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24-09-17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精选10篇)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1篇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推进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 用”?教师如何教学创新?又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则是我 们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推进中的一项紧迫任务。在此,我认为,作为基 础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我们必须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一种新的教 育模式,去开创教育新的未来。这应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我们不防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历史。作为基

础教育的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首先自身必须转变教育 思想,树立创新教育培养理念。把以教为主、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 想转变到以育人为中心、以创新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上来。把学生视为 一个具有潜力的人才来看待,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兴趣和基础,实 施不同的培养教育模式,力求给他们创造平等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凭

借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二、培养学生形成“乐”学、“好”学的行为习惯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

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创 新的重要动力,而整个创新过程,则是需要强烈的兴趣爱好来维持。因此,教师授课时,不能一贯地给学生灌输知识,应是重点在于培养 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引导学生寻找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去 学习,这样,只要学生爱学、肯学,还担心什么教学质量提不高。

同时,在信息比较发达的今天,中小学生的视野比较宽阔,在教 师的指导下,很容易培养他们勤于思考的优良品质。因此,在课堂教 学中,只要我们创设出一个较好“问题情景”,并用好这个“问题情景”,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能引发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状态之中,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得到有效的调动。

三、搭建平台,创造条件,把机会、时间多留给学生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的调动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

地创造一定的条件,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更重要的是要尊重 学生的兴趣爱好。一个班几十名学生,也许有几十种不同的兴趣爱好、个性和特长,对此,教师要应该给以足够的尊重。同时,在教学活动中,多为学生营造氛围,搭建舞台,给其个性特长的充分展示创设必要的 条件,适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可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还是守旧的认为惟分有 用,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往往不加分析就给戴上“不务正业”、“异想天开” 之类的帽子,这实质上是对学生求知欲望、创新意识形成的一种扼制作 为。因此,我们对学生的兴趣不能随意践踏或强制阻止,这样会伤害学 生的自尊,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我们不但要尊重学生兴趣爱好,而且还 要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四、建立师生“朋友式”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

首先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有意无意且不分场合地伤害

学生,使他们的自尊受挫,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对老师近而远之,有什么问题还敢问老师,还谈什么创新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权威,而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用自己的激情吸引 学生一起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用亲切、平等、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和老师一起去探索、去想象、去发现。

事实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对老师这种信赖和敬佩的感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 驱动力,这样“友好式”的教学气氛、学习氛围,使学生能自由思考 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大胆设想,思想放得开。加上课堂教学中进行 的小组讨论活动,学生得以畅所欲言,这样不但能激发了班级人人求

新的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自然得到形成。

五、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

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不是教师教学活动中能立杆见影,马上见效。

而是经过教师长期的一系列的教育、引导、培养。特别是面对新的知 识、新的问题,学生可能遇到新的困难,对其百思不得其解,灰心丧气,消极自卑,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给予帮助,培养学生树立信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学生一起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当然,有些教师可能在想,这样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偏离了教材 的教学目标?留过多的时间给学生,是不是影响进度?我认为都不是,因为,你的教学目标都是围绕着教材的教学目的来进行的;你的课堂 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弄懂某一知识,并会利用某一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如学生会学了,那还会有什么影响吗?

总之,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的才能,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主 要得力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差学生,而只有 作为教育者、引领者还没有找到适当的培养方式。因为不适合的培养 及引导方式方法是无法开发人们的潜力,使学生找不到自己的特长,也没有机会(城乡教育区别)进入相关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特别是 在基础教育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 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养成的最佳培养时期。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除了向学生传授一定现成的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与技能及具有探索新知识能 力。使学生由“学会了”转变成“会学了。”同时,教师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根本任务,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只有实现了教育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意 识形成的学生。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2篇

在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新世纪,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 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样的形势面前,想不想创新,敢不敢创新,能不能创新,关系到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作为小学教师,面对的正是一群充满朝气的小学生,小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基础性的语文知识,使之掌握基本的学习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重视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理念正向深层次发展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当前教学的热点问题。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几点浅显的看法,希望与有志于新课改研究的同仁探讨。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要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小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所以当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独创出一些具有个性的想法时,笔者每次都会用惊奇的表情、赞美的目光、激昂的语气感叹道:“呀,你真行!”“你真了不起!”“真富有创造性!”让学生在教师的表扬和肯定中体验到参与的兴趣,思维的趣味,成功的快乐,创造的愉悦,树立起“自我发现”、“自我创造”的信心,从而学会创新,乐于创新。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字词句篇章的积累,而对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手抄报评选”、“故事大王”等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故事大王比赛中,讲了关于周总理《一夜的工作》的故事,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

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有疑问才能有思维,才会有发明和创造。质疑是创造思维的前奏,是诱发学生创新欲望、创新动机的切入点,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促进思维,才有创新的灵感和源泉。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我们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个学生在《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中指出:毛主席能把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派到朝鲜,在英勇就义后义无反顾地把爱子葬在朝鲜,联想到中国人民与朝鲜人民的友谊源远流长,该生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两国关系,这在以往教学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在教育来学的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造、有所创造。”因此,我们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热情,求异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思维定向,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标新立异的思维活动是创造发明的动力。

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培养、保护学生良好的情感、意志、理智和兴趣,使学生能产生持久的创新欲,形成锐意进取的品质,鼓励他们冲破定势,标新立异,大胆质疑。例如在讲授《两小儿辩日》一文时,学生提出“为什么孔子会对路旁两个小儿的辩论产生兴趣?”“为什么面对孔子这样一个教育学者两小儿敢于发表自己的言

论?”“为什么孔子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没有武断的给出答案?”“为什么两小儿会产生如此独特的见解?”通过上述任务的完成,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了课堂外,打破了传统课堂交流在时间、人员内容上的局限,大大拓展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空间,使学生拓宽了知识面,实现了思维的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手段的创新培养

教学手段是实施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好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创新教育,教师必须有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让自己的课堂常换常新,打破传统教师一言堂的单一教学手段。例如,在讲《桂林山水》时,用多媒体展示出部分文字资料、风景图片,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维,播放《桂林山水》的视频片段,给学生创设一个直观和联想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任何创新意识的前提,爱因斯坦、牛顿的创新思维正是源自于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恰恰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身的创新需要,成为推动学生进行创新的心理激励因素之一。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3篇

第一, 巧设地理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地理学科知识丰富, 内容多彩, 而大部分知识是学生没有也不可能亲自经历的, 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时不仅要做到科学、准确、清晰, 而且能根据教材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 巧妙地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相应的教学活动, 将引人入胜的奇闻趣事、饶有情趣的民风民俗, 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 令人神往的名胜古迹, 幽默风趣的地理漫画等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 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 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发创新意识积极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 营造学生创新学习的氛围。教师的正确态度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所需的“阳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微笑带进课堂, 把激励带进课堂, 善于发现同学的闪光点, 善于鼓励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不一味求全责备, 多多鼓励, 多多表扬, 为学生的创新学习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保护其创新精神。比如:教师在评价学生答问时, 可使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 如“你讲得真好”, “你真聪明”, “这个建议很独特”或是“不要紧张, 慢慢说”, “你再想一想”等。对学生正确的行为也要表示明确的赞许,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很好!”“太棒了!”“大有进步”“你真行!”“不错”等等。

第三,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也日新月异, 传统的“黑板+粉笔 + 嘴”的教学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技术被引入了课堂, 尤其是最近“白板交互系统”强势入驻课堂, 极大的方便了地理教学。在地理教学中,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可以使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遥远变咫尺、大大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 而且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 使学生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也改变了传统地理教学中重教轻学、重讲轻思、重灌轻趣、重知轻智的现象。现代教学手段可以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 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 开展实践活动, 强化创新能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仅立足于对地理知识的掌握上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师生在教学活动中, 必须关心自然与生活, 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 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 强调学以致用, 教、学、做相结合, 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第五, 加强读图、填图训练, 强化思维的图像性。地理图像直观、简明地表述了地理状况和现象的特征。教师应注重地理图像的使用, 特别是读图、填图技能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 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 (课文插图、地图册等) 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来进行教学, 从而在培养学生一般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培养思维的图像性。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规律时, 单纯用语言说明, 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点要花很大精力。若设计成示意图, 边讲、边绘, 变成一幅简图, 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地理教学中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空气”、“阳光”、“水份”。教师只有创立一个适宜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外在条件, 加上学生自身的内因作用, 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我们每一位一线地理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积极地在中学地理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邓九洲.浅析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同电化教育.2002

[2]朱红健.谈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学物理.2003年03期

[3]王岚.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4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能力;培养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这些论述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数学新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是当今教师探讨的热门话题,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学校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体会:

一、要正确认识什么是创新

学生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但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越离奇,感觉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要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

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环境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教师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如在八年级上《2.5直角三角形》第二课时的合作学习时,我先让学生画任意直角三角形,作出斜边上的中线,利用圆规比较有哪些线段存在着特殊的联系,在实践后有学生说三条线段相等,而且得出了所要学的性质,但马上有同学不同意,说有四条线段相等,从而展开了讨论,最终学生自己发现了答案:原来后者画的是含30度角的特殊直角三角形。经过交流,思想的碰撞学生又一次体会到知识间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联系与区别,同时为后面例题的讲解做好了铺垫。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创造想象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营造出一种安全心理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正确引领探索的方向

前苏联教育家斯宾塞说:“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课堂上先由教师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边看、边想,并准备回答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问题的解答角度,鼓励他们从多个角度提出不同看法,得出初步的结论,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内容,获得全面的知识结论.当然.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给以提示.告之方向正误,帮助困难学生克服障碍,增强自信,享受探索的喜悦,并指导学生努力克服依赖性.积极锻炼和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保护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 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 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 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诚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显成效的。它是一个系统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循序渐进。长期坚持,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取长补短,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成果.

五、结语

总之,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也是一种语言,不仅是科学语言,而且也将是商业、贸易的合适语言,因此,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证明,还要会用之去理解,去交流和创新,信息时代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向大众传递着大量信息,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创新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5篇

城郊乡中心小学邢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 “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提倡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一条基本原则。新课程的启动,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同时也是对过去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一场变革,教育理念也需随之更换。课堂教学过程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的过程,不再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过程;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本人在新课程实施中,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 “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深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创新意味的教学氛围。

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

二、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 “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激发

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 “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 “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整堂课学生是在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去学习新知的,探究的味道十分浓厚,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的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课堂上看上去好象有些“乱”,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三、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

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得到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实现这一点,老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尽量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久而久之,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对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觉得数学不再是那些枯燥、乏味的公式、计算、数字,从思想上变 “要我学”为“我要学”了,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1.留足思维的时空。

创新总是和自主联系在一起的,就像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 “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公式及推导方法,以及曲线转化为近似直线的过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剪、拼、摆等方法推出圆的面积,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们把圆平均分成8份或16份,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这样,就可以利用已学过的面积公式,求出圆的面积。显然,为学生提供自由地看、想、说、做的条件,可促进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学得更为主动活泼,也就促使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

2.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 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

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6篇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作为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一名教育家曾对800名科学家做调查得出如下结论:一个人的成功=20%的智商+40%的情商+20%的环境+20%的机遇,可见,情商是促使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它具体指广泛的爱好,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良好的习惯,高尚的道德,强烈的责任心.要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信心百倍地去参与、去探索、去交流、去合作,养成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习惯,培养提高学生的情商显得更为重要了.通过新课改教学,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设计情境,引发创造,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不注意师生间的情感活动,使得教与学显得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热情.热爱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教材教学中,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和鲜活的实际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产生探索的愿望,才能使学生处于积极地学习精神状态,才能使他们愉快的学习和思考.如在引入角的概念时,从学生最喜爱的足球出发,利用电教媒体播放精彩的足球射门场面,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后,让学生再观察,射中球门的最大角度,使学生很容易发现角的特征.在引入方程的概念时,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们每个同学都能告诉我你的年龄乘2减5的得数,我一定能猜出你的年龄,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找到老师解题秘密后,学生迫不及待地相互提问猜年龄,使学生能积极得愉快得学习.

二、重视动手操作实践活动,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新教材重视以人发展为主,要求少一些深入浅出,多一些探究实验,学习不是看会的,不是听会的,而是在参与操作实践中做会的.如在学习截一个几何体时,提前让学生准备用洋芋、萝卜等做好几个正方体,上课时让学生用小刀去截正方体,看看你能截出什么图形的截面,在学生很容易截出三角形、四边形时,竟然一个学生截出了五边形,当学生看到能截出更负责撒的图形时,就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探索实践中,当第一个学生截出了六边形时,高兴得手舞足蹈,一节课在积极操作、轻松愉快中完成了.在引进字母表示数时,每个学生提前准备好了一盒火柴,上课时,让学生按如下形式搭下去:

让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考,寻出规律找出n个这样的正方形一共要用多少根火柴棒,学生竟能找出五种计算办法,在相互交流后,改变搭法

学生在操作中很快找出了规律,看到了平时认为这么难的问题被自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大体验了成功的快感,增强了自信心.

三、加大尝试探究力度,鼓励点滴进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正确的态度

新教材重视学生“经历、体验、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尝试、充分探究,给够足够的时间,提供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但学生情绪往往不稳定,害怕自己在尝试中做一个失败者,容易放弃,这时教师抓住学生点滴进步充分鼓励,最大限度地理解和赞赏学生,让学生在失败中不放弃,战胜自己,继续尝试,再失败再尝试,以达到最终的成功,增强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如在学习乘方概念中,若每层楼平均高度为3米,将一张厚为0.1毫米的纸对折20次后相当于多少层楼高?学生先尝试一边对折一边计算,在对折到5、6次后就折不动了,有一部分学生就开始叹气,有放弃的思想,这时教师做适当引导,开始观察各数据的规律,认为他们能行,使他们在老师的鼓励下,多次尝试讨论、探究,终于获得成功.

四、给学生提供大量创造机会,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师的激发下,使每个教师将获得更多的惊喜,在惊喜中将会有更多的.意想不到.在学习角时,让学生自己根据图形设计符号,没想到学生设计有∠.Λ.<.>.ν.Χ等.在利用七巧板拼图形时,每个学生拼出了不同的图形,设计美观大方,寓意深刻,大大激发了学生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求知欲,体会了学习中的欢乐.

五、充分利用社会素材,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使命题

在一元一次方程引入中,有这样一道题:截止11月1日0时,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为3611人,比1990年7月1日0时增大了153.94%,问1990年6月底,每10万人中约有多少人具有大学文化程度?方程列完后,学生由此题想到了什么?通过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学生感到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受教育程度迅速提高,若不加倍努力,将被时代淘汰,从而增强学生的紧迫感.

六、用微笑走满课堂,培养师生的情感

新课标要求师生平等对话,在相互参与、相互讨论、相互学习、无指令性的语言情况下,共同提高.在教学中要充满爱心,和学生建立一种亲情,对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教态、语言等,要让学生充分感到亲切自然,达到教堂处处有微笑.在一次课堂上,一名学生做小动作,我并没有停下课训斥,而是借用学生其余学生做练习时,笑眯眯的向他走近,向他点了点头,他就感到自己错了,迅速地改了过来.学生由于年龄小,控制能力差的特点,一节课总有不专心听讲的时候,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等,就可以让他知错就改,也可以让他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增进师生的情感.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教师良好的情绪、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教学活动中,教师每时每刻的情感都被学生关注.热爱数学,以高度热情投入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就会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要设法创设轻松、和谐的情境,态度和蔼,表情丰富,语调抑扬顿挫,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同时,教师要平等低对待全体学生,尤其是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以极大的耐心和爱心鼓舞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看到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提高要求,鼓励他们多思多问,经常增加提高题给他们练习,让学习潜能进一步发掘.师生之间有了良好的情感沟通,学生就会倍感心情愉悦,接受了良好的情绪熏陶.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7篇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之一。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通过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健全的个性品质。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必须经过科学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潜质、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一、落实新理念,转变教师角色

传统的劳动与技术课教学,比较注重技能的训练与习得,强调动手操作与实践,教师以讲授、示范为主,学生则以模仿、复制为多。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这一现实,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新课改理念强调:劳动与技术教学要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强调动手和动脑的有机结合,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和探究问题,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萌发创新思想,从而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学得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因此教师要开阔视野,从多视角来审视劳动与技术项目的教学内容,从单纯的手工制作,如完成一件作品,尽可能向多方面渗透,充分发掘其内涵,最大化地达到劳动与技术的教育功能。新理念强调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引

导者、合作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应在学生的交流操作过程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并能分析、判断问题是共性的还是个性的,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对个性的、生成的问题,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引导学生展开互动,并及时评价,给与正确的价值指向。例如:在《木工工艺》的教学中渗透设计的思想,使学生通过劳动与技术的学习,懂得“设计”是由“命题、多种方案制定、论证、选择最佳方案、图纸简示、模型制作、改进完善”等一系列程序组成的,从而理解“设计”的重要性,学会简单设计的方法,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就在于劳动与技术教育要突破技术即技能、技术教育即技能培训的束缚,将课程的目标提升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学生的未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激发兴趣、指导实践,开发创新潜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到探索,由探索到成功,在成功的快乐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进步。所以“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的前提。绞死的作用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逐步踏上“乐学”之道。

第一,处理好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实践操作的关系,激发学生对劳动实践的兴趣。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实际,一般采用先讲后练、边练边讲、分段讲练等教学形式。如“插花”一课采用边讲边练的形式,教师对插花的方法与步骤采取示范一步后学生交流再学做。犹如

《十字绣》,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字绣”作品,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根据选用材料,分段讲解,分段操作,最后让学生掌握“十字绣”的基础绣法及“十字绣”的变形针法等技巧。

第二,处理好实际的技术活动和加大思维训练力度之间的关系,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认为: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是有直接联系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劳动与技术教学中,要着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一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动手中培养创新思维。如《冷菜的制作与拼摆》,教学时,我先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冷拼菜,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创作的欲望,进而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可以用什么蔬菜制作哪些拼摆冷菜,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尝试制作的方法,并鼓励大家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追求成功。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激励学生及时认识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这就确定了学生探究思维活动和主动探索的目标,这是培养学生发现力的前提,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影响,为学生创设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凡是学生自己能够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对发现的,教师决不暗示,积极应到学生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它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

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参与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中积极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学习者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教学条件下自主学习是学生高品质的学习。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创设能吸引学生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和氛围。如在《液压挖掘机的制作》教学中,我将教师制作的挖掘机展示给同学们后,引导学生结合物理学知识展开想象,小组交流,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方案,鼓励学生出示不同的效果图,最后由学生在小组内确定最佳方案,全班同学对各方案展开评价。学生充分发挥了学习的自主性,不仅学习了简易液压挖掘机制作的原理及方法,还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空间想象力。这样的科学生学得主动,而且品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追求成功的信心,创新意识得到了。所以,自主学习是学生的优秀品质,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和足够的机会,才能唤醒学生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实施发展性评价,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浅谈新课程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8篇

关键词:新课程,创新能力,培养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倡导师道尊严的不平等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控制者、组织者、制定者和评判者, 是知识的化身和权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只能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而新课程基于对课堂与教学一体化的认识, 提出新课程需要相应的新的教学观, 强调师生的互动关系, 倡导主动的多样的学习方式, 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塑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多维度的沟通情景和沟通关系。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 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自己才华、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 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和服从者, 而是积极、主动的求知者。这样, 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应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树立师生平等观念, 走进学生和心灵深处, 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 才能建立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 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拓学生思维, 把课堂变成实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的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二、巧设疑问, 鼓励参与,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 精心设计问题, 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 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令人深思, 给人启迪, 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要有思考的价值。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 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 让学生讨论, 激励学生质疑, 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学习。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去, 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大胆探索, 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造的火花, 及时鼓励, 及时引导。如:在教“商品的含义”时, 教师可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迂回式提问: (1) 提到商品, 同学们很快就想到了商店的食品、衣服、家电等。那么, 这些商品是怎样来的呢?它们又到哪里去呢? (2) 大自然中的河水、空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3) 家用自来水、矿泉水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4) 劳动产品是不是商品, 关键看什么?类似的这种迂回式提问, 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到深, 由窄到宽, 由形象到抽象, 使学生创造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发现性和创新性等要素都得到了有效训练和培养。

三、改变学习方式, 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 冷落和贬低发现和探究, 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 把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传授书本知识, 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方式, 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新课程改革, 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和怀疑意识, 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赞赏学生独特化与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 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 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 不要盲目崇拜什么专家, 要敢于对权威、对理论、对教材、对教师、对学校提出质疑,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提出自己的设想,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质疑、去创新, 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一分为二”观点时, 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要求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对此怎么”一分为二“?这是个发散思维的火花, 我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从对这个求异思维的进一步讨论中, 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又如:在教学“内外因辨证关系”时, 我引用“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成语, 并结合“孟母三迁”的故事来加以论证, 我把这说成“真理”。很快, 学生中就有人提出了“近朱者不一定红, 近墨者不一定黑”的观点, 并举出“莲子出污泥而不染”加以论证, 我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四、接触社会, 参加实践, 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强调:“要继续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可见, 教学中的“双基”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应该重视“双基”的教学, 而我们教学的目的不能仅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 而要用所学知识去观察、认识、分析、思考、解决现实生活社会中存在的问题, 也就是说理论来源于实践活动, 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活动。创新来源于实践, 所以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生活、联系实际,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关心时事、关心生活、从实践中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特别是要思考所学知识与当今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问题是否相结合。

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格局, 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如录音、投影、电视、录相、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 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 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创设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 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特别是现代网络的高速发展, 开拓了学生的视野,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9篇

关键词:体育;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1-0431-01

一 新体育课程改革中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的课程改革目标中,高中的体育教学主要是把培养合格的高中生作为目的,强调高中生的主体地位,增强高中生的体育意识。而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主要在于培养高中生的以下体育意识:

1.提高竞争意识。

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需帮助学生寻找符合自身的体育意识,要勇于竞争,敢于面对失败与挫折,要做到荣辱不惊,失败了不放弃,胜利了不骄傲,能在喜悦中认识自我、在遗憾中认清事实,学会总结经验,学会冷静地处理结果,要怀着必胜的信心去争取胜利,但要是结果不尽如人意,也要正确地看待失败。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竞争意识应对社会中的各种竞争。

2.增强克服挫折意识。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应适当地进行教学的创新活动,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一些困难的任务,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寻找信心,从而增强学生克服挫折的能力,提高应对挫折的承受力,间接地锻炼学生克服困难,使高中学生的挫折意识增强、挑战困难的能力提高。

3.培养和谐交往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改革的内容要求,高中体育教学要强调学生处理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的方式。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存在多对关系, 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等,如何合理恰当地处理好这些关系,成为教学改革的一大难题。在这些关系中,教师充当着无法替代的角色,要在这些关系中调整好、处理好教与学以及生与师的默契度的问题,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并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间的默契配合,团结学生,培养凝聚力。

二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体育改革的措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不断推进,高中体育教学的任务也相应地增加,这时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帮助学生自觉地树立良好的体育意识,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来达到这一目标:

1.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在高中体育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是提高教学水平的理论基础。为此,我们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时刻关注学生的行为,关心学生,要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其次,要让学生熟练地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技术能力,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竞争意识、抗挫折意识和合作精神;再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人生观,要把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作为改革的根本目的,关注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得到自我激励,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以上先进的理念和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促进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2.丰富教学内容。

在新的教育体制改革下,高中的体育改革要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来选择恰当、有用、多彩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学会在教学实践中循序渐进,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基本的人体运动规律和人体形态结构,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选择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方法进行体育运动,让学生在运动中思考如何能跑得更快、跳得更远、打得更好等,让科学合理的方法贯穿全部的教学活动过程,让学生把学到的内容变成实践。

3.建立公平公开的考评制度。

新课程改革中,高中的体育教学要建立公平公开合理的考评制度,多方面地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考评制度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可替代的向导、整顿、鼓励、评判的作用。教师还要全面地关注每个学生的自身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不仅要关注学生体能测试的结果,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价值观,善于发现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参与活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 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中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需要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改进,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式,完善公平公正的考评制度,来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意识、应对困难的能力,加强人际交流,增强凝聚力,从而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

在体育改革中,高中体育教师要自觉认识到改革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积极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创新自身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争取成为“复合型”的体育教师,加快高中体育改革的进程。

浅谈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10篇

武冈市第三中学 张爱兰

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面对新形势,要进行教学改革,就迫切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政治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场动力”,“面对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主题,也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无法回避的选择。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作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设疑启发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思源于疑,有疑问,才有思维,才有创新。所谓设疑启发,就是要求教师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有梯度地提出疑问,鼓励学生消除心理压力,各抒己见、积极辩论、敢于质疑。通过设疑启发,才能使学生从原有认识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欲望,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设疑要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设疑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其次教师应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要千方百计地把认识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间接需要变为直接需要,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形成和强化内部动机,引起学生的兴趣。具体来说,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的思想活动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引用科学和生活中的事例,丰富和充实教材内容。

例如在讲人生价值观时,可引用1998年抗洪救灾涌现的“新时期的英雄战士”李向群的先进事迹制成多媒体课件。真实的材料、感人的事迹,马上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制作过程中既突出英雄舍弃万贯家财为国捐躯的壮举,又刻意截取英雄的部分生活片段展现英雄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以避免过去英雄宣传中“高、大、全”的陈式,贴近学生生活,整个材料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英雄的壮举,并及时开展金钱与人生的讨论。整堂课教师无需过多地讲述就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学生产生深厚的兴趣,才有可能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去分析、去比较,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指导实践。

二、使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问题的要求出发, 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又称求异思维。当问题存在着多种答案时,才能发生发散思维。它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传统的做法,有更多的创造性。如果说问题答案只有一个的话,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在课堂上正确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便是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的一种好办法。这种思维活动具有多极性、灵活性、精细性、新颖性等特点,含有较高的创新因素,是创造力赖以发展的基石。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让他们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去猜想,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 良好的心境可以提高创造的敏感性, 可以激活联想,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同时,良好的心境还是灵感发生的重要情绪因素。因此,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条件。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了整个过程的控制者、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 学生的创造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压制。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必须极大地改善师生关系,使“师本”教育模式变为“生本”教育模式,构建一个民主、宽 松、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有民主的教育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强化其自主精神,进而使学生潜在的创造之火得以点燃。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要以真理的拥有者自居, 要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充分保证和扩展学生主体之间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主动引导学生以个性化的观点提出见解或疑问,鼓励学生大胆直言,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讲错改错,提出与教师和教材不同的见解。学生在这种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新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就会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推动学生的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

四、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课题,让学生从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在社会教育的大环境中,使学生理解体会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请进来,是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作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总之,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时代的要求,也是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有许多理论问题,实践问题需要探讨。我们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要我们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政治教学的改革和实践中努力探索,开拓创新,一定能在政治教学这块土地上结出丰硕的果实。

参考文献: [1]I江泽民·江泽民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上一篇:九年级历史期末试题下一篇:第十届民族运动会期间活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