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双语教育方案

2024-06-30

新疆双语教育方案(精选8篇)

新疆双语教育方案 第1篇

《新疆双语教育学科目标训练与检测》策划方案

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自治区教育发展的重点和难点,是事关新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大事。目前,我区在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中,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已达到75万人。开发大量的双语教育资源是现行的双语教育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双语教育资源的开发必须结合双语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要符合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内在规律。新疆人民出版社为促进双语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和质量的不断提高,拟策划编写出版维汉对照、哈汉对照教辅读物《新疆双语教育学科目标训练与检测》丛书,满足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双语学习的需要。

一、组织及开发方式

由自治区教科所和新疆人民出版社联合组织编委会,先使用汉语言编写,再由自治区教科所和新疆人民出版社共同推荐组成的翻译工作委员会进行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的翻译工作,最终以维汉、哈汉逐行对应的方式成书,由新疆人民出版社聘请有关双语教育专家进行审定后出版。本套丛书采取书配卷的形式。

计划先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资源的开发工作,在做好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再做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的开发工作。

一、教育资源开发的科目

小学阶段:语文、数学、汉语、英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信息技术

中学阶段:语文、数学、汉语、英语、思想品德、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劳动技术

仅汉语一科需依据自治区组织编写的教材,其他科目依据人教版教材。

二、编写要求

1.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注意把握好民族政策,严禁出现政治性问题。

2.结合新疆实际,突出新疆特点、民族特色。

3.坚持科学严谨,保证内容及数据的准确性、各种图片的合法性。

4.坚决杜绝侵权行为,编写过程可以参考教科所已编教辅读物中的习题,结合本套书的特点进行适当改编;不得抄袭其他著作权人的作品,合理使用的内容要注明来源;不得使用未获许可的图片,没有合适摄影作品可供使用时,可以采取绘图方式解决。

5.以教材基本内容为主,突出基本概念的理解,强化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不要出现难题和技巧性太强的问题,稍难题目不超过5%,稍难题目要给出解题指导。

6.编写或修订过程中,所依据的教材内容发生变化,也要随之

相应变化。

7.所有学生需回答的问题,应留出学生书写需要的空间。试卷要注意编制的题例格式,确保在题型、赋分等方面,都符合规范性要求。应避免同样的题目、题目载体及阅读材料在同一本书重复。

8.编者应在交稿之前将所负责的各类题目都认真做一遍,并检查习题与答案的对应一致。主编应该坚持全面统稿,在习题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全书结构体例风格的协调一致等方面严格把关。

9.书稿应严格按照规范格式体例打印电子文档,或交文字书写规范、图表清楚的纸介质稿件,确保不出现内容混乱编排、图片模糊等情况。

10.注意交稿的时效性,确保编写工作按时按质完成,避免拖拉延误,影响后续环节的顺利进行。

四、翻译工作委员会组成

由自治区教科所和新疆人民出版社共同推荐翻译水平高、熟悉基础教育内容的人员组成。每本书由翻译人员和校订人员共同担纲。

五、翻译要求

1.忠实原文,既不要随意增加,也不要随意删减;

2.译文要符合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的表达习惯,句子要通顺流畅,应保证学生都能够看懂;

3.名词术语翻译要准确,与教材内容相一致;

4.书稿应严格按照规范格式体例打印电子文档,或交文字书写规范的纸介质稿件,译文要与原文一一对应,避免编排混乱;

5.注意交稿的时效性,确保翻译工作按时按质完成,避免拖拉延误,影响后续环节的顺利进行。

六、基本框架

各学科均按教学进度要求编排,同时适应新课或复习课等不同时段的教学要求。每课或每单元编写内容分为五个模块:

目标导航:对每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清晰、简要的阐述,使学生对教学目标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

概念深化:对每节课所学习的重要概念,通过不同的问题设计,进行概念的巩固和深化。

筑基训练:通过典型习题巩固基础,要点难点,各个击破。方法点拨:对教材中涉及的要点难点做分析、引申等,力图使学生掌握方法要领。

目标测试:通过试题,检验学习效果。

七、成书模式

16开本,正文黑白印刷。

语文、数学、英语、汉语每册页码不超过140页,其他科目每册页码不超过120页。语文、数学、汉语每册八套试卷,每套试卷4页,共32页;其他科目每册五套试卷,每套试卷4页,共20页。

一、二年级用书,使用四号字;三年级以上,使用五号字。各学科内容编制均应注意适当体现可能的图文并茂特点,并确保图片图表与相关文字完全对应。小学低年级段,图表所占版面比例不超过50%;小学高年级段,图表所占版面比例不超过40%;中学阶段,图表所占版面比例不超过30%。

八、进度安排

汉文书稿须在6月15日前交稿,统一交新疆人民出版社马正华,联系电话:*** ;

民文翻译书稿须在7月15日前交稿,维吾尔文译稿交新疆人民出版社,联系电话

;哈萨克文译稿交新疆人民出版社,联系电话

出版时间须在8月底,9月投放市场。

九、试用要求

自治区教科所选择部分地区的学校,开展免费试用。每年级参与试用的人数为1000人以内,同时投放市场,由学生选用。学期结束,要求试用学校写出试用情况总结报告,对试用图书做出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

新疆双语教育方案 第2篇

——双语教育宣讲提纲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以下简称双语教育)是指在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本民族语言文字开展相关课程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

双语教育是新疆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通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学习中华民族文化、国家主流文化、现代科技文化,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获得更大发展;通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来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一、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是法律的规定

在宪法和有关法律中,专门列出条款,要求公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 汉语是国家的通用语言,是包括各民族在内的中国公民都必须学习使用的语言。作为中国的公民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是天经地义的。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体现了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同时也是实现在更大范围内的交往和发展,当然也是国家的语言文字法律和民族政策在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少数民族更好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

二、关于双语教育政策规定

(一)双语教育是民汉兼通教育。双语教育坚持民汉教学并重、民汉兼通培养,一直把母语教学作为双语教育工作的重点。中小学双语教育主要有两种模式,模式1是理科用汉语授课,文科用母语授课。模式2是全部课程用汉语授课,开设民族语文课程,不具备师资条件的学校,体育、音乐、美术可以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授课。这两种模式都是双语教育,采取哪种模式,按照群众的意愿、教师和学生的情况由各地自行确定。

在中小学双语教育两种模式中,民族语文课程是从小学一年级起直到高中都开设,此外双语教育中还有一些涉及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课程仍是用少数民族语言为主进行教学的,这些课程以及相应的教学课时都是要求开齐开足的。此外,自治区在民考汉学生中开展开设母语文课程试点。要求适当保留民语授课普通班,供学生和家长选择。加大对母语 文和使用母语教学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同时,开发和引进优质的教学资源辅助母语教学,保证母语教学质量。在学前双语教育阶段,语言领域学习中就有少数民族母语的学习。

(二)从“娃娃抓起”是双语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大量研究成果和语言习得实践告诉我们,幼儿学习语言,特别是学习口语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机,在学前阶段,给他们提供较好的语言环境,按照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提供大量实践机会,促使他们学好母语和汉语,能为他们进入小学后用双语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能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三、双语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双语教育是民族振兴之路。人类靠教育来传递先人的经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新人,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原因,新疆民族教育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一方面由于民语教学资源翻译滞后,教学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民族毕业生不懂国家通用语言,影响着他们直接获取更多信息。

在世界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改革开放日趋深化,国家和社会发展使得对双语人才的需求程度迅速提高。实施双语教育,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将来为了科研工作、获取信息、出国深造、谋求“高薪”职业,都必 须具有双语能力,必须是双语人才,这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懂自己的语言而拒绝其他语言只能使自己变成“井底之蛙”,要想爬出深井就必须学习其他语言文字从而在世人面前展示自己。“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我们等到发现孩子在高中乃至大学毕业以后,因为汉语等语言方面明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限制了学生个体的发展,那时才来实施双语教育,那我们就过于滞后了。

双语教育丰富了民族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民族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双语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进而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增强了教学实效,提高了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双语教育拓展了信息渠道,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和教师直接、快捷获取信息,开阔视野,有利于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

新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少数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而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只懂少数民族语言获取信息是有限的,而懂得第二语言、特别是品种多、使用人数多的第二语言,则会大大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提高竞争能力,这样,也更有利于个人就业、创业,有利于个人和家庭的发展,有利于脱贫致富。

(二)世界各国人民都热衷学习汉语。据统计,2011年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海外学汉语人数已超过4000万。目前我区来华 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近5000人。在当今世界各国人民都热衷学习汉语的情况下,作为中国的公民学习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是天经地义的。

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正在积极推广双语教育。例如,新加坡也是一个双语化程度很高的国家,有80%以上的华人,国家规定4种官方语言,英语不是外语,而是全国官方语言,华语也是华人的官方语言。

日本一直是一个双语国家,古代使用中文和日文,一战前贸易利用英语,科技利用德语。二战以后,充分利用英语,引进新技术,使日本发达起来,成为经济强国。有一篇《日本酝酿“英语革命”》的文章建议“国会以立法的形式,正式确立英文作为第二官方语言的地位。”请注意这里说的是“第二官方语言”,不是作为第二外语。如果日本真正实现把英语作为第二官方语言,日本的双语化程度将更进一步提高。

印度也是一个双语或多语国家,而且双语化程度也是相当高的。印度国家官方语言是“印地语”,除此之外,还有十几种邦属官方语言,语言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但是英语成为全国共同语与各邦语言之间的纽带。说明在印度国内部英语化水平是多么的高。正因为如此,其IT技术才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此外,在加拿大、卢森堡、马来西亚、科威特、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双语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双语教育是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迫切需要。语言是交流沟通的工具。我国各民族的交流沟通主要是由国家通用语言完成的,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活动也主要是用国家通用语言来进行的,它的这种社会功能是国内其他任何一种语言所无法取代的。

双语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双语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为主要目标,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少数民族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有利于与其他民族的沟通,有利于创造各民族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包容的良好氛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只局限于本民族文化的框框内,必将自我限制,只有当它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先进养分之后,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更好地发挥本民族文化的长处。双语教育正是文化交汇的特殊桥梁,无论哪个民族如果忽视了这座桥梁,那么它的文化也会进入狭小的死胡同而不能自拔。

实践证明,双语教育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得到包括广大学生、家长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衷心拥护,群众送孩子进双语班的热情很高。在尚未具备条件开双语班和双语幼儿园的地方,群众也要求尽快创造条件办双语班、建双语幼儿园。

2006年首届少儿双语口语大赛,全区有近4万名少数民族儿童参加大赛。2009年第二届少儿双语口语大赛,全区有 100多万名各民族儿童参加。2009年首届大学生双语能力大赛,参赛选手达到4万名,共收到网络投票百万余张。规模空前,深受各界关注。获奖选手无论是母语水平还是汉语水平都很高,展示了双语教学的良好效果。

双语教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业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2011年自治区启动首次双语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开展了小学四、六年级双语班和普通班的汉语学科质量监测,七个地州50个县市4万名学生参加测试。从此次监测结果分析来看,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的汉语成绩好于民语授课普通班,双语教育模式2好于模式1。据统计,双语班学生升入内初班、内高班和普通高校的人数逐年增加,录取分数线也不断提高。

新疆双语教育方案 第3篇

在今年新疆两会上,有13个关于双语教育的提案。政协委员张尚建一直致力于探索双语教育,他认为,双语教育当以农村为重点。加快普及学前双语教育,有效推进各学段双语教育。民革新疆区委会建议,建立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师资资格认证制度。保证双语教师的专业水平,规范全疆双语教师的标准,并对双语教师进行资质认证,对达到要求的双语教师颁发相应的资格证书。同时,加强双语、双文化能力与素养的培训,提高双语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着力培养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能力。在政协委员阿不来提·阿不都瓦依看来,双语教育不仅要从娃娃抓起,还要向全疆社会化推广。

(中国青年报)

新疆双语教育再推进 第4篇

这是近期新疆加强双语教育的一个缩影。

此前在6月中旬,国家发改委相继下达3笔专项资金,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5.3亿余元,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双语教育。

关注新疆双语教育背后,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这一问题的关切。

2014年4月28日,十八大后首次到新疆考察的习近平到新疆疏附县一所小学,专门询问了双语教育的情况。

5月28日至29日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指出,要积极推进双语教育。

市场经济中的语言挑战

“新疆的大学预科教育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步,当时主要是在理工科院校,就读时间两年。”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教授方晓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主要考虑是理工类专业的教育资源都以汉语为主,少数民族语言难以开展教学。80年代前后,医科大学、农业大学也提出要求,学生必须会汉语。

如果把此类预科算作双语教育的一部分的话,新疆的双语教育在各民族地区无疑是先行者。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戴庆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民族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很多民族有语言、无文字,因此当时少数民族地区是以主要学习、使用民族语文和部分民族、地区兼学汉语文为特色。

至于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本民族文字历史较长,通行面也较广,且新中国成立前已有双语教育的基础。

据戴庆夏介绍,早在西汉时期,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特别是上层群体就开始学习使用汉文。至唐、北宋时,楼兰和高昌一带流行汉文,传授儒家经典。清乾隆年间,新疆各地设立学塾,招收一部分维吾尔族青少年入学学习汉语文,后来还派汉族教师到各地的学堂、学塾,对维吾尔族青少年施以汉文教育。

1949年后,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大规模双语教育实验则是在80年代,由此汉语学习开始普遍成为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国社科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心主任黄行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逐步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这时,少数民族开始遭遇就业问题,市场经济强调的就是效率,国家通用语言优势就越来越凸显。”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国家不再包分配后,少数民族学生在市场上面临语言障碍,一些学生不好找工作。因此,少数民族地区自己要求学生加强汉语学习。”方晓华说。

1982年3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召开中小学汉语教学座谈会。时任自治区副主席巴岱提出把“民汉兼通”作为汉语教学的方针、争取10年内汉语过关的号召。

1992年,就在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的同一年,新疆地区的民族中学开始进行改革。

“这时的改革是学校自发做的,叫汉语授课实验班,就是用汉语教授一些课程。”方晓华说。

1993年9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并开始施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这时距巴岱提出“民汉兼通”已经过去了11年。

这一条例明确规定:“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授课的中、小学校,在加强本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的同时,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汉语课程,有条件的可以提前开设,搞好汉语教学,逐步使少数民族学生高中毕业时达到民汉语兼通”、“大中专院校应当加强民汉双语教学,培养双语人才”。

“1992年学校自发的改革后来被官方接过来,大概是在1996年,自治区政府开始推行双语实验班。”方晓华说,“政府推行后,规模逐渐扩大,但仍然相当有限。”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到1997年全疆只有60个双语实验班。

“由于实验班学生的汉语和数理化的水平高,基本全部被内地学校录取,所以双语实验班非常受欢迎,走后门都进不去。后来,自治区政府就开始要求更多学校办班。”方晓华说。

最初设立双语实验班的目的是提高高考成绩,因此实验班是从高中开始办的。此后为了与高中双语实验班对接,双语教学开始在初中、小学展开,并进而推广到学前教育。

“后来,双语实验班的名字也改了,开始作为一种正式教学模式提出来,就叫双语班。”方晓华说。

2004年是个关键年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正式施行,这一法律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定地位。

第二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通过了《关于修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决定》,对1993年的条例予以修订。

新的条例强化了公共场所的语言规范,例如特别加入了对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等的语言能力要求:以少数民族语言作为工作语言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影视话剧演员、教师、编译等有关人员应当达到自治区规定的语言等级标准。对尚未达到标准的,应当进行培训。

在双语教育方面,条例沿用了1993年的表述。

“我国的五大民族自治区,宁夏的回族讲汉语,广西的壮族人口占大约30%的比例,他们没有标准语,所以西藏和新疆是最早设立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的,内蒙古直到2005年才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出台后,新疆和西藏都做了修订,加大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力度。”黄行说。西藏自治区于上世纪80年代制订了相关条例。

不过,200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的《关于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决定》显然作用更大。

当时由自治区党委发号召,要求作为一个重要工作来推进,各级党委也都成立了专门的班子来推进该项工作。

此后,新疆双语教育进入快车道。

201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布《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2010至2020年发展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到2012年,基本普及少数民族学前两年双语教育,接受学前两年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幼儿占年龄段少数民族幼儿的85%以上;到2015年,少数民族中小学基本普及双语教育,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占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75%左右;到2020年,接受双语教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占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90%以上,少数民族高中毕业生基本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据官方数据,到2012年年底,新疆地区学前教育阶段,接受双语班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民考汉”学生,合计超过这一年龄段少数民族学生的92%。中小学阶段双语班学生和“民考汉”是59.33%,到2013年,这一数据增长到65%。

所谓“民考汉”,是指少数民族考生在考试时使用和汉族考生同样的试卷。

师资是个大问题

“目前,北疆的中小学双语教育已基本普及,差距比较大的是南疆,比如喀什和和田只有50%左右。”方晓华说。

他解释说,新疆双语教育地区差异较大,在南疆地区的农村、北疆的牧区,因少数民族占多数,因此使用民语为主、汉语为辅;在乌鲁木齐等中心城市和北疆地州市所在地,则是汉语为主、民语为辅;而在南北疆县城和北疆交通沿线的乡镇,民汉双语大多均衡发展。

尽管不同地区的学校大部分都开设了双语课程,但是具体的授课模式各不相同。

“在一些民族聚居地区和偏远地区,学校里是以少数民族语言教授各门课程,汉语只是作为课程之一。”黄行说,“还有一些学校则相反,用汉语讲授大多数课程。”

“数理化用汉语授课,其他课程用民语教授,南疆地区主要是这种模式。”方晓华说,“双语教育不是语言问题,汉语授课主要是让学生享受丰富的汉语课程资源。转语言只是一个手段,通过语言转换打开老师的视野,由此让师生们接触外面的世界,光是强调语言转换,其他不变也没用。”

“目前,双语师资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老师,占到87%,汉族老师只有百分之十几。大多数少数民族双语教师以前都从事民语教学,后来经过培训转到双语,一下子转过来有困难。尤其是农村的教师,能力有限,但是没有人接替他们。”

这一情况在南疆地区十分突出。以和田地区为例,据新疆教育学院曾建发表的《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研究》一文,截至2007年5月,和田地区共有19184名专任教师,其中1153名为双语教师,只占全区教师总数的6.01%。

“现在中小学大约还有30%的普通班,这部分要推进双语教育比较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师资跟不上。”方晓华说。

2014年4月28日,习近平来到新疆疏附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

在与孩子交流后,习近平来到汉语教研室,特别问其中一位老师:“会不会维吾尔语?”在得到肯定回答后,他鼓励这位老师把维吾尔语学好,更好地教孩子们学好汉语。

“双语教育要处理好通用语和民族语二者的关系。现在,在少数民族地区工作的汉族人也应该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我年轻的时候,很多汉族干部都会说。”戴庆夏说。

“我们做过对比研究,外国少数民族掌握官方语言的能力远远高于我国少数民族,我们的双语教育现状和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并不相称。在这个意义上,一定要强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黄行说。

“目前双语教育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大力推广普通话,另一方面也要大力保护民族语言。”黄行说。

浅谈新疆双语教育政策 第5篇

摘要:

语言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进行学习,工作的工具,学习和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各族青少年的祖国意识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尤其时对于少数民族而言,学好母语的同时要学好作为国语的汉语是非常重要的。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时俱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近年来新疆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下,双语教育发展迅速,双语教育的研究也不断发展起来,同时存在一些问题。

关键词:新疆 双语教育 汉语 目的 意义 存在的问题 应对措施

正文: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化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语言与文化的交汇之地。世界六大语系中的三大语系的语言汇集在这里。在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锡伯、塔吉克、乌孜别克、满、塔塔尔、达斡尔和俄罗斯l 3个世居民族中,除汉族、回族和满族通用汉语汉文外,其他民族不但有民族语言,还有本民族的文字。长期以来,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互相学习语言文字的优良传统,已形成了多种双语类型,其中又以“民一汉”双语型为主。

为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享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也为了通过学习族际语———汉语(以下统称为“汉语”)保证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实现共同进步,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在过去的50多年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认真贯彻中央的语言政策,实施对少数民族的双语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所谓新疆双语教育是指新疆维吾尔族少数民族使用汉语进行非语言学科内容的教育。双语教育大致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基础教育阶段以少数民族语言(以下统称为“母语”)教学为主,在适当年级开设汉语课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双语教学。

第二种是以汉语教学为主,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本民族语言文字为辅的双语教学模式。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更近一步地谈谈新疆双语教育教学政策

一、在新疆给少数民族学生施行双语教育政策的目的:

1.是为了达到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相互交流,维护国家统一政体,各民族必须要拥有一种共同的族际语。中国的族际语就是处于主流文化地位的汉语。因此,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从小加强双语教育对形成国家一体和历史的认同具有积极的作用,学做一个爱国的人,对祖国的热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2.是为了继承中国把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化”的传统。新疆多元民族多元文化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彩,少数民族多元文化源于自然,源于生活,具有悠久灿烂的民族历史,魅力无穷,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整个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从基础教育起始,继承和发展各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优良传统文化,弘养优秀民族多元文化,建立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融会多元文化兼容并包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是发展多元文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

3.是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应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逐步提高,汉语己经成为当今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文字,还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只有学习掌握了汉语言文字,才能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真正谈得上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给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施行双语教育政策的意义:

双语教学是实现沟通的桥梁,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各民族间的交流与互动、沟通与信任,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平等的机会学习和掌握先进文化与科学知识。所以,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双语教育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双语教学是我国整个西部地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新疆来讲,它是教育的基础部分。深入研究双语教育问题有利于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新疆由于“西部大开发”的推动,发展较快,但总的来说,经济基础还是很薄弱,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的产业还处在比较低的层次上,造成这种现状的因素当然有很多,但民族教育的落后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把双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统一祖国,维护各民族的大团结,有助于振兴民族经济,巩固边疆的高度上来认识,即服从于国家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有利于培养

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上来。

三、当前在新疆双语教育教学政策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双语教学师资紧缺,双语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甚至在有些地区为了不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学校只好安排汉语水平稍好的教师从事双语教学工作,因此,双语教师水平层次不齐。农村汉语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缺二低”,即数量不足、汉语教学水平和汉语运用能力不高。现有在岗汉语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在教学业务水平和汉语言文字能力运用上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达不到基本要求的问题。汉语教师中大部分是少数民族教师,农区汉语交际环境相对较差,不少汉语教师刚从学院毕业时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但在回到自己母语环境下从事汉语教学工作中,由于除课堂上极少时间使用汉语外,大部分时间都使用母语交际,汉语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不断下降,以致于不能胜任汉语教学工作。

再次是给部分不同地区的学校,给同一个地区内的农村和城里学校指定的双语教育课程计划都一样的。然而,不同地区学生之间、农村和城里学生之间的的汉语基础水平相差悬殊。虽说北疆大部分地区和南疆城里的大部分学生都能跟上老师的汉语课程,但农村的学生在学汉语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困惑。农村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说汉语的机会很少,除了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时说汉语,平时基本不说。这主要是学生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没有太多说汉语的机会,大多数在乡下的民族学生平时接触不到说汉语的人,从小习惯了用维语交流,如果刻意让学生说汉语也不现实,所以很多学生在校时能说几句汉语,回家了基本不会说了。

除此,还有学生学习环境和教学设施问题,汉语教师除了汉语水平之外的各种能力问题,学生个人兴趣问题,家长和其他相关人员对双语教育的看法等诸多问题的存在导致新疆的双语教育更好地发展。

四、针对新疆双语教育教学政策上存在的问题的应对措施: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民汉兼通”的双语教师。

在提高双语教育质量的过程中,提高教师双语能力至关重要。对汉语为非母语的少数民族教师而言,不能仅满足于他们的汉语语言能力(发音、语法、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而且还要鼓励他们熟悉与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汉语为母语的教师应该具备用少数民族语言来讲解问题的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设施。

1990年代以来,在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新疆的双语教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针对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也吸收了一些外语教学的方法,但由于研究不够,缺乏比较全面的理解。比如说,在教学中普遍提倡用直接教学法,而完全否定了翻译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汉语基础差、词汇量少的学生来说,直接教学法难以接受,适当的使用翻译法反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3.重视教材建设,根据学生的汉语实际基础适当科学选择

教科书和教材问题是现行的双语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适合本地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能力,要符合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内在规律。因为新疆长期以来是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师生们的汉语水平限制在日常用语的范围之内,大部分教师不具备使用作为教学媒介用语的汉语的水平。因此,完全使用汉语编写的教材,对教师来说是个很大的压力,也难以保障教学效果。对汉语词汇量少、不熟悉专用汉语(如数学用语、物理用语、化学用语等)的学生来说,会加重学习压力,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负面作用。为使双语教育健康发展,要尽快解决双语教材的空缺问题。

4.营造语言环境,推动双语教育

无论是母语的学习还是第二语言的学习,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习得的。双语教育的不同类型与模式都是根据不同社会语言文化生态环境而选择的,而双语教育的语言环境是双语教育成功必备的基本条件和基本保证。新疆少数民族人口众多,而且聚居程度高,语言环境比较特殊,因此,开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时,构建相应的双语学习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总之,我国的双语教育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在新疆双语教学试验早已开始,到而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关的法规、政策和评价体系相对滞后,在实践的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应该说双语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它的健康、长效、可持续发展,我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牙克甫江·买买提.新疆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2,(06)2.戴庆厦.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沿革[J].民族教育研究,1996,(4)

新疆的双语教育目标是什么 第6篇

chidoudou10 |Lv3|被浏览175次|来自问答电脑版2013-05-23 22:44 满意回答检举|2013-05-24 19:45 是汉族懂少数民族语言和少数民族懂汉语,可使工作,生活方便,有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目标一:探索适合于各类民族幼儿园实施的多元化双语教学模式

行动措施:

新疆的学前双语教育首要任务是应加大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对现存的各种教学形式(包括:①“浸入型双语教学模式”②“过渡型双语教学模式”③“保持型双语教学模式”)应加以归纳总结,每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受幼儿园师资、民汉儿童入园比例,当地政治、经济环境及家长的认识态度的差异而决定的,应开展行动研究,总结各种形式的利与弊,进一步研究各种模式的实施条件及教学效果,认真研究学前双语教育的特点、内容和有效的方法、途径,引导各幼儿园转变教育观念,依据条件发挥特色,使双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有机结合,探索各地学前双语教育适宜之路,将学前双语教育教学引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目标二:逐步形成具有新疆本土多元民族文化特色的双语课程体系

行动措施:

自治区已出台少数民族幼儿学前双语教育教学指导纲要,在研究幼儿园的双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开发或借鉴适宜的双语教学教师指导用书、音响资料和各类各民族文化特色出版品,这些教材、资料的研制应体现各类双语教学的模式对儿童汉语能力提高的层次性需求,避免一刀切式的教育资源,它将利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和语言能力的有效习得。

在研究双语教学模式以研究试点的基础上,注意改变小学化的汉语课形式,使汉语与学前教育各领域融合,形成 “快乐双语”的教学区域典型,同时,全区推广、借鉴成功经验,各地应努力做到县有示范乡,乡有示范点,成为一个节奏分明、重点突出、分步展开的有序进程。

目标三:满足家长需要,形成家园共育的双语教育局面

由于社会对未来人才汉语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对孩子早期双语教育的愿望也日益强烈,社会上出现了双语热,我区各级各类幼儿园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普遍重视并满足家长的愿望和社会的需求,纷纷采取开设双语班,民汉混合编班等形式实施双语教育,这也是目前我区学前双语教学推进速度快于中小学的原因所在。

行动措施:

应加强对家园共育的研究,通过编制家长阅读手册、开办家长学校、开展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指导家长工作,形成家园共育。

行动策略三:加快制度建设

为开展学前双语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的各项管理制度,使双语教育有章可循,有人落实,有条件保障,从根本保障双语教学师资、课程的实施。制度的建立,一开始不求完善,实践后的制度,不能僵化,必须不断修改,在不断实践,逐步实现“凡事有程序、凡事有准则、凡事有负责、凡事有验收”。

目标一: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扶助经济弱势幼儿早期教育

行动措施:

目前,自治区已出台:“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 “关于管好用好自治区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临时事业编制的通知”等系列文件,自治区扶持七地州农村学前双语教育全面实施。

目标二: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学前两年教育督导评价体系

少数民族地区学前两年教育督导评价体系的建立,从纵向上看,贯穿在整个学前双语教育改革与实施过程中,既有阶段性,又保证连续性。从横向上看,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的督导评估,可以对地区学前教育整体的发展与中小学双语教育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与衔接。督导评估的过程也是幼儿园双语教育的实施过程,并提供可操作的目标、途径与方法,将会极大的促进幼儿园办园整体教育质量与办园水平的提高。

行动措施:

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原则,建立自治区少数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发展水平的监督机制与教育督导制度;自治区扶持七地州的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评估标准;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自评机制等。

目标三:加强管理队伍的组织机构建设,缩短区域落差,体现教育公平

行动措施:

新疆双语教育方案 第7篇

陈 金 凤②

(西南大学 重庆市 400715)

摘要:“积极、稳妥、有效”推进新疆双语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在于树立科学的双语教育发展观。教育生活论关注教育世界的完整存在,关注完整的人之存在意义,关注真实的生活,把培养“整全人”纳入教育的自觉视野,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这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所追求的教育价值高度契合。因此,教育生活论对推进新疆中小学双语教育科学发展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本文从教育政策导向、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与教材建设、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了教育生活论为新疆中小学双语教育所指明的发展路向。

关键词:教育生活论;生长教育;双语教育;素质教育;科学发展

积极、稳妥、有效推进新疆双语教育科学发展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双语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既定方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积极、稳妥、有效”呢?从根本上来说,唯有观念的正确才能带来行动的正确。换言之,教育实践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正确指导,教育理论的探索离不开教育哲学的思考。教育哲学是关于教育问题的基本前提的思考,人和知识是教育问题的基本前提,对人与知识的关系的不同认识,产生了不同的教育哲学流派。教育本体论就是指导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流派。

一、教育生活论的当代价值——基于对教育认识论的批判

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特有的理论形态,起源于对万物本原即本体的追问。本体论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认为人的内心充满着改造整个世界的无限渴望,充满着对自身和谐完美、全面发展和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人格的渴求。因此,人的存在内在地包含着要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指向终极、指向完满。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整个人类活动的社会理想和目标总是指向完满和永恒,人是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活动而使自身成为人的。[1] 教育本体论是人类本体论哲学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反映。

一般认为,教育本体论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即传统的思维范式教育本体论和现代的生成范式教育本体论。思维范式教育本体论即教育认识论,生成范式教育本体论即教育生活论。二者对人与知识的关系的认识存在本质的差异,前者向后者的转换,标志着人类认识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境界实现了历史性超越。

(一)对教育认识论的批判

教育认识论热衷工具理性,把人简化为思维的工具和知识的容器,将人的全面发展异化为理性的片面发展。这与工业革命后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相关,催生了不少科技人才从而促进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是其功,导致人的畸形片面发展是其过。教育认识论属于知识论教育哲学的范畴,把教育存在片面地理解为人的求知活动,往往较少切入人的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的主题,缺乏对教学生活的深切关注,不是把师生的教学活动看作其生命活动的一个部分,不是从学生生长、生活、生成的角度去理解其现 ①基金项目:2011年自治区双语教育专家委员会委托重点项目“和田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及突出问题调查研究”以及2011年度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重点项目“系统论视野下新疆和田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JEDU2011I58)阶段性成果之一。②作者简介:陈金凤(1967-),男,汉族,四川富顺人,原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校长助理(挂职),西南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主研方向是教育学原理与双语教育。实的学习活动;教学活动对于师生而言成为外在的东西,缺少对教学存在与发展的本真思考,往往视教学为既成的存在而不是有待生成的事物。[2]把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人与知识的关系抽象化为仅仅存在的一种认识关系,教学过程也就呈现机械主义的倾向。这种对人的理性向度的追求就把人抽象为认识的工具,仅仅追求人的理性存在的意义,淡化了对人之存在的其他方面的关怀。教育认识论把人的存在仅仅理解为大脑的存在,教学就是为了掌握知识、认识外部世界。这就忽视了完整的人之存在意义。[3]对此,约翰﹒密尔提出批判:“人性不是一架机器,不能按照一个模型铸造出来,它毋宁象一棵树,需要生长并且从各方面发展起来,需要按照那使它成为活东西的内在力量的趋向而生长和发展起来。”[4]

现代哲学人学的发展告诉我们,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且非理性又具有先在性。人正是作为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而进入教学世界的。人的基本需要,人的本能、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构成了人认识活动的前提。正是基于现代人学的认知水准,随着“完整人”、“本真人”、“ 整全人”概念的提出,教育生活论呼之欲出。

(二)教育生活论的当代价值

教育生活论关注教育存在这一完整的教育世界——人的世界,关注完整的人之存在意义,关注真实的生活,眼中有活生生的完整的人,把培养“整全人”纳入教育的自觉视野,全面发展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品质,全面关注人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素质教育的实践证明,教育只有融入真实的生活过程,学生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活——创造生命意义的过程,从而去积极追求、创造生命的意义,积极地去体验生活中的伦理意义与美学意义。基于教育生活论的视域,以教育生活观去看待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就不再是忘了人的生成与生活意义的抽象的认识过程,它将成为照亮人生晦暗的理性之光;教育价值也不是脱离人的价值态度的纯粹认知框架和方法,而是人的价值态度与认知框架内在统一的精神境界和理想。[5]由此,教育将成为人们终其一生的必然需求和精神享受。

随着人类对自身和客观世界认识水平的不断进步,更因为教育认识论的严重缺失,教育生活论的当代价值方得彰显。只有反映教育主体意义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6],教育生活论使得教育的真实价值得以凸显,给当代教育发展以若干科学启示:第一,应当关注“现实人”、“完整人”,通过人的真实生活世界去把握人,树立“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即使单就语言学习来说,有效的语言学习亦应将重点放在语言的习得上而不是正规的学习上。[7]第二,人的本质不是既存的而是生成的,不是始终如

一、永恒不变的现成物,而是在无限开放的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存在体。应树立“教育即生长”的理念。每个学生都是具有无限发展可能性的主体,只要条件适当,他们就可能获得全面发展。第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和谐。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要努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简而言之,教育生活论的当代价值在于:它同素质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所追求的教育价值高度契合。

二、照亮新疆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路向的灯塔——教育生活论

双语教育与一般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是教学媒介语言的差异,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换句话说,双语教育的本质早已孕育在教育的本质之中。正所谓“不管现象世界的事物如何流变,本体始终是惟一不动不变的、永恒的。”[8教育生活论视野下的双语教育,其最终目标仍然是培养“整全人”,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协调、健康、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现实和未来生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准备。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场域,更是鲜活的现实生活、真实世界。无论是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还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都更符合教育生活论的精神内核。通过把教育融入生活、在“做中学”、“生活化教育”的“化人”过程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工具人”。今日之中国,之所以大力倡行素质教育的教育振兴行动,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以生活论教育去弥补认识论教育的缺失,通过生活论教育去解除认识论教育之蔽,把完整的人从知识的奴隶与桎梏中解放出来,避免“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人生悲剧,张扬人性,激发主体的创新精神,追寻生命的终极价值和意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行生活论对“积极、稳妥、有效”地推进新疆中小学双语教育科学发展也就具有了根本性的指导意义。笔者拟从教育政策导向、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与教材建设、双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阐述教育生活论为新疆中小学双语教育所指明的发展路向。

(一)教育政策导向

笔者认为,所谓“积极、稳妥、有效”,就是既要有积极推动双语教育的热情,更要有稳妥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建立在教育科学基础之上,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需要。换言之,要树立科学的双语教育发展观,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唯其如此,才能保证双语教育实践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对于新疆双语教育的发展而言,没有数量根本就谈不上质量,但没有质量保证的数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仅浪费资源,劳命伤财,更是误人子弟。以教育生活论为引领,教育政策导向应有的价值取向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去功利化倾向——守护教育的乌托邦

教育不能没有理想,双语教育亦然,应当与社会现实保持适当的张力,其根本目的在于为了“整全人”的完满生活。教育是百年大计之本,教育政策导向应当去功利化倾向,不能像搞政绩工程一样急功近利,要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任何“大跃进”式的运动势必误人子弟,势必贻害无穷!这已经为南疆部分地州不恰当的双语教育实践所证实。因为在教育这一人的世界中,除了社会的功利性需求而外,还有人自身发展的需求,还需要塑造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感,即以人自身为目的而非仅仅是手段,使人成其为人,使学生所参与的教学生活本身就为儿童自身的生活。所以,学生与知识的关系也就需要上升为“我”与“你”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知识隐去了其工具价值,凸显的是其内在价值。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能将自己参与的教学生活本身作为认识和体验的对象;也只有在这种超功利、超主客体的关系中,知识才会具有审美的意义,学生才有可能感受教学的艺术境界、进入诗的意境。[9]唯有在这样的教学生活中,儿童才可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发展。

基于教育生活论的视域,新疆中小学双语教育当以学生的全面健康生长和个性发展为本,就必须反对功利主义,走出工具主义的误区,避免急功近利的做法。既要大力推广中华民族的族际语——汉语(因为无论学生作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之一员,还是将来成长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可谓他们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真实需要),但又不能陷入单语化或汉语化的泥潭;既要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又不能重蹈智育唯一的覆辙;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获取,更要关注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健康发展。

2.凸显素质教育对新疆中小学双语教育的统领作用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新疆中小学民族教育相对滞后,如今通过大力推行双语教育来振兴新疆中小学民族教育,基于教育生活论的视域,必须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站在更高起点上推行双语教育,倡导以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着力以培养人才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在教育政策、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课程与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评价等方面都应当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生存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绝不允许以任何借口作为素质教育推进不力的理由,绝不能偏向于单单培养语言能力或学科知识能力,绝不能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因为应试教育背后的教育哲学是教育认识论,将抽象的“规定”异化为人本身,将人作为客体进行物化塑造,带来了教育价值的失落、目的的片面、培养模式的机械和个性化教育的忽视。[10]如果不把素质教育的观念贯穿在双语教育中,新疆中小学双语教 育就只能是一种低水平的发展,更何谈新疆民族教育的振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仅有一处提及素质教育[11],但并未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强调把素质教育贯穿中小学双语教育始终,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笔者2011年曾在和田地区组织双语教育现状与问题调研,在访谈中问及中小学教师“双语教育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目标有什么关系?”时,普遍认为:“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人的素质,双语教育的目标是学语言。”思想观念决定行为效果。中小学教师的认识错位,必然导致双语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割裂。[12]据此,以素质教育统领双语教育势在必行!

人不仅是社会的存在,还是自然的存在。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教育存在这一完整的世界中,应当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实然与应然关系纳入新疆中小学双语教育的课程体系,加强对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促进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做出应有贡献。笔者认为,这是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3]对于新疆,尤其是南疆十分脆弱的生态系统来说,这一点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尤其是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将是长期的使命。

基于教育生活论的视域,以素质教育为统领,必须改变传统教育评价方式,应当促进中小学生以思维发展为主要方式的全面发展,从关注终结性评价转向更加关注形成性评价,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把师生的发展状态作为检验评估中小学双语教育效果的核心指标。

(二)培养目标定位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做了多次调整,从其历史脉络来看,是不断进步的历程,越来越关注人自身的本真存在,越来越凸显人性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以此为指导,且基于教育生活论的视域,新疆中小学实施双语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当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以基于母语基础的民汉兼通为指向,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14],做一个完整、健康和谐、向往幸福美好生活的人。

培养目标要通过相应的教学内容来实现。单纯或过多关注语言能力甚至简化为汉语能力的培养不是双语教育的根本出发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包括双语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是生活论教育观下学生培养目标的题中应有之义。过去和目前新疆部分地方在中小学双语教育实践中存在脱离学生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需要的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培养的现象,绝不是教育生活论意义上的双语课堂教学。因为这样一种课堂容易陷入机械枯燥且无前瞻性,既容易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又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基于教育生活论视域的双语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依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符合素质教育理念与新疆区情的教材来支撑。

(三)课程与教材建设

结构-功能原理告诉我们,在学校教育中,紧密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体系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课程结构确定之后,精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课程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主体部分,而教材是课程内容的有效载体,教材建设是呈现课程建设成果的主要方式。

1.在课程结构上,应当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以利于学生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各项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导向,优化课程结构,知识性理论课 程与趣味性、生活性实践活动课程并重。

2.在课程内容上,应当紧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与未来发展的需要

课程内容应尽量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贴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在教材建设上,应当遵循学生最近发展区原理

内容编排应做到难易适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努力避免繁、难、偏、旧的问题,尽量做到精、新、活、用。与此同时,编写语言应当尊重农村学生的生活语言环境与认知水平,尽量为农村小学、初中低年级学生编写民汉双语教材。科林·贝克强调,儿童双语教育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共同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即儿童的语言和认知能力需要获得足够充分的发展以应付课程加工过程。然而,只有当儿童的第二语言能力几乎达到第一语言能力的水平时,认知能力才能得到有利的发展。[15]据笔者2010年调查发现,和田地区民族中小学的大多数师生都倾向于有必要使用“双语”教材,如果能够开发民汉双语版的中小学新课程教材,将大大方便和有益于“双语”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16] 在教育学意义上,儿童使用母语比使用其所不熟悉的语言会更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17]不顾师生实际而盲目采用与汉语学校一样的汉语教材是不科学的,势必导致学生大面积学业失败。

(四)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是教育的基石。“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双语”教育质量的突破口与关键。教育生活论视野下的双语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素质呢?笔者以为,除了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技能和语言能力(这里特指“民汉双语能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良好的综合素质或教师专业技能。

1.双语教师应当具备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

观念决定行动。双语教师要有教育大爱,特别是对双语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真爱,充分尊重和呵护学生的个性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绝不是教育的口号,而是教育生活论对教育实践的必然要求。

2.双语教师应当具备基于素质教育理念的教育教学技能

在教学评价上,要从关注终结性评价转向更加关注过程性评价。在教学方式上,要从关注预设转向更加关注生成,树立“教育即生长”的观念。教育生活论强调教学是师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生活过程中,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师生创造自己生命意义的生活过程。教学是人的生活——创造生存“意义”的生命活动的过程,是以认识为主要方式的人的生成过程。[18] 单就语言学习来说,也不能就语言而教语言,而要教生活,将儿童置于场景和具体的活动中。[19]在教学方法上,要从关注系统知识传授转向更加关注基于学生真实生活与未来发展需要的交往与对话,由过去单向灌输式的系统知识讲授向师生双向互动的生成性课堂教学转变,由教师为中心的单一主体向师生双主体教学相长转变,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在动手操作与实践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知识的内在价值,在探究中创造生命的意义,在关爱与鼓励中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精神力量。

概而言之,双语师资队伍建设,无论是职前的师范生培养还是职后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都应当以“学科专业知识技能-语言能力-教师专业技能”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为导向。为了培养造就更多合格的双语教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师范院校积极探索创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体制——突破传统职前师范生培养与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相对封闭的体制机制障碍,围绕教师教育质量提升这个核心,构建职前与职后有机联接、二元一体、良性互动、共建共赢的人才培养体制。职前师范生培养着眼职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职前教师教育资源引领并服务于职后教师专业 发展,职后优质教师资源反哺职前师范生培养、服务职后教师专业发展。探索形成“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共建共赢的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8][2] 王晓红.本体论:人之存在的理论诉求[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2期,第17-18页,第16页。

张广君.论教学本体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1期,第6页。迟艳杰.教学本体论的转换——从“思维本体论”到“生成论本体论”[J].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第57-58[3][5] [9] [18]页,第61页,第60页,第59页。

[4][6] 【英】约翰﹒密尔.论自由[M]程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3页。

程广文,宋乃庆.论教育本体与生活世界[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第123-127页。【英】科林·贝克.双语与双语教育概论[M].翁燕珩、关春明、洪苹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7][15] [17] [19]版,第133页,第152页,第263页,第352页。

[10] 毕德旭,梁新军.人学范式转变背景下的教育理念的再审思——基于本体论范式与实践论范式的对比[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第6期,第26页。

[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EB/OL].陈金凤,沙迪尔·努尔买买提.和田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困境及对策研究[R].2011年自治区双语教育专家委员会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国家中长期教

(2010-2020

年)http://,新疆教育信息网,2012年2月27日。

[12]委托重点科研项目研究报告,2011年12月。

[13]http://,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2年11月17日。

[14][EB/OL].http://,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7月29日。

新疆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8篇

“双语教育”由英语“bilingual education”翻译而来, 是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普遍实施的一种教育制度和教育模式。尽管国外双语教育界对双语教育的具体表述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但大家对双语教育的界定已经达成基本的共识, 即双语教育是指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的教育制度或体系。这可以从以下定义中看出: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所谓‘双语教育’, 通常是指一种使用两种语言作为非语言学科教学媒介语的教学方法。”实施“‘双语教育’的最低必要标准应该是一种在教学的某些过程中至少使用两种教学用语的方法。教学中使用两种语言, 不一定同时使用, 也不必在同一学期内使用, 而是在各年级连贯地使用两种语言”。

《双语制度与双语教育百科全书》认为, 双语教育指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的情景, 即学校中使用两种语言传授科学、数学、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的内容。

由此可见双语教育并非是通过语言课程来实现语言教育的目的, 而是通过其它专业学科的教学来帮助学生学习掌握两种语言。在新疆, 双语教育又称双语教学, 指在学校中对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学生, 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组织教学活动和传授知识的教育制度或教育模式。简单说就是“民汉兼同”了。

二、新疆双语教育的现状

解放前, 新疆的教育事业是十分落后的, 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育, 全疆文盲率在90%以上。新中国成立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和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 新疆双语教育已形成了多元发展的格局。

至2009年9月统计数据, 全疆学前、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少数民族学生236.93万人, 其中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75.34万人, 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31.8%。其中少数民族双语幼儿29.01万人, 中小学学生46.29万人。在汉语系学校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24.09万人, 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10.2%。接受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和民考汉学生总计99.43万人, 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41.93%。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总数3.67万人 (含学前双语教师) , 占少数民族教师总数的19.54%。其中, 学前少数民族双语教师0.92万人, 中小学少数民族教师2.75万人。全疆学前双语教育机构2804所, 其中公办独立设置的双语幼儿园506所, 附设在小学的公办学前班或幼儿园2005所, 民办双语幼儿园293所。幼儿双语教学班6714个。开设双语办学校2805所, 其中小学2142所, 中学663所, 双语11989个 (小学9010个, 中学2978个) 。

三、新疆双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新疆双语教育事业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为新疆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 当前, 新疆的双语教育还不能满足新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新疆双语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双语师资严重短缺、双语教师素质偏低

新疆全区纯少数民族小学3285所, 初中725所, 高中175所, 学生223.7178万人。这么多民族学校, 这么多民族学生要从传统的本民族语言教育模式转变到双语教育模式所需要的双语师资不是一个小数字。但是, 目前从全疆的双语师资力量来看, 还难以满足广大少数民族学生日益增长的双语教育需求。这种学汉语的需求高涨与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在南疆地区, 山区牧区, 偏远农村等地方非常突出。

长期以来,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队伍还存在着汉语交际能力低、教师业务水平低等问题。许多民语系教师不具备用汉语授课的能力, 无法承担双语教学的任务。部分教师具备用汉语授课的能力, 但长期以来他们是用本民族语授课的, 所以要从本民族语言教育模式转变到双语教育模式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所以, 实施双语教育首要问题是师资问题。

2、教育经费不足, 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财政比较困难。然后新疆民族众多, 教育资源分散, 办学成本高, 教育基础设施薄弱, 教育投入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虽然随着自治区经济的发展, 自治区政府逐步增加了对教育的投入但是教育投入在自治区GDP中的占得比例仍然不高, 教育投入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比较尖锐。

3、对双语教育存在模糊或错误的认识

在一部分少数民族中, 特别是知识认识中, 也有人对双语教育存在疑虑。他们认为双语教育会影响到民族语言的学习和民族文化的传承, 更有甚者, 还认为搞双语教育就是搞同化。这种错误的认识严重阻碍了新疆双语教育的普及率。

四、对策

1、加大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力度

争取国家和对口支援省市支持, 建设自治区和地州双语教师培训基地, 协调内地9所师范大学与我区师范院校建立对口支援关系, 提高我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能力。扩大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面向我区的招生规模。我区师范院校要把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作为重要任务, 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双语教学能力为重点, 构建满足双语教育需要的师范教育体系。推行师范院校民汉学生混合编班, 鼓励少数民族师范生插班学习, 开设汉族师范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的课程。落实国家级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向我区倾斜政策, 继续实施“国家支援新疆汉语教师工作方案”和“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程”。

2、加大对双语教育工作的投入

各级政府要优先保障双语教育经费投入。自治区设立双语教育专项经费, 用于推进双语教育工作。各地也要设立双语教育专项经费, 保证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需要。要加强对双语教育经费使用的管理, 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和指导作用, 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3、加强双语寄宿制学校建设和民汉合校普通高中建设

争取国家和对口支援省市支持, 结合调整中小学布局和推行民汉合校, 建设一批双语寄宿制学校和民汉合校普通高中;逐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标准, 扩大寄宿学生补助范围;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 减免边远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学生的学费。

4、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双语教育的舆论环境

继续举办双语教学论坛、少儿双语口语大赛、双语教师教学技能竞赛等活动, 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关心、支持、参与双语教育的积极性。发挥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的作用, 广泛宣传推进双语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政策措施和实施成果, 为推进双语教育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1]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一年级听课随笔下一篇:写鸭子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