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免疫程序标准

2024-07-17

猪免疫程序标准(精选7篇)

猪免疫程序标准 第1篇

猪免疫程序推荐

1、商品猪 日龄 疫苗品种 免疫方法 免疫剂量 加强免疫时间 7-10日龄 猪伪狂犬病灭活苗 颈部肌肉注射 0.5-1ml 断乳后二免2ml 20-30日龄 猪兰耳病灭活苗 肌肉或皮下注射 1-2ml 20-25日龄 仔猪水肿病苗 颈部肌肉注射 2ml 20-30日龄 猪链球菌病灭活苗 肌肉或皮下注射 1ml 2周后二免2ml 30日龄或断乳后仔猪副伤寒活苗 口服 1头份 常发病场3-4周后二免 45-50日龄 猪口蹄疫浓缩灭活苗 颈部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 体重30kg以下1ml、30-80kg2ml、80kg以上3ml、或穴位注射1ml 60日龄 猪丹毒菌苗 颈部肌肉注射或口服 1头份 50-60日龄 猪肺疫菌苗 口服 1头份 外购仔猪 进场观察48小时后免疫口蹄疫1次,20-30天后二免。在首免口蹄疫3-7天后分别免疫猪瘟、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苗各1次,每次间隔3-7天。

2、种用仔猪 日龄 疫苗品种 免疫方法 免疫剂量 加强免疫时间 1日龄 猪瘟细胞苗 吃初乳前肌肉注射2头份,1-2小时后再哺乳2头份 60日龄二免4头份 3-5日龄 仔猪黄白痢基因工程苗 颈部肌肉注射 2ml 7-10日龄 猪伪狂犬病灭活苗 颈部肌肉注射 0.5-1ml 断乳后二免2ml 10-15日龄 猪喘气病苗 肺内注射 2ml 常发病场15-21天后二免 20-25日龄 猪瘟细胞苗颈部肌肉注射 4头份60-65日龄 二免 20-25日龄 仔猪水肿病苗 颈部肌肉注射 2ml 20-30日龄 猪兰耳病灭活苗 肌肉或皮下注射 1-2ml 20-30日龄 猪链球菌病灭活苗 肌肉或皮下注射 1ml 2周后二免2ml 30日龄或断乳后 仔猪副伤寒活苗 口服 1头份 常发病场3-4周后二免 45-50日龄 猪口蹄疫浓缩灭活苗 颈部肌肉注射 体重30kg以下1ml 80日龄 或穴位注射、30-80kg2ml、80kg以上3ml、或穴位注射1ml 50-60日龄 猪丹毒菌苗 颈部肌肉注射或口服 1头份 50-60日龄 猪肺疫菌苗 口服 1头份 60-70日龄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苗 肌肉或皮下注射 2ml 2周后加强免疫1次

3、种母猪 免疫时间 疫苗品种 免疫方法 免疫剂量 加强免疫时间 配种前4周 猪口蹄疫浓缩灭活苗 颈部肌肉注射 体重30kg以下1ml 分娩前4周二免 或穴位注射 30-80kg2ml、或每年3月下旬、80kg以上3ml、10月上旬各免1次 或穴位注射1ml 仔猪二免后6个月 猪瘟细胞苗 颈部肌肉注射 4头份 产仔断乳后至再配间隔期 内免1次或每半年免1次 每年3月下旬、10月上旬 猪丹毒菌苗 颈部肌肉注射或口服 1头份 每半年免1次 每年3月下旬、10月上旬 猪肺疫菌苗 口服 1头份 每半年免1次 配种前4-5周 猪细小病毒灭活苗 颈部肌肉注射 2ml 2-3周后二免 临产前1个月 猪伪狂犬病灭活苗 颈部肌肉注射 2ml 配种前4-5周 猪兰耳病灭活苗 颈部肌肉注射 2-4ml 分娩前4-5周二免 临产前30-40天 猪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 颈部肌肉注射 2-5ml 临产前15-20天 二免,以后每次临产 前15-20天免1次即可 临产前20-30天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苗 后海穴注射 4ml 临产前2个月 猪萎缩性鼻炎灭活苗 颈部肌肉注射 2ml 临产1个月二免 以后每次临产前1个月免1次即可 临产前70天 猪链球菌病灭活苗 肌肉或皮下注射 2ml 临产前21天二免 临产前40-45天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苗 颈部肌肉注射 2ml 临产前20-25天 二免,以后每次临产 前1个月免1次即可 临产前50-60天 猪梭菌性肠炎灭活苗 颈部肌肉注射 2ml 临产前25-30天二免 以后每次临产前30天免1次即可 每年蚊虫出现前20-30天 猪乙型脑炎灭活苗 颈部肌肉注射 2ml 10-15天后二免 以后每年免1次即可 每半年 猪喘气病苗 肺内注射 2ml

4、种公猪 免疫间隔 疫苗品种 免疫方法 免疫剂量 每4个月 猪口蹄疫浓缩灭活苗 颈部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 体重30kg以下1ml、30-80kg2ml、80kg以上3ml、或穴位注射1ml 每6个月 猪瘟细胞苗 颈部肌肉注射

猪免疫程序标准 第2篇

摘要

动物疫病对养殖业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影响养殖业发展,危害人体健康。动物疫病的防控工作重在预防,但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为了提高免疫成功率,节约资源,我们要尽量避免这些因素的影响。东西湖区现生猪存栏31202头,牛存栏1930头,羊存栏1718只,家禽存笼46.54万只(其中鸡27.11万只,鸭4.86万只,鹅0.4万只,其它家禽14.17万只)。需要进行强制免疫的重大动物疫病包括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牲畜口蹄疫、羊痘、禽流感、新城疫。本文主要对影响我区猪强制免疫病种的免疫效果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猪瘟 猪口蹄疫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免疫效果 动物疫病

1.1 动物疫病的分类

根据动物疫病对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将动物疫病分为三类: 一类动物传染病是指对人畜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预防、控制、扑灭措施的疫病。包括口蹄疫、猪水泡病、猪瘟、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非洲马瘟、牛瘟、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海绵状脑病、痒病、蓝舌病、小反刍兽疫、绵羊痘和山羊痘、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鲤春病毒血症、白斑综合征。需要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一般都是一类动物疫病。

二类动物传染病是指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的疫病。三类动物传染病是指常见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1.2 重大动物疫病

一类动物疫病发生时,二类动物疫病爆发时,已消灭的动物疫病再次发生时,或国内从未发生的动物疫病传入国内时都可称之为重大动物疫病。1.3 重大动物疫情

病毒直接侵袭猪的淋巴器官和免疫细胞,从而影响免疫效果。比如圆环病毒病,蓝耳病等。蓝耳病毒在猪肺泡巨噬细胞内繁殖影响巨噬细胞的免疫能力。2.1.5 饲养管理因素

2.1.5.1 由于免疫力低下而发病。滥用某些药物,如黄芪多糖、链霉素、氯霉素及磺胺类等药物,以及长期或大量饲喂霉变饲料、管理不良、环境污染等因素,都能导致猪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对疫苗的应答能力减弱,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

2.1.5.2 对猪瘟的防疫工作不够重视,免疫接种的密度不高,漏防的猪只较多。此外,免疫剂量不足、运输保存不当、使用方法不对、免疫程序不合理等因素均可导致免疫空白或失败。

2.1.5.3 消毒不彻底,没有做到全进全出。随便让外人参观,没有经过严格的消毒就进入场内,平时不注意细节管理导致疾病发生。

2.1.5.4 最佳免疫时机没有把握好。猪只抗体水平标志着对猪瘟易感的程度,同时也反应它对疫苗反应的程度。根据抗体水平所标志的易感程度,确定免疫适期,是猪瘟免疫成功的关键。

2.2 防治措施及对策

2.2.1 母源抗体对猪瘟的影响

2.2.1.1 产前4周对母猪进行猪瘟免疫,并不能有效提高其产仔猪的猪瘟抗体水平,而且仔猪抗体范围略低于产前4周没有进行猪瘟免疫的母猪所产仔猪的抗体水平。

2.2.1.2 对于3周龄初免,5周龄二免的仔猪,分别在3周龄、4周龄、5周龄、7周龄测定其猪瘟抗体水平,并未发现明显的提高,同时也发现母源抗体水平在仔猪体内能够保持较长时间。

2.2.1.3 适当推迟,在4周龄初免,6周龄二免,分别在4周龄、7周龄、10周龄、13周龄、16周龄、20周龄、24周龄时监测血清样本,发现猪群在20周龄前其猪瘟抗体水平阳性率保持在70%以上。2.2.1.4 结论

猪瘟的母源抗体水平与断奶仔猪的猪瘟抗体水平有密切关系,适时监测母源抗体和仔

一次成功的疫苗免疫包括几个方面:第一,疫苗应该是正确和安全的配方,并依照现代化的质量保证体系的相关标准进行生产。第二,疫苗的贮存和运输都必须在低温链条件下进行,并且确保疫苗在保质期内。第三,疫苗的使用必须按照严格规范的程序进行。这样就能使家畜群体达到并维持在预计的高水平免疫状态。如果能够严格执行以上三个环节,那么是能够达到使用者的预期目的的。

除此之外,运输和储存过程是很容易被一线生产者所忽视的。很多大型养殖场中免疫失败的最终源头就是使用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有问题的疫苗。疫苗严格规范的免疫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在西欧和拉美南部的口蹄疫根除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高质量口蹄疫疫苗的适当的使用。3.1 相关因素

3.1.1 猪在自然感染和接种后的免疫反应的差异

对于农户和养殖场来说,最理想的口蹄疫疫苗就是一次免疫能够保护被免动物几年甚至一生。但是实际上这个似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普遍的事实是痊愈猪在大约六个月之后将不再产生保护而再次感染。似乎“六个月”是猪在第一次接种后能够维持的免疫保护周期。能够维持长时间免疫保护的动物只有牛。这是因为牛在感染口蹄疫病毒之后常常变成隐形携带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携带病毒,因此这些隐性带毒牛的免疫反应就有机会持续受到低水平病毒抗原的刺激,类似于宿主受到减弱、而非完全失效的疫苗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可惜的是在痊愈猪上从未检测到这样的带毒状态。3.1.2 疫苗毒株的选择

口蹄疫病毒现已知有7个血清型和80多个亚型。对家畜危害较大的是O型,A型次之,Asial更次之,其他不多见。猪口蹄疫病的不同血清型差异明显,相互之间不能产生交叉免疫保护。猪口蹄疫病毒流行过程中及经过免疫的动物体很容易发生变异,产生许多新的亚型。但是,多次使用不同型号的疫苗可以弥补因病毒亚型和疫苗型号不符合造成的免疫失败。这就说明在口蹄疫爆发时,当病毒的亚型与疫苗的型号的关联不是非常远的情况下,多次并广泛的使用不同的高质量疫苗是覆盖多种亚型的最好选择。3.1.3 疫苗生产中的关键环节

普遍认为小猪的母源抗体会中和疫苗毒株,从而使免疫失败。随着母源抗体的下降,小猪的获得性免疫的作用越来越小,此时的小猪最有可能受到疾病的威胁。同时,母源抗体对疫苗免疫的作用也越来越小,这时对小猪进行免疫会有最好的效果。但是,在疾病爆发期,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全体接种。这时为了让群体大部分获得免疫保护,不用考虑母源抗体的干扰。3.1.4.2 接种方法

油苗除了个别情况外一般采取肌肉注射。为了避免疫苗接种在错误的部位或者从注射部位漏出,必须请经验丰富的合格的兽医按照现有的条件选择出理想的注射方法完成免疫,并针对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及时做出补救措施。比如疫苗露出必须补打一针,一猪一针头等等措施。3.1.4.3 接种周期

有规律的接种程序可以有效预防口蹄疫病毒在个体中的存在。一般情况下,对猪进行加强免疫是必要的。两次接种的时间间隔对第二次免疫的作用有很大影响。当间隔期为两周时,二免产生的抗体很少,但是当间隔期为3到4周时,二免产生的免疫应答就很强烈。农业部文件的建议是28-35日龄初免,初免1个月后进行二免。

不过各地的流行病形势也是不容忽视的。一般根据口蹄疫的流行情况采取每年2到3次的全群接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3.2 防治措施及对策

综上所述,影响口蹄疫疫苗免疫的因素很多,包括毒株的选择,制备工艺,运输过程,接种方法等等。对于农户和养殖场首要的就是根据当时流行情况选择安全可靠的口蹄疫疫苗;其次就是需要专业人士科学合理的操作,以科学负责的态度应对处理;再次就是注意疫苗的保存和保质期,遇到不合格的疫苗坚决不用,切不可因小利而造成重大损失。影响猪蓝耳病免疫效果相关因素的分析

危害猪群健康稳定疾病中,蓝耳是最难控制的一种病情。一直以来,对猪蓝耳病的免疫程序都较混乱,比较成功的免疫程序是冻干苗和灭活疫苗相结合的方式接种蓝耳疫苗能

4.2.1.2 蓝耳弱毒苗:抗体产生快,有毒力返强的危险。疫苗抗原与临床野毒在传播方式、存留时间、经胎盘传播和先天性感染和精液外排及诱导免疫反应的时间等方面极其相似。此外蓝耳病毒株众多,根据疫苗株与野毒株之间的同源性高低而效果不一。同时免疫后抗体监测无法与野毒感染相区分。4.2.1.3 结论

如果用灭活疫苗进行免疫,则极有可能引起发病,而且接种灭活疫苗后,一般在28天后才能产生抗体。所以应该用产生抗体较快的冻干苗作为基础免疫,用灭活疫苗进行加强的办法进行免疫。4.2.2 定期免疫监控

由于蓝耳病阴性猪场基本上不存在,猪群往往处于某些病毒的连续攻击下,虽然体内有一定的抗体,但是由于毒力的增强和猪群健康状况的下降,抗体始终处于弱势。所以要控制蓝耳病,不能完全依赖疫苗,而应采取综合措施。定期免疫监测,评价免疫效果,及时调整免疫程序,避免母源抗体干扰,可以在病毒肆虐之前使猪体产生足够保护力。

5、讨论 5.1 加强管理

疫苗管理部门要确保疫苗运输保管过程中的温度,基层免疫人员要规范操作,避免因人为失误造成免疫失败。

除了正确使用疫苗,合理制定免疫程序外,养殖户要加强牲畜的饲养管理,才能降低免疫应激性,提高免疫效果。5.2 农业部发布的免疫计划 5.2.1 猪瘟免疫计划 5.2.1.1 规模养猪场免疫

商品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

种猪:25~35日龄初免,60~70日龄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4~6个月免疫一次。5.2.1.2 散养猪免疫

加强免疫1次。5.2.3.2 散养猪免疫

春、秋两季对所有猪进行一次集中免疫,每月定期补免。有条件的地方可参照规模养猪场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5.2.3.3 紧急免疫

发生疫情时,对疫区、受威胁区域的所有健康猪使用活疫苗进行一次强化免疫。最近1个月内已免疫的猪可以不进行强化免疫。5.2.3.4 使用疫苗种类

猪免疫参考程序 第3篇

1 购进种猪

购进第2周:待猪群稳定后按4头份/2mL·头接种猪瘟疫苗。

购进第3周:按1头份/头接种基因缺失伪狂犬病苗,间隔30d加强免疫1次。

购进第4周:按3mL/头深部肌注接种五号病浓缩苗。

5月龄后:按1头份/头接种细小病毒病、乙脑疫苗,间隔15~20d加强免疫1次。

配种前10d:按4mL/头接种蓝耳病苗,间隔15~20d加强免疫1次。

2 生产公猪

每年春秋:按4头份/2mL·头接种猪瘟疫苗各1次。

每年的3、9、12月:按3mL/头深部肌注接种五号病浓缩苗各1次。

每年的4、8、12月:按1头份/头接种基因缺失伪狂犬病苗各1次。

每年春秋:按4mL/头接种蓝耳病苗各1次。

每年的3月:按1头份/头接种乙脑疫苗1次,蚊虫活动前进行。

3 生产母猪

配种前:按4头份/2mL·头接种猪瘟疫苗1次。

配种前60~70d:按4mL/头皮下注射接种蓝耳病苗1次,没有威胁可免注射。

每年的3、9、12月:按3mL/头深部肌注接种五号病浓缩苗各1次。

每年的4、8、12月:按1头份/头接种基因缺失伪狂犬病苗各1次。

每年的3月:按1头份/头接种乙脑疫苗1次,蚊虫活动前进行。

4 商品肉猪

2~4周龄:按2mL/头皮下注射接种蓝耳病苗1次,没有威胁可免注射。

21~25日龄:按2头份/头接种猪瘟疫苗1次。

10~14周龄:按1.5mL/头深部肌注接种五号病浓缩苗1次。

55~60日龄:按3头份/头接种猪瘟疫苗1次。

4~6周龄:按1头份/头接种基因缺失伪狂犬病苗1次,如种猪每年普注3次则可免注。

5 补充说明

分娩前2周可注射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疫苗。

猪免疫程序标准 第4篇

【关键词】狂犬疫苗;5针免疫程序;“2-1-1”四针免疫程序

【中图分类号】R45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24-01

狂犬病是指由狂犬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所致的急性传染疾病,多经咬伤伤口以及破溃皮肤粘膜组织直接侵入人体。本病具有人畜共患性,传染性较强,病情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接种狂犬疫苗,死亡率可高达100%。传统5针免疫程序接种狂犬疫苗耗时长且接种针次较多,部分患者依从性较差,极易导致接种不及时或者漏种等,从而影响接种效果[1]。本研究对比分析了“2-1-1”四针免疫程序与传统5针免疫程序接种狂犬疫苗的效果,旨在提高狂犬疫苗接种工作水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门诊犬伤患者428例,均具有狗、猫、老鼠等宿主动物咬伤史,受伤时间均在24h以内。患者按照接种方法分为A组(199例)与B组(229例)。A组男107例,女92例,年龄2-65岁,平均为(33.45±8.05)岁。B组男131例,女98例,年龄3-69岁,平均为(34.19±7.88)岁。两组的年龄、性别构成以及暴露级别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疫苗均采用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生产Vero细胞精制纯化疫苗,均在有效使用期内。两组接种前均彻底清洗伤口并进行消毒处理,视伤口部位、大小以及深度等决定是否应用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制剂,并实施相应的狂犬疫苗全程接种。A组采用传统5针免疫程序进行疫苗接种,即按照0d、3d、7d、14d、28d予以狂犬疫苗经上臂三角肌部位肌内注射,0.5ml/剂。B组按照“2-1-1”四针免疫程序接种,即于0d、7d、21d,首次于左侧及右侧上臂三角肌部位分别肌内注射1剂,后二次经上臂三角肌部位肌内注射每次1剂,0.5ml/剂。禁止在臀部进行注射,完成全程接种15d以后接受血清抗体滴度检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接种疫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于完成全程接种15d以后采集静脉血,采用间接ELISA法测定患者的血清抗体滴度;统计两组的接种依从性,以24h内接受登记、接种,且全程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接种,无推迟接种及漏种表示接种合格,即接种依从性好。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经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A组的32例(16.08%)发生不良反应,其中,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接种部位红肿、发热、瘙痒、疼痛及皮疹等,发生于接种后24-48h左右;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发热,伴有乏力、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B组21例(9.17%)发生上述反应,两组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χ2= 1.583,P>0.05)。

2.2 两组抗体阳转率

A组与B组患者获得的抗体阳转率均为接近100%(注:目前的检测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检测结果偶有假阴性出现)。

2.3 两组接种依从率比较

A组接种依从171例(85.93%),B组220例(96.07%)依从,B组的依从率显著高于A组(χ2=5.100,P<0.05)。

3 讨论

狂犬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范围广、病情变化快、危害性大及死亡率高等特点,目前尚缺乏特效疗法,一旦发病,死亡率高达100%[2]。因此,早期及时处理伤口并及早进行全程规范化接种狂犬疫苗对于预防狂犬病的发生非常必要,而狂犬疫苗接种合格率以及患者的依从性是预防发生狂犬的关键。

传统狂犬疫苗接种程序主要是5针免疫程序,即在伤后0d、3d、7d、14d、28d进行免疫接种,这种免疫程序接种时间较长,且接种针次较多,部分患者无法按时、准确、规范化全程完成免疫接种,推迟接种或者漏种率较高,增加了狂犬病的发病风险[3]。近年来,临床逐渐应用“2-1-1”四针免疫接种法进行接种,即在伤后0d、7d、21d进行接种。由于“2-1-1”四针免疫接种程序的首次接种抗原剂量加大以及免疫时间更短,从而激活体内双淋巴系统,促进抗体更早生成[3]。刘晓彬等[4]认为,“2-1-1”四针免疫接种法相比于5针免疫程序更早产生抗体,能够挽救潜伏期相对较短患者的生命。此外,由于接种周期相比于5针免疫程序明显缩短,且针次更少,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并提高了其依从性[5]。本研究中,B组的不良反應率为9.17%,虽与A组的16.08%差异不明显,但仍表现出降低的趋势。两组的抗体阳转率均达到接近100%,两种接种程序免疫效果相当,B组的接种依从率为96.07%,显著高于A组的85.93%,患者的依从性更好。

综上所述,应用“2-1-1”四针免疫程序接种狂犬疫苗免疫效果与5针法相当,且可缩短全程免疫时间,减少患者的就诊次数,提高患者接种的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静云.狂犬疫苗三种不同免疫程序对供血浆者抗体效价的影响[J].按摩与康复医学(下旬刊),2012,03(5):28-28.

[2] 吕治红,曹亚荀,高红琴等.关于狂犬疫苗三种不同免疫程序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42(9):742-744.

[3] 刘庆勇,袁中行,闫琳等.狂犬疫苗两种不同接种程序所致狂犬病病毒 IgG 抗体阳性率比较[J].医药前沿,2012,(29):372.

[4] 刘晓彬,胡萍,王莉等.狂犬疫苗接种五针与2-1-1四针免疫程序的对比观察[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2,27(4):233-234.

猪疫苗免疫操作的细节管理 第5篇

猪疫苗免疫操作的细节管理

春季是猪病的高发期,搞好春季猪场的免疫预防工作,是猪场春季安全防疫,确保猪场饲养安全的关键。今天静静特意为大家请来了执业兽医师李元格老师,就猪疫苗免疫操作的细节管理方面的问题:

1、猪常见疫苗的种类;

2、猪疫苗免疫之细节管理;

3、疫苗免疫当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大家做详细的介绍,快来一起学习吧!

猪注射疫苗时需要注意的细节

给猪注射疫苗本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最有效措施,但是如果没有做好防疫工作,很可能会给猪场造成重大损失。所以,在此建议广大养猪户在应用时要注意以下细节:

细节之一:灭活苗使用应注意

1、用量较大,需多次接种。后备母猪和育肥猪用灭活苗时,都属于首次注射,必须两次以上,才可能有足够的免疫力。

2、产生免疫保护力时间较长(需7-14天)。不能用于紧急接种,如发生传染病,应结合高免血清的使用。

细节之二:弱毒苗使用注意事项

1、有些疫苗毒株不稳定存在返祖、返强的可能。目前我国还没有弱毒活苗毒株返强的报道。但在丹麦发现了猪呼吸与繁殖综合征活疫苗弱毒株返强的报道。

2、疫苗中可能污染其它病原。无形的传播,所以在使用猪瘟疫苗时,正常猪群建议使用细胞苗。

3、抗体水平不太整齐。或高或低,在猪瘟抗体监测时很明显。

细节之三:免疫剂量不准

过少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过多容易产生免疫麻痹。

细节之四:母源抗体的影响

经常发现,仔猪21日龄注射猪瘟疫苗后,在保育阶段检测抗体,往往有部分猪的抗体指数不够,这是因为母源抗体与疫苗抗原中和的缘故;但由于不同个体母源抗体高低不同,注射疫苗的时间也就难于确定,不论哺乳阶段什么时间注射都会有一部分猪抗体不足。

建议:产房和保育加强管理,减少疾病感染的机会;到保育后确认抗体降到很低时注射疫苗,这样更确实。

细节之五:初产母猪的影响

初产母猪产死胎木乃伊比例明显大于经产母猪,初产母猪所产仔猪黄痢发生的比例也要高得多,主要原因是疫苗免疫不到位或是初产母猪的特殊性造成的;特别是繁殖类疫苗多是首次注射,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

在作抗体检测时,发现初产母猪的抗体指数明显低于经产母猪,这样,初产母猪所产仔猪的母源抗体也就低于相同日龄的其它仔猪。我曾想过初产母猪在产前三十天左右再次注射一次猪瘟疫苗,这样可增加初生仔猪的抗体指数,可能和经产母猪所产仔猪更接近,便于以后注苗时统一进行。

细节之六:疾病的影响

资料上明确过猪在发病期间不能注射疫苗,因这时的猪处于应激状态,不可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但实际上许多猪场都没有按这个要求去做,有的是不懂,有的是为了 省事(因未注苗的猪需要记耳号,会影响其它疫苗的注射计划等),这样这些病弱猪将是受危协最大的群体。我们曾对一些猪场的弱小仔猪进行剖检,不少猪有明显 的猪瘟感染迹象(肾脏、喉头、膀胱等有出血点,回盲口附近有纽扣状溃疡等),这就需要怀疑这些猪在注苗时是不是处于患病或亚健康状态。

细节之七:注射部位

疫苗稀释后,失效很快,而遇到高温影响更大。疫苗注射时多要求肌肉注射,是因为肌肉吸收快,疫苗很快进入血液,而如果注射到皮下,吸收减慢,效力降低,而如果注射进脂肪,吸收就更慢了,大部分疫苗将失去作用,也就相当于注射剂量不足。生产上给猪注苗时,多采用飞针为主,如果没有足够的熟练程度,没有高明的技 术,注射部位很难准确,同一天注射同样剂量,也会出现抗体指数不一的情况。一些猪场强调,仔猪注苗时要抱起,后备猪要用保定器固定后注射,是有道理的。

细节之八:疫苗的保存期

一些疫苗都有明确的有效期限,但这也是有前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温度,如冻干苗需在零下十五度以下,油苗多在2-8℃恒温保存。生产上,许多因素将改变保存 环境,如长途运输,开箱取苗,停电等,每一次都会大大缩短疫苗的有效期。所以除尽可能防止各种因素的影响外,在使用临近失效期的疫苗时,应适当加大剂量,以补充贮存时所引起的部分损失。

近几年来,使用的“猪瘟细胞培养活疫苗”,它稀释后的降解速度加快,有效时间缩短,即稀释后,在气温15℃以下的6小时内用完,15℃-27℃应在3小时内用完。有的资料要求稀释后两小时内使用。

细节之九:疫苗的保护力

世上没有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更很少一针就能终身免疫的疫苗,不同厂家生产的疫苗工艺不同,保护力也有差别。选择疫苗时,要选择可靠性大的疫苗种类和厂家,即使是最好厂家的疫苗也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保护,因为影响因素太多了。所以建议各猪场应进行定期的抗体监测,以便更好掌控猪场的免疫情况。

细节之十:应激与免疫抑制

猪在处于应激时免疫力会降低,在免疫系统受侵害时免疫力也会降低。如果猪场出现园环病毒和蓝耳病感染,会引起免疫抑制,以前所做的免疫效果大大降低,常发生 做过免疫的猪发病。所以在猪处于应激时或有上述两种病毒感染时,应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环境或药物预防,以防继发感染引起更大的损失。

细节之十一:稀释液和佐剂的影响

用蒸馏水或凉开水等做稀释液时,疫苗中的细胞、活病毒或活细菌就会加速它的崩解或灭活,尤其是病毒大多存在于细胞中,细胞遇到这种渗透压不同的稀释液时会遭到破坏,致使病毒粒子被暴露而加速疫苗的失效。

国外疫苗价格比国内的贵,是因为佐剂不同;佐剂的影响可以举例说明,比如说我们前几年使用伪狂犬灭活苗时,经常发现猪颈部起脓包;使用口蹄疫I号苗时,过敏的猪很多;这些都是佐剂不好的缘故。好的佐剂,使疫苗的作用很好发挥,但不好的佐剂,可能使疫苗没有作用。

细节之十二:超前免疫

许多猪场给初生仔猪进行超前免疫,但效果往往不理想;如果超免效果不理想,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的问题:

1、能否做到仔猪生后及时放进保温箱,如果有几窝猪同时产仔时,或是几个猪舍同时产仔时,而接产员只有一人怎么办?

2、疫苗要求稀释后两小内使用;夜班人员有没有机会两小时去冰箱内取一次疫苗?他们是否愿意这么麻烦?如果是提前将疫苗放到产房,在常温下,疫苗是否会降低效果?

3、能否做到每头仔猪出生后做标记,与产仔记录上相符?

4、能否做到有专门的超免仔猪箱,因为许多产仔保温箱封闭并不严实,仔猪饿后可能挤出来。

5、能否做到到时间后及时将仔猪放出吃初乳?否则将推迟仔猪获得母源抗体的时间,降低其抗病能力。

6、能否做到抗体监测?监测的时间定在什么时候?如果定在哺乳期间,与母源抗体混合,难以确定是母源抗体起作用,还是超免起作用;如果定在断奶后一周时间效果会好些,因此时的母源抗体基本消失,能测出的抗体是只能超免产生的。

如果注意了上面的细节,超免是可以成功的。

细节之十三:抗体监测

国内猪细小病毒疫苗及免疫程序 第6篇

1 猪细小病毒疫苗的分类

猪细小病毒的防治主要以免疫预防为主。由于PPV血清型单一及其高免疫原性, 使得疫苗接种成为控制PPV感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目前用于防治猪细小病毒的疫苗主要有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 这两种疫苗使用最为广泛, 在世界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猪细小病毒的新型疫苗正在研究与开发之中。包括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活病毒载体疫苗、基因疫苗等。

1.1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又称死苗, 是将病原体经理化方法灭活后, 但仍保持其免疫原性而制成的疫苗。灭活疫苗具有安全性好, 诱导产生抗体时间长, 不需要低温保存等优点。但是灭活疫苗产生抗体慢, 不能诱导细胞免疫反应, 抗体水平相对活疫苗较低, 需重复接种, 使用剂量大, 费用较高。PPV灭活疫苗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已经历了30余年, 目前仍是预防猪细小病毒感染的主要手段。免疫佐剂是影响PPV灭活疫苗的重要因素, Moliter等比较了14种不同佐剂用于PPV灭活疫苗的效果, 结果发现50%氢氧化铝, 顺丁烯乙酰 (EMA) 、油水乳剂及DDA作佐剂的疫苗, 均诱导猪产生了高滴度的抗体, 而用油佐剂、SDS、L-121、氢氧化铝和油乳剂混合物作佐剂的疫苗产生的抗体滴度均较低。目前在PPV灭活苗的制备中, 经常采用的佐剂是氢氧化铝和油水乳剂。

Mengeling等将通过细胞培养增殖的PPV和PRV, 用AEI在37℃灭活后混合, 加入10%氢氧化铝制成灭活二联疫苗用于免疫预防试验, 结果发现PRV-PPV灭活二联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PRV, PPV, 和JEV病均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主要疾病, 研制出灭活多联疫苗可以简化免疫程序, 降低临床应激反应, 适合规模化养猪业的发展趋势。通过二联苗和单联苗比较试验显示, 二联苗与两种单苗免疫产生的抗体水平无显著差异。多种试验表明两种病毒抗原同时刺激机体没有相互干扰作用。

1.2 弱毒疫苗

弱毒苗又称活疫苗, 经人工致弱而失去对原宿主的致病力, 但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的病原体, 或者用自然弱毒病原体制成的疫苗。弱毒疫苗免疫力较强, 产生抗体快, 用量少, 成本低, 但存在毒力返强的可能, 并需要低温贮存。由于PPV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目前商品化的PPV弱毒疫苗屈指可数。

PPV弱毒疫苗主要有NDAL-2 (细胞培养适应株) 、HI株 (低温细胞传代育成株) 、HT-SK-C (HT株经紫外线照射后再传代育成株) 和N株 (自然弱毒株) 。最早发现和应用于临床的是PPV NADL-2弱毒株。

1.3 基因工程疫苗

尽管PPV的弱毒苗和灭活苗在猪细小病毒病的防治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各种疫苗均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如弱毒疫苗存在发生重组及毒力返强的潜在威胁, 灭活疫苗免疫效果不稳定等。因此,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PPV亚单位疫苗是一条可解决上述问题的较好途径。因为细小病毒的免疫主要是体液免疫, 可以采用颗粒型的亚单位疫苗来免疫。再者细小病毒的基因组较小, 也容易在载体上获得表达。加之细小病毒的衣壳蛋白体外表达可以自主装配, 能自动形成完整的病毒样颗粒, 并且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 如果用活病毒载体来表达, 将有更广阔的前景。随着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DNA重组技术的出现, 为研制新一代的疫苗提供了崭新的方法。

另外, 被称作是“疫苗的第三次革命”的基因疫苗, 在疾病防治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因疫苗又称作核酸疫苗, 赵俊龙等进行了有关PPV核酸疫苗的研究。动物试验初步表明, 以PPV结构基因VP1和VP2分别构建的核酸疫苗, 均能诱导产生较高水平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比常规灭活疫苗产生的高。核酸疫苗的生产简便、成本低廉, 也预示着其具有理想的应用前景。

2 市场主要销售的疫苗及推荐免疫程序

早期猪细小病毒疫苗的免疫为2次免疫, 一般间隔2~3周, 随着疫苗生产工艺的改进, 1次免疫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免疫后的后备母猪在妊娠40d时用强毒攻击, 可以获得完全保护。吕建强等进行了PPV母源抗体对灭活疫苗免疫效果影响的研究, 结果证实不论母源抗体水平高低均不会明显抑制疫苗的主动免疫反应, 但是具有低效价母源抗体猪的主动免疫抗体反应规律与具有高效价母源抗体猪的主动免疫抗体反应规律不同。在母源抗体滴度大于1:149.5时, 灭活疫苗接种后抗体水平先降低然后上升, 升幅只有1~3倍;而母源抗体小于1:25.6时, 主动免疫抗体持续上升, 母源抗体阴性的猪抗体增幅最大。根据PPV的流行病学特点, 仔猪哺乳后2~3d即可在血液中检测到母源抗体, 并于8~14d达到高峰, 母源抗体可持续20~24周, 因此PPV疫苗的免疫接种时间应选择在20周左右。刘今竺指出, 猪细小病毒病头胎母猪多发, 因此主要免疫头胎及二胎母猪, 三胎及以上可考虑不免疫接种。同时切记千万不可使用弱毒苗, 必须使用灭活苗。后备公、母猪5月龄时与乙脑免疫一起进行, 这两种疫苗同时免疫没有干扰, 可于猪颈部两侧分开接种, 同时间隔2周后再次与乙脑疫苗接种时一起加强免疫。母猪妊娠阶段免疫时宜避开胎儿死亡高峰期, 可选择在配种后30d左右免疫。现将国内市场主要销售的疫苗及免疫程序进行归纳, 有助于养猪户更好地对猪细小病毒病进行预防和控制。

2.1 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

广州市粤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销售, 武汉科前生物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用于预防猪细小病毒病感染。免疫期为6个月, 颈部肌肉注射, 2m L/头份。推荐免疫程序为:初产母猪5~6月龄免疫1次, 2~4周后加强免疫1次;经产母猪于配种前3~4周免疫1次;公猪每年免疫2次。怀孕母猪不宜使用。

吉林省生物制品厂生产。用于预防由猪细小病毒引起的母猪繁殖障碍。深部肌肉注射, 2m L/头。在疫区或非疫区均可使用, 不受季节限制。在阳性猪场, 对5月龄至配种前14d的后备母猪、公猪均可接种;在阴性猪场, 配种前母猪任何时候均可接种。怀孕母猪不宜使用, 屠宰前21d内禁止使用。齐鲁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的猪细小病毒灭活疫苗的免疫程序与此相同。

2.2 猪细小病毒油乳剂灭活疫苗

湖北中博生化有限公司。主要成分为猪细小病毒CP-99株抗原, 用于预防猪细小病毒病, 免疫期为6个月。推荐免疫程序:

后备种母猪及公猪在6~7月龄或配种前3~4周注射2次 (间隔期21d) , 每次深部肌肉注射2m L;经产母猪和成年公猪每年注射一次, 每次深部肌肉注射2m L;怀孕母猪不宜使用。

2.3 猪细小病毒氢氧化铝灭活疫苗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研制, 该产品是以猪细小病毒PKZ株接种新生仔猪肾原代细胞培养增殖, 收获的毒液灭活后, 再加入一定比例的氢氧化铝佐剂而制成的。

此产品可用于初产母猪和种公猪的免疫接种, 预防猪细小病毒的感染。推荐的免疫程序为:

疫苗接种应在母猪怀孕前的几周内进行, 以便在怀孕的整个敏感期产生免疫力, 接种必须在母源抗体消失后进行, 以防干扰免疫效果。5~6月龄的初产母猪, 其母源抗体基本消失, 可进行疫苗注射, 如母猪不急于配种, 疫苗注射可后延, 即后备母猪超过7月龄时注射疫苗, 再配种会取得满意效果。具体用法为:初产母猪于每次配种前2~4周, 颈部肌肉接种2m L, 种公猪于8月龄时首次免疫注射, 以后每年注射1次, 颈部肌肉注射2m L。

3 小结

猪免疫程序标准 第7篇

关键词:猪瘟,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O型口蹄疫,ELISA,免疫程序

猪瘟 (CSF) 、口蹄疫 (FMD) 和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PRRS) 是国家规定的需强制免疫的传染病[1], 它们是目前危害我国养猪业的主要动物疫病[2]。本试验根据基层养殖者经验, 设计不同免疫小组, 优化免疫程序, 为基层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CSF、FMD和PRRS免疫方案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试验动物四川某规模化猪场饲养状况、环境条件、体况相近的21日龄断奶仔猪24头, 7日龄仔猪4头。

1.1.2试验疫苗猪瘟耐热保护剂活疫苗 (兔源) , 山西隆克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113029)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 (JXA1-R株) , 吉林和元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20131202) ;猪口蹄疫O型 (FMD-O) 灭活疫苗 (O/GX/09-7株+O/XJ/10-11株) , 内蒙古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3136082) 。

1.1.3检测试剂猪瘟病毒间接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 (批号:2014102310) 和猪口蹄疫O型液相阻断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 (批号:2012021001) , 均购自兰州兽医研究所;猪蓝耳病病毒抗体ELISA检测试剂盒 (批号:20131203) 购自洛阳莱普生信息科技公司。

1.2方法

1.2.1试验动物分组及免疫情况将24头21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成三组 (A、B、C组) , 每组8头, 猪只编号分别为A1~A8、B1~B8、C1~C8;4头7日龄仔猪为试验D组, 编号为D1~D4。各试验组的免疫程序见表1, 每种疫苗每次均用2头份进行颈部肌肉注射, 所有试验组猪只在相同饲养条件下分圈饲养。试验期间及时淘汰弱仔、死猪。

1.2.2采血及血清制备仔猪分别于免疫前采血, 随后每隔7 d采血一次。活疫苗在最后一次免疫14 d后结束采血, 灭活疫苗在最后一次免疫21 d后结束采血。血液静置析出血清, 将血清注入EP管内, -20℃保存待检。

1.2.3母源抗体检测分别按照CSF、FMD-O和PRRS抗体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测定各试验组的CSF、FMD-O和PRRS的抗体OD值。

1.2.4结果判断根据各自阴、阳性对照检测值确定检测结果。CSF检测的OD450值大于0.220为阳性, 小于0.220为阴性, 等于0.220需复检;FMD-O检测的OD492临界值为1.512, 小于或等于1.512为阳性, 大于1.512为阴性, 其中抗体效价大于或等于1∶64的血清为口蹄疫O型阳性, 达99%以上保护, 小于1∶64则为阴性;PRRS检测的OD450值大于等于0.193为阳性, 小于0.193为阴性。

2结果

2.1不同试验组CSF免疫效果利用间接ELISA法检测各试验组的CSFV抗体。各组抗体水平变化情况见图1。

由图1可知:试验A组在21~28日龄时CSF抗体平均水平达到合格标准, 28日龄后抗体水平不断下降, 不能对免疫猪产生完全保护作用;试验B组在28~49日龄时抗体水平比较平稳, 但低于合格线, 49日龄进行CSF二免后, 抗体水平开始上升, 56日龄后抗体水平达到合格标准, 对仔猪有保护力, 63日龄后抗体水平大幅升高, 70日龄时达到最大值;试验C组在免疫前CSF抗体水平低于保护线, 免疫后抗体水平迅速提高, 28日龄达到最大值, 随后抗体水平达到合格标准, 一免期间抗体水平保持稳定, 二免21 d后抗体又有小幅提升, 进一步巩固了抗体水平;试验D组在7日龄免疫时CSF的抗体水平较高, 免疫后CSF抗体迅速下降, 28日龄后抗体已下降至保护水平以下, 即使此时进行二免, 其抗体水平也没有得到提高。

2.2不同试验组FMD-O免疫效果利用液相阻断ELISA法检测各试验组的FMD-O抗体。各组抗体水平变化情况见图2。

由图2可知:试验A组的FMD-O抗体在21~35日龄一免期间抗体水平无明显变化, 没有达到合格标准, 35日龄二免后抗体水平略有升高, 14 d后大幅提高, 并达到合格标准;试验B组在35日龄首免后抗体水平开始提升, 14 d后达到保护水平, 49日龄二免后抗体提升到更高水平;试验C组在28日龄首免后抗体水平开始缓慢提高, 14 d后达到保护水平, 49日龄进行二免后抗体没有迅速提高, 7 d后才迅速提高, 并一直处于高水平;试验D组在14日龄首免后抗体水平开始提高, 7 d后抗体水平迅速提高, 14 d时达到保护水平。

2.3不同试验组PRRS免疫效果利用ELISA法检测各试验组的PRRSV抗体。各组抗体水平变化情况见图3。

由图3可知:试验A组在28日龄免疫后PRRSV抗体水平不增反减, 但抗体水平略高于合格线, 35日龄后抗体水平一直下降且低于合格标准;试验B组在21日龄进行一免后抗体水平缓慢上升, 但没有达到合格标准, 49日龄二免后抗体水平迅速提高, 并远远超过合格标准;试验C组在35日龄免疫后抗体逐渐上升, 42日龄时达到合格标准, 56日龄二免后抗体水平急剧上升;试验D组在21日龄首免后PRRSV抗体水平逐渐下降, 42日龄时低至合格线以下。

3讨论

3.1疫苗首免时间选择疫苗首免时间直接关系到仔猪免疫的成败[3], 若免疫时间过早, 可能受到母源抗体干扰而导致免疫失败;若免疫时间过迟, 母源抗体水平过低, 也易引发疾病[4]。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 仔猪超前免疫能够有效降低仔猪的发病率, 提高成活率[5], 并能保证仔猪在吮乳前产生主动免疫。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我国部分养殖场的应用效果并不理想, 其原因可能是未能严格执行“超前免疫后2 h内仔猪不能吃初乳”这一原则所致 (因为初乳中的母源抗体会干扰弱毒苗复制) [6]。本试验中D组根据基层经验设计, 在7日龄时对仔猪实施免疫, 从图中可以看出CSF和PRRS的抗体水平在未免疫时都比较高, 免疫后因为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而导致抗体水平不断下降, 即使二免后也没能提高, 说明7日龄时不宜进行首免;而FMD-O抗体水平在免疫后不断提高, 这可能与FMD-O母源抗体较少, 没有对疫苗免疫产生拮抗作用有关。

3.2疫苗免疫次数的确定疫苗的免疫次数决定了动物机体产生抗体效价的高低、维持长短和整齐度[7]。本试验中A组在CSF和PRRS首免后抗体水平有小幅上升, 但由于没有进行二免, 导致抗体没能继续提高反而低至合格线下;试验C组经过二免后, CSF和PRRS的抗体水平高且持续时间长, 说明在基层动物防疫中进行CSF和PRRS二免很有必要。

3.3疫苗免疫顺序的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疫苗免疫时, 免疫顺序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免疫效果, 可能产生协同作用使免疫效果增强, 也可能相互干扰导致免疫效果降低。本试验中, 试验B组先免疫PPRS, 再免疫CSF和FMD, 可以看出PRRSV和CSFV两者的抗体均降低, 且CSFV的抗体水平低于合格线, 此时若受到疫病威胁则不能起到保护作用;试验C组先免疫CSF和FMD, 再免疫PRRS, 结果CSF和PRRS抗体均得到有效提高;B、C两组试验中, FMD-O的免疫效果均同步提高, 并能产生有效保护, 但试验B组中FMD-O抗体的整齐度和强度比C组稍差, 可见FMD-O型抗体的产生受CSF和PRRS两种疫苗免疫顺序的影响不大。

4结论

本试验可推荐的免疫程序为C组, 即:21日龄时免疫CSF, 7 d后免疫FMD, 再隔7 d免疫PRRS, 然后分别对三种疫苗进行加免。而后这三种病毒的抗体均能得到迅速有效的提高, 对仔猪具有强有力的保护作用。

参考文献

[1]楚常欢, 覃志初, 向祖明, 等.猪瘟、口蹄疫、猪蓝耳病免疫程序优化试验[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 27 (2) :102-103.

[2]薛新梅, 路平, 王春梅, 等.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免疫程序研究初探[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4 (5) :6-8.

[3]Barbara E S, Sylvie D A, William L M, et al.猪病学[M].赵德明, 张中秋, 沈建忠, 等译.8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8.

[4]吴在玉, 张杰.猪O型口蹄疫母源抗体消长规律及疫苗免疫的干扰作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14) :6 292-6 293.

[5]严达伟, 肖啸, 连林生, 等.猪瘟超前免疫对仔猪生长及抗体水平的影响[J].动物医学与动物科学, 2004, 21 (7) :34-36.

[6]王波, 陈静, 王敏, 等.仔猪猪瘟母源抗体消长规律[J].中国兽医学报, 2010, 30 (4) :453-455.

上一篇: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问题和趋势下一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