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语篇的语境关系顺应

2024-08-11

口语语篇的语境关系顺应(精选3篇)

口语语篇的语境关系顺应 第1篇

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分析论文

韦氏词典对移情(empathy)的定义是“分享他人思想或情感的能力”,与同情、感情移入、情感共鸣等相似。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指通过对情感的感知而产生接近他人情感的情感体验,即情感的共鸣。从语用学进行研究的移情(pragmatic empathy)指言语交流双方达到情感相通,设想和理解对方用意。本文从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adaptation theory)角度分析汉语言语交际中人称指示词的顺应性,并从语境关系的顺应方面归纳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对汉语交际的促进作用。

一、汉语人称指示语的顺应性

(一)顺应理论

Verschueren 在其著作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理解语用学。他认为语用学是从认知、社会和文化三个角度,综观语言现象及其运用的行为方式。以语用为切入点来观察各个语言层面上的语用问题,这种综观是顺应理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使用语言是一个不断进行语言选择(linguistic choices)的过程,这种选择涉及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并依赖于语言的顺应性(adaptability)。简单地说,语言的顺应性就是说人们在进行言语交际时,言语双方都自觉不自觉地创造和改变语境,使语境朝着有利于双方交际的方向展开。其中心理因素是较重要的语境变量,这预示着交际中必然出现体现交际主体情感、心理等的话语,以实现情感趋同(convergence)或趋异(divergence)。这也为诠释汉语交际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提供了重要理据。

(二)汉语人称指示语的顺应性

指示语(deixis)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涉及语言和语境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最明显直接的语言反映。人称指示语(person deixis)涉及交际双方的人称与社会因素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主要由人称代词来表示,有时也用呼语(vocatives)表示。Verschueren 的语用综合观和顺应论为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二、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境关系顺应

语用学研究的`话语意义是特定语境中特定话语的意义。语境不是静态的,在交际双方说话过程中,语境会顺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根据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本文主要侧重于阐明汉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移情如何顺应交际语境。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mentalworld)、社交世界(social world)和物理世界(physical world)。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经常需要从对方的视角看问题,替别人着想,满足对方需求来缩短言语双方的距离感,使人际关系和谐,情感趋同。

(一)语言使用者

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语境中处中心地位。语用移情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多体现为人称指示语的选择。按照语义规则,如果说话人单指自己,应该用“我”;如果单指听话人,应该用“你”或“你们”。在具体的言语行为中,却还需要变通。说话人在说话时要尽可能注意听话人的心理感受,使听话人自然地融入交际情境。

(二)顺应心理世界

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因素,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者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

(三)顺应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尤其是文化传统对交际者的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社交语用移情即指语言使用双方从尊重对方的感情出发,努力达到在使用语言的社会交往过程中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目的(何自然,冉永平,)。

(四)顺应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但交际者的身体姿势、手势、外表形象、生理特征等也是人称指示语移情过程中要顺应的语境因素之一。

三、汉语人称指示语语用移情的语用功能

由于移情本身是说话人出于对听话人的考虑,所以语用移情可以增强话语的亲切感,营造和谐的交际氛围。如本文中的例子所展现的,在不同的语境下,语用移情还可以起到特殊的功能,如:赞扬、暗示、迎合、否定、掩盖、解决矛盾、缓解紧张关系、维护面子等作用。语用移情在日常会话和书面材料中的频繁使用多为了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移情话语若能被合理准确的用于言语交际的过程,对于成功完成言语交际能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结语

本研究基于维索尔伦所提出的顺应论,其核心即汉语人称指示语移情策略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对于语境关系的顺应过程。成功的交际依赖于交际主体根据交际需要,选择合适的语言,这是语境制约下的适应和顺应。移情策略对交际行为人实现交际意图起着重要作用。

Verschueren 将语境分成三种模式: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从人际交往的语境构建角度来说,语用移情主要是实现言语双方的相互认同,提高所说话语的可接受性。总之,移情是交际过程中的手段,为了调节人际关系,体现人际意义。

试论跨文化交际之语境关系顺应 第2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顺应理论,语境关系顺应

1 跨文化交际研究综述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跨文化交际越来越频繁,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 对该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为了迎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际交往需求以及频繁的跨文化商务交际应运而生的。该学科研究不同地域、历史以及风土人情下形成的文化差异和以此形成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研究不同民族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所积淀的交际符号和信息代码的差异性;研究不同社会体制结构和文化差异所形成的社会关系、道德行为规范的差异性;研究不同交际语境制约下的语言规则、交际手段和交际策略的差异性。所有这些研究不仅需要大量深入的理论探究, 更需要加强实际应用领域的研究和实践, 这样才能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学科, 从而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和文化服务。我国已经有20多年的跨文化交际研究历史, 出版了大量的相关书籍, 也发表了成千上万的学术论文。尽管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对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不成体系, 跨文化还没有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且大多局限在外语教学与研究方面, 跨学科性不强。这里将从一个新的视角——语境关系顺应来探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与实践。

2 顺应论体系及其研究现状

近年来, 顺应论 (The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作为语用学综观理论在西方国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其创始人——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Jef.Verschueren于1999年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认识论思想并结合语言交际自身的特点以及笔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创立了这一语用学的综观理论——顺应论。他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经常性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受语言内或语言外因素制约的语言选择过程” (Verschueren, 1999:55-56) 。同时我们认识到人类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做出选择, 是因为语言自身所具有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三大特点。其中, 变异性 (variability) 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Verschueren, 1999:59) , 它体现了语言的历时和共时, 具有动态特征。商讨性 (negotiability) 是指“语言的选择并不是死板地严格按照一系列的语言规则, 或机械地按照形式—功能关系进行, 而是运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来进行选择和使用” (ibid:59) 。商讨性体现了语言自身的可变性特点。顺应性 (adaptability) 是指“语言使用者能从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语言项目中作出高度灵活的选择, 以满足交际的需要”。顺应性被视为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核心部分。它充分体现在变异性和商讨性之中。语言的变异性和商讨性为语言的顺应提供了必备条件, 没有变异性和商讨性两大特点自然就没有顺应性的存在。顺应综观理论提出语言的顺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境关系顺应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 (2) 结构客体顺应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 (3) 动态顺应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 (4) 顺应过程中的意识凸显 (the salience of adaptability) 。这四大要素是相互关照、相互制约的。它使用与之前语用学领域研究不同的视角来考察语言的使用, 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和应用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 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我国学术界对顺应理论的研究已有20余年了, 学者们对该领域作了大量的理论探索和应用性的研究, 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尤其是在外语教学和翻译实践以及语用策略等方面作了充分的探讨和实践探索。

3 语境关系顺应对跨文化交际的指导意义

Jef.Verschueren认为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 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相适应。在他的《语用学新解》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2000) 一书中, 他从顺应性的角度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了人类语言使用过程的动态性特征, 以全新的视角去考察语言的使用, 为语用学整体理论的构建和实践指导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Verschueren将语境顺应重新进行了分类, 将其分为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顺应。有的学者将文化语境归类于交际语境各大要素之中, 本文将其单独分类以体现其重要性以及研究价值。

(1) 语言语境顺应

有的学者将语言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语言上下文, 亦有分为语言通道 (1inguistic channel) 和语言上下文 (1inguistic context) 两种。语言通道是语言使用者根据各种语境要素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选择使用的各种交际手段或工具。语言上下文是指对所使用语言的知识性掌握和对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上下文理解, 它是语言语境的核心组成部分, 伴随跨文化交际的整个过程。

(2) 交际语境顺应

Verschueren将交际语境分为交际者双方、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在理解和使用语言过程中, 交际语境的这几大要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语言使用者所作出的语言选择与顺应。

1) 交际者双方

在跨文化交际中, 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几大要素以及其他环节中的各种语境成分都要靠交际者双方的相互作用来激活, 以此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所有跨文化交际活动都是围绕他们展开的。在交际中, 我们必须对交际双方进行客观动态的分析, 为交际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里涉及到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年龄以及性格特点等。忽视交际双方必然导致语用失误和交际的中断和失败。

2) 心理世界

交际者的语言选择是不断顺应自己和受话人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顺应过程, 而且随着双方心理变化会作出适当调整。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双方的情感因素和认知能力。换言之, 各种心理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制约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和交际策略的选择和运用。顺应是双向的, 听话人在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时, 也是一个进行合理推测的顺应过程。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活动就是交际者双方的心理世界的沟通。交际策略的选择除了要适应自己的心理世界, 还要充分适应交际对方的心理世界, 因此需要综合性格、情感、个性、意图以及其他认知因素做出综合的客观分析, 以适合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尤其在国际商务谈判与沟通过程中必须做到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

3) 社交世界

社交世界包括各种社交场合、社会环境和规约交际者双方的语言行为的规范和准则。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世界中的各种交际规范。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大多是社会行为规范冲突造成的。其中包括交际规范、民俗规范以及道德和法律规范等。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充分考虑不同文化氛围下的社交场合与环境, 更重要的是交际规范与准则的运用。还应注意不同文化之间交际原则的差异, 并对此做出顺应, 选用正确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比如说中国人喜欢称老年人为老奶奶和老爷爷, 而英美国家的老年人是忌讳别人说自己老的, 如果忽视这种社交世界的顺应, 就会导致语用失误和交际中断, 达不到跨文化交际的真正目的。

4) 物理世界

物理世界主要包括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就时间而言, 如果忽视或错误使用时间关系就会造成严重的语用失误, 它包括与事件相关的时间、交际时间和指称时间。比如说, 在周五之前说next Friday, 按照中国人的理解就是下周五, 而在美国等英语国家则是指本周的周五。还有英国和美国在时间的书面表达上也有区别, 交际双方必须顺应这种物理世界作出选择;就空间而言, 它包括绝对空间关系和参照指称对象的相对空间关系。同时我们也可以将交际者的目光、身体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等都归属于物理世界的组成部分, 这主要指我们常说的身势语所传达的一系列交流信息。

(3) 文化语境顺应

Samovaret al (1998:36) 把文化语境分为知识的贮存、经历、价值、行为、态度、宗教信仰、时间概念、空间关系以及学科领域等诸多方面。可以简单概括为文化习俗和社会规范。包括不同人群的社会文化传承下来的生活模式和集体习惯以及对跨文化交际活动所作出的规约等。有的学者认为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门语言更重要。但在实践中, 尤其是翻译过程中, 有的翻译理论家受功能主义的影响主要讨论语境与翻译的关系, 而对文化语境关注不够。事实上, 作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 首先需要了解交际对方的文化背景, 包括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以及价值观等并结合本国文化分析其差异性, 培养和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作出合理与恰当的顺应与选择, 使个人的语言行为顺应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环境, 达到语言交际和社会文化之间的有机结合。

4 结论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互接触和逐步融洽的一个复杂过程, 在顺应理论的指导下, 对该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有了新的视角和方向。顺应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选择语言的过程。在语言选择的过程中, 我们必须遵循高度灵活的原则, 充分重视语言与语境之间的顺应, 尤其是要顺应构成语境的各种要素。为了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我们须根据不同的语境因素要求作出不同的语言选择, 包括其中的语体的选择、语言结构的选择、话语组建原则的选择等。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重视语言与语境之间的顺应关系, 即忽视了语言和交际双方、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文化语境的顺应, 就会造成语言使用的不得体, 从而造成语用失误和交际失败。

参考文献

[1]Larry, A.Samovaret.al.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Reader[M].Wadsworth Pub.Co., 2008.

[2]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 td., 1999.

[3]Verschueren.钱冠连, 霍永寿译.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都艳飞.交际语境顺应视角下的语反语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9) .

口语语篇的语境关系顺应 第3篇

关键词:顺应论;语码转换;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英汉口语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171-02

一、引言

Jef Verschueren提出的语言顺应论给语码转换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全面的了解语码转换。基于顺应论,于国栋提出了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并且认为语言使用者在进行语码转换的时候需要顺应语言现实、社会规约以及心理动机。本文将在顺应论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于国栋的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对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英汉口语中的语码转换进行定性研究。

二、顺应论

Verschueren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是一个语言使用者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不断对语言进行选择的过程,并且在选择语言的过程中要同时考虑语言内部和外部的原因。语言的选择包括对语言形式的选择和语言策略的选择。他同样还认为人类之所以可以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对语言进行形式或策略的选择,是因为自然语言具有三个本质的特征: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这三个特征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它们使得人类能够动态地使用语言。其中,语言变异性决定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及可供选择的范围,也就是说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达到同样的交际目的,例如禁止拍照可以有多种表达方法:a.No Photos;b.No Photographing;c.Thanks for No Camera;d.Picture taking is prohibited。商讨性指在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指导下做出语言上的选择,就像上面列举的禁止拍照的多种表达方式,每一个都是符合语法规范的,在语义上也都是正确的,信息传达者在选择使用哪种表达方式时就要依据社会中的特定交际规则和交际策略来灵活决定。顺应性指的是语言使用者为满足基本的交际需求从所有可能的选项中做出商讨性的语言选择,从而使交际接近或达到成功。

三、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

于国栋在总结过去语码转换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了Verschueren的顺应论,从说话人的角度提出了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他指出语码转换是双语交际者进行順应的具体体现,是建立在顺应原则基础上高度灵活的语言行为。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可以概括如下:交际者之所以要进行语码转换是为了进行顺应,从而实现或接近某些具体的交际目的。于国栋认为在具体的语码转换过程中,交际者的顺应对象包括语言现实、社会规约以及心理动机方面的顺应。

四、顺应性模式下的英汉口语语码转换分析

(一)对语言现实的顺应。

对语言现实顺应的语码转换指那些由于纯粹的语言因素引起的交际者对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的使用的现象;这种语码转换是完全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而发生的。

1.A:咱们今天去哪里聚会呀?

B:学校旁边刚开了个KTV,听说还不错,去那聚聚吧!

快要毕业了,某班级想在离校之前举办一个聚会,于是就有了上面一段对话。KTV是现在整日生活在压力之下的人们能够放松一下的地方,几个好友或独身一人去尽情放声歌唱,缓解一下工作生活上的压力。但是如果把KTV翻译成歌厅的话,就不免让人想到八九十年代的大上海,那些沉迷于酒色的人整日在里面不务正业,很容易让人们误解KTV本来的含义。所以为了避免误解,B就直接说的KTV,顺应了语言的现实。

2.C:你毕业之后想做什么工作

D:我觉得我还是喜欢音乐,我要努力成为一个Band的主唱!

Band在英语中的意思是a small group of musicians who play popular music together,often with a singer or singers,但是在汉语中乐队的意思是指由会弹奏不同乐器的人组成的一个团体。这里最主要的不同就是有没有singer或者singers在这个团体中。为了顺应这种语言的现实并且顺利实现交际目的,D在交流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使用了语码转换,以避免语义上的误解。

(二)对社会规约的顺应。

社会规约指在社会中被绝大多数成员认为符合常规的、能够被接受的行为和思想方式。所以语码转换对社会规约的顺应就是指为了尊重某些社会特定的文化、习俗和规约,语言使用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或语言变体来代替那些让人尴尬的或敏感的词语,以求在令人舒适的语句中达到交际的目的。

3.E:你的论文写完了吗?

F:哎呀,别提了,完全不知道怎么写,怎么办呀?

E:这还不好办,找几篇Copy一下不就行了。

在这一组关于写论文的对话中,E提到了Copy论文的意见。Copy的意思是to make something that is exactly like something else,也就是复制,但在这个语境中其实就是抄袭的意思。但是抄袭这个词语即使是小学生也知道不是一个褒义词,而且抄袭是不应该的发生的,更别提一个知识分子动了抄袭的念头了。为了不把话说的这么露骨,维护一下大学生的面子,E就选择回避了抄袭这个敏感的字眼,转而有意识的采用了英汉语码转换,顺应了社会规约。

4.G:你觉得这几件衣服好看吗?

H:简直是一个比一个Ugly!

这是两个女生逛街时在讨论一家店里的几件衣服好不好看。因为中国人比较注重礼貌,从小父母就教我们要对别人有礼貌,要尊重别人,所以如果H直接说简直是丑死了,一个比一个丑,这样直接的话语不仅会对店主人造成伤害而且会让别人觉得H没有礼貌。H也明白直接说丑是非常不礼貌的,所为了顺应这一社会规约,她也是有意识的进行了英汉间的语码转换,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也维护了自己和别人的面子。

(三)对心理动机的顺应。

上述两种情况之外的所有语码转换都是对心理动机的顺应,比如交际者可以利用语码转换掩盖心理落差、创造幽默、标志身份等。

5.J:這次英语演讲比赛的结果出来了。

K:真的吗?谁得了第一名?

J:小李得了第一名。

K:Really?But I dont care.

学校举办了一次英语演讲比赛,J和K都参加了。通过J和K的对话其实我们可以分析出来K并不是真的不在意这次比赛的结果,因为J一说结果出来了K立马就问他究竟谁得了第一名,所以K其实还是很在意的。只不过可能是由于心理落差或者是由于对小李的不服气,K才立马又说了I dont care这句话。K的第一句“真的吗”与第二句“Really”其实是有很大的心理差别的。第一句用“真的吗”来表示自己紧张的心情,第二句却用“Really”表示了自己的不屑,后面又紧接着一句I dont care来试图把自己的失落感降到最低。当得知自己不是第一名而小李是第一名时,K就有意识的进行了语码转换来尽力掩盖自己的失落不让J觉察到。

6.L:这是你在美国买的IPhone啊?

M:是啊。

L:质量一定不错。

M:只可惜是Made in China。

这段对话中M刚从美国旅游回来买了一个新手机,看起来非常不错,于是就有了一段与L的对话。本来去美国当然是想买到一个Made in America的手机,没想到跑了这么远竟然买到的是Made in China。M为了达到自己的交际目的,表达自己的无奈,在这里选择了中英之间的语码转换作为一种交际策略,创造出了一种幽默的语言效果,顺应了自己的心理动机,调侃了一下自己的这次的出国购物经历。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语码转换对于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的顺应是被动顺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交际者在面对具体的语言现实和社会规约的时候似乎没有什么选择可言,如果他要取得交际的成功,就必须顺应上述两种特定的语境因素。否则他就很可能失败。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为了顺应交际者的心理动机而出现的语码转换是主动的顺应,因为这种语码转换是交际者为了实现自己特定的具体交际目的而采用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交际策略。

五、结论

通过对英汉口语中语码转换的现象进行分析,本文发现语码转换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语言使用者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使交际接近或者达到成功必须要对语言进行一些顺应,包括对语言现实、社会规约的被动顺应或者心理动机的主动顺应,为了顺应这些方面,语言使用者就需要借助一定的交际策略,而语码转换就是一种强有力的交际策略,可以帮助语言使用者成功的表达自己的意图。交际者也许会为了实现某个交际目的选用语码转换,从而最终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陈立平.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考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1(4):7-12.

[2]何自然,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评述[J].现代外语(季刊),2001,24(1):85-95.

[3]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音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刘正光.语码转换的语用学研究[J].外语教学,2000,21(4):30-34.

[5]杨永和.动态顺应视域中的语码混用研究[J].外语学刊,2010,(2):89-92.

[6]于国栋.语码转换研究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6(1):77-87.

上一篇:爱心捐助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临床路径总结(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