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训到绩效改进

2024-07-24

从培训到绩效改进(精选6篇)

从培训到绩效改进 第1篇

顾立民:大家好,我叫顾立民,非常高兴能有机会跟大家进行分享,我今天分享的话题是从培训到绩效改进,我们说培训是我们企业管理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训工作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我经常有一句话十个字“培训是科学,授课是艺术”,这十个字是很多年的培训、工作从业等等和个人学习方面的总结,培训工作如此的重要,但是在我们国家的企业当中,培训工作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呢?

我们说改革开放到今年2014年已经是36年的时间了,我们说培训在我们国家还是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起步阶段,这跟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完善等等都有很大的关系。还有跟我们国家的历史也有一定的关系,培训既然是一门科学,它当然里面就有很多的理论、方法、工具、标准、流程等等,很多的方法论、原则、指导原则、指导方法等等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又运用到工作当中去的。

在过去的改革开放36年左右的时间当中,我们的培训工作一直是在做支撑的工作,这种支撑的工作确实给我们的企业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动力,为我们各种企业的发展、飞速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很多的人才,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培训这个行业里面,在培训方面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的拓展过程当中,我们确实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差距。我们参考了国内外很多的企业,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在他们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他们的培训职能所起到的作用我们最后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也是我们经过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了很多国家的很多著名企业的培训职能的发展之后得到的结论。结论就是说我们说培训职能的发展,大概经历了这么两个阶段,就是说企业培训职能的两段论,“两段论”指的是什么?就是说企业培训职能的发展,它第一个阶段叫做培训与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我们对于培训,就是我们现在认识到的培训的传统职能,很多传统的管理的流程、方法工具等等,包括比如说我们做培训战略的制定,人才发展战略的制定,企业大学战略的制定等等。

在管理方面又有很多的流程培训需求的收集和制定,还有我们培训计划的制定,我们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的涉及与开发,运用教学系统设计的方法与理论,用四个字是“内容为王”,所以培训的课程设计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还有培训的实施与管理,讲师的培养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PPT,还有很多,比如说培训的评估流程等等,培训的改进流程有很多很多培训的工作,所有的这些工作我们都在做,而且我们倾注了很大的精力,甚至我们很多人的青春包括我自己,倾注了很大的精力去完成我们培训职能,被赋予的应该有的职责,这些企业赋予我们培训职能的职责就是通过人才的发展,发展人员的能力,发展员工的能力发展其成员的技巧或者是技能,并且改进他们的态度来改进、帮助业务部门达到组织的战略绩效。这样的阶段我们说培训工作很多很多,其中还有很多培训的方法,培训的技术、培训的理论、实践等等,所有的这些我们都是在通过培养员工的能力和知识,并改善他们的态度,就是我们平常说的KSA知识技能与态度,来帮助企业实现他们的战略目标。

第二个阶段叫做绩效改进阶段,而第二个阶段绩效改进是指什么呢?是指我们培训的从业人员或者说是一线的,甚至是我们的业务人员,直接去改进我们的绩效,那么所谓的直接改进我们部门的绩效,我们在这里特别称为业绩改进,那么在第二个阶段,绩效改进或者说业绩改进就是我们所有的培训专业人员也好,人力资源的从业人员也好,还是我们的经理们管理者也好,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

我们职业经理人的成长,我们也是经历了大量的学习阶段,反复的实践,上升成为理论再不断的实践这样的过程,然后再进行知识与实践的升华,一步一步的走向业绩改进。这个“两段论”,从培训与发展到绩效改进,不仅是被很多的企业,被很多众多的财富500强的企业,世界著名的公司,西方的发达国家企业所证明了,同时也被很多的在这个领域里面,相关的领域里面很多著名的专业机构,他们的发展历史也有所证明。

比如说ASTD是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今年改名为ATD人才发展协会,今年2014年5月份改名叫ATD,ASTD成立于1943年,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培训专业类组织,它是在1943年在得克萨斯州成立,然后在后来的六七十年当中的发展过程当中,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培训和管理者等等,为美国的经济做出很大的贡献;还有SHRM就是美国人力资源协会,AMA是美国管理协会;SHRM人力资源协会成立于1948年,AMA美国管理协会成立于1923年,甚至是在二战以前,所有的这些相关的,世界上最顶尖的专业类的组织行会它们在其发展的过程当中确实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但是他们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就是说在经历了很多年的探索以后,很多的专业从业者他们又转向了绩效改进,比如说在1962年的时候就成立了ISPI叫做国际绩效改进协会((InternationalSociety of Performance Improvement)叫做国际绩效改进协会是在1962年成立的,众多的从业者相关从业者,他们在探索了贡献了实践了学习了,那么几十年以后还意识到我们还是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因此在1962年的时候就成立了国际绩效改进协会;如果说用两个图来简单来阐释一下我们培训发展与绩效改进的关系是这样一个关系。第一个图就是说培训与发展是从企业的现状,通过培训,通过培养人员的能力来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那么这里面有两个蓝色的箭头这是折返,第一个箭头到培训,从现状到培训,这个阶段里面就有很多的含义,这两个箭头大家都知道,如果是我们经常从事这个专业的同事,我们知道这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含义,从现状到培训这包含了里面我们很多平常做的工作。比如说我们培训需求的收集,讲师的培养,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开发,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体系的管理,电子化课程的设计,培训的评估等等等等,甚至有的从业者是倾其一生来做这一个箭头里面的一项技术的事情。在美国我有很多的同事,很多都是老头老太太了,六七十岁了,甚至自己的孙子都毕业了,还在做一件事比如说课程设计开发,他就做一件事做的很专。

作为一个组织来讲,我们传统的职能是从现状通过培训帮助企业去实现其战略目标,那么从培训到战略目标这又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就是说我们培训完了课业上完了,讲座也讲完了,拓展也做完了等等很多培训的手段,实施的方式都运用完了之后,培训整个的内容都实施完了之后,那么怎么样真正的转化成为行为呢?

这里面跟第一个箭头里面的培训课程的设计又有关系,里面有学习转移,有知识转化的问题,这个英文是learning transfer翻译成中文直接的意义叫学习迁移,我们一般把它翻译成为知识转化,就是说从知识转化成为行为,所以这是从第一个培训与发展这样的折返。国际绩效改进协会对我们培训从业者的影响很大的,它是我们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只做培训,只懂一点点的技术,培训的技术与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组织的需求远远大于我们目前所掌握的技能,我们说国际绩效改进协会的绩效改进技术并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不像孙猴子一样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它是有源远流长的发展的流程,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著名的人物,著名的理论家实践家,他们为绩效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很多的贡献。

比如说EdwardL.Thorndile(桑代克)他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也是廉洁主义的创建者,也是效果定律的创建者,大家看这张图,桑代克大家看他的眼神是非常独特的,他的一个特点在教育心理学的历史上是运用小哺乳动物来做实验,还参考了巴布洛夫的很多定律,来进行研究最后获得数据,他的故事很多很多,如果我们对他不熟悉的话,对他的一个学生亚布拉汉马斯洛(音)应该是熟知的,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的理论。

就是当时因为有了桑代克才有了今天的马斯洛,当时的马斯洛是桑代克提携起来的,桑代克当时毕了业以后没有工作,没有其他的任何的收入来源,是桑代克鼓励他,在马斯洛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研究,并且给了他很多的支持,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熟知的人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五个成绩,还有斯金纳博士,他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创始者之一,斯金纳博士如果我们有很多企业搞技能类的培训动作领域的培训的话,我们应该说它是鼻祖,它是很多的理论,比如说操作情景论,或者操作式的学习理论的创建者,这个就是斯金纳博士。

还有本杰明布鲁姆,我们大家学到心理教育学,教育学的知道他,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那么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基本上把我们所有的知识分成三类,一个是可陈述性知识,一个是知识技能态度,分成三个领域吧,一个叫做认知领域,一个叫做动作领域,还有一个叫做感知领域,这三个领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技能与态度KSA的来源,就是从这里面来的。

我们不得不说的RobertM.Gagne加涅老先生,是在美国教育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的创始人奠基者之一,还有ThomasGilbert托马斯·吉尔伯特,我们尊称他为人力绩效知识之父,或者叫做绩效改进技术之父,HTP之父,国际教育改进协会ISPI它的最高的奖项就是以托马斯·吉尔伯特的名字命名的,还有一位就是Geay Rummler吉尔朗姆洛先生,他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出版了很多的著作,从五六十年代就致力于绩效改进方面的研究也是一位大师,在零八年的时候去世了。我们说绩效改进技术这么有用,到底什么是绩效技术呢?什么是HPT呢?

它是通过一整套系统性的方法、流程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提高人的生产力和素质,以达到提升绩效的最终目的,它也是通过一系列的选择、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等等,在最大的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并且产生行为的结果,还有它也是一系列的基础流程的系统性组合,包括绩效分析、原因分析、改进措施等等,所有的这些不仅仅适用于一个大的公司当中的不同的部门,也适用于整个的公司,甚至是个人的层面;那么绩效技术它能够做什么呢?我们说绩效技术能够帮我们找到企业头痛的问题,确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并且设计实际的解决方案,落地的解决方案能够监控实施,并且保证质量,然后不断的评估与改进,最后达到提升业绩的目的;在这个过程当中还可以创造额外的价值,这些额外的价值包括由于我们掌握了这套技术,整个的理论、方法论和实践工具,我们队员,我们的成员,绩效改进项目的成员,还有培训团队的成员,人力资源的成员等等,能够大幅度的提升我们的士气,因为我们掌握了专业的技术,同时营建了系统思考,并且以业绩为导向的管理的思维,这种业绩为导向更加增强,同时还增加了客户导向,就是我们做的任何一件事都是客户导向、结果导向。都适用于哪些个职位呢?都有哪些人来使用绩效改进呢?

我们说绩效改进专业就是外部的咨询顾问他们可以是鼓励的绩效改进专家,还有培训总监人力资源总监,人力资源经理,培训经理,各级的企业大学校长、院长等等,高级的管理人员,以及我们业务部门的总经理,业务部门的一线经理,业务部门的所有的管理者包括总经理和CEO都适用于这一套实践理论,那么我们说绩效改进技术有十大原则,这十大原则是在2001年的年底之后颁布的,在2012年的时候又进行了一个版本的更新,经历了十年左右时间的实践,这个十大原则也是国际绩效改进协会,对国际注册绩效改进部门进行认证时候的十大原则。这十大原则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前面四个我们叫做RSVP叫做基础性的原则,第二个是后面的六个我们叫做系统性的方法,这四大原则我给大家介绍一下。RSVP第一个R指的是专注结果,S指的是系统思维,V指的是增加价值,P指的是合作伙伴关系,以第一个专注结果,专注结果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任何我们在企业当中,无论是由哪个部门发起?是由人力资源部发起也好,还是业务部门自身发起也好,我们任何的业绩改进项目都必须是结果导向,必须得产生真正的业务的结果,无论是营业额的提升,毛利的提升也好,还是市场份额的提升,满意度的上升,投诉率的下降等等,它是正面的业绩与结果的提升,以数字和实施反映出来。

S是系统思维,过去我们做培训工作,其实只是在帮助,通过提升员工的知识与能力、技能改善他们的态度,帮助业务部门提升他们的业绩,然而业务部门在达成业绩的整个管理过程当中,其实它是遇到很多问题的,我们遇到这些问题如果只采取培训方法解决,就是点状的思维,当然我们在这个点状的思维里面也可以用很多系统的方法去做,但是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来讲,对于培训从业人员来讲,我们要真正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去考虑组织的业绩达成的问题。

在业绩实现过程当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用系统思考的方式,而不是点状的方式,而且不仅仅是现状的方式更多的是网状的方式,系统思考的方式。增加价值,我们在业绩改进的过程当中,我们不仅仅提升业务部门真正经营的绩效,而且还能提升员工的素质,提升员工的能力,改进并完善我们的方法流程工具等等,同时最重要的它是能够帮助我们营造和加强,加强我们团队以业绩为导向的这种团队的氛围和经营理念,使我们业绩导向、客户导向、结构导向深入我们的人心,深入到我们每一个培训从业人员业绩改进项目的成员的脑海里、骨髓里。

有了系统思维,有了业绩改进的整个系统思考,我们在做培训的技术类的工作的时候,其实我们在有一个大的图画,但是在干一个小的事情,在做这个小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有着很大的,带着很多系统思考的特点,更容易,更加的容易贴近客户,能够帮助他们解决深层次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伙伴关系,伙伴关系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我们在任何的业绩改进的项目当中,我们不可能单独的一个人去完成,而是要与业务部门与我们的内部客户,还有团队的其他成员结成伙伴关系,是一个团队的工作。

六大系统方法我在这里简单的给大家过一下,就是确定需求和机会,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设计解决方案,确保方案的一致性和可行性,进行实施最后进行评估与改进,这个就是十大原则。这十大原则是国际绩效改进协会颁布的,我们在中国进行实践的时候,我和我们的丁晖老师在中国进行了探索,我们参与了很多国外大师的方法理论等等,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进行了很多的思考,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经历了四五年左右时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还有很多实际的案例,我们自主研发了,我们叫做GPS-IE业绩改进双导航系统,GPS-IE业绩改进双导向系统是我们自己研发的,是我们在大量的实践的基础之上,根据我们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我们人员的实际滕丽来进行自主研发的,GPS指的是什么呢?大家知道GPS是地理上的导航系统,IE是我们微软的视窗,视窗浏览器里面的信息导航系统,也可以是公益工程。一个是地理上的导航,一个是信息上的导航,能够帮助我们的部门,帮助我们的业绩改进团队达到我们的目标,这个G指的是目标,就是说我们的团队要达成高度的共识,做业绩改进的项目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P指的是problem,这个问题我们把它定义成为你的经营过程当中现在值与未来值之间的偏差,我们把问题分成三级,一个是一级问题,二级问题,另外一个是三级问题。一级问题指的是什么呢?

基于业务部门的,基于战略价值的结果性指标的偏差,二级问题是基于业务部门的实现其经营计划当中的过程性指标的偏差,而三级问题是实现这个过程性指标当中的行为性指标的偏差,一个是结果型指标的偏差,还有一个是过程性指标的偏差,还有一个是行为的活动的指标的偏差;S是指solution解决方案,就是我们说的在GPS-IE模型里面最终形成我们的策略和行动计划表,月度的行动计划表然后进行实施,在这当中有风险的监控,有实施状态的监控,资源的分配等等,及时的调整等等最后进行评估。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说GPS-IE是我们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上,在这个领域里面有效的探索,而且得到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包括董事长、总经理、最高管理层的认可,那么我们说ISPI国际绩效改进协会,绩效技术,这套技术叫做HTP,绩效技术在中国的史鉴我们说也就是这几年的时间,在2012年的9月12日我们在中国成立了中国分会,在北京成立了中国分会,来大量的推广国际绩效改进协会的绩效改进的这套理论和实践,从此以后我们举办了很多的活动,大力的推广这个理念。

这个理念这个方法,在目前为止,在我们国家还不为人知,但是已经有很多的企业领先的企业,他们已经在这方面开始进行了应用,比如说招银大学、腾讯学院,大联想学院,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银联、中国移动,包括很多的外企,还有很多的民营企业,我们有大量的案例。所有的这些公司他们都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我们说GPS-IE模型确实给企业带来了很多的收益。

给大家展示几张工作照片,一个是在中国联通,还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几家公司我们在做培训,做项目的时候做分享时候的照片,还有我们在韩国中央大学进行交流的时候,也是给他们介绍我们国家在绩效改进技术方面的理论研究,特别是我们自己自我创新的GPS-IE业绩改进双导航模型在这方面的实践,我们的努力也获得了一定的认可,在2013年的时候我们的项目,这个照片是在中国联通合肥公司的业绩改进项目取得了实际的效果,联通的领导层对这个项目非常满意,员工对这个项目也非常满意。我们也在走向国际,就是说我们把GPS-IE模型这套系统的方法,非常系统化的方法和实践工具,我们在向美国和其他国家来进行介绍,比如说今年4月份,我和丁晖老师在国际绩效改进协会的年会上进行了介绍,然后我们介绍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然后国际绩效改进协会的现任主席和后任的主席都非常的激动,他们看到我们的研究成果非常的激动,他们说你们的研究成果确实弥补了他们研究的一项空白,而且他们非常高兴的推荐我们到欧洲,给欧洲的同行进行分享,所以2014年9月份我和丁晖老师还要到欧洲给的同仁们进行分享,分享我们的GPS-IE模型去开工作坊。

还有我们也到韩国进行了分享等等,所有的这些努力我想都是一个有效的探索也是我们在大量的实践基础之上进行的一些有效的探索,虽然说我们取得了一点点的成果但是还远远不够,大家知道一开始的时候给大家讲过十个字“培训是科学、授课是艺术”这十个字是非常具有价值的,大家也都知道我这个话说了十多年了。

同时由于绩效改进是我们培训与发展的转型与升级阶段,我们企业,我们国内众多的企业大学和培训管理学院,培训中心、培训部、培训处、培训职能等等,所有的这些培训职能,学习与发展职能,我们未来的发展道路就是要向业绩改进方面去发展,要用系统化的思维,它不仅是我们整个组织的转型,更多的是我们人员在思维,在我们的认识、认知还有我们能力上的转型、扩展与升级,我们说培训是科学,授课是艺术,在这里加上一句话“业绩是目的”,今天的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从培训到绩效改进 第2篇

绩效改进——让企业培训从被动走向主动

近年来,人力资源开发、企业员工培训越来越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然而,企业培训的低效却让经营管理者失望,培训工作者因此承受着来自企业各方的压力。企业开始反思,这样的培训是企业需要的吗?培训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培训的效果如何衡量?企业培训工作者也开始反思,改进员工绩效是通过一次次的培训就可以实现的吗?

究其根本,企业是一个组织系统,如果是因为激励、工作环境、工作流程等问题,而导致员工和组织绩效出现问题,那么,显然单纯依靠培训是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

也正因如此,培训工作者如何转变成绩效工作者,成为近段时间来培训领域越来越受关注的话题。

绩效改进的三条道路

提升组织绩效是企业绩效改进过程中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企业所有的工作都围绕着战略目标,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首先是力争实现符合战略目标的绩效目标。因此,人们在追求企业不断发展的道路上,从不同的领域探索着绩效改进的方法和途径。

追求组织绩效持续改进的道路多如牛毛,其中,三条“高速路”不能不提。

第一条就是全面的质量管理,PDCA戴明环与朱兰质量管理三部曲在企业界几乎无人不知。全面质量管理不仅提高了产品与服务的质量,而且还在企业文化改造与重组的层面上,对企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企业获得了持久的竞争力。

第二条高速路是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核心的绩效管理。上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加速引进和学习欧美的管理工具,其中,目标管理、360度考核、平衡计分卡等绩效管理工具很快在中国很多企业中得到推广。传统的绩效考核将员工视为同机器设备一样的一种成本,是创造利润的工具。平衡计分卡将静态的结果(财务指标)和动态的行为过程(非财务指标)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目的是克服以财务为核心的绩效管理系统的缺陷,帮助企业改善业绩。

第三条高速路则是随着科技与生产的进步,企业规模的膨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管理者在不断遇到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人力要素的重

要性。企业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走到了企业经营管理舞台的前台。企业期望着科学的、讲究方式方法的“教”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能力、工作绩效,从而发挥出员工最大的潜力,提高个人和组织的业绩。系统工程学、传播学、学习心理学、技术为一体的ISD(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与ADDIE模型在培训领域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理论。

绩效改进之路的交汇点——绩效改进技术

从产品入手的组织绩效改进方法在抓产品质量的同时,发现人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于是,企业设定了动作标准和指标,并责成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按照标准进行考核。企业会对考核结果不甚理想的人进行培训,让其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做事,并且在“教”的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以实现个人与组织的绩效目标。遗憾的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出了什么问题呢?

绩效改进专家认为,在改进员工工作之前,首先要根据企业制定的目标和标准来识别问题,找出问题,由此选择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落实到工作中,使工作成果最终达到企业标准,实现企业目标。比如,如果因工作流程的问题而导致员工绩效不达标,那么,再严密的绩效管理,投入再多的培训资源也解决不了问题。解决问题的措施就须依靠流程改进或再造。绩效改进专家采用的技术就是绩效改进技术,它要求一切从问题出发,以达成最终结果为目标。同时绩效改进技术打通了原本各成体系、各自为阵的管理体系和手段,使“各家之长”在绩效改进这个共同的平台上得以充分的施展。绩效改进技术会采用最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全面质量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培训、流程改造、产品创新等。

所以,在追求提高组织绩效为目标的道路上,质量管理、绩效管理、教学系统设计这些方法虽然各自切入的角度不同,但最终这几条原本并行发展的道路在绩效改进技术这个“环岛”上交汇了。

绩效改进——培训工作者的新挑战

从关注培训本身转向关注绩效改进,可以使培训工作者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着眼于企业的实际经营业绩、以组织绩效为依据设计和规划员工培训,不再只局限于员工的学习和课堂教学。从培训向绩效改进转变的过程,是一个组织变革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转变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培训工作者在绩效改进的基本理论上达成共识,需要具有系统思考能力的专业人员。

从绩效考核过渡到绩效管理 第3篇

一、绩效考核概述

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者或相关人员在某一段时间中, 对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工作行为成果进行衡量、考核和评价的过程, 其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考核而考核, 而是希望通过绩效考核的结果确认每一位员工的绩效水平, 并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各种合理运用, 将此作为企业每一位员工加薪、升职、学习培训等的依据, 同时让企业部门主管进一步了解企业每一位员工的工作情况, 改进其工作行为, 达到激励企业员工努力工作的目的。

二、绩效管理的主要特点

作为一个综合的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核心, 它自始至终贯穿于企业管理中。绩效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系统的有效手段和方式, 也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目标。

1. 绩效管理思想精髓就是“战略导向”。

它是战略管理工具, 是事先组织战略目标的主要载体和杠杆。所以, 确立战略思想, 才能做好绩效管理, 这与传统的绩效考核是很不相同的。参与绩效管理的企业每个部门、每个人员都需要有战略管理的意识。

2. 绩效管理基本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它不是为了单纯地将企业员工分出高低等级, 为了单纯地进行奖赏, 而主要是为了改进企业组织与员工个体的绩效, 促使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 所以, 绩效管理既重视组织管理发展, 也重视企业员工个人素质的发展和规划, 在完成组织管理目标的的过程中, 帮助企业员工实现的个人价值观和职业生涯规划。更能够促使企业员工与团队、组织目标达成相互一致性, 确立“共赢”的观念, 实现“共赢”的目标。

3. 绩效管理设计原则就是“双向互动”。

既强调“自上而下”的指标分解, 也强调“自下而上”, 是一个让领导与员工共同协调、充分参与的全方位管理过程。领导要清楚地了解组织战略及规划, 指导下属层层分解战略目标, 使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根据企业上级的指导思想和企业组织战略规划目标, 具体地参与和设计自己绩效目标规划, 并与企业领导意见达成一致。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决定、支持和参与是决定未来绩效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

4. 绩效管理主要实现形式就是“绩效沟通”。

它既是一种强调持续沟通、也是一个管理沟通的过程。“绩效沟通”主要包括:沟通企业组织的价值观、远景规划、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沟通企业组织对每一位员工所期望的结果和评价的标准以及怎样才能达到该结果的有效途径、方式和方法;沟通企业内部、外部各种必要的信息资源;企业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以及企业员工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相互鼓励等。所以, 反馈、交流、沟通、支持, 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常用语言。

5. 绩效管理的最终结果就是“发展提高”。

通过绩效管理, 可以促进企业组织的发展, 大大提高企业员工的胜任能力。绩效管理的目标之一是建立学习型组织, 从而增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可以为每一位企业员工提供管理服务和支持、进行企业员工指导和培训, 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胜任能力。使每一个企业员工都能在绩效管理学习过程中通过主动学习, 互相学习, 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组织也要从稳定的大局出发, 着眼于长远的发展, 打造和积蓄组织所需要的稳定的人力资本。

6. 管理离不开“绩效”, 其评价

基准无疑应该是“绩效”, 所以, 绩效管理具有明显的“绩效导向”。但这里的“绩效”是在拓展了传统的“绩效”内涵基础上的一个全新的概念, 既包括结果和产出, 也包括行为过程, 更包括了对战略目标的理解和把握。绩效管理主要是要求每一位企业员工每天所做的工作行为都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互挂钩, 通过体系化管理的一整套制度, 可使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战略目标、计划思想、压力与信心等相结合, 一层一层传递给所有的企业员工, 使企业员工能够自觉遵守工作行为。所以, 绩效管理所要达到它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立相适应的企业绩效文化, 形成具有激励、促进作用的工作氛围。

三、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主要区别

通过以上绩效考核存在的局限性和绩效管理总结的特点, 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绩效管理是一个由企业战略、绩效、竞争力和人力资源管理, 以及计划、促进、考核、反馈、结果及其运用等诸多个环节的一套完整体系;绩效考核就是作为这个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部分。

(2) 绩效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过程, 它不仅关注结果, 更关注过程;而绩效考核是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关注的是企业一段时期所做工作完成的结果。

(3) 绩效管理视野更具有前瞻性, 它很注重企业未来发展战略, 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具有前瞻性的看待问题, 因而可以有效地规划企业和员工对未来发展的设想和理念;但是绩效考核则只是关心企业过去的一个阶段的企业和员工的工作绩效和结果, 不具有前瞻性视野。

(4) 绩效管理是从计划、促进、监督、控制直到考核、反馈、沟通的一套完整的体系和方法;而绩效考核就只是一种简单的、而且是被动地去接受和提取各种信息的手段。

(5) 绩效管理更注重企业组织竞争力和企业员工能力的培养, 实现的是企业和员工双赢的效果;而绩效考核只是关注员工的考核结果, 以一时的得失论英雄, 以简单的结果论成败。

(6) 绩效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相互之间建立信任合作的伙伴关系, 有利于双方朝着共同一致的目标去努力;而绩效考核有可能使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员工处于不协作、不信任的状态, 甚至造成考了还不如不考的负面效果。

(7) 绩效管理的理论思想更注重绩效导向的管理, 它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绩效文化在企业长期持有、存在, 形成具有有效激励作用的工作思维;而绩效考核仅仅只是为了监督企业员工工作、督促企业员工改进绩效工作, 并没把绩效考核工作上升到企业文化的思想高度。

从培训到绩效改进 第4篇

就上述议题CSR Europe官网长期开设“企业2020”博客专栏,每月邀请部分企业、研究者和政府机构代表发表观点和探讨。“CSR Europe动态”专栏今后也将选取部分前瞻性文章进行编译,以飨读者。欧洲“企业2020”倡议由CSR Europe在2010年联合其会员企业、70家全球企业、27个欧盟商业机构发起,旨在贡献“欧洲2020”战略倡导的“智慧、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

最近,我参加了在达沃斯举办的一场可可产业论坛。期间,十二家可可产业巨头发起了一项名为“可可行动”的联合倡议,意在确保全球可可的安全供应,同时改善可可价值链上下游所面临的棘手的环境与社会挑战。

和其他行业企业一样,全球可可和巧克力制造商正越来越多地开展与社会和环境项目相关的投资,从而改善企业产品和供应链的可持续性,也以资金、时间及实物等形式,努力提升全球公众的健康、教育和生活质量。

事实上,毕马威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包括部分最为知名的糖果制造商在内,2013年全球100强企业累计进行了120亿美元的社会投资。但让我吃惊的是,很少有企业真正评估投资所能产生的真实影响力,除了投资总额外。

毕马威报告还发现,有93%的企业确实量化了所有投资项目的实际投入,涉及资金、员工志愿服务、产品捐赠等,但其中没有一家企业着手量化投资绩效。

如何制定和实施成功的社会投资战略?以下是我的三点建议:

第一,与核心业务结合

重新定义社会投资战略,这一点听起来似乎简单,但以我的经验,这就是不少企业从评估投入跨越到衡量绩效的一大难题。毕马威研究显示,多数企业的社会投资通常集中在某五项领域,其中以教育、健康、赈灾、环境领域最为普遍。大多数情况下,一种是焦点战略,即精心选取与自身核心业务相一致的投资项目,一种是“机关枪式”的选择战略,前一种显然更可能带来经济的社会影响力。

第二,制定长期规划

对于投资人、项目投入方及非政府组织来说,开展社会或环境项目时往往面临一项关键性挑战,这就是缺乏项目的长期规划。要求企业做出今后数年继续某一项社会投资的承诺,这显然不够现实,毕竟这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收支状况。尽管如此,拥有长期且系统化的投资观,这更有可能帮助企业与各方形成一种成功的伙伴关系,由此产生的效果是真实存在的。

第三,及早确定合作方

绩效管理:从鸡肋到美味 第5篇

又到财政年度的年末,除了要做会计结算工作外,公司经理和员工们又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被他们称之为表演的绩效评价会议,由于人事部门的催促,主管们给员工每人发送一份评价表,待他们填好后,主管就表中内容同每人谈上15分钟,然后签上名。乌拉,问题解决了,纸面上的工作完成了,人力资源部也很满意,每个人又都从纸上回到现实中去。

这一幕情景或许大家并不陌生。如今,曾被无数企业家奉为圣经的绩效管理,星斗移转中,反而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更有甚者,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在2007年初撰写文章,旗帜鲜明地批判“绩效主义毁了索尼”。但这些难道真的是绩效主义自身的缺陷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饮誉北美的绩效管理专家罗伯特・巴克沃专著《绩效!绩效!――如何考评员工的表现》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绩效管理成为“鸡肋”的那些企业,他们遵循的不过是异化的绩效管理理论,他们质疑的往往也不是真正的绩效管理。

巴克沃先生认为真正的绩效管理“是两个人之间持续的沟通过程”,他从绩效主义理论源头上系统地阐述了绩效管理究竟是什么,如何进行绩效管理才可能创造出一种对管理者、员工和所在的组织都有帮助的绩效管理方法。巴克沃倡导绩效管理是员工和直接主管的沟通,是组织和管理者的高收益投资,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了完整的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是链式投资

如同股市投资,在购买一只股票之前,需要系统研究目标企业的基本面,包括财务状况、人力资源、产品特色等等,研究工作做得越充分,未来获得的收益也会越高。

绩效管理也是如此,成功运用绩效管理的经理们都知道对绩效管理花点时间,是防止问题发生,提高绩效水平的一项高回报的投资。对组织、管理者、个人都有着明显的好处,起到“三赢”的效果。

当然,主管投入的时间不应该花费在填表上,绩效管理本质上包括听和说两个方面,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就工作职责和提高工作绩效问题持续进行沟通的过程。

该过程由员工和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在协议中对期望员工完成的实质性的工作职责,员工的工作对公司实现目标的影响,以及清晰地说明工作绩效如何衡量等问题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合作双方必须要通过双向沟通明白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合作伙伴。

对主管而言,他们认为需要进行费力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员工是否按照他们要求的方式完成工作不放心。

通过绩效管理就可以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主管意图,对经理而言,绩效管理是一种让员工完成他们工作的提前投资。通过绩效管理,员工们将知道管理者希望他们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样的决策,必须把工作干到什么地步,何时管理者必须介入。这将允许经理去完成其他更重要的工作,从而节省自己的时间,从日常事务中脱身 ,致力于更有价值的工作。

如果下属出现工作绩效低下和重复犯错误的问题。绩效管理也可以有针对性地找出错误的原因,很明显,错误不能自行消失,尽管绩效管理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但它为去除其中大部分管理问题提供了可能性。

对员工,也有着明显的益处,由于绩效管理是一个主管同员工合作完成的过程,能帮助员工清楚他们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因此它能让员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工作业绩情况和工作现状的反馈。

退一步而言,即使没有绩效问题,绩效管理也能帮助员工提高工作绩效,这为员工提高技能提供了可能,并且很可能找到诸如原料不合适等之类阻碍绩效提高的原因。

概括起来说,员工将会因为对工作及工作职责有更好的理解而受益。如果他们知道了自己的职责范围,他们将会在其中尽情发挥。当员工们都知道自己的工作对公司成功的重要性,那么员工的士气和生产率将会提高。绩效管理就是要告诉员工这种关联关系。

其实,类似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天外伺朗认为绩效管理毁掉了索尼的传统文化,失去了集团激情、挑战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这一类指责根本无从成立。他们出现的问题同绩效主义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恰恰相反,绩效管理对组织的贡献显而易见,如果组织内部及其下属单位的目标都很清楚,并且它们同每位员工的任务都相互关联,那么组织明显将会更有效率。

以目标和标准评价法为考核评价

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绩效管理在有些公司饱受质疑?巴克沃指出,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环节的错误理解是根源之一。

在考核环节遇到重重阻力和困难,是很多公司在实施绩效过程中共同面临的问题。在这些公司的高层领导看来,绩效考核就是只看结果不看过程、把员工分出三六九等的工具。在中层管理者眼里,考核更是企业用来管制员工的工具。对他们来说,绩效考核仅仅是他们对员工要做的事,那么冲突将不可避免。

其实,反过来,如果把考核看成是双方的一种合作、提高员工绩效的过程,将会减少冲突。绩效管理不是仅仅讨论绩效低下的问题,而是讨论成就、成功和进步的问题。重点放在这三个方面时,员工和经理是站在一起的。当员工意识到绩效管理是一种帮助而不是责备时,他们会更加合作和坦诚。为实现这一目标,公司需要在考核的制度上作出相应的转变。

绩效考核一般有三种方式,排名法、层次评级法、目标和标准评价法。在这三种方法中,排名法和层次评价法极为流行,特别是在管理理论西学东进的热潮中,中国企业管理人员对此如获至宝,权力掌控欲望强烈的管理人员将其作为一种控制员工的高效方法。但排名法违背了绩效管理的初衷,并不值得提倡。它是根据一些设定的尺度(例如销售额、管理能力等)对员工相互比较,以确定某位员工是比他的同事好、相同还是差。

排名系统可能会短期刺激一些员工更努力的工作,以取得头名。但从长期来讲,对组织是有害的。一位员工欲取得好的名次,只有两种途径,一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造出高水平的绩效,这是管理者乐于见到,对组织绩效提升也多有裨益。遗憾的是,管理实际中的经验告诉我们,这并不多见。另一种途径是他们想尽办法压低同事的工作绩效,为他们工作设置障碍。显然,在排名系统里,由于参照标的就是同事,所以同事工作绩效低就意味着自己的高绩效。在这种紧张的氛围里,团队精神往往被弱化,员工之间开始勾心斗角,互助合作也成为表面文章因为他们明白,帮别人就是损害自己的利益。长此下去,容易形成官僚化的文化,团队精神的丧失会渐渐侵噬组织的健康,

与之相似,把员工分为A、B、C类的评级方式也有明显的缺陷。评级方式太过模糊,在计划绩效、预防问题和保护组织、发展员工方面没有什么作用。而且,评级的方式比较肤浅,虽然比较容易评价,但没有多少作用,甚至是负作用远大于正向效应。

而目标和标准评价法是根据一系列事先同员工协商制定好的标准来度量员工绩效的方式。目标和标准评价法在制定目标阶段,需要经理和员工深入沟通,在执行和反馈时时,也需要双方的多次协调,这种建立在深入沟通基础上的考核,有助于组织协调单位之间的工作,有助于使个人的目标和组织的大目标相一致。当然,目标和标准评价法比评级法和排名法对经理和员工的要求都高,经理和员工都需要投入时间,但毫无疑问,这是最好的评价方法。

把工资和绩效酬金分开

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仅仅是完成了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使绩效管理在帮助员工取得高绩效的同时也促进组织的发展,还需要解决另一个核心问题:绩效酬金的发放。

从绩效管理理论诞生之日起,绩效酬金就一直困绕着管理界。它是一把真正的双刃剑,威力无穷。很多研究者和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殚精竭虑,希望能设计出一种能够完全反映员工工作状况的考核标准,并依此为依据发放员工的工资。这看似很完美,很美妙。但在不知不觉中,这种思维把绩效管理推向了深渊。

管理者制定了标准,度量了员工的绩效,并根据每个员工的绩效支付工资。等于是对有些目标进行金钱刺激,也就是用排除法告诉人们,没有这种联系的目标是不重要的。例如,你可能鼓励员工以无情的方式工作,回避帮助同事或者回避那些同绩效工资没有联系但却很重要的的责任。换句话说,你制造了一种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局面,员工们忘记了他们的价值不仅来源于个人的成功,而且取决于他们对团队或者整个组织成功的贡献大小。

况且,没有一种度量单个员工价值的方法是完全准确和有效的。度量和评价总是容易引起争论,如果工资不同像资历这样的东西联系起来后,如果把评价和工资联系起来了,那就更依靠评价结果了,争论变得更严重,很可能使经理和员工处于长期冲突的状态。由于联系的事项发生了改变,人们的原动力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就影响了经理和员工共同努力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严重的是,经理为了财务指标控制费用,必须充当极力限制增长工资和充当工资监护神的角色。这将使管理者处于一种难于应付的局面。因为他们限制工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他的员工不能超标或者是不达标。这样终会造成和员工之间的怨恨,严重影响经理的管理能力。

针对此,巴克沃开出的解决药方是把工资和绩效酬金分开,这是唯一的方法。要把绩效管理工作看作帮助员工完成目标,得到额外奖金或得到提升的工作。要明白管理者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帮助每位员工取得更好的成功。

按照这一理念,公司在制定薪酬政策之前,最好能够综合采用一些方法,例如借鉴美国NBA的方法,将报酬同团队或者公司的绩效联系起来,而不同个人绩效联系起来。还可以运用利润分享法。有时运用多种绩效管理方法会更好,这样比单一的方法更有效。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在设定目标和标准的时候,应该确保这些标准尽可能地客观和可以度量,以减少争论。同时,管理者在绩效考核设立之初就应该规定加薪的标准。因此,在每年年初的时候每个员工都应该知道为了得到加薪和奖金,他或她应该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但千万不要把工资同评级或排名联系起来。

先诊断系统再诊断个人

假设管理者已经同员工讨论并制订好了他们的绩效计划。他们也都清楚他们应该干什么工作和应该干成什么样。管理者也经常同他们沟通绩效问题,因此他们之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信息。而且,也进行了年度绩效评价,并搞清楚了每位员工工作的好坏。

但这还远远没有结束,绩效管理不仅仅只是如此,更需要在绩效好时搞清楚为什么会这么好,绩效差时为什么会这样差,并想办法多做一些能提高绩效的工作,少做一些对提高绩效不利的工作,这样管理才会形成一种闭环系统,真正让组织得到高额投资回报。

因为,确切地说,绩效诊断就是管理者同员工一起确定他或她成功或不成功原因的方法。它可以并应该在绩效管理的各个阶段加以使用,并且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同员工保持一种合作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找到原因以便他们消除或克服之。

在考虑个人绩效的影响因素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考虑个人因素。例如,管理者都倾向于,经过良好训练、聪明、受到正确激励的熟练人员的工作绩效会很好。管理者很可能以效率最高的员工为榜样,将他或她的成功归究于一系列的个人因素。

第二种考虑成功或失败原因的方法是不常见的。尽管我们曾经相信每个员工能控制他或她自己的命运或左右自己的成功,但个人因素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它们甚至都不是主要的因素。

管理者必须考虑工作中的系统因素。当谈及系统时,是指那些员工不能控制的因素,有些公司可能会建立一些类似损害个人创造力的官僚工序。也许是员工得不到合适的工具或设备。更糟糕的是,可能是管理者将最优秀的员工放到了很差的系统中,导致他的绩效不佳。所以在诊断绩效时,首先应该意识到绩效差距,搞清楚差距的性质和严重性,并找到这种差距可能的原因,包括系统和个人的原因。

在次序选择上,一定需要先分析系统的原因,然后再分析员工的原因。当然,也有很多问题有多种原因:系统和员工的共同作用产生了这个问题。绩效诊断既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交流的过程,在绩效低下或者出现绩效问题时,通过设计出消除产生这种差距原因的工作计划,实施这个计划后,再评估一下问题是否解决了。如有必要,再从头开始。解决的过程应该做成文档。这就意味着保留有关管理者同员工进行沟通情况的记录,为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珍贵的资料。通过这种持续的、周而复始的绩效管理,可以在工作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及其原因,这正吻合了绩效主义的最初面目:通过沟通防止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惩罚和责备。

从培训到绩效改进 第6篇

每年的春节前夕,都是各类企业进行绩效考核的关键时期。近年来,对“高绩效”的追求使不少公司设置了名目繁多的考核指标,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管理机制很多时候都没能发挥效用。

由此看来,仅仅设置复杂的目标并不足以让公司成为高绩效组织。在哈佛商学院教授、平衡计分卡发明者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S.Kaplan)看来,一个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应该能折射出企业独特的经营战略与管理方式。进一步说,要取得高绩效,公司必须改变传统的绩效管理观念,为员工创造出能最大程度发挥潜力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给予不同业绩的员工差异化的评价与激励。

“促进高绩效的激励体系分为两种,一是内在激励,二是外部激励。”卡普兰教授称,“内在激励是员工的自发行为,这种自豪感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并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与此同时,企业还要辅以一定的外部激励,以奖金的形式与员工分享公司的成绩。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激励才能更加持久。”其中,外部激励与个人绩效表现必须充分挂钩。因为“薪酬的差距可以激发员工内在的潜力”,对持续创造良好的业绩十分必要。

但现实的情况是,人们在很多时候往往只求“不犯错”,对实现高绩效的愿望却并不强烈。究其原因,在许多组织内,获得最高评价的往往是那些能按时完成目标的人,而那些虽然设置了“宏伟”目标,却因个人能力未达到预期的员工,会因为这些目标而受到指责。平心而论,那些受到指责的员工很可能是为公司付出最多的人。这种职场文化渐渐演变为,人们倾向于将目标放低,来提高实现目标的可能性。这种“不求最高,只求最稳”的状态显然与高绩效的环境背道而驰。

罗伯特·卡普兰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主要出在目标的设定上。“企业必须要让目标的设定具有挑战性,确保员工沿用过去谨小慎微的方式后完全达不到预期目标。这样才能促使员工不断创新。”他说道。

在诸如宝洁这样的跨国公司中,具有潜力的员工往往会被推向“关键职位”——这些职位对应着充满机会与挑战的工作任务。在这种“刺激”的环境下,员工不得不尝试用各种批判性、创造性的思维应对挑战,这也使得宝洁成为闻名世界的“创新中心”。换言之,工作的艰巨性与成就感是实现高绩效的重要推动力。

与此同时,为适应高绩效的氛围,企业文化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型。比如,“企业要学会宽容,允许员工在好的出发点上犯一些小错误,”卡普兰称,“只要试验的方法论是正确的,那些追求创新和高目标的人就不应受到惩罚。”

在此过程中,管理者们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为绩效的落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持续的沟通,管理者们需要从传统的“发号施令者”变为“绩效教练”,帮助员工理解目标,并开发他们最大的潜能。

“要具备良好的绩效指导能力,领导人需要做两件事:一是将公司的战略转化为平衡记分卡上的指标,或可以量化的员工目标,二是要多次频繁地向员工进行战略的传达,确保员工心领神会。”

人力资源师网络视频培训免费试听: http://edu.21cn.com/kcnet1420/

但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当前的组织结构越来越扁平化,那些为企业创造高价值的员工并不一定能获得晋升。从这个角度看,管理者需引导员工将注意力集中到各种工作经历及自身能力的拓展上。用卡普兰教授的话说,“公司要做的就是从内在激励入手,以因人而异的方式提升人力资本——包括为员工采购定制的培训项目,制定个性化的发展机会等,让他们拥有一定的成就感。”

上一篇:专项资金审计工作方案下一篇:银行保卫工作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