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2024-05-22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精选11篇)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第1篇

浅析高中语文散文阅读教学

摘要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本文中笔者以典型性课文《森林里的绅士》教学为例,浅析了散文阅读教学的相关教学经验,以求为提高相关教学水平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散文阅读修辞手法亦庄亦谐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散文阅读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难题,要突破这一瓶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精神。本文中笔者以茅盾先生的《森林里的绅士》(以下简称“例文”)课文教学为例,论述相关教学经验。例文课堂教学设计

笔者将教学重点确定在品味例文“亦庄亦谐”――幽默、讽刺的语言特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在反复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讨论探究本文的语言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前15分钟笔者让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同时进行相应的思考:

(1)划出文中写豪猪“绅士风度”的词、句子。(2)思考本文语言采用了什么手法?(3)作者纯粹是为了写豪猪吗?其真实的写作目的是什么?(4)本文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接着,用10分钟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笔者请几位学生发言,讨论以上四个问题。最后,归纳总结。例文之语言特点

2.1用反语使语言具有幽默、讽刺的效果

文中使用许多加引号的词语,在上下文中,这些词语都是作者对其本身意义的活用,被赋予了特殊含义,或反话正说,或寓谐于庄,不仅使文章幽默风趣,可读性强,而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增加了批判的力量。分析文章里的关键句或词的含义是高考中传统的题目,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把握词义、句义才能准确作答。①

2.2运用拟人方法,让人读了亲切自然

本文虽然篇幅不长,却综合调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其中拟人方法的运用尤为成功。无论是描写豪猪的形态、动作等外在特点,还是揭示豪猪绅士风度的内在本质,作者都充分使用了拟人方法,十分精彩。这种把动物人格化的拟人方法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文章审美性,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②

2.3运用比喻的手法,更生动形象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如作者把豪猪的特殊刺毛比喻为“特别的长毛大衣”和“救生衣”就非常形象,也极为贴切。③总之,由于本文采用了反语、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不仅使文章幽默风趣,生动形象,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亦庄亦谐。高考中分析句义时不可忽视句子的修辞手法,这对准确把握主题有重要作用。例文的写作手法

3.1象征手法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的内容在特定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具体直观的表现。如例文中实写豪猪的“绅士”风度,作者以有形的豪猪之刺衬托无形的绅士之刺,深刻地揭示了绅士们虚伪狡猾的丑陋面目;同时,绅士与豪猪本无关联,文章却认为绅士们摹仿豪猪,而且“青出于蓝”,从而对现实生活的绅士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表现了作者对绅士们的憎恶和轻蔑。文章第九段再次以豪猪比拟绅士,形象地刻画了“可敬的绅士们”无病呻吟的丑恶嘴脸,深刻揭露了他们装腔作势虚伪透顶的丑陋本质。④

按照一般理解,从容持重、雍容大度的绅士风度是令人景仰的。然而,作者通过对森林绅士豪猪生活方式的描写及其种族命运的揭示,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这种“典型的绅士式的”生活方式后面的巨大忧患:过度的懒散悠闲最终必将导致种族灭绝的悲惨结局!对此作者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态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严酷的现实,加入竞争的行列中,才能使自己变得强大,无敌于天下,使我们的民族兴旺发达,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2虚实结合

本文实写豪猪,实际上在给某些“绅士们”敲响警钟,深刻揭露了他们装腔作势虚伪透顶的丑恶嘴脸,对他们懒散悠闲,不思进取,缺乏忧患意识,缺乏竞争力给以无情地鞭挞,给我们留下深刻的人生思考。状物散文中,托物言志是散文常用的一种写作方法,也是高考中常选考的一类文章。通过以此文为例抓住语言特点和写作手法的探讨,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及辛辣的讽刺意味;通过写作手法的探讨,又深刻地把握了文章的主题,领会了文章的中心;同时又教会同学阅读状物散文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对于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如何进行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大有好处。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第2篇

语文教学是作品、教师、学生三者的情感交流。新课程阅读教学以“人”为本,关注人文精神的培育,要求学生借助多重对话、思想碰撞、心灵交流,通过阅读与鉴赏、体验与感悟、融合与升华来发展思维水平,丰富语言能力,充实个体精神,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回顾自己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深深地体会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视情感教育是教学成功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使之贯穿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既可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课堂;又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提高教师自己的情商,教师要积极调控自己的情感

语文阅读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对于在“天然管道”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体――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最重要的,是要动情执着于自己所从事的这份职业,要有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慈祥、富有朝气的感觉,教学时语言一定要优雅得体,庄重潇洒,风趣幽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现,而是指内心的流露),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

二、构筑平等参与的舞台,创设融洽的师生情感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材是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所以,语文课要求有学生情感的真正参与,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这首先需要一个轻松、民主、和谐、诚信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并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

三、创设激情互动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学生施展个性的乐园

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就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美的乐趣。这就需要在课前和教学过程中做好准备工作。

四、把握真情实感的契机,让学生的心灵贴近现实生活

语文课本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这些文章,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语言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做到:根据课文的素材,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感知语文内容美中去感受人文精神,生成领悟能力。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每一堂课都应该带给学生高尚、美好的情感熏陶,要善于将知识传授、美感教育、情感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根据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融入作品的氛围,而且要善于及时引导、点拔,学生以升华他们的感情,提高他们的境界。在《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讲授中,我先请学生对江南地区为活人大肆建墓这一现象作评论,而后引导感受托尔斯泰墓美的本质所在――伟大的精神力量,进而再联系生活中有人为“不朽”而为自己写书立传、有人耗巨资建豪华陵墓希望自己万古流芳的事件谈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这种以语言理解为本、以情感感悟为线索的课文讲读中,学生的心灵明显受到强烈震撼而将课文中的感情升华为了人生中的崇高情感。

五、做好情境延伸的助手,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走向成熟

课内阅读是准备,课外阅读才应是结果。要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扩展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空间,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实现课内课外阅读的有机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精心安排课外情境延伸,做好“授”后服务非常必要。要做好“授”后服务,一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阅读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二要正确引导阅读方法,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三要及时掌握课外阅读情况,适时组织好课外阅读的评价活动。教师只有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失时机地鼓励、引导、发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才能成为课内阅读的延续,新教材的编排为教师提供了课外活动的设计方案。语文教师可在教学中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情况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诸如定期交流学习笔记、座谈学习体会、开展阅读竞赛、举行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大比武活动等等,都可使学生课内情感在课外得到延伸。学生在阅读中不断体验出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生活,并联系感受着自己生活的同时,阅读出新意,激发出灵感,直至产生付诸笔端的冲动,在知识海洋的熏陶中不断走向成熟。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第3篇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活动中主要存在着两种教学观点, 一种是延续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教师完全根据教材内容一板一眼地给学生讲解字词含义、段落大意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 课堂效率低下, 在公开课中经常看到这种弄虚作假的教师表演活动。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拓展, 教师只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教导, 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另一种是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 教师受到先进阅读教学思想的感染, 将这种教学理念应用到语文教学活动中, 比如说: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等。但由于教师和学生还不适应这种课堂模式, 教师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引导, 造成一种徒有其表的热闹景象, 课堂质量并没有得到提升。很多教师将多媒体设计当做是一种时尚的装饰, 设计出十分华丽的课件, 不注重对语文阅读教学本身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过分夸大学生的自主性导致课堂的无序性、过分重视教学过程忽视了教学目标造成教学内容的无效性、教师没有发挥作用导致教学结构混乱、过分夸大情感教育忽视了学生知识技能的传授造成课堂质量的下降等问题。其实, 多媒体技术只是对语文阅读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说明和补充, 教师和学生只要将其当做是一种学习工具就可以了。

2. 有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2.1 培养学生的语感。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能逐渐理解文章中所包涵的感情, 长此以往,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会得到显著提升, 还能解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断句不成段的问题, 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有很大的进步。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就充分说明要想成为伟大的创作家, 必须读更多有益的书籍, 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在语文课堂阅读课堂上, 教师会先朗读全文, 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接下来, 教师根据课文结构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 每一组负责阅读文章中的一部分,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会逐渐进入文章的情境中。最后, 教师挑选出文章中有趣的人物或者段落, 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再次富有感情地朗读一遍, 他们就会获得一定的语感。

2.2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会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积累更多有用的知识, 同时也会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通过广泛阅读会使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开阔, 拥有更加丰富的知识。在开始写作之前, 必须阅读大量的书籍,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才有可能写出更加优秀的作品。如果学生的阅读量不够, 就缺乏创作的素材和灵感, 无法写出优美流畅的语句, 经常会碰到写作上的瓶颈。为此, 教师要教导高中生在课下多进行阅读, 接触多方面的知识, 这样到了写作的时候就会思如泉涌, 成竹在胸。

2.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类思维的活动就是智慧的体现, 说明大脑正对客观事物形成自己的某种思想。当人们阅读书籍的时候, 这些思想就会在人的大脑中不断进行融合、碰撞和创造等多种活动。事实证明, 高中生经常阅读书籍, 不仅有助于其学习成绩的提高, 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也在思考, 就好像有人将智慧的种子撒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这些种子从萌芽逐渐发展到成熟, 但每个人最终收获的成果不太一样,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力来解读文章。高中生需要通过阅读来不断充实自己, 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化修养。

3. 高中语文有效性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3.1 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让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缺乏创造性, 课堂氛围沉闷压抑, 完全无法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学校要加强对教师进行新课改思想的培训, 让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 不断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手段, 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 大部分高中生还没有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 所以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全方位的训练,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系统。

过去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手段, 即教师在黑板前边写边讲, 学生在下面做课堂笔记, 这种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不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将学生当做学习的机器。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系统, 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还能指导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为了能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系统的作用, 鼓励更多的学生、教师以及学校领导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监督和抽查, 从而逐渐实现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促进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创造性思维的成长。

3.3 教学联系实际,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所有的教学活动最终都要回归到现实生活, 语文阅读教学课程也不例外。所以教师在实施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 要尽量实现语文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的有效结合, 只有将语文阅读理论学习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生才会真正意识到语文阅读学习的价值。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 多媒体技术也在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中得到广泛使用, 多媒体教学也逐渐流行。教师可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将丰富多彩的图片、文字、声音以及简单动画有效结合,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 充分调动学生在语文阅读课堂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摘要: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 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要重视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赏析文章的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和创意性的阅读,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经过期待、反思和批判等方式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高中生的阅读水平各不相同, 大部分人的阅读兴趣不高, 阅读量较少。因此, 对高中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进行研究就更具有实践意义。我国一直在实践语文阅读有效性教学, 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关键词: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何美兰.引领——有效进行语文阅读教学[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 2012.05.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第4篇

一、整体规划

就学校而言,阅读教学应有一个整体的规划。高中三年,可以将阅读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一)自由个性阅读阶段。

“除了‘为高考而读书,适当保留一点自由阅读的空间,让自己的爱好与潜力在更加个性化的相对宽松自由的阅读中发展。反过来,人文素质高了,也是有利于考试拿到好成绩的。”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如是说。高一的学生刚进入高中,高中的学习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股新鲜劲头,确定高一的阅读为抢时间不定范围的自由个性阅读。也就是说,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少干涉,甚至不干涉,即由着学生“性子”选择阅读对象。这种个性兴趣探究性阅读,目的是锤炼学生的自主探究性阅读习惯和方法,为他们日后深入地自觉学习语文锤炼基本功。

(二)指导规范阅读阶段。

学生经历了高一的自由个性阅读阶段后,基本形成了阅读习惯,有了一定的探究方法,然而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扬子曰:“观书者,譬诸观山及水。升东岳而知众山之峛崺也,况介丘乎。浮沧海而知江河之恶沱也,况枯泽乎。舍舟航而济乎渎,未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未矣。弃常珍而嗜异馔者,恶睹其识味也?委大圣而好诸子者,恶睹其识道也?”这里就有一个阅读品位的问题,高度决定视野和胸襟;这里还有一个阅读趣味的问题,培养纯正的阅读趣味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所以,在高二这个巩固和过度阶段,教师的指示范围阅读是非常必要的。

(三)备考探究性阅读阶段。

此阶段主要应用在高三,这一学年是直接为高考服务的,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探究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并且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尤其是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应使学生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

当然,后两学年也并不排除个性兴趣阅读,最好是能把两者有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这三步,像是上梯子,因此,也可以把它称之为梯级阅读训练。

二、实施细则

(一)给予时间,确保阅读。

张爱玲曾说过,没有书籍陪伴的生活是苍白的。在书籍的海洋里,你可以让沉淀千年的经典帮你拂去心灵的尘埃,为你指明未来正确的道路。高中是阅读书籍的黄金时段,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美好的时光,让书籍充实学生的心灵,让文字丰富学生的世界。如何把握,重要的是应该确保学生阅读的时间。如,每天中午(或自习课)安排不少于20分钟的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做到学生全员参与,读而常吟之,读而常思之,读而常记之。另外,还可以从图书室借来经典书籍,每周至少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阅读。

(二)开展活动,促进阅读。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第5篇

江苏省邳州市宿羊山高级中学 高伟东221354 【摘要】长久以来,现代文阅读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虽说一线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潜心研究,但这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纵观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高中语文在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一阶段,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学习能力已经达到了顶峰,其思维也非常活跃,所以高中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就现代文阅读教学而言,只有真正尊重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才能够保证教学效果。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了我们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是每一位基层教育工作者身上所肩负的责任。本文中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此类问题进行了总结,旨在对相关工作的落实带来一定的思考。

一、现阶段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误区

1、现代文阅读教学理解层面的误区

很多一线语文教师都把现代文阅读教学当成了一种“工具训练课”,从字词到作者背景介绍,再到整体文章风格的赏析,教师想要通过这样过度的“分解”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但这却已经使现代文变的支离破碎。虽说此种教学模式完全将现代文阅读与高考答题划上了等号,但掌握题目的答案却不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在给学生分析文章时,已经将现代文阅读教学转化为了“文本分析课”,对学生感受以及内在情感的忽视使现代文阅读教学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1】学生对此不感兴趣,更无心去上,想要提高教学效率便更是一纸空谈。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想北平》这篇课文为例,日常教学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内涵,可能会从老舍先生的生活背景入手展开解析,由此过渡到生词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这篇散文通过北京与巴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情,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老舍先生这浓浓的思乡情中也包含着满腔的悲愤。而过度解析之后的《想北平》已经无法还原出作者内心的情感,即使我们掌握了其中的生词,可以复制出作者的写作风格,但情感方面的缺失也无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对现代文阅读教学,一线语文教师应该摆正认识,要“由表及里”的展开教学,引导学生不断提高。

2、对现代文阅读缺乏切身的体会

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语文教师应该在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尝试从自身角度对课本中的现代文进行解析,这才能够更好的展开教学。但当前很多一线语文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普遍缺乏对现代文阅读的切身体会。因此在教学中多是照本宣科,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缺少自己的心得和感悟,教学目标和计划的设置大都死板乏味,缺乏创新。另外教师没有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内容,更难以提高课堂效率。

【2】

综上,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讲解《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教师应该尝试对其中的人生哲理以及对亲情的讴歌进行挖掘,在此基础上展开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才能够更有针对性。这篇课文中描绘了一个不屈的灵魂,面对命运的侵袭它并没有退缩,高中生可能很难将其中的内容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教师在切身体会的基础上展开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缺少生活实际体验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学生很难对其进行回应,教学效果也同样无法保证。

二、提高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加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方式运用,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独立的思维和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现代文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进而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例如在讲解《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由这篇课文出发塑造学生内心的情感。其中可以恰当的运用个性化阅读,采用速读、跳读或者默读能够抓住关键信息,通过带有感情的朗读感悟文中传递的那种对于生命的渴望。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向周围人阐述清楚自己的观点,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自我发挥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2、强化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教学文本是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媒介,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促使学生能够与教学文本形成积极的融合。如此,教学文本便不再是一种单纯被记忆的对象,是一种可以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的主体。具体来说,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组织一些生动有趣的阅读活动,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本来就非常紧张,借助于这类活动引导他们探究现代文中的精神价值,让他们体会作者的情感,进而从中汲取营养,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心灵的放松。

例如在讲解《我的五样》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毕淑敏那种对于生命的感悟,可以引导学生试着写出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五样东西。以此来与文中的内容进行对比,此过程中学生意识到的不仅仅是差距,更与作者完成了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相信不少同学能够理解她在选择时那种对于家庭,对于爱人的纠结,更能够体会到她敢于否定婚姻的那种率性。

【总结】现代文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对于塑造学生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中笔者对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总结,旨在对相关工作的落实带来一定的思考。【参考文献】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第6篇

探究式教学就是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或学术研究的情境,引领并指导学生自己去阅读文本,探索问题,发展能力。也就是说,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知识、结论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引领学生自主地学习掌握有关知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有可能的话,进而解决问题。对探究式教学来说,解决问题可能不是最终或最主要的目的。探究式教学更看重的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是要通过教学中的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敢于质疑、敢于发问的习惯,具备初步的质疑与发问的能力。

因此,实施探究式教学,必须有适当的问题来引领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做为探究式教学的一个方面,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当然也必须以问题为起点。

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这是各学科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个大的前提。因此,在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必须有合理而适当的问题指导并引领学生去学习去探究。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探究式阅读教学时,要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课文与学生的实际,研究设计出具体的可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探究的问题。

那么,在高中?Z文探究式阅读教学中,应该怎样去设计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探索研究的问题呢?

(一)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要注意问题的可探究性

所谓可探究性,是指在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中,研究设计的供学生探究的问题要有探究的价值和必要,不能为探究而探究。问题的可探究性,是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问题设计要注意的首要问题。

自探究式阅读教学在我国兴起,尤其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探究式阅读教学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广泛重视,许多老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指导学生去探究一些问题,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高。然而,由于对探究式教学认识得不充分、备课不深入及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等的影响,在一些语文老师的课堂上,探究式教学表面上开展得热热闹闹,实际上往往有探究之名而无探究之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有些老师对探究式教学没有正确的认识,只顾赶时髦,为探究而探究;从具体的操作上来看,主要是备课不深入,所设计的供课堂教学中探究的问题不具有可探究性。

(二)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要有全局观念

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要站在课程的高度,从全局出发,在适当的教学时段,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选择确定可供探究且有探究价值的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设计出供学生学习时探究的问题。就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探究式阅读教学如何实施,教师要有全盘的考虑和计划。也就是说,每当拿到高一新教材,每当迎来新一届高一学生的时候,我们的心中都应该有在三年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阅读教学的蓝图。

一般说来,在高中三年的语文教学中,高一第二学期和高二,是实施探究式阅读教学的最好时段。高一第一学期,学生刚从初中升上来,对高中学习还不适应,如果我们不考虑学生的这一实际情况,盲目地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探究式阅读教学,可能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不但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可能造成学生视语文学习为畏途的不良后果。而高三年级,由于新课已经基本上完并且面临高考,学生复习备考的压力很大,所以尽管这时学生是最具语文学习的探究能力的时候,但想要开展探究式阅读教学,时机已经不太合适,条件也不太适宜了。就教学内容来说,选修内容比必修更适合开展探究式阅读教学,比如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欣赏》等,但是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由于内容较难较深,不太适合进行探究式阅读教学。文学作品比实用类文章更适合开展探究式阅读教学,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作品蕴含丰富,在创作手法、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探究空间,能够为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要联系实际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式阅读教学的最佳阶段是高一第二学期和高二,因为这一阶段的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和较高的认知能力,尤其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这就为实施探究式阅读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这一阶段的高中学生还没到高三,离高考还有一段较长的距离,学习上虽然有一定的压力,但还能应付得过来,因此,有时间和精力来探究一些问题。而到了高三,虽然学生的探究能力已经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但由于复习备考的压力,很难再腾出时间来去搞探究了。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使探究式阅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就要根据学生学习和认知能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在高一第二学期和高二这段时间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供探究的问题,指导学生把探究式阅读学习开展好。在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差不多每一课的课后都有“探究?讨论”练习题,但这些练习题,有的适合指导学生去探究,有的不太适合。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时,对课文进行深入地研读和思考,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出供教学时探究讨论的问题。在研读课文,设计供课堂探究的问题时,“探究?讨论”练习题是很好的参考材料,但需要思考甄别,可用的拿来为我所用,不可用的就大胆舍弃,再重新思考拟定。

(四)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问题设计要注意问题的启发性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说,问题设计只是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的开始或起步。但是,这起步阶段所设计的问题的好坏,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和取得怎样的教学效果。问题设计得好,具有启发性,才能使探究式阅读教学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并能使学生通过对此一问题的探究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还要留有一定的余地,不要期望通过一两节课的教学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掉。事实上,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在高中语文探究式阅读教学中,问题的启发性主要是指对学生理解课文――较难理解的课文――有启发作用,以及能启发学生适当地拓展迁移,联系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人或事等。而为了指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宾语前置这种文言特殊句式,能在文言文阅读中鉴别并正确理解这种特殊句式,我们列举了高中语文课本中常见的宾语前置的句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及如何正确理解这类句子。在此基础上,再给出一些含有宾语前置的文言语段,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过程包含了归纳探究与演绎探究,使学生既学到了必要的文言句式方面的知识,又得到了有效的探究能力的锻炼,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第7篇

【摘 要】在高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课文之间的对话过程,通过对话可以增加学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本文针对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进行分析,改变传授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提高教学中的自主阅读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合作学习;探析

语文不仅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而且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并灵活运用语文并非易事。语文教学一直受到我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一些语文的新理念、新模式被不断地提出,用于对语文教学的提升并创新。特别是自主、合作、探究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提出,指出了合作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模式,不但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还能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沟通能力都得到提高。

一、合作学习模式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模式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运用这一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合作学习中,通过让学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保证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教师运用这一教学模式,可以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语文的知识,掌握语言学习的能力,进而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和发挥。阅读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而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可以通过给予学生交流、探讨的机会,相互沟通和表达,相互学习,不仅提高了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共同提高。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够综合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学生长远的进步和发展。

二、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论是什么学科,还是学生处于哪个学习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越生动、越直观,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越有可能被激发出来。教师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创设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引发学生热烈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二)分组式学习,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

在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性格等为学生分组,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内可以更好地沟通交流,而且由于组员之间学习能力相近,兴趣爱好相似,大家在一起交流起来,氛围也更加和谐。组内成员应在四至六人为宜。同时,分组时也应注重让各组之间的整体水平尽量均衡,这样,各组之间相处起来也会比较和谐。学习时,组内成员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同时,教师也可以让组内的成员轮流担任小组组长,负责组内的分工、组织、督促等工作,以锻炼每位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当学生较好地完成组长任务之后,其能力得到锻炼,自信心也会提高。因此,通过分组式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其他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实践

(一)营造适应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氛围

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设置情境,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合作教学就是满足学生个体内部需要,老师应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话的实用能力,为语文教学营造一个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

(二)增加高中语文自主阅读机会,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既希望得到知识,又希望能够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同,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在课外延伸阅读中,虽然阅读是个体行为,但共同的目标就是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因而采取恰当的形式,定期组织体会交流很有必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结合思想教育、时事教学、班集体建设等环节,让学生汇报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使课外延伸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真正实现阅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连平,陈俊香.还学生广阔舞台,显课堂精彩魅力——谈自主、合作、探究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J].德州学院学报,2011,S1.[2]虞学化.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途径[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2.[3]叶爱梳.高中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8)

[4]李位.新课程下高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3(22)

[5]何淑艳.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自主阅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第8篇

一、从阅读教学的目标出发, 将“单维目标”变成“三维目标”

很长时间以来, 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课堂设计的过程中考虑的往往是知识和能力层面的提升, 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东西。事实上,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实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同步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维目标”已然已经成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把握三维目标的具体含义并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呢?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 在教学思想上要有一个全新认识

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 其实施过程是在阅读教学一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 而不是简单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 三维目标的实施要讲究策略, 灵活多样的方法和适当的教学突破口都是不可或缺的。 比如,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发生变化, 从而实现三维目标。 也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 进而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 实现三维目标。 另一方面, 语文教师可以尊重学生, 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和创造性阅读, 这样学生就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 三维目标自然而然就落实了。

(二) 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

比如, 我们可以采用常规的口头和书面的测试方法对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 可以采用观察和访谈的方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进行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和态度的转变, 可以判断学生在这一目标上的达成程度;通过与学生进行谈心、团体谈话以及公开讨论等可以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 进而判断学生这一目标的达成程度。

二、改变阅读教学的价值观, 将“一元解读”变为“多元解读”

在过去很长时间内, 许多教师往往只关注考试, 而对学生实施应试教育, 很多时候, 教师片面追求题目的唯一答案, 并且以唯一答案对课文进行解读, 这样学生只能参照教师提供的思路来思考问题, 不仅不能达到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目的, 还会很大程度上泯灭学生的个性。 语文课程应该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及很强的实践性。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应该得到尊重, 只有这样, 才能够实现从“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的完美转变, 学生可以在多元解读的过程当中大幅度提高语文的阅读素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运用崭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改进当今状态下的阅读教学。 首先, 为学生彰显个性和解放思想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讲究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 学生在多元解读过程中生活经验、知识储备、 感悟能力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因此, 对于同一文本的解读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答案, 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 发表自己的见解, 而且要学会倾听, 对学生的独特和新颖的见解加以辨别, 在倾听的基础上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

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 对于多元解读的理解存在两个明显的误区, 一是把多元解读误认为是多元价值观, 比如在多元解读的新理念指导下, 很多学生对那些约定俗成的成语给予了新的意义, 他们会认为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是一个审时度势和善于把握时机的人, 狐假虎威中的那只狐狸是聪明机智的模范,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针对这种情况, 一些教师不仅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示, 反而夸赞学生的解读方法, 从而学生的思想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 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的第一条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 不断充实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 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处于不断成长过程的高中生目前并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上走, 我们不妨假设一下, 如果世界上真的出现那么一批“南郭先生”和“狐狸”, 那么我们生活的社会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二是把“多元解读”曲解为“多元标准”。 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抓住教学的空子, 对学生实行“放羊式”教学方式, 美其名曰是为了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这种情况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缺乏明显的统一的标准。 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不再具备专业的特色。 所以, 教师在对学生的多元解读进行引导时必须明确, 如果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 学生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看法发表意见, 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陷入一种混乱无序的僵局状态。 无论是尊重个性差异还是倡导多元化理解都应该有一个标准作为基点。 在处理“多元解读” 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时, 可以选择先放后引, 先求异后求同的教学策略, 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 通过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 使学生具备自主建构文本的能力, 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阅读教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高中语文阅读课是开展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上好语文阅读课不仅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 更有助于培养出一批新时代的学生。 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能够把语文阅读课开展落到实处, 让中华教育开花结果。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 逐渐成为语文课堂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多维度、多元化是重头戏。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转变教学观念, 增强对阅读教学的重视程度, 上好语文阅读课。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第9篇

关键词:高中 语文 阅读 教学

语文教学不单单是指死板的课堂知识,也应包括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如何上好高中阅读课已经成为众多教师密切关注的一个问题。下面,我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阅读教学的目标出发,将“单维目标”变成“三维目标”

很长时间以来,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课堂设计的过程中考虑的往往是知识和能力层面的提升,而忽略了其他更重要的东西。事实上,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实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的同步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三维目标”已然已经成为当今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把握三维目标的具体含义并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作出努力。

(一)在教学思想上要有一个全新认识

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实施过程是在阅读教学一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实现的,而不是简单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三维目标的实施要讲究策略,灵活多样的方法和适当的教学突破口都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阅读教学的情感态度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三维目标。也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进而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实现三维目标。另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尊重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和创造性阅读,这样学生就能够从真正意义上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三维目标自然而然就落实了。

(二)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

比如,我们可以采用常规的口头和书面的测试方法对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可以采用观察和访谈的方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进行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和态度的转变,可以判断学生在这一目标上的达成程度;通过与学生进行谈心、团体谈话以及公开讨论等可以了解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进而判断学生这一目标的达成程度。

二、改变阅读教学的价值观,将“一元解读”变为“多元解读”

在过去很长时间内,许多教师往往只关注考试,而对学生实施应试教育,很多时候,教师片面追求题目的唯一答案,并且以唯一答案对课文进行解读,这样学生只能参照教师提供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不仅不能达到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目的,还会很大程度上泯灭学生的个性。语文课程应该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以及很强的实践性。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应该得到尊重,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从“一元解读”到“多元解读”的完美转变,学生可以在多元解读的过程当中大幅度提高语文的阅读素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运用崭新的阅读教学价值观改进当今状态下的阅读教学。首先,为学生彰显个性和解放思想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讲究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学生在多元解读过程中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及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对于同一文本的解读就会出现各式各样的答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为人先,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要学会倾听,对学生的独特和新颖的见解加以辨别,在倾听的基础上要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学生的个性充分张扬。

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对于多元解读的理解存在两个明显的误区,一是把多元解读误认为是多元价值观,比如在多元解读的新理念指导下,很多学生对那些约定俗成的成语给予了新的意义,他们会认为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是一个审时度势和善于把握时机的人,狐假虎威中的那只狐狸是聪明机智的模范,然而真的是这样吗?针对这种情况,一些教师不仅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示,反而夸赞学生的解读方法,从而学生的思想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正确处理“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变得尤为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的第一条中明确指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处于不断成长过程的高中生目前并没有完全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上走,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世界上真的出现那么一批“南郭先生”和“狐狸”,那么我们生活的社会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二是把“多元解读”曲解为“多元标准”。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抓住教学的空子,对学生实行“放羊式”教学方式,美其名曰是为了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这种情况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缺乏明显的统一的标准。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不再具备专业的特色。所以,教师在对学生的多元解读进行引导时必须明确,如果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学生可以随意按照自己的看法发表意见,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就会陷入一种混乱无序的僵局状态。无论是尊重个性差异还是倡导多元化理解都应该有一个标准作为基点。在处理“多元解读”与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的辩证关系时,可以选择先放后引,先求异后求同的教学策略,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具备自主建构文本的能力,这就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阅读教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高中语文阅读课是开展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上好语文阅读课不仅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助于培养出一批新时代的学生。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把语文阅读课开展落到实处,让中华教育开花结果。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第10篇

浅析高中语文阅读理解中的表达技巧和答题技巧

程海霞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理解历来都是教学的重点环节,而从高中语文考试来看,阅读理解所占的分值很大。因而作为高中语文教师,还应充分在阅读理解题中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答题技巧。这样,确保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中答出最高水平,最终取得优秀成绩。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第11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1、当前教学无效或低效的体现

1.1学习模式无效或低效

新课程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因此,各种教学模式变为大部分教师渴望达成的目标和成绩。但教师通常习惯地将几种教学模式在一节课上教授给学生,导致其很难独立思考、阅读、感悟。如最常见的“合作学习”,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对要求提出、内容设计、小组分配等方面缺少合理安排,导致大部分合作学习呈无效、无序状态。

1.2课堂提问无效或低效

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堂上多提问,以致每讲一两句都要问“对吗”、“好吗”等,而学生也只是按程序地跟着异口同声“对”、“好”。事实上,教师问了什么问题,学生是不清楚的,因为没有过多时间去思考。一堂课过去了,提了一大堆问题,看上去气氛激烈,实际上较为空泛。还有的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过难,远离学生现实的知识层面,导致学生无从回答,头绪混乱,造成课堂氛围沉寂。

1.3对学生激励无效或低效

激励不能过当,有的老师一节课除了说“你真棒”、“不错,请坐”等,好像评价性语言只能固定使用一样,倘若学生回答的没有意义或似是而非时,也会进行激励、表扬,不论如何都不会有纠正、争议、批评,导致学生随波逐流、心思浮躁,不利于其个性发展和思维踊跃。

1.4教师语言无效或低效

繁冗拖沓、机械重复、了无生气、平淡乏味是教学中语言无效或低效最明显的表现。一些教师总为让学生能听懂课程,觉得所讲的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导致一个问题要讲上几遍,毫不厌烦,殊不知学生早已没了耐性,而结果就是教师的课程虽然讲了许多,但教学效果却不好。因此,呆板无趣的语言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更谈不上学习效率了。

2、提升阅读有效教学途径

2.1用生活经验解读阅读

语文教学是不能脱离生活的,如果脱离了就会变得空洞无物、乏味枯燥,但结合生活就不一样了,不但丰富了内容,也牵动了学生的心灵,使其充实活力。倘若让学生把已有生活经验引入阅读中,对阅读内容体验进一步加深,再把体验延伸到生活中,和生活进行比较,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既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又能培养学生阅读真本领。比如在学习《再别康桥》的时候,诗歌的主题是离别的伤感与眷恋,而对于“离别”学生是有切身的感受和经历的,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的经验就能对诗歌有更深的理解。

2.2突出阅读中的体验与感悟

还原学生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进行自主教育的教育才算是真正的教育,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努力,才能实现阅读目标、完成阅读过程、达到阅读高质量,其学生是最后的根本点、落脚点。可见,在阅读中,应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本着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服务,引导阅读思想的出发点,遵循学生一般学习和阅读思路,尊重学生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在阅读中,以学生提出问题为主,不论学生提出问题是否难易、大或小,教师都要耐心并加以重视。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把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二为一,形成推动深入阅读的合力,尊重学生个性与共性发展,即加强学生的主导地位。

2.3创设阅读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主体情感态度应被重视,阅读主体对阅读内容不断内化过程,即为积极阅读过程。脱离阅读主体的积极感情需求或态度是不可能有内化的。因此,阅读主体的情感态度问题是阅读教学的首要问题。在阅读教学策略中,怎样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保持情感张力是重中之重。当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读者心境体现一致性时,阅读效果可谓最好。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在情感方面强化刺激力度,引发学生兴趣和注意,产生内心上的阅读需求。比如上《声声慢》时候,教师可以播放歌曲《一剪梅》,在激发学生兴趣创设阅读情境的同时,可以了解李清照前期词的写作特色,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

2.4强化语言训练意识

阅读教学以教材为模版对学生进行训练,并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把学生吸取课本语言精华、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放在首要位置,不能以做习题替代真正的语言训练,那会失去语文课原有的个性和特色。目前,一些语文公开课和竞赛课的阅读教学表面是认真走过程,实则糊涂得结论,对学生语言品味、形象感悟、思想升华并不重视。倘若语言品味全无,如何真正感悟文章主旨?在阅读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揣摩和感知,加强训练学生语言能力,还语文阅读教学本来面目。苏轼《赤壁怀古》中,是“拍岸”好还是“裂岸”好,是“樯橹”好还是“强虏”好,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学生语言品析鉴赏的能力。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其效果直接影响语文教学品质提升。不少一线语文教师一直在积极探索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路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学法指导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品质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达到“用不着教”的理想境界。

第二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审美阅读缺乏兴趣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缀。可见,学生在审美阅读中的参与程度是决定审美阅读教学的重要条件。据有关部门进行的调查分析,经常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不到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大多数学生仅仅是偶尔翻翻而已,甚至有相当比例的学生从来不去翻阅文学作品,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阅读兴趣是非常不利的。当然,也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喜欢看小说、戏剧等阅读书籍,但绝大部分是被小说、戏剧中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抛开小说、戏剧中的情节,阅读效果不容乐观。

(二)学生的审美阅读时间不足

审美阅读教育离不开审美阅读活动,单纯依靠上课时间是无法达到预期的审美阅读培养的,这就要求学生除了必要的审美欣赏阅读之外,还应该有欣赏前的了解和之后的审美阅读鉴赏。同时,任课教师也要在学生进行审美阅读之前对所需的相关知识予以讲解,并在审美阅读之后进行必要的审美鉴赏分析。然而,在升学的巨大压力下,任课教师可能对审美阅读所需知识有详细的讲解,但因为其他课程的安排及语文其他知识的传授等原因,学生的审美阅读无法保证其应有的时间,降低了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充分对话的可能性,使学生个体对审美阅读的认识大打折扣。

(三)偏重知识训练,忽视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日常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字、词、句及语法等知识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但对选文的美感特质却很少关注,很多学生也认为学习课文是为了字、词、句的积累,对其他方面涉及甚少。这种教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阅读是读者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能让读者培养情感,陶冶情操,提升审美情趣。这种忽视《获得审美体验》的阅读就大大降低了审美阅读教学的含金量,在下次遇到新的文章时,学生仍拿不出有效的解读办法,只会机械地套用以往的套路,对审美阅读能力提升没有丝毫裨益。

(四)审美阅读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疏漏了文本的审美特性,学生的审美积极性受到抑制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总是以教师对课文的解释分析为中心的。教师将既定的审美认知结论,如文章的中心、主题思想及段落大意等直接拿出来灌输给学生。同时,为了应对考试,教师往往只找出其中可能作为考试内容的地方进行细致的分析,并把这唯一的结论让学生进行记忆。即便是受到接受理论的影响和三维目标的指导,《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仍然很普遍,学生直接感知文本,进行审美阅读活动并提出自己看法的机会很少。此外,成功的审美阅读教学,要求教师要先分析文本的审美特性,并把相关的审美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才能将审美阅读深入下去。而当下的现实却是,大多数教师仅以解题的方式来讲解文本,并没有充分挖掘文本的审美特性。在这种标准答案模式的制约下,无法调动学生阅读的审美积极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学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阅读审美教学以知识分析为主

在语文审美阅读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依然保持着以知识分析为中心,因此注重知识的积累成为了当下审美阅读教学活动中的首要任务,审美阅读能力的培养往往被忽略。以知识分析为中心即是在语文审美阅读教学中,教师把陈述性知识的讲解作为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但是,审美活动还包括审美了解,在审美欣赏之前对审美对象的相关信息予以掌握,方能为审美欣赏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具体到审美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审美阅读之前,让学生充分了解文本的相关知识,如文本创作的背景、修辞方法等。只有在学生掌握了欣赏的前提和基础下,才能实现对审美阅读欣赏的艺术诉求。可见,审美活动是情感的直觉活动,审美鉴赏也是言人人殊。如果教师一味地将其放在标准化的客观题中,是不符合审美规律的,同时以《知识分析》为中心的教学与新课标也是不相符的。

(二)《作者中心论》的思想误区

《作者中心论》即是把作者创作时的思想作为文本解读的唯一正确的结果,读者阅读的任务即还原作者在创作时的想法。前面我们提到,当下的课堂教学仍然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为主导,学生的自身感受受到抑制,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与《作者中心论》的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通过对文本句子、段落的讲解及整体的分析,还原出作者的创作思想的。然而,文学作品存在的美的因素并不等同于审美,它只是为审美活动提供了一种参考,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主观的审美观照,从而完成其审美认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感情,获得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与审美认知,这才是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以《作者中心论》为指导的教学遏制了学生的个体感受,摒弃了审美是主观情感,这是与审美的基本原则相违背的。

(三)对文本形式分析的缺失

众所周知,不同的内容都有与之相适应的表现形式,文本的不同内容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体裁传达出来。体裁是文学艺术的存在形式,要领悟文学作品的美,就不能不关注它的形式。然而,在高中审美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讲授一篇文学作品时,往往脱离作品的形式,一味地抽取其中的思想主题,导致学生在面对被挤得千巴巴的知识时,无法产生应有的兴趣。

(四)对高中审美阅读教学的规律把握不准

高中审美阅读教学由学生的审美阅读、师生的审美鉴赏、教师对审美相关知识的讲解等几部分组成。其中,学生的审美阅读是整个审美阅读教学的中心,因为教师讲解审美阅读的相关知识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审美阅读。同时,审美阅读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让所讲的知识更加趋近于考试的试题答案,就一味地自己讲解,并且使认知结论一元化。这样一来,学生自己的审美阅读时间必然减少,结果往往差强人意。

三、结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审美阅读教育极其重要,不可或缺。对语文审美阅读教育策略的探究,可以引导我们进一步拓展语文学科的内涵,充分发掘其内在价值,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协调发展。

第三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认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就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而言,阅读教学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巨大的。阅读退化已经成为时下高中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特征。一方面,大多数学生不断减少平时阅读量,平时阅读所占时间比重也明显下降,受自身能力限制,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也会非常平平。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内容多且杂。每位教师在上一堂课之前都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满足于去完成所有教学的任务,教会学生知识,甚至是教学生记住一些考试重点,教师在整个教学课堂中占据了绝大部门的时间,一节课下来,老师都在不停的讲解,板书,演示,说教,学生在不停记笔记。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他们的教学的目的只是重视文化知识,而忽略了阅读教学。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是教师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是教会他们如何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能量不断充实自己。

二、重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

面对当前的现状,教师更加要意识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作用。从高中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通过泛读或者精读的方式,能够读出文章中作者所表达的感想感情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对一篇文章的理解,而且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训练自己对语言组织的语感。不同的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和想法也不一样,学生需要在广泛的阅读中,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来提高阅读水平。学生也可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知识,开拓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面锻炼自身的写作能力。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教师告诉学生写作的前提就是要广泛的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为写作打下牢固的基础。没有充分的阅读,学生写出的文章会空洞,缺少流畅的语句,缺少写作的真实性。高中生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学习的能力。

三、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对策

在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今天,依据前面的认识,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首先,明确高中语文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教师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真实的语境或模拟的半真实的语境才能使学生触景生情,有表达思想的欲望。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应设计出学生乐于参加,勇于表现的课堂活动,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活动应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学生。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应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其中,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并能有所收获。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在回答问题时都是个别优秀的学生的现象;在小组讨论中,让大多数学生参与,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团体中的重要性,而不是只有部分学生展示个人成果;在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中,教师以观众的角色,观看着和引导着学生的表演。这样的课堂活动让学习气氛更加浓厚,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难点和重点,优化课堂结构,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巧妙地利用教材,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的兴趣,在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前提下,有效地教学。教师应注意课外阅读的选材,在课文教学之后可以布置学生读一定数量的课外阅读作品等等,既有益于提高阅读能力,又要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教师来说,教学理论铺天盖地,可谓是层出不穷。可是它们真正的价值却是参差不齐的。当下学习是时代主流,每天都有知识在出现和发展,教师们也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着先进的教学理论。通过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师每天也在增长知识,在学习的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反思,通过总结,将知识转化为自己所需要的方式,引导和教育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使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更加完善。在茫茫的教学理论中,要求教育者把握住自己的方向,寻找适合自己的给养。最后,笔者认为要想做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教师应该要善于创建一个开放的、和谐的、积极互动的课堂,要让课堂活起来。这就对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提出挑战。语文教学与其他任何教学都不同,语文教学有着深远的教学背景。正是这种状况,新的语文教学与传统语文教学发生激烈的碰撞。而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决定着语文教育的质量。无论时代任何变化,教学质量是每个语文教师的最终追求。教学质量的好坏也体现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作为语文老师,如果他没有正确的认知与思考支撑,没有独立的审视精神,没有一定的思辩能力,他就很容易在世俗的浪潮中湮没自我。所以教师自身不仅要用更加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还要从阅读过的经典的社会学、心理学、哲学著作中做出一定的理性思考。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以教学内容为中心,将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发展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忘我地投入课堂活动时动起来,这样课堂才能迸发出生命的活力。一堂课的活动既要灵活多变,又要活而有序。一要合理分配每个活动的时间,随机调控课堂节奏;二要考虑每个活动的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针对这些情况制订有效措施。

四、结束语

总之,培养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阅读教学要把课内外阅读相结合,把精读和泛读结合。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表现的绝不仅仅是教学方法,而是表现自身的职业素养。传统教学只是要求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并不要求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学会去感知。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才有未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指导,教会学生掌握阅读的具体方法和技巧,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第四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认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里的主观能动性指学生在该阶段所具有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此外,高中生在这一阶段心理发展具有动荡性、自主性、前瞻性、社会性,这就构成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而在阅读教学中,这些“个性”就表现为学生的自读和自悟。这就要求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活动的空间交还给学生,并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认同学生的认知能力。在现有的阅读教学中,老师教学的“面面俱到”其实是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否认。高中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提取重要信息,归纳分析文本的能力,老师只要稍加引导、鼓励,就可逐渐取代教师划重点,分段落,析字词的方式。其次,教师要认同学生的创造能力。高中生的创造能力具体表现为对文本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感悟。文本对于读者而言是一个无限开放的世界,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老师应该通过参与对话,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阅读体验、感受和理解给予鼓励。再次,教师要认同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所习得的知识能够恰如其分的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是对教学效果的最大肯定。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在点拨、引导学生的同时,鼓励学生遣词造句、表达情意,并给予一定的评价,也是对课堂知识一种有效的巩固。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回归文本

教师要回归文本就是要树立文本阅读的整体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对文本要有一个读者的鲜活的、真实的、独立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一切的鉴赏和批评始于鲜活、独到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教师上课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好好地研读文本,以纯粹的自我投入阅读。其次,教师要合理利用教学参考资料。教师精读文本之后,必须参阅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不管教参讲解多么准确无误,不论专家教授对文本的研究分析多么细致深入,都必须作为教师对话的对象,经由教师的感受和理解,进行消化和扬弃,最终成为教师对文本更为丰富的、深化的理解,作为教学过程中围绕文本师生对话的储备。再次,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教学的主动性和自由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也有不少大受推崇的理念和教学方法,可供教师在实施教学中借鉴和利用。但教师不能生搬硬套,追新逐异,在形式上作功夫,而要通过本人的接受和理解,结合教学实际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需引导学生尊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学生尊重教师即要尊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由于高中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到达半成熟状态,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由于个别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对文本解读不深或照搬教参,出现了无法为学生解疑答惑的尴尬局面。此外,学生对阅读教学中模式化的教学流程表现出极大的厌恶,甚至选择忽略学习课堂知识或自作主张的阅读一些投其所好的文本,这极大地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师作为“主导”,应担好点拨者、启发者、激励者的角色,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等。在学习中,高中生切忌坚持自以为是的观点或者想法,必须认可教师的教学导向作用,尊重老师的教学工作,在老师的指引下进行创新性学习。

四、教师需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超越

教师教学时要回归文本,是为了保证文本的完整性、具体可感性,而学生学习时要超越文本,则是为了突出文本的人文性、多面性和深刻性。高中语文新大纲明确指出,语文“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大纲还指出,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要求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超越文本。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再造想象,一方面是以课文词句为触媒,从中生发生活的情境;另一方面是以课文的空白处为契机,以想象的情节去填补和丰满。这种阅读想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而且使学生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蕴,超越了文本。

2.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范围上超越文本。教师要把课外阅读变成常规化、常态化,让课外阅读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处理好课内阅读和课内阅读的关系。1)将课堂阅读延伸到课外。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以鼓励学生阅读与课文内容相似的文学作品为主,更要让学生涉猎课堂阅读未覆盖到的而有利于自己的课外阅读。通过大量阅读加深学生的文化积淀,使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2)将课外阅读引进到课堂。课外阅读是出于主体的生命需要,是一种自觉、真实的行为,其显著特点是不需要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不需要做大量的练习题,只为获取信息而读,为实用而读,为兴趣而读。而课内阅读带有一定的规定性和强制性,同时伴随着枯燥的文本分析和阅读训练,并非出自阅读主体的真正需要,兴趣自然也就大减。所以,教师就应把课外阅读的这种真实性引进课堂,使之成为阅读主体的真正需要。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赋予它鲜明的人文性、创新性,使之向文化发展,向文学发展,向生活发展,向人的需要发展。它不仅需要广大教育者在观念上脱胎换骨,而且需要我们在实践上改弦更张。只有这样,高中阅读教学才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第五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指导学生进行感悟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感悟学习是体现语文教学本质特征的一种重要形式,为此,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感悟式的阅读,强调感悟,品味和体验。教师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并且使得学生切实成为阅读的主体。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最高目标就是感悟,感悟是要求学生在进一步的情感体验当中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尤其是散文教学更加要求实施感悟式的教学策略,这是由于“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比如,对于《边城》这一篇课文,它的意境跟梦一样,它的语言如诗一般,这是文章本身能够使学生产生的感受。然而,主人公的情感世界是苦涩的,在湘西幽暗野地的花香当中,又能够使学生产生异样的感觉:一次的苦笑,一点点怀旧的感情,要么是其它的一些东西。这一篇文章的实质涵义远远超出了它的意味与情感形态,所进入的空间和时间都是无限的,进而对历史与人生都能够产生一种哲理情思与人生感悟。

二、分析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思路是指作者要么表达观点,要么反映生活所走的路子。阅读文章一定要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只有如此,才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切实感受到文章的本质内涵。教师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文章的思路进行分析。比如《想北平》这篇抒情散文是非常优美的,这一篇文章在具体描写北平具备地方特点与历史文化的事物的基础上,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气氛,表达了作者较难化解的浓郁的乡情和乡思。那么,这一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的?先是表达自身想写北平,然而较难描绘发生在北平城的所有事情,尽管是这样,作者深深地思念着北平和爱着北平,尽管是“想说而说不出”,可是还要说。首先通过侧面比较形象地描写了北山果子、西山与韭菜叶的新鲜情形,说明了北平动静结合、具有丰富的物产,这生动和真实地表达了北平城的特点是接近自然的。最后讲到了细处和深处,激起了自身的无比留恋之情,比较明显地表达了作者“要落泪了”,以及对北平的想念,可以说,这一篇文章当中的每一个词语都是服务于抒发作者乡情和乡思这个主题的。通过进行这样简单的梳理,我们就不难明确这一篇文章的结构与思路。

三、创设一定的阅读教学情境

阅读教学的基础是有序宽松、平等民主,以及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的阅读环境。倘若在充满压抑感的气氛当中,那么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挖掘学生的潜力。为此,在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尽一切策略创设一定的阅读教学情境,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迅速地融入到文章当中。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教师通过描绘或者是其它一系列富有形象的方式,体现出某种景象、状态或者是情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建构主义提出,学习是跟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就是所谓的“情境”联系的。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能够让学生通过自身固有的认识经验索引与同化所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而将某种意义赋予新的内容中。倘若固有的经验和知识不能够对新的内容进行同化,那么就应当“顺应”过程,也就是重组和改造固有的知识结构。总之,只有在“顺应”和“同化”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够建构新的内容。传统意义上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当中,因为不能够创设丰富和生动的教学情境,所以学生难以建构新的内容,这就需要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使课堂教学的气氛活跃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这一篇课文的时候,为了更加有效地启发学生进入一定的阅读情境,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月下荷塘的景色,且要配上悠扬的音乐,这样就创设了苦闷和幽静的阅读教学情境。教师再根据教学目的,将有关的分析内容拟定,以此当作学生的提纲,这也是学生的任务,学生应当通过自身固有的知识经验,索引与同化所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而使得学习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四、结语

上一篇:血透中心各班护士工作流程下一篇:冬日里的暖阳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