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新问题、新挑战

2024-07-13

新课程、新理念、新问题、新挑战(精选9篇)

新课程、新理念、新问题、新挑战 第1篇

新课程给语文教学理念的五大挑战

摘要:科技的进步,社会的转型,给教育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的产生,语文教学何去何从?文章就语文教学如何看待: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学法与教法、“大语文”观与“小语文”观、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创新与守旧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表明了要以新的教学理念去面对新课程的挑战。

关键词:新知识语文教学理念挑战

社会高新科技、知识经济、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使社会迅速转型,深刻地影响着每个人的工作、生活、思维、生存方式。这对教育的影响特别重大。我国将打破原有的封闭办学的格局,参与世界教育资源的竞争,形成了多元办学的新机制。在这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新课程以它更注重基础性和发展性、适应性和超越性、科学性和人文性、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的相结合,更注意多元化的整合的特点面世了。它强调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加强了层次性、多样性、选择性、灵活性、开放性,确保学生在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实现个性的发展,给师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突出关注了教与学的方式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新课程的产生,对语文教学理念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课题,语文教学何去何从,实在令人深思。

一、如何看待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

长期以来,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师生的手脚。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人们们所关注的是升学率,这已在师生中根生蒂固。现在,我们用这些落后的理念去面对灵活多变、层次多样的新课程,师生能不迷茫吗?个性显露、兴趣广泛、情感丰富、能量有余、独立意识增强、渴望自主自尊是当代学生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地重视学生的情感、心理、人格的发展,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他们。魏书生“自强不息、超越自我”的教育思想,不仅阐述了教师的自强不息的重要,更重要的是阐述了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钱梦龙的“三主”教学思想,不仅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思路,而且强调了语文教学多维关系的协调。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教学思想告诉我们,面对新的形势、新的教育环境,教学过程中,如果摆脱不了过分强调教师或过分强调学生的偏向,素质教育就难以得到深入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中,明确和摆正教学活动师生之间的主体地位,把握好师生之间的自主性,展现好师生的能动性,表现好师生的创造性才是运用好新教材的上策。

二、如何看待学法与教法

现在的语文教学,由于受陈旧的教育管理、升学考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学有理科化的倾向和趋势,重视教法,着眼教法,很少研究学法,忽视了对学生的研究。课堂上,学生总是要跟着老师预先设置的东西去思考,去做练习,毫无主动权。因而学得疲劳,没有趣味。叶圣陶曾经提出过一个伟大的教育口号:“教,是为了不需教。”宁鸿彬提出要“放开学生手脚”,提倡独立思考的三个“不迷信”和理解学生学习的三个“允许”。张富的“拓宽途径,培养主动自求的习惯”、“改进学法、培养自我完善的习惯”等等教育思想和教学思想告诫我们,不能再以“授以技巧”、“教给方法”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更不能期盼学生像学理科那样一下子牢牢记住语文知识。要充分地做好学法指导,处理好学法与教法的关系,把教法和学法融合于一体,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意义所在,偏废或忽视了任何一方面,我们都会感到疲劳,都难以出好的效果。

三、如何看待“大语文”与“小语文”

教学需要教学材料,但教学不一定要课本,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清楚的。课本只不过是教学材料的一小部分,课文也只不过是一个范例罢了。可是,我们的一些教师由于教育教学观 1

念陈旧,受着传统的影响,课堂教学上往往就是照本宣科,面对着新的课程,感到困惑也难怪的。语文的外延可以说是生活的外延,不让学生扣住范例从不同解度、不同层面去体验语文、体验生活的那些把文章支解得四分五裂的教法是绝对使用不好新教材、教不好语文的。朱泳燚“构建良性循环”的教育思想,张孝纯“大语文教育”的主张,就是要求我们突破“小语文”教育的封闭式教学,创造开放式的“大语文”教学,实现语文教学的整体性。语言不是一种外表于人的客体,而是一种主体,是主体情感、意识、体验和个性品格的蕴涵和凝结,不打破“小语文”观,永远是无法品位其丰富的内涵,也永远无法启迪学生感知作品所描绘的景物美、感悟作品所刻画的人物美、感受作品所运用的语言美,感叹作品的意蕴美,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价值意义。

四、如何看待能力训练和知识传授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在学校学习成绩很好的学生,走进社会后,工作的能力往往不如那些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我们中国的学生在奥林匹克赛中屡屡获奖,可是在创造发明领奖台上屈指可数。这些事实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新课程就是要扭转这种局面,就是要让学生变单

一、被动方式的学习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学习。要达到这目的,语文教学既要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要传递文化、陶冶人性、构建人格、唤醒灵魂、促进个性发展。要做到这样,单靠传授知识,不去训练学生多元性的学习能力行吗?看来,语文教学红,洪宗礼创立的“双引”教学法,颜振遥的“启、读、练、知、结”教学模式,徐振雄主张注重实践、注重积累、训练思维,培养习惯等教育思想和方法,我们应该可以灵活运用一下了,通过多元的训练来把知识传授统一起来。只有这样,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能力,新课程才能为我所用,发挥应有的效应。我们再不会被考卷所屈服,能以能力去战胜考卷。

五、如何看待创新和守旧

过去,由于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由于教育思想的单

一、教育模式的规格,大部分教师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个性,以至头脑上没有过创新的念头,学生也循规于老师的教训,从不敢疑议,这使我国的教育发展走了不少弯路。事实告诉我们,创造出自于生活,创新来源于个性。语言教学束缚于教条,迷失自我,失去个性,怎能会有创新的一面呢?新课程就给师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现、自主学习的天地,为培养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与人切磋交流的能力、研究问题的能力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让师生在其中享受探索、发展、创造、成功的乐趣。我们所用的教学教材,只能够用编选者认为是具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知识点,都只是具有代表性或者典型性,都不具唯一性。里面的文章的编选永远有无数的选择性。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应该更要重视根据学生实际在教学材料剪裁上作出创新的一面。守住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的统一,守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能力、发展个性。刘国正和林炜彤倡导的语文教学要“实”与“活”,道理就在于此。守旧,就是要守住语文教学的本质。创新,就是要在教学材料剪裁和教法选用上用所创新,没有创新,我们的语文教学将很难完成历史交给的任务。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的挑战是新的,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教学将会出现什么样的行为,这种行为必定影响着教学效果。我们要想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我们必须要有更好的教学行为,要有更好的态度去对待教学,要有更好的理念去使用好新教材。

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3、4、9期

2.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1、3、5、9期

3.现代教育论丛2001年6期

新课程、新理念、新问题、新挑战 第2篇

新教材、新理念、新思维、新挑战

--关于新教材试用的若干思考

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版式新颖、图文并茂的中学数学实验教材(下文简称新教材)终于在走进了中学课堂。在理念、体系、形式和内容等方面新教材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但正如所有改革的初始,新与旧之间总会产生摩擦与碰撞,新教材在带来新理念、新思维的同时,给中学课堂也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广大教师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地探讨和研究。

一、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实验版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数学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对此,我们要有深刻的认识,要立足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参与未来竞争的需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实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们的教学观念与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进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学方法,从而逐渐过渡到熟练地驾驭新教材,才能变挑战为机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发挥其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如,在初一数学第一章节中加入了“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开辟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一改旧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数”,避开了教学的难点,使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变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学生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优势所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挖掘绚丽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数学美,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总之,我们应通过多种手段、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大家感受到数学中充满了美,数学也是一门生动活泼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初一数学“几何体”部分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又如“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答案有多种可能性,此时,我们应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并用“冠名权”的`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无形中营造了一个活泼热烈、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氛围。

三、围绕过程与方法,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数学学习是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必须要有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实现。改革后的新教材也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这是培养数学思想和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应紧紧围绕这一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定理、公式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数学证明的思想脉络,体会数学证明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

3.利用新教材中多次出现的一题多解的例子,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过程

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和思考方式的共性,最终上升到多解归一、多题归一的高度,使学生初步掌握数学方法和思想。如第三章“a能表示什么”一节中,有一题是通过火柴棒摆正方形来研究正方形个数与火柴棒根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答案虽然一样,却可以得到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这一过程既让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的方法,又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如讲“水位变化”这一节时,在引导学生探讨完例题后,可以让学生从实际生活当中寻找与例题相似的数据处理问题,像股票的涨跌、潜艇的沉浮等。由学生自行设计数据表格、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给出评价,做成一个小型的数学报告或数学论文。通过这种开放性课题的研究,学生既提高了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5.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会用数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并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思路和方法。如,讲到“可能性”这一节时,可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彩票中奖率进行研究,比较各种形式的彩票中奖率的高低。

6.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改变课堂上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旧模式,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四、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中学数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情趣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逐步形成有新教材特色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法,更好地开展新教材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新教材中安排“想一想”、“做一做”、“试一试”等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新教材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应用中体会数学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数学的实用性等等。

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还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如,在初一数“几何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用三维动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立体、形象、直观地讲解几何体的各种要素,有条件时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编程制作课件。

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对此,我们不能轻易地进行否定,而应该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去理解和使用新教材。如,初一数学“绝对值”这一节中的“试一试”,教材中提到“|a|”的问题,因为在此之前并未学习字母能表示数,所以学生难以理解。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可以把这部分题目挪到下一章去做;二是引导学生自己从书中其它章节找答案、找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种方法采取了回避困难的态度,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养成,有悖于新教材的宗旨。我们应当选择第二种方法,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法改革中,我们还应防止矫枉过正,避免走进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的误区。

研究表明,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教师切实有效的实施。在创新意识强烈的优秀教师眼里,教学并不是一项普通的工作,而是一门艺术,只有结合教学规律以及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模式,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才能真正达到新教材培养创新能力的育人宗旨,才能创造出教学之美,体会到教学之乐。

新课程、新理念、新问题、新挑战 第3篇

1. 教师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教师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新课程理念的问题

课改的主阵地还是课堂, 而教师仍旧是课堂的主帅, 从某种程度上讲课改的成败在于教师。但是, 笔者通过走访、听课和交流了解到, 对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 教师们总能说出一大堆, 但是新课程如何有效地实施, 则关注得很少, 从平时的上课来看, 仍然是原来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或者“一讲二背三做题”的模式。2012年我校起始年级实施“高效课堂”, 初衷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但从实际实施情况看, 流于形式的多, 注重实效的少。同时, 我市在2012年10月中旬为了稳步推进全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 扎实开展高效课堂建设活动,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着力提高学科教学水平, 积极推动学科教学研究, 努力培养和发现学科教学新秀。根据市教育局的工作安排, 全市举行了普通高中物理、化学、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竞赛, 经过学校和县区层层选拔的85位教师参加了竞赛活动。我有幸参加了此次活动, 我个人的感受是此次活动暴露出我市普通高中学科教学和高效课堂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如有的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理解不透、挖掘不深, 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浅显;有的教师穿新鞋、走老路, 课上“一言堂”, 教师讲得天花乱坠,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 教学效果不显著;个别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足, 课堂教学中出现知识性错误;一些课堂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流于形式, 变传统满堂灌为多媒体课件满堂灌;有的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显得力不从心, 学生在学习时无所适从, 尤其是在教材中出现了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 而教师在教学中对此做草草处理, 根本没有挖掘出这块知识应有的作用, 如此等等, 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另外,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实施者, 应具备相应的素质。然而在我校教师中, 有一部分为青年教师, 他们有课改的热情, 但缺少教学经验, 对教材的理解不透彻, 而中年教师和老年教师虽有教学经验, 但其知识结构呈老化趋势, 已经不能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的需要。同时, 一些教师认为:课改是他人的事, 轮不到自己。因而, 在课改实践中缺乏忧患意识和紧迫感, 参与校本研究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学习处于应付状态, 流于形式。加之, 他们平时很少“充电”或者“充电”不及时、不到位, 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因而对新课程教学感到非常困难。

1.2 放不下带来的课时紧张的问题

新课程对化学课程设计的初衷, 那就是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逐层深入, 实现螺旋式上升。因此在高一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了解一些化学知识, 但不要求很深入。所以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有的知识安排是突出重点, 但有的知识设计却是“蜻蜓点水”式的概述。而老师大多是执教了好多年旧教材的行家了, 他们在执教一些知识时, 总是对新教材中内容设计不放心, 怕按照新教材简简单单地讲了, 学生不知道怎么办。考试考不好怎么办?于是乎, 参照老教材进行了对知识的延伸和拓展, 结果新教材安排两课时能够完成的内容, 他却用了四五课时才完成, 自己感觉教得很辛苦, 学生学得很累, 到头来学生还不领情, 教学效果当然就不用说了。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时, 自觉不自觉地就形成了“全族”概念, 搬出了有关卤素的一大堆知识, 自己辛辛苦苦讲了半天, 学生听得一头雾水,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为了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 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师需要革新这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实施新课程。

2. 学生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课程的理念是以人为本,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变过去被动接受性学习为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可是, 农村学生由于家长文化素质偏低, 家庭教育质量相对低下, 部分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关心不够, 要求不高, 个别家长甚至抱着把子女交给老师、学校看管, 以免子女到外面生事端给其增添麻烦的不良心态,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基本不过问, 导致学生学习意识淡薄。另外, 农村多数人文化层次较低, 家庭的学习氛围不浓, 也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加之部分学生过于迷恋电视、网络, 对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学习中不够刻苦, 进一步加剧了学习成绩的下滑。同时, 学生缺乏应有的知识储备, 在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 缺乏合作学习的态度, 不能够很好地开展学习问题的探究, 丧失了创新性学习的可能性, 这种现状严重制约着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开展。

3. 学校层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教学设备的配备与课程要求的问题

新课程中许多课程要求借助多媒体技术、多功能电子教室等完成。多媒体教学具有快速、大容量等特点。在课堂有限的四十五分钟里既降低了教师的劳动强度, 节省了教学时间, 又加大了教学信息容量、讲的密度、练的层次、练的力度, 还可以得到当堂反馈。并且对于化学而言, 有些太过于抽象的知识, 教师若用多媒体动画演示, 则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学生接受起来也容易。可是, 现状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校只有高三年级的教室里安装了电子白板, 高一、高二年级的教室里没有, 而且学校连一个像样的多媒体教室也没有。因此, 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仍然沿用“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 这样开展新课程教学, 效果可想而知。

3.2 师资与课程要求的问题

新课程在教材调整之后, 在高中阶段增添了一门课程《通用技术》, 这门课程中有“简易机器人制作”、“建筑及其制作”、“机床制作”等模块, 我校虽然建有四个较为正规的通用技术室, 但是根本没有适合的任课教师, 开设起来困难重重。不仅是《通用技术》, 还有其他课程。如化学, 选修中的《物质结构与性质》专业性太强, 且都是新知识, 如果完全放开, 则师资更是问题;而《化学与技术》这个模块, 理论与实际联系很强, 要真正上好这门课, 需要教师把化学理论与实际工业生产流程很好地融为一体, 才能使教学收到实效, 但是我校的教师都是师范类学校毕业的, 对于化工厂的实际生产流程知之甚少, 因此, 上起课来理论知识说得天花乱坠, 对实际工业生产却是糊里糊涂。因此, 我校的选课方式就是“学校选学生修”。

3.3 评价机制与课程标准间的问题

多年来, 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 社会、家长甚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评价学校主要看其升学率。这导致学校评价教师主要是根据教学业绩衡量, 这在导向上就无形地引导教师搞题海战术, 抓知识点的落实, 以小考应对大考, 走上了应试教育的回头路。同时, 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 史、地、生等科目沦为副科, 极大地阻碍了这些课程的建设。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 束缚了教师的手脚, 挫伤了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人为地影响了教师实施课改, 从而延误了新课程改革的有序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新问题、新挑战 第4篇

摘要:新课程形势下生物教师借助多媒体,灵活上课。以便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关键词:灵活性机敏性媒体

实现生物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这就决定了首先接受新课程挑战的是教师。因为: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而且也是课程的研究、建设和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一、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开发性的课堂好比战场。学生的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使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作为教师不但要有敏捷快速地捕捉教学过程中各种信息的能力,而且要能够灵活果断地采用恰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推进教学发展的进程,以求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才智。由此得知,教学机智本身就是教师的一种创新思维,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是一种“应急”的智力活动过程。

比如:在讲“生长素发现”这节内容。师生共同讨论了一些有关生长素的问题,在教师最后归纳“产生生长素的是胚芽鞘的尖端,促使下部生长”时一个同学站起来问:“老师,怎么看胚芽鞘下部生长而尖端不生长?”面对学生提出的这样一个意外问题。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问:“如何用一个巧妙的方法看清楚胚芽鞘哪个部位生长了?”学生开始讨论,有的建议在胚芽鞘上涂色,有的想在胚芽鞘上画线……最后教师鼓励学生的方案,并启发学生选出最佳方案,可以在胚芽鞘上画竖线。不仅方便还可以反映细胞微小的变化。教师通过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既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强化突出了教学中心,一举两得。

再如,优质的教学。即要让学生同教师、同教材产生共鸣,使学生情操得到陶冶,又要能展现教师的说服力和表现力。一个幽默机智的教师的课堂总要充满生机的,在言谈、神态、举止上表现出的一种故意的倒错或矛盾中展示出的某种教学意图,使学生获得轻松愉快的笑声的同时受到教益。比如:教师在“体液调节”教学时,可以以幽默的方式开讲:有两个很好的朋友一起去旅游,住在相邻的两个房间里。半夜,其中一个听到隔壁传来“一、二,跳”“一、二,跳”的声音,一直到天亮。第二天,这个人就问朋友“你晚上还在锻炼,真是勤快”。朋友说:“哪里,昨天晚上跳了一夜都没跳上床,一夜没睡。”通过这个笑话很自然引出侏儒和体液调节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笑声中体验学习的快乐,使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

二、媒体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作为传递教学信息的媒介,能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化为直观的教学信息,可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适当利用多媒体课件,可让他们加深对某些生物现象的感性印象,也可激发兴趣。如讲DNA分子的空间结构,用模型教学学生很容易理解双螺旋结构;做植物细胞减数分裂实验之前让学生看录像,对减数分裂的操作过程一目了然,做起这个实验时兴趣就非常浓;还比如讲到脱水缩合时,可以用左手握右手比喻,这样就把很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形象化了。

三、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由于思维起点的迷茫、思维方向的偏离,教师要及时分析学生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提高教学效率。以下是几个典型例子:

1.思维惰性:学生遇到的跟过去解过的题貌似相同,实则差异。仍然墨守一种思路、沿用一种方法,得出错误的结果,误入歧途。

例如:红色果皮番茄(R)对黄色番茄(r)是显性,如果把纯合的红色果皮番茄的花粉授到黄色果皮番茄花的柱头上。试分析:黄色果皮番茄植株上结出的番茄果皮是________色,基因型为_________;如果该果实的种子发育成的植株自交,则结出的番茄果皮是________色,基因型为________。(正确的答案:番茄果皮呈黄色;基因型为rr结出的果实皮是红色;基因型是Rr)。学生受基因分离定律的影响,去分析求解。得出番茄果皮是红色,基因型为Rr。其实果皮是由子房壁发育的,同母本,因此是黄色的,基因型依然是rr。种皮也是一样。产生这种思维障碍的原因是学生掌握了某些概念、原理和规律。虽然条件改变,仍然用已掌握的模式去套,尤其是在条件变化又隐蔽的情况下。很容易上当受骗。为消除这类障碍。教师要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思维活动随机应变,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核心要“活”,要加强变式练习。

2.概念定义的混淆:概念清,思路通:概念混淆涨冠李戴。

如“减数分裂”的概念,就应从4个方面分析:(1)范围:凡是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体;(2)时期:从原始生殖细胞到成熟的生殖细胞;(3)特点:细胞分裂两次。染色体复制一次;(4)结果:染色体减半。这4点就构成了减数分裂的定义,缺一不可。对容易混淆的同类概念,如酶与激素、单倍体与染色体组、基因重组与基因突变等等,通过对比便能加深理解,克服误解。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们感触很多:新形式下,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育能力,需要转变教育行为。这样才能满足课程改革挑战的需求。去接受挑战吧!有挑战的人生才是丰富的人生。

《科学》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张丽丹

摘要:课堂上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情境如果能够进行合理的创设,那么就会激发学生很大的学习兴趣。能够拓展他们思维的深度、广度和灵活性。那么我们的教学目的也就可以更好的达到,教学任务能够更好的完成。

关键词:情境创设兴趣承接直观印象实验多媒体

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丰富,知识面广,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科学》也是严谨的、逻辑性强的学科,它其中的一些概念、公式、法则本身比较枯燥,如果此时教师在教学中仍单调说教,必定会使知识变得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逐渐地消退。此时,教师必须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设好的情境,无疑是很好的办法。好的情境能诱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能引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兴趣一旦激发,它将促使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去思考、学习,而此时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等也处于最佳的状态。

结合本人实际教学中的体会,下面来谈谈《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以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妥之处,请广大的同行批评指正。

一、新旧知识的承接联系

知识具有一定的连续性,新的知识总是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下。引导他们去思考、判断,从而得出新的结论或者发现新的规律。例如:我们在学习《家庭用电》时,每个家庭都有许多的电灯和家用电器,这些用电器的电路时如何分布的呢?这些都可以通过我们前面学习的《电路探秘》的知识来解答。我国的家庭电路的电压为220V,而每个用电器的工作电压都为220V,前面的知识告诉我们所有用电器并联时支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则要使每个用电器正常工作,所有用电器必须并联使用。新旧知识的衔

接过程要符合学生学习的正迁移原则,切入点也应注意难度,问题不能太难或者大易,太难会造成兴趣的减退,而大易也易造成学生思维的不活跃。

二、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出发

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的情境创设,是对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的利用发掘。比如:在学习《电能表》之前,老师可以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回家看电表,并计算自己家一个月用了多少电费?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们就知道了怎样看电能表和计算电费了。学生们听到这样的问题都会马上联系起自己的生活实际去动脑筋想办法。都会积极踊跃的发言。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教学,这样会使学生感到知识并不是那么深不可测的,而是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从直观印象出发,引导探索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综合性学科。实验创设的情境,具有直观的特点。通过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有助于培养他们科学的态度和学习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物质在水中的结晶》时,我们可以通过“硫酸铜晶体的生长”实验,提出一些问题,诸如:为什么硫酸铜溶解会结晶呢?结晶的方法有哪些?怎么使小晶体“生长”成大晶体呢?通过实验情景并配合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在直观的实验时思考并验证。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去探索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中还要善于让学生变换思维方式。进行实验方法的改造和优化,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很大的好处。

四、巧用多媒体,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发挥它特有的“鲜明色彩”“生动形象”“声像同步”等优势。尽量创设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教学情境。如学习“生物的种类”知识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各个种类的名称并配以各个种类的鲜活的动植物代表,从高级到低级或者从低级到高级逐级介绍下来,影像资料鲜活生动、不枯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将静止的东西变成活动的东西,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思考问题,丰富想象,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问题情境设计 第5篇

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的融合,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一、用生活情景“包装”数学问题

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例如北师大版本教材七年纪上册《一百万有多大》这堂课中,需要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感受“一百万”有多大,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片小说《百万英镑》及同名电影叙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而改变,人们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钞票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牵引着每一个人的神经,却没人在乎那只是一张无法兑现的废纸”。听完故事的学生们立即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张无法兑现的百万英镑究竟有多少?有的说大概值一千多万人民币,有的则要上网查当天银行的外汇兑率,从而精确的算出折合多少人民币。此时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一系列问题:1、你能用这么多钱买些什么?2、如果将这些兑换得来的人民币堆起来会有多高?3、如果把这么多人民币装到箱子里,则需要多大的箱子?课堂气氛活跃,每位学生都在思考,即让学生精确、估计地感受一百万有多大,又让学生从体积、价值等不同角度去感受百万英镑,而且课堂还渗透“人文”精神,有文学作品赏析,有同学间的交流。

二、把数学问题“蕴藏”在生活的游戏中

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提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学习才有可能是主动的。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生喜欢游戏,把数学问题“蕴藏”游戏中,无疑是让学生乐学,爱学的最佳途径。例如在七年纪下册《摸到红球的概率》这堂课中,要让学生掌握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古典概型),并能设计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我设计了一个“我们最有默契!”的游戏,请各小组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设计一个不确定事件,再请你们的好友表示该事件发生的概率,比赛哪些同学最有默契!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设计出很多很有意思的不确定事件:在全班同学中任抽一个是女生;校第四届艺术节比赛顺序抽签我班抽得第五个出场;伊拉克战争中英美联军向萨达姆的30所官邸同时发射导弹,击中了萨达姆;等等,然后请他们的好友回答该事件的概率是多少。我发现在游戏进行过程中,被叫到的学生非常的兴奋,他们对于自己成为了他人有默契的好朋友非常高兴。整堂课学生抒发了自己对集体的热情,对世界大事的关心,还有对友谊的真诚。

三、从生活中的现象中提取数学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在设立情感和态度的目标领域时,提出: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让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好奇心、求知欲不断旺盛成长,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对数学现象保持一定的好奇心。而这颗“好奇心”正是每一个学生身上重要的素质,它将使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得到发展,还可能使一个人走进科学的殿堂。由此,我根据教材设计相关生活的调查报告,引导学生注意身边的数学。比如:

1、任选一条街道的某一段,观察道路两侧还有多少树木尚未栽种?查阅资料,算一算一棵的树木一年大约能吸收多少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少释放多少氧气?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你的看法和建议;

2、如果我们学校需要建造一个新的车库,请你根据调查结果设计方案;

3、对你周围你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进行调查,比如:学生喜欢喝什么牌的牛奶?好又多自选商场的客流量;班上同学的睡眠时间;请你根据调查情况,制作统计表,利用Microsof

[1] [2]

新课程、新理念、新问题、新挑战 第6篇

关键词:创设 情境

条件

价值

种类

误区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学习动机理论者认为:在现实的生活学习活动中,当遇到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们才会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而在引入新课,问题展示时,如何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其吸引过来,就是我要说到的创设问题情境。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条件

创设恰当的适合当堂教学内容的问题情境,就必须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深挖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必须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价值

1、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需要。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中,自然生发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

3、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创设情境来沟通知识点的联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

4、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避免传统数学教学中只重知识技能,不重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种类

要创设恰如其分的问题情境,我认为分四种:

1、故事化情境

案例:在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中,以小马和老牛的一段对话来引导学生怎样列出二元一次方程。我以ppt的形式来演示,它即形象又生动,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了。

2、生活化情境

案例:在九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二次函数所描述的关系》中,我以农民在采摘橙子的图片做引导,再以一个玩笑似地铺天盖地的橙子图片问学生想将来成为老板吗?那就找出题中所包含的等量关系,学生其乐融融地解开了。

3、问题化情境

案例:在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三节中,引用当地有名的古塔,以及东方明珠塔来让学生测量它们的高度,一开始,学生抓耳挠腮,欲罢不能,但又跃跃欲试,通过尝试也会了。

4、资料化情境

案例:在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的应用中,以一组极为震撼的河床干涸的图片,即引来了学生情感的关注,又引来了学生对一次函数的的应用,从而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四、创设问题情境的误区

在新课程理念下,情境创设因而成为了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这就造成了有些老师走进了误区,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全然不顾是否脱离了教学,能否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在情境创设方面主要存在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情境创设有始无终

案例: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那老师就来给你们讲个故事……”,“故事讲完了,我们来研究故事里的数学问题”。学生们刚刚听到的故事的热情一下子就给这可恶的“数学问题”浇灭了。

2、情境创设主题不明确

案例:在九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六节《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一节中,有位老师以太阳和月亮来打比方,好像学生难以接受。

3、情境创设没有科学性

案例:在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4节《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打折销售》一节中,有位老师是这样导入的:老师这件衣服原价200元,实际上只花了160元,大家说说这是为什么?

4、情境创设不符合实际,也忽视了学生的年龄段特点

案例:在讲到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5节《为什么是0.618》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引入的:现在流行以帅哥靓妹来形容一个人长得好看,为什么呢?答案是人的眼睛如果处于黄金分割点上是就好看。这本也无可厚非,但接着又说到为什么女同胞总喜欢穿高跟鞋,也是因为当人的下身与全长的比构成黄金分割时,就显得苗条。结果,很多初三女生穿起来了高跟鞋。其实老师若再提醒一句,你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现在穿会影响骨骼的发育生长,会变成畸形,相信她们女生就不会再去要爱美了吧。

新课程、新理念、新问题、新挑战 第7篇

马红云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原则与要求,采取适当的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新课程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又增添了新的特征元素,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总体来说,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班级体的教育作用,是每一个优秀班主任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换位思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可能有很多班主任认为,我辛辛苦苦为班级管理服务,一切为了让学生“好”,帮他们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可怎么就费力不讨好呢?为什么学生不理解老师的苦衷呢?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情感、有需求的独立个体,不可能任由教师安排。要想获得学生的认同与理解,班主任老师就必须换位思考,深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去思考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外在要求,做到尊重学生。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渠道更方便、更多,已能快速获取他们感兴趣的信息。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当多思考怎么样跟上时代的步伐,考虑用什么样的管理语言与管理手段与学生交流。开展一些符合学生兴趣的班集体活动,把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拉回到现实的班集体中来,使学生把班集体当作自己的家,当作自己心灵和情感的港湾。一切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换位思考,去理解和接受这些孩子,鼓励和帮助他们获得进步,将会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收获。

二、用平等和爱唤起学生的潜能

在班级管理中,忌讳的是教师高高在上地发布命令,学生在下面熟视无睹,即使表面遵从,内心也在反抗。新课程理念倡导教育民主化,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班主任的重要职责从以前的发布命令转变为了帮助学生开启心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有益于促进师生敞开心扉,缩短心理距离,彼此理解与认同。而爱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一切成功的教育,究其根源,皆出于爱心。班级管理工作中一条重要的方法就是关爱学生。班主任拥有了爱心才能全身心扑在班级工作上任劳任怨,学生获得了教师的爱与关心就能激起心底的感激与希望。关心学生教师就要把学生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无论是学习还是思想方面,都要关心。或许有些学生会犯错误,但若这些学生本质是不愿意这样出错的,也后悔自己做错事情了,班主任了解到了学生的这些心理变化,就不需要对学生做出过多的指责与批评,而要用宽容与信任来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让他们自己克服和改正自己的缺点与错误,必须要给予他们战胜困难的鼓励与帮助,用爱去激发学生心底内在的潜能,帮助他们成长。

三、营造集体团结互助的氛围

班集体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最为密切,一个优秀的班级体必定是和谐、团结、友爱、互助的大家庭。作为班主任要以营造集体团结互助氛围为首要重任,抓好班级建设。首先,班主任要把班级看作是一个大家庭,自己是其中的家长,亲切的语气、和蔼的眼神能让学生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为此,班主任平时平时应多注意学生的喜好,和学生多聊一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促进师生间理解与沟通;在学生生病的时候,班主任要多关心问候;在学生生日的时候,班主任要及时送去生日的祝福;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班主任发动全班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其次鼓励学生之间多交流沟通,化解一些误会与矛盾,促使同学间互相帮助。另外,班级的集体荣誉感是班集体团结的催化剂。班主任应多开展班级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班级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四、利用科学评价来促进班级管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评价来自多方面:有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班主任的评价,还有学生之间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班主任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在综合分析学生的全面素质,做出公正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对教师工作效果的总结与反馈,能帮助教师发现存在的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学生之间的评价也是十分有意义的,在班集体中,学生之间更加了解与熟悉彼此,学生之间的评价往往十分准确。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的发展,我们要用好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评价方式,积极有效地进行评价,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

五、积极探索新的班级管理模式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学教育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说留守学生的出现,他们的心理障碍、生活困难、安全问题等,都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难点。外面世界的诱惑:电脑、网吧、游戏厅在腐蚀我们学生的心灵;早恋、网恋现象等让我们防不胜防。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来应对这些的困难。新的班级管理模式思想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与借鉴一些优秀学校优秀班级管理的经验;第二,反复思量,用心揣摩符合自己学校学生状况的班级管理方案;第三,教师提高认识,多进修、多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水平,多锻炼自己的实际管理能力。

六、小结

新课程理念下问题情境的创设 第8篇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 不同的设问方式, 不同的设问情境,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同一问题只有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创设符合实际的问题情境, 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下面笔者就在数学教学各环节中如何设问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谈一些做法。

所创设问题情境内容要科学, 有针对性,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 以相应的数学知识点为依托, 不可随意编造或东拼西凑, 表述要科学, 结构要合理, 由易到难。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 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 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在引入中设问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形成认知内驱力

从数学学习的认知本质看, 数学学习离不开情境。事实上, 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无论是对知识的理解, 还是知识的运用, 都离不开知识产生的环境和适用的范围。新课标强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经具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和理解, “问题——情境”是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模式。因此, 在新课的引入过程中, 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 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 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同时还要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识的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兴奋和学习的乐趣, 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精心设问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巧设悬念, 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

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的强刺激, 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期待情境, 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引发求知动机。

案例:今天以后的2011天是星期几?这样的问题唤起了学生对二项式定理应用的浓厚兴趣。通过在学生的认识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 以激起不断探究的兴趣, 既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 又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事实上, 现阶段所使用的新教材在每一章的引言均有这样的设置。同时, 教材增加了不少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 为教师提供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的平台, 为新课引入的设问情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 提出疑点,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引在堵塞处, 导在疑难处, 搞好引导, 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在新课引入时, 根据教学内容, 提出一些疑问, 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

案例:“二分法”的引入

有一个栏目叫“竞猜价格”, 你知道如何才能最快速度猜准价格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纷纷议论, 趁机我又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同位同学相互合作猜生日, 看哪一组能用“最少的次数”猜出对方同学的生日?你共用了多少次?

通过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增强了学生的有意注意,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3. 联系实际策略。

新课标指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 并对生活起指导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生活和生产的实际而提出问题, 创设实际问题情境,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现实主义, 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此外, 在新课引入时还可通过:以旧引新———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 引入新知识;故事激趣———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和数学家的趣味故事等以创设思维情境。

二、新课进行过程中创设思维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因此, 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才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探究过程中, 精心的设问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数学兴趣, 使学生自己主动探究, 积极深入。

三、在课堂小结中设问创设情境, 建构知识结构, 促进学生的自主提高

课堂练习是学生在一节课内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情况的一种检测, 是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 从中反馈出的信念可以得到及时评价和调整, 同时课堂练习也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创设课堂练习的思维情境, 能大大强化这个过程。因此要有目的, 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 一是通过“制错找因”创设思维情境。练习中, 根据所讲内容选编一些选择题或判断正误题, 并要学生找出错误原因。二是编选变式题, 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 先直观后抽象, 先浅后较深。

在课堂小结中也要注意创设思维情境。由于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晴”处, 它能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 初步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小结时, 或引导学生概括本堂内容、重点、关键, 或利用提纲、图表、图示等都能较好地创设出思维情境, 所以要十分重视课堂小结在创设思维情境中的作用。

四、创设教学的问题情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一定要紧扣课题, 不要故弄玄虚, 离题太远, 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要直接有利于当时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 既要考虑教学内容, 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 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

2. 要启发引导, 保持思维的持续性。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 因势利导、步步释疑, 切不可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状态, 超前引路。

3. 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 要提出带有导向性、难度适宜、启发性的问题。其实, 问题并不在多少, 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 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 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 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教师不仅自己要刻苦钻研、精心设计, 而且要经常向别人学习, 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设计思路, 变“传播”为“探究”, 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 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 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 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让学生亲近数学, 逐步爱上数学, 真正把兴趣还给学生, 把魅力还给数学。

设问的目的不是“灌水”, 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将精心设问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 探索、论证、小结、发展, 则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以养成, 求知的欲望得以激发, 学习兴趣得以培养, 思维品质、能力得以全面发展, 从而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罗.新课程理念下问题情境的创设.数学教学.2004

新教材、新理念、新思维、新挑战 第9篇

1 深刻领会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新教材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教授知识,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教材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树立以育人为本的观念,适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和探索的倾向。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对所学知识加以关注和研究,因此,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极大的帮助。作为课程的执行者,我们应该对此加以强化。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

2.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2.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结论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探究的思想脉络,体会科学探究的思维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独创性。

2.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开放性课题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极好的实践、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如学习“物质的量浓度”这一节时可由学生自行设计数据表格、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给出评价,做成一个小型的报告或论文。通过这种开放性课题的研究,学生既提高了化学语言的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获得了新的知识,增强了合作意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4 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创设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因此,我们可以将学习内容设计成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启发学生的思考,逐步使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成化学问题,学会用化学观点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用化学方法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建立化学思维的思路和方法。

2.5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严谨、活泼的课堂氛围 改变课堂上传统的老师问学生答的旧模式,更多地采取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问题可由学生来提出,结论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来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甚至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讲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挑战知识权威,使学生解放思想、开阔视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 精确把握新教材的精髓,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

中学教学从“知识传授”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模式,着眼于科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养成,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精髓所在。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应精确把握其精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并结合近几年教改中涌现的激励式、探究式、发现式等优秀的教学法,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利用,逐步形成有新教材特色的、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法,更好地开展新教材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适,灵活使用新教材,设计出新颖的教学过程,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引发他们的进取心,这也是衡量课程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新教材中安排“交流研讨”、“动手空间”等栏目,我们可以利用新教材这种富有弹性的课程设置,结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要求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实施因材施教;利用新教材相对较为宽松的课时安排,选择更为合适的时机和内容,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从应用中体会学习的快乐;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将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及时地应用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体现科学的实用性等等。在新教材的实践中,我们还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

上一篇:装饰预算工作小结下一篇:木槿花开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