并且应当与客户的风险认知与承受能力,以及证券公司的投资经验、管理能力和风险控制水平相匹配……”;根据《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证券公司为客户办理特定目的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应当签订专项资产管理合同,针对客户的特殊要求和基础资产的具体情况,设定特定投资目标,通过专门账户为客户提供资产管理服务。……证券公司可以通过设立综合性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办理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因此,证券公司定向、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可由券商与客户约定投资拟挂牌全国股转系统的公司股权。

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二条,私募基金财产的投资包括买卖股票、股权、债券、期货、期权、基金份额及投资合同约定的其他投资标的。故私募基金(包括契约型私募基金)的投资范围包括拟挂牌全国股转系统的公司股权。

根据《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指引第4号--股东人数超过200人的未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申请行政许可有关问题的审核指引》(证监会公告【2013】54号),“以私募股权基金、资产管理计划以及其他金融计划进行持股的,如果该金融计划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设立并规范运作,且已经接受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可不进行股份还原或转为直接持股。”因此,依法设立、规范运作、且已经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并接受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监管的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契约型私募基金,其所投资的拟挂牌公司股权在挂牌审查时可不进行股份还原,但须做好相关信息披露工作。

二、上述基金子公司及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以下简称资产管理计划)、契约型私募基金所投资公司申请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时,股份能否直接登记为产品名称?

可以。具体操作要点如下:

1、资产管理计划或契约型私募基金所投资的公司申请挂牌时,主办券商在《公开转让说明书》中将资产管理计划或契约型私募基金列示为股东,并在《公开转让说明书》充分披露资产管理计划或契约型私募基金与其管理人和管理人名下其他产品的关系。同时,主办券商就以下事项进行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一是该资产管理计划或契约型私募基金是否依法设立、规范运作并已履行相关备案或者批准手续;二是该资产管理计划或契约型私募基金的资金来源及其合法合规性;三是投资范围是否符合合同约定,以及投资的合规性;四是资产管理计划或契约型私募基金权益人是否为拟挂牌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或董监高。

2、资产管理计划或契约型私募基金所投资的公司通过挂牌备案审查,办理股份初始登记时,挂牌业务部负责核对《股票初始登记申请表》涉及股东信息与《公开转让说明书》中披露信息的一致性。

全国股转系统管理办法 第3篇

当前,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部门已经建成了由基础信息网络、指挥调度应用平台、预警发布平台、通信调度系统和基础数据库等部分组成的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平台, 形成了以广电国干网为基础网络、集成全国地球站状态监测、各省安播资源、播出单位事故管理和操作审批、应急事件调度指挥、预警信息发布等多个应用和管理系统在内的综合指挥调度平台, 实现了对有线广播电视、无线广播电视、卫星广播电视、海外广播、互联网视听节目、IP电视、境外频道等多种业务形态及传输覆盖手段的监测监管。

近年来, 随着三网融合、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等新兴技术的发展, 广播电视的播出方式和管理体制发生巨大变化。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要求, 加强各类安全播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需要对现有安全播出指挥调度平台加以完善, 建设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作为总局统一监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总局62号令对安全播出监督管理工作的业务要求, 实现中央级安播平台和省级安播平台两级基础网络的互联互通, 提高对资源数据的利用和共享水平, 以建立快速、有效的统一工作机制, 有效强化安全播出管理部门的决策能力、监管能力和应急指挥调度能力。

2框架设计

2.1体系框架设计

全国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是全国监测监管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体系主要由中央级、省级和市级三级监测监管组成, 完成全国广播电视技术监测、内容监管、安全播出管理和信息安全管理等工作。作为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体系的核心业务及重要支撑系统之一, 全国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的搭建, 同样是以总局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为中心, 其建设基本思路是:以32个省级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为支撑, 以地、市级安全播出管理单位为终端节点, 建设两级平台、四级网络的系统体系, 实现日常管理、应急指挥、监督管理、资源调配、评估演练、辅助决策等功能。如图1所示。

总局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和省级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采用统一的框架设计, 包括指挥场所、基础支撑系统、综合管理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平台安全支撑系统以及满足特定要求的移动应急系统。

总局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覆盖全国安全播出运行管理、事件事故管理和技术管理等方面, 旨在全面了解全国广播电视日常运行情况, 实现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统一管理。特别是发生重大事故和突发事件时, 要能够及时调用省级平台和相关信息系统的数据, 查看现场图像, 进行异地会商, 实施指挥调度。

省级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要满足本地区安全播出管理工作需要, 同时要及时向总局平台提供相关数据、图像、语音等资料, 实现总局、省级、地市级和县级三级广电管理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 重点实现监测预测、信息报告、综合研判、指挥调度和异地会商等功能。

2.2逻辑框架设计

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在建设标准规范体系的基础上, 主要包括业务应用系统、应用支撑系统、数据存储系统、基础支撑系统等分系统。

2.2.1标准规范体系设计

在建设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时, 要以国内外成功的标准化工作经验为参考, 以国家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为框架, 按照“统一经济指标体系、统一文件格式、统一分类编码、统一信息交换格式、统一名词术语”的原则, 规划和研制安全播出信息化标准规范, 指导和推动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建设。主要包括:

1.总局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建设的技术要求, 明确总体技术路线、系统框架、功能要求等内容。

2.数据交换和共享接口规范, 具体包括:

1) 信息资源分类与编码规范, 定义数据的分类、编码、标识及元数据管理等;

2) 数据交换与共享规范, 明确数据交换和共享业务模式、技术路线、技术框架、交换接口标准、共享资源分类和临时库表结构等;

3) 数据库建设规范, 提出数据库建设的逻辑结构, 定义数据类型。

3.技术系统接口规范, 明确互联互通技术要求、接口规范和技术路线。

4.系统运行管理规范, 提出运行管理工作的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和制度。

2.2.2业务应用系统

业务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

1.日常业务管理系统, 包括收发文管理、操作管理、值班管理、资料管理等模块, 实现日常业务的信息交互。

2.评估系统, 包括考核评比系统、运行评估、总结评估、评估指标体系管理、评估模型管理等模块。建立安全播出评估系统, 有利于发现安全播出工作存在的问题, 明确改进方向, 提高决策支持、指挥调度、现场处置能力。

3.监督管理系统, 包括安播机构管理、技术系统管理、设备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监督检查管理等模块。健全安全播出运行管理机构的管理机制, 建立设备更新机制, 定期对技术系统进行维护, 提高安全播出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4.资源管理系统, 包括资源采集、统计分析、资源维护和GIS展示等模块。安全播出资源包括基础信息、机构信息、设备信息、安全播出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等内容。根据安全播出资源的应用场合不同, 分为信息资源管理和应急资源管理两大块。对于重要的应急资源, 要随时对数据进行更新, 确保数据完整准确。

5.应急联动指挥系统, 包括值班工作台、指挥工作台、电子会商、电子沙盘、可视化通信指挥调度等模块。在突发事件或重大事故发生后, 领导可以通过可视电话、传真、预警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调度, 联合处置, 有效指挥。

6.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包括数字预案、专家系统、事件评估、案例管理、处置方案管理等模块。以各类监测数据和事发单位上报的事件信息为基础, 以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为手段,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 辅助决策。

7.重要保障期管理系统, 包括保障期设置、值班管理、零报告管理、信息汇总统计等模块。在重大活动、重要节日、重要播出时段, 要按照重要保障期的规定, 上报值班人员、带班领导、重点时段零报告等信息。

8.培训演练系统, 包括培训管理、模拟演练等模块。加强安全播出基础知识的宣贯, 完善考核机制, 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2.2.3应用支撑系统

应用支撑系统包括门户系统、数据共享交换系统、应用中间件、地理信息系统、通用报表系统、监测信息接入系统和即时通讯系统等部分。

1.门户系统, 作为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的登录接口, 通过接入门户系统实现上报信息, 接受指令, 信息聚合。

2.数据共享交换系统, 集成不同部门、不同业务、不同操作平台的信息, 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

3.应用中间件, 为应用系统和其他技术系统提供统一的应用支撑中间件, 包括应用中间件、消息中间件和企业服务总线, 构建一站式应用服务支撑框架。

4.地理信息系统, 为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提供地理信息资源和基础地理服务, 统一管理安全播出地理数据库。

5.通用报表系统, 为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提供生成统计报表和制作电子表单的工具, 包括电子表单、自定义报表、工作流等组件和模块。

6.监测信息接入系统, 接入事件事故信息、网管信息、监测系统异态信息等内容, 实现各监测系统的信息交换, 对安全播出进行效果管理和过程管理。同时在应急管理过程中及时调用实时图像、音视频资料, 方便决策研判。

7.即时通讯系统, 实现安全播出相关人员的快速高效沟通, 其主要功能包括:

1) 丰富文本即时消息, 图片即时传送。

2) 在线和离线文件/文件夹即时传送。

3) 网络白板, 可以多人共享。

4) 语音通讯, 支持点对点的视频通讯。

5) 视频通讯, 支持点对点的语音通讯。

6) 广播即时通知及回馈统计。

7) 组织结构管理。

8) 图片、网页、Of f ice文档同步浏览及标注。

9) 远程协助/控制。

10) 发送及接收手机短信。

2.2.4数据存储系统

安全播出数据资源规划、数据库建设和数据共享是数据存储系统的核心部分, 为整个综合管理系统提供了数据支撑。数据存储系统覆盖了安全播出资源库、业务信息库、监督管理数据库、预案库、文档库、地理空间数据库等, 对数据进行集中存储, 全面掌控播出情况, 管理考核相关责任单位, 为推动业务优化提供辅助信息和决策依据。

具体内容包括:

1.建立标准体系, 指导数据体系建设。

1) 数据库结构设计、交换标准。

2) 数据分类、标识、元数据管理。

2.建立两级数据平台, 形成全国数据体系。

1) 总局中心数据库系统。

2) 省级辖区数据库系统。

3.建立全国二级数据交换共享体系。

1) 建立总局和省级数据交换平台体系。

2) 总局建立数据资源共享体系。

2.2.5基础支撑系统

基础支撑系统包括指挥调度专用网络、综合通信系统、预警发布平台、视频会议系统、图像接入系统、显示系统、主机服务器存储系统等。

1.指挥调度专用网络, 充分利用现有国干网和省干网基础, 构建覆盖总局到省、地、县各级安全播出管理机构的两级平台、四级网络的专网网络系统。

2.综合通信系统, 利用指挥调度专用网络和PSTN, 综合数字通信和模拟通信手段, 建设包括语音电话调度系统、IP电话系统、可视电话系统、多路传真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内容的综合通信系统。

3.预警发布平台, 对现有预警系统进行软件升级, 使发送端能够对所有终端工作状态进行监控, 随时掌握发送信息到达终端的情况。提高接收终端对长信息的处理速度, 扩展接收终端显示方式, 实现对接收信息的导出、转发、删除等操作, 推动接收终端与发送端之间的信息交互。

4.视频会议系统,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实现多地统一会商, 同时可满足日常办公、培训考核的需要。

5.图像接入系统, 整合现有图像资源, 实现对历史图像信息的统一调阅、对现场图像资源的统一接入。

6.显示系统, 包括大屏幕、监视器、电视墙、视频拼接设备等, 在各级指挥调度大厅显示各类安播业务信息。

7.主机服务器存储系统, 包括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地图服务器、服务总线服务器、数据交换服务器、在线存储和离线存储等, 用于承载应用系统和应用支撑系统。

3关键技术

3.1总体技术路线

1.体系架构

总局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总体技术架构采用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 (SOA) , 采用中立的方式定义接口, 将值班表、短信、预警发布等系统和程序联系起来。这种中立的接口定义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以通用、兼容的方式实现各类功能, 方便对每项服务的内部结构进行更改, 将安全播出业务流程从“烟囱”状、重复的流程向高度利用、共享服务应用转变, 更好地集成已有系统, 充分利旧降低维护成本, 迅速适应不同地区客户的需求差异, 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提高工作效率。

2.开发框架

总局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框架采用了JAVA EE。JAVA具有代码简洁、广泛支持、跨操作系统、兼容性强等优势, 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3.2关键技术

1.Windows Presentation Foundation (WPF) 系统

总局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中应用于大屏幕等设备的前端展示系统采用了, 给用户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WPF的核心在于利用现代图形硬件的优势生成的一个与分辨率无关并且基于向量的呈现引擎, 每个像素都会自动缩放, 而与设备的屏幕大小和分辨率无关。同时, WPF技术采用双精度浮点数字测量, 支持广泛的颜色域, 支持高级图形和动画, 提供了全新的多媒体交互用户图形界面。

2.基于SOA的工作流系统

总局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的日常业务管理系统采用基于SOA的工作流系统, 解决总局和地方两级平台间工作流程的传递和转换, 实现信息的高度聚合和实时更新, 具有业务系统的快速构建能力和对相关环境变化的灵活应变能力。

3.GIS系统

总局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的应用支撑系统采用基于GIS系统的电子沙盘, 实现多方共同标绘, 快速在地理信息系统上模拟现场真实情况, 为指挥人员的决策做出判断依据。

4.专家系统

总局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的辅助决策支持系统采用智能化的专家系统, 能够在特定的领域模仿专家思维求解复杂问题。专家系统通常由人机接口、知识库、推理机、解释器、综合数据库、知识获取等6个部分构成, 其难点在于建立评估指标和评估模型, 并采集大量真实有效数据反向推动模型完善。专家系统需要专业人员筛选大量数据, 通过统计分析, 模拟并验证研究模型。

4预期成果

开展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的框架设计研究, 能够为下一步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的开发、建设提供技术准备和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实现安全播出资源共享

建立和完善纵向到底的安全播出信息资源管理机制和渠道, 形成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报送机制, 确保全国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各级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为日常管理工作和突发事件处置提供数据基础。

4.2提高全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

建设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 以地理信息系统、预警平台等为辅助, 实现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功能。在发生自然灾害、信息安全等突发事件时, 通过数字化预案能够快速准确制定处置方案, 调度应急资源, 实施应急指挥, 并对处置方案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跟踪。

4.3实现安全播出管理主要业务的电子化流转

建设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 为总局领导和各级安全播出管理工作人员提供完整、统一、高效的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信息化系统, 实现安全播出管理信息的快速流转和实时交换;全面提高目前已经建设资源数据的挖掘、分析、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智能化关联能力。

5结束语

本文从体系框架、应用系统和关键技术等方面, 深入探讨全国安全播出综合管理系统的框架设计, 构建了总局、省、地市级播出管理单位和安全播出责任单位之间畅通的信息网络资源, 规划和研制了安全播出信息化标准规范, 有效解决了信息快速采集、智能化处理的问题, 提高了安全播出管理业务的服务能力和可扩展性, 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安全播出管理工作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及专业实施细则.

[2]伊乐斯 (Peter Eeles) , 克里普斯 (Peter Cripps) .架构实战:软件架构设计的过程[M].蔡黄辉,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5) .

[3]程桦译.SOA实践指南:分布式系统设计的艺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9) .

[4]郝玉龙, 周旋.Java EE核心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3 (5) .

全国股转系统管理办法 第4篇

全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于2008年被列为水利部信息化8大重点工程之一, 目前已建成“1个中心、2个网站、6大系统”, 内容覆盖全国31个省 (市、区) 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服务省、市、县2 600多个移民管理机构。

在项目实施中, 已培训约4 500名省、市、县3级移民机构技术人员, 接受电话及在线咨询近3 000人次;收集整理了2 000多万后期扶持人口及相关规划计划、项目资金的数据, 已完成22个省份、1 600多万人口及相关信息的整理入库工作, 在地图上标注了近3 900座水库工程、6万个移民乡镇和村的分布信息。完成了标准规范体系编制、数据迁移和GIS数据处理及数据维护更新等工作。预计2010年8月底全部完成数据迁移和地图标注工作。

全国股转系统管理办法 第5篇

世界卫生组织对碘缺乏危害IDD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的定义为:碘元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缺乏时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障碍。由于机体缺碘的时期、程度不同, 机体表现的障碍性质与程度也不同, 故将这一系列由于缺碘而造成的障碍统称为碘缺乏危害。这种危害不仅包括典型的、明显的或严重的因缺碘而造成的疾病 (如甲状腺肿大、克汀病) , 更包括对那些居住在缺碘地区的正常居民可能造成的危害, 因为很难否定他们的生长、发育末受缺碘的影响。碘缺乏病主要发生于特定的碘缺乏地理环境[1], 具有明显的地方性, 在我国被列为地方病之一。由于分布广泛, 危害严重, 已上升到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成为社会关注、国家限期消除的疾病之一。食用碘盐能有效地预防碘缺乏病, 这是世界公认的安全、有效、方便和价格便宜的补碘方法。

2. 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消除碘缺乏病的长效工作机制, 强化碘缺乏病监测与防治干预措施的有机结合, 确保我国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 卫生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3个部门共同印发《2010年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行动方案》。根据卫生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共同制定的《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 (试行) 》[2]和天津市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天津市区县疾病控制与卫生应急业务工作安排》的相关规定, 天津市河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了居民碘盐监测这项工作[3]。为实现监测数据信息化管理, 确保监测数据在收集、管理、分析和报过程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采用网络直报[4]。本人从2006年至今负责碘缺乏病监测信息管理工作, 通过网络直报将监测基础数据通过全国碘盐监测信息管理平台上报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采样点电子地图标注, 并将各种原始资料及时分类、归档和备份。

3. IODIN2000系统

根据《全国碘盐监测方案》设计开发, 用于中央-省-地-县各级碘盐监测信息管理的计算机软件系统[5]。由于2006年使用的旧软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008年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如图1所示。

3.1开发平台

3.1.1操作系统:WIN2000/XP/VISTA;

3.1.2开发工具:Visul Basic;

3.1.3数据库:SQL SERVER2000, Microsoft Access;

3.1.4系统结构:B/S (Brower/Server) ;

3.1.5网络协议:TCP/IP。

3.2系统功能

3.2.1提供县向地、地区向省, 省向中央上报原始采样数据, 实现以县为单位碘盐监测结果直报。

3.2.2传输并汇总全国碘盐生产企业, 县级居民食用盐和高碘地区居民食用盐监测结果。

3.2.3统计、分析全国、省、地市、县的碘盐覆盖和合格碘盐食用情况。

3.2.4监测质量控制、督导和实验室外质控考核的数据上报和统计。

3.2.5信息查询及所有录入数据表格的导出。

3.3 系统安装

系统的发放介质为CD-R光盘或由http://www.cnidd.org/下载安装软件。

3.4 系统设置

3.4.1 系统用户信息

“用户名称”栏:填入所使用单位的全称;

“用户地址”栏:填入所使用单位具体的通讯地址;

“用户编号”栏:以《各地行政区划编码表》为准, 输入6位数的编码。前2位为省级代码, 第3、4位为地市级代码, 第5、6位为县级代码;

“用户邮编”栏:填入所使用单位的邮政编码;

“用户级别”栏:选择用户的使用级别。

3.4.2 行政区划的设定

通过“系统设置”中的“编码维护”来完成, 在系统中以树状目录的形式直观显示。双击树状目录中相应级别的地区名称, 系统则自动展开该级别的下一级单位, 如要增加或删除某一个行政区划, 只需在选定相应地区后, 直接进行增加、删除、编辑等操作。

3.5 数据的录入

3.5.1 基本资料的录入

第一步:选择监测年代;

第二步:选定需要录入碘盐监测数据的县 (市、旗) ;

第三步:在界面右侧表格录入窗口中, 输入被监测乡 (街道) 名、村数等基本资料;

第四步:单击“Excel”, 在IODIN2000Excel目录下生成省、地市、县 (市、旗) 级基本资料表, 该文件名为:年代+基本资料.XLS;

3.5.2 居民食用碘盐监测数据的录入

监测指标包括:监测样本数据量、合格率、非碘盐所占比率等。其中根据使用的需求, 提供不同时间选项, 以完成统计查询需求。

第一步:选择监测年代;

第二步:选定需要录入监测数据的县 (市、旗) ;

第三步:在界面右侧设有“乡名”的录入窗口, 在此输入被监测乡 (街道) 名;

第四步:依次填写“检测日期”、“村名”、“监测户人口数”、“食盐品种”、“测定结果”、“检测单位”、“检测人”各项。“序号”项由系统自动生成, 检测盐样的“判定结果”由系统自动完成;

第五步:树状目录中, 单击“打印”键, 打印被监测地区《居民户食用盐监测指标表》;选择某一监测县, 单击“打印”键, 则打印该县《居民户食用盐监测结果汇总表》;

第六步:单击“Excel”, 在IODIN2000Excel目录下生成省、地市、县 (市、旗) 级监测数据表, 文件名为:年代+省、地市、县 (市、旗) 名称 (居民) .XLS。

3.6 监测数据的上报

选定要上报数据的年代、月份及类型 (居民层次和生产层次) 后, 单击“确定”键, 系统自动打包数据, 生成上报数据, 存放在IODIN2000originaSEND目录下。使用电子邮件等方式, 上报该文件到上一级主管部门。

3.7 监测数据的接收

选定接收数据的年代、月份及类型 (居民层次和生产层次) 后, 录入所要接收数据的下级单位地区编码, 单击“确定”键, 接收下级上报数据。通过电子邮件将所接收的监测数据存放在IODIN2000originaRECIEVE目录下。

3.8 数据的备份与恢复

系统备份的数据文件名默认为b+当日日期.DAT (亦可根据自已存储习惯自定义文件名) , 存放在IODIN2000BACKUP目录下。

备份数据恢复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在系统备份的情况下才能恢复。恢复时选择所备份的文件名进行恢复, 如有多个备份文件时, 要注意区别恢复。

4. 碘盐监测及判定标准[6]

4.1 采样方法

4.1.1 随机抽样监测:

在居民户采集食盐后, 即在现场进行半定量检测 (若在检测中发现有非碘盐, 应查找并登记非碘盐的来源渠道) ;随后将盐样送到实验室定量检测, 测定盐中碘含量。

4.1.2 重点抽样监测、高碘地区监测:

采集居民户盐样后, 即在现场进行半定量检测。

4.2 碘盐判定标准

4.2.1 合格碘盐:

根据GB 5461-2000标准, 食盐中碘含量为35±15mg/kg (20-50mg/kg) 。

4.2.2 不合格碘盐:

食盐中碘含量为5-20mg/kg (不含20 mg/kg) 或>50mg/kg。

4.2.3 非碘盐:

食盐中碘含量<5mg/kg。

4.2.4 无碘食盐:

在高碘地区特许供应的盐碘含量低于5 mg/kg的食用盐。

5. 检测方法及判定标准

5.1地克病诊断:采用地克病和地方性亚临床克汀病诊断标准 (WS104-1999) 。

5.2甲状腺检查:采用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诊断标准 (WS276-2007) 进行检查和判定。

5.3尿碘浓度: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法 (WS/T107-2006) 。

5.4盐碘含量:采用直接滴定法 (GB/T 13025.7-1999) , 川盐及其它强化食用盐采用仲裁法。

6. 结束语

我国是世界上碘缺乏病流行最严重国家之一, 坚持普及碘盐是持续纠正人群碘营养缺乏的唯一有效途径。10多年来, 我国通过实施全民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使人群碘营养状况总体得到改善。坚持食用碘盐是最好的补碘方式, 可以预防出生缺陷, 保护母婴健康, 预防脑残疾, 提高智力, 提高人口素质。

摘要:及时掌握天津市河北区居民户碘盐普及情况, 动态评价人群碘营养状况及病情的消长趋势, 为适时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和科学调整干预策略提供依据, 碘盐监测数据采用网络直报的方式。各级疾病预防控制 (地方病防治) 机构设专人负责碘缺乏病监测信息管理, 确保监测数据在收集、管理、分析和上报过程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关键词:网络直报,碘盐监测,碘缺乏病

参考文献

[1]《在碘缺乏病高危地区采取应急补碘措施的实施意见》, 卫办疾控发[2009]129号.

[2]《全国碘缺乏病监测方案 (试行) 》, 卫办疾控发[2007]197号.

[3]《天津市碘缺乏病监测方案 (试行) 》, 津卫疾[2008]167号.

[4]《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县级考核评估方案》, 卫疾控发[2008]214号.

[5]《IODIN2000for Windows2000/XP/ME/9x使用手册》, 卫生部消除碘缺乏病国际合作项目技术指导中心.

全国股转系统管理办法 第6篇

全国农村水利政务信息化始于2009年的中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作为水利信息化八大重点工程之一,建成了门户网站、数据中心和文献中心等组成的行业管理系统和大中型灌区、大型泵站和农村饮水安全等10个项目管理子系统。 系统建成发挥了较好的效益,初步奠定了农村水利管理信息化的基础。2012年适时启动了全国农村水利管理综合数据库建设,在继承、优化整合原有系统数据指标体系基础上,结合新增需求,扩展了行业和项目各类数据,完善了数据采集体系,建成了农村水利管理综合数据库,形成覆盖部、省、市、县(或工程管理单位)四级用户的数据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农村水利行业管理水平。

1信息系统现状

1.1系统现状

中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以及农村水利综合数据库均部署在水利部信息中心机房,是一个用户覆盖到全国各级农水行政管理部门、以人为主导的管理信息系统(MIS),主要包括行业管理和项目管理。

行业管理平台主要由规划信息、投资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改革信息、统计年鉴信息等模块组成实现对农村水利行业信息的科学管理、动态维护和广泛共享。

项目管理系统由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牧区水利节水示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雨水集蓄利用和中低产田改造10个业务管理子系统和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专项管理子系统组成,实现项目信息的全过程管理。

系统建成主要功能:一是数据上报审核,根据不同需求进行行业数据和项目数据的月报、季报和年报,逐级审核,最终入库作为基础数据源;二是库内数据查询浏览,通过几种固定方式对数据进行各种组合查询;三是数据统计分析,在数据查询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不同年限、不同数据类型进行对比分析, 绘制各类图表;四是空间数据应用,以电子地图为展现平台,以地理坐标为唯一有效依据,查看空间分布情况及图形化查询。

1.2应用成效

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运行以来,系统应用效果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为加强项目监管提供了有效手段

信息系统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数据进行定时采集,通过对大型灌区、饮水安全等重点项目管理有关数据的月报、季报和年报,及时掌握各项目实施进度、完成情况和效益效果,并针对性的督促指导。

1.2.2为各级管理部门及时了解行业状况提供了可靠工具

系统能够提供管理中常用数据的迅速查询、统计和汇总, 基本满足了各级各部门日常工作需要。

1.2.3为地方技术服务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平台

通过系统可以方便地查询浏览与农村水利相关的法规、文件、标准、规范、期刊等。特别是在落实拉动内需1 000亿投资工作时,通过专家在线支持系统为基层提供技术服,缓解了基层技术能力不足的状况,能够促进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1.2.4为行业宣传和地方交流提供了重要窗口

农村水利门户网站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农村水利司司发文和各类通知通告全部从网站发布,并专设地方动态栏目介绍交流各地各项工作中的先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和交流效果。

1.3系统不足

1.3.1缺乏系统性的整体设计

当初建设中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定位于MIS系统, 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完全涵盖农村水利管理相关工作的综合性管理平台。由于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仅仅针对当时实际工作中行业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数据上报和审核工作,以及不同具体业务的数据应用;另一方面也受限于当时技术、资金以及经验等客观条件不足,放弃了一部分实际需求,致使整个系统定位比较模糊,外围边界不清晰。

所以在整个系统建设过程中,对大型灌区和饮水安全等早于其建设的项目管理系统的整合工作一直难以彻底实现,而与灌区、泵站等管理单位的实时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结合难点就更多,导致信息资源共享很差、有效利用率很低,只能上报统计数据,数据质量和填报率都不高。

1.3.2技术架构日趋落后

农村水利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软硬件运行均已超过6年,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同于任何其他传统行业,其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技术和基础环境发展早已形成超过一代的差距。网络覆盖和带宽有了长足进步,特别是移动互联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很多行业原本形态,并为物联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云计算和大数据出现为更加复杂的数据应用提供了可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乃至整个农村水利的信息化建设都应该着手开始进行大数据时代的软硬件升级换代。

1.3.3功能和数据仍旧存在不足

由于当时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加上各部门管理条块分割,长期延续下来的粗放管理理念,以及项目管理流程多变不稳定等客观现实,导致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出现经常性的沟通不畅和需求不清情况。系统功能和数据仍旧存在一些不足。

(1)功能不足。数据采集手段过于单一,数据采集主要依靠界面填报方式,交互缺乏人性化设计和测试,基层用户感觉到不好用不会用,导致系统应用培训量大且效果欠佳,直接影响系统数据来源。

与空间数据结合度差,基于GIS应用开发偏弱。GIS在综合管理系统和各子系统中应用程度参差不齐,基本停留在简单数据展示层面,以其直观空间效果体现出更好的用户体验。

(2)数据不足。数据覆盖面不够,原有系统主要是填报统计数据,数据颗粒度比较粗,审核缺乏依据,数据时效性和准确性大打折扣,因此数据类型、数据数量和最终形成的有效数据资源量也就十分有限。

(3)应用深度不足,农村水利管理信息化目前还处于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的初级阶段,为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开展深度挖掘应用不足,对提高管理水平的促进作用有限。

2系统应用面临的新形势

十八大报告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并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这“四化”同步发展。信息化本身已不再只是一种手段,而成为改革发展路径之一。农村水利现代化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支撑条件。农村水利信息化是农村水利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要实现农村水利现代化,就必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应用,以农村水利信息化推动和促进农村水利的现代化。

2.1现代信息技术进步推动信息化发展

2009年建成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以来,经过6年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原系统架构陈旧落后、不能承载当前管理的实际需求。近些年GIS、GPS、RS、移动应用等技术已成熟普及、成本降低,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同时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也不断涌现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与管理中,这些新技术的应用能够不断地满足农村水利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中的各项需求。同时通过对这些技术深入应用,能够加快各个水利行业的信息化发展步伐,缩小信息化应用差距,有效地推动农村水利信息化与国家信息化整体同步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2.2行业管理呼唤信息化提高决策水平

农村水利行业管理主要包括组织拟定农村水利政策、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并监督实施;指导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导村镇供水、农村饮水安全、农村节约用水、农村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农村水利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水利技术推广工作等。

建成的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行业管理信息主要包括农村水利各类规划信息、中央投资农村水利行业资金信息、大中小型和井灌区相关工程信息、农村水利管理与改革信息、历年统计年鉴相关农村水利信息和农村水利相关资料文献信息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现阶段改革推动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农村水利作为公益型和信息密集型行业,所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将更加凸显,农村水利政务管理将更加公开,在与社会公众互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将更加突出。农村水利信息化作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重要抓手之一,在当前业务数据成爆炸式增长阶段,不能仍停留在人工录入数据的历史阶段,要充利用“3S”、物联网、云计算等成熟可靠的信息技术来提速行业管理和服务能力,提高信息获取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为辅助决策及各类模拟预测等更高层次的技术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来源,提升宏观决策水平,以适应转变后的政府职能的需要。

2.3项目管理急需增强信息化管理手段

农村水利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管理、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牧区水利节水示范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建设进度和项目验收等全过程管理。

2009年建成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主要包括以上项目的实施方案、计划下达、建设进度、工程竣工验收和项目点空间位置信息等。这些信息主要以人工录入为主,上报手段单一,信息及时、准确和全面性较差,信息可用性弱。

近年来,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投入力度逐年加大,项目数量成倍增加,原有系统已不能适应当前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多、进度要求快、管理内容细等要求。急需重构管理平台并借助3S、 移动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不同的信息采集方式,实现信息多源汇聚,来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实时性和全面性,同时配备安全可靠的存储系统、设计友好灵活的展示界面,为服务对象提供简便、快捷的数据应用服务支撑,为项目管理和行业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不断地满足当前项目管理的各种需求。

3信息系统发展建议对策

根据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现状、面临的新的形势, 农村水利信息系统必须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满足农村水利现代化需要,在现有系统基础上加快系统重构,充分利用互联网、 物联网、“3S”技术、移动互联和智能移动终端、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优化和增强系统功能,强化GIS应用, 优化和改造现有数据库系统,采用大数据处理技术补强各类数据分析功能,构建全国农村水利管理信息云平台,实现农村水利行业和项目重要环节的全过程信息获取、传输与管理;实现功能灵活定制,满足用户共性管理和个性化管理的需求;实现多维度的行业信息和项目过程信息的分析与评估;强化移动互联应用,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的高普及率,建立起更便捷的数据采集通道和灵活的监管手段;实现平台界面友好、用户体验良好、用户回报率高和系统黏度强,促使农村水利的整体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新增功能建议如下。

3.1多样的数据采集模式

新系统要更新原有系统以人工录入为主的单一数据采集模式,拓展数据采集渠道,克服信息采集及时、准确和全面性较差的弱点。在登录电脑手工录入基础上,充分利用物联网、 GIS、GPS、RS和移动应用等技术,多渠道采集行业和项目管理各类数据。如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上传工程运行各类监测信息;利用GIS、GPS和RS相结合技术,采集位置、面积、长度、土壤墒情、种植结构等等信息;基于云服务技术、移动互联和移动智能终端,将农村水利行业管理和项目管理的部分适合移动终端的功能迁移到移动智能终端,开发适合移动应用实现农村水利项目和行业管理的信息采集功能;同时根据需要及时共享农村水利业务相关的其他外部系统数据,如水文、水资源、 流域机构、气象、国土等数据等。这些数据来源不同、类型各异,数据共享难度大,急需开发便捷的基于WEB的数据汇聚平台、基于移动终端APP的平台、数据共享交换接口,实现异构数据的高效快速读取和高效汇聚。

3.2安全可靠、高容量的存储模式

原系统数据主要为文本数据,占用空间不多。新开发系统不但要包括文本数据,而且还要包括海量的图片、视频、空间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等。原系统单一数据库处理持久存储的数据不再适用于农村水利信息管理的需求,需要有新的方法来满足异构数据统一接入和实时数据处理的需求。在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基于大数据存储技术,构建PB级的大数据存储与管理系统,高效、可靠地存储农村水利行业管理和项目管理产生的大规模、形式多样的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为数据分析提供数据资源。大数据存储采用并行文件系统,要具有数据库高并发读写、实时动态获取和更新数据的能力;具有对数据库的高可扩展性和高可用性能力,有快速横向扩展能力。农村水利数据库应具有海量的数据存储容量,并且根据需要可灵活扩展。在已有农村水利综合数据库的基础上,重新梳理数据体系,基于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对现有农村水利综合数据库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和优化。

3.3优化系统操作界面、开发综合查询浏览功能

在原有系统基础上,要优化系统操作界面,构建统一承载界面,开发综合查询浏览功能,统一界面风格和操作流程,降低用户操作复杂程度,提高系统使用效率。

在行业管理方面,要能够分别从不同分析维度及各维度之间的不同组合对农村水利行业资金投入情况、工程概况、灌溉面积、节水灌溉面积、除涝面积、灌溉用水量、机电排灌容量、水管体制改革信息、机构与人员构成等信息等进行发展状况分析、趋势分析、多维分析比较;实现行业基本信息、行业管理标准、统计指标定制、报表格式定制等相关的基础数据管理。

在项目管理方面,在已建农村水利数据库基础上,要能够分别从不同分析维度及各维度之间的不同组合对各类项目建设情况、资金投入情况、产生的效益进行查询比较;实现农村饮水安全等十类项目的基本信息、项目申报信息、项目抽查、中期评估、项目验收、后评价、项目文档管理等功能。

系统在实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要能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用户体验和用户回报以及系统黏度,开发不同的展示界面、业务流程、统计指标和报表样式定制功能。

3.4强化系统统计分析功能

在原有系统简单图表统计分析基础上,要强化统计分析功能。对于行业管理方面,基于大型灌区、大中型泵站等水利工程运行、灌区现有灌溉面积、灌区历年降水、灌区历年种植结构等信息,借助GIS实现对灌区农业用水量、灌区水利用系数的变化趋势、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对于项目管理方面,分别从不同维度及各维度之间的不同组合对各类项目建设情况、资金投入情况、产生的效益和趋势进行多维分析。

在丰富数据资源基础上,基于大数据处理技术,要建立辅助决策评估模型,对数据资源进行深度处理,构建决策者的直观判断和经验的动态交互式系统,实现农村水利数据的多维跨库综合查询、农村水利重点工程检测数据实时采集与展示、灌区干旱监测与干旱程度评估及展示,提高决策的有效性、科学性。

3.5强化电子地图应用功能

原有系统对电子地图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仅仅实现对图形进行简单的浏览、查询功能。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行业跨越式发展对农村水利信息管理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电子地图,以电子地图为展示基础,要建立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体系,对项目数据和行业数据进行快速数据采集、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和直观展示,促进空间信息应用与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为行业管理和项目管理提供科学的计算结果和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陈雷.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在水利部传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会上的讲话[N].中国水利报,2012-11-16.

[2]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总工办.2010年中国灌溉排水发展研究报告[R].北京: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2011.

[3]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2:19-20.

上一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论文下一篇:十一国庆节期间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