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信念有感范文

2024-09-19

观信念有感范文(精选14篇)

观信念有感 第1篇

观《信念》有感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观看了重庆卫视的《信念》栏目。它致力于发掘古今中外历史、文化名人身上共有的精神内涵。节目在讲述众多名人震撼人心的奋斗历程的同时,从中提炼出能代表其精神内涵的名言警句,从而向观众直观地展现其思想闪光点和人生信念,突出人类社会共通的“崇高和奉献”精神。

信念是一个人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的生活内容和积累的知识,经过深思熟虑所决定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是在人内心形成的一种坚定的思想、观念。因此,信念的载体是人,表现为人的精神和追求。而这正是我们当代许多大学生所缺少的。节目让观众跟随故事的讲述,感受到信念的力量,从而起到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引导观众追求积极人生意义的作用,节目因此提出一个口号: 感受信念、启迪人生。很适合当代大学生观看

《信念》之 “我的生活”讲述的是美国著名盲人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历尽艰辛的成长故事。节目中引用了海伦·凯勒的话: “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因为在我生活的漫长黑夜里,我读过的书以及别人读给我听的书,已经变成一座伟大光明的灯塔,向我揭示出人类生活和人类精神的最深源泉。我努力求取知识,目的在于希望日后能使用,为社会贡献一点力量。” 这些话,就是她的信念的直接体现。真正的优秀作品是要通过受众的快感,达于人的心灵,让人得到认识上的启迪、灵魂的净化,绝不是刺激感满足了以后,就可以画句号的。① 《信念》 节目的追求正在于此,就是要通过一个个人物的故事讲述,带给观众以思考和启迪,乃至灵魂的净化。

在如今的价值观多元化社会中,电视媒体一个不能回避的责任是: 以理性、负责的态度,切实承担起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社会主义文化价值理念的责任。《信念》 节目的开办与发展,正是围绕着这样的主线。事实证明,《信念》获得了成功,也引起了业界关注。中国教育电视台认为这个节目对青少年是很好的教科书,由重庆广电集团提供了50期节目,在其频道中播出。2011年3月7日,《重庆卫视监看评议简报》这样评价《信念》: 节目倡导崇高的思想观、道德观和社会价值观,在制作上比较精致,不以热闹和花哨来娱乐观众,而是以具有散文风格的人物传记形式,以及自然的画面、平静的叙述来吸引观众,散文风格的叙事手法充分表现主题立意,质朴真实的故事深入人心。这样一档电视节目,的确能让观众感到信念的力量,震撼心灵,受到广大观众 的肯定和认可。

信念的力量是伟大的,它支持着人们生活,催促着人们奋斗,推动着人们进步,正是它,创造了世界上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时,我们接触到了一个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而重庆卫视的这一节目成功的引导了观众对这一价值观的认识。

观信念有感 第2篇

在学习了“大庆新铁人”李新民同志的事迹后,我再一次走入电影院,观看了电影《铁人》,心情就像澎湃的大海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铁人》以独特的视角,时空交错的形式展示了建国初期我国石油人异常艰辛的开采石油历程和建国60年后的新一代石油人在沙漠中勘探开采石油的艰苦现状。

虽然时期年代不同,但却有着共同传承的精神,那就是执着的信念,不屈的意志,不惧任何困难,将希望和未来的美好愿望不懈的付诸于实际行动中来。

在影片中,王铁人并无多少文化基础,但却凭借着对祖国对人民无比的热爱和责任感,像一面永远挺立在油塔上的旗帜一样,带领着广大的石油人克服重重困难,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座新中国的开采油井。并且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用铁人钢铁的意志带领着大家度过这段艰苦卓绝的日子,他的精神使他的肉体充满了无限的活力,他的意志使他不畏惧任何困难和挑战,先辈的勇敢精神和钢铁意志作为最最光荣的信念传承了下来。

随后影片展现了在建国60年后的今天,新一代石油人走进茫茫无际的塔里木大沙漠继续为祖国的石油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国家和人民继续输送血液。同样的,在沙漠中石油人面对的是无比艰苦的条件和无尽的落寞,但凭借着先辈们传承下来的精神和意志,他们无惧任何艰难困苦,抱着对国家对人民高度的责任心,一样顽强的工作着,努力着。

“大庆新铁人”李新民同志可以说就是新时代铁人精神的典型代表,他带领的1205钻井队完全的继承了王铁人的精神,并且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国际背景下的发展之路,从单一井型钻探到复合井型钻探,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李新民把铁人精神的品牌在国外叫响了,并且得到了外方人员一致的肯定和信任。

我相信,无论是王铁人、李铁人,还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具备铁人精神的劳动者们,他们都用实际的行动和努力向我们诠释了一种精神和意志:不屈不饶的奋斗,克己为人的品质,对希望的永不放弃的精神,这些无比强大的精神和意志的体现无一不在激荡着我,鞭策着我。

企管法规处 康磊

观信念有感 第3篇

电影讲述了一个印度贫苦青年杰玛的成长经历和爱情追求。综艺节目“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贯穿整部电影。主持人的每一个问题都好像是杰玛拼凑在一起的记忆碎片,牵动着他关于亲情、爱情与人生的回忆。他的成熟的轨迹,让我们看到了印度的不同侧面,反射出整个社会的矛盾与挣扎。他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鼓舞着他不断前进。

生存与成长

生存与成长,这是一个人生的话题。人生是艺术作品中最大的一个主题,人们常常喜欢关注他人的人生,从中比较与审查自己的生活,以期掌握自己人生的航向。导演博伊尔生动而极富感染力地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小人物杰玛的成长史诗。

电影给我展现了主人公恶劣的生存状态。在警局的供诉,揭示了杰玛为何碰巧知道那些问题的正确答案。那些答案伴随着杰玛充满血泪和恐惧的人生轨迹,见证了印度底层人民的悲欢离合,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坎坷艰辛。脏兮兮的小手、恐惧的眼神,遮天蔽日的棚房,触目惊心的大垃圾场……从宗教仇杀的棍棒到险恶的孤儿院,从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到经历黑帮风云。不公不义充斥着底层社会,弱肉强食威胁着每一个人。电影通过画面给我们展现了什么叫残酷。

导演技巧高超,没有把揭露黑暗和不公这种社会与时代的悲剧拍成纪实片。而是松弛有度,片中充满了活泼的童趣与透明的光彩,既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残酷,又觉得这是真实生动的“孩子”的生活。比如影片开头不久就展示了贫民窟儿童肮脏却纯真的笑脸,欢快地奔跑,杰玛两兄弟在浑浊的水中尽情嬉戏。小杰玛为了得到自己心爱的明星签名,一捏鼻子跳进了粪坑。拉提卡半夜里偷偷把揪碎的辣椒扔进熟睡的舍利姆的内裤。杰玛即将被弄瞎之前和拉提卡高兴得诉说唱歌发财的美梦,并向黑帮首领索要出场费。杰玛两兄弟在火车上从窗口偷旅客的食物。两兄弟跑到在泰姬陵,一边冒充导游诈骗美国游客,一边偷鞋子到集市上摆摊卖钱等等。这些“喜”的小细节背后的社会大环境是悲惨的。这些小孩子越是可爱和纯真,越是活得顽强,就越反衬出社会的不公与底层人民无法逃避的悲惨命运。

“人生是一直残酷的,还是只是童年时如此?”电影《杀手莱昂》中早熟的小女孩马蒂尔达懵懂地意识到世界是残酷的。“人生都是这样。”莱昂告诉她。然而导演吕克·贝松还是借莱昂给她安排了一个童话。如果我们只是普遍意义地知道社会有很多不公和黑暗,而这样的苦难和厄运没有降临到自己头上,我们可以给自己童话,可以逃避真相。然而杰玛兄弟一路从险恶与残酷中走过。他们幼小的心灵还恐惧不已、心有余悸。也许曾经有人(比如“大圣人”)给了他们童话,可是很快就被残酷的现实打破。他们深深地懂得了真相并自己找到了答案。

“谁想成为百万富翁”的节目主持人以一个假答案诱骗杰玛上当,杰玛躲过了这一“慈善”之举,反其意而答之,“蒙”对了正确答案。这一段给我们展示了深刻的人性启示。主持人代表的是现代社会的典型形象,属于强势阶层。他们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然而却不愿给弱势群体机会。一个在社会上浸淫多年的老手可以轻易地毁掉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的梦想。主持人光鲜的外表散发善意和温情,却包藏着丑陋委琐的灵魂。过早见识过社会不公与人性残酷的杰玛没有接受主持人的答案,这是丰富的人生经历给他总结的生存的伦理和抗争的策略。

世事洞明皆学问。一个人的经历是他的一笔财富。在贫困、苦难和残酷的现实面前,杰玛很快地成熟。几乎每道题目杰玛都能从他的生活经历中得到启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知识的盲区。这也是他知道一百美元上的人物而不知自己国徽上的字的原因。

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母亲对阿甘说:“人生就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它将是什么滋味。”人生又何尝不是主持人手中的问题?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问题将是什么。人生选择的过程是痛苦的,而正是这种痛苦造就了我们人生的五彩缤纷。每当我们解决完一个问题,生活就会赐予我们一份奖励、一个故事、一段经历,然而新的问题已经开始等待我们。

希望与信念

即使在困境中也坚持信念、永不放弃的主题,常常给我们带来感动。影片《当幸福敲门》告诉我们,“如果你有梦想,要好好保护它。”《肖申克的救赎》用智慧与希望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绝望中的神话。《阿甘正传》让我们从“无欲则刚”的坚持中看到一个又一个奇迹。《贫民富翁》也同样,它让人生在残酷之土上开出了浪漫之花。影片既拍出了真正的黑暗与残酷,而又在这样的残酷中未曾放弃理想与纯真。导演为我们谱写了一曲黑暗的童话,用绝望给我们编织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梦。

片中主人公杰玛,诚实善良、执着勇敢。他对生命和爱情的执着成就了这段传奇。影片最动人之处在于杰玛在坎坷人生中的坚韧和不放弃,这是对人性真、善、美的固守。这种性格特征折射出了草根庶民不折不挠的伟大韧性。杰玛不轻易向命运低头,不轻易认输,总是在积极寻找生命的出口。面对严刑逼供,他不屈服;面对权势和不公,他勇于抗争;面对嘲讽和质疑,他捍卫尊严。性格决定命运。导演在影片中让他赢得了大奖,其实,这样的人在现实中成功也绝非偶然。

对命运不屈不挠,对爱人不离不弃。儿时的杰玛为了一个偶像的签名可以毅然跳进粪坑,这是让人感动的一幕。也许我们可以不把它看作一种疯狂的追星行为,而是为追求所喜爱事物的牺牲精神。在逃出孤儿院之后,他一直没有忘记儿时伙伴拉提卡,仍然冒险回到孟买的黑帮寻找她。“我决不会忘记你,无时无刻。我知道我总会找到你,这是我们的命运。”他是一个坚定而浪漫的人。他爱一个人,不论时间和环境如何改变,都始终不变地去爱。他后来找到拉提卡,要带她一起逃走,当拉提卡问到以后靠什么生活时,他答道:“爱”。他相信真爱,相信希望。正是靠“爱”,靠美好的信念,他与命运抗争。无论警察怎么折磨,他都拒绝承认作弊;无论风险多大,他不屈不挠地挑战节目的难度。正像导演丹尼·博伊尔说的这是一种“基于对某种情愫发自内心的信仰”。也许拉提卡代表的不仅仅是爱情,而是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的一个代表。

在不断坚持的过程中,杰玛也尽自己最大努力向歧视和不公对抗。当警察侮辱自己女友时,他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他不允许任何人侮辱他心中的公主。面对主持人对他的出身和工作的一次次嘲笑,他也不失时机地予以抗争。“你的工作能见到很多100美元吗?”“那是我提供服务的起步价。”面对警察的偏见,杰玛反唇相讥。“你知道小吃街的炸丸子多少钱一盘吗?”“因为我出生在贫民窟,因为我是个倒茶的,我就是个骗子吗?”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影片中的杰玛让我们感受到了执着的力量。同时这种力量也影响了他人。杰玛赢得大奖之后,所有人都为他祝福,他给了贫苦人民梦想和力量。这对于我们的生活是一种启迪:要有积极向上的信念,即使我们深陷困境,也要相信生活的美好。怀着善良、包容、智慧的心去发现幸福、追寻幸福。

兄弟情谊

在《贫民富翁》中我们看到相同生活背景下的两个青年不同的人生轨迹。贯穿影片始终的大仲马小说《三个火枪手》是非常传神的设定,寓含着舍利姆和杰玛的兄弟情谊。如果说两个人的目标都是为了生存和追求幸福,那么性格炯异的两兄弟是在用不同的信念和方式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性格和在人生轨迹中扮演的角色决定了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在贫民窟生活阶段,弟弟从小就是一个很理想化的人,可以跳进粪坑来换偶像签名照。哥哥则比较实际,对金钱欲望比较强,卖了弟弟的签名照。在孤儿院,哥哥由于野性和武力被黑帮头目指定为孩子王,他亲眼目睹了坏人毒瞎孩子眼睛的悲惨一幕,过早地懂得了人心的险恶,这为纯洁心灵的污染埋下了伏笔。那时的弟弟还在单纯地与伙伴畅想未来的好日子。哥哥勇敢救出弟弟,两人过上流浪生活以后,弟弟一心要回来找拉提卡,哥哥埋怨弟弟的不现实与死心眼。在救拉提卡中,哥哥果断杀死黑帮首领,却又为金钱和贪婪出卖了拉提卡,投靠黑帮。弟弟被逼走后自食其力,作了一个电话公司服务员。最后哥哥被弟弟的执着感动,救走拉提卡,与首领火拼,从容赴死,完成救赎。弟弟在节目中挑战成功,与女友重逢。尽管小时候相依为命的两兄弟后来分道扬镳,然而,隔不断的还是血溶于水的手足亲情。

影片中哥哥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有着复杂的性格,既勇敢果断又贪婪残忍,同时又有无畏的牺牲精神。他热烈地追求俗世的声名财富,但又将亲情置于自己非常看重的名利之上,是个敢作敢当的悲壮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哥哥保护了弟弟的理想和纯真,使弟弟的坚持和信念有所依托,并最终实现。

我们这里谈一下孤儿院里另一个孩子拜勒文,他有着优美动听的歌声,然而也正是这沁人心脾的歌声给他带来了厄运。他被黑帮头目毒瞎了眼睛,成为乞讨工具。后来杰玛在孟买街头找到这个伙伴,给了他一百美元,他高兴地抚摸杰玛的脸,说:“这么说,杰玛,看来你现在是大人物了,我为你感到高兴。你很幸运逃了出来,而我不太走运,这是唯一的区别。”他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依旧在街头唱歌,也许他别无选择,但是他所流露出的善良和达观让人动容。“杰玛,如果你死了,我会去你的葬礼为你唱歌的。”很别扭也很特别的祝福,却显得真实。他用自己的心灵唱着一曲曲动人之歌,祝福他人,也祝福自己。面对生活,杰玛的不放弃是一种力量,拜勒文的乐观也是一种力量。

电影反映现实,现实铸造电影。但很多时候,电影只是一个引子,引起心灵的震撼,开启人生智慧与思考的阀门,从而使我们对人生、生活和感情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向新的更好的目标与希望走去。

摘要:影片《贫民富翁》讲述了一个社会与人生的故事。黑暗的现实阻挡不了印度贫民少年杰玛对信念与梦想的执着与坚守。片子还用音乐、色彩等电影语言形成极致的音、画效果, 来展现印度的社会风貌。影片深入到对人的成长经历与生存层次的探讨, 留给我们对人生、人性无尽的思考。

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有感 第4篇

关键词:教育;灵魂;意蕴;期待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13-01

从教十多年来,最先吸引我去读肖川先生的书是偶然在杂志上看过他的“六个学会”,他说:“广大教师,需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只有当我们的教师具备了这些素质,人类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我细细品味他的文章,里面无处不体现着一种对美的追求和趋从。肖川先生的随笔,让我感受到一个“随”字:随和,随意,随缘,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其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而是像朋友之间的促膝而谈。它表达一种情怀,一种趣味,一种心境,一种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体会:

一、教育的灵魂

书中提到,教育的灵魂该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我们趋向的是一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这种无视主体性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数表现为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进取精神,表现出盲目从众和循规蹈矩,表现为逆来顺受。读到这里,我有种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觉,而如何将书中理念运用于我们专业基础教学中,我觉得应该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每个孩子,从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始,让学生只有对自己、对专业及其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有积极的情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创造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关系。

二、教育带给我们什么

读这段时,我心里有一阵揪心但又力不从心的感觉,虽说是基础教育,但由于受客观环境影响,似乎狭隘成了应试教育的基础教育。有时,我们只看到让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点,而不是让学生会灵活运用知识点。书里写到一个让人心疼却又觉得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象,制约教育改革的瓶颈在考试评价制度,应该来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可是,我们为了公平所付出的代价也是非常巨大的。 我不由地想,在现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没有美好的回忆,没有深刻的兴趣与爱好。书中提到,学习成了苦不堪言的差事,使学校成为造就失败者的场所。目前,一直都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而我们目前所要做的,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不要扼杀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对美好知识的向往,要使我们的教学有吸引力,就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尊重每一位学生,给学生宽容、宽松、宽厚的生长环境。

三、教育要与经典为友

肖川先生说过: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譬如说,要尊重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成人’应该优先于‘成材’,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等。教育的道理,之所以都是些大道理,就因为教育是关涉人心的工作,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古皆然。”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对学生日日提醒、教导的,正是经过了岁月的洗淘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的道理,想到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在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笔者强调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在我们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 要对教育的理解更细致、更深入。古老的智慧需要反复的咀嚼,需要不断的切已体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由此,想到我们对学生的日日提醒,也要自己先不断咀嚼其真意,并且联系到实际生活情境中,并且带着发展的眼光和辨正的态度去教导学生。

四、教育的意蕴

肖川先生提到教育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读了这段话,我有被提醒的感觉,似乎我就徘徊在探索,启蒙,宣传和灌输间,徘徊在平等对话、自由交流和指示、命令之间;徘徊在丰富认识和统一思想,徘徊在尊重、信任和消极防范之间,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误入非教育的歧途。我们应该把人的解放、自由、超越、完善都带入自己教育的范畴内,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永远都充满希望和自信。

五、教育的期待

书中提醒着我们,不能只习惯于树立榜样、宣传榜样、学习榜样,要学会观察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的“善端”,我们该对别人多一份信任和由衷的尊重,对待学生,特别是那些暂时还处于落后的学生,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让他们多一份真诚的感动。肖川先生说:“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会有发现;有发现的地方,就会有美;有美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会有快乐!快乐应该成为我们追求的重要目标。”

观信念有感 第5篇

观《做合格党员》有感:补好理想信念之“钙”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观人染丝,禁不住感慨“染不可不慎也”,我们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当中,思想世界难免受到环境的习染,也正因如此,才要树立理想信念,勇于接受工作的磨砺、社会的考验,放之于小事小节去涵养,放之于实地实处去锤炼。近来,观看了不少优秀共产党员的典型事例,无不为他们心中坚定的理想信念所动容,也让我们深知,这场来自灵魂深处的信仰较量,举足轻重。补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之“钙”,时刻自省自警,才能治好“软骨病”。

1921年以来,几千万人陆续加入到中国共产党这个组织,不是受了利益的诱惑,而是理想信念的牵引,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信仰和信念,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5年的风雨飘摇。95年来,共产党人在学习上刻苦钻研,工作上率先垂范,生活上艰苦朴素,困难前敢于担当,利益前先公后私,为着理想信念,不断开拓进取,慢慢地挺直了精神脊梁。然而,也有不少理想信念不坚定的人,忘记了入党誓词,泯灭了初心,成了一锅锅粥当中的老鼠屎,贪污、腐败、权钱交易,钻空子、推担子„„理想信念的缺失,让这支已然走过95周年风风雨雨的组织蒙尘、生病、甚至中毒。清除思想尘埃,正三观,补好理想信念之“钙”,迫在眉睫。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两学一做”的准确药方,正是号准了共产党人的问题之脉后的对症下药,更是补好党人灵魂之钙的一剂良方。无论是《足殇》中七年来义务救助深受衢州细菌战伤害而烂脚的百姓的“万少华团队”,还是慈溪市供电局以实际行动践行党员使命的普通职工钱海军,又或是《情暖瓯江》中舍己救人一心为民的退休民警李本春,再或是甘守寂寞为民生,在冷清岗位上干出了火热事业的档案局局长朱志伟„„这些在我们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用平凡而又伟大的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为着共同的理想信念而坚守着、努力着。

观信念有感 第6篇

近日,单位组织观看了《咬定青山不放松——总书记论理想信念的八个关键词》的视频,个人觉得身为党员非常受益。总书记讲,“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因此,“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当年苏联共产党被解散时,两千多万党员竟无一人是男儿,根源就在于失魂落魄,名为共产党员但却不再信仰共产主义。在召开的中纪委二次会议上,总书记提出要清除不合格党员。不合格党员,首先是思想上不合格,思想上不合格行为上就会潜移默化,政党的旗帜就会变色。我们讲三个自信,其实三个自信归根揭底是信仰自信。只要像总书记所讲的“永不动摇信仰”,我们的道路事业理想就不会动摇。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信仰、宗旨、理想是连在一起的。真认为好就会理直气壮去宣示,真认为对就会坚定不移去做到,真认为珍贵就会心甘情愿去牺牲。

关键词固然关键毕竟不是全部,只是我们学习总书记讲话的入手处。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全面系统,原原本本去认真学,并把所学变为实践遵循。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表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中华民族所处的历史方位,应该肩负的历史责任以及通过什么样的历史规迹来实现历史使命这一重大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并把它贯穿到我们的工作和实践当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越来越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越走越宽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观信念有感 第7篇

这次观看《永恒的信念》,对我触动很大,这一路的心灵洗礼,让我心潮澎湃,受益良多。这部影片从不同角度深刻阐述了“信念”这一主题,真实反映了井冈山革命斗争这个血与火铸成的革命奇迹。井冈山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一个蕴涵丰富的巨大精神宝库。它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一块“浸透着烈士鲜血的圣地”。70多年前,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中,形成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

该片在精选珍贵史实和讲述动人事迹的基础上,突出强烈的主题感,让人明白是革命先辈在强烈信念的支撑下所创造的井冈山斗争史这个血与火铸成的革命奇迹,从而理解信念的价值与力量。尤其让人感动的,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为了革命事业,舍小家为大家,甚至忍受骨肉分离之苦,把自己的亲生孩子送给老乡抚养。曾志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自己刚出生的孩子送给当地“老乡”抚养,革命胜利后难以忍受思念的折磨,千方百计终于找到了自己离别的亲生骨肉,但是身居高位的她,面对自己的孙子解决商品粮户口的要求,却以革命大局为重,并没有用手中的权利搞特权。而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一些干部却贪污腐化,为革命做了一点工作就伸手向人民要名、要利、要地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谋取一己私利,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该片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当今时代,理想信念与道德的缺失成为了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一些人工作拈轻怕重,唯利是图,大事做不了,小事又不做,眼高手低,牢骚满腹。相比起革命前辈的吃苦耐劳,舍身忘我,出生入死,为中国革命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的大无畏精神,我们是显得何等的渺小和惭愧!对于我们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一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一代而言,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革命前辈和革命先烈为榜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我们的执政党而言,要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的,就必须坚守共产主义信念,坚守为人民幸福而奋斗的信念,只有这样才能战胜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带领人民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继而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观信念有感 第8篇

信念是生命的绿洲、前进的号角, 《感动中国——学习双百人物规划精彩人生》书中每一个人物都闪耀着神奇的光芒, 散发着醉人的芳香, 更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他们虽然生活的年代不同、职业不同、事迹不同, 但他们都有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心怀一个坚定的信念。

“双百人物”的事迹犹如一幅多彩的画卷, 一幕幕感人场景, 让人们的思绪随着跳跃的文字徜徉: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 到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从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好干部焦裕禄, 到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 饿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 “生的伟大、死得光荣”的刘胡兰……一串闪光的名字, 他们都是中华优秀儿女, 在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征程中, 谱写了民族历史上华丽的乐章, 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确立了时代的新坐标, 他们的共性就是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迪:坚持自己的信念, 你会拥有一个充实美好的人生, 更会收获一个高贵纯正的品质。

坚定的信念让黑暗中的人看见光明, 使梦想变成现实。司马迁从小研读史书, 走遍大江南北, 飞来横祸后, 他忍辱负重, 一心想着要完成《史记》。坚定的信念结出了美丽的果实, 一部“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诞生了。汶川、玉树大地震后, 有幸存者说:我当时只有一个信念——活下去!活下去!这个信念拯救了他们的生命, 也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信念是滴水, 那叮咚铿锵的音效, 演奏出滴水穿石的神话, 那晶莹剔透的水滴, 划出了一条光亮的轨道, 留下不朽的足迹。没有追求的人是永远无法进步的, 没有信念的人是活不出精彩的。若不是信念, 怎有越王勾践的信心, 怎有卧薪尝胆的毅力, 怎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举世闻名。

观讲座有感 第9篇

对有些企业来说,亏损也好,赢利也罢,都与搞没搞学习型组织不搭界。比如江淮汽车,曾经连年亏损,后来“盈利”,其实是政策的问题,计划经济下,安排你得给首钢100台车,不给钱你也得给。如果汽车政策不放开,你的车卖给谁?卖出去又找谁要钱去?

上海大众根本就没有必要学习什么理论,不用学习、不用创新,十几年来他的车就没愁卖过,卖一辆车的利润可以翻一番,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眼珠都红了,想都不敢想,这就是政策。同样,政策放开了,中国彩电又把帝国主义们的眼珠给整红了……这样的价格还是彩电吗?这也是政策。

好多年前,我们的商业系统要定期给营业员办班,是关于如何提高服务态度,如何对顾客热情,但有用吗?后来,政策放开,出现了个体户,也就出现了竞争,营业员的服务态度问题还用组织学习吗?现在上商店,我都离柜台两米以上,用眼睛看商品的价格,实在是不敢靠前被缠住,当然,这也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你如果组织学习,同样没有用,得他们自己发现,靠这种方式卖不出去商品,他们就会自动改变的。

在国外,它应该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总结,而在我国,它被当成了一种教材、一种不切合国情的教材、一种学完后用不上的教材,就象我们的电脑,很多人在许多年前就学过,但由于一直没有电脑而用不上,而电脑在发展,造成脱节,形成浪费。

发达国家在用电脑做研究,而我们在研究电脑是如何使用。我们在研究“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发达国家在用这种理论管理企业,他们不是曾经或已经学习过电脑或者“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是直接就在用,或者充其量是边学边用,而我们是在走形式。如果没有开放的政策,则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空谈,就是走形式,就是领导们的面子工程。即使有了好的创意,也可能过不了领导关,因为企业不是他们的,只是走形式而已,企业盈利,是政策好,亏损,则怨没有好的政策就可以了,而如果采用了你的创意,出了岔子,那谁来承担责任呢?

观信念有感 第10篇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回顾杨善洲同志84年的生命轨迹,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一生用共产党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辈子做好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真正做到了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从不动摇,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凡事以群众为第一出发点,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应认真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忠实履行使命。

一、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无私奉献

何谓理想、信念?所谓理想,是指与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有实现可能性的想象;而信念则是指人们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理想和信念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动力。作为政党,始终是与理想信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总书记指出: “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因而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因此,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

1月26日,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就学习杨善洲的话题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记者采访时指出:“形势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断地改进工作方法是必要的。但根本的东西不能变,那就是理想信念什么时候都不能动摇。”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自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天职,必须矢志不渝,终生努力,毫不动摇。一个党员,不论年龄大小、资历深浅,也不论职位高低、在位与否,在坚定理想信念这个重大问题上一刻也不能懈怠。杨善洲同志之所以退休后放弃省城的舒适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荒山、植树造林,就是因为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当记者问他:“你认为党员的正确追求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党员就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他退休后获得很多荣誉,却对“优秀共产党员”的这一光荣称号情有独钟。正是有着坚定的信念支撑,正是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杨善洲同志把全部精力倾注山区的治理和发展,把整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履行了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给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人生最重是信念,信念日坚德日新。”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动力之源。确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非一日之功,也不能一劳永逸。因为社会和人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昨天的信念坚定,代替不了今天;今天的信念坚定,也代替不了将来。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即使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已经了解得比较多的人,无产阶级立场比较坚定的人,也还是要再学习,要接受新事物,要研究新问题。”坚定的理想信念只有在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坚信共产主义事业的正义性和必然性并志愿献身于这一事业的基础上,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经受各种磨难,抵制各种冲击和诱惑,历经艰难曲折乃至生死关头的千锤百炼,才能铸就。理想信念动摇,思想境界就会滑坡,关键时刻就会经受不住考验,迷失方向或误入歧途。作为党员的楷模,我们从杨善洲的先进事迹里可以看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深深凝固在杨善洲的血液里,融化在他执著追求的事业里,落实到他的一言一行里。在任期间,他为了贫困山区通电通路、早日脱贫致富,呕心沥血,日夜操劳,忘我工作,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退休后,他植树造林5万多亩,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达3亿多元,他将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交给国家却不要一分钱。在保山地区广为传诵着一首脍炙人口的民谣:“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住深山,拼了老命办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在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和执著追求中,杨善洲同志书写了人生和事业的精彩与辉煌。他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党员领导干部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问题,树立了可感、可学的榜样。

二、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变精神为实践,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

总书记提出:“理想信念是一个思想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因此,在弄清楚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以后,根本上还要靠身体力行来进一步坚定我们的理想信念,发挥出共产党员的表率示范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履行好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就要像杨善洲同志那样,忠诚党的事业,做到干扰面前不分神、诱惑面前不变质,坚定不移信仰共产主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心灵深处牢牢扎根。

当前,我们要把学习杨善洲活动作为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化工程,作为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巩固工程,作为服务老干部工作发展大局的提升工程,作为全面做好老干部工作部门思想政治和作风建设的保障工程,引导广大老干部工作者和老干部党员争科学发展之先、创和谐社会之优,进一步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要把向杨善洲学习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与推动老干部工作发展相结合,与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全方位地贯彻我们党关于尊重、关心、照顾老干部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实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实现老干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创一流工作业绩,让党委放心、老干部满意。

坚定理想信念,就现阶段而言,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范实践者、坚定维护者和实际体现者。一方面,全省老干部工作者都应当以杨善洲同志作为一面镜子,恪守信念,忠诚党的事业,乐于奉献,一心一意做好老干部工作。要把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当成激励我们顽强拼搏、创先争优的强大精神动力,把学习杨善洲的先进事迹同老干部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把理想信念具体化、实践化。要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昂扬的精神面貌,自觉践行“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的要求,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努力成为理想信念坚定、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的模范,成为熟悉老干部工作政策、精通老干部工作业务的模范,成为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模范。另一方面,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老同志,从思想理论上武装老干部,在广大离退休干部中深入开展做“杨善洲式的老干部”的学习活动,向杨善洲那样,一辈子坚守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不动摇,始终如一地发挥老有所为的奉献精神。“老而不敢忘忧国,退而不求名和利”,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离退休干部党组织支部班子好、党员队伍好、组织设置好、活动开展好的“五个好”、离退休干部党员学习活动好、教育后代好、发挥作用好、保持本色好的“四个好”为标准,老而不倦、老而弥坚,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永葆革命本色,创先争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汇报人:xiexiebang

读《信念》有感 第11篇

其实居里夫人和她丈夫可以任意在一项大奖上豪华奢侈的过一辈子,可是他们没有,他们把这些放在科学的用途和贫困的人们居里夫人有一颗善良的心。

我永远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家庭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我竭力保持宁静的环境,以免受人事的干扰和盛名的托累。从这一段话中我感到居里夫人对工作环境永远追求安静和简单平凡人的家庭生活,居里夫人是那么伟大。居里夫人和她这一生艰辛地研究,从来不放弃,也从来不骄傲自大,从来对自己的事业不觉的苦,虽然苦,但也有许多的欢乐。居里夫人让我明白了人不可以骄傲自大,每个人有自己的缺点,但也有优点,居里夫人的事迹让我获益匪浅,以后要像居里夫人学习。

居里夫人的坚忍不拔,执著勤奋追求安静……这些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虽然与世长辞了,但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

居里夫人是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是法国学院第一位女院士。

读《信念力》有感 第12篇

拜读完马登博士的《信念力》这本书感慨良多。信念力是我见过的最全面的励志书,该书从人生的物质贫困、精神懦弱、身体孱弱、思维羞怯等各个方面入手,逐一分析,说明人们不得不面对的诸多困难前,如何运用自身的“信念力”来激发潜能,以对自己的从事的事情或人生起到奇迹般的作用,这个作用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让我们明白,正确坚定的信念力,可以逆转人生,使人生奇迹般的摆脱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贫困,实现内宁安心(peace), 力量强大(power),物质充足(plenty),身心健康(healthy and wealthy)。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触动心灵的故事,至今令我记忆犹新。一支英国探险队来到了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他们在茫茫的沙海里艰难跋涉,漫天飞舞的风沙拍打着探险队员的脸颊。他们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没有了。这时,探险队队长拿出一支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于是,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源泉,成了求生的寄托。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显露出坚定的神色。最终,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了那壶支撑他们精神和信念的水——但缓缓流出来的,却是一壶沙子!汶川大地震中被埋在废墟下 100 多个小时仍然被活着救出的人们,因为心中充满着信念,所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让人们无不为之感动、钦佩。

信念带来了比死神还要有坚韧力的力量。一个人心中有了信念,就有了希望,也就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心中的信念之灯不灭,就一定能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刻,制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没有谁能决定我们的人生处境,相信命运的安排是为自己的懒惰找的借口,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每个人都能创造出一个适合它生长和发展的环境。要做到这一切,只需要成功运用自己的信念,发挥信念力的力量,我们将会发现一个崭新的自己,开拓一个意想不到的成功而丰富的人生。

作为一名属于xxx医院后勤保障人员一份子的信息中心员工,虽然不是工作在救死扶伤的第一线,但是在医院的每个角落都留有我们的影子,只要有电脑、有网络的地方就会滴下我们的汗水。相信凭着我们的信念必将能写出更实用的系统,设计出更人性化的程序流程,服务于广大患者、服务于医疗工作者,服务于机关领导,也将为医院创造出更好的口碑。

观《人·鬼·情》有感 第13篇

更深刻的是, 这是现代女性历史命运的一个隐喻。一个拒绝并试图逃脱女性命运的女人, 一个成功的女人——因扮演男人而成功, 却终作为一个女人而未能获救。这既是女性意识的觉醒, 不再匍匐于男权主义之下;也是女性主体身份地位的缺失, 在屡次得不到男人的保护之下, 自己创造一个钟馗, 自己保护自己, 弥补现实世界中的缺失, 因此她想演一个世上最好的男人。

有很多人把《人·鬼·情》和《花木兰》作比较, 说秋芸是“花木兰第二”。可在我看来, 本片刻画了更为深刻和残忍的事实:在人间烟火中, 秋芸对人间关爱、女性身份求而不得, 却在魑魅魍魉的鬼怪世界里, 在与钟馗的人鬼对话、彼此注视之下得到了人生的慰藉和寄托。

电影意蕴深远, 尽管故事发生在50年代, 但至今仍具鲜明的女性意识和美学色彩。

电影的开头那三碗浓烈的油彩, 白、黑、红三色赫然展现在观众面前, 分别指涉着人世间的苍白、鬼界的黑暗以及人鬼之间鲜红如血的炽烈的感情认同。再引入钟馗和主角秋芸照镜子的场景, 虚实相生, 揭示主题。

并通过《钟馗嫁妹》的京戏段落来起承转接。画面则彰显出纯黑色背景中打下一束光的舞台效果。我尽管对京戏不了解, 但仍能从黄导的巧妙设置中感受到戏剧的张力。《钟馗嫁妹》可谓是电影的线索, 由秋芸之母演的钟妹大受欢迎到与别人私奔给秋芸带来了心灵创伤, 再到秋芸坚持要学唱京剧, 最后演钟馗成名。

片头秋芸扮钟馗照镜人鬼对视, 片尾大全脸谱与秋芸叠在一起人鬼对话, 首尾呼应结构浑圆。

一、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救赎

女性身份的表达, 先决条件是女性在意识层面上要对自己的性别身份做出一个明确的选择, 这属于内在方面;然后才是需要通过行动、付诸实践来表达自己对所选择的性别身份的认同, 其中包括身体表达和化妆两个层面。

在中国戏剧演出中, 服饰、脸谱甚至可以完全掩盖演员的性别、相貌、身份甚至气质。在这样的关系中, 秋芸通过对丑陋狰狞的钟馗的扮演, 外在形象流露出男性的雄壮, 完全湮灭了女性特有的娇弱温柔的特质, 造成了外在形象与内在自我的巨大反差。

尽管秋芸放弃了女孩子的装束, 以一个倔强的男孩的外表在戏台上赢得了无数的喝彩, 但是这似乎并不意味着一切都那么的泰然。厕所被误认作男生, 被众人训斥着要当众脱裤子, 虽然最后有省戏剧团的张老师及时解救, 但也无法改变它是秋芸心灵上的永久性刀疤这一事实, 一种侮辱性的性别误认的事实。

秋芸在省戏剧团扮演武生的名气越来越大, 别人对她的妒忌、陷害也随之而来了, 并且越演越烈。一个特写镜头:舞台上的桌子上出现了一根钉。一切已在脸谱下的许多面孔的预料之中, 钉子毫无疑问扎进了秋芸的手掌。那一张张脸谱也开始扬起了嘴角, 心里默默地笑了, 因为一切的布局都那么的天衣无缝同样也是理所当然。同情的问候关怀早已被脸谱下无法掩饰的狰狞的笑所出卖, 与其说是关怀, 倒不如说是一种对恶作剧的欣赏罢了。他们说钟馗相貌奇丑, 然而相对于这些人, 这都算得了什么, 因为心灵之丑更令人心寒。

毫无疑问, 在这恶作剧中, 秋芸的世界再次破裂。她几乎疯狂地抓起红黑两色的油彩涂抹在自己脸上, 欲哭无泪地站在桌子上, 向低矮的天顶嘶喊着, 绝望地摇动着双手。灯光的投射, 留下形体单薄的女人以及更大的阴影, 更大的黑洞, 在恐惧无助中地不断扩大。也在这时候, 她的内心开始了与钟馗的人鬼情缘。

二、女性主体身份地位的缺失

“父不父、师不师、夫不夫”的设定造就了秋芸成为钟馗。养父是个性无能的人, 张老师是给了她感情希望却又离她而去的人, 丈夫是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人, 而却是养父和张老师的教导培养圆了秋芸的艺术梦想。

在母亲私奔之后, 父亲不想秋芸再走母亲的旧路, 坚决带她离开戏班。可倔强的秋芸想替母亲赎罪, 成为一名武生, 便在养父的指导下不停地进行严格的训练, 甚至累倒在地上。此时, 电影出现了一个小男孩, 并把镜头移向了男孩裸露的生殖器上。表明秋芸无论怎么努力, 都没法真正成为一个男人、拥有男性的权力, 这也是她去演绎钟馗的可悲之处。

在小秋芸被一群原本很喜欢自己的男生欺负时, 她一直信任的二娃哥也犹豫了, 最后站在了与她敌对的位置。二娃哥的背叛, 也让她明白男人靠不住, 推翻了她小时看《钟馗嫁妹》中悟出的“男人的保护是女人幸福的保证”, 还不如自己反客为主, 成为世上最好的男人——钟馗。这也正是秋芸女性主体身份地位的缺少, 被男性权力的阴影笼罩着。

跟民间传说不同, 片中的钟馗却是这个女人的故事中理想男性, “一个最好最好的男人”。在秋芸的生命中, 没有一个完满的好男人和她相伴相生。在她的眼中, 钟馗是难得的好男人, 他一心想着给女人找个好男人, 而且扮演钟馗这个“冷僻”的鬼怪角色又不易遭人嫉妒。

文革后, 她再度登台, 终扮演钟馗一角。恰恰是一个女子对钟馗的精准传神的把握, 让秋芸成就了自己的艺术道路, 在无望的现实生活中她也终于在钟馗的有情有义的鬼魅世界里感受到了温情与抚慰。

观“乞丐现象”有感 第14篇

百十年前,清末民初之际,《清稗类钞》曰:“吾对于乞丐之观念尝四易矣。初则哀之,意谓同一人耳,吾辈衣食完具,彼则冻馁。继而恨之,则以其依赖性成,不知谋生也。越数年,则又见而哀之,谓社会不讲求教养之道,使彼无以自存,咎不在彼也。又越数年,而深恶而痛绝之,惟视天然之淘汰而已。”呜呼斯言,古今一揆何其信然。

今日中国之现状与百十年前,固不可等量齐观,然此社会万状之一隅,平民之态度乃虽历经久之岁月,而未稍变。可怪也欤,无奈何也已!

以常人观之,人非至绝境,若荒年残岁,势难为求生;若穷病交侵,力不足自存,焉有甘心乞人哀怜,折腰叩首度日?故见人有此行,莫不表一种之同情,冀以一时为善成其一时之饱暖。又思至国家社会承平之际,此辈人人皆有所养而无令其复陷患难。

时至今日,似不应有乞人奔走街市复为荒年残岁之行。奈何眼见他俯身跪地,抑徘徊往来于人群之中,成一蠢蠢求钱之辈哉!而世人遂别生一观念,以乞人力可为业,即无能安身于熙攘之市朝,亦可返乡泽求事农桑;即身无专门职业之长技,亦当效辛苦采择可利用之废物,市之而得绵薄微财然自食其力之贫苦小民。万不该以健全之躯,冀无费辛劳而不忧生计。不则视他人之辛苦何如哉!故每每漠然甚或恨愤相待。

虽然,内中究怀不忍,及目睹有冬日单衣破服,且残疾匍匐往前之躯,未尝不感喟太息焉!见此思彼,两相搅扰,便尔遂其所愿殊觉无理,遽然弃之不顾则似市侩狠心之行,是以不若惘然无视而已矣!然则猝尔临之又如之何?曰:从众而已矣!斯为今日世人于乞丐之态度心理之大端,而承百十年前平民寻常思想之流风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观信念有感】相关文章:

读信念无敌有感06-27

观 《渔童》有感05-30

观《国旗》有感06-26

观清华有感06-29

观《家风》有感09-02

观有感范文05-17

观科普展览有感05-12

观甲午风云有感05-30

观廉政村有感06-03

观烟花汇演有感06-06

上一篇:银行助理面试自我介绍下一篇:共筑文化乡镇丰富居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