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无风雨也无晴高中作文

2024-07-23

也无风雨也无晴高中作文(精选13篇)

也无风雨也无晴高中作文 第1篇

秋天,树叶全部枯黄了。洋洋洒洒,斑斑点点。捡起一片落叶,似乎有点狰狞。周围的一切仿佛宣告着金秋的到来,但是天气还是一如既往的炎热。知了们在树干上互相寒暄,听不懂它们的语言,有点无聊。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踢开了一个易拉罐,头顶上笼罩着乌云,眼前一片阴霾。“嗒--嗒---”水珠滴在我的脸上,起初我以为是泪,抹了抹脸,抬头望了望天。下雨了。“原来---”我不言而喻地苦笑了一下,任雨丝打在我头上。

雨下得实在有点大了,我顾不上那么多了,便飞快地跑起来。可是,还有好久才到家,怎么办……我路过了一个十字路口,冲进一家小卖部门口。待我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后,发现雨仍然下个不停。这时,一个老奶奶也来到了这家小卖部,她站了一会儿,我瞧了一眼她:面部慈祥,穿着一件灰布衣,给人以觉得她是从上个世纪穿越过来的。正当我陷入幻想的故事情节时,这位来老奶奶向我走来,手里擎着一把伞,是小圆点的,真好看。她要找我干什么呢?算了,问一下也好。我便迎上一步,微笑着招手问:“奶奶您好,请问有事吗”她停了一下,轻轻地说:“这把伞你拿去撑吧!”我惊讶极了:“没…没事,我家很近的,跑一跑就到了!”她的脸变得严肃起来,甚至还略带有本不该存在的威严:“我家就是在对面呢,你就别推辞啦,快拿去吧!”我只好接过伞。她笑了,正对着昏暗的灯光,屡屡清风吹过,她的发丝仿佛被挑了起来,脸上像渡上了一层黄昏阳光的余韵。我看呆了……

等我缓过神,老奶奶已经不见了。我撑起那把荷叶边的小圆点伞,慢悠悠地漫步在雨中,回了家。

第二天下午,放学了,天气晴朗。“经历过风雨才会有晴天啊。”我自言自语道,“对了,今天还要把伞还给老奶奶,我得好好谢谢她呢。”我来到十字路口,走到小卖部对面,敲了敲门。等了许久,没人开门。

我只好走到对门小卖部,问收银员:“你好,请问昨天的那个老奶奶住在哪里?”她思索了一番:“哦,她啊,他们家早上刚搬走。”什么!我愣住了……

走出店门,又下起了雨。“原来这个世界没有晴天,”我怅望灰天,泪水慢慢的滑下脸庞。那是!我猛地张开眼,那个小女孩!真的有种好熟悉的感觉。快来不及了,她要走了!“等一等!”我喊道。她停下来,转过头,似笑非笑。我将手上的伞递给了那个小女孩,并微笑着。她也笑了,笑的很灿烂。“明天,老地点,老时间?”“嗯,明天见!”

这个世界没有向来是晴天,“曾经风雨也无晴”但是却有“情”。再冷漠的秋雨,也会被人间真情感化,从而晴空万丈。

也无风雨也无晴高中作文 第2篇

自己经历的坎坷,绝不比身边那些整日抱怨的人少,只是自己不想再沉溺其中罢了。

弗兰克在集中营当中也要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通过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实现内心的平静。

与之相比,这些小小的烦恼挫折又算得了什么呢?

下文请忽略。毕竟是帮人家这个就是让人家帮我带过,而且我又没给有人好过嗯,这怎么说呢,可我没就给了,好让人家说,你怎么有的东西没给我打呢?用提到不高兴,不管他管。这个大学真的好可爱。就算是现在变得这么软了,也很可爱。活动剧情还没看呢,去看活动剧情。是他太蠢了,没有想到那个地方还要打。

你只有在活动里边儿打他,他能给你奖励你在活动期间打入成本也不得到什么了。然后这个群体本来可以用来打活那个是啥本儿一星期要打五次,就是你总听到里面有几个中二女的的那个。嗯,动本,现在如果是稍微有点儿困,现在也不会非常没关系,这不是什么大事儿。但多少有点儿吧。我委啊,或者开头。

也无风雨也无晴高中作文 第3篇

元丰五年 (1082) 三月初七那天, 苏轼到距离黄州三十里的沙湖 (土名螺蛳店) 的地方去看田。看完田回家的路上, 天气突变, 下起大雨, 他们一行几人不巧就淋雨了。大家淋雨都很狼狈, 只有苏轼不觉有雨, 淡定地在雨中慢慢行走。不久雨过天晴, 苏轼在经历这场阵雨后写了一首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 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 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针对高职学生的基础, 廓清认识, 达成共识

《定风波》是一首广为流传的词作, 可以说几乎没有进一步解读的空间, 一切似乎清清楚楚, 明明白白。但在执教过程中, 我发现对于高职学生来说, 仍然有若干基本的理解错误。所以, 必须针对高职学生的基础, 先把全词梳理一遍, 达成基本共识。

先尝试将这首词译出来:

三月初七这天, 去沙湖 (看田) (回去的路上) 突然下起了大雨, (原本我们是带着雨具的, 可是以为不会下雨了) 之前我将雨具除去了, 这会没带雨具。同行之人都感觉狼狈不堪, 只有我不觉得 (狼狈) 。过了一会就雨过天晴了, 因此写了这首词。

不要听到雨滴穿过树林打在叶子上的声音就感到丧气, 关注那雨声干吗呢?我们不妨像阮籍一样“登山临水, 啸咏自若”地吟着诗句徐徐前行。拄着竹杖, 蹬着草鞋, 轻松赶路, 胜过骑马。有什么好怕的?我要像那披着蓑衣在烟雨中悠然自得地垂钓的渔夫一样面对眼前这风雨。

春寒料峭, 一阵冷风吹过, 酒醒了一些, 感到身上有些微寒。此时已然雨停, 山头一抹残阳在迎接我们。回头看看在风雨中走过的地方, 罢了罢了, 回去吧, 哪里有什么风雨?哪里又有什么晴天? (风雨又如何?晴天又如何?)

(一) 分析词作上阕

整个上阕是针对小序中的事发表议论。不要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 不如且行且歌, 任性自然。穿着竹杖芒鞋, 此刻比那骑马的人更为逍遥。不要怕任何风雨的侵袭, 何不像在烟雨中自顾自地垂钓而不受天气影响的渔父那样, 以任性逍遥的态度对待一生的任何风雨坎坷呢?

在这里, 诗人与风雨的关系是怎样的?

“莫听”, 其实已经在听了;“谁怕”, 其实已经包含着怕 (雨实际上已经影响到他了, 从而滋生出一种抵抗) 。

此刻, 诗人是喝高了, 有一种酒后的豪情:莫听, 何妨, 谁怕?

“莫听”“何妨”“谁怕”, 都包含了一种执著。在这里, 风雨是对象化的。

这首词前面的小序交代了写这首词的背景, 在《东坡志林》里有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亦曰螺蛳店, 予买田其间, 因往相田得疾。”就因为遭了一场雨, 后来苏轼得了一场疾病。虽然如此, 苏轼并不因此感到颓丧, 而是把这场雨写得有声有色, 并且借此雨把自己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出来。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一开头就亮出自己的态度:豁达、大气, “同行皆狼狈”, 因此苏轼告诉他们, 风雨而已, 何足忧愁?咱们一起大声吟诗往前慢慢行走吧。虽然此时苏轼还在被监视居住, 但是他这种风度实在令同行者感佩不已。“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仅风雨是不足为患的, 哪怕我们就穿着草鞋, 拄着竹杖, 也可以轻松前行, 比骑马还要轻松。“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里与其说是说给同行者的, 不如说是苏轼自己内心的一种自然表达。我什么风雨没有经历过?“乌台诗案”几乎是九死一生, 我都挺过来了, 这小小风雨, 值得放在心上吗?就算让我一生都在风雨中, 我也不怕。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豪情!

整个上阕是在写风雨, 面对风雨, 苏轼是一副“与天斗, 其乐无穷”的姿态, 这是经历过人生之后的一种厚重的自信。

(二) 研读词作下阕

下阕与上阕相对, 写到了天晴。

“回首向来萧瑟处”, “萧瑟处”是什么地方?“也无风雨也无晴”, 是实写, 还是虚写, 还是兼而有之?

萧瑟处, 是经风雨处, 是“穿林打叶”处, 是“料峭春风吹酒醒”处, 是走过的道路的代指 (无论是快乐还是悲伤) 。这里语带双关。

“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虚写。有斜阳, 说明是晴天, 无雨无晴, 乃是就心而言的。上阕写对风雨的态度 (“谁怕”) , 下阕则进一步, 写对整个人生的态度。大意是说, 那料峭的春风吹散了我的酒意, 感觉到有点冷, 但山头的斜照立即照射过来, 让我又感觉到丝丝温暖。人世间总是有阴有晴, 有得有失, 祸福相随。但是, 当我回首自己充满坎坷的人生时, 我的内心是释然的, 那曾经的一切, 我都已经放下了。我已经从那人生风雨中“归去”, 返回到自己的本心, 那里一片空明, 既没有风雨, 也没有晴天。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虽然是春天, 还是有点微寒的, 而且是酒后, 又是淋雨又是吹风, 自然是寒冷的 (后来苏轼病了) 。正感到身上微寒的时候, “山头斜照却相迎”, 太阳出来了, 虽然是斜阳, 却也暖暖地欢迎着我们。“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个时候再回头看看来时风雨交加的道路, 哪里有什么风雨?又有什么晴天?雨未必需要惆怅, 晴也未必值得欢喜。坦途是人生, 坎坷何尝不是人生呢?

整首词的起承转合非常清晰,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起句;“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承;“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转;“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合。这些写文章的章法对苏轼而言已经是纯熟到感觉不到章法的存在了。

苏轼是一个适应性非常强的人, 他无论到哪里, 在什么境况之下, 都可以将生活安排得很好。不仅在黄州, 在惠州、儋州都一样。无论生活多么窘迫, 他都可以微笑面对, 这种境界实在令人钦佩。在黄州三年了, 虽然黄州比较贫瘠, 自己的官也是虚职, 但是他生活得也挺好, 虽然食不果腹, 但已经想到办法买田耕种以自食其力了, 生命能量真是非常充沛。

二、在深度剖析的基础上升华高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职学生在深度理解词作后, 总会觉得自己要成为诗人一样的人, 风雨也罢, 晴天也罢, 都要守住自己的初心, 这才是人生。但是他们能否在遇到挫折的时候, 真正做到“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呢?

其实苦难也是一种人生经历, 人生哪里能一帆风顺呢?苏轼遭遇这么大的苦难, 他天才般地用一种超脱的态度来面对。

苏轼的态度对于所有高职学生来说, 很有启发性。他把人生中的坎坷与坦途, 用风雨和太阳来表达, 风雨和阳光在苏轼的笔下并无不同, 都是人生必经的道路。

我对学生说:风雨过后会是晴天的。但是人生不是为了等待晴天;雨天的时候, 且承受着雨打风吹, 将风雨当作一种历练;晴天的时候, 且享受阳光, 在享受阳光的时候, 回首看看风雨, 你会发现, 风雨也罢, 阳光也罢, 都是人生。以此完成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

参考文献

[1]苏轼.苏轼词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2]林语堂.苏东坡传[M].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3]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4篇

我从不叠被子,上学期间怕迟到,放假期间怕浪费珍贵假期。因此被子比我幸福,它可以在床上躺一天。我揉揉惺忪的睡眼,经过穿衣、吃饭、洗脸、刷牙这一系列的活动,终于踏出家门,踏上了上学的路。

走出家门,好大的一股寒气袭入我的衣襟,让我突然警醒:现在是在外面,不是在家里,大冬天的,稍有不慎,就会摔倒!我看着脚下被冰覆盖的路,一步一步地走着,发现冰雪下面是盲人道,黄色的,上面有棱有角。可惜,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被露出来。很难想象,盲人要怎么走呢?人们把盲道视为爱心的象征,难道爱心也可以被杂质覆盖吗?我想。

好像快要迟到了,标志是从我身边匆匆跑过的几个学生。后来我知道我并没有迟到,因为那几个学生冲进了一家网吧。我留心看了一眼,网吧的门上贴着“18岁以下青少年不得入内!”的标语,哼哼,这些摧残祖国花朵的害虫,可真是虚伪得可笑。

前面不远就是车站,向车站望去,已经聚集了好多等车的人,密密麻麻一大片。不禁感叹道:“看来,一旦车到了,注定会有一场刀光剑影的搏斗,胜者轻松地上了车,败者则被留在车外,怎么也挤不上去。怪只怪中国地大物博,让这么多中学生茁壮成长,才会使这竞争如此激烈啊。”

经过搏斗我作为胜者挤上了车,并且平安抵达了目的地。下了车,天已经亮了,可是仍旧看不见太阳的脸,难道太阳在冬天里,也要穿上羽绒服,以至于我们都看不到它吗?

早晨,一切都很安静,是我们吱吱呀呀的脚步声,把这个沉睡的城市叫醒。当我到达学校时,这个城市真的醒了,标志是路灯的熄灭。

学校比城市醒得早,我进入校园,学弟学妹们已经开始履行公民义务——参加扫雪。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部署了同学,他们手持大锹,往雪地里一推,再往雪堆里一扬。边干活,边说笑,这景观让人觉得很惬意。可惜,对于我们初三的人来说,连扫雪都是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到班级歇了几分钟,早读开始,标志是让人欢喜让人忧的铃声,导致的结果是我不再有以上那么多的感慨。

一个同学没来,是我们班的游戏王,我们猜他一定又去游戏厅了。老师找来了他的家长,为了找他急得直冒汗。通常,老师的汗水和气愤成正比,他一被找到,一定会被老师骂得狗血喷头。有时候,我想,与我们比,他是个敢于追梦的勇敢者;与他比,我们可能也是些能吃苦的英雄吧。

……

快放学了,在还有5分钟的时候,同学们早已跃跃欲试,有的装书包,有的穿大衣,只要铃声一响,我们就又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天空。

晚上走路要更加小心。在同早晨一样的搏斗之后,我乘上了回家的公交车。

车上放起了音乐,是萧亚轩的“最熟悉的陌生人”。这名字可真另类,我又想起了一个衣服品牌“自由361度”,还有“第五季”,这些都是新新人类智慧的产物,我想,哪天我也要发明一个,像“十三月”之类的名词。

下了车,离老远就看见了匆匆赶来接我的妈妈,妈妈看到我,面目表情立刻由严峻变成慈祥,这让我十分温暖。照例,她问我:“今天冷没冷?”我说:“没,一点也不冷。”我想像冰心一样,试着从这句话里,提炼出母爱的伟大,于是我发现,冬天里,天天问我这句话的人只有妈妈。

回到家,吃过饭,坐到电脑前。望着白色的屏幕,心也一样茫然,昨天呕心沥血写了我的第一篇小说,老师说不合格,为了参赛,今天,还得再一次呕心沥血,可写什么好呢,我的身边,太过平淡。十六岁的我也不知道对不对得起“人不痴狂枉少年”这句话。自从进入毕业班,我的心总是在拨动。我不想让自己在花花世界中堕落、沉沦,可对书呆子式的生活又好不甘心,究竟什么才是我想要的呢?

最终我决定记下我这一天的生活,茫然、无奈。也许,过了十七岁生日时,我将不再茫然,我会坚定地朝我想去的地方走,可明年的事谁会知道呢?

当电子表完成零点的报时后,我也完成了我的“茫然书”。我躺下睡觉,我想明天的事一定和今天的一样。

胡思乱想,上课听讲,看不到太阳,充满迷茫,这是我“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十六岁。

也无风雨也无晴作文 第5篇

千树万树梨花开?童年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无忧无虑乐陶陶,”对于童年时的我,幸福如裹着斑斓果纸的糖果。甜蜜美好,触手可得。我们不必理会世俗的无味叨扰与喧嚣,没有每天纷纷扬扬如山高的试卷,只需要每天躺在妈妈的怀里,满心诚意地献上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静感妈妈怀抱的温暖与轻柔的抚摸――便足矣。

灯火阑珊人未眠?少年

窗边的仙人掌依旧如买来一样,青葱稚嫩,时间的流逝似是没带给它一丝影响,但我明白,无论是它还是它,冥冥之中,有些事早已按照既定的轨道前行。

比起童年时的幼稚淘气,如今的我,已变得更加成熟,我已可以背诵几十首古诗,可以对中华文化如数家珍,可以脱口而出几句成文的英语,可以面对众人面不改色的演讲......

岁月,以它独特的方式教我们成长,让我们在后来可以百折不挠,积极乐观。

漫随云巷云舒?未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仍会风华正茂,却会变得更加成熟。如何让青春无悔?不说泰戈尔的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不说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为当代中国少年,便应以“国家兴亡,还夫有责”为己任,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抱负,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惟虑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际行动回答□东百年前的发问“问苍天大地,谁主沉浮?”用实际行动,诠释真正的“无悔青春”。

……

我愿以二分纯真,四分坚韧。四分淡然拼接出一个洒脱向上的自己,用纯粹的梦想兑换一个属于我的“斑斓青春”。

也无风雨也无晴作文 第6篇

“宁可做自己的`女王,不做别人的王后“,或许我不该向任何人奢求,到头来,终究还是没有人爱我。

“多情应笑我”,但就算全世界都抛弃你,就算没有人爱你,你也要好好爱自己。我用血淋淋的殇换来最终的懂得:没有人会一直爱你,除了你自己,也唯有你,才能给自己永恒的,真正意义上的快乐。

什么凡事别报有太大希望,不过是受够了绝望。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次次的缱绻心绪涌上心头,一次次的被世俗纠缠,挣不脱,逃不过。我对你的那份爱就让它化作清风一许,随时光成为我心头永恒的记忆。可终是输给了自己,输给了你。

但我不悔,一路上,又想起那句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作文1000字 第7篇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风起云涌时,奋力求生存。如果有想要得到的,那就趁现在去追逐,人生总是充满着起伏的波折,攀登高峰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下面我就学习方法、班级氛围、考场感悟和生活感悟四点作讲。

关于学习经验,我认为,及时复习、简化和转化思想,是具有普适性的三点。首先,只有不断的重复才能对抗遗忘。其次,大道至简,任何事物背后都藏着朴素的规律。再者,转化是理解新事物的好方法。

关于学科,先谈语数英。语文和英语有大量共性的东西。同为语言学科的它们,承载着传达和感知的使命,当然将其看做两门用来填充高考成绩的科目也无可厚非。关于它们,我的建议是多读多写多背,每天早上我都会交替背诵语文和英语相应内容。再是数学,这并不是我所擅长的领域,愿各位倾听比我优秀的人的建议。只是多嘴一点,我不认为理性思维是分性别的,不必被性别的流言牵绊脚步。

关于六选三,我的选课是物化生。关于物理,我的观点是,一定要弄懂这道题背后的原理,涉及了哪些公式,哪些知识点,针对自己薄弱部分多钻研。关于化学,建议多做一些题。关于生物,建议多背课本,思路清晰,简答题时要注意从题目到题目,原因及结果在题干中均已被呈现,我们需要做的是用知识点将其间的`枢纽点亮并连接。

下面是班级氛围。

教室是公共场所,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心维护其秩序。觉得别人吵闹大可不用上心,觉得社交困难大可就此原理。我们的人生终究只属于自己,在奔向未来的途中也只有自己永远陪着自己。知己天涯也似比邻,那些匆匆过客即便貌合也终究是神离。

接下来是考场感悟。

临时抱佛脚是不太可能的,我的化学和生物两科基本是凭借做题惯性写完的,做完后神情气爽,而这两科也是我发挥最好的两科,在这一点上高考真的很公平。其次,管理好负面情绪,我们认为做错了,不一定真的错,就算错了,后悔也无法起到任何实际作用。没有什么是不能过去的,过去了也就过去了,人生乱套又怎样,怎么活不是活。第三,放轻松,时间客观地流逝着,我们做好自己的题目就可以了。考生物的时候,最后十五分钟时,很多人都停笔了,但我觉得最后一科了,爱咋咋吧,就慢慢悠悠地写完了遗传题,把整张试卷写完了,还挺骄傲的。要知道我考完第一二场后出来就哭,就是因为太紧张了,觉得自己必须发挥好。其实怎样不是生活呢?

顺带一提我去年就参加过高考,不过成绩可谓是非常之惨烈,四百来分。这次高考时便担心会不会重复上次的惨案,后来事实证明努力是不会骗人的。

最后是生活感悟。我是个非常感性的人,感性到考试时会因为语文文章或英语文章哭出来。整个高三也很低迷,三天两头崩溃大哭嚎叫伤害自己。在此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老师朋友,没有他们我不会撑过这样被自己施加了过多压力的高三。我的老师都是认真负责有耐心的老师,不仅在我缠着她们问题时有耐心地给我讲解,而且在我诉诸烦恼时贴心地给我安慰和劝解,甚至看到了我的痛苦。我把我的经历说出来,不是为了给痛苦的你一个解决办法,而是想让你知道世界上不只有你一个人因为高考痛苦、给自己施加压力、看不到希望。那时我即便明白自己的问题只能自己解决,锁在我这里,钥匙也在我这里。但也常想,如果有人能看到我的痛苦就好了,如果不用再微笑就好了。得知世界上不止自己一个人如此这般的话,也许更能支撑下去吧。有人会斥责我,哭有什么用,眼泪不能解决问题。我很想用一句看到过的话回复:人类哭从来不是为了解决问题。

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8篇

现在,为了研读苏轼,我们先回顾一下,在这个大文学家来到湖北黄州之前经历的风雨。

苏轼(1037-1101),嘉佑六年(1061)应中制科考试,因才华横溢成了当时皇帝面前的红人。元丰二年(1079)秋,时年苏轼42岁,因作诗讽刺新法,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天幸英才,最终苏轼躲过此大劫。出狱后苏轼被贬到黄州,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并无实权。此次被贬,是他生平遇到的第一次大挫折,因此对他的人生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踌躇满志的苏轼中了进士,这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有远大政治抱负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他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而实际上,后面的事实也证明,他不是空喊报国之志的文人,他确实是有能力大干一场的。在杭州时,苏轼修浚西湖六井、沈公井及运河,筑西湖堤。著名的西湖因苏轼而名闻天下。他又曾捐黄金50两,建安乐坊,三年医愈千人;在惠州,他引泉入城,供百姓饮用;在徐州,他亲自带领官员防洪、筑堤。他怜贫济老,处处为百姓着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不幸的是,1079年前的苏轼,看出了新法在实施过程中的弊端,于是耿直的他写诗讽刺新法,由此招来牢狱之灾。一个踌躇满志的实干家一下子成了阶下囚,这种巨大的落差就犹如从万丈悬崖上跌入低谷,若非亲身经历,谁能体会苏轼在狱中的日日夜夜是如何渡过的呢?不幸中的万幸,黄州这块远离京城的土地,以及在这块土地上的日夜不停息流淌的长江,就在此时以自己沉静而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个被撞得头破血流的漂泊的游子。

好在苏轼天生有豪放旷达的胸怀,更好在他兼收并蓄了儒道释三家的精髓,并把它们融会贯通于自己的生活。所以沦落到黄州的苏轼虽然有时也会发出人生无常苦短的感慨,但他终于有能力从风雨中瞥见彩虹的光芒,并因这个光芒而把自己的人生涂抹得五彩斑斓。

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以成”,就在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1082年,苏轼的文学作品获得大丰收,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赤壁赋》等流传千古的诗文。

赤壁,因为它被认为是三国周瑜战斗过的地方,也因为险要的山势、浩渺的江水而备受苏轼喜爱,光顾赤壁成了他在黄州的一大乐事。

这一日,当苏轼再一次来到赤鼻矶时,情不自禁地又忆起了当年曾令“樯橹灰飞烟灭”“雄姿英发”的周瑜,想起自己大起大落的人生,想起自己满怀壮志却无法施展,想起年华已逝,不禁从内心深处感慨“人生如梦”。

这一声感慨,世人多认为反映了苏轼消极的一面,可是,如果摒弃人们加之于“消极”和“积极”这对概念上的带有偏见的情绪,我们会明白,但凡具有正常情绪的人们,在遇到人生的大的起伏时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或失落或悲哀等所谓的“消极”情绪的,这就像太阳运行到天顶必须西沉一样,“人生如梦”,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世态真相,是对客观事实的表达。

在另一篇《赤壁赋》中,苏轼又借一位客人之口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当一帮朋友在长江上玩得忘乎所以,飘飘欲仙时,一曲“如泣如诉”的洞箫在渺茫的江上升起,客人感慨:当年不可一世的曹孟德在哪里?浩浩的江水不停息,我们的生命多么的短暂多么的渺小!

这一声叹息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如出一辙。此时此刻,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并被明令不准干预政事的苏轼,“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谁知道过着凄苦生活,“幽人独往来”的他曾多少次光顾这寄托他浩渺心事的赤壁呢?当抱负如“樯橹灰飞烟灭,”当时光如长江流水滚滚东逝,他当然有充分理由寄情山水,抒发自己的苦闷。于是,在《临江仙·夜归临皋》中,苏轼写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这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词反映了苏轼试图从世俗生活中摆脱内心苦闷所作的挣扎,借酒浇愁,酒醒之后现实依然是现实,他依然是一个被贬的团练副使,多想从此凭一叶小舟,在江海间如庄子般逍遥自在的生活啊!

二、也无风雨也无晴

如果苏轼的才情仅用来抒发人生苦短,苏轼的内心永远都因被貶而患得患失,他就没有什么人格魅力了。深受儒释道三家思想影响的这位文学大家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经由悲哀走向洒脱,经由失落看到希望。

《定风波》是表现苏轼洒脱性情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明。

那天也是和一帮朋友,在前往沙湖道中,遇到了突如其来的一场雨。拄着竹杖,穿着芒鞋的苏轼在雨中不慌不忙地“吟啸”且“徐行”,这副“吟啸徐行”图活脱脱刻画了一个面对困境自得自适的苏轼。在人生的风雨中,苏轼没有一味地狼狈逃避,而是敞开怀抱放下挂碍,无拘无束的迎接并享受这突如其来的如雨的打击。

其实,说起苏轼这种境界的得来真的很不容易。乌台诗案时,被捕入狱的他在牢中也曾命悬一线,在生与死,得与失的忧患中,苏轼渡过了难捱的103天牢狱生活。他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的率真性情很难应付官场的尔虞我诈,痛定思痛,当人生的历程被迫发生转折时,知趣的他很快由儒家的积极进取于仕途转向佛道,这两家的“无为”“随遇而安”出世“苦空”思想,在他的人生低谷时及时地拯救了他。他开始时时刻刻用佛道禅理参悟人生,从而解放自己,去掉困缚在内心深处的郁闷。下棋时,他体悟“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在幽静山野时,他恍然“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在沙湖道中遇雨时,他潇洒地唱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当然,深谙佛道,与佛印和尚交往甚密的苏轼因艰难困苦所悟到的并非只这点,因为《定风波》最后还有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人生旅途中,我曾欣赏过艳阳高照的晴天,也曾遭遇过风雨如晦的阴天,如今这一切,都如大雁飞过,天际没有留下一丝儿痕迹,我心纯净湛蓝,了无挂碍。

类似的思想在《赤壁赋》中也表露无遗,先看苏轼对“水”与“月”的看法,“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一切都在不断地流逝,但流逝背后有不变的永恒存在,即便失去所有,但只要有能力欣赏“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我们又有什么好羡慕的呢?在这里,“水”与“月”在现象上的变化代指人生路途中的一切起伏,这些起伏曾经在苏轼内心掀起狂风巨浪,然而也正是这些巨浪狂风让他的性格和思想开始沉淀、成熟,年少的轻狂、才华、自负渐渐内敛,到秋天结成了一粒粒淡定的果实,所有的生命力都蕴含在这些果实中,遇缘则发芽。

所以苏轼说,我们何必为一时的得失而忧心忡忡呢?生命永恒,宝藏无尽,我且受用这无边的水月好了。

说起水月,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或许可以拿来作为此时苏轼心情的佐证:有个惮师住在山里,某天出门之后,小偷光顾了他的“家”,一看家徒四壁,只好走人,却未料与回来的禅师撞个正着,禅师见小偷一无所获,颇感歉疚,于是抱起自己唯一的财产——一床棉被,塞给了小偷,小偷莫名其妙张皇失措地离开后,禅师目送他的背影,望着天上的明月,感叹道:“可怜的人啊,我真想把天上这一轮明月也送给你。”

也无风雨也无晴随笔 第9篇

这段时间里,我想了很多,让我明白了”无论自己遇见谁,他都是我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我一些什么。”所以我也相信:“无论我走到哪里,那都是我该去的地方,经历一些我该经历的事,遇见我该遇见的`人。

如今的我在成长,在自己走那条属于我自己的路,慢慢欣赏这路上特别的风景,等待陪我一同走下去的人,就像现在的我并不是所有的情绪都要告诉你,比如我的不开心,比如我真的好想你。我懂的了爱并不是占有,而是真正从心底最深处发出的声音,他幸福就好。

现在的生活很简单,但也很充实,偶尔约上闺蜜去逛街,吃饭,K歌。在一个人的时候,喝杯下午茶,在阳台看一本书,让心平静下来。找到应有的宁静!时间教会我该怎么样疼惜自己,只有学会爱自己才能够去爱他人。

高考写作素材: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10篇

很喜欢苏轼的定**这首词,年轻时总觉得上半阙最后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很对自己的胃口,以至于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用这句做过自己的网名,前几年在镇江西津渡,傍晚时分偶遇风雨,站在山中高处,看长江烟雨飘摇,星星点点的灯火隔岸瓜州,总觉得人生应该有一种风雨独行的`寂寥和勇气,我只管走自己的路,何在乎身边的风霜雪影呢,但走到江边时才知因为雨天,所有过江的轮渡都停了,自然没法渡江,我面临两种选择:或者另外走润扬大桥,或者干脆就夜宿江边休憩一晚,次日再行;那天我就住在了西津渡的一个仿古驿站,至今记得红红灯笼挂在驿站门口,风吹雨打但依旧给人方向的身影,于是想,也许人生之需要勇气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定**的下半阙读了很久才明白苏轼当年的心境,也许因为和他当时创造这首作品同龄的缘故(他当时四十五岁),也和我一样面临中年危机吧,世人都知道苏学士才华甲绝天下,但其性情耿直,既敢于得罪新党司马光的人,又不把旧党王安石众人放在眼里,于是反而为双方所不容,被以“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罪名逮捕入狱,经历了人生最悲惨的阶段,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想想自己有时候也恃才傲物,一些思考人生的话不合时宜,就能体会到这个阶段人生的坎坷了,有些道理都懂,但谁说出来就是谁的错,有一些君子可以得罪,但有一些小人你避之惶恐不及,偏巧我又是那种不平则鸣的性格,于是碰壁自然多些,不过习惯了伤痛,也就觉得伤痛其实只是一种经历,甚至是一种难得的财富,这就是中年之后最大的悟道:我自由自在的活着,自由自在的努力就足够了,不合时宜可以影响我的心情,但影响不了我的方向和步伐。等我到达一定高度后回头看看,也许那种小人嗡嗡会和音乐一般动听呢。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也无风雨也无晴高中作文 第11篇

杨海军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艺术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入仕,授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公元1079年(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公元1086年(元祐元年)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归,次年卒于常州。

在历代文人中,苏轼无疑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而又历经磨难的文学家。他豁达的人生哲学、完美的人格理想、多才多艺的绝世才华,闪耀在历史的时空中。他成了后世文人仰慕的偶像。作为现代人,我们仍然对苏轼的人生哲学有相当大的认同。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心理压力日趋增大的今天,苏轼的作品像一付清凉剂,让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得到丝丝的抚慰;它们亦如晨钟暮鼓,时时提醒我们要安顿好自己的心,要以一颗宁静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他的词《定**·莫听穿林打叶声》正是这样的代表作品: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此词作于作者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1082年)。苏轼只因反对新法,于宋神宗元丰二年被人以其诗有“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之意弹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后,谪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的坦荡仕途突遭狂风暴雨,他几欲投江自尽。但谪贬路上,壮美山川洗涤了他那蒙垢的心灵,村野生活又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由此,他对人生大彻大悟,懂得了“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不再留恋庙堂,而只寄情于山水了。1082年的某一天,生活贫困的东坡先生,去看友人向官府替他要来的几十亩荒地打算自己耕种,在路上遇雨,因为没有雨具,同行皆狼狈,唯他在雨中从容不迫地行走。本是一场常见的雨,在常人看来已是习以为常,而深谙宇宙、人生之道的苏轼,却怦然心动,灵感来袭,轻轻一吟,便成了千古绝唱。

我们先看词的上阕,上阙写雨中的情形和雨中的思绪。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从小序中可知,这场风雨是突如其来的。由于雨具已给人先带走了,同行的人都仓皇奔走,急急避雨,十分狼狈。而东坡却毫不在意。在暴雨和慌乱的人群中,他反而吟哦起诗句,放慢了脚步,俨然是闲庭信步。所谓“穿林打叶”,意指雨的凶猛,雨点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也打在苏轼和同行者的身上,这当然是相当的狼狈了。但是,苏轼却不觉得雨的凶猛和被雨淋湿后的狼狈。面对风雨,他悠然自得,并劝同行者“莫听穿林打叶声”,任你风雨肆虐,我自坦然面对。劝同行者“何妨吟啸且徐行”,既然大自然的风雨不能改变,不如改变我们的心态,在雨中吟诗放歌,徐徐前行。“吟啸”,吟诗长啸,为什么要在风雨中“吟啸”呢?那代表一种玩赏的心态,是在困境中,在心灵上留有一点小小的空间,让自己还有闲情逸致去玩赏。这里主要是写作者的心态、定力和持守。面对自然的风雨也好,人生的风雨也好,需要你用平静悠闲的心态,相当大的定力和持守去面对。“莫听”二字是对风雨打击的否定,“何妨”二字是对悠闲人生态度的肯定,这两句分别从否定和肯定两个方面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芒鞋”,草鞋。在东坡看来,在这样的天气里,手拄竹杖,脚穿草鞋,行走在泥泞中,比起带着随从骑着马可要轻便得多。按理说,徒步跋涉要更艰难,苏轼为什么要说“轻胜马”呢?竹杖芒鞋,是平民和闲人的装束,而马往往是官差吏卒等奔波忙碌之人的坐骑,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其实这里还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竹杖芒鞋”就是苏东坡典型的平民形象,也是其平民人格的真实写照。此时苏轼已决定在黄州买田,自耕自食,过一种平民式的自适生活。这里的“轻”,实际上是表达作者对当时生活的感受,流露出对为官生涯的厌倦之情。正如他在《答李端叔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渐喜不为人识。”既然能够如此超脱,那风风雨雨又有什么可怕的呢?因此,作者说:披蓑戴笠,垂钓烟雨,不也可以自在地度过一生吗?

“一蓑烟雨”,是说整个蓑衣都在烟雨中,实际上是说他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这“一蓑烟雨”也象征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而“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的从容、镇定、达观。这一句简直就是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对于“一蓑烟雨”这样的意象,苏轼是非常喜爱的。他对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渔父》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句子极为赞赏,恨其曲调不传,并将其改为《浣溪沙》中句子(“自庇一身轻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入歌。

我们再看词的下阕,下阕转到写雨后的景象和雨后的感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料峭”,风寒貌。雨过天晴,春风微寒,吹醒了作者的酒意。抬眼望去,夕阳从山头斜照过来,仿佛是在迎接风雨后归来的作者。这里作者描绘了一个有趣而又充满哲理的画面: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人生不就是这样充满辩证法吗?在寒冷中有温暖,在逆境中有希望,在忧患中有喜悦。当你对人生的这种辩证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会永远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会在微冷的醒觉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线希望。“山头斜照却相迎”,是对生活的一种积极观照,是一种通观,是苏轼经历磨难和打击之后,在灵魂上的升华。苏轼在他的另两句诗中,也表达这种思想:“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意谓凄风苦雨之后也终会放晴的。这也正如我们常说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在此基础上,苏轼进一步彻悟人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所谓风雨,所谓晴,不过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这里苏轼进入到了佛教所说的“无差别境界”。在佛教看来,“万法惟心所现”,世界的一切物象皆是心所幻化而出的。如果心静,世界自然清静。其实世界万物并没有什么区别,只是我们有了分别心才有了世界万象。如果我们内心进入到了无差别的境界,世界万物哪有什么分别呢?因此佛教劝人“无执”,一切都不要执着,不要被外物所系缚。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苏轼在这里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哲理,归去之后(可理解心灵的皈依),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再看生活中的风雨或阳光,哪有什么区别呢?都微不足道。他在此劝人既不要因风雨而担惊受怕,也不要因阳光而欣喜若狂,一切都泰然处之。这看来似乎有些唯心的色彩了,其实这是一种人生的大境界,是一种了悟宇宙、人生之后的大超越。这也反映出了苏轼的人格境界,应该说苏轼的一生基本上达到了这一境界。晚年他流放到海南岛后,又把这三句稍一改,写入了另一首诗《独觉》:“潇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可见,苏轼是以此来磨砺自己的人格境界,并贯穿在他一生的生命历程之中。全词以这样充满哲理的句子收尾,韵味无穷,令人深思。

回首向来萧瑟处 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12篇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师毕业后,初出茅庐的我背着行囊告别乡村生活,只身来到宁德师范附属小学任教。初来乍到,感觉一切都是新的,思想单纯得像一汪清水,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孜孜不倦学习,兢兢业业工作,踏踏实实做人。学习、工作是我当时生活的全部内容。

当时我担任的是语文学科教学。上好课,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这是我首先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为此,我向同事学,向书本学,钻研教材,琢磨学生,每天晚上总在狭小的卧室里备课、写教案至深夜。课堂上充分利用自己较长于言辞,表情达意词汇较丰富的特点,把教学内容展示得富有情趣,为学生所喜闻乐见,让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渐浓,课终了趣犹存。渐渐地我的课学生坐得住、学得欢、收获丰。“林老师的课我们最喜欢上”常常在学生的嘴里流露出来。至今许多学生碰到我,对我的课还津津乐道。

因此,我常常被年段教研组、学校教研组推荐去学校、县里、市里上研讨课、观摩课,这些课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研讨的素材,而且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学校、县、市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许许多多陌生的教师通过这些课认识了我,我也通过这些课的历练逐渐成熟起来。

2000年秋季开始,因工作需要,我从语文学科转为思想品德学科教学。为此,我感到彷徨。幸运的是,当年的10月我参加了省级品德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班,紧接着又参加了该学科省级学科带头人培训。经过“头脑风暴”的“袭击”,我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了解了思品课程教材特点、教学方法方式,更重要的是更新了思想观念,开阔了视野,消除了畏难情绪,在课程改革的层面,对旧教材进行改良,让枯枝发新芽。

勇于实践?摇?摇?摇且行且思

一、分析教材优缺点

受训返校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来各年级思品教材,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去审视它,找出其中的优缺点。教材的优点:以图为主、图文并茂,生动具体地对小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教材所设计的“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填一填”“记一记”等教与学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儿童的主体性。缺点:教材把道德、品德与儿童的生活脱离开来,将它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主要表现在学科化、知识化的倾向。往往以德育目标或道德知识的逻辑来呈现,强化严密的知识体系结构,从而使德育课程的内容成为一种与生活相脱离的概念体系。说教性强,只重视对道德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轻视道德行为与儿童情感体验,并与家庭、社会生活割裂。

二、用教材之所长

思想品德教材的优点是以图为主、图文并茂,对学生进行教育具体生动,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比如教学《做班集体的主人》一课我将课文的插图扫描下来制成课件,一上课就播放课件(内容为三年级同学介绍自己当值日班长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图上的内容。因为画面热闹,且又是学生熟悉的内容,学生看起来兴趣盎然,说起来头头是道。这样课一开始就将学生深深吸引住了,为下面的学文、明理、导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学的实效性明显提高了。

三、引进体验教育

体验教育是指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技能,提高素质。或者说是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在亲身實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变为一种行为习惯的过程。比如,我在教学《保持环境卫生》一课时,先用投影放映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漂亮的楼房、整洁的路面、美丽的花草树木,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环境之中,然后请4个同学分别扮演猪八戒、孙悟空、小白兔和熊妈妈,其中猪八戒吃完西瓜后随手就把西瓜皮往地上扔。此景彼境,两相对照,“演员”与“观众”心中都会荡起情感的涟漪,都会有深切的体验: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四、课堂教学生活化

关注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发展是《品德与生活》教材的显著特点,而这恰恰是现行的思品教材所缺失的。为此,我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处理:删与增。比如在教学《学会用钱》这一活动课,我就删去了教材中的内容,而增加了“在春游活动中学会用钱”这一活动内容。我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开展讨论:一次春游你打算花多少钱?并说说你花这么多钱的理由;你打算怎样向家人要这笔钱?如果给你10元钱,你打算怎样购买春游所用的物品?你觉得这10元钱是多还是少,为什么?这些问题为学生所熟悉,有的就是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学生讨论起来饶有兴趣,大家的话也多。最后教师将讨论结果加以引导,并促使学生内化。

五、与社会、家庭教育相结合

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不仅使社会和家庭正面积极的教育因素系统化、伦理化,从而帮助学生抵制和消除社会上的不良影响,还可以使学生运用在学校所形成的正确的道德观念去分析、评价社会上的各种道德行为现象。比如我在教学“爱劳动”这个主题时,就在家长会上提出请各位家长配合学校开展这一教育活动。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在家中学会自己洗脸、穿衣、折被、整理书包等,要求中年级学生在家中帮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要求高年级的学生除帮家里做事外,还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力所能及地帮助有困难的人。

六、引进多元化评价机制

评价时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自评,将评价变成儿童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比如在课堂上,学生学完一部分知识后,我经常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引导他们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面对自己。起初,学生对别人只挑毛病,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每当发现一个敢于说出自己缺点的同学,我就加以表扬,夸赞他们的勇气,暗示其他学生: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才能进步得更快。另外我还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经过这样的评价,孩子们逐渐形成了比较公正的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评价方式,在评价时学生还能阐述自己的理由。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改革后的思品学科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孩子们喜欢上了,课堂变得灵动了,实效性也凸显出来了。

渊智洞达?摇?摇?摇累学之功

教学生涯的华丽转身,让自己对思品学科教学多了一份钟爱,也多了一份思考:能否在该学科教学上有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教学主张、教学风格。苦苦的思索之后,我觉得首先得求助于大家——读大家的书,汲取丰富的理论营养。为此,我如饥似渴地读书,并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大家的名著,让我的视野开阔了,思路打开了,看问题、想事情有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尤其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和高德胜先生的生活德育论让我豁然开朗:自己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不就是沿着生活化课堂这条主线而上下求索吗?于是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了充分的梳理和清醒的审视之后,我提出了“生活化课堂”的主张。

“生活化课堂”三层次:一是学会生活;二是热爱生活;三是创造生活。

“学会生活”是“生活化课堂”的第一层次。学会生活就要學会约束自己,就要了解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并以规则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懂规则、守规则的人。

“热爱生活” 是“生活化课堂”的第二层次。它包含着热爱家乡、热爱自然、欣赏他人、珍爱生命等内容。

“创造生活”是“生活化课堂”的最高层次。是用自己的行为让生活变得更美;是将思品课堂引向校园、引向社会的最好方式;是思品课堂开放性的最好体现,是实现教育使人过上幸福生活的最终追求。

基于“生活化课堂”的教学主张,我将自己的教学模式确定为“三段式”,即以典型事例为诱因,在再现生活中导入;以活动体验为手段,在感受生活中认知;以指导实践为目的,在品味生活中提升。

一、以典型事例为诱因,在再现生活中导入

思品课程生活性、开放性的特征决定了在课前与课后,无论是教师或学生都应当有所作为。教师在课前应当根据学习的内容适当布置“预习作业”,包括查找资料、参观访问、动手操作等,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感知、熟悉与文本相关联的现实生活,并经过筛选,选取带有典型性的事例作为诱因,在课始阶段再现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同时能够促使学生在已知生活经验和未知的生活中寻找结合点,从而产生探求新知的学习期待。

二、以活动体验为手段,在感受生活中认知

活动是思品课程呈现的主要形态,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主要形式,是教与学的共同中介,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感同身受,获得认知。思品课堂的体验活动强调“三性”:一是强调实践性,一切真知源于实践,道德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行,没有道德的行为就没有道德;二是强调主体性,体验只能是个体内心的体验,只能是个体内心的感悟,别人是无法替代的;三是多样性,要采取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体验、乐于体验。

三、以指导实践为目的,在品味生活中提升

组织学生围绕体验活动内容,以指导实践为目的进行有序交流,促使学生拓宽生活视界,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修正自己的想法,理清自己的思路,吸取他人的长处,探寻更好的解决问题方法,产生新的思想,获得对自己生活经验与知识的重新理解。同时,将学习的空间从课堂引向课外,让学生将所获得的认知、思想在生活中加以践行,在品味生活中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与此同时,我的教学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朴实无华。

著名作家巴金在《〈爝火集〉后记》中写道:“他只是平铺直叙,朴实无华地讲会见的事。”其中的“朴实无华”含着质朴实在而不浮华的意思。生活化的思品课堂,必然催生出朴实无华的教学风格。因为生活总是平平淡淡的居多,轰轰烈烈的生活总是“寻常看不见”。我的“朴实无华”的教学风格包含着下面几层意思:

1. 课堂结构简单明了。我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三段式”,即以典型事例为诱因,在再现生活中导入;以活动体验为手段,在感受生活中认知;以指导实践为目的,在品味生活中提升。其核心直指生活,模式简洁,目标明确,在简单明了中凸显朴实无华风格。

2. 教学设计删繁就简。“删繁就简三秋树”,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教学设计亦宜线条明晰,结构简洁,不仅易于实施,而且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3. 教学语言通俗易懂。一是生活化的语言;二是儿童化的语言。

朴实无华是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朴实无华是“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也许我目前的教学风格还无法真正触及“朴实无华”的真谛,但我愿穷其教学生涯追求她。

也无明月也无星散文 第13篇

越发地想念故里了。一山一水,一花一草,一石一木,都让我勾起相思。

老屋坐落于山腰上,黛瓦泥墙,是绿水青山的人家。老屋很老了,墙壁斑驳不平,地面也有些坑洼,搭着半旧的家具,透着一股子老旧的气息。老屋很大,有一间堂屋,一间柴房,两间厨房,还有好几间卧房。院子铺就的是参差的石板,度过冗长的时间后已经变成了青黑色。几篱疏竹在院子南边,掩映着一方池塘,旁边便是蜿蜓的小径,通向一爿爿薄田。

夏末清晨,天还未大亮,院子便会传来祖父伐竹的声响,于是在清脆的破竹声中慢慢醒来。从窗扉透进晨晓的天光,淡淡的.清辉让屋内物什的轮廓清晰可见,睁眼望着床顶的雕花,好一会儿,才不急不徐地爬起来。

晨露晓风,从几竿修竹的隙间看到那一潭幽绿,不禁经小路绕去。岸边石板边缘起了淡淡的莓苔,上面未干的水渍,是农人刚采摘回新蔬果清洗时留下的。祖父在池塘里放了鱼苗,夏至天气溽热时,偶有一尾鱼会跃出水面,而夏末却是极少见了。池边曲折的田埂旁有一两树半凋的栀子,洁白硕大的花朵端然素雅,还有散发的清香扑鼻而来,心情莫名地放松,连脚底也像生了淡泊的清风。

涉径向深山去,清幽静谧,杳渺深远。布谷鸟空灵的鸣声不知从哪里传来,薄薄的晨雾弥漫在空气中,带携着山间独特的清新。这是只有山野里才会有的,只有有闲逸时光才能细享。寻一处干净的山石,在微凉的山风中轻拢衣衫,就坐到了日出。四周松树苍劲古雅,仰头眯着眼寻太阳的方位,看着日光透过其层叠错落,交覆紊乱的枝叶的间隙落到地上,有细小的尘埃在光束里翻飞。

思绪也荡去了很远的地方。人们在浮华颠簸的婆娑红尘中,为了安身每日仓促奔走,在夜幕华灯初上时才一身风尘地归家,短暂的一夜并不能洗去满心疲惫,冗长无味的时光就在奔走中消逝。这何处比得上青山绿瓦的人家,一天的农忙后伴着虫鸣蛙声,在静谧无言的深夜酣然熟睡,梦里会出现的日后丰收的场面,又让农人们在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劳作。但是这丝毫不让他们觉得辛酸,因为汗水才可以换来收获。

日渐中天,温度已经转暖,甚至有些炎热,轻解罗裳,荡着宽大的裙摆往家赶去,这个时候已经该做午饭了。在菜田里采摘些时新蔬果带回去,祖母会炒上几盘拿手菜。饱餐过后被赶离厨房,她不愿我们干这些活,然后一个人忙完后也就顺便准备好晚饭的食材了。

窝去摇椅里午眠,通常一睡便是一下午的时光。

日已西移,云蒸霞蔚,踏着霞光铺就的小路,任凭夕照落满襟袖。回望身后远离后的村舍人家,户户都有炊烟渐次,沿瓦檐而上,徐徐飘散,然后笼罩了整个村庄。

夕日斜下,天边渐渐敛去最后一点余晖,暮色四合,皎月自东山渐起。饭后在院子乘凉,执一把蒲扇学唐诗宋词里的扑流萤。踏过院边石板上婆娑的竹影,躺到檐外篱旁的竹椅上,看清澈如水的盈盈明月和漫天纷繁低垂的星子,仿佛一个恍惚,整片天穹都会沉下来,变为薄衾,伴人酣眠。空气中隐隐飘散着栀子的幽香,缓慢低沉的虫鸣声此起彼伏,却丝毫不打破凉夜的静谧。打扇的手渐渐慢下来,是瞌上眼,不经意间入了梦。

搁笔。

上一篇:村庄环境整治工作宣传方案下一篇:2022祝福新人结婚的话(5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