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我的母亲河诗歌

2024-06-29

黄河我的母亲河诗歌(精选14篇)

黄河我的母亲河诗歌 第1篇

——北落师门

黄河——

我苍老而又年轻的母亲,

你背负着历史的沧桑

从远古走来。

你满载着民族的耻辱和愤懑,

在千万年不化的雪山下流淌。

你裹挟着雷与电——

冰与火的冲击,

经受着凤凰涅盘般的磨难。

从涓涓细流的源头到百里滩涂的入海口,

驾驭着万马奔腾不可阻挡的气势奔流向大海。

 

黄河我的母亲河诗歌 第2篇

古往今来,在您身上汇聚了多少灿烂神话!

您曾被多少文人墨客所叹服,

古代的文豪们,无不倾心于您那优美的身姿!

现如今,

它们恶魔般地将你澄澈的笑残忍地掠走!

天的影儿,云的影儿,月的影儿,都消散了!

留下的,就只有——无尽的悔……

可您始终没有怨言,只是默默地受了!

污浊能将您的`外表改变,但它永远无法改变您那颗水晶般的心!!

渭、汾两臂将祖国,您的儿,搂得更紧了!

黄河我的母亲河诗歌 第3篇

为此,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黄河, 母亲河》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 我运用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从诗歌《黄河颂》导入, 温故而知新, 设计了导读、领读、齐读的方式, 并配以雄壮的背景和音乐。“教”在实际中去“做”, “教”在体会中去“学”。让孩子们在黄河雄壮的大背景下真正地随着诗人行进在黄河岸边, 感受黄河的气魄, 回想着雄奇壮丽的山河, 英勇的战士抗击敌人的气概, 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孩子们在激情中真正走近母亲河, 沉醉于文学的氛围中。书声琅琅, 充满激情应是语文课堂独有的风景。在神采飞扬、声情并茂的朗读中, 再现了诗人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体悟了诗文蕴含的情味、意境和神韵。一曲黄河的赞歌也从这奏响。

出示黄河视频资料, 在黄河大背景和黄河钢琴曲的映衬下, 一生导读, 一生领读, 全体诵读。好一曲黄河的颂歌!黄河, 我们的母亲河, 她印记着历史的足迹和岁月的斑斓, 在我们心绪涌动之时, 开启了今天的黄河文化巡礼!今天, 我们以活动展示的方式向大家再现黄河母亲的风采, 从中再次体味母亲河不朽的精神!

激情的导入, 激发了孩子们的内趋力, 在走进课堂活动时更是激情澎湃。由此我深刻地认识到:教以“生活”为中心, 抓住孩子们心灵的震颤对于孩子的“学”来说, 至关重要。为加强小组的主体有效参与, 我大胆地采用了“你对黄河知多少”, “你想对黄河说什么”, “真情成文”三大板块。这次创新设计采用启发式教学, 培养学生的自觉主动精神。寓教于乐, 全员参与。教、学、做的重点放在了解知识, 整理归纳和情感熏陶、真诚成文几处, 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这不仅是一种情感的奠基, 也是点燃孩子们热情的前奏, 更是一篇真实感人的文章问世的基石。

“你对黄河知多少”是黄河文化巡礼的第一站。我摒弃了过去避而不学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误区, 或者单纯写作的作文课教学。专门设计了从地理、历史、文艺、文学和环保五方面了解黄河的文化。这一设计在准备阶段就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他们纷纷出谋划策, 自主选取代表, 主动搜集整理资料, 设计独具特色的展示方式。在文艺组设计的《龙的传人》的激昂的旋律中我们感受到了黄河的辽阔和壮美, 正因如此, 她才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也吸引了无数的文人骚客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我们一起感受了黄河无穷的魅力。文学组的介绍更是独具匠心。展示关于黄河的俗语、谚语、成语;诵读赏析罗隐的《黄河》;朗读关于黄河的诗句;全体学生重温李白的《将进酒》……文学的积累与情感的点燃同步, 真正地投入其中, 乐意无穷。环保组的告炎黄子孙书更是于情感升华处警钟长鸣, 发人深省。

在这里我真正地体会到了陶先生曾精辟论述的“自动是自觉的行动, 而不是自发的行动”的启发式教学思想, “在自动上培养自动, 才是正确的培养”啊!教、学、做统一中, 历史、文艺和文学组精彩纷呈, 故事、传说, 层出不穷;歌曲《龙的传人》激活了情感的活水;一首首诗歌的吟唱更是激情盎然。从活跃的参与中, 他们真正地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文学的独特魅力。真的是“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活教育”。生活处处皆语文啊!对黄河源远流长的文化的了解, 使孩子们在展示中更深地体会到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一种对母亲河五千年文明的敬畏和热爱之情油然而升, 而这种感情又在黄河现状面前再次达到高潮。一幅幅黄河环境污染现状的图片, 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 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 这残酷的现状为我们敲醒了环境保护的警钟, 不由得我们不掩卷沉思。此刻真正实践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 增加自己的力量, 增加自己的信仰”的行知理论。黄河文化巡礼随着澎湃的激情进入第二站“你想对黄河说什么”。这一处是激昂过后情感的沉淀和理性的思考。各组纷纷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感受, 匠心独具的对联、设计精巧的广告词, 激情洋溢的散文诗, 感情充沛的爱国宣言, 这都是孩子们真正走进黄河, 走进课堂的证明。“九曲河沙名副其实是黄河/十亿爱心扭转乾坤变碧水”“波涛汹涌/横跨九州大地/心潮澎湃/哺育华夏儿女”“黄河浊浪兴华夏/礼仪清波润昌明”纵然不是千古佳句, 却是真情的流露, 情感上升为理智和能力的升华。

一触即发的情感之水让它尽情地流淌, 就自然进入第三站“真情成文”。那澎湃的激情和跳动的思绪借感情之笔恣意挥毫, 便是一曲心灵的赞歌。跳动的思绪和澎湃的激情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 在共同倾听一曲黄河绝唱中, 回荡我们对母亲河那亘古不变的情思!可延性教学情境可以让孩子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有更为广阔的提升空间。点燃孩子们的激情, 营造激情的氛围, 是孩子们真正走进课堂的前提。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 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也是一种教学艺术。

从“河”到“黄河” 第4篇

关键词:河 黄河 社会历史 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5)04-82-86

引言

关于“黄河”,先秦文献称“河”, 何时称作黄河?什么原因致使其成为黄河等这一系列问题,有不少学者已做过相应的研究,如李鄂容的《黄河为什么姓黄》一文,不仅研究了“黄河”一词的出处,而且探究了黄河为什么变黄的原因。葛剑雄主编的《河流文明丛书》也回答了黄河变“黄”的原因及时间。这些文章对于相关问题深入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本文通过查阅相关古籍文献,借助于历史地理学和地质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前贤研究基础上进行一些补充和综合,以图充分阐明“河”到“黄河”的变迁及其所引出的几个问题。

一、“黄河”名称的由来

秦汉以前,中国古代的名山大川都有其专用称谓,如五岳、四渎,五岳即泰山、恒山、嵩山、华山和衡山,“江、河、淮、济为四渎,”〔1〕,就是指长江、黄河、淮河和清河。先秦以及秦汉的文献中称一般的河流为“某某水”,如渭水、恒水、卫水等,如“恒、卫,二水名。恒水出恒山,卫水在灵寿”〔2〕。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很多河流山川发展出新的社会名称,而且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与旧名并称于世,如“河”与“黄河”都指的现在的黄河,但在“黄河”名称出现以后,“河”的称呼并没有遗弃,而是与“黄河”并称,尤其是在正史或官方文书中,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有“河”与“黄河”并用的情况。

在《史记》及先秦的文献中,黄河都称为“河”或“河水”,如《尚书·禹贡》云:“导河积石,至于龙门”〔3〕;《尔雅·释水》曰:“河出昆仑虚,色白”〔4 〕;《孟子》曰:“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5〕;《庄子·秋水篇》云:“秋水时至,百川灌河”〔6〕;《史记》有云:“元光之中,而河决于瓠子,东南注巨野”〔7〕、“ 赵别将司马卬方欲渡河入关,沛公乃北攻平阴”〔8〕等。这些文献对有关黄河的记载都称黄河为“河”,《史记》中并无“黄河”的称呼。实际上,“黄河”一词最早在《汉书》中出现,如《汉书·地理志》曰:“沮水首受中丘西山穷泉谷,东至堂阳入黄河”〔9〕;再如《汉书》卷十六《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第四载汉高祖刘邦大封功臣的“封爵之誓”曰:“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爰及苗裔”〔10〕,但有人会以此而认为“黄河”一词早在西汉初年就已经出现了,其实不然〔11〕。《史记》对汉高祖刘邦的大封功臣这一历史事件也有记载的,《史记》中的“封爵之誓”是这样的:“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12〕,对同一历史事件甚至同一言辞的记载为何会有差异?笔者认为,班固作《汉书》所参考的最便捷可靠的史料就是《史记》,在《汉书》中有很多史料跟《史记》中记载的完全一致,证明班固大量地引用《史记》,但有的不是完全摘录,而是对所引材料进行了文饰加工,但他受其所处时代语言环境的影响,他用当时已有的社会名词来表达同一事物,为了使所记载的历史事件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一致,或是为了把同一件事解释的更清楚以免世人产生歧义,因此产生一定的差异,但所要表达的事物的本质并没有改变,其实就是一个新名词代替旧称号的问题。班固以新名词代替旧称号的现象,这并不是特例,在《汉书》中类似的例子还有,比如在《游侠列传》中他把战国四君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称为“四豪”,“豪”是两汉时常用的社会名词,但《史记》中并没有把“四君子”称作“四豪”或“豪侠”,而班固却用来形容“四君子”,证明他们与两汉的“豪”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或相似的。以班固的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来看,他不会想当然地就用一个新的社会名词来代替旧的称号,而是经过对比分析以后才加以运用的。

由此可见,“黄河”一词最早出自《汉书》,到目前为止,《史记》及其之前的文献中并未发现这一名称,而刘邦当时也并未称黄河为“黄河”,但这仅限于出现在《汉书》中,并不能由此断定西汉时民间就没有这一称谓,或许只是没有出现在文献中而已。东汉之后,估计“黄河”这一称谓还未得到普遍的接受和运用,“河”的称呼与“黄河”并用,但有时指一般的河流,并不专指黄河,“河者,水之总名也”〔13〕,“唐宋以后,尤其到了宋代,‘黄河这一名称才被极普遍地使用起来”〔14〕。然而,为何东汉之前称黄河为“河”,东汉及以后则称“黄河”呢?这一称谓变化的背后隐藏了何种历史信息?

二、“河”到“黄河”的原因

从“河”到“黄河”,不言而喻,因水的颜色而得名,但这只是一种表征,这实质上体现了一种社会历史和生态环境的变迁。换句话说,从“河”到“黄河”,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这一变化是带有社会因素的;从不黄到黄,这是一个水文特征的变化,其背后是生态环境变化的因素。

首先,黄河是因水的颜色而得名,东汉时出现“黄河”之称,证明东汉时黄河的水已经是黄的了,但这是否能说明之前黄河的水不“黄”而是“清河”呢?其实不然。《尔雅·释水》云:“河出昆仑虚,色白。所渠并千七百,一川色黄。潜流地中,汨潄沙壤,所受渠多,众水溷淆,宜其浊黄”〔15〕;《左传·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这说明了黄河在先秦时已经出现水质浑浊且黄的情况,而且黄的时间相当长,证明河水不清已早为人知了。王莽时张戎说:“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16〕,即西汉时黄河的含沙量特别大,而这些沙则主要是来自黄土高原中上游的黄沙,这也说明了西汉时代的黄河也是不清的。《史记·高祖本纪》云:“夫齐,东有琅邪、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限”〔17〕,晋灼曰:“齐西有平原。河水东北过高唐,高唐即平原也。孟津号黄河故曰浊河”〔18〕。即西汉早期世人已称黄河为“浊河”,之前也有“浊河”之称,如《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恶足以为固”〔19〕。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20〕。由此可知,战国及秦汉时的“浊河”就是黄河,“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人们已经用‘浊河来称黄河了”〔21〕。

从以上这些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实际上的“黄河”其实早已形成,但东汉之前都称黄河为“河”,而“浊河”则是其代称,为何在东汉时才出现“黄河”的称谓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黄河水之“黄”是有一定时限的或有季节性的,并非一整年或连续数年一直是黄色的,即黄河有变清的可能,当时的人们对黄河变清还抱有一定希望。“俟河之清,人寿几何”,这只表明了黄河水时已变黄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然此语亦有夸张的成分,并不表示河水不会变清,据《诗·魏风·伐檀》篇云:“河水清且涟漪”,表明黄河水也有清而不浊的时候。根据我国气候和降水来看,通常情况下,我国华北地区降水基本都集中在夏秋两季,夏秋大量降水,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上的泥沙随流水汇集到黄河中使河水变黄,但在冬春季节降水量减少甚至没有降水,泥沙不能进入河中,加之水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下来,河水变清也是有可能的。因此,时人并没有将之定性为“黄河”,而以“浊河”代之。其二,语言的发展有一定的过程,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并没有立刻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社会名词,或没有十分恰当的词汇与之对应。一个事物的名称就是一个词汇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或修饰,“浊河”一词是对黄河水的特性的一种描述,但这还不是最恰当的描述,因此,经过对黄河长期的观察,经验性地将黄河的特性定型为“黄”,由此便产生“黄河”一词。这一词汇产生后,再经过裂变式传播,在社会人群中被普遍地接受,黄河因而得名。

其次,“河”为何会变成“黄河”?这是生态环境变化的结果,而这种生态环境的变化则是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为因素亦可称为社会因素,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得不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人类要生存,就不得不向自然界索取生存资源,这就与自然界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即人类活动必定对生态产生影响,只是因社会的发展程度的不同而对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已。

春秋战国时,铁器牛耕得到普及,尤其在关中和中原地区,加剧了对自然界的开发。战国时各国争相推行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劝课农商,开阡陌封疆,大面积的土地被开垦出来,相应地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更大影响,这种影响表现水土流失加剧,尤其是在河谷地带,这些地方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开发程度远大于其他地方,黄河两岸、泾渭流域、湟水谷地尤甚。尤其是在秦汉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后,为抗击少数民族侵扰,都在边地实行屯田,尤其是在天水、陇西、北地、上郡、朔方等地,“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渐趋恶化”〔22〕。

秦建立后,“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又度河据阳山北假中”〔23〕,在黄河两岸安营扎寨的同时,移民边地进行生产以保证戍边的物质基础。西汉初,“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24〕。文帝时,晁错对汉文帝进言说:“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以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25〕,于是,“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26〕,大批汉人应募迁往北部边地进行屯垦。汉武帝时曾几次大规模地移民实边,元朔二年夏“募民徙朔方十万口”〔27〕;其后又“徙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28〕;元鼎六年,“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29〕。由此可见,西汉对黄河沿线一带的黄土高原边塞地区开发规模之大远较于秦,尤其是在武帝时期,这样,“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由原来的畜牧区被汉人以耕作业为主的农业区代替了”〔30〕。这虽然推动了沿边地区农业的发展,也为关中地区及中原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但这是以牺牲边地的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日益扩大的移民屯田规模使农业用地面积越来越大,而林业和草场用地越来越退缩了”〔31〕,而边地的生态环境本来就天生的脆弱,这就更加剧了对边地环境的破坏,到西汉末王莽时张戎说:“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32〕,黄河如此浑浊,以致“河”变为“黄河”,其中上(尤其是黄河两岸的黄土高原地区)游农业开发导致生态环境遭破坏、水土流失定是其中重要原因。

泾渭流域靠近国都,其政治、经济地位极为重要,开发的程度自然比其他地区更深,相应地,对生态环境破坏较严重。西汉中期泾水因浑浊而闻名,武帝太始年间,“泾水一石,其泥数斗”〔33〕,可见泾水流域(也属于黄土高原地区)因农业发展而致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河流含沙量极大。然而,泾水是渭水的最大支流,而渭水又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水受泾水影响而变“浊黄”,渭水最终注入黄河,成为“河”变成“黄河”的主要原因。

除了农业开发使森林或草地变为耕地而导致水土流失外,我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对木材大量需求也对森林有巨大破坏力,尤其是统治者大兴土木时这种破坏力几近毁灭性。再者,秦汉时百姓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燃料是木材,加之一些手工业如冶炼、陶瓷、砖瓦等都是以木材为燃料,这都必定会严重地破坏生态环境,加剧水土流失。但这些远没有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大。然而,人类活动只是黄河变黄的原因之一,其实还有自然因素。

如果没有人类的活动,黄河的水是否也会变黄?从现代的科学研究来看,答案是肯定的。首先,从现在的华北平原的土质来看,这种土很明显是来自黄土高原的黄色沙质土,“由于黄河流经松散的黄土地区,当时的含沙量与现代并无显著差别,大量泥沙出三门峡东泄,形成了郑州以东的黄河冲积平原”、“ 而全新世时的华北平原则主要沉积了以粉砂为主的黄河物质”〔34〕,可见当时黄河的含沙量也是非常大的,这样的黄河不“黄”是不可能的。其次,这是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特殊性与气候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史前时期并没有人类活动的影响或人类活动的影响极其微弱,当时的生态环境未遭人为破坏,植被覆盖率比秦汉及以后各个时期都要高得多,但黄河的水还是非常“黄浊”,含沙量极大,原因在于它所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天生的脆弱,“黄土高原本身就一直存在缓慢的自然侵蚀过程”〔35〕,植被稀疏,土质疏松,水土保持能力天生不足,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容易产生天然的水土流失,致使河水含沙量大及河水变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使是植被覆盖率很高、水土保持能力较强的地方,一旦大雨过后,河流湖泊里的水照样是浑浊的,只是浑浊的程度较轻、澄清的速度较快而已,这都是一种自然的侵蚀过程。由此可知,黄河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情况下因为其先天脆弱的生态环境引起自然的水土流失而使其变“黄”,但这相较于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下生态遭到严重破坏、黄河成为真正的“黄河”来说,这种自然的侵蚀作用显得非常微小,而且这种“黄”是有季节性的,它还有“变清”的可能。

三、结语

从“河”到“黄河”,不仅是一个以新名词代替旧称号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从表面上看是因水的颜色而导致其名称转变,但这只是一种表征,实际上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生态环境变化。这一转变主要是由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固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在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游地区)的运用引起的反映,是一种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结果,是当时社会发展与自然界冲突(人地矛盾)的结果,也是两个文明碰撞的结果(汉朝为抵抗匈奴的侵扰而在黄河两岸的边地建立根据地)。它反映的不仅是社会历史的变迁,也是生态环境的变迁。

参考文献:

〔1〕尔雅〔O〕.四部备要·经部〔G〕.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1页。

〔2〕〔东汉〕班固.汉书.〔唐〕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24页。

〔3〕 尚书〔O〕.四部备要·经部〔G〕.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7页。

〔4〕 尔雅〔O〕.四部备要·经部〔G〕.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1页。

〔5〕 孟子〔O〕.四部备要·经部〔G〕.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页。

〔6〕 庄子〔O〕.四部备要·经部〔G〕.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67页。

〔7〕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09页。

〔8〕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59页。

〔9〕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75页。

〔10〕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527页。

〔11〕 相关论述参见李鄂容.黄河为什么姓黄〔J〕.中国三峡建设.2008年第3期,第21页。

〔12〕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877页。

〔13〕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唐〕李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2648页。

〔14〕 葛剑雄、左鹏.黄河.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15〕 尔雅〔O〕.四部备要·经部〔G〕.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71页。

〔16〕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1697页。

〔17〕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82—383页。

〔18〕 〔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83页。

〔19〕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267页。

〔20〕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M〕.陈桥驿注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页。

〔21〕 葛剑雄、左鹏.黄河〔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1页。

〔22〕 葛剑雄、左鹏.黄河〔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6页。

〔23〕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886页。

〔24〕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369页。

〔25〕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3—2286页。

〔26〕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287页。

〔27〕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70页。

〔28〕 〔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1425页。

〔29〕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173页。

〔30〕 储茂东.秦汉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与黄河水灾关系及其对水灾的治理〔J〕.佛山大学学报.1995年8月第4期,第92页。

〔31〕 储茂东.秦汉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与黄河水灾关系及其对水灾的治理〔J〕.佛山大学学报.1995年8月第4期,第92页。

〔32〕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97页。

〔33〕 〔东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685页。

〔34〕 夏东兴等.末冰期以来黄河变迁〔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3年第2期,第84页。他们认为晚更新世末次冰期时代,统一的黄河并不存在,而统一的黄河是形成于更新世末至全新世早期。

〔35〕 葛剑雄、左鹏.黄河〔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From River to Huanghe

Zhou kefu

(linBuo University,Historic Department 315211 )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materials carried, the word “Huanghe firstly appeared in Hanshu, before Shiji and all other reference books, there were no such naming as “Huanghe”,it was called as “He”. From He to Huanghe, it is not only a new word taking the place of the old one, it is really a great change, from the surface, it is because of the water which is changed by its color, it actually reflected the ancient Chinas change by the society and its biological change.This change is a unreasonable result of developing natural resources. It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nature(people and earths contradiction) and the fighting between two civilization. It not only reflects the transferring of social history, but also the changes of ecosystem or the environment. Th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long the banks of Huanghe river by Huangtu plateau and its weak environment of He becoming Huanghe, these are two main reasons of changing.

Key words: He;Huanghe;social history, Eco-environment

母亲是条河为题目的诗歌 第5篇

母亲是条河

流淌在我童年的梦里

那没有理由的哭喊

只想

抓住你的爱独享

母亲是条河

流淌在我成长的脸上

惊慌不定的心灵

总想

靠住你的`背忧伤

母亲是条河

流淌在乡村的小路旁

那清晨升腾的炊烟

好想

抓住你的手歌唱

母亲是条河

流淌在城市霓虹里

那酒醉的探戈

多想

跟上你轻柔的旋律

母亲是条河啊

她流淌在我的骨子里

无论是热血汹涌的年代

无论是心若芷水的年龄

无论是近在咫尺

无论是远在天涯

我只愿是一只风筝

不想

离开蓝天的关爱

我只想是一棵树啊

做成你心中的拐杖

而你

就真的成为

我心中永恒的,历经千年

而不倒不腐的胡杨

描写黄河的诗歌黄河 第6篇

刘禹锡 【杂曲歌辞·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王昌龄 【送裴图南】

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

王之涣 【凉州词二首】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李白 【赠崔侍郎】

黄河二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故人东海客,一见借吹嘘。风涛

倘相见,更欲凌昆墟。

李白 【寄远十一首】

阳台隔楚水,春草生黄河。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

流波向海去,欲见终无因。遥将一点泪,远寄如花人。

《黄河二首》【唐】杜甫

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

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

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咏史诗·黄河》【唐】胡曾

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

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黄河》【宋】王安石

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

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水调歌头》【宋】元好问

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峻似吕梁千仞,壮似钱塘八月,直下洗尘寰。

万象入横溃,依旧一峰闲。

描写长江的诗歌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晴江秋望

【唐】崔季卿

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

尽日不分天水色,洞庭南是岳阳城。

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赋得送贾岛谪长江

【唐】李洞

敲驴吟雪月,谪出国西门。行傍长江影,愁深汨水魂。

筇携过竹寺,琴典在花村。饥拾山松子,谁知贾傅孙。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长江源头位于青藏高原腹心。长江源区由正源沱沱河,南源当曲,北源楚玛尔河组成,沱沱河流与当曲汇合在一起以后,叫通天河。通天河在玉树接纳巴塘河后进入西藏自治区与四川省交界处的高山峡谷之间,称为金沙江。金沙江穿过云贵高原北侧,流到四川省宜宾市。当它和北面流来的岷江在宜宾汇合之后,才称为长江。其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00余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

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长江是中国水量最丰富的河流,水资源总量96.1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河流径流总量的36%。

赞颂黄河诗歌 第7篇

作者:当代屈原

黄河岸边,海燕北飞,江河南去。

望两岸枯木环绕,草木凋零。

江河之上,水波荡漾拍两岸,聆听流水,好似响乐入心弦。

仰苍穹,烈日无光,云遮天际,不知是月还是日。

黄河的诗歌 第8篇

你的明天更加夺目。

黄河舟中月夜

元・马祖常

十丈云帆拂斗勺,

星槎风急浪花飘。

夜深露冷银河近,

有关黄河的诗歌 第9篇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此刻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坚强!

那里,我们向着黄河,

诗歌朗诵 黄河 磊明 第10篇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保护黄河的诗歌 第11篇

沙在叫,

黄河将断流,

黄河将断流.

森林砍了,

河流干枯.

万山丛中水土流失真不妙.

赶快停止砍伐吧,

赶快植树种树吧,

来保卫黄河,

诗歌黄河颂 第12篇

黄河以他的英雄的气魄,

守护着中华儿女,

黄河呀!

你——

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你以你的身躯,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半。

啊——黄河,

你的伟大

你的坚强

无私的哺育着炎黄子孙

长城,是百姓用汗水创造了你,

你之所以坚固

是因为百姓。

百姓为你而死。

你的坚贞,

你的不屈,

是为中华儿女而磨练的,

你亲眼目睹百姓倒在你身旁

所以你下定决心保护中华儿女

当子弹落在你身上

你以你的毅力

写黄河的诗歌 第13篇

誰从青藏高原款款而来

流进大海不复还

谁会有这样的毅力

从一滴雨露的汇集

这生命的源头

低调又平静

这头连着青藏高原

那头奔流到太平洋

宛若游龙

惊叹,你呀,黄河

用强壮的力量

汇聚五十六个民族的热情豪迈

赞美,你呀,黄河

用母亲的温暖

哺育中华儿女的日日夜夜

黄河,你是长城的裙带

有飞翔的姿态

有流动的情怀

黄河,承载了多少梦想

中国龙呐,您有

有霄汉的嘶鸣

有强大的臂膀

有风暴的气场

有热情的胸怀

有翩跹的风度

有矫健的身姿

这一路,走来

你亲吻了多少祖国的大地

从餐桌到田间地头

都有黄河喂养的恩情

看呀,你、我、他

都有黄河一样

关于黄河的诗歌 第14篇

你,吸冰雪之灵气,纳日月之精华,凝百川之雄伟,聚千流之恢宏,从巴颜喀拉山一路走来,奔腾怒啸,百折不回,一往无前,浩浩荡荡,奔向大海。你,劈高山,斩磐石,粗犷豪放;决昆仑,吼龙门,自强不息;曾濡汹涌,铸磅礴,深厚庄严,蓬勃向上,凝结为炎黄子孙的图腾。几千年惊涛怒吼,几万年生生不息,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五千年的文明,奔涌为民族的象征,铸就了华夏儿女兼容并蓄、厚德载物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

你,带着鄂陵湖的圣洁,带着札陵湖的永恒,在清澈见底的约占宗列渠里曲折蜿蜒;你,绕过积石山的伟岸,绕过西倾山的连绵,在水明如镜的星宿海里百转回环;你,穿过连绵不断的莽原,穿过危岩耸立的龙羊峡,把远古冰川凝固的庄严华美、宏伟壮观融进一个民族的血液中,造就了一个民族的勤劳、勇敢。

你,跳着豪爽奔放的锅庄舞,唱着悠长高亢的“拉噜”,在“世界屋脊”穿行;与红原媲美,与白河争流,舒缓着天下第一道弯的磅礴,重叠着宇宙中庄严的幻影;你,碧绿清澈千回百转,桀骜不驯反向西流;你,咆哮出大地湾文化的,奔腾出马家窑文化的灿烂;你,漩涡连连,圈圈相套,套出了农耕社会的文明,套出了无风三尺浪的一道道险关。

你,闯过峭壁的青铜峡,越过黄土堆积的高原,遇到贺兰山开始变得温柔缠绵,流淌出的中卫平原、河套平原赛过了江南;你,漂浮着羊皮筏子哼着《走西口》在老牛湾与长城握手,伴随着船工号子唱着《信天游》诉说着自己的不平和祈求;你,舟犁碧波水拍云崖暖,河床千曲篙点峰影乱,放过一山迎一山,走过九曲十八弯,重新装点着渤海巨澜。

走近你,李白说:奔流到海不复回;刘禹锡说:浪淘风簸自天涯;王维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奔腾的波涛激起的浪花?是纤夫古铜背上流淌的汗水?不是,是山随水动的风景,是岁月钩沉的哲理。

走近你,我不敢问你有几道弯?不敢问你力如何?只知道你力大无穷,惊涛如山;只知道你载舟鼓帆,决堤覆舟;只知道你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崇山峻岭,横跨河套平原,奔腾在高山深谷之中„„ 伟哉!壮哉!

倾听黄河(散文)李雪峰

远远我们就听见了那低沉的吼鸣,像远方隐隐的奔雷,像一万张牛皮大鼓被纷纷沓沓地一起擂响。天空里的一钩弯月,和洒在夜幕上青铜钉般散落的星星,都十二分迷蒙。许是夜风把惊涛骇浪的飞沫远远地吹洒过来了,温馨了风缕,温馨了夜色,霏霏地浅浅地润湿了我们的眉发和呼吸。

我们疾步迎着那涛声奔去。那喧嚣,也急切切朝我们的耳鼓汹涌而来。终于,我们站在了那动人心魄的涛声里。这就是黄河!就是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还要源远流长,比我们的生命还要年轻,比我们的青春还要饱满和激荡,永远充满骚动,充满灵性,充满奔放的滔滔不息的黄河!

我们站在岸边被惊涛飞浪拍溅得訇訇作响的岩石上,苍茫的夜幕里,看不见流水,看不见浪涛,我们只能静静地伫立着,从涛声和河风里倾听这条大河,结识这条从唐诗宋词的飞韵里,一泻古今的灿烂大河。

仿佛一支奔突的马队刚刚离去,而另一支马队的一万只铁蹄又奔突而来。轰———哗———,轰———哗———,一浪推卷着另一浪的余音,没有间歇地急骤地擂在我们屏气凝神的胸膛上。一声浪涛里挟卷着漫天的飞雨碎沫,凉凉地溅了我们一头一脸。在轰鸣的刹那,岸在颤栗,脚下的大地也猛地一抖,仿佛要沉陷,然后那轰鸣又从大地深腹沉闷地反弹了过来。浪涛的轰鸣,和大地恢宏的回声,震耳欲聋地把我们夹击在中间,震击得我们摇摇晃晃。足足有半个钟头。黄河让我们领略了它半个多钟头的恣肆和狂放、恢宏和雄浑,就渐渐收敛了,渐渐风平浪静,渐渐恬静了下来。我从此才真的知道黄河是富有灵性的,就像一个坦荡胸怀的人,他让你认识的不仅是他的阳面,而且还有他不灿烂的另一面。

有几盏星星一样的灯,从黛黑的远方飘飘摇摇地漂下来。那灯在静静流淌的水声里,一点一点明明灭灭地近了。渐渐就听见那悠闲缓慢的摇橹击水声。像一双母亲的手,轻拍着静静睡去的黄河,充满慈祥,充满爱抚。有几只水鸟,冗长地啁啾着,羽翅的扇动声和在舒缓的水流里,像是几声悠远的古筝声韵,幽幽地流远了。船近了。但看不清是乌篷,还是舢舨,只是乃乃地漂着。有缠绵的渔歌月光似地飞落过来,那歌声轻纤,淡泊,含着温馨的水汽,和着水流的起伏,轻风一样地婉转着。

我们一直站到月噙西山。谁也不说话,只是默默地谛听着。

同行里有朋友叹息说,没有看到黄河的浑黄和苍茫。我想,聆听黄河的声韵难道不比见到黄河更深刻吗?就像倾听音乐,虽然看不到它所表达的那一种意境,但通过音符所意想的境界,比那种起初的风景更高远更优美。黄河啊,我从我的耳朵里看到了你,我从一支雄浑而清丽的音乐里看到了你

黄河

作者:堆雪

我眼中咆哮而去的白天和黑夜我胸中汹涌而来的绿草和黄金我炎帝的龙袍黄帝的内经我泥沙俱下的泪水和表情我奔流不止的青春光阴我万马齐喑的血脉呼吸当我手执铜壶烫暖一河热泪谁是你醉而不归的舟子

压抑怦然心动的胸口我展望斟满雷声的北斗黄河 一千张日记被你揭走一千张日记就是一千帆背影一千帆背影 你是卷土重来的怒吼

我的情感铺张浪费的草纸我的命运柳暗花明的大道

我的一声不吭被旱烟呛出泪水的父亲 我的唠唠叨叨被灶火熏黑额头的母亲 我的辣椒放多了的兰州牛肉面我的盐巴放重了的陕西羊肉泡

当我牵着牲口赶着鸟群 消失在你黄昏喧哗的入口

当我拖儿带女抚老携幼在你的沿途生息漫游

当我头顶火盆跪拜你博大精深的源头 当我用回忆掀开你阴云密布的眉睫黄河 我渴望风暴后大地的丰收

我的黑发白发三千丈的黄河

我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黄河我的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黄河我的轻舟以过万重山的黄河我的带走我的照片带不走我的容颜的黄河 我的带走我的歌声却带不走我的情感的黄河

海水日升 淹不住我心中的落日江河日下 埋不掉我眼里的红尘

我的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河我的不见棺材不掉泪的河我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河我的不见大海心不死的河我的吹吹打打热热闹闹的河我的跌跌绊绊风风火火的河我的不见不散一个也不能少的河啊

当石头化做泡沫当骨头化做浪波当高粱倒下一片鲜血当眼泪塑成一穗青稞

当我双脚都沾满了泥水手里攥着一把苦活 黄河 你是我累了时想唱的那首歌

一道道鞭影驱赶着装满火焰和泪水的马车 一首首民歌开满杏花打湿的村落豪饮北风 伫立在你的河东河西河南河北

黄河 我是你看着长大的山脉

我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百家姓我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千字文 我的洋溢着神州药味的本草纲目我的泛滥着华夏光辉的二十四史我的睁着眼失眠的红楼梦我的流着泪微笑的长恨歌

我的风风雨雨生生死死的船工号子我的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万家灯火我的汹涌澎湃酣畅淋漓的心血我的叮叮当当铿铿锵锵的骨骼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艳了你水做的峰峦涛筑的山坡天上星星一点点

一点就点燃你九曲十八弯的脉搏举杯消愁愁更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黄河啊

当我头顶烈日脚踏寒霜哼起那支儿歌 您就是我以梦为马的中国 啊,黄河

­诗歌作者/林子 ­

­泛涌着浑浊的涛沙

­催绽了畔边的黄花 ­一路滔滔

­唱着一曲皈依的歌 ­

­莫小觑那一河水沙啊 ­沉淀了多少畔上风月 ­养育了多少黄河儿女 ­又陶醉了多少水乡人家 ­

­告别巍巍山岳的皑皑白雪 ­挽起逶迤低岭的漫漫风沙 ­点亮正月十五的灯笼 ­掠过八月仲秋的月华

­高唱着浑厚悠扬的信天游 ­低吟着凄婉动人的兰花花 ­就这么一路蜿蜒地走来 ­像秋枯春荣的千滩水草 ­也如披星戴月的万家灯火

­

­是啊经过多少岁月的轮回 ­才有了生活的箴言 ­水土相依是家的内涵 ­灵肉一体才是爱的真谛 ­

­经过多少次生死的冲撞 ­才有了生命的铭刻 ­人以水土为本源 ­水土以人为魂魄 ­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黄河我的母亲河诗歌】相关文章:

黄河啊,我的母亲诗歌05-14

邂逅黄河诗歌05-12

编写赞美黄河的诗歌06-07

黄河诗歌作文300字08-16

关于黄河的诗歌范文06-18

赞美长江黄河的诗歌11-30

关于黄河的现代诗歌09-10

黄河文化06-20

黄河九曲07-08

黄河沿岸08-15

上一篇:那天晚上我是幸福的散文下一篇:《教师法》和《教育法》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