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错别字的研究报告

2024-07-27

关于错别字的研究报告(精选8篇)

关于错别字的研究报告 第1篇

关于错别字的调查报告

在汉字的王国里,有些汉字普普通通,有些汉字则另藏着玄机,同学们有时候会把一个字写成另一个字,这叫“别字”有的则写的不是字,这种字叫“错字”,两项合在一起就叫错别字,我们小学生经常会写错别字。那么,今天,我就来讲一讲一些常用错的错别字。下面是有关于错别字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调查方法

从生活中、作业中、招牌上了解常用错别字

妈妈说过一个办公室的故事:一个同事带着他的孩子去办公室,那位小朋友对着办公室名单表念了起来:“王傻虎”霎时,全办公室的人大笑起来,原来,那位叔叔叫王俊虎!就这样,那位叔叔从此有了个外号“王傻虎”。

在网上,我还搜到了关于报纸错别字的消息,据说,现在的报纸每300字的文章里,就有一两个错别字,比如“帐篷”,有时候,报纸上会写成“帐蓬”,难道帐篷是用草做的吗?把“嘉奖”写成“加奖”,我还以为是再加上几等奖呢!

二、造成错别字的原因

通过调查我觉得,常见错别字的原因,1是马虎大意,汉字许多外形相似,有的只差那么一个比划,稍不注意就会弄错。如要、耍;老、考;2,是张冠李戴。对字的意思了解不深入,用法不恰当。如“的、地、得”。

三、纠正错别字的建议

1、把容易混淆的字列出来,时时提醒自已。

2、认识新的字词时,一定要记住它的特征,和已经学过的字作比较。

3、写不出的字,要查字典,不能用别字替代。

关于错别字的研究报告 第2篇

一.问题的提出。

汉字是一门独特的书法艺术,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现在,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到汉字,如果没有它,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但在生活中,许多人使用汉字时发生错误。

二.调查方法。

1.调查超市广告牌和商店招牌。

2.街头菜市场,各条马路。

3.翻阅自己的作业本,搜集错别字。

三.调查情况及资料整理。

1.用谐音乱改成语。

如:学校旁一家服装店将“原来是你”改为“缘来饰你”,南门一家店将“恋恋不舍”改为“恋帘不舍”,鞋店将“完美”改为“琬美”,首饰店将“今生今世”改为“金生金饰”。

2.超市里错别字。

蘑菇的标牌写成“磨菇”,水果区的火龙果错写成“火尤果”,副食区的瓜子错写成“瓜了”。

3.作业本上的错别字。

“武”写成了武少一撇,“穿”将“牙”写成“才”······

四.结论。

1.有些人的错别字是刚开始学写字时带到现在,所以高年级的同学现在学写字要认真,低年级小朋友更要认真。

2.运用汉字是如果不清楚或拿不准的字,应该及时查阅字典或询问同学。

关于错别字的研究报告 第3篇

关键词:错别字,小学低年级,认知心理学,纠正方法

一、南京市N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错别字现象的统计和分析

笔者在实习期间发现小学一、二年级错别字现象十分的普遍, 引起了笔者极大兴趣和关注。本次研究收集了南京市N小学一、二年级8 个班共326 名学生的试卷、作业本上的错别字 ( 为1 - 10 单元的内容) , 并将搜集的错别字按照个数和类型进行定量统计, 统计结果如下:

从表一、表二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相关的信息:

1. 在5430 个错别字中, 错字有2605 个, 约占总数的47. 98% 。别字有2825 个, 约占总数的52. 02% 。从统计的数据来看, 别字的数量略高于错字的数量, 宋华在2007 年通过调查研究也得出: “别字大大高于错字的比例。”[1]因此我们在错别字中更加关注别字的数量。

2. 在所有错别字类型中, 别字中的同音字错误率最高, 约占总数的25. 41% , 错字类中的笔画变形错误率最低, 仅仅占总数的2. 28% 。在错字类中, 写错笔画 ( 笔画增加和笔画减少) 约占总数的24. 68% , 其中笔画减少的情况最多, 占到12. 60% 。从统计结果所得, 学生对字的部件掌握比较扎实, 部件错误约占总数的21. 01% 。其中少写部件的比率相对较大, 约占总数的10. 31% 。在别字类中, 除了同音字错误率最高, 形近字所占比率相对较高, 约占总数的15. 28% 。

3. 别字中以同音字、形近字最多, 如作业本上易出错的同音字, 蓝和篮, 学生在组词过程中, 将蓝和篮易弄混淆。形近字次之, 如今和令, 候和侯等。

4. 除同音字、形近字问题, 记忆笔画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也比较困难, 笔画较多和类型复杂的字学生易出错, 笔画少而复杂的字易添笔。

二、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剖析了低年级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 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 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 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后输出结果, 即信息加工理论, 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的重点是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错别字的产生与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模式存在很大的关系, 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策略、思考和推理的模式等都会引起错别字的产生, 笔者利用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剖析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从而改善错别字频繁出现的现状。

( 一) 学习者相似的已知信息会影响到新信息的加工

学生已知的信息对新信息的加工起着负迁移的作用, 负迁移是指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或新技能的消极影响。小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 识字量有了一定的积累, 当学习者在学习新信息时, 已知的信息会不断地激活, “先入为主”的汉字、部件、笔画等对信息的加工起到干扰作用, 特别是当已知信息和新信息之间十分相似时, 学习者的已知信息会影响到信息的学习, 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中, 学生在一年级学了“运”, 后学习了“远”。这两个字在结构或者笔画上都有相似之处, 因此从作业而是是本反馈的信息看, 学生易将远处写成运处, 同样的别字还有“外”和“处”等。

( 二) 感知粗略

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特点,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知觉先于部分。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整体到局部的特点, 低年级学生在汉字识别的过程中, 汉字整体和轮廓的学习具有优先性。在2000 年, 空间航空医学研究所的郭晓朝通过实验发现: 学生在汉字识别的过程中存在着整体的优先效应。他在《汉字识别早期知觉过程中的整体优先效应》中说: “被试者对整体目标的辨别绩效明显优于对部件的辨别绩效。这充分说明了汉字图像的识别过程主要表现为先整字后部件、由整体到局部的知觉加工过程, 知觉过程由整体加工水平向局部加工水平的转换, 使得部件加工辨别加工的总体加工时间延长、正确率下降, 从根本上造成了汉字识别过程中的整体优先效应。[2]这说明, 学生对汉字的认知方式是整体的认知, 学生往往能够发现整体上的一种联系, 而忽略了部件之间的深入联系。因此, 学生在学习汉字时, 首先记忆的是汉字的整体轮廓, 而往往忽略了汉字的细节部分, 如笔画、部件等。在之前的统计中, 小学一、二年级的错别字中, 笔画错误大约是占总数的24. 68% , 这也与该结论是十分吻合的。

( 三) 思维水平的影响

小学生的思维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的形式过度到以抽象为主要形式。表现在识字方面就是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普遍的汉字构字理据。汉字是是一种音形义相结合的文字, 有的汉字是表音字, 有的汉字是表意字, 然而学生往往能够发现整体上的一种联系, 而忽略了部件之间的深入联系, 从而导致了错别字的产生。

三、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改善的建议

( 一) 教师备课前,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正确认识字形

因受认知心理学中感知粗略的影响, 低年级阶段的学生在认识和记忆汉字的过程中有整体优先性的特点。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 对汉字感知粗略, 缺乏精细的辨别力, 只能识记汉字的基本轮廓, 忽略字与字之间的细微差别, 易造成添笔、少笔、别字现象较多。因此, 一年级汉字识记是基础, 教师在教学每个新汉字前都要做好充分备课, 站在低年级学生的角度设想他们可能在哪些字上犯错, 可能在哪个部件犯错, 提前预设每个汉字需要注意的部分, 课堂上集合学生的智慧想出易出现词, 在黑板上将易错词写出并让学生自己说出字与字之间的差异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 二) 教学过程中特别强调笔画、笔顺、部件的教学

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一些汉字, 但是笔画和笔顺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 错误的笔画或者笔顺会影响低年级学生汉字的学习, 诱发极高的错别字现象。在高年级的教学中, 我们仍然会发现高年级学生出现笔画上错误。因此, 在汉字教学过程中严格训练汉字的基本笔画, 同时还要加强笔画的顺序教学。除此, 对汉字的部件进行拆分, 充分利用部件教学。只有严格的要求笔画、笔顺和部件教学, 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避免错别字的现象。

( 三) 课下联系生活, 语境识字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 “只有当识字对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 里面充满了活生生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 读写结合过程才能变得比较轻松。”[3]如学习“鸣”时, 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中听到的鸟叫声, 让学生观察字的左边是“口”, 右边是“鸟”, 鸟在歌唱就组成了“鸣”字。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字, 教师可以把它们放在生活中, 联系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来理解字的意思, 这就是语境识字, 也是随文识字。

参考文献

[1]宋华.基于语料库的中小学错别字类型多元解析[D].鲁东大学, 2007.

[2]郭小朝.汉字识别早期知觉过程中的整体优先效应[J].心理科学, 2003 (05) :96-101.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关于初中生“错别字泛滥”的思考 第4篇

“识字与写字”本来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初中生为什么会经常犯这样的低级错误呢?追根溯源,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在主观上,师生不够重视。首先,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重视不足,忽视读写教学,对每篇课文后面的“读一读,写一写”视而不见,甚至对学生作业中“错字满天飞”见怪不怪。第二,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认为,拼音识字只是小学生的功课,小菜一碟,初中生对此不必小题大作,写个把错别字无关紧要,笔画少一笔多一笔也没什么关系。更何况受应试教育、功利主义的影响,初中生普遍重视数理化学习,重视英语学习,而不愿意在语文学科上花费太多精力。在客观上,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影视作品中误读误写泛滥成灾,网络语言声势浩大,大肆蔓延。另外,许多学生过早使用电脑书写,影响了他们对汉字笔画的识记,影响了他们对词语搭配的正确判断。当然,初中生错别字泛滥也与汉字本身有关,与其他语言相比,汉字难写难记是有目共睹的,汉字笔画结构复杂,字体书法历经演变,多音字、形近字层出不穷,这些困难确实客观存在。因此,我认为初中“识字与写字”教学仍然不可忽视,纠正错别字势在必行。

一方面,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汉字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遗产,它形式优美,一字就是一幅画;它结构科学,生动活泼而意蕴丰富,许多西方语言学家都为之惊叹不已。语言文字是人们的交际工具,是信息的载体,是启发人们智慧的钥匙。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合乎规范、标准,往往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扎实的文字基础,是学好各门知识和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一环。因此,社会各界、所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澄清思想,提高认识,身体力行,突破思想误区。

2000年10月31日,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每年9月为河北省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宣传月,简称“双推月”。下列情形应当以规范汉字为基本用字:(一)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的名称、公文、公务印章和公务用名片的用字;(二)幼儿园、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用字;(三)各类广告、告示、标志牌、指示牌、名称牌、标语牌、招牌、会标的用字;(四)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等印刷、电子出版物的用字;(五)影视屏幕和网站用字;(六)在境内销售的商品的包装、说明用字;(七)地名、公共设施的名称用字;(八)公共服务行业的服务用字。

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推行“三纳入一渗透”,把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要求,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有关课程标准,纳入教育教学和学生技能训练的基本内容,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和常规管理,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中。

另一方面,行动上要落到实处。针对初中生这一特殊阶层,语文教师重负在肩,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不断地向学生灌输规范书写的重要性,提高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意识。一定要把消灭“初中生错别字”落到实处。

例如,教师在初中阶段,要把拼音识字贯穿到教学中,从汉字构造入手,加强汉字形和字(词)义教学。汉字是意音文字,字形与字义是密不可分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汉字的部首“两点水”代表“冰”,如“冰、凉、冻、凝”等字,“三点水”代表“水”,如“污、汗、潮、汐、沤、漆、沁、江、河、湖、泊”等字,“四点底”代表“火”,如“热、烈、蒸、煮、熏、熬”等字,这些知识非常有助于学生识记生字。

再如,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特别是楷书的练习。初中学生应该先把字写正确,一笔一画,准确到位,如“肺”字左边偏旁“月”,右边共四画,一“竖”到底,而非五画的部首“市”。许多学生书写潦草,龙飞凤舞,名为“行书、草书”,实则错字连篇。第三,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查字典、词典的习惯,这一好习惯对纠正错别字至关重要。学生在小学一年级就学会了查字典,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往往把字典、词典搁置一边,遇到生字词,或不屑一查、或懒于一查,因此写错字形、读错字音就在所难免。字典是不会说话的老师,一定要虚心向它请教,时时向它请教。关于查字典,笔者作为一名教师,感触颇深。2011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试卷的阅读选文中,有如下句子“他总会翻然醒悟”,起初我认为其中的“翻”字应写作“幡”,断言试题有误。然而,翻开字典一查,原来“幡然醒悟”也可以写作“翻然醒悟”。正是查字典的习惯,才使我积累了较丰富的语言。

远的不说,就拿最功利的中考来讲,许多初中生因为错别字不仅影响了语文成绩,而且殃及到文综成绩。错别字就像庄稼地里的害虫和杂草一样,迟早会破坏了整个收成。

关于街头错别字的调查报告 第5篇

时间:2009年寒假

地点:宁波街头包括白沙菜场,各条马路。

目的:寻找街头错别字,并记录或者拍下来,并分析原因。

我主要调查了菜场的广告牌和商店的招牌,出现了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1、用谐音乱改成语。

如发屋把“新形象”写成“新形像”,一些服装店把“一见钟情”写成“衣见钟情”、“伊拉克”写成“衣拉客”、“非同一般”写成“菲童衣般”,一家饭店把“海鲜急转弯”写成“海鲜急转湾”等。

2、写错字、别字现象。

如白沙菜场摊位前鲳鱼写成叉鱼,把鸡蛋写成了鸡旦。又如补胎冲气、禁止仃车等错误标示。

3、繁体字混用现象。

调查感受:

1、很多商家有意把字写错,为的是引起顾客的注意,有一种广告效应。

2、调查中很少发现错别字了,真正写错别字的是一些小摊小贩,希望他们加强学习,正确写字。

3、我觉得这次调查意义非凡,让我明白了我们要正确使用文字,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要认认真真,减少错别字。

一、不是故意写错的(引号中为错别字)

1、饭店门口:“抄”饭

2、修车店门口:补胎“冲”气

3、零售店铺门口:“另”售

4、家具店门口:家“俱”

5、装潢店门口:装“璜”

6、失物广告:失物“启示”

7、安装公司门口:“按”装

8、洗车店门口:洗车打“腊”

9、饭店门口:“合”饭

10、水果店门口:“波”萝

11、饭店菜单:鸡“旦”

12、五金店标牌:“扦”座

13、体育用品店标牌:“兰”球

14、快餐店门口:大排“挡”

15、农贸市场标牌:“蕃”茄

16、停车场招牌:“仃”车收费

17、严打宣传标语:严“历”打击

18、某机场横幅:年“青”

19、某交通宣传标语:超限超载“殆”害无穷 20、某食堂菜牌:鱼“园”

二、故意写错的(引号中为错别字)

1、药品广告:“咳”不容缓

2、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

3、补品广告:“鳖”来无恙

4、眼镜广告:一“明”惊人

5、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

6、透明胶带广告:无可替“带”

7、网吧广告:一“网”情深

8、钢琴广告:“琴”有独钟、一见钟“琴”

9、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

10、空调广告:终生无“汗”

11、服装店广告:“衣帽”取人

12、某洗衣店广告:“衣衣”不舍

13、某房产公司广告:万“室”俱备

14、某蛋糕广告:步步“糕”升

15、胃药广告:一“不”到“胃”

16、赛马广告:乐在“骑”中

17、电熨斗广告:百“衣”百顺

18、快餐店广告:“烧”胜一筹

19、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 20、帽子公司广告:以“帽”取人

21、治结石病广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

22、打印机广告:百闻不如一“键”

23、涂料广告:好色之涂

24、冰箱广告:制冷鲜锋

25、治痔疮药广告:有痔无恐

26、花园公寓广告:随寓而安

27、跳舞机广告:闻“机”起舞

28、海鲜广告:领“鲜”一步

29、口腔门诊广告:“快治”人口 30、礼品店广告:“礼”所当然

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当中时时刻刻都会接触到汉字,无论是耳朵听,还是眼睛看。

如果没有它,我们的生活将会怎么样?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经常会在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发生错误。

为了了解人们写错别字的原因,帮助人们规范用字,我展开了调查研究。

错别汉字的具体情况是千奇百怪,层出不穷,看了往往让人捧腹大笑。有写别字、繁体字、音同字等等。现归类如下:

(1)写别字。这占的比例最多。

我曾经在看电视时,听到里面的人把“高楼大厦”错读成“高楼大夏”,真让人哭笑不得。

我还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叫王武的人上山砍毛竹,不料毛竹溜下山,刺中了别人的心脏,使那人当场身亡,王武在写悔过书时竟把“竹溜死人”写成了“溜竹死人”,而县官不经调查,就根据悔过书定了他死罪。一个人因为两个字的错误赔了性命,这样严重的后果真叫人听了不敢相信。听了这个故事你说王武死得值不值? 再有,“课程表”中“程”写成了同音字“成”。有的商店为了推销,打出了“衣衣不舍”,“鸡不可失”的成语。这样成语本身不仅发生了错误,并且改变了意思,误导别人用含有错字的成语,影响教育,有不少害处。看那条小弄里的一家裁缝店招牌上醒目的写着“李氏载缝”四个红色大字。“载”和“裁”店主怎么分不清呢?这真是一个大笑话,哎!

(2)写繁体字。

“赵国”写成了繁体字“赵国”;街道边的“石头记、玲珑广告部”等一系列的公司、商店名都用上繁体字。

一家小饭馆便把“酒”写成“氿”,给他人带来了许多不便,还把“带鱼”写成,只是为了探讨方便就索性写成别字。

走在我们家乡的街上,一定能看到许多酒店和商店为了显示气派,时常会用繁体字来写店名。但是一些字没有繁体,只好用简化的,并且繁体字笔画较多,一不小心就会写错。好比说是“新开元大酒店”就写成“新开元大酒店”。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我那天差点走错了地方。像是“贰”字,有多少人会给它加上一撇呢?

(3)写同音字。

我们在写作和默写时经常会犯“音同字不同”的错误。有人竟把年年都讲的“欢度国庆”写成“欢渡国庆”。我倒是真想问问他国庆是条河吗?我相信几乎每个人都在写作时把“的”、“地”、“得”,混淆过,原因就是它们的发音是一样的。如果它们是同一个字就好了。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在默写《童年的朋友》这篇课文最后一段时把“连结”写成“连接”,谁叫它们的发音相近呢。还有“近”和“进”。如果不区分它们各自的意思,只靠自己的耳朵又有谁能听得出来是哪一个词或字呢?

四、调查后记

汉字表意丰富,历史悠久,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富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热爱汉字。如果我们连自己的语言汉字都无法正确使用,我们如何学习其他的东西。因此,我们必须要优化文字环境,正确使用汉字,更要杜绝公共场所的错别字。

建议同志们从用好汉语文字,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并加大宣传,提倡全社会都来正确规范地使用字体!

语言文字不但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而且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是怎样强调也不为过的。它是一切教育的基石,是公共交流的基本工具。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滥用繁体字、乱造简体字、企业取“洋名”和“洋字号”、网络语言满天飞┅┅出版物、广告、包装、商店招牌、公共设施甚至一些影视剧中,对语言文字的使用有些随意,时有错误出现,给语言文字的使用带来了混乱。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假日时间,对街头巷尾一些不正确使用汉字的情况进行调查,并写出总结报告。通过这次活动,明白汉字规范使用的重要性,从而尊重她、爱惜她、保护她。特别是在中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际影响愈益扩大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把自己的母语发扬光大,甚至应该立下一个伟大的志向:让我们的汉语像英语那样走向世界。

街头广告错别字多

行走在街头,各类城市广告、宣传画廊、招牌、店牌、标语牌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错别字,调查发现,街头路边上各种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普遍存在,有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成语。

一些街边店面广告上是出现错别字、乱造简体字的重点之一,如“补胎充气”写成“补胎冲气”、“家具”写成“家俱”,一些店铺把“零售”写成“另售”、“排档”写成“排挡”、“鸡蛋”写成“鸡旦”,就更是屡见不鲜。滥用简体字的情况还经常存在于各种手写的告示上,有的错别字如果不经琢磨、推敲甚至考究一番,还真有点难以辨认。在一公共电话亭前,一块醒目的告示牌上写着“打拆”两字,前后连起来一读,才知道原来是买一种电话卡可以“打折”,在场的一位市民笑着说:“这样的情况太多了,有时真是错得离谱,还让人误解呢!”

街头错别字多让学生深受其害,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在教学时发现,在学生的作文中也经常有同音的错别字,指出来时学生们都说是“大街上到处都这样写”或者“电视也这样写”。家住江南四小区的楼女士说,前几天她给上小学的孩子检查作业时发现,儿子把“篮球”写成了“兰球”,就告诉他写错了,没想到孩子理直气壮地说:“没错!街上的文具店就这样写的。”

街头错别字调查报告

2009年02月05日 星期四 下午 10:47

调查时间: 2008年11月23日 调查地点: 凤凰街小巷

调查事项: 收集街上的错别字,交流感受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调查过程: 通过一天的努力,看来错别字还真不少。我们共调查了22家商店,有4家出现错别字。我们共调查了99张小广告,有40篇出现错别字。如:家具店门口把“具”写成“俱”,失物广告把失物“启示”写成“启事” 我认为出现以上情况有一下几点成因: 1.写字人文化过低 2.形近字搞混 3多笔少画 整改建议: 1.厂家制作标准规范的广告牌 2.有关部门加强管理

昨天上街买点小东西,远远听到一辆宣传车的高音喇叭在重复播报着什么。车到近处,恍然大悟——广告车,广告牌上赫然写着:沪杭羊毛衫大减价,并且用特别醒目的字体和颜色表白“拆屋卖瓦凑路费”。我不惊哑然失笑!

实事求是地说,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年以来,我国广告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各种媒体不乏令人记忆犹新的广告精品。但似我昨日所见也并非个别现象。“跳楼价”、“忍痛大放血”、“惊天动地大减价”之类低劣广告语屡见不鲜。

这至少说明了几个问题:一是广告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二是刻意夸大、诚信缺失,三是浮躁心态使然。希望“拆屋卖瓦凑路费”之类的蹩脚广告早日消失。

门店的牌匾、店名是顾客记住店内特色的标志符。如今,岛城店铺遍地开花,人们越来越讲求“视觉冲击”,各种个性化的店名成了商家制造看点卖点的第一招。一些普通而熟悉的名词被新奇的名称替代,成了门店诱人眼球、招揽生意的字号招牌。

门店的牌匾店名不仅仅是一个标志符号,还可从中窥其文化品位、志趣格调和思想境界。一个新奇好记、响亮上口的店名,可以让顾客过目不忘,印象深刻。像川菜馆“爱情麻辣烫”、“食为天”等因影视剧的热播而一夜成名,叫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走过路过怎能不让人有进店瞧瞧的欲望?

然而,也有一些商家认定“傍”店名就能“以假乱真”,于是,“东来顺”火了,街头又出现了各种“来顺”;“张大妈”出名了,“李大婶”、“王大爷”也“出门”了。还有一些为求奇特而不惜借助“邪招牌”另外,一些使用谐音字做为招牌的更是比比皆是,如服装店叫做“衣衣不舍”。

粥天粥地,有各式各样的粥,看的人眼花缭乱,用上海话读起来,是作天作地!浦东大道上一家服装店,名叫衣依布舍,当时坐在公交车上,看看窗外地风景,就对这个店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创意来自依依不舍。十全街与乌鹊桥路四岔路口有一家美发店,店名叫“顶剪”。一位顾客这样理解这个店名:“顶剪”是“顶尖”的谐音,意为“技术一流”;“剪”是“剪刀”,代表了美发行业;“顶”又可理解为“头顶”,表明服务对象是“头发”―――二个字的店名表达了三重意思。一些店铺的名字十分出彩,起到了招揽顾客进门的作用。一家杂货店,店名叫“杂七杂八”;一家专卖大尺码服装的店叫“胖子没烦恼”,店名把市场定位、效果表达得清清楚楚;有家男子内裤专卖店,名叫“内酷坊”,“内酷”为“内裤”的谐音,“酷”意为“时尚”。碧凤坊有家服装店,名叫“穿帮”,意为“帮你穿衣”,替你打扮,店主是三位女青年,都擅长服装搭配。“穿帮”在苏州话中是“露馅”的意思,贬义褒用,哪料反响很好,不少顾客就是冲着这个店名进门的。

“衣客隆”董事长夏薇很重视店名,自己开的服装店名字都很别致,分别叫“武装”“风度”“边缘”等。她说,顾客首先看到的是店名,而不是商品,店名起得好,会激起顾客了解这家店及其店内商品的愿望。好的店名就是招揽顾客的高招之一。

我认为,好的店名应该易懂好记,有广泛的认知度,富有亲切感,方便传播,最好从使用频率最高的日常用语中去寻找;别具一格,能够吸引顾客眼球,表达丰富的意思,具有一定的文化含量,雅俗共赏;如果能够把市场定位、行业特征包含在店名中则更属上乘。但有关人士认为,起好的店名虽然能够带来生意,但商家也不能抱“一俊遮百丑”的想法,经营业绩好坏还是取决于商品、服务质量和品种等基础要素。门店的招牌要抢眼不仅靠猎奇,即便用谐音也要“谐”得有谱,尊重文化传统和社会的价值取向。可是,除了把店名叫响,包装门店的整体形象以及赋予商品服务一定的特色,才能真正抓住顾客的心,让店名变成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

还有,关于不规范用字,一是使用繁体字(注册商标定型字除外),主要有名人题字和注册商标繁体字未打上“R”标志;二是单独使用外国语言文字或中外文并用时未以规范汉字为主、外国文字为辅,存在英文巨大、中文特小的广告用字现象;三是使用错字、别字;四是广告使用成语不符合规定,引起误导;五是保健品宣传、广告用语不规范。“PK”近来时常出现在报纸上。虽然有一些人可能知道这两个字母缩写代表的意思,但这样的词组用法违反了国家规定。报纸如果一定需要引用,对“PK”应加双引号,同时要加注汉语译文,如:“PK”(比试)。

还有很多的“隐形炸弹”就藏在其中!比如蚊香广告上的“默默无蚊”;美容店的“我型我塑”;摩托车的“骑乐无穷”等,会误倒许多人的,产生对语文的误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种严重的“病毒”已经流入了我国,这种病毒就叫做错别字。街头上、报刊上、影视上,错别字处处可见。

街头错别字调查报告

作者:宋凯强

调查目的:发现济南五中周围错别字,分析原因,向有关部门(单位)提建议。调查内容:街头商铺招牌、广告、宣传栏上的错别字现象。调查时间:2007年8月20日。

调查人员:袁小冬、窦同璐、刘傲楠、王德泉、宋凯强、孔祥臻、费凡、丁大伟、冯骁腾(济 南五中60级12班团支部)

调查地点:泉城路、明湖路等(济南五中周围)调查方法:个案分析、总体点评、出错概率评估 调查步骤:

1、准备阶段

上午八点钟左右,我们团支部在指定地点(济南五中门口)集合,准备好该用的纸、笔、以及用来采集证据的相机和事先查好的有关于汉字的资料。然后,我们按照原定的计划走向我们的第一站——泉城路东段以及周围的小巷。

2、实施阶段

我们来到了泉城路东段,在那里我开始寻找错别字。队员们个个跃跃欲试,精神振奋,都瞪大了眼睛争先恐后冲着周围的每一个字仔细的看,不敢有丝毫的马虎生怕漏下了一个错别字。终于,我们在按察寺街街口发现了一处卖早点的小摊,小摊的广告牌上发现了一处错别字,摊主把“煎鸡蛋”写成了“煎鸡旦”。简直是大错特错。我们还在一家饭店门口发现了“抄”饭的字样;在另一家快餐店门口,我们也发现了快“”;在附近的宣传画上,我们发现了“倡导”的“导”上面的“巳”被写字的人篡改成了“己”。就连著名的黄亭体育馆的“亭”字都写成了繁体。看来生活中的错别字还真不少,真有的可查!

接着,我们转向第二站——明湖路。

穿过一个小巷,我们就要到明湖路上了。突然,后面传来了一阵呼喊声。原来是冯骁腾在叫我们过去,他说他发现了一系列的错别字正在我们的身边,他说:“你们瞧,那边的那个修车铺,修车的车写成了繁体字,充气的„充‟也写成了„冲‟气;再看看那边那家裁缝店„修拉链‟三个字被改了俩,成了„‟;就连路边的那家发廊都写着„发朗‟的错别字。”

我们来到了明湖路上,那里的错别字就更不计其数了。像什么,“家具”写成了“家俱”;“装潢”写成了“装璜”;水果店门口的“波萝”;电线杆上的“寻物启示”等等……同学们冒着中午火辣辣的太阳,仔细而耐心的找着……

已经下午一点了,正是天最热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按原计划结束了活动。分配好活动的任务后,就各自分道扬镳了。调查结果:

经我们调查发现,我们一共行走了1.5公里的路程,共调查商铺等200余家,共发现错别字或不规范用字37处。经计算约有14.8%的单位存在不规范用字或出现了错字、别字的现象。这个数字可不小,他对周围来来往往上学的学生会发生怎样的影响?设若一位学生看到错别字后会把这个字写错的概率为50%,他一天会看到10个错别字,也就是说他一天会因这些街头的错别字而写错5个字,那么他一个星期要写错35个字,一个月后是150个错别字,一年后是1825个错别字,同时他的错别字还会影响他的同学。我们五中60级有1000名学生,如果每个人都按这种速度发展那么三年以后我们中考时就要有5475000个错字,如果这些自考到的概率为1%,一个错别字一分,那么五中的平均成绩要比没有这些错别字下降5.5分。可见这些错别字是多么误人子弟呀!

据我们调查的资料上说,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的数量很多,总数约6万个,常用字约6000个。汉字有悠久的历史。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汉字,是距今3400多年前的甲骨文,它们已是很成熟、很发达的文字。据科学家推算,汉字的历史有5000年左右。汉字,就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中华文化的瑰宝。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方言复杂,分歧很大,而汉字是超方言的,它打破了地域的局限,为不同地域间的交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汉字适应汉语的特点,记录和传播了汉民族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保存了大量的文化遗产。今天,汉字在信息处理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人们可以在电脑、网络上直接使用汉字处理和传输各种信息,从而显示出它的强大的生命力。

汉字不同于英语、俄语等拼音文字,它是一种形、音、义相结合的独特的文字体系。也就是说,一个汉字不仅有一定的形体,有一定的读音,还往往能直接体现一定的意义。因此,我们说汉字是一种意表文字(也有人称意音文字)。

从字形上说,汉字是一种方块文字,是通过横、竖、撇、点、折等各种不同的笔画构成的。从形体看,汉字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独体字,一类是合体字。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後,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但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人们对中国文字传统的写法有所改造,产生了所谓的“现代字”,也就是错别字,这种轻易的“改写”,使得中国文字失去了她原本的韵味。平时,有很多人为了一时的方便,而把很多字简写;或是不会写的,就用另一个同音的字代替原本的字,这样就可能使原来的句意改变了。

可见,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各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国家统一的象征。既然汉字的地位是如此重要,因此我认为这些错别字的问题务必要解决。解决方案:

1、面对那些有意写错字而提高人气或图吉利的商家老板们,我们应该软硬兼施。一方面,给他们讲明如此作的危害。一方面,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请求帮助解决。

2、对于,那些无意写错或不知道错的,我们应该给予教育,帮助其改正。

3、面对那些写繁体字的人,我们应该明确告诉他们正确的规范的用字标准。并且提醒,改正。如是店主蛮不讲理,就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请求帮助解决。

关于错别字的研究报告 第6篇

二、调查地点:衡东城关一小和衡东南北正街

三、调查目的:寻找寒假作业中和街头的错别字,并记录或者拍下来,并分析原因。

四、调查过程:

早几天,我无意中拿起弟弟的寒假作业翻起来,发现弟弟把“一见钟情”写成了“衣见钟情”,我告诉他错了,叫他改正,他理直气壮地说他没错,说他是在一家服装店看到过这个成语。我简直气结了。却不由得感慨,现在各类广告、宣传画、招牌、店牌、标语牌因为不规范用字,故意使用错别字,或者用谐音乱改成语,误导了好多的小学生,特别是一些一、二年级的小孩子。确实,有的错别字如果不经过琢磨、推敲甚至考究一番,还真有点难以辨认呢!

因此,开学第一天,我约上赵龙、周世杰、周娣进行一次错别字大调查。首先,我们从同学们的寒假作业中找错别字,想调查同学们错得最多的字有哪些。于是找到老师,要她把刚刚交上来的寒假作业全部交给我们。我们几个一齐动手认真地查起来了。结果发现,错得最多的字有:

1.“地”都用“的”代替了。比如:他“认真地”写作业。都是“认真的”写作业。

2.“应该”写成“因该”。

3.“按部就班”写作“按步就班”。“三部曲”写作“三步曲”。

4.“坐落”写作“座落”。

5.“黯然”写作“暗然”。

6.现在多用“人才”,不用“人材”。

7.“爆发”与“暴发”。“爆发”指因爆炸而发生,如“火山爆发”;“暴发”多用于山洪、大水、疾病等。

8.“必须”与“必需”。“必须”的意思是一定要,通常用来修饰其他表示动作行为的词语,如“必须努力学习”。“必需”的意思是一定得有,后面多跟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单用,也可构成“必需品”等词。

9.“辨”与“辩”。与言辞有关的,一般用“辩”。

10.“表率”写作“表帅”。在用作动词时,“统率”也可写作“统帅”,但提倡用“统率”。

11.“部署”写作“布署”。

12.“奔驰”的“驰”写作“松弛”的“弛”。

13.“倍受”与“备受”。“倍”指加倍,也指更加、格外的意思,“倍增”是指成倍增长,如“信心倍增”“倍感亲切”“倍思亲”。“备”是表示完全,如“艰苦备尝”、“关怀备至”、“备受欢迎”、“备受青睐”。

14.“长年累月”写作“常年累月”。

15.“彩”与“采”分辨不清。一般来说,在表形的词中用“彩”,如“精彩”“剪彩”“彩排”;在表示抽象意义时用“采”,如“神采”“光采”“兴高采烈”。

16.“订”和“定”分不清。“订”大多指经过商讨而订下,商讨的成分很大,有的不是最后确定,如合同、条约、规章等用“制订”。如果是可以确定而且确定了的,用“定”。“制订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订后可以不是确定了的;“制定发展规划”,这个规划制定后是确定了的。“协定”虽然如同“条约”,但是用“定”。

17.“度”与“渡”分不清。“度”是指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渡”是后生的字。在使用中,用于与时间相关的意义时,一般用“度”,如“度过这段时光”“欢度国庆”“虚度年华”“度过暑假”;用于与空间相关的意义时,用“渡”。如用于有人为因素的意义,用“渡”;没有人为的因素,则用“度”。“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的“渡”有“由此到彼”的引申义,带有比喻的性质,所以用“渡”。“度汛”,没有人为的因素,所以用“度”。

18.“覆盖”与“复盖”。

19.“副”和“幅”。对字画习惯用“幅”,但对联因为成双,只能用“副”。用于脸部表情,用“一副笑脸”。表示中药时,用“一副药”或“一付药”,但更常见的用法是“一服药”。

20.“竿”与“杆”。“竿”指竹竿,所组词汇与竹子原料有关。“钓竿”已很少用竹子做,但仍沿用“竿”字。“秆”是指某些植物的茎,“秸秆”“麦秆”不要写作“秸杆”“麦杆”。

21.“冈”与“岗”。“冈”指较低而平的山脊,构词有“山冈”“井冈山”“黄

冈”“云冈石窟”。表示岗位、岗哨要用“岗”。但也有的地方土坡、不高的山也用“岗”,如“黄土岗”。

22.“功夫”与“工夫”。经常通用,但是,在表示占用的时间或空闲时,习惯用“工夫”。表示工作、学习所花的精力时间时,表示本领和造诣等义项时,习惯用“功夫”。

23.“振”与“震”。“振动”主要指“动”。“震动”主要指“震”。“震惊”用“震”不用“振”。“振”还表示奋起的意思,如“振作”、振奋精神”。“震撼”不要写作“震憾”。

24.“暄”指阳光温暖,“寒暄”是指见面时说冷暖一类的应酬话。“寒暄”不能写作“寒喧”。

25.“候”与“侯”。“侯”字只有两个义项:(1)姓;(2)古代贵族的一种爵位,如“诸侯”“封侯”。除此之外一般都用“候”。

26.“笔画”与“笔划”。用于文字、一笔等义项时,可以通用,但习惯上用“笔画”。凡是指用手、脚或物做出某种动作时,一般用“画”字,如“画十字”“指天画地”“指手画脚”。

27.“化妆”与“化装”。“化妆”一般指用脂粉等使容貌美丽,也有“美化”的比喻义。“化装”一般指演员为扮演角色而加以修饰。

28.“竟然”写作“竞然”。

29.“竣工”写作“峻工”。

30.“一年之计在于春”写作“一年之季在于春”。

31.“决不”与“绝不”。“决不”含有决心、决定的意思;“绝不”则含有“绝对”的意思。

32.“即”与“既”。“即”指“靠近”的意思,如“可望而不可即”;也有“就”的意思,如“一触即跳”;“即使”的“即”有假设的意思。“既”指已经达到、已经过去。

33.“忌妒”和“嫉妒”是同义词,现在常说常用的是“忌妒”。

34.“家具”写成“家俱”。

35.“厉害”与“利害”。“利害”主要指利益、损害等意思,不要把“这个人很厉害”写成“利害”。

36.“再接再厉”的“厉”写作“励”。

37.“瞭望”写作“了望”。

38.“练”与“炼”。“练”字与丝有关,如“简练”“洗练”是指文字像白绸子一样干净、没有杂物。“炼”与火、加热有关,如“修炼”原来与炼丹有关。“练字”是练习的意思,“炼字”是指用心思琢磨用字。“精练”指文字简洁,“精炼”有精心提炼的意思。“体育锻炼”不能写作“练”。

39.“您”字后面,不能加“们”字,但可以加上数量词,如“您二位”“您三位”。

40.“气”与“汽”。凡与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气”。凡与非自然状态下的各种气体有关的词语,一般用“汽”。

41.“擅长”不要写作“善长”。

42.“树立”与“竖立”。“树立”是建立的意思,多指抽象的东西,如“树立榜样”。“竖立”多指具体的东西,如“竖立着纪念碑”。

43.“诵读”写作“颂读”。

44.“笑眯眯”写作“笑咪咪”。

45.“形”与“型”。“形”的本义指形体、形象,也可指形状、样子、实体,还可指表现、显露,如“形影不离”“字形”“地形”“图形”“圆形”“喜形于色”。“型”的本义是指铸造器物的模子,引申出式样、类型、楷模、法式的意思,如“新型”“型号”。“原形”是指原来的形状,引申为本来的面目,如“原形毕露”。“原型”特指文艺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46.“帐”与“账”。表示“财物出入的记载”和“债”的义项时,不能写作“帐”,应写作“账目”“账号”。

47.“州”和“洲”。“州”一般用作行政单位。“洲”是指河流中的陆地,如“绿洲”“沙洲”;又是大陆及附近岛屿的统称,如“亚洲”。“苏州”“自治州”的“州”不要写成“洲”。

48.“燥”与“躁”。“燥”是指干燥,“躁”指脚不安稳,指性急、不冷静。“脾气躁”“性子躁”用“躁”。

49.“作”和“做”。表示动作行为意义的“作”、“做”的大致区别是:抽象意义词语、书面词语多写作“作”,如“作文”、“作对”、“作罢”、“作怪”、“作战”。具体东西的制造写成“做”,如“做桌子”、“做衣服”、“做饭”。“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能写作“做为一个领导干部”。“做贼心虚”不能写作“作贼心虚”。“作贡献”和“做贡献”这两种用法,目前并行于各种文字场合,但国家语委的汉语规范化专家们倾向于推荐使用“做贡献”,原因是“贡献”是具体的东西。

50.“侦察”与“侦查”。“侦察”常用于军事、作战等方面,“侦查”常用于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以及与破案有关的方面。“侦察”着重于察看,从观察中来了解情况;“侦查”着重于调查,从检查中来了解情况。

我想:同学们之所以会把这些字搞混淆,是因为对这些字和词语的理解不透彻。

行走在衡东南北街头,发现街头路边上各种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普遍存在,有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成语,用繁体字等。如“新形象”写成“新形像”,“挑三拣四”写成“挑衫捡饰”,真是屡见不鲜。

五、我的感受

关于错别字的研究报告 第7篇

2012-11-16

作者:冯香云

所属课程: “国培计划(2012)”-小学语文河南省001班

关于如何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课题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目前学生识字写字的现状。

翻开班里学生的作业本:身休(体)、眼晴(睛)、知到(道)、坚(竖)式、目光炯炯(右边写成同)、……再听听学生的朗读:“我又紧张又激动,心怦怦(píng)地跳个不停。”“我沉着地操纵(cóng)着计算机。”……从中可以看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出现的错别字越来越多。当然,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的增多,错别字也会随之增多。这会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同时对语文素养的提高产生阻碍。试想,一个人写出来的文章、答出来的卷面题错别字连篇,那么他的阅读、写作水平高不了多少。

2、周围环境不规范用字的负面导向:

现在很多小学生平时走在街头非常喜欢看广告牌认字,但街头的广告牌却时不时地出现错别字,各类城市广告、宣传画廊、招牌、店牌、标语牌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错别字,调查发现,街头路边上各种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普遍存在,有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成语,用繁体字等。如“家具城”写成“家俱城”;一些服装店把“一见钟情”写成“衣见钟情”、“百依百顺”写成“百衣百顺”;摩托车广告把“其乐无穷”写成“骑乐无穷”;蚊香广告把“默默无闻”写成“默默无蚊” ;卖烧饼的地方写着“烧(多了一点)饼”;理发店的招牌上写着“不剪不散”;……这些错别字无形中给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3、家长的托付:

“老师,我的孩子平时很会写错别字啊!”“是啊,我看平时很少抄词语的,是不是平时抄的太少了?”“我的孩子总是听您的话,不听我们家长的话,你多布置点作业吧。”……家长们说这话的时候,绝对是一脸的诚恳,面对这些农村家长的“重托”,我们岂能袖手旁观?尽管新课程如火如荼地实施了许多年,但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写字教育,依然落后,教育方法不科学,家长不重视。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入,小学生错别字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已经成为一个需要广大教师关注的问题。面对当前极为复杂的语言环境,强化学校在学生学习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作用,让学生从小认规范字、读规范音、知规范义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问题。我们必须针对这些问题,采用多种形式强化写字教学的规范教育。

基于以上三方面的原因,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每天面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错别字,我准备开展小学生错别字的课题研究,总结一些对策,减少孩子们书写中的错别字。

二、小学生常出现的错别字的类型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写得不正确的字,即写成不可称其为字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代替应写的字,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批阅学生作业时经常会发现写错别字现象很普遍,如果你再留心观察,又会发现一些常见的形近字、同音字出错率最高。我总结了一下,小学生错别字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错字的类型

1、丢失笔画。在汉字构造部件中,丢失该有的笔画是错字产生的一大根源。如:在学生的作业本上经常会看见“裤”字中的“衣字旁”少了一点,“真、具、直”少写一横,“蒙”字秃宝盖下少写一横等等。进而分析就不难发现产生这种类型的错字,不是由于学生在教师对生字字形结构的分析时没有认真听取,深刻记住,就是学生对应该掌握的生字缺乏仔细观察所致。

2、添加笔画。

在汉字构造部件中,添加累赘的笔画是错字产生的另一大根源,如把“琴”字下半部分写成了“令”;武字多加一撇,“烧和荒”多加一点等等。这类错字与丢失笔画如出一辙,也是教师对字形分析不到位或者学生辨析不到位所引起的。

3、改变字形的某个部件。

究其原因,这种笔误大多是源于习惯的错误牵引在作祟。如学生经常会把“南”字中间部分写成“羊”字。

4、改变字形的组织结构。

如一些学生把上下结构的“落”“范”写成了左右结构,把左右结构的“满”写成了上下结构等等。这是错字类型中最具特色的一种。

预防与纠正错字,一般都是在字形上作比较;而别字则不同,它却要求我们在音、形、义上结合起来考虑。别字也有四大类型,现将它们作如下分析:

(二)别字的类型

1、音同形义不同。

如有学生将“反映情况”写成“反应情况”,可见此学生只记住汉字的读音,而对其形义没有正确地掌握与理解,以致有此错误。又如“再”和“在”,“根”和“跟”,“保”和“宝”,“悲”和“卑”,“招”和“朝”,“振”和“镇”,“意”和“义”,“决”和“觉”,“忠”和“终”等,由于乱用同音字而造成的错别字占的比例相当大。

2、音形相近义不同。

如一年级学生做生字辨析时经常将“违反纪律”的“纪”选成“记”,这显然是对“纪律”一词中的“纪”字其义没有真正理解。“纪”与“记”虽然在读音上相同,字形上也比较相似,但其含义是有所区别的。

3、形近音义不同。

形近音义不同的别字大都归咎于书写者的疏忽。比如有学生拟写“休息”时,却在不知不觉间写成了“体息”了。防止或矫正这类别字,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书写者的检查了。

4、字序排列错位,或取附带字进行冒名顶替。

我们常常会发现有学生把 “积极”写成“极积”,出现这种现象,说来也不足为怪,因为这是学生在不经意间将那些组织强度高、搭配有紧凑感的词取附带部分作顶替了,抑或把字序排列错位了。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小学生错别字形成原因,积极探索预防和纠正错别字现象的措施,提高学生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和正确率。

2、培养小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识字写字习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学习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类型。通过调查法、观察法等方式,了解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别字有哪些,并进行归类总结,为以后制定相应的对策提供依据及基础。

2、了解小学生这一阶段的认知、意识及情感等心理特点,分析他们容易出现错别字的原因,以便根据这些特点制定他们乐于接受的方法。

3、制定纠正错别字现象的对策,以减少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别字现象,让学生更准确地使用汉字,为中高年级的阅读、写作打好基础。

五、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过程:

1、准备阶段:制定研究方案、收集有关资料。

2、实施阶段:边研究边实践,同时借鉴他人经验,探索减少小学生错别字的策略。

3、总结阶段: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研究成果。

方法:

1、调查法:通过此方法了解学生易出现的错别字类型主要有哪些。

2、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了解小学生在这一阶段的认知等心理特点,以便制定适合他们的相应的措施。

3、行动研究法:根据所分析的原因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观察效果,并根据效果随时做出转变。

六、课题研究策略:

(一)教学前要有预见性

据“先入为主”的效应,纠正学生的一个错误知识,要比向他传授一个正确的知识难得多,所以,在识字教学前一定要有预见性。教师在备课和复备时,把本课易错的生字及课文中的字标记出来,根据字形寻找策略,教学时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意识到哪些地方容易写错,在写字的时候就会格外注意,可以降低错误率。

那么怎样强化第一印象呢?可以分析字形特点,并在学生容易写错的地方用鲜明的色彩、形象、比喻强化正确的写法,预防学生写错别字。例如教“滚”字这个生字时,把记住“滚”中间部分的“公”字作为掌握“滚”字的关键。先用熟字帮助记忆,三点水旁、“公”、“衣”,再用红粉笔写“公”字,利用色彩引起学生注意,刺激记忆,然后利用儿歌增强记忆。这样做,不仅增加了识字的情趣,而且还加深了对字形的印象,提高了识记的准确性。

(二)利用汉字规律巩固识字

中国的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以利用一些汉字的构字特点、发展及内涵,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1、比较字形。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大量形近字的出现,学生往往把一些字形相近的字认错、写错。如:学会了“放”,再写“游”总爱把右边写成“放”;学会了“东”再写“练”总爱把右边写成“东”。这是由于比较牢固的旧知识对巩固程度不够的新知识起了干扰作用。针对这种情况,在识字教学一开始,就要强调对字形的差异,多观察、多比较、多分析。比较分析时既要注意细微差别,又要考虑到它们的相互间的干扰作用。在防止干扰作用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比较时不要把正误两个字同时出现,这样容易使学生越记越混淆。

2、了解字义。

有一些字学生常常用错是因为不解其义。同音字互相替代而产生的别字属于这种情况。如“再”和“在”、“望”和“忘”、“幕”和“暮”。掌握这类字,就必须让学生把字义弄清楚。如在教学认识“飘”和“漂”字时,根据课文内容,可以在黑板上画了两幅简笔画:一只风筝在天上“飘”,一块木头顺着河水“漂”。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区别,明白带“风”字旁的字和带部首三点水的字不同之处。知道很多字的部首和它本身具有的涵义有着一定关系。认识这一规律可以预防学生写很多错字。

3、形义结合。

教师把形近字,根据字形的结构特点,创设语言环境灵活而有效地建立字音、字义、字形的牢固联系,从而使学生把字记准确、用正确。如许多学生“辛”和“幸”分不清,我编了这样一句歌诀:“辛苦一点,幸福十分”,用来帮助学生区分。这句歌诀根据“辛”和“幸”上半部分的不同,用“一点”和“十分”指导学生抓住字形特点辨别,还用“辛苦”和“幸福”两个词表示出意思,组成的句子也沟通了形义联系。学生读后印象深刻,既准确掌握了字形,又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三)利用口诀、歌词帮助识记

口诀、儿歌、字谜幽默风趣、简单易记,符合学生好奇的特点,对一些比较顽固的错别字很适合。如学生对“未”与“末”混淆时,可根据字义编出儿歌:“未来遥远,上短下长,末日到了,上长下短。”在学习“柜”字时,根据部件就可编出一句字谜:“好大一棵树”(或“参天大树”)。在学习生字“裕”时,用口诀“有衣穿,有饭吃,生活就富裕。”学生对这样的识字方法感兴趣,学得快,记得牢。“碧”字“王大娘和白大娘并肩坐在石头上”等等。

(四)培养良好的识字习惯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学习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果。教师要注意教育学生树立责任感、自信心,力争写一字,对一字,养成细心观察、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的好习惯。因此,要使学生从小养成自己检查自己修改的好习惯,促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我就要求学生每个人建立一个“错别字医院”,就是把平时轻易写错的字收集起来,记录在专门的一本小册子里,要写出自己写错、用错的字错在何处,找到病因后再订正、组词、解释。如“旱”读hàn,“早”读zǎo,“旱”下边是“干”,“早”下边是“十”。旱,旱灾,陆地上缺水。早,早晨,太阳出来的时候。另外,对记录下来的字,定期进行矫正训练,要求同学之间互测互评,每人只测自己错过的字。

除此之外,还要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一遇到容易混淆或不确定的字,要养成勤查字典的严谨学风,可以避免写错别字。

七、预期成果:

1、加强学生的识字意识,减少错别字,培养正确的识字写字习惯。

天下第一的错别字 第8篇

有些常用字, 就因为我们觉得太“熟悉”了, 而忽视了它的写法, 最常用的“冒”字, 就是一例。许多人都以为这个“冒”字上面就是个“曰”, 下面是个“目”。然而, “冒”字的上面并不是“曰”, 而是“冃”。

这个“冃”就读mào, 它与“曰”的区别是, 下面那两横不与别的笔画相连。古文字中的“冃”是个象形字, 就是画了一顶古人的帽子, 那两横是帽子上的装饰物。

由“冃”组成的“冒”, 上面是一顶帽子, 下面是一只眼睛, 帽子盖在眼睛上, 这只眼睛其实是代表了整个脑袋。

最早的“帽”就是“冒”, 并没有那个头巾的“巾”。因为一个“冒”字还表示别的义项, 负担太重了, 后来人们又给“冒”加上“巾”, 造出个形声字“帽”, “冒”“帽”分工。“冒”专管“向外透出”等意义, “头上的帽子”这个意思交给“帽”专管。至此, 我们可以看出“帽”字的演变历程是:冃———冒———帽。

不常用的陌生字, 人们还查查字典, 问问别人, 可像“冒”这样的天天见面的老哥们儿, 也就没有人太注意它了, 于是错在不知不觉中;没有与“冒”易混的形近字, 没有别的字与之形体相近, 错了也就不容易发觉了。

上一篇:施工现场安全范文下一篇:土木工程和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