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历史课教学效果

2024-07-25

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历史课教学效果(精选8篇)

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历史课教学效果 第1篇

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历史课教学效果

(泽普二中历史教研组:冯涛)

目前,历史教学是处于改革与发展之中,正经历着转型和变化。可以说,历史教学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在这种形势下,老的问题如何处理,新的问题如何解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问题很多。

那么作为历史学科教师,我们自身首先应该做哪些准备!一.教师应做的准备:

1.把握新课程的性质,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树立科学观念。高中历史课程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人才,不必过于注重和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专业性,而是要通过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因而在历史课教学中,不应只是注重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了解新课程下历史课的变化及特点.(1).内容的变化。

①增强了与社会进步联系的内容。例如民主制度的建设与完善、重要的外交活动、资本主义的新变化、WTO、三个代表和互联网信息与社会发展等等。

②更注重面向世界,把握宏观。主要表现在增加了世界史的部分,大约为40%左右,便利了学生更好的了解世界。以形成学生正确的世界观。

③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④及时的反应历史学科研究的新趋势和新成果。例如带有社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

(2)新课程的主要特点。

①突出学生主体和学习过程。在这方面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例如,学习动机的确立、历史知识的积累、对历史的体验和感受、相关能力的培养、“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评价与理解”、“对历史线索、历史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对历史知识、方法、理论的运用等”。

②新课程更加注重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历史课中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和世界观,逐步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塑造健全的人生奉献理想,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以及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逐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的精神等。

③新课程具有更多的人文色彩。大力倡导推行参与式、探索性、发现新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④内容更切近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意识、社会意识、民族意识、国际意识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观察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

⑤课程形式更加灵活。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教学方式更加精彩。

⑥对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教师除了要有雄厚的学科专业素养外,还应该要有专业的教育专业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很强的责任感、要热爱历史教学事业、要热爱学生,要无私奉献。

除了对课改了解之外,我们则需要做好备课。那么面对新课程这个大背景,高中历史教师该如何备课呢?

一、变被动、机械的备课方式为灵活的、动态的备课方式

传统的备课,基本上是教师按着“我教你学”的思路来编写教案,教学过程完全是由老师来控制。因此,这种教学设计基本上是预设的、有计划的、可控制的。我们说这种方案是静态的、单一的、机械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具体活动内容、什么时间发言、教师讲什么都由教师课前做了规定。

当前,新课程的要求是“以学定教”。教学设计始于体现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案”,但又不等同于过去的“教案”。因此,教学设计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学设计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多向互动,始终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中进行。正因为这样,教学设计不应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能是描述大体的轮廓,而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在流动中、变化中充实和完善。

二、少用经验多研究新问题

传统的备课是一种封闭式备课,教师往往满足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备的是课内,讲的是自己知道的,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独立钻研教材,选择教法。然后在课堂上将它们搬运和装载给学生,这样的备课是平面的,拿着这样的教案去讲课,就不可能有深度、宽度和广度,也不可能调控好课堂,处理临时性问题,只能凭借经验。因此,我们提倡“研究型备课”,即教师不仅要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而且要做到融会贯通,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用教材。要知道教材不是经典,只是教与学的蓝本。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要把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成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内容。新课程所主张的开发课程资源,首先是对教材的开发、加工和处理。现在课改年级用的新教材应用了大量现实材料,设计了大量探究活动,但并不是教案、学案,仍需要结合本地、本校学生的实际进行加工处理。一定要改变过去教材写什么就教什么、教材怎么写就怎么教的现象。总之,要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引导学生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界限,使课堂教学显示出灵性和活力。

三、认真撰写教案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要深刻透彻地理解,并能牢固地记忆和熟练地掌握;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掌握规定的基础知识、技能、技巧的基础上,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所掌握的基础知识类推到有关问题中,去理解、分析、解决新的问题。要实现这样的目的,就要在授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本学科教学过程的具体特点,设计出合乎客观规律性的教学方案,遵循教学规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如果不认真书写教案,教学过程中必然目标模糊、心中无数、要求不当、随心所欲而不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认真编写教案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过程。教师编写教案是一个研究教学大纲、教材、教学内容、学生及教法等因素的综合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本学科学的知识体系、学生学习本学科的状况(接受水平、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而且要按照大纲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材特点,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和深广度,特别是要以整体为背景,分析各部分教材的特点,明确教材的要求、教材的重点难点,分析知识的价值功能,酝酿设计教学过程,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只有在教案编写过程中下功夫,刻苦钻研、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教学水平才会不断提高。编写教案更是开展教学研究、提高教学研究能力的过程。教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通过合理的方式把以教材为主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如何做到合理地传授是编写教案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编写教案时,优选与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认真编写好教案,对于教师的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很有价值。

四、实施集体备课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老师讲什么,学生就记什么,教师,尤其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靠一本教参备课已基本能应付,以至于有的人甚至提出教师不用教案也可上课。从实践层面看,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没有集体备课的课,不可能是一堂好课;没有集体备课的教学,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

首先,集体备课是贯彻高中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保证。一方面,新课程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不在死记硬背教材上那些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或结论,不在盲目地跟着教材、教师转了。换句话说,学生的思维再不可能被限制在教师备课所能的掌控范围之内,尤其是新课程的历史教材打破了通史的编写体例,而按专题体例编写,学生将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或困惑,面对着可能突如起来的问题或困惑,仅凭教师个人的备课显然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一纲多本”要求要加强集体备课。“一纲多本”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难点。由于教材编写者对课程标准解读不一,教材选择的内容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甚至结论也不同,如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不同版本的表述差异很大。究竟哪些知识要求学生要掌握?哪些可以删去?哪些又该适当补充?补充到什么程度?增删不宜,可能导致教学任务完成了,教学质量下降了;或者课堂容量过大,教学任务完不成。显然,加强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读是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效能的关键,而仅凭个人的力量是难以驾御的。俗语说,“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也许集体备课的实效不一定如此,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只要能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其备课质量一定比单兵“作战”强,至少能起到增强了教师处理教材、实施新课程信心的作用。

其次,集体备课是新课程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经验+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是有反思性的思考者和实践者”。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而当新课程理念在遭遇实践挑战时,教育理论家们、政策制定者们也显得爱莫能助。即便可行,面对着繁重的实施工作,我们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 “充电”,究竟谁能成为我们实践中的专业引领?是我们的同事、通行,乃至我们的学生。从新课程实践看,老教师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但容易被传统的框框束缚,且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明显不如中青年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但他们是传统课程下的既得利益者,观念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更难,以至于有人认为新课程最大的阻力主要来自于这一部分人;年轻教师精力充沛,易于接受新事物,但在教材的处理、知识体系的构建方面,明显不如老教师。因此,实施新课程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惟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是我们的出路,这也是当前课程实施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最富有成效的方式。

五、课前预案与课中反馈、课后反思相结合

传统的备课是施教前的精心设计,一旦物化为教案,就一劳永逸,反复使用。按新课程标准来看,完整的备课应该是教学前的预案加教学中的反馈加教学后的反思。预案设计宜粗不宜细,只需设计话题、设计活动板块、设计主问题,只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供平台。备课的精华在教学中的记录、调适,教学中,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教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教师要观察、倾听,了解学生的原始理解,发现富有创意的闪光点,从而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第一次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教学后的反思,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及结果的理性分析。可反思诸如如何解决学生主动学习、如何最大限度增加每个学生活动的机会、如何扩大交流、如何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扩大教师间学科间的交流合作、如何控制课堂秩序等较宏观的问题,也可反思教学设计的得失、课堂上突发事情的处理机智、某个学生会心一笑的缘由、知识储备不足而引起的尴尬等等微观问题。这种反思,可以指导以后的教学行为,可以使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

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历史课教学效果 第2篇

康滩中学

雍守清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是一次对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探索,随着本次课程改革的深入,中学语文教学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但近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中以工具性为筹码的教学方式并未得到完全的放松,这种机械化、技术化的训练,使语文的情感因素和价值因素被淡化或削减,缺少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生命意识。好在这次“课改”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制定者们明确界定了

“人性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由此可见,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一样,都属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者既缺一不可。我们在重视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同时,还要重视对语文所蕴含的人性化内涵进行挖掘,使学生在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课标》)”。谈语文的“人性化”教学不只是对语文本身进行“人性化”因素的挖掘,还包括教学方式和方法向“人性化”教育方向的转变。

一、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人性化”转变

关注学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课标》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教材选编、教学方式和方法上都应体现对学生进行的“人性化”教育。过去的教学,过分强调学科本位(重语文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和教师本位(重课堂上教师的分析和灌输),缺少最基本的情感原则,没有以人的发展为本,也没有服务、服从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目的。这样的流弊,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就明确指出过:“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能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就应该立刻改变以前不合理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新型的教学体系。

1.语文教学应把学生看作是第一要素。

在教学中,我们的工作对向不只是作为“学生”而存在,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看作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而存在。因此,“目中无人”的教学方式是很难关注学生的,更何况我们把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与能力定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价值所在,如果把作为素质和能力的载体的“人”都忘了,就谈不上回归生活、珍惜和尊重生命、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奠基。相应的,教学就有了相当大的盲目性而缺乏针对性,当然也就谈不上备“学生”和备“学情”了。

2.坚持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新理念。所谓的自主就是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坚持以自主的方式进行教学,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合作是指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团结合作。学生和学生之间共同学习,是为了求得共同进步。而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就更加珍贵了,只有真正做到了学生与教师的合作,才是我们教育教学理念的真正转变。同时,通过合作学习,还可以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和吸纳他人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至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这是应当积极提倡的,同时也是我们的语文教学所必需的,因为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归宿。

二、新教材的“人性化”理念,使得我们必须挖掘和强化教材中的“人性化”因素

语文学科的“人性化”价值是通过文章来体现的,它包括了很深的文学内涵。我们常说“文学即人学”,就说明了文学中包含了“人性化”的东西,要不然怎么会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句子呢?因此,在教学中,应从文学中挖掘出“人性”的东西来。

1.理清作家、现实、作品、读者四者的关系。

让学生在学习文章时,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再现客观现实,并从中去了解、感悟作者的立场、态度和情感,并受到文化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语文教学的教化目的。

2.通过对作品的鉴赏和评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辨能力。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让学生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使其性情得到陶冶,修养得到提高。况且,文学作品都要反映一定现实生活,进而表达作者的看法,我们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辨证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人,从而知道怎样做人,比如在《雷雨》里,对各式人物的评价,可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为假、丑、恶,让学生能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达到从善如流的目的。

三、语文本身的“人性化”蕴含,要求对其进行“人性化”教学

1.语文是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具有很强的“人本”意识。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扬雄语)关注人的心声,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而自古以来我们就有

“言而不文,行而不远”的传统。因此,语文内容多为古今圣贤之所“立言”,承载着中华文化之精髓。但不管是“自强不息”,还是“厚德载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主体意识较强,都强调“人”的本身。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语文素养的养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2.语文教学是与文本的对话,需要对作者的情感态度和生命意识的尊重。

语文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与文本对话的教学方式,而文本本身不应被看作是单纯的阅读对象,而是应该把它看作是个性鲜明,生命意识较强的生命体,里边融入了作者对客观世界的感悟和主观世界的情感,而我们在与文本对话的时候,是用我们的感悟和情感去关照文本,其实质是与文本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因此,语文教学需要与文本进行平等的对话,让作者的情感态度和生命意识得到尊重,从而让读者真正领悟到作者在文中所展现的丰富内涵,通过学生的思考,探讨出人生的价值和时代精神,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3.语文本身是对人性的张扬。

几千年以来,语文的人性美一直都在感动我们,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为我们展现了各式的人物个性,让不同的人性得到张扬。同时,《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在注重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因此,语文教学的真正“春色”应该在这里,这也应该是语文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出路之一。

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历史课教学效果 第3篇

一、教学目标突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抓有效教学, 首先要从确定教学目标入手。科学的教学目标是落实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教育对象的全体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体现合理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 符合体育学科的性质和学生实际。新课改理念下体育课教学目标强调的是淡化竞技意识, 坚持“健康第一”和“快乐教学”的指导思想, 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 以运动和情感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 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使教师乐教, 学生乐学。在课堂教学完成后, 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化或学习结果能按课前教师所设定的课堂教学目标加以衡量或评价。“目标突出”就是非常明确本次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是否能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 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为学而教”, 是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是否培养了学生探究和实践的能力。因此, 体育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进行体育运动的知识、兴趣、习惯和能力, 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提高全体学生的体育素养, 让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 满足学生学习的愿望, 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运动的乐趣, 领悟到运动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合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

要保证体育新课程课堂的有效教学, 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必须要精选有效的教学内容。新课标没有给体育教师规定许多具体的教学内容, 教师们可以放手去选择一些体育教学内容。面对可供选择的诸多内容, 应如何选?选什么?选多少?本人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目标的实现。以投掷类教学内容为例, 为了使学生正确掌握投掷垒球时的挥臂动作, 可以采用掷纸飞机比远、扔纸团、投绳等学习内容;为了提高投掷中的出手速度, 则可以选择甩绳、小皮球等轻物对墙对地投掷等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力量素质, 可以采用单、双手抛、投实心球的练习内容。

其次,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实效性。例如, 在课的开始准备部分, 好多老师都会设计游戏活动, 期望通过游戏活动来调动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注意力, 活跃学生身心, 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我们在选择游戏内容时千万不要为了游戏而游戏, 游戏内容应该是下面主教材内容的前奏, 能紧扣主教材, 能为主教材的教学起到辅助作用, 为整堂课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上前滚翻一课时, 先让学生做“看天”和“看谁坐得快”的游戏。初看这是两个很普通的游戏, 但是联系到后面的前滚翻教学, 就会发现这两个游戏不是一般的游戏, 这两个游戏中, 隐含了完成前滚翻的要领 (低头、团身) , 为下面的前滚翻教学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这样的游戏内容才真正具有实效性。

最后, 选择的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不同的水平阶段, 学生们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体育活动有不同的需求。在同一水平阶段, 学生在身体条件、心理个性、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在选择教学内容前, 要深入到学生中去考察和分析, 了解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个性心理特征、实践能力, 同一个内容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 将教学内容分解、分级, 让学生选择练习, 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密性, 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三、激发运动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 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使学生自觉、自主、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终身体育与健康意识。”体育兴趣是学生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内在动力, 是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积极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一个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 他会因为体育活动需要付出较多的体力而感到“枯燥乏味”;反之, 如果他对体育课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学习中必然精神饱满, 积极主动, 由“要我练”变成“我要练”。因此, 激发运动兴趣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笔者多年实践体会如下。

1. 体验成功, 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 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 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 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怎样才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呢?由于班级里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因此, 要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 可以有一个弹性的标准和要求。在体育课中运用分层教学有很好的效果。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可设计难易不同的四组练习方法:1组, 有斜坡的前滚翻 (要求头后部着垫, 团身起立) ;2组, 正常的前滚翻 (要求同第一组) ;3组, 有宽度限制的前滚翻 (在2组要求的基础上滚直线) ;4组, 有远度限制的前滚翻 (要求在3组的基础上不分腿, 具有一定的远度支撑, 完整滚翻)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 通过这样的教学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乐, 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一个动态的分层, 每个人都有一个基础层次, 同时亦可上升或下降, 从而让学生尝试多个层次, 体验多个成功, 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2. 满足需要, 激发兴趣

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 所以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喜欢上体育课。但是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差, 容易受新异刺激的影响, 往往具有求新、求异需要, 即对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喜新厌旧。因此, 要把教学内容组织得生动活泼, 使学生感到新颖。如让学生做准备活动时, 应杜绝单一无味的练习, 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创新一些花样, 如游戏性比赛、新颖的体操或舞蹈, 有条件的还可配上优美的音乐伴奏, 更能烘托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之愉快地完成练习。只要教师注意教材内容安排的新颖性、教法手段运用的多变性, 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游戏性和娱乐性, 就能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和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

3. 倡导竞争, 激发兴趣

学生的特点是争强求胜, 渴求表现自己, 因此竞争是体育的最大魅力所在。所以, 在教学中应创设竞争情境, 提供竞争机会, 让学生在竞争中展示自己,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竞赛的内容、形式要多样化, 如: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比高、比远、比快、比反应、比质量、比作风等。竞赛结束时, 教师必须进行小结和讲评, 表扬优胜者, 以示鼓励, 满足青少年的好胜心理;对于失败的同学则要鼓励他们振作精神, 争取再赛的胜利。

四、教学方法灵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体育教学中有许多教学方法, 但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不管采用何种方法, 都应关注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否则任何方法都是无效的。只有灵活机动地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才能最好、最优地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选择的教学手段要能满足实现课时目标的需要, 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另一个方面。同样的目标或者同样的内容可以有很多的实现手段。

1. 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如教学耐久跑这一内容时, 为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 每次课都应注重在练习场地、距离和练习时间上的改变, 练习形式可以多样而新颖, 如不同形式的全程追逐跑、重复接力跑、分组对抗等。这样使学生寓耐久跑于兴趣中, 使学生感到耐久跑其乐无穷,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顽强的精神,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收到更好的练习效果。

2. 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合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是“教学之本”。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或同一班级不同基础的学生, 由于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体育基础好的学生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 适当提高难度;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采用降低难度要求以及多进行语言上的激励等实际操作。只有关注学生, “备”学生, 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的效率。

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历史课教学效果 第4篇

1“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 Koonts 首先提倡并实施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在教学评价上,它强调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把按个人记分改成按小组记分,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的依据。

2合作学习策略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可行性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笔记记满一大本的教学方式,是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却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制约着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这一点在英语课堂上越来越容易被发现,教师容易偏重讲授英语语言知识而忽视对学生语言知识的训练,这样极易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走进了长期以来英语教学中的难以克服的一大误区——“哑巴英语”。同时,也使不少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信心,制约了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提高及发展。

新课标所提出的合作学习提倡在课堂范围内,以分组为形式,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进行交流的活动。在这类活动中,学生起主体作用,是活动的重要参加者,负主要责任;教师则起着组织和指导的作用。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和行为活动,达到学习语言及运用语言的目的。同时对学生非认知心理品质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优越性

1.合作学习给学生创造了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强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一模式改变了课堂上老师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更好的发现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上做到有的放矢。

2.合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

传统的班级授课更多的是个人之间的竞争,而合作学习把传统的个人竞争变为了小组竞争,一定程度上是竞争环境转化为了合作环境,使得组内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每个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使那些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得到了自信。

3.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和优势互补

传统课堂上的竞争机制,一个学生的成功需要其他学生的失败作为代价,这对于语言学习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合作学习则为组员奠定了良好的友谊基础,在相互讨论学习、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学会如何帮助他人,提高集体荣誉感,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每一个学生的收获都是小组的收获,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所以,合作学习有助于引导学生相互尊重,优势互补,在合作的前提下竞争,为解决同一个问题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4.合作学习拓展了学习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首先,合作学习通过不同的分组活动使得课堂更具灵活性,通过座位的变化,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使学生随时有充分的机会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协助,加速减小两极学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进行英语口语练习有很大的帮助。再者,它不仅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个体之间的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关系,还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改变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而且还将学生的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同时,合作语言学习在组织教学时,在不否认基础训练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能促使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尽快地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4合作学习策略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分组

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分派学习小组,小组的分配可以有多种形式,可以按照座位进行分组,也可以让学生凭兴趣任意选择,但是需要由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各方面不同的特点进行调配。学生的不同特点包括个性、学习成绩、学习方法和语言能力等等。把特点不同的学生编在一组,可以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建立相互信任、了解和欣赏。编组一定要小,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发言机会。每组以4人为宜,因为在需要的时候,很容易在组内分成两对,进行一对一的活动。教师必须对分组活动的目的、内容、时间、要求等都精心考虑、计划和策划,这样,课堂中学生的分组活动才能达到良好的目的,获得预期的效果。

2.合作学习活动的类型

(1)问答法(questions and answers)。“问答法”是通过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进行的课堂交际活动,但它不仅局限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应该是社会交际活动在课堂上的再现,包括人们在获取信息时的大部分活动。活动本身要围绕着某个题目展开。例如,笔者在高一进校后的第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组织了一次以初次见面相互介绍为主的活动。由于问答法涉及很多人们社交时的初级活动,运用的语言知识比较简单,基本上是处于短语和句子水平上,因此问答法比较适合于开展课堂交际活动的初期,或者是刚进校的学生。

(2)讨论与决策法(discussions and decisions)。“讨论与决策法”是让学生针对某一个问题做出决策,然后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各自陈述自己的决策,并进行讨论,最后向全班宣布讨论的结果。组织这类活动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基础,就其语言知识范围而言,属于句子和篇章水平上的。开展好这类活动除了教师要组织得当,学生还要具有协作精神。

5体会

合作学习模式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时,合作学习突出语言的运用,重视语言的实践性和语言能力的获得。重视小组合作交际,重视生生互动,使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学习,相互协调和相互竞争的品质得到了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

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历史课教学效果 第5篇

新课改下,在会考更加严格、高考从来没有放松过、学生基础越来越薄弱、教学内容的广度不减反增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完成化学教学,是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应该好好琢磨的问题。我的体会是:

一、精心备课

与过去相比,对教师备课要求更高。过去,教师讲课一味追求内容的深广度,往往一上来就一竿子插到底,所选习题往往以高考为典例,难点重点过于集中,不太注重基础知识,加重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而不自知。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做到:一些过去可讲可不讲的,一律不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训练,一律不练;一些难度较大的习题,一律删减。备课一定要降低难度、降低要求,精备基础性强的知识点,精选代表性广的、容易的习题训练。

比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要精备三点: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会标化合价升降;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会标电子转移;3、同一化学反应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及其计算一律删减;4、尤其知识链接或课前一练要以会标元素化合价为主旨。如快速标指定元素的化合价:

(1)KCIO,HCIO,H2SO4,H2SO3,KMnO4,H2O2,Na2O,Na2O2,K2Cr2O7,H2C2O4。

(2)NO3-,CO32-,MnO4-,NH4+。

小结:(1)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明确金属元素无负价,一般无变价,有变价的常见为Fe和Cu。(2)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3)复杂离子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所带电荷数。

二、高度重视课前预习

新课改下的化学教学,谁抓住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谁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谁就能较好地完成化学教学。要用学案引导学生高度重视课本及课后习题。比如离子反应的教学:写、拆、删、查,通过学案引导结合课本讲解,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基本可以掌握。课堂上教师对“拆”和“查”稍加总结,哪些可拆,哪些不可拆,查的时候电荷守恒是怎么会事,这些搞透了,学生就明白了。学生明白了之后,关键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住哪些可“拆”、哪些可“查”。可以借助课本附录酸碱盐溶解性表或总结规律,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可采用分类法帮学生记忆:一定不拆的——单质和氧化物(包括水);酸碱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酸分两种情况:

三、向课堂要效率

教师要精讲,必须抓要点。教师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推敲,力求简洁、一语中的。这是一个教师水平问题,更是一个教师注重平时积累、善于学习的问题。比如物质的量的教学:抓住“基本物理量(物质的量)——单位(mol)——基本公式(n=m/M)、特殊物质(气体)公式(n=V/Vm)——溶液中的公式(c=n/V)”这一条主线,然后精选相关习题对应训练,应该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成立课后作业完成小组

把课代表的职责分解成若干化学学习小组组长的职责,以相邻或相近的同学为一组,学案、习题、作业由任课教师直接布置到小组长,可小组内相互讨论完成。在教师监控学生作业的完成上,这种化整为零的做法效果明显。但是,作业量的布置上,一定要少而精,否则,新课改下,语数外物化生政史地九科,外加美术、音乐、微机、体育、通用技术、校本课程、探究性学习都要有作业,一旦作业量大,学生的负担将是空前的,最终会让作业把学生拖垮!

五、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导学案式教学,提高课堂实施的有效性

新课程背景下,填鸭式、讲演式、满堂灌、独角戏等传统教学方式都不再适合教学的需要。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课堂上教师不是起主导作用而是主体,学生不是主角而是观众,严重本末倒置。

“导学案教学”的做法很简单:第一步,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形成教学案;第二,上课的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完成上面的相关内容;第三,课前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检查;第四,课堂上师生共同完成教学案。它的优势在于整个备课组实现了脑力资源共享,既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又将课前、课中、课后有机地循环起来了。

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历史课教学效果 第6篇

论文摘要:数学课程新标准中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聋校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聋生自身特点,采用视觉化、生活化、个别化等教学方法,不断探究数学教学的手段,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数学学科和人们的生活、生产劳动的联系十分紧密,其应用十分广泛,对于聋生来说,更是他们今后独立生活,从事生产劳动不可缺少的能力。聋生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生产劳动中的实际问题,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是很重要的。在聋校教学活动中,以贯彻新课程中的新思想、新方法,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使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遵从的。那么,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效率呢?

一、突出视觉化效果,运用直观化教学方法

听觉障碍学生主要信息来源于视觉形象,因此他们的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的思维阶段,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聋校数学课在进行概念教学时,采用的最有效的办法是利用直观教学法,通过直观教学帮助听觉障碍学生建立数学概念,学习相关的法则,形成运算技能,因此直观教学在聋校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观教具的使用可以促使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可以使思维处于最佳状态,从而能积极思考,自觉接受新知识,并对新学知识保持更深刻、持久的印象。

例如,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中,由于数学概念比较抽象,教师讲起来也很乏味,学生也无兴趣学习,相反,如果采用直观教具,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数学概念轴要领的引入,首先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了解使用方法,然后将其水平的放置,再让学生把它画下来,而且要求画得越简越好。同时让学生注意怎样表示液面上升方向;为测出具体温度,规定了零度位置;为读出某一温度,设有具体刻度。这样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与联想,使学生产生对数轴的感性认识,在找出重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三个要素之后,学生就获得了数轴的概念。由此可见,直观教具在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观教具的运用的确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数学内容生活化,让聋生体验学习价值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应树立生活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生活素材成为我们学习的内容。比如:“千克和克”是两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尤其对于聋生而言,他们缺乏生活经验,只凭教师的讲解,无法使他们真正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概念。因此,在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到商场去,先用手掂一掂常用的商品,使他们初步体验这些物体的重量,再根据商品上的标签把它的重量记录下来。聋生通过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充实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千克和克”这些在课堂上很难感知的知识,在他们的调查、收集中就自然在头脑中建立了表象,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另外,在教师在课堂上还应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应该积极引导聋生有目的地去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素材,为聋生提供感性认识,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在寻找生活中数学素材的同时,使聋生真切地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三、重视数学体验,开展合作性学习活动

让学生亲历经验,不但有助于通过各种活动探究和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的方法。例如:在聋校三年级的数学“秒的认识”这一节课,本节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抽象,如果直接告诉学生1分等于60秒,学生可能会掌握,但不能深层理解秒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对比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建立初步的体验,给学生“做”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提供“玩”的机会,让学生在玩中体验;最后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在这一系列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数学,从而使体验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另外,聋生喜欢集体生活,聋生喜欢集体生活,愿意与他人交往合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聋生的这一社会性特点,开展合作性学习,按照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把他们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去集体思考、集体动手、集体探究,通过他们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集体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能力。比如,在教学“13-9”的时候,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给他们一定的学习用具,让他们自己探讨过程,得出结果,然后再分组汇报,最后老师再加以总结,得出方法。

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提高历史课教学效果 第7篇

大红沟中学 王文娟

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对于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山区学生来说,英语课堂教学最直接的目标在于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而上述目的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之所在。笔者针对课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在优化英语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仍可以在有些教师身上发现不尽如人意之处。

1、英语课堂缺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没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英语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语的基本导向仍停留在学生重复或重现事实要求(主要是重复教师的话语和教材的信息),而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和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提问比例还极小;动脑程度低的和非个性化的“全班说”的课堂活动还占相当大的比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缺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部分课时过于注重教师的讲授,没有以精讲精练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导致教与学不合拍;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收获的关注,有些课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能力实际,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这与新课程标准的“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展现个性,发展心智”等教学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这与高考对英语课堂的要求也是不符合的。

2、课堂教学缺乏“备学生”这一必要环节。

有些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仍然拘泥于教材,没有有效地进行取舍、组合、拓展、加深;课堂教学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高考热点和高考难点的“三点”渗透,学生原有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适时的活化;课堂容量偏小,内容单一;课堂密度要求不足,学生参与机会少、参与面小;课堂节奏过慢,课堂气氛沉闷,课堂留给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的时间十分有限甚至没有。

3、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部分英语教师对高考的范围、要求、形式、出题特点及规律了解不够明确,在课堂教学中过多依赖复习资料,缺乏对资料的精选与整合,忽视教师自身对知识框架的主动构建,从而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在学生自主建立系统的英语知识体系与网络过程中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4、课堂设计缺乏适当适时的教学评价。

教师不能及时获悉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收获,有多大收获等学情。课前设计“想教学生什么”,课堂反馈“学生学到什么”和课后反思“学生还想学什么”三个环节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统一。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对学习英语普遍缺乏兴趣、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他们在英语课堂上不积极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新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或不能理解教师相对较快的指示语.

2.学生对课本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不够重视,找不到英语学科复习的有效载体,不能有效地利用课本适时地回归课本,英语复习缺乏根本, 甚至本末倒置;学生对英语课堂知识的掌握不踏实、理解不全面,课外花的冤枉时间多;

3.学生没有获得合适的学习方法。

绝大部分学生在复习与学习过程中不能走在老师前面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没有习惯性地进行课前预习、认真听课、课后及时复习,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复习时缺乏系统安排和科学计划;或者学习和复习没有个性化特点, 导致学习效果不明显。

二、方法与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意识:一节课有没有实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1.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首先,要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目标要体现对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要根据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信心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一个班有“优、中、差”的学生,教师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或体味成功,或找出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从而感到自己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根据笔者的经验,上好第一节课和在日常课堂常常给予学生鼓励与关注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在任教高三的过程中,发现相当部分学生由于学不得法等诸多原因已对英语已产生了相当厌倦的情绪,几乎失去了信心,甚至有学生要放弃英语课程。就此,笔者在第一节课就举了一些学困生经过努力获得成功的例子,让他们看到希望。同时,我让他们铭记以下一些励志的话语: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If you do it, you can make it./Nothing is impossible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等等,这些都会带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及鼓励。此外,笔者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在高三初期语法复习和听说写作训练时选用《新概念英语》第一、二册和《初级英语口语》等教材中的一些有趣易懂的对话、小故事,进行听音复述后改写续写等练习。程度好的学生做了这些有把握的练习,他们的学习热情得到了保护。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做了这些简单而有趣味的练习,尝到了成功的甜头,发现了原来自己也能行,这种成功的体验很自然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和信心。

其次,作为教师,要有学生意识。

教师在备课、选材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过程中,心里要时刻装着学生,牢记“一切教都是为了学”。教学设计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规律,注重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敢于开口、敢于实践。同时教师也要关心、帮助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了解自身记忆规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造就、成全学生的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教师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必须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巧妙导入新课,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开头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不仅会及早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而且还会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事前精心设计具有新情景、难易相结合,有层次的问题。笔者在课堂导入、培养学生兴趣方面也作了很多的尝试。我针对不同的课型,充分发掘“以趣激学”。例如:让学生轮流每节课前讲有趣故事、提三个问题让其他学生作答(学生事前作好准备、课前五分钟内完成此任务);或让学生听故事录音后回答相关问题、听对话后表演、看图说话、话题讨论。又譬如在复习动词过去时时,我选用了《新概念英语》第一册中“Sally’s first train ride”这篇小故事,设计了“Where did Sally go last week”?“ How did they travel”?“What was the lady like?”等问题,让学生听故事录音后作答,接着学生相互间通过复述重现故事,他们的注意力很快地集中了起来,相关知识在运用中得到了巩固。复习介词时,先听“Mrs.Smith’s kitchen/ living room”?再问“Where is the refrigerator/the electric cooker?等问题,然后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书中图片,让学生进行口头复述。通过这样的方式情景引入,原本枯燥无味的语法学习变得有趣易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调动,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授第九模块Unit.5 Inside Advertising 时,利用多媒体播放广告片段及图片,直观形象引入话题,学生兴趣盎然。

(2)教学方法多样化,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采用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方法。英语教材中每篇课文的课型、题材、体裁、内容、风格不尽相同,因此具体教法也要因课而异。根据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观点,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神经总是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相反单一的练习和节奏造成单一的神经刺激会导致学习效率和兴趣的下降。因此,一个老师的教法越灵活多样,课就会上得越生动,学生学习兴趣就越浓厚,教学效果也就会越好。比如:在写作训练过程中,看英文电影摘记精彩对白,积累语言素材,写电影故事;听对话后进行角色扮演并书面改写成故事;听故事,口头复述,然后书面改写或续写故事。这种“听—说—写、视—听—写”交替使用的方法,使学生的听力、语感和书面表达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学生更是乐在其中,从而学有所得。

(3)精讲多练,突出英语课堂的实践性。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讲少讲,学生要多练勤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体现在“疏”和“导”上面。疏在学生思维障碍处,导在教学内容的关键处。要明确学生是主体,要重点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课堂上最多讲二十分钟,把其余二十分钟留给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去发现、去总结,让学生朗读对话,进行实地表演,情景交际。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给学生提供一个训练的机会。课堂教学中主体性发挥得越充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越强,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这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4)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掌握有效学习方法的前提条件和必要保证。要使学法指导进行得有效,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①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学生学好新课,取得高效率学习成果的基础。如果不搞好课前预习,上新课时就会心中无数,不得要领,反之如果做好了课前自学,不仅可以培养自学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前预习还可以发现疑难,引起思考,减少听课的盲目性,从而增强听课效果。

②引导学生专心上课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认识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要求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积极思维,尽量做到心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积极培养有意注意,在课内有意识地识记该课的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力争在课内就把这节课最重要的学习内容记住,当堂消化。

③提醒学生记笔记

笔记是一种永久性的系统性的记录,对于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和克服头脑记忆储存知识的局限性非常重要。记笔记的过程就是对信息筛选、浓缩的过程,有利于锻炼思维、提高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浓缩信息的加工能力。在记好听课笔记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进程与教师的思想进程必须一致,必须抛开与听课无关的杂念。

④指导学生及时复习课后及时复习能加深和巩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系统地掌握新知识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科学的高效率的学习,必须把握好“及时复习”这一环。

2.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突出语言的人文性,要把英语课作为交际工具来教,并鼓励学生把英语课作为交际工具来学。教师应根据课程的总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在接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在接近真实的语境中学习和使用英语。学生通过思考、实践、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培养和提高其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学会用英语做事,完成学习任务。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改造、重组、延伸,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效益最大化最优化。笔者认为除了课本之外,上面提到过的《新概念英语》 第一、二册、《初级英语口语》、还有《初级英语听力》、《中级英语听力》和许多优秀的英语电影(《THE SOUND OF MUSIC》、《BEAUTY AND BEAST》等)都可作为高中、甚至高三复习的辅助教材,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和英语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帮助。

3、教师要有课堂效率意识。

教学效率首先体现在课堂教学信息量、教学活动的广度和密度以及媒体的使用上。有效的媒体手段有助于课堂容量、密度和速度的提高。尤其是在复习课堂上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面,短、频、快的大容量课堂节奏能有效地吸引并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无暇分心分神,从而最终提高学习的听课效益。

其次,课堂效益意识还体现在教学的设计中要充分为学而教,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设计教学。教师每一句课堂用语的设计都要有利于对学生的正面影响,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助于他们有效内化知识与信息。新课标强调新知识点的重点落实与听说读写技能的常规训练,复习课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正确处理好教学与高考复习之间的关系,在教学环节恰当地渗透高考的信息,拓宽教学内容。教师同时还要处理好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关系。讲评课要指导学生听出层次。

4、教师应及时获取学情反馈,有效落实课前回顾,课堂小结等环节。

为了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还可以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激励性的英语学习效果评价制度,坚持对学生的听课、作业、自习等方面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复习状态与状况,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这也有效的刺激了学生提高分数效率较高的“增长点”。在笔者的实践中,大部分学生纷纷制定了自主学习计划,课堂表现比以前积极踊跃,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5、强化分层次教学与辅导。

通过分层次教学和辅导提升学生的成绩,从方法上,要抓住学生学习的薄弱点,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辅导,如采取“弹性作业”等方法;从策略上,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研究,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从对象上,要重点关注重点线、本科线上下的存在较明显的英语学科薄弱的学生,采用英语教师定学生、师生结对、辅导等有效形式切学实提高各档上线率。在学生愿意接受的前提下,要及早把这个工作做起来。英语教师应多走近学生,使他们随时能得到教师的辅导和帮助。

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法教学探讨 第8篇

一、历来学界对语法教学的重视

我国学界对于汉语语法一直是很重视的。《马氏文通》 (马建忠著) 、《新著国语文法》 (黎锦熙著) 、《中国文法要略》 (吕叔湘著) 、《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 (王力著) 等著作, 有的是专门为汉语教学而作的, 这些著作在汉语教学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 在中国语法学史上, 语法教学由来已久, 但语法学界对“教学语法”这一概念的科学界定和解释开始得比较晚, 而且难以统一, 直到今天还众说纷纭。

在中国语法学界第一次使用“教学语法”这一术语的是20世纪50年代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 (简称《暂拟系统》) 。但“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这一名称可以理解为“汉语的教学语法的系统”, 也可以理解为“汉语教学的语法系统”。就所指对象来说, 两种理解没有什么区别, 都是指50年代建立的《暂拟系统》, 但这两种读法实质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明确《暂拟系统》就是教学语法, 后者则侧重指这一语法系统是用于语法教学的。因而教学语法和语法教学不是完全相同的一回事。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法教学的必要性

1. 加强语法教学能增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我们已经知道, 语法是词的变化规律和组词造句的规律。或许有人会说, 一个小孩不学语法, 不是也逐渐学会了说汉语;有些人从未学过语法, 也在利用汉语交流思想, 并达到相互了解的目的。事实确实如此。但是, 如果一个人学习了语法, 情况就会大不相同, 他们可以使语言表达得更准确, 更符合汉语的习惯, 自觉地避免语法错误。语法产生于人们的语言实践, 又反过来指导人们的语言实践, 使人们的语言实践更符合规律、更科学, 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淡化语法”实际上就是忽视语法理论对语言实践的指导作用。

语法是语言的躯干, 只有掌握了它, 才算真正掌握了这门语言。许多人认为, 语法是纯理论的, 一般很难使这个阶段的教学活起来, 更不用说进行素质教育。事实上这里有个观念的转变问题, 美国的著名语言学家格拉·布朗说:“语言的最高境界不只是掌握语言形式, 而是掌握语言形式以完成语言交际功能。”如果我们把语法教学的目标指向指导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训练, 在高中阶段是否要结合语法教学的问题就容易回答了。

2. 加强语法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外语学习和古汉语学习

在世界越来越趋向一体化的今天, 外语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学习外语成为时代的需求。然而, 一个连自己的母语都说不好的人能学好外语吗?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尽管千差万别, 但总是有着许多共同的东西。探讨它们的共同规律, 认识它们之间的差异, 这对外语学习有极大的好处。学生在比较中学习, 必将促进外语学习, 也必将加深其对汉语的理解。而对于古汉语的学习来说, 学好语法也是具有非凡的意义的。我们都知道, 现代汉语是由古汉语演化而来的, 从构成语言的材料——词汇来说,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确实是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语法这个角度来看, 现代汉语语法法则在很多方面与古汉语有相同之处, 如果让一个谙熟现代汉语语法而又懂得灵活变通的人来学习古代文学, 则无疑是轻而易举的。

3. 加强对学生的语法教学, 强化他们运用语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曾对汉语知识教学提出了“精要、好懂、有用”的六字方针, 现在进行语法教学也应贯彻这一原则。我们可以依照这一原则对学生进行纲要式的语法教学, 使他们在头脑中建立起语法的概念, 增强他们运用语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改变他们只有学外语时才学语法的想法。这样我们在解决病句、文言文等语言问题时就要简单得多。

三、高中语法教学的原则及语法的应用

1. 语文语法原则

“精要、好懂、有用”是张志公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被语文界戏称为张志公的“六字箴言”。这六字箴言1980年被写进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以后历次大纲都保留这一提法, 从而成为汉语知识 (包括语法知识) 编写的一个基本原则, 笔者认为也可将其作为高中语法教学的基本原则。

“精要”, 是对内容的选择和知识的讲解而言的, 就是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选择最基本的知识、有实用价值的内容, 抓住其中的要点, 简明扼要地介绍给学生;“好懂”, 是针对学生来说的, 就是要根据学生实际, 从内容到表述都要力求通俗易懂, 方便学生接受;“有用”, 是对语法教学的方向来说的, 就是让学生学了以后能够用得上, 能够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有所帮助。对于高中阶段语法教学而言, 其关键应落在“有用”上。只要让学生领悟到语法真的有用, 就不用担心他们学习没有热情了。

2. 语文语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语文文选的复杂多样性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对文本中的语句表达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运用语法知识就能帮助其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 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如《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景物描写:“四百多年里, 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 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作者用“剥蚀”、“淡褪”、“坍圮”、“散落”四个拟人化的动词和“琉璃”、“朱红”、“高墙”、“雕栏”搭配, 准确贴切;又用“浮夸”修饰剥蚀的琉璃, “炫耀”修饰淡褪的朱红, 既写出了地坛今天的衰败, 又写出了它曾经的辉煌。

3. 语文语法在实践中的运用

学生运用语法知识可以理解课文中结构复杂的语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在表现内容的复杂性、表达手法的多样性、文本文化的多元性、思想内容的隐藏性、语言运用的灵活性等方面, 都是初中语文教材无法比拟的。学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 理清思路, 概括要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就必须对文本中的复杂语句进行分析。

总之, 语言的组合必须凭借语法规则, 因此语法在阅读和写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使学生通过语法学习, 掌握基本的语法规则, 在阅读时能够迅速地理解文意, 在写作时能更规范更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正如张寿康先生所说的:“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语法是无处不在的。”

摘要:所谓语法就是语言的一种结构规律, 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规律, 它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对于高中语文, 一度不重视语法教学, 导致了许多高中生语法基础薄弱, 很多高中生连一些简单的语法现象都不能解释。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法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语法教学,高中语文

参考文献

[1]王红旗.汉语教学语法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6, 6.

[2]吴宏聪, 范伯群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6, 3.

上一篇:茶叶创业计划书下一篇:采购与仓储管理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