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与民族文化的保护

2024-07-16

旅游与民族文化的保护(精选8篇)

旅游与民族文化的保护 第1篇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民族文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能会削弱民族文化,导致民族文化商品化、庸俗化以及价值观的退化与遗失,因此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注重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文秘写作-]

一、外来文化对旅游地区民族文化的潜移

首先,旅游者到一个地方旅游,不仅要亲眼目睹,还要亲自参与当地人的活动,观看歌舞表演,品尝地方食品,购买民族手工艺品等。与此同时,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旅游点,这样当地文化就容易被影响、被侵蚀、被破坏。尽管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性活动,旅游者与旅游文化间的交流和影响是相互的,但事实上,旅游者对旅游地社会的影响远大于他们所接受到的旅游地社会的影响。一方面,就**目前的民族旅游地区而言,旅游者一般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而大多数旅游者传承的是汉民族文化。而民族旅游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所以旅游者所带来的汉文化对当地文化有较大的冲击力;另一方面,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接触短暂而相对肤浅,接触范围有限。但对当地居民来说,他们同旅游者的接触是长期不断的,他们接触的不是某个旅游者,而是不同时期前来旅游的旅游者群体。所以民族文化相对于外地汉文化而言,往往成为弱势文化。在整个文化交流中,旅游地的民族衣着风格、建筑形式、饮食习惯、思想观念都因吸收着外来文化中的某些成份而发生较大的改变。他们向旅游者吸收得越多,向旅游者传输得就越少,文化的不平等交流由此产生。这种不对等交流还会因旅游者的个人动机、文化特征、旅游者与当地居民的交流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特别是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将经济运行模式、科学管理文化和现代观念带进当地,对当地的民族文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如**旅游业发达地区***等地的青年已普遍着穿汉装,使用塑料、金属制日用品,而且,价值观、生活方式也因现代用品的进入而发生变化。因此,旅游业的开发势必使外来文化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形态、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带来冲击,导致民族文化的蜕变和消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的向往,使当地居民发现自己文化的价值,意识到自己文化的重要性,而旅游带来的利益促使当地居民开始修建历史建筑;开始抢占那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他们开始穿起节日盛装,向旅游者展示和表演歌舞,而这些歌舞表演以前要在特殊的场合和节日才举行;他们开始创造和重新发展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以前只是为满足生活所需而制作的,但现在完全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而制作;他们开始举行一些仪式,这些仪式对当地人来说具有神圣的意义,但现在也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愉悦。总之,他们创造或再现的种种文化,都因为迎合旅游者的喜好而有所变化,失去了往日原文化中的某些意义,有时仅仅是一种形式。如傣族的泼水节原是一典型的宗教仪式,每年的这一天,傣族男女老少都穿起盛装,把清水泼向佛寺和佛像,然后彼此泼水,因为他们相信泼水能除去邪气而给他们带来吉祥与幸福。节日期间,到处充满喜庆气氛,热闹非凡。电视画面里的泼水节场面对各地的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使人产生到西双版纳旅游的欲望。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泼水节已变成一种群众性的民俗文化活动,且由于它的表现形式有趣,人们往往将傣族文化与泼水节联系在一起,提到傣族便想到了泼水节。为了满足一年四季到西双版纳的旅游者的需要,形成了“每日泼水节”,这种形式上的泼水节仅仅是表演性质的,有限的几个演员的表演无法再现节日的盛况与气氛,更不可能表现宗教意义。因此,“每日泼水节”的活动削弱了旅游者对这一仪式的向往和期望。

总而言之,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外来文化从各方面不断地渗入到民族文化中,对民族文化造成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那么,在开发旅游业时,应该如何有效地对民族文化加以保护呢?

二、旅游开发过程中民族文化的保护策略

(一)民族物质特征的趋势和保留

在旅游业中,民族文化因素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服饰、饮食、器皿等物质特征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美求异的精神文化需求,激发了其前来旅游观光的热情,这使旅游业带来的外来文化或多或少的削弱了民族特色。但旅游业的发展,带来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少数民族居民必然采借先进的生活技术和便利的生活设施。我们不能阻挡这种趋势,但能对传统文化中失去存在价值的部分做有益的保留,并赋以其新的功能——旅游吸引物,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传统文化中正在趋同的物质特征进行保留,如传统的民族服饰,先进的生活用具、建筑形式等。在这方面,丽江的经验值得借鉴。丽江在大地震后重建纳西古城时,完全保留了纳西民居的建筑特点,连原来用水泥铺盖的路面也铲掉,重新换上了五彩斑烂的彩石路,当旅游者脚踩石夹路,在流水潺潺的街头漫步的时候,莫不感到身处古城的新奇与愉悦;此外,**在保留民族服饰方面做得很成功,让学生统一着装民族服饰,既避免了与成年人同时着装民族服装的尴尬,又使纳西服饰自然出现在街头巷尾。正是自然、浓郁的民族特色使丽江成为旅游热点,并保持着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势头。

(二)民族精神文化因素的趋势与保留。

少数民族的节日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等属精神文化因素。旅游业的发展对宗教仪式、节日礼仪的表现形式和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原本只有在特定时间、场合并按传统内容和方式才能举行的仪式经过舞台化、程序化的包装,打破了传统的规定被出售给旅游者。而且,内容上也被压缩,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那么如何做到出售文化形式,但保存原文化的内在精神呢?应采取“分离”的措施,“分离”是指出售给游客的文化内容与真正存在本地居民间的文化形式相区别,以防止传统文化形式的内含价值受到扭曲削弱。把出售的传统舞蹈和仪式作恰当的修改,使其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如大理的“三道茶”因其与深刻的人生哲理“一苦、二甜、三回味”相联系,成为大理旅游产品中的一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旅游者荡扬在洱海上边观看歌舞表演,边品尝“三道茶”时,回味无穷,印象深刻。所以恰当的修改可以使民族文化得到加强与保护。

总之,开发云南民族文化旅游大有可为,但开发必须合理有度,只有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才能使云南旅游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旅游与民族文化的保护 第2篇

毕业论文

题目《古徽州民居民俗保护和发展》

学院淮南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班级旅游管理(1)班

学生姓名黄建安

指导教师王新亮

2013年10月8日

古徽州

[摘要]:徽州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徽州文化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与发展,并将自己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注入其中,留下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如徽派建筑、民居、徽派版画、篆刻、盆景、徽墨、徽砚以及徽菜。但徽文化在其自身的保护和发展上仍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在知名度方面,发展力度上,以及对文化产品的开发上都有较大缺陷。尽管如此,但徽州文化还是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累累硕果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民居;民俗;旅游开发。

谈及徽州民居民俗首先要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一、徽州地域文化的形成徽州文化内涵身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多方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涉及到当时各个领域,并以其自身独有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勤劳的徽州人民在数千年悠悠岁月里,将山越文化、吴楚文化、中原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在长期的孕育和发展中,它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精神文化层面都有着深厚底蕴和杰出创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徽州老祖宗千百年来不断发扬光大,彰显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

二、挖掘民居特色充实旅游内容

旅游不仅仅是以一种沿途观景,而是一种感受。只有了解其本身的内涵,意义才能更加深刻的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比如徽派建筑,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时代后期一大古建流派” 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宣城旌德等地)。徽州民居的村落选址,布局和建筑形态,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对大自然的向往与尊重,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徽派建筑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2012年一季度,黟县累计接待游客104.16万人次,其中入境游客达到5.14万人次。同比增长32.2%和24.76%,旅游总收入9.21亿元。旅游创汇1082万美元,同比增长35.08%和27.29%。旅游经济蓬勃发展,实现首季开门红。这其中,西递游客数量为8.99万人次,同比增长13.69%,门票收入373.3万元,同比增长14.69%;而宏村接待游客数量13.4万人次,同比增长10.71%,门票收入641.12万元。同比增长17.89 %。一季度全县收费景区共接待自驾车游客8.69万人次,占景区总接待游客34.3%,自驾车车次2.1万辆。

三、加快旅游保护,促进旅游快速发展

1、制定相应保护规划

徽州文化遗存数量庞大,类型多样,价值不等,分布相对较广,有些甚至还坐落在偏僻山村,开发的难度比较大。不少地方都是在尚未进行规划的情况下,就先进行开发,因而在开发中存在着简单因袭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为了更好地指导徽州文化旅游开发,确保旅游资源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发以及永续利用,必须加强规划。

首先,应把皖南地区的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统筹安排开发项目,可

选择一些资源价值高、地域组合好、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具有代表性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作为重点优先投资开发。

其次,在对每一景点的开发过程中,要考虑与周边景区、景点的组合,通过不同组合,形成合理的景区和线路。就现阶段而言,应重点拓展西递、宏村景区范围,充实景区内涵,全面提高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接待水平,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完善南屏、关麓、屏山、潜口民宅、唐模、棠樾、许村、渔梁、呈坎等其它旅游景区、景点的建设,以及开发新的景区、景点。在各村的规划建设中应突出各自的特色和优势,进行个性化开发。

第三,对于那些文物价值高、开发潜力大,但又濒于破败的,则应优先进行保护和抢救维修。

2、如何打造徽州文化品牌

目前,大多数徽州文化旅游景点开发的品牌意识淡薄,品牌经营、品牌塑造上还很粗放,一些景点发展存在急功近利现象,局限于有多少钱干多少事的开发思路,没有从长远角度来规划旅游发展蓝图,缺乏高标准的形象定位与策划,宣传促销力度弱,有关徽州文化的宣传信息鲜有所闻,只是到了景点内才能看到简单的宣传册和专业书籍。

虽然2000年宏村西递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依然有一半以上游客是游黄山顺便游宏村、西递的,更不用说其它的文化景点了。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应在这些方面加强工作,积极组织和参与各种旅游促销活动,制作、发放旅游宣传资料,督促各景区制作宣传网页并及时更新,完善网上预订系统。

大力宣传徽州文化旅游,推出徽州文化旅游线路。徽州文化旅游宣传应该做到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首先要做到山上自然景观和山下人文景观整体宣传,山上和山下多方联合促销。第二,在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时,要把信息传播到海内外“热门”局域网和区域网,尽可能公开网址、电子信箱、声讯信息咨询电话号码,千方百计增加访问频率。第三,在宾馆饭店、机场、车站等游人集中的地方,设置多媒体触摸查询系统。第四,黄山市所有旅行社都应该把最具有代表性的徽州文化景观游览点都列入旅游线路之中,所有餐饮单位都应该把徽菜列入旅游团队用餐菜单之中,为旅游者夜生活服务的娱乐场所应该把徽

剧作为必备节目。在游览内容安排上,应该实施“以大带小、以强带弱”策略,根据景点空间上的邻近性,合理组合景点类型,推出徽州文化景点一日游项目,做到观赏性和参与性结合。例如,利用棠樾石牌坊群的知名度,带动附近的徽城镇和唐模,推出“唐模——棠樾——牌坊、祠堂、民居一日游”;借助西递“中国明清民居博物馆”之誉,联合宏村和南屏,推出“西递——宏村——南屏民居、村落祠堂一日游”;明清民居游览,则应该安排旅游者在民居里观赏徽派盆景、徽派砖木石三雕、徽派版画、徽派篆刻、新安山水画、徽州茶道和徽剧,品尝徽菜,购买与徽州文化有关的旅游商品,让旅游者了解徽派盆景、徽菜、新安医学、徽派朴学等与其他流派盆景、菜系、医学、朴学等之异同。

3、提高导游人员素质

普通旅游者对很多徽州文化旅游景点捉摸不透,走马观花看“热闹”,看不出多少“门道”。导游员应该对徽州文化系列景点了如指掌,并能以科学为依据,就每一景物娓娓道来,经得起旅游者的“追根溯源”,切忌走“神话加传说”的老路,切不可只重视其娱乐功能而忽视其教育和文化功能。在充分给游客好的服务的同时,要适时宣传徽州的精神文化。使游客对徽州更加向往。

总结语

徽州地区的旅游完全是依靠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所带动起来的,只有保护好自己所能依赖的旅游资源,才能传承千百年来徽州人民的智慧结晶。古徽州“一府六县”应当团结一致,打造每个地方的精品景区,将徽州民居游、民俗游和黄山风景区游拧成一股绳。使游客在徽州地区不仅能体会到古徽州人民的智慧,又能在黄山顶上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两任主席的祖籍为徽州绩溪和深受徽州影响的旌德。两地人民可以以此为契机,扩大在国内的知名度,建设好自己的旅游资源的同时广泛吸收游客来地旅游消费。

参考文献

[1] 叶如强.徽州文化知识读本[M].合肥:黄山书社,2002:2-3.[2] 李雷.徽文化的保护与旅游发展.黄山:黄山学院旅游学院 245041

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第3篇

一、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

目前比较常见的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定义是这样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就是将各民族的民俗与旅游相结合, 让其在自身民俗的基础上能够应用到旅游活动之中去, 使其与其他自然旅游资源一样具有相同功能的一种形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能根据本地域、民族的特点, 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特点而设置的旨在引导旅游者对民族文化特点进行审美观光的旅游市场和旅游活动。”这些定义多把目标集中在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上, 但笔者认为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探讨应该, 也是可以从全球的范围来进行的。

放眼全球, 我们不难发现, 除了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的文化外, 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 也是多姿多彩。这些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也正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经受考验。民族文化旅游在风景旅游, 名胜古迹旅游之外丰富了跨国旅游的开展。保护和开发好民族文化旅游, 可以方便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好地了解与自己不同的文化, 更好地相互交流。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为建设和谐世界, 多彩的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民族文化面临的共同危机

从历史上可以知道, 对一个民族来说, 真正能造成这个民族的文化衰弱的原因主要是外族的武装入侵, 强势文化的传入, 自然条件的改变等等。随着世界文明程度的提高, 由于外族的入侵造成的民族文化毁灭的事件越来越少, 但一些更文明的方式正给各国、各地很多独立的民族文化造成严重冲击, 这些方式使经济与社会交流日益频繁, 旅游业迅速发展等。世界各国在紧跟“经济发展”这个主题时, 忽略了有效地保护本国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已使人们面临失传和灭绝的风险。

(一) 精神生活趋同化。

这种风险表现之一是, 世界各地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趋于相同。精神世界的不同是各民族主要的不同, 当全世界的人们都坐在电脑面前, 面对相同的互联网时, 可以说, 世界已经成为一个村落。现代化的标准生活方式, 全球上映的经典电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造成了重创。虽然还有人在呼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但如果那些有鲜明民族特点的民族文化资源在今天生存下来, 确非易事。

(二) 教育趋同化。

这种风险表现之二是, 世界各地人们的教育越来越趋于相同。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都是在历史长河中慢慢形成的。当世界各地的优秀年轻人都汇聚到大城市中学习相同的现代先进文化时, 很多民族文化的根源已经在年轻人心中被割裂。各民旅漫长历史中形成的风俗, 也慢慢在年轻人心中被遗忘。

(三) 物质需求趋同化。

这种风险表现之三是, 世界各地人们的物质世界越来越趋于相同。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很多是由于各种生活的独特地域气候自然资源形成的。阻隔, 使很多地域性的民族文化都自成体系, 完全独立。当人们为工厂发展把公路修进深山时, 这些现代化的公路修到的地方, 世界就变成另一幅模样。公路带进的不光是现代工业的产品、标准的钢筋水泥楼房、发财致富的理念, 带出的也不仅仅是开眼界的山民、新鲜的土特产。原来的民俗、民风实在经不起现代化的冲击。跨国公司和世界统一标准的产品, 正是世界一体化的缩影。虽然它们对于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功不可没, 但对于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确可以说是最危险的凶器。

三、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虽然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但当很多独具特色的地方被世界同化的同时, 也失去了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原本不是抱残守缺的守旧, 恰恰相反, 在保护和合理地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基础上的融入世界, 虽然意味着暂时融入世界一体化的成本升高, 但这才是各地发展的唯一正确的方式。笔者认为,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必须是一种保护性开发, 即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 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 以推动各地民族文化旅游和谐持续发展。

(一) 保护基础上的合理开发。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对于很多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是势在必行的。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应该是从民族文化资源的实质来进行, 即挖掘这些民族文化的根源, 而不能只从形式上进行保护。目前很多地方开发的旅游项目多以某种节日来吸引游客, 实际情况却是节日搞得千篇一律没有新意, 办了一次第二次就没有法办了。这些节日的举办, 实际就连当地的人都从来不过, 只是一个空头, 没有实质, 自然吸引不了外地人。文化都有其根源, 要想保护文化就需要保护文化的根源。以西昌火把节为例, 彝族同胞的火把节从古都有, 要想对火把节这个民族文化资源保护好, 就应深挖火把节的来源、风俗、庆祝方式。在彝族同胞那里更全面地推广和普及这些文化节日的知识。把彝族自身的火把节搞好, 搞出特色。不能让开发的观念把火把节的本色冲淡, 而要真正让火把节这个节日在彝族同胞那里成为一个神圣快乐的节日, 然后再谈对于火把节的开发。强化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基础上的开发, 才是真正适当的开发, 这样开发出来的结果才能够真正吸引各地的人们。保护的重要手段是恢复对这些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真正不朽的文化是活在人们心中的文化, 如果不能在心中把这些民族文化复活, 无论如何保护都是不会有效果的。

(二) 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 可以让民族文化资源更加充满生命力, 为人们造福。仅仅是小范围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是无法真正做到的, 因为这样的保护就使这些东西失去了生命力, 成为博物馆里的东西。以我国的春节来打个比方, 这是汉族一个非常传统的庆祝节日, 春节这个节日是我国人民团聚的节日, 是大家祈福的节日, 它的文化核心一直存在于华人的基因之中。从我国几千年的文明来看, 这一节日庆祝活动是非常丰富的。但由于一些特殊原因, 我国过春节的庆祝形式变得非常的少。现的春节, 特别是在内地春节, 已经变得比较苍白。庆祝方式已经主要限于灯会、小吃会、贴春联、看春晚、放鞭炮。相比较于英美国家的圣诞节, 我们的节日里的参与活动和象征符号就要少很多。相反, 我们看国外华侨生活的地方, 庆祝活动却开展得更丰富一些。要想把国外的游客吸引过来, 让春节成为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 除了让国内的百姓过好节以外, 更重要的就是要开发出更多的形式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与, 让春节变得更有趣、更好玩。

(二) 以开发推动保护, 以保护促进开发。保护民族文化旅游, 还要注意开发。仅仅是保护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是无法适应目前经济发展的。开发的目的就是让民族文化资源发挥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开发与保护, 原本是一对矛盾, 但当两者统一后, 就可以相互协调。开发得好的民族文化资源就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去进行保护, 而保护得好的民族文化资源就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参与。凡事有其度, 只要开发不过度、保护不过死, 民族文化资源就一定能长盛不衰, 并最终发扬光大。

摘要:本文从民族文化资源的特点和面临的危机出发, 探讨了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的具体可行方法,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 在开发的基础上强化保护, 以推动各地民族文化旅游和谐持续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旅游经济

参考文献

[1].肖春艳.我国民族地区民俗民族文化发展战略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2].朱晓辉.云南红河流域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 2007

旅游与民族文化的保护 第4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旅游 开发 保护

西藏位于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是藏民族的主要集聚地,其中夹杂着门巴族、珞巴族等少数民族,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进藏旅游成为时尚。旅游在给西藏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激励当地政府和居民对本民族文化开发和挖掘的思考。民族旅游意味着本民族对外民族的一种开放,即把本民族的文化和生活领域展现在外族的视野下,供其参观和和其分享,并通过这种“让步”,达到满足外族猎奇的心态或让其心灵得到放松的目的,以此换得相应的金钱作为补偿,可以说这是一种互惠的方式,双方都是受益者。然而游客作为外族,一般情况下,他们代表的是拥有相对高收入和高文化的经济相对发达的中心地区的人们,而西藏和其中的少数民族则是相对低收入和低文化的经济相对落后的欠发达地区的人们。

一、旅游开发带来的利与弊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旅游开发也一样。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不通过旅游把大批的国内外的游客带到西藏,西藏的本地人对本民族文化特色就不会有特别强烈的意识。因为西藏的本地人对自己世世代代生活的环境和文化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虽然历史上西藏与内地的交往一直未断,但总体上西藏本地人对外界是陌生的。当旅游成为西藏支柱产业的时候,打开本地人视野的同时,也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性,对自我的认同感不断加强,在保护本族文化是有积极作用的。市场是优胜劣汰的场所,民族文化在市场中一样也受市场经济的制约,但民族文化也因市场的运作而变得活起来,市场成为宣传和传承者。

但是,在西藏的文化旅游上,一方面由于没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旅游市场经济,许多文化旅游项目,纯粹为旅游而设,许多传统的仪式、习俗,开始脱离藏民的日常生活,成为表演项目,只能存在于博物馆和舞台。另一方面,有深刻内涵的文化旅游资源却没能被开发。不得不提的是,西藏是藏传佛教的圣地,在众多游客当中,外来的“佛教徒”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来藏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猎奇,而是向自己心中崇拜的佛祖献上自己的虔诚,西藏的各大景点,主要是宗教文化景点,都制定了藏汉不同的收费标准,很多景点是免费向藏族开放的,但很多内地的佛教徒也被当作普通的游客被要求购买门票等,如何在朝圣与旅游间做出区分也成为一个难题。

二、 保护与开发

首先游客作为外族,应该以“文化相对论”的视角对待东道主,应该尊重旅游地民族的風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而不是以一种“高姿态”要求其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我们知道去任何一个地方旅游,不可能一下子观看到当地人所有的文化活动,只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几个文化进行参与或观赏,如节日文化是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而作为短时间段进入的游客是不可能参与所有的民族节日的。而游客的喜好则又引导者文化旅游的发展,若游客能有入乡随俗的意识,也就会减少那些专为游客设立而不顾民风民俗的旅游项目。

其次少数民族和当地相关部门作为东道主,在开发旅游产品和做好“服务”的同时,也应增强对本民族文化保护的意识,而不是一味的“屈就”游客。西藏给人的感觉是神奇和充满期待和等待的,保护文化的神秘性也是很有必要的,让文化在游客的不断探索下一点点揭开面纱,而不是一下子展现给游客,这也与游客的“猎奇”心态相吻合,这也利于西藏在接触外来文化的时候有个适应的阶段,也为西藏打造“高原神奇文化”创造条件。

三、 保护与停滞不前

保护不等于传统的生活方式无变化、停滞不前,让其保持“原生态”也不是要让传统文化与世隔绝。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民族文化也不例外,民族文化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就拿藏文化来说,它从来也不是绝对封闭的,纵观历史我们也可以看出藏文化的繁荣期都离不开对外开放,藏文化其实是融合了众多民族文化的结晶,其中汉族文化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很多藏族的文化就是汉文化的遗留或改变。藏族文化中保存了许多古代汉族的制度,原来藏族贵族的服饰、礼节、头上的梳等大都是唐代由汉族传来的,甚至藏族的“献哈达”本来就是汉族的献礼。如此看来对“原生态”过于狭隘的理解,是不客观的,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对人类发展的割裂。在此用“民族传统文化”这个名词更为恰当,传统是一个历史的传承过程,其中是肯定变化和兼容他族文化的。可见保护只是一种手段,民族文化作为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如果说保护民族文化,那么我们需要保护的是现在的状态呢,还是以前的状态呢,所以我们保护的并不是它某个阶段的形态,而是要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精神和实质价值,我们不能让民族文化原地不动,这样不但是违背历史的,同时也是阻碍发展的。

保护与开发在根本上是不冲突的,因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是不断变化中的保护,而开发业也应是不断保护中的开发。民族文化应该是开放和兼容它文化的,“原生态”也不是停滞不前与世隔绝。在民族旅游中,游客、东道主和相关部门都应该在保护和开发的问题上做好自己的角色的定位,在发展当地经济的同时,也带来当地文化的兴盛。

 参考文献:

 [1]谢世忠.观光活动、文化传统的塑模与族群意识[M].台湾: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4.

 [2]蒲文成,王心岳.汉藏民族关系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 第5篇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

所谓民族文化旅游是指以民族文化为载体开展的.系列旅游活动.中国有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有本民族的文化,可以很好的开发成旅游产品加以利用,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又可以展示、宣传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与民族旅游经济的良性互动.尤其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开展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是民族地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作 者:金毅 作者单位:刊 名:民族论坛英文刊名:NATIONALITIES FORUM年,卷(期):“”(10)分类号:F59关键词:

旅游与民族文化的保护 第6篇

自动化1301 黄梓径 201321095037 摘要:土掌房 传统文化 保护 开发 关键词: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一、土掌房

1、基本介绍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土掌房的远观

彝族的“土掌房”与藏式石楼非常相似,一样的平顶,一样的厚实。所不同的,是它的墙体以泥土为料,修建时用夹板固定,填土夯实逐层加高后形成土墙(即所谓“干打垒”)。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东南一带。这一带土质细腻,干湿适中,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条件。

城子古村隶属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地处两州(红河、文山)三县(泸西、弥勒、丘北)鸡犬相闻之地,距泸西县城25公里。

古村背山面水,屹立于飞凤山上,山前碧水环绕、绿野铺陈,土黄色的建筑物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遥遥相望清涧翠谷、漪澜涟涟、鱼跃虾戏;坡头屋后、白云浮蓝天、峰峦迭障、草林葱茏、风光旖旎、景色诱人。

城子古村被誉为民居建筑发展史上的活化石,是一处集喀斯特自然山水田园风光与少数民族古建筑于一体的胜地。彝族土掌房1000多间,层层叠叠、集中连片、背山面河,全村房屋墙连墙,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层层而上,直达山顶,极具特色。城子古村的土掌房被誉为泸西的“布达拉宫”。

2、特色

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彝族传统民居,大多建筑在干旱少雨的高寒山区和河谷地带。

建筑材料以泥土为主,添加适量的木板木头。山区泥土丰厚,石头众多,在村寨边的山坡上随手撬来一些大石头,立起一二尺高的墙脚墙基,再用夹杆夹好筑板作为模板。

挖来红土倒进夹起的模板中间,用木杵舂筑坚实土墙,等到土墙风干晒干以后,再把加工好的圆木头架放到墙顶上,作为主梁。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彝族土掌房1000多间,层层叠叠、集中连片、背山面河,全村房屋墙连墙,下一家的屋顶即为上一家的场院,层层而上,直达山顶,极具特色。

自然环境优美、地方及民族特色浓郁的传统风貌型历史文化名村。

3、性质价值

景观价值

城子村背山面水,屹立于飞凤山上,山前碧水环绕、绿野铺陈,土黄色的建筑物在阳光下发出金色的光芒,遥遥相望清涧翠谷、漪澜涟涟、鱼跃虾戏坡头屋后、白云浮蓝天、峰峦迭障、草林葱茏、风光旖旎、景色诱人。

城子村的民居依山顺势,成梯级向上,大多数房屋屋顶相接,形成长达数十米甚至上百米的平台,全村一千多间土库房首尾相连,与山坡隔为一体,不可分割。城子村的村寨景观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完美境界。建筑价值

城子村大多数的民居建筑,都是汉式建造技术与彝族传统土筑民居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在外墙及屋顶的建造技术上,采用的是彝族土筑民居的传统技术,但在建筑平面布局及内院隔墙、开窗及防雨披檐和门头等的建造上,都是汉式建筑的典型作法以。聪明的城子先民在建造自己的住所过程中,不断的吸收外来文化和技术,将它们取精去粗,融会贯通,又将它们运用到住房的建造技术中,以进一步完善民居的使用功能与建造技术,使住所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及采光、通风等住房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人文价值

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史上,城子村曾出过一位风云人物,已故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彝族爱国将领张冲。当时张冲的家乡小布坎一带没有学校,父母将他送到城子村小学就读,住在同学陈学易家,度过了自己的启蒙时期,后张冲在离村二十余华里的熊山梁子上进行抗日斗争,带出了曾任省民政厅副厅长的张士明和第一任宜良专区专员张永和,这三人合称“熊山三杰”,使城子村成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在民主革命时期,城子村是中共泸西县地下党的核心堡垒、根据中心。1949年1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滇黔边区纵队前委、在此成立盘北指挥部,指挥泸西、陆良、师宗、弥勒、路南、邱北等县的武装斗争。1949年2月5日,“边纵”解放了泸西县城,同时中共泸西县委和泸西县解放委员会在城子村诞生。2月中旬,盘北指挥部在这里开办军政干部培训班,大批优秀的革命干部从这里走出去,奔赴解放滇东,解放云南的滚滚洪流中。

城子村历史悠久,历史人物众多,如“昂土司”、“李将军”等人物。

二、旅游开发

城子古村,无论从历史价值和景观价值上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村民经济条件的改变,城子古村周围崛起的现代建筑,使城子古村土掌房的古老容颜正开始淡出我们的视线。城子土掌房由于建筑用材的特殊性和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加之数百年来风雨的剥蚀,古村土掌房也由于年久失修,大多数也已成为危房,村中道路多被损毁、环境卫生差脏乱现象明显、从县城到城子古村无交通标志,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同时,由于城子古村旅游价值和旅游特点的特殊性,以及知名度不高、远离县城的局限,城子土掌房的保护与开发中,存在着诸多困难。要保护原貌、恢复原貌,实现景观的协调,不仅需要对原有的房屋进行维护,还需要对现在的居民进行搬迁安置,对周围部分建筑进行拆迁或改造;要提高城子旅游的知名度,就需要大量的宣传和包装,而宣传费和广告费的投入,又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些,仅靠泸西县的财力是远远不够的,城子古村的开发与保护也就成了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现新华社、云南经济日报、红河日报这些中央、省、州主流媒体,也在为此奔走呼吁。。

三、保护研究

目前,城子土掌房已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泸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杨建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城子土掌房的保护与开发,我们请省有关部门做了规划。一是在开发上,将严格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以保护为主,进行有效开发;二是在景观上,要尽量恢复城子古村原貌,实现环境、生态与景观的协调和一体化。三是在开发资金上,要以全县旅游资源整合为依托,在自主开发的同时,筹备对外招商引资。

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之浅析 第7篇

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

管科系2010级旅游管理朱沙沙

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与保护之浅析

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

摘要: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在现代的旅游资源中占有不可代替的地位,是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地区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民俗旅游,旅游产业的发展。,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各地区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独特的民俗。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本文简述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提出保护民俗文化谈几点建议。

关键词:民俗文化 旅游发展 保护

一、民俗文化旅游的含义

民俗文化,是产生并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是在普通人民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而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活动。民俗作为无形文化资源,在现代旅游中的价值正日益展现出来,民俗文化旅游目前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项目之一。

二、.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们许多旅游企业和旅游开发投资商对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进行了尝试,特别是开发一些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虽然我国在民俗旅游开发中取得了良好的效应,我们采用“人创民俗文化村、实地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节庆活动方式、民族生态博物馆、民俗专题旅游”等民俗旅游开发模式,使民俗旅游健康稳步发展。但在开发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不容乐观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在保护民俗文化的立法不足,使得民俗文化“无法可依”,没有培训好民俗文化接班人,使民俗文化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界,大部分保护措施都据有“滞后性”,即民俗文化遭受破坏后才采取保

护措施。

(二)、是把民俗文化当成“摇钱树”。采取“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开发模式,使民俗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有了民俗文化商业化的趋势。这种开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弊大于利,(三)、是民俗文化开发中伪造、破坏、同化严重。为了吸引广大了旅客,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有的地方不断模仿经典民俗文化创造文化,有的地方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的地方竟然表演一些低俗的文化。

(四)、是粗俗文化遗毒未尽,把糟粕当精华,甚至有封建迷信活动,损害地区民俗文化形象,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开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几点浅见

从我国一些民俗文化旅游搞得比较好的例子来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应该抓好以下几点。

(一)策划好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

在旅游活动上安排了丰富的活动,将游人的游兴推向高潮.其特别之处,或以广场演出艺术或以剧场表演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地展现华夏文明和世界文明,把“民族之林,友谊之林”的主题,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鲜明的内容和主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以设计各类的演出和游客参与性强的活动为主,通过表演集中展现民俗文化,或由游客在实际参与过程中去仔细品味其中的乐趣。

(二)把民俗活动与商贸结合起来

现代旅游是一个吃、住、行、游、购、娱乃至经、贸、商相结合相配套的系统.民俗文化旅游是一项文化性很强的经营活动。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里,许多旅游者常常把观赏民俗活动与从事经贸活动结合起来,做到一箭双雕。真正做到“文艺搭台,经济唱戏,旅游开花,贸易结果。”

(三)“雅”“俗”相结合旅游目的地的艺术表演要注重雅俗结合。雅可以产生差异感、新鲜感与吸引力,俗可以产生市场规模.从经营角度说两者缺一不可。不雅就没有比较优势,没有吸引力,不俗则市场规模太小,经济上不可行。雅与俗的结合有两种途径,雅的节目搭台,俗的节目唱戏.即开辟一些高雅的表演艺术产品来吸引顺客,产生轰动效应,同时,配备俗的表演艺术产品让群众参与提高经济效应。另一种途

径是雅之俗化,即把那些商雅的衷演性艺术产品部分俗化成群众能够参与的艺术产品。

(四)、把民俗文化活动安排与化旅游设施的建设结合起来。

在民俗文化旅游刚刚起步的地方,可优先发民俗文化旅游刚刚起步的地方,可优先发展软件建设,这样既可以较快地形成新的吸引物,又可以较快地积累硬件建设所需的资金。硬件的建设要根据旅游地总体规划量力而行,要根据民俗文化的要求为旅客提供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所必需的设施.切忌只注意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只注意建设饭店而忽视了书店,以免失去平衡,妨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

四、保护民俗文化谈几点建议

(一)、发展民俗旅游,应加大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的政府调控力度。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政策、法律及资金上的支持与保障,政府部门及旅游开发者应有选择性的扶持具有一定历史社会价值的民俗文化事象的生存与发展,鼓励优秀民俗文化的开拓与创新,保护其创作者的利益,打击各种不良商业行为对民俗文化的破坏与侵害,倡导全社会及个人积极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活动。

(二)、发展民俗旅游,应尊重民俗文化传承人的意见。开发民俗文化资源,应该尊重旅游原住地民众的意愿,征求民俗文化传承人及其参与民众的意见,合理开发,适度利用,尽最大努力保持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

(三)、发展民俗旅游,应注重民俗文化精神环境的挖掘与保护。民俗作为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文道统,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它的受众群体和存在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如,湘西北的还傩愿,缺乏完整的道具、脱离民众的参与、没有祭祀的精神环境,就如没有生活的舞台剧,干瘪而乏味。

(四)、发展民俗旅游,应保护民俗文化的生命力与活力。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根本办法,就是使其在个人、群体、社会中得以现实延续和有序发展,确保民俗文化在民俗旅游过程中的生命力与活力。通过搜集、挖掘、加工、整理、引导、指导和扶持等外围工作,保护民俗文化存在、传承与发展的空间环境,使传统民俗文化继续保持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在现实生活中自然传承,发扬光大。

传统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民俗旅游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既能产生积极影响,也能给其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

结语: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蕴涵丰富的旅游价值,对其进行保护性的开发,实现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能实现其旅游价值,也能带来一定的社会、文化及经济效益。积极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将成为民俗旅游业今后发展的又一新出路。,必能使我国的旅游事业迅速发展。加强和改进我国民俗文化保护的工作任重而道远,现在的工作只是其中的分,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我们继续去完成,所以,民俗文化保护工作应当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传统民俗文化是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民俗旅游对民俗文化的传承既能产生积极影响,也能给其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在利用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旅游的同时,我们既要保护民俗文化的原本特色,又要给现代旅游和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以实现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的和谐发展。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自身民俗资源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有效而合理的开发。使其持久的发出它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巴兆祥《.中国民俗旅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9

[2]高俊成《.民俗文化》.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3

[3]李飞,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与保护,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1

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第8篇

一、树立开发与保护观念, 加强政策宣传

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要想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开发, 首先必须从思想上重视, 需要加大宣传力度, 让人们都能认识的=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性, 做好传承和保护工作。作为政府需要加大对各种文化资源的开发投入, 并且增强保护的力度, 广泛发动广大群众, 加强各方面的舆论监督, 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我国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中来。一方面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在中小学和高校注重保护教育, 增强文化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 做好游客宣传教育, 提高我国游客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开发和保护, 唤醒全社会对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确保文化资源在开发中得到有效保护, 防止各种文化旅游资源遭到破坏, 促进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和谐发展。

二、做好普查和整体规划

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作为我国政府部门一定要加强对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调查、普查和整理, 对于各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进一步鉴定, 鼓励各地专家考察、发觉和研究。对于我国各地比较重要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应该录入遗产资源名录, 建立档案, 做好各方面的资料搜集、视频录制工作。尤其是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的登记和扶持力度, 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植, 让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些非物质文化资源, 而对于比较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做好登记, 制定完善的法律政策, 并且做好整体规划。对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一定要遵循我国文物保护法, 严格按照政策和法规, 把保护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三、加强开发和保护的理论研究

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必须做到科学规范合理, 应该注重这方面的理论研究, 以更好地保护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只有不断加强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研究的力度, 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才能更好的保护我国文化旅游资源, 实现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中外文化交流, 借鉴国外比较先进的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案例, 结合我国的国情, 不断研究适合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研究。借鉴国外各种开发和保护的宝贵经验, 深入交流探讨, 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得到更好的理论指导, 在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针对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和特殊的国情, 不断改革创新, 研究适合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理论。

四、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必须坚持依照一定的法律和法规, 用法律和法规来规范和保护我国旅游资源的开发, 通过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实现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 可持续开发、有效保护和可持续保护。严格审核各种旅游企业的开发资质, 对于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一定要制定完善的法规政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遵循严格的法律法规, 政府部门做好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严格规范保护和开发的界限, 对于我国非常珍贵文化、必须全方位保护的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 应该让旅游场所和活动场所严格分开。将各种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落实到人, 同时制定严厉的惩罚政策, 对于那些破坏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行为和主体一定严肃处理, 只有靠完善的法律制度, 才能确保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 更能够得到有效保护。

五、为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支持和保障

在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一方面提供更多的资金, 以便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人才;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以便于更好地保护我国的物质文化旅游资源。同时对一些具有管理经验开发经验和保护能力的企业进行一定的引导和扶持, 确保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一方面能够更好的满足与我国新时期旅游的极大需求, 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让人们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调整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时, 也为我国的化资源保护提供更多的资金保障, 实现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技支持, 依靠科技创新为我国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另外, 做好各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树立我国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 唤醒广大游客的保护意识, 让广大游客在获得各种精神享受的同时, 也能够切实保护好各种文化旅游资源, 实现我国文化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保护。

总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开发各种文化旅游资源既是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需要, 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要求的需要, 在我国进行物物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 一定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 以开发促保护, 既发展当地经济, 又能保护我国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文化旅游在我国旅游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国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越来越大, 同时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旅游资源的保护问题。一定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 以开发促保护, 既发展当地经济, 又能保护我国珍贵的文化旅游资源,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要求的需要。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参考文献

[1]殷国禺, 李婧.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应警惕“三个不当”[J].民族艺术研究, 2010 (05) .

上一篇:面试优势和不足范文下一篇:包装车间心得体会