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新格局

2024-09-14

社会治理新格局(精选8篇)

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1篇

社会治理体制拓展政府治理新格局

社会治理体制拓展政府治理新格局字号

评论 邮件 纠错2013年12月13日09: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作者:詹国彬

【核心提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通过认真学习和领会《决定》的精神,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新一届政府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坚强决心。

凸显社会治理理念的更新和转变

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管理日渐成为政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社会变革日益加快以及公众利益日益多元和复杂的今天,社会管理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也是新形势下执政党必须直面和加以妥善解决的重大实践课题。在中央的部署和领导下,各级地方政府纷纷进行探索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活动,在非政府组织发展、社区管理、居家养老、外来人口管理、基层民主、社会矛盾和纠纷化解机制等众多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创新和实践,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成效。但是,从学理意义上看,“社会管理”更多体现了一种单向度的管理活动,社会自我管理和发展的内涵未能得到充分彰显和体现。为此,《决定》改变了社会管理的提法,提出了“社会治理体制”的概念,这是一种重大的理念更新和转变。社会治理体制的提出,说明在社会问题的治理过程中寻求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对话、协商与合作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公共事务治理必须走向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格局。

加快实施政社分开以激发社会活力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不仅要更新社会治理理念,而且需要进一步加快实施政社分开的总体战略设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始终在不断地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积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形势需要。《决定》明确提出了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这意味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后调整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步伐会加快,社会组织的自治权利将得到更为充分的保障和体现。此外,《决定》还强调,要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去承担,这意味着社会组织在参与公共事务治理方面,将会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作为空间,社会活力将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和释放。

强调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阶层结构不断进行分化,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也在不断分化、重组和改变,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这种冲突和矛盾无疑对现行政府管理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在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及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是对执政党的重大考验。《决定》重点强调了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提出政府要用前瞻性的眼光看待社会矛盾问题,要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以及建立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实现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此外,《决定》还提出要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改革信访工作制度,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表明了中央政府将社会矛盾的化解纳入制度化和法治化轨道的决心,为社会矛盾的有效预防和化解指明了正确方向。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并强化国家安全战略

社会治理是发展之基、安居之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公共安全则是社会治理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公共安全就无法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和幸福生活就无从保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无法实现。《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从公共安全的角度看,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严重威胁到百姓的身心健康和切身利益,必须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必须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决定》还指出,要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形成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多元主体“协同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同时,提出要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以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此外,《决定》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力图通过国家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立进一步强化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不仅有利于统一国家意志、完成重大决策,而且能够促进各职能部门步调一致,形成部门间的合力,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发展。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进行了精心部署和顶层设计,体现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中央对于进一步深化社会治理体制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共识和决心。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方向,大胆进行实践和探索,中国社会治理就一定能够开创崭新的局面。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公共管理系)

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2篇

×××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创新思路,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扎实开展综治工作“品牌+亮点”建设工程,着力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努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作出贡献。

“筑梦×××,幸福×××”促进外来工友融入项目是×××市首届“平安×××,和谐社区”服务项目入选项目之一,也是××××××区针对外来工友服务首个入选项目,该项目由区党工委×××、街道社区管理中心牵头,×××市大同社会服务中心承办的一项旨在为来到××××××区工作、生活、学习及发展的外来工友个人及其子女提供多元化的专业社工服务,促进外来工友及其子女更好地融入与适应当地生活,增进其幸福感与归属感的公益项目。项目依托××××××区工友之家,将宣传阵地由凝固的教材转变成生动的平安创建宣传课堂,让广大外来工友乐于接受,积极学习,打造具有×××区特色宣传阵地,务求让平安建设宣传深入人心,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氛围,为平安×××建设及社会基层治理作出有益贡献。

为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区勇于创新,将平安宣传和法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依托×××市民广场现有的地形地貌、环境绿化,打造“平安×××”主题广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法律规范、贯穿法治实践,不断提高平安建设知晓率、参与度和满意率,努力使平安创建工作成为群众自觉行动,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使核心价值观成为日常的行为准则,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提供价值领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一、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

××××××区高度重视综治综治“一中心一品牌、一年一亮点”建设工程,成立了以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为组长、区党工委×××专职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各项目牵头单位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建设工程领导小组,负责综治工作“品牌+亮点”建设工程的领导、指挥、协调,并明确了各项目建设牵头单位工作职责,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党工委×××综治×××科,负责建设工程的日常事务处理工作。

(二)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为更好的开展综治“品牌+亮点”工程实施工作,确保工作亮点更具有本地特色,我区按照“打造一批、培育一批”的工作思路,制定印发了《关于××××××区综治“品牌+亮点”项目培育的通知》。在各综治成员单位申报培育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区工作实际和综治工作重点,选取三个具有该区特色的项目作为重点项目进行培育打造,同时制定印发了《××××××区综治工作“一中心一品牌、一年一亮点”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责任分工及方法步骤,确保各项目牵头单位按照时间节点有步骤的开展各项工作。

(三)部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

各综治成员单位根据工作要求,加大在本单位、本系统、本领域的宣传力度,发动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共创本地特色综治工作品牌和亮点项目;并及时总结推广本单位在项目培育工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报刊、电视、新媒体等途径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如我区依托数字城市技术,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科学化、精细化,8月27日×××头版头条刊登了我区“数字城管”点亮宜居城市项目。

二、项目取得初步成效

(一)“筑梦×××,幸福×××”促进外来工友融入项目。

目前设有社工办公室、“彩虹屋”430课堂、心理宣泄室、小组工作室等4个项目活动场所,完善了项目管理制度、项目宣传计划、督导制度,建立了“心理热线”和“心语信箱”,组建“阳光妈妈团”关爱女工义工队,共组织开展“彩虹屋”430课堂、“心灵手巧”关爱女工—插花公益培训等各类活动11场,服务人数达941人次。今年9月,我区与《人民法治》杂志社联合挂牌成立了“《××××××区防范邪教问题宣传教育》实践基地”,进一步扩展了项目内容,为广大外来工友及其子女提供知邪、识邪、防邪、拒邪、反邪的场所,组织务工人员及其家庭开展小飞雁学堂、组织观看反邪教微电影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受到广大外来工友的一致好评。

(二)“平安×××”主题广场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拟分三期开展,首期投入专款20余万元,以“人人参与平安建设、平安成果人人共享”为理念,结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标志性主题广场;二期发动区内综治成员单位结合自身职能,在广场不同区域安装不同风格的宣传栏,依托×××市民广场现有的地形地貌、环境绿化,合理布局,打造一个休闲、娱乐的广场;三期拟发动区内“优秀企业”、“平安示范企业”和“平安企业”73家参与宣传建设,加大“平安企业”宣传力度,真正发挥小阵地、大宣传的社会宣传效果。

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3篇

一、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未整合乡村精英格局的形成原因分析

1978年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传统的一元政治精英格局的基石被打破。在农村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领域, 导致了新的精英群体开始形成, 这些群体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凭借个人的人格魅力、或是凭借其在农村传统社会中所具有的威望和影响力, 这些精英们凭借自身能力改变当地的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从而成为乡村社会中新一代的经济精英、社会精英和文化精英。多元未整合格局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

1、土地制度改革

1978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农村在经历了集体化、公社化之后的革命性变革, 它是在保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对土地制度所作的一次革命性的调整。家庭承包责任制在新的历史阶段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由过去人民公社时期平均主义分配方式转变为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这种分配方式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对发展农村生产有重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土地改革动摇了人民公社的制度基础, 在改革的浪潮下最终促使人民公社体制于1984年正式解体。农民在生产与生活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自由, 农民的独立性、自主性亦越来越强。

2、市场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变。在我国经济体制历经了新一轮的改革。在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 经济体制改革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引发了一些新的群体的形成, 他们有的凭借个人的人格力量、有的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有的借助于自身在传统的农村社会所特有的威望与名声来影响当地的社会生活, 从而成为乡村社会的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农村改革最显著也是出乎人们意料的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形成中国农村新的经济格局。

3、国家行政控制范围的缩小

改革开放后在政治控制上上, 国家开始还权于民。国家在乡村的基层权力收缩减弱了对农村的控制, 但这种变革并不意味着国家控制在乡村社会萎缩, 它只是国家权力以一种更为合理、更为平衡和更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方式来调节乡村社会事务。因此在新的时期政治精英并未消失其仍旧存在并发生作用。只是乡村社会的这种新型的控制模式给转型期的精英较于建国初期来说更为广阔的政治空间, 这一制度上的改变促使了我国乡村社会出现了不同于一元政治精英格局下的新型政治精英, 这些新型的政治精英由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生活空间的不同与前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精英在功能作用及角色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区别, 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元政治精英他们作为国家权力的附属物, 在国家的权力体系中被动作为。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之后, 他们成为乡村社区利益的代理人和维护者, 具有更为自由的空间发挥自己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二、整合多元乡村精英格局, 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乡村社会来说, 现阶段的乡村精英在“国家——社会”权力互动结构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担任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可以看到在每个时期乡村精英都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这就需要我们以史为鉴, 吸其精华, 去其糟粕, 在历史经验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乡村精英在社会转型时期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1、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扶正基层权威

首先, 乡村精英是政府与民众的中介, 是沟通二者之间的桥梁。长期以来以精英为治理主体的治理方式都被看作是魅力型权威及精英依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个人魅力进行领导, 但这种治理方式存在极大的劣根性, 需要克服。要克服乡村精英单纯依靠人治的各种缺陷还需要乡村基层政府的约束。乡镇一级基层政, 府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监督管理作用, 对乡村精英的政治、经济活动进行制度化的监督和管理, 对一些与政府政策相背离的村级决策要坚决予以制止, 对有作风和经济问题的乡村精英要按规定严肃处理。通过制度化的约束使乡村精英在充分发挥个人能力与才华的同时也将其置于一定的轨道之内, 以免本末倒置威胁国家基层政权在乡村中的权威。最终要做到的是实现一种自上而下的管理约束, 而不是放任自流, 要匡正政府权威为乡村精英治理的规范化提供一种权威性的保障。

其次, 农村基层管理组织自身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在我国农村基层的村务管理权与村务领导权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 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无论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还是《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都没有就村委会和支委会具体职责与权限作出明确划分也没有对村务工作运行机制作出具象化的规定。界限模糊的权责分配就产生了许多问题, 形成了没好处的事无人管, 有好处的事抢着干的局面。因此合理界定村支两委的责、权、利关系, 形成职责明确、权力均衡的制度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再次, 要规范村民行为。村民自治是在法律制度安排下的基层民主实践活动。村两委还要依据法律、法规精神, 根据村实际, 制订《村规民约》, 要求村民在积极参与村民自治的同时除了要遵守国家法律制度安排外, 引导村民自觉履行义务, 严格依法办事。

2、重视农村治理的法制建设

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知道精英治理现象的一个局限就是过分依赖能人的作用,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可能会导致决策由于个人能力问题出现失误或者能人的腐败, 且由于精英作为个体其更替是较为频繁的, 因此还难以保证决策和管理的长期稳定性。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政策法规上对乡村治理的各项工作有详细明确的规定, 让乡村精英在乡村治理中有法可依;其次法律监督机关还要是保持对乡村治理中工作进行法律监督, 做到违法必究, 从而强化法律的严肃性, 促进农村工作规范化;不断进行法制教育, 增强乡村精英的法制意识,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使农村实现从传统观念向现代民主法制的转变。只有在农村树立起法制意识, 才能逐步克服传统的官本位思想, 杜绝以权代法、有法不依的现象, 克服乡村精英滥用权力不依法治理乡村的问题。

3、加强乡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任何时期任何地方良好的社会精神文化氛围都是有效开展乡村治理的必要条件。当然在农村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并不代表用一切先进的、高雅的文化替代我国农村的基层民俗文化。我们所强调的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是要在遵从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民俗文化的基础上, 消除其中一些不落后思潮、迷信思想等落后文化, 在村民中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是我们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 只有在健康文明的社会环境中乡村精英才能在最大限度发挥自设的治理才能。

摘要: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农村掀起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一批非体制内的乡村精英拥有一定的经济社会资源以及较为广泛的人际网络, 从而能够对村级治理事务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浅析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乡村精英格局与乡村治理。

关键词:社会转型时期,乡村精英格局,乡村治理

参考文献

[1]徐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2]贺雪峰.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型村庄的权力结构[J].社会学研究, 2001 (02) .

延展全球经济治理新格局 第4篇

打基础是为了建高楼。在今年8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要“以钉钉子精神抓下去,一步一步把‘一带一路建设推向前进,让‘一带一路建设造福沿线各国人民。”如何进一步发掘各国比较优势,推动沿途“供给侧”改革,激活全球增长新动能,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下一步的着眼点。

“一带一路”建设历经三年布局,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我国与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与20多个国家开展了国际产能合作,以亚投行、丝路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入,一批有影响力的标志性项目逐步落地,中国设立的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的国际产能合作基金规模已超过1000亿美元。

2015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的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中资企业对“一带一路”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近150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18%。“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对华投资超过82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25%。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一带一路”的感召力、吸引力和生命力受到各方点赞。

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已进入深耕细作、扎实推进的新阶段。沿线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开放程度不一、文化背景和政治形势不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不仅考验大国智慧,更需要各方风雨同舟、携手并进。

谋求共享共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初衷。这个初衷得到各国广泛理解、认同并形成共同体意识,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顺利的关键。为此,需要成员各方继续加强交流,并在具体制度、法律法规层面尤其是双边和多边协议上做足功课。对中国来说,更要大力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别研究,系统深入地辨析这些国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推进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合作发展。在当前规划布局初步成型的情况下,可以率先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标志性收获项目,用实际项目、精品案例,赢得沿线国家、企业和民众对“共享共赢”理念更广泛的认同。

互联互通依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交通基础设施联通是先导。数据显示,目前沿线国家中有9个与中国实现了铁路联通、28个与中国有直航城市、58个与中国实现了海路联通,互联互通网络初步成型。下一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需从全局角度加强沿线基础设施的布局设计和规划对接,与全球交通运输网络实现联通与对接,探索构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规则或协调合作机制,并创新投资运营模式,让更多沿线国家和投资机构、企业参与其中。

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5篇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心得体会

从十九大看**创新社区管理

社区是居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管理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基层和谐稳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近年来,**镇积极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如以宅基头为主阵地推进村民自治机制、引导社会多方参与社区管理落实公益项目,创新**镇特色民居居民自治工作等,在以人为本,贴合实际的基础上探索形成了适宜当前**社区实际的自治机制。

一、坚持系统管理,把社区管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镇转变社区管理方式,社区管理的主体不再只是政府一家,而是政府、社会组织、自治小队、居民等多元主体的协同管理过程。在政府领导的前提下,各村居在宅基文化、楼道文化打造的基础上形成并细化建立村民自治小队,如设立“平安宣传”、“治安防范”、“矛盾化解”、“特需关爱”等小组,发挥村居民自我管理的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近年来**镇向村居排摸群众需求,并根据村居上报的项目合作意向书,联系社会组织对接形成了“幸福直通车,健康邻距离”为老服务公益项目、“向阳花会”特殊儿童公益项目等,以更丰富的活动内容、更多样的活动形式为社区内的老人、儿童带去健康和快乐,营造了和谐的社区氛围。

二、把握群众需求的脉搏,是保证社区管理精准有效的前提。要及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就要求我们紧紧围绕民生难题,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宅基、楼组可以作为自治单位,再由宅基带头人和楼组长组织落实自治工作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为此我们把社区管理的神经末梢延伸到宅基和楼道,再由各村居自治队伍的志愿者在两委和百姓之间建立联系,形成了宅基、楼道—自治队伍—村居的三级联系网络,以此更及时地掌握群众需求和动态。而这也在源头上助推了“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三、盘活自治共治资源,力求打造社区“大”管理模式。

(一)发挥组织引领作用。**镇通过在宅基头建立“事合院”党建服务点激发基层党建活力,以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的方式为社区管理村民自治打造了重要阵地。“事合院”的命名共有三层含义,一是地域上,前庭后院、左邻右舍,符合**农村宅基活动特点;二是功能上,完善自治网络,大小事宜都可以在这里商议,进一步增强议事等七项功能;三是从目标上,通过各项功能的发挥,深化推进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工作,激发基层活力,建设和谐宅基。现在,在姚家宅、陶家厍等示范性“事合院”党建服务点上,都有一块展示牌。上面列明了党代表联系点、人大代表服务点、廉政文化宣传点、综治平安守护点等服务项目。大家可以在宅基带头人的家中将基层矛盾消化。

(二)借力特色品牌项目。近几年来**镇“相约宅基头”、“ 15分钟学习圈”等工作方法获得了群众的普遍认可,在老龄化严重的农村,做好对社区老人的服务工作显得尤其重要。为此**镇针对社区内长期在家的老年人,开展“祖辈课堂”项目,以“相约宅基头”、“ 15分钟学习圈”的活动方式为蓝本,发动105名老年志愿者,组建了7支老年小分队,在全镇41个宅基点,利用周五下午的时间,以讲故事,演小品、情景剧、戏曲演唱、舞蹈表演、知识问答等形式,开展 “祖辈课堂”活动。通过“送下去”、“带起来”的方式,“祖辈课堂”项目为百老年朋友送去了知识和快乐,引导老年朋友科学生活、文明生活、快乐生活,营造和谐社区的氛围。

探索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第6篇

(**村街道城管中心)

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城市治理,探索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与要求,是城市管理创新的必然趋势,为我国城市管理迈向现代化治理、迈向善治开启了新的征程。

一、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内涵

共建共治共享,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共建”,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全体人民共建发展成果。加强和创新城市治理,必须充分尊重人民的意志,反映人民的意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巨大智慧和决定力量。“共治”,就是要坚持依靠人民群众治理国家和社会,优化社会治理多元主体格局,支持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共享”,就是要坚持让全体人民共同享受发展和治理成果,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朝着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

共建共治共享,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建要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共治要以体制创新为关键,共享则要以公平正义为保障。只有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才能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城市治理工作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二、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途径

1.聆听意见,开展共建。为更有效地推进城市治理工作,坚持“用群众的方法解决群众的问题”,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对城市治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专门邀请专家、居民群众到现场进行座谈,发挥他们的经验优势,面对面提意见、讲建议,想办法、出点子,做好建言献策,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共同商量推进城市治理的办法、措施。在城市治理日常工作互动中,及时收集建议、交换意见,共商城市治理之策,打通了城管与群众互通的经络,奠定了城市治理工作的群众基础。

2.转换角色,寻求共识。在推进城市治理工作的过程中,极力找寻工作人员与执法对象的共同结合点,工作人员与执法对象互换角色彼此体验。例如:一方面,安排工作人员深入群众,主动到商贩、服务对象中体验生活,帮助商贩规范摊位、调剂摊位,真真切切体验商贩的生活,感受商贩、群众的不易,真心换真情,赢得商贩感情上的接纳。另一方面,邀请商贩中的部分典型代表,以城管执法人员身份协助参与城管执法,让商贩感受城管工作的艰辛,体验城市管理工作的难处。通过角色互换体验,城管、商贩从感情上找到结合点,思想上形成共识,相互理解和体谅。

3.下沉重心,实现共治。把城市治理工作重心放在解决城市管理执法转型上,推动实现了单一主体单向执法到多元参与治理的转变。将商贩作为城市治理志愿者,让商贩帮助正面宣传城管,正面引导广大商贩服从市场管理。聘用有威望的居民群众作为市容管理和监督志愿者,帮助管理市容环境卫生,宣讲政策措施,化解城市治理工作中的矛盾。同时,充分发挥党支部、社区、辖区单位、物业公司等方面的优势,沟通互补,加强联动,引导志愿者服务优先,鼓励志愿者为城市治理作贡献,将城市治理从大面引向了角落,从大街带向了院落,在群众中找到城市治理工作的落脚点,掌控一线信息,提升共治的整体水平。

4.转变方式,成果共享。在城市治理工作中,积极通过转变方式方法,与群众共商管理、共同管理、共担责任、共享管理。城市治理工作社会性强、受众面广、参与度高,要畅通公众有序参与城市治理的渠道,城市治理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用热情影响群众,用真情赢得群众。采取一系列务实举措,不断拓宽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积极动员公众参与,共享治理成果,从而形成多元共享、良性互动的城市治理新模式。

三、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意义

1.夯实群众基础,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单一主体治理的传统模式已无法适应和满足现代社会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尤其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参与意识和权益意识显著增强。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政府必须发动各种组织、企业和人民群众,才能使公共事务得到良好解决,多方参与是现代社会治理的价值取向和基本方式。实现城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最主要是有效吸纳社会主体的参与,要畅通公众有序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用热情影响群众,用真情赢得群众。在城市治理工作的决策与实施中,始终坚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汇聚群众智慧、学习群众经验,实现与群众共鸣、共商、共识、共管、共担、共享城市管理,引导广大群众真正融入城市管理,成为城市治理工作的支持者和宣传员,从而,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责任心和担当意识。

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7篇

多轮督查,次次领先!在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上,绍兴市走在了全省前列。

这并不意外。因为绍兴市从今年年初以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作出的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战略,把握契机,形成了数字化背景下基层治理体系的‚绍兴样本‛,在全市城乡构筑完成了一整套相对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作为‚枫桥经验‛的发源地,绍兴也以‚四个平台‛打造了新时代的‚枫桥经验‛升级版。

绍兴市按照‚集成化、智慧化、标准化‛的特色建设要求,集中攻坚,全力推进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和便民服务‚四个平台‛建设,推动更多的行政资源向镇街倾斜,使职权、力量等围着问题转、贴牢一线干。

5月底,绍兴全市118个乡镇(街道)就已形成‚四个平台‛治理框架,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全覆盖。

5月22日,全省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业务培训会专门安排在绍兴召开,会上,绍兴市作了专题经验介绍。

8月,在全省率先提出了‚8+X‛标准化体系。

10月底,省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刊发了绍兴市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四个平台‛标准化体系建设的做法。

11月初,省领导对绍兴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示范引领,推进平台建设的‚标准化‛

‚四个平台‛建设,是浙江省在新形势下基层治理的一次重大创新。它突破了过去那种以部门、乡镇为单位的‚单打独斗‛治理模式,而改为以‚平台‛为核心的市县联动、县乡联动、部门联动、政社联动、全市一体的共治共建模式。

显然,这对传统的工作方式、工作理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平台建设的‚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那么,‚标准化‛的平台又该是怎么样的?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柯桥区杨汛桥镇的综合信息指挥室——

这是一块巨大的液晶屏,40个实时监控画面直播着该镇的一个个路口、一条条街道。动一动手指,还可随时切换想看的各种实时画面。

40个监控画面的背后,对应的是安装在各个交通要道、村庄路口和人员聚集等场所的700多个视频监控,同时对应的还有分散在全镇各地的348名网格员,他们就像一个个‚移动探头‛,把视频监控看不到的一个个‚死角‛,源源不断地传送到这里……

而安装在28层楼顶的高位探头,更是了得,它不仅可以360度查看杨汛桥集镇80%的区域,而且可以将画面放大30倍,连行驶车辆的车牌号码都清晰可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曾经只在城市出现的‚探头‛,如今也开始走进农村了,像一双双无时无处不在的‚天眼‛,虔诚地守望着这一片天地。显然,这是绍兴‚四个平台‛建设的第一大特点。

真正的‚威力‛还在后头。

平日里,一旦发现什么地方出现了交通事故、群众纠纷或者突发火灾等事件时,综合信息指挥室管理员可立即进行画面切换、缩放,并在第一时间调度附近的网格员赶往现场,同时事件信息也会迅速传送到综治、市场监管、执法等相关职能部门。如果是巡查的网格员发现了什么紧急事件,可随手启动APP‚一键上报‛功能,省去了层层上报的中间环节,最大限度地确保了事件的及时处置。

这样的一个‚镇级‛指挥室,是不是很‚高大上‛?

杨汛桥镇的这一‚可操作、可推广、可复制‛的‚平台建设模板‛,不仅成为绍兴市、更成为省级‚四个平台‛建设样板镇,吸引了省内数十个政府部门、镇乡前来考察学习,仅在4月,参观学习的就达700多人。

当然,‚四个平台‛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不断的探索与创新。特别是具有示范作用的杨汛桥镇,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对平台进行了40多次系统升级。如‚一键上报‛‚自动派单‛功能的创新实现,彻底改变了基层处理突发事件时打电话、开协调会的老套路。

今年8月,绍兴市又相继出台了《‚四个平台‛建设标准化手册》《品牌识别系统》《网格员工作手册》《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标准》,以及标准化实操手册《典型案例汇编》等一系列宣传手册,全面启动工作制度标准化、信息平台标准化、指挥运作标准化、全科网格标准化、属地管理标准化、便民服务标准化、标识标牌标准化、工作台账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8+X‛标准化体系建设工作。

在此基础上,绍兴市又开始全力推动打造标杆乡镇活动,围绕‚随时可查可看‛的建设目标,明确以‚认识理解更深刻、综合指挥更有力、平台构建更规范、属地管理更有效、全科网格更科学、运行机制更完善、便民服务更到位、运行成效更明显‛等‚八个更‛为主要内容的标杆乡镇建设标准。目前,越城区皋埠镇、柯桥区杨汛桥镇、上虞区崧厦镇等25个标杆乡镇已打造完成。难点突破,推进平台管理的‚集成化‛

‚四个平台‛建设,关键就在信息的‚集成化‛。

前几年,绍兴全市各部门、乡镇(街道)陆续开通的各种手机APP,为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五水共治‛等工作的开展,可谓立下了汗马之功。但同时,由于这些‚七通八通‛分属不同的单位,都存在着信息不通、渠道不畅的现象。

建设‚四个平台‛,首先就要打通部门之间的信息通道。

为解决信息如何收集、运行机制如何确立,特别是县乡、部门之间的信息渠道如何打通、事件发生时又如何联动等一系列难题,绍兴市在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谁用、用什么、怎么用‛的思路,解析基层平台功能需求,做出了明确的设计与安排。

从6月开始,历时一个月,绍兴完成了市级部门延伸乡镇(街道)使用的智慧安监、食安通、河长通、民情通等APP平台的应用整合。与此同时,绍兴市自主开发了一套‚贴合紧、功能全‛的基层治理‚四个平台‛信息系统,并在全市推行应用,变‚七通八通‛为一通。

这是一套以浙江政务服务网为主依托,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为辅助,契合基层需求并覆盖手机端、PC端、电视端的综合信息系统。系统预设10大类42小类的事件处置流程,可实现事件分类、分级、分流处置流转自动化。基于GIS地图应用,能对网格、人员、事件、监控、广播等实现可视化呈现。

其后,这个信息系统又不断优化,截至目前,基层平台已经从1.0版本发展至3.0版本,实现了信息收集、交办、处置、督办、反馈、考核全流程闭环、留痕管理。

至此,‚全市一体‛的平台信息集成‚一张网‛,基本架构完成,市县乡三级信息渠道已彻底打通,全面提升了各乡镇(街道)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

对基层站所力量、基层网格的整合集成工作也同时跟进。

绍兴市将过去的‚七网八网‛整合为‚一张网‛,各类‚网格员‛整合为‚全科网格员‛,网格员从‚单项冠军‛变成‚全能选手‛。同时,对全市网格员基本信息统一格式编码,建立全新的乡镇(街道)基层治理网格地图,实现统一化管理,切实构建起了全市一张‚综合网‛。目前,绍兴全市共设置全科网格8436个。

同时,着力抓好部门派驻机构、人员力量、考核管理的‚三个下沉‛,明确综合执法、国土、环保、安监、市场监管等部门派驻机构纳入乡镇(街道)日常管理和考核,区域设置的派驻机构和人员由派驻乡镇(街道)联合评价。

在过去,由于人员缺乏,部门责任又相互分割,在处置事件时,难免力不从心。而现在,不仅人员下沉,而且乡镇(街道)能够有效指挥、调动派驻人员,极大地提升了基层治理的力量。‚‘四个平台’建设以来,执法人员力量下沉,职权下放,对控违拆违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有着很大推动作用。‛新昌县东茗乡党委书记俞正英对此就深有感触。

至此,一个个实时监控、实时传输的‚综合信息指挥室‛,已在绍兴118个乡镇全面运转,一张张监控严密、处置快速的基层治理网络,实时呵护着全市镇乡百姓。实效检验,推进平台运行的‚智慧化‛

解决了‚怎么建‛‚怎么用‛的问题,接下来就得检验‚用得怎么样‛。

目前,绍兴各区、县(市)都已建立综合信息指挥中心,乡镇(街道)也都设立了综合信息指挥室,并有专职人员和工作场所,实现对城乡的智慧治理。

事实上,基层平台开通之后,因为收集渠道的增加,信息量也明显增多。既有网格员上报的事件,也有群众反映的事件,还有监控采集的事件。绍兴各个乡镇(街道)的指挥、处置也更加灵捷、快速了,再加上平台设置的亮灯警告、督察督办功能,更强化了对事件交办与处置的时间要求。

这些‚智慧化‛的运行,给绍兴城乡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今年6月26日17时,嵊州市崇仁镇迎联村群众向该镇综合信息指挥室反映,‚百步岭水库后面茶山里埋了几万只死鸡,已经臭出来了,影响到村民采茶,希望有关部门查实处理。‛

虽然受理这个事件已是接近下班时间,但是此事非同小可,崇仁镇综合信息指挥室立即派单给迎联村网格长,要求了解情况、核实情况。该村网格长现场核实后,确定群众反映情况属实。死鸡属于某畜牧集团,该集团因为之前的强降雨天气,使得鸡棚倒塌,造成了7万只左右的肉鸡溺亡,集团内部的焚烧处理池每日只能处理死鸡400只左右,远远超出了处理范围。该镇综合信息指挥室收到核实信息后,派单交办给市场监管平台,同时将该事件上报给嵊州市综合信息指挥中心。

第二天一早,嵊州市畜牧局、崇仁镇农办、迎联村有关人员赶赴现场查看,分析现场情况,得出焚烧和深埋两种解决方案。在联系规模较大的邻近乡镇甘霖镇焚烧点后,得知甘霖镇焚烧点也被水淹不能处理,最后决定采用深埋方式处理。

事件很快得到了解决。崇仁镇综合信息指挥室把处理情况反馈上去并结案以后,得到了迎联村群众‚满意‛的评价。

确实,‚四个平台‛工作开展以来,信息接收更快、更直观,老百姓投诉、举报、反映问题的方式真正进入‚指尖时代‛,只要动动手指,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途径就能把情况直接反映到指挥中心平台。

信息的快速传递,也保证了受理、办结的快速,从根本上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群众也能在第一时间收到信息,了解事件进展,是政府机关工作推进的重大突破。

这其中,有许多事件并非都是‚惊心动魄‛,而是充满着温情与温暖。

今年5月16日,诸暨市五泄镇综合信息指挥室接到网格员反映,洋塘村村民虞慧芬完成医保缴费后未收到市民卡。接到信息后,该指挥室第一时间安排五泄镇便民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对该情况进行调查了解。

市民卡服务系统显示,这完全是制卡需要一定时间造成的。不过,网格员了解发现,虞慧芬已怀孕,且预产期已近,考虑到产妇就医就诊较频繁,五泄镇便民服务平台社保窗口工作人员主动跟诸暨社保局、市民卡公司、邮政储蓄银行(发卡银行)对接,最终同意先给虞慧芬办理‚特殊卡‛,此卡的医保功能等同于市民卡,可以实现就医即时报销。洋塘村网格指导员项殿斌还主动提出由他前往邮政储蓄银行代办此项业务……

今年10月7日15时许,柯桥区华舍街道西蜀阜村河东岸网格的网格长韩光勇在巡查时,发现一个神志不清的流浪者。他一边将人带到安全地带临时安置,一边将情况通过手机APP上报至华舍街道综合信息指挥室。

信息很快交办到了华舍街道便民服务平台街道社事办胡松祥主任手里。经现场调查,胡松祥作出了送医院治疗、联系救助站等处理方案,再加上网格责任民警潘华锋的介入,当事人的身份信息得到确认,并立即与河南当地救助站进行联系,第三天,当事人的女儿从浙江嘉兴赶来,将其母亲接走。

此事件,也开创了绍兴利用平台处置精神病流浪者的先例。

社会治理新格局 第8篇

一、新媒介融合对舆论格局的现实冲击

1. 新媒介融合的涵义

新媒介指通过数字化的过程, 所有的文本 (经过编码与解码的意义符号) 能够缩减成二进制元编码, 并且可以采用同样生产、分配与储存的过程。无疑, 互联网、网络论坛、网络视频、博客 (blog) 、播客 (podcast) 、影像播客 (vodcast) , 以及手机上的手机简讯 (SMS) 、手机电视等等是我们认识新媒介的最直接的窗口。对于传统的大众媒介来说, 新媒介融合具有双层涵义:一是我们可以将新的电子媒介视为大众媒介的新成员, 而非取代现有媒介的东西;二是必须认识到数字化及其整合所可能带来的许多革命性后果。

就网络来说, 它通过以下的方式冲破印刷与广电模式的限制: (1) 使得多对多的交谈成为可能; (2) 使得文化内容的同步接收、交流与再分配成为可能; (3) 使得传播行为脱离国界、现代的疆域之间的关系; (4) 提供适时性的全球接触; (5) 将现代/后现代的主题置入网络性的工具中。 (1)

网络的新, 在于它结合了互动性以及那些对大众传媒来说是创新性的特征:广泛的内容、广大的受众以及全球性的传播本质。

2. 新媒介融合正在改变中国的舆论格局

2008年7月24日,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截至2008年6月底, 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 首次大幅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此外, 根据CNNIC统计显示, 我国网民中接入宽带比例为84.7%, 宽带网民数已达到2.14亿人, 宽带网民规模为世界第一。

同时, CNNIC宣布截至2008年7月22日, 我国CN域名注册量也以1218.8万个超过德国, 成为全球第一。

CNNIC指出, 上述三大突破初步显示出, 我国互联网大国规模。报告也表明, 我国互联网发展日趋成熟, 网络媒体、网络商务等互联网深层次应用比例大幅提升。

网络传播的交互性、实时性、包容性, 对传统媒体提出了强大挑战。上到中央领导, 下至普通公民, 都是可以发表意见的网民, 也都是渴望了解信息的受众, 这让互联网力量尽显、备受关注。比如, 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中, 新媒体大显身手, 海量信息、一手文字, 让互联网迅速成为震后“即时通讯”。有关部门提供了这样一组数字:从5月12日至19日晚10时, 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华网共发布抗震救灾新闻 (含图片、文字、音视频) 约12万3000条;新浪、搜狐、网易、腾讯整合发布新闻13万300条。上述八家网站新闻点击量达到116亿次, 跟帖量达1063万条。而《人民日报》等传统媒体发布关于地震的新闻稿件数量为38000条左右。

二、新媒介融合对舆论格局的合理构建

1. 新媒介融合的方式。

目前, 探索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融合方式方兴未艾, 从最具效能的角度讲, 主要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新媒体, 多平台、多方位、多渠道的深层合作与互动模式。这样, 既能保持传统媒介自己的利益, 又能形成集约化的动作模式、宣传模式, 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传统媒体具有以下三大优势。其一, 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是拥有真正的原创的内容资源, 这是很多新媒体公司所不具备的。其二, 传统媒体和一些传统行业的客户都有着比较长时间的合作经验。其三, 传统媒体在很长的时间里扮演了对社会负责的角色, 信任度高。例如:东方卫视在网络视频、手机电视上, 用多种渠道宣传自己、推广自己, 赢得了很多观众的关注, 获得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东方龙是东方卫视旗下专门为手机用户量身订做手机电视节目的公司, SMGBB (上海东方宽频传播有限公司的英文缩略, 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体SMG旗下的新媒体公司, 全面提供SMG视、音频版权节目的在线直播、点播服务及相关增值服务。) 在各节目期间网上用户注册人数也很多。东方卫视与新浪网、百度、天涯社区也有相应的一些合作。也就是说, 同样一档电视节目, 东方卫视可以拥有国际版权、全国版权、地面版权, 包括宽频、手机电视, 彩铃等多种版权。可见, 在电视媒体营销当中, 必须结合所有的媒体优势, 进行交叉整合传播, 将创新性转化为影响力, 开发潜在的受众, 使得传统媒体在转型当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 (2)

2. 新媒介融合引导舆论的方法。

在传统媒介中, 引导舆论是其重要的职能。现在, 面对变化的媒介环境, 面对“人人都可能是记者”的网络时代, 引导舆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更加突出。因此, 新媒介融合构建着引导舆论的新方法。

方法之一:在信息的传递上, 大胆依靠新媒介的“快”。

对于传统媒介来说, 报纸有印刷流程, 电视有线性收看, 要说时效性都不及新媒介来得快。奥运期间, 中国移动的奥运手机报, 每天读者超过1200万, 手机的“即拍即传”技术, 使摄影记者可将照片以平均每张6秒的速度传到后方编辑服务器上, 并迅速传遍全球。因此, 有能力自己办网站或者与互联网站有合作的传统媒体都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多渠道、零距离的技术优势, 组织好自己的报道队伍、报道内容。

方法之二:在事件的解析上, 把意见领袖的角色扮演好。

央视国际在报道奥运会时, 最吸引网友的是它的论坛。杜丽痛失首金、埃蒙斯再度失手、刘翔退出比赛、博尔特百米夺冠等, 都立即成为热议话题。这时的媒介新闻报道思路就由两条逻辑线组成了:一是传统的现场节目播出和必要的当事人访谈;一是众多来自四面八方的网友参与。与传统媒介相比, 新媒介“允许市民表达观点, 不用离开家就能彼此与政治领袖进行沟通”, 作为一家媒介的两翼, 传统的播出和网上的热议一个都不能少。这种综合的媒介图景展示了传播关系的新变化。

方式之三:在“集体反应效果”上, 尽量消散网络的舆论波。

集体反应效果主要有以下两类:对令人担忧的、不完全的或者有误导的信息表现出的广泛恐慌;群众暴力活动的扩大或流行。这几年, 通过网络传播, 引发恐慌和谣言以及民众失序的情况时有出现, 比如海南香蕉事件、重庆最牛钉子户等。网络舆论, 是自我结构、自我发展、按自己的规律运行的, 其中某个不确定因素的偶然活跃, 都可能引发一场舆论哗变。因此, 消散这些令人不安的社会因素, 是网络管理、舆论引导的重要工作。

三、新媒介融合在舆论引导时要注意的问题

新媒介固然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一股新风, 但保持并巩固传统媒介的合理性, 应是我们面对新媒介挑战的态度与策略。尤其在舆论引导上更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对网络等新媒介的“快”和传统媒介的“深”要统筹考虑, 加强内容调控。

应该说, 我们现有的传统媒介占有着最好的信息来源通道, 诸多的传统媒介都拥有自己的新闻网站, 其信息的传递、舆论的形成与引领都要比商业网站的新闻部分得天独厚。社会需要负责任的媒介, 只有媒介提供翔实全面的新闻报道、客观平衡的时事分析, 才有可能提高民众认知, 营造和谐与稳定的共识。如果说新媒介的出现就是对传统媒介的绝对冲击, 传统媒介只能拱手让出的话, 在当下的历史时期也是不现实的事情。

2. 对网络等新媒介上的不和谐音要治标也治本。

以往由主流媒介一元建构的拟态环境, 现在正转变为由大众舆论和主流建构的二元、多元舆论格局。由主流网站、传统媒介所发布的内容与由博客、播客、维客等所发布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很多时候, 新媒介被称为公众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议时政、释放情绪的渠道。同时, 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的现象大量涌现, 最突出的就是无限放大偏激观点、被商业网站利用炒作。因此, 对于新媒介上的不和谐音要治标也要治本。治标可以通过技术过滤、删帖、网络警察等手段, 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还得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加强网友的道德自律。

对于新媒介融合所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 或许, 新加坡的做法可资借鉴。新加坡组成了一个由13名资深人士任职的新媒体咨询理事会 (Advisory Council on the Impact of New Media on Society, 简称AIMS) , 这个理事会在2008年8月发表了《接触新媒体——挑战旧思维》的报告书。报告指出, 新媒体的出现, 其中最大的矛盾无疑来自年轻一代所拥护的民主开放, 他们不欢迎太多的干预。但是, 任何的媒体如果毫无节制, 就会出现媒体做审查、媒体办案、媒体煽动群众等“无法无天”的情况。在世界许多地方, 这也早有先例。为此, 理事会提出以“渐进放宽”的方式, 并以普及教育加强公众辨别能力的配合, 让新媒体在适度的管制中向前发展。 (3)

参考文献

①《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 (第四版) 第100页丹尼斯·麦奎尔著崔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②《融合与转型——东方卫视的探索》徐威人民网2006年5月17日

上一篇:齐齐哈尔医学院医院行政后勤人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下一篇:八年级谈得失议论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