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2024-05-23

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精选16篇)

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第1篇

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试行)》关于非深户人员在深圳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是:

第六条 凡年满6—15周岁,有学习能力,父、母在深连续居住1年以上,且能提供以下材料的暂住人口子女,可申请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

(一)适龄儿童出生证、由公安部门出具的适龄儿童及其父母的原籍户口本、在深居住证或暂住证;(去石岩延期居住证)

(二)适龄儿童父母在本市的有效房产证明和购房合同,或由当地街道办事处房屋租赁管理所提供的租房合同登记、备案材料;(房管所去办税)租房居住的提供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房屋租赁管理所出具的《深圳市房地产租赁合同书》及房屋租赁管理费收据《广东省行政事业性收费统一票据》。

(三)适龄儿童父母持有本市劳动保障部门出具的就业和社会保障证明,或者本市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副本等证明;

(四)适龄儿童父母现居住地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工作机构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材料;(流动人口计划生育计)

(五)适龄儿童原户籍地乡(镇)以上教育管理部门开具的就学联系函,或学校开具的转学证明。(在家开)

(6)小孩出生证明

1+5”文件

1、户口本

2、深圳居住证(大人小孩都要)

3、社保(连续一年以上,且现在还在交)或工商执照

4、小孩出生证

5、房屋租赁合同(要正规的那种)或房产证或购房合同

6、居住所在街道的“深圳计划生育证明”

7、老家教育部门开具的“就学联系函”

其中最难的是“深圳计划生育证明”,全家户口本;

小孩子的出生证明;

小孩子居住证(刚办的可用回执);

房产合同或一年以上租赁合同;

父母其中一方能提供出在深一年的证明(如旧的暂住证,水电费单据等,如有一年以上租赁合同或一年以上房产合同就可以不用提供);

父母其中一方的社保或者个体户营业执照;(不用一年以上,刚刚办的没拿到卡可以用收据代替)

深圳住处所属居委开的计划生育证明;

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第2篇

一、加强学习,解放思想,落实政策。

保福小学领导从学习入手,通过学习,解放思想,在教职员工中开展了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大讨论,形成了如下共识。

1、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关系到保障人权。

2、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公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3、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就是贯彻执行依法治国和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二、分层目标管理,确保公平

保福小学校委会为了让流动人口子女能: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制定了《加强保福小学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管理》的文件。明确规定坚决执行市政府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坚决实行流动人口子女实行“免收借读费,实行一次收费”,敞开校门让他们与城市孩子在同一片蓝天下享有教育的平等权。文件规定了分层目标管理流动人口子女的方案。教务处为此制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学管理和分班法》。特别平等的原则。制定《流动人口子女分层教学实施细则》。政教处制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德育管理实施细则》《城市人口子女与流动人口子女一帮一阳光行动方案》,总务处制定了《流动人口子女平困生减免办法》,以上措施有力保证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平等收教育的权利。有了制度后,学校十分重视检查落实,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新办法。如入学初期,流动人口子女与城市学生由于缺乏沟通,矛盾多,打架现象时有发生,学校召开了政教处,教务处,班主任,科任教师代表,学生干部代表,流动人口子女的学生代表的协调会议,各书几见,分析原因,探讨解决方法,一帮一,手扶手好朋友,活动使流动人口子女很快融入班级体之中,形成了团结。友爱,平等的同学关系。学校的目标管理,确保了过程的平等。保证了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的结果平等。

三、实话实说成效和问题及对策

1、减轻了农民负担。

城市流动人口绝大部分是农民工,“免收借读费,实行一次性收费”和对特困生减免费用,大大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2004年秋季在校流动人口子女204人,占全校人数的9.2%,初一年级共72人,男38人,女34,初二年级共52人,男28人,女24人,初三年级80人,男49人,女31人。2004届毕业生,流动人口子女63人,男34人,女29人,按每生每学期借读费600元,从2004年春开始,一年级减免4.32万元,二年级减免6.24万元,三年级减免9.6万元,2004年毕业生减免3.78万元,对特困流动人口子女减免56人,人平近120元,共0.672万元。学校减免费用总共24.592万元,从二使农民工受益24.592万元。

2、保证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质量。

2004届毕业生,流动人口子女63人,考取重点高中4人,考取普通高中24人,2004年秋,在籍流动人口子女204人,一次性毕业合格率达96.8%。目前,在校200人,4名学生随父母外地务工迁入外校。由于学校十分重视和关心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和生活,教师们因人施教,分层助学,使他们愉快地生活和学习着;他们在保福小学勤奋学习,文明守纪,也早已成为保福小学优秀的一员!问题及对策。

①学校难以保证所有流动人口入学。

由于上级部门评价学校的标准仍以教学质量论英雄,加之教学质量好的学校对流动人口子女的吸收力大,就读者多,为了保证优质生源,据我所知,无论小学和初中绝大部分学校都举行入学资格考试以淘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我呼吁取消入学资格考试,由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根据各校教育资源的承受能力安排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确保入学机会的平等。

②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社会资本的缺乏,以及面临文化适应的问题,往往心理压力大,自卑感强,如果教师不精心呵护,往往会产生厌学逃学现象。

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他们一视同仁,教学过程中注意分层教学,注意对家庭背景、智力水平、教养程度不同的学生给予平等的对待。同时,学校应采取行政手段,把教师对全体(包括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教育教学成果,作为评估条件之一,与教师的职称、考核、奖励和工资挂钩。

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第3篇

一、流动人口子女就学现状分析

(一) 令人担忧的学习状况

在与众多教师交流中, 普遍反映外来民工子女的学习状况堪忧, 具体表现为:学习习惯较差, 对学习不感兴趣, 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很多学生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 作业存在抄袭、草草应付, 甚至于根本不做的现象较多, 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抱着一种漠然态度。

(二) 众多的心理问题

由于外来民工的工作不稳定, 他们不停地变换工作、生活环境, 使得子女也跟随变换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 再加上他们的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差异, 导致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主要表现有以下类型:

1. 自卑

自卑是一种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自己轻视自己、过低评价自己而导致的心理障碍, 它属于性格上的一种缺陷。外来民工子女, 初到一个完全陌生、不通语言的地方, 各个方面都无从适应, 从而容易形成诸如胆小、羞怯、内向、沉默少言、自暴自弃等不利于自己发展的性格和心理, 这些都严重地影响着他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2. 自闭

自闭是指不愿与他人接触、交往, 喜欢独自一个人, 时常感到孤寂、空虚的心理现象, 它属于一种不健康的性格类型。学校里不难发现这些现象, 下课的时候, 总有一些外来民工子女, 特别是一些女生, 一个人远远地望着同学们游戏, 满眼的羡慕。当有同学主动邀请她时, 她又躲得远远的了。

3. 放纵

放纵意即自己管不住自己, 对自己的思想言行无以约束, 这个问题在外来民工子女身上非常突出, 也是与他们从小放纵式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很多学生在学校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学习上自由散漫, 生活上也是如此。

4. 偏激

诸多的现实问题, 让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极为不平, 容易对很多生活和学习中的事情产生不满情绪。据调查, 外来民工子女, 特别一些男生, 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一点小磨擦时, 往往是出口骂人, 出手伤人。在教师处理事件时, 他们往往也容易产生老师包庇对方的想法。有的甚至在学校外结伙成伴, 对有意见的同学实施报复等。

二、成因分析

(一) 社会大环境

这些年来, 国家、各地方在政策法规上对外来民工有了一定的保障, 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也有了更多的理解、融合与交流。但不容怀疑的是, 因诸多原因, 对外来民工的排弃现象在社会上还是大量存在的。大多外来民工租住的是拥挤、狭小、阴暗、潮湿的房子, 干的是最脏、最累、最苦的活, 拿的是不及本地人口的工资 (各地拖欠工资现象依然很多) , 他们的生活、工作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最重要的是, 他们还承受着来自于社会、周边群体的巨大的心理压力。父母的这些遭遇自然而然地影响着他们的子女。同样, 在学校里, 学生之间、家长之间的不理解、鄙视、排斥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着。很多教师反映, 经常有本地家长因自己的子女与民工子女同桌, 或经常一起玩耍而常到学校里来, 要求老师换位置等。

(二) 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 它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但在外来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方面, 确实存在着很多实际问题。

1. 隔代监护的负面影响深远

由于年青力壮的父母多半在外打工, 最初的时候, 他们往往把自己的子女交由自己的父母代为看护。这些监护者由于年龄、观念问题, 对孩子要不就是娇宠过分, 要不就是撒手不管, 任其生长, 再加文化很低, 甚至有很多就是文盲, 他们根本无法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这种隔代教育在情感与理智的把握上, 往往是重感情而轻理智;在物质与精神的把握上, 往往是重物质而轻精神。处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的孩子, 容易产生依赖、懒惰、任性、霸道的习惯, 心中只有自我, 不考虑别人的情感和需要;不愿意受约束;对学习生活不感兴趣, 没有上进要求。久而久之, 即使父母意识到, 带在身边, 有些习惯也是难以改变的。

2. 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

外来民工在外打工, 生活的艰辛、经济的拮据, 使得他们疲于生活工作的压力, 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缺少家庭教育理念与家庭教育观。从我校的情况看, 50%以上的流动人口家庭从事流动性大的劳动密集型工作, 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理自己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同时由于收入水平偏低, 这决定了他们不能为其子女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80%的学生和父母挤住在不足20平米的出租房内, 没有专门的学习空间, 缺乏必要的学习资料。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65%以上家长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 其中还有部分家长为文盲, 只有25%左右的家长达到高中水平, 6%左右的家长达到大专以上水平。一些来自边远山区的家庭还秉持“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 因此, 绝大多数流动人口家庭不能在学习及心理上给予子女必要而科学的家庭指导, 平时与学校、教师、子女的沟通、交流也是少之甚少, 教育的合力明显不足。家长文化程度低, 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棍棒教育的比例竞占50%。再者, 很多外来民工不注重自身的言行, 由于生活的单调乏味, 他们时常聚集一帮老乡、工友在家里打牌、喝酒、赌博, 有的甚至干起一些偷鸡摸狗的事情, 严重妨碍了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导致了子女错误的价值取向、人生观。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在流动人口子女成长过程中, 学校将不得不承担着着比常住人口子女学校更为突出、艰巨而重要的教育任务。

(三) 学校教育的欠缺

外来民工主要来源于一些经济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 当地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当新学校教师接收到这些外来民工学生时, 在教育教学上往往要付出更多心血, 心理上也有些不平衡。再加家长教师之间的沟通甚少, 有些教师主动约请家长, 家长也因种种原因未能积极配合, 久而久之, 教师在对这些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学上也产生一种惰性, 听之任之。在这样一个缺少关爱的氛围中, 这些学生健康的心理成长又怎么能如愿实现呢?

三、思考与对策

外来民工的不断涌入, 外来民工子女就学比例的提升已成为一个现实趋势, 如何有效地开展对这些外来民工子女的教育, 共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和谐的校园, 是社会的一个大问题。作为学校, 作为教师, 要尽己所能, 为其添砖加瓦。

(一)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

学校、社会、家庭是教育的三大支柱, 只有三者相互配合, 和谐发展, 才能达到教育的理想效果。现在很多农村学校重视建立三者之间的教育网络体系, 发挥其最大优势。如开办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发放家长教育宣传资料、家访、电话联系等。有条件的还开展家教咨询热线, 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开放日、开放周等活动。聘请派出所所长任法制副校长, 请其对师生、对家长作法制讲座, 并参与镇区的有关治安管理活动。通过多方面的交流互动, 形成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一体化。

(二) 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 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

事实证明, 一个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学习环境, 特别是与父母期盼、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教育态度、父母监护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讲, 流动学生较常住学生的家庭学习环境、家庭监护力度、教养水平等方面差得多。所以, 培养流动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必须做家长工作。每位家长对子女的爱心是显而易见, 问题在于外来民工本身的文化素质有限, 学校、教师在与这些家长的交流互动中, 通过家长会与家教知识讲座, 适当地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 帮助家长了解掌握孩子的成长特点, 是非常有效的。

(三) 真诚暖人心, 拨动学生的心弦

外来民工学生, 缺少来自家庭、社会的关爱, 学校、教师要用满腔热忱, 付诸他们更多的爱心, 多渠道、多形式地组织开展关爱活动,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所谓金诚所至, 玉石为开, 冰雪在合适的温度里自然会融化的。

1. 尊重与理解, 平等与关爱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爱是教育的前提, 是教育的最佳方式。学校、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时真正把这些外来民工子女容纳在心, 做到对他们一视同仁, 真诚平等的基础上, 又严而有格、宽而有度, 对他们“多一点关爱, 多一点理解, 多一点帮助, 多一点宽容”, 使这些孩子在他乡异地感受到真切的爱。“亲其师而信其道”, 只有真正打开了学生心灵的钥匙, 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敞开自己的心扉, 接受品德的教化与熏染, 提升心理素质。

2. 组织开展各种关爱活动

外来民工子女, 因为心理障碍而导致性格欠缺、行为失常, 学校、教师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来正确引导他们, 帮助他们磨练意志,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调整他们对社会对家庭的种种不满情绪。另外, 教师也可安排本地学生与外来民工学生结对子, 在生活、学习上给予朋友式的交流、关怀, 通过这种结对子活动, 能随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针对他们经济困难等问题, 有的学校开展了为同学捐款捐衣物的活动, 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关爱活动。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近几年, 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针对外来民工子女的心理特点, 除了开展正常的教育活动以外, 有必要专门对外来民工子女进行个别化或群体化的教育。例如, 学校定期召开外来民工子女会议, 班主任就具体事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化交流教育等等。

(四) 培养学生自我教育习惯, 强化自我约束能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外界的各种影响来塑造和培养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只有外界的各种影响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因, 教育的功效才能真正体现。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 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 培养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逐步养成自我教育的习惯。常言道“医心良药在自身。”为了帮助民工子女克服不良的情绪和心理问题, 我们常常把他们集中起来进行心理辅导,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给他们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方法。如针对“自卑”的心理问题, 我们选择了一些积极的、富有激励性的语言, 教会他们反复运用“积极自我暗示”的方法, 天天练习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并不比别人笨, 我能行!”“别人能做到的, 通过努力, 我一定也能做到;我不要让别人把我看扁了!”“命运掌握在我的手中, 我要努力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第4篇

“家庭希望计划”的资助对象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家庭收入在印尼“全国贫困家庭数据库”中处于最底层(10%);二是家庭中有孕妇和(或)18岁以下子女。根据家庭人口规模,每个贫困家庭可以获得数额不等的现金资助,平均每个家庭每年可以获得180万印尼盾(约合152美元)的资助,这大约是贫困家庭一年支出的15%。获得资助的前提条件是贫困家庭的子女保持在校学习,并且在需要的时候到健康诊所接受必要的医疗服务(如产检、免疫等)。印尼国内大约有1.1万名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帮助这些家庭达到计划所要求的资助条件。

为了促进贫困家庭的行为发生积极变化,该计划开始组织母亲们参加相关培训,内容包括健康与营养、父母教育实践、儿童保护、家庭支出管理等。相关评估结果表明,印尼学生完成小学教育后继续接受中等教育的几率提高了8.8%,初中注册入学人数增加了一成。同时,接受产前检查的人数增加了7.1%,儿童发育迟缓病例的发生率下降了3%。如今,“家庭希望计划”帮助贫困家庭进行小型创业以补贴家庭收入。小型企业的女性创业者可以申请小额贷款。这些举措的重点不在于增加家庭收入,而是让贫困家庭的儿童有更好的机会摆脱贫困境况。

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第5篇

教育工作总结 XX小学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2017年,我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有121人。这一年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研兴校,质量立校,特色亮校”的办学思路,贯彻“惜时增效、轻负高效”的办学思想,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地全面落实各项工作。

一、建立学生档案,实行教育帮扶责任制。

开学初,各班都要对全体学生进行摸底,掌握信息,建立档案,制定措施。由班主任牵头,会同任课教师,在具体分析其落后的原因的基础上,制定出帮扶计划,并且以班级为单位,对有特殊困难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指定帮扶联系责任人,将责任分解到每位教师,担任“爱心妈妈”。从学习到生活实行全程教育、关心,定期进行家访,及时了解他们在校内外的思想动态,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同时在学生中开展城乡结对、帮扶活动。

二、探索总结,帮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解决学习、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1、营造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良好氛围。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切实关爱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成长,深入实施以“关爱生命,快乐成长”为主题的走进学生心灵系列活动,通过开展“走进农民工”等活动载体,让广大师生都参与进来,在全教育系统营造良好氛围,优化教育环境,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少年儿童一起沐浴着教育的阳光茁壮成长。

2、构建联系绿色通道。通过设置亲情电话、知心信箱,建立学习反馈制度、谈心制度等方式,加强学生、家长、老师三者之间的联 系,及时相互交流。让家长务工放心、学生学习安心。通过沟通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调整关爱方案,消除他们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排解心理压力,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开展人文关爱活动。定期举行主题班会、队会、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让学生生活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的环境氛围中,增强学习、生活信心,让他们切实体会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成功与愉悦。

四、完善保障机制,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扎扎实实,落到实处。

建立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及教育对策的调研机制,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等等进行调研指导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加强领导,持之以恒地抓好务工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

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第6篇

学校在德州市运河经济开发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根据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要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麒麟小学全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切实保障招生地段内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有力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纳入义务教育保障体系。

1、制订了《麒麟小学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实施方案》。

2、将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并列入教育经费预算,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3、简化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办理程序,按照就近原则安排入学。

4、对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困难资助、评优奖励等方面与城区原住居民子女享有平等权利。

5、把进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情况纳入每学期开学工作检查范围,并将检查情况予以通报。

6、对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并对家庭困难学生给予一定资助。

(二)强化服务意识

1、学校将招生政策和有关精神及时告知学区内居民。学校在招生期间公布招生咨询电话并设立招生咨询处,接受社会和家长咨询。对居民的咨询要耐心说明、细心解释。符合入学条件的,应无条件接收。不符合入学条件的,应向家长做好解释工作。努力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方便条件和服务。

2、我校将师资配备等情况及时公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做到公开、公正,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3、在招生工作中,我校树立大局观念,讲政治,比服务,树形象。强化责任意识,特别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问题,为他们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方便。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及优扶对象子女入学,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第7篇

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位于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振兴中路东二巷231号142县道附近,是一所实施义务教育的九年一贯制新建学校。现开设32个教学班,有中小学生1600多人。近年来,随着米东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我校普及范围内,聚集了大量进城的务工人员,他们为我区城市繁华和现代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妥善解决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是实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严格执行《米东区义务教育阶段外来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随迁子女就学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作为流入地的一所全日制公办学校,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严格执行国家政策,采取积极措施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真正为进城务工人员办实事切实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一、统一思想,全体动员,努力营造关心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良好氛围。

依法保障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是贯彻《义务教育法》、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关心帮助弱势群体、体现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的必然要求,更是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严格管理,关心爱护,让务工人员子女融入114中学快乐大家庭。

1、免收其借读费,使其与本地的孩子一样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

2、分班时一视同仁,平行分到各个班里。并配备优秀的教师任教,保证教学质量。

3、在平时教育教学中,关注学生未来,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每位老师都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不歧视、不排挤,积极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和自信的精神风貌,为学生的发展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务工人员子女学习基础比较差。学校根据这一情况,专门安排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的同学与务工人员子女结对子,教师也利用课余时间为这些学生做免费辅导功课,使他们尽快跟上学习。

4、外来务工子女,容易产生“矮人一头”的自卑心理和敌视攻击他人的行为,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从思想深处积极引导,从生活上主动关心帮助,使他们感受到师生的关爱和学校的温暖。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全天候开放,对于心理存在问题的孩子,积极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外来务工子女消除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5、学校在各项管理上注重关心务工人员子女,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从生活细节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学习生活习惯。每周检查指甲头发等个人卫生。并通过团委和德育处组织各种活动,每周召开主题班会并开展互帮互助活动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强意识,从而教会学生怎样做人。使之尽快与城区学生融合,提高学习生活质量。

6、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学校发现部分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能力比较差,根据这一情况,学校多次召开家长会、聘请专家到家长学校中举办家教管理讲座,以提高务工人员家庭的教育水平。此举受到了家长的热烈欢迎。

我校上下一心的努力,社区务工人员子女在我校生活愉快,学习进步,养成了比较好学习和行为习惯,他们的家长也能够放下后顾之忧,踏实工作,不再为孩子上不起学,上不好学而心力憔悴。今后,我们将更坚决的执行国家和地方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好政策,为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做更多的工作,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在子女教育上的实际问题。

乌鲁木齐市第114中学

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第8篇

一、报名条件

(一)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

(二)

身体健康。

(三)

符合 (一) 、 (二) 条规定, 并同时符合以下规定的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可以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且不受报考批次的限制。本人及其法定监护人在我省有合法稳定的住所 (含租赁) 并连续居住满6年, 本人初一到高三年级在我省学校有学籍并连续在我省就读6年, 同时在我省普通高中学校毕业, 其法定监护人在我省有合法稳定的职业, 并按规定参加我省从业人员各项社会保险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两项社会保险) 满6年。

(四)

符合 (一) 、 (二) 条规定, 并同时符合以下规定的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可以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 但只能报考本科第三批及高职专科学校。本人及其法定监护人在我省有合法稳定的住所 (含租赁) 并连续居住3年以上 (含3年) 不满6年, 本人初中阶段在我省学校就读并毕业, 参加我省中等学校招生考试取得我省高级中等教育学籍并连续在我省就读满3年, 同时在我省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 其法定监护人在我省有合法稳定的职业, 并按规定参加我省从业人员各项社会保险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从业人员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两项社会保险) 3年以上 (含3年) 不满6年。

(五)

符合 (一) 、 (二) 条规定, 并同时符合以下规定的外省籍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也可以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 但只能报考本省的高职专科学校。本人及其法定监护人在我省有合法稳定的住所 (含租赁) , 本人在我省有高级中等教育就读经历, 并取得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证书, 其法定监护人在我省有合法稳定的职业。

二、报名时间

报名时间定在2014年1月份, 具体日期另行公布 (报名工作与本省有户籍的考生同步进行) 。

三、报名地点

申请报名的应往届考生, 均到本人毕业学校所在地的市县招生办报名。

四、考生报名需提交的材料

(一) 考生及法定监护人在我省居住的材料:

公安机关核发的《居住证》或《暂住证》或经暂住地派出所确认的暂住地居 (村) 民委员会出具的居住证明 (同时证明考生和法定监护人的关系) 。

(二) 考生及法定监护人的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原件、复印件:

考生本人与其法定监护人的“常住人口登记卡”不在同一居民户口簿上的, 需提交法定监护人户籍所在地居 (村) 委会出具并经公安派出所或办证中心确认的证明两者关系及说明“常住人口登记卡”不在同一居民户口簿上原因的证明书。

(三) 考生本人在我省就读的学籍材料:

1. 申请不受报考批次限制的考生需提交:

(1) 海南省初级中学毕业证书原件、复印件;

(2) 海南省普通高级中学毕业证书原件、复印件 (应届毕业生由就读学校开具证明) ;

(3) 《2014年海南省“异地高考”考生初中阶段学籍审查表》;

(4) 《2014年海南省“异地高考”考生高中阶段学籍审查表》;

(5) 高中学籍材料 (往届生) 。

2. 申请报考本科第三批和高职专科学校的考生需提交:

(1) 海南省初级中学毕业证书原件、复印件;

(2) 海南省普通高级中学或海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原件、复印件 (应届毕业生由就读学校开具证明) ;

(3) 《2014年海南省“异地高考”考生高中阶段学籍审查表》或《2014年海南省“异地高考”考生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学籍审查表》;

(4) 高中学籍材料 (往届生) 。

3. 申请报考本省高职专科学校的考生需提交:

(1) 普通高级中学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原件、复印件 (应届毕业生由就读学校开具证明) ;

(2) 高中学籍材料 (往届生) 。

(四) 考生法定监护人在我省参加社会保险的材料:

《2014年海南省“异地高考”考生法定监护人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审查表》。

(五) 考生法定监护人的从业材料

1

考生法定监护人与从业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复印件或从业单位开具的从业证明;

2. 灵活就业人员由现居住地居 (村) 民委员会出具的从业证明;

考生及法定监护人在我省的居住时间和考生在我省的就读时间, 从考生参加高考当年的8月31日往前推算;考生法定监护人在我省参加社会保险的时间, 从考生参加高考上一年度的12月31日往前推算。

五、报名资格的审查职责

“异地高考”考生的报名资格审查工作, 按照海南省国家教育考试联席会议制度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 实行“谁主管、谁审查、谁确认、谁负责”的审查办法。

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受理考生提交的报名材料;审查考生的学历和学籍;确认考生的报考资格和报考批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相关审查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并负责调查、处理群众举报本部门审查范围内的有关案件。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审查本地区考生法定监护人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社会保险相关审查工作进行管理和监督, 并负责调查、处理群众举报本部门审查范围内的有关案件。市县公安部门负责核发和审查考生及法定监护人的《居住证》或《暂住证》, 确认暂住地公安派出所或办证中心出具的居住证明的真实性;省级公安部门负责对各市县公安部门所审查项目的管理和监督, 并负责协调处理群众举报本部门审查范围内的有关案件。省考试局负责对报名资格审查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 并负责对考生的报名资格及报考批次进行网上公示。

六、报名程序及办法

(一)

考生在规定的时间, 持报名所需提交的所有材料到市县招生办申请报名 (报名点不受理考生委托他人报名的申请) 。

(二)

市县招生办接收考生提交的报名材料, 并检查考生提交的报名材料是否完整、齐全, 不完整、不齐全的当场退还考生所提交的所有报名材料, 并通知考生在报名期间补齐后重新申报。

(三)

市县招生办核对考生提交的证件原件与复印件是否一致, 一致的, 将证件原件当场退还给考生本人, 留存其证件复印件和其他报名材料, 并在其复印件上签署核对人姓名。

(四)

市县招生办将考生提交的报名材料按类别整理造册后送交本市县的教育、人社和公安部门。

(五)

市县教育、人社和公安部门对相关材料进行复核和认定, 并做出审查结论。

(六)

市县教育、人社和公安部门将审查结果反馈给市县招生办, 市县招生办根据报名条件确定考生的报名资格以及报考批次。

(七)

市县招生办通知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报名, 对于不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市县招生办要书面告知考生本人。

(八)

考生缴纳考试费用, 领取报考卡、报考资料。

(九)

考生登录省考试局网站进行网上报名。

七、报名资格的公示

在本省普通中学毕业的应届考生, 由所就读的学校在考生就读班级、学校进行张榜公示 (同时公布市县招生办的举报电话, 并在学校内设立举报箱) , 其他考生的报名资格在各市县招生办的办公地点张榜公示 (同时公布市县招生办的举报电话, 并在报名点设立举报箱) , 公示时间为10个工作日。所有取得在我省“异地高考”资格的考生需在省考试局网站进行公示 (同时公布省级相关管理部门的举报电话) , 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 公示名单由省考试局网站留存至当年年底。在公示期间, 各有关单位要安排专人值班, 受理考生及其他人员的举报。

八、违规处理

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第9篇

情况汇报

我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较好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育基本情况

(一)幼儿教育

全市幼儿园**所,其中公办**所,民办**所,在园(班)数**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

(二)义务教育

2011—2012学,全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不含**个教学点),其中小学**所(民办**所),初中**所(完全中学**所,初级中学**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其中小学学生**人,初中在校学生**人。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共计**人(小学**人,初中**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小学**人,初中**人),占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人数的**%。

(三)高中阶段教育

2011—2012学,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所(含州属),其中完全中学**所,高级中学**所,职业技术学校**所,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人。

二、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主要做法

(一)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规划,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及时安排进城务工子女到就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小学由中心校和乡镇街道统一安排,在服务区域内张贴入学信息公告,下发入学通知书,各学校组织学生报名入学;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学校就读,由教育局封存小学生毕业监测成绩,按照学生居住地址,由电脑划片派送到就近公办初中学校就读,确保了入学公平。

(二)实行阳光招生

我市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并公布名次,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实行免试、就近、划片招生,本地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混合编班,在教育收费、评优奖励、入团等方面一视同仁。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三)扩大公办教育资源

一是加大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中、*中、*小、*小、*小等学校扩大现有城区学校

学位;新建***新校区,原***老校区2011年秋季学期招收初中学生**人;新建寄宿制的**市第**小学已经开工建设,占地**亩,设*个班,建成后可以容纳**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二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各乡(镇)建成了中心寄宿制小学和寄宿制初级中学,为农村留守儿童上学创造优越条件,基本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减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减轻了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压力。

(四)简化入学程序

办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手续,只需提供户籍证明、暂住证明、务工证明,根据其居住地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学校无条件予以接收。

(五)加强学籍管理

建立了以学校管理为中心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就学情况的监管,及时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转学、辍学等情况。

(六)积极扶持以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

一是及时下拨生均公用经费;二是组织民办学校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师资培训,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给予指导;三是在质量评比方面给以适当照顾,每年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奖项均向民办学校分配一定名额,鼓励学校办学。

三、存在的困难及下一步打算

(一)存在的困难

1、现有公办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教育需求,公办学校压力较大,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

2、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动性大,不利于孩子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管理。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点经常变动,学生流动性和随意性大,想走就走,不跟任何人打招呼,更没有办理转学手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困难增大,孩子在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得到稳定、系统的教育。

(二)下一步打算

1、加大教育投入,科学合理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加强学籍管理,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专项档案。

**市教育局

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第10篇

丹东市教育局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认真贯彻省文件精神并出台了《丹东市关于开展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扶助专项工作方案》、《丹东市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始终把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丹东地区现接收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9693人就读,完全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为丹东市的和谐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我市已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纳入了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规划,按照相对就近、免费入学、统筹安排、一视同仁的原则,及时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就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小学由学校统一安排,在社区张贴招生通知,各校组织学生报名入学;小学升入初中就读,由教育局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居住地址,相对就近分配到初中就读。

二、实行阳光招生,阳光分班

丹东市教育局下发了《丹东市教育局关于做好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分班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阳关分班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坚持按学区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本地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混合编班,在教育收费方面,免学费免书费,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学校做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指定学校参加中考,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确保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享有和城市学生同等权利。

三、简化入学程序

为了方便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办理转入学手续,只需提供户口、居住证、务工证明,教育局根据其居住地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就读学校,学校无条件予以接收。

四、加强学籍管理

建立了以学校管理为中心,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为加强对流动儿童就学情况监管,各校还建立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备案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信息及就学、转学、辍学等情况。

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第11篇

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务工人员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存在诸多问题,为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务工人员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我校在本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摸清情况,确立工作目标

我校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务工人员子女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二、我校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

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方案,真正地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教师结对帮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每班推荐几名典型学生与我校在职教师结对,每位教师结对1—2名学生,帮扶教师经常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谈心,随时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他们生活、指导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档案和联系卡。

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4、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为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能像普通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我校在周二至周四的下午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课外阅读、学习指导、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等。

三、成绩和困难

经过近一年来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我校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落实到学校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同时,缺乏心理教育的老师和相关人员也是制约“关爱工程”的问题之一,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总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更应该站在对学生负责、扎实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问题,为社会培养出一代合格的接班人,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努力探索促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健康发展的工作思路,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享受到同其他学生一样的教育和关爱。锻炼他们的意志,培养坚韧、独立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第12篇

以职业教育作为推进流入地中考政策的突破口, 在城市向农民工随迁子女全面开放免费职业教育和困难学生资助, 增加他们“初中后”的选择机会。持续开展研究, 对非户籍人口子女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科学预测流入地的接纳“容量”, 进行前瞻性规划;系统评估流入地中考政策的利弊情况, 促进政策不断完善。

在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努力下, 农民工随迁子女 (以下简称“农民工子女”) 的义务教育状况开始得到逐步解决。但是, 随着社会发展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的提高, 义务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家长希望孩子初中毕业后继续能够接受更高阶段的教育, 高中阶段教育需求将逐步成为大多数流动人口家庭的教育选择底线。同时, 国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的确立, 也为农民工子女的初中后教育需求创造了客观条件, 如何满足将来规模巨大的农民工子女的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 当前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完初中教育毕业后通常面临着四种选择:留城念高中或中职;留城就业;回原籍念高中或中职;回原籍就业。

由于高中阶段教育属非义务教育性质, 且由于高中阶段教育与高考制度紧密相连, 当前大部分城市的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相对短缺, 农民工子女即使在城市继续接受教育, 也需要在流入地和流出地两地间办理诸多繁琐的手续, 同时需要缴纳高额的“借读费”、“赞助费”等, 高考还必须回原籍参加。如果农民工子女回原籍参加中考, 由于各地课程改革程度和教材存在较大差异, 教学内容难以衔接, 返乡后可能很难适应当地中考, 一个直接的后果便是很多学生不得不在初二就要返乡适应原籍的中考模式。当前异地中考政策规定的缺失与不完善, 在一定程度上让大量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希望落空, 在给农民工家庭造成诸多不便、增加诸多负担的同时, 也影响着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这一指标的实现。

针对这一新的状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要“研究制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因此, 未来10年中国教育的发展, 必须要着眼于未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来制定并调整相关教育政策, 必须为农民工子女创造享有平等受教育权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让教育发展惠及他们, 让其能在流入地平等、顺利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从目前的情况看, 流入地参加中高考, 对于省内流动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问题不大, 问题大的是跨省流动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目前, 户籍性质是农村户籍的、跨省流动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是政策关注的重点, 也是解决问题的难点。其中, 农村户籍的农民工随迁子女, 则又是最大的弱势群体。

进城务工人员以及他们的随迁子女教育问题, 是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在教育上的反映, 仅由教育部门来解决此类问题是不现实的, 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需要从中央和国家层面, 通过政府协调, 教育参与配合, 才能得到解决。

在目前的情况下, 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 需要分阶段, 分情况, 通过渐进的改革和推进, 从逐渐缓解到彻底解决。

1. 找准政策的关键点, 关注重点人群。

根据以上分析, 非户籍人口子女, 目前政府从政策层面所关注的主要群体, 应是跨省流动的农民工随迁子女, 因此, 政策的着眼点应重点关注这一群体。在此基础上, 再扩大到所有的非当地城市户籍的流动人口子女。

2.. 以开放中小城市户籍为契机, 开展先行先试的试点改革。

根据2009年12月5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在城镇就业和落户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重点工作为指导, 以开放中小城市户籍为契机, 在目前的户籍管理体系下以及中考高考政策框架内, 实施政府为主导, 教育部门参与, 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先行先试的试点改革。

3.. 建议教育部明确颁布允许异地参加中考的的政策, 促进地方政府充分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入地升学的的权利。

建议在已经颁布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 (教基二厅函[2010]10号) 基础上, 明确规定非户籍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可以参加中考, 表明教育部提倡教育机会公平的态度, 以此促进地方政府出台相关政策, 让农民工随迁子女乃至流动人口子女获得流入地升学考试的机会。

4..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为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入地升学提供一条暂行通道。

以职业教育作为推进流入地中考政策的突破口, 在城市向农民工随迁子女全面开放免费职业教育和困难学生资助, 增加他们“初中后”的选择机会。同时, 建立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和其他流动人口子女提供一条流入地升学的暂行通道, 满足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5.. 持续开展对非户籍人口子女在流入地接受教育和升学问题的调研, 作好相关教育规划。

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第13篇

教育的措施

近年来,随着城市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社区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够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消除歧视与偏见,改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环境,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我社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有健康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

具体措施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女子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我社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依法保障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当前,我国正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的新阶段。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就业,加快了城镇化发展。大规模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以进城务工就业的形式向城镇转移。面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这种新形势,我社区从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出发,切实做好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平等的接受义务教育各项服务工作。为此,我社区引起高度重视,并要充分认识到,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是推动城市两个文明建设、发展城市生产力、促进城市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推进城市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学习处境有着较多的困难,所承担的压力比一般学龄儿童更大,更加需要关注和爱护。我们用有长远的眼光、宽广的胸怀、满腔的热忱、强烈的责任,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扎实地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二、集合本社区实际,充分发挥社区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中的作用。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应该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我社区积极与辖区内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联系。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渠道作用,促进学校更多的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并且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等特点,学校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重视合作精神,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合力,在学校,家庭、社区中营造全纳氛围。社区健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登记管理制度,在社区为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

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能力。

三.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良好氛围。

为了宣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重要性。社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加强了舆论引导工作。包括在辖区内的宣传栏张贴海报和宣传画、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使广大居民都能认识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性,宣传中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通过此次宣传活动的开展,对推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引起全社区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关注。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了舆论氛围。

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第14篇

育活动的情况说明

第一中学是一所林业局学校,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随之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我校从实际出发,做了一些探索,我校在学校领导班子领导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下,在667名全体师生中开展了保障进城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活动。我校高度重视关爱留守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收到良好效果。留守学生在校领导、教师的关爱下健康成长。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召开家长会,摸清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孤残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孤残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负责对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孤残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健全制度,开展活动

1、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在团支部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孤残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孤残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学生谈心,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3、开展关爱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4、利用“爱心天地”,加强关爱。

每个“留守孩子”都有一个以上的手拉手好朋友,在学习、生活上帮助他,与他一起成长进步。并在“留守孩子”生日期间,全班同学为“留守孩子”献上一声生日祝福送上自己制作的小贺卡、小礼物等。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关怀。

深圳市暂住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办法 第15篇

接受义务教育的情况说明报告

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成长存在诸多问题,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经商,有许多成功人士已在经济发达地区购置房产安家落户,使大量生源外流,但仍有一部分的农民在外过着低收入的打工生活,无力支付高额的异地借读费用,只好将子女留在本乡由长辈或其他亲戚帮助看管。为此,我校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让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学生的家长放心在外打工。

1、建立健全领导负责制度。学校成立了关爱工程领导小组,制订具体计划,实施了“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关爱工作方案,使学校成为了学生学知识,学文化,不断提高思想觉悟的主阵地。

2、建立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档案。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学生及进程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建立了每个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档案,加强的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3、形成关爱合力。学校在原来的家访制度基础上,依据现有情况,实行不定期的家访,与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与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远在外地的家长定期电话沟通,增进了解,寻求互助,并对农村的老年监护人(如学生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给予一定的家教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管教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4、给父母的一封信。各班级还安排所有的留守学生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给父母写了一封信,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等等向父母进行汇报。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行动研究 第16篇

虽然解决了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难的问题, 但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这些学生中学困生相对较多, 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部分学生还存在厌学逃学现象;有的学生方言严重, 产生交往困难, 在班集体活动中难以融合;有的学生家庭教育不健全, 家校联系相当困难, 难以形成合力;少数学生还存在行为偏差现象。

流动人口子女在入学我校前没有受到良好教育, 特长和潜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自主发展的美好愿望不能实现。那么, 进入我校之后, 我们就应更多地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构建对流动人口子女“一视同仁, 不得歧视;根据特点, 适当照顾;消除差异, 养成规范;以人为本, 同步发展”的教育模式。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坚持以人为本

1. 和当地孩子一起参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精神代代传”活动。

“中国了不起”。让流动人口子女从中华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事件, 身边发生的或亲身经历感受过的平凡小事中, 寻找自己认为能体现“中国了不起”的一件事, 寻找和发现其中蕴涵的民族精神。来自遵义的学生, 讲遵义会议会址, 讲娄山关雄姿;来自长江三峡的学生, 颂三峡风采;来自井冈山的学生, 赞美着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中国真的了不起。

“中国人了不起”。让流动人口子女从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 感受其体现的优良品德和精神境界, 寻找心目中了不起的中国人, 寻找和发现其身上表现出的民族精神。重庆的孩子缅怀“歌乐山”;江西的孩子牢记“邓小平小道”;贵州的孩子们不忘“长征路”。中国人真的了不起。

“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让流动人口子女做一件自己认为最能体现民族精神又力所能及的事, 从中体会到要做一个了不起的中国人。

流动人口子女们在第二故乡——长河和当地孩子一起寻访“家乡之最”、展览“家乡之最”、歌颂“家乡之最”。寻找着“为中国自豪的一百个理由, 中华民族的一百个声音和国旗升起的一百个时刻”, 通过征文、演讲和评选寻宝标兵引导流动人口子女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 感受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体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 从而逐步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从小立志在第二故乡努力学习。

2. 爱国首先要知国。

我们通过小天鹅电视台、《小天鹅报》介绍国家大事, 组织师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影视片, 在宣传窗专刊介绍伟大的祖国。组织观看《腾飞的长河》、《奋进中的长河镇中心小学》等专题片, 并带领他们到杨贤江故居、市生态农庄和长河工业区参观, 领略第二故乡长河日新月异的变化。通过热爱第二故乡———慈溪、长河的教育, 他们了解慈溪的青瓷文化、围涂文化、移民文化, 让他们了解长河的苦难史、建设史、发展史和革命先烈杨贤江, 让他们知道在大桥经济时代慈溪在腾飞, 长河在前进, 从而使他们热爱第二故乡, 主动地融入当地的主流文化。

3. 高歌颂祖国。

在国庆节、儿童节、建队节时, 让流动人口子女全体参与, 每次活动都有他们的节目, 比如今年六一儿童节五年级4班黄花 (定西籍) 和吴凤 (安徽籍) 的《家乡颂》, 赞美了江西、安徽两省的名胜古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效果很好。

在以上的教育活动中, 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受到了启发, 心灵得到了净化, 特长和潜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二、“期待、激励、训练、创新”的教育理念, 是教育行动研究的重点

1. 期待。

我们相信每个流动人口子女都有特长、都有优点、都能创新、都能成功, 这是实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必要条件。具体来说, 我们主要是树立“两信”思想, 即学校老师和家长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长可扬, 有创新能力可挖掘;每个流动人口子女都要相信自己有长可扬, 有潜可挖, 我能干, 我能行, 我能成功。

2. 激励。

对于来自不同省市、不同民族, 具有不同方言, 又有性格差异、学业差异的学生来说, 要激励他们扬长, 对于素质优良已经扬长的学生则要激励他们发展更全面, 创新更突出。在行动研究中, 教师用肯定性的形式来诱导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在经过一定良性积累后能够自我发现, 自我肯定、自我接纳, 最终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自信心理品质。

3. 训练。

对流动人口子女进行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班纪班风等团体训练, 让他们自主参与教学过程, 高效地进行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训练。19个流动人口子女教学班都积极参与学校“勤学、守纪、推普、卫生”四项红旗竞赛, 通过“小一点, 近一点, 实一点”的系列规范教育活动, 深化“告别不文明, 争做第二故乡合格小公民”活动, 促进流动人口子女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与和谐管理, 从而真正落实“让流动人口子女共享同一片阳光的教育理念”。

4. 创新。

杨贤江说:“人要得人生底胜利, 要实现伟大的人格, 最重要不可缺的武器, 就是活动, 就是创造。”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行动研究确实需要研究方法的创新, 其最终目的在于培养流动人口子女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扬起个性的风帆, 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 成为新一代创新型人才。

我们从事流动人口子女班教学的老师要多动脑筋, 解决知识衔接的问题, 首当其冲是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 “根据特点适当照顾”, 整合教材让学生学有兴趣。根据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活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来自安徽的贾学文, 具有良好的数学天赋, 任科教师就对他抓紧培养, 使其在小学数学竞赛中脱颖而出, 并且带动整个班级优良学风的形成。

又如:刘斌同学四年级从江西转入, 三年级没学过英语, 学习英语成了他最大的困难。任科教师不辞辛苦, 给他补课, 使他很快把三年级英语补上。这样极大地调动他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年级参加镇学科抽测, 语、数、英三门学科的总成绩名列全镇第一。当年参加慈溪市五年级语文阅读竞赛又荣获市三等奖, 为市内唯一的流动人口子女获奖者。

期待是条件, 激励是手段, 训练是保证, 创新是结果, 四者密不可分, 贯穿于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行动研究的全过程。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行动研究”的关键

在流动人口子女教育中最有生命力的是教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崇高师德。全校教师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流动人口子女, 一视同仁,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流动人口子女, 从不歧视他们, 让他们享受到与当地孩子们同样的优质教育资源、平等的教育权利。

1. 老师们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流动人口子女, 把全体流动人口子女作为教育主体, 参与学校德育活动。

我们组织从事流动人口子女教学班的老师, 共同参加业务进修、岗位培训, 参加教师基本功竞赛和教研活动。了解新的教育信息, 吸取有时代气息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并通过师徒结对, 提升这部分教师的教学水平。

2. 建立对流动人口子女的谈心制度。

从师生平等的角度与他们交心, 引领学生追求真知, 努力进取;激发学生不怕生活上的困难, 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树立勇往直前的精神情感。

3. 及时与家长沟通。

家访是学校教育向家庭教育延伸, 从而推动优化家庭教育良好环境的最好途径。老师们克服流动人口居住散、杂, 路不熟, 家长难找等困难, 找出学生的闪光点, 找上门向家长报喜, 促其再上进;指出学生不足, 委婉地与家长共商对策, 引导孩子学正经、走正道。热情地向家长们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当代家庭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 从而提升流动人口家庭的家教水平, 促使其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和谐发展, 同时也为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营造温馨型、勤奋型、学习型的家庭做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行动研究过程本身也是教师们的学习过程。教师们深刻认识到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就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体现对流动人口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

四、结语

随着行动研究的深入开展, 我们更加深刻理解温家宝总理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同在蓝天下, 共同进步成长”的重要题词, 更加深刻理解《国务院关于基础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关于以流入地公立学校为主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就读的规定, 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理论。

在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 我们在教育观念、教育管理、师资队伍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绩, 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这些经验与成果是感性的、不成系统的, 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进行总结分析、概括提炼, 将它提升到理论高度, 尽可能探索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原理、法则和规律, 并借此来指导今后实施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 以精心浇灌祖国的流动的花朵。

时代在发展, 理论在创新, 实践在变革, 我们将在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和教育行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一如既往, 加倍努力, 为流动人口子女共享同一片蓝天, 使他们在第二故乡——长河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做出更大贡献。

上一篇:党课总结字下一篇:固定资产购置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