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言语行为范文

2024-07-15

间接言语行为范文(精选8篇)

间接言语行为 第1篇

浅析日语间接言语行为

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什么是间接言语行为及其产生的语用基础、背景,并详细的介绍了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作 者:范红云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刊 名:科技信息(学术版)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5)分类号:H3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 言外之意 产生背景 语用功能

间接言语行为 第2篇

交际中直接、间接言语行为与礼貌原则的关系

本文从直接/间接言语现象与交际的关系入手,分析了Leech关于礼貌原则的例子.并结合家庭谈话中直接/间接言语的转换的例子,得出礼貌原则只是一个影响直接,间接言语使用的.一个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它可以解释为什么使用间接言语,但是他们呈不确定关系的结论.

作 者:陈丽红 作者单位:茂名学院,外国语学院,广东,茂名,525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H0关键词:直接/间接言语 礼貌原则 交际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综合评述 第3篇

间接言语行为 (Indirect Speech Acts) 这一概念是Searle在Austin的间接施为句的基础上提出的 (John Searl, 1969, 1975) 。塞尔指出, 要想理解间接言语行为, 首先要明白“字面用意” (literal force) , 在此基础上再推断出其间接用意, 即“言外之力” (illocutionary force) 。例如: (l) Could you open the window for me?这句话的字面用意是“询问”, 但并不是简简单单地询问听话人是否有能力为说话人打开窗户, 听话人需要通过“询问”这个字面用意, 推断出说话人要表达的“请求”这个间接用意, 即言外之力。

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基于以下的假设:a.显性施为句可以根据施为动词判断出来;b.传统的三大句子类型:陈述句、疑问句和祈使句分别表示“陈述”、“询问”和“命令”, 它们都有各自的功能, 这实际上就是它们的施为用意;c.在传统意义上这些用意被看做是字面用意, 并不是间接的施为用意。听话人需要通过推理得出说话人真正要表达的施为用意;d.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s) 与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 (Un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s) 。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是指对字面用意作一般性推理而得出的言外间接用意;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较复杂, 它主要依靠说话双方所处的语境和共同的语言信息来推断。

二、间接言语行为的表现方式

(一) 通过逻辑语义表现言语行为

陈述句表示“陈述”, 疑问句表示“询问”, 祈使句表示“命令”。例如:

(1) a.It's 10 o’clock now. (表陈述)

b.Is it correct? (表询问)

c.Leave me alone! (表祈使)

逻辑语义方式往往直接表达命题行为, 即以言行事的命题内容。不同的以言行事可以有相同的命题内容。

(2) a.John help Mary. (表陈述)

b.John help Mary? (表询问)

c.John, help Mary! (表命令)

例 (2) 中各句虽然有相同的命题内容“John help Mary”;但分别表达了不同方式的以言行事:陈述、疑问、命令。

(二) 通过句法结构表现言语行为

说话人可以越过陈述句表示陈述, 疑问句表示询问, 祈使句表示命令这类字面用意, 通过一些句法结构来表达一个间接的言语行为。

A.疑问句型结构间接表示“请求”、“命令”、“建议”等言语行为

a.Can you pass the salt, please?

b.Could you turn It down, please?

c.Would you be more quiet?

B.陈述句型结构间接表示“请求”、“命令”、“劝告”、“提醒”或“允诺”等

a.I would like you to go now.

b.You ought to be more polite to your teacher.

c.You‘re standing in my way.

C.祈使句型结构间接表示“警告”、“提供”、“妥协”或“让步”

a.Don't you eat too much.

b.Let me carry your suitcase.

c.No smoking.

(三) 通过语境信息表现言语行为

在一定条件下, 言语行为可以依靠语境使用任何语言形式表现出来。下面的例句是结合会话含意的合作原则来实施言语行为的情况:A邀请B去看一场表演, 而B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去, 为了避免正面冲突, B没有直接拒绝A, 而是用“我还没准备好”来表达拒绝对方的言外之力。

A:“We should leave for the show or else we’ll be late.”

B:“I am not ready yet.”

A:”All right.”

(四) 通过感情意义表现言语行为

这里的感情意义是指说话人对所谈论的事物表现某种克制、夸大、讥讽、强调等, 从而使话语显得更具感染力。

A.带有“克制”感情的话语多用于表达含蓄的“赞许”、“批评”、“不满”等言语行为。例如:A:“Let’s go shopping.”

B:“That’s not bad.”

B.使用“夸张”的口吻表达说话人的“喜爱”, “厌恶”、“赞许”、“反对”等言语行为。例如:

a.John runs as fast as a pig.

b.Mike leaps like a gazelle.

C.使用“讥讽”的方式来表达“不满”、“蔑视”、“厌恶”等言语行为。例如:

A:Who's room is this?

B:Mary’s.

C:Oh, I see.It's terrific, isn't it?

三、间接言语行为的目的与动机

到目前为止, 已经有很多学者对说话人使用间接言语行为的目的与动机进行过分析与探讨。比如利奇 (Leech, 1983) 主要通过衡量以言行事行为与以言行事目的/施为目的 (illocutionary goal) 之间的距离去评估言语行为的间接性, 他同布朗和列文森 (Brown&Levin son, 1987) 一样都是从社会的角度、以说话者为中心去分析言语行为;而斯珀伯和威尔逊则采用认知的手段, 并以听话人为中心进行了研究。

托马斯 (Thomas, 1995:142-146) 指出, 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A.增加话语的趣味性, 使其更加生动、灵活;或使用间接性话语 (如违反“量”准则) 以降低话语的趣味性或转移兴趣;

B.增加话语的信息力度。它与前者密切相关, 使用间接性话语以增加话语信息的效度或影响, 听话人要解释该话语传递的信息, 就须付出一定的努力, 比如对玩笑、反语等的解释;

C.当两个或多个目标相互抵触时, 说话人常会使用间接性言语行为;

D.为了礼貌或面子, 说话者也会使用间接言语行为。

其中第四个方面的礼貌问题比前三者更重要, 以上四方面的原因是说话人进行语言选择的真正潜在动因。Searle认为:在指令式间接言语行为中, 礼貌虽然不是唯一的动因, 但却是主要动因。

四、结语

以Austin, Searle为代表的言语行为理论学家把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和意图方面, 从而突出了用语言施事的社会功能。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阐述了语句字面用意和间接用意两个层面的关系, 揭示了语言结构和功能之间存在的多元关系。总之,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 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要:英国哲学家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是研究语言使用问题的基本理论, 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在继承和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并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本文主要对Searle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概述, 并分析探讨了其表现方式、目的与动机。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表现方式,目的,动机

参考文献

[1]Searle, J.R.Speech Act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 1969.

[2]Searle, J.R.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Act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12-15, 30, 35-39, 16.

[3]Searle, J.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4]顾曰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评判与借鉴》, 《国外语言学》1994 (3) , 11-15。

间接言语行为 第4篇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直接言语行为 间接言语行为 商务信函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040-0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与各国间的商务往来日益频繁,商务信函则作为商务往来活动过程中信息传递、业务管理和沟通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对外贸易中被广泛应用。由于各国间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存在一定差异,对于不同语言商务信函的理解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不仅是商务活动的参与者,商务信函更吸引了语言学家们的高度关注。其中已有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英汉商务信函进行对比分析,例如中外商务信函和电子邮件中的礼貌原则;英汉商务信函中仁济意义表达手段对比研究;礼貌请求策略用语的对比研究等。本文作者将从一个新的角度--言语行为理论出发,对商务活动不同阶段的信函进行对比研究,描述并分析中英商务信函在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使用上的差异。

一、理论框架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英国哲学家J. Austin提出并成为该理论的研究基础。美国哲学家Searle在继承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对言语行为学进行了完善和发展,国内也有大量学者对言语行为学进行研究探讨。言语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语言不仅是代表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而且还会暗示出语言使用者的目的,所期待这些语言单位被理解的方式,以及这个行为意欲产生的功能。

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字面意义来表达直接的语言的力量,能较为直接明显地表达语言使用者的意图,以言行事的目的明确;而间接言语行为则是 “通过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即有话不直说,而是采用委婉、迂回的说话方式,语言使用者的的意图需要一定的推理才能明白。直接与间接言语行为的选择体现了谈话双方的礼貌程度、社会距离、强加程度、权利与义务关系以及双方交际目的是否达到,同时它也是影响直接和间接言语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冯光武,2002)。

二、 研究方法

作者首先收集来自商务英语函读物中的中国人和英语为母语人士所撰写的商务函件,及外贸公司中的商务类电子邮件200封。并根据商务活动进行的不同阶段对商务信函进行分三类:交易前准阶段信函,达成交易阶段信函以及交易达成后阶段信函。选取三个阶段商务信函各20封,并对这60封商务信函以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针对中英商务信函在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使用上的差异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作者通过对这200封信函的对比分析,了解到中英文信函在交易前准备阶段,达成交易阶段以及交易达成后阶段,在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使用上都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

1.交易前准备阶段

国际贸易的进行需要公司间你来我往的沟通过程,贸易双方在达成交易前需要一定的过程来互相了解、信任,做好准备工作。在这一阶段,商务信函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业务关系、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通过对信函的分析,作者发现在此阶段,中文商务信函中更多的使用直接言语行为来表达希望与对方建立业务关系的愿望,用更为直接的方式进行询盘发盘;而英文商务信函则更倾向于更多的使用间接言语行为,表达较为委婉。

承蒙日本东京商会介绍,我方获知贵方乃贵国金矿产产品的主要进口商,有意与贵方建立业务联系。

A few months ago we had the opportunity to see a display of your products at the Shanghai Expo and we were most impressed with their quality and low prices.

如例所示,同样是表达与对方开启合作的愿望,中文信函选择直接告知对方信息渠道及合作意愿,而英文信函中则以赞赏对方产品的质量和价格来进行间接表达。

2.达成交易阶段

当贸易双方在交易问题上达成共识后,需要对此次合作的具体内容进行进一步确认从而达成交易目的。在这一阶段,商务信函的内容主要包括下订单、商讨货运方式和支付条款、订立合同等。在对此阶段的信函分析研究的过程中,作者发现英文商务信函较中文商务信函会更多地使用间接语言行为。例如在商讨过程中给对方提出要求时,英文信函更多地通过先解释原因再提出要求的方式来表达,而则中文信函更倾向于直接提出要求,希望对方按照我方要求给予回应。如:

As it is the first time for your goods to be introduced here,we think the relative documents may help prompt the sales.

我方希望贵方能尽快交货,并希望所收到货品与贵方所提供的样品一致。

3.交易达成后阶段

在国际贸易中,情况复杂多变,当买卖双方签订合同后交易达成,双方都应按照合同进行贸易流程。但由于种种原因,贸易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实际履行与合同不一致的情况。在此阶段,商务信函内容则更多的包括双方针对交易达成后关于保险、投诉、索赔等问题进行的商讨。通过对此阶段商务信函的对比分析,作者发现相对于英文信函,中文信函当中依旧会使用更多的直接言语行为。例如在款项支付出现问题时,中文信函更直接地将问题提出并要求对方解决,而英文信函中则多用委婉表达。如:

我们非常抱歉地通知贵方,你方12月1日为我公司开具的总价6800美元的第59号支票有误,中国银行已于今日将支票退回。我方在此要求贵方尽快处理此事。

We are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today the Rabo Bank returned your check NO.351, dated on March 3 with the notation “Insufficient Funds.” We insist on your prompt attention to this matter.

综上所述,在言语行为理论下中英商务信函的对比分析作者得出结论:中英文商务信函在对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上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英文信函中能够发现更多的隐含意义和委婉间接表达,而中文信函中更多的表达方式为直接表明目的、直接提出问题并更多地要求对方给予直接回应。

四、结语

中英文信函在言语行为的使用上之所以有所不同,主要原因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特点。当我们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希望与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沟通交流时,应尊重和理解在函电表达中所存在的差异,才能克服这些差异可能会引起的误解。

References:

[1]Austin,J.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2]Searle,J. 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间接言语行为 第5篇

【论文摘要】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是两种不同的但又可以相互补充的语言理论。语言学家对于英语和汉语中许多用一种形式间接地表达另一种功能的语言现象,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解释。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语言学家认为这种现象属于语法隐喻中的语气隐喻,是由于言语语气与言语功能之问的不一致而产生的。言语行为理论中的间接言语行为则认为这是由于说话人的字面之力和言外之力不一致而产生的。两种理论在解释时存在着许多的相似之处。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语气隐喻

一、引言

人们通过语言的意义来形成和表达观念,这是语言的概念化功能(conceptualfunction)。语言的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用于交际目的的语言使用,即语言的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function)。语用学里的间接言语行为是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功能之间的不一致所带来的结果。当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语言的话语意义不一致时,语言的使用便是间接的。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ideationalmetaphor)和人际隐喻(interper-sonalmetaphor),其中人际隐喻又可分为情态隐喻(metaphorsofmodality)和语气隐喻(metaphorsofmood)。所谓语气隐喻,指的是被选用的语气不是表达它通常表达的意义,而是表达另一种意义。这也是由于言语语气与言语功能之问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本文将从这两种理论的相似之处尝试性地从语法隐喻中的语气隐喻视角来解渎言语行为理论中的间接言语行为。

二、言语行为理论中的间接言语行

人们日常使用的语言具有问接性,也就是说人们常常不是直接地去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是往往通过某种方式间接地表达。这种语言使用中的“转弯抹角”的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性。人们使用间接语言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说话人在有可能在直接语言和间接语言之间进行选择的情况下,出于某种原因选择了间接的说话方式,这种间接语言是有特定意图的;另一种情况是说话人无法用语言直接地表达才无可奈何地使用了间接的表达方式。

一种比较普通的对间接语言的解释是把间接语言看作是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功能之间的不一致所带来的结果。任何一种语言都存在三种基本的句式:陈述句式、祈使句式和疑问句式。这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之一,这一共同性无疑是由人类语言的基本功能决定的,因为这三种基本句式分别和语言的三种基本功能对应:陈述事实,提出请求和提出问题。这三种功能分别是这三种句式的典型用法。但句式和功能之间并不存在绝对一对一的关联,即一种句式并不总是用以行使某一种功能,反之,某一种功能也并非只能通过一种句式才能得以施事。实际上,在一定的场合下,陈述句式也可以用来提出问题或提出请求,请求别人做某事也绝不限于使用祈使句式这一种形式,用疑问句来请求别人为你办一件事的情况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的,在一定的场合,用陈述句式来提出问题或提出请求也不少见。在这三种基本句式与它们的典型功能的关系出现不一致时,语言的.使用便是间接的。语言的间接性也可以从语言的字面意义和语言的话语意义之间的关系去解释,当这两种意义不一致时,语言的使用便是间接的。人们说话并不总是说什么就意味什么,话语的字面意义和说话的真正意图并不总是一致的,人们常常通过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含蓄、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从言语行为去看,searle认为间接语言现象实际上是“通过施事另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言语行为”。他在分析和研究话语意义的过程中区分了说话者话语的字面之力和言外之力。两者一致的言语行为就属于直接言语行为。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两种并不一致,这些情况下的言语行为则属于间接言语行为。把说话人在间接地使用语言时所实施的两种言外行为称为首要言外行为(primaryil―locutionaryact)和次要言外行为(secondaryillocu―tionaryact)j。首要言外行为体现了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次要言外行为是说话人为了实施首要言外行为所实施的另一言外行为。次要言外行为与句子的字面意义相吻合,首要言外行为却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如:it’shotinhere.这句话在特定的语境下,不仅是在陈述这里真热这个事实,而且还有请求他人打开空调等含义。这里,陈述事实是一种次要言外行为,而请求则是首要言外行为。

三、系统功能语法中的语气隐喻

韩礼德系统功能语言学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来影响别人,表达自己的情绪、观点,来建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等,人际功能主要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实现的。韩礼德认为,根据交际过程中言语角色(speechrole)和交换物(commodityex―changed)的不同,可以归纳出四个主要的言语功能:提供、陈述、疑问和命令。这四个最主要的言语功能是由语气系统来体现的。一般说来,语气系统中用于体现陈述的是陈述语气,体现疑问的是疑问语气,体现命令的是祈使语气,提供可以由几种不同的语气来体现。我们把体现言语功能的通常形式称为言语功能的一致体现。如表l所示:

从表一可以看出,如果不考虑提供的话,在言语功能及其语气的一致体现中,言语功能范畴(语义层面)和语气范畴(词汇语法层面)二者之间是一一对应关系。但是,在语言的使用中,语法类型与语义类型之问绝非如此简单的~对应关系。赵元任也曾说过,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在任何语言中都并非一对一的关系,而是多对多的关系。例如,我们除了用祈使语气表达命令外,还可以用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表达命令:

(1)passmetheteapot.(祈使语气)

(2)i’dlikeyoutopassmetheteapot.(陈述语气)

(3)canyoupassmetheteapot?(疑问语气)

这三个例子所体现的言语功能是一样的,可使用的形式不一样。所以,言语功能与语气之间决不是简单的一对应的关系,一种语气可以体现多种言语功能,一种言语功能也可以由几种不同的语气来体现。这实质上涉及到了一种语法域向另一种语法域的转移,即从一个语气域到另一个语气域的转移。我们把这种从一种语气域向另一种语气域转移的现象称为语气隐喻。在上述体现命令的例子中,陈述语气和疑问语气二者都由各自的语气域转移到了祈使语气域。这就是命令的隐喻体现。正如体现命令可以用陈述或疑问语气一样,陈述也可以用疑问语气或祈使语气来体现;疑问也可以用陈述或祈使语气来体现。如表2所示

从表二可以看出,一种语气可以体现不同的言语功能,一种言语功能也可以由不同的语气来体现。

四、语气隐喻对间接言语行为的解

系统功能学派认为,人类的语言是一个选择的系统,任何一种选择都是有意义的,而意义是形式与功能的结合体。系统功能语法把语气隐喻所产生的语气与言语功能的不一致看作是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之间的不一致所带来的结果。间接言语行为也是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功能之间的不一致所带来的结果。下面本文将从语气隐喻的视角解读间接言语行为是如何被语境驱动的,以及间接言语行为如何表达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关系。

1.语境依赖性

上下文是一个小句所处的语言环境(1inguisticcontext),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小句可能表达不同的言语功能。

如:“canyouclosethewindow?”这样一个句子,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语境中说出就会产生不同的言语功能。如果是一个检修房间的木工说的,那就是一个问题,由疑问语气一致地体现,其理想化回应只能是“yes.”或“no,”等言语行为;如果是仆人说,那它是一个问题、请求;如果是主人对仆人说,则是一一个命令,这个句子所表示的语气从请求的语气域转移到了命令的语气域,这就成了疑问语气隐喻,其理想化回应是非言语行为,即关上窗户。在间接言语行为中,这个句子也决不仅仅是询问对方是否有关上窗户这个能力。

同样,当丈夫看到妻子在很冷时穿裙子外出,说“dopeoplewearcoatsoilsuchaday?”他是用疑问语气隐喻地表达命令,劝服妻子不要在这么冷的天穿裙子外出,以免感冒;而决不是询问妻子这么冷的天是否有人穿裙子。

汉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某人请甲乙丙丁四人吃饭,甲乙丙三人都来了,只有丁还没来。这个人等得不耐烦了,说:“该来的还不来。”甲听后就走了。他说:“不该走的走了。”乙听后电走了。最后他又说:“我不是说你们两个。”结果丙也被气走了。这三句话都是陈述语气,第一句是言明事实,表达等客不到的焦急心情,第二、三句是表达看到客人走了时的无奈的心情。主人可是一片好心,可他只顾自己说不顾别人怎样理解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在这个特殊语境中,几个客人都把主人的话当作语气隐喻来理解了。

所以,无论是语气隐喻还是问接言语行为都强调语境依赖性、语境变异性,都强凋语境在正确理解说话者交际意图中的作用。

2.礼貌性

礼貌性原则是间接言语行为中的一个主要的原则,交际双方为了维护对方的面子,间接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礼貌的程度和语言的间接程度是一致的。英语中有一些已经语法化了的约定俗成的礼貌表达方式,如:wouldyouplease…?wouldyoumind…?wouldyoulike…?1wonderif…?i’m wondeirngif..・?1waswondeirngif.・・?等等,可用来判定求取物品与服务的命令,它们一般是由疑问语气或陈述语气隐喻地体现命令;也可用于判定求取信息的疑问,它们一般是由陈述语气隐喻地体现疑问。语气隐喻为语气表达增加了语义特征,语气隐喻表达与其一致式表达不可能完全同义。命令由疑问语气和陈述语气隐喻地表达,缓和了命令语气,显得比较礼貌。

因而,适用于求取对说话者有益或对双方都有益的物品语服务。我们来看一组句子:

(a)openthewindow.

(b)couldyouopenthewindow?

(c)couldiaskyoutoopenhtewindow?

(d)it’shothere。

这是体现“要求打开窗户”这一命令行为的四种可能句式。祈使句a是英语中表达求取行为的一致式形式,情态化疑问句;b是嵌入述行语(perfor-matives)的情态化疑问旬;c是与命题内容相关的陈述句;d则是求取行为的隐喻式。隐喻变体拉大了意义和表达之间的符号距离,这种拉大的符号距离促成了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心理距离的增大。在权位关系一致的前提下,礼貌性与交流双方的社会距离呈正比关系:礼貌性越强,说明距离越大;礼貌性越弱,说明了两者的社会距离较小,而亲密程度增加引。

说话者与听话者的关系越疏远,说话者选用越有礼貌的隐喻形式;反之,说话者选用比较直接的表达形式。例如:有一对热恋中的(中国)情侣,他们彼此了解颇深,在如此浪漫的约会中,男方斗胆向女方求婚,用的言语形式一般会比较直接。如果他用一种间接的语气说:“假如你不在意的话,请你下嫁于我为妻。”这句话女方听起来一定会感到很别扭。假如求婚者用间接的陈述句式说:“我很想娶位女子为妻。”其结果也许会使对方难堪,甚至会使对方中断和求婚者的关系。夫妻不会使用由疑问语气或陈述语气隐喻地体现的命令,他们会经常直接使用祈使语气。如一方叫另一方关门,一般说“closethedoor!”如果一方说“wouldyoupleasclosethedoor?”或者“i’m wondeirngifyoucoulclosethedoor.”则表明夫妻俩关系不正常。综上所述,话语的可接受性受语境社会因素的约束,在一定的语境中显得礼貌的话语,在另一语境中可能显得不够礼貌,也可能显得过分礼貌。不够礼貌固然会使话语不能被接受,但过分礼貌也同样会使话语不能被接受。

五、结语

间接言语行为 第6篇

中文

人们通过日常会话,进行着言语行为。进行言语行为的一般方法,是使用与某种言语行为相对应的句法形式。例如,进行陈述行为时使用陈述句,进行询问行为时使用疑问句,表达感受时多用感叹句。但是实际上,某一种言语行为并非只能通过一种句式才能得到实施,相反,一种句式也并不总是用于行使某一种功能。这就是间接言语行为研究的范畴。

关于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一直以来人们多关注于暧昧表现和婉曲表现,本文试图从句式的角度出发,对中日两国疑问句进行对比研究。

所谓疑问句一般指说话人向听者发出某种疑问,并从听者获得某种信息的句子。但是,在日常生活的交际中,疑问句常常不单单只是发出疑问,还经常作为间接的言语行为表达陈述、请求、劝诱、表述等发话意图。并且,中日两国的疑问句都具有这个特征,即利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非疑问的发话功能。

因此,本文以汉日语中的这些不表达“疑问”的疑问句为研究对象,根据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首先将这些疑问句按照言语行为进行分类,然后对它们的表现形式和话语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介绍本研究的对象和动机,分析先行研究及其问题点,并对本论文的基本立场和研究目的进行阐述。

第二章首先介绍本文的理论基础,即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论,并根据间接言语行为的发话功能,将汉日语中不表达“疑问”的疑问句分为“判断型”、“请求型”、“劝诱型”和“表出型”等四种功能的疑问句。之后对两国语言中的这四类疑问句的表达方式及话语功能分别进行对比研究。第三章总结全论文并阐述今后的课题。

总之,作为语用论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与严密的传统语言理论不同,在实际的语言应用中,根据语言情境的变化,发话的意图也多种多样。本文就是站在这种语用论的立场上,试图对汉日语中疑问句的言外之意进行对照分析,以期得到一些有价值的结论。

译文

我々は日常会話によって、言語行為を行っている。言語行為を行う一般的な方法は、文字通りに示す表現を使うのである。例えば、陳述の行為を陳述文に、質問の行為を疑問文に、感情を表出する行為を感嘆文によって行う。しかし、文字通りの意味が、会話で伝達しようとしている内容とは異なる場合もある。これは間接言語行為の研究範囲に属する。

間接言語行為についての研究は、従来、曖昧表現、婉曲表現などが注目されていたが、本論文は構文の上で疑問文を取り上げて分析してみたい。

いわゆる疑問文とは、話し手がある質問を提起して、聞き手にある情報を要求するものである。ところが、日常生活の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においては、疑問文は単に質問として発話されただけではなく、間接の言語行為として、陳述や依頼や勧誘などの「表現意図」を達成することもできる。そして、疑問文のこのような特徴、つまり、疑問文の形式を持ちながら、質問ではない機能を持つ文は中日両国の言語に共存している。

それで、本稿は中国語と日本語における疑問文、主に「質問」を表わさない疑問文を研究の対象として、間接言語行為の理論に基づいて、両国語における疑問文を分類して、各分類の疑問文の表現形式を対照研究する。

本稿は、三つの部分からなっている。

第1章では、研究の対象と動機、先行研究とその問題点及び本研究の基本的立場と目的などを述べる。

第2章では、まず、本論文の理論基礎、つまり間接言語行為理論を紹介し、それに基づいて疑問文の間接発話機能によって、「質問」を表わさない疑問文を「断言型」「依頼型」「勧誘型」「表出型」と「言明型」の五つに機能的に分ける。中国語と日本語における「断言型」「依頼型」「勧誘型」「表出型」の表現の形式や意味などを対照しながら分析を行う。

第3章では、本稿のまとめ、残された課題について述べる。

论言语行为的性质 第7篇

论言语行为的性质

在言语行为理论中,奥斯汀和塞尔两人都没有给出言语行为的明确的定义.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言语行为也一样.但是言语行为理论并没有明确言语行为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塞尔认为言语行为理论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因此根据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实质上具有主体性、主体间性、言语互文性和言语行为间性四种性质.这些性质在言语行为中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对言语行为的.分析,也可从这四个性质着手进行;对言语行为性质的研究同时也是对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本体的研究,对丰富完善言语行为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作 者:付习涛 Fu Xitao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湖南第一师范外语系讲师,杭州,310028刊 名:南京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IN NANJING年,卷(期):“”(4)分类号:H0关键词:言语行为 主体性 主体间性 言语互文性 言语行为问性

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第8篇

关键词:间接言语行为,言外之意,功能

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主要理论基础。Austin认为,语言的用途不应该仅仅是通知或描述事情,而是经常被用来“做事情”,语言交流的基本单位不是语句而是通过这一语句所引起的言语行为,每一语句都可以引起一定的言语行为。根据Austin的分类,当我们说一句话时,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了三种言语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

言内行为:说出的实际词语,他们确定了意义和所指。

言外行为:隐藏在词语之后的说话人意图或者语力(force)。

言后行为:说话人通过说出句子在听话人那里发生的与言外行为相关的效果。[5]Austin最感兴趣的是言外行为,因为言外行为(言外之意)才是说话人真正的交际意图与目的所在。

Searle在1975年首次提出间接言语行为这一概念,他指出,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根本发生点或假设就是,所有的语言实际都与言语行为有关,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的基本单位。[1]他修正了Austin关于言语行为的分类。他指出:每说一个语句,其中包含这样三种次行为:话语行为(utterance act)、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言外示力行为(illocutionary act)。[6]其中,言外示力行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中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间接言语行为。

1 间接语言行为

1.1 涵义

根据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指的是通过一种言外行为间接地完成另外一种言外行为的情况。也就是说,交际者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往往不直接说出自己要说的话,而是凭借另外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表达其用意。Searle指出,要理解间接言语行为这个概念,首先要了解“字面用意”(1iteral force),然后从“字面用意”再推断出其间接用意,即句子间接表达的“言外之意”(illocutionary force)。

1.2 分类

间接言语行为可分为两大类,即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和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non-conventional indirect speech act)。[1]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重要特征是,它的间接言外之力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固定在语言形式之中,并为人们普遍接受。非规约性间接言外示力行为更复杂不确定、更依赖于语境。在识别前者时,听话人只需对语句的字面意义作简单的推理就可以辨别出说话人的用意了,因而不会造成交际失误。而在识别后者时,听话人往往需要依靠说话双方共知的语言信息和所处的语境等语外因素作一番推理,所以非规约性较规约性更为间接。本文侧重对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讨论。

2 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

2.1 婉拒功能

当别人向我们提出请求或建议而我们不能应允时,常需要向别人表示拒绝。在表示拒绝时,为了顾及说话人的面子,应该特别注重言语方式和语气的选择,以免会伤害人际关系。所以要尽可能地间接地表达拒绝。

例如,在海明威的小说《永别了,武器》中,中尉向少校推荐一部关于宗教的书:

“是部很有价值的书,”……“我给你找一部来,”中尉说。

“有思想的人都是无神论者,”少校说。[8]

在这个简单的交谈中,我们可以看到少校拒绝了中尉的建议,但他并不是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的看法,而是言及其他,用无神论者的理由来婉拒对方,倘若笔锋犀利地说“我不看”或者“那是没有思想的人看的书”,必然会造成一种尴尬的局面,从而伤害了人们之间的和气,因此需要认真考虑说话的方式。

2.2 批评功能

当听话者不满意说话人的行为或不认同其观点和态度,从而想要指责对方时,用间接言语会使批评或忠告造成的伤害和威胁尽量降低,挽救说话双方的关系。例如:

“你好”,巴克莱小姐说。“你不是意大利人吧?”

“噢,不是。”

……

“你真怪,怎么进了意大利军队。”

“也不是真正的军队。只是救护车队罢了。”

“不过还是很怪。你为什么这样做?”

“我也不知道,”我说。“并不是每件事都有解释的。”

“噢,没有解释?我的教养却告诉我是应该有解释的。”[8]

这是小说《永别了,武器》中,主人公与护士凯瑟琳·巴克莱小姐第一次见面的对话场景。巴克莱小姐在问及“我”参军原因时,由于欠缺完整而合理的解释而使对方没有达到交谈的目的,从而产生了巴克莱小姐并非赤裸裸但确实是强有力的批评。使用委婉的言辞“我的教养却告诉我是应该有解释的”意在表明“没有解释”这一行为是不礼貌、不妥当的。巴克莱小姐用自己饱有涵养的言语间接地完成了指责对方的目的。

2.3 强调功能

当说话者觉得直陈言实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为了强调自己的真正思想,就有可能说出话语含义(utterance meaning)和字面意义(1iteral meaning)不一致或相反的言语来以表达自己真正想说的话,从而达到了强调或充分表达自己情感的效果。

同样在《永别了,武器》中,有这样一段一位意大利中尉级军医和英国籍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的一段对话:

“……你爱英格兰吗?”

“不怎么爱。你知道,我是苏格兰人。”

雷那蒂茫然看着我。……“但是苏格兰正是英格兰啊。”[8]

我们知道,历史上苏格兰人有自己的王国,后来成为英格兰的一部分,虽然现在的苏格兰人是英国一个民族,但是其自身的独立意识非常强,同时也有较大的自治权。护士凯瑟琳用“不怎么爱”已经正式回答了对方的问题,但是接下来的“我是苏格兰人”更加强调了自己的观点,或许事实上根本不爱。这样说既保全了自己同胞们的面子,也使自己的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2.4 礼貌功能

礼貌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种社会的普遍现象和与言语行为相关的礼貌现象。礼貌语言是人们进行成功交际不可或缺的因素。著名语言学家Leech指出,人们为了不直截了当地触及对方的“面子”,只好拐弯抹角、含蓄间接地表达其真实的信息,而让听者自己去理解话语的“言外之意”。[8]

在独幕剧《醉了》中,王妻礼貌性地下了逐客令:

王妻:这就不敢当了!我觉得您真是一个心肠慈善的慈善家!

赵五:我也觉得你真是一个很可怜很可爱的美人!

王妻:对不住,我要进去看老太太了。

赵五:我一会儿再来。王三回来了,请不要忘了我的事。[9]

来取房钱的赵五催促王妻尽快交钱,由于王家暂时不济,王妻再三请求宽限两天,不料赵五一再纠缠,虚情假意,口若悬河。王妻表明自己必须要离开了,其言外之意表示“您该离开了”。说话使用者使用间接性的礼貌语言达到言语交际目的,不至于伤及对方面子,同时使会话顺利进行。

2.5 请求功能

请求是说话者要求别人依从他的意愿做某事。从本质上来说,请求是一种面子威胁活动,威胁说话者和听者的面子。[3]所以,人们可以选择适当的表达来避免或者减轻可能出现的威胁面子的行为。在我们向别人提出请求时,简单直接的祈使句有时会使我们的语气听起来过于生硬,别人不易接受。而通过间接言语行为发出的请求则会使语气变得很委婉。一般来说,我们常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间接地提出请求。

1)化祈使为疑问

化祈使为疑问也就是将祈使句变成疑问句。这是以听话人为出发点,以询问对方可否有能力做某事来表达自己的愿望,表面上是询问,间接地表示了请求。

在《永别了,武器》中,“我”受伤住院,希望其他的医生来会诊,“我”没有采取强硬的祈使语气,而是问道:

“可否再请一位外科医生来会诊?”

“你要的话,当然可以。不过我个人还是愿意采纳伐雷拉医生的意见。”

“你可否另请一位外科医生来看看?”

“那么我请瓦伦蒂尼来看看吧。”[8]

小说中主人公连续运用疑问句询问医生,合理地实施了间接语用策略,从而成功地提出了自己的请求,最终获得医生的准许。

2)使用预示语列(pre-sequences)结构中的请求前语列(per-request)

预示语列是指施为前语列,即在以言行事前,先用某些话语进行探听,看可否向对方实施某一言语行为。[4]预示语列经常出现在表达“请求”、“邀请”、“宣告”等施为目的的会话中。相应地,一些学者们(如Edmonson,1981;Levinson,1983)将预示语列区分为“请求前语列”(pre-request)、“邀请前语列”(pre-invitation)、“宣告前语列”(pre-announcement)等。[7]在交际中,人们常常倾向于用预示语列结构中的请求前语列来间接地提出请求,发出邀请。如:

吉先生:不要走,……我不在这里的时候,老太太同你讲了很多的话,是不是?

余小姐:是的。……

吉先生:你知道我不想结婚?

余小姐:为什么不想结婚?

吉先生:因为一个人最宝贵的是美神经。一个人一结了婚,他的美神经就迟钝了。

余小姐:这样说,还是不结婚的好?

吉先生:是的,你可以不可以陪我?

余小姐:陪你做什么?

吉先生:陪我不结婚?陪我不要结婚![10]

这是在话剧《一只马蜂》中出现的一段对话,吉老太太希望自己的儿子与余小姐可以组建家庭,但吉先生却是不婚主义者,同时又对余小姐颇有好感,他使用预示语列中的请求前语列,重新构筑了自己的话语计划,进行探听,最终提出自己的请求。这就是说当实施某个言语行为的意图是为后面将要实施的言语行为做准备时,我们便可把它视为预示语列。

3 结束语

间接言语行为是语言交际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尽管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希望双方能够最大程度的直陈己见,言符其实,然而实际的言语操作要比理论复杂得多,人们有时会故而言它以期达到自己特定的目的。当然,间接言语行为也存在不足,如果听话的一方不能正确理解间接言语行为,很容易造成误解,而间接言语行为有时会略显繁琐,不够明了。这些不足之处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使间接言语行为的应用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Searle J.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2]Leech G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Brown P,Levinson S.Universal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5]刘森林.语用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6]束定芳.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陈新仁.预示语列的会话修辞研究[J].福建外语,2002(2).

[8]海明威.永别了,武器[M].林疑今,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9]熊佛西.醉了[M]//20世纪中国话剧经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立冬日记400字下一篇:如何上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