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试卷

2024-07-18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试卷(精选13篇)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试卷 第1篇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复习试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

jiān zhàwéi guānjiǎ zhuāngpò bù jí dài()()()()fènglùtāxiānjiējìlàn yú chōng shù()()()()

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上“√”。逢蒙(páng féng)胸脯(pú bǔ)张牙舞爪(zhuǎ zhǎo)结束(shù sù)暖和(huo hé huò)沉甸甸(diān diàn)

三、比一比,再组词。

贪()婪()俸()莫()

贫()焚()奉()漠()

四、将关联词语分别用到下面的句子里。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

不但……而且……如果……就……

1、()太阳离我们很远,()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2、小明()学习好,()喜欢帮助后进生。

3、你()想有好成绩,平时()应该刻苦学习。

4、()我们的粮食是靠劳动得来的,()我们应该爱惜。

五、在每句话的括号里填写一对意思相反的词。

1、王大伯一家人很注意()用水,从不()。

2、天亮了,原来看得很()的景物,现在越来越()了。

3、经过技术革新,工人虽然()了,但是产量却()了。

六、在原句上

六、修改病句。

1、我估计他这道题目肯定做错了。

2、五年级的同学特别爱踢足球和羽毛球。

3、成了我们班的新班长。

4、这次考试考坏了,所以我不能灰心。

七、按要求写成语。

1、寓言故事的成语。

()()()()

2、“一”字为首的成语。

()()()()

3、形容做事专心致志,认真的成语。

()()()()

八、把下面错乱的话整理成一段通顺的文字。在()里写上序号。

()借着楼道的灯光,我将教室门锁好,走下楼去。

()走到操场,我忽然想起楼道的灯没有关。

()我收拾好书包,熄灭教室里的灯,走出教室。

()写完作业,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了。

()一夜要浪费多少电啊!于是,我转身又上了楼。

九、围绕下面这句话接着写下去。

嫦娥真是个好心的人!

十、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高明的琴师

春秋时代有个琴师叫俞伯牙,拜成连先生为师。他苦学了三年,创作了一部乐曲,名叫《高山流水》。他非常高兴地把这部乐曲演奏给老师听。老师听完以后,笑笑说□□我有个老师比我高明得多□明天□我带你去访问他□你一定会有收获.第二天清早,成连先生带着俞伯牙划船来到一个海岛上,并告诉他说:“老师就在岛上,你自己去找吧。十天以后,我再来接你。”

成连先生走后,俞伯牙怎么也找不到那位高明的琴师。他累得气喘吁吁,心情烦躁地坐在沙滩上。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身后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那惊涛骇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使俞伯牙激动得欢呼起来。他忽然明白了老师的用意,立刻面对大海弹起琴来。

十天后,成连先生真的来了。当俞伯牙把修改过的乐曲再弹给他听时,老师连连夸奖说:“好,好,好极了!”

1、在第1自然段中的□内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给下列词中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打“√”)

“明白”明亮②清楚③公开 ...①.........

“苦学”①痛苦 ②像胆汁或黄连的味道 ③有耐心地;尽力地 .........................

3、将词与合适的解释用线连起来。

一望无际使人害怕的大风浪

扣人心弦使人心情十分激动

惊涛骇浪一眼望不到边

4、阅读第1自然段,然后填空。

俞伯牙是时代的琴师。他曾拜苦学三年,创作了一部名叫《》的乐曲。

5、仔细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再填空。(2分)

俞伯牙修改乐曲时,面对的是,身后是,“高明的琴师”主要指点的两种声音是①②

6、读短文中画“的句子,回答句中的“他”指谁?

十一、作文。

题目:记一次有趣的活动

要求:

1、有详有略地把活动的过程写清楚;最有趣的部分要写具体。语句通顺,字数400字左右。

2、注意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试卷 第2篇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作者是著名作家孙友田。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

1.为什么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你喜欢这绿色的课本吗?(答案:因为大自然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绿色的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同时绿色象征着生命,象征着活力,亲近自然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健康成长。所以把大自然说成绿色的课本。我喜欢这样的课本,因为大自然中隐藏着许多奥秘,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和收获。)

2、拓展练习:

1、描写自然风光的成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花红柳绿、沃野千里

2、仿写诗句:

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小鸟说):(飞翔吧),(飞向辽阔的天空),(展示少年的才华)!(沃野说):(耕耘吧),(付出辛勤的汗水),(收获甜蜜的果实)!

3、学完这课,你想到了那些名言?(实践出真知;百闻不如一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装满昆虫的衣袋》课文记叙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赞扬了法布尔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探索和钻研精神。《昆虫记》是他的代表作。

1、课文记叙了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告诉我们(答案:从小就应当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

2、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

(答案:“装满昆虫的衣袋”最能集中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珍爱,懂得一个人只有执着追求,才能在他从事的事业中取得辉煌的成就。)

3、他用毕生精力,写下了哪本巨著?你从法布儿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

《昆虫记》

(坚持不懈、孜孜以求、锲而不舍、有志者事竟成)

三、拓展练习:

1、照样子写词语:

甜滋滋:

香喷喷、水灵灵、白花花、湿漉漉 鼓鼓囊囊:勤勤恳恳、支支吾吾、吞吞吐吐、风风雨雨 鸟栖虫居:龙吟虎啸、狼奔豕突、狼吞虎咽、龙飞凤舞

《变色龙》一课,记叙了作者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从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变色三个方面描述了变色龙的特征。提醒人们要保护动物。“变色龙”比喻没有原则见风使舵的人。三字俗语有:纸老虎(外强中干的人)井底蛙(孤陋寡闻见识不广的人)千里马(德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

哈巴狗(趋炎附势百依百顺的人)

1.课文主要从哪三方面介绍了变色龙的什么特点?(外形怪;捕食快、准;变色多)2.拓展练习:

写出表达“看“的词语:窥探、观望、凝视、眺望、端详 写出表示时间快的词语:刹那间、顷刻间、霎那间、一瞬间 写出含有动物的成语:万象更新、鼠目寸光、鸡飞狗跳、画蛇添足 《金蝉脱壳》从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介绍了蝉脱壳的过程,脱壳时身体各部分出来的顺序是背→头→脚→尾。脱壳后变化最大的是翅膀与颜色。

“金蝉脱壳”还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现。“三十六计”还有:调虎离山、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打草惊蛇、苦肉计、空城计等。

本义:蝉在蜕变时,本体脱离皮壳而走,只留下蝉壳还挂在枝头。2.照样子写词:枝繁叶茂:桃红柳绿、风和日丽、山清水秀、风平浪静 3.当你阅读“金蝉脱壳”的具体过程时,一定被那奇特动人的情景吸引了吧。那你想到那些名言呢?(观察,观察,再观察。——巴甫洛夫;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练习2》

1.本单元我们认识了许多的小动物,如_________的小甲虫、_________的变色龙、________的纺织娘…… 它们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原因是这些作者都有一个共同点:,这让你想到了(谁)的名言,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试卷 第3篇

1.学会几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脉络, 初步感知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板书:日出) 读到这个词语, 大家都不会陌生, 日出以它独有的神奇瑰丽、变幻多端而赢得了古今许多诗人的青睐。 (出示句子)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曾在圣井山之巅留下了“太阳初出光赫赫, 千山万山如火发。”的豪迈诗句。

2. 太阳每天朝起夕沉,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你见过日出吗?有什么印象? (板书:日出)

3. (1) 导入课题, 读课题。

(2) 介绍作者巴金爷爷。

(3) 师补充:巴金, 原名李尧棠, 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代表作有《家》、《春》、《秋》。

二、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课文有6小节, 请6位同学来读, 其他同学一边听, 一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 (相机正音:慢慢儿

一刹那重担重围)

3. 交流: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巴金爷爷为了在海上看日出, 常常早起, 写下了海上日出的美丽景象, 并发出了赞叹。【承上, 在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之后, 此环节的教学并没有嘎然而止, 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生成的契机, 进行思维的提升和方法的总结。而这一切, 并不是由教师口授言教, 而是让一切都从学生中来。“新基础教育”提出“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生命力从何而来?就从学生积极的、主动的、充满智慧的思维中来。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个体, 教师需转换旧观念, 不以自我认识为课堂主宰, 而要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善于引导、心中有学生、言语显大智的老师。在学生一次次不断修缮改进的答案呈现过程中, 我们不应忽略孩子们智慧摩擦出的火花, 当我们将课堂毫无保留地交给他们, 充分尊重他们完整的思维过程, 并试图发掘亮点时, 孩子们的表现是相当精彩的。他们或根据课题的提示, 或根据课文的内容, 或从前一位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获得启发……直至获得一种宝贵的学习经验:根据课题的提示, 并结合课文的内容来组织完整的语言, 提炼出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的确是个好办法。】

三、理清脉络

1. 同学们, 如果请你给课文来分分段, 你会怎样分呢?默读课文, 可以和同桌组成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2. 交流 (……)

【有效的小组学习是语文课呈现精彩生成的有效手段, 在讨论的过程中, 诸多小组对文本的分段都有各自的想法。交流时, 教师只是负责将各组的答案进行板书, 不以个人观点参与及影响。得出多种分段法。众说纷纭, 必有正误之分。还是把足够的空间和机会留给学生。请他们自行判断几种分段方法的合理性, 不同的分法, 就请他们阐述各自不同的理由。在整个辩证思维的过程中, 学生为本, 他们也更喜欢这种课堂氛围。有互动、有发现、有乐趣。“新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过程, 提出“有向开放—交互反馈—积聚生成”构成的“互动生成”式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教师通过开放的手段激发、捕捉、利用、组织学生各种性质的资源, 释放, 并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发展资源的过程。有目的、有指向地培养学生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有一颗生命自觉之心。主动、积极、自信, 展现出独具魅力的生命光彩。】

3. 学生分段读课文, 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文中哪句话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 (指读)

4. 刚才大家找的呢, 有很多都是描写日出景色的句子, 我们也感受到了, 巴金爷爷的笔触非常细腻生动。

我对文章最后一句话印象特别深刻。 (出示: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6. 你能给这句话换个句式, 变成陈述句吗?

7. 同学们, 你觉得什么叫“奇观”? (奇特的景观)

8. 我们的生活中, 你见过哪些奇观呢?

9. 这海上日出, 作者称之为奇观, 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细细品读第一段。 (自由读)

1 0. 你读懂了什么?

a.天没有大亮, 周围很静, 说明了什么? (时间很早)

b.这样的早起只是一次吗? (常常)

c.你感受到了巴金爷爷怎样的心情? (非常期待能看到日出)

1 1. 有这样一种期待的心情, 必定是为了等待欣赏一场奇观!

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日出之奇特, 我们却能从巴金爷爷的心情中体会到。请你读一读第一段, 感受这种期待。

1 2. 这一切的等待和辛苦都没有白费, 在看过海上日出后, 巴金爷爷由衷赞叹道: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齐读)

1 3. 欣赏美丽的海上日出。 (出示图片)

日出时, 太阳、海水、天空, 分分秒秒都在发生变化, 它们互相映衬, 绚丽多姿, 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我想, 技术再高超的摄影师都无法记录下那种变幻之神奇。巴金爷爷却用文字记录下了这一奇观, 我们不禁感叹语言文字的无所不能和妙不可言。

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有它界定的教学目标, 学习字词, 读通全文, 了解大意。要完成目标并不困难, 但怎样使课堂丰实有趣, 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为了追求第一课时的精彩生动, 我们往往走入误区, 那就是“教学目标逾越”。将许多第二课时该做的事儿, 乾坤大挪移到第一课时, 结果导致教学环节零碎, 训练点都只是点到为止, 看上去很热闹, 而忽略了语文课堂最根本的“扎实清简”。明确第一课时要教什么, 了解孩子们需要获知什么, 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课堂即会有真实的生成, 真实的, 就是精彩的。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 我想到了以下两个关键词。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试卷 第4篇

一、学生出现的典型错误

(一)口算中的错误

10.6-8=9.8

3-2.8=1.8

5-3.9=4.4

这三道口算题的错误之处都在于学生没有将数位对齐计算。

(二)笔算中的错误

第一题的错误原因是得数中间的0未写,而学生的解释是“上课时老师不是说可以利用小数的性质将小数末尾的0去掉吗?”是啊,这位同学将小数中间的0和小数末尾的0理解成同一概念了。可以看出学生对“小数的性质”这一内容没有学好。

第二题的错误原因是在得数的整数部分的十位上也写了0,问学生这样做的原因,他们也说不出所以然,就是凭感觉做。做数学题最怕的就是凭感觉,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不思考随意做的做题习惯。

第三题的错误原因是被减数百分位上的数不够减,就把减数百分位上的9直接移下来。这类题是被减数小数位数小于减数小数位数的题,错误比较普遍。

(三)简便计算中的错误

8.44-(5.44+2.8)

=8.44-5.44+2.8

= 3+2.8

= 5.8

整数加减法中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即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这个性质学生熟记于心,但运用起来却不得心应手。在把括号摘掉的时候括号里的加号总是忘了变成减号,因此导致错误。

3.06-0.18+0.82

= 3.06-(0.18+0.82)

= 3.06-1

= 2.06

这道题目学生极易和上一题利用减法的性质解题混淆,尤其是当看到后两个数加起来的和是整数时,学生就很容易出错。再加上题目中的要求是怎样简便怎样算,因此,学生就坚定地认为自己做的是正确的。

7.5+4.9-6.5

= 7.5+6.5-4.9

=14-4.9

= 9.1

在移动数的时候要带着前面的符号一起移动,针对这个错误,笔者对学生说:“每个数前面的符号就像是数的孩子,在移动这个数的时候一定要记着将它的孩子一起带走,并保持该运算不变。”

4.9+0.1-4.9+0.1

= (4.9+0.1)-(4.9+0.1)

= 5-5

= 0

这种类型的题目(包括乘除法中类似的题目)学生是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的,可能这也和每个人的视觉效应有关吧,对称在这儿起了不小的坏作用。

二、对策思考

传统的计算教学采用的基本模式是:从基本训练—例题的讲解、得出计算法则—巩固练习、重复操作—形成计算技能。学生因计算的枯燥而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那么,对于计算教学来说,什么才是更重要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还把计算教学的目标局限于计算本身,在课堂教学中,把计算作为专门的技能来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因为相对于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说,寻找解题方法,选择合理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计算,显得更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研究表明,计算与心理状态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在一个“娱乐性”的氛围下做题,学习兴趣高,计算速度快,巩固性也强。因此,教师在组织练习时应设计一些新颖的、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练习情境。如可以采取“帮助小兔找回家”“小壁虎找尾巴”等带有童趣的游戏形式进行算式与得数的连线;也可以设计一些闯关的竞赛类的题目,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计算速度及正确率;还可以设计“啄木鸟医生”“小马虎的作业”等纠错练习,培养学生细心计算的习惯和校正错误的能力。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避免因为单调的计算而产生的枯燥、乏味的感觉。当然,将一组基本练习融合在一定情境中,也能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二)注重计算的算理理解

在重点探究算法时,要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算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是不合理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初步明确算理。重点探究后,也并不急于得出计算法则,而是让他们继续尝试,仍允许他们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在进一步的交流中感受小数的计算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感悟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讨论,计算这样的题目,你认为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三)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正确无误的可靠保证。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并不是因为没有正确理解算理,也不是没有掌握计算方法,而是没有一个良好的计算习惯,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尤其重要。

笔者认为,学生要养成以下几个习惯:(1)审题清。学生在计算中由于没有看清数字,而出现计算错误。有时会把数看错,如把123看成128,有时会把运算符号看错,前后颠倒等,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养成看清题目的习惯。(2)书写明。书写不规范也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常见原因。学生在计算时,有时因为字迹潦草、分辨不清而误看,如6和0、1和7、3和8;有时因为竖式书写不规范,数位不对齐而使计算出现错误。因此,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是学生必须养成的习惯。(3)计算细。计算时一定要一心一意,不能三心二意;一定要弄清运算顺序,看清运算符号。(4)检查真。检查和验算不仅是保障计算正确的有效措施,而且是一种促进学生理解计算过程和计算技能的手段,学生可以通过验算进一步理解加和减、乘和除等之间的逆运算关系。

(四)注重习题的层次性

计算是一种技能,需要在一些有层次的练习中加以巩固与熟练,并且掌握一定的规律,提高计算的准确性与计算的速度。设计计算练习时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模仿性到再造性,再到创造性发展,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既要考虑立足于帮助学生巩固计算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又要在不断变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有趣的数学,避免重复、机械、大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坚持计算每天一练

设计准备题,做到每天一练。在每节数学课前候课的5分钟里,笔者每天出2道计算题,或10道口算题在黑板上,让学生养成习惯,铃声一响,就拿出准备好的专门的计算练习本做题。第二遍铃声响起时,教师讲评,对容易出错的题在黑板上板演,同时同桌交换批改,有错误课后订正。

一位教育大师曾说过: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催促学生,不追求解题数量,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笔者认为,计算教学只有将计算源头的错误纠正,态度端正,才能得来解题的“清如许”,才能让个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不怕数学,爱上数学,并一天一天地成长、进步。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试卷 第5篇

教材分析:

第二组课文与课文之间的关系就比较密切了,第二组课文可以按照主题的样式进行教学。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篇课文是一个号召:让我们一起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打开大自然绿色课本的例子:法布尔的故事;《变色龙》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的是观察变色龙变色的经过;《金蝉脱壳》讲述的是作者观察蝉脱壳的一个过程。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这是一首写得很是意气风发的诗歌。诗歌语言欢快,内在结构严谨,是一首好诗!不过,要把这首诗歌教好倒要花上一番功夫。因为这首诗和古诗又不一样。教这首诗歌还是要从诗歌的语言入手,从诗歌语言背后的意蕴入手。

《装满昆虫的口袋》写的是法布尔小时候的事情。但是,作品中将父母作为与法布尔相对立的角色描写我觉得有些不妥当,是不是法布尔的父母真的是这样?

《变色龙》一文写了可爱而又迷人的变色龙。相信学生在初次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是充满兴趣的,但是,当教学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可能就没有那么大的兴致了?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兴致所在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金蝉脱壳》一文写得也是极其生动的,作者把金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写出来了,很是吸引人。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看学生的表达。

现在语文教学过多的是对教材人文体验,但是,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学习的根。我要多做一些关于语言文字训练的课例。

习作2是作者观察一种小动物然后写下来,在这里,教材的要求更为明确了,要求学生“先观察它的外形,看看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再观察它的动作。观察动作要仔细,要有耐心,有时要反复观察。比如小鸡吃食,公鸡打鸣,鹅鸭凫水,猴子嬉戏,鸟儿飞翔等等。然后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为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可以适当地打比方。当然也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像如此详尽的作文写作要求是很难看到的。

练习2的语文与生活主要是歇后语的练习。首先是歇后语的积累,其次是歇后语的运用。读书与积累的内容是三条关于观察的格言。其实,这三条格言可以放在本组教学之前进行教学。想想说说是想象补充画面然后再说一说。

通过前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又得到了训练和积累。上一个单元的现代诗和古诗无不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气节。而两篇写人的文章使学生对根据人物言行,探知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有了较系统而又感性的认识,对课文主要内容和文章表达的思想主题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较扎实的基础。同时,我们在前几册教材中,都接触过大量的写人的文章。文章内容虽然不一样,呈现的人物的个性不一样,但是在写作手法上颇多相似之-1-

1集方圆之慧

筑幸福之洲 处,因此,也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本单元的习作应该不难,但要组织好学生认真、严谨地对待,切忌在场面描写时面面俱到。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各课生字,结合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对课文语言品味的过程中,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4.通过感悟诗歌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5.随文感受并学习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6.体会诗歌回环反复、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感受现代诗歌对仗工整,音律节奏明快优美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

1.学会精读课文某些段落 2.学写课文提纲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自豪与热爱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5.感受世界的多彩。

6.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7.从阅读课文第二段中受到感染,从小养成爱科学、爱自然的志趣。8.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9.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 1.朗读诗歌,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从阅读课文第二段中受到感染,了解本文的命题方法和一般命题常识。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

3.激发学生乐于观察周围的事物的兴趣。课时安排:

《去打开大自然的课本》2课时 《装满昆虫的衣袋》2课时 《变色龙》2课时 《金蝉脱壳》2课时 《习作2》2课时 《练习2》3课时

集方圆之慧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试卷 第6篇

五上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读书做笔记

2、随时使用工具书

一、《师恩难忘》

1、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2、田老师是善于用故事吸引学生、既教书又育人的好老师。

3、“恭恭敬敬、深深感谢、终生难忘”等词语表现了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4、“有如春雨点点”一句的理解:春雨可以滋润大地,让种子生根、发芽、长叶,让万物生长,而田老师讲的这些故事正如春雨点点,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让孩子们从故事中学到知识,明白道理。表达了作者对田老师高超的教学技艺及博学的由衷赞美。

5、赞美老师的名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播下文学的种子”指田老师通过上

教学

千个如春雨般的故事滋润我的心田,由此引领我走进文学的殿堂。

7、“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第一个“树”指种植,第二个“树”指培养。这句话指:种植一棵树,十年的时间才可以成材,培养一个人才的时间则更长,充分说明培养人才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8、“老师的教诲之恩”指田老师教我们学习知识,明白道理,引领我走进文学的殿堂。

9、课后题3:这句话写出作者对老师的敬佩感激之情。田老师教学有方,作者在四年里,听了上千个故事,受到了老师的教育熏陶,既学到了知识,又懂得了做人的道理,为我打开“通往文学的大门”。

口才好的成语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妙语连珠

才学出众的成语: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博古通今 八字成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教学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二、《陶校长的演讲》

1、陶校长,指我国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他的名言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2、演讲,是在群众集会或者重大的会议上,就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说明道理、发表讲话。演讲往往具有真实性和鼓动性两个特点。

3、《陶校长的演讲》要求学生每天问一问自己,以此激励和鞭策自己在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四方面不断进步。演讲稿言真意切,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护。

4、“专心致志”和“坚韧不拔”是学习的两大优秀品质。有了这两种意志品质,学问才会有进步。

5、“公德”指公共道德;“私德”指个人的品德修养;“真人”指真诚不虚伪的人。

教学

三、《古诗两首》

1、寻隐者不遇(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寻隐者不遇》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上的事情,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和对隐士生活的无比向往。本诗特点是寓问于答(三问三答),平白如话。后两句诗意:师傅就在眼前的山里,可山间云雾迷蒙,我也不知道他具体在哪儿。

2、所见(清·袁枚):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后两句诗意:大概是想捕捉那正在鸣叫着的蝉吧,牧童突然停止了行走,不再高声唱歌了。

3、《所见》写的是夏季,依据是:鸣蝉;牧童很开心,依据是:歌声。

4、不知处:不知道在何处

振林樾:振(震荡)樾(树阴)

教学

林樾:林中成阴的地方 意欲:心想 练习1

1、带有“风”字的古诗。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题秋江独钓图(清代王士禛)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①蓑:指蓑衣。扁舟:小船。丝纶:钓鱼用的丝线。

②这是一首题画诗,画的名字叫《秋江独钓图》。

③全诗共9个“一”,生动地写出了秋江边诗人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又略显孤独寂寞的心情。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试卷 第7篇

一、多音字: 划huá(划破) huà(计划)

二、易错字:凛冽 嘹亮 蕴含 震颤 橘红 浩瀚 澎湃 镶嵌 戈壁 伫立 心弦 苍穹 游弋

三、填空:1、神州五号发射是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时间是在10月5日。

2、本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首次飞行太空的过程,表现了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时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3、各部分朗读的感情:①第6-11自然段描写了当时的紧张的气氛和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以及当时震撼人心,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②第12自然段写出了中华民族此时的自豪与兴奋,场面惊天动地。③第18自然段体会杨利伟当时的激动和难以抑制的豪迈之情。朗读要语调激昂、声音响亮、充满自豪。④第19自然段表达杨利伟首次登上太空的兴奋之情,又要表达他对儿子的疼爱之情。⑤第20自然段在结尾用两句话点明了中心。也写出中国人此时的喜悦与自豪。

4、神舟1-6号发射的年月:神舟一号于11月发射;二号于1月发射;三号于3月发射;四号于月发射;五号于月发射;六号于10月发射。

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一、难读字:逐zhú 渐 孪 luán生 干涸hé 陨yǔn石 潜qián藏

二、易错字:诞生 孕育 裹挟 渺茫

三、填空:

1、本文是是一篇科普文,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的表达了内容的方法,激发我们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培养我们热爱科学的志向。

2 、本文很多地方用了猜测,却又一次次注明。又在结尾留了一个悬念。这样写的好处是:给了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同时激发读者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读来意,犹未尽,也增强了真实性。

3、火星上水的两种来源:一是陨石或彗星带来的,一是潜藏在一些矿物中的。

4、这兄弟俩长得太像了——同样有南极、北极,同样有高山、峡谷,同样有白云、尘暴和龙卷风,同样是四季分明,甚至连一天的时间都差不多。

5、词语的特殊意思。

①家常便饭——本义是指很平常、经常发生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来看,是说太阳系内无数大大小小四处游荡的碎片,彼此碰撞是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事,很平常。

②集体大逃亡——用形象的手法,写出了由于火星引力小,致使火星上表面液态水蒸发变成的大量气体离开火星的样子。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试卷 第8篇

一、需要心中有“本”,心中有“生”,着眼语文素养考查

编写试卷,其实与习作一样,需要凸显重点,彰显“生”“本”。新课标中第二学段阅读目标重点是积累文本中的优美词语与语段。传统试卷中往往以填空、默写的形式出现。虽然强调积累,但是却忽视了运用。在素质教育中,前提是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体现在试卷考查中,则更多需要关注运用。笔者在编写试卷过程中,曾一反常态,把教材中古诗以及相关课文积累整合成理解填空题:

积累不是简单的背诵,更多需要理解,尤其是人文内涵的理解。这不仅需要指导学生背诵,更需要给学生渗透“人文”思想,体现语文素养思维。上面所列的题目,相比传统的填空默写,不仅可以有效巩固课文关键内容,而且还增添了一份人文情怀,活用了文本语言,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一次熏陶。不过在试卷编写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避免简单重复,以及偏题怪题,以保证试卷有效度。

二、需要活用语言,引导生成,着眼学生表达考查

阅读指向写作。语文学习的最终成效需要在学生身上体现。习作是体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考查语言文字运用的最佳途径。因而针对习作要求,教师需要创设有利于学生表达情境,那么学生思维就会被激活,思路就会被打开,从而有利于学生生成表达精彩。比如针对下面一道习作要求:

儿童节、圣诞节……在节日里,你会收到别人赠送的礼物,或者精心给别人准备礼物。请你把当时经历写下来,并且给习作拟个新颖的题目。

相对而言,这道习作要求比较常规,但是从学生角度考虑,却有点难度。一来要求不具体,学生对此理解比较模糊;二来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经历”“新颖”两个词理解有点难度;三来要求趣味性不够,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表达生成精彩。因而习作要求更需要从学生出发,结合他们实际理解,给他们搭建展示平台,引导他们更好地发挥创造性。笔者结合三年级学生喜欢讲故事,对这道习作题目进行了修改:

每一份礼物后面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你收过特别的礼物吗?你送过别人特别的礼物吗?请你说一个关于礼物的故事。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300字!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题目不仅贴近实际,还与他们生活与心理相吻合,通过这种描述,不仅有利于考查学生的习作表达水平,还能引导他们深入回忆,体验故事,有利于在习作中孕育情感,最终生成表达精彩。可以这样说,完成习作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

三、需要彰显“人文”,传递“价值”,着眼思想内涵体现

优秀的教师不仅能上精彩的课,同时也能编写一份高质量的试卷。因为要编写高质量的试卷,就必须研读课标精神,研读教材内容,研读学生实际。对于学生来说,高质量的试卷除了知识考查,更需要体现价值导向,渗透人文思想。如果过于呆板,满足于借鉴,那这份试卷虽然是“编写”,但更多是一种“拼凑”,缺乏整体连贯,更没有“生命”可言。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在应试中有的只是“负担”,享受不到一种学习的快乐与体验,这是本末倒置的。好的试卷应该充满情趣,渗透“人文”,比如下面两道题:

1.小动物都夸小露珠像_____那么闪亮,像_____那么透明……在你心中,小露珠像_____。

2.当小张学习不肯用功,你可以送给他一句忠告,即“_____,_____”;当你在公交车上,看到有人不肯为老人让座,你可以把孟子的名言送给他,即“______:_____”。

好的语文试卷是流淌着“人文”气息的。教师在编写过程中,需要明白,试卷不是冰冷冷的题目,也不是“无情”地考查,而是着重通过导向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表达能力,继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而在编写试卷中,教师需要明白,学生考试过程不是煎熬,而是一次学习的全面总结与心灵的提升。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试卷 第9篇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  蓝花

2、4、6、8…双数  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  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5个环节认识周期规律,即“五探”。“一探”通过男女生“比比谁记得住”的游戏,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找规律兴趣。“二探”通过情景图,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体验周期规律。“三探”你知道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吗?学生通过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四探”通过第38盏、第39盏是什么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方法,得到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五探”通过一组实践操作“摆棋子”再次探究并形成清晰完整的周期概念,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通过“五探”学生对周期问题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了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成功的体验。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试卷 第10篇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_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

chángshìzīyuánzànsîngrú lǚ ping dì()()()()fangqìdānyōuyǎngzhídǎn zhàn xīn jīng()()()()

二、比一比,再组词。(4分)

伐()滔()骇()覆()筏()涛()害()履()

三、成语练习。(6分)

1、补充词语: 专心()志()浪排空谈笑风()如()平地

2、写近义词: 锐不可当---------()饿虎吞羊---------()提心吊胆---------()乘风破浪---------()

四、搭配词语。(6分)

美好的情操痛苦地说 崇高的未来认真地笑 高尚的理想开心地哭

五、按要求完成练习。(2×7=14分)

1、关于“看”意思的词语有:眺望、俯视、仰望等,那么请你写出关于“说”意思的词语有(至少四个)。

2、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的填在括号里

瞧,运动员以经准备好了。他们战在起跑线上,上身前倾,眼睛紧盯着前方,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的短跑键将。()()()()

3、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

()太阳把()海面照射得(),美丽极了

4、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改写成拟人句)

5、大雪从空中飘落下来。(改写成比喻句)

6、解放军叔叔在抗洪中舍己救人的精神,我们永远不能忘记。(改写成反问句)

7、早晨起来,我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和灿烂的阳光。(修改病句)

六、把下面的句子用序号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3分)

()后来,诺贝尔终于发明了硝化甘油炸药。()他不顾亲友的劝阻,冒着生命危险反复试验。

()诺贝尔从小就很用功,他刻苦自学了英、法、德等几国文字。()面对多次失败和爆炸事故,他毫不退缩。()这个消息很快就轰动了整个瑞典。

()长大以后,他对研究炸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为人子,亲师友。文中列举了和的事例作为榜样。(4分)

2、黄河,那、的气势,令人。“黄河的主人”是指,他能成为“黄河的主人”是因为。(2+1+2分)

3、地球缺水原因主要有:一是;二是。作为我们新时期的学生应当(怎样做?)(3分)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0分)

(一)(7分)

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专心致志地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皮筏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

1、文中有一组近义词:()——()

2、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3分)

从、、等词语说明艄公很沉着,驾驶技艺高超。从、、等词语表现了乘客从容的神情。

3、造句。(2分)

提心吊胆——

(二)芭蕉(13分)

春天,两鬓斑白的女教师,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在校园的一角栽下了一株芭蕉树。当秋风送爽的时候,芭蕉成熟了。老师领着学生采下了丰硕的果实,留下了已经枯萎的芭蕉。不久,从芭蕉根部生出了几个浅红的嫩芽,嫩芽又渐渐长成了小芭蕉。小芭蕉越长越茂盛,而

老芭却越来越憔悴,终于完全枯萎了。学生跑进了老师的办公室,伤心地说:“老师,老师,老芭蕉病得很厉害。”正在备课的老师摘下眼镜抬起头来和蔼地说:“那是因为它身上的养分都输送 给了小芭蕉。”“那老芭蕉心里一定不好受。”老师深情地望着学生肯定地说: “”

一个静静的夜晚,老师坐在桌前批作文。她翻开一本作文,只见上面写道:“我们的老师 就像老芭蕉,我呢,是一个嫩嫩的小芭蕉。”又翻开一本,上面写着:“我长大也乐意做一位老师,用自己的心血哺育更小的朋友,就像老芭蕉一样。”老师读着读着,不觉眼眶湿润了。(1)、在第2段结尾,老师说了一句什么话?(2分)

(2)、按要求写词语。(4分)

写近义词 :厉害()哺育()写反义词 :枯萎()和蔼()(3)、文中分别用“老芭蕉”和“小芭蕉”比喻什么?(2分)

(4)、文中歌颂了人民教师的哪种精神?(2分)

(5)、写一段赞美你身边的老师的话。(3分)

八、作文。(25分)

题目:这件事真使我_____________

提示:在日常生活中,你经常会看到,听到或经历过一些事情,有的使人惊喜,有的令人气愤,有的使人惭愧,有的令人感动,有的使人无法理解„„请你从中选择一件事情写下来。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试卷 第11篇

1.《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作者是著名作家孙友田。文题蕴含丰富,以“绿色的课本”喻“大自然”,形象贴切且引人遐思。

2.把“大自然”说成是“绿色的课本”是因为大自然里蕴藏着丰富的知识,绿色的大自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绚丽多彩。亲近自然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健康成长。

二、《装满昆虫的衣袋》

1.《装满昆虫的衣袋》课文记叙了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赞扬了法布尔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的探索和钻研精神。《昆虫记》是他的代表作。

2.之所以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是因为这个题目最能集中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珍爱。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一个人只有执著地追求,才能在他所从事的事业中取得辉煌成就。

三、《变色龙》

1.《变色龙》一课,记叙了作者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从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变色三个方面描述了变色龙的特征。提醒人们要保护动物。

2.“变色龙”比喻没有原则见风使舵的人。类似的三字俗语有:

纸老虎(外强中干的人) 井底蛙(孤陋寡闻见识不广的人)

千里马(德才兼备大有作为的人) 哈巴狗(趋炎附势百依百顺的人)

四、《金蝉脱壳》

1.《金蝉脱壳》从脱壳前、脱壳中、脱壳后介绍了蝉脱壳的过程,脱壳时身体各部分出来的顺序是背→头→脚→尾。脱壳后变化最大的是翅膀与颜色。

2.“金蝉脱壳”还是三十六计中的一计,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现。“三十六计”还有:调虎离山、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打草惊蛇、苦肉计、空城计等。

3.歇后语列举: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扁担挑水——心挂两头

西施脸上出天花——美中不足 孙悟空闹天宫——打上前去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八股文的格式——千篇 一律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试卷 第12篇

níng jìng chàng gē huái lǐ yě cài zuǐ ba

二、在正确读音下面划上横线:(3分)

高粱(liáng liang)即(jí jì)将 撑(chēng chēn)破

友谊(yì yí)馋(cán chán)嘴 思念(niàn liàn)

三、把合适的大、小写字母用线连起来,并将它们按音序排列。(只排大写字母)(5分)

A E H K M O R V

h a e o r v k m

四、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6分)

1、稻子(黄)

枫叶()棉花()高粱()

2、(打)滚儿

()作业()蜻蜓()小猪

六、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反义词,用横线划出来。(8分)

1、今天天气很凉快,一点也不觉得闷热。

2、这个问题太复杂,要是简单一点就好了。

3、放学后,热闹了一天的校园逐渐安静下来了。

4、失败是成功之母。

七、选词填空。(9分)

一()蝴蝶 一()白霜 一()白兔

一()草叶 一()菊花 一()古诗

一()小鱼 一()小猪 一()话

八、请按课文内容填空。(1-3题每空1分,4、5题每空0.5分 共14分)

1、曾是妈妈怀里 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

2、《静夜思》的作者是 朝的大诗人。“秋天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地上就像铺了一层白霜。”相对应的诗句是。

我还知道,表达对亲人思念的古诗有《 》(只写诗题)。

3、蚕吐丝,蜂酿蜜。。

4、我知道国庆节是()月()日,今年是祖国妈妈()岁的生日。

5、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时间是 年 月 日,持续 天后,于

月 日闭幕。主题歌曲是《 》。奥运精神是、和尊重。

九、把下列词语组成一句通顺的话,并加上标点。(6分)

1、知道 水果 是 你 哪些 吗

2、江面 照在 上 月光 静静地

十、阅读。

秋天到了,野外的景色很美。

在我们村外有一()枫树林。一到秋天,枫叶变红了,远远望去,红艳艳一片,好看极了。霜降(jiàng)过后,枫叶越来越红,简直像一()()火,把天空都映红了。

在我们的山坡上,到处都是果林。在阳光下,那熟透(tu)的柿(shì)子像灯笼挂在枝头,满树的红苹果像一()()孩子的笑笑脸。在葡(pú)萄(tao)架下,成串的葡萄,有红的,白的,紫的……闪着迷人的光彩。一阵凉风吹来,满树果儿点着头,散发出甜甜的香味。

1、在()里填上合适的量词。(3分)

2、短文写秋天 的景色很美。写了 和 两个地方。(3分)

3、写果林时,写了、、三种水果。(3分)

4、写秋天的枫叶时,把枫叶比作,把柿子比作,把苹果比作。(3分)

5、描写葡萄颜色的词有、、。(3分)

6、这么美丽的秋景,你能用成语来说说吗?(4分)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十一、写话。(5分)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试卷 第13篇

教师用书上是这样建议的:可以先画出完整的截面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明确这堆钢管排列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计算。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后,组织交流。在交流中,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如果把两堆这样的钢管像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那样合在一起,那么每层有几根,有几层?每层的根数可以怎样简便地计算出来?使学生领悟到可以用“(最上层根数+最底层根数)×层数÷2”来计算。至此,学生能很自然地把这一方法与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联系起来,讨论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于教师用书上的建议,我非常赞成。但我进一步深入思考:为什么不是计算这个钢管堆的横截面面积,却同样可以用面积公式呢?钢管根数与面积大小之间到底有没有本质联系呢?如果我们能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计算钢管根数与面积大小之间的本质联系,那么学生对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钢管根数的理解是不是可以更深一层?

进一步来思考:该题的价值在于将梯形的面积公式应用于等差数列求和的计算,大大拓宽了梯形面积公式的使用价值。为此我想到了这样一些关键词:数学文化、课程资源、几何直观、数学建模。

教材中提供的是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圆形钢管的根数这样一个实际问题,我想,如果把面积公式作为一个结论直接让学生去计算,如何运用或许没有问题,多出几道类似的问题,反复运用几次后学生一定会熟练起来,但怎么想到用面积公式这样一个几何图形的知识来解决钢管的根数这样一个与图形没有任何联系的问题的呢?这或许才是这一课探究的真正价值所在。为此我想要把两者联系起来,还需要通过一系列课程开发,丰富相应的课程资源,打通面积公式与计算圆形钢管根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于是我尝试设计了如下一些问题:

(1)下图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图1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图2呢?这两个图形的形状不同,为什么面积一样?

(2)图3中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整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怎么算有多少个小正方形?(要求有多少个小正方形,可以用这样的算式:1+2+3+4+5+6。)

(3)在第(2)题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如图4)。图4的面积是多少?追问:图4的形状变了,为什么面积没变?

(突出虽然形状变了,但是小正方形的个数没有变,所以图形的面积没有变。)

(4)在第4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形(如图5)。如果一个小圆圈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那么图5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由正方形变成圆形,总个数不变,面积单位没变,总面积也不变。)

然后出示高斯趣题:1+2+3+4+…+97+98+99+100=?

怎么算?为什么能这样算?你能结合图形给予解释吗?

学生都能想到用(1+100)×100÷2=101×100÷2=5050。理由是根据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上底+下底)×高÷2=梯形的面积。

用图形来解释就是相当于这样一个梯形:上底是1个小圆圈,下底是100个小圆圈,一共有100层高(如图6)。

到此我没有结束探究,而是继续深入。

(5)图7的面积可以怎么求?(1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还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求法?如果把图7变成图8,你准备怎么求?

如果是1+3+5+…+95+97+99=?你准备怎么求?为什么?

(6)体育运动节,学校准备大型队列表演,有一个队列是这样设计的(如图9),你能求出参加表演的一共有多少人吗?如果让你设计,还可以变换成哪些队列图形?试着画一个。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新的关键词——几何直观,用直观的几何来帮助学生理解、建构抽象的数学公式,使抽象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与面积=(上底+下底)×高÷2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弗赖登塔尔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再创造。”认知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对任何一个新知的学习都是基于其原有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主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数学就是在学习建模。”要真正建立起学生能够理解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模型,必须与梯形这一直观图形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这样学生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能够理解的“和=(首项+末项)×项数÷2”。

由此我想到数学文化。数学文化体现在“和=(首项+末项)×项数÷2”这样一个抽象的数学模型上,它不是冷酷无情的,而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的。高斯趣题是许多学生耳熟能详的数学故事,我们在讲解这样的故事时,往往被数学家聪明的头脑所吸引,而忽视了积极思考、勤于探索的过程,更忽视了探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挫折,好像数学家的成功完完全全依靠自己的天资,而不是自己的努力。如果抱着这样的认识,那么介绍数学故事无疑是一种“我不能”的情感体验,不能树立学生数学学习的信心。数学家是怎么想到这样的计算方法的呢?我们普通人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获得这样的方法呢?如果通过合适的教学设计,能让学生体验、感受到像数学家那样的成功,那么这就是优质教学的魅力,也是数学文化的魅力所在。

我想到了几何直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难具体,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学是有关数与形的学科,数与形是数学发展的两翼,只有两者互相依靠、和谐发展,才能使数学学习飞得更高、更远。而新课程标准强调的几何直观,或许就是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数学学习中数与形的两种不同功能,因为数学的本质是抽象,而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形象,几何直观可以成为抽象与形象之间的桥梁。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但如果能与梯形的面积公式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那么抽象的公式就有了几何直观的形象支撑,对抽象公式的灵活运用就不再那么无依无靠。

我想到了课程资源。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许多要用的资料只要到网上查一查,就可以轻易获取,作为教师首先要有合理取舍的意识与能力。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可以帮助我们制作出一些我们所需要的直观图,通过观察、思考这样的直观图,学生就容易抓住知识间的本质联系。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的探索与实践提供丰富而有吸引力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探索与实践变得简单而富有意义。随着教师的职业不断走向专业化,对教师本体性知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作为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必须有优秀的数学素养。面对一个数学知识,学生或许只能看到一个点、一块石,但教师必须看到一张网、一座山。

我想到了数学建模,学习数学就是学习如何建模,但如何帮助学生构建起属于自己能够理解的“模”,必须基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因为任何有意义的建构都必须找到其建模的生长点。建模应该是意义上的自然生长,而不是形式上的生拉硬扯,建立模型的外形或许不难,但模型内涵的建立需要遵循一定的路径,不能操之过急。

上一篇:学生会学习部心得交流下一篇:农开办201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