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课堂校本课程

2024-07-05

戏曲进课堂校本课程(精选10篇)

戏曲进课堂校本课程 第1篇

校本课程《象棋进课堂》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荥阳六小 课程名称:中国象棋进课堂 课程类型:体艺推广普及型 主讲教师:

教学材料:以《乡土教材—象棋》等内容为主; 授课时间:一学年,每二周一课时 授课对象:四年级全体学生

一、课程开发背景

1、我国的象棋文化特别悠久,而我们荥阳又是象棋游戏的重要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上级领导又特别重视象棋文化的发展,成立了象棋中心、象棋广场等。在广大群众中,象棋也特别受大家的喜爱,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对象棋的兴趣非常大,因此我校决定将象棋作为一门特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

2、素质教育的和课程改革的需要:象棋是一项集益智、娱乐、德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竞技活动。他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心理品质、智力发展和身体素质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可见,象棋进课堂,是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另外,象棋活动还具有娱乐性,有助于寓教于乐,减轻学生的过重心理负担。学校开展象棋教育,把象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开展下棋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所以说,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学校办学思想与校园特色的体现:“创建学校特色,打造教学

精品”为目标,以追求“学校内涵发展,师生和谐成长”为宗旨,提出了“以棋培德、以棋促智、以棋冶情、以棋养性”的学校棋文化建设构想,引领学生充分认识丰富多彩的棋类世界,将棋文化教育与学生学习、学会做人教育等相结合,从而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六小办学品位。

二、课程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中国象棋,了解中国象棋悠久的历史与文化。

2、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象棋的技巧,提高棋艺水平。

三、开发宗旨:以棋育人 以棋修身 以棋养德

四、课程组织

(一)开设时间:利用学校体育课,每两周安排一课时。

(二)本课程分为:中国象棋历史与文化简介、象棋入门、战略战术等三部分。

五、课程实施建议

教师方面:

注意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授课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积极创设情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故事进行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文化教育、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

课程内容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适当调整。学生方面:

多留心揣摩,注意把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经常与社区爱好者切磋,提高棋艺,适应不同风格的各种棋手。家长方面:

有能力的家庭可为孩子配置棋盘,购买一些象棋方面的书籍以便让孩子进一步提高。积极配合学校有中国象棋校本课程的实施。

六、课程内容:

1、中国象棋历史与文化简介————预计3课时

通过向学生介始中国象棋的历史发展以及“棋人棋事”,让学生初步感悟中国象棋的文化魅力。同时,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兴趣。

2、象棋入门——————预计10课时

让学生初步认识中国象棋,掌握基本方法,结合实战训练加深认识,提高水平。

3、简单的战略战术————预计10课时

本部分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感悟,提高棋艺,开发智力。同时,通过实战训练切实提高临场应变能力。在训练中,渗透贯穿育人思想,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

六、课程评价

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不仅关注结果,更注重学生的成长过程,以愉悦身心和激励表彰为主,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对学生以发展性评价为主,比赛成绩为辅,注重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考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不论成绩大小,都给予程度不同的表扬或奖励。

戏曲进课堂校本课程 第2篇

为了弘扬我国的国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丰富校园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我们学校从这学期开设了新校本课程——戏曲,这几个月和孩子们朝夕相处,使我收获很大:

我们开展的戏曲进校园的活动,始终本着以“熟悉戏曲、尊重艺术、传承文化、提高修养”为目的,并在音乐课中渗透,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基本的戏曲知识,欣赏和学唱经典戏曲唱段,提高艺术审美修养。在学习戏曲的课程当中,学生潜移默化的知道历史知识、人物和背景,使他们感兴趣,产生浓厚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操。

开设戏曲这一校本课程,不仅是弘扬和传承我国的国粹,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对戏曲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戏曲的表演也唤起学生了解、熟悉、热爱中国戏曲及热爱祖国的高尚热情。开设这一课程,深受学生的喜爱也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具体做法:一是加强戏曲教学工作。音乐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学习豫剧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探索戏曲教学模式,研究开发戏曲教育的校本课程,推动艺术学科的课改进程。二是突出学唱重点。根据学生情况,学生学习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红灯记》、《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京剧娃娃》通过校本课程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少年儿童对戏曲艺术的浓厚兴趣和爱好,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特色建设,提升了学生人文素养,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戏曲热”。

巧引校本课程进美术课堂 第3篇

一、引学生的探究意识, 巧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我校学生学习校本课程《闽南的房子》时, 学生难免会不了解闽南的传统建筑特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在课前先让学生自主地对闽南传统的建筑特点进行探究。聪明的学生们在课前自主地从各种渠道、各种角度来认知, 如上网、查阅资料、询问、实地考察等。同学们收集了有关的闽南建筑的相关资料后, 便自觉地进行相关知识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在学习活动与快乐交流中互补知识点, 感知闽南建筑的特点, 培养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也为更好地实施美术校本课堂教学《闽南的房子》作好前期铺垫, 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基于这次的成功经验, 在之后另一校本课程《漆线雕———艺术盘》教学中, 为探究闽南著名的手工艺漆线雕的工艺, 我仍将感知漆线雕的文化安排在课前探究。课前我组织学生参观漆线雕工艺厂。学生通过参观、听专业人士的介绍等活动, 深刻了解了漆线雕工艺艺术价值以及工艺的制作方法———漆线雕是福建厦门历史最悠久的工艺品, 是厦门唯一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艺美术品。它集景德镇陶瓷、福建脱胎漆器和北京景泰蓝于一体。漆线雕的工艺以线雕为主, 用精细的漆线, 经过盘、缠、堆、绕、雕、刻、镂等十几道复杂而细致的工艺流程, 缠绕出金碧辉煌的建筑、栩栩如生的盘龙、人物以及衣饰花纹等。通过类似这样的活动, 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善破难点之命门, 引兴趣入校本课堂

课的难点, 往往就是那些技巧性强、难度高的复杂工艺。为了有效解决, 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教师要备好课。要先吃透所研究的课题内容, 进行各种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尝试, 进行多种可行性方案的打散和重组。分析教学的重难点, 找到解决难点的最佳途径, 这个过程需要反复不断地探究及实践。例如, 在《漆线雕———艺术盘》一课中, 多数教师认为难点应放在教学生学习各种难度高的技法上。其实不然。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先教会学生最基本的技法———如何将橡皮泥搓得更细长、更均匀的条状———才是本课的难点。只有这个最基本的技法完全学会了, 才有可能进行下一环节更高难度的技法的运用, 至于同学们能否运用线雕的其他技巧塑造出更美的形体, 那要看每个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悟性了。

其次, 要备学生。对于学生来说,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要找出学生的兴趣点, 深入浅出, 配合恰当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乐于学习。为了使校本课程的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实情和认知特征能够相适应, 我们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兴趣, 使学生乐学, 主动学, 学有所得。

三、巧引善领, 寻找校本课程教与学的结合点

首先, 选好学习材料作为学的契机。漆线雕的材料采用天然大漆、砖粉等多种材料混合而成。砖粉经过与天然漆等材料混合后, 经过几个小时的捶打, 就形成像面团一样软硬适中、可搓可塑的漆线团料。可惜的是课堂条件受限, 我们不可能为了学习漆线雕的工艺将漆线雕的材料原原本本地搬进课堂。为了找到可以在课堂上替代使用的材料, 聪明的同学们自然想到了面团、泥团、橡皮泥等。但最终决定用橡皮泥, 因为橡皮泥完美的韧性与鲜艳的色彩更适合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没有适合的底胎载体怎么办? 我们又想到了取材方便的一次性盘子来代替。上述的材料都是取材方便, 方便学生对于材料的收集。

其次, 选好表现方法作为教的切入点。在学习制作漆线雕的过程中, 我们选择与之相应的学习表现方法: 将漆线雕独特的绕线堆砌造型技法引入课堂, 让学生探究线雕的独特魅力及其表现方法。学生从繁复的漆线雕的工艺品中体会到漆线雕工艺品制作特点: 主要是用线来表现各种纹样。让学生学习将橡皮泥搓成条状, 然后在盘子上通过绕、堆、盘、缠等技法表现出纹样, 装饰美丽的盘子。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 感受着漆线雕赋予其内在的独特魅力。

将闽南的建筑在课堂上转化为《闽南的房子》, 学生感到亲切。利用对折、剪出半立体的纸雕, 表现具有对称、翘角的闽南建筑特点的房子。由于易于掌握, 学生作业效果好, 望着形态各异的纸雕作品, 学生感到很有成就感, 相信闽南建筑的特点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用橡皮泥的材料来学习线雕的艺术盘, 学生更能理解漆线雕线雕的工艺特点。只有真正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做到有所得。

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需要老师花费心思。研究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能力, 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领悟加以运用和创新。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中, 业务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这是我们学校设立的校本课程的初衷。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用巧劲引校本课程进课堂, 让校本课程更加适合这个年龄学生的学习需求, 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 传承本土文化, 共圆中国梦, 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承中得以发展和提高。

附: 教学图片及学生资料

摘要:校本课程“探究闽南乡土文化”在厦门市故宫小学实施几年以来, 美术校本课程已在探究闽南传统的建筑、手工艺、服饰等方面进行了实验性教学, 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教训, 完善了原有的授课方法。

巧引校本课程进美术课堂 第4篇

校本课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校本课程“探究闽南乡土文化”在我校实施几年以来,美术校本课程已在探究闽南传统的建筑、手工艺、服饰等方面进行了实验性教学,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完善了原有的授课方法。在探究渊博的本土文化中,无声地贴近了学生的生活,突破了课堂学习的局限性和对书本的束缚,极大刺激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学们了解了校本课程的学习之后,不仅兴趣浓,而且热情高,对于继续开发和完善校本课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下面谈谈我是如何将校本课程引入美术课堂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学生的探究意识,巧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我校学生学习校本课程《闽南的房子》时,学生难免会不了解闽南的传统建筑特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课前先让学生自主地对闽南传统的建筑特点进行探究。聪明的学生们在课前自主地从各种渠道、各种角度来认知,如上网、查阅资料、询问、实地考察等。同学们收集了有关的闽南建筑的相关资料后,便自觉地进行相关知识的交流和讨论。学生在学习活动与快乐交流中互补知识点,感知闽南建筑的特点,培养了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也为更好地实施美术校本课堂教学《闽南的房子》作好前期铺垫,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基于这次的成功经验,在之后另一校本课程《漆线雕——艺术盘》教学中,为探究闽南著名的手工艺漆线雕的工艺,我仍将感知漆线雕的文化安排在课前探究。课前我组织学生参观漆线雕工艺厂。学生通过参观、听专业人士的介绍等活动,深刻了解了漆线雕工艺艺术价值以及工艺的制作方法——漆线雕是福建厦门历史最悠久的工艺品,是厦门唯一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艺美术品。它集景德镇陶瓷、福建脱胎漆器和北京景泰蓝于一體。漆线雕的工艺以线雕为主,用精细的漆线,经过盘、缠、堆、绕、雕、刻、镂等十几道复杂而细致的工艺流程,缠绕出金碧辉煌的建筑、栩栩如生的盘龙、人物以及衣饰花纹等。通过类似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善破难点之命门,引兴趣入校本课堂

课的难点,往往就是那些技巧性强、难度高的复杂工艺。为了有效解决,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备好课。要先吃透所研究的课题内容,进行各种教学方案的设计和尝试,进行多种可行性方案的打散和重组。分析教学的重难点,找到解决难点的最佳途径,这个过程需要反复不断地探究及实践。例如,在《漆线雕——艺术盘》一课中,多数教师认为难点应放在教学生学习各种难度高的技法上。其实不然。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先教会学生最基本的技法——如何将橡皮泥搓得更细长、更均匀的条状——才是本课的难点。只有这个最基本的技法完全学会了,才有可能进行下一环节更高难度的技法的运用,至于同学们能否运用线雕的其他技巧塑造出更美的形体,那要看每个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悟性了。

其次,要备学生。对于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教师要找出学生的兴趣点,深入浅出,配合恰当的学习形式让学生乐于学习。为了使校本课程的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实情和认知特征能够相适应,我们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和主动意识转化成持久兴趣,使学生乐学,主动学,学有所得。

三、巧引善领,寻找校本课程教与学的结合点

首先,选好学习材料作为学的契机。漆线雕的材料采用天然大漆、砖粉等多种材料混合而成。砖粉经过与天然漆等材料混合后,经过几个小时的捶打,就形成像面团一样软硬适中、可搓可塑的漆线团料。可惜的是课堂条件受限,我们不可能为了学习漆线雕的工艺将漆线雕的材料原原本本地搬进课堂。为了找到可以在课堂上替代使用的材料,聪明的同学们自然想到了面团、泥团、橡皮泥等。但最终决定用橡皮泥,因为橡皮泥完美的韧性与鲜艳的色彩更适合小学生的课堂学习。没有适合的底胎载体怎么办?我们又想到了取材方便的一次性盘子来代替。上述的材料都是取材方便,方便学生对于材料的收集。

其次,选好表现方法作为教的切入点。在学习制作漆线雕的过程中,我们选择与之相应的学习表现方法:将漆线雕独特的绕线堆砌造型技法引入课堂,让学生探究线雕的独特魅力及其表现方法。学生从繁复的漆线雕的工艺品中体会到漆线雕工艺品制作特点:主要是用线来表现各种纹样。让学生学习将橡皮泥搓成条状,然后在盘子上通过绕、堆、盘、缠等技法表现出纹样,装饰美丽的盘子。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感受着漆线雕赋予其内在的独特魅力。

将闽南的建筑在课堂上转化为《闽南的房子》,学生感到亲切。利用对折、剪出半立体的纸雕,表现具有对称、翘角的闽南建筑特点的房子。由于易于掌握,学生作业效果好,望着形态各异的纸雕作品,学生感到很有成就感,相信闽南建筑的特点将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用橡皮泥的材料来学习线雕的艺术盘,学生更能理解漆线雕线雕的工艺特点。只有真正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做到有所得。

对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需要老师花费心思。研究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能力,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加以运用和创新。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实践中,业务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是我们学校设立的校本课程的初衷。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用巧劲引校本课程进课堂,让校本课程更加适合这个年龄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传承本土文化,共圆中国梦,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承中得以发展和提高。

附:教学图片及学生资料

《闽南的房子》教学资料1

古风雅韵品戏曲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第5篇

----------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校本课程戏曲的学习,学生们学习戏曲的兴趣越来越高,能够了解戏曲的特点,感受戏曲的唱腔优美,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大部分同学能够字正腔圆地唱戏曲,并能声情并茂的表现戏曲丰富的内容。

二、教材分析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2010年秋季开始,作为山东省教学示范学校的人民路小学开展了全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的指导思想,坚持课改“一切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精神和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兴趣出发,综合省、市、校区的课程资源,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我校对校本课程开展了研发工作,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从对校本课程的了解、学习到确立目标,全体课改小组成员达成共识。课程开发中,大胆解放思想,不局限于校内资源,走出校门,依托开发社会资源,结合国情、省情开设陶笛入门、书法教程、礼仪、葫芦丝、戏曲等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需要编写出色彩绚丽、图文并茂、情趣盎然适合学生的戏剧校本教材。校本课程开后,学生怀着陌生、新奇、激动的心情走进了校本课堂,用他们稚嫩的表演和声音字正腔圆地演唱出一段段国粹艺术的精华,校本课程开设几年来,作为省级示范学校已有2000多名学生接受了校本课程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市、县领导和教育有关部门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赞扬,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学生的喜爱和家长的大力协助,成为市、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人民路小学利用《戏剧》教育渗透、贯穿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无疑在巨野县整个教育系统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人民路小学作为第一个探索实践的开拓者,所做的尝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现实中,对加强青少年教育,让青少年掌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优秀文化有积极的影响”。中国戏剧艺术发展中心主任王佐民:“戏剧进课堂,这不仅是对教学的改革和填补,既是全社会的需求,也是戏剧专业的要求”。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使我们尝到了课改甜头,学生说:“戏剧不仅是一门艺术,而且也是十分好玩的„游戏‟,它能把你带入当时的那种虚拟环境,让你沉醉其中…”。教师说“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不仅仅使学生欣赏到外在美。而且重在理解深刻内涵,从中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化”。“这些课程重视美育入手,以美辅德,以美益智,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在几年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离不开社会、家长的支持与认可。学校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菏泽市、县电视台、报纸多次详尽的报导、座谈,进一步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同时收到了很大的社会效益。2010年9月由山东省戏曲表演艺术家刘桂松专程来我校进行演出,并自愿承担我校戏剧课辅导员。名家的关心和指导使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获得很大帮助,也增强了我们以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素质教育的信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将有力地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向深入,为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奠定坚实而有力的基础。

本学期的教学总目标:

1、通过戏曲教师所选定的经典唱段,帮助学生扩大学生戏曲知识面。

2、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文学素养,陶冶学生情操。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戏曲唱腔、戏曲表现形式等。

4、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

5、让学生掌握戏曲艺术的表达形式,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戏曲,热爱戏曲。

6、每一段经典戏曲片段学习后,能及时归纳、总结,在家长的帮助下,填写好“课外戏曲学习情况登记表”。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和爱好。

2、能从戏曲艺术中汲取有意义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3、培养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三、教学方法及措施

1、选择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戏曲片段,陶冶孩子们的情操。

2、精心备课,并按照计划实施教学活动,排除随意性。

3、多开展一些目的明确,形式生动活泼,富于童趣的戏曲表演活动

4、定期评选出“戏曲小博士”、“戏曲小精灵”、“戏曲王子”等。

四、教学进度安排 每片段为二课时

五、教研小课题

戏曲进课堂校本课程 第6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按照《福建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要求,立足农村乡土文化发展实际,贯彻“合理利用继承发展”方针,我校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努力营造特色的教学氛围,把乡村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继承发展民俗传统文化,在传承乡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爱国爱乡情感。

二、开发背景

目前在我国实施课程改革中,课程价值取向已由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强调学生多样化的发展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我们中都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有丰富的特色文化,主要有女子五梅武术、客家山歌、客家船灯等。“传统文化进校园”是一个新载体,是我们结合地方实际的一项工作举措。这一举措,给学校的发展,给教师的专业发展,给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

“传统文化进校园”有其独特的一面,而且意义深远,它是提升乡村文化特色的一个尝试;是保护乡土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加强学生爱国爱乡的一项举措。

三、开发目标

五梅武术系北方五梅武术流派,该武术流派在中原一带早已失传,却在闽西汀江流域的上杭中都得以继承。五梅武术具有动作灵活、快疾如风、变幻莫测等特点。为了使这一中华武术瑰宝发扬光大,后继有人,促进青少年生动活泼健康成长,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精神,故把其引进校园。

我镇仙村活跃着一支文艺队,以客家山歌、船灯为主。内容新颖,有特色,曲调优美。这一内容有助于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学校文体活动的开展。

四、内容形式

女子五梅武术包括拳术、棍术、杈术、对练,主要娉请五梅武术传人丘金连作武查证指导。

客家山歌、船灯主要以学生到乡村收集为主,学校结合实际进行改编,从而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富于时代特色。

五、活动时间、地点及安全保障

时间定为每周二、三下午第三节课,地点则在校内新楼活动大厅和篮球场。训练期间禁止非参训人员进入场地,重视安全防护和道具使用安全常规教育。

六、组织机构

“传统文化进校园”领导小组

组长:张守琼

副组长:郑启家

邓建军

成员:何喜梅

赖四娘

何秀华

戏曲进校园作文 第7篇

主持人上场了,他叽里呱啦地说了一大通,但我一个字都没听进去,一直在想着这群戏曲艺人是怎样表演的。主持人大声说:第一个节目是“戏曲广播操”,台下的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只见一个个貌美如花的阿姨们伴着悦耳的音乐登上了舞台,她们都面带着动人的甜甜的微笑,个个动作做到了最好,台下响起了一阵阵的赞叹声和热烈的掌声。虽然这个体操是我们天天都要做的,但任何人都没有这几个阿姨做得好。这几位阿姨做完这套广西区广播体操后,台下又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第二个节目是川剧表演――变脸。”主持人的话音刚落,台下的同学们都激动地站了起来,想看看这表演“变脸”的大师在哪里?看着看着,一位身穿红色和黑色大袍的人上了台,不用说这位就是表演变脸的大师啦。同学们都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等待着变脸大师的精彩表演。大师表演着威武标准的动作。“看变脸啦!”有一个同学尖叫道。我一看,真的,从红脸变成了蓝脸了,这让同学们赞叹不已。大师转了几圈,袍子一甩,又变了,蓝脸又变成黑脸了,看的我目瞪口呆,张着嘴巴半天合不上。黑变粉、粉变白……这也太神了,这位叔叔真的太棒了。

戏曲进课堂校本课程 第8篇

一、学校背景与广东音乐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概况

1、学校背景

小北路小学创办于1907年, 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 坐落于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越秀山脚下, 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番禺县官立北关模范小学堂, 校园环境优美, 功能室配备齐全, 布置实用美观、人文环境以育人为本, 是孩子们愉快学习的园地、教师成长的沃土。学校确定了“继承, 发展, 创新”六字准则学校办学运转基调, 明确了“德育为先, 发展为本, 人文融入, 科研引领”的办学理念与发展思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以学校的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带动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这样的理念跟“新课标”同年提出。“人文融入”这个人文的精神日臻完善, 指的就是小北人引以文化传承为先导, 师生有着浓厚的客家文化氛围, 对广东音乐特色课程开发有着浓厚的兴趣, 具备浓浓的开发润土。

2、小北路小学广东音乐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历程

小北路小学《客家山歌进课堂》校本课程主要是借助《广东音乐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科研立项, 一步一个脚印, 慢慢探索的一个过程, 如果从音乐校本课程来看, 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策划阶段———实践开发阶段———提炼拓展阶段撰写案例、实验研究报告、论文, 总结研究成果, 整理典型活动材料, 以现场教学课例及专题论文等方式来进行总结, 根据实验中的体会撰写结题报告。学校音乐组在课程实施阶段每学期按音乐课程计划和课程纲要, 做好客家山歌教学及相关的专题活动, 并请专家进行指导和兄弟学校进行交流。聘请客家民间老艺人进学校给孩子们讲客家人的故事;还请客家山歌手到校为同学们举行“山歌知识”讲座, 并进行现场山歌演唱;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结合各年级的年龄特征, 在课堂中进行充满童趣的好唱、好念、易记、易传的“客家童谣”活动。围绕本课题多次进行有关客家山歌相关文化培训和多种形式的研究和交流;结合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展示活动和艺术比赛,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受到客家文化艺术的熏陶和爱国爱乡、敬老孝亲、文明礼貌、崇文重教等传统美德教育。加强音乐教师弘扬民族音乐和挖掘本地音乐课程资源的认识。校本课程以“活动篇”“成果篇”“结题篇”“客家山歌儿童唱腔选和原版客家山歌欣赏”四个部分编辑出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 成为校园乡土教材, 为实施客家山歌教学提供借鉴。

二、《客家山歌进课堂》课程设计

小北路小学的《客家山歌进课堂》校本课程是一个典型的、以开发地方音乐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特色非常的鲜明, 是值得我们持续探讨研究的一个特色课程。

1、课程理念—多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地发展。既考虑乡土艺术自身的特点, 更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面向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在艺术学习体验中和谐、健康并和可持续发展, 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生活, 体验成功、快乐,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我们确立了广东音乐特色校本课程的七大理念:1、“以人为本, 以美育人, 和谐发展”突出客家山歌进课堂校本课程的普及性和可发展性。2、坚持地方特色, 突出地方优势, 突显学校自身的发展特点。3、突出客家山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自身的感染力。4、充分挖掘传统音乐艺术资源, 构建学、校、社三位一体的广东音乐特色传统文化氛围5、根据不同学生的特征, 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客家山歌民间艺术内容和资源。6、以评价促进学生自主体验、师生在音乐中共成长7、恰当处理“古老”和“现代”, “传统”和“创新”, “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2、课程目标—明确分层

(1) 课程总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让学生在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活动中, 参与、体验, 创新、发展, 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使每一位学生“感知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 达到“以美育爱, 和谐发展”, (1) 让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 成为一名文化人。根据不同的年级, 分别制订了各年级的课程教育目标。

(2) 学段目标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客家山歌, 学校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调研、收集、整理了一些适合小学生演唱的客家山歌, 利用每周一的教研时间, 开展课题活动, 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 虚心请教专家, 为共同完成课程的任务而献计出力。在选择教材内容方面, 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 山歌进课堂首要任务是选择适合学生的山歌教材, 教材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客家山歌的基本音调编写成音乐教学的补充教材, 集知识性、趣味性、表演性、欣赏性和科学性于一体, 既使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发挥作用, 又使音乐教学增加活力。

☆低年级段:让学生感受客家山歌的魅力, 教学内容以学唱客家童谣为主, 我们多采用客家童谣进课堂。客家童谣具有通俗易懂, 节奏鲜明, 朗朗上口的特点, 根据低年级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 采用情境导入, 通过语音节奏、语气甚至是游戏的配合来表达。如《月光光》———“月光光, 照四方;四方暗, 走田坎;田坎尾, 捡枚针;针有眼, 交给伞……”孩子们学唱了这些童谣, 闲余课间传唱, 使客家山歌自然而然地走入了孩子们的生活。

☆中年级段:从学习原版山歌入手, 正板山歌也叫四句板山歌。由4个乐句组成, 结构工整对称, 它与所有的客家山歌曲调一样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的运用, 因而回环曲折、优美动听。如客家山歌《笑笑笑》, 《和和美美》《养鹅乐》等歌曲, 这些山歌表达了客家人改革开放好政策带来的喜悦心情。山歌词句优美、押韵、朗朗上口。又如诙谐有趣的客家山歌《挖荸荠》, 生动刻画了劳动人民早早起挖荸荠的劳动场面。这些原版山歌不光可以让孩子领略客家山歌的原汁原味, 挖掘出客家山歌的所蕴含的基本音乐特质,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感受客家山歌的独特音乐魅力, 传承了广东音乐传统文化。

☆高年级段:高年级的孩子生活经验相对来说比较丰富, 动手能力也比较强, 充分鼓励高年级学生自己动手查找客家山歌的相关资料, 通过网络书籍更进一步的了解客家山歌文化背景、起源等知识。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理解客家山歌特色文化, 从而喜欢客家山歌、关注客家山歌、传承客家山歌。

三、《客家山歌进课堂》校本课程的经验与启示

1、在内容的选择上要体现学校的特色, 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校本课程就是学校自行设计、“量身定做”的个性化课程。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 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 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 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 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 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 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小北路小学地处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越秀山脚下, 通过问卷调查和社区取证, 这个区域居住着大部分客家人, 大部分家长都会唱客家山歌, 而客家山歌正是“粤曲、客家山歌、广东童谣” (2) 是最具岭南地方色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其中之一。小北路小学最终把《客家山歌进课堂》定为校本课程来研究和开发, 并形成了《客家童谣》校本课程, 在这个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和示范作用。可以看出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所在。

2、把校本课程开发做到实处, 让学校课程显示成效与活力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学习客家山歌, 以本校教师与全体学生共同探求的理念指引, 认真做好前期调查研究, 虚心请教专家, 充分整合课程资源、社区资源、学校文化长廊和比赛平台, 做到请进来, 走出去。同时充分进行课堂实践, 摸索中前行, 且行且思, 以此来提高学生对客家文化、客家山歌的认识,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更多学生喜欢客家山歌。组织各类校外实践活动, 时时处处让课程实施落到实处, 充分体现了客家山歌进课堂的显著成效。也充分显示了校本课程的成效和活力、

3、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促进了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

小北路小学的在校本教材的开发过程中、在课堂教学的研讨中, 老师们自身得到了锻炼, 丰富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提高了修养。无疑, 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也是老师与课题研讨一同成熟、与学生一同成长的过程。自开展课题研究至今, 随着一系列专题教学活动的展开, 学校师生对客家山歌及相关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研究技能都上了一个新台阶。课内追求有效教学, 认真备课、大胆实践, 抓好基础教育, 课外进行提升拓展。

4、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提高了学生的本土音乐学习兴趣

通过客家山歌和童谣的开发和实施, 学生对客家山歌和童谣的学习兴趣和实践体验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这一点从课题实施的前后的两次问卷调查结果的对比可以发现, 以下是学习客家山歌前后对学生两次问卷调查 (后附) 的对比:根据两个调查表的统计, 从中选出两个问题的进行比对, 得出以下图表1 (3) 。

从图表可见两年来的客家山歌进课堂研究, 学生们从不了解到客家文化到喜欢上客家文化, 从不会唱客家山歌到基本能掌握几首客家山歌, 可见客家山歌走进课堂的成效。小北路小学《客家山歌进课堂》校本课的开发与研究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是课题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和社会相关人士的热心支持, 老师们不断努力探索和研究的结果, 这个过程也是课题组成员不断成长的过程。这一课程的研究使得岭南地方色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其中之一的客家山歌音乐文化进入了校园, 并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得以传承;学生也获得岭南特色音乐的体验, 兴趣得到满足, 音乐能力获得提高;也培养了音乐教师的课程意识和开发能力, 提高了老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广东音乐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案例研究, 小北路小学的音乐校本课程《客家山歌进课堂》。这个案例虽然不是十全十美, 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总的来说, 这个案例的特色非常鲜明, 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一个校本研究开发个案。从整个教材来看充分体现了客家文化有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 尤其是传统文化浸透着优良的传统美德。通过客家山歌进课堂的课题研究在小北路小学得以传扬。客家山歌进课堂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 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给予进一步推广。客家山歌走进课堂, 既保护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能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

广东音乐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激活了学生的心灵, “小荷才露尖尖角”,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海洋中不断传承与发展。广东民族民间音乐特色艺术, 作为传承社会进步与文明的一种形式, 历经几千年、几百年的风风雨雨, 许多宝贵的民间艺术正面临着失传的境地。“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与“现代社会生活”如何更好结合?广东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必须符合现代社会生活, 才能得以更好地生存和发扬光大。发挥学校优势, 建立更加积极有效的广东音乐特色教育课程的评价制度, 也是我们今后需努力探索并不断完善的问题。挖掘地方人力资源, 培育一支高水平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是学校进行艺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工作之一, 普通音乐教师是比较缺乏这一专业技能的, 通过“请进来”, “走出去”固然能提高我们音乐教师本身对民族音乐素养的重视, 但从保护国家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上说, 需要地方政府、文化机构, 以及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全方位地构建多种渠道和平台, 促进与培养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 把这些中华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更好地传授给青少年一代, 使我们广东音乐的传统艺术文化能得以世代传承。

摘要:广东音乐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科学呈现, 它是以满足学生的特殊音乐学习需求为着眼点, 以学校可利用广东音乐课程资源为立足点, 以实现学校音乐教育特色化的目标为出发点, 建构特色音乐教学, 传承传统文化为目标来进行课程开发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 音乐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以校为本的学科课程开发正在我国基础特色音乐教育领域逐步展开, 而广东音乐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更是在建构特色教学, 传承本土文化上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本文对广东音乐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 旨在澄清广东音乐特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相关理论问题, 并通过对广东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证研究, 总结实践经验, 纠正广东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偏差, 探索研究构建广东音乐特色校本课程的规律, 使特色音乐教学以校本课程的方式发挥良好的作用, 推进特色校本课程的发展, 更大层面的推广传统音乐教学, 使传统音乐以校本课程为载体, 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广东音乐,校本课程开发,客家山歌

参考文献

[1]张嘉育:《学校本位课程发展》[M], 台湾师大书苑有限公司, 1999年版。

[2]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M],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9年版。

[3]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4]钟启泉, 张华主编:《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专题研究》[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戏曲进课堂校本课程 第9篇

一、要解决的问题

音乐课堂未与体验教育特色很好地融合,学生缺乏“体验”的载体与机会;家长打工或务农,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学生音乐素养较低,缺少接触艺术的机会,缺乏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目标体系,编著校本教材

为了使口风琴校本课程系列化、科学化,我们确立了总目标,并从横、纵两个方向构建了吹奏目标体系。横向上主要从知识、技能、吹奏曲目方面构建1~5年级不同的学习目标。纵向采用“五级过关”形式,确立各年级过关要求及曲目。

学校还结合体验教育特色和国家课程标准,开发了《琴声飞扬》校本教材,从站姿、手势、呼吸、曲目、演奏技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使口风琴学习遵循学生认知,有章可依。

(二)多维立体教研,探索课堂模式

1.课题引领,打造教研平台

以《琴声飞扬》校本教材为依托,音乐教研组申报了小课题研究,交流并研讨在口风琴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自我反省,同伴互助”的基础上,让课堂更扎实、高效。

2.全员培训,调动团队力量

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口风琴吹奏培训,以点带面,从指法、气息、姿势等基础开始,人人过关,分组展示,确保每位教师都掌握口风琴吹奏技巧,建设全员参与的口风琴指导团队。

3.教学探索,打造特色课堂

同研一节课、汇报研讨课等课堂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三种口风琴特色课堂。

(1)吹奏、歌唱结合,提高歌唱效率

歌曲演唱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和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可是单调的演唱会让学生嗓子疲劳,失去兴趣。而演唱中穿插口风琴吹奏,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又能帮助学生克服演唱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提高课堂效率。

(2)吹奏、欣赏结合,理解音乐内涵

“倾听”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借助口风琴,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乐曲的感受与理解。如欣赏课《森林的故事》,第一部分播放主题音乐,学生欣赏教师的口风琴吹奏,感受森林的美丽和动物的美好生活情景;第二部分播放歌声演唱,表现动物们恐慌逃跑的场面;剩下的部分,教师一边吹奏口风琴,一边播放歌曲,学生很容易想象出动物重获美好家园的情景。

(3)吹奏、乐理结合,攻克枯燥难点

口风琴学习利于音高、音准等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够让学生在吹奏过程中直观、鲜明地感受音符作用。如在学习《阿喽喽》这首变换拍子的歌曲时,教师将学生分成三组,一组唱,二组吹奏二拍子,三组吹奏三拍子,学生在吹吹唱唱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内化了音符的作用。

(三)吹奏活动常态,提升综合素养

为使口风琴吹奏日常化、习惯化,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校每天固定一刻钟,全校集体练习口风琴,每月展示,每学期比赛,鼓励班级、学生采用独奏、合奏、齐奏、二重奏等方式练习曲目,琴声回荡在校园每个角落。在教师的引导、家长的支持下,孩子们还在社区自发成立了“小小演奏队”,三五成群凑在一起吹奏口风琴,丰富课余生活,提升了综合素养。

三、阶段性成果

一路辛苦一路歌。我校年轻的音乐教师在口风琴课程的实施中快速成长,先后在区、市音乐教师基本功、课堂大赛、优质课评比中获奖,毕业仅5年的崔兆锋获基本功市一等奖,被评为教坛新星。逐渐成熟的音乐教师,利用口风琴,灵活地实施音乐课程,口风琴体验课堂越发具有生命力,区教研员对我校毕业不足一年的赵婉男老师执教的口风琴课给予好评。口风琴有效地促进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目前,口风琴吹奏在我校已经常态化,每个年级下来,学生都能熟练吹奏7~8首曲子。学校合唱队、口风琴演奏队多次走上区、市级的表演舞台,开学第一课孙述涛书记对我校的口风琴演奏给予肯定。学生在口风琴吹奏的“体验”中提高能力,收获了自信、乐观,又将这种积极阳光的心态迁移到其他学习中,综合素养得到大幅提升。

四、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结合我校体验特色发展目标和课程建设思路,口风琴校本课程下一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口风琴教学如何在课时量固定的状况下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二是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爱上吹口风琴,时刻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口风琴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且实践且思考,努力让每一位千小学子都能用琴声表达心中的美好,感受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感受艺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汪秀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戏曲进校园作文 第10篇

在第二节课开始,舞台的面积不是很大。但是唱戏的人很多。他们的服装不同,各式各样的,有包青天,等等。舞台的后面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大屏幕。一共演了五场戏,每一场戏都很精彩虽然有唱的听不懂但是舞台旁边有字幕。大屏幕上的图片随唱的戏而变化着,图片上的人物,是以前的老照片,和演的一模一样,甚至连人物也都十分相似,在台下看根本看不出什么破绽。

我最喜欢听的是,穆桂英挂帅。也称花木兰,豫剧音乐剧《花木兰》由“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石磊担任导演和剧本创意,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女儿陈小香担任艺术指导,常派再传弟子连德志领衔主演,81岁高龄的豫剧大师王素君、唐派名家袁国营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甘当绿叶,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优秀青年演员李多伟、杨历明、吕军帅等参加演出。

演出中,常派经典剧目《花木兰》中的15个唱段并未删改,而是采用了新的民族交响乐队,以朗诵《木兰辞》做串联,加入了伴唱、合唱、轮唱等现代音乐形式,但呈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常派唱腔。演员全部彩扮演出,保留全剧的戏剧性,舍弃过场戏,演出进度比传统豫剧更明快,很多戏迷不由自主地跟随乐曲哼唱起来。

谈到此次演出的创意,石磊表示,今年是国务院授予常香玉大师“人民艺术家”十周年,也是常香玉大师逝世十周年。常香玉创立的常派艺术深受广大戏迷观众喜欢,但许多学常派者在表演时不顾人物身份,不分戏剧环境,不论内心情感,一味地强调奔放和激越,丢掉了婉约和柔美,这是对刚柔相济的常派艺术的一种误解,常派需要“正本清源”。因此,在保留常派艺术流派特色的基础上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恢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那种“以少胜多、以简代繁、以虚拟实”、“无中生有”的空灵质朴的独特艺术风格为宗旨,这就是用“新古典主义”演绎经典的目的所在。

上一篇:运动会400米通讯稿下一篇:小鸟的朋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