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2024-07-30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精选10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第1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蔡兆宁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变陈旧的、不适应形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本文就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载体对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作用谈了几点浅薄的认识和体会。关键字:语文教学 学生主体意识 正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正慢慢褪去它的光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改变陈旧的、不适应形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

我县“主体—和谐—高效”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时代发展而提出的,其主旨在于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转变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学习,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影响学生成长的各个因素之间和谐有序地发展,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其目标与任务之一是以主体性教学理论为指导,突出“以学为本”理念,以培养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目标,让学生快乐、严谨、高效地学习。逐步形成具有静海地方特色的主体、和谐、高效教学模式。在探索与实践“主体—和谐—高效”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我个人认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整个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实现和谐高效学习的前提。

主体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的认识及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内在要求。布鲁纳的“发现法”认为,教学既非教师讲,又非学生听,而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引导、启发,让学生自己去认知、去概括、去亲自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的目的的过程。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实质上是在教学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就要处理好

“学”与“教”的关系,根据学生求知欲和自尊心的特点,培养兴趣,激励进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下面我就如何在小学语文学科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薄的认识和体会。

一、“我是主导者”——增强自身素质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没有摒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只是在教学关系上强调教师对学生帮助和引导的作用。新课程中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寻找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就是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要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这引导也是一种鼓励:当学生畏惧登山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拉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尽管这里把教师“教”的特点说成是“帮助”和 “引导”,但这不过是教的方式变了一下,说到底学生的“学”还是离不开教师的“导”。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就像主持人一样,起着衔接知识,掌控课堂进度的作用。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强化自己 ,才能更好地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学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不断提升自身各项素质对构建“主体—和谐—高效”的教学模式至关重要。

二、教学环境是摇篮

创设民主的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必要条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师服务的主体是教师的合作伙伴。课堂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愉快的心情能使学生精神振奋,大脑被激活,大脑所产生的活性物质是精神系统网络易接通,对于知识信息的记忆、存储和提取的速度也快,学习效率也将大大提高。伟大的教育家魏书生十分强调教学民主。他认为民主是师生心灵之间的桥梁,民主的程度越高,这座连通心灵的桥梁就越坚固,越宽阔。因此,在课堂内创造一种平等宽松的民主氛围对身处其中的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使用鼓励性、肯定性、表扬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不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仔细观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进一步进行引导。例如讲《小伙伴》这一课的时候,分析完课文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你喜欢课文中的谁?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安东,因为他很善良,乐于帮助人。我给予了肯定与表扬。还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安娜,因为她提醒玛莎以后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东西。对于这个孩子的回答,我没有立刻否定,而是试图引导他做得更好。“很好,安娜的提醒是善意的,但是玛莎的背包丢了,什么吃的都没了,如果安娜能把自己的分给玛莎一点会不会更好呢?”“嗯!要像安东一样!”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评价教学,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尽可能选取有趣的话题,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愉悦、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三、学生是主体

新课程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紧张而又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家长必修的21堂教育课》的作者黄全愈先生认为,“不教是为了教”,这句话可分解为“不教是手段”,“教”是目的。也就是说,通过“不教”的手段,让孩子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会学”的能力,从而达到“教”的目的。“学会”强调的是结果——学懂现实世界的知识。“会学”则是强调探索的能力——具备了这些能力,既“会学”已知世界的知识,又能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奥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法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灵活多样。通过新异刺激,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愉悦的氛围,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眼、手、口、脑的各种活动,获得学习的乐趣,培养健康的个性,唤起求知的欲望,强化学习的动机。

(一)“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得”

从认知心理学讲,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从物化到内化的过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只有采取启发式的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

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使他们的问题意识在探究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培养。特别是重视思维过程的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在不断尝试探究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经过自我“设疑-析疑-释疑”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水平。

创设问题,应具有针对性、启发性,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了解文章的内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分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巧妙地将课堂教学的教与学有机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阅读分析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空间,创设一个情境,开展由问导思、培养能力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实现学生主体作用。

(二)“我是主人公”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尤其是低年级的课文中人物个性非常生动、突出。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在锻炼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教学《棉花姑娘》,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小燕子、啄木鸟、青蛙和七星瓢虫,然后在班里表演,这使得学生从感性上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三)“你说、我说、大家说”

教师应注意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自评和互评的权力交给学生,使他们的身心始终处于主动的最佳学习状态。自我评价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各个方面做出一个客观的判断。这个过程是自我反省的过程,总结经验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互相评价,要求学生在科学、公正的基础上做出合情合理的推理和判断,这一过程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增强学生的自我责任心,同时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体现学生之间相互帮助的合作精神。教学相长,学生的主体意识会进一步加强。

(四)“画家乡”带来的灵感

《画家乡》一课,讲述的是几个来自不同地区的小朋友画的自己的家乡的样子。

课前准备期间,我和学生合作,在网上下载了我国多个地区的图片做成了幻灯片。直观的视觉感受,使学生们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学习任务很快地完成了。因此,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很大作用。

(五)“你能行,你真棒”

学生渴望被重视、被赞扬,因此,教学中应多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成功的机会,使其树立起自信心,这样有助于学生心理的成熟。在教学中,提倡平等参与课堂双边活动。讨论中,有师生之分,无尊卑之别,给学生创设一种合作完成某项任务的感受。合作者的身份激励他们独立思考问题,深入理解体会,然后形成个人意见,与大家交换,树立一种主体意识下的责任感。语文教学中,尤其教文学作品,不同的接受者极易产生见仁见智的现象。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不苛求成熟与完善。成功的机会多了,再加上教师适当的鼓励,学生自然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参与意识也就增强了。

(六)“教是为了不教”

语文课的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辩论、交流等。这是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的过程,是教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规律、教方法,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加以运用,成为会学习的人,这才是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综上所述,在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它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环境和教学氛围为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提供了一片沃土。同时,从六个方面加强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最终落实到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欧阳芬、张厚刚:《有效教学的基本功5》,中国出版集团,2009年。【2】赵丽:《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能力》,主编:杨东:《当代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3】董建中:《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新校园》理论版2011年第9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第2篇

一、转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教学观念是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 认知,这种理念和认知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着较大的影响。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没有确立好受教育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对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认识不清,固守“我讲你听,我教你学”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造成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学”、不会“学”,课堂上气氛沉闷,回答问题过于机械死板,更谈不上提出质疑,做作业照搬照套,缺乏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要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就必须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真正让课堂教学从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变老师的“教”为“导”,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强化主体意识。(一)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

《大纲》修订版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课程标准》上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语文课程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全心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真正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主动学习中获得生动、活泼、完满的发展。从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等多方面多渠道地为学生着想,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氛围和发展的空间,要相信学生的潜力,鼓励学生自主发展。

(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习活动不只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又是伴随着认知过程的情感过程。知识要通过情感这一媒介发生作用,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善于诱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启发学生将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参与和注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课文虽然感情真挚,但是写作年代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很远,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缺乏感性认识,在感情上与作者之间很可能有一条“代沟”,不能相通相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同学生一起搜集资料,讲讲抗美援朝的有关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则要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制作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触“境”生情,教师再深情地导入课文,学生视听结合。在这样的氛围中,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使学生很真切地体验了中朝两国人民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教师创设的情境,不仅为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机会,而且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学习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此外,设计精妙的导语,以及多种形式的作业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觉进入到学习的意境中去体验成功者的欢乐。

二、改进教学方法,突出主题地位

《大纲》修订版要求: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教学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需要,允许学生通过不同的途径去感知、理解、欣赏和积累。为此,语文教师要摒弃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改“大锅饭”为因人而异的“小锅菜”,变“老师一言谈”为学生“大家谈”,形成“学生自教自学,老师帮解后导”的教学新模式,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学会到会学

教是为了不教,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先学会,再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投入到自学中去。学生的自学能力其实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必要条件,只有从小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才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如低年级识字教学,要注重培养识字能力,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坚持先写基本字,教好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后,就可以自己分析识记了。有的借助表义偏旁识字法:如“看”为什么有“目”?“吃”为什么有“口”?学生都能说出原因来。有的根据熟字加偏旁来识记,如“草”看成“ ”和“早”组成,“地”是由“土”和“也”组成,有的字还有多种识记方法。如“体”,有的说是熟字加笔画,即“休”加“一”,有的说用熟字加偏旁,“本”加“人”。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真正成为课堂中的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这样的教学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地发掘出来。

(二)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发挥主体功能

《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部分增加了“语文实践活动”一项,把课文学习与语文实践活动都纳入语文教学之中。课内外的联系、校内外的沟通、学科之间的融合,不仅使语文学习的天地更为广阔,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内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加强语文实践,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一个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带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到课堂,互相传阅,并利用班队活动课、早读时间让他们交流。鼓励学生多读书,引导学生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语文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动手查阅资料,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如在学习《雪地里的小画家》之前,老师让学生查阅“冬眠”的有关资料,学生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或上网,或看书,或咨询父母亲戚),完成这项作业,然后带到班上交流,资源共享。学生不仅知道什么叫“冬眠”,还知道了动物为什么回“冬眠”,有哪些动物“冬眠”等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了知识,拓宽了阅读范围。学生的主体功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三、发挥评价功能,引导主体参与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客观的描述和判断,进而发挥其自身的鉴定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及时的评价可以促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明确方向和目标,激发他们潜在的内驱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

(一)运用形成性评价,及时调控教学方向

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情况,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课程,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及时调控教学方向。

反馈是及时了解学习结果的好方法,也是给予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课堂教学中要积极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反馈评价,尤其是学生相互间的评价。这样才能保持和强化学生参与的意识。如低年级学生朗读训练中,要了解全班学生朗读情况,及时抓住学生朗读的反馈情况,就必须进行先训练再评价:1、听录音或听老师范读课文;2、讨论朗读技巧和语气;3、自由练读并指名朗读;4、共同评价朗读效果;5、再练读。如在朗读某一段(篇)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练读,互相交流,指名朗读大家评议,比一比、想一想,自己能不能读得更好?这样学生在一种融洽的、民主的气氛中进行反馈评价,参与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让学生对教学方法进行评价,教学方法的效果饿,一般是由教师进行评价的,但是,许多主体意识较强学生,他们除了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评价,还会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作出客观的评价,而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改进教学方法,调控教学方向,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终结性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总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每当学习告一阶段或学期结束时,教师可根据平时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进行终结性评价,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不断进步。如教师平时收集学生写话的作品,通过展示台展示给学生看,将学生第一篇写话与最后一篇写话作一比较,让学生去反思、去共同评价,找出各自的优缺点,看到自己的进步,最后教师再进行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就促使学生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会,主动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在总结的基础上,同时也有了下一阶段的学习目标。

二十一世纪的课堂应当是学生真正成为主体的课堂。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转换角色,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鼓励他们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引导学生敢于参与、乐于参与、善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学好语文,同时培养健全的人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第3篇

着重加强对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 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一、影响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因素, 从实际的教学模式来看, 主要有以下两个因素:

1、传统教育使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也束缚了他们的心智。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传授知识, 分析课文, 学生被动地在下面“认真”吸收老师所讲的东西, 默默地成为存储前人留下的知识的“容器”。使得他们不再是活生生的、有创造性的、具有个性化的灵魂, 而是教师复制的一群没有生气的、呆板的样品。

2、课堂上的教与学的氛围不足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性, 这与教师的个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水平有直接关系。

有时候, 老师对学生参与的观点、思想如何评价, 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是毫不留情地一概批评指责, 还是适当地引导、保护, 体现教师的教育思想的态度。即便是学生还没有养成参与的习惯, 还缺乏参与的信心和勇气, 如果教师导引得法, 学生的参与意识也很容易培养起来的。

二、小学语文课, 怎样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获取知识的最大内驱力。在课堂上, 应尽量营造能激发学生参与意识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这样有利于解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消除心理障碍, 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1、注重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让学生独立寻疑, 查寻资料, 自主解决疑难。

有人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 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在课前, 指导学生自己对文本的预习, 鼓励他们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准备解决问题。叶老曾经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 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 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 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如教学《白杨树》一课前, 学生提出“在荒无人烟的大戈壁, 为什么还能长出这么直这么大的白杨树?”“哥哥问爸爸后, 爸爸为什么微笑消失, 脸色变得严肃起来”等问题。通过课前预习研读, 查寻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图片, 使学生的思维和兴趣都集中在文本之上, 学生就会更为主动地进行探索, 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2、教师自主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会增强。比如, 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海底的物产丰富:鱼数量之多, 颜色之美, 印制了许多姿态各异的鱼的轮廓图案, 让学生根据自己想象描绘颜色:灰黑、墨绿、金黄、丹红、红白相间、红黑交错……学生在自己研究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给鱼上好自己喜欢的颜色。在之前, 老师告诉学生, 上课时会把所有颜色上得好的鱼都贴在黑板上展示。……到上课时, 几十个同学画的鱼贴上了黑板, 构成了“海里一半是水, 一半是鱼”这样的奇观。课堂效果超乎想象!

3、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思维的个性化。

在学习《草原》时, 我首先为学生展示了我在网上下载的图片:蓝天白云、满眼绿色、牛羊成群、野花盛开……学生一下被美丽的景吸引住了。接着, 伴随着悠扬的草原乐曲, 老师亲自跳一段蒙古族舞蹈, 同时播放起了配合课文内容的草原美景的录像, 然后, 请学生们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和自己来到草原的感受……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认真地看, 细心地体验, 尽情地述说……

恰当地创设教学情景, 能促使学生去发现美的事物, 探索美的真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个性化的思维必将得到较好的培养。

4、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强调讨论交流, 注重个体感悟, 允许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顾炎武说:“独学无友, 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 则习染而不自觉。”这也说明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学《詹天佑》一文时, 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思考, 划找归纳, 在学生独立感悟詹天佑爱国精神和杰出的智慧才华的前提下, 让4人小组自行确定选择詹天佑某一个方面的内容, 合作学习, 讲座筛选, 设计展板, 布置画面和解说词, 设计操作, 合作为“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事迹展”的讲解做准备。学生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 加深理解, 进行自主读书, 真正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世界中, 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这种需求也就是参与的需求。因此, 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让学生在语文课中能主动参与,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经常为学生的“启而不发”而苦恼。教师磨破了嘴皮, 学生却反应漠然, 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这是因为学生没有主体参与的意识, 或者说是教师没有培养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有没有主体参与的意识, 关乎学生能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乎学生能否真正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由此看来, 小学语文课堂对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主体意识;培养

一、发疑体悟,重视提问

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学生不断的提问是“顺利”教学的绊脚石,严重“阻碍”了教学流程。他们认为“教师提一个问,学生答一个题”才是正常的,“师不问而生自问”是难以接受的。特别是还有“爱钻牛角尖”的孩子,常在课堂上提出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让教学常起波澜。

爱因斯坦说:“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以及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李贽认为:“发疑才能有悟。”司汤达说过:“天才的特征是:不把自己的思想放到凡人所造的轨道上”,学生“钻牛角尖”应是一种勤奋好学的表现。所以,我们在平时课堂中总是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质疑,允许不同意见在课堂上讨论、置疑、思辨。

二、善待童真,启迪想象

有幅漫画很形象地在对我们传统教育置疑:新生入学时都好像是一个个呈不规则状的、棱角分明的各不相同的几何图形,而

到毕业时,却快成了磨光棱角的、整齐划一的椭圆形了。学校不是军营,应培养出一个个有个性、富有想象力的人。

数学教学需要学生想象,目的是促进孩子数学素养的形成,这就需要学生联系生活,并加上想象的思维。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一个智慧和想象的案例是:向它们发命令:“鸡不动,兔子起立。”这时,兔子只有两只脚在地上和雞一样,现在我可以把所有的兔子看成鸡了。这是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啊,抓住了实质,将数学道理与生活知识有机的联系,充满童真,显示智慧,展示了大胆的想象和新异的思维。罗素曾说过:“真实是重要的,想象也是重要的,但想象在个人历史中开发得更早一些,就像人类历史的开发一样。”

三、尊重差异,得到发展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都非常重视学识水平的提高,却往往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个别教师过于自信,总爱以严师的面目出现在学生面前,习惯于灌输、说教,用规定和命令来使学生服从,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了胆怯、从众、推卸责任等等影响个性发展的负面性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四、设计开放,培养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是数学,生活中到处存在着数学的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集生活数学实例,设计数学开放性范例,设计“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开放性教学,为课堂教学服务。

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开放题会给课堂带来生机,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题多解”是设计开放题的一种典型代表,对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教材和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很有作用的。但一题多解的最终目的不是来展示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不是所有的题目都需要用多种方法去解决,而是要寻找一种最佳、最近的途径,也就是说,掌握“一题多解”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一题一解”。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求认识问题的正确途径,找到解决问题的关

键,这是培养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根本所在。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解决多个相同数相加时,乘法的应用就是一个捷径,假如这时仍有学生用机械的加法来做,你会怎么想呢?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诱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更要善于帮助他们总结归纳问题,使其认知水平有所提高。

中国的希望在孩子,孩子的希望在教育。我们应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特思维,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培养其主体意识,促进孩子全面、积极、主动的发展、成长。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第5篇

沛县湖西中学

陈西

为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贯彻高效课堂理念,我校积极推行我县倡导的“一三六”教学模式。在“一三六”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更深刻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强化和提高。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心得体会来谈谈“一三六”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主体方面的作用。

“一”即一张“讲学稿”

讲学稿的作用主要是四个方面: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合作探究、课内练习巩固、课后拓展延伸。讲学稿将学习任务重难点课前明确,并且设有预习检测,教材导读,摘要留疑,合作探究等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以上学生具有基本阅读技能以后,对于学习语言信息来说,看书的效果优于听讲。”讲学稿的有效使用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教师减少了喋喋不休的讲解时间,学生通过积极地阅读,既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又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学生一张讲学稿在手也增加了获得信息的更有效地途径,改变了以“听”为主的被动局面,边听边看更为主动地学习。“讲练结合”的本身就是兼顾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两者相结合的教学要求,讲学稿的使用优化了这一形式。无论是用于预习检测的练习,还是用于课堂巩固的同步练习,还是课后的拓展延伸的练习,都充分开发了学生资源,使其积极主动投入学习。讲学稿的具体操作要求提前下发、课堂使用,强调课后批阅和反馈矫正,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平台,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最大限度地落实到位。

“三”指上课的三个环节:预习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提升 预习交流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预习两个部分。有效地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途径,课堂预习则有效避免了满堂灌的局面,也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合作探究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两个方面。叶圣陶先生说过“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集会的主席”。这是对“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辩证关系的生动说明,形象地揭示了教学过程的基本特征。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一脉相通的,教师的“导”要立足于学生的“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互动的形式多样化,才更有利于合作探究的展开,生生互动也是课堂互动的主要内容。《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因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其主体意识增强的表现。“一三六”教学模式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基本要求是新课改进一步具体化和深化的表现,而合作探究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加强,都是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达标提升的要求包括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提升两个层次。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古希腊哲人普罗塔哥拉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新课程核心理念之一。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不能把学生仅仅看成是知识的容器。达标提升的要求贯彻了新课程的理念。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做到尊重学生,也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增强。

“六”主要是对练习的要求,其基本内容包括精选精练、作业规范、有发必收、有批必评,有错必纠六个方面。

对练习这一环节有了系统规范的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的减负,将学生解放出来,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

在“一三六教学模式”推行过程中,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感到教育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带给教师和学生的是耳目一新的感受。对政治这一时代性、实践性、思想性都很强的社会学科,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既是必要的也是有可能的。鉴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是我和同仁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所以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推行“一三六”教学模式的时候,又具体结合我校农村高中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心理结构和认知特点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比如课前课后注意收集学生对讲学稿的使用的建议和意见,在教学过程中也借鉴兄弟学校对讲学稿的使用经验。对讲学稿的批阅采取多种形式,既有教师批改也有同桌互改,不同班级同学交换批改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课堂合作探究中适当增加生生互动的时间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比如组织小型辩论赛,展开小组讨论,分角色扮演情景剧,模拟听证会等。有条件的时候我们也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主动去邀请银行工作人员、附近的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给同学们开办讲座,对重要问题、热点问题开展社会调查,比如“中学生消费面面观”、“金融危机影响在身边”、“我眼里的政府工作人员”、“从汶川大地震看人的价值观”,“从奥运会的举办看不同文化的交流”等,通过积极有效地操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一三六”教学模式的积极推行,使学生象鱼儿一样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这也是每一位教师最值得欣慰的事情。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尝试过程中,肯定还会有不少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的一线教师要在改革中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

(补充资料)

一三六教学模式解读

1.宗旨:以人为本,核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落脚点是抓实教学环节,提高教学实效,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2.入模与出模

建立这一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传统课堂,落实高效学习理念而搭建的一个平台。入模是通过建立规则、标准,为每一个老师指出课堂改革的途径和方法,增加可操作性。但模式不等于模式化,一三六模式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在于通过模式这个载体,一步步将已经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教育教学理念,内化成全体师生的“教”“学”行为,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从被动低效向主动高效的嬗变。

3.内涵:一三六教学模式不等于一三六课堂教学模式,一三六教学模式是个广义概念,包含了课前、课中、课后整个流程。一三六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三六教学要求或一三六教学规范。

4.基本构成:一张讲学稿(备课),三个环节(上课:预习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提升),六项要求(练习:精选精炼,作业规范,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5.关于三个环节

(1)基本构成:预习交流—合作探究—达标提升(2)预习交流: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预习两个部分。(3)合作探究: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两个方面。(4)达标提升:包括基础知识达标和应用能力提升两个层次。6.关于六项要求

(1)基本内容:精选精炼,作业规范,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2)精选精炼:教师入题海,学生出题海。(3)作业规范:培养良好习惯。

(4)四有四必:三个着眼点—一是落实到位率,二是教学针对性,三是面向全体学生。7.基本特点

三个结合:讲与练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教与学相结合。三个强调:强调学生学习自主性(预习),师生互动性(合作探究),教学实效性(达标验收)

(上述小字材料选自沛县教研室材料)

【参考文献】

《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 《课堂教学临床指导》 柳夕浪 《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

作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第6篇

广南县篆角乡初级中学杨昌亮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定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本文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评议表达和提倡学生个性化写作三个方面摆脱传统作文教学的模式化、机械化的束缚。

【关键词】:作文教学主体意识培养途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是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特征。人文合一是作文的规律,也就是说:“我”是作文的灵魂。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我们的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丢失了自我,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我”游离于作文之外,“我”的思想、情感、个性都在这种机械运动中枯萎了,这样写出的作文也就丢失了灵魂,冷静地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应试作文模式的确使学生丢失了自我,压抑了自我,鲜明的个性之花随之凋零。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便是呼唤“我”的回归,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否则,我们的学生将深陷主体意识丧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鉴于此,在作文教学和写作训练中,应尊重自我,爱护自我,弘扬自我,让“我”回到作文的创造中去。当然,在这里并不是主张摒弃课堂作文教学者这一形式,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改进我们作文教学的方式,以情感为主导,激发学生的主体感受。

一、 贴近学生,设计开放性作文

教师要突破传统作文模式,力戒形形色色的束缚,要从学生的年龄、经历、兴趣、爱好出发,设计开放性的作文,构建一个“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广阔的写作天地。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出真实的自我并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才智和灵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1. 激发写作兴趣---用爱心点燃学生作文的心理需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作文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乐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热爱是最好成绩的老师。从观察自我,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开始,搭建起作文兴趣的桥梁。

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可以布置日记、随笔,每周2-3篇,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作文,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批改日记、随笔,对于教师应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用心去阅读,而且要做好灵活的评定,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 激发写作激情---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展现自我

当学生对日记、随笔感兴趣之后,如何扩大战果,激发学生形成长久的写作动机,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可进行习作的交流,美文欣赏,教师在欣赏过程中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意识。也可给学生提供美文,美的意境,美的主题,美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师生共同走进写作的世界,在相濡以沫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审美而感美,感美而创美,精神境界更加高远,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二、训练发展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形成“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缺了作文的兴趣,缺了作文的“活水”,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运用评议展现多彩的生活,发表自我主张的写作能力,哇圣陶先生讲过“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作文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种种方法训练学生使用语言的过程。如座谈会、讨论会、辩论会、讲演会、欣赏会以及做读书笔记、写日记、写周记、写信、写作文.....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但也要注意,语言训练也要强调语言积累,没有语言积累,你就是练得再多学生颠过来倒过去就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话。所以应形成这样一种训练过程,在语言训练中感觉到不足,然后通过阅读去积累语言,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形成一种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的过程。

在训练过程中,还有一个老师评价的问题,老师要正确对待学生语言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学生训练中的闪光点和取得的进步,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多鼓励学生,从而让学生保持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写作

教师的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熟悉的、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现,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引导他们多角度地观察、整理和认识生活,用正确的方法去发现和探究问题,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从中提炼并确立主题。

不仅题材的选取、主题的确立,要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历和思想感情来考虑,体裁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手法的运用等,也要让学生量体裁衣,扬其所长,依据自己的知识、智能和才情来考虑。使学生从构思到成文的整个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的各个方面都能依据个体特性作出独立自主的决定。鼓励学生在表现自我、展示个性、追求创新中表达对自然地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认识。

进行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就要尊重学生作为写作主题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和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第7篇

一、主体意识培养的误区

1.学生学习被动

在这个阶段是学生进行高中语文学习,在表面上看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以及重视,主观能动性在这里面也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其实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没有摆脱被传统教育观念束缚的情况,老师在进行课堂讲述的过程中,都是围绕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来进行教学引导的,很多的问题使学生只能不断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不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表面是进行了师生互动,实际上还是由老师来进行教学主导。

2.过于追求直观效果

我们可以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运用现代技术来给学生呈现直观的教学效果,但是我们进行教学活动开展的时候,不能舍本逐末进而忽略了我们进行教学的实质性内容。比如,我们在进行课外《归园田居》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当时陶渊明的生活状况,老师可以把课外内容设计成Flash动画的形式,这样能够给学生一种直观呈现。我们在进行这一课教学的时候还要注重作者的情感表述,作者怀才不遇、愤恨归隐的情怀,就不可能通过Flash来完全地展现出来。()如果我们在过分追求直观效果的同时,没有对作者极具表现力的文字进行欣赏,可以说也是一种非常失败的教学。

二、主体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

1.在教学活动中加大情感交流

高中阶段是学生心理以及生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对情感的交流以及强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情感交流是非常顺畅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愉悦感,那么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比如,在进行《再别康桥》这课教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的时候尽量不要给学生进行问题的预设,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进行问题的解答,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主体性。每一个学生对于课文关注的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有的学生更多的关注诗歌的语言艺术,感觉诗歌在朗诵起来是非常的优美,这个时候大家就可以展开集体讨论,诗歌优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大家进行思考以及资料的查阅,经过老师点拨最后了解到,《再别康桥》是首新格律诗,新格律诗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是指在韵律方面给人的美;绘画美是指描写的内容方面给人的美;建筑美是指外观整齐,给人建筑的美感。)而徐志摩是十分赞成这种观点的`。他的诗歌也具有这种美,《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这样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的知识就会不断得以深化。

2.进行任务分配来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提高

要想让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提高,就要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并且获得成功,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我们可以开展情景表演,让学生把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编排、表演,比如说《荆轲刺秦王》这一段我们就能够进行情景再现,我们可以找几个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角色,学生为了把握好角色就会主动进行资料的查阅,对人物的性格进行分析。这样就培养了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就能够自觉地了解人物性格,荆轲的英武侠义,视死如归,刚烈率直;太子丹目光短浅,多疑任性,以私害公;樊于期英勇无畏,大义刚烈,赤诚侠义;秦武阳慌乱胆怯,缺少应变。学生对人物进行了了解,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就会恰当地、充分地展示,观看的其他学生也会加深学习印象。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其他学生也会主动进行思考,我们也可以设定出几个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探究。这样通过任务型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更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

总之,在进行高中生的主体意识培养的时候,要了解在主体意识培养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这样我们在进行教学时才能够有所侧重。通过在教学的时候加大情感交流,在进行任务分配的时候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推进,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姜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与有效教学的实施[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06):3-5.

[2]徐礼堂,闫效伟。探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01):10-1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第8篇

一、课前———注意培养学生的自觉检查的意识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只有当新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或经验建立联系, 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根据这一规律和特点, 课前教师要注重让学生自我检查原有知识结构中与新知相关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的掌握形成情况, 逐步培养学生自觉检查的意识。开始时, 检查的知识点可由教师提供。经过一段时间后, 可渐渐地放手, 让学生尝试着罗列出要检查的知识, 促进学生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

二、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灵魂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 这种要求非常强烈。”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要创造各种条件, 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来, 使学生在会学中成长, 在巧学中发展;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 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归纳, 进而抽象概括形成结论。

(1) 创设情境, 把枯燥无味、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我采用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中分饼的故事, 通过多媒体的演示, 让学生理解当每人分到的饼不能用一个整数来表示时, 可用分数, 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重视质疑, 培养探索意识。问题是推动探索的原动力。如我在教学“比例尺”时, 向学生出示了一张地图, 并提问:你想去哪旅游, 知道它离我们多远吗?顿时,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3) 以趣设疑, 诱发学生的探索思维。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利用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等方法导入新课, 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发其求知欲, 从而诱发他们的探索思维。如在教学“周期问题”时, 我跟学生们做了一个游戏, 告诉学生们今天是4月1日, 星期二, 你们随便报4月份的日期, 老师都能很快说出是星期几 (边上有学生对照日历验证) 。学生跃跃欲试, 注意力很快集中到新知的学习上。这样, 既有趣又自然,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4) 诱导联想, 拓展学生的探索思维。如我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 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 请同学们思考能不能用剪, 拼、移等方法得到计算梯形的面积公式呢?然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用数格子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 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探索新知, 充分调动了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拓展了他们的思路, 促进了他信思维的发展。

三、课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要经过两次飞跃才能真正完成。从感性→理性是第一次飞跃, 再从理性→实践是第二次飞跃。数学来源于生活, 最终应服务于生活。因此, 我们应大力提倡课后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 以此作为培养实践意识的重要手段。如学习“千米的认识”后, 教师课后可安排学生走1千米的路程, 并看用了多长时间;学习了“按比例分配”后, 教师可安排学生询问建筑工人并按一定比例学习配制混凝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即第二次飞跃) , 不仅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问题, 使他们感到数学不再神秘, 既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还可以促使他们的思维灵巧、敏捷, 向更高层次发展。

课外实践性作业可以是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 也可以不受课内学习内容的限制, 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材, 更具有让学生自主创造的空间, 让学生自主选择、计划、探究、体验。这样, 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对问题会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研究, 各方面的能力和技能都会有提高,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自主能力会大大加强。

四、阶段考查后———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反省的意识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课堂;学生主体意识;培养方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因为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发展,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内化过程。内化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等方面人手。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教学实践和体会。

一、创设情境,召唤学生主体参与

学生的参与有自发的,但不完全是自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一种情境,给学生主体参与搭建舞台,从而召唤学生主动的、乐意的学习,那么良好的课堂引入就应首当其冲。一个好的引入,将学生引人到教学情境中,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讲《减法》时,我先把一个录音机放在讲台前,让学生听了一段夏天天气预报。然后让他们计算各大城市的温差以及各城市之间的最高温差和最低温差。一开始,学生们很好奇,以为老师要做什么,听得非常认真,然后开始算,因为这样问题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基本上大家都会,参与热情很高,在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中,很自然地解决了减法的运算,效果非常好。

二、创设学生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施展才华,培养自主意识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探索数学王国的奥秘,鼓励他们展示才华。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在总结出长方形的面积后,我就采取了让学生们分组自主讨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大家有的动手、有的动口、有的动笔、争论得面红耳赤,又悄悄地达成一致意见。我则深入到学生中,听取、指导。结果学生给了我非常满意的结果,通过类比法,根据求长方形的面积的方法得出。还有在进行《年、月、日》教学后,可以出这样一道思考题:爸爸去外地出差了。王玲在家一天天地数日子,等着他快点回来。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猜猜王玲一共数了多少天?这里要结合生活实际,考虑到邻近两个月有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答案也是多样化,留给学生很大的参与空间,全体学生内在的竞争潜能一下被激发了,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做完后给不同学生以赞扬或鼓励,让他们分别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还让同学们谈使用不同方法的感受。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解题的技巧,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刺激了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主动地探索,交流,掌握好的解题方法。

三、注意学科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实用理念,激发求知欲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密切联系当前生活的实际问题,让数学知识回到现实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用。一个人的知识水平会直接影响生活品味,除了能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让其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也必将极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像《比一比》《位置》《找规律》《统计》等都是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知识。例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的《用数学》时,根据学校刚刚举行过运动会的情况,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多媒体展示有关的图片,让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学生看到的是自己身边熟悉的人和事,都会兴趣盎然地纷纷提出问题,有的说:“左边有6个同学,右边有3个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有的说:“穿校服的有4个同学,不穿校服的有5个同学,一共有几个同学?”;有的说:“女同学有5个,男同学有4个,一共有几个同学?”。这体现了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学生易于接受,学习数学积极性也大大增强了,

又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上-课时,如果以单纯的传统形式呈现,制作或画一个钟面,转动时钟的指针,机械地告诉学生“现在是几点几分”,让学生会认钟表,缺乏趣味性和现实性。教学时,教师可创造情境。利用CAI课件将每位同学从早上起床到晚上洗刷完毕上床睡觉的情景制作成动画,让学生说出做每件事的时间。能说多少就说多少。然后再在每个场景上显示钟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相应的时刻。让学生把时间观念同自己每天的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在拓展环节我有意地安排了一组在生活中常见的电子表显示时间,让学生认识,学生更是反映强烈。争抢着回答。这样,学生的学习处在亲切愉快、思维活跃的主动探索活动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提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果我们采用设置问题,让同学们帮助解决的方式进行。学生们带着一颗解决他人困难的心理,必将会积极参与,同时也会激发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教育界的泰斗叶圣陶说过:“语文的外延就是整个生活。”其实数学的外延又何尝不是不是整个生活呢?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第10篇

江苏省响水县周集实验学校 张明 邮编:224600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努力为培养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作出积极贡献。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语文教学,面对世纪的挑战必须更肩负着开启学生的心扉,培养创新能力的重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必须改革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做:

一、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只有“想办法”营造出一定的创新氛围,才能使学生进入到积极、兴奋的状态,让他们在这种氛围中进行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1、师生和谐交流,培养创新意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要与学生构筑起合作、友爱、民主的新型关系,要把激情和爱心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课堂气氛的和谐。使他们放松自我,提升他们创新意识的可能性。

2、学生和谐交流,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处于平等,和谐的关系,能促进相互交流、合作、补充、互帮助的良好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当学生之间处于平等、和谐的关系时。相互在情感上会更融洽,心里上会更沟通,会更愉快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这样的学习空间使他们能更大限度去自由讨论、相互质疑,有更多机会去实践、创新。他们的创新意识将进一步得到培养。

3、科学给予评价,激发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提倡让学生畅想、畅言。创设让学生进行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的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潜质,激发他们的灵感。恰当科学地评价能收到开发学生智力,激发他们创造才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表扬学生,务必不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要尽可能的对学生给予了鼓励和充分的肯定,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艺术利用教材,激发创新意识

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把握和利用教材,重新认识教材,从中挖掘创新素材,发挥知识的智力因素,从而创设教学活动情景,激发兴趣,进行创新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研读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拓宽教材,变让学生记答案,词语解释、段落分析等传统方式为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并独立地解决问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把他们引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的大舞台。变传统的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陈旧的教育形式为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挖掘教材,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语文教材中内容既有巧夺天工的构思,又传承着人类的聪明与机智。故在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细节,为学生提供思维机会,为他们创造思维情境,也为学生创造思维活动架构了舞台。首先要推敲课题,启发思维。其次要掌握借题发挥去拓宽学生思维。要启发学生去分析、思考、理解、感悟,或再创造,甚至能找出文章的不足,还能举一反三,引发学生创新思维。

3、联系实际,诱发学生创新意识:在语文教学中,应把语文教材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利用阅读激发学生思维。在教学探求中开发他们的智力,激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在经过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改善他们的思维空间认识能力,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潜心设计创新的活动,让学生善于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让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就要潜心设计创新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创新,在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

1、创新活动形式,启发创新意识:语文教学贵在创意。语文课文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源,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再创造的机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经常开展“阅读能手”、“成语接龙”、“我是文学通”等具体活动。这样,既巩固了教材内容,又锻炼了能力,长期这样训练学生会思维更加活跃。

2、创新活动内容,激发创新意识:小学语文课文基本是以故事为主,有具体故事情节,在学中在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后,可以对课文进行编导加工,用课本剧的形式来进行演绎,鼓励学生通过想象和幻想,运用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使学生在丰富的表象储备的基础上,培养其创造想象能力。这些方式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3、创新评价方法,诱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要创新评价方法,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性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不追求答案的惟一性,注重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设计灵活多变的考核方法,来检查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希望得到认可。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对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想法要要给予客观评价。科学鼓励性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提高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上一篇:办事处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汇报下一篇:以阅读乐趣为题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