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角度看幼儿教育

2024-05-19

心理学角度看幼儿教育(精选9篇)

心理学角度看幼儿教育 第1篇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幼儿的培养教育进行了探讨:一、 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二、 幼儿的语言沟通及心理健康发展;三、 对幼儿在当下中国社会所需品质的培养。

【关键词】幼儿教育 情感沟通

心理是人类与其它物种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

幼儿只有对心理有所理解才能较好地理解日常事件。

幼儿心理理论的研究是当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内容,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心理理论的获得也会促进幼儿的同伴互动和人际交往,进而为其社会化奠定基础,作为一个带班老师,我是在如下三个方面对幼儿进行教育的。

一、对幼儿进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处于和谐安稳的社会条件下,大多数幼儿是独生子女,这就导致了目前幼儿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生活技能差,从而在未来面对的生活、就业、家庭等方面时都会产生困难。

这点可以通过对幼儿的观察发现。

我在带小班时,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穿衣服,甚至不会吃饭。

这就明显体现出幼儿生活技能差,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

而行为活动,又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长期如此产生依赖心理,从而导致幼儿错误的价值观及认知体系。

我作为一个带班老师曾经尝试手把手的教他们穿衣吃饭,但发现这种方法的效果微乎其微。

随后我发现幼儿在认知事物过程中,是从联想想象以及内心的兴趣来选择性的认知事物,从而导致了幼儿对事物认知的不定性。

在后来的教育实践中,我通过教学的三大环节,以兴趣发展为主题设计教学,通过具体有趣的儿歌抓住幼儿新奇的心理为载体,最后经过图解教会了他们自己穿衣服吃饭,成功培养了幼儿独立自主的生活基本能力。

二、幼儿的语言沟通及心理健康发展

幼儿教育较特殊的一面也体现在教师与幼儿类似于母子一样的情感交流上。

孩子入园后,与教师交往的时间比同父母交往的时时还长,这样就造成了幼儿对教师的情感依赖,这时候老师对幼儿的影响深刻地和长远的,老师的几句表扬的话,一个眼神,或者是时常做的动作都会对孩子内心中产生强烈的触动,对孩子的性格及心理的发展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对待孩子时,我们要向孩子父母一样耐心,全面的照顾孩子。

在我带班的办理曾经有一个小孩叫做洋洋,整天不听我的指挥,我慢慢观察发现他每天衣服都是脏兮兮的,指甲中间也全是泥巴,于是我就叫他过来询问他为什么不听老师话,“勤洗手,后吃饭”,但是在和他的交流中我发现,他说话总是吞吞吐吐,并且发现他与别的小朋友的交往中,总是不善说话。

后来与其家长的交流中,了解到了,这名孩子的家庭是单身家庭,从小缺少母爱,导致了其在日常交往中对陌生人的排斥,甚至自闭。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如古人所说的因材施教,把握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教育。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适时与幼儿进行关于心理状态的谈论,鼓励幼儿大胆讲话,鼓励幼儿多与人交流。

在家庭中,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开展亲子阅读。

后来的带班中我积极改善方法,利用做游戏等互动活动营造了孩子平常语言交流的环境,成功使孩子们敢于交流,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养成了勤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

在孩子做对时积极表扬孩子,在做错时不要盲目批评孩子,而是要主动引导是孩子明白这么做为什么不好。

三、 对幼儿在当下中国社会所需品质的培养

经过多年的带班经历,我觉得在当下人文关照下的中国社会,幼儿所需要的教育应为以下二点:

(一)培养孩子个性及创新能力

把握适当的挫折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好处,而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和理解是挫折教育的关键。

从而在孩子不断的磨练中培养孩子的个性,而且在不断磨练中,孩子也会积极动脑去解决问题,而每个孩子先打个方法都不尽相同,这又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及创新的`能力。

例如我曾经在带班中上手工课,当孩子们玩橡皮泥时,我有意提出几个简单的答案不唯一的谜语,然后让孩子去猜,并且想办法动手用橡皮泥去捏与之相应的东西,比比谁的更快。

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对动手的兴趣,及对知识的渴望。

并在实践中养成了个性,创新式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理想勇于奋斗

现在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生活优越,缺少了对理想的渴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而假装游戏是我在不断实践中结合幼儿心理所采取的教育办法。

假装游戏是影响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它有助于儿童理解心理和现实的区别。

在后来我就把孩子们所喜爱的正义的卡通人物列举出来,并一一阐述它们的理想及勇气,然后同孩子们一起游戏,让他们亲自感受到它们所喜爱卡通人物的品质,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中埋下理想及勇于奋斗的精神种子,从游戏中体会快乐,从快乐中领悟本质,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培养出适应当下中国社会的幼儿所应当具备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幼儿心理学》

心理学角度看幼儿教育 第2篇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放牛班的春天》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放牛班的春天》
来自: 甘蓝 其实观影之前,看它的剧照已经可以隐约嗅出一丝《春风化雨》《死亡诗社》()的气息 来。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一位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教师,再加上一个或几个顽固不化,粗暴专制的学校领导——这样的人物组合几乎已经形成了教育题材电影的一个固定的内在 结构——所以有人说这电影“古典”、“传统”。但是导演出色地运用了音乐来作为影片的主要 表现手段,从而使法国人特有的优雅浪漫,在这样一部几乎完全遵循传统套路的、中规中矩 的电影中,依然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如果说 《春风化雨》 带给观众的第一感受是心灵的震撼,那么我以为《放牛班的春天》给人的第一感受则是心灵的沉醉:孩子们清澈的眼神,甜美清 亮的童声合唱,以及悠扬的歌声中放飞的童心、梦想、感激、怀念……这一切无不美得令人 动容。此外,非常有趣的是,由于这个学期开始上教育心理学,我在影片中看到了如果是放在 从前,自己绝不会注意的一点:那就是行为主义者与人本主义者的对立:)以中文系学生的 眼光来看,可能只会看到校长习惯性的咆哮如雷加大棒政策与 Clement Mathieu 学监的温 和诙谐、善良宽容这两种作风、两种人格的鲜明对比,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这实际 上还反应了两种教育理念、两种心理学流派的对立。以“行动——反应”为口号的校长自然代 表着刻板冷酷的行为主义者,频繁而花样繁多的惩罚措施便是他的强化手段。为了让学生学 会正确的反应,这种强化是非常及时而有力度的——校长在惩罚犯错的学生时,其态度可说 是雷厉风行、不遗余力。刺激-反应的联结当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结果表现出来就是学生 在校长面前噤若寒蝉,规规矩矩仿佛机器人,而在校长背后则是放肆捣蛋无所不为;并且,当面被压抑得越厉害,转过身来作为一种报复,也就更加地恣意妄为。行为主义者的做法之 弊端也在这一生动的案例中暴露无遗,那就是将人视为动物,仅仅进行简单的、刻板的行为 训练,而无视人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因素。话说回来,仅以行为主义的标准来衡量的话,校长的教育手段也颇多可指摘之处,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强化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 鼓励,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对他们的淘气顽劣行为极度敏感,而对他们的 正确反应熟视无睹,更遑论及时加以引导,促使其转化为积极反应。学生们无时无刻不被告 诫着不许这样做,不许那样做,却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做

什么、怎样做。所以,即使是典 型的行为主义者,肯定也会对这个校长的教育方法大摇其头的,因为他太缺乏建设性精神了。当然了,影片本来也就是要把他塑造成一个庸碌小人来做 Clement Mathieu 学监的陪衬,我们不必对他抱太高期望。相比之下,Clement Mathieu 学监便是春风化雨的人本主义者了:)他与校长的最大区 别在哪里呢?我想主要还在于他将学生当成同自己一样的,有血有肉有尊严的活生生的人来 看待,会在满足学生作为正常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让我 们来看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类七大基本需要中,Clement Mathieu 帮助学生实现了哪几点。首 先是安全需要: 虽不能说他将学生完全从校长的淫威下解脱出来——某种程度上他自己也是 这种淫威的受害者——但至少他在心理上总是站在学生一边,并竭力为犯错的学生寻求庇 护,保护他们不受伤害:因此,他首先是一个能给予学生安全感的老师。归属与爱的需要: 他给予弱小而无依无靠的 Pépinot 更多的关爱,到最后几乎完全充当了父亲的角色。尊重的 需要:当发现校长的十万法郎是 Corbin 所偷时,他询问了原因;想要一只热气球的愿望是 意料之外的天真和单纯,为此他不忍心打碎这个孩子的人生梦想,于是又一次成为了包庇窝 藏“坏孩子”的“同谋”。审美需要: 这无需拿什么特别的例子来多说,整部电影的核心事件——

成立合唱团——足以凸现这一点。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集中体现在那个有着“天使脸孔” 的音乐天才 Pierre Morhange 身上,可以说,完全是 Clement Mathieu 的慧眼识珠,Pierre 为 Morhange 一生辉煌的音乐事业奠定了基础,搭好了阶梯,令他实现了原本无法想象的人生 价值。再说一点跟心理学有关的东西,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老题目。在这部电影中,我 们可以看到教师对自己心目中的“好学生”和“坏学生”,无意识流露的态度会有多大的反差。课上,小 Pépinot 因为答不出玛丽莎内是怎么死的而被罚抄答案一百遍。课下,校长和蔼可 亲地给了他最喜欢的乖孩子 Boniface 饼干的奖励,说:“你知道玛丽莎内是被枪决的 吧?”Boniface 自信地说: “是的,先生,就像拿破仑一样。”校长十分尴尬。另一幕,Clement Mathieu 在厕所里堵住了偷他乐谱的学生,刚好被学校的老师 Chabert 撞见。Clement Mathieu 想要大事化了,谎称是在教学生合唱。Chabert 不相信,警告 Mathieu 不要总是袒 护学生。Mathieu 愤愤地说:“你真是看什么都觉得是坏事!”Chabert 转过身冷漠地说:“在 这里吗?没错!”如果一个老师认定自己的学生无药可

心理学角度看幼儿教育 第3篇

关键词:心理教育,高校辅导员,教育工作

一、心理学和高校辅导员教育工作的关系

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和心理学理论关系密切, 由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主要是思想教育方面, 而两者恰能起到相互补充、互相支持的作用。一方面, 心理是思想的基础, 思想是心理的升华, 可以对心理起到控制和调节的作用, 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 而健康的心理又反过来有利于促进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建立。另一方面, 心理学的目标是帮助个体解决心理矛盾、缓解心理压力, 使心理处于健康的状态, 其更关注的是个体的行为, 而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工作强调让学生发扬集体主义, 以大局为重, 可见, 二者是相互补充, 不可分割的。

二、将心理学应用于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必要性

1、二者相结合的必要性

从学生角度来看, 他们的心理正处于过渡时期, 情绪容易出现波动, 可能刚才还欢呼雀跃, 现在就烦躁郁闷, 而且有的学生还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人际交往和学习方面的问题, 给他们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 内心充满矛盾, 这些问题都给辅导员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 辅导员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 以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从教师角度来看, 辅导员的主要责任是育人, 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教育, 陪伴学生的整个大学时光, 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理知识。而且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琐碎, 掌握心理知识有助于他们工作的顺利开展。

2、二者结合的重要性

首先, 可以提高辅导员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心理学中包括了大量心理活动的规律, 辅导员掌握了这些规律, 就可以加强工作的科学性, 避免摸着石头过河, 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其次, 可以提高辅导员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心理学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了依据, 方便教师因人而异的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使辅导员的教育工作更有成效。再次, 可以提高高校辅导员教育工作的预见性。人们的心理活动是通过行为或语言表现出来的, 通过这些行为或语言可以使辅导员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从而将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 把教育引导工作做在前面, 加强工作的预见性。

三、如何将心理学理论应用到高校辅导员教育工作中

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其成才发展的重要保障, 目前, 心理学和高校辅导员的教育工作相结合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高校也相应开展了心里学的宣传指导工作, 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充实的理论依据, 增强了工作的有效性。但是除此之外, 辅导员还要善于运用心理学理论来转变教师的育人理念和学生的学习观念, 以人文本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教育成为可能, 亲其师信其道, 因此, 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只有建立良好的关系, 才能实现双方的良好沟通, 使辅导员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从而更有利的促进工作的开展。首先, 要尊重学生, 因为尊重是心理学的首要因素, 即“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对待”。尊重学生包括以下几方面意思:一, 要把学生看做唯一的个体;二, 相信学生本性是善良的, 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三, 要做学生的指导者、促进者、协助者, 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要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其次, 要学会换位思考, 体会学生感情。罗杰斯把这些称为“体验别人的内心世界的能力。犹如亲身体验, 借助求助者的言行, 深入对方内心去体验对方的情感和思维, 运用技巧把自己的感情传达给对方。”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关爱和理解, 如大学新生大都会产生想家的情绪, 辅导员就可以向学生们传授自己的经历, 述说自己是如何克服的, 而不是谈不要辜负家长的期望, 要好好学习之类的话。这样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

2、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

倾听是心理学中常用的咨询方法, 可以对辅导员产生一定的启示作用, 使他们更有效的倾听学生谈话的内容。其中, 倾听学生谈话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 要精力集中, 认真倾听。因为倾听不仅是为了听而去听, 还要对对方谈话的内容作出思考, 准确快速判断学生的话是否正确合理。二, 不要轻易评价。在倾听学生谈话的时候, 不要随意打断学生谈话, 不要轻易对谈话内容做评价, 要给学生充足的倾诉的机会, 不可轻易下评论。三, 不要插话。因为插话会影响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忘记要说的东西, 让他们感觉教师没有认真倾听。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

艾里斯的合理情绪治疗方法是一种符合教育的治疗模式, 具有浓厚的教育色彩, 非常适用于大学生群体。该种治疗方法认为, 人们的心理障碍是由于自己的不正确的信念造成的, 因此, 要实现理性领导非理性, 树立正确合理的信念, 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合理的信念带来的影响。不合理理念具有绝对化、概括化的特点, 如果能够掌握这一疗法, 将极大程度的促进辅导员的教育工作。每个人都会陷入非合理理念中, 如我帮助你, 你就得帮助我, 而且这种理念在高校中非常普遍, 辅导员要掌握了这一理论, 将更有利于他的工作的开展。一方面, 辅导员要深刻理解不合理理念的含义, 另一方面, 要教育学生经常自省, 克服不合理信念, 最后, 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合理的理念。

参考文献

[1]袁永军:《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高的方法研究》, 《改革与开放》, 2011年10期。

[2]朱民锋:《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及工作方法》, 《现代大学教育》, 1993年01期。

[3]赵文秀:《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辅导员工作》, 《昆明大学学报》, 2005年01期。

心理学角度看幼儿教育 第4篇

近年来,语文教材变化较大,涌现出许多版本。自2003年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来,各地根据自身情况,编写了符合新课程标准的高中语文教科书,最终通过教育部审查的有五部教材: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鲁人版、粤教版。其中使用版本最多的仍旧是人教版教科书,地方版本以苏教版为主。本文以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中的范文系统为研究对象,从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高中语文范文系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共有79篇范文。其中古诗文39篇,约占课文总数的49%;现代诗歌4篇,约占课文总数的5%;现代散文6篇,约占课文总数的8%;中外小说戏曲和话剧9篇,约占课文总数的11%;各种实用类文章21篇,约占课文总数的27%;带有星号的自读文章有23篇,约占课文总数的29%。从现代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些选文具有如下特点:

一、结构合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课程重在掌握课程结构,他说:“不论我们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1]”而掌握课程结构,就是要理解构成课程知识系统诸多要素之间有意义的联系,也就是一门课程的基本观念,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也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此来看,为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掌握教材结构的安排,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改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布鲁纳还指出,为了将教材的知识结构内化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方法上应该运用发现法,要重视引导学生按照教材由浅到深的编排序列进行自我发现学习。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论注重对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强调求知是主动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浓厚而持久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开发现学习,布鲁纳认为教科书的编写要为学生提供最佳的学科知识结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水平,采用螺旋式序列安排学习内容,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现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一改旧版本每个单元范文体裁驳杂的面貌,而是每个单元的范文体裁都相同,总体上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结构形态。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知识点分布在各篇文章当中,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例如,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主要是现代新诗,该单元有三课共四首诗歌,第一首较为短小且容易理解,其他三篇的篇幅依次变长,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刚入高中的学生适应高中语文的学习;第二单元主要是古代文言叙事散文,共三篇范文,第一篇依然是短小精悍的范文,其他两篇的篇幅的长度和难度都逐渐增加;第三单元主要是现代写人记事的散文,共有三篇文章,写人记事散文的各个知识点散布在这些文章中。知识点融汇在几篇文章里,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学习、复习和迁移;第四单元主要是现代新闻和报告文学,同样也体现了上述的编排规则。这四个单元的范文包括现代诗歌、文言散文、现代写人记事散文和实用类范文等,可以说是整个高中语文学习的基础,必修二至五的教材在此基础上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以此形成螺旋上升的结构。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2]。同一单元,同一个知识主题,同一个图式。多篇在语言、结构或内容方面相似的典型例文被安排在一起,有利于学习者作为图式学习的例子,自己发现知识的结构和规律,也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一选择的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诗歌、小说、短小精悍的优美散文,这样的安排符合高一新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帮助他们适应高中生活,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内在动机。

二、适应发展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最近发展区,其定义为“实际的发展水平与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定;后者则是指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更有能力的同伴合作时,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3]。用维果茨基的理论来看,语文教科书的主要任务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最近发展区”,以此促进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要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为依据,努力编写出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教科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范文和其所包含的知识结构,是在学生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设定的,既承接初中语文知识,又有所提升,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必修二是在必修一的基础上设定的,以此类推每册课本的编制都是在前一册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到最后达到整个高中阶段所要学习的总目标。这样的范文安排和知识结构排列,使学生跳一下才能够得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古诗文占整个高中阶段范文将近一半的篇数,可见古诗文在高中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从诗歌方面来看,必修一选择了一首毛泽东的词和三首现代诗歌,用这些高中新生易于理解的范文把诗歌引入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难度,选择了7篇不同年代、不同风格的古诗。必修三按照螺旋上升的形式,选择了7篇高难度的、经典的律诗,以此来逐步提高学生诗歌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这种选文的安排符合学习者循序渐进展开语文学习的规律,也成功地为学习者创造了“最近发展区”。

三、便于学习

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意义的建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建构者。学生都是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情境中建构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因此,教科书的编写要把“以学生为本”作为选择范文的出发点,创设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情境,提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相联系的范文系统[4]。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范文在单元的安排上很有特色,每个单元都有一篇或者是两篇自读课文,一般这些课文都分布在单元的最后一篇或者是两篇(有的一篇文章包含两篇范文)。这给学习者创造了充分的自学条件。例如,必修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写景状物散文,共三篇文章,第一篇《荷塘月色》和第二篇《故都的秋》是精读课文,第三篇《囚绿记》是自读课文。学生在精读前两篇文章的基础上,掌握了写景状物散文的一些基本知识,也拥有了一定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学生自主学习第三篇文章,用已经掌握的认知结构来建构其文本意义。不仅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加深对写景状物散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注释:

[1][3]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页,第39页。

[2]何更生,金艳艳:《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现代心理学派与语文课程研究之三》,学语文,2006年,第一期。

[4]严晓婕:《人教版与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之比较》,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5月。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何更生,林晨.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现代心理学派与语文课程研究之一[J].学语文,2005,(5).

[3]何更生,方婉莹.行为主义心理学与语文课程——现代心理学派与语文课程研究之二[J].学语文,2005,(4).

[4]何更生,金艳艳.认知心理学与语文课程——现代心理学派与语文课程研究之三[J].学语文,2006,(1).

[5]严晓婕.人教版与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之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12.

[6]于淼.人教版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文编选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类“奴性” 第5篇

一,栖止

孔子的形象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的复活可以说是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无意识事件。

从于丹的“《论语》心得”到奥运开幕式,从网络上流传甚广《孔子的秘密档案》到据说要冲击奥斯卡的大片《孔子》,“孔子”这个意象正在借助现代传媒悄悄兴起一场还魂运动。

二,知识

最后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百家讲坛”里面,好像一向只有讲者的镜头,只见讲者在讲台上口沫横飞,挥斥方遒,而听众基本上是一片静静地沉默,偶尔出现几阵配合性笑声或者一两个伸长脖子、专心投入的镜头,点缀用的。

新入行的心理治疗师大都会惊奇地发现,他们在咨询的时候变得如此权威,如此滔滔不绝,而这种态度正是以前他们深恶痛绝的,正是他们的老师苦口婆心一再告诫要避免的,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这种对他人话语权完全剥夺的教学模式和心理治疗方式会受欢迎,尤其是受到权力被剥夺者的欢迎,以及这些权力被剥夺者为什么有朝一日上讲台后,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把人际关系变成这种模式?

梁启超对此的总结是,“自以为奴隶根性所束缚,而复以煽后人之奴隶根性也!”

李孟潮:“最直接的答案当然是鲁迅式的——因为我们有奴性,我们有被奴役的需要。”

三,分定

其实所谓奴性就是成年人的依赖性。所谓奴性认同就是和他人形成一种沉溺性依恋关系。

中国文化的口欲期特征正是和专制权威主义并行的,而这必然会带到中国人生活的各方各面,比如说心理咨询,很多咨询师进入到咨询室的第一刻,就开始条件反射地口若悬河,脑袋不断跳跃的思维就是:“搞定!搞定?搞定!”

从心理学角度看安全管理论文 第6篇

笔者认为,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但人不确定、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容易给安全生产埋下各种隐患。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和把握职工的心理状态,并进行因势利导,正面干预,同时注重改善工作环境和作业条件,让职工在身心舒适的环境中保持细心、耐心和专心,非常有利于企业安全管理,具体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切实关心职工身心状况,改善工作条件和作业环境,合理安排作业时间,避免职工长时间疲劳作业、带病工作等。要真正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就不能漠视职工的心理需要。

职工需要身心舒适的工作环境,需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各种劳动工具,需要劳逸结合、合理安排作业时间,而不单单只是像机器人一样“照章办事”。如果职工过度工作、带病工作,则会产生疲惫、焦虑和痛苦等负面情绪,这种状态可能导致精神不集中,无法保持工作所要求的耐心、细心和专心,也最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企业应该关心职工身心状态、改善工作环境和劳动工具、合理安排作业时间,以达到调节职工的心理状态、预防危险事故发生的目的。

二、善于发现职工的各种心理压力、焦虑和痛苦,进行有效干预和疏导,鼓励职工追求工作、生活的平衡与和谐。

工作和生活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面,要保证安全生产,就必须建立起职工工作、生活之间的平衡与和谐。鼓励职工建立正确的工作观和生活观。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论断:“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精神在身体战场上作战留下的证据。”心理学家认为,大部分疾病和意外都是我们的内在心理冲突在身体上的表现,大部分意外也有着“故意”的成分。据美国心理学家门林格尔在《人对抗自己》一书中的论述,生活中有些人平时很少受伤,甚至连割破手指、磕伤膝盖这样的小伤都几乎没有;而另一些人则不然,他们似乎比普通人更容易遭受各种意外和伤害。深度探究后者的心理根源,发现这部分人似乎有着“自我伤害” 的本能,他们因为工作压力、生存困境、生活失败、心理焦虑等原因而容易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无意识“自我对抗、自我伤害”的本能反应。

笔者转述以上观点,并非暗示企业各类安全事故当事人都有某种心理缺陷或心理冲突,而主要是强调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关注职工的心理状态,洞悉职工因为长时间工作、不满工作环境、无法胜任工作、工作过于单调等原因而产生的焦虑、痛苦、自我怨恨等情绪,并及时给予科学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帮助职工建立起希望、乐观、感恩、坚韧的心理资本和生活态度,维护好生活和工作之间的平衡。

三、运用“21天理论”来推行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心理学上有个“21天理论”,即人们连续21天从事某项活动,就会养成一种习惯;而如果连续 90天从事某项活动,这种习惯就会固化下来成为自觉意识。企业可借鉴这条理论,在某个较长时间段对职工进行密集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培训教育,严格贯彻执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相关要求,让安全生产信念在职工内心生根发芽,培育职工安全生产的自觉习惯和良好素养,真正起到预防及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的。

从管理学角度看 第7篇

请你原谅我这部电视剧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经历恢复高考后一群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围绕着徐天、何佳、吴晴、梅果,费兵等几名大学生的感情纠葛展开。这是一部充满着怀旧色彩和人文气息的电视剧。

到目前还没有一套普遍公认的完整的管理学原理体系。不同版本的管理学教科书和辞书,各有一套不同的管理学原理体系。管理学当中有分有很多的原理,其中就包括了:系统原理,人本原理,责任原理,效益原理,伦理原理等原理。生活中有很多管理学在里面,只是看你能不能发现出来而已,在这个请你原谅我这个电视剧当中我主要探讨的就是伦理原理。这个电视剧的名字叫请你原谅我,这个是一个很有意味的名字。如果一个人要想另外一个人说请你原谅我,那么这个人就肯定是做错了事情,所以才要别人原谅,那么要别人原谅就一定要有被原谅的理由。在我眼中的,请你原谅我里的人物或多或少都有犯了一些错误,但我觉得他们都有能够被原谅的理由。

徐天,电视剧请你原谅我中的男主角。他无论是在当时的时代还是现在都是一个很奇特的人。他和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不同,他总是有自己的想法,他也有自己的一套道德底线。在他的世界里,只要不伤害到别人的事情就不算是坏事情,所以他才有勇气私刻公章。因为他觉得如果他不刻的话,他没得高考就会伤害的吴晴,而偏偏徐天是一个对自己可以无所谓,为了自己在乎的人却可以做很多自己不愿意做得事情。这个就是徐天,这个也是徐天能够吸引那么多女人喜欢的原因,也是吴晴离开他的原因。因为他对自己的无所谓,所以吴晴就在用自己在他心中的地位一次又一次的逼他做着改变。

当徐天知道自己的高考成绩被取消时吴晴拿自己在徐天心中的地位要求徐天去给李书记道歉,但是后来徐天在最后还是打了李书记撕了录取通知书。这样又说明了徐天由头到尾都是在坚持着自己的道德底线,他始终知道自己有什么事情是能做,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在梅果对徐天告白之后,徐天还是躲梅果,也是这个原因。其实徐天心里对梅果是有好感的,但是徐天知道自己对梅果有好感,但是他过不了自己的道德底线,他知道是自己害成梅果这样,就算梅果能原谅他,他自己也原谅不了自己,因为那次他拿了梅果的钱也是他唯一一次越过了自己道德底线的事情,虽然他有这充分被我们大家原谅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俞教授对徐天苛刻提出结婚的苛刻要求。这个就是徐天自己的道德底线,这个也是徐天和一般人的区别,一般人有自己的道德底线,但却不能像徐天那样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何佳,电视剧请你原谅我中的女主角。一个痴情于徐天的女人,虽然在那个时代中很多人,包括高师傅,都说何佳的作风不好。可能在其他人的眼中何佳是一个喜欢的和男人一起玩的女人,所以觉得她作风不检点。但我觉得这个只是她的性格而已,不代表着她的作风不好,在何佳无论何时何地都对徐天的钟情,可以看得出何佳是一个好姑娘。和电视剧中的其他女生不同,何佳之所以到最后能和徐天在一起,是因为她对徐天的情更深。在请你原谅我中,吴晴因为家庭,学业的原因不能和徐天在一起,梅果因为徐天对着她的内疚而不能在一起,只有何佳,无论徐天如果对她的恶劣,她都没有放弃过这段爱情,因为她敢爱而她知道徐天也值得她去爱,就算这个爱是没有回报的。虽然何佳没有徐天那样的道德底线,也没有吴晴那样的学历和知识,也没有梅果那样的美貌,但是她有的是目标。她没有放弃过,这个恒心是和徐天考古的恒心一样的,也是能够到最后感动徐天的最大的原因。

从人性的角度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第8篇

一、人之本性

自从人有了自我意识之后, 就开始把自己作为认识的对象。三千年前,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前就昭示出“认识你自己”的铭文。探讨教育心理学的“人性”问题, 首先必须清楚“人性”是什么。国内许多学者认为“人性”与“人的本质”都是探求人的存在的最根本问题, 因此将二者等同。由于目前探讨人性问题多以马克思的著作为依据, 若对马、恩著作仔细钻研, 则可看出,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性”与“人的本质”是作为两个概念来使用的。我们分析这二者的不同在于, “人性”是人作为类存在物所具有的各种共同属性, 人具有的特性其他“类”可能也具有, 而“人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最根本特征, 是人的其他一切特性存在的基础, 只能在和其他“类”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上才能称得上是“人的本质”。简而言之, 人性就是活生生的人的特点。如孟子语“食色性也”, 揭示的是人性而非人的本质。一般说来, 人是自然性、动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相统一的生命体。在现实生活中, 人的自然性通常表现为人的基本的生物属性。人的社会性表现为人具有经济性、文化性与时代性, 体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而人的精神性则包括认知、审美、尊重及自我实现等,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真诚、善良、关怀等。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精神性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它是对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的超越, 是教育人“成为人”的最高目的。“教育是一条引导人性发展经由自然性、社会性而到达精神性的必由之路”, 表明了人性与教育活动的密切关系, 也表明了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探讨人性的必要性。

二、教育心理学诸派别的人性观

行为主义的人性观:华生将行为主义推向极致, 阉割了人的意识;斯金纳虽然意识到了人性的重要, 但他未看到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有机统一体。行为主义学派只注意研究人的外显行为和只注意运用教育技术、而忽视对人本身的研究。虽然华生和斯金纳承认人与动物有一定的区别, 但却没有划清人与动物的界限。其一系列原理主要是从对低等动物的研究中得出。华生提出的三种天生情绪:惧、怒、爱其实也根植于动物性。因而, 行为主义虽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 但对人所表现出的种种状态, 如理智、意识等, 它却无能为力。认知学派的人性观:认知心理学是在反对行为主义动物实验, 以及忽视人的心理过程的前提下形成的, 它强调人类的理性行为和尊严。在人性方面, 认知学派认为人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 也可以是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人的情绪是伴随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但认知派因过分强调认知, 强调分析观, 从而忽视了对人的整体性研究。人本主义以其重视人的价值的特有魅力, 引起了不少教育心理学家的关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 他们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 力求维护人类的尊严与价值, 主张教育心理学应考虑人的特点, 主张以整体观来研究人的意识经验、价值从而改善人的精神生活。强调对“自我”正确认识并充分实现每个人的潜能, 是人本主义对当代教育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人本主义教育家们所说的“人性”, 是儿童的天然的本性。教育工作必须尊重儿童本身的生理、心理特征。但是, “人性”应该是先天的自然属性与后天的社会属性及精神属性的统一。在学习中, 不应该仅将个体的主动性选择做为唯一的选择权, 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 才能促进“人性”的发展。反映在教育上, 人本主义过分夸大了教育的个人价值, 将他人、自然与社会当作敌对的存在而加以排斥, 从而漠视人的社会性。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派注意到了动物与人的不同, 他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与肉体满足联系在一起的欲望冲动, 相当于人的本能。超我是外在道德原则的内化, 它压抑本我, 他认为文明可归入超我, 与人的本性相悖。人要发展、要进步, 最终依靠的是人性的社会性与精神性, 而不是弗洛伊德看重的本能即动物性。但弗洛伊德的理论仍然给教育心理学带来了许多启迪。弗洛伊德极其强调幼年生活经验和教育对于儿童心理发展和人格发展的重大意义, 这推动了对童年期及早期教育问题的重视及研究。

三、教育心理学的整体人性观取向

从上述教育心理学各派别人性观的分析可以看出, 不同的人性观对教育心理实践活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那么, 在未来的教育心理学中应该怎样体现人性的要求, 弘扬人性呢?我们认为必须以人性的整体观为指导来考虑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此, 在具体工作中, 应该坚持体现个人的整体性。纵观人类教育发展史可以看出, 有的时代或国家的教育是重视人的身体、智慧、道德等的全面发展的, 但有的时期或民族的教育则是仅仅重视人的某一或某几方面的发展, 这种作法实际上是对“人”的分割, 没有把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来对待。整体的人不仅指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等方面的有机整体性, 而且指在有机协调的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联系方面也达到了和谐一致。因此, 我们必须以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观点来研究教育心理现象。近年来, 我国心理学者对于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与咨询、品德心理等方面作了一些研究, 显示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方向。每个受教育者都是涌动着活力的生命体, 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每个受教育者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教育心理学就要立足于探索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的规律、发现受教育者具有的潜能, 确定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 为现实教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此外, 在培养受教育者的心智能力的同时, 教育心理学还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 尊重他们追求进步与发展的权利,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要确立这样的信念:只要智力正常, 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可以得到发展。为此, 探索如何使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人格特征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我国教育心理学体系中, 一些学者已将心理健康教育列为重要研究课题, 且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之, 教育心理学应重视人性, 重视人心理的统整性和内在潜能的自我实现。教育心理学要努力探索培养人的“人性”、更新人的精神、使人的肉体和灵魂、思想和行动、理想和情感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的教育心理现象与规律。

摘要:人性是指人普遍具有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 不同的人性观导致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目的。对教育心理学诸学派不同人性观的分析, 可以使我们明晰教育心理学的人性发展趋势——整体人性观。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人性观,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王坤庆.人性、主体性与主体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2010.

从心理学角度看阿Q悲剧 第9篇

【关键词】阿Q 鲁迅小说 心理学

阿Q让人忍俊不禁,更让人掩卷长思,这个集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于一身的复合体,既自高自大又自轻自贱,既自命不凡又自甘为奴,既自欺欺人又自作自受。因此,“有幸”成为鲁迅针砭国民劣根性和奴性人格的最佳切入点,成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矛头指向。

传统资料和教科书要么用阶级分析观点来解析阿Q心理和悲剧成因,要么把一切归咎于时代和社会,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大众化视角。我更愿将阿Q还原成“人”,进而用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来解读《阿Q正传》,从另一个维度观照阿Q的人生,探讨其悲剧结果的必然性。

马斯洛从人的本能出发,结合人阶段性发展需求,将人的需求大致分为六个层次,自下而上依次如图所示:

马斯洛认为,人只有在最底层的生理即动物性需求基本满足,生存延续无虞后,才可能进而试图满足更高一级的安全或者要求尊重的需求等等,最后才可能去满足爱与被爱、自我实现甚至超越的需求。那么我们不妨以阿Q的原型,从心理学需求角度层面去审视阿Q,看阿Q如何被社会所弃、为环境所逼一步步走向被虐杀的命运。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阿Q要求实现更高需求、改善自身处境的行为正当性。这种心理是天赋人权,身处未庄,即使一潭死水,过份沉闷压抑,但阿Q完全有权利主张更多的人生自主权,也有理由去要求尝试更好生活,正是众多阿Q们这种渴望改变现状的内在欲望,才使社会拥有或主动或被动前行的内驱力。

具体说来,阿Q,无名无姓无籍贯,无家无亲无子孙,无固定居所,暂居未庄,以打短工为生,穿破衣,着烂衫,吃上顿无下顿,以小偷小摸或赊欠度饥,甚而至于因调戏吴妈的“恶行”而被勒索走谋生的工作,失去工钱、布衫,抵押棉被、旧毡帽等,最后连褡裢也被赵白眼勒索强买。他生活无着,饥寒交迫,动物性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行全都成为生命中无法承受之“重”,而他没有女人,未庄女性“敬”而远之,性的需求自然得不到满足,传宗接代也无从谈起。(以致有调戏小尼姑、跪求吴妈成全、土谷祠醉梦思春一节)由此可见,陈Q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基本上没有得到满足。

其次,阿Q的安全也没得到保证,他为数可怜的财产因为对吴妈“图谋不轨”,而被勒索敲诈;破布衫、旧毡帽,棉被或当或押,工钱被扣,被地保索酒钱等,甚至褡裢都“贱买”给赵白眼,财物安全无从谈起。他因姓赵被打,因“调戏吴妈”被打,因“欺负”王胡被打,因“蔑视”假洋鬼子挨打,甚而至于不幸赢钱而挨打,最后因无妄之灾无端被剥夺生命。因而阿Q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都没有被满足。

那么阿Q爱与社交的需求得到满足了吗?纵观阿Q一生,在未庄这个“社会”,他社交范围局限于雇主家、土谷祠、王胡小D等,至于小尼姑等就只算忝列了。他没有朋友,缺少亲眷;认姓归宗想姓赵去寻找归宿也因赵太爷阻止而化为泡影;想厮混于赌徒中也被别人算计而没有群体认同感。他没能力爱别人,也没有被别人真正爱过,向吴妈求“爱”受挫成为他被未庄抛弃的导火索,而扭挫小尼姑脸蛋、夜梦思女人更是他缺少“爱”的流氓心性的流露。

那么,阿Q得到尊重了吗?很显然没有。从中国传统伦理认可的“辈份”没有得到未庄“显贵”赵太爷响应,再到他要求“革命”的主张未被假洋鬼子许可,其它如赵白眼、地保,甚至同被压榨盘剥的王胡、小D、吴妈等,他们对于阿Q的遭遇,表情极其丰富:有幸灾乐祸、有取笑戏谑、有打骂欺辱、唯独没有尊重。如果生拉活拽以为阿Q下狱就审时把总让他别跪这种“伪”民主是尊重天赋人权,我除了认为阿Q就是人肉盛筵上的一道并不丰盛可口的配菜外,无话可说。

再说,阿Q“自我实现”了吗?他拼命维护的自尊被剥夺、生命被戕害,连想拥有一个女人传宗接代的“朴素”愿望,也因“不得其门而入”竟横遭白眼、厌弃、驱逐,甚至想改变命运而自发“革命”的要求也被扼杀。终其一生,他也没有实现“翻身作主子”,从而“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收获报复者的快感,他“想什么就是什么,要什么就是什么,喜欢谁就是谁”的“宏图大志”象火星一样倏忽绝灭,所有想实现的梦想,也不过是画在空中的饼,显而易见,“阿Q”的“理想”并没有实现。

“自我实现”昙花一现,超越自我更无从谈起,阿Q曾想超越“现实的残酷”,过一种“人上人”“人尽礼遇,人尽膜拜”、“人尽可欺,人尽可役”的生活。曾梦想拥有无上权力、从而占有财富、女人(这也是他“革命”的原始动机)。但这种超越的愿望最终随着无端送命而烟消云散,由于这种“超越”脱离了阿Q的性格定型,还超越了阿Q身处的时代和社会,所有试图“超越”现在的他的努力都付诸东流,阿Q也就此走上了不归路。

因而,拙见认为,阿Q悲剧既然不仅是个人的,也是国民的,那么从人的根本需要出发来探析,就具有超越阶级性论断的比较客观的理性视界,从而关于阿Q的研读和阐释才能与时俱进。

上一篇:走进诗歌资料下一篇:学习型家庭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