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解说词

2024-05-10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解说词(精选10篇)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解说词 第1篇

这里群山环抱,林海绵绵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绮丽

这里物产丰富,民风淳朴

它就是美丽的濉溪镇(字幕,有关标致性镜头)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建宁县濉溪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纪实(字幕)

濉溪镇位于福建省建宁县东南部,东与泰宁县世界地质公园交界,是建宁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下辖10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1个农场,总人口3.1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1.34万人)。是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市级文明单位。濉溪镇东南高山叠翠,是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保护区中部海拔1600多米的黄坪栋水库担负着全镇近3万人的生产生活用水,被誉为福建全省水质最好的饮用水,闽江上游濉溪河贯穿全镜后注入泰宁大金湖。全镇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以丘陵为主,全年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这里山青、水碧、地绿、天蓝,生态保持良好,生活环境怡人,具有独特的田园风光魅力和生态景观特色。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动植物种类。(饮用水源地、风光、风景、原始森林、动植物及物产等镜头)

全镇面积213.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5.83万亩,森林覆盖率80.54%,地表水质符合水环境功能区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Ⅰ级标准,建成区环境噪声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

建成区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为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113.36平方米,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解说字幕)

(解说)近年来,濉溪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业、旅游业,实施农村环境美化工程,深入开展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镇。(解说,林业、旅游、农业、新农村镜头)

强化领导 工作机制完善健全(字幕 解说)

解说:濉溪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创建生态乡镇是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政府大门、动员大会、创建办公室、领导小组文件等镜头)。2008年,濉溪镇就成立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镇村干部配合抓,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格局,多次召开工作联系会、创建动员大会(会议镜头)。明确创建目标,制定创建方案,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和人居环境建设,彻底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人居环境、生态农业、文娱活动等镜头)

科学规划 生态农业优势凸显(解说字幕)

解说: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给濉溪人民带来的不仅是山清水秀的环境,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生态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全镇已建成了2.77万亩的毛竹生产基地、1.5万亩生态果园生产基地、0.6万亩绿色建莲生产基地、0.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0.3亩生态有机茶生产基地等各具特色、经济效益好的生产基地。(毛竹等基地镜头),推进农业生产化步伐,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相关基地镜头)经营模式,壮大扶持孟宗笋业、文鑫莲业、兴辉食品、金铙山生态有机茶等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能

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农产品市场开拓,鼓励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建立了国强农机、天一油茶等23家经济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相关企业生产产品及各名品牌商品等镜头,如“文鑫”建莲的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书。绿色食品:福建文鑫莲业有限公司的“文鑫”牌黄花梨及“文鑫”牌“建莲莲子”;福建兴辉食品有限公司的“山雪”牌“中华猕猴桃汁饮料”等镜头)

解说: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全镇有15万亩林地列入闽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生态公益林,近三年来新增造林面积1.3万多亩。(林业镜头)

解说:全面推广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保持农田高效生产,不断降低农用化肥、农药的施用强度,大力推广低毒低残农药和生物农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

2010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20485亩,农用化肥总施用量为1239吨,推进强度为每公顷244.6公斤,农药施用总量为15.52吨,农药施用量为每公顷2.84公斤。(字幕)

辖区农作物全部划为秸秆禁烧区,全部作为食用菌生产原料和秸秆回田(有秸秆回田或生产农用等镜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100%(字幕)

濉溪镇创建生态乡镇,推动了全镇新农村建设步伐,地域资源更加大优化,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有农村、健身等镜头),创建工作2年多来,公众环境满意率由56%提高到99%。(群众满意率镜头)

发挥优势 生态旅游蓬勃发展(解说 字幕)

解说:濉溪镇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创建中注重挖掘丰富自然生态资源和现代农业观光资源,倡导绿色旅游,发展生态

旅游,积极推进高峰省级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金铙山生态旅游、莲乡大观园等旅游项目建设,把这些景区建成集休闲、度假、观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区,打造醉美濉溪(旅游方面镜头)

加大投入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解说 字幕)

解说:几年来,濉溪镇的公益事业长足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入3800多万元,完成道路硬化80多公里,全镇农村道路硬化率达100%;投资400多万元,实施完成了水西、大元等7个村的饮用水改造工程,建立了达到国家农村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供应系统,自来水普及率、合格率均达到100%(三通镜头);投入100多万元完成各示范村、整治村“四化”工程建设,安装了路灯、路牌、监控探头等设施,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香化(相关镜头);县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处理建成区生活污水2674吨,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类标准,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可达88%(字幕、污水处理镜头)。

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在示范村、整治村做到家家配置垃圾桶,村设垃圾桶、垃圾池、建成垃圾收集中转站,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投入、统一收集,做到日产日清(有禁止乱倒垃圾牌子、垃圾桶、垃圾池、中转站收集清运等镜头),建成区生活垃圾全部运往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处理率为100%(字幕),大力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全镇共设有水冲式厕所39座,其中建成区30座(卫生厕所镜头),水冲式厕所普及率达100%,全镇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5.95%(字幕)。

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建设(沼气服务站镜头),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全镇共在沼气池926座,太阳能667座(有太阳能、沼气等镜头),全镇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5%(字幕)

濉溪镇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继续抓好基础教育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教育资源的整合和投入力度,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方面镜头)

加快公共卫生事业,完善农村卫生服务功能,着力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院、卫生所镜头),村民参保率达98.1%,有效减少了因病致贫的发生率,提高了生活质量。

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了全民体质(有关活动镜头)。(结语)优美的生态环境,合理的城镇布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夯实了濉溪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濉溪镇要以创建国家生态乡镇的起点,把濉溪镇建设成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人居生态舒适、人民生活富裕的生态型乡镇,保护蓝天碧水,造福子孙后代!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解说词 第2篇

片解说词

美丽富饶的顾桥镇位于安徽省凤台县中部,是皖北三大古老集镇之一,史称“浮岗镇”,是凤台县经济、文化中心城镇,淮南市“经济十强镇”之一。

顾桥镇交通便利,凤利路、淮阜铁路穿境而过,村镇道路实现了“水泥化”、“柏油化”,交通基础设施完善。顾桥镇物产丰富,是省级农业大镇,淡水养殖业驰名华东地区,水产品品牌产品有顾桥牌螃蟹、青虾、南美白对虾。顾桥镇是文化古镇,顾桥大鼓独具韵味,在民间代代传承,特色小吃顾桥煎饼、顾桥羊肉汤驰名淮河两岸。

这里生态优美,温和湿润,四季分明,由于地处淮水之滨,河流水系较为发达,独特的地理位置更凸显这里的天蓝水碧。镇域内水利枢纽永幸河随省道凤利路东西延伸、生态河流苍沟河纵穿于茫茫田野之间,姬沟湖已被全力打造成为林水相映的生态公园,具有独特的田园风光魅力和生态景观特色,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动植物种类。

顾桥镇下辖10个行政村、一个园林农场,总人口2.78万人,是省级生态乡镇乡镇、省级文明单位。镇域面积44.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2.8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29%。

近年来,顾桥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业、旅游业,实施农村环境美化工程,深入开展

1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乡镇。

在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中,顾桥镇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创建生态乡镇是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载体,是促进乡镇环境建设的重大举措。2010年,顾桥镇成立了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镇村干部配合抓,一层抓一层,层层抓落实的创建工作格局,多次召开工作联系会、创建动员大会。明确创建目标,制定创建方案,累计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农业和人居环境建设,彻底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如今,顾桥镇地表水质符合水环境功能区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Ⅰ级标准,建成区环境噪声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镇域内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为10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36平方米,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给顾桥人民带来的不仅是山清水秀的环境,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生态经济已成为全镇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顾桥镇结合实际,以农业产业化为先导,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文明建设为切入点,着力构建“和谐顾桥”,走出了一条“农业强镇、商贸兴镇、特色树镇”的新农村建设之路。顾桥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开拓绿色农产品市场,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不断稳固。在大力推广种植优质、高产、高效粮食作物的同时,大力倡导发展无公害、标准化产品,目前已形成40000亩无公

害水稻新产品生产基地及30000亩绿色食品生产科技型基地,全镇优质粮更新率达到100%,农产品基本实现绿色化,将食用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与消费推上新台阶。

顾桥镇创建生态乡镇以来,全面推动了全镇新农村建设步伐,公益事业长足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几年来,顾桥镇的公益事业长足发展,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投入3800多万元,完成道路硬化80多公里,全镇农村道路硬化率达100%;投资400多万元,实施完成了王庄、黄湾等7个村的饮用水改造工程,建立了达到国家农村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供应系统,自来水普及率、合格率均达到100%;投入100多万元完成各示范村、整治村“四化”工程建设,安装了路灯、路牌、监控探头等设施,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香化;镇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处理建成区生活污水2674吨,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达到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类标准,建成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可达88%。

建立农村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在示范村、整治村做到家家配置垃圾桶,村设垃圾桶、垃圾池、建成垃圾收集中转站,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投入、统一收集,做到日产日清,建成区生活垃圾全部运往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处理率为100%,大力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全镇共设有水冲式厕所58座,其中建成区31座,水冲式厕所普及率达100%,全镇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5%。

加强农村节能减排建设,大力推广太阳能、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全镇共在沼气池926座,太阳能667座,全镇清洁能源普及率达75%。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解说词 第3篇

生态环境保护始终是发展经济时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这种矛盾在经济不如东部发达、生态环境却比西部优越的中部更显的突出。运用“SWOT”分析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客观的给地区定位,发挥长处,抓住机遇,找准劣势,规避风险,为地区的发展找到一个合适的发展方向。

2 青阳县概况

青阳县隶属安徽省池州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皖南山区北部,东临南陵、泾县,南连石台、黄山,西交贵池,北与铜陵接壤,国家5A级风景区九华山坐落境内。县域总面积1180.6km2,辖11个乡镇,110个村,总人口27.3万人,全县地势南高北低,南部群峰秀丽,中部丘陵绵延,北部以圩区、湿地为主。

青阳县交通便利,县城距九华山机场仅20km,铜九铁路、京台高速、318国道、103省道贯穿通过,童埠港水运直通长江。青阳区位优势独特,地处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是“两山一湖”旅游干线的交通枢纽和天然门户。

3 生态县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根据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所在。其中S(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es)是劣势,O(opportunities)是机会、T(threats)是威胁。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能够做到”和“可能做的”之间的有机组合。通过SWOT综合分析,有助于人们制定发展战略和计划,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对策。

3.1 优势分析

3.1.1 区位优势

青阳县处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内腹地,位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增长极”—铜池组合城市辐射范围内,毗邻江南集中区。对于“成本降低型”外资有明显吸引力。可通过G3京台高速、蓉东路至童埠新区段道路延伸段、318国道及S219省道与江南集中区连接,较容易接受集中区辐射,接受其溢出效应。在沿海城市产业二次转移的大趋势下,青阳县可以结合其资源优势和非金属材料、机械制造和汽车零部件、铜材深加工三大主导产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力争成为该地区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此外,青阳处于国际旅游胜地“两山一湖”旅游区,良好的区位条件为青阳发展特色的生态旅游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3.1.2 旅游资源优势

佛教圣地九华山在青阳县境内,周边旅游资源较丰富。青阳县旅游发展以“自然与宗教旅游为一体的皖南核心旅游区”的战略定位,塑造“佛国九华、灵秀青阳”的旅游战略形象,以青阳县城为九华山乃至“两山一湖”旅游区的旅游接待、旅游商品集散、休闲会展和交通枢纽中心,通过“大九华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引领池州旅游融入长三角旅游经济辐射带,带动青阳旅游产业的全面发展。

3.1.3 资源与环境优势

青阳地处山区,工业污染源相对较少,整体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空间异质化程度高,自然资源特点突出,组合多样,具有特殊的开发价值,资源的潜在产品优势明显。全县以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为重点,狠抓退耕还林补植补造、荒山造林和竹产业发展。加大扶持大户造林力度,除林业项目资金支持外,重点进行技术指导,推广优质苗木上山造林,改变传统的炼山全垦为带状整地,及时进行幼林抚育管理,确保造林质量。为青阳的生态县建设及其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的打造提供了良好的物质资源基础。

3.1.4 人口密度小和环境容量大

青阳县2011年人口密度仅为220人/km2,远低于2011年安徽省人口密度的平均水平(491人/km2)。县域生态环境基础条件优越,有较强的污染物质天然自净能力和较大的环境容量。这些县域重要特征所反映出来的人与自然的格局为生态县建设提供了非常优越的社会经济发展承载力。

3.2 劣势分析

3.2.1 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根据2011年统计数据,青阳县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人均值较高,但建设生态县的经济基础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整体能力欠佳;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科技投入不足,工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工业化水平低;开放型经济、个私民营经济发展不够,城镇化水平低,人才匮乏等。

3.2.2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农业生产方面,种植业结构相对单一,种植方式较为落后,影响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工业生产方面,一是现有工业门类单调,优势品种不多,技术含量低,原(辅)材料和能源、设备、工艺、产品、废弃物处置、员工和管理等方面的清洁生产水平不高,产品竞争力弱、附加值低,污染治理层次不高;二是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较少,实力不强;三是中小企业融资比较困难,技术更新能力弱,新办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第三产业涉及饮食、娱乐、旅游业等。由于管理体制不顺,青阳县旅游资源一直得不到全面、系统、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不能与九华山的旅游开发形成合力。如何利用九华山的知名度,突出青阳县自己的特色,迫切需要得到解决。

3.2.3 环境污染防治形式较为严峻

青阳县整体生态环境良好,但部分区域仍然面临一定的污染影响:一是工业污染源尤其是工业废水排放所造成局部河段水质污染;二是生活污染源,主要是由于人口快速聚集以及配套环保设施无法及时到位,导致环境产生一定污染;三是不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和肥料等面源污染;四是水产养殖业中过多投放的饵料及水生动物腐尸等,造成污染;五是畜禽养殖业粪便污染。

3.3 机会分析

3.3.1 国家战略支持生态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表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国家及省市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规划文件等,为生态县建设提供了政策保证,如《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安徽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中共池州市委、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和《池州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实施方案》。

3.3.2 地方政府重视

为响应安徽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安徽”及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生态市”的号召,青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青阳生态县建设工作。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及各部门领导为主要成员的青阳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下设青阳生态县建设领导组办公室,使青阳生态县建设有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3.4 威胁分析

3.4.1 环境保护可能影响经济总量的扩张

青阳县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的快速增长已使环境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关停并转”等强制性环保措施将在一定时期内打击排污企业的生存,也会阻断污染性企业向青阳县转移,这将在某种程度上延缓经济总量的快速扩张。

3.4.2 生态建设可能加大基础投入缺口

青阳县县城污水处理厂及乡镇污水处理厂、青阳县垃圾填埋场、垃圾收运等环保基础设施运营费用,青阳县城市污水处理厂配套的污水管网、乡镇建成区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费用,加上河道治理、荒山绿化等生态建设项目,可能会加大财政压力。

4 对策分析

4.1 继续加大生态创建力度,不断完善创建机制。

认真总结创建工作经验,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照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标准,补缺补差,找到生态县创建中需要改进的指标,从而有针对性地弥补短板。

4.2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数量上的发展,应该是可持续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可持续的发展,树立生态发展的意识。要充分运用加入了环境和资源成本的“绿色GDP”理念到城市建设中,重视生态规划,引进外来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充分发挥青阳县的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4.3 重视环境保护。

大力引进和推广城市生活污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提倡垃圾分类回收,充分循环利用资源,形成新的产业链,既发展了经济,同时又保护了环境。加大退耕还林及城市绿化工作力度,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4.4 大力宣传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教育引导作用,持续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饭店等“绿色”系列创建活动,全力推动生态县创建工作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村庄,使全县群众的环保意识进一步增强,绿色环保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提高了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道德素养,形成“建设生态县,人人作贡献”的创建氛围。

5 结语

生态县创建工作是青阳县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城乡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的集中展示。只有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实施,才能建立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使全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明显优化,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资源能源得以节约,最终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强县。

参考文献

[1]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安徽省青阳生态县建设规划(2012-2020)[R].合肥: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2012.

生态乡镇创建之浅谈 第4篇

关键词:生态乡镇;生态创建;生态文明;农村环保

一、生态乡镇创建的基本情况

(一)生态乡镇创建的基本概念。生态创建主要是对受到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自然规律,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生态乡镇创建的背景。党的十八大同意报告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生态乡镇创建的原则

(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在进行乡镇生态创建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加大污染防治的力度,减轻资源环境的压力,使乡镇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全局观念,统筹规划,依据生态功能分区和各地特点,循序渐进地全面推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从各乡镇实际出发,发挥本地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合理引导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生态产业,把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四)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不贪大求全,不盲目攀比。通过规划编制,选择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作为突破口,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三、生态乡镇创建的指标体系

(一)机制健全。建立乡镇环境保护工作机制,成立以乡镇政府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乡镇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乡镇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或配备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

(二)基础扎实。达到本省(区、市)生态乡镇(环境优美乡镇)建设指标一年以上,且80%以上行政村达到市(地)级以上生态村建设标准。编制或修订乡镇相关环境保护规划,并经县级人大或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两年以上。

(三)政策落实。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乡镇辖区内无滥垦、滥伐、滥采、滥挖现象,近3年内未发生较大(Ⅲ级)以上级别环境污染事件,基本农田得到有效保护。草原地区无超载过牧现象。

(四)环境整洁。乡镇建成区布局合理,公共设施完善,环境状况良好。村庄环境无“脏、乱、差”现象,秸秆焚烧和“白色污染”等问题基本得到控制。

(五)公众满意。乡镇环境保护氛围浓厚,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公众对环境状况的满意率≥95%。

四、生态乡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历史欠账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一是农村环保设施比较滞后。部分乡镇、村仍没有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饮用水源地未采取防护措施。二是农业面源污染的程度加剧。化肥、农药无序大量施用,绝大多数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倾倒至河渠,对区域内土壤和地下水、地表水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二)思想认识不深,农村环境面貌亟需改善。许多乡镇机关干部对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群众生态文明意识亟待提高。

(三)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整体效益无法显现。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各县市区在整合水利、交通、能源、林业等专项资金方面力度不大,资金使用十分分散,导致生态创建整体成效不够明显。

五、生态乡镇创建的措施

(一)统筹规划,加强领导。一是结合国家生态乡镇的相关指标要求,由各级政府、各部门代表共同参与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二是各乡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行动方案实施计划并报县市区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政府对实施质量和进度进行跟进,并根据实施计划与各乡镇签署目标责任书。

(二)加强督导,严格考核问责。由与农村工作有关、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组成督导团,负责为各县市区提供创建规划、技术支持、解决实际问题及协助生态乡村的评选活动等。

(三)加大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统筹乡镇创建资金,各级政府按照行动方案纳入财政预算,并保障资金落实到位。拓宽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结合旅游、观光农业等产业发展融入生态村镇创建,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

(四)因地制宜,形成各地生态特色。生态乡镇的创建需要尊重并从村民对村庄发展的自身需求角度出发。对基础条件一般的乡镇村,按照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首先从一些花钱少、需求大、能见效的事情入手,与扶贫和产业发展等项目衔接,从经济发展角度着力推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互利共赢的良性互动。

(五)广泛宣传,营造创建氛围。加大对干部群众的培训和宣传力度,采取走访座谈、宣传培训、学习参观、工程示范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生态创建工作宣传力度,从培养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习惯入手,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切实维护农民的各项环境权益,逐步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M].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出版.

[2]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2005)[S].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

[3]胡志刚.打造和谐人居环境 创建绿色美好家园[J]农场经济管理,2015

[4]張鹤丹.河北省乡镇生态环境规划技术体系研究——以霸州市东杨庄乡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2013.

[5]康琼.江泽民环境保护思想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03

[6]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中央党校.2011

[7]姚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的实践和认识[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解说词 第5篇

__民权县人和镇创建省级生态乡镇宣传片解说词

在广袤的豫东平原上,正在崛起一座新兴的小镇,这就 是著名的苹果之乡、中州名镇--民权县人和镇。

这是一方古老的土地,大自然赋予了她得天独厚的资本,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在这里,古外黄遗址、孔子绕道留下美名的宁车湾、小山子汉墓群、明湖广总督监察副使赵彦复墓地牌坊遗址传唱着久远斑斓的故事。单凭人和地名的由来,就足以给人美好无限的遐想。相传明嘉靖年间,任、陈、闫三姓村民由杞县仪封迁此,建任庄、陈庄、闫庄,后因三村闹事不睦,是非纠纷迭起,经杞县知县杜峰领出面调解,三姓言和,重归于好,筑寨合一,并兴集会,取人和永睦之意而得名。

人和镇又是一个年轻的小城镇,自1999年撤乡设镇,刚刚走过12年的成长过程。仿佛一夜之间,人和镇悄然兴 起一股省级生态乡镇创建热潮,这里面凝聚着人和镇5.6万人对家园生态文明的企盼,展示出了一方干部群众抢抓机遇、众志成城的激情。(出片名: 建设生态人和 构筑美好家园 __民权县人和镇创省级生态乡镇宣传片解说词(字幕:人和镇辖43个行政村,56个自然村,总面积70平方公里,总人口5.6万人。)

人和镇距民权县城20公里,交通便利,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310国道在这片7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横穿而过,使之形成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

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热土,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地方,基础设施配套完备,水、电、电话、光纤全通,银行、学校、邮政、电信一一俱全,它不仅是商贸重镇,更是一个环境优美、令人神往的居住城镇。

近年来,人和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始终围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扎实开展省级生态乡镇创建工作,成立了创建省级生态乡镇领导小组,设立了创建办公室,突出抓好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做到责任落实,措施落实,资金落实,任务落实,进度落实,有力的保证了创建工作的实施。

为实现省级生态乡镇创建目标,该镇始终坚持环境规划高起点,按照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编制了民权县人和镇环境规划,指明了一条操作性很强的环境保护、环境建设之路。

创建省级创生态乡镇,如一股和煦的春风,吹遍了人和镇的每一个角落。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居民住户,各行各业,处处都能感受到创建生态乡镇的新鲜空气。人和终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农林丰茂,优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得天独厚的优质苹果,现有的3万多亩苹果园,在2005年就获得了河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认证。这首先得益于该镇一直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使用低残留的新型杀虫、除草农药,保证了农产品安全。

(字幕:人和镇测土施肥普及率70%,农用化肥施用强度268公斤/公顷,农药施用强度2.9公斤/公顷,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2%,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35%。)

为控制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该镇明确规定,现存养殖专业户都必须设有化粪池或沼气池,畜禽养殖废水和粪便经沼气池处理后,施用于林地及农田,其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西屯村有个青年叫李国礼,他以自建的养猪场为依托,三年流转农民土地200亩创建了的“猪—沼—菜”现代农业生态园示范基地,建成蔬菜大棚22个,猪舍22栋,沼气池22个,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60多人,获得了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

人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提升城镇形象,他们对照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的标准和要求,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加快全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治理城镇环境、绿化美化空间。

2009年,该镇利用国家项目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日供水1000吨的供水厂,铺设供水管道125万米,安装入户5000多户,覆盖310国道以南郝寨、黄集、黄寨17个行政村,解决了群众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字幕:人和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建成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

2009年,该镇又投资70万元建成了垃圾中转站,配备垃圾收运车4辆,喷洒车2台,设垃圾收集点52个,主次干道和公共场所全部设置果皮箱,集贸市场、一般街道、背街小巷有封闭式垃圾箱和垃圾池,生活垃圾基本实现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无害化处理,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5%。

为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人和镇积极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两年来实施农村改厕工程投入资金260万元,改水、改厨、改灶、改厕、改圈达到586户,新增水冲式公共厕所6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75%,开展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占55%,95%的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大规模进行沼气建设,很多农户还用上了太阳能、液化气、电热器,生活用能中秸秆所占比例仅为15%,清洁能源的使用已成农民的时尚。

(字幕:人和镇生活用能中秸秆所占比例为15%,液化气所占比例为39%,沼气所占比例为15%,生活用煤所占比例为26%,电能为2%,其他用能为3%,清洁能源普及率达55%。)

为了让人和镇靓起来、美起来,近年,全镇实施了“村村通公路”工程,新修柏油路、水泥路98公里,全镇4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有的村还实现了“户户通”,并实施亮化工程,新安装路灯420盏,村民过上了城市一样的生活。

现在的人和镇区,楼房林立,绿树成荫,和谐商业街、顺达路商业街、人民路财富商业街实行统一开发,大街全面美化、绿化、硬化、亮化,镇区基础建设逐步到位,承载能力明显增强,路灯、下水道、垃圾处理设施完善,形成了“两纵四横”的城镇化格局。

人和镇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一大批客商前来投资兴业,镇党委政府把环保评估作为入镇的重要门槛,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为人和减少工业污染筑起坚实的防火墙。所有项目的落户,均做到立项有“环评”,开工有“许可”,投产有“验收”,工业污染源排放达标率达到100%,饮食业油烟达标排放率98%。

该镇还把开展生态村创建作为生态乡镇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大改变了昔日农村脏乱差的人居环境,可以说,村村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目前,黄集村、西屯村、人东村、人西村、高集村等生态村已通过了市县的验收。

(村民:‚我们村在没有搞生态村之前,村里特别乱,到处都是垃圾、牛粪,乱七八糟,茅草房,没有厕所。自从搞了生态村以后,我们村的变化很大,村头村旁边全部种上绿草树木,沼气池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全部搞好了。‛)

为打造生态乡镇,该镇狠抓村镇绿化、房前屋后、道路造林和荒地绿化。该镇在310国道北侧建立了100亩花木基地,栽植流苏,大叶真、木瓜、丝绵木等名贵花木品种10多个。几年来,该镇先后投资360万元,新增成片造林4000亩,绿地8000平方米,实现了沿河绿化成带、街道绿化成网、庭院绿化点缀的绿化格局。

(字幕:人和镇农田林网化率71%,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达98%,人均绿地面积14平方米,镇森林覆盖率达到20%。)

人和镇的地在变,人和镇的城在变,人和镇的人民生活也在变。所有这些变化都让人感觉到是那么迅速,让人觉得是那么神奇。(孙德清:‚生态乡镇建设是一项提升农民文明富裕,促进农村繁荣稳定、深得广大农民群众拥护的‘民心工程’。人和镇作为中州名镇,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必须把握住创建省级生态乡镇的机遇,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镇这一战略目标,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人和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谱写出科学发展的新篇章!‛)

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标语 第6篇

1、创建生态乡镇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生态环境乡镇大家共同创建

3、创建生态乡镇推进新农村建设

4、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5、“门前三包”共同义务

6、构建生态乡镇美化村容村貌

7、倾心同护蓝天碧水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8、保护环境是责任爱护环境是美德

9、构建和谐社会大环境,倡导文明环保新气象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解说词 第7篇

——甘浚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宣传片解说词

片长:10分钟左右

诉求:反映甘浚镇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及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活动一系列成就

制作:素材、图片、动画、视频(合成)

音乐:具有现代感、节奏感,整体联贯(视具体内容而定)语言:中文普通话配音

结构:开篇;实力与形象展示;展望

一、开篇

片头场景:清晨薄雾、鸟语花香,太阳缓缓升起、运输车辆在张肃公路上穿梭,学生、职工、机关干部上班路景,群众晨练,在成片的制种玉米场景中导入“甘州明珠,生态甘浚”,附标题:甘浚镇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纪略。

二、实力与形象展示 场景1 地图显示甘浚镇地理位置,航拍绿色田野、张肃公路、黑河大桥、甘浚滩各制种企业、丹霞、四角墩烽火台等古迹。

解说词

在广袤的甘州大地上,正在崛起一座新型的小镇,这就

是著名的金张掖制种基地、农业大镇---甘州区甘浚镇。这是一方古老的土地,大自然赋予了她得天独厚的资本,它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境内有回、裕固、土、藏、蒙古、东乡和维吾尔等7个少数民族。在这里,有昔日狼烟缭绕的四角墩烽火台、古汉墓群、海家寨土塔、东寺庙、魁星楼、城隍庙、西洞堡战役遗址等诸多文物古迹和红色革命遗迹,更有“闹春牛”等多项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数百年来在在本地民间保留和传承。

甘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张肃咽喉、甘州门户”,历来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甘浚又是一个年轻的小城镇,自2005年合乡并镇以来,刚刚走过8年的成长历程。仿佛一夜之间,甘浚镇悄然兴起一股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热潮,这里面凝聚着甘浚镇2万多人对家园生态文明的企盼,展示出了一方干部群众抢抓机遇、众志成城的激情。

场景二

镇政府大门、办公楼、院内绿化,街道绿化、道路绿化、甘浚北滩设施农业示范园区、西洞设施农业等项目建设场景,农民春耕场景、制种玉米抽雄场景、群众在镇文化广场休闲场景。解说词

近年来,甘浚镇在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始终围绕“绿色甘浚、生态甘浚”的总体目标,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组织落实力度。2013年确定创建为国家级生态镇以后,甘浚镇 更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与环保并行、发展与生态齐步”要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该镇先后被评为省级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市级民族团结模范镇等诸多荣誉。

场景三

动画集镇总规动画、主街道绿化改造动画、立面改造动画,甘浚中心村、祁连中心村、金立禾养殖场、祁连村养殖场、垃圾中转站建设现场、污水处理站建设现场。

解说词

规划是建设的灵魂,决定了集镇建设的发展方向,为全面推进国家级生态镇建设,甘浚镇于2013年初,及时对2008年修编的集镇总规、集镇详规和环境保护规划进行再次修编。修编过程中,按照“城镇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对照国家级生态镇的要求,安排好各类用地分配。同时确立了“生态立镇、项目兴镇、制种强镇、畜牧富镇”的总体思路,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围绕张掖丹霞景区兴建民族风情园、旅游度假村等游客接待地,逐步壮大旅游经济;依托发达的商贸物流业,在张肃公路沿线兴建二层商铺150户,快速发展通道经济,依托金张掖国家级肉牛养殖基地建设,强力推进草畜产业,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域功能定位,做大城镇规模,精心打造生态文明特色小城镇,使镇区呈现出交通便捷,各项 3 基础设施配套,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风貌。在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甘浚镇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积极吸收先进规划理念,完成了村庄布局规划和祁连、甘浚、中沟等13个中心村的详细规划,让中心村成为当地群众生活的福地、宜居的天堂。

场景四

镇文化广场、镇级污水处理站、中心村、垃圾斗3个,垃圾中转站、农贸市场建设、沼气池建设、祁连村村级主干道

解说词

小城镇连接城市与农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近年来,甘浚镇重点针对国家级生态镇创建的5个基本条件和15项考核指标,由点到面,进行逐一量化分解,促使生态镇建设的工作稳步推进。该镇按照“建好一个城镇,搞活一片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总体目标,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硬化、绿化、亮化和美化上狠下功夫,取得了明显成效。该镇先后投资80多万元,建成了占地2500平方米的较高标准群众健身广场;投入1200万元,开发了集镇中心居民小区;投入300万元,实施了集镇主街道绿化和污水管网改造工程;投入100万元,新建了日处理污水50Td的镇污水处理站和垃圾中转站;投入300万元,实施了集镇农贸市场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四化”示范村建设,先后投入1500万余万元,实施了甘浚村、祁连村17栋51个单元的小康住宅楼建设。该镇紧抓张肃公路扩建工程的实施,先后投入1100余万元铺设农村四 4 级水泥路50余公里,并初步形成了“四纵四横”的道路格局,甘浚的内外交通优势将更加凸显。目前,全镇呈现出生态发展良好、经济发展迅速的稳定格局。

场景五

甘浚滩经济开发区面貌、金立禾农蓄品有限公司标准化厂房、陈立国恒茂环保建材公司石料筛选车间、金泽木业木材加工车间。

解说词

工业经济的发展是扩大一个地区经济总量,提升群众生活水准的坚强后盾,为此甘浚镇在狠抓招商引商和项目建设的同时,将环保理念融入在企业发展、园区规划、招商引资、环境监管等工作中,为生态工业预留发展空间。在引进项目时,注重土地利用率与企业产出率之间的关系,宁缺勿滥,确保新引进企业的“亩产高效益”。目前,全镇年纳税总额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3家,其中年纳税总额突破200万元的达2家。该镇严格执行环保标准,杜绝污染企业进区,对新建、扩建的工业企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安排专门人员定期巡查,严禁未建排污设施直接排放的污染事件发生以实际行动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为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同时也避免可能产生的工业污染,给村民一片蓝天和一个清静的生活环境。

场景六 中沟村无公害韭菜种植、谈家洼村土地整理项目区,星光开发滩林网建设,道路绿化,速展王兴军卯盈养殖专业合作社良种肉羊养殖区,巴吉荒漠实验示范园区农民打药施肥场景,速展孙培山经济生态林中散步情景、农民在高校日光温室内进行蔬菜瓜果采摘场景。

解说词

为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升农业生产条件,甘浚镇通过向上争取等方式,先后投入300多万元,实施了谈家洼村土地整理项目,改造农田120公顷。项目区内农田道路、低压管网工程全部配套,并实施了防护林、绿化带和防洪堤坝建设,不仅美化了环境、保持了水土,又涵养了水源,提高农田抵御风害的能力,使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和农田小气候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真正形成了“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林成行”的农田生态系统。

在农业生产过程,该镇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抓手,严格按照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积极培育生态高效节水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努力减少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农业种植过程中,积极引导群众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避免了农药污染、土壤生态条件恶化,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

场景七

保洁制度牌、集镇卫生保洁现场,垃圾中转站现场,小城镇管理,改厕现场、沼气现场、西干渠河道、头号支渠等农田水利设施、绿化造林现场、秆秸还田技术现场、道路绿化与保 6 洁等

解说词

为确保国家级生态镇创建圆满成功,甘浚镇在不断加大硬件设施投入的同时,坚持长效管理,消除污染源头。该镇进一步充实了环卫队伍,添置垃圾桶,配备垃圾压缩车,实行了“社收集、村集中、镇转运”的保洁运行机制,全镇生活垃圾收集率、处理率达100%。同时,加大了对生活污水的治理力度,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该镇积极做好农村改厕工作,对目前存在的旱厕全部改为水冲式厕所,做到粪便无害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减少粪便污染。进一步推进沼气建设,推行沼气池、畜禽舍、厕所“三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完善了水利配套设施,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实施绿化造林工程。先后对沟边、河堤边全面实施绿化造林工程。加大秸秆综合利用,午秋两季,实行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技术,杜绝了空气和水体污染。初步实现了“路畅、水清、村净、景美”的目标。

三、展望 片尾场景

集镇全貌,人蓄安全饮水建设现场,西洞设施农业示范区建设现场,集镇温州服饰城、经典家具,江苏客商木业加工车间,甘浚村居民小区一角景头拉长、小城镇全景。

解说词

良好的环境,引来了众多商家和投资者的青睐。“十二五”期间,甘浚镇先后引进了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1个,到位资金800万元,2012年甘浚实现工业产值5.2亿元,同比增长25%。财政收入达4729万元,同比增长0.6%,是 “十五”末的10倍,这些成绩的取得正是甘浚坚持科学发展、生态发展的结果,目前甘浚正在驶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树立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强化生态建设,注重强化环保管理,甘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解说词 第8篇

生态市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建设起来的城市。对照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 有80%的县区成为国家生态县区, 且具备其它22个分项建设指标, 整个城市才能创建国家生态市, 目前国内还未有一个地级城市能达到此标准。

随着绿色理念、低碳经济主导世界潮流, 眼下中国各地许多城市均在争创国家生态市 (区) 。沈阳、广州等国内名城各自瞄准契机, 抢占中国首个生态城市, 包括无锡在内, 江苏苏州、常州等地紧随其后, 纷纷加快辖内生态县区申报步伐。有“中国春城”之称的昆明曾放出“豪言”, 计划投资547亿元创建“国家生态市”。

无锡凭借近年在水环境整治上的成绩及日益优越的人居环境成为2009年中国生态文明城市创建最炙手可热的城市之一。去年, 无锡获江苏首个“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同年独家夺得由联合国颁发“2009年全球绿色城市”桂冠。

无锡市环保局局长刘亚民透露, 早在2006年, 江阴就通过国家生态市 (县) 考核, 宜兴在前不久也通过国家验收, 加之近日获批的三个县区, 该市参与考核的5个县区已全部达到国家生态县区标准, 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独占鳌头。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解说词 第9篇

一、从战略高度认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重要性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打造品质活力永州的需要。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永州作为湘江源头,在推进绿色湖南建设、保护湘江母亲河中承担着重大的生态责任。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有利于提升永州生态品牌效应,实现城市与森林、经济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永州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和绿色发展之路。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打造良好环境,提升人民幸福指数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居环境越来越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日益迫切。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既可以绿化美化城市,让群众享受到更多生态环境建设带来的成果,又可以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升城市品位,建设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彰显永州优势,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需要。当今世界,环境不仅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一个地区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环境标志已经由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向生态方面转移和倾斜,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发展环境的第一需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将进一步增强永州的生态比较优势,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聚集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和投资者,进而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赢得区域竞争优势。

二、从难点入手打开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突破口

当前,永州创森基础很不稳固、成效仍不明显,仍待提高和完善,因此必须从难点入手,打开突破口,赢得主动权。

全力突击一项短板。紧紧围绕城区绿化这一短板,从园、路、点、带、院等重点部位全面突进。园,就是抓好城区公园和小游园绿化建设。全面加强城区现有公园和小游园的绿化提质改造,重点在充实内涵、提升档次、强化特色上下功夫,着力构建起“一片多园、珠落玉盘”的园林景观。路,就是抓好城区道路绿化建设。加快永州大道等主要城区道路的提质改造,做到一路一品、一街一景,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点,就是抓好出入市口、道路交通节点和城市广场、车站广场等节点绿化。坚持从设计源头把关,结合节点周边环境科学规划,确保规划设计和节点实际不脱节。注重节点的视觉景观设计,坚持适地适树原则,坚持高中低苗木搭配、乔灌草品种结合。带,就是抓好潇湘百里平湖风光带建设。在植绿造景上下功夫,采取乔木与灌木搭配、常绿与落叶结合、速生与观赏并举等方式,增加平湖区域绿化美化效果。在护绿建景上下功夫,采取封山育林、森林经营等措施,全面加强平湖两岸的森林植被建设,增加森林总量,扩大植被覆盖率。院,就是抓好单位、庭院和小区绿化建设。大力开展创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小区活动,提高城区绿化面。通过破硬建绿、立体造绿等措施,构建林荫路绿化、绿地游园绿化、墙面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绿化“四位一体”的庭院绿化体系。

注重搞好两个结合。一是统筹生态与民生共建。始终坚持把惠民作为创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绿、赏得到景、呼吸得到新鲜空气。通过创森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产业,大力发展油茶、毛竹、家俱等三个百亿产业,促进富民增收。二是坚持植绿与护绿并举。大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让生态理念融入社会每个成员的思想,使“植绿兴绿、护绿爱绿”成为人们的行动风尚。全面加强林地、湿地保护,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依法治林,确保森林生态资源安全。

切实抓好三方联动。一是坚持城乡绿化统筹推进。在全面推进城区绿化的同时,下大气力抓好乡村绿化工作。结合乡村的地形地势、历史文化等特点,因地制宜实施生态绿化、景观绿化,力求凸显乡村特色和地方特色。二是坚持市县绿化齐头并进。在重点主攻中心城区绿化的同时,着力抓好县城主要街道、城区广场和县城出入路口等重点部位的植绿建绿工作,通过建设绿化样板街道、省市园林单位和标志绿化景观等工程,实现城区绿化面貌的大改观、大提质。三是坚持部门工作携手共进。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主动担责,积极履职,凝聚创森的强大推动力。督促林业、园林、水利、国土资源、交通、环保等相关责任部门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合力推进创森各项任务的完成。

三、从强化保障凝聚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正能量

从严抓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组织领导、舆论宣传、督促检查、考核奖惩,以强有力的保障措施凝聚推进工作的正能量。

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按照组织有力、保障有力、措施有力的要求,建立市级领导挂帅、部门(县区)领导上阵和责任单位落实的组织领导体系,形成主要领导负全责、主管领导具体抓、主办人员保落实的责任制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级各部门根据分解的目标任务,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逐级进行分解、量化,做到人员、资金、苗木三到位,时间、地块、责任三落实。

广泛发动,形成合力。各宣传单位、新闻媒体充分发挥宣传主渠道作用,设立专版、专栏、专题,对创森工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努力使“创森”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教育、工会、团委、妇联等部门和驻永部队,积极发动青少年学生、团员、妇女、广大指战员官兵和民兵投身创建活动,形成全民动员、全社会参与的强大合力。

认真督查,推进实施。把执行力建设落实到创森工作中来,将督查督办作为创森工作的强大推手,营造好争先创优、你追我赶的创建氛围。把创森攻坚战的实施情况纳入年度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严格落实奖惩。由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市创森办、市绿委办等单位,对各县区、各单位的工作定期进行督查。

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汇报材料 1 第10篇

苏布尔嘎镇人民政府镇长**

(2011年6月13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下面我就苏布尔嘎镇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情况做如下汇报,不正之处还望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苏布尔嘎镇基本情况

苏布尔嘎(汉意为“白塔”)镇位于伊金霍洛旗西北部,据市政府驻地康巴什新区仅30公里。全镇总面积944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下辖27个行政村154个农业合作社,总人口5481户19120人,其中少数民族353户1083人;总耕地5.37万亩;主要气象特点是降水稀少,气候干燥,寒暑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6.2℃,0℃以上年积温3280℃,年日照时间3100小时,年大风日25天,年降水量不足320mm,无霜期130天,地质基础为典型的白垩纪水平岩层,地貌属于梁滩相间型,是典型的半农半牧区。

二、生态建设成果来之不易

苏布尔嘎镇党委、政府对于生态建设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取得显著成效。

(一)合理使用水资源,保障用水安全

苏布尔嘎镇作为一个处在干旱缺水地区的农民产业大镇,历来重视水资源的利用与安全保障。几年前,苏布尔嘎

镇的缺水问题困扰着苏布尔嘎镇的农民产业发展的第一大难题,为改变这一现状,镇党委、政府多方奔走,采取争取资金、引进项目、自主筹措资金等多种方式为苏布尔嘎镇解决干旱缺水现象。到目前为止,苏布尔嘎镇人畜饮水工程普及全镇27个嘎查村、镇区自来水管道覆盖率达99%、行政村自来水管道覆盖率达30%,总的来说,苏布尔嘎镇缺水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水有了,如何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安全利用又摆在镇党委、政府面前。镇党委、政府为保障我镇农牧民生活用水安全,积极与旗卫生部门协商,不定期开展水质监测,并加大对水源地的防护力度,截止目前,我镇各类水源井、水渠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Ⅲ类。与此同时,苏布尔嘎镇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工作,倡导农牧民群众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在全镇建立生活污水集中回收机制,购进污水回收车两台,并由专人每天定时回收生活污水,现我镇污水处理率达76%。

(二)新能源利用成效显著

结合我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路,我镇大力推广新能源使用。我镇是全旗率先开展农村沼气池建设的镇之一,截至目前,我镇共建成沼气池1000余口,惠及我镇1000余户,6000余人的生产生活。现阶段沼气池的建设推广工作还在有条不紊地开展中,这一举措在有效地提升我镇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的同时还有力地推动新能源利用的普及率,可谓一举

多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部天然气公司长呼复线工程正处于紧张的管道敷设阶段,该管线贯穿我镇四个行政村,距我镇镇区较近,并将在我镇建设一处分流站,这一分流站的建设将为我镇供应天然气,无疑将是我镇新能源利用的里程碑事件。

(三)高度重视农作物无公害化程度

苏布尔嘎镇作为一个传统农牧产业大镇,历来重视农作物的种植的无公害程度。一方面加大对农民们群众特别是温室大棚种植户的宣传教育,倡导农作物绿色种植,施用农家肥,赚良心钱。另一方面积极与旗农技推广中心沟通,深入农牧户田间地头,了解土壤质地,为农牧民群众制定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截至目前,我镇家禽粪便使用率达93%,农作物化肥施用强度为每公顷250公斤,主要农作物农药残留合格率达95%,可以说完全保障农作物食用者的健康安全。

(四)大力开展禁牧工作,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

过去的苏布尔嘎镇农牧民群众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呵护,他们为获取高额的经济效益而不断增加牲畜数量,过度放牧,最终导致草场超负荷运转,草场沙化程度日益加重。撤乡并镇后,我镇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大力开展全镇范围的禁牧工作,同时引导农牧民群众科学舍饲,走新型养殖道路。在加大对偷牧现象处罚力度的同时还组织我镇农牧民群众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牧换草工作,截止目前,全镇

植被覆盖率达到88%,森林覆盖率达47%,是西部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乡镇之一。2007年11月,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苏布尔嘎镇视察,对生态建设工作给与了高度赞扬与肯定,并指示我镇党委政府要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加大生态建设力度。苏布尔嘎镇曾获得“全国十佳绿色乡镇”荣誉称号。

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回望苏布尔嘎镇生态建设成果的取得,可以得出以下三条结论:

一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参与的自觉性。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成在巩固,重在发展。为得到全镇上下的理解和认可,我镇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主要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思想,改变了我镇广大农牧民群众顾眼前不顾长远的模糊认识,自觉养成了爱护环境、主动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这也成为我镇生态环境建设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镇党委、政府多方奔走,努力争取资金,吸引项目,为苏布尔嘎镇生态建设提供项目与资金支持。

二是坚定发展思路不动摇。生态建设是一项投资高、见效慢,不利当前、利于千秋的伟大事业。苏布尔嘎镇作为一个以传统农牧业为主导产业的镇,经济水平较伊金霍洛旗其他镇差,但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不以牺牲生态建设成果为代价谋求经济水平的提

升。

三是得益于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对流域治理、生态修复、荒山绿化、水利设施配套等涉及生态建设的项目,上级有关部门都给予了大力的资金扶持,保证了各项工程的顺利开展。特别是近年来荒山绿化工程、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对我镇生态建设起到更大的辅助作用。

三、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一是我镇个别农牧民群众受经济利益驱使,还存在着砍伐森林的违法现象;二是受特殊地形地貌影响,我镇每当遭遇较大强度的降水过程时,个别村依然存在水土流失现象;三是由于我镇是典型的“吃饭”财政,在巩固和发展生态建设上,受资金不足的影响,在工程建设和保护措施资金落实上难度、压力较大。四是缺乏生态建设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我镇现阶段生态建设还处于积极进步与探索阶段,尚未达到巩固成果的时期,结合几年来工作开展的经验,现在迫切需要生态建设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进行系统指导。

四、总结

生态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长远的工作,苏布尔嘎镇当前生态建设点滴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自治区、市、旗有关部门的关怀与支持,也离不开辛勤的苏布尔嘎人的努力。苏布尔嘎镇获得“全国十佳绿色乡镇”、“全区环境优美乡镇”等

殊荣之后立即将目标锁定为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上来,镇党委、政府将申报国家级生态乡镇工作上升到政治角度去贯彻落实,成立领导小组之后,积极落实评测指标数据的汇总统计,继续加大生态建设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力度,让广大农牧民群众了解申报工作,从而也带动农牧民群众参与申报工作的热情。与此同时,苏布尔嘎镇还依托深厚的蒙元文化底蕴,利用已有的生态建设成就,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现阶段,苏泊罕大草原旅游区正在紧锣密鼓建设当中。镇党委、政府决心以生态促产业发展,再以产业兴旺促生态的模式来实现我镇生态建设的新成就。

上一篇:你想要的生活散文下一篇:关于入园项目服务流程图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