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烈士纪念碑

2024-06-05

红军烈士纪念碑(精选14篇)

红军烈士纪念碑 第1篇

红军烈士纪念碑

星期天,天气特别好,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老师带着我们去红军山扫墓。到了红军山,一眼就看见了30多米高的纪念碑,纪念碑底座是由青色的大理石砌成的,上宽下窄,下面是6米见方,上面是2米见方,形成一个宝塔形,上面的左右两边各有两个拱形的门,里面是一间安放骨灰的房子。我抬头一看,碑正面有一行字,这是邓小平爷爷亲手题的词: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碑的顶端是5米高的镰刀锤子,表面挂着金片,呈鱼鳞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一阵风吹来,金片发出清脆的声音。碑的前面摆放着层层叠叠、大大小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花,寄托着名城人民对红军烈士的缅怀和无限的哀思。围着碑的四周有一个巨大的环形浮雕,直径20米,高2.7米,由四个5米高的红军头像托着。浮雕外面镶嵌着28颗闪亮的星星,环形浮雕的里刻着红军攻打遵义及四渡赤水的故事。

红军烈士纪念碑在遵义人民的心中是永远不会忘记的,所以,在每年4月5日清明节前后,许许多多的遵义人都要到红军山来扫墓,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

红军烈士纪念碑 第2篇

在##要塞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落成、开放之际,我们隆重集会,深切缅怀在这片土地上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宝贵生命的苏联红军烈士,追思他们团结互助的国际主义情怀和反抗侵略、捍卫和平的正义追求。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纪念碑落成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俄罗斯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

回首历史,60年前,158万苏联红军奔赴东北战场,同中~民一道并肩对日作战,为中国的和平与解放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两国人民就此结下了生死相依、荣辱与共的友谊。##要塞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的竣工落成,体现了##人民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拳拳情怀,承载着俄中两国人民的真情厚谊,对于见证当年正义与~的英勇抗争,回顾战后和平发展的非凡历程,展望双边经贸合作的广阔前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当前,中俄协作伙伴关系日益深化,##省尤其是##人民与滨海边区人民建立了密切的经贸往来和融洽的感情联系。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珍惜捍卫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深化交流,合作共赢,与俄罗斯人民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红军烈士纪念碑 第3篇

1.时间: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

2.红军三大主力:中央红军 (红一方面军) , 红二、六军团 (红二方面军) , 红四方面军

3.原因:王明的“左”倾路线统治导致红军未能打破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 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4.困难和艰险

红军面对蒋介石和地方军阀几十万人的围追堵截, 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 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面临各种天险, 其间经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青海、湖北、甘肃、宁夏、陕西等14个省, 翻越18座大山, 跨过24条大河, 走过茫茫草地, 翻过皑皑雪山, 行程约二万五千里, 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此外, 党和红军内部的“左”倾错误和分裂主义, 也对红军长征构成了极大威胁。

5.伟大意义

1936年10月, 三大红军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对中国革命影响深远。

(1) 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挽救了党和红军,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熟。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灵魂。

(2) 保存、锻造了中共和红军久经考验的革命骨干。这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3) 培铸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革命必胜的信念, 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这是中国革命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强大动力。

(4) 长征是宣言书, 长征是宣传队, 长征是播种机。在长征途中, 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为后来开展革命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中央红军过云南

1.时间:1935年2月4日至14日, 4月23日至5月9日, 两进两出

2.经过

1934年10月中旬, 中央红军共8.6万人, 从江西省南部和福建省西部的瑞金、雩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 开始长征。红军先后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二、三道封锁线, 强渡湘江, 突破了敌军重兵设防的第四道封锁线。但湘江战役中, 红军伤亡惨重, 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余人, 这是红军创建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次战役。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 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 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 红军在毛泽东等人的指挥下, 在敌军重兵围堵中灵活机动, 穿插迂回于数十万敌人之中, 虽未能实现在川、黔建立根据地的设想, 但经过二占遵义、四渡赤水, 终于把几十万敌军甩在身后, 并制订了迅速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西进云南、北渡金沙江的计划。

中央红军长征途中, 于1935年2月4日至14日、4月23日至5月9日两次转战云南, 在云南境内先后活动28天, 途经威信、镇雄、平彝 (今富源) 、宣威、沾益、曲靖、马龙、寻甸、东川 (今会泽及昆明市东川区) 、巧家、嵩明、昆明、富民、禄劝、武定、元谋16个县境, 先后攻占威信、马龙、宣威、东川、嵩明、寻甸、禄劝、武定、元谋等9座县城。

3.扎西会议

1935年2月5日至9日, 中共中央在威信境内的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扎西江西会馆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落实了遵义会议“常委再进行适当分工”的决定, 张闻天接替博古担任中共中央负责人;讨论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 统一了全党思想;做出了红军向川滇黔边发展的决定。

4.抢渡金沙江

5月上旬, 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的指挥下, 红一、三、五军团3万多红军凭借六条木船, 历时七天, 从禄劝皎平渡口顺利渡江 (红三军团第十三团在禄劝洪门渡口渡江) 。与此同时, 留在乌江北岸担负牵制敌人任务的红九军团, 也从平彝进入云南, 连克宣威、会泽等县城后, 从东川的树桔渡口渡过金沙江, 有力地掩护了主力的行动。红军顺利渡过金沙江, 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6月中旬, 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 8月恢复红军第一方面军番号, 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 先期结束了长征。

5.中央红军过云南的遗址: (1) 扎西会议会址; (2) 柯渡红军纪念馆; (3) 皎平渡、红军渡江纪念碑、禄劝洪门镇 (红三军团第十三团渡江处) ; (4) 会泽扩红遗址 (雕像) 、东川树桔渡 (红九军团渡江处) ; (5) 元谋龙街渡、红军标语等。

三、红二、六军团过云南

1.时间:1936年3月6日至15日, 3月16日至18日, 3月20日至29日, 4月1日至5月14日, 四进四出

2.经过

1935年10月, 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 战斗在湘鄂川黔根据地的红二、六军团17000余人, 在完成了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任务以后, 在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的率领下, 于同年11月19日离开根据地, 从湖南桑植县的刘家坪和轿子垭地区出发, 开始长征。

红二、六军团突破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军阀的层层封锁, 从湖南转战到贵州, 四进四出云南:1936年3月6日, 红二、六军团首次进入彝良县境, 3月15日出云南;3月16日, 再入彝良县境, 至3月18日出云南;3月20日, 第三次入云南宣威县境, 至3月29日离开云南;4月1日, 第四次进入平彝县 (今富源) , 至5月14日全部从云南中甸离开滇境, 在云南境内活动68天。经历了回旋乌蒙、挺进滇中、威逼昆明、横扫滇西、抢渡金沙江、翻越大雪山等艰苦的转战历程, 途经彝良、镇雄、巧家、平彝 (今富源) 、宣威、沾益、曲靖、寻甸、马龙、嵩明、禄劝、富民、罗次 (今禄丰) 、禄丰、盐兴 (今禄丰) 、楚雄、牟定、镇南 (今南华) 、大姚、姚安、盐丰 (今大姚石羊镇) 、祥云、宾川、鹤庆、丽江、中甸 (今香格里拉) 和昆明市的官渡区、西山区等28个县 (区) , 攻占了寻甸、富民、盐兴、楚雄、镇南 (今南华) 、牟定、姚安、祥云、盐丰 (今大姚石羊镇) 、宾川、鹤庆、丽江、中甸 (今香格里拉) 等13座县城。在丽江石鼓地区渡过金沙江, 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实现了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在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 奉党中央命令, 红二、六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 另将第三十二军编入第二方面军建制。在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力争下, 红二、四方面军决定共同北上。1936年10月22日, 红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结束长征。

主要战斗有宣威虎头山战斗 (红军在云南最大的战斗) 、禄劝普渡河铁索桥之战、寻甸六甲之战 (红二、六军团长征中最激烈的阻击战) 、宾川州城之战、迪庆奔子栏阻击战等。

5.抢渡金沙江

1936年4月下旬, 红二、六军团在丽江石鼓至巨甸60余公里地段上的5个渡口, 仅用7只木船、十几只木筏, 历时四天三夜, 将1.8万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 摆脱了红二、六军团长征以来一直尾随红军的敌人, 使敌人的围追堵截归于破产。

6.红二、六军团过云南遗址: (1) 宣威虎头山烈士陵园; (2) 石鼓渡口、纪念馆、红军与船工雕像; (3) 中甸 (今迪庆) 中心镇公堂; (4) 噶丹松赞林寺。

四、云南各族人民对红军的支援

1.数千人参加红军

红军每过一地, 纷纷打开土豪劣绅的仓库, 把粮食、布匹、衣物分给穷苦百姓, 并四处张贴布告, 书写“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抗日反蒋!”“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 铲除土豪劣绅”等宣传标语, 宣传革命道理和红军政策, 号召穷人参加红军。红军的宣传和行动, 为劳苦大众指明了出路, 唤醒了人们的革命要求, 广大群众认识到红军是自己的队伍, 纷纷报名参加红军。据不完全统计, 红九军团在宣威扩红300余人, 红二、六军团亦在宣威境内扩红近百人。红九军团在会泽短暂的三天内即扩红1500余人, 是红九军团自长征以来扩红人数最多的一次。红二、六军团在禄丰元永井扩红500多人, 呈现出母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当红军的动人场面。在祥云, 七八百被迫守城的壮丁争先报名参加红军, 红军说服部分年老体弱或年纪太小的同志回家, 并发给路费, 其余500余人加入红军, 这是红二、六军团长征过云南扩红数量最多的一次。其余各地还有不少人参加红军。经过宣传, 沿途数千人参加红军, 为红军增添了新鲜血液, 壮大了红军队伍和力量。

2.收留掩护红军伤病员, 为伤病员疗伤治病

红军一路开监救人, 开仓放粮, 打击土豪劣绅;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还帮助群众劈柴挑水, 和群众拉家常, 嘘寒问暖, 得到了云南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大力支持, 他们纷纷帮助红军收留掩护伤病员, 为伤病员疗伤治病, 为红军补衣服、打草鞋, 鹤庆白族龚银凤大妈机智救红军、富民赤鹫永富村农民杨得春护养小红军的故事就在当地传为佳话。

3.为红军筹粮筹款, 做翻译、当向导

红二、六军团抢渡金沙江时, 丽江共有71人给红军当过向导。红二、六军团在中甸休整期间, 以贺龙名义发布公告, 向藏族群众和僧侣阐述红军性质和纪律, 并热情接待了藏族同胞。贺龙等红军领导应邀到松赞林寺访问, 赠送“兴盛番族”锦幛, 向一些喇嘛发委任状。寺院为红军筹粮6万多斤, 还派僧侣为红军做向导。

4.帮助红军渡江

皎平渡口张朝满等37名船工, 禄劝洪门渡8名船工, 东川树桔渡船工饶树清、张朝兴、王文亮等, 石鼓渡口李顺才等28名船工帮助红军渡江, 丽江鲁桥乡长开明士绅王瓒贤帮助找船工和船, 22名木匠、铁匠为红军做“筏子”。

五、红军长征对云南革命的影响

中央红军两过云南, 红二、六军团四进四出云南, 两支红军经过云南7州 (市) 34县 (区) , 对云南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宣传群众, 播下革命火种。红军征途所至, 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打富济贫, 除暴安民”, 留下了上千条标语, 使广大群众认识到红军是人民自己的队伍, 宣传“北上抗日”“抗日救国”, 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2.恢复重建了中共云南地方组织。

3.扎西会议作为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载入党的光辉史册;建立了红军“川滇黔边游击纵队”云南支队, 对反动派开展武装斗争。

4.开展民族、宗教方面的工作, 取得成效,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祖孙75载守护红军烈士忠魂 第4篇

2011年3月28日下午,在金寨县长岭乡乌凤沟村大别山海拔1300多米的一个山坡上,一座占地800平方米的宏伟石墓前,来自长岭乡附近几个村落的100多名父老乡亲,来此祭祀长眠于此的红军英烈忠魂。祭拜仪式开始后,浮现在人们眼前的是70多年前发生在此地的那场惊心动魄的惨烈战斗……

13岁为烈士终身守墓

1934年隆冬,为钳制和粉碎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清剿”,红25军82师师长周世觉率本部和皖西第3路游击师共800余人,奉命突破敌人的封锁线。

12月5日晚,为解决部队装备给养,周世觉和游击师师长高开文率领战士们在金寨县城突袭土豪劣绅后,携带战利品到达燕子河长岭乡乌凤沟宿营,拟次日返回苏区根据地熊家河。没料到,半夜时,遭到国民党4个团的包围,情况万分危急。周、高两师长沉着指挥军队与10倍于己的敌人英勇奋战至拂晓,红军战士伤亡近1/3。情急之下,周师长命令高开文突围,他仅带领一个班做掩护。打到大亮只剩3个人,弹药全部耗尽。“决不让敌人抓去!”周师长大喝一声,和另外两名战士端起上好刺刀的长枪冲向敌群肉搏。几挺机枪一齐朝周师长射击,周师长及两名站士倒下了,而高开文率领的一部战士突围成功。红军官兵共400多人在此牺牲。

当年血战发生在距乌凤沟村附近的山坡上,年仅13岁的郑学才恰好在山洞中目睹了红军突围拼杀的壮烈一幕。红军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郑学才天天走过的羊肠小道,在他的脑海中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等敌人全部散去,郑学才喊来爷爷及乡亲们含泪将烈士们就近掩埋,在几座山坡松林中垒立起大小近20座坟墓。

在白色恐怖中,郑学才对英烈的缅怀,只能选在清明和春节的晚上。那时,他偷偷上山逐个墓前摆上祭品,烧点纸钱。解放前,大别山人民生活相当困苦,一家几口人能填饱肚子已很不容易。郑学才面对成天饿得哇哇叫的几个孩子,最大担忧却是清明、春节祭祀英烈没钱买祭品。从上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他毅然卷起破被褥,在离家六里多的一个山崖下找了个山洞临时安了家,他要利用农闲烧炭多挣点钱好在上坟时能给烈士们多买些祭品。而一个冬天必须烧出一千多斤木炭,才能到山下换回一两块银元,才能保证给所有烈士买齐400刀黄表纸。郑学才每天天刚亮就上山砍树,挖炭窑,扛木头,直到天黑才回来,一天三顿吃的是白开水泡饭。

烧炭不仅苦累,还是个技术活,稍有不慎忙活了几天全白搭。烧一窑几百斤木炭,前期准备就得两三天。郑学才最担心的是封顶后遇上大雨,他得整夜守着窑,砍来松枝遮住窑体,否则进了雨将前功尽弃。每当窑炭出炉,他都忍不住对着大山高喊:“100刀纸钱有望了,烈士们,你们有钱花了!”一个冬天,郑学才要在山里干两个多月,才能完成烧炭,然后喊来妻子一篓篓往家背。两人的衣服被树枝刮破被窑火烧烂,黑漆漆像刚从煤堆里爬出来,回到家孩子们都不敢认。

好不容易熬到六安解放,30多岁的郑学才才敢带着妻儿跪在烈士坟前,高兴得大哭一场,他对妻子说“家中农活交给你,我要把英雄的墓好好修修,让子孙后代记住他们。”说干就干,郑学才卷起铺盖带着马灯,在一个山坡上搭起窝棚,白天抡大锤开采石头,夜里守墓。陪伴他的只有一条狗和一盏马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山里,野兽经常出没,但他不怕:大雪封山,酷暑难耐,也未动摇郑学才的意志。他用两年时间,把大小20个简易墓砌成了石墓。此后,年复一年的清明、春节等节,郑学才都会上山捡拾墓上的枯枝败叶,清除杂草加固墓穴。每一场雨雪过后,他都要上山清扫烈士墓。

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夏天,山洪暴发,乡亲们紧急转移财物和牲畜,而鄭学才却担心山上烈士墓的安危。他不顾危险,拿铁锹涉过洪水上山检查烈士墓。而他家的一头黄牛、四只羊却被洪水冲走了,泥土屋也裂开一道长缝。郑学才对老伴大声说道:“畜牲没了再养,让我心宽的是,烈士墓完好无损呀!”

岁月流逝,郑学才渐渐老了。一年中的清明节是郑学才最累最高兴也是最伤心的日子。清明节前后,乡里及周边乡镇的学生们,都会来凭吊先烈,郑学才既当“导游”还做解说员,把1934年自己亲眼看见的那场惨烈战斗讲给人们听。

现在,每年的清明、春节等节日,当地百姓在郑学才的感染下都会上山祭奠烈士。乌凤沟村20多户山民要到墓前摆上自己舍不得吃喝的猪头、羊肉与瓶装酒,燃响一挂鞭告慰先烈们。他们每家还准备一两桌丰盛饭菜,用来招待陌生的扫墓人,因为全村人已将烈士们当成祖先来敬拜。

郑学才从30多岁开始在山上搭棚守墓一直到72岁,重症缠身的他每天仍然不忘督促儿子上山巡墓。老人有个心愿:希望烈士墓能有个好归宿,千秋万代让世人敬仰。郑学才73岁那年患了重病,才被乡亲们强行抬下山送进县医院。孰料,老人病情稍稳定,又偷偷跑上山守墓,当他看到自己住了50多年的守墓棚,因山林承包被拆掉,禁不住老泪纵横号啕大哭。他只好恋恋不舍地把修墓、守墓的接力棒正式交给了儿孙。但烈士墓年久失修,他一直不忘重新修缮烈士墓。

感动老将军

郑学才的孙子郑为栋知道,修缮烈士墓的费用不菲。金寨是六安最穷的国家级贫困县,政府财力拮据爱莫能助。爷爷日暮年垂等不及呀,要是他老人家有生之年看不到修缮一新的烈士墓,岂不是做晚辈最大的不孝呀!最后,郑为栋选择了自费。

乡亲们在老人事迹和心愿的感召下,表示愿无偿随时出工出力。在郑学才的组织下,烈士墓修缮工程于2002年春节后启动。乡亲们从山下运来水泥等材料,男女老少齐上阵。

为保证工程质量,砌墓的石头每块小则50多公斤,大的有1吨多重,这样用水泥垒砌起来坚固异常。除掉刮风下雨下雪天无法作业,工程耗去乌凤沟乡亲们400多个工时,石料数千方,所有重物乡亲们全部肩挑手抬。令郑为栋感动的是,修墓初期他曾建议买薄大理石砌墓体,这样自己虽然多花点钱,可乡亲们可少流汗,但乡亲们不答应,认为不能为少流汗而怠慢英烈们。令人感动的是,全村76人除去婴儿及生病老人外,68名村民全上过工地。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座占地近700平方米的四阶次主墓,乡亲们仅用了不到5个月就建好了。

那年夏天,恰逢健在的金寨籍开国老红军洪学智上将返乡省亲,得知郑家三代70多年为烈士守墓的感人事迹后,回北京手书“红军烈士墓”5仑碑字寄给郑学才。郑学才接到后彻夜未眠,他告诉儿孙们:“我们郑家好大的面子啊,这几个字是无价国宝。”老将军的鼓励,激励着郑家一定要办好隆重的烈士墓竖碑仪式。

守墓接力棒传给儿孙

2002年11月26日上午,寂静的乌凤沟大山里响起了鞭炮声,1000多乡亲赶来参加新建烈士墓落成仪式。郑学才老人激动得一夜未眠,一大早起来由3个壮汉轮换背他上山到了墓前。老人一见气派雄伟的主墓,几十年梦想成真,禁不住双膝跪地号啕大哭:“先烈们,后人看你们来了,你们的血没有白流哇……”修建这座新墓,郑学才花掉1万多元,而当年人均年收入还不足两千元。

墓修好后不到5个月,老人病情恶化,他让孙子背他去乡党委交完最后一次党费,仍牵挂乌凤沟山坡上还有零星的红军遗骨。在得到孙子“一定再修一座烈士墓”的承诺后,老人含笑辞世。

苏联红军烈士公园导游词 第5篇

苏联红军烈士公园导游词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参观的这座公园原名满洲里公园,始建于二十世纪初,原为市民休息、娱乐的场所。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解放了满洲里,满洲里人民为了纪念在战斗中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在公园内修建了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和红军烈士公墓,将公园命名为苏联红军烈士公园。它见证了从中共创立及早期发展到抗日战争胜利期间中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首先我们参观的是苏联红军烈士纪念塔,它位于公园正中,高17.19米,顶端装饰着一个巨大的铜制五角星。整个塔身由凿磨平整的花岗岩筑成,底座三面簇堆着铁青色碎石,更增添了几分肃穆的气氛。塔身正中一块方石上用俄文刻着“光荣永远属于为苏联荣誉与胜利而牺牲的英雄们”。在其上端镶嵌着一面高擎旗帜前进的红军形象的浮雕。塔身后面刻着“此处埋葬着为苏联的荣誉而英勇牺牲的烈士”。塔身左右两侧镶嵌着苏联红军英勇作战的浮雕和以少校托洛波夫为首的56名各级军官和战士的名字。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烈士公墓,它位于公园西南侧,公墓内立有两米高的墓碑和四组铜板覆盖的烈士墓。墓碑正面镌刻着“此处安葬着对日本帝国主义作战中牺牲的英雄,祖国永远不忘你们的功勋。”碑后刻着“于1945年8月9日至19日红军与日军作战阵殁勇士纪念碑。”四组烈士墓的铜板上分别刻有烈士的名字。现在每到重大节日和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除了当地的居民外,还有许多苏联老红军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烈士的亲人们来到这里,献上一束束鲜花和一个个花环,寄托自己的哀思,表达对为世界和平而牺牲的烈士的敬意。

遵义会址和红军烈士陵园观后感 第6篇

上午我们来到了遵义会址,我们看见了周恩来、xx等众多抗战英雄们在遵义会议召开时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和遵义会议的重要性。

1935年1月15日—17日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参加的人有“毛泽东、周恩来、xx、朱德、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等,主要是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扭转了红军被动挨打的局面,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也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注意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注意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它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遵义会议70年来,中国共产党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开辟了伟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纪元。

下午我们又来到了遵义红军烈士陵园,又名“红军山”,红军山坐落在遵义市内凤凰山周岁麓的小龙山上,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前监湘江河,后靠葱茏翠绿的凤凰山,与当年红军鏖战的红花岗,老鸭山遥遥相望。解放后,遵义人民和政府为了纪念在长征中光荣牺牲的红军烈士,在1953年时,遵义市政府就把77位红军烈士坟墓遗址在小龙山上,并在此肃立了一座气势雄伟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正面刻着“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它纪念着红军烈士们的光辉历史,纪念碑的四周还镶嵌着28颗闪亮的星星,它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抗战28年的艰辛历程,中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它是用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这是中国永远的历史,中国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生活在没有欺辱、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非常幸福,但我们不能忘记给予这些幸福的创始者,他们的精神无限伟大,如今我们要以新时代、新人类、新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继续完成前辈们的历史使命,努力实现中国共产党的远大宏伟目标。

红军烈士纪念碑 第7篇

车子在崇山峻岭的山间沟壑中穿行。

这是豫陕交界的秦岭山区,祖祖辈辈的山里人在这里居住。一群年轻的红军战士一路走来,双脚磨出的血泡烂了,流出血来。行军,战斗。枪声不歇。血干成了痂。没有公路,双脚飞快地在这种山路上奔驰。脚起了茧,越来越厚。

车子的轮胎,像极了红军脚上的茧。车里是一群青年学生,细皮嫩肉,与当年红军的年龄相仿,手脚都没有茧。兰草红军小学,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是孩子们追踪的第一站。睁着一双崇敬的眼,一边走一边看。竖着一对机灵的耳,仔细聆听老师的讲解。手也没有闲着,不时拍个照片,做个留念。轻声交谈,偶尔还会提出一个问题来。

出生在山里的人,习惯了靠腿脚走路。所谓的官道,只是骡马能走的山路而已,更没有车。从会走路的那一刻起,都是在这样的山路上行走、奔跑的。无论男女老少,从小就练就了走山路的本领,无论是空着手还是背着行囊挑着担子,都自如轻盈。铁锁关,在箭杆岭上,是豫陕两省交界的隘口,雄关险要,有陕西民团守关。冲锋号响起,红军战士像小老虎一样勇敢,猴子一样敏捷,灵活自如不亚于常年走山路的人。守关民团居高临下,优势尽显。枪口瞄准向上冲的红军,枪声响起,子弹穿破了一个红军的肚皮,肠子流了出来。红军战士不慌不忙,镇定自若,把肠子重新塞回到肚子里,一只手捂着伤口,一只手提枪往上冲。守关民团傻眼了,见过怕死的,没有见过这样不要命的。忘了继续开枪。红军冲上了关,战斗结束,硝烟弥漫。

停了车,孩子们在铁锁关追逐嬉戏。细听,原来在做攻守游戏,也有在体验一脚踩两省的豪迈。山风吹来,虽然是初夏,仍有一丝凉意。树随风动,树梢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又向西,就像当年红军打游击,忽而陕南,忽而豫西,究竟是赤化商洛还是回蹿卢氏,令敌人晕头转向,捉摸不透。红叶树上挂着玛瑙似的果子,在风中晃来晃去,像红色的小铃铛,犹如圆溜溜的弹珠,很快,就吸引了一个孩子。秦岭最美是商洛的牌子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表情,仓颉造字也抵挡不住孩子对红色果子的兴趣。

入陕,黄家村俘敌一个营。翻山越蟒岭,徒步涉两岔河,过炉道。红军夜宿庾家河,七里荫峰头设一个排放哨警戒。山里人丁稀少,哨兵眼望这空空的山野,连日疲惫袭来,冬日的暖阳照在身上,不觉合上眼帘,进入梦乡。睡梦中回到了阔别的故乡,亲人们围上来,却不言语。哨兵惊醒,原来蒋介石的中央军60师摸了上来,慌忙鸣枪,战斗打响。枪声就是命令。红军高层立即终止正在进行的会议,拿起枪,投入争夺七里荫峰头的战斗。不能窝在街道的山凹里。更不能让敌人占领山头高地。红军将士全部参战,高举红旗,冲上山巅,战斗从中午到黄昏,反复冲杀,异常惨烈。军长、副军长都身负重伤,昏迷不醒。不是残阳如血,而是变了天,雪花飘飘。

汽车循着红军的足迹,一路颠簸,驶到七里荫岭头。孩子们雀跃着,向庾家河战斗纪念亭奔去。一座座无名烈士墓静静的躺在这里,青山无语,默默守护着英灵长眠,无惊无扰。当地政府修筑的廊道、壁画,用图片和文字还在诉说那远去的故事。孩子们的神情专注,一种叫作“肃穆”的气氛笼罩下来,从山间林梢弥漫到人的心里。郭述申同志题词的纪念亭建在岭头高地,镶有梅兰竹菊的汉白玉栏杆围出一片平地,将纪念亭拱卫起来。亭内的碑文记载了那场战斗。纪念亭东西两侧的山坳口立有石碑,分别是军长程子华和副军长徐海东的负伤之地。军长手腕动脉血管被打破,终因流血过多而昏迷,副军长头颅被子弹洞穿,昏迷五天五夜,醒来后却说自己美美地睡了个好觉。孩子们的心震颤了,自觉采摘山间的野花,扎成一束束,恭恭敬敬地献在墓碑前,深深鞠躬,祭奠英雄。

山,还是那座山。路已经加宽,铺上了水泥,成为公路,通了班车,直通山的外边。人们出行,已经不再靠双脚,都乘坐交通工具。

归途中,毛泽东主席的诗词从心底溢出来,形成一股强音,萦绕在脑海耳际: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红军烈士纪念碑 第8篇

本刊讯为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四川省通信管理局于10月27日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前往省图书馆和省美术馆参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展览和清廉四川文艺创作工程美术、书法、摄影、诗歌优秀作品展。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图片展览”现场图片再现了英雄的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激战场面,展现了红军征服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的豪迈气概。综观红军一、二、四方面军的长征路线,英雄的红军纵横十余省,长驱二万五千里,击溃敌人无数次围追堵截,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在参观展览过程中,党员干部纷纷表示,长征在我们党、国家、军队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在艰难困苦中铸就的长征精神,对新时期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强烈激励作用,我们要在工作、学习中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继承和发扬共产党人不怕困难、敢于攻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光荣传统,在改革发展中勇闯新路、勇于担当,把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在新的长征路上建功立业。

在清廉四川美术、书法、摄影、诗歌优秀作品展现场,管局党员干部通过参观一件件作品,借助文艺作品表达的崇廉尚实信息,感受了清风正气,进一步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意识,对推进机关廉政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海丰县莲花山红军烈士陵园落成 第9篇

海丰县莲花山红军烈士陵园是在海丰县莲花山红军墓原址上进行重建扩建的民心工程,总投资2000多万元,占地20199平方米。海丰县把原红军墓800多位红军烈士遗骸与海丰县内部分地方抗日抗战武装、“两纵”等1000多位零散烈士遗骸一同安葬,建设成环境幽美、静肃、雄壮的红军烈士陵园,更好地突出了红色基地的重要功能,让英烈的革命精神激励广大人民向着和平、自由、美好的明天英勇奋斗,勇往直前。

海丰县莲花山红军墓始建于1958年5月,1986年6月重修。红军墓面积只有几百平方米,墓园内有纪念碑一座,墓园安息的是参加南昌起义的红二师、广州起义的红四师和红军49团等在莲花山周边战斗中壮烈捐躯的868位烈士。2012年,海丰县人民政府立项批准建设海丰县莲花山红军烈士陵园,2013年3月筹备动工,2014年6月正式动工。

1921年7月,彭湃同志在海丰传播马列主义,点燃革命火种,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席卷全中国。南昌起义失败后,1927年10月初,周恩来、叶挺、聂荣臻、彭湃、贺龙、林伯渠、刘伯承、恽代英、吴玉章、李立三、谭平山等转战来到海陆丰。叶挺的二十四师1300多人由董朗率领下,也于10月9日来到海丰,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第四团。红二师参加了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于11月1日和5日克复海、陆两县城。接着于11月中旬成立海陆丰苏维埃政府,创建了全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1928年1月5日,由叶镛、袁裕、徐向前率领的红四师到达海丰,为巩固发展海陆丰苏维埃政权作出了贡献。红二师、红四师和第49团、海陆丰农民武装部队同海丰人民一道,坚持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为巩固红色政权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从1921年7月起,海陆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旗帜,三次起义,创建了全国第一个工农民主政权。从1927年至1935年,红军战士与海陆丰人民坚持武装斗争8年,在中国革命史册上谱写了光辉篇章;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海陆丰人民再谱写出一曲曲英雄赞歌。

海丰县莲花山红军烈士陵园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教材,而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更好地让革命先烈的精神激励海丰人民向着和平、自由、美好的道路勇往直前,在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中,同心协力推进海丰振兴发展,为海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

红军烈士纪念碑 第10篇

上午我们来到了遵义会址,我们看见了周恩来、刘少奇等众多抗战英雄们在遵义会议召开时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历史背景和遵义会议的重要性。

1935年1月15日17日在_党团材料]fWjia.com此肃立了一座气势雄伟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正面刻着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它纪念着红军烈士们的光辉历史,纪念碑的四周还镶嵌着28颗闪亮的星星,它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抗战28年的艰辛历程,中国的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它是用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这是中国永远的历史,中国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生活在没有欺辱、没有战争的和平年代非常幸福,但我们不能忘记给予这些幸福的创始者,他们的精神无限伟大,如今我们要以新时代、新人类、新精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继续完成前辈们的历史使命,努力实现中国共产党的远大宏伟目标。

纪念红军长征的意义 第11篇

1.思想方面:认识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为延安整风奠定了基础。长征途中,“左”倾错误主张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方针,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严酷的事实使得党和红军内部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思考,开始认清教条主义的危害。一些曾支持过“左”倾错误的领导人,也开始逐步改变态度。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迫切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党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实际领导地位。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逐渐走出困境,转危为安;一、四方面军会师后,中央坚持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为各路红军最终在陕甘地区胜利会师,进而打开革命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全党深刻地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地研究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血的教训和生死存亡考验中认识并确立起来的思想路线,为延安整风奠定了思想基础,成为我们党和军队不断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

2.政治方面: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步步入侵,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国民党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加重了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一开始就站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最前列。长征路上,各路红军始终高举抗日旗帜,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后,党中央随即发表了“抗日救国宣言”,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三大红军主力会师西北,红军主力靠近抗日前线,使中国革命重心由南方转到北方,进一步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红军长征的胜利,既是顺应国内局势,开展抗日斗争的需要,也是顺应历史趋势,发展革命力量的需要。正因为如此,红军长征到达陕甘地区以后,很快就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从此不断发展壮大。

3.组织方面: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大革命失败后,在武装夺取政权的问题上党内是一致的,但夺取政权的方式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到农村去以农村包围城市,是有不同意见的。实践结果证明,提出并坚持到农村去开辟根据地的毛泽东是正确的。到苏区的临时中央由于错误的领导,最后使中央根据地全部丧失,中央红军被迫长征,并在长征初期处处受挫。在这种情况下,全党全军呼唤毛泽东出来领导。毛泽东回到领导岗位后,红军获得了新的生命,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最后胜利到达陕北。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围剿”的两次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两次濒临覆灭的危险。在这两次大的危急关头,毛泽东的正确思想对挽救党的危亡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在革命实践的反复检验中逐步形成。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开始掌握实际上的领导权,形成了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雏形。

4.精神作风方面:英勇不屈、顽强生存的精神,为我党我军的作风建设奠定了基础。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战略转移,而且是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一次伟大远征。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面对异常严酷的自然环境,红军始终保持顽强的意志和昂扬的斗志,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在党中央领导下,坚持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服从中央、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不仅为长征胜利提供了精神动力,而且在日后成为我党我军作风建设的基因。

5.军事方面:红军指战员的素质大大提高,为最终形成强大的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长征途中,红军作战频繁,历经各种战斗考验,极大地提高了指战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军事能力。各路红军虽受到重大损失,但红军精华得以保留,他们历经艰险,革命意志更加坚定,战争经验更加丰富,成为党和军队的栋梁之才;长征出发前或长征途中参军的新战士经过艰难转战,许多也都成了优秀的红军指挥员。经过长征,红军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战略战术,成为一支拖不垮、打不烂的部队,成为不可战胜的威武之师。陕北会师后,在中共中央统一领导下,各路红军互相配合,统一行动,对于打开革命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部队成为改编为八路军的基础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基础。

6.民众方面:沿途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充分体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作风,使沿途群众认识到红军是自己的军队,从而衷心拥护红军,支援红军,协助红军筹粮筹款并踊跃参军,谱写了党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动人 篇章。红军在所经过的许多地区,帮助各民族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组织革命武装,并在红军走后仍然坚持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当地的反动统治者。这些在长征中播撒的革命火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逐渐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7.国际方面:为提升中共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后,长期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凡重大事项、重大决策和重大活动,往往都是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或者是请示共产国际批准后实行。长征开始时,党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自主地去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锻炼和提升了党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能力。因此,毛泽东后来说:“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红军长征的胜利,使共产国际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由幼年到成年的转变,并反思自己远离中国实际情况来指挥中国革命的失误,从而认可了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认可了中国革命应由了解中国实际的同志来领导和指挥。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得到了迅速提高。

长征对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具有多重奠基意义。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开辟了革命的新局面,而且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壮大的基础,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

四、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

1.要深刻认识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许多进步人士欢欣鼓舞,大批进步青年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条件。长征在世界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斯诺、史沫特莱等奔赴陕北报道长征。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全中国人民,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

2.要充分认识长征精神的现实价值。正是有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才能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在敌人和困难面前屈服。今天,以同志为的党中央领导人民正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历史条件与革命时期已大不相同,但长征精神并没有过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识长征精神特别要认识“服从中央、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维护团结”这个关键一条的现实意义。在新的征途上,长征精神永远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3.要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并使之成为全民族的精神。长征精神,是我们党、人民军队和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场新的长征,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红军长征在当代中国的继续和延伸。大力弘扬长征精神,使之成为全民族的精神,续写新长征的 篇章,对于推动新长征的胜利,加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红军长征胜利纪念诗词 第12篇

摘下军帽,深深的鞠躬

告别红都的父老乡亲,告别这里的

一草一木,山山水水。还有那

痴情的阿妹,挥手的身影

难舍呀,满山的红杜鹃

为了革命的火种不灭,为了革命成功

眼含热泪,转身

红军烈士纪念碑 第13篇

活动开展之初, 中队党支部积极研究部署, 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 将活动提升到政治层面, 充分发挥了支部班子统领作用, 确保了活动落地见效。

(一) 积极组织红色教育, 收听收看晚会及习近平主席讲话。

中队党支部把开展纪念红军长征80周年教育活动作为当前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在处理好学习和工作之间矛盾关系的基础上, 教育党员干部端正学习态度, 认真学习、领会和继承红军长征精神, 树立官兵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艰苦奋斗, 立足本职工作岗位, 热爱消防事业, 认真履行人民赋予消防官兵神圣的职责, 永葆政治本色, 真正做到政治上合格、思想上过硬。2016年10月19日晚, 人民大会堂举行了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 中队认真组织收听收看晚会实况, 第一时间学习领会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精神, 从中深切感悟了长征精神的悲壮和伟大。

(二) 品书知史, 长征精神入脑入心。

中队根据支队要求, 及时更新了警营图书室和电子阅读室书目, 配发介绍红军长征历史的红色书籍, 积极组织官兵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撰写读后感、心得体会。并组织开展座谈会和讨论会, 引导官兵认真学习领悟红军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宝贵经验。中队每周制定4小时阅读时间,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官兵充分提高思想, 积极讨论, 使长征精神入脑入心, 正确引导官兵认清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大力弘扬长征精神, 自觉投身强军兴警实践。

(三) 观看长征影视作品, 协调组织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参观见学活动。

中队积极联系甘谷县红色教育基地, 组织官兵参观甘谷长征纪念馆, 进一步激励了官兵秉承传统, 牢记光辉历史, 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自觉投身强军兴警实践。中队积极组织官兵观看电影《长征》《勇士》等红色影片, 让官兵回顾革命历史, 缅怀革命先辈, 发扬革命传统, 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 进一步激发官兵为民服务、争先创优的信心和决心, 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

(四) 开展诗词朗诵活动、组织长征主题演讲比赛。

中队组织官兵开展毛泽东诗词朗诵赏析活动, 特别是毛泽东同志所作的《七律·长征》《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等诗词, 让官兵从诗词中领略毛泽东诗词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 回顾中国革命斗争史的峥嵘岁月, 传承自强不息、乐观豪迈的革命精神。中队官兵通过网络、报纸、图书等渠道找来有关长征的资料, 积极组织学习、讨论。中队积极动员部署, 给全体官兵详细讲解了长征的目的、过程以及伟大的意义, 为此次主题演讲比赛奠定基础。比赛中官兵们紧扣主题, 用饱满的激情, 讴歌了这段如歌的岁月, 对长征精神进行了全面的诠释, 结合部队工作、生活、学习的实际, 用发生在身边的一言一行, 以及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 以生动朴实的语言, 讲述了学习长征精神的感受和体会以及收获, 活动成效良好。

(五) 利用网络传承红色精神树立标杆, 积极开展争先创优活动。

中队利用总队、支队的红色网络教育资源, 充分挖掘网络教育阵地的重要位置, 将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活动与开展两项重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特别是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活动上的重要精神结合起来, 教育官兵坚定“四个自信”、强化“四个意识”, 更加坚定自觉地维护核心、看齐追随。引导官兵把纪念活动焕发出的热情转化为推动工作的不竭动力, 积极投身改革强警实践, 争当“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和“四讲四有”合格党员, 在单位范围内评选优秀标兵, 树立标杆, 起模范带头作用。

张家界市永定区建成红军渡纪念碑 第14篇

20日,红四十九团团长王烈率先遣团,侦察敌情,不幸中弹牺牲。红军在当地人民的支援下潜水过河炸毁敌人碉堡,他们借商船、架浮桥,冲破敌人的封锁线。面对敌机的狂轰滥炸和机关枪的扫射,湘鄂川黔省委委员、团省委书记周玉珠带领青年突击队向前英勇冲锋,不幸被敌机炸中胸部、肋骨,壮烈牺牲。红军将士有的踩滩、有的驾驶帆船、有的在浮桥上冲锋陷阵,不怕流血牺牲,22日强渡澧水成功,23日再渡沅水,然后直插湘中,转战贵州进入川藏,到达陕北,取得了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

在开展革命遗址遗迹普查中,永定区委党史研究室建议在红军长征强渡澧水的渡口立碑设纪念标志。几经波折后的2013年3月8日,区委党史研究室向区委、区政府提交《关于修建红军渡纪念碑的请示》,区委书记刘泽友在3月11日批示:“同意。”

3月20日,红军渡纪念碑选址杨林铺渡口岸边的平地。3月27日,施工合同签定。

建成后的纪念碑,平台为1米高、25平方米的水泥砂石硬化水平面,平台上镶嵌石条基座,再在基座上镶嵌1.8米高、0.8米宽的大理石主碑,正面两边石柱上石雕盘绕两条金龙,底座有红军强渡澧水的浮雕,顶端是云彩浮雕,整个纪念碑高2.8米,宽为1.2米,厚为0.2米。底座宽1.7米,厚0.4米。主碑正面为红五星和毛体“红军渡”3个红色大字,背面雕刻红军渡纪念碑碑文。四周植有常青树12棵,正前方修建有三级台阶和简易道路连接去渡口的村道。

上一篇:血透室接诊制度下一篇:神奇的叶子(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