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定位与推进方略

2024-08-15

山区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定位与推进方略(精选5篇)

山区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定位与推进方略 第1篇

山区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定位与推进方略

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经过多年发展,石门县作为一个山区县,建设现代农业已经具备了较好基础.通过对建国以来现代农业发展历程的总结归纳,结合贯彻中央文件精神,以石门县为例,阐述在县域一级发展现代农业的角色、产业和市场定位,提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些具有操作性的举措.

作 者:张金翠  作者单位:中共石门县委党校,湖南,石门,415300 刊 名:经济研究导刊 英文刊名:ECONOMIC RESEARCH GUIDE 年,卷(期):2009 “”(22) 分类号:V327 关键词:现代农业   山区县   战略定位   推进方略  

山区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定位与推进方略 第2篇

1. 农业发展进入历史转型期

“九五”期间开展了“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大讨论, 制定了《2001-2011年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年12月11日, 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2003年, 我国人均GDP达到1021美元, 工农关系调整, 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新阶段。

由表1可以看出在1996-2007年间, 我国并没有发生重大自然灾害下, 粮食总产量与人均占有粮食发生的显著波动, 1996-2003的7年期间, 人均产粮下降了79公斤。说明农业基础还不稳固, 保障主要农产品持续有效供给, 任务艰巨。

2.2004年11月1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

1) 2004年起中央财政实施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补贴:2004年补贴0.7亿;2005年补贴3亿;2006年补贴6亿;2007年补贴20亿;2008年补贴40亿;2009年补贴130亿;2010年补贴155亿;2011年175亿;2012年215亿;2013年217.5亿;2014年237.5亿;2015年已下拨236.45亿元。中央财政购机补贴同时带动了地方财政和农民近3倍的购买农业机械的投入, 推进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新阶段。

2) 跟踪“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 中国工程院启动了“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历经三年 (2005-2007) , 形成了189万字, 共5卷的研究报告: (1) 综合卷—提出至2020年我国中长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与战略措施; (2) 区域农业机械化卷 (上) —提出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中长期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思路、战略目标与战略措施; (3) 区域农业机械化卷 (下) —提出我国东北地区、农垦系统农业机械化中长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与战略措施; (4) 拓展领域农业机械化卷—提出草原牧区畜牧机械化和设施园艺、集约化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等拓展领域中长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与战略措施; (5) 农业机械化保障体系卷—提出振兴农机装备工业和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有关科技、人才和政策保障体系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与战略措施。

3.2004年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2010年达52.3%, 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由人力为主转向以机械动力为主的新阶段;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04年的34.5%增长到2014年的61.6%, 十年年均增长2.71%。预期至2020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能超过70%。

农业机械总动力 (万千瓦) 快速增长:2003/2004年度增长3694万千瓦;2004/2005年度增长4408万千瓦;2005/2006年度增长4087万千瓦;2006/2007年度增长4243万千瓦;2007/2008年度增长5311万千瓦;2008/2009年度增长5306万千瓦;2009/2010年度增长5284万千瓦;2010/2011年度增长4955万千瓦;2011/2012年度增长4265万千瓦;2012/2013年度增长1907万千瓦。2004-2013年十年间农用总动力年均增长达4352万千瓦。

2007年中国工程院农业机械化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提出,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石油资源短缺的国家, 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科技创新实践中, 要特别关注农业动力节能技术研究, 提出至2020年农机总动力宜控制在10亿千瓦以内, 现在已经明显超过, 值得在今后转型创新和绿色发展中认真分析研究和提出发展对策。

4. 中国农业装备工业快速发展

1) 2011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农机制造使用大国;

2) 2014年规模以上农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952.28亿元, 占全球农机产值的半壁江山;

3) 农机工业连续十多年保持高速增长, 增速位于全球第一;

4) 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迅速, 满足国内90%市场需求。

二、把握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趋势

1.2015年一号文件: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1) 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 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2) 坚持把“稳粮、保供、增收”作为首要任务;3) 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工作主线;把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4) 坚持把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载体;5) 坚持把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作为整个农业发展的战略部署;6) 强化问题意识, 坚持问题导向的创新驱动发展;7) 对接市场需求,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1) 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 (2) 加快发展草牧业, 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 (3) 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 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 (4) 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和粮食加工业, 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 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 (5) 加快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畜禽养殖, 增强畜牧业竞争力; (6) 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等。

2.2015年5月29日《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5-2030) 》正式发布

1) 该文件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2) “规划”将全国划分为三大区域: (1) 优化发展区。包括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应坚持生产优先、兼顾生态、种养结合, 实现生产稳定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友好; (2) 适度发展区。包括西北及长城沿线区和西南区。应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 适度挖掘潜力、集约节约、有序利用; (3) 保护发展区。包括青藏区和海洋渔业区。应坚持保护优先、限制开发, 适度发展生态产业和特色产业, 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3) 未来一个时期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五项重点任务: (1) 优化发展布局。到2020年, 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8%以上, 到203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业废弃物趋零排放; (2) 保护耕地资源。确保耕地保有量在18亿亩以上, 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 到2020年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8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3) 节约高效用水, 保障农业用水安全。实施水资源红线管理、推广节水灌溉, 发展雨养农业。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8亿亩; (4) 治理环境污染、防治农田污染、综合治理养殖污染。到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养殖废弃物基本综合利用, 作物秸秆全部利用; (5) 修复农业生态。增强林业生态、保护草原生态、恢复水生生态, 保护生物多样性, 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23%以上, 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6%。

3.2015年7月30日农业部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的意见》

会议指出,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会议强调, 当前农业机械化的重点就是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会议要求, 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重点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和大宗经济作物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 探索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坚持试点先行, 先易后难, 在有基础、条件好的地区加快步伐。推进重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农机农艺、经营体制、基础设施、装备制造等多方面, 需要形成推动任务落实的强大合力;合理制定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4.2015年8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

部署了七方面重点任务:1) 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2) 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延伸农业产业链;3)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种养业协调发展;4)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5)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提升科技装备水平和劳动者素质;6)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7) 加强农业国际合作, 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三、加快推进南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1.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 将着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 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全国农业机械化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实现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机械化与信息化密切融合, 实现重大装备技术创新, 带动农业机械化全面协调发展。推进由主要作物生产机械化向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果业、设施农业和产前、产中、产后过程机械化全面发展。重点加快推进南方水稻和主要经济作物油、糖、果、菜生产过程全程机械化与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拓展畜牧饲料、畜牧水产养殖全面机械化, 用现代机械化、信息化物质条件装备现代农业。

1) 加快推进水稻生产过程全程机械化。除黑龙江省外, 水稻生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与华南各省区 (湖南、江西、苏南、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 。

2)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生产过程机械化。

3) 加快推进蔬菜、水果、茶园生产过程机械化。

4) 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求, 加快推进畜牧、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生物质资源利用过程机械化。

5) 按照六次产业发展理念, 积极拓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装备技术创新与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

2.2013年国家粮食生产与供给能力的区域分布

3.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必需全面关注《良田、良种、良法、良管》“四支撑”

1) 粮食高产创建, 粮食生产不再只关注年度产量, 而是更注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来;

2)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正式启动;开展“东北黑土地保护试点”;

3) 强化农业生物与农艺科技支撑, 加快推进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 积极拓展农业全面机械化;

4) 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5) 大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四) 加快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1) 第一大口粮作物, 以稻谷为主粮生产的十三省市稻谷总产占全国稻谷总产的74.2% (没计入东三省) ;

2) 我国水稻种植以水田生产为主, 水稻生产过程全程机械化长期发展滞后, 2014年全国水稻种植机械化39.6%, 收获机械化79%;远未关注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如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水稻育种、育种、植保、干燥、储存、供应链全程机械化水平;

3) 水稻是对镉吸收最强的大宗谷类作物, 大米镉超标主要发生在中南部稻米主产区。建议研究利用“镉大米”安全加工利用核心技术, 镉消减能力可达80%以上。

四、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1. 山区农业发展的土地基础条件

1)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难点:坡度为15o以下的平耕地 (<2 o, 2~6 o) 和缓坡耕地 (6~15o) 适于机械化耕作与种植, 是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重点地区;

2) 解决山区农业机械化也是发展山区农业,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美丽乡村的根本出路之一;

3) 保护基本农田, 严格控制占用优质山区宜农耕地, 实施数量、质量占补平衡, 提高耕地地力等级, 稳定粮食自给能力, 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4) 全国耕地按质量分等为15等, 如1-3等为有优等地。十一五后期, 全国耕地等级为9.8等, 中低产田约占67.2%;

5) 改变坡耕地资源的传统利用模式, 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调整种植结构, 处理好粮食与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 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

2. 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必要性

1) 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明显滞后。2007年末, 重庆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13.23%, 只到同年全国平均水平的30%左右, 不到西部12省 (区) 平均水平的一半。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分别为:23.02%、0.16%、2.51% (当年全国平均分别为:55.4%、2.01%、25.1%) ;

2) 农村经济发展也还明显滞后。

3.2011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比较

以下数据引自2012中国农业机械化年鉴, 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54.82%。低于40%的十个省、市、区:

1) 华南地区:广东—38.16%;湖南—35.41%;广西—33.6%;海南—32%;福建—24.29%。

2) 西南地区:云南—39.3%;四川—35.84%;重庆—30.46;贵州—13%。

3) 黄土高原地区:甘肃—37.03%。

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重点应优先从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突破。

4. 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1) 农民收入偏低, 农机化投入不足。适应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供给不足, 机械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农机技术创新基础平台有待建设, 耕地分散, 小农户经营与机械化规模作业矛盾明显。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有待培育完善。2) 外出打工劳动力数量已超过52%。农村已基本上见不到40岁以下青壮年。种植业精耕细作水平下降, “老人农业”、土地撂荒出现, 雇工作业成本快速升高。3) 近几年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的思路提升, 农业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如重庆市2006年全市农业装备年产值就已达30亿元。近几年引进、生产的微耕机市场份额已占全国3/4以上。全国小型农业机械装备具有千亿元以上的发展空间。

5. 大力提升丘陵山区农业装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1) 围绕实现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田土壤管理、作物生产、养殖产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机械化要求, 提高农业机械装备产品和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合的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装备产品的自给能力与国际市场竞争力。

2) 拓展农业机械化服务领域, 发展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防灾抗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能减排多功能小型农业机械;生物质资源收集、贮藏、初加工、集约化养殖自动化成套机械装备科技创新研究。

3) 适应丘陵山区自然地理条件, 研究开发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 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山区运输、储藏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

4) 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业机械化和特种作业机械化装备技术创新, 着力提升小型农、林、牧装备科技水平与小型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创新能力。

6. 拓展农业机械化服务发展空间

1) 围绕实现主要农田作业和养殖产业繁重劳动程机械化的要求, 提高适于丘陵山区特点和需求的农业机械装备产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开展小型农业装备机电一体化技术融合研究。

2) 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等要求, 拓展研究开发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生物质资源收集、初加工与储运保鲜农业机械装备。 (1) 饲料、饲草与集约化养殖、设施农业机械化与装备技术创新市场潜力巨大; (2) 技术水平明显滞后的机械化装备; (3) 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 (4) 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装备技术。

3) 发展小型农业机械装备中、高端技术创新研究。

7. 促进发展的建议

1) 重点从加快推进华南地区和西南地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入手, 各具特色, 协同推进。2) 华南地区着重从山区亚热带水果、茶业、特色农产品、休闲观光农业、高新技术应用入手。3) 西南地区着重从提高粮食产能、亚热带果品、特色农产品、草业与草地畜牧业机械化着手。4) 建议在福建和重庆建立海峡两岸科技与产业合作实验示范基地, 培育丘陵山区创新型农业机械化和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

五、结束语

1. 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预测

至2020年:

1)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以上;

2) 主要农业机械产品产量年均500万台;

3) 主要农业机械产品保有量达到1.2亿千瓦, 农业机械总动力控制在12亿千瓦以内。

至2030年:

1) 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

2) 主要农业机械产品产量年均500万台;

3) 主要农业机械产品保有量达到1.5台左右;

4) 农业机械总动力控制在15亿千瓦以内。

2. 中国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预测

至2020年:

1) 构建形成核心功能部件与整机试验检测开发和协同配套能力, 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90%以上;

2) 马力200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30%。实时变量施用技术实现产业化, 化肥和农药有效利用用率达到50%的国际先进水平;

3) 掌握核心零部件制造和可靠性关键技术, 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平均无故障时间提高50%;

4) 农机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0亿元。

至2030年:

1) 大宗粮食和战略性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品种齐全, 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定并高于95%;

2) 马力200以上大型拖拉机和采棉机等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突破动植物对象识别与监控核心技术, 田间播种施肥、植保、收获智能作业机械和养殖机器人投入使用;

3) 全面掌握核心装置制造和整机可靠性关键技术, 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平均无故障时间分别提高到330小时和100小时, 达到国际先进线水平;

4) 农机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00亿元。

3. 中国制造2015中的农业机械工业

发展重点:

1) 满足大宗粮食生产需要;

2) 满足战略性经济作物生产需要。

发展内容:

1) 大型拖拉机及复合机具;

2) 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

3) 关键核心零部件。

发展目标:

1) 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

2) 形成面向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4. 加快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和积极拓展农业种植养殖、加工和供应链系统全面机械化

要着眼于满足2020、2003年分阶段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 紧密结合中国实际, 围绕保障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和食物安全、对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食物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强科技自主创新研究, 提出农业装备工程科技支撑与促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应用现代物质条件支撑能力的新思路。要强化问题意识, 坚持问题导向, 针对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将农业装备制造科技与农村农业发展研究紧密联系起来, 促进中国农业装备与机械化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为建设创新国家和保障国家安全提供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汪懋华, 加快推进南方与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 首届南方农机化发展高峰论坛ppt讲演稿, 2015-08-17 , 江西省井冈山市。

[2] .汪懋华, 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海峡两岸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交流会ppt讲演稿, 2013-11-18, 福建省漳州市。

山区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定位与推进方略 第3篇

一、准确判断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性特征, 抢抓机遇, 加快推进

经过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发展, 甘肃省农业发展已经站在了崭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总体上判断, 全省已进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从区域上分析, 甘肃省城市郊区、河西地区和沿黄灌区以及农垦大多数地方已进入农业现代化中期阶段, 全省大部分农区处在“初期”农业现代化阶段, 牧区仍处在传统农业阶段;从产业上衡量, 奶牛、生猪、肉鸡、蛋鸡等产业初步实现了现代化, 蔬菜、水果、制种、肉牛、肉羊等产业已经向现代化迈进, 粮油产业现代化总体水平偏低。未来几年, 是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加速转型期和奋力爬坡期。

㈠从外部环境看随着甘肃省工业化快速发展, 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了现代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 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 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时机;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为扩大农产品消费需求、拓展农业功能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随着全省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更加牢固;随着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 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强力推动, 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氛围更加浓厚。今后几年, 甘肃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机遇十分难得, 环境十分有利。

㈡从发展基础看甘肃省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农村民生工程建设成效明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粮食产量达到1015万吨, 瓜果菜、肉蛋奶等大宗农产品结束了长期短缺的历史。马铃薯、蔬菜、苹果、中药材、草食畜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健全。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3705个, 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600家, 依法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7700个, 通过国家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590个、绿色食品161个、有机食品102个。农业科技取得重大进步, 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8%。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过去五年年均增幅达到12.9%。经过多年的努力, 甘肃省已经进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的关键阶段, 展现出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㈢从制约因素看甘肃省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农业设施装备比较薄弱, 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更加凸显;农产品市场需求刚性增长,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保障性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难度加大;农业成本快速上升, 农业比较效益明显下降,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加重;农业劳动力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能力还需加强, 现代农业人才技术支撑体系亟待强化;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 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未来一个时期, 必须坚持发挥比较优势, 科学把握发展规律, 有效转化政策机遇, 积极应对风险挑战, 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农业建设路子。

二、紧紧围绕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 分类指导, 有序推进

未来五年, 必须坚持好中求快和“三化”并进取向, 坚持在发展中加快转型、在转型中加快发展, 着力推进全省现代农业建设。

㈠基本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加快科技进步和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 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目标, 着力发展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和特色农业,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 努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装备、人才、体制支撑, 促进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 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 为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㈡预期目标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到2016年, 全省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 人均占有量突破400公斤,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迈上8000元台阶, 接近或达到西部地区平均水平;发挥比较优势, 努力将甘肃省建成全国种业强省、草畜大省和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率先使城市郊区、灌溉农业区和垦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 全省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健全、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建设新格局, 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㈢区域布局今后几年, 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切实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

1. 旱作农业区。

充分发挥当地的土地资源优势, 以粮食生产为主体, 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集成配套技术,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努力提升旱作农业发展水平, 把旱作农业区建成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和全省的粮食主产区。同时, 大力发展蔬菜、苹果、中药材、草食畜等特色优势产业, 加快建成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

2. 灌溉农业区。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益为着力点, 以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应用为支撑, 综合运用农技、农艺、生物、工程等措施, 积极推进耕作制度和灌溉制度变革, 构建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全面推进和发展高效节水农业, 建成国家级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

3. 草原牧区。

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积极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 推动落实草原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严格落实草原禁牧休牧制度, 大力推行草畜平衡制度, 全面落实基本草原保护制度, 进一步优化草原畜牧业生产布局和畜群结构, 加强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 普及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加快转变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 推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㈣产业布局立足甘肃省农业产业发展实际, 按照“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的原则,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河西地区。主要包括河西五市。重点建设现代制种、蔬菜、酿造原料、肉牛、生猪等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逐步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和葡萄酒等为主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形成一、二、三产业互相协调、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2.中部地区。主要包括兰州、定西、白银、临夏四市州。重点建设马铃薯、蔬菜、中药材、肉羊、奶牛、特色渔业、优质小杂粮等生产基地, 依托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 大力开发马铃薯制品、果蔬制品、肉制品、中药制品、生物制品、乳制品等特色农产品,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 加快发展以商贸、金融、物流、信息为主的农村服务业。

3.陇东地区。主要包括平凉、庆阳两市。重点建设优质果品、优质专用粮食、蔬菜、肉牛、优质小杂粮、草产业等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果汁、果酒、肉制品等农产品加工业, 积极改造传统的商贸流通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4. 天水陇南地区。

主要是天水市和陇南市。重点建设优质经济林、优质果品、优质专用粮食、蔬菜等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果汁、果酒等农产品加工业, 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按照高品质、高效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中药材、油橄榄、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农产品, 建成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5. 甘南地区。

主要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突出发展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牧业, 稳定存栏, 加快出栏, 增加产出, 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畜产品多层次加工和综合利用, 加快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三、全面落实甘肃省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措施, 突出重点, 扎实推进

按照甘肃省委的总体部署, 坚持“三化”并进趋向, 不断强化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农村的能力, 坚持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有机统一, 着力推进现代农业超常规、创新型发展。

㈠加快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流转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 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信息收集发布、法律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纠纷调处等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引导和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扶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开展规模经营, 切实提高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㈡健全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马铃薯、草食畜两大战略性主导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制种、蔬菜、苹果、中药材、酿酒原料等区域性优势产业, 积极发展油橄榄、核桃、花椒、食用百合、苦水玫瑰、黄花菜、鲑鳟鱼等地方性特色产品。到2016年, 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啤酒大麦、优质紫花苜蓿等5个产业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瓜菜花卉制种、食用百合、油橄榄等10多个地方性特色产品的市场份额升至全国前三四位。蔬菜产量在全国的位次由19位上升到13位, 苹果产量跻身全国前2位, 肉牛产业在全国的位次由10位上升到前7位, 肉羊产业在全国的位次由7位上升到前4位。

㈢着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坚持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向提高组织化程度转变, 到2016年, 全省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的比例达到45%以上, 提高5个百分点;加入合作社的农户比例达到20%以上, 提高8个百分点。重点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团,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精深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 到2016年, 全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5%以上, 提高25个百分点。坚持促进农产品供给由注重数量增长型向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和质量安全并重型转变;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为抓手, 加快培育一批优质、安全的农产品, 创建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信息、市场物流、质量监管、防灾减灾和农业综合执法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 健全完善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㈣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关键, 适应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 打破部门、区域、学科界限, 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 有效整合农业科技资源, 建立协同创新机制, 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加快优质农作物、畜禽、水产新品种选育, 农业科技成果集成配套,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攻关, 研发解决一批技术难题;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脱毒种薯、高效农田节水、牛羊品种改良、畜禽标准化养殖、保护性耕作等先进适用技术, 到2016年, 使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52%, 提高4个百分点, 达到全国“十一五”末平均水平。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等设施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 实现翻番;新增畜禽基本实现规模化养殖。

㈤培养造就新型农业人才队伍深入实施人才强农战略, 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方针, 坚持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突出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 逐步形成以科研推广优秀人才为核心的创新推广团队。广泛开展农技推广人员分层、分类培训, 强化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和素质提升。依托各类农业职业院校、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推广机构与涉农企业, 以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村经纪人、农机手等培训为重点, 打造一支数量充足、能够有效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人才队伍。重点依托“阳光工程”、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等项目, 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 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 培养造就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

㈥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支撑进一步树立和强化项目意识, 不断提高谋划项目、争取项目和落实项目的能力。围绕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三个示范区建设和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基地、新一轮“菜篮子”、草食畜牧业发展、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等重点, 统筹谋划和组织实施一批带动性强、综合效益好、打基础管长远的重大项目, 着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

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到2016年, 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机械总值和拖拉机拥有量实现翻番, 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农机化作业水平、农机化科技水平、农机安全监管水平、农机化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2%, 提高15个百分点, 达到全国“十一五”末平均水平, 实现农业机械化水平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跨越。

建设现代农业, 既要发展生产力又要调整生产关系, 既要解决面上突出问题又要触及深层次矛盾, 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各地、各有关部门必须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 完善机制, 强化协调, 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山区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定位与推进方略 第4篇

一、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现状

(一) 我国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现状。

我国国土资源总面积960万Km2, 平原约占12%, 盆地近19%, 山地约33.3%, 丘陵近10%。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状况是:占国土面积31%的平原、盆地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较高, 发展较快, 已基本进入了中级阶段, 有的已进入高级阶段, 有向更高水平发展的趋向;而占国土面积43%以上的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还未得到大力推进, 农业机械化发展明显落后, 水平较低, 发展较慢, 仍处于初级阶段, 未取得重大进展。与平原地区差距较大,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若丘陵山区的机械化水平不提高, 则我国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历史使命的时间将会推迟。

(二) 加快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作用。

一是在粮食生产环节用机械替代劳动力, 缓解农业结构性劳力短缺, 减少土地搁荒,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二是农业机械有利于完成人畜力无法达到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 起到“抢农时, 防灾害, 保增产”的效果。比如玉米人工收获和秸秆处理的程序繁琐、耗时较长, 一直都是农民最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一。通常, 人工收获一亩玉米需要4~5个人耗费一天时间, 而采用机械收获, 一小时就能收获3~4亩地, 很好地解决了玉米收获耗时长、劳动量大的难题。算上人工成本, 玉米机收每亩比人工最少节约15元钱, 而工作效率却高出几十倍。与传统耕作技术相比, 机械化收获玉米, 可将秸秆粉碎, 覆盖保护土壤, 不仅能培肥地力, 还能蓄水保墒,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土壤保水能力增加50%以上, 每季作物可减少浇水1~2次, 对水的利用率提高10~15个百分点。

二、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存在的问题

(一) 丘陵山区机械化结构不合理。

高耗能低效率、低档次的小型机械多, 高效节能环保的大中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 配套机械少;拖拉机与农机具配套比低, 难以一机多用;机耕道, 农机车库等硬件设施严重滞后等问题, 都是山区农机化快速发展的制约瓶颈。

(二) 农机推广服务体系。

农业机械化仍停留在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 乡镇农机推广人员大都身兼数职, 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有名无实, 基本处于线断网破的局面。

(三) 农机作业基础设施薄弱。

山区土地面积大, 但耕地较少, 而且地块小而分散, 地面高差大, 机具田间作业及转移相对较困难;山间道路窄小且崎岖不平, 交通运输不便, 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的使用。

三、加快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几点思考

(一) 加大宣传。

针对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特点, 按照科学的思路和原则, 坚持宣传引导先行, 创新发展。一是在丘陵山区广大农民中, 开展以农机装备现代化促进农业现代化, 以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宣传活动, 用平原地区农机专业村和农机大户脱贫致富的典型经验引导乡村干部和农机户, 使他们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克服因循守旧和畏难情绪, 树立面向市场, 科学发展的观念, 用开放的理念引进借鉴推广适合本地的新技术、新机具、新项目, 为我所用, 加快发展。二是要加大对补贴政策的宣传力度, 利用电视、广播、流动宣传车、告示牌、墙报及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 把农机补贴政策宣传到农户中去, 不仅要让群众知道有这项惠农政策, 还要知道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办理程序。

(二) 加大科技研发的力度, 提升机具装备水平。

充分发挥国家、地方的作用, 坚持开发与推广并重。一是当地政府应划拨专项资金、成立专门机构、培养专业人才, 根据丘陵山区的特点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二是乡镇农机部门可进一步深入了解分析丘陵山区的地貌特征, 同时, 组织技术人员、推广人员、修造企业人员, 下到基层和农民座谈, 实地考察, 在此基础上, 制定出切合本地实际的可行的农机化发展规划。

(三) 加快机耕道建设进度, 提高农机作业效率。

一是要明确机耕道主干道建设应由县级以上的交通部门承担;乡村道应由乡镇牵头, 财政补贴来完成, 或者可以实行先修后补的方法;田间道在村委和村民间协商, 自行解决。同时, 市 (县) 政府应统筹安排, 积极运作, 让计划、交通、财政、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帮扶协作, 明确职责。二是要制定出配套政策, 建立长效机制, 把机耕道管护纳入乡村公路管护之中, 从根本上解决机耕道无人管、无钱养的问题, 推动机耕道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把乡村机耕道建设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小康大道。

摘要:本文阐述了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及面临的现状, 提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面临结构不合理、基层乡镇农机服务体系出现线断网破的问题。从各级政府加强农业机械化区划及战略研究、加强丘陵山区农田整治与基础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工程,丘陵山区,农业机械

参考文献

山区县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定位与推进方略 第5篇

1 秦巴山地烟区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概况

秦巴山地烟区主要涉及陕南三市, 占全省25 个种烟县、207 个种烟乡镇、1 434 个种烟村、184 647 户烟农的80%左右, 在近几年陕西“北烟南移”战略和秦巴生态优质特色烟叶规模开发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4 年陕南秦巴山地烟区种植面积1.95 万hm2、 产量35 020 t, 分别占全省的80.8%和79.77%。2011—2015 年, 陕南三市累计种植烤烟10.79 万hm2, 收购烟叶16 万t, 实现烟叶收入约40 亿元, 产生烟叶税8.8 亿元。同时, 5 年全省累计投入的补贴资金约12.8 亿元, 建设项目4.83 万件, 其中建设水池水窖7.89 万m3, 管网1 033 km, 沟渠53.54 km, 烟田机耕道路964条1 939.6 km;新建密集烤房2.36 万座, 维修更换烤房设备0.69 万件, 购置烟夹0.218 万座, 建设烘烤工场16 处;购置农机1.31 万台套, 建育苗设施844 处, 这些项目基本都布局在陕南秦巴山地烟区, 通过项目的实施基本实现了烟水、烟路、密集烤房、育苗设施等综合配套。基地单元建设的推进和全程机械化的试点, 累计配备了农机1.18 万台套, 使区域机械化深耕、起垄、中耕培土面积分别达到2.0 万、1.6 万、0.8 万hm2, 烟区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整个区域建设了烟农合作社45 个, 其中示范社5 个, 服务覆盖比例逐年扩大。但是近些年的产业规划、项目建设、生产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值得重视和研究。

2 秦巴山地烟区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存在的问题

2.1 政策波动与错失机遇问题

烟区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经过持续努力提高了产质量和效益之后, 烟农积极性得到极大刺激之时, 又突然迎来行业紧缩面积的政策调整期, 如2011 年、2013—2015 年的紧缩调整政策控制了烤炉数量投放, 极大地约束了烟农积极性与面积同步扩张的趋势, 使得烟区难以抓住规模化发展的机遇期。因此, 烟区生产的烟叶因为规模小难以进入主配方, 市场生存能力降低, 进一步影响资源资本投入, 生产水平和规模难以大幅提高。

2.2 烟区布局与烟农减少问题

烟区的重要基地村多分布在中山、深山区的坡地环境, 山高坡陡, 气候冷凉, 基础薄弱, 除对预防病害、清洁生产略有好处外, 发展产业并无明显优势。随着陕南移民搬迁的深入和烟农老龄化的加剧, 烟农有效劳动力数量仍在逐年递减, 尤其是一些素质较高的中青年烟农因为种烟劳动强度大、规模化效益差、灾害风险高、种植成本大, 都迁移至城镇兼营其他, 如有其他稳定收入便不再种烟[3,4,5]。

2.3 客观限制与规模发展问题

个别烟区在“十二五”期间在烟叶生产收购、现代烟草农业、经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受制于山区难以规模化、坡地难以机械化、人员难以高效化、客观难以现代化、惯性难以科学化, 烟叶的质量风格特色还不十分明显, 市场的青睐度、竞争力还不够强, 烟区整体发展距离驶入规模化发展良性快车道还有不少差距。

2.4 产业理念与科学发展问题

从“十二五”期间的烟区发展来看, 烟农、技术员及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在上升和提高, 但是部分烟农的不诚信生产经营与技术落实行为, 部分技术员的责任不强、技术不精、服务不佳现象, 部分管理人员的理念落伍、观念落后、思想惰怠, 致使许多新的理念难以转化为新技术、新效益、新实力, 短视行为、自私行为、虚假行为还在一定范围产生着消极影响。

2.5 人员力量与发展需求问题

烟区烟叶生产的管理人员和技术员队伍在“十二五”阶段保持了基本稳定, 一些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优秀青年加入到这个行列, 能够满足生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需要。但是烟叶业务板块的人员成长至少需要3~5 年的全面锻炼, 对责任心、新观念、新知识、新技能和奉献精神都有很高的要求, 而因为一些原因致使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缺乏, 相关的制度配套不足, 现在的人员力量与新时期发展更高水平的烟草农业之间存在一些矛盾, 短时间内还不容易解决, 需要得到充分重视。

2.6 生态气候与烟叶质量问题

虽然秦巴烟区处于巴山北麓、汉江阶地, 但是烟区经年累月的农业生产致使复种指数很高、化肥农药使用量过大、地膜残留逐年增多、土壤肥力持续下降, 加上生态环境系统性的变化, 春节低温寡照、夏季持续小旱、秋季秋霖降温, 病害也呈高发之势, 这些生态环境变化的新常态给育苗、移栽、病害防治和成熟采收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进而影响了烟叶产量和质量。

2.7 基础配套与基本需求问题

2005 年以来, 长达10 年之余的烟叶生产基础设施配套, 烟区的设施配套、生产条件、生活条件等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但是因为烟区多在中深山区, 地块分散、山大沟深坡陡, 虽然已建项目对千亩专业村、万亩基地镇的基础条件改善作用很大, 但是对一些规模小、新发展、群众急需产业脱贫的镇村作用较小, 与烟农和产业的基本需求相差较远。

2.8 技术革新与生产惯性问题

在一些老烟区, 老烟农和老技术员过多地迷信“整地起垄凑合用”“基肥追肥一炮轰”、少留叶、增单叶重、减采烤次数、节省劳力和能源、高毒药物灭杀性防病控草等老经验, 观念陈腐、思想落后, 对烟叶测土配方施肥、小苗井窖移栽、GAP绿色生产、适当留叶适当丰产、科学合理烘烤、发展自己兼顾产区等新观念、新思想、新技术不主动接受, 影响了产区整体的技术革新与产业提升发展进程。

3 秦巴山区提升现代烟草农业的应对策略

3.1 精细研究区域, 严格按规划落实好重点镇村建设

秦巴山地烟区唯有通过产业致富才能脱贫奔小康, 只有在“烤烟产业奠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产业带动—多元产业持续”的思路下谋划区域的中长期规划, 才能不近视、不盲动、不后悔。特有如下建议:一是关注深山区环境良好、交通方便、耕地丰富、劳力较多、脱贫意愿强烈、产业发展需求旺盛的区域, 抓好一镇一村一品的规划, 争取资金、配套项目、持续建设、确保建成。二是稳定中山区重点镇村生产规模, 遴选代表点、示范点, 规划长期发展目标、多年持续配套项目计划、继续追加建设资金, 确保3~5 年建成烤烟产业小康村, 达到户均2 hm2、年均10 万元的目标, 符合基础有配套、机械能耕作、轻松种烤烟、效益有保障的要求。三是探索丘陵和平原区域大规模烟田全程机械化种植模式, 创造条件鼓励土地流转、大户培养、模式创新, 以机械化生产为核心, 探索低投入、少投劳、有保障、高效化的精益生产模式。四是对发展无思路、产业杂而乱、人口迁移多、发展潜力差的区域, 坚决优化布局、优化农户、优化产业, 可以帮助积极引入适合产业, 或流转土地开展合作经营。

3.2 精细研究队伍, 激发管理、技术、烟农及合作社人才队伍活力

从实际来看, 围绕产业发展主要有5 类人员需要重视, 提出如下建议:一是烟草企业烟叶战线市、县两级管理人员长期存在“老员思想僵化、中坚青黄不接、新人缺乏热情”的问题, 尚需要健全人事制度和考核制度, 强化责任心、改善作风、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建议尽快建立起市县站三级技术组织网络, 从管理岗解放一部分力量围绕现代农业要素和动态前沿专门从事农业技术的研发、孵化、转化、示范、推广, 突出创新、精益、适用、高效等特点。三是做好职业烟农现代化工作, 对烟农进行专门培训, 严格考核准入, 针对职业烟农、家庭农场、合作组织的发展需求抓好生产理念和技术培训。四是强化合作社的管理服务能力, 要精研管理、挖掘需求、开发服务、突出效益、实惠烟农, 尤其要在机械化服务、规范管理、让利社员方面多下功夫。五是激发地方镇村干部队伍发展产业的热情, 借助他们的组织网络和政治优势, 筛选、培养、帮扶、示范一批先进户、带头人, 燃起产业发展火种, 带动区域脱贫致富。

3.3 精益研究配套, 重点强化关键区域生产基础配套

发展现代烟草农业, 要抓规模化、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4 个关键, 要结合山地实际在关键区域搞好生产基础配套, 按照“基地村+专业村+示范区”三结合模式确定重点区域, 抓好“三大体系 (烟叶生产组织、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 +八大工程 (烟水工程、机耕路、育苗工场、集群烤房、分级车间、烟草农机具、防灾减灾、基层站点) ”模式, 抓好烤烟生产基础设施配套, 按照理念超前 (10 年以上) 、项目结合、资金整合、集中建设、综合配套、长期有效、管护有力、示范引领等要求科学规划, 要本着彻底改善条件、极大解放烟农、长期发挥作用、明显提质增效的目标, 将基地村、专业村、示范区建设成为精品产业园区, 逐年建设, 持续改善, 最终达到整个烟区的整体提高。要杜绝项目分散、重复建设、管护无力、资金浪费、功能低效等情况的发生。

3.4 精益研究服务, 突出组织生产、提供技术、信息保障功能

烟农的生产生活需求是多元的, 与农业、农村、农民相关的需求都是烟区农民所需, 烟草企业、烟站和烟农合作社只有根植于烟农需求探索各种服务, 真正为群众谋福利、图方便、省气力、送温暖, 才能获得烟农的广泛支持, 把他们在发展现代烟草农业过程中的需求、思路、想法、困惑和问题研究清楚, 从理念引导、技术培训、管理方式、经营模式、劳力推介、机械施用、信息提供、风险屏蔽、组织归属、扶助贫弱等方面进行针对性研究、剖析、配套服务, 才能目标性地获得烟农认可, 提供的服务靶向性才更高。以烟农需求激发服务产品, 以服务质量提升需求满意度, 达到互惠互利、共赢发展。

3.5 精准研究烟农, 从理念、心理、技术、需求、发展等方面培养职业烟农

气候、经济、文化、社会等外在环境的变迁会逐步影响烟区产业的稳定性, 整个产业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人, 每个环境、每个家庭的每个个人, 对基础生存的需求目前环境下基本都是可以满足的, 他们发展的需求在外部环境 (人、信息、机会等) 的刺激下会发生改变, 进而影响一个产业在特定区域的稳定性。近些年, 在秦巴山区劳务输出、移民搬迁、外出创业、婚姻迁出、升学流出、技术外出等现象的影响下, 留守大农业的老龄化强于妇女化, 越来越多的高龄农民失去劳动力之后, 烟区的产业确实无法继承。因此, 及早在烟农的发展意愿、基础设施改善和烟草机械化方面谋划非常必要, 围绕人的发展、队伍建设、资源投入、资本诱导去解决产业的现代化, 将职业烟农建设纳入中长期规划予以高度重视。

3.6 精准配套政策, 从不同发展层次和时间维度上满足多元需求

陕南秦岭山地烟区在近10 年的产业政策调整期内, 总会出现想做大面积、迎头赶上的时候, 因为上一个政策步调调整造成的消极影响而导致难以赶上快速大发展的步伐, 甚至政策调整期的隐痛和伤害对农民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和心理伤害, 他们怕投入的钱物资本因为市场、冰雹灾害和政策波动而受到损失, 这也成为区域产业难以做大做强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 在基础本来就薄弱的区域发展现代烟草农业必须精准配套政策, 满足产业在不同发展层次和时间维度上的需要, 要划区域、分批次、抓重点、搞示范, 以敢于担当的态度、诚信经营的手段、为民服务的方式、持续发展的方法融进秦巴山区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9-25].http://www.tjcn.org.

[2]汉中市统计局.汉中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9-25].http://www.tjcn.org.

[3]安康市统计局.安康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9-25].http://www.tjcn.org.

[4]商洛市统计局.商洛市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9-25].http://www.tjcn.org.

上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育叙事下一篇:让我们荡起学习的双桨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