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植树问题公开课

2024-08-16

人教版植树问题公开课(精选8篇)

人教版植树问题公开课 第1篇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复习课)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所有例题,以及相关习题。

教材分析:

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是把所有类型的植树问题归纳在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公式,最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

难点: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巩固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复习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2、出示复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常见类型:

(1)、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2)、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

(3)、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4)、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出示例题:

例题: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你能想出几种植树方案?

2、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交流。

特点 棵树 间隔数 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方案1 两端都栽 5 4 棵树=间隔数+1

方案2 两端都不栽 3 4 棵树=间隔数-1

方案3 一端栽,一端不栽 4 4 棵树=间隔数

方案4 封闭图形 4 4 棵树=间隔数

5、总结学习方法:

植树问题有高招,做题之前先分类。

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

封闭图形,棵树=间隔数。

三、巩固提高、发展创新。

1、在一条长400米的道路一旁安装路灯,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两端都要安装),一共可以安装多少座路灯?

2、两座楼房之间相距56米,每隔4米栽雪松一棵,一行能栽多少棵?

3、学校要在80米的跑道一旁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如果一端不插,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

4、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200米,每隔10米栽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棵?

以上四道题为基础巩固题,下面两道为拔高题。

5、一根木料锯成4段要12分钟,锯成10段要几分钟?

6、祁老师要上楼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祁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四、全课小结。

你在这一节课里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人教版植树问题公开课 第2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并

将这种规律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渗

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等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不封闭线路上,两端都栽时间隔现象的简单规律。教学难点

运用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天是植树节吗?(3月12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植树问题。(板书:不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

师:大家先猜个谜语,放松一下,好吗?(课件显示)两棵小树十个叉,不长 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大家真聪明,就是我们的手。瞧,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手,在我们 的手上也隐藏了数学奥秘,同学们想知道吗?

看着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 : 5个手指)

老师也从中得到了一 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4个空格)对了,手指间的空格,在数学上我们叫做间隔。我们手上每两个手指之间有一

个间隔,大家仔细看老师的手,5个手指,有几个间隔,4个手指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呢?

手指数与间隔数其中的关系你发现了吗?(手指数比间隔多1)

大家观察的非常仔细。同学们连手上都有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的是无处不在!

二:情景教学

现在,学校为了改变校园环境,要在校园内种上一些树,在操场的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

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获得哪些信息?(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 米种

一棵)每隔5 米是什么意思?(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 米), 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设计植树方案,把设计好的方案记录下来并向老师汇报。师:设计好了吗?哪个小组来说说他们的设计方案。

方案一:我们把20÷5=4(个)就说明有4 个间隔,为了让我们的学校更美,我们在两头都种上树,所以我们再用4+1=5(棵)

(板书: 两端都要栽

棵 树=间隔数+1)

20÷5=4(个)

4+1=5(课)你们设计的方案很好,还有哪个组有不同的设计方案吗?

方案二:我们是把20÷5=4(个),有4 个间隔,我们只种一头,另一头不种,所以我们只用4棵树。

20÷5=4(棵)(板书: 只栽一端时,棵数=间隔数)方案三:我们也是把20÷5=4(个),有4 个间隔,我们想学校的树已经很多了,为了让我们的活动范围更大,所以在两头都不种树,所以把4-1=3(棵)

20÷5=4(个)

4-1=3(棵)

(板书:两端都不栽

棵数=间隔 数-1)

师:同学们设计的真不错,来我们再一次看看这三个设计方案中棵数与间 隔数有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植树是一项环保活动,希望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今天我们就用植 树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新课教学

例1:(课件显示)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

(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大家一起把题读一遍,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

分组讨论一下,怎么计算?

100÷5=20(个)

20+1=21(棵)

答:一共需要21棵树苗。

例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种树(两端不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同桌互相讨论一下,找间隔数,(两端是大象馆和猩猩馆不能植树)这是植树问题的哪一种情况,小路两旁要栽应该怎么办 ?

60÷3=20(个)

20-1=19(棵)

19×2=38(棵)

答:一共要栽38棵树。四:练习

(1)工人叔叔在路的一边安装路灯,一共安装了6座,从第一座到最后一座

一共有()个间隔。

(2)一排同学之间有7 个间隔,第一排有()个同学。(3)闯关练习(出示课件)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不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呢? 六:作业

教材第109页

练习二十四

第3,4题

板书设计

不封闭路线的植树问题 5

8例1: 100÷5=20(个)

例2:60÷3=20(个)

20+1=21(棵)

20-1=19(棵)

两端都要栽:

棵树=间隔数+1

19×2=38(棵)

只栽一端时:

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 :

人教版植树问题公开课 第3篇

一、观课记录

二、议教、评学记录

活动程序:献课人说明一下教学设计及自我感受或反思;观课人员进行议教、评学;主持人综合评述。

(1) 献课者:这是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教学设计中的“活动与探究”, 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二氧化碳知识的理解, 从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的已知化学反应里, 提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一些假设并形成实验方案, 然后通过实验比较, 得出最佳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案。本堂课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和精神……

(2) 观课者:XXX老师:我今天观课的主要目的是学习“三主五步”教学法的具体流程。本节课中, 执教者“三主”理念落实得很好, 五步流程也很清楚, 学生的表现很不错。“三主五步”的模式非常好, 但在化学课堂中不能全照搬, 要灵活取舍。

XXX老师:我今天除了学习县里推广的“三主五步”教学模式外, 还注重了城里学生的化学实验水平。学生分组实验时, 相互配合, 有条不紊, 现象记录也搞得好,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XXX老师:该堂课体现了化学课堂的特质, 但在实验操作规范性方面还要注意一些细节, 如手持试管的位置……

(3) 主持人:我将从四个角度谈谈这节课:一是从学生学习者角度谈谈这节课;二是从教师教学专业角度谈谈这节课;三是从本县课改的要求谈谈这节课;四是谈谈该教师在这堂课中反映出来的教学风格。

第一, 从教师专业角度看这节课。本节课是一堂实验探究课, 有三个目标:学生要明白实验室制取CO2的常用原料及反应原理;能够组装CO2制取装置、明确CO2收集和验满的方法;掌握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这三个目标要求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来实现, 因而本节课的一个看点是要体现探究的特点。如何探究?这堂课是有突出表现的, 执教者创设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设计、实验过程、现象记录及分析、三个方案比较等, 有一个清楚的流程。教者把这一流程的具体操作全交给了学生, 充分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让学生很好地感受了一次化学探究的乐趣、意义, 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的意识及能力。再者, 从本节课三个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来看, 刚才参与评教的十多位老师已经有了中肯的评价, 我就不再赘述了。

第二, 从学生学习者角度看这节课。本节课有三个学习目标, 首先是看学生明确了这三个目标没有。教者三个梯度的问题情境和工整的目标板书, 对此给予了肯定的回答。再看学习过程, 教者除了问题情境、环节间的导语及几句评语外, 阐释性的语言几乎没有, 有的是学生安静的思考、热烈的小组讨论、流畅的全班展示以及教者在小组间穿梭的身影和小声的“嘀咕”, 有的是学生在黑板上准确的板书和争先恐后的抢答问题, 在小组交流、实验中, 没有学生不参与的。再看学习效果, 六个学习小组的实验都非常顺利, 都快速地完成了三个方案的实验比较, 得出了一致的结论, 尤其是在归纳总结环节中展示学生的语言流畅度和准确性, 令我十分赞赏, 这就肯定了本堂课的教学效果。

第三, 从全县推进课改的角度谈谈这节课。今天的会议是全县的课改现场会, 课堂应该具有示范性。我认为这节课具有示范意义,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看他的教学流程是否体现了我县推出的“三主五步”教学思想及其步骤。这一点上他没有问题, “三主”理念都有较好地体现, 学生自主学习特征非常显著, 老师的引导职能也有很好的履行, 学生自主练习的时间 (动手实验) 也较多。自学、讨论、展示、归纳总结、巩固提升“五步”流程很清楚;二是看班上学生学习的情况。大家有目共睹, 学生的参与面、学习热情、做实验的认真态度、展示问题的口语表达及准确性, 我是非常感动的;三是看他这堂课是否体现了化学学习的特点。化学课堂的特质是什么, 教材中第二个课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中说得非常清楚: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 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 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知识。这一点几个观课老师都给予了肯定。

第四, 我认为这堂课是很有个性的。主要表现在献课者对“三主五步”教学模式思想及流程的融会贯通上, 他不为模式而模式, 而是把“五步”灵活的运用在各个知识板块的教学上, 什么时候讨论、什么时候展示, 没有固定程式;其次是他没有刻意突出学生的“活跃表现”, 学生的各种学情表现都是自发的, 没有老师的提示或暗示;三是他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述比较精炼, 虽语调平淡, 但不失精准。

人教版植树问题公开课 第4篇

【关键词】解决问题 专题课 内容分布 意图解读

“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课程总目标之一,简称“四能”目标。“解决问题”专题课是达成“四能”目标的主要途径。新编人教版数学教材中,特意安排了“解决问题”专题课。例题的编写体例一般为:低段 “知道了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三个提示;高段“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程序。

一、教材内容分布

据笔者统计,新教材编排的 “解决问题”新授专题课,共81课时,分布在各册教材的大部分单元中,详如下表。

以上表课时数为依据,从新课程划分的四大领域角度审视,新教材“解决问题”专题课的教学重点在“数与代数”领域,共编排67课时,占总课时数的82.7%,其余的14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二、编排意图解读

教材主编卢江老师说过:新教材编排“解决问题”专题课,将培养学生的“四能”落到实处,把“结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落到实处。

(一)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编排“解决问题”专题课,是让学生初步学习并体会到,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思得到的结果。与原教材相比,这是一大改进,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提供清晰的教学思路、发展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例如,二年级下册教材第42页例3,在“知道了什么”的提示下,三位小朋友讲出了解决问题的审题过程,特别是“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意图是在相对开放(提供三种商品的单价)的生活情境中,培养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在“怎样解答”里,出示了解决问题的算理、算法、算式;最后出示用乘法验算和结论,蕴含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也亮出了新教材依托验算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特色。过程完整的例题,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范例,既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常规思路,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样板,因为儿童的学习,从模仿开始。

(二)蕴含承前启后的双重价值

理念引导行为,行为决定效果。对于“解决问题”专题课,必须明确其教学价值,然后指向教学行为,期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解决问题”专题课的教学价值取向是双重的。培养学生的“四能”是其最重要的显性价值,“承前启后”则是其隐性价值。专题课一般编排在一个单元的中、后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解决了现实生活问题,又巩固了本单元所学数学知识,实现“生活数学”与“纯数学”的圆融,即“承前”。如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3页例4,既在现实情景中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包括小括号的作用,又学习用画图法和传统应用题的“分析法”分析问题,最终解决“烤面包”问题。

“启后”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为促进后继学习的正迁移做好铺垫,如一年级下册教材第77、78页例4、例5,显性价值是用加减法解决问题,隐性价值则是分别为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积累感性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在“解决问题”专题课中,无论承前,还是启后,其教学价值都是远近并重,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需要切实珍视,把正教学方向。

(三)展示自主探究的多样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往往是多样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新教材编写时,很注重反映学情,贴近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的专题课例题中,充分展示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这一编排意图,从一年级上册就开始体现,如第79页例6出示“数一数”和“画一画”两种策略,解决“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问题,还通过“你是怎样解答的”的提示,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化策略的时机。呈现了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方法,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允许学生用合适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又如三年级下册教材第53页例4“用连除解决问题”,教材同时出示了两位同学的解题策略,使学生明确不同的解答思路源自于对不同的“中间问题”的确立。教材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递进,让学生体验殊途同归的乐趣,体现新课程“重结果,更重过程”的理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发挥课本的作用,提升教学有效性。

(四)克服解决问题的学习困难

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必定重视让学生把思考分析、解答反思的过程,用合适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恰恰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感到最困难的。数学语言可以分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图画语言三种。口头语言是表达的基础,一般通过课堂上师生、生生对话来培养。书面语言的训练更需加强。如四年级下册教材练习七第5题“一种运动服上衣75元,裤子45元,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教材要求学生填写“我先求 ,再求 ”就体现了对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教材从一年级上册第79页例6(上文曾提及)开始编排“画示意图分析问题”,随着年级升高,逐渐提升要求,如三年级上册教材“倍的认识”单元开始编排“画线段图分析问题”,又如五年级下册教材第99页例3,运用几何直观,画图分析、理解思考过程,将书面语言转化成图画语言,将抽象转化为直观形象,化繁为简解决问题,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用图画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为其后继学习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同时展现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教师在组织“解决问题”专题课教学时,要精心解读并努力实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根据学情灵活应对,实现教材与学情的无缝对接。新教材全面推行时间不长,我们对“解决问题”专题课的研读及实践还比较肤浅,期待与同行一起精耕细作、守望硕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公开课教案植树问题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理解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让学生欣赏节奏欢快的《少先队员植树歌》。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节)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引导探究

(一)、创设情境,设计方案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操场南面有一段20米的小路,现准备在小路的一侧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树,要种几棵树呢?请同学们按照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

1、独立活动,设计方案。

2、选择典型的方案展示。

3、课件演示: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教师适时板书:两端种树

只种一端

两端都不种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刚才是在20米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还可以把每两棵树之间的间隔定为几米呢?(10米、4米、2米、1米等)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发放的实验记录单,小组分工合作,从三种方案中选择一种植树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1、自主探究。

2、汇报交流,小结发现。教师提问:用什么方法来探究的? 通过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总长÷间隔长=间隔数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师:在实际生活中,两端都种、只种一端和两端都不种三种情况都存在,我们必须仔细审题,弄清是哪一种情况。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判断是植树问题的哪一种情况?(三种情况都可能出现,然后再加上“两端要栽”)(还用画图数吗?)

2、学生独立解题、反馈。

3、如果将题中的“一边”变为“两边”,请口答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课件图片展示),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最后,我想给大家提一点希望: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独特的数学眼光,去发现并解决生活中更多的数学问题。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教案(公开课用) 第6篇

师:我们利用课前两分钟的时间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敢动不敢言——看动作猜成语。游戏规则:我将请两位同学上来,我悄悄的给他们看一个词,完了以后,他们根据这个词的内容来演,但是不能发言,而我们在坐的同学呢给他们互动,你们来猜,看看我们班的同学配合默契程度怎么样,好不好?

生:好

师:谁愿意上来?(两位上来),好,我现在要悄悄的给他们看,你们做好准备。(看完后)哪位来做主持?

生:我来,这个词是四个字的,第一个和第三个是数字,下面我来演示一下(两位同学演示)

师:猜出来了吗?谁来说说看,你来找一位同学回答。生:一刀两断

师:对不对,同意的举手,哦,都举手了,谢谢两位请坐,他们猜对了,就是一刀两断,(板书:一刀两断)你们真聪明,反应很快,配合的默契程度很高,师:好,现在做准备好了吗?(做好了)能上课了吗?(能)那我们现在上课了?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这节数学课就从一刀两断开始,现在我们看这个词,数学上借用这个词我们替换一个字(一刀两断,替换一个字“断换段”)一起读一下。

生一起读:一刀两断

师: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用画草图的方式把一刀两断的结果表示出来(师板书——画),谁想上来画一画?(学生上台)

师:我来帮帮你,如果这表示一跟绳子的话,你来使它一刀两断,(学生动手)

师:谢谢,请回

师:请看这个图,很简单,但是却让我们一目了然,请认真观察,刚才那位同学一共剪了几次?

生一起回答:一次 师:哦,一次,(板书:次数,在次数下面写1)剪成几段?(生回答:两段)(老师板书:段数,在段数下面写2)继续,像这样剪两次,几段?(3段)三次,几段?(4段)你们报得这么快,我都来不及记录了,让我记一下,(分别在次数下面和段数下面写2—3,3—4)

师:还要我继续画下去吗?(不需要)那么你找到了规律了?(找到了)哦,请你们先别告诉我,让我来考考你们好不好?(好)

师:我这次啊出大点的数字,如果像这样如果我剪50次(师在次数下面写上50),能剪成几段?

生一起回答:51段

师:这么快,好的(师在段数下面写上51),再来,现在我们反过来,像这样剪绳子,我想剪成„„你想剪成几段啊?谁来报一个大点的数?

生:1000段

师:哦,1000段,我把它写下来(板书在段数下面),想好了吗?剪成1000段要剪几次?哦,举手的人真多,大家一起告诉我吧。

生一起回答:999次

师:看来这个规律大家真的已经找到了(师在“画”字下面写“找”字),谁来说说看,像这样剪绳子的时候,次数和段数之间有怎样的规律呢?

生:段数都要比次数多1 师:可以,还可以怎么说? 生:次数比段数少1 师:很好,那么现在我想问了,我们找到这个规律有什么好处?体会一下,像这些大的数据,是我们画出来的?不是,那是怎么出来的?

生:是推理出来的

师:他说是推理出来的,这个词用得非常棒(师板书——推),看来,一个简单的草图,我们通过观察在这些小的数据里面,我们找到了规律,就可以依次来推理了,是不是?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以小见大”(板书——以小见大),找到规律来推算。那么今天这节就让我们用以小见大:画、找、推这样一个方法来解决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二、新授

师:好,现在我们要看屏幕了,请看屏幕(出示课件题目:一根绳总长12米,每段长3米,可剪几段?),一根绳总长12米,每段长3米,可剪几段?能完成吗?(能)好,我们做在我们的练习纸的第一部分,列式计算,答省略不写,开始吧(生动手,师巡视辅导,抽选一位同学的答案写在黑板上12÷3=4(段),1分钟后),师:好,校对,大家看黑板,这位同学答案对吗? 生一起回答:对

师:好,请问:除法算式中的12是指什么? 生:这条绳子总长12米 师:简单点,两个字,生一起回答:总长 师:好,(板书——总长),3指什么? 生:段长 师:好的,(在总长后面板书——段长)请看,总长、段长,总长里有几段段长呢?4段,4段指什么?

生:段数 师:段数,(在段长后面板书——段数),通过这样的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其实我们是总结出了一个数量关系,这个数量关系就是我们一起来说说吧:(板书)总长÷段长=段数,对了,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到刚才的剪绳子的问题上,(出示课件第一题)像刚才那种剪法,剪成4段我们要剪几次?

生一起回答:三次

师:三次(演示课件剪刀剪),四段三次是不是符合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规律?(手指剪绳子草图)段数比次数多1。

生一起回答:是

师:好了,现在我们要变换以下情境了,我们知道3月12日是植树日,那我们就不剪绳子了,我们来植树,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一条路总长12米,每隔3米栽一棵树,可以怎样栽?栽几课?)

师:请看题,这里有一个12米,这个12米是指什么? 生一起回答:路的总长

师:哦,路的总长,能不能用总长来概括,生:能

师:哦,这里又有一个每隔3米栽一棵树,这3米就是什么? 生:段长

师:段长,好的,那么现在总长里面有多少个段长,那么求出来还是什么? 生:4段

师:那么现在这条小路分成4段的情况下,我们到底怎么该栽呢?可以栽几棵呢?这样,我们就用刚才总结的方法画、找、推(师指黑板板书),一步一步来研究,先从画开始,每位同学在这张图上画一画,小数苗到底可以栽在哪个位置上,开始吧,在你们的练习纸的第二部分画一画,开始,(老师巡视并抽选)(1分钟后)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请看屏幕,这是第一位(用投影出示),这位同学栽了几棵树苗?

生:5棵

师:5棵树,5棵4段,再来看第二位,他栽了几棵树苗? 生:3棵

师:3棵,3棵4段,好,再来一位,栽了几棵树苗? 生:4棵

师:4棵,4棵4段,好,我把它们都搬到屏幕上去,在分成4段的情况下,刚才我在下面看了一下基本上出现的都是这三种情况,是吧?

生一起回答:是

师:有同学要问了,刚才我们在剪绳子的时候我们就是一刀两段,一种情况,现在怎么就出现三种情况呢?那么这三种情况里面他们的棵树和段数之间又有怎样的规律呢?想不想来研究一下?

生一起回答:想

师:想,好,接下来,我们要以小组为单位,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拿出小组合作的那张练习纸,请看屏幕上的要求(师出示屏幕:

1、给每种情况起个名。

2、每种情况中“棵数”与“段数”有什么关系),开始研究吧。(师巡视辅导)

师:(3分钟之后)有的同学说我起名有点困难,有的同学把名字起好了,找关系还来不及找,没关系,等下我们组和组之间还可以交流,好,我们先暂停一下,现在我们请一个小组派代表来介绍一下第一种情况下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好不好?(好)哪组想来?

生:他的关系是:棵数=段数+1(师在之前张贴的5棵4段图下面板书——棵数=段数+1)

师:请观察这张简单的图示是不是这样的关系 生:5棵数4段

师:同意吗?(同意),好,请坐,我也发现有的用文字表示的他说棵数比段数多1,你看,同一个关系,同一个规律我们又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对不对?(对)好了,接下来请第二组来汇报下第二种情况,哪组来说一说?

生:棵数比段数少1 师:我们用数量关系表示„„.生:棵数=段数—1(师在之前张贴的3棵4段图下面板书——棵数=段数—1)师:同意吗?同意,好,下面第三种情况,我们一起来吧,生一起说:棵数等于段数(师在之前张贴的4棵4段图下板书——棵数=段数)师:好了,现在我们来看,三种情况都是在分成4段的情况下,有的时候棵数比段数多1,有的时候棵数比段数少1,有的时候棵数等于段数?怎么回事呢?请认真观察,到底是哪个位置决定一会儿多1,一会儿少1呢?重在哪个位置上的数特别的重要?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下,什么位置上?

生:两头

师:两头,同意吗? 生:同意

师:好,那我们现在来观察,(师手指之前张贴的5棵4段说)两头都栽,结果棵数就等于段数加1,哦,你们都把名字说出来了,我们就叫它两头都栽或者叫两端都栽(在图前面写“两头都栽”),那么这个呢?(师指3棵4段图)能起名字了吧?

生:能

师:叫做什么? 生:两头都不栽 师:好,(师在3棵4段图前面写“两头都不栽”)那这个呢?(师指4棵4段图说)生:只栽一头

师:那另一头呢? 生:不栽,师:好,那我把他展开来写叫一头栽一头不栽(在4棵4段前面写),好了,我觉得你们起名字的本领真大,原来这个起名字也不是乱起的,你们看这三种情况起的多有水平啊,为什么有水平啊,他揭示了三种情况当中所预示的棵数和段数之间分别不同的关系,是不是?

生:是

师:那我要问了,一头栽一头不栽,除了这个情况还有吧? 生分别说

师:一种是头不栽尾栽,另一种是尾不栽头栽,是不是啊,哦,是不是这种情况?(师张贴一头栽一头不栽的另一张图在第三种情况的下面),你看,一个名字包括了两种情况,是吧,师:好了,现在我们已经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刚才啊,老师在巡视的时候有的同学说这三种情况不能再用一刀两断来概括了,我说对,他学习能力很强,那既然不能用一刀两断来概括了,那你们也想想办法用什么方法来概括下,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也用一个四个字的词来概括下好不好?我们就叫它“五指四空”,(板书——五指四空),师:哦,已经有同学拿出手来比划了,好,请一位同学上来借用下你的小手,(把学生的小手放在投影仪上老师介绍)找一找五指代表我们刚才的五棵小树苗,四空代表刚才的四段,那“五指四空”这就是我们刚才的哪一种?

生一起回答:第一种,师:非常好,它的名字叫什么? 生:两头都栽

师:太好了,谢谢,请回,接下来你能用你自己的小手创造性的表示下这种情况吗?(师出示一头栽一头不栽课件)动手演示下,生尝试演示

师:4段4棵,是不是这样?(课件出示手)这是哪种情况? 生:一头不栽一头栽

师:真棒,好,还有一种情况呢,(师出示两头都不栽的课件)生尝试演示

师:哦,这种手势比较难都做出来了,是不是这样啊?(课件出示手)这叫做什么呀?

生:两头都不栽

师:太对了,你看,小手是不离身的,有了这个模型,带在身上,你还怕记不住这三种情况当中棵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吗?不怕了,对不对?

生一起回答:对

师:好,现在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刚才这到题:当一条小路每3米分成一段,可以分成四段,对吧,在分成4段的情况下我们得出了这三种栽法,都符合题意,这三种情况就是我们植树问题当中的三种最基本情况,好了,学到现在啊我们体会一下,我们刚才是用怎样的方法学的?(老师手指画、找、推)

生:画、找、推

师:好了,现在请你们翻开课本第117页例1,(师用课件出示此题)现在动手把这道题做在书中空白处,开始,师:请大家认真审题,题目当中的栽树方法其实就是我们刚才哪种情况? 生:两头都栽 师:(2分钟后)好了没有?好,很多同学都已经做好了,现在开始校对。是不是这样啊?两种:分步,综合,请问为什么要加1?

生:因为两头要栽,所以要加1 师:通过此题,我们归纳出一个数量关系,它就是段长×段数=总长,原来就是我们刚才这个数量关系的反向运用,是不是啊,师:好,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我们今天这节课啊其实举了很多的例子,他们之间有没有关联呢,仔细观察,在数学广角之中,剪绳子其实就和哪种情况一样的?

生:栽树,师:栽树有三种情况的,栽树里面的„„ 生:两头都不栽

师:路灯其实就和„„.生:两头都栽一样

师:是不是这样?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你们有心的可以去找一找 师:好,现在我想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一刀两段,五指四空 师:好,还有什么吗? 生:我学会了画找推

师:画、找、推,这是一种什么? 生:方法

人教版 丑小鸭 公开课教案 第7篇

课前交流:上学期我们的必读书目里有这本书(课件出示《安徒生童话》封面),还记不记得?我们现在来聊一聊,这本书里你印象最深是的哪个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什么?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安徒生写的经典童话故事《丑小鸭》(板书课题),先来读读这些词语。(提示:“篱笆”的“笆”读轻声)

2、通过上节课的初读课文,我们知道这个“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板书:白天鹅)谁能用上这两个词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了解“丑”

1、刚出下来的这只鸭子到底“丑”成什么样子?请打开书P126页,默读课文,快速找出描写丑小鸭“丑”的句子,用横线画下来,再读一读。

2、学生汇报。

3、请看屏幕,你能一眼就认出丑小鸭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4、师随生答引出:你看,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横线上的词课件上出现),课文用了一个词概括地写出了这丑小鸭的样子,是哪个词?生:“又大又丑”。跟其他两只鸭子相比,我们的丑小鸭确实丑了点。看着书上自己刚才画的句子,想想该怎样读才能体现丑小鸭的丑,大家先练习练习。(屏幕出示:过了好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5、读得真好。如果黄老师把这个句子改成这样,你们来对比一下,看哪句好。

6、生回答哪句话,并说一说为什么?生:突出了“丑”,语句显得更可爱更顺口等。

7、对呀,在别人眼里那么“丑”的小鸭子,在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眼里和心里都是可爱的,他用充满怜爱的语气给我们讲述着丑小鸭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情景。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上面这个句子。

练习读——指名读——对比读——赏析——齐读

三、经历苦难

(一)在家里

1、家,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幸福,就是温暖,然而,这只小鸭子因为这模样,来到世界上,在家里过得会怎样呢?请自由读课文第3自然段。

2、学生汇报这只丑小鸭在家里过得怎样。

3、课件出示: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a.指名读——师评读——再指名读 b.用“除了„„都”说一句话。

c.欺负丑小鸭的都有些谁?请读一读第三和第四自然段,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4、学生汇报。

5、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引出:家里——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屏幕出示句子)我们来读一读,红颜色的词,我们..可以边读边做出动作,扮出表情。

齐读,指一名读得投入的孩子在台前演读。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这只被咬、被啄、被讨厌的小鸭子,你的心里最大的感受会是什么?生“孤单、难过、伤心„„”板书:孤单

丑小鸭的苦、痛,我们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你们能把这种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屏幕示,学生再读: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6、7、8、都欺负他。.

9、过渡:在家里,丑小鸭受尽欺负,他再也忍不住了,他终于离开了家。然而,离开家他有没有摆脱被欺负的命运?

(二)在外面

1、学生汇报,屏幕示: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

2、“讥笑”是什么意思,想一想,小鸟会说哪些话讥笑丑小鸭?略顿片刻,指三名学生说。

3、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此时的丑小鸭是一只怎样的丑小鸭?(出示图)多么可怜的一只丑小鸭呀!(板书:可怜)让我们可怜地、伤心地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话: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

4、过渡:丑小鸭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5、孤单、可怜的丑小鸭还会来到哪里?将会遇到什么?(指名多个学生想象、发言)

6、丑小鸭来到这么多地方,他在寻找什么,他最希望得到了什么?(朋友、温暖的家、伙伴、自由、幸福)

7、然而他不但什么都没得到,反而有更大的遭遇在等着他!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寒冷的冬天来到了,可怜的丑小鸭面对的又是什么呢?(说“然而”就开始点音乐配乐,指名读:“天越来越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

8、亲爱的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想对冻僵在冰面上的丑小鸭说什么?

9、生在音乐声中说。

四、向往美好

1、音乐停,师小结过渡:是的,丑小鸭小小的生命里虽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他从来都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努力追求,他会坚强地活着,执着地追求美好!(板书:坚强活着、追求美好)

2、同学们还记得吗?在湖边的芦苇里,教师深情叙述第五自然段(课件出示天空飞翔的天鹅):“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他惊奇什么?又羡慕什么?

3、能不能读出这份惊奇与羡慕?指名读,简单评读,再指名读,齐读。

五、美丽蜕变

1.在这样的苦难中,仍然心怀梦想,执着地追求美好的生命怎么会死去呢!那个冬天里,被冻疆的丑小鸭被一位农夫看见了,带回了家。漫长的冬天过去了,丑小鸭迎来了他生命中的春天!丑小鸭长大了,有一天他来到湖边散步,通过镜子似的湖面,他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只天鹅!原来他就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如果你也为丑小鸭感到幸福和快乐,那就请你放声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为丑不鸭感到幸福和快乐的同学都站起来读一读吧:“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

3.你最快乐最幸福,你来给大家读一读!还有谁想把丑小鸭的这份快乐和幸福传递给大家?指两生读。4.三次引读课文

a.面对这么美的倒影,丑小鸭不敢相信,他发出疑问,生读: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问了一次,还是不相信,又问一次,生再读: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 b.谁来当当湖水,帮丑小鸭解答一下。全班问,该生答。c.丑小鸭听了湖水的话,终于相信了,他高兴地说:“啊,原来„„”生读

d.知道自己是天鹅后,他的心情是,生答案(激动、兴奋等)那我们也来激动、兴奋地说:“啊,原来„„”你们替他高兴吗?那我们跟着他一起高兴地说:“啊,原来„„”

六、现实中的“丑小鸭”

1.经历了一番磨难的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我们真为他高兴!其实,作者安徒生的人生经历又何尝不是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历程呢!

师背下下面的资料,自然地讲述:

安徒生小时侯很贫穷, 11岁父亲死后, 生活更加贫困。他14岁告别家乡到丹麦首都,下决心要当个艺术家,却面临走投无路的困境。

他几次想到皇家影院里找一个小小职位,但都遭到了嘲笑和否定。

十年过去了,安徒生24岁那年,他创作的第一部喜剧终于在皇家影剧院上演!那一天,他静静地坐在大剧院的一个角落里,望着那些他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听着观众的喝彩,他的眼里不禁流出一行行热泪。

如今,安徒生的作品被全世界的儿童和成人所喜欢。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出版。

2.在舒伯特的《小夜曲》中,教师引领学生深情地讲述:

师:安徒生曾说过:我就是一只丑小鸭。十年前,他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后,他变成了──

生齐答:白天鹅!

师(动情地):他终于成功了,得到了公众的承认。十年,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时间!当他静静地坐在大剧院的那个角落里,望着那些他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的面前,此时此刻,他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生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饱含深情地):当他听到观众的喝彩,一行行热泪情不自禁地流淌着。他最想说的一句话一定是:

生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富有激情地):安徒生的生活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他却是那么努力地追求新生活,那么执着地热爱着生命。作品中这只了不起的丑小鸭多像他呀!小朋友们,站起来吧,你们就是白天鹅,扬起有力的翅膀,再次发出幸福的呼喊吧!

生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愿你们这一只只小天鹅长大了更美丽,扬起有力的翅膀,在蓝天中自由自在地翱翔!

1.经历了一番磨难的丑小鸭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我们真为他高兴!其实,作者安徒生的人生经历又何尝不是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历程呢!

安徒生小时侯很贫穷, 11岁父亲死后, 生活更加贫困。他14岁告别家乡到丹麦首都,下决心要当个艺术家,却面临走投无路的困境。他几次想到皇家影院里找一个小小职位,但都遭到了嘲笑和否定。

十年过去了,安徒生24岁那年,他创作的第一部喜剧终于在皇家影剧院上演!那一天,他静静地坐在大剧院的一个角落里,望着那些他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听着观众的喝彩,他的眼里不禁流出一行行热泪。

如今,安徒生的作品被全世界的儿童和成人所喜欢。他的作品已经被译为150多种语言,成千上万册童话书在全球陆续发行出版。

2.点击音乐《小夜曲》

师:安徒生曾说过:我就是一只丑小鸭。十年前,他遭到了嘲笑和否定,十年后,他变成了──

生齐答:白天鹅!

师(动情地):他终于成功了,得到了公众的承认。十年,这是一个多么漫长的时间!当他静静地坐在大剧院的那个角落里,望着那些他所创作的人物形象活生生地出现在观众的面前,此时此刻,他最想说的一句话是:

师:安徒生的生活中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他却是那么努力地追求新生活,那么执着地热爱着生命。作品中这只了不起的丑小鸭多像他呀!小朋友们,站起来吧,你们就是白天鹅,扬起有力的翅膀,再次发出幸福的呼喊吧!

人教版植树问题公开课 第8篇

一、教材内容分布

据笔者统计, 新教材编排的“解决问题”新授专题课, 共81 课时, 分布在各册教材的大部分单元中, 详如下表。

以上表课时数为依据, 从新课程划分的四大领域角度审视, 新教材“解决问题”专题课的教学重点在“数与代数”领域, 共编排67 课时, 占总课时数的82.7%, 其余的14 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

二、编排意图解读

教材主编卢江老师说过:新教材编排“解决问题”专题课, 将培养学生的“四能”落到实处, 把“结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落到实处。

(一) 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编排“解决问题”专题课, 是让学生初步学习并体会到, 要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 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反思得到的结果。与原教材相比, 这是一大改进, 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提供清晰的教学思路、发展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例如, 二年级下册教材第42 页例3, 在“知道了什么”的提示下, 三位小朋友讲出了解决问题的审题过程, 特别是“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哪些信息”, 意图是在相对开放 (提供三种商品的单价) 的生活情境中, 培养学生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在“怎样解答”里, 出示了解决问题的算理、算法、算式;最后出示用乘法验算和结论, 蕴含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也亮出了新教材依托验算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特色。过程完整的例题, 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范例, 既为教师提供教学设计的常规思路, 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样板, 因为儿童的学习, 从模仿开始。

(二) 蕴含承前启后的双重价值

理念引导行为, 行为决定效果。对于“解决问题”专题课, 必须明确其教学价值, 然后指向教学行为, 期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解决问题”专题课的教学价值取向是双重的。培养学生的“四能”是其最重要的显性价值, “承前启后”则是其隐性价值。专题课一般编排在一个单元的中、后阶段,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既解决了现实生活问题, 又巩固了本单元所学数学知识, 实现“生活数学”与“纯数学”的圆融, 即“承前”。如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3页例4, 既在现实情景中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包括小括号的作用, 又学习用画图法和传统应用题的“分析法”分析问题, 最终解决“烤面包”问题。

“启后”是指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为促进后继学习的正迁移做好铺垫, 如一年级下册教材第77、78 页例4、例5, 显性价值是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隐性价值则是分别为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积累感性的基本活动经验。因此, 在“解决问题”专题课中, 无论承前, 还是启后, 其教学价值都是远近并重, 教师在研读教材时, 需要切实珍视, 把正教学方向。

(三) 展示自主探究的多样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往往是多样的, 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路,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新教材编写时, 很注重反映学情, 贴近学生的学习起点, 设计的专题课例题中, 充分展示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多样化策略。这一编排意图, 从一年级上册就开始体现, 如第79 页例6 出示“数一数”和“画一画”两种策略, 解决“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问题, 还通过“你是怎样解答的”的提示, 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化策略的时机。呈现了不同思维水平、不同思考角度的方法, 尊重学生的发展现实, 允许学生用合适于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又如三年级下册教材第53 页例4“用连除解决问题”, 教材同时出示了两位同学的解题策略, 使学生明确不同的解答思路源自于对不同的“中间问题”的确立。教材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递进, 让学生体验殊途同归的乐趣, 体现新课程“重结果, 更重过程”的理念,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还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发挥课本的作用, 提升教学有效性。

(四) 克服解决问题的学习困难

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 有经验的教师必定重视让学生把思考分析、解答反思的过程, 用合适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恰恰是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感到最困难的。数学语言可以分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图画语言三种。口头语言是表达的基础, 一般通过课堂上师生、生生对话来培养。书面语言的训练更需加强。如四年级下册教材练习七第5 题“一种运动服上衣75 元, 裤子45 元, 李阿姨购进了60 套这种运动服, 花了多少钱?”教材要求学生填写“我先求, 再求”就体现了对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 教材从一年级上册第79页例6 (上文曾提及) 开始编排“画示意图分析问题”, 随着年级升高, 逐渐提升要求, 如三年级上册教材“倍的认识”单元开始编排“画线段图分析问题”, 又如五年级下册教材第99 页例3, 运用几何直观, 画图分析、理解思考过程, 将书面语言转化成图画语言, 将抽象转化为直观形象, 化繁为简解决问题, 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用图画语言分析问题的能力,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 为其后继学习积累基本活动经验, 同时展现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教师在组织“解决问题”专题课教学时, 要精心解读并努力实现教材的编写意图, 同时根据学情灵活应对, 实现教材与学情的无缝对接。新教材全面推行时间不长, 我们对“解决问题”专题课的研读及实践还比较肤浅, 期待与同行一起精耕细作、守望硕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团员民主教育评议自我评价下一篇:巴林的习俗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