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探索

2024-06-01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探索(精选10篇)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探索 第1篇

学 会 用 手 说 话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探索

我的感动:影子的故事

“影子的游戏”是新学期开学,一年级学生的第一次美术作业。

在众多百分之百很即兴的课堂作业中有一个孩子的画面牢牢吸引住了我的眼睛。作业内容原为描画自己的影子。按照常规,一个形象的投影成倒影,还应当是这个形象本身。然而使人惊讶的是,我看到的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倒影:两个小朋友的影子一个变成了树,一个化身成了小鸟。

在这个孩子的笔下,影子不再只是人类的傀儡,浓重的童话色彩笼罩了画面,透折出纯真圣洁,显得无比美妙奇幻。

我从不了解影子的生命也可以如此的充满灵性,这个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在述说着自己的故事,将思想寄托于彩笔素纸,创造出一个为其所独创的理想世界。

对于这张作业,学校的有些老师这么认为:“这孩子怎么瞎涂啊”“想像力还不错,但画的一点也不像啊!”的确,在他们的眼里,这不是什么像样的画,“像不像”始终是目前一些教育者评价孩子美术作品的唯一尺度。他们不愿欣赏孩子们的涂鸦,更不能容纳他们的“瞎画”。

我不知该怎么回应我的同事们,当孩子们手执画笔,勇敢且努力地在这个世界涂抹他心灵的色彩时,我们有什么权力、有什么资格去扼杀他们宣泄感受的权力呢?

再一次凝视这个孩子的作品,它给我带来了新的惊喜:影子造型的突破,表明小作者已开始有了显明的表现意识,已经产生了强烈的自主要求,这是孩子澎湃的心声,她把自己的梦幻艺术形象化,他的画趣是美妙的,妙得踏雪无痕,匪夷所思。

面对孩子们日益膨胀的表现性需要,我不禁陷入沉思,我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让学生在创造中完善技能和提高审美素质呢!

我努力着这样做:

一、让孩子们的艺术从涂鸦开始

孩子们刚刚开始的生活,虽谈不上有什么阅历。然而,他们的画却植根生活,又不拘泥于生活而不化。能根据他们自身的感受,自信地、不拘一格地画出对生活的认识、遐想与希望。我们的老师与他们相比,生活的经历真可谓“吃的盐比他们吃的饭要多”,可对于生活的感受却远远不用他们多彩。

他们画得率直、真诚。即使是涂鸦,都是有感而发。往往是怎样想便怎样画。看到什么,就依据自己的体会,物化出心中的世界。因此,画面显得十分夸张、大胆。他们不懂得什么叫笔墨,也不明白什么是色彩。但,却十分明确地用笔墨去勾画出我们要画的故事,用颜色去涂抹我们看到的世界。面对涂鸦,我们要适当的给予引导,在艺术的天空下描绘出一片新的绿地。

1、抓住特征,夸张、超现实地表现。

传统的美术写生课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物体的形状、比例、透视等客观属性,塑造出精确、完美的形体。其实,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而言,这是一种被动的思维方式。从某种程度上说,反而限制了他们创造思维的活动。在写生作业中,我们只需让学生抓住事物的大体特征,并进行大胆地取舍、夸张与变形,留给他们更多的表现空间和契机,充分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那么就会使作品散发出强烈的生命力。

五年级的作业《表情丰富的脸》中,有个同学的在画面中,只用油画棒涂了自己变形通红的脸和一双眯成了一条缝的小眼;那看似乱糟糟的线条,让画面的主体形象显得更加醒目、突出。我不禁大为赞赏,这张画没有细致地去刻画人的面部结构和自己被惩罚的细节,而是概括、简练地抓住了脸部的基本表情特征,再现了人物的心理感受。多好的表现!这样的“涂鸦”抓住了物象最基本的特征,不作其它方面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充分表现了自己的艺术直觉和感受。这样可以把学生从纯客观、纯自然的观察与表现中解脱出来,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激发学生思维表现的情感。

2、发挥联想与想象,大胆表现。

孩子的天真好奇心使他们在表现物象的自然属性珠同时,更容易联想到该事 2 物与其它事物的相通之处,然后进行艺术加工与发挥.在<参观与旅游>一课中,我引导学生,不要单纯从看到的角度去表现,可以大胆添加与想象,可以把自己与动物园里那些可爱的动物联系在一起.于是,有的同学把自己想成了一个非常有经验的驯兽员在带领一只老虎跳铁圈;有的则把自己想成了一个运动员,骑着骏马在赛场上奔驰;有的骑着大鸟遨游太空,天上的小鸟正跟着飞翔,画面充满了童趣与幻想。

如果我们要求学生,仅以客观现实为尺度,那么表现的结果将会单一;若要求他们的观察与表现是带有主观性的,那么表现的结果将会单一;若要求他们的观察与表现是带有主观性的,那么就能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调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对客观对象进行超现实、超常规地表现,发现、组织和创造新的形象,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感受的感受能力与绘画能力同时进展。

3、采用拟人化手法去表现。

孩子们喜欢幻想,他们希望那些静止的事物都能变得生动起来,与他们一同玩耍。此时的儿童思维是一种处于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超常思维,这也正是艺术创作所需要的一种状态。在美术教学中,把拟人化的手法引入其中,有肋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并促进这种想象力转化为艺术表现力。在泥塑课上,学生充满热情地把茶壶变形为一条叉腰的胳膊,把壶嘴变成另一条胳膊;有的同学把茶壶变成了大象一样,会自动向水杯里倒水,水珠四溅,童真童趣油然而生。有了这样的启发,学生在写生时,就会大胆地改变物体原来的比例关系,进行夸张与变形,使之成为另一个饶有趣味的艺术形象。这种拟人手法教学可使学生的想象细胞迅速膨胀,使他们有意识地把不同形状的物象联系在一起,创造出新的形象,改变了过去“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的单一模式,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表现性思维。

二、让孩子们快乐的“玩”泥

孩子的可爱就在于他们面对世界流露出的热情,哪怕面对的只是成人眼里的一块脏泥巴。教育者,包括教师和家长,常常漠视孩子们的兴高采烈,漠视孩子的激情。而被漠视了的,有可能是未来的建筑和雕塑,或者,就是未来的科学和艺术„„“玩”泥,也许正是未来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创作的源泉和起点。

因此我在教学时,经常引导学生打破常规,“玩”出标新立异的东西,允许天上有绿色的太阳、方的月亮;允许鼻子长在眼睛上面,并经常让学生看著名画家的抽象画或具有时代特征的例图,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我做的罐和壶》中,我先让同学分析茶壶的组成部分,又欣赏了一些具有时代性、趣味性的挂图,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然后设问:你还能设计什么新颖的茶壶吗?学生们有说做两个茶壶嘴的;有的说将茶壶底做两个轮子;有的说将茶壶画上好看的图案。做出的作业更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有的干脆将茶壶做成了三角形;有的将茶壶做成了人脸;有的将茶壶做成了小动物,比如小乌龟啊毛毛虫等。一堂课上,大家使出浑身的劲,将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玩”了出来。以前一味的模仿别人的“盗版专家们”都变成了具有最新创意,最具时代感、趣味性的“艺术家”。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力展露的淋漓尽致!

三、带着孩子走出童话世界的误区

有人说:“童话意识是从摇篮里开始的。”这话没错。

童话中有一个五彩斑谰的、变幻神奇的世界。童话创造出美妙情境,令人产生神奇的向往,它适合儿童在特定阶段成长营养补充、的需要,但那里存在的一切毕竟是虚构的。好的童话故事固然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倘若沉湎于童话制造的精神乐园之中,也有终被麻醉的可能,或被推迟了为艺术觉悟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翻开学生的作业本,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孩子的作业中有很多“王子” “公主”甚至“皮卡丘”“奥特曼” 一类的动画形象,而且此类作业从一年级至六年级都不乏其数。许多美术教师们都为此头痛不已!

在一定的情景下,童话和故事的确会激活我们的美术课堂,给我们的学生带来表现的灵感。但童话和故事只能给人间接的经验和启示,如果孩子心目中存在一个扎得很牢的童话情结,当梦幻的天国不复存在,我最担心的是踏在地上的双脚是否足够有力。

童话听多了,尤其是那种美丽又动听的童话,正如甜言蜜语,是很容易软化一个人的,意志品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养成教育的结果,我们要帮助孩子从 4 小培养敢于面对现实和困难的勇力,勇敢的用画笔表现我们生活的这个真实世界。

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你需要拓展自己的视野,不必再囿于“故事”之中,你应该尝试着改变经验形成的来源,让真实的生活情景代替虚拟的童话世界,找回自我,那是实实在在的自我,而不是一种理念的化身,或许你年龄尚小,但生长是必然的历程,幻想可不是理想。

培养学生的表现力,我还会鼓励孩子多画一些观察性绘画,记录下自己在不同阶段认识世界的真实感受,即使一开始画得并不自由,但经历过涂鸦的过程,通过新的学习尝试,可以培养自己对生活的感念之情,我会告诉他们:“在新的情境中,你会经历新的洗礼,会画出很多新的美丽的图画,那里面也必定会有很多新的发现,这一切都足以使你真正地激动不已”。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探索 第2篇

宁波市曙光小学

摘要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此外,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让学生去探索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并把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他们现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依据,增强他们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激发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启发他们探究的愿望,并给他们提供思考、探索的机会,形成主动探究的习惯和能力。教师在学生实践活动中,应积极诱导他们作出探究的反映,创设有益于探究活动进行的情感氛围,为学生提供“我发现了”的契机,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充满耐心和期待,要敢于丢弃“解惑”的职能,等待学生去自主地探究发现。

关键词实践能力;实践活动;情境;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意义

首先,从社会的发展来看:数学社会化的格局正在形成,社会呼唤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其次,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数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实用性和工具性。由此可见,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来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目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关键。

第三,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等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践能力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哪些实践能力呢?我认为在小学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1

实践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广泛的迁移而实现。因此,要将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将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实践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在课堂上的操作、观察、讨论、合作学习等;又如到社会上调查、收集数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等。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实践能力逐步提高,从而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看待周围的客观事物,用数学的方法去处理、解决身边的问题。

三、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

(一)、课堂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这就造成了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脱节;长此以往,学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这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很不利的。而《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实践活动内容的丰富源泉。

1、实践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学习和研究的问题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生活中的数学”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它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另一方面,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并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孩子们常常会遇到非常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如学校要改建操场,在校内征集合理建议,小学生每人都可以给学校提出自己的想法:怎样改建才合理?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问题,并由此引导学生开展“关于改建操场工程的教学”的课题研究,这其中就蕴涵了许多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应选择在学生身边发生的,或学生需要了解的、熟悉的事物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通过对这些事物中蕴涵的数学问题的研究,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在商业、科技、交通等行业中的应用价值,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实践活动的内容要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

实践活动的内容不仅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的内容还应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这样会使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思考性、可操作性。盲目地提高要求,脱离学生知识经验的实践活动,会导致学生操作时无从下手。比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实践活动:“要用纸包装4个棱长是5厘米的正方体药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纸?”你能想出好的办法吗?同学们通过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动手操作、或小组合作,共同探讨了多种结论,又从多种结论中选取最合理的方案。又如,小学低段年级熟练了混合运算后,可以开展有关价格与购物活动的计算;学习了概率问题可以让学生分析社会上一些摸奖、买彩票的中奖概率问题等等。总之,实践活动的要求要符合学生实际,不可盲目地降低、或提高要求。

(二)创设情境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创设一个鼓励学生去探索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来。

1、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能撞击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怎样打电话省钱”,“压岁钱应该怎样花”,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当然,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还可将问题情境故事化,提高问题情境的趣味性;也可将问题情境活动化,确保每个个体有效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

2、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的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如,“购房中的数学问题”、“铺地砖问题”等,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有的问题情境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可以把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观察、思考。如,组织学生到商店观察购物情况后,回到教室开展角色游戏“小小商店”,让学生在实际购物活动中掌握四则运算知识。

3、创设大课堂情境

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使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如教学了“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去超市调查、寻找一些百分数,再让学生在下节课上来说一说所收集到的百分数的意义。这样,教师长此以往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调查了解有关问题,收集相关信息——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三)、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的数学交流,使实践活动深入进行

数学之所以在信息社会应用广泛,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数学能够用非常简明的方式、经济有效地、精确地表达和交流思想。在数学学习中,交流能帮助教师获得反馈信息,做出有根据的教学决策,交流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认知的发展。实践活动通常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师首先应提供让学生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让每个学生有效地参与;同时为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将学生放在问题情景之中,鼓励每个学生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因此,在活动中,应看到学生间的人际交流、观点交锋和智慧的碰撞。教师应引导学生善于互相学习,善于与他人合作。鼓励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力图理解他人的想法,把别人的思想同自己的想法联系起来,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学会在自己不赞同别人的意见时,不要批评而是提问,在向同学解释自己的策略时,学生就不得不重新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从而加深了对数学的理解,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实践活动中的交流,既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也有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就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向老师和同学以外的其他人进行调查、访谈,以获取相关信息和资料,或开启自己的思路,以求更好地解决自己的问题。

四、设计实践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实践活动问题的设臵应与儿童的实际水平、认知规律相符合,难度要适宜。

(二)实践活动素材不应拘泥于教材。教材只是蓝本,大量的活动素材应从学生日常生活中选取。

(三)实践活动将生活引入数学教学,一定要讲究实效,防止生搬硬套,流于形式。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探索 第3篇

一、舞蹈教学艺术特点

(一)艺术目标

在舞蹈教学中,教学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掌握舞蹈的技巧性动作,而是让他们发现,人和人之间性格特点是不一样的,根据不一样的性格特征,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和已学会的舞蹈动作融合在一起,通过不断的训练和体验转化为自己的情感,甚至转化成一种本能。在舞蹈的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在具有想象力之后能够对看到的舞蹈动作的内容进行理解,再根据自己内心理解之后的感情,对舞蹈进行再加工,从而创造新的舞蹈。这种创新出来的舞蹈融合了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意志,还能进一步地让学生对舞蹈动作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想象。在舞蹈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人翁”的意识,通过练习让他们明白自己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通过想象和自身的舞蹈动作进行融合之后,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风格,从而感受到舞蹈所带来的乐趣。

(二)艺术准则

由于新课改的要求,在我国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应该坚持在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渗透的原则,让学生们感受舞蹈的美,接触它、认识它、爱上它。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舞蹈练习,教师只在一旁加以引导。

舞蹈教学的艺术准则,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对自我进行严格的要求,通过自身的表率作用,无形之中对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只有理解了舞蹈,才能对舞蹈有自己的认识和想法并加以想象和改造,形成自己独特的舞蹈。

另一方面要求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大胆创新。艺术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其主要表现在创新和变革之上。舞蹈教师的身上有着深深的责任,要去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艺术水平。所以在新时代下的教师,应该抛弃以往传统教育中的思想,让学生在舞蹈的课堂上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教师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下能够大胆地想象和创新,这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以此教育者们也能够培养出一批有“灵魂”的舞者。

二、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

舞蹈是审美价值比较高的并与体育项目相结合的一种运动项目,在展现动作过程中,学生必须良好运用舞蹈动作、音乐伴奏以及复试等因素,通过身体配合将精气神展示出来,艺术表现力是展现舞蹈动作的先决条件,艺术表现力对舞蹈灵魂魅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舞蹈教学中,舞蹈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优良的专业素养,以此对学生进行音乐识别、形体培养、动作编排与融合等知识点教学。

(一)重视艺术

基础训练在舞蹈的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如果基本功不扎实、不牢固那么在舞台上是表演不出优美的舞蹈的。更不用说让观众赏心悦目,理解舞蹈艺术。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基本功是最基础的练习,学生们只有反复不断地对基本功进行训练,才能从最大限度地对身体上的各个机能进行开发,通过训练还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自身的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基本功的训练,往往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在一开始的舞蹈课程中,每个学生都要经历这一过程,只有在一次次付出了汗水和辛劳之后,才会“破茧成蝶”,所表现出来的动作才是符合音乐节拍的。

只有在扎实的基本功训练之后,学生才能慢慢地在通往“灵魂舞者”的道路上一步步迈进。学生在基本功训练中,也能够充分地认识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加强对身体的领悟,最终使展现出来的舞蹈动作更加优美和谐,它也是舞蹈艺术表现力的基础。

(二)情感和动作的艺术联系

对学生艺术表现力的培养要注重对学生形体动作进行培养,形体动作所表演的艺术就是舞蹈。作为一名优秀的舞者,应该有协调的身体平衡能力,还要有匀称的外形。只有具备上述条件的学生才能够在基本功之后,进行深入的探索。在基本功扎实之后,学生身体上的各种机能都被开发出来,对舞蹈动作的演绎会更加标准和完美,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通过观看舞者的动作,还要让学生掌握不同舞蹈的风格和不同韵律的舞蹈,之后再结合学生自身的内部情感,把舞蹈完美地展现出来。没有“灵魂”的舞蹈是空洞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在舞蹈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教育学生不能因为舞蹈去舞蹈,要在舞蹈的时候加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的舞蹈才是有真情实感的舞蹈,才是会被观众认可的舞蹈。

(三)充分发挥对舞蹈的想象力

在重新编制舞蹈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对舞蹈的想象力。我们平常所看到的优美的舞蹈都是艺术的结晶,都是舞者用心编纂出来的。所谓“美”的概念是抽象的,是一种感受,单是这种片刻的感受,是无法满足人们对美的更深的迷恋的。所以,教师要想提高学生们的艺术表现力,学生要想能够舞出优美的动作,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时候能够多多观察不同的学生适合哪种舞蹈风格,再根据不同的舞蹈风格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力,进行编制,编制出属于他们自己特色的舞蹈。

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把机械的舞蹈动作和学生的自身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的成为一名优秀的“灵魂舞者”。所以,在日常进行舞蹈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细心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舞者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和揣摩,从而完成自己对舞蹈的编排。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舞蹈演员。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功之后,能够发挥自己的表演力和自主的意识。不断的观看舞蹈教材和视频,能够增强学生对质量好的舞蹈进行挑选,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艺术修养,通过对学生艺术表现力进行培养,来彻底激发舞蹈独特的艺术魅力。

此外,学生不仅仅是记忆动作套路,同时还要对其形神兼并的艺术特性进行培养,并融入音乐节奏中,将学生的动作艺术特性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是评价舞蹈课程考核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也是学生参加展演、竞赛以及交流等内在实力的综合体现,学生协调搭配、身体动作、专项技巧及面部表情等都必须通过课堂训练与学习,确保学生能够具备外在艺术气质与内在艺术修养,在展现动作时表现出音乐与舞者身体的完美配合,以此吸引观看者的视线与眼球,从而得到观众肯定。

三、艺术素质的提高

(一)艺术感知能力的提高

对艺术进行感知是在舞蹈学习中的一个必要项目,教师在舞蹈教课中,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知,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舞蹈的理解。下面我们用江南舞蹈作为例子。在舞蹈课上,学生先进行基本功的练习,之后教师通过对江南风光的描绘,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感受美妙的氛围,以此来对学生发现美、寻找美的能力进行培养。学生通过感受到的美把它放在舞蹈中,演绎出来,不仅自己能够陶醉其中,使观看的人也有美的感受。只有充分利用课堂上一切发现美的感觉,才能日后在舞蹈的训练中更加如鱼得水,在真正意义上提升自己的舞蹈水平。

(二)艺术心理素质的提高

对于一段相同的舞蹈来说,不同的舞者进行演绎,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这与人的气质、内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气质对于一个舞者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对学生内在人格的培养也非常重要。传统的舞蹈教学,不乏一些打骂学生的现象发生,这样是很不对的,不仅使学生的心里会产生一定的扭曲,还会伤害他们幼小的心灵,对学生以后的舞蹈之路没有任何帮助。因此新时期下的教师,应该转变教育的理念,对学生进行细心教导,不断鼓励学生,让他们在表演中能够获得自信,让学生内在的潜能全部被激发,从而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舞蹈事业,让他们能够在舞蹈中发现美,感受美,体会美,才会接受舞蹈,爱上舞蹈。所以,对学生人格心理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让学生表演力进一步地提高,还能让学生在舞蹈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三)艺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锻炼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是当前舞蹈教育者不可忽视的任务,方式有很多,例如即兴表演,可以锻炼学生的接受能力。即兴表演是一个很好的课题,不仅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加多的想象空间,还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对舞蹈风格的把握有个大致的定位。即兴表演在锻炼学生反映能力的同时也锻炼了大脑的快速协调能力,学生的快速创作和临场反应能力都可以通过即兴表演表现出来。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们能够将自己平时不太注意的问题完全暴露,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解决自身存在的舞蹈问题,可谓是“一箭双雕”。通过“即兴表演”的游戏,可以让学生把平时不注意的问题,一下反射出来,这对舞蹈的创作是及其有帮助的。学生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联系才能创造出符合新课改要求下的舞蹈。创新思想在学生创作出优秀舞蹈作品中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思想对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和表演,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只有迎合时代潮流进行创新出来的舞蹈,艺术表现力才会更加持久。通过创新,学生不仅仅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还能对自己的舞蹈进行很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四、结束语

由于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已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但是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似乎更加地渴望。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反思和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育出优质的舞者。

参考文献

[1]李娜.论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和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05):22-25.

[2]李磊.论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和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4,(09):240.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探索 第4篇

关键词:竖笛教学;培养表现力;演奏技能

表现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离开了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就是一句空话。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及“识读乐谱”四项内容,就是为表现音乐服务的教学内容。其中,“演奏”主要指课堂乐器的演奏。国家规定进课堂的乐器有口琴、竖笛、口风琴等,而竖笛音色柔美,简单易学,携带方便,价格便宜,是各校器乐进课堂的首选乐器,如何改革以往器乐教学只重个体,不顾全面的现象,在器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提高学生吹奏竖笛的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激发兴趣,上好竖笛教学序言课

诺贝尔物理学得奖者杨振宁博士说过:“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竖笛的兴趣,使得竖笛教学的第一节课非常重要。我首先给学生介绍竖笛吹奏的好处,特别鼓励那些平时不爱唱歌或嗓音条件不好的学生,通过竖笛吹奏同样可以学到音乐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并教育学生:人各有长短,要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共同进步。学生会马上受到鼓舞。接着给学生吹奏两首风格不同的竖笛曲,通常是一首世界名曲(如“欢乐颂”),一首流行歌曲(如“泰坦尼克号”主题曲),学生立即就被竖笛柔美的音色所吸引,对吹奏竖笛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学生的兴趣,给他们介绍竖笛各部件名称,介绍竖笛的演奏姿势、吹奏口形,并在以后的每一节课严格要求。我发现,自从上好了第一节序言课后,竖笛教学深受那些“视唱歌如猛虎”的学生喜爱。我执教的正处在变声期的学生,每次上唱歌课都愁眉苦脸,自从竖笛序言课后的每次音乐课他们都心情舒畅,学习积极性非常高。

二、“视”“听”结合,学习竖笛演奏技能

听力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是学习乐器的关键。教学中,我首先强调听力,目的是让学生有一双“音乐的耳朵”,培养学生品味音乐、笛声带来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对学习竖笛产生浓厚兴趣。具体教学时,我将“视”与“听”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思想专注,精神集中,学会听老师讲、听别人吹、听自己吹,看别人的嘴形、手形,从而发现吹奏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如,吹奏时出现口风不正,堵孔不严,呼吸不正确,没有“丹田气”的支持等现象,导致吹出来的声音尖、直、刺耳。通过反复的视、听,让学生明白口风应该做到灵活,力度适当,既轻松又充分,吹中、低音时做到“缓气轻吹”,嘴巴放松,气息是管状的,否则会吹成高八度的尖叫声,而在吹高音时,绝不能使足劲吹,而应将嘴巴拉紧,使气息均匀,成线状。这样,学生将听到的转换成自己的情感、乐感,通过表情表现出来,变成浑厚、悦耳动听,有气息的笛声。教学中处处体现出学生为主体,教师只作引导,为在竖笛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打下基础。

三、精选乐曲,提高竖笛演奏水平

初学竖笛,学生受到演奏能力、演奏技巧等方面的局限,乐曲表现力也较差。我打破以往竖笛教学先教音阶,再教乐曲的常规,而是先教学最易吹的三个音:d,r,m,因为这三音只用左手就可吹奏,学生一学会这三个音,我就让他们学吹由这三个音组成的简单小歌曲,如,“我有一只小羊羔”“小宝宝要睡觉”等,经过教师的提示和指导,学生吹奏的音色越来越优美,他们很有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这样,每多学一个音,就多增加一首由学过的音组成的小乐曲,学生始终能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等教学完音阶后,学生已经学会吹奏十几首简单的儿童歌曲了,教师再选择一些世界名曲或流行歌曲让学生吹奏。

器乐教学对视唱练耳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读谱能力,视唱与练耳的学习,首先应从掌握节奏训练开始。在节奏教学中,我将节奏视为有固定音高的音的组合,经常让学生吹奏常用节奏型。如,“×××”“×××”“×××”“××”等较难掌握的常用节奏型,让学生变成“d dd”“rr r”“m m m”“f f”等音吹奏,这样的节奏训练比用嘴说或用手击拍好得多。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教学,学生的吹奏水平提高很快。

四、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竖笛吹奏表现力

如果整节课用来吹奏竖笛,有的学生(一般是差生)会觉得枯燥,而且反复地吹奏会使竖笛的笛孔、笛壁充满口水。所以,我往往把竖笛吹奏与节奏、视唱、唱歌等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如,在唱歌教学中加入竖笛吹奏,既能减轻学生的声带负担,保护嗓子,又能调节课堂气氛,还能提高吹奏水平。特别是在合唱教学时,可借助竖笛吹奏来引导学生把握音准和音程。我通常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吹奏两个声部,接着合奏,要求学生不仅听自己的吹奏,还要注意聆听合奏效果,合唱时,每个声部又指定几个吹奏得较好的学生伴奏,这样合唱中有合奏,学生既轻松歌唱,又愉快吹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唱兴趣,又提高了竖笛吹奏表现力。

要提高学生吹奏竖笛的表现力,就要使吹奏出的乐曲富于生命力。光靠老师讲解,学生很难体会什么叫有感情吹奏。因此,我往往将吹奏与欣赏结合起来。如,吹“我心永恒”,就放一段“泰坦尼克号”影像给学生看,并给学生讲述船快沉时,人们互相帮助的动人故事,学生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吹奏乐曲自然就加入了感情

色彩。

五、竞赛促学,提高竖笛演奏的表现力

音乐课上学到的竖笛曲目是有限的,我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听中外名曲,自学一些名曲或流行歌曲,也可买乐谱自学。每节音乐课结束前5分钟,进行竖笛吹奏比赛,评出金、银、铜奖,看谁的自学能力最强。学生特别积极,特别是四(2)班的吴××同学,在班上毫不起眼,成绩也不好。她在竖笛课上有点进步,我便表扬她,她对竖笛吹奏渐渐有了兴趣,课后她比其他学生更刻苦吹奏,慢慢水平提高了,加上老师的表扬,每次竞赛,她都拿金奖,得到了同学们的尊重和羡慕。这样,她的自制力提高了,甚至还改掉了不做其他科目作业的恶习,竖笛竞赛促进了她各方面的提高。

我还利用课余时间组建了竖笛队,利用教师节、国庆节、六 一节在全校演出,学生都积极参加,我对学生提出要求,在竖笛队里更要积极吹奏,否则会被淘汰。平时吹奏水平较低的学生经过努力,吹奏水平提高了,我随时欢迎他们报考竖笛队。这样,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从此,学生的学笛兴趣不断得到发展,演奏水平也不断提高。

总之,通过上述的竖笛训练,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演奏习惯,能积极地参与演奏活动,培养了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使竖笛吹奏成为学生轻松开启音乐殿堂的金钥匙。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秀峰区榕湖小学)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探索 第5篇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作者:王志祥

来源:《数理化学习·高三版》2013年第07期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探索 第6篇

以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格等等各项基本素质为目的;着眼未来,注重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主体。所有这些,都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重要特点。面向未来的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在作为信息技术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全面提高学生各项素质呢?在这方面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和努力,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指导思想

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学除了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教结合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外,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使计算机真正成为每位学生在日后的现代化生活、工作、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高效工具。利用计算机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再凭学生的智力进一步掌握计算机的使用技巧,这就是我们教学的宗旨。此外,我们还致力将品德教育、健康卫生教育等有机地揉进在计算机的课堂教学中,力求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1.教学措施

为了实现我们的教学目的,我们大胆改革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取传统教学与“美式”教学之长,采取了一些适合我们校情的措施。

首先,在课程设计上,我们将从三年级起开设计算机课,每周1课时。实践证明,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不但能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对计算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我想,邓小平同志“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建议也就是希望有条件的话,让孩子早日接触计算机,消除对计算机神秘感,养成使用计算机这个高科技产物作为日常工具的习惯。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我们根据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制定了我们自己的课程纲要。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真正的日新月异,就拿流行字处理软件来看,不到几年时间,从WS到CCED到WPS 5.0到WPS NT到WORD 5.0到WPS 97到WORD 97到WORDXP、WPS2003,期间的变化实在令人目不暇给。没有任何软件永远不被淘汰,仅仅学会某几个软件的操作方法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新生事物的能力。选取学习内容并不需要一味追求最新潮,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接受能力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就行了,这才是真正的面向未来。

为了尽快完全告别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采用了一些较为特别的做法:

2.教学形式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我们将学生动态地分成几组,不同的组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并为他们制订不同的目标,每个学生都有实现目标的可能性,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并让每个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因材施教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尤为重要,小猫喜欢抓老鼠,青蛙擅长吃虫子,试想逼着小猫吃虫,逼着青蛙追老鼠,会有什么结果呢?同样如果全班学生一视同仁,结果是本来有画画创作天才的天天练打字;长于思考推理的却天天在“涂鸦”;落后的无法跟上来;稍为拔尖的又无法更上一层楼;只有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才能让全面学生的水平得到提高。

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一般是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老师总结,只注重于启发解决问题。但我认为,其实发现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是同等重要的,如果从没有人问:“怎样才能让我们像小鸟一样自由自地飞翔?”哪会有人发明飞机?提问题特别是提有水平的问题不容易,提问题的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往往只是告诉学生要学习的内容,然后鼓励他们自己去研究这个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己探索或通过互相讨论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在学习画笔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像常规那样逐一介绍它的各个用法,而是要他们自己去画,喜欢画什么就画什么,喜欢怎样画就怎样画。结果,学生一开始使用这个软件就碰到许多问题,诸如画错了怎么擦掉?想画彩色怎么办?圆圈总是画不圆有什么办法?“放大镜”用来干嘛?刷子又怎么用?等等。问题提出来了,我们先表扬提出问题的同学,然后将这些问题逐一写在黑板上,接下来是让他们自己找问题的答案。当然,有些问题学生是提不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是解决不了的,但不要紧,在最后,我们会再花时间将画笔的功能用途总结一下。这样做的好是处:既提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和信心,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知识也就掌握得更牢固了。有些学生甚至在探索中发现许多来老师也没发现的“技巧”,比如一个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画笔时,发现可以通过按小键盘中的“+”键放大橡皮擦,而此之前老师的确不知有这么一个功能,这是非常可贵的。

三、互帮互学,学生做小老师

同一个班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肯定会存在差异,互帮互学是让不同程度学生同时进步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学习落后的学生,除了接受能力较差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的思维方式、讲授方法不很适合他们,而学生年龄、生活环境等接近,所以往往他们之间更容易沟通。有的学生将单击关闭按扭(一个小叉图标)称为“点错”,乍一听大人绝对无法理解,小孩作业做多了,一见到叉就想到“错”,这就是思维方式的“隔阂”,因此学生教学生,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只能作为一个辅助的手段。

此外,学生做小老师,还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增强信心、体验“我能行”,的确是一箭双雕的好事。

四、把实际问题搬到课堂上

计算机的作用非常之大,如果只是为了学习计算机而学习,只做“军事演习”,不来真刀实枪,一来学生印象不深,知识掌握不牢;二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习惯得不到养成;三来浪费了资源。因此,我们经常联系实际,让课堂上的计算机真正发挥作用。例如,过节了,我们提倡学生用电脑制作贺卡,并选择部分做得较好的打印出来,既可参加评比,也可寄回家去,不但促进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他们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做贺卡外,我们还大力支持学生在课堂使用计算机发邮件,写日记,写作文,编制课程表格等等,使计算机切切实实地成为一种学生能得心应手地使用的“工具”。

五、其他做法

在致力利用计算机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我们非常注意在学生在课堂的卫生健康。许多人误认为计算机会发出大量的辐射,损害身体和引起近视。其实计算机的辐射并不足于对身体构成危害,坐姿不正,用眼时间过长才是罪魁祸首。因此,对椅子高度、上机姿势这些小节问题我们也抓得很严,不让学生提高了知识能力素质却降低了身体素质。

我们还将思想教育渗进信息技术课堂中,比如树立版权意识;通过讲述外国对我们的“软件侵略”来激起学生好好学习,为国人争气的决心;教育学生学到本领是用来服务社会而不是用来危害社会等等。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探索 第7篇

1.1 教师教学方式和内容存在问题

首先从教学的方式来说,多数高校课堂始终是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在教学,即是“教师讲解—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错”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传递知识为主,学生接受知识并且练习。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现状和体育课程本身有联系,高校学生来源于不同地区,不同体质,对于健美操教学的领悟参差不齐。但是教师运用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极大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的学习仅仅是按部就班地机械记忆教师教授的内容,教师再一一纠错,学生再重复繁复的动作的一个过程。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教授新动作与重复练习新旧动作感到厌倦,不再像最初学习健美操一样充满热情,也无法在健美操教学中得到表现力的培养。

其次是教学内容,健美操是一种有氧运动,它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并且配合中低程度的全身运动。健美操主要是以锻炼高校学生的心肺功能为主,它将学生的姿势、呼吸以及学生那种积极向上的意志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摆正摆对姿势,调整呼吸,运用意识对肌体对自我调节达到健美身心的效果。学生对健美操的内容了解有限,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并且运用这些关于健美操的基本内容。尤其是在做动作的时候,教师只是示范动作,却不告诉学生这个动作对于肌体有什么作用,这往往导致学生无法掌握到动作的要领,无法领会健美操的真正作用,无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表现中去。

1.2 高校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

(1)生理特征。

高校女生的身体已经发育成熟,大部分的女生较男生而言身体都是比较柔软的,所以在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拉伸动作对于女性来说十分有利,并且女性在动作记忆上相对于男生比较容易,练习起来也充满激情。而男性就恰恰相反,身体硬邦邦,在课前的拉伸动作也是让男生颇为苦恼。男女生在同一个课堂上,男性动作生硬还会被女生嘲笑,所以男性更不愿意上健美操课。更有一些健美操中比较繁复的动作,男生对记忆相当困难,导致男生对男女共同的健美操课堂热情并不高。

(2)心理特征。

男性往往是向往阳刚之气,希望以硬朗的身板为女生遮风挡雨,他们不愿意在课堂上展现出自己柔弱的一面,这样男性自尊心会受到一定的创伤,尤其是在女生面前,他们会认为自己柔弱的动作会让女生认为他们很“娘”。这也导致了很多男生在健美操课堂中,很难发挥自己作为男性的积极性。所以无论是从生理还是从心理的特征来说,男生对于学习健美操都缺乏积极性。

1.3 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

健美操是高校体育中不可缺少的新兴力量,而健美操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不论是离开学校,还是投入工作中都要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高校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高校学生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而当前的健美操教学忽视了传递终身体育的意识,将课内学习的环节作为教学重点,这最后的结果往往就是学生为了期末不挂科,而在课上好好学习,课程一结束就不再练习健美操了。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具体策略

2.1 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

体育和其他的学科教学有很大的区别,很多在其他学科上都有用的方式,不一定在健美操教学中有用,所以在高校健美操教学方式上还需要教师不停地探索。这里是笔者一些实用的建议。首先激活学科情感,保持学科热情。学科情感对于学生专业知识的影响很大,积极的学科情感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消极的学科情感会让学生对专业知识感到厌倦。而高校健美操课堂上,学生一开始选择健美操多数原因是因为对健美操具备一定的学科情感,而那些不具备学科情感的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学科情感,而已经有学科情感的要保持学生的学科情感。

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学生积极的学科情感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比如:积极学科情感的学生在健美操的学习上肯定比不积极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快,更有效率,所以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又快又好的同学来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在健美操的学习上可以让优秀的学生轮番上阵“教”不积极的学生学习。学生一边在“教”,教师则可以一边在课上纠正学生的动作,细心与学生沟通,告诉学生这个动作这么做的原因,对于肌体有什么好处。对于在课堂上有突飞猛进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轮番替换优秀学生去给所有人示范动作。同龄人之间的交流往往比教师灌输的教学方式有效,所以教师可以在一段时间的考察过后,将优秀的学生与消极的学生合理的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然后将健美操视频(如果没有自己录制视频)传到学生的QQ群里,分配任务让学生课下去练习其中的动作,然后课上教师可以看到每个小组的课下成果。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课堂上无法表现的学生就会在课下被积极的同学拉动着学习新动作,对自己的小组有荣誉感,就自然而然地会提升学生的表现力。

除此之外,培养高校健美操学生的表现力,还可以通过教师举办活动的方式。教师可以组织所有学健美操的班级和年级集体准备一套固定动作和一套附加动作进行比赛,选出优秀班级给予奖励。比赛是很好地激发学生表现力的方式,尤其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比赛,班级中那些消极分子都会在积极分子的带动下充满干劲和斗志。附加动作则是考验整个团队的合作精神,这也是培养学生表现力的一种方式,因为学生有平台展示自己,才会将自己的努力以及创意通过这个平台表现出来。

2.2 教学内容的课外扩展

高校健美操主要是以健身健美操为主,健身健美操主要是为了广泛而全面地普及到学生中去,因为健身健美操的难度系数比较低便于学生接受。所以只是依靠课上培养学生的表现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自发或者教师指导团队培养学生课外表现力。尤其是竞技健美操,在音乐伴奏下,展示表演复杂和高强度动作的能力,并且背景音乐与表演的内容相契合。竞技健美操还有全国大学生健美操比赛是教师引导学生,并且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竞技健美操,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高难度的动作,在音乐的选择和剪辑上可以表现学生的创意思维。通过比赛,学生将更有表现自己信心的机会。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时候,要循循善诱,善于和学生沟通,引导学生更好地表现自己。

2.3 性别区分对待

鉴于男生和女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不一致,可以选择在授课的时候将男生与女生分开授课。尤其是对于男生而言(着重强调男生),面对健身健美操总是认为这是虚弱和“娘”的表现,所以想要吸引男生的目光,可以选择其他健美操的类型,比如搏击操。搏击操是一种将拳击、空手道、功夫、跆拳道还有一些舞蹈动作融合在一起,配合强劲音乐的有氧健身操。这种健身操非常适合男性练习,这对于男生展现男人魅力,表现英雄气概都有很大的作用。而男生的自尊自强一旦被搏击操满足了,表现力就自然而然会凸显出来。这是对待男生的方式,即想要培养男生的表现力,首先应该给男生足够的尊重,然后用合适的健美操类型,满足男性的自尊自强,这样就能快速培养男生的表现力。

培养女性的表现力也要结合女性的特征,东方女性羞于表现自己,刚刚接触热情奔放的健美操的时候,往往动作上放不开。所以教师在培养女生的表现力的时候,应该从一开始就要不断地强调女生动作一定要放得开,放得开才是美。选择积极学科情感的女生带动着其他学生一起,资质优秀的着重培养,然后用优秀的学生带动着认真学习但是动作稍有偏差的学生,最后再集体帮助学习不好的学生。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看到学生进步的时候,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自信心和能力都具备了,女生的表现力也就自然而然会凸显出来。综上,教师应该根据高校男生与女生的不同特征,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好学生的表现力。结语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探索 第8篇

一、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历史教育是文化 传承教育,是对核心 价值观的 教育。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中 华传统文 化也造成 了一定的 负面影响。 由于未成年人缺乏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识别能力,加上学校教育缺乏信仰建设,缺乏伦理道德教育,造成青少年信仰真空、社会道德滑坡、随物欲漂流、追奢 侈潮流、任情欲奔流……中华民族面临着精神危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

文化是民族的血液,精神的家园。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今文化与价值观层面上的危机,才是中华民族面临的最危险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是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迫切需要,是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

二、培养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

1.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就要大力弘扬 和培养以 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教师要 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 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懂得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教师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和热爱家乡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起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振兴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历史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很有益处。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通过学习,学生兴我中华、建我中华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

2.通过学习中国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曾经在农业、医药、天文、地理等不同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为世界的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通过阿拉伯人传到 欧洲后,对欧洲社 会也产生 了巨大的 影响,进而影响了人类的文明进程。通过学习中国古代这些重要的历史人物、事件,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得到增强。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有着顽强信念和不屈精神 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不仅是民族文明的 创造史, 也是一部民族发展的探索史。有近代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170多年抗争史,有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多年的奋斗史,有新中国建立以来60多年的发展史,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多年的改革 开放史……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富有强大生命力的民族精神的体现。通过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可以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从小懂得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还能让学生把自己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

3.通过学习世界史,培养世界意识和开放心态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的前途命运同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知识是青少年必备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世界古代史,学生从中感悟到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与共容性,形成接纳和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心态。通过学习世界近代史,了解世界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有利于学生形成世界意识。通过学习世界现代史,了解世界各地日益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和世界各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的复杂形势,让学生放眼世界,以开放的心态和开阔的视野看待中国与世界。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 的希望,在历史教学中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一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中华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为培养青少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探索 第9篇

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往往停留或纠缠在声音的大小上,而没有认真地意识到声音的追求须以情感艺术表现和审美的需要为依据,以更高的审美角度去理解。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显而易见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我教的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所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课堂上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进行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一、提高练声曲的趣味性,激发兴趣,挖掘情感因素

发声练习曲是歌唱前的必要准备工作,在选用发声曲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注重多样性、灵活性、趣味性,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增进学生进行歌唱的动力。

1.在发声曲前,利用下面这一节奏:“2/4 × × |×× × |”,用说“嘿”的方法找到发音位置、打开喉咙。然后再进行发声练习,孩子们很快进入了状态。他们不会因为高音上不去而禁声或喊唱。

2.在原有练声曲的基础上设计有趣的母音(如:哈哈哈等),这样既能单练旋律,培养情感,又能在有趣的练声曲中,自然的找到声音位置,为歌唱做好充分的准备。

3.利用“柯尔文”手势来引导学生唱两个声部的练习。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唱“do”,一组唱“mi”,“do”音要唱长音,这样可以达到声音的和谐。唱完可以多变换两组,使之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对声部和谐的体会会更深刻,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咬字、吐字清晰,利于表达情感

正确、清晰地咬字、吐字,对歌曲的情感表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在学生的演唱过程中,都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演唱者的声音很好,但唱起来却“言之无物”。只听到技巧的声音,听不清楚所唱的歌词,所以对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则不清晰。因此,只有掌握正确的咬字、吐字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诠释”歌词内容,表达歌曲的情感,从而引起听者的共鸣。

每一首歌曲在歌唱前,我们都要先把歌词按节奏朗读几遍,指导学生把每一个字读清楚、读通畅,速度由慢逐渐加快,同时配合手掌的节奏拍击,有趣的拍击、朗读后再进行歌唱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了。这样孩子们不会因为歌词的不熟练而影响歌唱了,节奏也就不成问题了。

三、对作品内涵进行剖析,正确抒发情感

歌词是作者表现立场、心情、态度的载体,它是作者内心情绪抒发的一种体现。比如演唱《小燕子》这首歌时,应用自然、柔美的声音演唱出“我”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现在的学生酷爱流行音乐,有些歌曲就不适合现在的中小学生演唱,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歌曲才能唱出感情,表现出来的也是最完美的。

歌曲的体裁往往与某种情绪联系在一起,情绪热烈、欢快的,在演唱时应用喜庆、热烈的情绪演唱;而对于抒情的歌曲,应以柔和、甜美、赞颂的情绪演唱。要根据歌曲的情绪体会、演唱,只有真正剖析体会歌曲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很好地表现歌曲情绪。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表现力的探索 第10篇

——浅析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向谁学》

一课的创新教学实践

创新能力既是民族和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时代呼唤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小学抓起。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老师的重任,是培养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需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他们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如何在这一门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平时的一节教学课《向谁学》中做了如下探讨: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可以说,首先对事物感兴趣,才能主动激发热情去接触、去感受。世界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则是点燃学生兴趣的火炬。”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 1

持浓厚的兴趣与高昂的情绪,在教学中我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从激发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创造欲望。

1、音乐开课激趣,激发学生创造热情。

在《向谁学》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将美好动听的音乐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如一开课,我首先播放一段优美音乐:“如果感到快乐你就拍拍手”,让学生唱歌,回忆这首歌是谁教会的?(音乐老师)我启发孩子:通过学习,我们一天一天长大了,除了会唱歌,你还会什么才艺?(学生例举:弹琴,绘画,跳舞,毛笔字等)那么这些才艺是——向谁学的呢?(少年宫老师、父母、书本、电视等),我引导:学习的途径有很多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它!

学生在愉快兴奋的氛围中怀着强烈兴趣开始了这节课学习。

2、利用群体影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的优越性就在于它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在《向谁学》教 学我就充分利用了班级群体的力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调查小报的设计、制作、评比,调查汇报的节目准备,全部在研究小组群体里完成,老师组织开展竞赛评比,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在小组研究的群体氛围中,出谋划策,互相竞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意识被激发后,他们就想积极参与其中了。

二、传授知识,挖掘德育的创新因素。

教育部部长周济2005年12月10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举行的建

社55周年庆祝会上指出,课程教材建设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要注重对学生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动把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到教材内容中去。要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体现时代特点,激发学生兴趣,编写出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高质量教材,为广大青少年学生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所以,教材中的知识是前人创造性劳动的结晶,又促使人们掌握之后去进行新的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善于灵活地运用知识,就是创造。

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积极求异思维是培养创造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味模仿,因循守旧,就不可能有什么创新。教师在教学中,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适时地诱导学生求异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有很大的作用。

《向谁学》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知道学习方法的多种途径,只要做有心人,生活处处都能学到东西。而教材中针对这一内容有多幅插图,反映学生生活各方面的学习途径。备课中,我发觉这些内容可以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起来,比如当前的重庆全市热点:“全球市长峰会”,学校重点活动:大单元综合实践体验、秋季郊游、集体朝会等。这些现实生活的活动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如果把它们纳入备课中的重要一个环节,提炼出教学的知识、能力目标,能很好地丰富教材内容,达成教学目标。如:启发学生用各种学习途径调查市长峰会,学生用了报纸剪贴方法、照片收集方法、电视新闻收听等多种渠道的学习,很好调动了求知求异思维,从中感受到向谁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就能得到很多收获,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起到极好的调动作用。

三、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 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品德学习的经验。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 体作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形成师生间的积极互动交流。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不在于满足学生“学会”,而在于引导学生“会学”。应当“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因此,教师应当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尝试实施参与的教学模式。根据儿童心理特点来引导,上课有趣,才能使儿童精神饱满,积极参与。因此在日常德育教学中,我逐步尝试实现两个方面的调整:一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二要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改变过分强调接受学习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创建主体参与、主体创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

率。

1、创设合理问题情境,采用恰当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活动

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和感情的交流,才能给予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教学才能切入学生的经验系统,课堂生活才成为师生共存的生活。为了实现这种“互动”,一堂好的德育教学课,既需要有好的研究对象,又需要采用一个恰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应有利于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创新。

在《向谁学》课堂上,我通过创设情境表演小品、或举办展览会等形式,调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探究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如课前我让学生分小组选择主题进行调查研究,然后用他们最感兴趣的方式进行交流汇报。课堂上,学生的创新表现可谓精彩纷呈:如“谁教会你安全常识?”有的小组现场开展知识竞赛,说明学习途径的多种,有的小组用小品模拟表演飞机上空姐提示,有的小组收集朝会安全常识讲座内容„„

学生们通过自主选择,充分调动自己的创新思维,大胆表现探究学习中的收获,课堂不断引发一阵阵掌声,这也是他们对自己学习的肯定。

2、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评价情境,鼓励学生勇于参与,勇于肯定自己潜力

主体参与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而作为教师的课堂评价是学生反馈自己的一面镜子,他们往往在这面镜子中

照见自己,了解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也同时是给予自我潜意识的一个判断。如果积极和谐的课堂评价情境营造得法,积极和谐,那么就能极大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主动介入课堂,从而得到更多更大的肯定,发现自身潜力。因此,课堂上我经常反复使用这样的话:你能想到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给以证明或说明吗?你能举例吗?你能写出来或说出来么?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补充„„。调动学生参与的语言,彻底扭转了教师一味的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基本上实现了教师把讲述的内容转化成问题,用一定的情景在课堂上呈现出来,以设定学生的活动环节来实现教学目的。传统教育“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现代教育“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就其实质,前者压抑学生的主体意识,后者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我们实施课改实验与传统教育的分水岭,真正实现学生是主人的课堂教学。

上一篇:安全成败在于细节管理下一篇:2023年度人口计生业务知识培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