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区志愿者服务长效管理

2024-05-25

关于社区志愿者服务长效管理(精选8篇)

关于社区志愿者服务长效管理 第1篇

关于社区志愿者服务长效管理

机制的分析报告

(2012年4月)

一、基本情况

(一)志愿者队伍的构成:在此次对全市2万余名志愿者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社区志愿者队伍组成人员的年龄多半超过了40岁,50岁以上的占到了社区志愿者总人数的87.3%。男性人数为29人,女性人数为42人,比例在1:1.5左右。其中又以退休养老和专业社区工作人员为主,这些人员绝大部分是由担任各个楼栋的楼长,各社团、服务机构的负责人组成。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在社区志愿者登记名单中有三名不满17周岁的中小学生!中共党员30人,在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所占的比例约为42%。

(二)社区志愿者从事的主要工作:社区志愿者队伍中所从事的服务比例最高的是“服务化”社区发展计划人员,所占比例为37.6%,当中楼长所占比例为84.7%,其他的诸如物业维修,就业、医疗咨询,社区巡逻等等的“服务化”社区发展计划所占的服务人员比例为15.3%;其次的从事扶贫接力计划的人员所占的比例为26.0%;并列排在第三位的是“学习化社区”发展计划和抢险救灾人员。所占比例都为17.2%。从事其他志愿服务的人员占2.0%。

(三)工作特点:志愿者在社区服务管理上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在平常的日子里,我们的社区志愿者协助社区

1工作人员组织各种类型的文娱健身活动,提供社区服务、传达社区文件、清理社区街道、楼栋,收缴管理费用等,为社区日常管理的有效运行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在特殊的日子里,诸如在“非典”时期,社区志愿者担当了“防非”宣传,楼栋消毒,为居民测量体温等工作,解决了居委会工作人员不足的大问题!又如在气象里社区和在金山里下辖的东风里社区进行道路改造的时候,社区志愿者在动员居民配合改造拆违工作顺利进行的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凡此种种,我们可以看出社区志愿者在社区服务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存在问题

志愿者——顾名思义,就是志愿从事不要报酬工作的人员。在社区志愿者服务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的问题上,社区通常采取的方式是动员,由居委会成员牵头,党员为主地做出榜样,民主选举出楼长等社区自治组织。这样建立起来的志愿者队伍具有责任心强,组织号召能力强等特点,同时通过民主的形式使得志愿者在广大社区居民心中建立了很高的地位。然而我们不能不注意到:目前社区的权力太小管理服务经费太少。常常使得社区连一般性的日常工作都很难进行下去!无形中让社区的工作陷入了一种任务大且难的困境中。从上面的统计数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社区中的志愿者队伍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其中有,社区志愿者人数太少,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单一化。另外,在他们从事的主要工作中,专业化、长期化、规范化的问题还很突出!这一内一

外的问题直接影响着社区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建议

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我认为首先要从政府对社区的政策上进行改革,要给予社区足够的权力和内涵,让社区对所从事的工作有足够的信心,可以放心大胆的去干!其次,政府部门要了解社区工作的繁杂性增加在经济上投入!在调查报告中我们看到:在社区志愿者队伍中缺乏一只年轻的志愿者队伍主力军。我们小组所在的两个社区中仅仅有三名不满17周岁的中小学生。这对于我们这些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接班人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哀!鉴于此,我们觉得建立一种社区与高校志愿者队伍的长期联系机制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迫切的!这里的原因有三:其

一、社区需要富于朝气的、无私奉献精神的和具有一定技能的志愿者队伍。而我们这些大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这是符合这一条件的庞大群体;其二,学校培养的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会让他们对社会生活产生不适应感;其三,志愿者服务是一种文明进步的体现,是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具体体现。以上就是我们所调查的关于社区志愿者服务管理长效机制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我们对其存在问题的建议!

关于社区志愿者服务长效管理 第2篇

——关于打造扬州社会建设特色品牌工程的思考

摘要:激励做好事亦需建立科学化、系统化机制,本文根据社会管理创新理念及要求,依照社区管理科学,结合本市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我市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设想,以破解我市义务治安巡防、交通执勤、基层矛盾化解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同时打造我市社会建设特色品牌。

最近,从中央到省市一直都在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并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和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在贯彻落实过程中,如何创新,积极打造1-2项具有方向性、科学性的在全省乃至全国特色品牌工程,对提升我市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及对外形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项目的提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方向性、科学性的路径

去年,中央就将社会管理创新纳入政法综治三项重点工作之一,要求各地进行探索试点,今年中央专题研修班举办后,更是提升到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要求层面,从追求物质至上步入和谐至上的新阶段。要求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等新理念,新理念体现为“四个变”,即变政府包揽一切为多元主体管理,变部门多头管理为综合治理,变强制管控为主动服务,变防范性管理为建设性管理。3月 1 25日,扬州市基层基础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要求。

中央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十六个字”新格局中最需要在“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上下功夫,让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到社会管理过程中并发挥积极作用,实现管理主体的多元性目标,以缓解一旦有矛盾发生极易将矛头指向党委政府的现状。我市和谐稳定工作最薄弱和最需要加强的是基层基础工作,多个条线工作(如交通卫生秩序整治、义务巡防、化解矛盾、特殊人群帮教等)要求难以真正落实到基层的现状也迫切需要寻找到一条路径,能够有效夯实基层基础工作。

社区志愿服务是适应社会转型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新生事物,在社区和谐建设和促进社区自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现代社会管理科学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以及我国一些地方的探索,从理论到实践都证实了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007年,民政部下发了关于志愿者注册管理的文件,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江苏省志愿者条例》,最近,扬州市基层基础工作会议有10多处提及志愿者队伍建设,要求确保到2015年社区志愿者注册人数占居民人口 2 15%的要求。省委省政府苏发【2011】15号文件也提出了到2015年注册志愿者城市达15%、农村达10%的要求。我市各地相关部门(政法、宣传、团委等)及基层社区虽然组织开展了一些组织发动工作,但发动面明显不够,注册管理、绩效评价、奖励等制度尚未建立,甚至一些现代社会管理学知识、志愿服务新的理念等方面知识都未能得到有效普及。因多头管理,以及重视程度不够,尚未建立志愿服务系统性和科学性组织激励机制,相关部门及社会力量未得到充分整合,党委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的能力及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可以简单的说,我们都知道要鼓励群众参与做好事,但我们没有建立让更多的人参与做好事的机制。

二、项目的构成:观念的转变、思路的集成、手段的创新 目前,虽有民政部相关文件及省条例,及一些先进经验做法,但尚无成型的标准化模式,笔者认为可以结合我市实际,立足自主创新,吸收整合外地好的做法,形成我市独特的创新体系。

一是创新管理服务理念。理念问题十分重要。理念、政策、制度三个层面,理念是最高层次,是带根本性问题。在树立社会管理创新一些新理念基础上,积极培育社区志愿服务意识,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使人们真正感受到与市场经济组织、行政基层组织相区别的社区共同体的价值特性,从而重建社区道德与精神家园。变传统的“我参与、我奉献”志愿服务理念 3 为“我参与、我快乐”,满足人们高层次的受人尊重、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以及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互动的需求,倡导“人人参与志愿服务、人人享有志愿服务”。在社会结构和人的思想理念深刻变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志愿者精神可以帮助人们重新建立失去的情感纽带,将来自不同区域、经济、社会背景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增强社会的凝聚力,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这方面,笔者曾做过非系统性调查,确实有不少人认同,并愿意参与志愿服务。

二是创新建立组织体系。突破惯性体制的束缚,在市、镇区、社区层面成立第三部门,按新体系,实施角色定位、责权定位。在党委政府领导下,市依法登记成立志愿者协会,依托现有镇、社区组织建立相关机构和开展工作。组织体系建设上,要充分考虑组织体系的独立性,在社区不能理解为社区组织的下属机构,也不能简单视为党建工作的延伸,只有赋予组织的独立性,才能培育增强其生命力。考虑到目前大部分协会类组织流于形式,为提升实效性,各县、市、区可考虑由政法、综治、组织、宣传、团委、民政、公安业务工作负责人兼协会常务理事(其目的便于统筹协调,并纳入各自条线考核内容,目前这些部门都有对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要求),协会下设相关机构,并抽调高素质人员专司其责,负责协调指导和督查考核;镇一级依托政法综治中心建立志愿者服务指导中心,设社区办的镇(街道)4 将社区办人员和工作职能融入镇政法综治中心;社区层面依托居委会成立志愿者之家和理事会,由社区党组织负责人或社区主任担任理事长,吸收有威望、热心公益事业人员为理事会成员,下设志愿者若干团队,每个团队由志愿者担任负责人。

三是创新组织发动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优势,采取自上而下的发动和社区上门动员相结合的方式,抓好社区现有力量的整合和社会面动员两项工作。

1、现有力量的整合。将现有在社区从事工作社区干部和社区只给予少量报酬或奖励人员(如一些社区治调主任、农路管理员、计生信息员、信访事项代理员和信息员等)纳入志愿者队伍管理,只要是超出的工作量,纳入志愿服务业绩评价。目前,社区确实有低报酬(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工作人员,如纳入志愿服务管理,从法律、政策层面上只有明确其志愿者身份,才能使其社会价值得到充分肯定,同时稳定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制定出台机关事业人员、机关企事业退休人员、社区党员、享受低保人员参加注册志愿服务的规定,明确机关事业在职人员(如每周不少于1-2小时)以及享受低保人员(如凡身体健康者,每月参与所在社区治安巡逻不少于5天左右服务时限)。鼓励和号召所有居住在本区的居民,无论是常住人口还是流动人口,到居住地社区登记,参与志愿服务,履行“做一天志愿者,承担一份社会责任”的义务。对所有参与人员进行注册管理,对 5 机关事业在职和退休人员参与情况纳入对部门的综治、党建等考核或市综合考核。这方面,发达国家都有对公职人员有过类似要求。

3、规范建立中心户长,并纳入志愿者管理。我市村居合并后,村居职数有限的人员难以适应新的服务管理要求,基层稳定工作必须建立和发展治安中心户,根据政法综治工作要求,我市以借助邻里互助技防(十户联防)平台,初步建立了有一定覆盖面的治安中心户,将中心户长纳入志愿者管理,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发挥实效。

四是创新志愿服务方式方法。志愿者做什么?怎么做?怎么组织?针对这些仍是已经探索开展的一些地方遇到的制约志愿服务开展的难题,组织力量学习调研,精心设计(或可借鉴目前已有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进行方案设计、指导培训的做法),围绕社区治安防范、矛盾纠纷化解、困难家庭帮扶、特殊人群及闲散青少年帮教、社区卫生环境巡查、临近社区街道车辆乱停乱放及卫生整治、安全隐患排查、法律咨询及法制宣传教育、外来人员登记、反邪教、禁毒、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工作,探索建立标准化工作模式,只要谋划到位、组织发动到位,一定能够探索出合适的方法和路径。志愿工作可先着力从工作和成效群众看得见的项目做起,如组织志愿者佩戴红袖标参与治安巡逻及参与劝阻路面车辆乱停乱放、居民和行人乱扔垃圾等 6 做起,每个社区组建10—20支小组,定地点、定时间、定组长、定业绩和奖励。

五是创新建立志愿者注册、培训、绩效评价、奖励制度。这是保障长效运行的关键举措,需要在具体设计上下功夫。需要对志愿者实行统一登记管理,统一业绩记录、统一业绩评定,统一表彰奖励。通过建立健全和落实规章制度,克服志愿者管理的盲目性、随意性,提高工作效率,完善工作机制,使志愿者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创新建立志愿者招募制度,借鉴商业层级发展下线模式,贡献越大,业绩奖励越高。创新培训制度,借鉴现代管理科学,建立培训和效果评定制度,编印指导性、操作性强的《志愿者培训教材》、《志愿者读本》,组织有效培训,并通过电话调查等形式检查培训成效。创新业绩评价制度,科学建立评价体系和规范的评价方式,建立服务(含参与培训)时限、突出贡献记载制度。创新建立奖励制度,对达一定服务时限注册志愿者、有突出贡献志愿者予以荣誉和物质奖励。荣誉性奖励上,主要体现的是政府对志愿者价值的肯定,可分五个星级授予荣誉勋章(为调动积极性,建议制作银质勋章),可专项表彰或在三个文明表彰中设志愿服务奖项,此外还需探索公益性岗位招聘优先等政策,相信只要宣传到位,即使民营企业也会自觉优先录用志愿者,还可研究制定子女跨学区入学(园)、涉及每个人的公益性收费(医疗、7 民政等)等方面奖励措施;物质奖励上,需要一定的财政投入,如有可能可争取一定的社会资金投入,资金投入的数量要与能够起到一定程度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相适应,资金发放需根据社区及志愿者业绩奖励发放。

三、项目的推进:建立政府、社会良性互动模式的创新实践

1、形成共识抓推进。项目实施需加大宣传发动的力度,层层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识这一科学性、方向性举措的价值,充分认识在推进社区自治和构建共建、互助、共享和谐社区中的作用,充分认识与党建、政法综治工作要求的一致性,充分认识对于提高我市社会管理能力水平的重要意义。

2、摆上位置抓推进。项目的实施需要镇区和相关部门合力推进,需要一定人财物的投入,需要良好舆论氛围,需要聪明智慧的集聚,只有党委政府的充分重视和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才能把这一促进社会和谐的工程做好做实。

3、动态创新抓推进。项目的实施需在整体创新框架下,组成创新团队,加大操作环节创新设计,在章程制定、组织体系、人员培训、参与方式、评价奖励、指导评价等方面持续创新,建立类似于ISO9000的标准化的操作规程;同时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覆盖各社区的志愿服务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才能使这一新生事物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打造成特色品牌。

宝应县委政法委

联系人:黄永年

联系电话:88290361 ***

关于社区志愿者服务长效管理 第3篇

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 后来逐渐在世界各国普及。如今, 欧美发达国家的志愿服务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声誉, 已经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步入了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轨道。美国的志愿服务起步于19世纪初, 在1813年美国妇女慈善团体组织志愿者服务贫困病人。发展至今, 已经深入到医院、诊所、护理站、家庭医疗中心、康复中心、疗养院、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医疗卫生机构。[1]其特点:一是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人数众多。二是志愿者素质较高。三是志愿服务领域广泛, 作用突出。其中志愿服务产业发展较为完善, 影响较为深远的应属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 (voluntary service overseas, VSO) , 其成立51年来在全球有7个联盟机构招募国际志愿者, 在44个国家设有项目。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 (community service volunteers, CSV) 是1962年由VSO的创立者建立, 目前是英国国内最大的从事志愿服务及其培训的慈善机构。从志愿者的招募、培训、能力训练、社会倡导、政策倡导, 到建立伙伴、深入研究、开展活动, 每个环节都有成熟的管理模式。在法国和德国, 志愿服务均纳入了国家的法律规定范围, 如法国法律规定:年满18岁的男性, 符合条件的公民必须服志愿役, 对违反者处以两年有期徒刑, 志愿役分兵役和民役两种, 在法国90%的青年服兵役, 10%的服民役。在德国, 法律规定:任何公民在年满22岁取得社会保障号之前必须有一年的社会工作经历, 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在中国, 志愿服务是伴随改革开放产生的新生事物。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志愿服务建设, 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 正式揭开了中国志愿服务的序幕, 到2008年, 可以说在中国大地吹响了志愿者集结号, 从初春的冰灾救援, 5·12汶川地震赈灾, 到2008年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大规模城市和社区志愿服务, 从政府动员到民间自发组织, 数以百万计的志愿组织和志愿者投入到抢险救灾、城市服务、社区发展、农村扶贫、医疗健康服务和环保等领域的志愿服务中来。志愿服务与志愿服务精神从某种程度上开始重塑中国社会各个领域。虽然中国志愿者服务如雨后春笋, 发展迅速, 但是, 志愿服务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特别在医学生医疗志愿服务上, 志愿服务体系的不完善日益凸显, 医学生人力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缺乏长效机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2 医疗志愿服务的含义

志愿者是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自愿参加相关团体或组织, 在自身条件允许和不谋求物质利益回报的前提下, 合理充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 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 主动奉献或开展一些切合实际的、力所能及的, 且具有一定服务性、专业性和技能性活动的人[2]。志愿者一般具有志愿性、非报酬性和公益性三大特征。医疗志愿服务一般是指拥有医疗知识和背景的志愿者在自愿的前提下, 不计报酬, 贡献时间、精力, 进行医疗补救和疾病预防, 进而推动医疗事业发展的活动。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 医疗志愿服务是精神文化组织机制、行为规范和社会支持等多因素结合的产物。医疗志愿服务一般包括认识型、锻炼型和服务型三种类型。

3 开展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意义

3.1 开展医学生社区医疗志愿服务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目前, 社区卫生人才匮乏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 服务监督管理和各项技术、规范有待完善, 服务模式尚需转变。通过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 可以缓解基层卫生服务部门人员短缺的矛盾, 对促进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具有推动作用, 有利于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的健康保障机制。

3.2 开展医学生社区医疗志愿服务有利于配合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医学院校拥有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医学生社区医疗志愿服务, 能够进一步完善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实现医学院校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结对服务, 构建新医改视域下医学生社区医疗志愿服务的新范式和长效机制。

3.3 开展医学生社区医疗志愿服务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志愿服务行为是一种基于道德、良知、社会责任等因素, 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 为社会提供服务的无偿行为[3]。通过社区医疗志愿服务, 医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的了解和对生命的理解, 为医学生体验医德、医风内涵提供了方向和载体, 深化了医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对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能够做到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具有重要意义。

3.4 开展医学生社区医疗志愿服务有利于提高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

医学是一门经验学科和实践学科, 对医学生的操作能力要求很高, 需要为医学生提供多元的实习机会。通过开展志愿服务, 可以有效弥补医学生实践经验的不足, 这对提高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4 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研究

4.1 志愿服务的目的性不明确

在高校, 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主要是与不同月份主题活动挂钩。从某种程度来说, 学生志愿服务主要是行政化管理, 都是为了完成团委或学工部等相关部门的任务, 且在具体志愿服务过程中, 存在形式主义, 应付了事, 使得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往往具有隐含的强制性, 学生主动性和自主性缺乏, 从而导致志愿服务呈现“阶段性”特征, 缺乏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

4.2 覆盖面不够广, 专业性不够强

医学生志愿服务仅限于局部地区, 不能做到长期跟踪服务, 缺乏持续性;很多学生尽管参加了专业性的志愿服务, 但大多限于卫生宣传、分发健康指导资料、测量血压等, 这些工作基本是短时的、阶段性的, 效果并不明显。

4.3 缺乏系统的教育培训

在医学院校, 由于高年级学生面临实习、考研和就业等, 大部分志愿者都是大一到大三学生, 专业知识和技能操作还不够扎实和熟练, 同时, 由于他们对活动缺乏深刻的认知, 使得受服务者的期望值和参与度降低, 活动很难取得预期专业化的目的, 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最终导致志愿服务往往停留在较浅层次的社会公益服务或便民服务, 无法达到医学生志愿服务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水准。

4.4 项目资金的缺乏, 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

医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医学生将学校与社会连接的桥梁, 专业化长期性志愿服务活动是医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构建的基础, 但如果志愿活动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就直接影响活动的实效性与质量。目前, 在医学院校, 有限的资金难以维持大规模的长期的公益活动, 志愿者的社会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加上学校缺乏相应的激励制度, 直接影响医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5 新医改视域下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研究

医学生社区医疗志愿服务是当前克服社区卫生人才匮乏的重要举措, 是预防、控制疾病, 保障及促进社区人群健康的重要方式, 构建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加强志愿者基础建设, 形成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队伍。建立医学生志愿者个人档案, 并及时更新。为志愿者制作《志愿者服务手册》, 用以记录每位志愿者每次的帮助对象、服务时间、服务质量、意见反馈等, 在服务对象接受服务后签字确认服务质量, 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 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

健全志愿服务培训机制, 培养高素质志愿者。一是加强医疗技能和方法的指导与训练。通过培训使志愿者基本掌握了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熟悉了治疗模式, 提高了对社区常见疾病和健康问题的能力。二是根据志愿服务队每周末服务的反馈情况, 有目的地对志愿者进行培训, 使医疗志愿活动能够高效进行[4]。

加强学校与相关卫生部门的联系机制, 建立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同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疾病控制中心等卫生部门的长期合作。结合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 协助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做好基层医疗服务工作 (如: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功能康复、健康档案建立、急救技能培训等) 。同时, 定期向社区居民普及医学知识, 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的能力。

健全激励制度, 充分调动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医学院校应积极制定激励制度, 从荣誉激励到物质激励, 激发志愿者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促使他们持久地、广泛地参与。同时, 集思广益, 创新服务形式, 着力打造品牌项目。结合医学院校人才优势, 从社会需求出发, 积极建立了可持续运作的品牌项目, 不断增强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和品牌性。

完善志愿服务的监督与评估机制。根据医学高校专业特点和服务特点, 结合自评、志愿管理机构评议、服务对象评议, 制定出具有医学特点的评估标准。同时, 定期邀请专家根据评估和反馈意见定期进社区, 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监督。

摘要:医学生拥有潜在的人力资源优势, 开展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是完善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提高医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 增强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的重要举措。针对医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目的性不明确、专业性不强、缺乏系统培训和资金匮乏等问题, 实现医学院校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结对服务, 构建新时期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医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陈燕萍.医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思考[J].福建论坛, 2008 (3) :45-46.

[2]董强, 翟雁.在中国民间志愿服务实践与国际和地区经验[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49.

[3]谭建光, 周宏峰.社会志愿服务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5.

关于社区志愿者服务长效管理 第4篇

关键词:志愿服务;社区需求;长效机制

中国的志愿服务是时代发展与传统美德相结合的公益性行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志愿服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志愿服务的精神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依托大学周边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是近年来高校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初具规模并形成一定特色,但相比于国外,我国的社区志愿服务起步较晚、理论滞后、实践不足。因此,进一步认清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的现状和问题、建立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尤显必要和紧迫。

学院路街道志愿服务与社区需求融合现状分析

笔者对学院路街道4所高校大学生(共200名)发放“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调查问卷”,并对学院路街道下辖7个社区居民(共200名)发放“居民对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有效率达83.4%,数据分析如下:

1.志愿服务活动范围大、种类多,但供求失衡

目前,学院路街道附近高校面向社区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安全维稳、精神文娱、文教知识普及、扶老助残、卫生清洁等类别。在被调查的社区居民中,82.3%的人接受过大学生志愿服务,67.8%的人至少每月接受1次~2次志愿服务,接受频率较高。但目前安全维稳类和卫生清洁类比重近半,而文教知识普及类和扶老助残类相对较少,约占14%,不同类别志愿服务供求失衡。

2.志愿者角色定位不准确,志愿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在高校层面,社区志愿服务仅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补充,并未被大多数高校作为品牌项目打造。由此导致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流动性大,缺乏系统培训,志愿者服务水平与专业志愿者还存在差距。调查显示,只有32.5%的志愿者“接受过相关培训”,而其中只有约40.7%的志愿者认为“培训的内容对参加志愿服务有用”。在访谈中,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表示,现有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是高校团委组织的,很多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也是“冲着完成课程要求而来”,服务活动往往“敷衍了事”。从志愿者本身来说,部分大学生自愿提供志愿服务的意识比较淡薄,约有42%的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原因是“学校硬性规定或课程要求”,真正因个人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仅占19%。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有83.76%的大学生参加志愿行动是团委统一组织的,自发参加比例为11.62%,[1]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志愿者角色定位不足,志愿服务意识淡薄。

3.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长期性、固定性,管理运行机制不够健全

学院路街道高校分布密集,在我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相对较早,许多高校在志愿者组织建设、志愿者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志愿服务活动认证、考核和激励机制建设方面都有所建树,但与国外相比仍存在制度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长效运作机制等问题。在被调查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仅有15%为长期项目,“拥有固定活动开展时间,持续时长在一年以上”的固定项目更是屈指可数,85%以上为临时性活动。高校与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之间仍缺乏有效沟通和协调,信息和资源难以共享,在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培训保障、考核激励、项目策划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缺陷,未能形成切实有效的项目管理机制、招募培训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综合保障机制。

探索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1.一个平台—构建统一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管理和信息交互平台

推动志愿服务事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高校不同于专业从事志愿服务事业的团体,在管理上较为粗放。高校与社区在志愿服务组织管理方面各自为政,缺乏资源交流共享,在实现志愿者与需求者之间的对接方面存在大量交叉、重复或遗漏现象。同时,缺乏细致统一的管理还将带来志愿服务认证和考评的困难,也不利于志愿服务的项目跟踪和监督调节。因此,亟需构建一套适合学院路街道实际情况的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建立统一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管理和信息交互平台,解决政府部门、共青团组织、社区服务组织多头管理的局面。定期开展联席会议、学院路地区志愿服务组织联合会等,加强沟通协调,整体上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一体化。

2.两方联动—打造高校与社区两大行政主体的志愿服务合力

行政力量是推动志愿服务工作稳步发展和走向成熟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志愿服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背景下,高校及社区团委仍需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合作建立志愿者资源信息库与志愿服务登记记录制度,在整合志愿者的招募登记、指导培训、服务记录、反馈激励等功能的基础上加强沟通信息共享,实现全程管理。高校与社区拥有广泛的宣传资源,可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志愿精神宣传,加强社会动员,扩大志愿服务信息覆盖范围,鼓励多种方式参与志愿服务。引导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团委和社区团委联合推动下有序发展,适当保持志愿者组织的独立性和自治力,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内在需求和价值表达,实现高校与社区合力推动。

3.三级架构—实现“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队”三级管理统筹

建立有效的志愿服务宣传动员与统筹管理体系是构建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针对学院路街道的实际情况,在统一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管理和信息交互平台之下,仍需形成“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队”多级管理统筹体系,并发挥其重要作用。首先,高校及社区团委在大学生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中应着力于建设好志愿者档案,为志愿者培训挖掘外部资源,组织实施志愿者的考核与评优表彰,给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队提供法律权益、资金等方面的保障;其次,高校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应着力于加强志愿服务信息发布平台建设,形成线上线下多层次、立体化的宣传体系,统一组织志愿者的招募考核,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管理、评估及物资管理;最后,高校各志愿者服务队作为志愿者管理与服务的基层组织,还肩负着组织志愿者培训和选拔培养优秀志愿者的重要任务。

4.四阶递进—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管理机制

在组织方面,建立志愿服务项目管理机制。实行项目公开化,设定专项专人对接负责,引进项目管理方法,在建设志愿服务项目前开展项目评估,重点考察项目需求、项目可行性和项目积极影响,增强志愿服务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建立健全志愿服务项目运作管理办法,实现“前有计划、中有监督、后有考评”,推动志愿服务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培训方面,建立志愿者招募培训机制。高校建立结构完善的培训系统是促使大学生获得志愿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志愿者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2]根据志愿者的能力特长和志愿服务意向,建立覆盖专业培训队伍指导、志愿者交流共享、联合社会公益力量的立体化培训机制。

在激励方面,建立志愿者考核激励机制。根据不同种类的志愿服务活动,设计全面系统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对志愿服务效果进行考核,并将志愿服务考核结果与志愿者工时认证、评优表彰挂钩。建立“志愿服务基金”,一方面实现志愿服务利他性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另一方面实现志愿服务主体的自我满足与价值。

在保障方面,建立志愿者综合保障机制。高校应制定《大学生社区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充分保障志愿者权益。针对青年志愿者协会等组织,高校及社区应寻求企业、公益性基金会等社会力量的资金支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志愿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知识,增进社区群众对志愿服务的了解和认识,为志愿服务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任园园,眭国荣.中外志愿服务法律保障制度对比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7):112-114.

[2]许人冰. 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3):72-79.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关于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 第5篇

一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的背景和意义

青年志愿者行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青团工作的一种创新!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用共产主义时代精神教育青年,带领青年服务社会的工作载体。1993 年,共青团组织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和当代青年特点!实施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 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民 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在城镇街道开展’大学生社区 援助(的意见*!并共同组成了全国大学生社区援助 活动领导小组“标志着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区援助 活动正式启动” $,!年0 月$-日中国有关部门和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举办的志愿服务国际会议 在北京隆重开幕“国务委员#中国$,* 国际志愿者 年委员会主席吴仪出席开幕式并代表中国政府致 辞”!青年志愿者行动始终是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

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党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建立青 少年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制度(!这为共青 团动员组织青年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提 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 *::-年底!江泽民同志 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亲笔题名“ $,, 年!在中国青 年志愿者协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江泽 民同志对青年志愿者工作作了重要批示!指出’青 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 的事业(” 青年志愿者活动还被写入党中央十四届 六中全会决议等重要文件+$,“ 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无论对 大学生本人还是对社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有 利于在社区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城 市基本细胞的社区!其功能和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 关注和重视!社区内居民群众的多层次需要“为青 年志愿者开展社区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大学生 参加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参与社区精神文明 建设“能够提升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整个社 会的精神文明风尚” 对推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服 务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区弱势群体的利益起到积 极的作用!如笔者在盐城工学院团委工作期间“曾 从”##$ 年开始选派%% 名优秀学生担任该区%% 个 居委会的主任助理“必要时这些学生可以带领全班 同学参加所在社区的服务!学生们受聘后”利用业 余时间协助居委会主任们工作“给社区带来了生气 与活力”使居委会的工作得到了很大的改观“社区 的文化品位和精神生活上了一个台阶!$%%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对 广大青年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实践中增知 识#长才干”走实践成才之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青 年志愿者行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双向受益!它适 应当代青年大学生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日益增强的 特点“ 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以志愿服务方式服务社 会” 有利于他们自觉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优势“ 为社区居民群众提供维修#咨询#培训#保健#文化# 科普等项目的服务”不仅可以满足社区内居民群众 日常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为他们提供就近就便的 服务”还可以为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提供广阔的舞台!它寓教育于服务之中“使青年在 服务中直接了解基层群众的甘苦”增强为人民服务 的意识和本领“在自觉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 道德教育!$&%大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为

我国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开辟了新的天地“丰富 了共青团活动的内涵!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在服 务内容#服务方式#机制建设等方面不断创新“能够 探索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共青团工 作的新思路#新领域和服务学生的新途径”既服务 青年又服务社区“既用学校资源又用社会资源帮助 学生成才!对于高校共青团组织本身来说”走出&象 牙塔’“在活生生的社会生活中教育学生”也增强了 高校团组织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 性!二!青年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的现状

目前“我国参加志愿服务的主要是学生#工人

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在所有志愿者中的比例分别 占’()“(*#”(+,-*和“"+%&*!从年龄上看”志愿者 主要为%,!%’ 岁的青年“所占比例为(&+’-*”%, 岁 以下及%’ 岁以上的志愿者分别为“#+&#* 和

”&+#&*(&)!可以看出“我国的志愿者主要是在校和 在职者!共青团中央组织的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 施以来”在城市社区建设#农村扶贫开发等方面开 展了扎实有效的志愿服务!在社区服务领域“仅开 展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前六年就在全国已建立青年 志愿者服务站%’ ,, 个”&一助一’ 长期结对服务 超过%., 万对“全国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青年人数 超过’ ,, 万人次!志愿服务已成为社区服务的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年志愿者已经成为社区建设的 一支重要力量(’)!虽然大规模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活 动起步时间不长“ 但已展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为 困难群众和社区公益事业提供了切实有效的服务“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活动内容丰富!影响力大!为社区群众解决 实际困难在一些大城市“大学生们依托青年志愿 者联络站#青年志愿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居委 会等社区服务网络开展的服务”进入了居民的家庭 和日常生活!例如“上海静安区#黄浦区#闵行区招 募具有一定外语水平和科技知识运用能力的大学 生青年志愿者在社区开展&外语角’#&科普角’”为 社区青少年提供外语辅导#科技知识教育等方面的 服务!还举办假日&爱心学校’“招募青年志愿者利 用节假日为社区青少年开展功课辅导#艺术教育等 服务”深受社区群众欢迎!西北工业大学实施的&阳 光工程’“"##$ 年以来共有& ,, 多名学生先后为 上千名下岗职工进行义务家教”在社会上引起强烈 的反响!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陕西日报,等 十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导!“"学生在社区服务中得到了锻炼!增强了自

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为缩短毕业后的适应期打下 基础”##% 年南京大学组织了由’, 名大学生组 成的大学生社区治安志愿者服务队“协助鼓楼区派 出所在其所辖的$ 个社区内配合派出所和社区委 员会开展广泛的法制宣传教育” 倡导见义勇为#助 人为乐的社会风尚!同时!在派出所民警的带领下“ 与社区保安一起进行治安巡逻”参与社区的安全防 范工作“学生个人也由此得到了锻炼!浙江大学医 学院的青年志愿者在西湖区的宝石社区和东山弄 社区开展为社区老人们进行医学保健按摩#测量血 压#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内容”学生提前介入社会“ 服务群众”对将来做好一名称职的医生是非常有益 的!!“社区工作的质量和文化品位有了明显的提 高!促进了社区其他工作的开展以盐城工学院的 青年志愿者担任居委会主任助理工作为例!学生与 居委会主任每周都要进行联系”社区出的每一期黑 板报!他们都帮助进行版面和内容的精心设计#社 区的每一次文娱晚会!他们都帮助编排并带节目参 加#学生还帮助社区建立了各种工作档案“ 通过双 方的共同努力!社区各项工作的品位和质量都有了 明显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社区其他工作的开展!整个亭湖社区被评为江苏省文明示范社区” 由于各地$各高校工作的不平衡性!这一活动

在实践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平衡性!有的地方在工 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不足%!“"连续性较差由于高校是&铁打的营盘!流

水的兵’!学生总是要毕业离校的!很多高校在同一 社区服务的青年志愿者的组成缺少梯次性!往往是 在一个社区服务的人是由同一个班或同一年级的 学生组成!一批学生刚刚熟悉情况不久!就面临着 要毕业了!后一批学生如果没有与前一批学生一起 在同一社区工作过!就会出现工作衔接不好$连续 性差的现象”!#“持久性不强在一些地方!由于缺少机制 的保证!再加上组织工作不力!大学生志愿者社区 服务出现&一阵风’现象!每年的三月份&青年志愿 者行动日’前后轰轰烈烈地搞一下活动!暑假社会 实践活动期间再搞一下!其他时间就偃旗息鼓了!工作缺少持久性”!“不平衡性突出从全国范围看!目前大学

生青年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还很不平衡”有的地方 搞得红红火火!而有的地方冷冷清清“ 后者一般有 两种情况%一是在一些中小城市由于社区还很不发 达!加之社区的&当家人’文化水平低等因素!他们 认识不到社区在全社会的作用呈上升趋势!认识不 到青年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能够给社区带来的长 远益处!没有内在的要求” 有时碍于情面或上面的 要求!应付一下而已#二是一些高校团组织认为!学 生以学为主!自愿服务应立足于校内!不应到社区 去!那样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如果在外期间与社会 上的人发生矛盾岂不是自找麻烦$自讨苦吃吗(三!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建设

笔者认为%为了克服上述存在的不足!使大学 生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这种对学生$对社区$对学 校都有益的工作持久地开展下去!应注重四个方面 的建设% “!机制建设

随着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区服务工作的逐步

深入开展!高校和社区都要把加强机制建设放在突 出位置!逐步形成和完善能够长期坚持的组织机制 和运行机制!这是因为机制建设决定了我们的工作 是否能够长久坚持!决定了我们工作网络能否正常 运转”所以机制建设是保持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 社区工作生命力旺盛持久的重要保证“ 结合团中央的要求!建立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每 人每年服务时限的制度!把青年志愿者参加社区服 务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时!志愿服务要有激励机制“ 在启动时以发 动为主!招募为辅!以后逐步达到以招募为主!使之 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比如!向刚入学的大 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意识教育!不仅有&硬性’规定!而且还有必要的考核“ 因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常常 伴随其心理需求!所以也要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鼓 励)!*”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已制定+中国青年志愿 者行动评选表彰工作条例,试行-.!各高校团组织 可参照制定相应的评选表彰条例!定期进行表彰“ 通过完善考核机制!将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加 社区服务工作目标纳入同级高校团组织和社区党 政组织的工作目标!并制定考核奖惩办法!加强检 查监督!严格考核验收” $!制度建设

首先!要加强青年志愿者招募$培训等方面的

制度建设“ 各地要认真执行+关于加强青年志愿者 规范管理的暂行规定.等规章” 加大高校青年志愿 者招募的力度!逐步形成较为规范的招募制度!推 进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化进程“协会$中心$服务 站$服务队等形式的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组织要健 全规章制度!实行规范管理” 其次!推广使用+青年志愿者服务手册.和&一

助一志愿服务卡’“ 要把建立+青年志愿者服务手 册.和&一助一志愿服务卡’制度与倡导青年志愿者 每年至少志愿服务一定时限结合起来!把量化青年 志愿服务落到实处” 要确保服务手册发挥作用!加 强对其使用情况的管理$督查$评估工作“ 第三!把大学生担任居委会主任助理等形式的 社区服务工作制度化”以制度来保障志愿服务的正 常进行“!基地建设

要切实加强社区内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基

地建设!使之成为驻地各高等学校大学生志愿者开 展社区服务的阵地”青年志愿者服务站是连结社区 群众和青年志愿者的纽带%是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社 区服务的阵地%是组织&协调和开展青年志愿服务 工作的最基层机构%是整个社区青年志愿者工作的 基础’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一组织的作用(对于暂时 没有青年志愿者服务站的社区%高校团组织在开展 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时%要积极争取社区党 政部门的支持%依托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办事处&居 委会等积极促成创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要注重借助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阵地%加大对社 区青年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现在各级党政领导对 社区服务高度重视%对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社 区工作也逐渐关心和重视起来%各类新闻媒体对这 一现象也非常关注%这对于我们宣传大学生青年志 愿者社区服务工作形成了一个非常有利的社会大 气候(为了让社区内更多的群众了解&接受&参与我 们的服务%这就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宣传方式和宣 传手段%扩大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的宣传面%加强服 务的宣传力度(大学生还应发挥自己的文化知识优 势%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板报&橱窗&宣传栏等阵地% 扩大社区服务的宣传覆盖面%让社区内有更多的人 了解大学生的志愿者社区服务活动([!队伍建设

大学生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这一特点一方面 给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队伍的稳定带来不利%但同时 却给不断优化志愿者队伍&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工 作方法提供了条件(在队伍建设中要在调动大学生 主动性与积极性上下功夫%不断壮大青年志愿者社 区服务的骨干队伍(积极性高%自主性强%参与程度 深%管理规范化%是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充 满生机%保持长久生命力的源泉(四$结束语

美国专家保罗)杰)伊尔斯利在分析美国人参

关于社区志愿者服务长效管理 第6篇

关于开展志愿服务社区活动总结按照唐办的统一部署,我社区以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广泛社区志愿服务和谐行动,积极服务,创造社区财富,树立社区形象,弘扬社区,“互助、友爱、奉献,进步”的精神,逐步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教育,取得良好成果。

一、传递爱心,传播文明

社区志愿者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生活、环保、交通、治安等问题,从点滴人手,从身边做起,做了大量看起来很平凡却是很有意义的事情,让广大群众因志愿者的出现而减少忧虑,让全社会因志愿者的辛劳付出而充满温馨,让祖国大家庭因志愿者的无偿奉献而更加富有凝聚力。在奉献爱心的同时,志愿者也传播了文明,传播了追求、责任和理想,传播了“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的精神。这种“爱心”和“文明”最终会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暖流,温暖着社会大家庭里的每一个人。

二、建立和谐的社会

社区志愿者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互相帮助、互相关怀、关心的社交机会,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怀,减低彼此间的疏远感,让人在为社会无偿奉献的同时,学会相互关怀,相互信任,从而形成团结、互助的精神,有助于进一步改善社会风气,净化社会环境。

三、促进社会进步

社会的进步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只有做到“同呼吸、共命运”,才能创造出超过十二亿倍的强。社区志愿者行动正是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志愿参与到从事社会公益和社会保障事业之中,让其从中获得或加强已掌握的学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其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培养形成一种奉献精神,使其更加积极地投入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去,从而对促进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身处困境,艰辛与温暖相伴。多一个志愿者,多一次爱心行动,对于身处困境的人来说,就多一份温暖。

一副手套、一顶棉帽,或许就可以让一个人感受到温暖,抵御严寒;

一杯水、一碗泡面,或许就可以使一个人暂时忘掉饥寒,感受到家的温暖;

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或许就可以减轻一个人的负担;

甚至,一声温馨慰问、一个温暖笑容,或许就能让人有勇气去面对眼前的困难,并最终战胜它。

开展社区便民志愿服务,根据志愿者的专长特点建立支援专队,社区群众的需求以及社区可利用的资源,建立健全服务机制网络,广泛开展,便民服务是广大社区服务志愿者可以真正帮助有需要的人,通过活动使广大群众加深对雷锋的认识,同时了解到志愿服务的意义。

关于社区志愿者服务长效管理 第7篇

民管0933班许舟锋0920013348

摘要:为纪念201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号召大学生开展“光辉的旗帜”主题教育,我们社区内的大学生组成志愿者开展社会调查,调查家乡社会主义建设,小区的进步与变化,家乡基层党组织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做出的贡献,小区人才培养及服务社区,共建绿色友好家园。

关键词:低碳 友好社区 义务劳动 基层建设

一、调研基本情况介绍

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象牙塔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在注重素质教育的今天,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作为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一直来深受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一直被视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寒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向课堂外的一种延伸,也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大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才干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一种良好形式。

发展是硬道理,改革是必由之路,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避免的会在思想上造成巨大伤痛,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忍受伤痛,接受挑战。全球在发展,国家在发展,城市在发展,社区也在发展,我们大学生更要肩负起发展的重任,从帮助他人做起,从小事做起,点滴汇聚成海洋。寒假一个月的假期,我有空就去居委会服务,帮那里的工作人员整理资料和文件,走访人民群众,了解社区居民的生活情况。

二、调查对象和方法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把目光放到我们社区,集合我们社区的大学生进行扫雪,科普宣传,慰问老人等活动,帮助居委会把我们社区建设的更加美好。

从街道办事处了解到,我们正努力建立社区服务中心以争创社区建设示范街道,这也是打造服务型、魅力型、特色型社区的需要;社区服务中心是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人员,协调社区关系,为社区居民群众服务的一个组织。为真正实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这一目标,居委会在中心分别了信访接待、党建服务、民政服务、社区服务、法律服务、劳动保障、人口计生、家政服务等8大窗口,随时随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并建立一家“爱心超市”,帮助社区贫困居民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部分实际困难。同时,也可解决单位和群众“有爱无处献”的问题,有的人苦于找不到献爱心的渠道,想捐而无处捐。因此,建立“爱心超市”,是建立了一条方便、快捷、简易、广泛的捐助通道。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

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适应那里的工作,觉得很无聊,很没用。但是,通过与当地居民和工作人员的接触,我逐渐了解到了这个社区服务的乐趣。

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认真学习了,会有好成绩;认真工作了,会有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己肯定是受益的。这次劳动并不是很难,想想父母每天都要工作,辛苦挣钱供我们读书,而我们只要坐在教室里学习,没有负担,我们没有理由不认真学习。

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生活,想到父母小时候连吃都吃不饱,更别说读书,比起父母来,我们幸福多了。或许赚钱这么辛苦,甚至比这样更辛苦。一想到父母,我真的觉得好愧疚。因此,我在心底暗暗的下决心,以后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幸福快乐的日子。让父母以我为骄傲。

劳动改造人。通过这次社区服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应该是我们在劳动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己。劳动中,我知道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我们做了将近半天的活,包括拖地、扫地、擦窗等。最后当事情全部完成的时候,我们松了一口气,嘴角露出一

丝笑意。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从这次劳动中,我还明白了我们应该尊重和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这样的一次劳动对我的身心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想不管以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得认真负责,以主人翁的态度来对待,这样所得到的和所收获的经验和价值是值得学习和珍藏一辈子的。

在实践的这段时间里,我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体会到了工作中的酸甜苦辣,这时才发现自己是最幸福的。因为我还在学习的阶段,还没能真正地接触事业,没能真正地了解到工作的难处和辛苦。

想起来,还是觉得自己现在还是不错的了,能在这么好的环境下读书,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是这一次社会实践给了我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我一次记忆深刻的经历。

在义务劳动的过程中,我认真、负责地做好每一件自己该做的事。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提升了我们内心的自豪感。

但在社区建设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如社区服务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目前,社区服务领域虽然在逐步拓展,服务的内容不断增多,但还是不能满足居民群众的需求,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修修补补、理发和量量血压等服务项目比较普遍,而当前居民群众也很关心的金融保险、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教育等服务项目还不够普及,居民群众就近就地得到帮助比较困难,一般都要去有关职能部门咨询了解方能掌握。此外,居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还不多,一些老小区除场地、经费难以落实外,文艺人才缺乏也是难点之一,对于一些技术要求较高的服务项目,诸如修理彩电、冰箱、电脑等,还是有局限的一面。再如社区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配套。近年来,各级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为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但由于各个社区新旧不同、地域不

一、基础各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服务设施的不平衡性。如有的社区是新建设居住区,条件优越,各类设施齐全,功能配套。而有的社区是老居民区,房屋陈旧,条件简陋,服务设施缺乏,居民群众在就医、休闲、娱乐等方面难以满足。如我街道的两个社区,有常住户4300余户,暂住户500余户,人口11600余人,由于是老式居民区,大多数居民仍然住在不配套的房子里,天封社区现仅有两处室外健身广场和一个医疗服务站,莲桥社区因无场地和房屋至今未建,居民活动空间很小,尽管琴桥音乐广场的建立给居民带来了欢乐,由于部分老年居民身体较差且远离广场,所以还是可望不可及。并且社区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投入也有待进一步加大在社区建设中,上级部门提出一定的硬性指标和规定也是必要的,但不管社区的实际搞一刀切也是不可取的。这样做,既不利于社区的全面建设,也会造成一定的资金浪费。如一方面规定社区某某室某某所要达到多少面积,才能参加哪一级的评比,否则靠边站,从而挫伤了部分条件较差的社区干部积极性,影响了为居民群众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对条件较好、新建的社区投入较大,各类设施建设可谓锦上添花,这也是需要考虑的。

四、思考建议

1、健全机制,完善网络。

在社区服务中,健全机制、完善网络是重要基础。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和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现有的社区服务机制和网络还不能完全满足广大居民群众及辖区单位的需求,需要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服务网络。同时,服务的形式既要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政府引导下逐步走上市场化道路,采取无偿和有偿(低偿)相结合的途径,志愿者服务作为有益和必要的补充。

2、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在社区服务中,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是有效载体。社区资源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社区资源不同,如政治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等。不同社区的资源不尽相同,如新区与老区、城区与郊区、单纯居住区与商居联合区等的资源都因时间、地域和商贸发展因素造成社区资源的不平衡性,因此,利用资源上要做到既科学又合理,因地制宜,不能搞单打一和一刀切。

3、加大扶持,形成规模。

在社区服务中,加大扶持,形成规模是可靠的保证。应该说,近年来政府对社区的扶持力度是大的,措施是有效的,尤其是在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创建、弱势群体等方面的扶持成效是明显的,得到了广大居民群众和基层干部的欢迎。但是社区服务工作中需要政府扶持的项目还很多,个别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对此,我认为应抓住重点,量入为出,逐步改善,稳定民心。

4、务求实效,消除形式。

在社区服务中,务求实效、消除形式是最终目的。在目前社区服务中,还存在一些不对称的现象,如社区志愿者数量不少,但服务活动不多;社区服务的项目不少,但真正受益的居民不多;各类组织不少,但真正起作用的不多。因此,要解决这种不对称现象,使社区服务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体现以人为本,真正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在经过简单的分工之后,我们大学生志愿者积极地投入到看活动中来:有的用铲子清除贴在墙上的广告纸,有的清除张贴在行人道上的广告,有的在小心的清除贴在树上的广告,还有的则在物业的配合下清理那些乱写乱画的广告。虽然室外温度较低,志愿者们干得热火朝天。由于小区内的广告较多并且比较难清除,在认真的清理了两个小时后,小区内的广告已基本被清理干净。此次活动帮助小区物业清除了小区内的广告,有效地维护了小区形象,保证了小区居民正常的生活。

关于社区志愿者服务长效管理 第8篇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深入发展, 我国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2006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 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参加社区活动、表达群体诉求等方面的意识和需求在逐步增强。参加社区教育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方式之一。可见, 促进老年人的社区教育参与应成为提高老年人口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不仅如此, 社区教育参与也是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内容。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老年人应积极面对晚年生活, 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 通过参与社会来提高晚年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 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为社会继续发挥余热。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服务为“积极老龄化”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因此,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2 当前社区老年教育服务的不足

2.1 内部管理体制分散化

首先, 我国目前在社区老年教育中没有一个机构专门负责管理, 而是由几个部门分块负责, 导致各部门间沟通不够, 信息不畅, 缺乏有效的合作, 不能很好的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导致工作效率低下。其次, 国家对社区老年教育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我国的教育政策一贯倾向于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 对社区教育的关注很少, 导致社区教育的政策存在模糊性, 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

2.2 教育经费短缺

我国现有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是欠缺的, 特别是用于社区教育的专项经费更是微乎其微。大多数社区老年教育发展的经费来自于政府拨款, 且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基础教育建设。但是由于对社区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 对其认识也不到位, 社会上的许多个人和单位对社区老人教育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对其支持力度也不够。

2.3 社会资源缺乏

在社区教育发展中, 社会资源包括显性的资源和隐性的资源。显性的资源是指社区内存在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资源, 隐性的资源指社区管理效能、文化建设、归属感, 以及社区教育参与凝聚力。 (姜华, 2009) 由于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与运行机制的落后等原因, 使得社区周边的学校教育资源与社区教育资源还未实现共享, 没有充分融合, 直接导致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 社区教育中的人际关系网络等社区教育资源也尚未得到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 组织形式和教育渠道比较单一。

3 构建高校志愿者与社区老年教育服务的长效机制

基于社区老年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 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社会管理的视角, 分别从地方政府、社区与高校三个维度, 探讨如何拓展高校志愿服务领域, 推进社区老年教育项目建设及管理, 以期形成一套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网络和志愿者注册制度, 构建服务老年人社区教育的长效服务机制。

3.1 政府行为需要适当介入

在社区老年教育服务发展过程中, 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地方政府需要大力拓展社区老年教育服务领域, 推进高校志愿者服务社区老年教育项目体系建设, 并给予其充分的财力、物力和制度的支持。制度上, 地方政府要完善相关法规, 进行妥当的制度安排。地方政府可以实行志愿服务储蓄制度, 即把高校志愿者提供的服务折算成相应的时间储蓄起来, 等他们自己需要被服务时, 可以及时地得到服务的回报;高校把青年学生参加的志愿服务时间折算成学分,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等。资金上, 地方政府要较大对社区老年服务的财政支持, 形成以政府拨款为主、民间捐助为辅的经费筹措机制。目前, 我国的社区老年服务主要依赖于民办公助的模式, 政府只负责提供部分建设资金和奖励资金, 没有常规性预算。为了使每一个老人都得到最好的社区照顾, 地方政府应适当加大对社区老年服务的资金投入, 设立专项资金投入到养老服务基础建设, 让高校志愿者社区老年服务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良好的发展。

3.2 社区需要切实加强组织建设, 健全高校志愿者服务社区老年教育的组织网络

首先, 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 将高校各类专业服务队伍和志愿者有机地组织和整合起来, 使志愿者服务向专业化、规范化方向发展。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不能简单等同于临时集中开展的大型公益活动, 要根据社区老年居民的需要, 结合各高校的专业特色, 设立既能满足老年人生活需要, 又能体现本校特色的社区服务项目。社区应根据高校青年志愿者所学的专长, 设置专业化的服务项目, 促进服务队伍的专业化。

其次, 完善志愿者的培训制度, 定期对志愿者进行理念培训、技术培训, 切实保证志愿者服务质量。社区要开展志愿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社区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确保所有的社区老年服务的提供者不仅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而且善于对被照料老年人进行心理疏导。

再次, 社区要与高校一同努力建立完善的高校志愿者登记制度, 通过发放统一的注册登记证, 进行统一管理。如青年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一助一志愿服务卡”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社区相应的管理制度等, 使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3.3 高校需要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 与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在高校范围内推行志愿者注册制度, 建设一支能经常性开展志愿服务的社区志愿者骨干队伍。高校志愿者也要进一步丰富社区老年教育服务领域, 逐步扩大实施规模, 围绕老年人的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 通过开辟服务基地、服务广场等措施,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服务活动, 扩大志愿服务的领域, 满足老年人多方面、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对于志愿者服务, 我们不能只讲无偿、无私的奉献, 也要给以一定的回报, 这种回报不是指直接的物质的回报, 而是多种形式的综合性、间接性和长期性回报, 可以是一种精神激励、荣誉激励。高校可以把社区老年服务活动纳入素质拓展活动规划, 给积极参与社区志愿者活动的学生以一定的学分补偿和优先评优制度等激励办法, 来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 从而能使更多的学生受到教育。

摘要:高校志愿者参与社区老年教育服务为“积极老龄化”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本文分别从地方政府、社区与高校三个维度, 探讨如何拓展高校志愿服务领域, 推进社区老年教育项目建设及管理, 以期形成一套高校志愿者服务组织网络和志愿者注册制度, 构建服务老年人社区教育的长效服务机制。

关键词:高校志愿者,社区老年教育,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郭红彦.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与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1) .

[2]姜华.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职业与教育, 2009 (3) .

上一篇:四年级消防知识主题班会下一篇:万科住宅项目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