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几点思考

2024-09-04

关于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关于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几点思考 第1篇

关于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几点思考

作者:贾小明

来源:《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时间:[2010-01-11]浏览次数:20

内容提要: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方面,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多层次加以研究。以理论创新引导和谐,以制度建设保障和谐,以推动发展检验和谐,以政党建设提高和谐是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政党关系和谐理论创新制度建设推动发展政党建设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胡锦涛总书记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出:“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个方向,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既要重视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工作,又要真诚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这“一个根本,一个关键,四个既要又要”,从理论上、宏观上指出了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方向。促进政党关系和谐是一个大题目,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多层次加以研究,目前直接研究政党关系和谐问题的尚不多,笔者就此提出以下四点思考,以供讨论。

一、以理论创新引导和谐

和谐是在发展创新中展现的关系状态。首先是理论的发展创新。政党关系和谐,首先要不断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政党关系和谐需要和谐的政党制度理论和和谐的政党关系理论的指导。我国政党制度是在民主革命时期政党合作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基础上确立起来的,但是,正因为它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因而决定其理论成熟、制度完善、实践和谐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认识和处理“四个既要又要”关系方面,现在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在很多方面还只是开题。如果没有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确立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理论,没有参政党概念和定位的理论,没有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1989年14号文件、2005年5号文件和2006年5号文件在理论上制度上的发展完善,政党关系和谐就不可能达到今天的局面和水平。

协商政治与民主竞争的关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党制度理论面临的理论课题。我们不搞西方竞争性的多党制,是不是就完全排斥竞争?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选举与竞争联系在一起。我们在县级以下实行的直接选举,就是民主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直接选举的层次范围将会逐步提高。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要求发展党内民主,逐步扩大差额选举。差额选举就有竞争。在人大代表选举和政权机关领导人选举中,逐步体现竞争性是一个趋势。这里面,就包含政党之间的竞争。有学者已经预见到我国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民主竞争问题。政治领域中的任何民主竞争,都是由三方面因素决定的,即制度的条件、参与的要求与可分配的政治资源。社会主义社会的制度条件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出现、也不应该出现西方式的多党竞争,但是,参与的要求与可分配的政治资源之间的关系,决定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民主竞争的问题必然会逐渐凸现出来。因此,在今天的中国社会,面对社会结构的多元化以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正视竞争民主的问题,但是也必须充分认识到竞争民主不可能搞西方式的竞争民主。在中国民主建设和发展中,竞争的民主必须与协商的民主有机结合,把竞争建立在协商的基础上。这种竞争以多元协商为基础,从而在实际竞争展开之前就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竞争导致多元分裂与多元对抗的可能;另一方面,基于协商基础上的竞争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萨托利难题”(“萨托利难题”的本质是:竞争虽然使选民获得了决定竞争结果的权力,但是,拥有这个权力的选民,不但无法监控竞争本身,而且无法监督竞争结果所可能给民主政治发展带来的实质性的作用和影响。)。因为,这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不是不同政策和政见之间的竞争,而是能力与政治品格之间的竞争。政策与政见的差异和分歧在协商过程中获得协调,在此基础上,人们来选择实践政策的优秀领导者。政党关系和谐,并不排除协商基础上一定程度的民主竞争。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必须对此有理论的洞见和前瞻。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政治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政党关系和谐,迫切需要创造和普及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相适应的和谐的政治文化,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人们的政治心理、政治行为,不仅使人们知道我国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是什么,而且懂得为什么,实践上怎么办,不断培育、巩固和发展政党关系和谐的思想政治基础、文化环境。

二、以制度建设保障和谐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和要求。制度建设是建立在实践和认识基础上的,是认识客观规律的结果。制度化水平反映了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的程度。没有对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客观规律的一定认识,对政党关系的认识存在盲目性,政治行为就进退失据,缺乏自觉性,就会出现不和谐。加强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的过程,是一个实践、认识、把握规律的过程,也是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过程。

必须搞清楚制度化与法律化的关系问题。法律无疑是一种最有权威性和约束力的制度,但是制度化并不等于法律化。制度的范围比法律大得多,形式要丰富得多。民主要制度化,但是不能一概法律化。民主的内容丰富多彩,民主的制度和规范形式要与民主内容和具体目标相适应。比如,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由于国情不同,对法律的需求度就不同。有的国家宪法规定得

比较详细,有的比较原则,有的宪法里连政党两个字也找不到。少数国家制定专门政党法,而多数国家没有政党法。有的同志主张我国制定政党法,认为合作共事、参政议政特别是民主监督薄弱的解决之道就是法律化。要不要制定政党法,要从我国的国情,政党制度的性质、特点出发,绝不能照抄照搬国外制定政党法的模式。何况世界上即使法治比较完备的国家,也不是都有政党法。制定政党法,是不是适合我国政党制度的合作、协商、和谐的性质、特点,是不是有利于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是值得研究的。我国82年宪法就有“各政党”等内容,后来宪法修正案又纳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规定。同时,法外制度规范也有相当发展,政协章程、政协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1989年14号文件、2005年5号文件和2006年5号文件等政策性制度性规定,逐步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包括法律,也包括法外制度。依法治国的“法”,既包括法律,也包括法外制度规范。

世界法的领域出现了硬法(hardlaw)与软法(softlaw)的区分。所谓硬法,通常是指经由国家严格的立法程序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所谓软法,则是指由多元主体协商和非经正式的国家立法程序制定或形成,并由各制定主体自身所隐涵的非强制性约束力予以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不成文的惯例或传统,以“章程”、“条例”、“纲要”、“规划”、“指南”、“意见”、“决定”、“纪要”等方式命名的规范性文件,均属于软法之列。所谓“法治”,其精神实质是“依照一定原则和相应的规则进行治理”,就是要求各社会共同体和各社会成员都服从一定的原则和规则,其总体要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因此,不能狭隘地把法治理解为法律(硬法)之治。衡量政党关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不能以是否制定政党法为标准。以宪法为根本,以“软法”为主,可能是更适合我国国情和政党关系性质、特点的制度建设之路。无视国情和我国政党制度的性质、特点,盲目制定政党法,不仅不能保障政党关系和谐,反而损害政党关系和谐。

三、以推动发展检验和谐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所强调的“一个根本,一个关键,四个既要又要”,本质就是以政党关系和谐发展推动事业和谐发展,落实到政党关系和谐的要求上,就是做到“四个既要又要”,并使之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也就是说,不能就和谐论和谐,要落实到四个具体关系,着眼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

多党合作、共创伟业,是政党关系和谐的最高境界和根本目的。发展是和谐的首要条件和根本目的,是检验和推动和谐的根本标准和动力。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合作、协商、和谐的政党关系,最终要体现在发展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指出,“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个根本任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自觉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衡量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以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能否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能否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能否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能否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标准。”

无论是“第一要务”还是“衡量标准”,根本是发展。社会的和谐,政党关系的和谐,根本在发展。邓小平有句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要求,就是要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地发展。一些人对我国政党制度和政党关系持怀疑态度,思想教育固然重要,但归根到底要靠发展,靠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来展示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政党关系的和谐。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促进政党关系和谐,政党关系和谐又保障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四、以政党建设提升和谐

政党是政党关系的主体,政党关系和谐归根到底要靠政党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领导党和执政党,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和谐关键也在领导党和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特别是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把领导多党合作,搞好合作共事的能力作为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民主党派和参政党来说,也要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进步性和广泛性的性质和特点,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政党素质和能力和谐匹配,才能共同担当起“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四个既要又要”的最后一个就是“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是政党关系和谐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党关系和谐的组织保证。1989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和200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都把“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作为《意见》的一部分,2005年的《意见》从政治责任的高度,要求中共“党委要把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责任。支持民主党派根据各自章程规定的参政党建设目标,按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政治联盟特点、体现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把自身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政党制度建设、政党关系建设,要求把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提升到政党建设层面,形成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的政党建设和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5]游洛屏.构建和谐社会与参政党建设.统战理论内参.2006,(4).[6]罗豪才.人民政协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人民政协报,2006-12-21.[7]林尚立.协商政治与中国的政治形态.人民政协报,2006-12-25.

关于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几点思考 第2篇

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公安工作的一项中心工作,是推动社会治安稳定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方法。和谐警民关系是“三项建设”的目标,又是落脚点。公安民警作为党领导下的一支担负着维护社会治安稳定、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应对自然灾害事件等重任的武装力量,积极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既是公安队伍性质、宗旨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安工作长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公安民警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中,要立足基本职能,强化意识,才能真正实现“三项建设”是推动公安事业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认清现实意义,找准问题症结,是抓好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前提基础。警察往往被看作是党和政府的形象,警民关系和谐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也就得到了密切和加强。所以,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不仅是公安自身的活动,而且是意义深远和影响巨大的民心工程、社会稳定的系统工程。“警民关系问题关键在警,不在民”,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着力点在公安机关和公安工作,症结在于我们公安机关的工作作风、履职尽责、执法为民、服务群众等方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要求,甚至出现了冷横硬推、吃拿卡要、野蛮执法、枉法办案、不作为和乱作为等严重伤害群众感情的现象。以上痼疾不除,警民关系的和谐就无从谈起。因此,和谐警民关系建设同样要从认识抓起,认识得深,问题分析得透彻,才能找准着力点,才不会浮在面上,流于形式。切实增强民警的宗旨意识,通过大力开展宗旨教育,利用党员活动日定期组织民警学习,并开展座谈交流活动,引导民警自觉地把群众最期盼、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加强民警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深入群众、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疾苦,听取群众呼声,满足群众需求,切实履行好打击犯罪、社会管理、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责,更加关注民生,贴近民生,积极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把公安工作扎根于群

众之中。同时还要投入更大的精力搞好思想发动,让全体民警切实认清“三项建设”之间,信息化建设是载体,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主体,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是目的的辩证关系,真正走出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是务虚之举的认识误区,自觉把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作为努力的方向,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推动和谐警民关系建设。这样,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才有牢固的思想基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可靠的工作基础,才能确保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严格履行职责,注重执法效果,是公安机关抓好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关键所在。公安是国家的执法机关,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利的机关,如果不能严格执法,公平执法,那么不仅会损害到人民的利益,国家和党政机关的形象也会受到损害,从而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公生明,廉生威”,只有清正廉明,才能做人民信任的好警察好公仆。我所积极贯彻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广大受害群众的切身利益。一方面,打击违法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公安机关的职责所系。群众看公安,主要看破案。这句话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民群众评价公安工作的重要标准是维护社会治安的能力,是给群众提供安全感的程度。因此,公安机关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愿望作为第一需求,把群众安居乐业作为第一目标。要组织民警深入村庄,深入厂矿企业,深入千家万户,了解各阶层群众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把群众最关心的治安问题作为我们大力解决的首要问题。在命案必破,打击严重刑事犯罪不松劲的同时,要处理好大案和小案的关系,抽出专门力量,加大经费投入,常规战法与高新技术手段相结合,切实加大对最影响群众安全感案件的侦破。比如针对盗窃案件的高发,群众对公安颇有微词的情况,省厅开展打击防范“两抢一盗”大会战,全省各地公安机关采取加大打击力度,设卡查控封堵销赃渠道,宣传普及防盗知识技能等几项措施,使全省“两抢一盗”案件有了大幅下降,群众的满意度也随之飙升。再比如,根据当前季节变换,适时组织警力,在辖区主要街道路口巡逻走访,开展法律宣传和巡逻守护,增加群众见警率,群众安全感增强了,自然而然受到好评。总之,把解决群众的忧心作为我们谋划工作的中心,把破大案壮警威和破小案赢民心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我们打击违法犯罪的效果才能凸显。另一方面,公安执法是打击犯罪和保护群众的统一,必须体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要求,将公平正义作为执法的灵魂,努力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要大力加强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在全体民警中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宗旨,进一步规范执法活动,把执法办案和人权保护结合起来,坚决杜绝刑讯逼供、体罚虐待嫌疑人的做法。通过建立健全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执法制度,形成标准规范的执法操作流程,从文明接警、及时处警、如实立案、规范办案、尽快结案等每个环节体现人民警察忠于法律、忠于人民的职业操守。要贯彻宽严相济的法律精神,对因民间纠纷引发的打架斗殴、轻伤害以下的案件要尽量调解处理。特别是对于因征地拆迁、改制下岗等引发的群众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处理,要坚持“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的原则,严格区别问题性质,把握处置时机,依法打击其中的首要违法人员,教育引导多数群众,同时要保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以更加有效的平复群众情绪,争得群众的信任和理解。

三、推进管理创新,提高服务水平,是公安机关抓好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公安机关积极履行管理和服务群众的职能,有利于密切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也是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比如我所在便民利民措施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出台了4项针对群众办理户口手续的便民利民措施,包括送证到户、办证到家、预约服务、简化程序等,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在以往微笑服务、扶危解困、帮幼助老等联系服务群众做法的基础上,今后要借助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拓展服务的渠道和对象。如在互联网开辟公安业务咨询受理窗口,对户籍申请、暂住证办理、特行审批等实行网上审核或办理;对旅店业、网吧、废旧回收、机动车拆解修理等行业以视频监控网上巡逻为主,减少直接检查的次数;对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纳入网络管理,本区内的住址变动自行变更,减少换证的繁琐;建立

网上社区警务室,发布预警信息、防范提示,介绍治安形势,受理群众求助,使群众不出家门就能接受公安机关的服务。要扎实开展社区和农村警务建设,加大警务保障力度,完善制度体系,明确和量化分解任务,健全考核奖惩机制,使社区和驻村民警扎实履行“开展群众工作、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组织安全防

范、维护治安秩序”五项职责,强势推进公安工作触角向每个社区和村落延伸,夯实社会稳定的根基,搭建警民和谐的平台。

四、拓展沟通渠道,加强舆情应对,是公安机关抓好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的必选课题。警民关系的主导方面在公安机关,而和谐关系的构建是两个方面积极性的结合。加强刑侦队伍建设,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在广大民警中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教育民警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引导民警自觉地把群众最期盼、最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从严治警的各项规定,巩固纪律作风教育整顿活动成果,严肃查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执法不公、各行其是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违法违纪行为,着力整治纪律松弛、作风拖拉、推诿扯皮、应付了事等现象,努力预防和减少了民警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实施素质强警工作,深化苦练基本功活动,强化集中培训和岗位练兵,进一步提高了民警政治、业务、体能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强警民公共关系建设,切实树立“全警公关”理念,从每个民警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切实用实际行动促进警民关系和谐。和谐警民关系建设中,公安机关要高度重视公共关系建设的规律,积极主动地开展信息公开、情况沟通、思想交流、工作推介等活动。要通过警营开放日、警民恳谈日、警务公开透明、警民联谊联欢等形式,让群众了解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通过定期向社区、村庄的居民群众汇报工作,举办公安工作成果展等,让群众了解民警的付出和努力;要坚持开展大走访活动,进社区,进村庄,进学校,进厂企,走千家访万人,吃透社情民意,送去服务,送去法律,送去温暖,拉近感情,营造警民一家亲的氛围。展示边防警察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是宣传工作,要适应网络信息时代 的特点,建立起网上舆情引导和应对机制,培养一支网文撰写队伍,关注和登录热门网站和博客,发出代表真相和良知的声音,及时引导舆论方向;要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等媒体,建立宣传阵地,将民警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迎难而上、忘我拼搏、舍生忘死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的凛然正气和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精神风貌展现出来并予以宣扬,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从而促进和

关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思考 第3篇

希望的目标总是好的, 但现实与之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据观察, 在目前的高职院校中就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里首先需要厘清一个观点就是不和谐并不意味着是剑拔弩张, 有时候淡漠也是不和谐的表现。我认为, 在当前的一些师生关系不和谐的音符中, 淡漠可以说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而这种淡漠的表现可以说教学双方都负有责任, 我们的学生没有了对知识孜孜以求的精神, 我们的老师也缺乏对学生诲人不倦的信念。

从学生方面来看,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大环境下, 高考过后选择读高职院校的学生, 可以说绝大多数是所谓的高考失利者, 而这种结果本就容易使高职学生从入校开始心理上就存在更多的心理障碍。此外, 当前的高职学生基本上就是所谓的“90后”, 很多在家里都被宠溺惯了, 喜欢以自我为中心, 动不动就有很大情绪, 爱发脾气, 只听得进好话。对于老师的好心规劝和善意提醒总抱以厌烦态度, 言语之中更无视尊师重道这四个字, 经常忘了自己的学生身份, 视学习为无物, 视纪律为浮云。对于学生对学习的淡漠, 我认为高职院校在某些制度安排上可能是纵容了这种不良习气。因为基本上每个学生最后都是可以毕业的, 有些学生就会认为学和不学一个样, 不怕最后领不到一纸文凭。这种奇怪的“倒逼机制”只能是让一些学生有恃无恐, 完全忘了作为学生的第一要务应该是好好学习。

从教师方面来看, 我相信没有一个老师不想把课真正上好, 没有一个老师不希望他的课堂是有声有色的。就我来说, 有时我需要一天连上八节课, 而且是在没有合适扩音器材的普通教室, 到最后体力上自然会觉得很疲惫, 但只要看到有学生仍然在认真用心地听课, 我就能继续充满活力、激情洋溢地讲下去。这足以说明, 如果一个教师的劳动成果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 他就会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随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否则, 他可能会感到力不从心, 感到自己的付出得不到认可, 甚至怀疑自己是否能担当得起这块三尺讲台赋予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从而上课没有激情, 缺乏活力, 也不愿主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使师生之间产生一种冷漠的隔阂。最后直接导致教师教学水平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

由此可见, 处于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一对搭档, 他们的表现是会互相影响、互相感染的, 那么如何让这对搭档互相产生良性影响从而成为一对完美组合呢?首先分享一个真实案例, 情况是这样的。有一次在上课铃响之后, 坐在前排的一名学生还在听耳机, 于是我委婉地提醒该生已经上课了, 请取下耳机。该名学生仿佛没听见仍无动于衷, 于是我继续提醒, 该生无奈取下耳机。我开始上课, 该生居然又戴上耳机旁若无人, 我只得停下来继续提醒该生取下耳机, 僵持半天该生终于取下了耳机。但没想到的是当我继续上课时, 该生居然第三次戴上了耳机并且对之前的提醒置若罔闻, 于是我也只得第三次停下来好心规劝。这样几个回合之后耳机是没戴了, 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该生居然负气径直离开了课堂。老实说, 当老师我算新人还真没遇见过这种情况, 但不能耽误其他学生的时间, 这课还得继续上, 于是我没有停下来, 继续上完了那节课。下课后我立即联系该生的辅导员表明了情况希望谈一下, 原来该学生已先一步去了辅导员那哭诉了“委屈”。我想那正好三个人借这个机会好好谈一下吧, 这事也总不能不了了之。整个谈话时间持续了将近四十几分钟, 前面大部分时间该学生都表明自己很委屈, 认为我是有意“针对”, 这名学生说其他学生上课也戴耳机, 并且今天戴耳机只是因为今天状态不佳, 中午没休息好, 况且只戴了一只耳机。不管我和辅导员怎么分析、怎么解释这种行为的不当, 该生却认为自己一点都没错, 始终纠结在“针对自己”和“一只耳机”这些自以为是的问题上。眼看谈话没个结果, 我对该生说:“你看你自己上课都知道要坐在前排, 显然你是想好好学习的, 应该是个好学生, 既然是好学生, 是不是就该为其他同学作出榜样, 以更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呢?”没想到, 该生立刻哭着给我弯腰致歉, 承认自己错了。苦口婆心半天的批评指正原来抵不上几句表扬式的教导规劝。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到, 教育学生, 有时候不一定非要通过指责的方式才能达到目的。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来思考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

一、高职学生也需要“拇指教育”

我们的社会崇尚以人为本, 那么在教学中也要尊重人的本性以及高职学生这个群体的特性。高职学生心理上处于弱势地位, 有时候也会表现得像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对于这一点, 教师应该理解, 并尝试从他们的角度看待问题。之前我很少意识到这一点, 直到上述事件发生。虽然开始在老师的角度看来, 该生的行为确实应当受到批评, 但在直白的说教完全不起作用的前提下, 教师则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 先肯定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说到这里, 让我想到了曾在一本育儿书籍里看到过一个观点就是“孩子需要‘拇指教育’”。所谓“拇指教育”通俗点解释就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要以鼓励为主, 不要吝惜对他们的表扬, 要适时地竖起你的大拇指以表达对他们的欣赏和肯定, 而这往往比严厉的批评指责有效得多。我认为, 不仅小孩子需要“拇指教育”, 大孩子同样也需要“拇指教育”, 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人性决定的。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肯定, 就连有些小孩子故意犯错误, 其实也只不过是为了引起家长的关注而已。

高职院校的老师可能会觉得有些学生确实难以管教, 上课不认真听讲, 还破坏课堂纪律, 有的言行举止确实还可以将老师气个半死。根据前文分析的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征, 其实越不循规蹈矩的学生心理往往越脆弱, 越是调皮捣蛋的学生, 有时只是想表现自己而已。那么作为老师, 我们就应该切实地关注到这一点, 要从表象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 多看到学生的长处并鼓励学生以正确的方式来展示自己。虽然人无完人, 但也绝没有一个学生是一无是处的。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赞赏, 作为老师, 我们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那份期待和信任, 让学生充满积极向上的斗志。只要老师能以适当的方式因材施教, 就能引导学生走出其内心的淡漠, 走出其对学业的淡漠, 走出其对自身前途的淡漠。

二、教师要对学生真正充满爱心和耐心

身为教师也实在不必时时端着架子, 与其执拗于师道尊严的古训, 还不如放开胸怀, 真诚和善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把学生视为朋友, 用民主的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老师要从情感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建立师生之间的亲密感。要让学生觉得不仅是学习上的问题, 包括生活上的和感情上的烦恼都可以向老师诉说, 要让他们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 要让他们意识到同在一个屋檐下, 老师和学生们就是统一体, 俗话说就是要努力和学生打成一片, 要融入学生的世界。要做到这一点, 老师们大可不必三句话不离本行, 处处做出一副要说教的样子, 不如多谈谈学生所喜欢的、所感兴趣的。比如说, 在课间休息的时候, 可以跟学生聊些轻松愉悦的话题, 也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幽默诙谐的视频, 或是欣赏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电视, 在让学生放松身心的同时, 也能让学生感到老师也不是“老古董”, 也跟得上潮流, 跟老师之间也会有共同语言。在课下, 借助现在发达的网络通讯方式, 也可以多跟学生沟通, 不要让学生觉得他们的生活是与老师无关的。

当然, 对于教师, 我们需要意识到的一点就是教师也是普通人, 教师也承受着各种压力, 有来自生活的压力, 有来自教学的压力, 有来自科研的压力, 甚至还有来自学生的压力, 而这些压力若不及时调解, 则会影响和阻碍教师的职业发展。可见当老师也不容易, 但既然从事了教师这份职业, 就要扛得住这份压力, 就不能允许冷漠的存在, 就要真诚地用自己的那份爱心和耐心来面对自己的学生。首先要从情感上打动学生, 先要让学生认可接纳老师这个人, 其次才谈得上接受老师的教育思想。

三、学校要从教学双方身上看到自己的问题

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这个问题上, 学校也应肩负起自身的责任。首先, 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 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自觉遵从这种文化氛围, 约束自己的言行, 让学生愿意主动学习。其次, 对于最终学业各方面考核不过关的学生要严格把关, 从制度上杜绝学生中潜在的“混文凭”心态。再次, 有些学校为了调动教师上课的责任心, 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了“学生评教”制度, 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也使得教师陷于被动地位。因为这可能造成某些老师为得到学生好的评教结果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甚至曲意迎合学生, 比如课堂上花过多时间讲些虽有趣但与教学完全无关的内容;而有些学生也正好抓住这个评教机会“报复”平时严格要求自己的老师, 却对那些不怎么管理课堂的老师给予好评, 这样的结果都只会本末倒置, 违背了学校的初衷。学校的管理应考虑淡化单一的制度化模式, 注重多样性的协调。比如建立师生交流例会制度, 在轻松的氛围中鼓励师生畅所欲言, 交流各方面的感想, 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最后, 学校也要多关心教师的疾苦, 帮助教师进步, 科学公正地评价教师的劳动, 让教师意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 以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总而言之, 在当今时代,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主题, 只有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并以此推动和谐校园、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发展, 才能最终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谨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6 (3) .

[2]潘涌.论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转换[J].吉林教育科学, 1999 (4) .

创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几点思考 第4篇

一、接纳学生

学生每天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同教师在一起或在教师的影响、支配下度过的,教师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不论学习哪一门课,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都会感觉到自己是学生,要学习,要听老师的教导和指挥,也都会希望有个好教师,且希望自己能引起教师的注意。就如花草树木趋向于阳光一样,学生有模仿、接近、趋向于教师的自然倾向。那么,为师者首先要放下控制心理,接纳学生,要逐渐克服和摆脱“自我中心”意识,消除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以真诚的自我对待每一个学生,向学生开放自己心理空间,去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和尊重,也让学生向教师敞开心灵的大门,师生之间心心相印;在深入理解每一个学生内心世界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公平对待每个学生,不讽刺挖苦、辱骂训斥学生,不给学生施加各种不正当的压力。接纳学生的实质是尊重和宽容学生。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和优秀潜能。每个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就要欣赏每个学生的存在及其优点,对学生表露出来的任何感情,不管是令人满意的,还是使人不快的,都应表示接纳。教师还要信任学生,要能宽容每个学生的缺点、短处和错误,维护他们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对于学生的缺点、短处和错误,不当面严厉批评、斥责、讽刺、挖苦,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真正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和追求进步,而不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斥责、同伴的鄙夷中沉沦。学生是有个性、有精神、有追求的主体,教师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了解学生、接纳学生,体验学生的经验和感情,学生就会有心理认同、心理自由,就不会生出逃避需要,且以此衍生出心理的向师性。接纳学生是基于平等的向师性,也是教师实现教学影响力的基础。只有接纳,教学才会有期待、亲近,而没有排斥、回避。只有接纳,师生才会更容易进行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而没有距离感。

二、重视学生

分析教师管理学生和形成学生理想行为的各种策略和方法,就不难发现,促使学生产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佳策略是重视学生。优秀的教师往往都是注重采用积极的状态及时肯定学生、鼓励学生。学生的内心都渴望得到尊重。学校的课堂经验也表明,教师重视学生的成就、鼓励学生发表想法,在管理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方面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问题。相反,即使是非常优秀的学生,如果教师对其努力缺乏应有的肯定和认可,他就不会做出任何积极的反应,也会变得压抑,甚至抱怨教师的“无暇注意”。因此,教师要设身处地,用学生的角色来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去体验学生的感受,让学生感到教师是“知己”,增强学生自我价值认识,促进学生的自我生成。教师还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不断调整改进教学,也允许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问题,对于学生的独特见解,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要让学生参与对教学的评价和教学的决策,师生如有不同意见,用讨论、商榷的方法来达到一致,而不是听凭教师独断专行;教师也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要注意能与每个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用亲近、微笑、点头给予表示;当学生安静或者等待回答机会时,要给予鼓励,使学生保持良好的行为状态。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调动积极性的强化,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对学生的错误反应,不应忽略或者嘲弄,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教师还要时刻关注教学气氛和学生情绪的变化,及时调控。当发现气氛沉闷、学生神态迷惘、思维跟不上教学进度时,要适当放慢教学节奏、降低难度;当发现学生热情不高、思维不积极时,要考虑加快教学节奏;当发现学生精神疲惫、注意力涣散时,要及时变换教学节奏,穿插生动有趣、轻松活泼的教学内容。

三、相信学生的能力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一个人能够做的,比他现在已经做的和相信自己能够做的要多得多。也就是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得比现在好。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能力的,要对每个学生都抱有积极的态度和期望。因为如果教师相信学生有能力,对学生的态度就会积极,对学生的期望也会较高,他们与自己期望相适应的系统积极对待会直接造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社会处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各种有意无意的支持和鼓励下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并据此形成较高的自我期望,使学生的动机水平提高,学习兴趣增加,并最终导致积极的教育后果:学习成绩优良、智力发展加快、个性的各个方面平衡健康地朝着社会期望的方面发展。更重要的是,良性的教育后果会使教师对学生产生更为积极的态度、期望和与之相适应的积极对待。而相反,如果教师不相信学生有能力,对学生就会是消极的态度和低期望,学生在教师的忽视、否定中也会形成低的自我期望,学习动机和学习水平也会下降,教育后果消极,这样一来,教师的消极态度和低期望得到验证,产生更低的期望和消极对待,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也会每况愈下,对其一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毫无疑问,教师作为学生生活中“重要他人”,要冲出按照既有印象和期望的轨道来看待学生,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要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方面和变化。教师在学生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相信学生有能力、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和期望也是教师的责任。只有积极地期望和对待每一个学生,才会不辱教师的使命,才没有辜负学生把教师放在自己的“重要他人”行列最前头的美好情感,才没有偏离教师的社会角色。作为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积极心理活动的特性,随时要提醒自己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随时注意每一个学生的积极表现和变化,并及时调整自己心目中的印象和期望,使自己对学生的期望和对待能够起到引导其积极改变的作用。教师在与学生相处时,要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态度和较高的期望,要积极创建和谐、融洽的氛围,要善于引导学生相信自己,让学生主动尝试,自我决定,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独立自主意识。

四、让学生有安全感

宽松而积极的课堂环境是每个学生所渴望的。在课堂上,学生都渴望知识、渴望沟通、渴望理解、渴望尊重、渴望自我实现。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应有意识地制造宽松而积极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有安全感,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会因为自己的无知、幼稚甚至错误而感到紧张、压力和耻辱,让学生的个性、学习风格与习惯受到充分的尊重,让学生之间不会因学习的问题产生偏见或歧视。教师要避免因错误理念和下意识行为,于有意无意之间,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无奈、负担,甚至对教学产生厌恶和恐惧的情绪。营造课堂上安全祥和又充满生气的氛围,知识传授和能力发展才能达到高水平。宽松而积极的课堂氛围是有效、和谐的课堂追求的,是提升学生学习体验所必需的。教师要创造一个宽松而积极的课堂环境,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收获成功、享受快乐、激发梦想,让学生在拥有情绪安全感的前提下,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充实自己。要让学生有安全感,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体验、思考、探索,在成长的道路上自由地选择、自主地调整,让学习成为学生的快乐生活。教师要做到无论对任何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境下,都要有意识地调节和保持理智的教育行为,使得自己的情绪情感反应、语言反应、行为反应在教育活动中处于理想状态。当学生对教师、对课堂有安全感,才会敢于和勇于主动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愉快地、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在安全的课堂心理氛围中,教学才会和谐自然,师生才会拥有“灵魂深处的直接相见”,才会交流智慧、沟通精神。

关于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几点思考 第5篇

来自:新华网2008年06月3日08时43分50秒点击:80回复:0

今年是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60年前,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积极响应“五一口号”,由此开启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的新征程,掀开了中国政党制度和民主政治发展的新篇章。总结回顾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多党合作走过的光辉历程,我们既为多党合作事业取得的历史成就和经验欢欣鼓舞,又对多党合作发展的美好未来充满信心。

为了体现对党外人士思想上的关怀,我省充分利用西柏坡红色教育基地等有利条件,协助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不断加强思想建设。在去年各民主党派圆满完成换届后,我们协助民主党派省、市级组织开展了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主题的“政治交接学习教育活动”。在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之际,组织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代表人士赴西柏坡参观学习并召开座谈会,举办河北统战系统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进一步坚定了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与决心。

为了推进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我省采取协商会、通报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就河北改革发展大计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主动征求民主党派成员的意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民主协商会、座谈会、通报会就达60余次。同时,各级政府加强与民主党派的联系,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全体会议,积极邀请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我省各民主党派与政府部门的对口联系单位共14个,不但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就某些问题,邀请各民主党派进行协商、座谈或共同调研,民主党派也可在充分调研后,就某些问题主动找有关部门进行协商。

为了照顾同盟者利益,我省着力做好党外人士的政治安排、实职安排等方面工作。在今年省人大、政协换届中,有711名政治素质较好、社会影响较大的党外代表人士成为新一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6个民主党派省级组织主委全部进入省级领导班子;在11个设区市人大、政协换届中,有11名党外人大副主任,11名党外副市长,52名党外政协副主席,1614名党外人大代表,5186名政协委员;在全省172个县(市、区)政府领导班子中,全部配备了党外副县(市、区)长;省高级人民法院配备了1名党外副院长。

为了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我省建立了“党委政府出题、统战部门协调、民主党派调研、政府部门落实”的有效机制,民主党派调研经费大幅增加,省财政每年为每个民主党派增拨调研经费20万元。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召开参政议政重点课题发布会,自2003年以来,省各民主党派承接省委、省政府重点调研课题46项,提交专题调研报告63篇,所提意见、建议大多被有关部门采纳。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省民主党派各级组织共撰写调研报告500余篇,提交提案、议案3000余项,向各级党委、政府提出意见建议数以万计。为了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监督作用,我省不断拓宽民主监督渠道。中共河北省委主动听取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主要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对省委常委会加强和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支持和鼓励民主党派对各级党委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各级政府依法执政和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等方面进行监督。目前,全省共聘请特约检察员、监察员、审计

员、教育督导员等特约人员620多名,明确了特约人员的责任和权利,有效地调动了他们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回顾我省多党合作的光辉历程,我们深深感到:

———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关键。多年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每年到民主党派机关走访,对民主党派提出的问题认真研究解决。同时,省委立足于合作共事,切实支持、帮助民主党派开展工作,解决实际困难,创造良好条件。正是由于省委的重视、支持,才使全省的多党合作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 切实加强制度建设,是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保证。多年来,我省逐步建立健全了各级党委政府与民主党派之间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合作共事制度;统战部门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工作联系制度;基层单位党委支持帮助民主党派开展工作的制度等,有力地保证了我省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

——— 支持民主党派为改革发展做出贡献,是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内容。多年来,我省各民主党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优势,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式方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赢得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同时也拓宽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渠道,充实了参政议政内容,提高了参政议政水平。

——— 广泛宣传多党合作理论、方针和政策,是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方法。我们连续几年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把握和研究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完善政策,并加大宣传力度,在河北日报、河北电视台开展知识竞赛、专题征文、举办文艺晚会,使多党合作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民主党派工作的开展。——— 充分发挥统战部门的职能作用,不断开拓创新,是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省各级统战部门始终把加强多党合作作为工作的重点,积极争取党委的重视,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在工作实践中,积极转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坚持平等相待、民主协商的原则,加强与各民主党派的联系,充分尊重民主党派的意见和权益,进一步拓宽民主党派发挥作用的渠道。

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几点思考 第6篇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建立和保持和谐的警民关系尤为重要。那么,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应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把握好主题

公安机关是党领导下的带武装性质的国家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神圣职责,这一神圣职责从根本上也就决定了公安机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要完全符合党的执政纲领和党的决策要求。因此,关注民生,关心百姓疾苦,当好人民群众的“公务员”、“勤务员”和“平安使者”无疑成为当代中国公安工作的主旋律,这不仅是党对公安工作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时代的具体要求,更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所以,各级公安机关和全体公安民警一定要勇于站在时代的潮头,紧紧把握“关注民生”这一主题,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忧,牢固树立“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工作指导思想,多为群众百姓做一些实事、好事,真正做到“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二、要树立好形象

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格局不断重组,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受利益驱动和权力至上等腐朽思想的侵蚀,一部分民警的心态发生了失衡,世界观、人生观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偏差,耍特权、抖威风,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和现象时有发生,给构建健康和谐的警民关系埋下了隐患,设置了障碍。当前,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必须要首先着重解决好公安机关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以制止侵害群众利益的违法违纪行为,树好公安民警队伍自身形象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和纪检监察的职能作用,大力开展时事政策教育、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党风廉政建设警示教育和“反特权思想”集中整治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公安机关内部监督和社会外部监督各项规章制度及措施的贯彻落实,全面加强公安机关和全体民警的法纪意识、廉洁意识、大局意识、和谐意识,坚决制止和有效预防少数民警利用职权之便侵占群众利益、损害公安机关形象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努力打造一支清正廉洁、纪律严明、高效务实的公安民警队伍,以良好的形象赢得民心和社会的认同,赢得全社会的尊重、理解和支持。

三、要服务好群众

“为民服务”和“打击犯罪”是新时期党和人民赋予公安机关的两大政治任务,要用辩证的观点、和谐的理念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人民群众需要“安全感”,同时更需要公安机关的服务,只有把“为民服务”和“打击犯罪”有机结合起来,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良好的警民关系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一是要和谐执法。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执法办案与解决矛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文明执法、人性化执法,坚持教育和处罚相结合的原则,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尽可能地减少对抗、化解矛盾、平息纷争。二是和谐管理。要积极主动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牢固树立服务经济建设、服务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大局意识,把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检验公安行政管理工作的根本标准,实现由“管理者”向“服务者”角色的转换,着力打造公共服务型公安机关。三是和谐沟通。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各项治安管理工作的积极性,畅通联系渠道,落实联系措施。通过采取入户走访、发放警民联系卡、公布举报电话、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多渠道、多层面地加强和辖区内人民群众的联系与沟通,尽可能多的掌握社情民意,了解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沟通中增进感情,拉近距离,改进工作,密切警民关系。

四、要解决好难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民内部矛盾的凸显期,农村、城镇、企业各种社会矛盾纵横交织、错综复杂,各级公安机关一定要深刻认识现阶段社会矛盾的主要特点,紧紧抓住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法宝,当好新时期社会平安创建的“和谐使者”。一是要专项整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难点、热点问题。社会治安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和切身利益,对一个时期群众普遍反映强烈的一些热难点问题,公安机关要给予高度重视,要通过专项整治的方式及时进行治理。二是要扎实开展为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要充分调动全体民警主动参与为困难群众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工作的积极性,密切关注城镇下岗职工、失学少年儿童、孤寡老人及

其它社会弱势群体,认真搞好扶贫帮困和岗位献爱心服务,鼓励民警积极参加其它社会公益活动。三是正确对待并妥善解决群众信访案件。公安信访问题是社会不和谐因素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解决好公安信访问题,既是维护政治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又是减少不和谐因素,增加社会和谐因素的重要途径。因此,各级公安机关要积极做好纠纷调解和耐心说服教育

关于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几点思考 第7篇

构建新时期和谐护患关系的几点思考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

关键词:

护患关系是指护士在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具有护理专业性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可以减少护患纠纷,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对于患者战胜疾病,尽快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结合近几年来我院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努力构建我院新时期和谐护患关系取得一定效果。服务理念的改变

1.1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医院如同一个企业有自己的医院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当前精神文化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因此医院管理者应当利用每一次学习的机会,教育医院的护理人员树立良好的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和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护士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具

有“利他”精神,充分发扬传统医学中“医者父母心”的优良医德。

1.2树立牢固的品牌意识

如上文所述,当前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因此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护士的业务技能、护理操作期望值越来越高。为此,护理管理者要有意识地培养每一位护理工作者的护理服务品牌意识,让每一位护理工作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护理质量。此外,护理管理者要培养护士的护理服务理念,变被动为主动,提升医院护理形象。

1.3培养干部保健服务理念

作为干部保健单位,服务对象知识水平较高,具备一定的医学常识,且见多识广,容易发现服务的缺陷。服务于这样的一个群体,护士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外,还必须要有更强的服务意识,更先进的服务理念,在工作中有意识的提高自身人文修养,牢记干部保健原则,不断灌输干部保健服务理念。并进一步强化健康管理理念,建立干部保健对象的健康信息档案制度,推动预防保健的不断深入。2 服务技术的提高

2.1提高专业护理技能

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是一名护理工作者最基本的技能,护理操作是否熟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患者对医院的护理形象的认可度,因此护理管理者要在创造温馨服务的同时,狠抓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训练。强化护士的护理技能培训,采取一帮一的带教方式,由一名资深护士带教一名低年资护士,培训每一位护士成为护理技术能手,在为患者进行穿刺时做到一针见血。采取多种形式,对护士进行业务培训,利用周会、晨会的机会,学习国际护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探索护理服务新领域,提高责任制整体护理水平,突出技术创新、特色辟新、服务创新特色,通过不断提升的护理服务技能,构建更加和谐的护患关系。

2.2提高沟通能力

护士要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能。在执行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之前,都应当告知患者及家属进行此项治疗和护理操作的目的,具体操作方法,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告知其他病友成功治疗的案例,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使他们对每一项治疗和护理有非常明确的认识,消除医生与患者之间医学知识的补品横。对于患者及家属提出的问题,护理工作者应给予认真解答,使患者和家属对护士产生安全感与信赖感,以减少护患冲突和护患纠纷的发生[1,2]。另外,在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护士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护士要注意言语亲切温和,用简洁、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沟通交流,同时注意语气、态度、语速。此外,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士要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要具备较强的控制和调整能力,不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以免影响护患之间的沟通。注重创新服务

3.1重塑护士形象

从塑造护理工作形象入手,要求护理人员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始终贯彻责任制整体护理理念,在社会公众和患者

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医院护理形象,体现护理特色和服务水平[3]。强化爱心和形象等人文因素对护理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树立护理品牌服务理念,由护理部和各科护士长共同设计和策划护理最佳形象,全体护士集思广益,将人性化护理贯穿始终。积极倡导感动护理服务,善待每一位患者,视病人如亲人,力争做到最好。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将“提供满意服务”作为最高标准。

护理部定期组织全院护士开展护士礼仪专题讲座,通过多种形式,规范护士仪表、举止,并将此纳入一月一评、一季度一评比、一年一度的护理质控检查标准之中,以提升护士的整体形象和人文素质。

3.2提供延伸服务

? 要以宣传媒介为载体,充分利用宣传工具,扩大医院护理形象在社会上的地位、影响力及认知程度,在社会公众心中树立良好的医院形象。护士亲切地送上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张亲情联系卡、一个详细的解释,礼貌地自我介绍,使患者感到温暖和尊重。我院把开展健康教育作为护患和谐的突破口,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如:健康教育宣传栏、健康知识书籍、健康光盘、健康保健知识课,内容有爱心嘱咐语,相关疾病的饮食要求,休息原则,主要药物作用、注意事项,功能锻炼的方法等。

4小结

现代社会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护理工作与人类的健康和生命也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简单的问候到精湛的技术,再到对病人的尊重、关怀和理解,每一个护理细节都需要倾注高度的责任心、细心、耐心和爱心;同时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也有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我们必须努力为病人营造一个平等、轻松、和谐的环境,使患者处于最佳的治疗状态。我院的服务满意率达99%,近几年未发生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宋利萃,全姬淑,蔡红玉.沟通技巧在新型护患关系中的应用

关于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几点思考 第8篇

一、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前提

1. 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必须体现企业物质成果的共建共享。

现代社会的企业是创造财富、丰富生活、引领消费的经济组织, 是由投资人与劳动者共同主导组合生产要素推动人类进步的社会组织, 是实现投资人与劳动者共同选择的一种方式, 是投资人与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

劳动者作为生产的主人对于企业所付出的劳动力与投资人对于企业的投资和经理人对于企业所贡献的管理智慧, 具有同等的价值和意义。物质利益的满足是投资人、经理人和劳动者最基本的需求, 三者利益兼顾是实现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石和保障。由此可见, 企业的发展成果必须由投资人与劳动者合理分享。

2.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必须保障劳动者参加企业管理的权利。

企业生产经营中, 劳动者以其投入的劳动力把生产资料创造为商品, 是企业生产的主人。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 首先必须保障劳动者参加企业管理的权利。

劳动者参加企业管理, 主要是承认劳动者在企业中与投资人和经理人平等的主体地位, 激发劳动者的生产热情;其次, 作为生产的主人, 劳动者最了解生产、市场等方面的技术和信息, 可以帮助企业做出关于投资、生产、经营、发展等方面的正确决策;再次, 劳动者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企业的决策体现了劳动者的意见、建议和诉求, 能够保障劳动者充分理解和懂得决策的真正内涵, 在具体的工作中就可以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发生误会、产生纠纷, 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

3. 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必须在法律体制内有序运行。

构建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 归根到底要靠政策和法律, 要靠健全完善的体制机制, 要靠制度规范秩序, 促进公平, 要靠制度推动和谐, 实现双赢。

保障劳动关系和谐, 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合理的劳动规章制度, 包括用工制度、薪酬制度、工时制度、休假制度、培训制度等。企业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 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制订和完善企业劳动规章制度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决策的程序, 充分体现了对劳动者参加企业管理的权利。建立和完善这些制度, 使劳动关系主体之间的矛盾能够在制度的范围内得到解决, 劳动关系即可以和谐运行。

4.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工会必须发挥组织的保障作用。

组织的保障是劳动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手段。所谓组织的保障, 就是指劳动关系发生矛盾时, 能够通过组织的渠道得以处理。

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 也是调解劳动关系的主体, 是建立协调、稳定的劳动关系, 构建和谐企业的最重要的组织保障。为此, 工会组织一是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生产经营中心, 广泛引导组织职工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劳动竞赛活动、合理化建议活动等, 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二是要教育职工正确认识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 开展职业道德、创建学习型组织等活动, 不断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三是在建设企业文化中, 要以文化兴会作为工会的指导方针之一, 开展形式多样的“争创一流”的职工文体活动, 以凝聚职工力量, 展示职工风采。四是工会主动参与企业管理, 把劳动者权益方面的诉求及时反馈给企业, 使矛盾化解于萌芽之中, 防患与未然。

5.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必须树立新的管理理念。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行为主体, 必须改变那种行政化的管理制度, 从实际出发,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 在利益分配中进一步建立完善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的利益分配机制, 在待遇、事业等各个方面体现员工的自身价值, 通过合理拉开分配差距, 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真正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1. 牢固树立依靠员工发展企业的思想。

员工是企业的主体, 企业能否兴旺发达和充满活力, 关键要靠全体员工的团结奋斗。因此, 在企业管理中, 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 为员工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为员工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一个企业, 只有建立和形成团结友爱、和谐融洽、安定有序的和谐环境, 才能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才能有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和谐企业通过完备高效的组织机构、健全完善的规章制度、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和公平合理的分配方式, 有效协调企业的长远利益、员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根本利益, 充分调动起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为企业的和谐发展提供坚强的动力保证。

2. 牢固树立挖掘员工潜力发展企业的思想。

企业要发展, 仅靠先进的技术和优良的装备是不行的, 还需要靠掌握了先进技术和技能的职工队伍。员工队伍技术素质的提高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和潜力。企业要坚持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 建立人才成长机制,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满足员工成才的需要, 使职工在劳动和创造中实现自身价值, 促进企业发展。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 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增强职工的凝聚力。

3. 牢固树立建立权益维护保障机制发展企业的思想。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职工的根本利益, 建立一套完善的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机制, 用制度规范企业和职工的行为是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的本质要求。建立一套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 形成由劳动关系双方依法平等协商、自主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调节机制;实施企务公开制度, 维护职工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劳动法律监督的组织体系和制度, 帮助职工群众增强法律意识, 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这些对于创建和谐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从制度建设入手, 确保作为劳动关系弱势一方的职工的各种权利, 才有可能妥善处理好企业的内部关系, 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总之, 和谐企业的劳动关系必定是和谐的, 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给职工创建一个和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才能让职工有归宿感, 从而培养起对企业的责任感, 也只有这样, 企业才能科学、健康和持续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江.地矿事业单位人才激励机制的探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7 (11) 1.吴江.地矿事业单位人才激励机制的探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7 (11)

上一篇:有关竞聘学校演讲稿模板汇总下一篇:常见职业的英语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